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的拓展

2024-07-04

初中历史教学的拓展(共10篇)

初中历史教学的拓展 篇1

●引言

一艘挂着白帆的蓝色小船平缓地行驶在一张泛黄的古代海图上, 一会儿驶过钓鱼岛, 一会儿停靠在琉球, 看!它居然把代表倭寇的多米诺骨牌推倒, 有的骨牌还坠落到大洋深渊, 一阵喝彩声中, 小船画了一个弧圈回到祖国大陆, 屏幕上跳出“100分”, 随即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笔者在《编程》校本课程上演示目标任务时的广播画面和现场交融的场景 (如图1) 。

时值日本实施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 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我国拥有对钓鱼岛主权的历史告诉学生, 有必要在学生中树立中国人有决心、有能力收复一切国土的坚强决心和意志。笔者通过网络搜到了一张日本人林子平 (17381793) 所绘《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 是目前所见最早介绍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的珍贵历史文献。虽然这张古地图不管在比例尺或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上与现代地图相去甚远, 甚至台湾岛的外形也画得像一条古怪的鱼, 但它毕竟是历史的原貌。纵观历史, 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的灾难深重, 今日之中国已经不是1894年甲午战争时的大清国了, 结合流行影视作品关于时空穿越的表现手法, 于是一幅开篇所言的《穿越历史——出使琉球》的画面从笔者的脑海里流淌而过。笔者顿悟信息技术课也可以很高调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优秀的学习平台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紧迫感, 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适时地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 让全体中学生了解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内涵, 掌握信息技术的核心知识和学习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也受第二课堂机器人竞赛活动的启发, 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通过压缩课本教授时间, 开设了运用“三维仿真教育系统”实施《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版) 》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的初中部分拓展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的校本课程, 极大地拓展了接受编程和机器人教育的学生面, 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首先, “三维仿真教育系统”是一款运用物理引擎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软件, 是集机器人搭建、比赛场地设计和三维仿真模拟于一身的软件平台, 主要应用于机器人编程的教育以及竞赛, 其最大的特点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机器人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场地的背景、静态或动态的积木和得分触发器, 利用图形化的编程工具将编写好的程序导入机器人, 在三维仿真界面完成任务, 即时显示任务得分。该软件还提供C语言代码窗口, 不啻是一款学习编程和机器人技术的入门软件。其次, 从机器人教育的角度出发, 它又让信息技术教师省却了大班化教学中机器人设备的管理工作, 同时避免器材和场地的各种物理因素的干扰。笔者结合设计的《穿越历史——出使琉球》课例, 列出了该软件的四大功能界面 (如表1) 。

●精心设计教学策略

1.从易到难、呵护学生

“三维仿真教育系统”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就是机器人搭建。在笔者正式上课前, 有的学生一打开软件就激动地搭起积木来, 虽然他们已经多年不玩积木了, 但他们的玩性并未泯灭。所以教师上第一节课非让学生玩不可, 否则就太压抑学生的童真了。实物的积木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搭建, 而三维仿真界面里的积木搭建还需要教师着重点拨。例如, 用鼠标的三个按键和滚轮控制场景视图, 控制积木沿着X轴、Y轴、Z轴的旋转和移动以及在顶视图进行轮胎与马达轴的插接都需要教师做足够充分的讲解。笔者不限定学生搭建机器人的造型和传感器的选择, 让他们像玩雕塑一样自由创造, 因此学生们设计的机器人造型千姿百态, 既可上九天揽月, 也可下五洋捉鳖;既可登大雅之堂, 也可在掌中摩玩。搭建机器人的学习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了学生的创造体验。教研组还在科技节打印出版了学生作品宣传栏 (如图2) ,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搭建机器人, 学生幼时的记忆被全面唤醒, 学习兴趣和对课程的期望大为提高。

从课程安排总体布局出发, 结合传统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学习规律, 笔者按照如表2所示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具体任务则依据算法需要灵活设计, 如讲顺序结构时, 结合机器人的马达输出, 控制其在具有童话色彩的场地前进、后退和各种转弯;讲永真循环时, 结合触碰传感器控制机器人在方形螺旋路径围墙中行驶并撞球;讲子程序时, 结合多机器人在不同颜色引导线上行走来选择最短上学路径。

“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难度较大, 机器人又是一项全新的技术, 再加上信息技术课程受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及中考科目, 授课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竭力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从易到难地推进教学工作, 避免学生因为畏难或失去兴趣而消极应付。笔者通过大量运用卡通图片或“星光大道”场景图片来提高任务环境的趣味性, 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机器人的传感器牵涉很多物理量, 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足, 笔者在讲授相关传感器时将工作原理知识发布在导学案中, 让喜欢探究的学生了解更加全面的知识;在设计课件时把复杂抽象、不可见的模拟量传感器用动画的形式加以演绎;通过实物展台演示实体机器人的传感器应用, 帮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功能特点, 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笔者在设计 (2) → (9) 的教学内容时, 选择机器人传感器 (如下页表3) 遵循从简单直观、可见物理量变化的开关量传感器到复杂抽象、不可见物理量变化的模拟量传感器的原则, 同时兼顾到传感器所对应变量返回值范围从小到大的递进顺序, 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传感器的使用。当然, 对传感器的选择也不必面面俱到, 否则难度太大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如寻迹卡和复眼传感器, 它们要牵涉变量数组, 可在参加竞赛或高中阶段的学生中讲授。

2.降低难度, 分解任务

从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维度来看, 《三维仿真教育系统》的学习内容很充实, 难度有易有难, 所以我们要认清《编程》课不是竞赛培训, 不是第二课堂活动, 而是对全体初中学生普及机器人知识, 实施教学大纲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拓展模块教学。笔者在设计任务时通过控制新知识点的数量来降低学习的难度, 保持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对于相对复杂又有难度的任务, 设计时要考虑任务易于分解甚至与上节课的知识内容相关联, 机器人模型可以不变, 传感器的选择可以不变, 场地的核心内容可以不变, 策略程序可以部分复制。比如《穿越历史——出使琉球》这一课, 笔者就将其分解为“1出使琉球”和“2痛击倭寇→凯旋”两节来上。第一节课重点解决使用“红外测距”传感器探测距离琉球岛的距离, 当距离<10时停车;第二节课再解决探测“倭寇”, 推倒骨牌并返回终点的细节调整, 知识点没增加, 但起到了巩固和迁移知识的作用。

3.虚实交替, 导学并举

我校《编程》校本课程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课, 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广播到学生计算机屏幕上, 学生看到的操作画面真切易懂;其次, 教师通过实物展台演示实体机器人的外观和运动, 帮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功能和物理特性, 让学生感受到所做的三维仿真机器人并非虚无缥缈的东西, 而是实实在在的机器人 (如图3) , 在此建议教师每增加一种传感器应该演示一个实体机器人的运动实验, 强化仿真机器人的客观真实性;再次, 学生可以通过本校的作业评价管理软件获取教师授课的课件资料和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提交和下载作业;最后, 学生可以进行自评和互评, 还可以组织多机器人同场竞赛的活动。

笔者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机器人搭建知识时, 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在讲解传感器应用时, 采用直观演示法、学案导学法、任务驱动法;在讲授机器人编程时, 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在开展多机器人竞赛课时,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总之, 教师应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精心设计教学策略, 虚实交替、导学并举, 把《编程》校本课程上成师生都喜欢并有成就感的好课程。

初中历史教学的拓展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 拓展性 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65-01

一、传统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形式中的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传统作业模式的弊端更加凸显出来。

首先,机械化的作业完成模式。传统历史与社会作业的布置基本都以知识点的巩固为出发点,将单一的答题模式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并没有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而是单纯的练习、巩固和记忆。教师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只能够机械地重复记忆,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封闭性较强。传统的作业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理解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以书本内容为中心的基础上,作业完成形式以独立完成为主。这种完成作业的形式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没有实践过程,也没有交流和合作的机会。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下降,尽管凭借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力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综合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

再次,单一的评价形式。传统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对、错的方式进行评价[1]。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中生叛逆的特点,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放弃这门学科学习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二、调查类作业设计

拓展性作业设计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设计拓展性作业过程中,应在教材内容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化,促使教材内容能够充分地反映在作业中,但又不是对教材内容单纯的展现。科学的拓展性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以后,对教材内容的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知识进行内化。

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更加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设计拓展性作业的过程中,给予每一个学生成为探索者以及发现者的机会,从而使其逐渐自主探索出符合自身习惯的学习方法,并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设计历史与社会学科拓展性作业时,教师应善于将教材中的小课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在自主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地发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可以在思考的基础上,大胆的提出问题[2]。而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能够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丰富而生动的作业内容,将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查类作业设计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课本知识并对其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和解决。例如,在学习中国的环境问题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调查类作业,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社区的总体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具体内容包括:①通过肉眼观察附近水资源是否存在污染状况,对污染源进行查找;②对自己及亲朋好友家的饮用水进行取样化验;③面对各种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将其同教材中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的重要性进行紧密结合;在对当地水资源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总结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防治的具体措施等。

调查类作业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体会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能提高对身边生活环境的关注。学生通过亲身体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整理以及理解的知识内容,将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3]。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拓展性作业的过程中,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手工类作业设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其中一大功能就是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对人类文明产生尊敬之情。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包含多种形式,文字、书籍、建筑、书画以及陶瓷等,同时还包括各类手工工艺。每一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教师在进行拓展性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将其同课程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的过程中,引导其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一课时,除了应用调查类作业设计以外,还可以应用手工类作业设计。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我国传统的节日,布置手工拓展作业,学生可以将自身的作业带到课堂上来分享,师生共同对作业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布置包粽子的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购买糯米和粽叶,小组中每位同学各有分工,有人负责烧水煮粽子,有人负责包粽子等[4]。整个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团结努力,才能够完成作业,而这一过程是充满探索和快乐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并不以粽子数量和质量为基准,而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

这种手工作业的形式,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团队合作精神,吸取队友的意见、共同努力完成任务[5]。这种拓展性作业形式打破了传统作业中封闭式较强的特点,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中华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拓展性作业设计的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性作业设计,以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内容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调查、探索和实践等形式,使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得以提升,在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教师在进行拓展性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将挖掘学生潜能作为出发点,为学生构建一个锻炼以及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立艳.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探索与启示——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为例[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v.29;No.21003:121-126.

[2]庄晓蕙,刘庆欢,何雪萍,蒋玲. 我国个性化作业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基于读秀学术搜索数据库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数据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14,No.26710:104-111.

[3]陈君德. 作业:体验成功与快乐——山东省昌乐县整体推进中小学作业改革的探索与实验[J]. 当代教育科学,2015,No.26106:36-40.

[4]徐倩. “窗台”前的美丽守望——《历史与社会》作业优化设计“四维四策”[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No.64602:37-38.

拓展中学历史教学空间的几点做法 篇3

中学历史课本上的许多历史故事,只是一个梗概,情节比较简短,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故事内容。如讲《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时,我向学生推荐《郑成功》这本书;讲到唐宋八大家时,我从图书馆借回唐宋八大家专辑,让学生用课余时间阅读。许多课外书籍,作者在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前提下,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使故事具有文学性、趣味性,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历史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进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的课外读物,如连环作品、历史丛书等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是根据史书记载而编,内容基本属实,但作者进行了艺术加工,把艺术想象、主观臆念和历史真实相混淆,偏离了史实。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要注意作品的内容正确性和观点鲜明性。

二、组织影视评论

运用影视手段,反映中外历史事件的片剧很多。由于其场面宏大,跨度久远,情节曲折,内容动人,多数出自名家,中学生都喜爱看。我充分利用播放时机,调整教学结构,指导组织学生收看。然后在课堂内外组织学生对剧中的人物、史实、影响、意义等进行评论。直观、形象的画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加强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对于一些剧目中的虚构情节,偏离史实现象的,也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用学到的历史基础知识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

三、开展知识竞赛

在过去的历史课教学中,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许多教师采用法宝——读、背、考。重复不断地背和考,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中,我开展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历史知识竞赛,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每节课前利用5分钟,采用小组比赛形式,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巩固,学期末以小组为单位举办班级历史抢答比赛。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施教中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准确的预见性,有控制场面的能力。

四、举办有益活动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技能,开阔学生视野,是目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历史知识融进一些活动中,无疑是一种新举措。以下面为例:每年学校要排练许多文艺节目,在重大节日中演出。我就同有关教师一起,把一些历史题材故事改编成快板、相声、表演剧、舞蹈,用之来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学历史的兴趣。这样既完成了排练任务,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历史知识。节假日,学生不免要外出旅游。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参观一些纪念馆、历史遗址,多访问一些老革命家。在布置问题时,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导向,让学生心中有数。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谈收获、谈体会、写感想,但不能求全责备。

五、建立历史档案

谈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拓展 篇4

关键词 历史 教学 素质 更新 教学方法

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这是当前背景下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如何提高素质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要做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就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生已经不是单纯的从课堂汲取知识了。电视、杂志、电脑、家长、社会都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思想;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能够站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科学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规律。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学习教育学理论,系统地掌握史学理论,不断吸取当今史学研究理论和成果来充实自己。当然,只有先进和教育教学理念是远远不能做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的。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广度。历史是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造系统等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

二、更新教育教學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何兆武先生在《历史与历史学》中曾经提到:观察历史,我们总需戴上一副眼镜,观念就是那副不可或缺的眼镜。”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更新思维观念,思想就难以突破边界。我前面已经提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那么,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那就需要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想想看,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念、并真正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授之予渔”,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初衷。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掌握独自一门学科的知识已远远不够用了。同时,现代对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素质要求,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科目学科之间逐渐走向综合性,文科政、史、地的小综合就是典例。因此,教育教学更需要复合型的历史教师。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除了要掌握本门历史知识外,还需要多掌握政治、地理及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从而成为复合型历史教师。并且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具有自身教育特色的教师。

三、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积累经验,达到教育教学观念的内化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和反思都是在一定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反思,提升自己。

四、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创新,已经成为近几年中学历史教学领域谈论最多的话题。现在已经有很多历史教师及时更新了观念,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汲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创新,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

(二)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要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

因此,对于学生的“异端”声音,言之有理的,历史教师就要多鼓励和表扬,千万不可按“常理”一棍子将其打死。对于“异端”的声音要以宽容来对待。一般每份教学资料都会为它上面的题目提供相关的参考答案,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常常陷入思维定势,人为地将参考答案当成标准答案来向学生讲授,只要学生意见与之相左,一概加以否定,长此以往,教师这种惰性与奴化的思想必然在不知不觉中带出一批不会用脑,只会盲从的学生!这种学生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怎能担起建设祖国的重担?怎能参与国际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立于不败之地?为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妨多听听“异端”的声音。

高中历史教学细节拓展举例 篇5

一、细节导入, 吸引眼球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倘若每一堂课在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 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应当如何导入呢?利用细节资料能起到很大的效果, 特别是时事性的细节。如人民版《“蒸汽”的力量》可用以下设计导入新课:展示上海世博会的一系列照片, 播放视频, 学生马上被吸引了。然后教师发问:“同学们都知道上海世博会, 那么有谁知道第一届世博会在什么时候、哪个国家召开?”很多学生马上翻书, 回答是1851年在英国召开。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第一届世博会会在英国召开呢?”从而展开新课。

二、疑难尽散, 落实细节

历史事件几乎都发生在遥不可及的时代里, 按照教材平铺直叙, 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 所以, 教师必须进行拓展。如教学人民版《宋明理学》一课时, 学生不好理解理学给后世带来的影响, 于是我便引用材料:

1.“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清·戴震

2. 三寸金莲 (图片) 。

3.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北宋张载的诗句:“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4. 汶川大地震一系列救灾图片, 图下注: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根据材料, 再联系课文知识, 学生很容易掌握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三、语言小细节, 激发大兴趣

高中学习是比较枯燥的,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讲得幽默生动, 带来的效果不言而喻。在历史教学中提升学习的趣味性离不开细节拓展。记得听过的一节历史公开课, 虽时隔久远, 讲课者的模样早已忘却, 但是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还在耳边萦绕。那位老师上的课题是《工农武装割据》, 他讲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内容时改编了《两只老虎》里的歌词, 并大声唱出来:“打倒土豪, 打倒土豪;分田地, 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废除封建债务;真好啊, 真好啊。”如此细节处理, 谁不振奋?连我都为之振奋, 更不用说学生了。所以适当改变语言调节课堂气氛的细节处理效果好, 还可以使你成为幽默风趣的教师。学生喜欢你, 自然也喜欢你上的课。

四、人生教育, 细节相辅

历史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也要让学生知道做人要积极, 要有志向, 奋发向上。“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放弃这样的教育机会。如讲述人民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书中出现秦朝丞相李斯的内容, 我给学生讲李斯年少时立志的故事:“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 曾在郡里当小吏, 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 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 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 看到粮仓中的老鼠, 吃的是屯积的粟米, 住在大屋子之下, 更不用担心会受到人或狗的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 就如同老鼠一样, 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从此以后, 李斯确立了高远的志向, 最终他成为了秦朝的丞相。”这样, 教师虽占用了一些课堂时间, 但多多少少唤起了学生的斗志, 使他们知道:作为青年应该奋发向上, 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五、细节一小步, 德育一大步

历史教学中会涉及很多关于民族精神的知识, 这也是高中教学所承担的任务之一。如抗日战争的内容新课程编排过于简单, 学生很难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残酷、抗日志士的英勇精神, 于是在讲台儿庄战役时我提到:当时守卫台儿庄的是孙连仲部。孙连仲部的池峰城师奋勇抵抗, 虽台儿庄城塞被日军占去四分之三, 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仍死力支撑。孙连仲给李宗仁通话说:“报告长官, 第二集团军已伤亡十分之七, 可否请长官答应暂时撤退, 好让第二集团军留点种子!”但李宗仁说:“援军明日中午可到, 你务必守至明天拂晓。这是我的命令。”孙连仲听完便说:“好罢, 长官, 我绝对服从命令, 整个集团军打完为止!”最后, 池峰城又来电向孙连仲请求准予撤退。孙连仲命令他:“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 我就来填进去。谁也不准后退。” (资料来源:《蒋介石传》, 杨树标著) 在讲述过程中, 全班学生精神高度集中, 最后讲到台儿庄战役结果, 很多学生一直捏紧的拳头松开了, 齐声叫好, 因为他们感受到了, 在民族危难之际, 什么叫“以死抗争”, 什么叫“爱国”。学生心灵受到了很大震撼, 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的拓展 篇6

一、古今对比分析,在课外活动中提升辩证史观

历史是一本浩瀚的全书,通过古今对比,特别是选取一些具有一定相似度和可比性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增进了解,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事物的能力,让这些课外拓展活动提升他们的辩证史观。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这一手段。以“商鞅变法”为例,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外拓展延伸,以商鞅变法与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深化改革工作进行对比,从变法的推动力量、制度保障、人民群众拥护程度与遇到的困难等方面进行对比,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商鞅变法积极性、局限性等方面的理解,同时也强化了对学生的时事政治教育,让学生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社会深度改革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推动改革面临的困难、采取的措施等方面有了深切的感知。 这样的对比拓展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辩证史观。

二、搜集交流信息,在课外活动中丰富感知认识

历史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信息作为基础, 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讲的信息,相对而言来源渠道比较狭隘,信息量丰富程度与教学实际需求可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 教师可以将教材信息的搜集任务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搜集丰富的资料,并在交流探究活动中加深了解、丰富感知,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如“‘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一课教学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单个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搜集,搜集港澳回归的艰辛历程以及港澳问题的由来等信息。 这样的任务教给学生之后,学生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从各种刊物资料中摘录相关的信息,有的从网络中下载相关内容等。 这样,大家集中力量来搜集这些信息, 所获得的成果是非常丰富的。 在交流汇报活动中, 学生们充分展示了各自搜集到的大量信息。 有了这样的交流活动作为基础,接下来开展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拥有较多数量的资料信息, 对学生而言能够起到促进学习理解的效果。

三、尽情抒发情感,在课外活动中深化爱国教育

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资源,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开发利用。 除了在课堂上开展情感教育之外, 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利用各种形式的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 在“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结束之后,笔者在班级组织了一场抗战成果展览,展览的内容来自于每一位学生所搜集的材料,有文字、有图像、有数据、有图表。 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了有关抗日战争的许多信息, 特别是我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决反抗日本侵略,进行英勇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各种素材,让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增强了努力学习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这对于当前青少年一代而言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 更加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在“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教学之后,笔者也进行了相关的课外活动,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微调研,了解我国科技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到国防科技、航天科技,小到社会生活中的实用科技技术,以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科技改变生活这样的理念。 这样的微调研汇报活动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直观感知印象, 让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成效。

四、开展走访座谈,在课外活动中获得生动素材

历史学习需要一定的积淀,而对于学生而言,许多历史内容远离他们的生活,远离他们的时代。 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课外活动,让学生提前进行走访座谈了解素材、搜集信息,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开展。 例如,在“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学之前,笔者要求学生询问自己的长辈, 主要了解改革开放前的生产生活条件是怎样的,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等。 学生在课前进行这些座谈走访, 可以了解更多的与改革开放有关的资料信息,使接下来的历史学习不再空洞乏味,而是更加生动丰满。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学中,学生们也在课前进行了资料搜集,笔者通过他们的交流活动,让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对所描绘的那个时代具有了初步的感知印象, 从而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撑。 笔者在许多内容的教学中都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走访座谈,上网搜索查阅资料,了解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 这些方面都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基础性工作,能够对学生学习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课外活动是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一位教师都应深入研究,抓住历史学科特点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并借助于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增强感知印象,深化情感教育成效,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拓展 篇7

一、在重点词语处拓展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的两句“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是“随便”的意思, 是一个副词。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 对诗书应该是非常爱惜的, 在一般情况下, 是不可能“漫卷”的, 这里写他“漫卷”正反映出杜甫听到胜利消息时欣喜若狂的神态, 他乐极忘形, 以致使他一反常态, 连最爱惜的诗书也胡乱地卷起。同时, 这“漫卷诗书”的行动, 也反映了杜甫归家的急切心情。他想到即将结束多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而要返回家乡, 激动的心情自然难以平静, 于是他“漫卷诗书”, 似乎马上就准备动身返乡了。这个“漫”字所营造的情境是异常丰富的, 真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

二、在重点内容处拓展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而《桃花源诗》虽然所写内容重点及表现手法与“序”有异, 但它们的主题是一致的。这就为拓展提供了条件。据此, 我将《桃花源诗》作为课外阅读练习印发下去, 要求学生对比阅读, 以文解诗。为帮助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训练文言语感, 我还设计了以下练习。

找出诗中与下列语句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填在括号内:

1. (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嬴氏乱天纪, 贤者避其世。) (伊人亦云逝。)

2.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往迹浸复湮, 来径遂芜废。)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桑竹垂余荫, 菽稷随时艺。)

4.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荒路暧交通, 鸡犬互鸣吠。)

5.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童孺纵行歌, 斑白欢游诣。)

学生在拓展阅读中, 更加深了对《桃花源记》主题的理解。

三、在想象中拓展

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句, 可以引导学生联想重阳节的诗句, 来理解景中寓含的相思之愁、孤独冷清之感。重阳节与家人或朋友相聚一起赏菊饮酒、插茱萸登高的习俗, 在古代很盛行。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尾联写道:“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表现得更为清楚:“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到来之时, 这自然会使词人联想到往日家人团聚, 共度美好时光的欢乐情景, 往日欢乐情景与眼前孤独寂寞的情景使词人倍增相思之苦;重阳佳节, 孤零零地在纱帐中, 自然辗转反侧, 难以入睡, 秋夜凉风袭来, 不禁又使词人增加一层冷清之感。

四、在比较中拓展

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 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诗词加以对比,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比较中拓展延伸。如在学习王维的《渭城曲》时, 让同学们回忆《别董大》、《赠汪伦》这两首诗, 并让他们比较三首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品味、理解, 发现《渭城曲》是以乐景写悲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让人心酸;《别董大》却是以悲情写豪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抒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还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类似体验, 比较感受离别时的情怀。

五、在文本空白处拓展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 没有写明的“空白”之处, 进行文本拓展, 激活读者的思维, 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如:有一次我进行课外诗词赏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多数同学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于是我投影以下资料:李清照生于1084年, 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 情趣相投, 感情甚笃, 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 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 祸从天降, 赵明诚因病而故, 词人孤独一人, 生活悲苦, 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 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在战乱中只身辗转流徙, 晚年十分凄苦, 《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学生了解后, 立刻明白词中之“愁”不仅仅为一般“闲愁”, 有国破家亡之愁, 亦有只身孤苦之愁, 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

初中历史教学的拓展 篇8

一、研读文本内容, 夯实语文特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它涵盖了德育、美育、创新教育、思维教育等教育内容。在语文拓展式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这几者的关系?笔者认为, 只要扎扎实实地去关注语言文字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给语文腾出足够的空间, 那这几个方面的教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常是靠品读语言才能完成课程任务的, 或探寻一篇篇课文中的深刻内涵, 或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思想意义, 或赏析优美生动的文字, 或理解高超的写作技巧……总之必须突出“文字、文学、文化、文采”四个具有语文味的内容, 在拓展式阅读教学中增加学生接触和深入文本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感悟, 浸润在文学作品的情境中, 受到熏陶, 提高语感。

案例:

学习完《松鼠》这篇课文, 我们再来看一篇介绍松鼠的文字, 想一想两篇有什么区别, 你更喜欢哪一篇, 为什么?

【松鼠】又称灰鼠、普通松鼠, 哺乳纲, 啮齿目, 松鼠科。体中型, 长20~30厘米, 尾长20厘米左右, 尾毛蓬松。体毛多灰色, 有的赤褐, 腹面灰白色, 冬季耳尖生出毛簇, 耳壳灰黑色。前后肢均发达, 前肢4指, 后肢5趾, 指 (趾) 端钩爪锋利, 便于攀登。行动敏捷, 善于在树枝间穿行、跳跃, 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 有时也食昆虫和鸟卵, 冬季有贮集食物的习性, 为森林害兽。可用树叶等筑巢, 有时也用鸦、鹊废巢安身。每年产仔1~4窝, 每窝5~10仔。尾毛可做笔, 毛皮可制衣。我国东北分布最多, 西北等地也有出产。

设计这样一个拓展教学的内容, 就是从语文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结合文本的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去思考, 明白平实性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在语言上的区别, 让学生潜心研文, 对文本中的语言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这样既拓展了文本的内容, 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这样的拓展就是非常符合语文教学要求的, 应该常常出现在语文教学中,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抓住文本重心, 拓展文本空间

肤浅的拓展, 只能获得浅层的收获, 深度品读文本, 才能有丰富的收获。教师要在每节课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深度阅读。好的阅读可以洗涤人的心灵, 深悟文本的内涵, 达到个性化的理解。不能简单地追求“1+1=2”的结果, 这会给人非常生硬别扭的感觉, 起不到拓展的作用。

如何从文本中选择拓展的内容?首先教师要对教材作认真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为拓展点;其次明确拓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三对搜集的材料正确整理与内化提升。拓展的内容可以从知识、语言、情感、思维四个角度来选择。具体来讲, 能体现语文特性, 又可以拓展的方面有字词、文学常识、主题、情节、文体、作家、体裁、表现手法、语言等等。

在日常教学中, 为了能科学有效地拓展, 往往选择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裁拓展:

学生的文体意识非常淡薄, 对于各种文体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等更是知之甚少, 而苏教版的教材很多单元都是按照文体来编排, 所以在教学中不妨设计有关体裁方面的拓展, 让学生对文体特点了解得更加清晰。

2. 主题、情感拓展:

现在的教材很多单元都是主题式单元, 将有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 形成单元语境, 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提升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前后勾连, 也可以引入课外相关主题的文章, 进行主题拓展, 激发学生寻找一类文章去比较阅读, 既促进学生阅读, 又能深入理解文本主题。

3. 作者、背景拓展:

作者写文章, 都带有自己人生经历、时代风貌的特征, 要真正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 必须要对作者的情况作必要的拓展延伸。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中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感悟自己的人生。在教学萧红的《呼兰河传》时, 我们必须要向学生讲述有关萧红的人生经历, 让学生跳出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 再来感受文本的深刻内涵, 会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

4. 内容拓展:

同一内容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会有不同的表达, 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 我们会抓住父爱, 选择相应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也可以与同一单元的《我的母亲》《父母的心》进行比较阅读, 感受父母亲伟大的爱, 使学生情感上得到充分的熏陶。

5. 手法拓展:

文中的写作手法———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 这些都是每篇课文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一般我们都是随文而教, 点到为止, 学生在一知半解中很难真正掌握。所以我们可以设计拓展的内容, 加深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比如在教《小石潭记》时, 我们会重点强调移步换景的写法, 为了明白这种方法的特征, 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写作, 进行训练, 出示一篇用其他方法写景的文章, 让学生修改, 也可以直接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旅游经历, 相信对这个手法的理解一定会有突破的。

6. 语言拓展:

文学作品的学习, 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就是语言的学习, 所以语言拓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一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可以从句式、修辞、详略、哲理等各个方面去挖掘, 设计拓展问题。前文提到的仿写、续写、改写就是一种形式, 教师也可以进行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 总之, 要形式多样, 选择得恰如其分, 发挥拓展的最大效益。

教师还可以从思维训练上去设计拓展的内容,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总之, 拓展的内容是多元的, 我们呼唤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增强文本感悟的拓展。

三、实现因材施教, 提高课堂功效

学生, 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也是拓展式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生理、心理、语言能力、兴趣态度、认知结构、学习习惯等都具有各自的特征, 也决定了拓展实施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启迪学生智慧,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首先, 拓展式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需求为真正的出发点。拓展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文本理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 选择的拓展内容要触动学生的心灵, 符合学生的实际, 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知识浅薄, 阅历简单,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拓展教学, 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彰显其主体特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 有些教师在拓展时选择了过于艰深的内容, 那这堂课只能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一堂课下来, 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都没有读熟, 怎么谈对文本的把握?所以教师应该精心挑选, 把一些真正的经典性的材料引进语文教学中来。否则, 无度的拓展, 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 又削弱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在拓展教学中不妨围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做做文章, 他认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 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研究, 以达到把握“教学最佳期”和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途径进行有效指导的目的。处在自己思维“最近发展区”的学生, 跳一跳, 能摘到果子, 他们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在拓展中把握“最近发展区”, 掌握拓展内容的难易程度, 一定能有效加速学生的发展。

总之, 在拓展式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传承孔子给我们的教导———因材施教,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好自己的课堂, 拓展才有意义。

四、追求多元目标, 提升语文素养

中考、高考“一纸定终生”的选拔模式, 让很多教师以考试为指挥棒, 为考试而教, 为考试而练, 希望用“题海战术”攻下中高考的堡垒。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下, 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 长此以往,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潜力发挥等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对学生的考查和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 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 避免为了考试只注重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教师也可以思考, 怎样将考试的题型悄无声息地融合到拓展教学中?不要做机械化的训练, 要让这种纯粹的训练变得更有教学的艺术, 让学生乐于接受, 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做到润物无声。首先要做的就是钻研试卷, 重视中考试题的分析与评价, 研究每道题目的出题意图、提问方法、考查方向、答题要点等。其次就是要思考如何将讨论的心得内化到日常教学中去, 既不破坏语文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又能渗透中考试题的理念, 从而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应对语段修改类题目, 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在识字读文的环节, 可以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 让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在语言赏析的环节, 设计一些比较阅读和赏析, 通过和原文的比较, 发现被修改后的语段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语感。

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的探索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探索

拓展延伸教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得当,就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反之,如果拓展延伸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不得当,没有对拓展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就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形成不利影响。语文是内容最丰富、涉及面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学生深入研究这门学科,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但事实上,许多学生对语文学科教学重要性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错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上课很无聊,所以很多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这就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形成不利黝向。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打破传统课堂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拓展延伸教学的重要作用,为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

一、深层次挖掘教材内容,找准切入点

课堂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找准切入点,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深层次剖析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散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拓展延伸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不同的需求,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始终围绕一根主线进行课堂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现以苏教版初中语文“陋室铭”为例,这首词表达出了诗人高洁的道德情操,诗人为什么喜欢安贫乐道的生活?这就是研究这首词的切入点,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之后,就需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分析具体的原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归纳出具体原因:诗人刘禹锡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朝廷官员,由于参与革新失败,被贬至地方做小官,地方官员知道刘禹锡是贬职此地,在安排房子的时候故意刁难,因为刘禹锡的对联惹怒了地方官员,所以使他在半年之内搬了三次家。刘禹锡对地方官员欺人太甚的行为实在愤然,最终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的情操。在学生分析清楚切入点之后,再对原文内容进行剖析,就可以让学生对诗词中的感情感同身受,充分激发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教师漫无目的、照本宣科只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阻碍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拓展延伸教学模式,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面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准确找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剖析,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生活走入语文课堂

尊重个体是新课标对课堂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不同,对教学方式的喜欢程度也不一样,但生活实际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全部学生的注意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拓展延伸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并通过生活实际走入语文课堂,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再以“陋室铭”为例,这个主题看似与学生生活实际毫无关联,但仔细看来这个主题就存在与社会中,甚至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发表了对“陋室铭”的看法,有学生总结观点“穷有穷快乐,富人也不一定都是快乐的…”学生的观点主要是从“陋室铭”的表面进行论述,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学生举出了网上_度非常热门的人物“拾荒老人”的事例,“拾荒老人”自己身患癌症,却坚持资助贫困大学生,以拾荒的方式资助了不少于50名学生。这些事例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将这些事例列举出来,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生活事例中得到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所以,拓展延伸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重视每一个个体,让学生生活实际与理论知识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生活实际对每一个学生有所启发,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目标。

三、拓展资源来源渠道,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资源来源渠道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在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互联网拓展资源渠道,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确保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内容,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再以“陋室铭”为例,由于课本教材中对诗人刘禹锡的介绍不多,为了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内涵,学生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浏览器搜索关键点,查阅相关信息,通过查阅信息发现诗人出身、所处环境以及诗人心态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学生将这些资源总结归纳起来,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这些内容和学科信息资源,就可以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的拓展 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拓展,依据,策略

一、初中地理教学拓展的基本含义

一般来说,初中地理教学拓展包括了课堂中的教材知识拓展和课堂之外的地理专题知识拓展。就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拓展来说,我们可以总结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和依据将老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相联系和结合,然后找到适当的实例进行探讨论证、实践探索以及追因索果。这种将课文内容中的规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经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建立和培养。

二、影响地理知识课堂教学拓展的因素

1.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拓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新课改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理念,个体差异、思维认知能力、心理和生理年龄这些客观因素直接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要对方法、事例案例和过程进行选择,唯此基础上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兼顾和不同程度的发展,才能使地理教学得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2. 教师的素质对课堂教学的拓展起着关键性影响

由于每个地理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教学经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思维表达方式等各不相同,因而对教学方法、内容、知识等方面的拓展也就不尽相同,对整个课堂氛围以及学生的反应保持怎样的状态基调,都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3. 环境条件对课堂教学的拓展有着变化性的影响

由于地理知识涉及自然和人文环境,而这些环境是处于变化中的,同时学生的生存生活环境也是不尽相同的——家庭教育环境、经济条件、校园环境、居住环境、国内外环境条件等都处于变化中,这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因此在教学的拓展上要因时因地与教材知识结合,让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更加符合变化的环境,对知识的理解认识深度更加准确。

4. 教学设备及工具的变革更新对课堂教学拓展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教学辅助仪器设备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地理教材、地图、工具,网络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不断增加和更新完善,这些辅助性的设备工具不仅能够对教学内容、方法等做到最及时最大化的更新,同时也能对新课程教材的内容做到最完善的补充和扩充,更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三、地理课堂教学拓展的策略

1. 依据师生活动的主导性可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一是学生自主拓展的教学策略,是指让学生自主去进行学习策略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确立,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提升。二是教师指导拓展的教学策略,即老师根据课堂教学和教材需要,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具体重点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2. 依据课堂教学拓展的内容可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一是学生课本知识拓展策略,它包括学科间知识的拓展联系与学科内知识的拓展联系。即将其他学科知识或者地理学科内部关联的知识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二是学生生活经历拓展策略,将地理知识拓展到学生的生活经历,达到知识的应用层次。

3. 依据课堂教学拓展的思维方式可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一是纵深拓展策略,围绕知识的某一条思路或者某一个方面一直拓展下去,追根求源式的穷追不舍,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二是横向拓展策略,围绕知识展开多角度拓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起到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

4. 依据图表进行教学拓展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上一篇:特殊方法下一篇:路面养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