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历史教学

2024-09-19

史料历史教学(精选12篇)

史料历史教学 篇1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 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20世纪80年代,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 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第一类为书报, 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第二类为文件, 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 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第四类为口碑, 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是人们借以了解和把握真实历史的主要依据, 也是我们从事历史教学研究的主要材料。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史料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根据初中历史新课标编写的普通初中新课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均引述了大量的史料, 如:每一课的引言、小字、自由阅读卡、图片资料等等。但这些远远不够, 我们必须从其他途径多方面精选史料。更何况在近年中考历史试卷中, 书本之外的史料也被大量运用。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必然会选择和呈现相关史料, 史论结合地对历史进行评说。

史料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 以能力的提高为目标, 教师仅仅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那如何来体现这种史料教学呢?

一、史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 先告诉学生结论, 再让学生利用结论去解读材料收效会好一些, 还是让学生通过解读材料自己得出结论更符合历史教育的发展需求呢?我们所采用的一般做法是先呈现材料, 让学生通过材料归纳要点, 从材料中认识历史。

如《经济大危机》这节课中,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我设计了如下内容:

材料一:

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材料二: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情况表

提问:此次经济大危机有何特点?

这种设计把漫画、文字、表格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通过材料一中的漫画、文字可得出结论:范围广。而通过材料二中的表格名称、内容又可得出:时间长、破坏性大的特点。既能吸引学生兴趣, 又能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史料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现实生活是历史生活延续过程里的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 没有历史, 就没有现实。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 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们的历史教学也能很自然地开展, 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经济大危机》中如何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引入我们得到的启示呢?我设计了以下两幅同学们熟悉的漫画:

这两幅漫画分别是同学们熟悉的物价上涨案例“大蒜、黄豆”以及“海门市的楼市2011年价格”变化情况。如同学中有人不清楚, 教师可在旁边适当讲解:2009-2010年大蒜每斤最低批发价0.12元, 最高时每斤12元;黑豆平时每斤6.5元, 最高时每斤18元;海门房价2011年1月均价每平方米6500元, 7月时均价8300元。抛出讨论题目:你作为有关经济负责人, 会怎么做?学生平时喜欢关注社会热点, 肯定会知道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当然, 有时候“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学生还会有其他的答案, 如加强改革、创新、政府关注民生等。这样不仅课程所要求的目标得以完成, 更增添了学生的兴趣, 印象加深, 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这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方法。只有灵活运用史料, 才能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让老师和学生都能达到双赢。

摘要:现实生活是历史生活延续过程里的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 没有历史, 就没有现实。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 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史料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 以能力的提高为目标, 教师仅仅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学生认知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问题, 2005, (2) .

[3]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J].学科教育, 2001, (8) .

史料历史教学 篇2

江油中学党娅娟

高考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调整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高考改革的稳步前行,史料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这是《课标》不同于过去历史教学大纲的一个突出特点。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与过去教材用比,最大的待点是增加了很多史料,随着高考命题改革逐步深入,由传统的“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的设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纵观近几年高考的文科综合测试卷的命题,在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设计出新的设问情境,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大量引进课外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再进行设问,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高考题型特点逐渐淡化,问答题与材料解析题界限已基本消失,材料式选择题已成为命题的主导趋势,如2011年四川高考就有5道材料式选择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就必须重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分类法主要有两种: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画型史料、数据型史料三大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因为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中认真分析史料和思考题,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认真回答思考,或者增添史料,对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具有事半功倍之效,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利用史料的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如今的高中历史教材也充分重视史料的作用,在现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及《世界近代现代史》中都引用了很多史料。这些历史资源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应用好这部分史料。尤其是对带有思考题的史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的回答思考题,但是这些思考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比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1

利用教材引用的史料也可以把不同章节的重新组合。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

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

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同样,也可把蒋介石在“九•

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

言组合在一起,分析不同时期蒋介石态度的转变,并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的原因。学生在这些史料的辨析中很容易理解当时历史的状况。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

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二、精选史料,恰当应用

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必须

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

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这里面的材料与教材

内容的联系比较紧密,我们可以适当的选用。另外教材上也有许多相关的史料,教材作为最

主要的教学资源,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比较贴切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比如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中“十二铜表法”是本节的一重点内容,又比较抽象。在此,教师就可直接选用“资料卡片”有关“十二铜表法”的法

律条文的材料进行设问,让学生认识法律条文所涉及的内容,并直接对其进行评价。在具体的历史现象面前不难得到认识:法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打击贵族的专横,又

同时表现了法律落后的一面。又如《世界近现代史》的第六章,说明苏东剧变的因素之一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和平演变”,并且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侵入原

苏联和东欧地区,以促成这些国家内部的演变,但教材中仅是几行文字和一段小字,不能充

分理解这些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可以补充史料:

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

不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

谨、贫穷和混乱。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

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

材料二: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正在形成,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启动了被战争

搞的疲惫不堪的西欧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美国《世界箴言》(1991年4月)

材料三: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那样,今天的前苏联帝国几乎精疲力尽,同情心和

商业利益将在1992年促使西方向前苏联提供援助,但是我们目前不像1947年那样感觉到明

显的安全威胁,因此西方盟国今天大概不会像美国当年为现欧洲复苏而拿出那么多钱。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2年2月)

这样史料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并设计思考题和答案,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西方

和平演变的目的,以及二战后的美国两次对欧洲进行大规模援助的异同点,拓展了教材深度

并使教学显得更生动精彩,促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在这一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随之得以锻炼提高。

三、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材中的史料,少部分配有思考题,大部分则没有。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规

律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在高一、二的上册历史教材中,没有带思

考题的史料达118处之多。教师或许对有思考题的史料比较重视,把它作为解答思考题的重要依据.但是对这些没有带思考题的史料只是简单地读一下。或者是轻易放过.这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一则史料都是编者精心选择,有意放入教材中,教师应该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揭示其本质,或者新设置富有创造性的思考题,使学生思维向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3页有一段史料是马克思评述中国三大发明的世界意义,进一步地说明和扩展教材内容.如果教师放过或只是叫学生读一下.是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要内容,所以可以设计这洋的思考题以及答案:(1)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怎样传入欧洲的?(火药、罗盘针分别在元朝和南宋时期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印刷术15世纪经非洲传人欧洲。)(2)你怎样理解“火药把乌骑士阶层冻得粉碎”这句话?(新式火药武器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力量。)(3)“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指的是什么?(罗盘针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扩张,资本主义市场开始形成,)

(4)印刷术的欧传又有何作用?(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5)马克思这段话从总体上论证了什么?(中国三大发明在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这样的提问和回答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史料和课文内容,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起,对教材内容有了更进一步拓展。所以教师要更多思考推敲,对没有思考题史料也是十分重视,不轻易放过,分析史料,设计出精彩而又是切实的思考题,促进对历史教学和教学内容的丰富。

引入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近几年高考综合科目的历史试题,大量引入教材外的新材料、新信息,以此来考查学生新情境下提取信息、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重新整理新情境下历史线索、运用知识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试题涉及的知识运用层次逐年提高,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经过长期积累的过程,只依靠考前的集中培训、突击,势必事倍功半,无法适应。为此,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例如,《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文化”的“佛教盛行”一节,可以利用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创设新的情境,进而让学生分析“此诗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

四、史料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在漫长的岁月里,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针对性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为了使史料能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往往选择一些自己所需要的史料。

4、难度要适宜教材所提供的史料由于经过编者的筛选,一般来说难度和高中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比较相适应。在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较多的引入课外史料,尤其需要注

意所引入课外史料难度的适宜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课外史料的难度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史料本身的理解,即是否能读懂史料;其二是所给史料与自己已有历史知识的联系,即是否能理解史料。如果把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一般说来,非文字史料中的图表史料、实物史料学生容易读懂,文字史料中的现代中国史料也相对易懂。但并非所有文字史料学生都能读懂。例如涉及到世界史内容的史料,往往一些西方史家的文字史料学生比较难以读懂;如果学生古文功底不够扎实,涉及中国古代史的一些文字史料学生也难以读懂。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所选择的文字史料加以适当的提示或解释,因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利用这些文字史料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

5.形式要多样一般而言,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其中非文字史料又包括历史图表、文物图片和实物史料等。由于查找和使用的方便,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史料以及大多数教师所选择的课外史料多以文字史料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非文字史料在课堂史料教学中可有可无。

选择史料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要合理结合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外,对于文字史料,也可以选择其不同种类。正规历史著作是我们文字史料选择的主要来源,此外,很多非正规历史著作也可以作为文字史料选择的来源,例如涉及中国古代史的古代文学家作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毛泽东诗词和鲁迅小说,涉及近现代史的新闻时政等等,甚至是历史歌谣和对联也可以作为文字史料选择的来源。

6.数量要合理在进行课堂史料教学时,还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史料的数量越多越好:越多越能体现教师的水平,越多越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广为应用,使课堂教学中选择更多的史料成为了可能。那么一节课中史料是否真的越多越好?实则不然。由于课堂时间、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等因素的限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的史料数量不能过多。过多的史料只能起到每则史料学生都读到但不能真正理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反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所选择史料数量的多少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要注意教学的需要;而是要注意学生的掌握能力;三是要注意课堂时间的安排。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 篇3

一、开展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1.历史学科自身性质的要求。

历史记载的是人类过去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历史具有客观不变性。由于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我们只能通过历史遗留事物,如文字、图片、物品等,了解历史。这些历史遗留事物就包括史料。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是正确的,我们要综合分析,参照多种史料还原历史。 2.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提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史料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通过分析史料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做到以史为鉴。 3.补充教材内容。 历史内容众多,教材因篇幅所限而不能对其进行详尽的阐述,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全面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此,教师可利用史料,补充教材内容,使学生详细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史料的类型 史料类型多种多样,如文字、图片、古物等,历史教学中的主要史料类型是文字和图片。文字史料主要包括著作和文献,如个人传记、小说、史书、条约、奏折等。图片史料主要包括照片和地图,如开国大典的照片、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图等。

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参考价值。若要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可以借助纪传体史书,这是比较权威的史料;而若要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则可以借助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等。

照片和地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历史,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图直观地反映了清政府的土崩瓦解,可以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武昌起义的重要意义。如果教师单用文字进行讲解,学生就无法形成清晰的印象。

三、开展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史料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追求教学方式,而要开展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对此,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选取史料。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选取那些可以反映教学内容的史料,尤其是在选取政策性的史料时,要尽量选取权威的史料。

(1)教师应尽量选取教材中的史料,因为教材中的史料是历史专家在编写教材时精心选取的典型史料,最能反映历史事件。

(2)教师可以从历史著作中选取史料,历史著作是历史资料的主要来源。

例如,教师可从《史记》中选取与教学有关的史料。

(3)教师可以从历史学术论文中选取史料。历史学术论文往往会引用大量史料,这些史料一般都是比较权威的。 2.准确鉴别史料。 在选取史料时,教师要注意鉴别史料的真实性,不能为了求新求异而选取那些没有经过论证的史料,这样的史料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可能会误导学生。另外,教师也不能为了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而选取音乐或视频史料,这些史料经过人为的改编,无法真实反映历史。 3.适量选取史料。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历史教师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在选取史料时要注意量的问题。史料太少,学生就不能全面了解历史真相;史料太多,学生就会思维混乱,找不到重点。

另外,教师不能选取重复的史料,这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选取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历史事件的史料。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 篇4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

史料是了解和认清过去的媒介,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凭证,所有历史结论的得出都离不开史料。若历史研究缺乏史料,那么历史知识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教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若要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使学生真正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的源远流长,教师就必须重视史料教学,并积极正确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使史料成为教学课堂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选用史料应遵循的原则

(1)多样性。在史料教学过程中,保证史料类型的多样性至关重要。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尽可能选择种类多样的史料,力求做到文物资料、图表数字资料、地图资料、影像等多种史料结合利用。史料类型多样的同时,更应注重史料视角或所涵盖的历史信息、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等的多样化。例如,讲到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时,教师授课同时可以出示几张照片,包括19世纪末美国街头蜘蛛状电线照片、河流受化工污染的照片、大城市高楼耸立通讯发达的照片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与弊。

(2)典型性。史料的选择在多样性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基础知识和教材重点,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事件和理解史实意义。史料的存在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两种。实物史料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遗留和保存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要比文献史料高。文献史料是后人对历史作进一步探索研究得到的材料,虽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不及实物史料可信度高。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的时候,应尽可能选择更真实、更典型的史料。

(3)针对性。史料的选取应考虑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选择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尽可能选用学生易理解掌握的史料,当然过于简单的史料就没有选用的必要。比如在讲授科技对城市化的影响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数据:“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则达到13个,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7%。”

三、史料运用是关键

(1)利用史料导入新课,串联历史内容。高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巧妙地展开课程切入导学都能使教学效果更佳。利用史料导入新课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不仅始终以历史为课堂主线,更避免了学生直接翻阅历史书本的枯燥无趣。例如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讲解,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青铜器、中国古代瓷器的照片让学生辨别,接着查阅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史料记载,再看看世博会中展出的旧中国和西方的工业品,一系列的史料呈现后紧接着让学生进入讨论阶段,探究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并分析中西方发展的差异性和产生差异的原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当然,教师在新课教授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史料串联历史内容。将所有具有一定关联性的历史事件有机串联,不仅能让学生复习巩固学过的历史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历史意义的理解。

(2)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解读历史的能力。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史料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设问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史料教学的成败和史料价值的发挥。学生通过解答相关历史问题,才能对史料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并能通过改变问题的制约因素使学生认识到条件改变则结论也随之改变,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同一问题从多个角度设计问题,给予学生多个思考方向,提高学生解答历史问题的应变能力。

(3)史料训练课堂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史料教学要想达到最佳效果,收获教学硕果,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学习进行一个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长期训练。史料教学绝不是单纯只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史料那么简单。所谓的史料训练课堂内外相结合,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收集一些历史资料并能与课堂中运用的史料巧妙结合,课堂中的基础训练和课堂外的提高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养成课前自主预习、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的习惯,然后在课上通过学生之间的成果分享、分组探究或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答疑解惑,对史料进一步整合分析。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运用 篇5

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的论述。因此要真正的学习并了解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地运用史料。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基本的历史材料,教学只能是空谈。由于不知道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论断,对这些论断的学习仅仅是记忆而已。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只能被用来应付考试,丧失实际应用价值,这样的历史教学是违背历史教育本质的,是没有意义的。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作概括叙述。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以及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呢?

第一、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

教科书是最大、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今天课例就选择了几例)。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第二、适当补充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本节课就补充了几例)。补充的史料应遵循几个原则:

一、史料应确保真实可信;

二、史料与教学重点难点应紧密关联;

三、史料的长短应适宜;

四、史料的难易度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史料的运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中学生而言,阅读原始材料的能力已有所提高,但在若干不易理解之处,仍须插入注释,以补不足。而那些以观念为先导而非以史实为先导的原则编选的史料,必须符合大多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应尽量避免学术化和脱离实际的理论化倾向。

五、课标要求。层次要求。在补充史料的同时,根据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特质、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

第三、指导学生收集史料

在补充史料时,如需学生自己查找搜集史料,教师最好要先行浏览一遍,因为史料太广,学生还没有能力甄别史料的真伪,教师应给与一定的指导。最忌讳的是让学生漫无边际的收集资料,课堂上不管是否贴切,长篇大论的读材料,没有规范性要求,没有评价,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没有了积极性。(本节课之前让学生收集了相关资料,做了相关的要求,博雅老师做了指导。老师可能会说,太麻烦,学生没时间。我认为不能保证每节课都这样做,但一学期可以尝试做几次)。

第四、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材料。

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无论是文字史料或是图片史料等,教师首先应在备课时读透读懂,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字义或难懂的典故,教师要给予讲解,确保学生读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指导学生辨析其中哪些内容可信度较高,哪些内容不太可信,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第五、指导学生结合设问提取信息。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呈现史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结合中考的材料解析题)。

第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强化史由证来。

在前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点拨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最后,结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体现了“史由证来”的意识。(如本节课课标要求层次较高,概述属于理解层次,分析属于运用层次,要达到目标要求,必须借助史料,否则只能空谈,或机械的记结论。又如,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教材上没有,但课标上有要求,只能借助历史资料让学生理解)。

初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的有效运用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史料教学 有效运用

历史课程在提升学生思维、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教育界,对历史课程的这种重要作用有着一致性的认可。但是如何通过教育实践将历史课程重要作用发挥出来,长期以来莫衷一是。

一、史料教学的概念

史料是历史遗存的具象表达,是对历史痕迹的有效承载体,可以作为证明历史的一部分“证据”。通过史料,可以大致窥见历史原貌的一角,史料是沟通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是鲜活可触摸的历史。

史料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文字的、非文字的历史材料运用到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当中。一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二则本着尊重历史的人文精神,凸显历史学科特色,做到“论从史出”,从初中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辩能力,规范学生历史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个性鲜明、活泼,好奇心强,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起来。不管是教材编写者多么用心,用鲜明的颜色对文字内容进行区分,穿插图片吸引学生等等,总体而言,教材中的确充斥着大量文字描述。

这些文字信息铺天盖地地向学生袭来,再加上教师长篇大论地讲解,历史似乎成了停留在教材上的片面文字,或者随着老师讲解结束烟消云散,学生最后经受了“讲授法”的种种煎熬,脑子里却什么都没留下。历史课堂为何不能生动可感起来?为什么不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思考呢?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对史料的有效运用。当学生看到一副教材上从没见过的历史图片时,当他们听到一个从未听过的历史材料时,兴趣自然就来了。这就要求教师要课前搜集与教学实践相贴合的丰富史料。

(二)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正确方法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当中,老师讲、学生记已经成为固定的模式。学生几乎将历史学习和“背书”等同起来,历史教学已然失去了其特色,历史学习似乎也成为了负担。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没有被培养出来什么历史能力,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发展从何谈起。

历史教学方式亟需改变,史料教学的引入,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历史学科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他们获取、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历史思维能力。如在“秦王扫六合”一课,对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来说,这是个十分宽泛的话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资料的收集,进而进行分析,从而对秦始皇功过问题进行客观评判。而在这一讨论过程中,不同的同学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被广泛赞同,有的不被认可,这样又可以促进同学明白只有立足于证据之上,才能做出最为客观的评价,也就是“论从史出”的精髓所在。

三、史料教学有效运用策略

既然史料教学有诸多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史料本身卷帙浩繁,有效地运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史料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就如何有效运用史料作以下几点建议:

(一)多样化选取史料

适合初中历史教学史料的选择范围是异常广泛的。最常见的就是文字材料了,其次还有历史图片、历史纪录片、历史遗迹,以及新出现的口述资料。其中口述资料的主观性很强,教师选用要格外慎重。多样化的历史材料才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选取适合学生理解的史料

相较于文字材料,初中学生更倾向于可视化的材料,如历史图片和纪录片等。在讲解和战争有关的内容时,特别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类的历史,单纯文字性叙述的材料,很难引发学生共鸣,毕竟学生的生活跟远去的战争毫不相干。此时就需要借助历史纪录片的代入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进而对战争有着自己的思考感悟,对和平也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不单单是停留在口头。

(三)对史料进行适当地處理

此处所指的处理,是尊重史料真实性的前提下,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学习而进行的与教学相关的改编。

例如在学习“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时,教师通过查阅史料,发现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千克的铜液,每个烧制铜液的器具容量仅为12.5千克,三四个人合力才能拿起这个12.5千克重的烧制器具。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这则史料,进行改编,向学生提出思考题:

1、要多少人同时合作,才能浇铸800多千克的铜液?

2、怎样才能保证每个烧制容器都有一样的温度?

3、如何将滚烫的烧制容器拿起浇铸?

4、那么多人的行动,如何协调一致?

对史料如此的灵活处理,比将史料单纯堆砌更有意义。

结束语:

初中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教师在采取多样化的史料教学同时,也应对史料本身进行灵活处理,使之便于学生理解,如此才能有效发挥史料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静.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价值[J].教育科学论坛,2014,07:25-27.

[2]张东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合理运用[J].青年与社会,2013,12:173.

坚持史料教学, 活化历史课堂 篇7

一、史料运用的作用

1.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史料创设的特定情境, 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 将学生带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 大大缩短学生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距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借助一些史料,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对真实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2. 论从史出,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史料引入高中历史教学, 就是希望学生明确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 也不是强加的, 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在教学中, 教师有效运用史料, 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情境, 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

3. 深化教材,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 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 严重制约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 既深化和活化了教材, 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二、史料运用的方法

1. 立足课本, 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高中新课程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精心选配了大量的史料, 课文中的史料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形式多样, 教师可充分进行利用。选配的史料中有些设计了较高质量的问题, 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 逐句过关, 讲清难点

考试中引用的有文字、图表等不同的史料。其中文字史料又往往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 而文言文正是多数学生知识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在考试中读不懂史料, 产生错误理解造成了失分。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 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的读音, 难懂的典故等细节, 教师要给与讲解。对于图表史料, 教师要引导学生识图, 帮助学生分析, 讲清读图重点。

3. 精心设问, 培养能力

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 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材中的史料, 少部分配有思考题, 大部分则没有。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 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史料的兴趣, 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实际教学中, 针对史料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 简单和复杂的题各占一定的比例;设计的问题要源于史料又不局限于史料, 不能仅让学生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 要通过从多角度来设计问题, 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切实得到锻炼。

4. 适当补充, 加深理解

教材中的史料是经过精心编写的, 是史料教学的主体, 但教师还可根据需要对史料进行适当的补充。补充史料, 关键在恰当, 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 平时注意积累。史料收集的主要方法有:从历史著作中收集史料;从教学杂志中收集史料;从历史试题中收集史料;从网上按主题收集史料。

5.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搜集史料, 得出结论, 这样有利于逐步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参观、访问, 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也可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呈现史料、教师提问的方式, 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史料提出问题;同时拓展作业形式, 例如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编撰历史小报、表演历史话剧等形式, 给学生创设探究的舞台。

三、史料运用的反思

1. 应科学地鉴别史料。

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 但它不等于历史真实本身, 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的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其中必然会融入了编撰者的个人好恶和观点、立场, 史料也因而有真伪、偏全、粗精、存佚之分。这就要求在选择史料时, 不能把艺术作品、遗闻逸事当作是正史来对待, 而是要通过考察, 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比较、剖析、鉴别, 看其观点是否最大程度地符合实际, 然后取舍。

2. 应慎重地选用史料。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 无限制地使用史料, 会无形中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 影响教学进度。所以面对大量的史料, 应该注意合理取舍, 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3. 应有区别地运用史料。

选取史料时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⑴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 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 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 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思维能力, 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⑵渐进性:即用史料多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 逐渐增加难度, 等到某个阶段, 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 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特点和优点, 史料教学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无限生机, 也必将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史料教学问题的思考》.季晓燕

[2]《论史料教学的价值》.李稚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

1.前言

史料教学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 是英国处于历史教育危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之一, 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成功帮助英国历史教育走出低谷。事实上, 史料教学属于过程性、动态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将史料视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探究基础,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高中历史教学采用史料教学方法的意义

2.1 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阶段, 历史教学总的任务和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使学生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并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此外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使学生掌握科学史观, 并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 还要促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思考并理解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并对民族及人类在历史中的命运产生一定的关注, 从而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等。很显然, 这一教学目标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善于思考的立体形象, 绝非简单的信息接受者, 而是更为强调学生对历史的探寻。史料教学将史料分析和探究作为教学方法的中心内容, 恰好是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锐性以及纵深思维, 自然有益于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

2.2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除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外, 史料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理解并分析史料的过程中, 就是一个搁置旧有的思想观念的过程。他在用自己的视角对一个历史事件或是一段时期内的历史面貌进行考察, 那么他可能得到和一些主流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的思想见解, 抑或是他能够真正深入地对某一历史事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有所认识。这个过程属于探寻和发现的过程, 属于思维意识创新的过程, 一旦学生适应于这种教学模式后, 在他未来的人生中遇到一些问题时, 也很有可能采用相同的方式———搁置既定的、旧有的观点或方法, 从自己的角度对事物加以认识与探索, 这个过程不仅是创新意识的发挥, 也意味着科学精神在闪光。

3.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教学的基本方法

史料教学固然是一种教学模式, 但却同样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 就像是一件趁手的工具, 也需要使用者熟悉它的操作方式并与之不断地磨合才能够真正地为我所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也要熟悉史料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3.1 选择适当的时机展现史料

史料教学并不意味着将史料一股脑地丢给学生去参悟, 而是同样讲究展现的时机, 并合理搭配展现的史料内容。一般来说, 在以下时机加入史料可能会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是新课程的导入时, 可以通过生动的史料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 并将他们的思维引入到课堂内容上来, 使学生由此开始积极的思考;其次是当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出现后,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课外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通过对这些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第三是当学生对相同历史问题产生不同理解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引入史料使学生的观点进一步碰撞和补充;第四是当教材中没有提供史料时, 教师可以适当提供而使教学的内容变得丰富。

3.2 正确地选择史料

事实上, 在教师的教学中, 可供选择的课外史料是非常多的, 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史料, 怎样选择史料就成了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选择得当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史料选择不当, 反而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减弱。笔者认为, 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一定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 史料有难易, 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也有所差异, 因而对高一生, 教师要尽量选择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史料, 对于高二生, 教师可提供经转述及翻译的略有难度的史料, 对高三生, 教师则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原始状态的史料。

3.3 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

史料教学中, 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角色。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讲授过程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史料的兴趣与分析之中,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教学的技巧。亦即教师在摒弃传统一言堂教授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失去章法, 失去自己在历史课堂中把握方向的掌舵作用, 同时还要尽量提升个人的表现力。比如在课堂导入过程中, 教师对一段史料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和干巴巴地照着材料去念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效果, 语言表达、词汇水平, 这些都是教师可以提升的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史料教学法更好的发挥作用。

结语

史料教学作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其精髓在于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历史知识, 而是要结合对史料的理解和研究去分析和认识历史, 从而借由阅读、分析、评价以及理解史料的过程形成对历史的探究思维。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丰富并提升史料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做好高中历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红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2, (3) :172-173.

略论高校历史学科的史料教学 篇9

史料, 通常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史料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为书报, 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

第二类为文件, 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

第三类为实物, 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

第四类为口碑, 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史料教学, 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处理, 让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并利用这些历史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表现在于四点:

一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想象以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是有助于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史实, 还原历史真相。

三是有助于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 增加历史教学的容量或信息, 拓展历史教学的视野。

四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历史领悟能力。

二、史料教学原则

历史教师要“论证”史料得出结论, 仅仅依靠高校历史教材中提供的史料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 遵循一定的原则适当地对史料进行选择和补充。

首先, 和教材重难点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的历史教材中都有重点、难点之分, 在进行史料补充时, 要有侧重点,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大量的史料进行说明的,

其次, 对教材史料进行适度补充。在进行史料教学时, 史料的不具或残缺都可能给教学带来不良的影响, 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适当地予以补充。

再次, 多样性原则。多样性的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转换视角, 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可以运用多媒体视频的播放, 或生动有趣的图片史料等。

最后, 真实性原则。史料的补充要具有真实性, 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后, 大量虚假、错误的影视资料或文学资料涌入社会生活中, 这些不经推敲的“虚构”史实使学生对历史真相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偏差。

三、史料教学方法

在高校的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这就涌现出许许多多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关于史料教学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 笔者在经过系统学习和操作实践后认为, 问题式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是最主要的两种史料教学方法, 以下仅从这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 问题式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史料运用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

问题式教学法, 简单地说, 就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 进行发展性教学的一种思想方法, 它是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教学目标的。

在学习《天朝田亩制度》时, 学生了解到它规定了分配土地的方法、原则、目的后, 教师可以进一步地提出问题:《天朝田亩制度》是一部反映农民阶级什么愿望的文件?与历史上农民起义提出的要求有什么异同点?它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纲领?通过此类具有延伸性质问题的提出, 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产生了积极的思考, 了解了历史事件中的内在关联, 从而提高了历史思辨能力。

在高校历史教学中, 运用史料教学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可以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性, 达到“以史启智”的效果, 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辨能力, 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二) 情境式教学法:用史料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参与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 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授《五四爱国运动》这一课时, 可以通过播放电影《我的1919》中的部分片段, 用多媒体的方式再现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的场景, 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进行铺垫, 宣扬爱国主义精神,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情感, 让学生参与到史料教学中来。设置历史场景, 还原一个真实的1919年, 让学生们身临其境, 并分别以学生、华侨、工人的角色写一份书信来陈述亲身经历五四的情感体验。

通过诸如此类的史料情境教学的创设, 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 充分的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要求, 并帮助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创设最合适的史料教学情境, 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的特点, 历史教师在史料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也可以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现史料的丰富多彩性,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增强了史料的真实性。

四、史料教学关键点

(一) 强化高校教师运用史料的意识

引用史料来进行历史教学的原因是:

首先,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不可再现性, 需要大量的史料来进行论证, 使历史事件更加真实、准确。所以,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针对授课内容准备相应的史料, 对其认真的分析、研究, 在养成运用史料意识的基础上保证史料的有效性。

其次,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角色产生了变化, 在以前的历史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 就是认为历史教材中引用、叙述的内容就是真正的历史, 而教材所列史料多半是装饰作用, 通常只是起到文义说明、旁证的作用。然而, 现在的历史教学要求应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化和生活化方面的延伸, 做到“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这就要求高校历史教师主动养成运用史料的意识。

(二) 提升高校教师处理史料的能力

在进行史料教学的过程中, 要对教材的史料进行适度的选择和扩充之后, 该如何将这些史料进行融合, 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历史事实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提升处理史料的能力。

首先, 历史教师要有能够鉴别史料真伪的能力。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就是以“真”求“实”, 但是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虚构”的史料素材,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鉴别真伪的能力。从广义上来说这种鉴别能力包括三个方面:辨别史料真伪、鉴别史料种类、区别史与识。对于辨别史料的真伪, 历史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 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把握研究动态, 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鉴别史料种类, 因史料的种类不同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就不同, 对史实的论证力也就不同。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 拥有对史料良好的鉴别与处理能力, 能够为史料教学的进行起到铺垫作用。区别史与识, 就是做到“事实不变, 观点常新”。

其次, 历史教师要有综合史料的能力。不论是单一的史料或是单一的教学模式, 都不能在历史教学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这时就需要历史教师具有综合史料的能力。史料可以通过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等形式的综合运用, 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 使史料教学更加丰满。

最后, 历史教师要有史论结合的能力。在进行史料教学时, 简单地给出对历史问题的结论, 不易学生养成辩证的历史思维。如对待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 如果用革命观去看待辛亥革命的话, 它基本上可以说是失败的, 但用文明观去看待它的话, 辛亥革命无疑是成功的。简单地给出这种成功或失败的结论是不够的, 因为要用事实说话, 就是需要教师引用具体的史料来进行论证, 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才是史论结合。

(三) 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论证的能力

在高校的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史料需要深度挖掘其“背景”进行论证, 培养学生的史料论证能力, 而不是拘泥于“标准答案”。

比如在讲到《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论证能力, 笔者以杨目、赵晓《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一文中的一则史料为例, 进行了实际操作:

“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 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傲视态度, 对其管制过严, 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 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 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 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 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依据这则史料可以提出问题:这则材料是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么回答: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 美国经济反而遭受重创, 其得以走出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售军火。

由此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史料的论证来得到结论尤为重要, 如果片面地使用教材史料来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的话, 我们得到的结论明显是肯定的, 由上面材料可以看出,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在赞同之外, 也有批评的, 即使是批评的, 其角度也不尽相同。

罗斯福新政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可以说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通过对罗斯福新政评价相反意见史料的拓展,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罗斯福新政的效益, 做到“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综上所述, 在高校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史料教学的方法, 会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基于证据来学习历史的策略。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 历史教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更多的还有学生的水平、教材的特点、学校的设施等条件,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史料教学的方法, 去伪存真,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史料教学在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国誉.谈中学历史新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的加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4) .

[2]傅智慧.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J].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07 (08) .

[3]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09) .

[4]谢波.史料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的整合[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02) .

对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困惑 篇10

一、对历史教科书的认识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良玉认为, 可把历史分解为六种形态, 其中一种形态为“历史学家依据历史资料和一定史学方法, 所记录下来的历史”, 也就是通常所见的史书的内容。中学历史教科书就是一种提供给中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史书。其内容经过历史学家的思考和重建, 是一种经过分析的叙说。

因此, 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 包括历史史实和历史认识。所谓历史史实, 它是历史学家在史学著作中间依据某种史料所记录进去的具体事实。需要说明的是, 教科书中还有一些辅助材料, 如司母戊大方鼎 (图片) , 这些材料就是属于史料, 作为历史史实的依据而存在。

二、对历史教师教学任务的认识

高中历史课程提倡“尊重历史, 追求真实, 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也必须认识到史料的重要作用。

我认为历史教学应包括两个阶段的任务。第一阶段的任务, 即历史史料教学。所谓历史史料教学, 就是收集、甄别史料, 通过对史料的诠释, 从而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历史史实。此阶段要求教师提供和使用史料来推导史实, 类似于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过程。第二阶段的任务, 即通过教师的教学, 让学生了解甚至记忆史实, 并引导学生思考, 得出对历史的认识。

从目前来看, 中学历史教学主要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 而第一阶段则完成的不理想。我想, 这是现在提出史料教学的现实依据吧。不过, 也不能因为史料教学而忽视了第二阶段的教学任务。

三、对历史史料教学环境的认识

既然是教学, 而不是研究, 那就有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事实上,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内容就是教科书。现在中学阶段主张的史料教学不过用史料来落实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因此高中的史料教学被要求坚持教科书的权威地位, 那么就意味着要始终认为其内容是“信史”, 即教科书内容与客观的历史事实完全符合, 是真理性认识。广大历史教师也是不敢轻易否定和反对教科书上的历史知识的。我们现在中学教师面临的困惑实质上是“历史技能”和“历史知识”的矛盾问题。如果没有教材的“历史知识”做基础, 所谓鉴别史料, 重建史实, 只会变成一种猜谜游戏, 反而失去了历史教育的意义。如果没有运用材料的“历史技能”, 所谓落实历史知识, 就会变成迷信书本和教师的机械记忆活动。高中历史教师的困惑是现实存在的, 不处理好, 则会成为推进史料教学的障碍。

四、对历史史料教学条件的认识

史料教学离不开史料的充分收集和甄别。显然, 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但到哪里查阅和收集, 收集方法如何, 教师有没有时间去收集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中学, 其难度是不可想象的。

史料如何甄别史料更是专业的事情。学生自不必说, 就是中学历史教师中有多少教师是历史专业毕业的呢?有多少教师是经过史学专业技能训练的?因为没有史料方面的学习经历, 其专业知识结构是不完善的。在这种情况下,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的引入、教学方式的探索、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等改革目标将存在流于肤浅、流于空谈的严重危险。以上条件不解决, 推进史料教学也是困难的。

五、对历史史料教学的建议

国家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要加强历史教师的专业的再教育, 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一般教育方法的培训, 更应该加强史学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 要改进教科书, 或准备充分的教学参考书, 针对各个史实提供史料的参考或史料的出处。最关键的是, 需要发挥高考试题的引导作用。要在高考试题中增加具有思辩的多维性的材料, 增加体现历史认识价值判断的题目, 考察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师层面。历史教师应该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来寻找有价值的史料。当然要注意对教学中所需要的史料进行甄别利用。更重要的是, 要积极利用好教科书上提供的史料。虽然我们不能先入为主的认为“教科书”是“信史”, 但毕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学术成就的集合。它所提供的一些史料应该是有价值的。同时, 要主动的提高专业技能的修养, 勇敢的进行史料教学的实践, 积累经验;教师之间要分工合作, 加强切磋交流, 既共同进步也减轻负担。

学生层面。目前还不能要求学生去进行史料的收集和甄别, 不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史料观, 帮助他们建立史料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培养其追求真理的决心和科学精神。

总之, 历史史料教学方兴未艾, 以上的认识和困惑, 是我在历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同仁共同努力, 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从而有助于史料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良玉.历史学的根本知识方法——与大学生谈史料[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 (1) .

[2]盛菊, 刘佰合.史料教学浅议[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 .

[3]徐金超.以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为依托的“史证教育”初探[J].历史教学 (中学版) .2009 (10) .

对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史料教学;辨别史料;运用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5

史料是指研究或讨论历史问题的根据或依据。它是说明历史的重要材料,是历史教学中必备的素材。其庞大的体系,深奥的内容,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在课堂中怎样贯穿史料教学,如何教给学生辨别史料和作答史料题,都是历史教师要攻克的难题。

一、抽象的知识点,可利用史料化难为简

教师讲授知识点时,最好不要生硬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可是,教材中经常只出现历史结论而缺乏史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会显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特别是理论性强的知识点,脱离材料空谈,教师怎么讲学生都很难理解,如果补充一定的史料,就能通俗易懂,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关于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材直接给结论:王夫之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什么是“气一元论”?什么是唯物论?在短短的一句话中,有如此多深奥的知识,理解起来真是费劲。如果引用史料:“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既无不是理也。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并引导学生理解“理”和“气”的内涵:理是客观规律;气指物质实体。王夫之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这“一元”就是“气”,他把物质实体放在首位,“理在气中”,当然是唯物主义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

二、利用史料拓展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我们使用的人民版教材,材料丰富,但考点模糊。要弥补其不足,利用史料拓展考点是必需的。拓展考点时尽量避免条条框框地罗列,应补充史料,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这样才显得有理有据,较为充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例如,人民版教材省略了“西汉新儒学”的内容,如果不了解其内容,何来理解其作用呢?于是我利用史料进行了拓展(摘选三则)。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权神授)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天人感应)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大一统)

以上材料虽带有古文特色,但也不难理解。有的学生一看见古文就头痛,看都不想看。如果教师顺其意愿,干瘪瘪地罗列新儒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没有了。于是我尝试着让学生逐一翻译材料,提取关键词,并利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语言素养、人文素养等历史学科素养也逐渐培养了起来。

三、想象历史事件,运用史料来佐证其正误

我在《高三历史科备考学法指导及学法适应性》的课题研究中,开展了关于这一教学方法的调查,其中有42.8%的男同学喜欢“想象历史事件当时的状况”,而女同学只有17.8%。问学生为什么喜欢“想象历史事件”?苏欣欣说:“我觉得想象有趣,理解史实没那么痛苦。”陈志鑫说:“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由老师判断正误,从正误对比中加深印象。”从学生的个例中可以看出,他们有再现历史场面的愿望,也尝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甜头。于是我坚持运用该教学方法,常引用史料进行佐证,让学生在正误的对比中理解知识点。例如,太平天国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课本表达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学生想象成:农民集体耕种;劳动成果集体分享。这种想象明显是错误的。于是,我引用了原始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有田同耕”和“人人不受私”是指土地和产品的平均分配。

四、教会学生正确辨别史料和运用史料

(一)区别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

有的学生比较喜欢看历史小说或历史电视剧,也发现这其间出现错误的知识,却总结不出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历史小说和历史电视剧是二手史料,添加了个人的主观色彩,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辨别史料的方法。

一手史料包括:1.当事人亲身经历过的文字记载。例如,司马迁《史记》中关于汉武帝的记载,因为司马迁生活在那个年代。2.官方文献。例如,《明会典》。3.考古文物和当时的报刊杂志。

二手史料包括:1.转载的文字。例如,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西周历史的记载。2.学者著作和小说。例如,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3.记者采访的记录。

就史料价值来说,一手史料最有说服力,最具权威性;二手史料也具史料价值,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

(二)甄别不同身份的历史人物的不同立场

历史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关于项羽和刘邦的身份: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文武双全;而刘邦是亭长。他们两个人目睹了秦始皇巡游天下的那种壮观的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他的态度就是不屑一顾,老子天下第一。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他的态度是很羡慕,想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就好了。这是完全符合两人的身份的。反之,则是张冠李戴。

(三)灵活运用解答史料题的规律

利用史料、辨别史料、史料教学,都离不开“考试”这一目标。指导学生正确作答史料题,应该说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般地,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带着设问去阅读材料,切记要给材料分层次。因为层次分明,答案要点容易推敲。其次,审清楚设问中的时间和作答角度,避免离题。再次,组织答案的时候,先紧扣材料找信息点,后回归所学知识补充完整,这可以避免脱离材料。关于这方面的学法指导,我们也开展了问卷调查,有81.17%的学生适应教师所传授的解题规律,有16.4%的学生不适应。不适应的理由是:材料和题目看不懂,特别是古文类的题目。因此,多读、多感、多悟是前提,只有读懂史料,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何成刚.何谓史料:史料教学应该澄清的一个基本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4).

[2] 徐盛前.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1).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篇12

一、灵活选取史料, 促进有效教学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各种图表、文献、民谣等史料是研究、重构客观历史的重要资料, 是课本知识的补充与拓展, 有助于学生由历史表象深入探究历史事实, 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历史史料教学中, 史料不止是补充性论证材料, 更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能够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但史料浩如烟海, 乱花渐欲迷人眼, 若要实现有效教学, 教师则需要灵活选取史料。

1. 注意史料难度与针对性

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 除了运用教材现有的史料之外, 为了延伸拓展, 教师还会选取适量的课外史料, 并注意难度是否适宜。即学生是否能够读懂史料;所选史料是否涉及了学生原有知识, 能被学生理解;史料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 能服务教学目标。

2. 关注史料形式

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 为了调动学生历史史料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教师需要选用形式多样的史料, 变化使用各种文字史料 (历史文献、历史歌谣或民谣等) 以及非文字史料 (实物史料、历史图表或文物图片等) 。如教学《伟大的抗日战争》时, 引入相关影视片断、历史史料、历史图片等, 巧设情境, 引导学生阅读、讨论、探究, 使其学会辩证、多方位分析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再如教学《辛亥革命》时, 穿插对联、民谣等历史史料, 诱导学生分析探究, 加深理解, 同时提高能力。

3. 注意节录的准确性与数量的合理性

在选取史料, 尤其是课外教辅书籍等文字史料时, 教师需要仔细思索与查证, 不可贸然截取, 以免误读或以偏概全。同时, 在选用史料时, 重在质, 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取, 而不是贪求数量, 让学生目不暇接, 脱离最初目标。

二、优选教学方式, 多样分析探究

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 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目的, 抓住史料的运用契机, 贯穿历史教学全过程, 更好地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 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也强化历史思维能力。如整合史料, 精心设问, 训练学生提炼、捕捉信息的能力;借助史料, 对有关史学观念加以论证,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同时, 优化史料呈现方式, 引导学生或讨论、或归纳、或评价等, 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1) 根据一些冲突的证据展开讨论。如对于隋朝开凿大运河, 后世人褒贬不一。多媒体呈现几首古诗: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胡曾的《汴水》等, 要求学生归纳这几位诗人对大运河开通的观点。而后综合所学知识与已给材料, 由正反方面说说自己对开通大运河的观点与看法。 (2) 围绕某个主题, 展示来源各异的多段材料, 放手让学生们整理比较, 探寻差异, 不断推理, 归纳结论。如人物评价:评价秦始皇时, 给学生们提供各种相关材料, 要求学生对照整理, 试着分析其中的不同点, 获得个人结论。 (3) 对所给史料加以研究, 引出推论, 表述个人观点, 并展示有关论据, 而并非让学生摘抄史料或简单重复。 (4) 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探寻史料中的问题, 独特处理, 等等。

三、关注学生主体, 促使主动学习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 史料一般是放于导入之前作为学习引线, 或置于结尾充当例证。在这些环节中, 史料旨在补充已有论述, 是课本知识的附加品, 仅仅涉及文本内容。然而, 在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 史料的地位更突出, 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 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可紧扣史料精心设计研究课题或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史料搜集、加工整理、讨论辨析与论证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此, 更能增强学生体验, 促使他们根据史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试着自主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因此, 在高中史料教学中, 教师需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以史料运用为依据, 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整合课堂内容, 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归纳总结, 提升历史思维与素养。

首先, 组织历史调查活动, 搜集整理所需史料, 强化历史意识。高中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能力, 也不再满足于课本知识。因此, 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 教师可围绕某个课题, 如“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调查”, 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 多途径收集丰富资料, 有效加工整理, 加深亲身体验与感悟, 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

其次, 撰写历史小论文。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 历史习作也是重要活动形式, 除吸收课本知识外, 还需要收集与整理相关史料, 然后以富有逻辑、准确严谨的文字来表达个人观点与理解。如出示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 附上不同评论, 再引导学生自拟论题, 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表述自己的理解与评论。

另外, 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自主收集、重组各类史料, 动手制作历史课件、绘制历史图表、制作历史模型等, 巩固知识, 提高史料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上一篇:二元二次方程下一篇:预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