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与历史教学

2024-09-23

史料与历史教学(精选12篇)

史料与历史教学 篇1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 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20世纪80年代,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 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第一类为书报, 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第二类为文件, 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 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第四类为口碑, 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是人们借以了解和把握真实历史的主要依据, 也是我们从事历史教学研究的主要材料。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史料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根据初中历史新课标编写的普通初中新课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均引述了大量的史料, 如:每一课的引言、小字、自由阅读卡、图片资料等等。但这些远远不够, 我们必须从其他途径多方面精选史料。更何况在近年中考历史试卷中, 书本之外的史料也被大量运用。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必然会选择和呈现相关史料, 史论结合地对历史进行评说。

史料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 以能力的提高为目标, 教师仅仅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那如何来体现这种史料教学呢?

一、史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 先告诉学生结论, 再让学生利用结论去解读材料收效会好一些, 还是让学生通过解读材料自己得出结论更符合历史教育的发展需求呢?我们所采用的一般做法是先呈现材料, 让学生通过材料归纳要点, 从材料中认识历史。

如《经济大危机》这节课中,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我设计了如下内容:

材料一:

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材料二: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情况表

提问:此次经济大危机有何特点?

这种设计把漫画、文字、表格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通过材料一中的漫画、文字可得出结论:范围广。而通过材料二中的表格名称、内容又可得出:时间长、破坏性大的特点。既能吸引学生兴趣, 又能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史料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现实生活是历史生活延续过程里的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 没有历史, 就没有现实。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 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们的历史教学也能很自然地开展, 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经济大危机》中如何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引入我们得到的启示呢?我设计了以下两幅同学们熟悉的漫画:

这两幅漫画分别是同学们熟悉的物价上涨案例“大蒜、黄豆”以及“海门市的楼市2011年价格”变化情况。如同学中有人不清楚, 教师可在旁边适当讲解:2009-2010年大蒜每斤最低批发价0.12元, 最高时每斤12元;黑豆平时每斤6.5元, 最高时每斤18元;海门房价2011年1月均价每平方米6500元, 7月时均价8300元。抛出讨论题目:你作为有关经济负责人, 会怎么做?学生平时喜欢关注社会热点, 肯定会知道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当然, 有时候“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学生还会有其他的答案, 如加强改革、创新、政府关注民生等。这样不仅课程所要求的目标得以完成, 更增添了学生的兴趣, 印象加深, 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这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方法。只有灵活运用史料, 才能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让老师和学生都能达到双赢。

摘要:现实生活是历史生活延续过程里的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 没有历史, 就没有现实。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 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史料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 以能力的提高为目标, 教师仅仅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学生认知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 2005, (2) .

[3]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J].学科教育, 2001, (8) .

史料与历史教学 篇2

杨振英

何谓史料,据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史学概论》中的界定,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汗牛充栋,从表现形式分有文献(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这些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史料已经成为历史教学必须依赖的重要课程资源。可以这样说,任何一节历史课,都离不开史料教学这一环节。

那么初中历史该如何进行史料教学呢?史料教学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文现就这些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观点。

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习兴趣。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但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2.有效运用史料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认为,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而要让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就必须让他们像历史学家一样,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当然,这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只是让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把握历史学家对待史学的一些态度和方法。

3.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在掌握人文知识过程中,对人类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升华,它主要表现为形成了人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格情感、思维品质,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已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历史教学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以符合文科教育的真谛。历史教育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生命的对话,心灵的对话。而要做到这一点,不借助于史料不行。因此教师应用具体生动的史实,使学生在头脑中构成立体意境,从而得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历史学为当代人提供无数因执着于崇高的信仰而使生命放射出光芒的志士仁人的典范。由于课本篇幅所限,他们的社会活动不能具体展开。教师如能适当补充有关史实,将那些志士仁人的典范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怎能不使孩子的心灵受到震撼?史料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方

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对于课本中的一些史料,有的教师采取的是有时间则讲,没时间就不讲的方式,其实不然因为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性、情景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史料,然后,在备课时将这些史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反复斟酌,使其融入教案之中,以实现重点解决、难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例如,教材中有一段史料摘自林则徐上道光皇帝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依据这则史料所提供的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四个问题:林则徐是针对什么事情向道光帝上书的?他有何主张?根据所给史料,回答他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道光帝因何接受了他的主张?如此设计问题就将课程教学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既拓展了教材的内容又挖掘了教材的深度。

2.精心准备,恰当地补充课外史料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绘声绘色的史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例如,讲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时,可以补充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此联为当时一位爱国人士所撰,题于北京城门,讽刺慈禧不顾民族利益大搞庆典的丑恶嘴脸,从而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还可以补充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以此体会当时人民的悲愤心情。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

3.加强学生对史料运用的指导 首先,加强研读,加深辨析理解。

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无论是文字史料或是图片史料等,教师都应在备课时读透读懂,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字义或难懂的典故,教师要给予讲解,确保学生读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指导学生辨析其中哪些内容可信度较高,哪些内容不太可信,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其次,精心设问,指导信息提取。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呈现史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第三,分析归纳,强化史由证来。

在前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点拨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最后,结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体现的方法就是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给予学生的是“历史”和“证据”不可分的概念,强化了“史由证来”的意识。

4、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

例如讲完辛亥革命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学的核心概念,如历史的真伪、史料的价值及研习历史的探究精神等。

三.史料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有多种方法,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认为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1、史料要真实可信。历史教学要有科学性,我们不能把错误的史实和观点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确保选择的史料真实可信。教师工作繁忙,不可能去核对大量的原始材料,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搜集较为真实可信的史料:

(1)从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搜集。新课程下“一标多本”,各地的教材版本所选取的史料侧重点有所不同,完全可以互相参考,为我所用。教材是最重要的史料资源。在课改推动下,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正文部分外,新教材还增加了新颖的栏目,如“动脑筋”、“材料阅读”等,还有丰富多彩的图片,有生动的故事、优美的诗歌、通俗的民谣、文物古迹、名人名言等。这一类史料源自教材真实可信,是教师补充史料的首选。它们直观形象,对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地利用这些史料,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2)从试题中收集史料。这类史料正是极为代表性的史料,也是最具有实用性的。毕竟教师不做题,不积累题目就难以与中考衔接,只有不断地更新题目,才能获得教学的养分。考试中大量的素材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利用考试时出现的史料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解析,并将其提前地应用于课堂的教学,这对于加强学生的印象和试场应战能力是极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运用,教师平时也应当悉心整理,适时总结。

(3)从教学刊物、历史书籍中搜集。历史教学刊物、历史书籍中都有大量的史料,教师也可以留心搜集,如斯塔夫里阿若斯的《全球通史》、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等都是很好的

2、史料的选择要精确要有意义

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由此可见,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恰当的史料选择有助于突破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但是,面对众多的历史材料,选用哪些史料才适合于中学生的接受水平,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就需要历史老师进行认真的考虑。如何选择最有价值的史料,反映出一个历史老师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功底,也渗透了历史老师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感悟。一个优秀的历史老师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所要讲授的历史,然后再思考怎样传授历史。这就首先要求历史教师博览群书,以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要善于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形成自己的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精深的专业理论。再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

3、史料教学要加强学生参与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其意义并不只是教师把史料拿来进行解释和阐述,而是要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分析、比较、说明、论证,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而习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史料的解读精彩新颖、分析透彻。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历史感到厌倦,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实际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何调动学生在史料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选用适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水平等。其次要“搜集、编排一些以史料为基础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方法,自己去进行判断,得出结论。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还原历史的一切资源,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发展的信息。史料教学是在课堂上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营造历史氛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教师应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史料教学呢?

一、开展史料教学的意义

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曾说: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我国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史学就是史料学。由此可见,历史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史料的运用。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多以新情境、新材料的形式出现,常常要求学生根据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史料开展教学,提高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实现史料教学的现实意义。

二、开展史料教学的措施

英国议会素有“议会之母”的称号,但教材对英国议会的产生时间、发展历程、所拥有权利、历史意义的介绍过于简单,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因此,我在讲授“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时引用了以下史料:

材料一若不经“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的审批,(国王)不得将任何人逮捕监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命我等群起而攻之和肆行讨伐”。

——《大宪章》

材料二王国内不可征收任何兵役免除税或捐助,除非得到本王国的一致的同意……为了对某一捐助或兵役免除税的额度进行讨论并取得全国的同意,国王应发起召集大主教、主教、寺院长老、伯爵和大男爵等开会,讨论研究征款等事宜。

——《大宪章》

上述材料反映出,在13世纪,英国就形成了限制王权,尤其是国王征税需经议会同意的传统,这是1640年长期解散议会的查理一世为了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而不得不召开议会的原因,也是议会上党派间针锋相对的原因。有了这些史料的补充,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能力,也丰富了教材内容。

我在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和发展”时引用了以下史料:

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议席,另外31个人口在2000至4000之间的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1867年改革法案再次对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了大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它规定,在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宅的房主(不论其价值多少)和每年缴纳房租10镑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选举权;在各郡,每年交纳地租12镑以上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鎊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公民普选权终于真正得以实现。

——摘编自《英国政治制度史》等资料

我整理这段史料的原因是普选制是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但是普选制的确立并不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就实现的,也不是资产阶级愿意看到的,而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斗争才逐渐实现的。虽然教材对其作了简单的介绍,但仍然体现不出英国议会改革的长期性、渐进性、艰难性,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了这些史料补充,学生就可以清楚看到议席的调整、选区的变化、财产资格的变化、年龄性别的变化,明白英国通过议会改革实现了普选制,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保证了英国长期的稳定和发展。这既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英国政治体制发展历程的理解,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史料与历史教学 篇4

一、口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

1.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各历史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口述史料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群众,以社会生活史、家庭史、人口史、妇女史等为内容载体。因此,它大大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历史就在他们身边,历史是活生生的,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此外,教师要把口述史作为历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发动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选定主题后,制订详细的调查题纲,然后采访相关的当事人,从而获得丰富的口述史料。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如何“从做中学”,既感受到“做”的乐趣,又引发对历史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2. 促进历史课程的经验化。

所谓课程经验化,就是指“在课程组织中将选自文化的课程内容在学习环境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经验中学习,以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4](P53)而“学习经验获得的途径在于引起学生的主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并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和内化”。[4](P53)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倾听或观看相关的口述史料,感受活生生的历史“再现”情境,可以促发学生历史学习与原有经验的联系,因为可能彼时彼地正是他们当前生活的环境。如此,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关注也会逐渐增强。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深化的认识和体验与原有知识结构发生联结,从而不断完善知识经验的建构和内化。此外,教师发动学生到社会收集口述史料,会促使学生凭着自身感兴趣的问题探究,从而使经验与环境发生互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动机,推动历史课程的经验化。

3. 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与技能。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发动学生以口述史料为探究方法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与方法。由前述可知,口述史料探究是以主题形式开展的双向活动。首先,学生必须制订详细的调查题纲。其次,学生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如通过文献资料理解主题背景信息、预约被调查者、准备各种工具等。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与被调查者不断发生互动,从而完成口述史料的收集。史料收集后,学生要对记录的史料进行誊写和整理。最后,学生要做好保存工作。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能掌握探究学习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展示阶段—反思阶段等的步骤,同时还能掌握查阅文献、制定调查题纲等具体的探究方法。此外,学生还能学到多方面的技能,例如如何与人沟通交流、采访的表达技巧,以及对时间、地点安排的组织能力,等等。

4. 增进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6](P30-32)口述史料探究活动的开展,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根据自己制订的调查题纲,以小组成员分任务的方式开展自主探究。从实施的准备工作、文献的调查、采访安排、口述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到成果的展示等每个步骤,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只是起辅助作用。[7]同时,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完成课题的关键,因而每个学生都会非常积极主动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在准备阶段,学生有的负责查阅文献,有的负责联系被调查者和准备工具,有的负责制定调查题纲,等等;在实施过程中,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提问等;在史料收集后,有的负责誊写,有的负责校正与补充,有的负责成果展示,等等。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每个成员都是任务的主体,从而能增进学生的互助与合作精神。此外,学生在开展口述史料的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成果,有的可能是文献记载所缺的,这样学生就能成为历史的发现者,其成果具有很大的创造性,整个探究过程也富于创造性。

5. 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一般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8](P453)口述史料的教学与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意识。口述史料具有十分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以家族史为例,每个学生都是各自家庭的一个成员,每个家庭都有自身的发展历史。因此,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进行家庭史的调查。学生通过与长辈的交流,可以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包括本姓氏的起源,家族的迁徙历程,长辈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情况,等等。学生再将各自的家庭史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成为教材上所没有的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而这些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正是学生自身。口述史料同样具备十分丰富的条件性课程资源。社区的学者和老人、农村的长者、家里的长辈等,他们是历史亲历者和见闻者,因而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口述史料的调查和采访,能收集到很多的史料,不仅能开发和保护这些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载体,而且能增强学生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意识。[9]

二、口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口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除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与体验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一种引导学生历史学习的探究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发展。口述史料探究活动的内容范畴十分广阔,主要包括社会生活史、家族史、人口史、妇女史、灾荒史等。探究的方法主要是采访与调查。口述史料探究活动的步骤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准备。

在开展口述史料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就口述史料的相关理论知识较为全面地向学生讲授,包括口述史的兴起、发展历程,口述史关注的内容范畴,口述史料收集的方法与手段,以及当前口述史研究的新领域,等等。然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口述史料收集的模拟采访演习,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掌握必要的方法。

2. 确定主题。

在学习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学生感兴趣的探究问题,最后确定口述史料探究的主题。如“我的家庭发展史”、“长征老人有话说”、“我所在社区的历史”等。

3. 制订调查题纲。

学生分小组确定主题后,围绕主题制定详细的调查提纲,即采访题纲。以“我的家庭发展史”为例,具体的采访题纲可以这样制订:一是本姓氏的来源,二是家族的迁移史,三是家庭的形成过程,四是爷爷奶奶的时代印记,五是父母的生活记忆,等等。

4. 查阅文献,准备工具。

在制订采访题纲后,学生要尽可能对所探究的问题有较为全面的文献上的了解,掌握它的大概的背景知识。此外,学生还要准备采访时相关的工具,如录音笔、录音机、录像机和交通工具等。[10]

5. 实施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一些采访的技巧。采访要紧紧围绕题纲进行,要知道在什么时候引导被调查者转入新的话题,当被调查者因隐私或情感问题而沉默时,要懂得尊重和理解。总之,“访谈要成功,不仅要靠历史专业知识,而且需要个人的爱护关心”。[1](P258-265)

6. 誊写、整理。

口述史料收集完成后,探究过程还没有结束。学生必须根据录音把史料誊写出来,同时把语句和语义表达清晰、连贯和完整。对一些感到疑惑的地方,学生还要根据文献资料进行对比校正和补充完整,但是要尽量保持口述史料的原始性。

7. 成果展示。

对所收集的口述史料整理完毕后,学生可以策划成果的展示方式。主要的方式有调查报告、黑板报、编辑刊物、报告会、交流会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合编成书籍,并向学校申请成为校本教材,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8. 交流体验和反思。

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专门组织一次交流活动,就各组在探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反思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之处,总结今后改进的方法。

口述史料教学是当今历史教育中新兴的话题,也是引起人们关注的研究课题。研究口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与应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进历史教学,又可以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摘要:将口述史料引进历史教育是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作者探析了口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应用的活动程序与方法等, 旨在对当今历史教学中的口述史料教学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关键词:口述史料,历史教学,功能,应用

参考文献

[1]沈怀玉.口述史料的价值与应用[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

[2]熊月之.口述史料的价值[J].史林, 2000, (03) .

[3]林宁, 陈玲玲.浅谈口述史料在教育科研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01) .

[4][5]彭虹斌.新课程经验化——课程组织范式的发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6]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7]郑崧.口述史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 2005, (10) .

[8]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9]陈莺.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口述史教学[J].新课程 (教师版) .2006, (10) ;郑崧.口述史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 2005, (10) .

[10]参见傅光明.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8, (01) ;赵亚夫.怎样理解“活着”的历史——口述史[J].历史教学问题, 2008 (04) .

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 篇5

这个观点极为片面,我认为史料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史料的选择中,选择真实的史料是一基本原则。通过真实的史料,可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能更贴近历史地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只有在真实的感受下的分析,才是可靠的。

(2)史料的客观性和多面性

在史料的选择中,除了前面提到的真实性、可靠性外,客观性和多面性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对于史料的多面性,主要是指尽量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向学生提供史料,使学生对结论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如对于科技革命的认识,我们在向学生提供科技革命带来的进步性影响的史料时,也应出示一些带来副作用影响的史料,以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史料的多面性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史料就一种。

(3)史料的可读性和通俗性

历史是生动的,充满魅力的。通过阅读激起学生思维的热情和思想的碰撞才是关键,通俗的而又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史料应是首选,套用庄周式的一句话来说,那叫“大雅若俗”。例如,上遵义会议一节时,出示长征前夕由于电台丢失而无法与共产国际进行无线电联络一段材料,再由学生来分析由此引起的结果,很自然就能与中共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干预,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结论联系起来。就材料而言,俗则俗矣,然而效果却是非常的好。笔者的一位现已为人师的学生至今还记得这一细节和结论,可见其印象之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细节”震撼的力量。诸如此类的材料其实很多,乡土史就是很好的史料,许多教师嫌其“俗”而不愿用,事实却证明学生对此是极感兴趣的,用得好,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要用好“大雅若俗”的材料,教师的眼光和平时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4)史料的鲜活性和前沿性

随着史学界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史料也在不断地涌现,而其中的许多史料与现有一般结论是有矛盾的。这时候,就需要历史教师尽量地站在史学阵地的前沿,去获取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和信息,并把其中相关的,可信的已成定论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

(5)史料的适量性和适度性

在一节课中,对史料的选择除了以上所说几点外,还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史料的长度、容量,即要注意适量和适度,并不是史料越多、越长越能显出对史料的重视,关键是史料的出示要能说明问题。从技术环节上来说,史料过长,对学生的阅读往往很不方便;史料过多,切换过频,又常常使学生顾此失彼,抓不住要领,冲淡了主题。因此,在选择史料的时候,还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史料与历史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 历史 史料 选择 运用

史料的合理选用,这既可以丰富课本的已有内容,也可以给学生理解史实和课本知识提供有力素材。这不仅可以起到显著的教学推动效果,这也会让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拓宽,会让学生对于史实的理解更加深入与体系化。

一、史料选取要贴近学生认知水平

教师在选择史料前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史料的选择要科学合理,能够起到对于课本内容的辅助效果。教师在选择引入史料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是一个基本点。很多史料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古汉语或者文言文的内容,这些素材学生不仅在语言上可能有理解障碍,学生如果没有完备的历史背景知识,对于这些内容的感知很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这些问题都会在课堂上出现,因此,教师选择史料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哪些史料是能够被学生理解与吸收的。在这样的基础上选择引入课堂的素材才能够起到显著的教学辅助效果,不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学生也可以以一个不一样的视角理解课本上谈到的那一段史实,这才是将史料引入课堂应当起到的效果。

在教学《汉朝的兴盛》一课时,介绍汉朝兴盛的历史背景时,向学生出示了一段材料:“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解释了“醇”、“驷”两个字。这时学生就读懂了这段材料:皇帝出行也找不到同样毛色的四匹马来拉车,有时宰相将军出门只能乘牛车,我进一步提示学生:这是我们从材料中得出的直接信息或者叫做表层信息。我让学生思考,从这一段史料中大家还可以得到哪些深层次信息,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了起来。这一段简短的史料可以很好的和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发生关联,在将这段史料引入课堂时教师对于难点内容展开解析是很有必要的做法,这样才能够消除学生理解这一记载的文字障碍,让学生能够读懂史料,并且从史料的表层含义和深层次含义的逐渐深入的剖析中来感受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的史料教学的展开过程充分发挥了史料的辅助效果,也给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生活化的史料的灵活选用

不少史料都是出自古书,或者是一些典籍中的文学记载,这样的史料确实有着一定的教学价值,但是学生理解文本很可能障碍比较大。教师除了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选用这类史料外,也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学生更感兴趣并且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素材,生活化的史料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史料并不仅仅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不少图片、图画乃至漫画都可以是教学中的辅助,这类史料不仅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强理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能够起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推动效果。在教学有的框题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图画、音频或者视频类的史料信息,让学生在观看赏析这些内容的过程中以不一样的视角感受历史,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在教学《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一课时,讲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我使用了两张历史漫画。我首先给学生分别呈现了两张作品,然后分别提出了一些引导问题。针对第一幅漫画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图片中的龙代表的是什么?众多的人物又代表的是什么?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针对第二幅作品《时局图》,提出的问题是每一个动物分别代表的是哪个国家?它们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寓意?图片带给学生的冲击力远远强于文字,学生看这两幅图都非常认真仔细,从中得到了不少信息。以图片的形式来展现史料不仅可以让学生有耳目一些的感觉,这种直观的信息呈现形式也可以给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很好的帮助。

三、发挥史料的教学推动作用

将史料引入课堂是为了给文本知识的教学带来辅助,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要进行仔细筛选,要利用那些真正能够发挥效果的素材。有针对性的选取史料内容才能够起到教学推动作用,这也是利用史料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教师不仅选取史料时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在课堂上呈现史料、引导学生一同分析和感受史料时采取的方法也要合理。如果是那些含义很丰富的内容,要指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剖析,让学生真正获知史料中传达出的信息,这样才可以体现出史料的教学推动作用。教师不仅要将史料引入课堂,后续的史料解读、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讲授《新文化运动》一节时,在导入新课我运用了以下几张图片: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的图片资料,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结合图片思考,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目的达到了吗?学生进行思考后有了自己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指出:魏源作为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器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大家纷纷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发表看法。图片是一个诱因,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诱导剂。以这种形式利用史料能够起到非常明显的教学推动作用,并且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逐渐深入。

【参考文献】

[1] 刘春阳. 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 河南大学,2014.

[2] 夏雨. 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D]. 陕西师范大学,2014.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 篇7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

史料是了解和认清过去的媒介,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凭证,所有历史结论的得出都离不开史料。若历史研究缺乏史料,那么历史知识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教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若要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使学生真正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的源远流长,教师就必须重视史料教学,并积极正确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使史料成为教学课堂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选用史料应遵循的原则

(1)多样性。在史料教学过程中,保证史料类型的多样性至关重要。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尽可能选择种类多样的史料,力求做到文物资料、图表数字资料、地图资料、影像等多种史料结合利用。史料类型多样的同时,更应注重史料视角或所涵盖的历史信息、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等的多样化。例如,讲到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时,教师授课同时可以出示几张照片,包括19世纪末美国街头蜘蛛状电线照片、河流受化工污染的照片、大城市高楼耸立通讯发达的照片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与弊。

(2)典型性。史料的选择在多样性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基础知识和教材重点,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事件和理解史实意义。史料的存在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两种。实物史料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遗留和保存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要比文献史料高。文献史料是后人对历史作进一步探索研究得到的材料,虽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不及实物史料可信度高。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的时候,应尽可能选择更真实、更典型的史料。

(3)针对性。史料的选取应考虑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选择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尽可能选用学生易理解掌握的史料,当然过于简单的史料就没有选用的必要。比如在讲授科技对城市化的影响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数据:“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则达到13个,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7%。”

三、史料运用是关键

(1)利用史料导入新课,串联历史内容。高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巧妙地展开课程切入导学都能使教学效果更佳。利用史料导入新课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不仅始终以历史为课堂主线,更避免了学生直接翻阅历史书本的枯燥无趣。例如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讲解,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青铜器、中国古代瓷器的照片让学生辨别,接着查阅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史料记载,再看看世博会中展出的旧中国和西方的工业品,一系列的史料呈现后紧接着让学生进入讨论阶段,探究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并分析中西方发展的差异性和产生差异的原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当然,教师在新课教授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史料串联历史内容。将所有具有一定关联性的历史事件有机串联,不仅能让学生复习巩固学过的历史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历史意义的理解。

(2)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解读历史的能力。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史料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设问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史料教学的成败和史料价值的发挥。学生通过解答相关历史问题,才能对史料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并能通过改变问题的制约因素使学生认识到条件改变则结论也随之改变,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同一问题从多个角度设计问题,给予学生多个思考方向,提高学生解答历史问题的应变能力。

(3)史料训练课堂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史料教学要想达到最佳效果,收获教学硕果,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学习进行一个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长期训练。史料教学绝不是单纯只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史料那么简单。所谓的史料训练课堂内外相结合,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收集一些历史资料并能与课堂中运用的史料巧妙结合,课堂中的基础训练和课堂外的提高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养成课前自主预习、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的习惯,然后在课上通过学生之间的成果分享、分组探究或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答疑解惑,对史料进一步整合分析。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探析 篇8

关键词:史料,课堂教学,无痕链接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重视史料的引用,这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得到更多历史教师的关注。

一、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是再现历史,增强历史教材的历史感。历史教材是把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经过浓缩,用简练精辟的语言呈现出来,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历史的原味,不能像史料那样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现历史。例如在探究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之一———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教材一笔带过。通过展示哥白尼和牛顿的科学成就,学生经过感性接触认识到: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让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这就使得结论有了历史的依据,降低了学生思维难度。

二是感受历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高中历史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鉴别、分析史料,进而分析、解答历史问题。例如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这个专题的小结时,需要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进行概括,这个问题就难住了不少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结合史料引导学生对比三个时期人文精神的特征来组织和概括答案。

二、高中历史教师选择史料的原则

一是针对性。历史的选择首先要目标明确,根据课标和考纲的要求选择史料。同时,史料的选择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和理论水平,尽量不要选择学生不理解、不感兴趣的。

二是多样性。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开展,新情境新视角的题目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史料时注意史料类型的多样性,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史料,做到文字、图片史料,第一手、第二手史料兼顾。同时应该注意史料视角的多样性。恰当运用史料,既可以避免纯粹的知识点罗列造成的内容枯燥乏味,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理解一些史学的基本理论。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史料的策略

历史学科一个不变的考试内容就是史料分析,平时运用好史料,不仅能帮助教师突破重难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技巧。结合考点有目的地运用史料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要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我们还必须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是把握大意,对照考点,仔细斟酌,讲清细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大体了解史料的基本信息,概括出史料的主要意思;接着让学生思考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再引导学生“细嚼慢咽”一遍,即针对文后的题目有选择地精读。最后一遍一定要结合问题把材料逐句过关了,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特别是要挖掘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对一些难懂的句子,教师要给予讲解,引导学生把握方法。

二是精心设问,由浅入深,逐步提升,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结合考点循序渐进地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结合史料和问题深入思考,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根据史料前两个问题应该设计得简单些。最好是问题的答案能直接从史料中得出。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最后再出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以史为鉴的历史社会功能,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习惯。

总之,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而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以课程标准及教材为依据,最大限度地发挥史料的优势,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伟科.21世纪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1999(4).

[2]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1).

[3]朱煜.论史料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1).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

1.前言

史料教学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 是英国处于历史教育危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之一, 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成功帮助英国历史教育走出低谷。事实上, 史料教学属于过程性、动态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将史料视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探究基础,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高中历史教学采用史料教学方法的意义

2.1 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阶段, 历史教学总的任务和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使学生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并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此外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使学生掌握科学史观, 并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 还要促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思考并理解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并对民族及人类在历史中的命运产生一定的关注, 从而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等。很显然, 这一教学目标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善于思考的立体形象, 绝非简单的信息接受者, 而是更为强调学生对历史的探寻。史料教学将史料分析和探究作为教学方法的中心内容, 恰好是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锐性以及纵深思维, 自然有益于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

2.2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除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外, 史料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理解并分析史料的过程中, 就是一个搁置旧有的思想观念的过程。他在用自己的视角对一个历史事件或是一段时期内的历史面貌进行考察, 那么他可能得到和一些主流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的思想见解, 抑或是他能够真正深入地对某一历史事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有所认识。这个过程属于探寻和发现的过程, 属于思维意识创新的过程, 一旦学生适应于这种教学模式后, 在他未来的人生中遇到一些问题时, 也很有可能采用相同的方式———搁置既定的、旧有的观点或方法, 从自己的角度对事物加以认识与探索, 这个过程不仅是创新意识的发挥, 也意味着科学精神在闪光。

3.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教学的基本方法

史料教学固然是一种教学模式, 但却同样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 就像是一件趁手的工具, 也需要使用者熟悉它的操作方式并与之不断地磨合才能够真正地为我所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也要熟悉史料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3.1 选择适当的时机展现史料

史料教学并不意味着将史料一股脑地丢给学生去参悟, 而是同样讲究展现的时机, 并合理搭配展现的史料内容。一般来说, 在以下时机加入史料可能会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是新课程的导入时, 可以通过生动的史料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 并将他们的思维引入到课堂内容上来, 使学生由此开始积极的思考;其次是当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出现后,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课外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通过对这些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第三是当学生对相同历史问题产生不同理解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引入史料使学生的观点进一步碰撞和补充;第四是当教材中没有提供史料时, 教师可以适当提供而使教学的内容变得丰富。

3.2 正确地选择史料

事实上, 在教师的教学中, 可供选择的课外史料是非常多的, 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史料, 怎样选择史料就成了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选择得当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史料选择不当, 反而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减弱。笔者认为, 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一定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 史料有难易, 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也有所差异, 因而对高一生, 教师要尽量选择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史料, 对于高二生, 教师可提供经转述及翻译的略有难度的史料, 对高三生, 教师则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原始状态的史料。

3.3 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

史料教学中, 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角色。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讲授过程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史料的兴趣与分析之中,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教学的技巧。亦即教师在摒弃传统一言堂教授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失去章法, 失去自己在历史课堂中把握方向的掌舵作用, 同时还要尽量提升个人的表现力。比如在课堂导入过程中, 教师对一段史料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和干巴巴地照着材料去念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效果, 语言表达、词汇水平, 这些都是教师可以提升的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史料教学法更好的发挥作用。

结语

史料教学作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其精髓在于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历史知识, 而是要结合对史料的理解和研究去分析和认识历史, 从而借由阅读、分析、评价以及理解史料的过程形成对历史的探究思维。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丰富并提升史料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做好高中历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红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2, (3) :172-173.

初中历史课的史料教学 篇10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 谈谈笔者关于在初中历史课中进行史料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运用史料 “论从史出”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2]3表明史料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初中历史教材安排了一些史料, 并时常以知识链接、图片等形式出现。但受制于篇幅与课时, 历史教材仍然显得结论多、史料少, 概括多、解释少, 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结论做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 导致许多学生只是一知半解或机械地记忆教材结论, 历史课成为干枯理论与苍白说教的代名词。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时、适量地引入一些史料印证教材中的观点或结论,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结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与能力。

【案例1】

现行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在讲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时, 仅仅给出了寥寥几句“毁掉不少山林, 严重浪费资源。损害了群众利益,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的结论, 而对于为何会造成上述影响, 教材没有解释, 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呈现史料, 分析、解答相关问题, 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结论, 实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目的。

材料一:从现有条件看, 一亩谷子密植到四五十万株, 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一棵谷穗一两谷, 一亩就是三万斤。玉米就不同了……现在每亩一般只密植到六千多株, 每株二穗, 一穗一斤, 才一万多斤……他们的大豆产量也很高, 估计亩产二千斤的很普遍, 万斤卫星也可能出现。

———摘自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师:同学们, 上述材料描述的是一次什么历史事件?

生 (齐答) :大跃进运动。

师:对, 正是大跃进运动。请你从材料中找到描述大跃进运动的几个关键词?

生1:完全可以办到。

生2:估计、可能。

师:结合材料以及这几个关键词, 你得到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呢?

生3:大跃进运动造成了严重的浮夸。

生4:大跃进运动给我国原本就薄弱的国民经济造成了破坏。

师:很好。同学们不仅看到了大跃进运动对资源的浪费, 而且还进一步联想到了其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接下来, 让我们来看看人民公社化运动又有何影响吧。

材料二:头遍哨子不买账,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顺口溜

师:哨声是人民公社时期社员下地劳动的信号。这句顺口溜反映了当时社员劳动时一种怎样的状况呢?

生5:社员不情愿下地劳动, 劳动积极性不高。

师:的确如此。那么, 公社社员为什么劳动积极性不高呢?

材料三:人民公社的一大特点就是“公”, 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 一切财产上交公社, 多者不退、少者不补, 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 统一分配, 实行部分的供给制, 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在各种大办中, 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 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 使农民惊恐和不满, 纷纷杀猪宰羊, 砍伐树木, 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 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师:上述材料反映了人民公社在分配上实行了怎样的方式, 得到了什么结果呢?

生6:方式: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结果:造成严重的平均主义。

师:那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又造成什么危害呢?

生7: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对社员财产实行无偿的调用, 是否也会影响劳动积极性呢?

生 (齐答) :会。

师:根据材料, 你认为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什么危害?

生8: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不仅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破坏是否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呢?

生 (齐答) :会。

在以上教学活动中, 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使学生对教材结论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不仅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而且使学生回归到逝去的历史情境中, 感受到了历史课的魅力。历史结论来源于史实, 一切历史信息的获得都要以史实为依据, 只有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这些, 才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二、引用史料 辩证评价

通过历史课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是初中历史课的一个重要使命, 也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试用) 》指出:“初中历史教学, 要求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最能体现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是教会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需要借助于历史事实, 而历史事实都藏身于庞杂繁多的史料之中。受制于篇幅与体例, 历史教科书的史料并不充分, 常常限制了学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补充一些史料, 就显得尤其重要。

【案例2】

现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在“秦朝一统”一框中具体介绍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这些措施有利于学生从正面评价秦始皇。但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是辩证的, 既要看到秦始皇做出的贡献, 也要清楚秦始皇犯下的过错。所以, 笔者在引导学生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做出“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有利于封建国家统一”的正面评价的同时, 也引进几段课外史料, 帮助学生认识秦始皇施政的残暴, 从而对其做出一分为二的、客观的评价。

材料一: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及诸子百家语者, 悉烧之。”帝曰:“可。”焚书第二年, 秦始皇又下令坑杀众多儒生于咸阳。

———《史记·秦始皇本记》

师:上述材料阐述的是秦始皇当政时的哪项政策?其目的是什么?

生1:焚书坑儒。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师:你认为“焚书坑儒”有何危害?

生2:焚烧书籍、坑杀知识分子会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

师:“焚书坑儒”只是秦朝暴政之一, 秦末暴政还表现在其他方面。

材料二:秦朝刑法特别严酷, 百姓欠税或到期未服役, 即被斩去手脚。为逃避沉重的赋税, 有的人甚至自断手脚, 以致全国十有五六皆是残废之人。秦朝刑罚主要有五种:墨 (脸上刺字) 、劓 (割鼻) 、宫 (男子阉割) 、非 (去手脚) 、大辟 (割头) 。此外, 秦始皇大兴土木, 为修长城、修陵墓、修阿房宫, 每年征发的民工不下200万, 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等人, 正因为秦朝暴政所迫而发动了起义, 引发秦末农民战争, 秦王朝也于公元前206年被推翻。

———笔者对相关历史材料整理后形成的文字

师:从上述材料中, 你获得了什么历史信息?

生3: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 最终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师:综合而言, 你怎样评价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

生4: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动乱局面, 实现了国家统一, 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是, 秦始皇的一系列暴政, 不仅破坏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产力, 而且激化了社会矛盾, 使秦朝短命而亡。

师:由此看来, 你认为对秦始皇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坚持什么原则?

生5:应当坚持一分为二、客观的原则。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 通过引入课内外史料, 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 让学生认识到秦始皇在对历史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 也得出因其实施了一系列暴政, 事实上对当时社会造成了破坏的结论, 深切认识到评价秦始皇等历史人物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客观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不仅达到了课堂教学目的, 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应用史料 总结经验

“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一直是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所在。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搜集资料, 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 ……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 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2]4但由于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人和事,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决定了让学生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 在教学中有效地应用记录史实的材料, 很有必要。

【案例3】

现行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有一框内容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这一框内容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是让学生感受到“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从中总结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笔者应用以下史料开展了教学活动。

材料一:批斗中间暂停了一段时间, 说是要“加火候”, 我 (王光美) 和少奇才在书房相见。不久批斗又开始了, 有人推搡少奇, 场面就开始混乱。我们俩之间隔着四五米的样子, 后来乱了就越来越远, 我看到还有人开始打他。……我不顾一切地跑过去拉住他的手, 紧紧地握住, 什么也不能说……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郭战平、赵曦:《真情见证》

这段材料说了一件什么事?

生6:“文革”期间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批斗的事。

师:为什么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也会遭到批斗, 他就不能保护自己吗?

材料二:刘少奇曾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悲愤地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谁要罢免我, 要通过全国人大, 你们这样做, 是在侮辱我们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 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结果他的抗议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最后被迫害致死。

———刘平平:《怀念我们的爸爸刘少奇》

师:从这段材料中, 你看出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不能保护自己的原因了吗?

生7:在那个动乱的年代, 法律遭到了肆意的践踏, 起不到保护公民人身权利的作用。

师:连国家主席都不能用法律保护自己, 更何况普通人呢。那么, 法律被肆意践踏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材料三: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命根子。不论什么时候, 不管什么样的“权威”, 谁反对毛泽东思想, 我们都要全党共讨之, 全国共诛之。

———1966年6月7日《解放军报》

师:上述材料反映了“文革”时期的一种什么现象呢?

生8: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 将毛泽东的个人权威凌驾于一切之上。

师:你认为出现这种将个人权威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现象会造成什么危害?

生9:个人独裁, 人治取代法治, 与民主政治相对立。

师:由此看来, 你认为“文革”给予我们哪些经验教训?

生10: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坚决反对个人崇拜, 反对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

上述教学活动, 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分析与思考, 总结出历史悲剧产生背后的经验教训, 从而避免了历史课教学的空洞说教和机械灌输;让学生在对历史的探究过程中反思历史, 汲取经验教训, 不仅有利于树立起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品质, 而且有助于学生今后走上社会以正确的态度做人和以正确的方法做事, 有效地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在历史教学中, 适时、适量地引用史料, 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重证据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价, 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有利于学生从过去的事情中获得经验教训, 发挥历史学科“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社会功能。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初中历史进行史料教学能够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值得广大教师深入地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史料与历史教学 篇11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理论思考

史料主要指的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所留下来的各种形式的痕迹。史料能够帮助我们还原历史,再现历史情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较远,往往无法真正理解历史事件。因此,教师要将史料引入教学,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提高学生主动探求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践方法

1.编写以史料为素材的试题。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以史料为素材编写试题,深化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试题编写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学生就能以史料为基础,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编写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史料分类、史料概述、史料转述、史料推断、史料质疑等环节,构建有效的史料教学。

另外,教师还要在试题的编写中贯彻新课改理念,采用多种形式的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彰显史料的魅力。

2.关注细节。

英国历史教学专家认为,关注细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从微观上把握史料,让史料教学具有可持续性。对此,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对史料充满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从不同途径引入史料,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其次,教师要把史料分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在今后的史料学习中举一反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现史料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对此,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把史料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研究和分析史料,还原历史真实面貌。

3.以学生为出发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情绪变化和精神状态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新课改下,历史教材增加了不少史料,这些史料都是教材编写专家精心选定的,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因此,教师要认真讲解史料中的重要事件和典故,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地制宜。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对历史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书本知识的时候,挑选容易理解的史料,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高中历史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有些章节甚至没有提供史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课外史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外,教学时间也是有限的,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史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节省教学时间。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史料;其次,教师要确保史料真实可信,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再次,教师要对史料进行加工,提取重要信息,优化史料呈现形式。

对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困惑 篇12

一、对历史教科书的认识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良玉认为, 可把历史分解为六种形态, 其中一种形态为“历史学家依据历史资料和一定史学方法, 所记录下来的历史”, 也就是通常所见的史书的内容。中学历史教科书就是一种提供给中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史书。其内容经过历史学家的思考和重建, 是一种经过分析的叙说。

因此, 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 包括历史史实和历史认识。所谓历史史实, 它是历史学家在史学著作中间依据某种史料所记录进去的具体事实。需要说明的是, 教科书中还有一些辅助材料, 如司母戊大方鼎 (图片) , 这些材料就是属于史料, 作为历史史实的依据而存在。

二、对历史教师教学任务的认识

高中历史课程提倡“尊重历史, 追求真实, 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也必须认识到史料的重要作用。

我认为历史教学应包括两个阶段的任务。第一阶段的任务, 即历史史料教学。所谓历史史料教学, 就是收集、甄别史料, 通过对史料的诠释, 从而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历史史实。此阶段要求教师提供和使用史料来推导史实, 类似于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过程。第二阶段的任务, 即通过教师的教学, 让学生了解甚至记忆史实, 并引导学生思考, 得出对历史的认识。

从目前来看, 中学历史教学主要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 而第一阶段则完成的不理想。我想, 这是现在提出史料教学的现实依据吧。不过, 也不能因为史料教学而忽视了第二阶段的教学任务。

三、对历史史料教学环境的认识

既然是教学, 而不是研究, 那就有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事实上,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内容就是教科书。现在中学阶段主张的史料教学不过用史料来落实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因此高中的史料教学被要求坚持教科书的权威地位, 那么就意味着要始终认为其内容是“信史”, 即教科书内容与客观的历史事实完全符合, 是真理性认识。广大历史教师也是不敢轻易否定和反对教科书上的历史知识的。我们现在中学教师面临的困惑实质上是“历史技能”和“历史知识”的矛盾问题。如果没有教材的“历史知识”做基础, 所谓鉴别史料, 重建史实, 只会变成一种猜谜游戏, 反而失去了历史教育的意义。如果没有运用材料的“历史技能”, 所谓落实历史知识, 就会变成迷信书本和教师的机械记忆活动。高中历史教师的困惑是现实存在的, 不处理好, 则会成为推进史料教学的障碍。

四、对历史史料教学条件的认识

史料教学离不开史料的充分收集和甄别。显然, 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但到哪里查阅和收集, 收集方法如何, 教师有没有时间去收集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中学, 其难度是不可想象的。

史料如何甄别史料更是专业的事情。学生自不必说, 就是中学历史教师中有多少教师是历史专业毕业的呢?有多少教师是经过史学专业技能训练的?因为没有史料方面的学习经历, 其专业知识结构是不完善的。在这种情况下,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的引入、教学方式的探索、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等改革目标将存在流于肤浅、流于空谈的严重危险。以上条件不解决, 推进史料教学也是困难的。

五、对历史史料教学的建议

国家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要加强历史教师的专业的再教育, 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一般教育方法的培训, 更应该加强史学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 要改进教科书, 或准备充分的教学参考书, 针对各个史实提供史料的参考或史料的出处。最关键的是, 需要发挥高考试题的引导作用。要在高考试题中增加具有思辩的多维性的材料, 增加体现历史认识价值判断的题目, 考察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师层面。历史教师应该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来寻找有价值的史料。当然要注意对教学中所需要的史料进行甄别利用。更重要的是, 要积极利用好教科书上提供的史料。虽然我们不能先入为主的认为“教科书”是“信史”, 但毕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学术成就的集合。它所提供的一些史料应该是有价值的。同时, 要主动的提高专业技能的修养, 勇敢的进行史料教学的实践, 积累经验;教师之间要分工合作, 加强切磋交流, 既共同进步也减轻负担。

学生层面。目前还不能要求学生去进行史料的收集和甄别, 不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史料观, 帮助他们建立史料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培养其追求真理的决心和科学精神。

总之, 历史史料教学方兴未艾, 以上的认识和困惑, 是我在历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同仁共同努力, 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从而有助于史料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良玉.历史学的根本知识方法——与大学生谈史料[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 (1) .

[2]盛菊, 刘佰合.史料教学浅议[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 .

[3]徐金超.以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为依托的“史证教育”初探[J].历史教学 (中学版) .2009 (10) .

上一篇:中国画的艺术境界论文下一篇:原生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