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导入教学(共12篇)
初中历史导入教学 篇1
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仅取决于老师所受内容全面、深入,更依赖于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合理把握。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教学导入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要使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导入的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同学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谓导入设计是教师讲授新课之前的导语,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听课,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精心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的导语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有效的导入方法加以介绍。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先问学生:“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51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启发,发散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导入时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思维来设计,注意从授课内容出发,抓住授课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巧妙设置学生感兴趣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以此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激发学生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如讲《难忘九一八》,我利用课件这样导入:新华网2005年9月18日电“经商不忘爱国”:这是今年沈阳市商界纪念“九一八事变”74周年的共同心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沈阳市工商界向全市1.5万家会员发起倡议:9月18日不搞庆典活动。你知道“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沈阳人民要纪念九一八?再如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式导入: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介绍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十幅浮雕中也有一副是纪念五四运动的。那么,当代中学生应怎样认识五四运动?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三、用复习,衔接新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对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进行复习提问,在温习巩固前面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基础之上,引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接受新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我先复习提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然后着重指出失败的一面,问:“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并不满足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一部分进步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探索中国的前途,导入新课。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入即将学习的课堂。
四、借媒体,增强直观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入手导入新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入新课的学习。
当然,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止上述四种导入方法,还有其他种类的导入方法,诸如创设历史情境法,对联导入法,叙家乡、引起热忱,等等,但是我认为,这些导入方法完全可以融入上述四种教学导入方法之中,没有必要单独作为一种导入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随着历史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深入,新的教学导入方法还会被不断被发现;上述教学导入方法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老师在设置教学导入时完全可以将它们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导入教学 篇2
【摘 要】良好的开端往往是事业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为课堂教学奏响序曲,关键就在于教师导入策略的使用是否恰当。因此,科学的新课导入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业。本文作者论述了磁性化、激趣化、生活化和诗意化等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策略。
【关键词】磁性化;激趣化;诗意化
在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积极摸索新课导入的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恰似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意义。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策略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兴高采烈的进入新课学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那么,怎样徐徐拉开“帷幕”让学生饶有兴致的参与知识探究呢?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磁性化导入是顺利拉开帷幕的金钥匙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新课导入时一定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譬如,我在讲授《火烧圆明园》时这样导入:“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浓黑的烟雾绵延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弥漫纷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全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 如此情景的描述,既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又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力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呢?再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时,我这样导入:“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妻子即后来的吕后,因躲避兵乱逃进一座尼姑庵中的故事,同学们想一想编剧、导演犯了什么错误?”学生针对上述问题普遍感到疑惑:编剧好像没错的,因为吕后是女的,当然是躲进尼姑庵呀!这似乎符合情理,但不符合历史史实。如此磁性化的导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油然而生。
二、激趣化导入是吹响师生互动的冲锋号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惊奇和疑问是兴趣的渊源,因此,学生只有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探索。譬如,我在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时,设计了一个问题链:“人是猴子进化来的吗?人与类人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外貌与吃住是怎样的?”学生面对以上问题欣喜若狂深入历史的隧洞中去探寻其中的奥秘,从而成功的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他们在逐步获得成功的前提下继续参与知识探究。这个例子也进一步佐证了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三、生活化导入是开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许多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所作为,他们会特别注意积累平常生活的知识经验,挖掘这些经验的知识内涵,从而使他们体验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譬如,我在讲授古代希腊的内容时,就开门见山的发问:“体育大家都很喜欢吧,那你比较喜欢哪一个项目?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与希腊有何关系?”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四、诗意化导入是把学生带入“大观园”的导游
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其精炼、生动和优美语言让学生普遍亲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既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础知识,又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能有效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之弦,使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譬如,我在讲授丝绸之路时,自己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学生在欣赏类似的诗句中初步感知了丝绸之路神秘飘渺,从而更要有兴趣的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再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就请学生集体背诵、感悟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作者只用短短的56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数不清的险山恶水,在毛泽东等革命家的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加深了对学习的内容初步了解,而且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所感染、膜拜,也让学生轻松地记住了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知识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14-01
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看老师所受内容是否全面、深入,他更依赖于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把握。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教学导入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谓导入设计是教师讲授新课之前的导语,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听课,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精心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的导语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教师要匠心独具、巧妙地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课堂引人时,教师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顺利进人课堂的学习。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在此笔者主要就显示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有效的集中教学导入方法作相应的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是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莱的昏庸,商封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老师就可以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主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音响、影视导入方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人手导人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入新课的学习。
四、史论导入法
在历史教学中抓线索,抓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翦伯赞曾语重心长的指出“:史料如果不被放在它的整体中,放在联系中,那它就是一些孤立的碎片,任何问题也不能说明。”在导入环节中,如果能够利用史料把旧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线索找出来,将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历史知识—般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因而這几个要素要讲清楚,这是上历史课与其他课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找出他们的联系,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范围来讲授历史: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讲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解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所以在导入设计时如果能够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一定的史料线索相互联系起来,并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也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例如,我在讲授西欧早期封建社会时,先请同学们回顾中国封建社会情况,学生们马上想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吗?西欧的封
建社会情况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可以试着找出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相似点和不同点,来进一步了解掌握这段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导入“四法” 篇4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属于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 它是指根据知识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虽然这种导入法往往缺乏趣味性, 但如果能够精心设计, 则有利于知识间的相互衔接, 可加深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如, 在学习有关夏、商、周的历史时, 教师可以用暴君残暴统治的史实进行导入。夏桀昏庸, 商纣残暴, 周厉王专制, 其结果是国毁人亡, 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进行导入, 前后照应, 过渡自然, 很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 兴趣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 它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重要基础, 是学生探求知识、积极思考的巨大动力。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进行导入,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五四爱国运动”一节导入中, 首先, 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然后, 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中国也是战胜国, 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当作战败国瓜分了呢?”这样导入, 能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使他们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进行导入设计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感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三、音像导入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对于中学生而言, 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述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此,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录音、图像等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适时地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频、视频, 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 不仅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且可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如, 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七律·长征》的音频进行导入, 也可以在学生看完电视剧《长征》片段的基础上, 提出如下问题:“该剧中的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并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
四、史论导入法
翦伯赞曾指出:“史料如果不被放在它的整体中, 放在联系中, 那它就是一些孤立的碎片, 任何问题也不能说明。”在导入环节, 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史料把旧的知识和学生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 向学生阐明历史发展线索, 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讲清楚这几个要素, 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些要素可以转化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教师应根据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 并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 按照一定的地点、区域讲授历史知识;以历史事件为线索, 讲清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新课导入时, 教师应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史料揭示出来, 做到史论结合, 这样, 既能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也有助于他们顺利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中。如, 在“西欧早期封建社会”一课导入时, 首先, 我让学生回顾一下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状况。很多学生马上想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隋唐时期。然后, 在此基础上, 我不失时机地这样告诉学生:“你们想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有何区别吗?西欧早期封建社会发展情况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可以试着找出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段历史。”如此导入, 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 而且让他们了解了比较这一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 学会了史论结合。
初中历史导入教学 篇5
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倒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倒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看老师所受内容是否全面、深入,他更依赖于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把握。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教学导入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 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谓导入设计是教师讲授新课之前的导语,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听课,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精心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的导语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教师要匠心独具、巧妙地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课堂引人时,教师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顺利进人课堂的学习。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在此笔者主要就显示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有效的集中教学导入方法作相应的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人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莱的昏庸,商封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老师就可以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主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音响、影视导入方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人手导人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
四、史论导入法
在历史教学中抓线索,抓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翦伯赞曾语重心长的指出“:史料如果不被放在它的整体中,放在联系中,那它就是一些孤立的碎片,任何问题也不能说明。”在导入环节中,如果能够利用史料把旧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线索找出来,将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因而这几个要素要讲清楚,这是上历史课与其他课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找出他们的联系,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范围来讲授历史;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讲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解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所以在导入设计时如果能够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一定的史料线索相互联系起来,并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也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例如,我在讲授西欧早期封建社会时,先请同学们回顾中国封建社会情况,学生们马上想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吗?西欧的封建社会情况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可以试着找出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相似点和不同点,来进一步了解掌握这段历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例谈 篇6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新课的体例。这种体例注重常识跟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常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常识的进修作好铺垫,可谓是温故而知新。例如,在讲述《马关公约》时,我们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南京公约》;讲《辛丑公约》时,可再复习《南京公约》和《马关公约》。经由过程复习,学生可明晰各个公约对中国的风险及重年夜的社会历史意义,以及中国是若何一步一步地沦为半封建半殖平易近地社会的。
二、图片导入,美观形象
图片种类良多,有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历史丹青等,可直不美观揭示历史事务和历史人物的形象,给学生以活跃的视觉感应感染,便于吸引学生的注重力。为历史教学供给珍贵的素材。如在讲美国自力战争时。出示美国国旗,让学生不雅察看:美国国旗有什么特点?上面的星代表什么?条代表什么?为什么条的数目是13个,星的数目是50+7再如在讲文艺回复行为这一课时,先给学生出示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图片,并进行描述:“这幅画描画了耶稣在和他12个门徒最后一次晚餐时。对他的门徒说:‘你们傍边有一小我出卖了我!’在这一刹那。众门徒的神色和心里勾当马上吐露出来:有的愤慨,有的叹伤,有的则在剖明自己的纯沽无辜。叛徒犹年夜神志惊诧,手中握着出卖教员而获得的钱袋,位于图中最阴晦之处。这幅丹青称道了殉道精神。拷打了叛徒行为,从而默示出典型情形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人文主义思惟的集中浮现。那么,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惟和文艺回复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会迅速阅读课文,自立解决问题,由此进入新课。
三、诗词导入,学科渗入
诗词说话精辟、活跃、美妙,学生喜爱。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不单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本常识。更主要的是可以营造活跃欢畅的空气。提高学生的乐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其以丰满的情感投入进修。如讲述丝绸之路时。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简单讲解后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前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良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再如进修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不妨朗诵毛泽东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年夜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事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单会对即将进修的内容有所体味,而且会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不美观主义所深深传染。
四、故事导入,缓解压力
故事可以缓解压力,使学生提高和集中进修注重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一则融常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短小精壮的故事,经常是点燃学生进修乐趣的火种,也是增进师生情意,启迪学生聪明心灵的兴奋剂。如在进修古代希腊的内容时,“木马计”“马拉松长跑”的故事能给课堂教学增添不少的趣味性。
五、影视导入,再现历史
影视作品除具有与图片一样直不美观形象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情节波澜升沉等特点。更轻易让感性熟悉、可塑性较强的初中学生接管和喜爱。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片子《死战台儿庄》片段,在学生被惨烈的战争排场所震撼时问:“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什么战争?战争的功效若何?对中国发生了什么影响?”再如讲述鸦片战争时。先播放片子《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布景及林则徐采纳的法子的片段,进而指导学生思虑: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在陆续串的问题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后。起头讲述新课,下场很好。
六、悬念导入,激发求知
学贵有疑,有疑才会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人新课。可以最年夜限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讲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时,可如斯导入:“同窗们,关于科学家,我们已体味不少,人们也力争按照科学家的进献判定出其中的最精采者。美国曾经邀请50多位在全世界受到尊敬的科学家选举有史以下世界上最精采的科学家。在全数选举名单中,只有一小我的名字呈此刻每一份名单上,而且年夜多是名列榜首。同窗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哪位吗?今天。就让我们来进修这一课。一同走进科学殿堂,去领略科学巨匠的风度。”学生必然孔殷地想体味新课的内容,注重力就会被吸引住,课堂空气也就被调动起来。
七、成语导入,言简意赅
历史教科书上有良多成语典故,用在教学导人中。下场颇佳。如围魏救赵、道路以目、卧薪尝胆、揭竿而起、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破釜沉舟、闻鸡起舞、击楫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三顾茅庐等。
总之,历史教学导入新课,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关头在于教师要把握好它、运用好它,充实调动起学生进修的积极性、自动性,这样才能把历史课讲透、讲活,使之魅力无限。
初中历史课教学导入方法谈 篇7
一、利用教材插图,直观导入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片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并提出疑问: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吗?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切入辩证观点导入法
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还不能进行纯粹的历史理论教育,必须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达到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也注意将辩证法的思想和历史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渗透到导入方法中去,这样的导入方法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大家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两种说法,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说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也就是说,他既有功也有过,那我们上一堂课学了他的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的过.通过这种导入法,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使学生初步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最基本的方法.
三、设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
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2000年举办的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28块.”我紧接着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好奇心得到满足,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时事导入法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的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道,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恰师生情感的作用.
五、乡土教材导入法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比如在讲土司文化时,我结合遵义历史上的杨应龙家族史,导入新课.讲到清末文化时,先讲述沙滩文化中的历史人物黎庶昌在日本的事例导入新课.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初中历史导入教学 篇8
教师在课堂中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下面就和大家来谈谈初中历史课堂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复习提问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讲新课之前,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然后引发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思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保持课本知识前后衔接。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意义,然后提问学生经过鸦片战争,列强的野心有没有得到满足,从而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这样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顺利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历史图片、人物导入法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历史图片和历史人物,可以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如在讲述甲骨文的时候,学生对这种古老的文字缺乏感性认识,更谈不到对字义的理解,我就先给学生看有关甲骨文的图片,并讲解字义,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我向学生出示各地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地名和孙中山的图片,告诉学生,据统计,全国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那么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什么?从而引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
三、歌曲、视频导入法
历史讲述的是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的事,如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设备了。在上课一开始适当播放歌曲、影视资料尤为重要,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会使学生渴望去了解与此相关的历史。比如在讲述丝绸之路的时候,我先给学生播放歌曲《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在学习《贞观之治》时,在课前,我就给学生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的片段,把学生带回大唐盛世,感受唐朝的繁荣、开放和唐太宗的英明果断,给学生以视觉享受,增添学生乐趣,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历史知识。
四、历史故事导入法
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讲述历史故事引入新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提高和集中学习注意力,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可以起到启迪学生智慧的作用。如在讲述《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给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西周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为学习春秋战国奠定基础。在今天的教学中,与所学阶段知识有联系的电影、电视剧非常多。学生接触的比较多,但故事毕竟是故事,它与事实有很大的区别,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如在讲到《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就从讲《三国演义》精彩故事和重要人物开始,然后引导学生说说电视剧中的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和历史书上讲的有没有区别,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
五、名诗名句导入法
有很多描写历史人物的的古诗词脍炙人口,深受大家喜爱。教师可以采取带领学生通过欣赏古诗词导入新课,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我利用导言里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样就自然地引出这一课的重要人物———左宗棠。再如学习《秦王扫六合》时,我先向学生展示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使学生不见其人却已感受到了秦始皇的英雄气魄,急切期待一睹一代帝王的风采。
六、热点新闻导入法
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新闻引出历史教学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一种重要且实用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恰逢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各地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而且同名电视剧也正在热播,我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讲述辛亥革命的内容,使学生加以重视,印象尤为深刻。
初中历史导入教学 篇9
一、以影音生动展示趣味导入历史教学
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 这是因为历史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许多知识点, 而历史自身趣味性又非常有限。笔者在教学导入中, 通过影音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对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战》教学中, 因为当代初中生远离了“十年文革”这一特殊发展阶段, 就是他们的父辈也不清楚这一年代所发生的事情, 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内心的直观感知和情感体验, 理解效果受到影响。笔者在教学中从教学导入环节着手, 专门制作了一段多媒体视频资料向学生进行播放, 视频中从“文革”中武斗的场景、红卫兵狂热的天安门集会, 以及一组组对比数据, 让学生对这一疯狂的年代、疯狂的行为、疯狂的后果具有更加直观的感知。以这一段视频代替教师的口头导入, 学生从一开始就被吸引过来, 为接下来的历史教学探究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实践证明, 以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进行趣味导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更加浓厚, 而且也赋予了历史课堂更加丰富的信息量和深刻的内涵。许多学生表示, 课堂上第一眼看到这些自己所未见过的场景, 所产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更加强烈, 对接下来的历史学习更充满了期待。
二、以历史故事讲述趣味导入历史教学
历史是一本浩瀚的群书, 每一页、每一章节、每一个节点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 共同组成了这一幅历史长卷。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广征博引, 深入发掘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 通过补充历史故事的方式进行导入,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 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显著提高。例如在《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开外交局面的艰难, 从教学一开始, 笔者没有直接进行三言两语式的导入, 而是向学生介绍了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所冒的生命风险以及和与会代表取得的一致观点。学生在笔者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 注意力格外集中, 听得津津有味, 当这个简短的小故事讲述结束时, 自然而然导入了接下来的新课教学, 学生的思维也随着老师的动作而转向了对课文内容的探究, 教学导入较好地体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目标。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利用一些历史人物、历史小故事进行导入, 使学生从课堂一开始就充满了浓浓的趣味性, 渴望了解更多的信息。
三、以民族情感渲染趣味导入历史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思想情感教育, 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情感, 特别是在近代史教学中更要突出这一方面的熏陶渲染, 这对于学生思想成长以及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都具有积极意义。笔者在教学导入环节充分营造氛围环境, 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到历史的情境之中, 为接下来的教学探究和思想引领发挥了奠基作用。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时, 笔者在课堂伊始就播放了一段甲午海战的壮烈场景, 让学生的内心为之沸腾起来。笔者配合这样的视频片段, 向学生介绍为什么中国有着一段较长的受外敌欺辱的历史, 正是因为我们不够强大, 才导致近代史这一段屈辱的历史, 每一位中国人都应当为民族的强大、国家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这一段历史不再重演。一番铿锵有力的导入, 让学生在充满浓厚的民族情感氛围中进入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之中, 可以想象, 怀着这样浓厚的情感开展学习, 效果必将得到明显提高。
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思想教育, 尤其要从教学导入环节着手, 一开始就营造浓厚的氛围, 这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容易调动, 只要教师运用得法, 从教育导入环节就始终紧扣学生情感主线, 能够让历史教学目标中的思想情感教育得到充分落实。
四、以鲜明对比感知趣味导入历史教学
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 使学生在感知上产生强烈的震撼, 可以加深理解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揭示所要讲述的道理, 这一对比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先声夺人, 对学生起到较强的视觉震撼。例如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学中, 笔者专门制作了一组多媒体课件, 通过精心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课件选取了本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前后对比, 以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为时间间隔, 通过老照片与新照片的对比, 同样的地方不同的场景, 并辅之以数据对比,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学导入中运用这样的形象对比, 一下子就让学生从内心对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具有直观形象的感知, 接下来的学习与探究过程也就更加轻松愉悦。
教学导入采取直观形象对比方式, 有助于从教学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对比中有了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 有助于接下来的分析探究和理解巩固。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 篇10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法, 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入法往往缺少趣味性, 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利用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 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 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 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入效果会更好。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 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 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 是入门的向导, 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抓住学生的内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音响、影视导入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对中学生而言, 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 适当地播放与讲授内容有关的影片, 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 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发他们的情绪, 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
四、史论导入法
初中历史导入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入;教学
导入是课堂教学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而在这个环节中,导语的设计又是关键中的关键。精心设计的导语,能够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以下是本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问题导入法
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问题实施课堂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节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一位波斯尼亚学生的刺杀活动而引起的,这个学生叫什么名字呢?为什么他一个人就引发了一次世界大战呢?这样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会积极阅读教材去寻找答案。
二、歌谣导入法
歌谣以其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将当时社会人民生活现状的真实一面展现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义和团运动》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义和团歌谣来导入教学内容:“义和团,源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儿童各个扛起刀,保家卫国逞英雄。”歌谣概括了义和团的起源地以及发展态势,降低了理解难度,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技术优势,通过这一手段导入新课,是其他任何手段都无法比拟的。不但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而且能快速抓住學生眼球,给学生以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上课,符合新课标“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
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要求。
除了以上几种导入方法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类比等方法实施导入,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历史老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李玲.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初探[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3).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第二中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能微探 篇1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人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然对于历史这一人文学科的历史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课前导入是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 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入”就像是一首乐曲的“引子”①, 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 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 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而言, 刚刚接触这门全新的课程, 课前导入如何? 对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历史知识至关重要。 因此, 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个人对导入技能的一些看法。
一、导入技能的概述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上课一开始时的一种教学行为, 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的认知准备, 促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期待和参与需求, 从而使学生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②。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前导入是首要环节, 也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历史这一学科特有的性质, 课堂导入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质量。 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 会将遥远的历史拉近学生, 贴近现实生活, 有效地把学生带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会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组织, 建立起与新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③。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几种常用方法
导人方法的正确选择, 会使整个历史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 可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导入方法的选择尤为关键。 通过笔者近来的观察与总结, 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更适合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导入。
1.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通过复习旧课或原有知识对新课进行教学导入的方法④。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使学生从以前学习过的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中, 这样不仅回忆、复习了旧知识, 而且对所要学的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复习导入法时, 一定要特别注意一点,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旧知识, 并不仅仅是指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 而是要与所学新课相关的一些知识, 对新课学习有一定帮助的知识。
比如, 我们在讲《王安石变法》一课时, 就可以采用这种导入方法。 在上课一开始, 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商鞅变法 》一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 “ 在秦朝商鞅进行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之后的宋朝有一个人也进行了一种变法? 为北宋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就是王安石。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北宋, 领略一下王安石是如何进行变法, 使积贫积弱的北宋得以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王安石变法。 ”老师正确引导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商鞅变法过渡到今天要学习的王安石变法。
2.设置悬念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上课一开始, 老师就有目的地设置悬念, 提出一些与本课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例如, 在讲五四运动这一课时, 老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老师讲:“同学们, 你们知道每年的5月4号是什么节日吗? ”学生说道:“五四青年节。 ”那你们知道五四青年节是怎么来的吗? 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那什么是五四运动呢? 就这样老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 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激起他们对本课的好奇心。 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进行积极讨论, 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效果事半功倍。
3.热点事件导入法。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如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翻转课堂、微格等已经广泛普及中学历史教学。 学生了解新闻时事也是极其方便的, 我们可以利用当前热点话题进行历史课堂的教学导入, 利用热点话题进行新课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 与当前热点相结合使遥远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我们在讲《抗日战争》一课时, 可以利用去年我国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日”盛大阅兵进行本节课的导入。 现在的初中生兴趣比较广泛, 对于当今国事也比较关注, 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当前的热点事件进行新课导入。
4.故事导入法。 相对于枯燥乏味的阅读历史课本, 学生更愿意听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因此, 历史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 以讲故事为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可以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故事有很多种, 比如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古代神话传说等。 利用有趣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要尽量简单化, 导入时间需合理, 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从故事中提出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进入本节课的教学中。
5.影视导入法。 如今大家都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比较发达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历史典故已经通过众多影视作品逐渐呈现出来。 现在网络, 电视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所以, 我们可以把有价值的一些影视作品带入历史课堂中, 把学生的兴趣变为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动力。
比如现在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 历史教师在讲有关秦国的历史时, 就可以以这部热播的电视剧作为历史课堂的课前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影视导入法对于初中生这个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来说, 是一种很有效的导入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一些比较难的历史知识的理解, 从而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 课前导入方法有很多种, 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决定选用哪种方法。 但是笔者认为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以上这几种方法更为合适,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以上仅仅是笔者的个人观点。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积极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就意味着, 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 课前导入极其重要。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导入技能的合理运用有如下积极的作用。
1.一个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 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 同时将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将遥远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 在课堂一开始, 要将学生从课间闲散的状态中迅速拉回课堂中, 一个精彩的导入设计是极其有必要, 它将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3.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前导入不仅会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我们学习过的旧知识, 而且会为我们即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埋下伏笔,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帮助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后续的历史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4.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 会为学生清楚地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即将所要学习的内容,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这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导入技能的有效运用, 会使整个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轻松学习历史。
四、课堂导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导入技能的合理运用使日常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同时对于导入技能的使用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导入要控制好时间。 初中一节历史课是40分钟, 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 如果课堂导入时间过长, 则会影响这节课教学内容的整体完成进度, 最终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反而会适得其反。
2.导入要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简单明了。 导入的设计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突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针对性强。
3.导入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中。 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设计导入应该针对学生实际问题进行精心设计。
4.课前导入方法应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本课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与设计, 并且要紧扣所要讲的教学内容, 不能偏离主题, 要选取学生比较熟悉和容易接受、理解的材料。
5.导入要具有启发性, 与问题相结合。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产生对历史知识的强烈好奇心。
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特别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不断更新和优化。 课堂导入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也将关系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 我们务必特别关注导入技能的研究, 不断加强课堂导入的训练和方法的选择, 努力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 (第3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陈辉.中学历史教学论新探 (第1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3]朱汉国, 郑国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叶小兵, 姬秉新.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6]陈琦, 刘儒德, 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7]田炜.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案的设计[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2013.
[8]华裕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J].考试周刊, 2009 (4) .
[9]袁浩.关于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导学, 2015 (3) .
【初中历史导入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导入07-01
初中历史教学分析05-26
优化初中历史教学06-22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07-04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07-28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1-01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08-01
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10-16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改革10-21
初中历史教学的拓展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