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

2024-10-21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精选12篇)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 篇1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探究式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为主, 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作为基础与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探究的基本内容, 参照学生的周围世界和实际生活, 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表达、提问、讨论、探究的机会, 促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的高度发展, 有效提高其综合素养与实力。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项教学方式, 其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问题性、参与性、合作性及开放性。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应用, 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促进学生个性的弘扬与发展,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质疑能力与探析能力的培养, 促进其探索、创新能力与精神的开发, 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宗旨, 致力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初中历史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实施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探究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盛行以及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 迫切需要转变传统历史课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点拨式教学, 充分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的首要任务, 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

例如:在《土地改革》的教学中, 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书籍或资料等, 自主进行查阅,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原因、措施及意义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讲解自己所了解的内容, 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与观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 确立其主体地位。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会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 发挥了其主体地位, 有效培养学生对问题分析、解决、探究的能力。

2. 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激发初中生的探究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一切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历史是一门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科, 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也很多。因此, 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才会产生继续学习与探究的欲望。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去探究, 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感悟历史情感。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应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例如:在《最可爱的人》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多媒体等播放邱少云、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事迹短片, 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将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 烈火烧身不动摇和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 在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同时, 感悟这些人为了国家和民族而牺牲自我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学生在深受感染的同时, 自然而然会进行思考与探究: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历史是对过去人物和事件的总结, 而情境的创设能够将历史画卷重现, 有效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引发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使其深受思想教育。

3. 善于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实践性、问题性、参与性的统一。所以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 就必须为学生创造更为宽阔的思维空间, 合理设置疑问,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促使其产生刨根问底的求知欲望。而在探究的过程之中, 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启发与思考, 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利有弊, 所以教师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授历史时, 应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等不断对方法进行优化, 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其探究式学习兴趣的同时, 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与能力。

总之, 初中历史课堂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 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对教师的教与学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分析、思考、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鼓励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本领,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引起广大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力民.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之我见[J].文学教育 (中) , 2013 (4) :146.

[2]陈晓丹.论初中历史课堂探究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2) :34.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 篇2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把现代的教学理论和记忆法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历史教学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不妨称之为“彩色树教学法”。她是基于历史教学的课堂实践积累而成的一种记忆与学习的方式,采用“彩色树教学法”能真正达到标出主干、疏理枝叶、逐层分析、整体记忆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理论;学习方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44-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国创新教育建设与发展研究”(编号:CTF120842)的子课题“关于教师理念及实践对学力多维度发展影响研究”(编号:CXG-1406031)的科研成果。

孙子说:“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如果把古代圣哲的经典与现代的教学理论和记忆法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肯定不错。现代教学理论,笔者欣赏《学习的革命》一书中的“想象你的脑细胞像许多棵树,每一个细胞在其分支上存储相关的信息”,将历史教学中的每一课内容想象成树干树枝,这样做的目的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记忆的法则有十二项,根据课文内容尽量使用,但最重要的是使用明快、亮丽的颜色刺激学生的视觉,便于记忆,综合起来可称之为“彩色树教学法”。

本文以初中历史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来介绍。首先放映《长征》中“红军手挽着手在大雨中集体高歌走出草地”的片段,画面体现团结合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完全符合记忆法则中“积极和令人愉快的形象”,利于记忆。看完视频后,就在黑板正中央的上下方用黄色粉笔画出中空的树干,尽量画粗些,因为要突出这个重点,中间的课题要用三种以上色彩,在中空的树干竖写“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用红色,“不怕”用黄色,“远征难”用绿色。看看红军到底是怎么“红灯停,绿灯行”?由于教学对象是中学生,这个思维导图不要太复杂,直接从树根处往两边的斜上方画树枝。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树枝,在树根处画两个,其他树枝根据内容多少画在树干上,与下面的树枝平行。

本课内容可以画两个树枝:一个是“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另一个是“长征的胜利”。先看第一个树枝,也就两点内容:“长征的开始”用红色,“遵义会议”用黄色,“和”字写小些,用白色就行。右边的树枝“长征的胜利”,这一点内容就用绿色。

记忆法则告诉我们:要多用图画和符号。可以这么说,各项内容的知识点一般不会超过六个W的范围:第一个W,凡事必先问个“为什么”,就是英语中的WHY,用一个圆圈,中间打个问号代替;第二个W,就是WHEN,是时间,就在圆圈中画上六点;第三个W,就是WHERE,是地点,用圆圈里面加一点代替;第四个W,就是WHO,代表人,就在圆圈中写个“人”或画个人的图形;第五个W,就是WHAT,内容,就用同心圆代替吧;最后总要有个意义、结果或影响,就权当WHICH,就在圆圈中写个“Y”,因为事件的意义较多。这就像是五笔的字根,先编好码,受益无穷。如果知识超出这个范围,可以自己编制,只要能理解明白即可,这就是典型的“分数是也”。

在左边树枝的上方用和“长征的开始”同样的红色,从上到下沿着树枝斜着排列下来,按顺序先画上六W的符号,最上面画上圆圈加问号。为什么要长征呢?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找出关键词。学生肯定会总结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那后面就写上“五反失败”。怎么记住呢?要展开充分想象,因为想象是记忆的源泉和基础,如“五反”,就应该想象前“四反”,领导人是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用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而“五反”为什么失败呢?领导人换了,而博古、李德采用的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同优势敌人硬拼”等错误战术,只不过这不是重点,只需了解即可。然后,在符号与后面的字下面一定要打上线条,线条要尽量和字等长,以示强调,每行都要画线。

而长征的时间呢?在时间符号的后面写上1934年10月;人物为谁?蒋介石PK博古、李德,并运用谐音加以记忆。还应该指出当时的博古只有27岁,没能力胜任;而李德作为外来的“和尚”,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念歪了经。地点呢?瑞金,让学生在课本的地图上找到,并指出这就是各个城市瑞金大厦、瑞金医院的起源。内容就是“血战湘江”,要从课本上读出残酷性,从8万骤降到3万,这也是用“红色”的本意。这样下去行么?怎么挽救呢?提出这些问题后,顺理成章地引出“遵义会议”内容,在树枝下面用和遵义会议相同的黄色,沿着树枝画上符号,而文字放在符号前面写。照例要问为什么?一连串的失败,中央根据地丢失了,红军骤减到3万,关键在于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军,看不到希望在哪里!怎么办呢?要开会讨论,要争论一下是非曲直,寻找路在何方。所以在为什么符号后面写上“一连串失败”,时间是1935年1月,地点是遵义

人物和内容是一样的:毛泽东,从遵义会议开始正式领导中国革命;此内容还有一个知识点是“意义”,这个用蓝色书写。关键词是挽救,挽救什么呢?党是根本,党发展红军闹革命,所以符号后面写上“挽救党红军革命”。“黄色”意味着准备。

右边的树枝是“长征的胜利”,用绿色书写。那遵义会议后,长征怎么就会胜利呢?主要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能力高超,这是典型的“绿灯行”,所以第一行符号后面就写毛泽东指挥;这点内容、时间不要一个个写上,主要是地点,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写出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并分别让学生指出,红军在这些地点演绎了哪些故事。为了加深印象,可以放相关视频,针对课本上“除了打仗还遇到什么其他困难”,回忆语文课上学习的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带头吃野菜的内容。胜利的内容当然是会师,课本提到两次会师,这要用数字序号排列:一是吴起镇会师,时间是1935年10月,人物是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二是会宁会师,时间是1936年10月,人物是红一二四方面军,写的时候要让学生在课本地图上找到吴起镇和会宁。再说说红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情况,点出习仲勋更便于记忆;然后用蓝色写上“意义”:保存党红军革命。这和前面遵义会议的意义相联系,再用红色为几个时间画圆圈,1934年10月、1935年10月、1936年10月,三个时间都在10月,很有意思,只有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这叫联想记忆。

再接着用蓝色在“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的地点和会师等所写的知识点上画框,并指出“长征的开始”是重点,“遵义会议”是难点;最后让学生背出三点内容的各个知识点,按顺序即为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意义,并要求学生把这个思维导图默写到课堂作业本上,还要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间,即入睡前、苏醒后默默背诵。

“彩色树教学法”并不是笔者心血来潮,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历史教学的课堂实践积累而成的一种记忆与学习的方式。标出主干,疏理枝叶,逐层分析,整体记忆,采用“彩色树教学法”,真正能达到上述的教学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探究 篇3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利用故事,还原历史场景,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们对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触觉触碰到的东西往往有更牢固的极易,通过情境教学法,我们可以对历史时间发生的情境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从而将抽象的历史时间还原成能够被学生理解的具象化故事。在讲授历史课当中,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可以考虑将一些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但是在选择历史故事之前,一定要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以及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以确保所选择的故事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且不要讲陌生的故事。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故事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老师来评判。提出适合的问题,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营造历史情境,能从中得到启迪。历史是鲜活的,若能再现当时情境,那将会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感受。在营造情境中一定要以书本为依据,做到与当时的情况相符。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避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历史事件“看不明白、搞不清楚”的现象,还能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环境、发生、后果有直观的判断,从而方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二).巧设“悬念”,调动兴趣

学生喜欢有趣、有悬念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教材的过渡中设计悬念,或者在重难点上设置悬念,使学生在这些关键时刻更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性。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要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處,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而情境教学的场景还原,一般是以老师和同学对历史场景的还原布置和角色扮演实现的,这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模式趣味性极高。学生在情境教学中不仅能够扮演欧洲中世纪的公主,还能扮演中国古代的侠客。通过老师和学生对场景的布置和对历史时间的角色扮演,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枯燥抽象的历史教学被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情境当中,即适合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又能达到教学目的,将知识和思考贯穿到情境教学表演当中,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

(三).参与性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

由于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的需要,学生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自己对角色进行分析定位,这种分析定位正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基础上的。这种将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任务交给学生自己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们不但会对课本上的知识仔细揣摩,还会有针对性的对课外的史料进行对比分析,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在潜移默化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一).创建问题情境模式,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情境模式是指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矛盾激发的结果,因此,能够应用于教学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如在讲到秦末的“大泽乡起义”时,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可以问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们会怎么办?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虽然会给出“起义”“逃跑”“不知道该怎么办”等多种回答。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是建立在学生充分了解了大泽乡起义的历史环境后基础上的,都是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解释,很容易就使学生接受完整的知识并对其具有深刻的理解。

(二).运用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等,展示直观

由于历史本身的局限,不可能以本来的面目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希望反映的是活的运动的历史,但却不能看到活的运动的历史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于各种手段,使学生感知历史,达到科学的再造想象,而教材的插图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简单手段。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的展示,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真实化,再配语言文字就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历史,再造历史。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单元教学中,我选取了“卢沟桥”、“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有关图片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直观的图片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 篇4

1.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现如今的历史教学中, 很多初中生对历史学科提不起兴趣, 学习历史只是单纯地应付考试。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墨守成规、认识不足, 导致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 失去自由思考的空间, 忽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及对学生价值观、情感的培养,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开展[1]。 新课程的发展理念是关心学生真正的内心需要, 以学生发展为主, 让学生学会生存, 并将学习作为乐趣。 在面对生活化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时, 教师要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生活相匹配, 力求构建生活化历史教学。

2.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2.1促进综合素质水平提高

目前, 对初中生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 过于注重知识单方面的灌输,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良好培养。而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分析、获取并应用历史知识的习惯,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2.2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 具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当历史课堂上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情况背道而驰时, 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无味的心理, 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注意力。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上一定的生活化内容, 就会使学生有种熟悉感, 激发对历史教学知识的联想, 自然而然地对历史的兴趣就有所提升。

2.3强化学生观察视角

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特征, 能很好地弥补初中生缺乏接触社会的经验, 而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在社会与学生之间充当桥梁角色,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身的认识, 而且能通过历史了解社会, 二者之间有紧密联系, 并使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得到有效延伸。

3.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3.1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实践能力, 就要善于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运用问题情境生活化、作业设计生活化、课堂融入生活化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 比如在学习历史人物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讨论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历史人物? 然后通过结合当时的人物背景进行角色扮演, 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 强化和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从而提高历史素养。

3.2导入生活化课堂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内容是直接相联系的, 所以在课堂中细化导入环节比较关键。 让学生贴近生活、巧设生活情境, 吸引学生高度注意, 让学生改变以往学习历史的懒惰、随意、无所谓的消极心态, 积极进入有趣、紧张的学习氛围中。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学期《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时, 可以从学生关注时尚音乐方面着手, 周杰伦的《青花瓷》是众多学生喜爱的歌曲, 教师可采用这首流行歌导入, 抛出问题:宋代景德镇瓷业有怎样的辉煌历史? 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就激发出来, 课堂也因此而活跃起来, 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中内化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3.3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探索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 强化历史教学的效果[3]。 利用历史课程是过去社会生活的一种体现的特殊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与历史中产生共鸣, 切身体会到历史的吸引力。 比如在学习蒙古族文化时, 教师可以把蒙古族人的衣食住行都详细展示出来, 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对比发现历史其实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贴近, 促进自己的观点、知识及态度的形成。

4.结语

生活是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 也是生活化教学的来源。 要实现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 历史教师就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 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 努力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树立良好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知识的体现, 再用获得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历史问题。初中历史老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善于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 为初中历史课堂带来新的动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良福.初中历史课堂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分析[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15 (11) :412-413.

[2]王璐.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02 (8) :111-112.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 篇5

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 张晓慧

备考对我们来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果不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历史教材使用率的提高,历史学科的命题更加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2006年长春市中考单独命题中历史学科得以平稳过渡,探究课改实验区中考历史试题,在2007年的中考中,我们应即得循其规律,又得据其实际,采用新方法、新策略来应对。

一、06年中考试卷命题特点分析

2006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学科命题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遵循《2006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精神。命题专家们遵从课程标准,拟出了许多鲜活的精彩试题,认真研究这些题例及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发现其命题轨迹集中凸现在五个“走进”,即走进能力立意、走进知识综合、走进实际应用、走进科学探究、走进思想道德教育。领会这些“走进”,对引领历史课教学改革,应对07中考是大有裨益的。

二、题型类型与考查要点分析

1.选择题

选择题的考查范围较广。选择题是历史中考中必用题型,也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题型。06年单项选择题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命题者已把“识图”、“材料”等题型引入选择题,并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这类情况的出现要引起大家注意,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在审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在选择的过程中注意从本质上去把握、区分备选项。

2.归纳列举题

归纳列举题一般为举出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历史知识。用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目前也有部分地区采用此题型。近年部分地区把列举题的形式与其他题型整合应用,把此题型的考查功能提升到“简单应用”的层次。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3.史实辨析题

史实辨析题是去年中考中新设置的一种题型,在呈现方式上通常是创设一种历史情景,提供一段对史实的文字表述,或一段对历史事物的总结评价,并针对一些主干知识设计几处错误,用来考察学生对具体史实掌握的准确程度,以及分析、辨别的能力。该类试题一般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辨别,准确找到错误之处,摘录出来,然后针对具体的错误点作出相应改正。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课改实验区此题以有所突破,将改正变成说明理由,这样该类试题的知识跨度会增大,涉及领域会拓宽,综合归纳性要增强,所以要求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注意对历史内在纵横联系的梳理和总结,而且要求学生在表述上要明确。

4.材料解析题

此题型属于大型主观性命题。它以提供“历史材料”的形式,要求分析“材料”并解答有关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能力。这方面的试题是最为缤纷多彩的部分,其表现形式更加灵活、生动、直观,以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图示等形式呈现出来。建议教师做重点的研究和训练。要善于在知识群体上对历史的再认识,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突破该类试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古今中外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把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与所学的相关史实联系起来,并且在语言表述上要求精练、准确、同时要有是非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5.延伸探究题目

延伸探究题是05年中考中开始设置的一种题型,主要是考查“综合应用能力”。它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历史问题,也适用于阐释历史理论问题和涉及情感价值观的问题。此题型的功能定位于“应用能力”考查层面上。即解题的过程应体现知识的迁移,需要运用各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这类题强调一种历史思维的延伸,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强调历史事物间的交叉与渗透。同时强调一种探究能力,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类试题在以后的中考中在呈现方式上会更加体现综合性、概括性、分析探究性的特点。比如撰写小论文、辨析观点、问卷调查、史实报道、观点评析、撰写解说词、绘制图表、信息整合等多样的形式都可能出现。

三、探究中考历史命题方向

06年中考命题加大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与科技社会发展实际的联系。继续注重能力考察,改变死记硬背的现象。考察学生掌握规律的能力,比如学习知识的规律。重视创新精神,在试题中给学生展示才能提供空间。继续加强学科内综合,增强探究实践的能力。重视双基,体现基础性,突出历史学科最基础,最突出内容。关注过程与方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思想性、教育性。那么,建议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和复习中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侧重。

1.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比较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

将互相关联的知识“整合”在同一试题中,避免过多地考查孤立的知识点,这是近年中考试题中表现出来的特征。相关知识很多具有内在联系或存在某种共性。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了解得越多,把握得越准确,越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而非仅仅记忆知识。因此这样的试题对改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在问题中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此类试题采用“小切口、多层面”、“小切口、大跨度”等多种形式加强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力图考查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这类试题在06年的试卷中应该比较普遍了。

2.试题力图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题的教育价值 史学与现实结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历史试题能不能体现这一价值,会直接影响历史教学。从05年至06年以来,各地试题中注重联系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做法上有四个特点:其一是试题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表达更符合青少年的特征;其二是将德育的意图渗透在试题之中;三是直接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测量”结合在一起;四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历史试题。

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命题中结合“热点”问题设计试题,涉及的范围包括长征70周年纪念、中美关系、863计划、世界博览会、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批判“台独”、神六等。上述例题中,“历史”与“现实”结合得都比较好,无论是引用材料,还是提出问题都自然贴切。能够从现实出发,自然地引出历史,又从历史学习中导出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现实”、思想教育和“情感测量”的关系。3.重点关注:历史试题“开放性”改革,考评触角深入“情感、价值观”领域 05、06年“开放性”试题的总量不断增加。涉及的题型越来越多,涉及到识图题、材料题、问答题等。这一趋势应当为历史同行在教学与备考中重点关注的方面。主观性试题应增强开放性的意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命题者所接受。“开放”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让学生跳出教材的结论范围谈感想、谈体会、谈认识,二为写命题或自由命题“小论文”。考查的目标直接触向情感和价值观领域。评分标准也越来越科学。

历史考试引入“小论文”是近年来的事情。历史小论文命题形式能够较大限度地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创造力,这对于历史教学的改革具有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经过近几年的尝试,历史小论文的评阅也有了一个较科学且具体的评价标准,保证了评分的公正性,能使不同的能力和情感等有具体的比照物。

4.乡土史涉题面会扩大,命题方式也趋于多样化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在教学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各地历史中考命题中,将乡土史甚至校本教材纳入考试范围的地区会增加。近几年已有不少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使乡土史考查时的命题方式也趋于多样化。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启发 讨论 练习

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究。它不但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教师尝到了课的甜头。

一、阅读——创设情景与设疑导学法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由于历史学科具有内在的抽象性,合理采用PPT教学,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也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长征》一课的教学,通过一段长征图片和视频,可以更有效的刺激学生认识到红军长征的艰辛。初中孩子,思维能力有待培养,考虑问题不能一步到位。而通过老师逐层剖析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更深入些。例如,“一国两制”问题的探讨。通过:1、什么是“一国两制”?2、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为了维护什么?3、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允许港澳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又是为了什么?4、假设当时中央政府不允许港澳保留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情?5、所以,实行“一国两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系列问题的层层剖析,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一国两制”意义的理解。

二、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解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无须再言。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讲解,问:地动仪的准确度怎样呢?公元132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三、议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练习——师生互动与人际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辦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人都希望别人把自己有能力,并且能某项工作的人。中小学生甚之。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学生这种要求和愿望,及时地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靠近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由此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会更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体组合设计的优势,采用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 篇7

一以多媒体工具为载体, 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

都说理论是枯燥乏味的, 但是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想要把书本上的内容也染上绚丽的色彩, 离不开情境的创设, 在一定的情境环境下提出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还可以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

如在教学初中历史中的“卢沟桥事变”这一节时, 在开始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首《小兵张嘎》中的片尾曲, 凄凉的歌曲中唱道:“一九三七年哪, 鬼子就进中原哪, 先打开卢沟桥, 后打开山海关呀”。一首歌唱出了中国人民流离失所, 战火连天的场景, 也唱出了日本侵占我国的悲愤之情, 这让学生们自然地想到“卢沟桥事变”这段悲痛的历史。与此同时, 利用多媒体给出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资料和图片, 然后老师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先探究, 即, 事件的起因, 政治背景地理背景、史实记载、中方的反应、事件的影响、有什么现实的意义。经过学生去探究讨论, 老师最后再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点评。让学生的历史细胞活跃起来, 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加深了知识的记忆, 实现了一个从“满堂灌输”到“探究学习”的转变。

二创造历史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老师只是一味枯燥的讲解理论, 其结果必然是趴下一片, 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如果老师制造一个再现历史的情境, 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去亲身感受当时的历史,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 学习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时候, 老师可以先放两个短片:《唐朝的繁荣和昌盛》和《郑和下西洋》。通过这两个短片, 让学生对这一单元有一个清晰地思路——当时中国是一个繁荣昌盛和对外开放的社会。

再如, 教学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这一内容时,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 将当时我国主要的领导人, 如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等对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做出历史贡献的人物一一展现在大屏幕上, 同时在图片中可以穿插《义勇军进行曲》, 让学生在歌声中再现当时的历史情节, 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视觉的冲击力, 还激发了学生探究这一历史的兴趣, 达到探究教学的目的。

三设计探究性学习的问题

在任何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师生互动是最好的效果, 所以老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在恰当的情境下有目的的提出问题, 让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如在讲到近现代化的探索的时候,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例如, 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为什么这么艰难, 近现代化的探索都包括什么, 探索的背景是什么等。通过设计这样的探究性问题,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组织有效课内外活动, 让学生学会探究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长时间和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形成的。组织历史活动课, 让学生参与进来, 逐渐地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1) 在课堂上可以成立丰富多彩的历史兴趣小组, 如针对隋唐的繁荣景象我们可以成立历史美术小组, 让他们根据课本讲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能力画出一幅图画, 在教室的墙上贴出来, 找一个组员结合图画和历史知识给大家做一个讲解, 供大家展览。 (2) 在课堂外组织学生在业余的时间看动画片、历史片、纪录片、浏览名胜古迹。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具体化还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历史这门深奥的课程。

五结束语

探究式这种教学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教科书作为辅助的工具和在学生的互动下学习, 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 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去探索、发现这个世界, 成为现代化有用的人才。

摘要:探究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教学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本质的认识, 通过各种的探究和教学方式例如自学探究、合作探究、实践探究等, 使学生在掌握课本基本内容的同时, 也体会到了利用已学知识来解决现有问题的乐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探究初中历史高效教学新方法 篇8

一、优化导入环节,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要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 需要从导入环节开始进行教学优化, 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进行知识探究。 在设计导入环节时, 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 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新颖的导入方式进行。 好的导入环节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为顺利、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距离较大, 很多学生意识不到历史学习对自己的作用, 认为历史学习不重要, 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积极性不高。 有趣的导入环节, 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通过探究学习, 拉近学生和历史学科的距离, 促进他们历史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 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纸质一分钱”的图片, 让他们通过认真观察一分钱上有什么? 通过有趣的导入环节, 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总结, 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历史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通过比较新旧知识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 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分析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对比, 通过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导火索等因素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使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例如在教学《辛丑条约》时, 教师让学生对学过的几个不平等条约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深入探究和分析, 学生有效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危害。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比较, 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提高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历史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开展丰富的历史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创新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历史课堂的教学, 还要结合历史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知识面, 获得新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活动的开展,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时,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组织历史讲座。 在课外时间组织历史讲座, 向学生介绍一些和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资料的阅读, 让学生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增加他们的知识量, 促进他们历史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历史讲座中, 由于氛围轻松, 方式灵活, 深受学生的喜欢。 通过历史知识讲座, 学生了解到教材以外的历史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让他们直接地接触历史古迹, 加深感受。 同时, 在倾听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过程中, 要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让他们树立学好历史知识的信念。

3.制作历史画报。 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后, 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自定主题, 根据主题制作历史画报, 通过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设计。 在制作过程中, 学生积极地寻找素材, 使画报内容充实, 布局新颖, 在积极参与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四、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打造开放式的历史课堂,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让他们积极思考, 促进思维不断发展,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在开放的模式中, 讨论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讨论方法可分小组进行, 也可自由组合, 教师可参与其中指导, 然后各组形成的观点由代表进行展示, 最后由教师进行鼓励性评述, 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 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 符合中学生的性格特点, 他们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会认真查阅大量资料, 在活跃的氛围中讨论, 促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在讨论和辩论中, 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很好的开发和锻炼, 他们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和发展, 这种变“说教式”为“讨论式”, 变“重结论”为“重过程”, 变 “一言谈”为 “群言谈”, 变 “教师讲”为 “学生说”的观念的转变, 激发并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使他们成为评论者、评判者、模拟决策者,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既能启迪和诱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 又不会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枯燥的感觉,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知识探究, 对他们的历史思维进行启发, 让学生经历探究、思考、发现的知识过程,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引导他们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同时, 教师也要开展丰富的课外历史获得,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使他们的历史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符合新课标发展的要求, 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新教学模式中, 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 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思考, 积极地解决。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的历史思维获得发展, 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打造高效历史教学课堂。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 篇9

一、探索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 )常规课堂的探究性教学

在常规课堂中使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教师最为常用、也是最容易开展的一种探究教学模式。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是熟悉的,而且,历史课讲的都是一定的历史事件,因此,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讲,历史还是有一些趣味性的。了解历史事件只是一种学习手段, 历史真正要学习的是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其代表的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充分发挥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 吸引他们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究历史背后的东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解中国近代史时,先引导同学们看地图册上的世界时局图,向同学们介绍当时世界局势及中国面临的危机, 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再讲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当时世界局势的;在讲解《开元盛世》时,可以利用时下最流行的穿越元素,一趟穿越唐朝之旅。如果你穿越成当时君主或者高级官员,那么你要怎样把盛世继续下去,为唐朝作贡献? 若穿越成一位平民,你要做什么,怎样生活? 让同学们体验当时盛世,思考该怎样开创一个盛世,盛世出现的条件又是什么; 在讲解《灿烂的宋元文化》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同学们欣赏“清明上河图”或者观看反映宋元社会生活的影视剧片 段,感受宋朝发达、繁荣的经济,甚至出现银票这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西,几乎可以与现代金融街相媲美,唐朝都要甘拜下风了,宋朝为什么可以做到,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始终把探究二字贯穿其中,培养同学们基本的历史素养,提高他们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常规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与之相比难分伯仲,甚至优于常规课堂。

(二 )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教学

历史活动课真正把舞台交给同学们,通常包括抛出问题、合作实践、交流评价、总结反思这几个步骤,可以选择同学们很感兴趣或者很难理解的课题组织历史活动。历史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需要同学们思考历史问题,动手实践历史成果,体验历史背后的东西,让同学们对历史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体验, 站在更高层面看待和思考历史问题。同时在同学们的合作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他们终身受益。

历史活动课中,在给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同学们的讨论方向和进度, 把握和控制整个活动课的方向和进度。及时引领和指导同学们实践方式、方法,提高他们合作实践的效率。同学们展示自己合作实践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制作的成品。在同学们展示完各自内容成果后,让其他小组从收集资料的能力、合作实践的能力、展示的内容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进 行相互评 价 , 教师对这 些评价及整个历史活动课进行总结, 重点提出整堂课中同学们出现的问题,希望他们在下次活动中注意改正,表扬表现突出和优秀的同学, 增强同学们学习自信和热情。如组织《近 代社会生 活》时 , 可以让同 学们设计 、举办黑板报 , 表演相关小品,使同学们从各个方面体验近代中国人的生活。让同学们分小组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讨论近代人的社会生活,制作那个年代的交通工具、画出那个年代的衣服,让他们动手感受那个年代的生活,引导他们讨论那个年代的衣食住行给今天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让同学们相互评价展示的内容是否符合那个年代的特点,还有什么不足。最后教师对本次历史活动进行总结,有哪些漏洞,又有哪些地方值得在以后活动中借鉴学习,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明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使他们感到莫大的成就感和自信感,提高课堂效率和影响力。

(三)课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课下的自主探究具备同样的功能。课下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延伸和有效补充, 是对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预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同学们课下对历史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搜寻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探究历史问题, 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表格、制作PPT等。课下的自主探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同学们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历史,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二、开展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反思

(一)正确认识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 是一种创新, 但本质上与传统教学模式是一样的, 都是接受历史学习,学习历史背后的本质与规律,从而以史为鉴,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因此要处理好探究性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进行探究性教学,教师仍然需要站到讲台上讲解历史知识,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探究性教学模式只是让课堂气氛变得活泼,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它与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最大目的是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和影响力,因此一定要把它落到实处。在我国,探究性教学模式起步比较晚,还处于摸索阶段,难免有一些教学模式流于表面。如探究性学习一般有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评价反思几个步骤[4],所谓探究,是引导同学们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而不是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来, 使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违背探究性学习的初衷;或者教师利用多媒体,或放视频又放图片,组织同学们搞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历史活动课堂弄得丰富多彩,但是过于注重探究形式,只是活跃课堂气氛,而忽略课堂目的。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注意这些问题,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使探究性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作用。

(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

探究性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历史教师提出新要求, 给教师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因为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把握和控制课堂方向和进度,要求教师不仅准确把握教材主旨,巧妙构思活动过程,还要明确课堂目的, 适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而且课堂伊始,同学们对教师的指导肯定依赖性很强,更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探究性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扎实厚重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教育学、心理 学知识,因此要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使他们更好地推广探究性教学模式。

三、结语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和补充, 可以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探究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和影响力。但是, 探究性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理论阐述容易,心血来潮的尝试也容易,坚持不懈地摸索和实践则不容易,因此,我们要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和决心。

摘要:在倡导新课标教学方式的形势下,探究性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和影响力,让学生手脑全面发展,那么如何用好这种教学模式呢?本文从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途径和反思两方面着手,对初中历史“探究→感悟”式教学模式进行详细探讨。

探究视野下初中历史教学管窥 篇10

一、情境探究, 开启思维起点

历史事件发生在过去, 有些甚至距离现在千万年之久, 尽管这些大事件给当时那个时代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在学生的眼里已经尘封太久, 觉得与自己的关联微乎其微, 无法切身体会历史事件的激动人心, 只能以局外人的角度来面对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低下。

探究学习的第一要诀就是要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真正关心历史, 体验历史的惊心动魄。情境探究的最大优势就是它以最直接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 仿佛带领他们穿越历史, 自己也作为历史中的人物亲历了历史的沧桑, 这种“经历”和“体验”会让学生以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历史、感悟历史。

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综合声音、图像、色彩等多种要素, 再现历史画卷, 将教材中的文字用有血有肉的方式展现出来, 给历史课堂增添生机,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并由情景开始展开探究。

二、史料探究

历史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媒介, 也是初中历史学习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利用史料开展探究教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历史。

历史资料不仅包括文献资料, 还包括历史图片、数字表格、文物古迹、雕刻、壁画等, 只要有条件, 这些形式的史料都应该被用到历史教学中去, 这就要求教师将历史学习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让学生接触更丰富的史料, 拓展视野。例如现今所存的苏州园林多是明清时期士大夫所建, 在学习明清文化的时候, 笔者就鼓励学生到园林中走一走、看一看, 用心感受园林设计理念中所体现出来的明清文化精髓。

从内容上看, 现有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 包括历史人物传记、轶闻趣事、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史实, 以及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等, 笔者就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展开了调查, 结果表明, 学生最感兴趣的三种史料分别是轶闻趣事、历史人物传记和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史实, 在进行史料探究时, 教师必然要以学生的兴趣倾向为参考, 选取那些能够准确反应历史信息、并激发学生兴趣的史料用以教学,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史料, 展开探究活动。

让史料自己说话比教师讲解要有用得多。只要教师提供足够有价值的史料, 并进行有目的引导, 学生就有能力探究出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总结出其重大意义, 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知识总是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更加深刻。

三、时事探究

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都是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 学习历史并不是只要知道历史事件、人物就可以的, 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精髓。结合社会时事热点, 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探究历史问题发生的原因、科学地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更有利地指导学习。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为学生的迅速成长和终身发展服务。

教师要把握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点, 并将时事与历史建立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将历史问题与时事热点进行比较, 探究二者的异同, 以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了解时代背景。此外, 报告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探究学习方式, 以历史事件为先导, 结合当今事实, 请学生就历史问题的后续发展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可以自选角度, 拟定探究主题, 在课后进行调查、搜集资料, 撰写报告, 并在课堂上分享探究成果。这种学习方式有一定难度, 但是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发创造性功不可没。

在探究教学中, 学生一切的学习能力都被有效调动了起来, 他们自主观察、讨论、调查、分析, 独立地解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评价历史人物, 洞悉纷乱的历史现象后的实质。这是一个学生体验历史学家一般探索乐趣的过程, 更是有效提升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地突破创新, 探究式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教师要把握历史的学科特点, 通过情境探究、史料探究和时事探究等活跃学生思维, 丰富课堂, 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 让每个学生在历史课堂上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真正实现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爱上历史, 爱上探究性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在探究教学中, 学生一切的学习能力都被有效调动了起来, 他们自主观察、讨论、调查、分析, 独立地解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评价历史人物, 洞悉纷乱的历史现象后的实质。这是一个学生体验历史学家一般探索乐趣的过程, 更是有效提升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

参考文献

[1]陈继新.历史课探究式教学初探.中国校外教育·课程探索, 2011

[2]张应林.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政史地教研, 2011

[3]赵晨飞.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09

探究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優化

为了缩小城镇与农村的教育差距,农村地区的教学应该得以全面的升级,为学生创造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硬件方面的提升需要时间和大量的财力,目前能在短时间内受到成效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模式。正所谓事在人为,如果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中,肯定能够让学生的历史成绩更上一层楼。那么到底是什么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历史教学发展,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每个地方、内个班级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

一、历史教学中问题及成因

1、观念落后。有不少地区的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比较落后,使用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学生学得比较死板。人们对于历史这门科目的重视程度很有限,总是下意识地认为它的地位不如语数外。因为思想上的轻视,所以教师在教学创新上投入的心思也就相应的减少。陈旧的历史教学非常枯燥,很多教师喜欢让学生不停地背诵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而在课上的讲解时间则不足。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效率不客观,并且很容易对历史教学感到厌倦,不愿意配合教师。

2、学习兴趣不足。按理来说,学生接触历史的机会在进入初中之前比较少,应该对历史抱有一定的好奇心,不会缺少学习兴趣。但现实情况是应试教育让学生的兴趣荡然无存,只留下枯燥的背诵和升学的压力。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意味着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后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到的知识会非常有限,而且教材知识的理解也不到位,容易遗忘学过的内容。教师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及时地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找到学习历史的兴趣,否则学习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永远都是痛苦的。

3、相关衍生较少。教材中介绍的历史知识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事件,但事实上历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大大小小的历史一同组成了人类的过去。学习历史最好能够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记忆知识点,而且不容易遗忘。但是在农村初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课外内容不多,而且教师在教学中也很少做一些课外的拓展。教学的衍生是一块空缺,不利于学生形成宏达、全面的历史观,而且零碎的知识记忆,很容易相互混淆,对于历史事件的意义也只能一知半解。

二、优化教学的措施

1、改变保守的观念。作为教师要有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觉悟,而不是故步自封,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让自己的教学方式与主流的教学模式接轨,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自己的课堂中。在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非常便捷,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相对来说城区的教育发展要领先于农村地区,学校也经常会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所以让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关键看教师自己是否有心。

其实很多教师也想在教学方面有所创新,但是有怕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确实数十人的学习,责任不小,谁也不愿意犯错。不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方式相近的方法学习,学习一些符合自身见解的教学理念,这样对于教学风格整体改变比较小,能够很好地减小学生的不适应。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优化教学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教师在做出改变的同时,学生也应该调整好学习状态,以配合教学。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能够采取的措施数不胜数。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自己班上的学生,每个班级的学情都不一样,教师在选择方法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

比如,在上《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这节课的时候,发现学生上课无精打采,而且班上的男生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可以给学生将一些关于战争方面的故事,因为男生对于军事大多比较感兴趣,所以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有了学习兴趣之后,教学会变得简单很多。

3、增加课外知识的运用。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历史,也为了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得更加牢固,课外知识应该被广泛地用于历史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讲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课程的时候,多给学生看一些关于唐朝的资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当时的繁华。当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后自觉地查阅相关的资料,课上的教学只是历史教学的一部分。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完全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进行更多的拓展。

农村地区的历史教学与市区相比有天然的劣势,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历史教学的优化势在必行,不然对于在农村地区上学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在付出了同样的努力的情况下,所取得成绩不如市区的学生,会让学生的心理失衡,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郭、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大学出版社,2003.

[2] 余光.乡土资源的开发形式和手段[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2005.

初中历史与社会探究教学策略初探 篇12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探究教学,策略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采用探究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最佳途径, 也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布鲁纳认知心理学是实施课堂探究的依据,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的过程。”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是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发现行为, 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因此, 教师要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情境。探究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与议题激发学生从多角度、不同学科知识以及技能入手, 进行全面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恰当地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探究法, 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每单元的综合与探究内容, 如果学生仅从某学科角度出发进行探究, 是难以形成合理、科学的认识的。只有结合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形成全面探究问题的思维模式, 才能真正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 全面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可以说, 让学生具有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是新世纪对合格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科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 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而运用探究教学法, 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2.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一些重要的探究活动, 如每个单元最后一课的综合探究, 学生个体往往难以独立完成, 那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 以小团队或小组的方式共同完成。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多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认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还最能体现学科价值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探究法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探究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氛围营造, 兴趣激发、自主课堂, 潜能挖掘、恰时点拨, 深入探究、变幻作业, 及时评价。

1.目标制定, 明确探究方向

探究目标的制定是学习活动的灵魂, 对学习过程有着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能。而探究目标制定的出发点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而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历史素养为核心, 互相融合成统一整体。为此, 在制定探究目标时, 要从学科总目标出发, 制定各层各级目标, 并细化到每一堂课中。条理清晰的目标框架对探究的实施意义重大。如“古代埃及”的探究目标制定如下: (1) 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2) 结合教材图片及材料, 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 明白尼罗河的重要地位。 (3) 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的产生, 充分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 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4) 在理解古埃及文明形成中尼罗河所起作用的基础上, 让学生感悟人类文明的多源性, 这是人类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5) 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其特征, 让学生明白人民才是历史的缔造者, 人民的才智是无穷的。

2.营造氛围, 激发探究欲望

课堂情景的设置与氛围的营造, 尤其是具有吸引力的导入, 往往会立刻抓住学生的心弦, 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期待探究的心理。例如, 学习“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一课内容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

为学生展示《少年包青天》和《秦香莲》剧照。

设问:这些演员所扮演的历史人物, 他们生活在哪一个历史朝代?

过渡:人们曾这样评价这个王朝:

(1) 君明臣良而国弱。

——刘羽权《如果这是宋史3 仁宗盛世卷》

(2) 贤相辈出, 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 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 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 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 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

———张学伟《北宋历史的悲剧》

(3)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朝代。

———四月网专题报道《重回北宋》

以上材料是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北宋的?从材料里我们可以看出, 有人评价它是美好的, 也有人说它是软弱的、糟糕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评价重回北宋一起来寻找史实。

另外, 我们也可以用现在的网络用语或学生喜欢的TFBOBYS组合所唱的歌曲导入、设疑, 拨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3.有效提问, 提高探究实效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 调动学生求知欲的关键是问题, 问题层层深入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引发学生探究, 探究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中空白知识填补的欲望, 同时也不断地对头脑里已有的各类知识进行类比、加工。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也是引起学生参与的动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当然问题的设计要注意设问的角度与层次性。如在学习“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集权措施时, 我设计了下列问题: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又提出了哪些解决措施?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将兵权、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的?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与教材知识就能解答) 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又设计了下列史料, 让学生从中分析史料体现了哪些中央集权的措施。

(1) 天子之卫兵, 以守京师, 备征戍, 曰禁军。

天下营兵, 纵横交互, 移换屯驻, 不使常在一处。

(2) 969年, 太祖又宴请节度使王彦超等, 劝使罢镇改官, 以消除藩镇割据隐患。

(3) 宋朝一改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 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现象, 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须之经费, 一律上缴, 由中央财政机构统一管理。

通过上面的设问与追问,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进而形成发散与突破, 在层层认知的基础上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问题意识。

4.激发探索, 体验探究乐趣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探究问题, 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与技巧的能力, 力争在一次次的解决和探究问题中提高探究能力, 体验探究乐趣。为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优化教学环节, 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思考题及课堂活动, 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辩论。第一, 教学中可以引入学生比较熟悉或与其切身相关的问题。如学习“湄南河平原”一课内容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也可让学生走进田野, 亲身体验其自然环境、生产状况, 再与教材内容相联系进一步探究问题。第二, 教学中也可以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如2015 年是抗战胜利70 周年, 国家进行了阅兵式及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其中就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在探索中寻找答案:这段历史是怎样的?当时为什么会受到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又进行了怎样的反抗?现在的中国能进行大阅兵并邀请外国领导参加, 说明什么?70 年前后的变化又有什么启发?第三, 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原理进行设问。如在早期国家与社会时, 我就以青铜器为主线, 向学生先展示商的四羊方尊、夏的青铜爵、西周的利簋的图片, 让学生回答其所代表朝代, 让学生感知青铜器高超的铸造技术;然后再展示毛公鼎的图片, 让他们观察并发现的青铜器上的文字;接着让学生讲解他 (她) 所知道的有关文字的历史知识;继续展示宜侯矢簋图片及说明 (西周早期青铜器, 出土于江苏丹徒, 簋内底有铭文120 余字, 记载了周康王分封夨到宜地, 并赐给他很多土地、奴隶和仪仗等物品的情况) 让学生探究西周的分封制、礼乐制等知识并让学生以小品形式展示。第四, 创设特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本能。如在讲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课内容时, 我先让学生观看有关秦一统天下的视频, 让学生感受秦帝国建立的不易, 然后就设问“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

5.参与讨论, 感悟探究合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如遇到疑问, 教师可先让学生先把自己的第一想法写下来, 再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和探讨,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在讲解“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中引入材料: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 (唐朝末期) 以来, 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 战斗不息, 生灵涂炭, 其故何也?”我根据以上材料设问:“如果你是当时的大臣, 你会为太祖如何出谋划策?”在学习了整课内容后, 我又设问:“面对北宋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局面, 如果你是当时北宋的官员, 你该怎样去改变?”学生在讨论与角色互换中得到了收获。

6.效果评价, 创新探究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的特点之一是积累性。因此, 面对教学效果评价, 我认为应是“夯实基础, 稳中提升, 层次构建, 三维共赢”的教学策略。稳中提升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前面所学的新知识, 并通过“新知识的运用, 逐步积累学习的能力”。

作业层次化。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情, 围绕课程标准要求, 为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 设计由易到难的多层次作业, 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为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热情, 我们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让学生选做作业, 从而提高做作业的效率。

作业形式多变化。直至今天, 学习的方式与途径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我们还是以单一的书面形式来布置作业, 将无法激起学生做作业的激情。为此, 我们必须对作业进行变革:如设立开放型作业、生生互相布置作业、建立作业合作小组、布置网络作业、开口表达作业、手工作业、实验过程结果展示等。

以上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探究课堂教学的一些想法, 在实践中,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 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探究课堂教学能否有效, 取决于学生能否探究、怎样探究、多少学生在探究。

参考文献

[1]沈菊秀.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型生态对话”教学课型初探[J].文教资料, 2011, 5 (11) .

[2]李建雷.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成才之路, 2013, 6 (13) .

上一篇:厦门特区下一篇:激发学生习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