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应用

2024-07-12

史料应用(精选12篇)

史料应用 篇1

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与依据, 是历史学科的灵魂, 因此, 如何正确对史料知识进行整理, 并将史料知识融汇到历史教学之中, 成为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难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深入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应用策略, 以此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应用的意义

1.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具备学习的兴趣, 则会主动了解某一项事物, 主动学习某一项知识。在历史教学中, 结合史料知识进行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某种角度分析, 史料知识如故事一般, 具有丰富的情节, 能够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现实之中。比如, 在学习《虎门销烟》一文的时候, 历史老师可以搜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的故事, 或者有关林则徐的个人经历,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并且从林则徐的个人故事与经历中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学生对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2. 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规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史料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历史教学中, 史料知识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历史规律。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史料知识如果过多运用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因此需将史料知识运用得恰到好处, 才能让学生对历史规律以及历史知识有所掌握。比如, 在对清朝末朝的历史事件进行教学的时候, 历史教师可以将史料知识融入其中,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当时清政府所签订的各项不平等条约, 加强对各类不平等条约的认识, 让学生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 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3. 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开展历史教学的时候, 历史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时空概念, 让学生对年代计算方法掌握, 并能够识别各类历史图表。另外, 还需让学生掌握阅读以及理解的基本能力, 能够形成思考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历史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历史发展的规律, 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进行正确的评价与认识。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得有效的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掌握与理解, 从而积极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巧。

二、史料知识应用到历史教学中的策略

1. 将教材作为史料知识应用的主体。 从整体角度分析, 教材是史料应用的主体, 也是学生与教师的依赖品, 历史教师需要对教材加以重视, 并且在课余时间进行认真分析, 做好备课工作。在这一基础上, 历史教师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但是也不能一味进行补充, 如果课外史料知识应用比较多则会淡化教材知识, 无法将教材内容与教材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因此, 教师需适当应用课外教材,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史料的应用需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 初中生的心智

还未发展成熟, 仍处于发育阶段, 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行为方式都在发生转变。在教学中, 历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对初中生的调查与分析, 初中生可以对某一项事物进行分析与假设, 但是在判断事物本身的逻辑思维上则有所不同。另外, 具体的形象也会对初中生的思维产生影响, 所以教师在选择史料知识的时候应多以故事与图片为主, 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 避免将多余繁琐、复杂的史料知识讲解给学生, 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

3. 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引的作用。在新课改的应用下,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突显, 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略。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史料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 还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到情景教学中, 并“穿越”到历史年代。这样一来,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做到循序渐进, 并且不可将课堂演变为教师的课堂, 仍然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史料知识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领悟能力。

史料应用 篇2

课例课题:评价袁世凯 授课人: 教学准备: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5人小组,每组按自愿原则结合。

2、分工搜集材料,完成资料准备。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比较哪组分工合理。教学过程:

1、教师提供研究资源:

⑴根据现有资源向学生提供阅读的文本资料并指导学生学会摘要: ①《袁世凯传》李宗一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年8月第1版)②《中国近代史》 李侃

李时岳 编著(中华书局)③《近代中国八十年》陈旭麓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主编(人民出版社)⑤《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 新编高中教材)⑥辛亥革命资料汇编

⑵提供相关的网址肯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①近代史研究:

http://jdsy.chinajournal.net.cn/ ②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http://16j51.k12.net.cn/ ③历史时空:http:// 61.177.236.148/1stime.④历史视窗:http:///2005/0818/195824.html)材料四:张步先、苏全有认为,发展工业是袁世凯经济思想中的核心内容。袁对中国经济近代化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外理性抗争,进行利权回收;二是倡国货、拒洋货;三是引进外资;四是引进、推广机器,发展工业,扶持民族资本工业。民国初年,袁世凯致力近代化实业使民族资本步入黄金期。过去一般论著总认为民初民族资本黄金期的形成是由“一战”造成,其实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近代化意识及其全力投入开发,“黄金期”不可能形成。(张步先、苏全有《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工业发展》,《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苏全有考察了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开通商“特区”,扩大开放范围;二是大胆引进外资,促进经济腾飞。此外,他还注重侨资。(苏全有《论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刘宏考察了袁世凯兴办军事学堂的原因,认为:一是基于甲午、庚子战败反思;二是出于北洋军队现代化需要;三是出于北洋军队迅速扩充需要。(刘宏《袁世凯兴办军事学堂原因探析》,《历史档案》2000年第1期)郭剑林认为,作为清末民初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袁世凯在某些方面确实起了消极作用,如复辟帝制等,但不应以“窃国大盗”来盖棺论定。

——作者:郭剑林(http://www.kaoshi.ws/html/2005/0818/195824.html)

3、指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资料:

⑴肯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⑵否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⑶介于二者之间的史料是:

4、依据史料确定研究课题: ⑴指导学生确立课题的原则: ⑵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⑶明确学科特点:

5、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 ⑴个人研究,个别交流修改:

⑵小组交流,推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⑶班级交流,然后选出杰出者进行公开发表:

所有同学的个人研究成果,在征得个人同意的基础上,在教室后边举行作品展览。

6、代表作品举例:

袁世凯真的一无是处吗①

河南油田高级中学高二(11)班 田小松 指导教师 河南油田高级中学 王守杰②

袁世凯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窃国大盗,更是一个卖国贼。但是我们不能如此简单的看待问题。纵观历史,袁世凯也曾经起过一些积极作用,而且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袁世凯在推动中国封建教育向现代化教育体制转变方面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在“新政”过程中,袁世凯曾向清政府提出兴办新式学堂的建议。不久,清政府准办。1901年8月袁世凯在山东开办课吏馆、校士馆,创立大学堂,力行新政。后又奏请废除封建科举制度。在袁世凯等人的推动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历经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尽头。不但如此,后来在清政府的允许下,多次派遣留学生去日本、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这些学生中很多人都在后来为现代的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袁世凯在迫使皇帝退位、推翻君主专制统治上起客观积极作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军先后攻克武汉三镇,建立湖北军政府。此时,帝国主义大造非袁不能收拾的舆论。大臣那桐、徐士昌也提出重新起用袁世凯,向摄政王载丰施压,迫使奕诓内阁全体辞职,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又逼迫摄政王辞职,不再干预政事,最终夺取清政权。1912年2月,清帝退位。至此,终于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可以说,如果没有袁世凯的逼 ①②该小论文获河南省第四届中学历史优秀小论文评选一等奖。

辅导教师获河南省第四届中学历史优秀小论文评选优秀辅导教师一等奖。宫,也就不可能迅速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再次,袁世凯在推动军事制度的近代化中,起积极作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军旧军制的腐朽得以充分暴露,朝野上下纷纷要求进行改革,袁世凯毛遂自荐当监督,1895年获得了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权力。他采用德国和日本的建制,引进德国的先进武器,教官出自德国,全军习洋操,开了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899年,袁世凯在山东操演军阵法,并组织人员编篡《训练操法详细图说》,该书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方略和训练技术,成为清政府以后训练新军的重要军事教科书。

最后,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方面也有客观作用。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期间,要求全国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似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总上所述,袁世凯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推动中国封建军制改革、近代教育发展等方面有较大作用,我们不能抹杀他,应该一分为二,辨证地看待袁世凯。

【反思说明】:

这篇得奖的小论文是我在指导学生研究后撰写出来的。首先上课时讲到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提到袁世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专制、复辟、独裁,对外卖国,在思想上大搞复古活动等等,然后,提出袁世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既然能当总统就有他非凡之处。他在历史上到底做没做过推动历史进步的事,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希望同学讨论一下。我利用半节课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性推理讨论,有2/3学生认为他有客观上推动历史进步的措施,1/3学生认为他反动透顶,因为他搞复辟卖国等等。谁也说服不了谁,都缺乏具体的说服力的证据,只是一种猜测。因此,我就以此为题,让学生到课后去查找资料。我给他们提供资料索引和网站,让他们分组进行查阅,把查阅到的史料进行互换。

针对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我着重指导他们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归类,注意一些新观点,反复阅读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大家彼此交流,谈谈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认识。特别要注意不合传统认识的观点是否有史料作证据,这些证据的可靠性有多少等。

其次,指导他们写文章。引导他们认识语文上议论文与历史学科小论文的联系和差别,并指出其学科特点,语言的使用规则等,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技巧。

再次,学生文章成行后,指导他们反复读,反复思考,还有什么不足,史料是否使用充分等等,语言是否精练,接着进行修改。

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传阅,宣读,开一个小论文发布会,教师进行点评,在 最后大家一至认可的基础上评出前三名,推荐校报发表。

我在体会反思,新课标要求学生有探究能力,只要我们转变观念,行动起来,一定能改变过去封闭的课堂模式为开放的课堂模式,由重知识的输入改变为学生的自我生成,由结果变为重过程,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生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就会不落空泛,跃然纸上。【感悟说明】:

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历史教学时必须坚持这样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包括:其一,使学生在记忆、理解、应用等方面达到中学阶段的目标要求;其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开发持续发展的潜力,为使学生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证据意识。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有所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构建主动合作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在特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实践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心理体验过程。要求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学活动成为共同探究、共享成功喜悦的活动。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以实现教学相长的宗旨。

4.注重探究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形成促进学习的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采用优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实现低消耗、高收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刻。这个时期,学生开始睁大眼睛去发现世界,他们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新事物,特别是从书本上接受了各种思想,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开始有了独立思考。同时,也加强了自我意识,发现自我。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自己感悟有价值时,就有了表达的欲望,而且特别空前强烈,学生 的情感、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

史料的运用,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意识的真实体现。在运用史料过程中,也是研究方法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证据意识的自然流露,凭证据说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方法是用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一种程序,它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论证和探讨上面才有意义,才能变成学生的能力。通过学科方法的运用,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

具体地说,学生综合运用史料,进行写作,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1.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发表见解、感悟起源于问题情景,问题情景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对于问题情景的创设,一方面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教师手头有资料,指导得心应手,不能一味地单方面强调,造成双方形成不了合力。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史料,使学生有所感悟想表达,并且有探究的途径和目的。如果师生相结合,共同讨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起思考,学生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活动,他们的主观意识得到尊重,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就会发挥极至。象本课题袁世凯的评述,师生都比较熟悉,但我们这里探究的是袁世凯在历史上究竟是否发挥过客观的积极作用。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因为它与教材观点不一致,学生想探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探究欲望强烈。因此他们积极搜集史料,并且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赏识,自己的观点能被别人接受。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永远是写作的基础,是思想意识的源头活水。阅读是学生获得信息的基础,它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实际上是在独立进行逻辑思维。阅读的过程是搜集史料、占有史料的过程:从大的方面说是搜集史料,从小的方面看是鉴别史料,判断史料价值,去粗取精,占有有效信息的过程。这实际是一种学科研究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研究方法的运用。信息在阅读过程获得,需要整理和梳理、升华,形成自己的认识,稍加整理形成自己的作品。初步形成的认识,是一种历史的观点。历史学科的观点是指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而形成的对具体论证对象的看法。这种历史观点是从论证和探讨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不是由观点产生论证和探讨。如袁世凯本人所作所为促进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这个认识,就是在阅读文本史料过程中分类、归纳而产生的观点,然后形成论证过程表现出来。

3.写作与修改相结合:学生粗浅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工,体现学科特点。结论从问题起步,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史料、搜集史料、整理占有史料,在查、搜、整、占中不 断进行探讨,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不断产生新认识的过程。学生把认识表达出来就需要创作。怎样从立意、选材、用材,谋篇布局,体现史论结合,需要教师指导,并进行修改。教师并不是旁观者,指导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历史学科特点能否体现,史料运用正确与否,语言是否简洁精练,论证是否充分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低估。

只有切实把握好立意、选材、用材,让观点统帅史料,才能成就自己的认识和文章。学生自我体验、亲自探究,把史料所渗透的信息与自己主题有机相结合,是经过自己思考、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这是一种成功的创新。学生不仅体验了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且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4.模仿与创新相结合:中学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开始撰写小论文时,力不从心,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指导,需要模仿。教师指导学生模仿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熟悉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的研究过程,是对历史学科写作体例的再认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旦认知成熟,自然就会学到他人的精髓,在这个基础上自然而然就会创新,就会提高学科能力。

学生学会思考与学会研究方法同样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研究技能是写作的保证,更重要地是学会思考。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认真思考,才能产生新认识,新见解,创新能力跃然纸上。

历史小论文的撰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一个论文中心。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意思,引导学生通过仔细体会史料信息,找出贯穿史料中共同的东西,作为写论文的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必须明晰。

2.确定论文的逻辑关系。所谓论文,不是解决一个新问题,而是论述一种普通现象。既然已经确立了中心,确立了事件和原因,那么在述说这些事件时就要按照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加以排列。这种逻辑关系通常表现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每个事件基本上都要涉及到时间、背景、内容等。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目前,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许多老师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给学生讲授历史知识,忽略史料的应用学习,学生在被动接受的时候,不但没能有效地吸收内化,而且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改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引入史料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转变历史学习的观念。

一、精选史料,深化教学主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很多史料,但不能全部引入教学,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不能无限制地使用,拖延教学进度,增加学生阅读负担。因此,要注意有效筛选,选取有针对性的史料,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在选取史料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教师教学用书》,里面的史料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有很好地辅助理解的作用,可以适当地采用。教材上的史料大都是通过精挑细选的,质量很高,能清楚地阐明某一个历史观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进行生动教学。比如,在教授《罗马人的法律》一课时,其中的“十二铜表法”是学习重点,但碍于它比较抽象,直接教学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这时,我就选用了书后资料卡片上关于“十二铜表法”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相关的内容,启示他们明白其中涵义,加深理解。

此外,在深化教学主题的时候,要注重选取典型的史料范例,避免同一内容的史料重复选用,浪费课堂时间。比如,在讲到唐太宗的时候,就要联系到教学重点,注重唐太宗是大唐盛世奠基人的身份,侧重他对封建社会发展的贡献,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唐太宗的治国才智以及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二、设置问题,推动有效教学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围绕史料设计一些高质量、有探究性的问题,向学生提问,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思考、学习的兴趣。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在帮助学生很好理解的同时,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比如,在讲到有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我就借助设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效果很不错。首先,我通过展示图片和介绍相关资料的方法引入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治国方法。接着我就围绕史料提出第一个问题:汉武帝能不能借鉴秦朝用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为什么?这个问题比较浅显,学生马上回答道:“不能,因为大强度地推行法家思想容易导致君主暴政,使得君民矛盾激化,天下不太平。”然后,我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抛出第二个问题:汉武帝能不能用道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为什么?学生在回顾我之前介绍的材料后,回答我:“不能,因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思想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但不能解决匈奴问题,民生得不到保证。”我设计的两个问题难度适中,便于作课堂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地思考,打破以往“我说你听”的传统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三、论从史出,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的教学,除了我们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生动地授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很重要。相较于初中的历史,高中历史对学生思维与认知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努力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史料参与教学,表明上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其实是简化了重点。

四、加深理解,引发探究思考

高中生学习的能力比初中生高很多,在思维、理解、认知上都有质的飞跃,想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能力,我们就要积极引导他们加深对史料知识的理解,在独立思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总结,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材的深化,启示学生不要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要有一双“火眼金睛”,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在讲到秦始皇修建长城的内容时,我就借助史料引导学生全面地探究这一社会现象以及它的影响。我选取了一段他们学过的文言文: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段内容主要写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表面上写的是百姓修建长城的痛苦,实质是揭示了秦王朝的暴政逼得人民揭竿而起。这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得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再比如,在讲授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内容时,我们就要先让学生充分理解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内容,这是我们教学的核心,然后围绕这“三座大山”引导学生探究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系以及重大意义。这样的探究思考,不仅能让学生透彻地了解历史,还能转换学习历史的观念,养成善于思考分析的习惯。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4

一、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梁启超先生在《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料不具或不确, 则无复史可言。”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历史中, 我们可以知道自己从“何处”来, 将要向“何处”去。从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 从而使得自己的智慧得到升华。纵观历史, 那些伟人无不精通历史, 并且对于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如今的很多政策措施都能够在历史中发现一些影子, 但是我们如今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 我们都应该积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就需要从史料出发。特别是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历史, 对历史只有一点朦胧的认识。史料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让学生知道过去, 了解每一个时代的大事小事, 从中了解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方向。并让学生们知道该如何为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定位, 如何才可以更好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学习好史料, 可以取得更好的历史成绩。从考试的角度来看, 现在的中考题主要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型, 而且在这两类题型中都出现了很多的史料需要学生去读懂、理解和分析才能解题。由此可以看出, 史料学习将会对学生的中考产生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史料中记载了各种历史资料, 对于学生们来说就好像一个个历史故事, 学生对于故事肯定会十分喜欢, 因此, 如果史料运用得好, 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史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提高历史成绩。

二、初中学生史料学习的现状

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种文字记载与一些图片等各种史料来进行学习。因此, 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环节就包括对史料的学习。但是很多初中生不喜欢学史料。初中生刚接触历史, 一切都感到新鲜。在历史学习中必然会碰到很多史料, 其中有一部分是文言文, 历史老师们对这些文言文的史料和学生们学习的历史都十分熟悉, 因此, 往往也会认为学生们可以直接读懂这些文言文史料, 很少关注学生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这些史料。不少学生缺乏足够的主动性, 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并不是主动问老师, 而是不懂就算了。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们读不懂史料, 没有办法做题, 乱做甚至是不做, 以后见到史料时就会感到头脑发胀。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习惯如果一直持续下去, 学生就会对史料敬而远之, 看到史料就不可能很好地分析和作答, 进而感觉到历史难学、不好考。

三、发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 根据教学内容引入史料, 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

在历史教学中, 史料并不是随便引入的, 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展开, 在必要的地方引入合适的史料[1]。史料的引入点可以是重点、难点, 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观点和结论处。例如在介绍《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 重点是为学生们介绍黄海战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就是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以及为什么《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深。根据战争流程的原因、经过、结果, 我从原因入手, 引入背景资料: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基本国策———对外侵略, 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侵略的中心是中国, 跳板是朝鲜, 让学生明白这场战争日本“蓄谋已久”;然后结合地图讲解这场战争的经过, 并将重点放在了黄海战役中邓世昌及其战舰英勇作战的壮举资料上, 接着插入黄海战役后的一些资料, 例如李鸿章为了避战保船而下令将船驶入军港, 结果使中国丧失了制海权,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此时为学生插入《马关条约》签订时的情形, 以及《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的资料, 并将当时清政府的财政状况与《马关条约》上的赔款内容进行对比, 让学生们从对比中认识到《马关条约》的危害。这样学生不但记住邓世昌及其战舰, 而且明白正是李鸿章等人的妥协退让, 直接导致战争失败, 还掌握《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及其所带来的危害。

如果所涉及的文字资料与图片过多, 则可以根据重难点的需要对这些教材上的原始资料进行编辑、改写, 将无关的内容删除掉, 从材料中提取出最重要的信息, 并转换为文字图表的形式。例如《图说红军长征》一课中, 有很多图片资料及文字解说。这一课中要让学生在感悟长征精神的同时, 学会文字解说、图画表达。为此, 我将这些资料利用多媒体整理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其中不仅插入了湘西、遵义、赤水、金沙江、泸定桥、雪山草地等图片, 还配上了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这样图文并茂地展现出红军长征的史料, 让学生身临其境, 既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内容,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理解了长征精神, 还让学生对文字解说、图画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 运用史料, 增强学生的历史真实感与历史感。

史料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 但是不同的史料所反映出来的效果不相同, 真实的史料能够为学生们反映出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而虚假的史料则会将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 错误地看待历史。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史料对学生进行引导, 增强他们的历史真实感[2]。通过史料的学习, 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中去, 史料的形式所展现出来的历史学习问题可以让学生觉得更加具有探索性、挑战性。史料中有很多文字材料, 这些文字材料中有文件原文、当事人的回忆材料等, 此外还有各种数据、图片、纪实类的影视片、录音、实物等, 这些史料都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如今的北师大版的历史教科书中已经充分注意到了史料的重要性, 其中有许多较好的史料可以为教学所用。例如《鸦片战争的烽烟》中对林则徐虎门销烟, 鸦片的描述, 以及鸦片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危害等的描述都是符合实情的, 可以让学生对鸦片战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更好地感受历史。

(三) 通过史料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史料的能力。

在史料中可以渗透历史理论的某些元素, 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史料基础。史料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史料的能力。但是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认识到史料分析不应该是一种机械式的演练, 因为“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同时, 对于史料中所表现出的历史结果, 尤其是对历史人物都不要给出唯一的、武断的结论, 而应该通过历史资料和历史过程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3]。例如对于陈独秀先生, 毛泽东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预备会议上是这样评价的:“关于陈独秀这个人, 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 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 创造了党。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陈独秀则不然, 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 但是他创造了党, 有功劳。”从毛泽东的评论可以看出, 对于陈独秀先生应该从多个方面来看待, 既要看到他的功劳, 又要认识到他的过失。又如在评价隋朝的大运河时, 提供以下三段史料:

材料1:“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 《汴水》

材料2:“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 《汴河怀古》

材料3:“北通涿郡之渔商, 南达江都之传输, 其利也博哉。”

可以通过这样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材料1中的“河”是指什么?是谁在位时开通的?简要说说胡曾和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根据材料三分析, 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这几段材料中不仅指出了开凿这条大运河所引起的各种负面影响, 还体现出了大运河的有利之处。在分析这几段材料时, 我们必须让学生们找到其中的关键字与词, 如“千里长河、隋、涿郡”等, 让学生们准确地把握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然而最后一个问题:对大运河的评价, 却不能够简单地回答, 这需要学生结合所学过的知识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总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在运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判断史料的真实性, 而且要从史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并对这些有效信息进行诠释。因此, 在选择、运用史料时必须慎重, 面对大量的史料, 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

摘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认识到史料的重要性。学生对史料会感到恐惧。面对这种情况, 历史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才能够让史料在初中历史中发挥作用?本文主要就此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芳.简论史料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 (教育) , 2010, (07) :10.

[2]杨翠荣.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成才之路, 2010, (15) :67.

史料教学读物(一) 篇5

(一)运用史料,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和创造性是相互联系。而要把内在的动机转变为思考的动力,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新编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现象。正确的使用它可以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诱因。

史料应用 篇6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着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在历史教学中,面对众多的史料,教师对史料的选择、使用等问题都要仔细研究、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平常的上课时间,实现高效课堂的常态化。经过多年来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史料运用的五项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史料的直观化处理

如,美国南北战争中《宅地法》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任何忠于联邦政府的美国人只要交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得到一块160英亩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即归个人所有。”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和直观的理解,我在课堂上根据当时的购买力进行了换算,并以我校14000平方米操场为参照对象,得出结论是,用现在的4000元人民币大约购买46个操场。对此结果,学生纷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林肯政府颁布的《宅地法》调动了北方人民的积极性有了深深的理解和记忆。

二、多角度观察史料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段穿在身上的历史。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鸦片战争以来,历史的点点滴滴都可以透过不同时期人们的穿衣变化来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在讲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时,在服饰变化讲解中出示了西服、中山装、满族旗袍、高领服装、现代旗袍等史料,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一系列问题:清朝时,中国男子的传统服装是什么?西装大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当时人们对西装的态度是怎样的?西装大约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为何流行?中山装是怎么来的?通过对服装变化的学习、探究、讨论,使学生感受这一时期的新事物、新气象,从思想上体会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三省吾身”的理念。最后从理论上归纳出服饰是一定历史阶段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反映这一结论。

三、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史料

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内容时,学生经常把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通过的重要文献搞混,看似记忆问题,其实根源是学生对这些国家革命的根本原因不了解。面对这一问题,可以把三个国家的文献主要内容提供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指导学生理解这些文献的要点,弄清它们各自的特点。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权利法案》主要是限制王权,权利在议会;《独立宣言》强调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获得独立和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宣言》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明确了《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共同點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比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运用情感教育的史料

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视频资源是应重点利用的史料。

在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内容时,运用开国大典纪录片的演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壮观场面,教师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学生传输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去关注祖国的命运和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些问题在课堂上也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可能需要学生用一生去寻找和体验。

五、运用实物史料

历史遗迹、遗址和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的实物史料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实物资源也应当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这对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有多种途径获得史料和历史学习资源,如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以及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图书馆、档案馆网站等。但是,在史料的选择上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引用电影和电视剧片段的现象,常常有失妥当。目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很多,走“戏说”路线的绝不能成为历史课堂的教学史料,即使非“戏说”类,也很难成为真实可信的史料。另外,与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异较大的史料也不适合,如文言文的文字资料等。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让学生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而史料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篇7

一、目前教学中史料应用不当的原因

因为史料和我们日常所说的材料并不相同, 日常的有些材料是猜测的, 但史料都具有真实性。史料运用的量度指的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所具体应用的多种不同形式的史料的则数及史料所包含的信息量的总和。通过大量的调查与数据分析得出,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当中, 史料应用不多的最主要两个原因是资料难找及教学实践有限。通过这两点原因就能够看出, 目前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之多, 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运用史料;同时, 史料的数量过多, 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进行讲解, 就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

(一) 没有明确应用史料的目的。

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应用史料, 应该主要为教学目标服务。通过让学生解读史料, 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与思考历史问题, 如何更客观公正、公平地看待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是课程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装饰, 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选择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的史料, 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滥用史料, 则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 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史料的真实性。

由于史料的角色与地位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作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附属品, 其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如果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史料时没有这样的定位,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时, 就会不自觉地进行补充, 从而占据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虽然为学生讲清楚了历史事件, 但降低了整体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师要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就要正确看待史料的运用问题, 而对史料的有效运用又直接关系到史料运用的量度。所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史料运用的量度就是历史教师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现在很多的历史课堂教学来看, 史料运用的理想境界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减少史料的数量, 使得史料的运用数量保持在恰到好处的范围, 从而使史料的使用价值最大化。但是这样的适度范围是很难定义的, 并没有一个绝对值, 教师如果想要更好地使用史料, 就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而定。

(一) 根据教学目标, 选择适当的史料。

由于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史料都是由历史教师选取的, 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就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标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等, 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对史料中的侧重做出取舍, 从而提高史料的针对性。教师所选取的史料应该与教学内容之间有共同的知识要点和联系, 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化教学主题, 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与完善知识体系。历史教师要做到这些, 就要选择一些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史料, 这样才能防止在列举史料时出现重复, 从而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例如, 在选择人教版高中历史的大唐盛世奠基人唐太宗的史料时, 有很多可供选择的史料, 但是根据本章内容, 所要侧重的是唐太宗对封建社会发展的作用,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太宗的治国智慧及贞观之治的历史作用。

(二)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提高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 使用史料应该利用其最大值, 不能只注重史料的表面现象, 虽然表面上看是在运用史料, 但实际上却是在用史料走过场。教师需要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之后选择合适的史料, 并且把这则有效的史料用透, 帮助学生理解透彻, 更有效地压缩使用史料的数量,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历史教师都认为, 对史料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都需要让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完成。所以教师在进行史料的讲解时, 要精心设计一些质量较高、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 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度。例如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内容时, 教学的主体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教师应该充分地围绕这则史料进行问题的设计。

(三) 激发学生兴趣, 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师在进行史料的选择时, 客观上都会考虑学生的心理与兴趣。很多时候, 如果仅仅让学生阅读枯燥无味的史料, 就会使学生产生疲劳与厌学的现象。这时, 历史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运用游戏或娱乐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集中注意力, 提高思维的敏捷度。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多样化、有趣味性的史料, 并且还要控制好史料的信息量与数量。例如,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时, 就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该人物的相关事迹, 给学生看该人物的画像或照片等。多种多样的史料, 能更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活跃学生的思维,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 历史的过去性导致历史学科的性质就是学习历史, 通过学习历史能够学会借鉴与反思, 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课时必须正确运用史料。史料的运用应该与课本内容相联系,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史料, 通过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展示出来, 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史料在高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8

就普遍意义来看,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人类认识历史,解释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痕迹。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史料是一种稀缺资源,很少有教师在教学时引入史料。提高史料在高一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借助史料的力量理解与学习课本历史知识,是对历史教学的创新。

一、史料在高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史料的典型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45分钟的课堂时间,教师要讲解一个小的历史话题,课堂时间并不充裕。因此,在选择历史课堂所用史料时,教师要学会选择,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展示最典型的史料,让史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从高一历史教学的标准来讲,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选择史料,让史料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史料信息的篇幅一般较大,教师要对其进行合理删减。

(二)史料的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史料,是符合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的史料。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因此,可以用于历史教学的史料十分丰富。选择来源可靠的史料,保障历史课堂中所应用的史料具有客观性,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理念。从具有权威性的史学名著中选择史料,在确定课上所用史料前进行科学性核实,保证可信度,是应用史料的重要原则。

(三)史料的多样性原则

选择高一历史课堂中所用史料,选择范围不限于史学著作,历史的诗歌、典籍、甚至民谣都可以成为史料。除去传统的文字史料,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图片,历史时期的文物字画等。不同形式的史料具有各自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匹配度最高的史料,或者综合利用多种形式史料,有益于历史教学活动的高效化。

二、史料在高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史料,营造真实历史情境

从史料入手,营造更为真实的历史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十分自然地融入到历史学习情境中,更能提高历史课堂氛围的活跃度,让历史知识生动、形象起来。历史情境的创设,对于高一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有一定作用,在情境中学习,好过于听教师单方向的讲解。

比如在讲解《“蒸汽”的力量与走向整体世界》时,教师可以从不同侧面展示蒸汽机的发明对英国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影响。像“1700年,英国人均收入大约只有8—9年英镑;1750年前后,增长到12—13英镑,19世纪初,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又增长80%;到1860年在增加一倍,到1900年几乎又增加了一倍”这一材料有明确的时间与真实的数据,能够给学生真实的震撼。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不同时期的英国人,在经济发展迅猛与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环境中,思考带来这一改变的原因。用具有科学性与典型性的史料,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感受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有利于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史料,建立课堂问题切入点

问题,是历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一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讲究历史问题的设置。关注高一学生的历史基础水平以及学习兴趣,借助史料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自主思考与探索历史知识。

比如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时,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先完全与详细地了解这段历史,通过结合史料有效设计问题,让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有更为深刻地理解。像“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分,人人饱暖矣———《天朝田亩制度》”。“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150万银纸,刻以精细,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银纸相易,皆准每两取息3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资政新篇》”。这样典型的材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太平天国产生的社会影响。教师可以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课本知识理解史料,用史料提高个人历史思维能力。

(三)利用史料,论证历史观点正确性

高中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综合性。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历史学习内容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学生只能去接受,无法在现场验证。很多学生会因此对历史学习内容产生质疑,教师要在课堂中借助史料向学生证明历史学习内容的正确性,用权威且真实的史料,反映历史内容的客观性。

比如在讲解《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时,有学生质疑新航路的发生,教师可以利用《国富论》中“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最遥远的部分联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等史料让学生消除疑问,促进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史料合理应用到高一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学习兴趣的建立都有重要作用。从新课程标准入手明确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并找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切入点,才能让史料为学生所接受,促进高一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怀顺.高一历史课史料教学探析[J].黑河教育,2016.04:53-54

[2]杨路.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5

史料应用 篇9

一、史料的教学价值分析

史料指研究或讨论历史时所依据的资料,它通常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可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史料的种类非常丰富,通常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文字类。这是史料最常见的形态,诸如史书、档案、学术著作及文学作品、个人日记等,都可以纳入文字类史料的范畴。二是图像类。图像类史料主要包括壁画、绘画、刺绣、图案等,是中国古人“左图右史”的典型反映。三是器物类。器物类史料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工具,包括建筑、家具、墓葬、饰品、钱币等多项内容。史料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首先,史料不同于一般的教材表述,它是历史史实的直观记录,具有原始性、客观性等多项特征,对学生认知历史本原、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历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史料可以便于学生直接从源头来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问题解决能力。最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向学生传达特定的史实,更重要的是运用史料来构建学生的历史认知与历史素养。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手段

如前所述,史料具有多重教学价值,但由于教师教学环节中的策略失误,史料的教学价值并未得到有效彰显。对此,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 精心选择史料

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资源,归根结底要服务于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史料的精心选择则是其教学价值发挥的前提条件。对此,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第一,确保史料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史料的选择要紧扣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以人民版高中历史“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抗战相关的史料,如抗战老兵的回忆录、抗战时期的报纸记录等,让学生从历史深处来把握抗战。第二,尽可能多选择图像史料。文字史料,尤其是古代的文字史料,皆为文言文书写,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图像、视频史料则更具直观性,也更能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理呈现史料

高中历史知识都是结论性的,总体而言是抽象、枯燥的,难以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为了使抽象的历史更为具体化,教师往往需要引入大量的史料,通过史料的呈现与展示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可感的历史情境,因此,史料的呈现方式极为重要。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成为史料呈现的主要载体,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必修二中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认知中国古代农业种植方式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历史图片,包括春秋的铁犁,汉代的耦犁、一牛挽犁及耧车,唐代的曲辕犁等。直观的图片辅以一定的文字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

3. 巧妙设计问题

历史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以及历史解读能力的训练。当前,不少高中生在影视作品以及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对历史充满兴趣。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宜再“干巴巴”地传授历史知识,而应通过史料巧妙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历史问题。

4. 及时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师矫正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之处,提升教学效能有着相当突出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运用史料开展历史教学时,还需要做好相应的总结评价工作。总结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史料的选择是否具有典型性。同一历史事件的相关史料为数众多,教师在选择时,应选择最具典型性也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史料。第二,史料的应用是否做到高效。历史学科的课时本身就较少,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史料运用中一定要注意应用效率。

三、结束语

总之,史料是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对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有着重要的价值。因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好史料的应用工作,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有效支撑,开阔学生的人生视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史料是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最为基本的资料,对于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研究史料的三重教学价值,包括历史意识培养价值、历史能力训练价值以及历史素养生成价值,并就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几点策略,包括精心选择史料、合理呈现史料、巧妙设计问题、及时总结评价等,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应用策略,成才

参考文献

[1]高国荣.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2(04).

史料应用 篇10

一、高中史料的分类

1.文字类型的史料。文字类型的史料是最长的高中历史史料。文字类型的史料主要有三种:第一, 原始史料。原始史料主要是回忆录、笔记、日志、历史文件等;第二, 撰述史料。这种主要是来自于历史典籍、文献、著作等。第三, 文艺史料。这种史料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差异, 主要是通过小说、诗歌等形式进行展现的。

2.图片类型的史料。在史料中, 有一些文字不能表述清楚, 只能借助图片来展示相关的历史信息。图片类型的史料非常多, 包括图表、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图片等, 在高中历史中, 古代的装扮服侍、清朝乾隆年间盐运执照等都是图片类型的史料。

3.实物史料。实物史料主要是前人创造发明的一些客观事物、生活的场所等的总和。在人类的发展中, 城隍庙、海南乐会县址、楼兰古国遗址、等都属于实物史料。在历史汇总, 先人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钱币、纸、剑、工程建筑等都属于实物史料。在高中历史中, 很多文物的拓片、水印、照片等反映了真实的历史面貌, 都是实物史料。

二、史料选择的标准

1.史料的搜集方法。高中历史教学中, 需要使用很多的历史史料。教师在进行史料搜集的时候, 主要有以下方法:第一, 认真使用教材中给出的史料, 增强教材的使用效率。第二, 教师要注重课外史料的积累, 及时补充各种史料。第三, 教师在课外习题中遇到的史料要认真总结, 能够将重要的史料进行收集整理。总之, 史料的收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 认真收集整理相关的史料, 建立一个完善的史料数据库, 提高教学的质量。

2.选择要有可靠性和真实性。高中教师经常在互联网上寻找教学资源, 但是教师要认识到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很多根本没有出处, 还有很多的史料都是断章取义出来的, 根本就没有历史根据。教师在使用没有来源的史料的时候, 就要保持着辨证的眼光, 认真审视史料的真实性, 提高史料教学的可靠性。

3.史料坚持适度原则。教师要认识到史料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使用史料的难度和频率要掌握好。因为高中历史课堂知识有限, 所以教师若是过多的进行史料的讲述, 就会占有太多的时间, 给学生其他方面造成负担。同时, 教师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都需要史料的支撑, 教师要能够做好取舍, 选择深刻性、典型性、启发性的史料, 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选择的文字史料要注重长度, 表达、图画要有代表性, 文字不能过长, 100字左右为最佳。若是选用的史料太长, 教师要进行重点标注, 减少学生的阅读压力。4.史料能够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进行史料选择的时候, 要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重点, 重在让学生培养历史感和真实感。教师通过史料教学, 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价值观和情感认知, 能够塑造良好的品行, 提升个人的素质。教师选择的史料要有辩证性, 能够使用唯物辩证主义进行分析, 提高史料的价值。

三、史料的应用策略

1.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充分的史料之后, 要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史料的兴趣, 能够在史料中体会历史发展的特点, 了解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古代和近现代, 通常都是用文言文记载, 学生要能够独立的进行史料文言文的阅读, 能够领会文言文的含义, 了解历史背景。学生在进行了阅读之后, 就要综合分析史料。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能够根据一些片段总结当时发展的情况。

例如在进行隋唐大运河学习的时候, 教师使用史料“千里长河一旦开……尽道隋亡为此河……”学生就能够依据隋唐大运河对隋朝的灭亡做出评价, 隋炀帝为了个人的享乐, 根本不顾及国家运营的状况, 擅自决定开挖运河, “不仅让人民的负担加重, 也给运河的挖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些都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另外的同学就要做出其他的评价, “隋唐大运河也有一定的好处, 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促进了南北方商品交流, 对于国家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进行史料教学重要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使用史料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着学生对史料展示的现象进行一定的客观评价, 敢于怀疑历史、批判历史。这样学生在批判的过程中就进行了思维的创新, 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认知, 加深了探究能力, 达到了历史教学的目的。

高中历史教学和史料紧密相连, 教师要多渠道收集史料文献, 让学生享受到丰富的历史材料。在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史料的运用, 控制好史料的使用方法, 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使用辨证的眼光正确的看待历史问题, 提升历史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阎萍.精选史料有效应用——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为例[J].新校园:理论版, 2011 (12) :52~53.

[2]梁秀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学, 2013 (7) :85~86.

试论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史料 高中历史 应用

引言

史料是研究历史事件时所依靠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能够佐证相关事件的材料。史料可以呈现为历史文献、历史地图、遗迹、民歌民谣等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史料的作用,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以保证为学生提供更多值得参考的历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并从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一、重视教材中的史料

高中历史教材中不仅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分条缕析,还具备相当规模的史料资源,这些史料是经过专家学者的细致考证之后被收录进教材之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教材中的史料资源,对其加以合理利用。教师需要在备课期间对教材中的史料加以研究,找出史料中所体现出的社会事件,并结合教材对其进行把握。要注意尽可能多角度的去观察史料,以方便在教学中自然的展示给学生。在对史料有了一定的研究之后,可以根据史料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研究,提升其分析材料的能力,并更为全面的理解相关历史事件①。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相关知识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给出的中国近代史上实业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对洋务运动作出更为细致的分析,并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对我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二、适当拓展课外史料

教材中给出的史料资源有时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安排自行查阅资料,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史料资源。在进行课外史料的拓展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搜集切实需要的史料,不能一味的将教学由复杂的史料进行堆积。在选择课外史料时,需要教师选取真实可信的资源,并对其进行考证,保证提供给学生的史料是真实可靠的,避免对学生的历史观念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课本中一些被删减过的史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其进行还原,保证提供给学生更为充足的资源,对相关历史事件做出研究②。在对史料进行了课外的补充之后,也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研读,不能仅仅将其看做阅读材料,要学会从中发现历史的真相。

三、结合史料进行合理设问

教师在对课本中课外的史料进行选取之后,应当根据授课内容对其进行合理设问,以帮助学生理解史料资源。要注意需要进行设问的史料是经过教师精挑细选的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并且这一史料由学生自主进行研读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设置对史料进行设问,让学生通过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并进行一定的思考之后找出答案③。教师进行的设问需要与本班学生的历史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向符合,提出学生能够在经过认真思考之后给出答案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地思考。可以鼓励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找出问题的答案,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在学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给出的史料资源,并提供给学生一些课外的史料。在学生进行了初步的阅读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史料找出其中显示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并指出这些内容是针对那些方面的。还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对君主专制从弱到强的发展变化进行叙述。这样学生能够在教师的一个个问题中明确君主专制加强的相关知识,提升其综合分析能力。

四、指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史料资源是需要学生对其进行分析理解的,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对史料的注意力,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④。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搜集史料的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史料搜集与整理,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其将相似的资源和事件进行对比,从而归纳出历史事件变化发展的规律。在学生进行史料分析过程中需要教师随时对其进行点拨与引导,使学生逐渐养成对史料进行分析的好习惯,学会对相关信息进行甄别,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⑤。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从重视教材中的史料、适当拓展课外史料、结合史料进行合理设问、指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几方面入手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提高其资料分析能力。不但提升教学了效率,落实教学目标。

【注释】

① 张英.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J]. 经营管理者,2013(07):364.

② 颜兰.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应用量度分析及策略探讨[J]. 西部素质教育,2015(01):82-83.

③ 孙丽雯. 也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 学周刊,2015(35):194.

④ 陈强. 论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 学周刊,2011(16):52-53.

⑤ 林珠冰. 新课程下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115.

史料应用 篇12

一、应用物理史料,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学的发展在理性的同时也伴随着感性的光辉,很多物理定理和概念的酝酿、产生和发展,都伴随着一些故事发生。物理理论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富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探索性,而这一趣味性与探索性的引入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利用物理史料引入,引导学生去探索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增加趣味性,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有助于学生记忆。学生了解了物理学史的发展,掌握了物理知识的规律性,从而真正使物理能够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而物理学史料所增加的教学的趣味性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具备人性化。

例如,在讲解中职物理(第五版)第8章“电荷与电场”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讲解了富兰克林的故事:在18世纪之前,人们对于电还不是很了解,直到18世纪中期,有一个叫做富兰克林的美国人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终于让人们对于电有了一定的、具体的认识。在1749年,富兰克林注意到雷闪与放电有许多相似的地方,1752年他就通过非常著名的“风筝实验”进行雷击实验,这个实验就证明了雷闪就是生活中的放电现象。同学们,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实验,大家一定不要去模仿,在后来有人重复这种实验的时候就遭电击身亡了。富兰克林由这个实验还建议人们用避雷针去防止建筑物遭雷击,这个建议在1745年由狄维斯实现,这大概就是咱们现在电的第一个实际应用。

又如,讲解库仑定律时,我讲了扭秤实验:在1785年,库仑设计了扭秤实验,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仪器,因为它能测量出微小的库仑力来。库仑在他实验的过程中直接验证了两个静止点电荷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是成反比的,而与它们的带电量乘积成正比。他的这个实验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这就是课本上的库仑定律的由来。

在中职物理课堂之上通过给学生讲授这些物理史上的事实和科学家轶事,调动学生的情绪,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对于物理知识的探索心,从而培养其对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最终能够使学生喜欢上物理学科,使其在物理学习的路上走得更远。

二、运用物理史料,培养学习态度

中职学生中不乏头脑聪明、思维敏捷的苗子,阻拦在他们面前的最大绊脚石就是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学习意愿不强。物理学的探究需要有科学研究的态度与不折不挠的精神,很多理论的诞生都是科学家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才得出来的结果,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给学生传达这一部分的知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还能学习物理科学家的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钻研的态度、乐学的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讲解电路知识时会经常用到小灯泡,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穿插了爱迪生发明灯泡时候的故事:爱迪生在发明灯泡的时候应用了1600多种耐热的材料进行了尝试,最终才实验出碳化的竹丝是最优的材料,最终人们才得以用上物美价廉的灯泡。后来在1906年,爱迪生又发现钨丝的效果更好,所以就改用钨丝,进一步提高了灯泡的质量。通过讲解,学生对灯泡的发展历史有了一定感性的认识,他们在学习灯泡发光的原理的同时,还明白了在做物理实验的时候应该大胆地去做,勇于尝试,不怕困难和挫折,要将科学家的这种精神学来,培养学生认真钻研的态度。

又如,在讲授电磁感应时,我给学生讲述了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过程:在前人发现电能生磁这一现象的时候,他就始终坚信科学的对称性,即磁也能生电,最终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提出了众所周知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同时与此作对照,我还给学生讲述了早在1825年日内瓦物理学家德拉里夫的助手科拉顿早就完成了与法拉第相同的实验,但是他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观察到电磁感应现象,最终没有发现这一理论。通过讲授这样的故事一方面能够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意义,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坚持的习惯与科学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他们的宝贵精神。

在物理学史中一些为了验证或建立物理定律的经典实验,无论是实验任务的确定阶段,还是实验方法的选择,还是实验仪器的设计,都凝结着物理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顽强毅力、清晰的思考力、坚持的探索心与巧妙的创造力。他们在物理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都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好素材。中职学生非常缺少这种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就应通过历史史料中物理学家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习惯去影响学生,物理科研探究过程中的物理学家的科研事迹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运用得当,在科研过程中长期坚持给学生进行一定的传授,对于学生整个中职学习的阶段,以至于一生的发展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一个物理学家都是一位哲学家,物理学发展至今,有一整套的思维方法。学生学习到这种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利用物理史料,优化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物理教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教师更加注重课堂设计。不同学科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物理学具备的是知识性与实验性,所以其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应该考虑应用物理学史料来丰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以利用物理史料增加理论知识的“温度”,在增加“温度”的同时利用物理知识的逻辑性与严谨性增加学习的“质感”,这样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物理学所具备的特性,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加充实,这样最终也更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就有发现各种问题的机会,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了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为探究指明了方向,而且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学生能认真思考并提出一些问题时,我们的教学设计目的就达到了。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会课前准备一些小卡片,内容是“中学物理有关的重要物理学史料”的经典实验和故事,让学生先阅读起来,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它贯穿于物理教学的每个环节。

四、运用物理史料,培养爱国精神

目前我国教育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最主要的几个方面:创造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社会公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等。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这其中我们应该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发挥物理学史料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讲述优秀物理学家的科研成就,也要着重介绍他们顽强攻克一个一个科研难题的动人事迹。在这个过程中会提及中国古代、近代的物理学家,他们的奋斗历程,因为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他们为世界物理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要宣传、学习他们,他们是青年学生学习的楷模。

如我国古代的物理学家、科学家有墨翟、沈括、郭守敬、宋应星等。早在2000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针孔成像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进行了探讨;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靠的是不懈的努力,他们的精神和贡献将一直激励我们。我们更加为祖国有如此的历史而骄傲和自豪。近代物理学家如杨振宁、李振道、丁肇中等,他们在核能方面为我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的钱三强,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的钱学森等。

这些中国著名科学家的事迹能够激扬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使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充满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职物理的教学是一个连续与系统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也应该改变教学方法,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穿插物理学的史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科研的态度,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物理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中职物理课程教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结合目前中职物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学生情况以及改革的方向,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以把学生的需求放到首位为原则,结合课堂的实际教学,阐述了在中职物理课堂上应用物理学史料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践行了中职物理课堂的改革要求。

关键词:中职物理课程,物理史料,应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会活动信息论文下一篇:评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