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的史料教学

2024-09-26

初中历史课的史料教学(共12篇)

初中历史课的史料教学 篇1

历史学教授葛懋春在《历史科学概论》中指出:“史料就是研究历史和编撰历史所用的资料, 或称之为历史的信息。”[1]初中生处于历史学习的初始阶段, 基础知识有限;而当前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相对简单, 所呈现的历史信息有限, 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结论的理解, 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为此, 我们要在初中历史课中有效地进行史料教学, 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 谈谈笔者关于在初中历史课中进行史料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运用史料 “论从史出”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2]3表明史料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初中历史教材安排了一些史料, 并时常以知识链接、图片等形式出现。但受制于篇幅与课时, 历史教材仍然显得结论多、史料少, 概括多、解释少, 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结论做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 导致许多学生只是一知半解或机械地记忆教材结论, 历史课成为干枯理论与苍白说教的代名词。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时、适量地引入一些史料印证教材中的观点或结论,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结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与能力。

【案例1】

现行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在讲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时, 仅仅给出了寥寥几句“毁掉不少山林, 严重浪费资源。损害了群众利益,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的结论, 而对于为何会造成上述影响, 教材没有解释, 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呈现史料, 分析、解答相关问题, 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结论, 实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目的。

材料一:从现有条件看, 一亩谷子密植到四五十万株, 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一棵谷穗一两谷, 一亩就是三万斤。玉米就不同了……现在每亩一般只密植到六千多株, 每株二穗, 一穗一斤, 才一万多斤……他们的大豆产量也很高, 估计亩产二千斤的很普遍, 万斤卫星也可能出现。

———摘自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师:同学们, 上述材料描述的是一次什么历史事件?

生 (齐答) :大跃进运动。

师:对, 正是大跃进运动。请你从材料中找到描述大跃进运动的几个关键词?

生1:完全可以办到。

生2:估计、可能。

师:结合材料以及这几个关键词, 你得到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呢?

生3:大跃进运动造成了严重的浮夸。

生4:大跃进运动给我国原本就薄弱的国民经济造成了破坏。

师:很好。同学们不仅看到了大跃进运动对资源的浪费, 而且还进一步联想到了其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接下来, 让我们来看看人民公社化运动又有何影响吧。

材料二:头遍哨子不买账,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顺口溜

师:哨声是人民公社时期社员下地劳动的信号。这句顺口溜反映了当时社员劳动时一种怎样的状况呢?

生5:社员不情愿下地劳动, 劳动积极性不高。

师:的确如此。那么, 公社社员为什么劳动积极性不高呢?

材料三:人民公社的一大特点就是“公”, 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 一切财产上交公社, 多者不退、少者不补, 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 统一分配, 实行部分的供给制, 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在各种大办中, 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 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 使农民惊恐和不满, 纷纷杀猪宰羊, 砍伐树木, 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 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师:上述材料反映了人民公社在分配上实行了怎样的方式, 得到了什么结果呢?

生6:方式: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结果:造成严重的平均主义。

师:那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又造成什么危害呢?

生7: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对社员财产实行无偿的调用, 是否也会影响劳动积极性呢?

生 (齐答) :会。

师:根据材料, 你认为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什么危害?

生8: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不仅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破坏是否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呢?

生 (齐答) :会。

在以上教学活动中, 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使学生对教材结论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不仅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而且使学生回归到逝去的历史情境中, 感受到了历史课的魅力。历史结论来源于史实, 一切历史信息的获得都要以史实为依据, 只有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这些, 才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二、引用史料 辩证评价

通过历史课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是初中历史课的一个重要使命, 也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试用) 》指出:“初中历史教学, 要求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最能体现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是教会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需要借助于历史事实, 而历史事实都藏身于庞杂繁多的史料之中。受制于篇幅与体例, 历史教科书的史料并不充分, 常常限制了学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补充一些史料, 就显得尤其重要。

【案例2】

现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在“秦朝一统”一框中具体介绍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这些措施有利于学生从正面评价秦始皇。但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是辩证的, 既要看到秦始皇做出的贡献, 也要清楚秦始皇犯下的过错。所以, 笔者在引导学生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做出“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有利于封建国家统一”的正面评价的同时, 也引进几段课外史料, 帮助学生认识秦始皇施政的残暴, 从而对其做出一分为二的、客观的评价。

材料一: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及诸子百家语者, 悉烧之。”帝曰:“可。”焚书第二年, 秦始皇又下令坑杀众多儒生于咸阳。

———《史记·秦始皇本记》

师:上述材料阐述的是秦始皇当政时的哪项政策?其目的是什么?

生1:焚书坑儒。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师:你认为“焚书坑儒”有何危害?

生2:焚烧书籍、坑杀知识分子会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

师:“焚书坑儒”只是秦朝暴政之一, 秦末暴政还表现在其他方面。

材料二:秦朝刑法特别严酷, 百姓欠税或到期未服役, 即被斩去手脚。为逃避沉重的赋税, 有的人甚至自断手脚, 以致全国十有五六皆是残废之人。秦朝刑罚主要有五种:墨 (脸上刺字) 、劓 (割鼻) 、宫 (男子阉割) 、非 (去手脚) 、大辟 (割头) 。此外, 秦始皇大兴土木, 为修长城、修陵墓、修阿房宫, 每年征发的民工不下200万, 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等人, 正因为秦朝暴政所迫而发动了起义, 引发秦末农民战争, 秦王朝也于公元前206年被推翻。

———笔者对相关历史材料整理后形成的文字

师:从上述材料中, 你获得了什么历史信息?

生3: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 最终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师:综合而言, 你怎样评价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

生4: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动乱局面, 实现了国家统一, 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是, 秦始皇的一系列暴政, 不仅破坏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产力, 而且激化了社会矛盾, 使秦朝短命而亡。

师:由此看来, 你认为对秦始皇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坚持什么原则?

生5:应当坚持一分为二、客观的原则。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 通过引入课内外史料, 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 让学生认识到秦始皇在对历史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 也得出因其实施了一系列暴政, 事实上对当时社会造成了破坏的结论, 深切认识到评价秦始皇等历史人物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客观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不仅达到了课堂教学目的, 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应用史料 总结经验

“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一直是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所在。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搜集资料, 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 ……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 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2]4但由于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人和事,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决定了让学生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 在教学中有效地应用记录史实的材料, 很有必要。

【案例3】

现行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有一框内容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这一框内容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是让学生感受到“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从中总结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笔者应用以下史料开展了教学活动。

材料一:批斗中间暂停了一段时间, 说是要“加火候”, 我 (王光美) 和少奇才在书房相见。不久批斗又开始了, 有人推搡少奇, 场面就开始混乱。我们俩之间隔着四五米的样子, 后来乱了就越来越远, 我看到还有人开始打他。……我不顾一切地跑过去拉住他的手, 紧紧地握住, 什么也不能说……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郭战平、赵曦:《真情见证》

这段材料说了一件什么事?

生6:“文革”期间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批斗的事。

师:为什么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也会遭到批斗, 他就不能保护自己吗?

材料二:刘少奇曾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悲愤地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谁要罢免我, 要通过全国人大, 你们这样做, 是在侮辱我们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 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结果他的抗议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最后被迫害致死。

———刘平平:《怀念我们的爸爸刘少奇》

师:从这段材料中, 你看出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不能保护自己的原因了吗?

生7:在那个动乱的年代, 法律遭到了肆意的践踏, 起不到保护公民人身权利的作用。

师:连国家主席都不能用法律保护自己, 更何况普通人呢。那么, 法律被肆意践踏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材料三: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命根子。不论什么时候, 不管什么样的“权威”, 谁反对毛泽东思想, 我们都要全党共讨之, 全国共诛之。

———1966年6月7日《解放军报》

师:上述材料反映了“文革”时期的一种什么现象呢?

生8: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 将毛泽东的个人权威凌驾于一切之上。

师:你认为出现这种将个人权威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现象会造成什么危害?

生9:个人独裁, 人治取代法治, 与民主政治相对立。

师:由此看来, 你认为“文革”给予我们哪些经验教训?

生10: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坚决反对个人崇拜, 反对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

上述教学活动, 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分析与思考, 总结出历史悲剧产生背后的经验教训, 从而避免了历史课教学的空洞说教和机械灌输;让学生在对历史的探究过程中反思历史, 汲取经验教训, 不仅有利于树立起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品质, 而且有助于学生今后走上社会以正确的态度做人和以正确的方法做事, 有效地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在历史教学中, 适时、适量地引用史料, 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重证据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价, 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有利于学生从过去的事情中获得经验教训, 发挥历史学科“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社会功能。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初中历史进行史料教学能够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值得广大教师深入地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试用)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2.

初中历史课的史料教学 篇2

运用史料来丰富历史课堂,这是一种非常值得采用的教学手法。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对于很多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认知,史料的引入便能够为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教师要将更多有价值的史料以灵活的形式引入课堂上,这会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带来很多显著效果。

一、史料运用应体现“适时”原则

在引用史料来辅助知识教学时,教师需要遵循一些相应的教学原则。首先,在引入史料时要灵活的把握时机,要在最适当的时刻引入这些素材,这样,史料的教学辅助作用才能够充分得以发挥。不少教师在引用史料来辅助知识教学时对于史料引入的时间缺乏有效的把握,引入的过早,学生很可能理解不了史料内容,史料的出现还可能带给学生认知障碍;引入的过迟,学生如果对于很多内容已经形成了既定认知,史料中的信息则难以再带给学生影响,史料教学能够发挥的效果也很局限。因此,教师一定要以恰当的时机将史料引入课堂,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史料对于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如,在讲述《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时,在分析宋高宗和秦桧为何要杀害岳飞这一问题时,由于教材中对于该事件介绍的非常少,学生凭借以往的了解误认为岳飞是秦桧一手策划害死的,还有些学生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又认为秦桧是当时金派回的奸细,宋金要议和的前提是要处死岳飞。这些都会给学生理解真正的史实造成障碍与混淆,想要让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有正确认知,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给学生提供一段明朝史学家文征明《满江红》里的一段材料。这段史料能够让学生清晰而客观的认识这一段历史,能够更正学生的一些认知偏差,纠正学生形成的一些偏见,这才是史料教学的价值体现。

二、史料运用应体现“适量”原则

史料在运用时也要体现适量原则,这一点也很重要。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内容的描述,相关的史料非常多,将这些内容都引入课堂显然不实际。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合理的筛选这些内容,结合教学主题来有针对性的选取那些更有价值的史料,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中来辅助知识教学的良好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对于史料有合理的筛选,并且适量的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这样才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实效。比如,在教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资治通鉴》形成较好的认识,这是本课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但是,对于《资治通鉴》一书的评价和阐述非常多,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引入课堂的史料进行合理筛选。教师可以在综合考虑后选择三则史料跟材料引入课堂,便于学生理解。一则是宋神宗命名的《资治通鉴》的用意:“监于往事,有资於治道”;一则是清史学家王鸣盛的一段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还有一则是毛泽东对于《资治通鉴》评价的节选:“《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的神采飞扬,传神的很,充满了辩证法”。控制史料的用量能够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获知教学重点,史料的教学辅助效果也更容易体现出来。

三、史料运用应体现“适度”原则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

初中生学习历史,既可以使初中生了解我国中华文明的悠久发展过程,又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增加初中生的历史知识,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口说无凭,要依靠一定的证据加以佐证,即“史料”。在此对史料的运用作一简单探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意义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可以激发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培养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一门生动的学科,如果课堂教学单纯由老师讲授,即传统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桌前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会使初中历史课堂变得单调、枯燥、无趣。史料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每堂历史课都充满期待,期待老师的讲授内容,期待历史的走向与发展。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将史料灵活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既是对老师讲授的历史知识的佐证,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产生更加形象的理解與认知。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初一上册第二单元《春秋战国的纷争》的教学中,老师除了对各国局势加以解说外,还可以补充一些课本中没有的历史小故事,通过历史小故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历史课堂也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存在的缺陷

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在史料运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史料运用意义认识不足;二是教师所选用的史料较为单一,不够全面。

1.初中历史教师对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的意义认识不足

史料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的有形化,是历史的表现形式,初中课堂中史料多表现为课本插图、文学典故、古人画像、文学作品摘录等。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为了追求学生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仅仅为了教学而教学,仅仅为了追求学生的高分数而教学,忽视了对史料的运用,忽视了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传授。由于初中以前,学生尚未对历史有过系统的学习,而教师这种仅为追求高分数的教学方法,只是对知识点的传授,并不能让学生对历史形成系统化的认知,让学生对历史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借助史料这一辅助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2.初中历史教师对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的选用较单一

由于教师的课时有限,教学任务较重,因此大部分老师选择的是对课本知识进行传授,而不会进行相关的拓展。但是,历史的真相并不是单纯地凭借一个史料就能反映出它的全部,仅仅依靠课本教材提供的史料,虽然可以让学生对相关历史有一个形象的理解,但是会产生以偏概全或者对历史产生片面、错误的认知。因此,借助史料这一辅助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方法

1.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不能脱离课本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要以历史课本为倚靠,史料的运用不能与历史课本的内容相脱离。史料是为研究历史、学习历史服务的,脱离课本历史知识谈史料,如同纸上谈兵一般,空洞无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史料与历史的有机结合,离开史料,无从谈历史,离开历史,史料便也没有意义,史料与历史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2.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要符合学生的理解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应注意选用的史料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初中生尚处于身心的发育阶段,各方面仍不健全,仍处于抽象思维的形成时期,又由于阅历不足,初中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选用历史史料时,要考虑到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选择易于初中生理解的史料表现方式,如动画片、图画等。例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搜索相应的影视作品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对学生而言,这种方式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史料是历史的依托,是初中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需要初中历史教师重视对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要以历史课本为倚靠,将史料的运用与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乐与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邱聪伟.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J].学周刊,2014(31).

[2]张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后的反思: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4

一、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梁启超先生在《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料不具或不确, 则无复史可言。”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历史中, 我们可以知道自己从“何处”来, 将要向“何处”去。从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 从而使得自己的智慧得到升华。纵观历史, 那些伟人无不精通历史, 并且对于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如今的很多政策措施都能够在历史中发现一些影子, 但是我们如今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 我们都应该积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就需要从史料出发。特别是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历史, 对历史只有一点朦胧的认识。史料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让学生知道过去, 了解每一个时代的大事小事, 从中了解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方向。并让学生们知道该如何为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定位, 如何才可以更好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学习好史料, 可以取得更好的历史成绩。从考试的角度来看, 现在的中考题主要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型, 而且在这两类题型中都出现了很多的史料需要学生去读懂、理解和分析才能解题。由此可以看出, 史料学习将会对学生的中考产生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史料中记载了各种历史资料, 对于学生们来说就好像一个个历史故事, 学生对于故事肯定会十分喜欢, 因此, 如果史料运用得好, 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史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提高历史成绩。

二、初中学生史料学习的现状

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种文字记载与一些图片等各种史料来进行学习。因此, 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环节就包括对史料的学习。但是很多初中生不喜欢学史料。初中生刚接触历史, 一切都感到新鲜。在历史学习中必然会碰到很多史料, 其中有一部分是文言文, 历史老师们对这些文言文的史料和学生们学习的历史都十分熟悉, 因此, 往往也会认为学生们可以直接读懂这些文言文史料, 很少关注学生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这些史料。不少学生缺乏足够的主动性, 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并不是主动问老师, 而是不懂就算了。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们读不懂史料, 没有办法做题, 乱做甚至是不做, 以后见到史料时就会感到头脑发胀。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习惯如果一直持续下去, 学生就会对史料敬而远之, 看到史料就不可能很好地分析和作答, 进而感觉到历史难学、不好考。

三、发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 根据教学内容引入史料, 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

在历史教学中, 史料并不是随便引入的, 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展开, 在必要的地方引入合适的史料[1]。史料的引入点可以是重点、难点, 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观点和结论处。例如在介绍《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 重点是为学生们介绍黄海战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就是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以及为什么《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深。根据战争流程的原因、经过、结果, 我从原因入手, 引入背景资料: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基本国策———对外侵略, 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侵略的中心是中国, 跳板是朝鲜, 让学生明白这场战争日本“蓄谋已久”;然后结合地图讲解这场战争的经过, 并将重点放在了黄海战役中邓世昌及其战舰英勇作战的壮举资料上, 接着插入黄海战役后的一些资料, 例如李鸿章为了避战保船而下令将船驶入军港, 结果使中国丧失了制海权,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此时为学生插入《马关条约》签订时的情形, 以及《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的资料, 并将当时清政府的财政状况与《马关条约》上的赔款内容进行对比, 让学生们从对比中认识到《马关条约》的危害。这样学生不但记住邓世昌及其战舰, 而且明白正是李鸿章等人的妥协退让, 直接导致战争失败, 还掌握《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及其所带来的危害。

如果所涉及的文字资料与图片过多, 则可以根据重难点的需要对这些教材上的原始资料进行编辑、改写, 将无关的内容删除掉, 从材料中提取出最重要的信息, 并转换为文字图表的形式。例如《图说红军长征》一课中, 有很多图片资料及文字解说。这一课中要让学生在感悟长征精神的同时, 学会文字解说、图画表达。为此, 我将这些资料利用多媒体整理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其中不仅插入了湘西、遵义、赤水、金沙江、泸定桥、雪山草地等图片, 还配上了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这样图文并茂地展现出红军长征的史料, 让学生身临其境, 既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内容,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理解了长征精神, 还让学生对文字解说、图画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 运用史料, 增强学生的历史真实感与历史感。

史料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 但是不同的史料所反映出来的效果不相同, 真实的史料能够为学生们反映出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而虚假的史料则会将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 错误地看待历史。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史料对学生进行引导, 增强他们的历史真实感[2]。通过史料的学习, 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中去, 史料的形式所展现出来的历史学习问题可以让学生觉得更加具有探索性、挑战性。史料中有很多文字材料, 这些文字材料中有文件原文、当事人的回忆材料等, 此外还有各种数据、图片、纪实类的影视片、录音、实物等, 这些史料都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如今的北师大版的历史教科书中已经充分注意到了史料的重要性, 其中有许多较好的史料可以为教学所用。例如《鸦片战争的烽烟》中对林则徐虎门销烟, 鸦片的描述, 以及鸦片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危害等的描述都是符合实情的, 可以让学生对鸦片战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更好地感受历史。

(三) 通过史料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史料的能力。

在史料中可以渗透历史理论的某些元素, 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史料基础。史料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史料的能力。但是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认识到史料分析不应该是一种机械式的演练, 因为“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同时, 对于史料中所表现出的历史结果, 尤其是对历史人物都不要给出唯一的、武断的结论, 而应该通过历史资料和历史过程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3]。例如对于陈独秀先生, 毛泽东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预备会议上是这样评价的:“关于陈独秀这个人, 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 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 创造了党。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陈独秀则不然, 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 但是他创造了党, 有功劳。”从毛泽东的评论可以看出, 对于陈独秀先生应该从多个方面来看待, 既要看到他的功劳, 又要认识到他的过失。又如在评价隋朝的大运河时, 提供以下三段史料:

材料1:“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 《汴水》

材料2:“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 《汴河怀古》

材料3:“北通涿郡之渔商, 南达江都之传输, 其利也博哉。”

可以通过这样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材料1中的“河”是指什么?是谁在位时开通的?简要说说胡曾和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根据材料三分析, 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这几段材料中不仅指出了开凿这条大运河所引起的各种负面影响, 还体现出了大运河的有利之处。在分析这几段材料时, 我们必须让学生们找到其中的关键字与词, 如“千里长河、隋、涿郡”等, 让学生们准确地把握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然而最后一个问题:对大运河的评价, 却不能够简单地回答, 这需要学生结合所学过的知识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总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在运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判断史料的真实性, 而且要从史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并对这些有效信息进行诠释。因此, 在选择、运用史料时必须慎重, 面对大量的史料, 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

摘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认识到史料的重要性。学生对史料会感到恐惧。面对这种情况, 历史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才能够让史料在初中历史中发挥作用?本文主要就此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芳.简论史料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 (教育) , 2010, (07) :10.

[2]杨翠荣.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成才之路, 2010, (15) :67.

初中历史课的史料教学 篇5

1.根据课程标准来收集和筛选视频史料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核心,所有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在符合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其次,要认真学习课标,根据课标的要求来收集和筛选视频史料,找到对落实三维目标最有效的视频。

第三,在使用视频的过程中要先对视频进行处理,对时间、内容要先处理好。因为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学生会由充满兴趣产生烦躁的情绪,不但对学习没有帮助,对历史兴趣也会有扼杀的危险。

2.从实践中,我们发现视频史料在一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要超过1/3的时间比较合理有效,以前我们觉得视频史料直观性强,学生会爱看,就多使用,但是,用多了,却发现学生也很容易视觉疲劳,毕竟是初中生,同一种注意方式不能维持太久,所以必须多种学习方式交替使用。视频史料在一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要超过15分钟。3.何时使用、怎样使用视频史料才能达到预期的辅助教学的效果?视频史料在使用时间上应该有所选择。4.视频史料教学如何与其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6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之意义

古往今来,有诸多学者、专家对“史料”的概念做出了阐述。目前,在史学界主要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从狭义上来看,史料是指过去人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是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从广义上来看,史料则是发生在过去,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存在物。而在历史教学中,将史料概念拓展更广,除了上述广义概念上的史料外,还有历史图片、漫画、文物图片、历史题材电视剧及文学作品等。在了解史料定义之后,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意义进行如下概述:

1.符合历史自身需求。人们在谈论历史时,往往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论述在过去时间段发生的某一事件,其二则是发表个人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及看法。而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史料是历史的见证,是联系历史与历史学的桥梁。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史料,才能走进历史、认识历史。假如说,历史教学是一座房屋,那么史料就是建造这座房屋的木材、砖瓦。因此,将史料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是历史自身的需求。

2.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从儿童过渡到青少年时期,其认知能力也具有过渡性,具有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对事物的认知主要借助于直观经验、感觉的特点,对事物的关注程度也难以长时间地持续。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可以很好地丰富历史理论知识,将抽象化为具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择及运用基本原则

1.确保史料准确性,符合历史真相

确保史料准确无误,符合或者尽量贴合历史真相是在选择史料时首先要注意的一点。为做到这一点,历史教师应当将收集到的资料与教科书进行认真比对,对于一些不确定的内容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其准确性。在选择一些传奇类的故事或者野史作为史料时,更加要严加甄别,切忌为了趣味性而忽视历史真相,甚至胡编乱造。

2.体现与教学目的的关联性和针对性。初中历史课堂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需要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还要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进行掌控。此时,如果选择的史料针对性和关联性都不强,那么就难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授《夏、商、西周兴亡》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从姜太公钓鱼、周厉王暴政、商纣这几个故事中选择几个针对性、关联性都较强的进行运用。

3.尽可能将史料与现实结合,做到以史论今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对过去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以史论今、以史喻今。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也要考虑其与当今社会是否有所关联、能否学以致用。例如,在教授《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将授课内容与中央电视台一档名为《国宝档案》的记录节目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际可见的史料,对已经逝去历史产生较为直观的认识。

三、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1.针对不同年级,选择不同类型史料。初中各个阶段的学生历史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都存在着区别,正因为如此,要想切实利用好史料进行教学就应当到这一点。例如,在七年级的历史教学中,应当选择一些较为直观、有趣的史料,如图片史料、文艺史料等。在进行八、九年级的历史教学时,可以逐步提高文献史料的使用频率,将多种史料进行综合利用。如在学习近代史时,调查访问、实地参观、制作表格等方式对八、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都是较好的方式。

2.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史料、使用史料。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一味地进行灌输,而是要让学生也参与到史料的寻找和运用中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积极性。例如,在教授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这一内容时,有一项内容为“讲述华佗的故事”。教师可拟定一个与此内容相关的主题,将其布置给学生,作为课外作业。教师可以这样给学生们布置:同学们,在我国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民间医生,他不仅悬壶济世、造福于民,而且在医学上也颇有建树,他就是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的神医华佗。那么,老师需要大家在课后对华佗的医学成就进行搜集,并且提供相应的历史依据,制作PPT,在下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来,并且在查找相关史料的过程中,培养其既开放又严谨的治学态度。

无论是对历史教学,还是历史学研究,史料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更应当重视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珍珠——史料。只有充分重视史料、科学运用史料,才能够不忘历史,面对现在,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陈洁君.浅谈历史教科书中的“材料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21

[2]赵荣辉.浅谈历史教科书中的“材料”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考,2003(3):17

[3]许小红.充分利用历史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谈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2):32

初中历史课的史料教学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知识,合理运用

史料知识是历史的载体, 是历史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 如果没有史料知识的存在, 所谓的历史就如同没有了灵魂的躯壳一样。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 学习历史并不是刻意地去记忆历史本身发生过什么, 而是应该去了解和认识历史的真相。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 使其自己对相关的史料知识进行处理, 让学生对史料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获取相关的信息, 利用得到的信息完成对历史的了解,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史料知识的意义

(一)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之后就会自主地去了解, 兴趣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可以产生一定的动力。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激发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将史料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不但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 同时对学生也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史料知识就像故事一样, 有着曲折的情节、丰富的人物特点。例如, 在对初中历史教材中的《虎门销烟》这一节课进行讲解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收集鸦片战争相关的资料, 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清政府当时的腐败无能, 从而认识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和意义。对于我国来说, 虎门销烟是第一次具有真正意义的戒毒行动。教师可从当时的大背景以及清政府所面临的困境进行讲解, 将情景融入到课堂之中,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清末时期人民所面临的困境, 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探究和感悟。生动感人的史料不但能够启迪和感染学生, 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甚至激发出学生的灵感, 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 从而领悟出属于自身的感悟, 使自身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史料知识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 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 使学生认识历史规律和历史知识

初中的历史教学是离不开史料知识的。但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史料知识的运用一定要恰到好处。少量的史料知识无法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 而史料知识使用得过多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可能。只有将史料知识运用得恰到好处, 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规律和历史的本质。例如, 在对清朝末期出现的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恰当地运用史料知识, 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清政府所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 体会近代中国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充分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 使学生充分理解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 培养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能力

在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逐渐培养学生的时空概念, 让他们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历史年代计算方法以及使用和识别历史图表等一些基本的技能。同时, 应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能够熟练地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 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人类的社会是由低级向着高级不断发展的, 历史的发展是有自身的规律的,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让学生学会客观地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和认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以教学的需求作为根据, 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引导, 让学生在史料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有效信息, 并且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以及判断, 从而充分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合理运用的建议

(一) 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主体

初中的历史教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除了正文之外还包含了图片、阴影文字等一些其他的组成部分, 其他辅助材料还包括一些音像制品。教材中的史料知识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对其进行认真解读,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一定的补充。但是不能一味地进行补充, 课外史料知识运用得过多极容易淡化教材原有的材料, 使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产生不了应有的作用。课外史料的应用目的是辅助教材的观点,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历史, 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 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

初中时期的学生身体和心理正处在一个发育的阶段, 其思维方式正从具体思维向着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转换, 但是有一些时候具体思维还是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时, 初中生能够很好地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 可以更好地去判断推理过程本身的逻辑方法和形式上的不同。同时, 具体形象也会经常影响到初中生的思维, 在对问题进行剖析和了解时还是会习惯性地关注表面的直接关系, 或者不能够突破感官经验的限制对现象的本质进行了解。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着他们更加容易接受一些比较直观易懂的内容, 例如故事和图片等。因此, 在选择史料时, 在满足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 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出来,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设计教学情景和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史料的收集, 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将史料和教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但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东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合理运用[J].青年与社会, 2013 (12) :173.

[2]许丽丹.合理运用史料教学, 推进初中历史有效教学[J].中学时代, 2013 (21) :125.

刍议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8

一、立足课本史料,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课本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现行教材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内容翔实、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情境性、启发性等特点。教师应精心备课,认真做好课本中史料的选择,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把握好材料中所蕴含史实的逻辑联系,并掌握史料的学习技巧,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其历史的真实感。

比如在教学《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教师可以对课本中提供的工业革命、国际工人运动、无产阶级发展状况等史料进行深入解读,展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联系课本设计相关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世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新课标下的历史课本以训练学生智力为基础,内容概括性较强,种类丰富,所选史料则经过精心编排,真实性强,是学生了解史料的重要参考。在施教中,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引导学生去解读课本中相关的文字、图片、图标,以有效掌握史料中的历史知识。

二、补充原始史料,拓展思维空间

限于篇幅等原因,历史教材不能提供全部史料,然而在讲授过程中很多知识点,教师不能通过单一的理论阐述进行解释,因为只下历史结论而没有事实依据,这样的推理缺乏说服力,学生不仅难以理解、无从思考,而且会质疑结论的可信性。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这一点,精密计划好应该在哪些地方补充史实内容,精心搜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史料来充实教材内容,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史实娓娓道来,做到论从史出,从而化解教学难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章节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战事的惨烈,补充了以下资料:致远号被日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拒绝了他人的救生圈以及爱犬的帮助,带着满腔的悲愤和全体将士沉入海中。其后,光绪帝为他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誓壮海军威”的颂词。此时,邓世昌的悲壮形象就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强了学生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在讲授的关键处、学生理解的难点处,补充适当的历史资料,就像给学生搭起了一个梯子,有效帮助学生的思维和认识不断进入新的高度,不仅能学习到课标要求的学习内容,还能感受到历史的逻辑性和真实性,在感知中汲取有效信息,并培养其高尚的品格。

三、直观展示史料,提高认知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史料,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水平较低,对隐藏在历史表象下的规律不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如果所讲知识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难免会影响到学习效果。而借助直观教具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历史常识显得尤为必要,像录音、电影电视片段都是直观展示历史情境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教师就采用了此方法。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所处生活学习环境较好,对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历经了多少艰难险阻,无法形成深层次的认识。假如教师能够将课前所搜集的图片、文字材料以及老一辈红军的回忆录,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让学生置身其中,犹如身临其境在雪山、草地中,那么学生将会对红军“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危险境地感同身受,从而对红军的艰难、长征的伟大产生深刻认识。

实践证明,史料越直观可感,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就越集中。初中历史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为学生准备尽可能直观的史料,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抽象的历史规律,提高其认识能力。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便是史料学”,并强调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史料蕴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将会发挥重大效应,不仅能够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意识和精神品质。由此,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发扬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史料优势,汲取精华,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2]刘燕.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J].考试周刊.2008(8).

浅探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 篇9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存在问题

(一) 史料运用随意乏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 史料运用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然而不少历史老师在运用史料时, 缺乏史料运用目标意识, 史料运用存在随意运用现象;史料运用乏度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不少初中历史课堂成为史料的堆砌, 史料运用出现泛滥现象。不仅严重浪费了历史教学时间, 也压制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二) 史料运用脱离生活

初中生历史视野不够开阔, 如果史料运用不够科学, 学生就会难以理解史料。

不少初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史料时, 往往站在教师的高度选择史料, 不考虑学情, 史料运用脱离学情, 有的史料甚至是文言文材料, 影响史料运用的价值实现。

(三) 史料运用指导缺乏

史料运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 形成科学的历史观。目前不少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材料时, 大多是教师进行选择与分析, 对学生如何运用史料、分析史料缺乏必须要的指导, 导致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弱化, 影响了学生历史素质发展与提升。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优化策略

(一) 加强史料运用设计, 提升史料运用针对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必须要具有很强的目标意识, 这需要历史教师加强史料运用设计, 提升史料运用的目的性, 根据历史教学需要适度开发史料资源。

1. 深挖教材史料。

初中历史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史料资源, 这些资源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 系统性、适应性很强。初中史料教师要加强对教材史料资源挖掘, 提升教材史料资源运用的深度, 进行多角度运用, 丰富学生历史知识, 开拓学生历史视野, 增强学生历史真实感, 提升教材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

2. 适度补充史料。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视野, 教师在对教材史料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的基础上,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适度地补充史料, 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认识, 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高度。

例如《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的学习, 在完成教材史料分析的基础上, 我又安排了一个史料链接环节:“原始时代的陶器”。

彩陶发现的地点:河南安阳后冈等地, 豫西, 淮河上游, 晋南, 陕甘渭河流域, 洮河流域, 河北、辽宁、内蒙古长城地带及新疆。最近在湖北京山、天门也有发现。其中最早发现, 而又有代表性的遗址是仰韶村。仰韶村及其他性质相同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称为“仰韶文化”。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存, 但也出现在其他文化遗址上。近年来在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全部村落遗址, 其遗址的完整性与丰富性都是空前的, 提供了了解这一文化时代人民生活的完整的图景。

通过这一史料补充, 加深了学生对原始社会的认识, 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二) 贴近学生学情实际, 提升史料运用趣味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主力点是学生, 脱离学生学情实际的史料运用都是低效的。初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史料时, 必须要从学生学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学习能力、知识积累等, 不能选择缺乏典型性的史料, 要加强富有趣味性史料的运用, 激发学生史料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在史料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例如学习《远古的传说》这一课, 我运用了这样一段材料:1987年, 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的一处墓葬中, 发现了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蚌龙置于墓主人尸骨的右侧, 龙昂首, 曲颈, 弓身, 前爪扒, 后爪蹬, 状似腾飞。蚌虎位于尸骨的左侧, 虎首微低, 张口露齿, 虎尾下垂, 四肢交递, 状如行走。龙为鳞虫之长, 虎是百兽之王。

这一段历史材料取材于生活, 既符合客观历史, 又包含着丰富的趣味性元素,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好奇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 渗透史料方法指导, 提升学生史料分析力

史料的运用离不开学法指导,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够重视史料方法指导, 将极大地提升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提升史料运用的效率。在史料学法指导时, 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史料, 充分把握史料的主要信息, 包括史料文字信息、图片信息等, 抓住关键词句;在此基础上再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历史思维, 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进行辨别;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从史料中获取“证据”或者“历史知识”, 强化学生“史由证来”的历史学习思维。教师要通过史料学习方法指导,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史料分析思维, 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有效地运用史料提升历史学习。

总之, 初中历史教师要进一步提升史料运用意识, 加强史料运用实践探索与反思。只有不断反思, 才能及时发现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历史教学, 优化史料运用艺术, 全面提升史料的运用效率, 发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效益, 拓展学生历史视野, 促进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发展与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提升。

摘要:历史史料是认识历史以及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必须拓宽教材所讲述内容的内涵, 积极地运用史料,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史料,初中历史,人教版

参考文献

[1]汤滢.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研究[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3, 7.

[2]窦连静.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J].赤子 (上中旬) , 2016, 3.

初中历史课的史料教学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由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的少年学生, 他们更喜欢那些教材内容丰富、教师讲授生动、自己学有所获、并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科。而在历史教学中, 如果教师很好的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 就能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一些灌输模式把学生看作是一台台机器, 生搬硬套的让其掌握各种历史知识, 已经让学生感到历史是时间和事件的堆砌。然而故事史料本身“呈现的不是一个宏大的、充满教条的历史叙事,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可读性较强的历史故事。”这就体现出了故事史料具有不同于一般史料的特征。故事史料中有着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历史人物,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些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能够打动学生, 让学生对历史获得一个全新的认识———历史不再是那些自己感受不到的教科书式的说教, 原来历史也是活的。

正是基于这一点, 故事史料教学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很早就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历史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 如何让这些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对历史充满兴趣, 并在学习中初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无疑故事是首选的最佳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史料, 把教材中的制度、理论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让历史人物站出来与学生对话, 展现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大大加强, 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教材, 突出教学主题, 化解学习难点。

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就故事而言, 将其引入到历史教学中, 它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单纯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另一种思维方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Brunner·J) 曾认为人的心理生活中存在着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前者是哲学、逻辑学、数学等科学的思维方式, 而后者则是关于人类条件、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 是依赖于情境的经验, 两种思维方式相互补充, 不可或缺。“历史教学中引入故事, 不仅在于当今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知识越来越呈现出‘理性化’特征, 历史知识的严明性、逻辑性和准确性超越了人的主观意识和合理想象;还在于学生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叙事性思维, 而故事恰恰能顺应这种思维, 这也是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原因。”

2011年《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的性质是具有人文性和综合性的, 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 仅凭学生喜欢“听故事”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们自己要学会“讲故事”。历史教师如果把准备故事史料和整理故事史料的过程交给学生, 那么学生就必须要阅读文献、甄别史料和整理史料。在这一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能力, 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提升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虽然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有些难度, 但是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亲身体会都会成为他们终生的记忆。

三、提升学生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

历史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困难的是理解历史环境, 理解不同的历史时代。教材纲领式、结论式的叙述, 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 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生吞活剥的记住了一些固定的历史知识和结论, 历史情感并没有得到增强。恰恰故事史料中不乏那些富有个性情感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情节, 而且如果教师运用得当, 这些人物事件还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教育, 使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种文化、文明成果得到继承和发扬。学生们通过了解各种历史人物、事件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让学生理解、体验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 良好品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美国德育学家里可纳曾说:“故事曾经是世界上许多大教育家最喜欢用的教育手段”。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故事史料进行教学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对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如果缺少了故事史料, 那么历史课堂也就无生命可言。故事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就好比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一般。因此应该鼓励初中历史教师善于搜集各类史料,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积极探索课堂的有效教学。

摘要: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 故事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愈显重要。故事史料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 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本文就其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历史情感与价值观等三方面阐述故事史料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故事史料,历史课堂,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何成刚, 沈为慧."故事材料”特征分析与案例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1.

[3]王德民.故事选择与意义生成.历史教学, 2009.

刍议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史料 历史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102

史料是学生认识和重建历史的重要媒介,是了解历史信息的重要源头,离开了史料,历史学习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有效运用史料,不仅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历史本质,培养其探究意识,也是历史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立足课本史料、补充原始史料、直观展示史料三方面简述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期能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立足课本史料,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课本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现行教材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内容翔实、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情境性、启发性等特点。教师应精心备课,认真做好课本中史料的选择,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把握好材料中所蕴含史实的逻辑联系,并掌握史料的学习技巧,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其历史的真实感。

比如在教学《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教师可以对课本中提供的工业革命、国际工人运动、无产阶级发展状况等史料进行深入解读,展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联系课本设计相关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世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新课标下的历史课本以训练学生智力为基础,内容概括性较强,种类丰富,所选史料则经过精心编排,真实性强,是学生了解史料的重要参考。在施教中,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引导学生去解读课本中相关的文字、图片、图标,以有效掌握史料中的历史知识。

二、补充原始史料,拓展思维空间

限于篇幅等原因,历史教材不能提供全部史料,然而在讲授过程中很多知识点,教师不能通过单一的理论阐述进行解释,因为只下历史结论而没有事实依据,这样的推理缺乏说服力,学生不仅难以理解、无从思考,而且会质疑结论的可信性。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这一点,精密计划好应该在哪些地方补充史实内容,精心搜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史料来充实教材内容,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史实娓娓道来,做到论从史出,从而化解教学难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章节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战事的惨烈,补充了以下资料:致远号被日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拒绝了他人的救生圈以及爱犬的帮助,带着满腔的悲愤和全体将士沉入海中。其后,光绪帝为他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誓壮海军威”的颂词。此时,邓世昌的悲壮形象就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强了学生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在讲授的关键处、学生理解的难点处,补充适当的历史资料,就像给学生搭起了一个梯子,有效帮助学生的思维和认识不断进入新的高度,不仅能学习到课标要求的学习内容,还能感受到历史的逻辑性和真实性,在感知中汲取有效信息,并培养其高尚的品格。

三、直观展示史料,提高认知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史料,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水平较低,对隐藏在历史表象下的规律不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如果所讲知识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难免会影响到学习效果。而借助直观教具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历史常识显得尤为必要,像录音、电影电视片段都是直观展示历史情境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教师就采用了此方法。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所处生活学习环境较好,对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历经了多少艰难险阻,无法形成深层次的认识。假如教师能够将课前所搜集的图片、文字材料以及老一辈红军的回忆录,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让学生置身其中,犹如身临其境在雪山、草地中,那么学生将会对红军“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危险境地感同身受,从而对红军的艰难、长征的伟大产生深刻认识。

实践证明,史料越直观可感,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就越集中。初中历史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为学生准备尽可能直观的史料,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抽象的历史规律,提高其认识能力。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便是史料学”,并强调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史料蕴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将会发挥重大效应,不仅能够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意识和精神品质。由此,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发扬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史料优势,汲取精华,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30.

[2]刘燕.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J].考试周刊.2008(8).

[3]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初中历史课的史料教学 篇12

一、利用史料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更能开阔眼界,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奠定基础。历史的传授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个民族的人民不知晓自己的历史, 那么就难以在世界上存续。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 包含从古至今留下来的精髓, 有许多的知识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正是这些历史知识, 才让我们发展至今, 站在巨人的肩上眺望未来。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重要部分, 如同一个人的记忆一般, 丢失历史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记忆, 像一张白纸, 没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注定会衰败下去。因此, 历史课程的地位举足轻重, 作为课程的开头, 初中历史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

初中历史教学本就是来源于历史, 记载的是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相比较于丰富的史料, 课本的内容显得有些单薄和僵硬, 用最为简单的抽象语言概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 生搬硬套, 最后为了应付考试只能让学生捧着课本啃, 教课时的生硬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不仅仅是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成绩问题, 还涉及促进他们个人的文化素养、个体素质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而本身来源的根本——史料, 却往往被人疏忽。要想教好历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促进个人文化素养, 便需要借助史料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他们的民族归宿感。有效地利用史料来教授初中历史, 使学生了解更多, 让课堂变得丰富生动, 也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如何利用史料有效提高初初中中历历史史的的教教学学质质量量最最为为关关键键。。

二、利用史料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刚刚上了初中的学生都处于青春期,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对于生动丰富的知识接受程度高。有效地利用史料, 借助里面有趣的故事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 将史料里的小故事与课本结合, 激发课堂活跃性

课堂教学最忌生硬, 按照教科书或是辅导资料里的内容干巴巴地讲。教师应当熟知相关的史料知识, 挑选与课本所授的内容密切的小故事, 以生动、具体、形象的片段给学生切身的体会和感动, 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和感悟, 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发他们的关注和兴趣, 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在教课时, 也要辨析地看待课本, 以教科书的内容为基本依据, 发掘其中学生的关注点, 以其为切入点, 将实际生活与课本的内容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认真回答并适当地扩充, 为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体系构建框架。

(二)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史料, 开展历史知识竞赛

鉴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要求他们在一段时期内读完一整本书难度太高, 难以实施, 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的活动前, 一定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先选好阅读的资料, 资料应当选自真正的史料, 而不能随意找本历史小说了事。对于现在充斥着人们眼球的各种编撰的历史大剧,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醒学生自己去查史料以求证, 利用工具书查找使用资料, 两相比较, 更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 既能让他们自己主动地阅读教师挑选的史料, 又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师还要抽出时间来举办读书交流会, 不仅仅能让学生通过这类活动加强读书的兴趣, 同时也能更加熟记历史知识。或者以班级、年级的名义开班学习园地, 利用教室后墙的黑板或是公开栏, 设置一些小栏目, 由学生自己写评论文章、编撰小故事配上自己画的插图, 增强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三)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旁辅助

现代的初中教育要求以人为本, 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历史教学既要传授学生应知道的历史知识, 又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写作的能力, 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培养大局观。初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玩、探知欲最强的时期, 如果按照以前的旧模式读读教科书, 临考试前背一背, 便达不到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单单教科书的内容是不够的, 教师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为学生推荐他们适合阅读的史料,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及时弥补他们出现的问题。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上一篇:波浪理论下一篇:幼儿科学教育的机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