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教学(精选12篇)
世界历史教学 篇1
一、什么是世界意识
“世界意识”是国际意识、竞争合作意识和开放意识的综合体, 即站在全人类的高度, 正确认识、对待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和现状的思维方式。具体地说, 就是了解世界发展的轨迹, 认识世界形成统一整体的历史进程;把中国史纳入世界史范畴中去考察, 从中国看世界, 也从世界看中国, 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认识世界的一体化和多样化, 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 进而增强吸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自觉性, 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积极的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二、在教学中渗透世界意识
首先,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 必须具有世界意识。近代以前的文明中, 中国是发达和先进的, 但为何此后西方由后而前, 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崛起、发展, 而中国却由前而后, 走向衰落?当时的中国究竟有没有世界意识, 这是问题的一个关键。比如, 唐朝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为包容、开明、开放的时代。它以博大的胸怀, 积极与外界交往, 吸纳外来的优秀文化。本着和平共存的精神, 唐代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充分利用国际人才以及经济资源, 有力地推动了唐代社会发展。因为有这样的世界眼光, 不仅使官方能准确把握世界态势, 而且形成了东亚中华文化圈, 使中华社会有了新的环境依托;还使唐代社会产生了新的经济基础与文化价值, 决定了此后中华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势。然而, 当历史的脚步迈入18世纪时, 清朝的乾隆皇帝对“外夷”却充满了鄙夷, 趾高气扬地说:“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 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由此把国门关闭了, 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渐渐拉大, 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正因如此, 在历史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的认识世界和中国, 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价值观念, 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其次,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世界意识。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全球化、世界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 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信息的发达、社会分工的细化, 使得每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体系而存在。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品位的文化得以全方位的交流, 取长补短, 求同存异, 和平共处。全球化不仅需要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培养协作精神和养成平等宽容的态度, 还要求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战略眼光。所以, 我们必须树立起全球意识, 以世界的眼光, 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全球化进程。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是新世纪直接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体, 面对全球化的特点, 他们能否适应时代, 面向世界, 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树立世界意识至关重要。
三、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1. 中外比较。
历史教学不应简单地就史论史, 而应比较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现象, 形成世界意识。透过同一时期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 就会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同一时期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轨迹, 并从中发现差距, 找出富民强国的发展思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 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滚滚洪流中, 当世界的脚步远行时, 近代封闭的中国竟还未启程, 时代跳动的和弦里几乎没有中国的音符, 即使同样的现象, 其结果却大相径庭。比如, 同样是维新变法, 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 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民族的崛起。而中国的戊戌变法, 没能改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命运。又如, 清朝大兴文字狱之日, 正是西方启蒙运动轰轰烈烈之时;正当英国资产阶级把他们的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建立君主立宪制时, 中国的封建君主正在空前强化其专制统治;在20世纪50~70年代, 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健发展, 中国却热衷于抓阶级斗争, 搞政治运动, 沉浸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通过对同一时期中外历史现象比较, 让学生逐步养成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反观世界的辩证历史观, 在相互参照对比中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
2. 古今对照。
教师不是单纯的教学生历史知识, 而是对照现实与历史, 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强化世界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很多问题:中国近代史上的使馆界和现在的大使馆有何区别?中国近代,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与我国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有什么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 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降低关税有何联系?近代西方列强诱骗掠拐华工到海外做苦力, 与今天的跨国劳务输出有什么区别?在对比中让学生明白,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开放的意识, 以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才能赢得别国的尊敬,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进而明白, 在历史长河中, 什么时候该干什么, 从而形成世界意识。
3. 关注热点。
在历史教学中, 老师向学生介绍国际时政与热点, 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军事,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 各国间的关系, 世界发展面临的问题, 比如, 全球金融危机、暴力恐怖事件、地区冲突与争端、资源与环境保护、甲流的肆虐等问题。使学生对何以中东地区特别是巴勒斯坦地区纷争不断, 朝鲜半岛朝核危机为什么会风云变幻, 国际恐怖主义因何肆虐全球, 台湾问题又是怎样一波三折, 何以出现南沙群岛的主权纷争, 各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国际热点问题, 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尝试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这一世界热点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 讨论对这一热点的看法, 使他们明白:美国, 从衣衫褴褛、戴着镣铐等待出卖的黑人奴隶, 到西装革履地向公众大谈美国价值观的奥巴马, 短短200多年间, 美国黑人的地位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机制。这样的教学, 无疑会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站在世界和全局的角度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之,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世界意识,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通过中学历史教学, 使学生既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又能以宽容、开放的心态理解、尊重世界其他民族, 树立与世界同步、各民族平等的教育理念。
世界历史教学 篇2
汪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目标明确、周详,便于规范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教师教学有了选择正确教学策略的明确依据。不过作为一个历史老师,针对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看法:我们教学针对的是初中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纸的发明的原因这一问题上应该多引入背景材料,如在纸发明之前人类曾经使用那些书写材料,汉代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状况等,也可以联系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纸这种书写工具存在的意义的关系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再者,我感觉本节教学目标过多,教学任务太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很难完成。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在课时目标的制定要合适,不可以贪多。
世界历史教学 篇3
回眸二十世纪,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巴黎和会上的四巨头们趾高气扬,华盛顿会议上大国代表各怀心计,90多年前世界政治舞台的主角是英法美等诸强;60多年前,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貌合神离,20多年前,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黯然降落。在世纪之交,世界将走向何方?
一、俱往矣,大江东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过渡:大江如何东去?苏东剧变的主要过程如何?展示表格,师生共同完成知识填充。
教师: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是波兰。1989年6月,波兰反对派获得大选胜利,8月组阁,12月改国名。波兰正式走上了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道路——这是东欧的第一声惊雷。有学者说,它就像多米诺骨牌,只要倒下第一张,就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随后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罗马尼亚等相继发生剧变。
过渡:东欧和苏联的上述变化被史学家们称为苏东剧变。美国《时代》周刊曾用5个“10”概括了东欧六国的事态,“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剧变的特点是什么?
生:从10年到10小时,说明剧变是从渐变到突变,从量变到质变。
师:苏东发生了怎样的质变?方式是什么呢?
生:方式:和平为主,除罗马尼亚外,基本都没发生暴力事件。实质:共产党丧失执政党地位,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师: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苏东剧变的范围广(包括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速度快(由渐变到突变)、程度深(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因此被称为“剧变”。苏东剧变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展示材料,师生分析原因。
学生回答: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平演变”战略。
师:苏联解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美国争霸,军备竞赛,进一步拖垮国力。其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弊端在后期也日益凸显,它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可见苏联解体确属“无可奈何花落去”!
过渡:苏东剧变给中国的启示是深刻的,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在苏东剧变后,两极格局的瓦解使世界形势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二、看寰球,同时冷暖——和平与动荡并存
师:上述的一组图片材料,说明世界形势发展特点是什么?
生:和平与缓和。
师:它们分别从哪些地区和领域说明的?
生:地区:中东地区、朝鲜半岛、亚太地区;领域:政治、经济及军事。
过渡: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仍任重道远,当今世界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播放视频。
师:世纪之交的最大恐怖事件是9·11事件,它造成近3000人死亡,6000多人受伤,经济损失近千亿美元。凤凰网在9·11事件10周年时做了关于9·11事件发生当时“你的心情是”的调查,其结果令人愕然!很多国人是幸灾乐祸心态,这是不正确的。恐怖主义没有底线,没有道德,恐怖主义具有反人类的特点!反恐是全人类的责任!
过渡:美国学者扎卡利亚曾说:“大国就像歌剧院中的首席女高音,在国际舞台上,进进出出都惊天动地。”伴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际主要政治力量间又是如何角逐的呢?我班“模联”同学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精心准备了一个情景剧,请欣赏!
三、群雄起,风云际会——多极化趋势加强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精彩,体现了探究和合作学习。由于综合国力的强弱不同,目前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俄罗斯拥有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挑战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欧盟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日本欲谋政治大国地位。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种发展趋势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请大家结合下列材料,小组讨论。
师生讨论并总结: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过渡:以上我们对多极化趋势影响的探讨,是从全球的联系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角度着手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充满着曲折。
四、路漫漫,携手同行——前进中的世界和中国
展示:世界在行动——《千年宣言》
我们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新的千年开始之际,于2000年9月6日至8日聚集于联合国纽约总部,重申我们对联合国的信心,并重申《联合国宪章》是创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和公正的世界所必不可少的依据。
展示:“我”在行动
我与世界相遇,则我与世界相识;我自不辱使命,则我与众生相聚。——苏格拉底
生:全球视野、责任精神、反思精神、爱国之心等!
师:从中我们能看到令人振奋的话语。我们重申对联合国的信心,重申《联合国宪章》精神,我们将创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和公正的世界。全球的合作、对话是多么强大的正能量,世界在行动!中国也在行动!中国是如何行动的?
生: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的稳定;反对霸权主义、打击恐怖主义等;和平发展;
师: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具备哪些视野和精神呢?
师: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共勉!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未来属于你们,中国因你而精彩,世界因你而改变。
【课堂小结】
回眸五百年前,因为海洋,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大舞台,当今人类的目光已从海洋瞄准了更广阔的星空。从地球仰望星空,星空是那样的遥远清澄。星空会是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温床吗?还是大国竞争的疆场呢?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放弃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对峙时代的种种偏见;或许,在未来的五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世界的发展仍将经受各种考验。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世界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祖熙 主编.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M]. 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2] 许新等. 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世界历史教学 篇4
一、中学历史世界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1. 汲取历史教训的需要
近代中国历史告诉我们,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在世界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特别是要发挥重大作用, 必须对外开放、自立自强, 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所造成的恶果应当成为前车之鉴。
2. 时代发展进步的需要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明显的特征, 这是一种客观趋势, 是时代潮流。全球化已经影响和改变着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 并将继续影响和改变各个民族、国家。在当前全球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历史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 着眼于未来, 着力培养学生开放、理性的世界意识。
3. 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学习从历史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这些规定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根本依据,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世界意识的教育, 切实地落实好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中学历史世界意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历史教师在观念上片面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而轻视世界意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已推进近十年, 但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转型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历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理论修养的缺陷, 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仍更多地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 采用讲授、灌输等陈旧的教学方式, 忽视对话交流、分组合作、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等先进的学习方式。
2. 历史教师挖掘教材中世界意识的能力不强
一部分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较多关注的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爱国主义、以人为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观点、人民群众与伟大人物的关系、科学发展等传统目标, 对世界意识、全球史观则思之甚少、挖掘不够。另外, 传统历史教材在内容编写上较为注重理论性、概括性, 而在人文性和形象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师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的能力。
3. 历史学科世界意识教育评价手段滞后
尽管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 “对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评判应该灵活采用各种评价方法, 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 同时也提供了诸如观察法、活动法、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法等新颖的评价手段, 出现了从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关注质性评价、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可喜变化。但目前历史学科的评价操作仍然受制于教育体制、教育考试制度、测量手段及技术, 不可能在世界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方面有比较大的突破。
三、中学历史世界意识教育策略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 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教师要深入研究全新的教育理论, 潜心探讨先进的教学模式, 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实施策略, 在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方面有所创新和成就。
1. 加强教师的学识修养, 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是进行世界意识教育的关键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分析, 教师的自我教育比教育学生更为艰难。教师首先要掌握必要的世界意识。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新版教材、考试说明、教学要求、新课程理念以及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准确把握课改理念和课改方向, 同时要关注相关的重大时事, 养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其次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世界意识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 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个性化、内隐化的特征, 教师如果不能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 势必会出现无的放矢、对牛弹琴的尴尬局面, 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世界意识教育因素。
2. 教师要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内心体验, 促进世界意识生成
世界历史教学 篇5
一、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集团和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集团的形成,并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
二、导火线:19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
三、经过:1.战争初期: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德国向俄国、法国宣战;英国对德国宣战,奥匈帝国对俄国宣战。
2.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德军企图一举打败法国,在西线对法军发动攻击双方在凡尔登展开激战,史称“凡尔登战役”。由于双方死伤较多,又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战败。
四、结果:19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结束。
五、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六、影响:1.时间长,1914--1918,历时4年多;
2.损失大,给参战国造成重大人员(参战国30多个、有15亿人卷入战争、死伤3000多万)和财产损失(顷战国军费和造成的损失共3400多亿元);
3.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矛盾,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促进了东欧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战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世界历史文库》出版前言 篇6
《世界历史文库》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特邀我国世界史学界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精心遴选著作。编选者和学术顾问一致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只选一种著作,因而要求此~种应是在学界已获得广泛定评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应为著名史学专家,原出版者也应是知名的出版机构。原著使用的语种主要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等,中文译者应基本上是史学专业人士或具有较高史学修养的翻译家。总之,学术性、权威性、完备性、可资借鉴性以及可讀性,是《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显而易见,入选《世界历史文库》的著作,只是给读者们提供了关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一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可资借鉴的优秀文本。在史学领域里,治史者所拥有的材料、服光、立场以及才学识见的不同,必然导致历史研究结论与叙述状态的迥异,相信读者们会在阅读研究时注意加以辨别。上下数千年,人类一直在探寻自己的历史,寻找“信史”,追求“良史”,以期获得历史的真相和启悟。正如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所说:“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治史、读史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并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人类认识自身与寻求发展的需要。因而,寻找“信史”——要求史家叙述历史时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是其正当的要求。而追求“良史”——希望史家叙述历史时,在可信的基础上能正确揭示历史的内在真相与内在规律,达到“知兴替”而经世致用的目的,则是其最高的要求。宋代曾巩在《南齐书目录序》中曾提出“良史”的标准:“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就是要坚持提供“信史”的原则,努力追求“良史”的境界,竭诚为我国史学研究者提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可资借鉴的优秀文本,并满足各界读者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历史的需要,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这是编辑委员会和各位学术顾问的共同心愿和追求。
世界历史教学 篇7
有关 “明治维新”的主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是这样表述的:“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显然, 课标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明治维新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走向世界的日本》是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第八单元第四课, 人教版教科书以“走向世界”为线索, 从近代化角度将本课分为 “1889年日本宪法”、“崛起为东方强国”、“踏上对外扩张道路”三个子目, 把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分为顺应世界潮流, 走向近代化和对外扩张道路两部分, 在分析明治维新积极作用的同时看到其扩张性, 但是没有深入挖掘日本走对外扩张道路的原因。 从历史后续发展历程看, 从明治政府开始, 日本踏上八十多年侵略他国的道路, 二战以后日本又能迅速实现经济复苏, 这些都与明治维新分不开。 由此, 将本课教学立意为:“改革和战争:日本发展的两种方式。 ”据此, 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 通过 《1889 年宪法 》 的学习, 知道日本政治上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通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学习, 知道日本经济上由农业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通过对外战争的学习, 知道军事实现近代化;
2.从政治、 经济和军事近代化等方面的学习解释日本成为东方强国和发动战争的原因;
3.从改革结果的学习中体会改革的艰辛, 认识改革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明治维新与日本近代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日本走向对外扩张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呈现大久保利通和东京墓地的照片)
师:1878年, 掌握政府实权的大久保利通在清水谷准备进宫开会的路上被暴力士族刺杀身亡。 同学们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大久保利通被士族仇视, 最终引来杀身之祸的吗? 当时日本又有什么大事发生? 改革是否能继续推进?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大久保利通遇刺事件, 引起学生的思维产生冲击, 促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带着探究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2.展开新课
第一子目:东方强国的出现
呈现材料: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维新目标, 强硬的大久保利通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推行改革, 但政府在发展工业方面既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 导致政府财政难以为继, 而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 使日本传统文化面临崩溃, 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发现代文明与本土传统的激烈冲突。 与此同时, 改革带来的不公平使本已存在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摘自 《大国崛起 》
问题:明治维新实施过程中引起哪些冲突与矛盾? 这些矛盾产生了什么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解读, 让学生体会改革的艰辛与曲折。
师:大久保利通被刺杀后, 他的继任者伊藤博文面临这一社会难题又将如何解决? 反对西化、恢复传统是当时日本民众的普遍心理, 伊藤博文政府顺应这种趋势, 一方面对民权派进行镇压, 另一方面做出一定的“让步”, 于是立宪被提上政府议程。
呈现材料:这种政治体制当然很少民主, 但在当时的日本, 却有其必然性。 在集中权力、财力、人力以维护民族独立、建立近代工业、国防、教育等方面曾经起过残暴的、但又难以代替的历史作用。 在亚洲, 明治宪法是第一部宪法。 古老的亚洲, 从此才有了纪法、议会、选举等限制君权和独夫专制的法制, 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这种进步, 是日本人民和民主势力进行斗争的结果, 因而“明治宪法”亦曾为当时亚洲其他封建国家的进步人所憧憬或效法。 ——摘自 《简明日本近代史》
问题:材料所说的这种体制指什么? 如何认识明治宪法。
要求:小组结合材料和书本讨论, 派代表回答, 画出天皇体制下的权利分配图。
设计意图:利用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学会使用材料分析和探究问题。 理解《1889年帝国宪法》的颁布是天皇体制确立的标志, 从而为下面学习日本走向对外扩张道路奠定基础。
师:同学们结合上一节课内容一起总结一下明治维新的内容。
生:政治上废藩置县和四民平等, 颁布《1889年宪法》, 经济上开展土地改革和“殖产兴业”, 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和生活西化,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和建立皇军。
师:近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 思想上的人性化和科学化。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 同学们想想通过明治维新, 日本社会是否存在近代化因素, 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生:经济上建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实现从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思想上通过文明开化等措施, 自由民主思想逐渐得到传播;军事上建立了一支近代化军队。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从近代化角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从而化繁为简。
教师过渡:随着政治体制的确立, 经济力量的壮大, 日本开始追求国家独立, 通过一系列努力, 终于在20世纪初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实现民族独立。 那么, 作为东方唯一强国的日本在崛起后是如何对待其邻邦弱小国家的呢?
第二子目:走向侵略战争的不归之路
师:同学们知道日本实现近代化以后, 是如何对待它的邻邦弱小国家的吗?
生:发动殖民侵略战争。
师:同学们知道日本都有哪些侵略行为吗?
生:侵占朝鲜、台湾, 甲午中日战争, 日俄战争, 侵华战争, 侵略东南亚等国。
师:日本对外侵略思想早在遭受美国入侵时就开始萌芽, 明治维新结束以后, 随着国力增强, 日本对外扩张步伐逐步加快。 那么, 日本为何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难道国家强大了就一定要走上侵略他国的道路吗?
呈现材料:日本之所以选择“富国强兵”之路线, 亦是历史使然。 明治政府的决策者们多出身武士, 其内心世界仍受武士道以 “武” 为业的传统职分观崇尚武勇精神的支配, 从而以“武”的视角观察世界、制定政策和确定国家发展方向。 具体说来, 即是对当时国际强权政治、弱肉强食的理解, 亦欲循此方向走向国际社会, 从而决心“以军备实力谋取霸权”。 日本朝野从幕府末年已从中国鸦片战争失败、 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受到震撼, 他们从军事角度认识西方列强挑战, 扩充军备, 以‘武”的立场寻求应战手段。
——摘自《日本文化及现代化》
民族主义是明治维新的动力。 明治维新的领导人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的主权之上, 很早就开始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 工业革命兴起以后, 取得海外市场的目标和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 推动日本加入欧美国家瓜分和争夺殖民地的行列, 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摘自岳麓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和明治维新相关内容, 从文化传统、民族主义、 国际环境三个角度思考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的原因?
设计意图:日本走向对外扩张道路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师给予材料和思考角度, 加上补充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过渡:走上对外侵略道路是日本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结合的产物, 日本军国之父山县有朋在《邻邦兵备略》中大肆鼓吹军国主义扩张思想, “兵强则民气始可旺, 始可语国民之自由, 始可论回民之权利, 始可保交往之对等, 始可得互京之利益。而国民之劳力始可积, 国民之富贵始可守。 ”明治维新结束以后, 日本由改革促进发展转向以战争促进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日本走上侵略道路的影响呢?
呈现材料和相关图片:甲午战争后, 日本从中国得到的巨额赔款大大增加了国内的工业投资。 同时, 日本可以从中国获得廉价的工业原料, 并向中国倾销产品。 日本紧急迅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甲午战争后建立的八幡制铁锁是日本最大的钢铁厂, 产量占日本全国钢铁产量的一半以上, 所用矿石全部来自中国。
——摘自人教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人民的耳、目、口完全封起来, 在“维持国体”、“防止共产主义危险”等谎言和压制下, 被拖入战争, 沉醉在“皇军赫赫战果” 中的人逐渐明白了真相。 大多数人民内心都充满厌战情绪。 日本国内整个成了军事监狱, 政府想尽最大可能把人民驱入战争, 人民则只肯在最小限度内行动。 前线士气低落, 工人罢工不断, 农民消极抵抗, 反战同盟成立进行反战争、维护民主的斗争等。 ——改编自井上清等著《日本近代史》
问题:日本对外扩张道路的最终结果如何? 它给日本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从短期和长期结果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对比和分析, 让学生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看待日本的侵略战争。
师:结合必修一的相关内容, 想想二战以后的日本是如何实现快速崛起的?
生:通过民主改革, 明治维新积累的物质和经验是重要因素。
师:最后, 以汤重南教授的一段话作为本课结尾:“回望日本明治维新及现代化的成功, 总结其经验, 吸取有益启示;回望近代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开始走入歧途,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穷兵黩武而招致灭顶之灾的过程和惨重后果, 总结其沉痛的教训, 是为了东亚现在和未来的和平与发展……以改革促发展, 则能真发展;以战争促发展, 则发展终将失败。 ”①
注释
世界历史教学 篇8
如何在历史备考中渗透时代性与世界性意识呢?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了解当今国内外的重点、热点问题,认真分析、判断其发展趋势与方向。如,国内热点问题可以关注三农、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党建、环保、经济转型等问题;国际问题如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日本的政治走向等问题。
其次,要研究历史,细心研究与现实问题紧密相连的历史知识点。依托自身比较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认真分析历史知识中蕴含的基本道理,注意归纳与总结。
第三,要在历史备考教学中做到知识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时刻关注历史知识的时代性与世界性,教给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解决相应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与方法。这与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时代性、世界性的要求是相吻合的。下面以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在必修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中,需要把古代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律的产生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虑,并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文明的相关内容对比,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这两种文明的重大意义及局限性,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实际需要,汲取有益的经验,如,从雅典民主政治中可以得出:制定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方法来保证民主制的正常运行;加强对民主的监督和保障民主的实施,避免民主走上极端等。从罗马法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法律的制定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法律应体现人文关怀等。
【案例二】在必修Ⅰ“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认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的加强,使当今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被帝国主义包围下的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抓住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历史发展主流的机遇,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努力成为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才能在未来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只有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只有深刻理解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及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政府提出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战略的重大意义,对帮助学生认清自身所处的时代及自身所负的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案例三】必修Ⅱ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典型的时代色彩,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备考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探索活动,总结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体会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经过不懈努力,坚持从实际出发, 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最终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复兴、与时俱进的伟大的党。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发挥历史学科优势,渗透正确的思想教育。
【案例四】必修Ⅱ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以美国为例,勾勒出了二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美英等国在各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许多借鉴之处。例如,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政府注重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调节和指导;注意解决社会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合理积极的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人才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启发学生在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时能以史为鉴,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建设实践。
【案例五】选修改革本,应强调改革的必要性与影响。可以看出,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历史上的改革,有的促进社会进步(如商鞅变法、梭伦改革、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等),有的阻碍社会进步(如戈尔巴乔夫改革等),有的改革主观目的反动但起到客观积极作用(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都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中可以吸取诸多经验。联系现实: 结合30年来的巨大建设成就,认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 正确性,坚定改革的信念。
加强历史教学中的时代性与世界性教育,是历史赋予历史教师的神圣使命。“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舞台的大背景下加以叙述,有利于学生了解今天世界与中国现状的由来及其中外历史发展的联系与区别,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及其公民意识。”
摘要:新的历史时代呼唤新的历史教育。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强调时代性和世界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洞察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现实,把握时代发展的历史脉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的历史价值,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历史、认识世界,提高综合素养。
古代世界历史 篇9
近三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色。
1. 从内容和考点分布看, 高考试题重视对知识纵横联系能力的考查, 从现实生活入手, 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与罗马法的实质, 注意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及罗马法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 从题型看, 大多数省市的高考试题以选择题为主, 少数省市借助材料、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考查理解、分析、鉴别能力。
3. 从考查方式看, 侧重考查对不同历史知识的对比与鉴别能力, 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难度适中;注重中外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比。
针对上述考查特点, 给出2016年高考的备考建议如下。
1.形成一个观念。
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古希腊、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及哲人们以“人”为中心解读世界的智慧, 还是古罗马的法律, 都给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财富。
2.关注三个方面。
(1)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局限:有限民主、直接民主、泛滥民主。
(2) 罗马法。核心内容: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两个标志:《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 (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三个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两大影响因素:平民的斗争、帝国的扩张。
(3)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的过程。古希腊智者学派以“人”的眼光考察一切, 成为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重视理性、强调知识的作用, 使人文精神得到升华。
3.抓住三条线索。
古希腊、罗马创造的文明独树一帜, 迥异于世, 雅典式民主的探索, 罗马法体系的形成及人文精神的起源对近现代欧美与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线索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公元前8—前5 世纪, 在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与贵族奴隶主的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 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继续打击贵族特权、完善民主机构及鼓励公民参政等措施的推动下, 雅典的民主政治逐渐发展并达到顶峰。古希腊民主政治铸就了雅典的辉煌, 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奠定了基础。
线索二:古罗马法律体系。
公元前6 世纪以来, 在罗马平民反对贵族专权的斗争中, 在罗马扩张导致的不同民族的矛盾尖锐及经济社会纠纷日益增多的过程中, 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罗马法缓和了社会矛盾, 巩固了帝国统治, 对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线索三:西方人文精神。
公元前5 世纪, 在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繁荣的背景下, 智者学派兴起, 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充分肯定人的尊严与权威。苏格拉底更加关注人的伦理道德, 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雅典的人文精神成为西方文明之源, 为近代人文主义的复兴及成熟奠定了基础。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5 年安徽卷文综第19 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 势力增长得过大, 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 若干城邦, 例如阿尔戈斯和雅典, 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 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公民团体”虽然被提及, 但是并没有在下文表达他们关于社会地位平等的追求, A项错误;材料以部分城邦采用“陶片放逐法”限制集权政治的史实为例, 表达了亚里士多德的设想, 即在“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前制定制度以防止而不是仅仅“补救”专制, B项正确;材料侧重点在于表达关于如何防止、限制集权政治的方法, 并不是着重介绍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而且集权政治并不必然导致“动乱”, C项错误;按材料所述, 特权阶层只是城邦制可能的产物之一, 完全可以通过适当制度加以预防与限制, D项错误。
变式练习雅典“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 每位公民在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在就职的时候, 都要宣誓“保护法律, 忠于法律”。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健全, 内容不可更改
B.法律在公民心中具有神圣地位
C.民主政治的核心是直接民主
D.捍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都要宣誓‘保护法律, 忠于法律’”, 说明雅典法律威严和庄重, 在公民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 B项正确;A项“内容不可更改”夸大事实;C项错误, 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主权在民;D项说法本身正确, 但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示例2 (2014 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32 题)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 必须事先提出申请, 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程度, A项错误;注意题干信息“申请”“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也就是说题干的主旨在于强调公民的行为需要得到批准, 而不在于强调行为本身, 这说明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B项错误, 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D项错误。
变式练习吴于廑在《雅典的强盛和繁荣》一文中介绍道:每个公民在会议中虽然都有权提出新的法案或建议撤销现行的法令, 但是由公民会议通过的任何法案, 如果经过公民法院判决与雅典基本法相抵触, 不但法案本身要被宣布为违法, 而且原提案人还要负法律上的责任, 受到严重的处罚。这种办法, 实质上是为了
A.保护雅典的宪法 B.给予公民权利
C.维护奴隶主利益 D.缓和阶级矛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材料强调公民虽然都有权提出法案, 但是一旦被判决与基本法相抵触, 提案人将负法律责任。据此可知, 提案是要冒一定的风险的, 表面上这是给予了公民权利, 实际上却是限制了公民的权利,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因此排除B项, 选择C项;保护宪法过于表面, 排除A项;D项不符合题意, 排除。
示例3 (2015 年重庆卷文综历史第9 题) 426 年, 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 则依照五大法学家 (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 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 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 则以伯比尼安 (五大法学家之一) 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 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答案】D
【解析】从“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 则依照……法律著述来解决……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 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可以看出罗马法在司法实践中首先强调的是明文法律, 其次是法学家的司法主张, 最后才是司法实践者的个人意志, A项错误;“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 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说明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在罗马司法实践中具有法律效力, 但并不等于他们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B项错误, D项正确;贵族意志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C项错误。
变式练习罗马法院广场有一尊塑像, 她一手执宝剑, 一手持天平, 但双眼用布蒙上。其含义是“:天平用以衡量法, 宝剑用以保护法, 前额垂直的秀发代表‘诚实’亦即‘真相’, 而蒙眼闭目, 则表示审判要‘用心灵来观察’。”这便是整个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法律化身——正义女神的塑像。这表明
A.罗马法源于公平正义原则
B.古罗马的法律体系十分完备
C.罗马法需要借助神的权威维护
D.公平正义需要各种力量共同维护
【答案】D
【解析】由天平、宝剑的作用及前额秀发、蒙蔽眼睛的寓意可以看出, 仅有法律是不够的, 没有宝剑法律有可能遭到践踏, 同时法律的执行还与执法者的品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D项正确。
【阶段特征】
本专题的时间范围是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时代——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颁布。位于欧亚大陆两端的中国和古希腊、罗马在各自的轨迹上发展, 逐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人文精神, 古罗马的法律, 犹如璀璨的明珠, 为古代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古希腊的政治、经济、文化
二、古罗马文明
1.公元前509 年, 罗马共和国建立。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展开, 公元前5世纪, 罗马成文法诞生,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随着罗马的扩张, 罗马的公民法逐渐演变为万民法。
2.公元前27 年, 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此后, 罗马的领土继续扩大, 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 而罗马法也进一步发展, 7 世纪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3.1世纪, 基督教诞生, 后来成为罗马的国教。4 世纪末, 罗马帝国分裂。476 年, 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从此,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开始了长达一千多年的黑暗的中世纪。这期间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还对西欧进行精神独裁。而东罗马帝国, 即拜占庭帝国又存在了一千多年, 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4.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新兴资产阶级产生并不断壮大, 在中世纪后期, 西欧迎来了“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继开展, 人类开始步入近代。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 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开端, 有了古希腊文明, 才产生了璀璨的欧洲文明, 进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意大利是欧洲民族及文化的摇篮, 在艺术、科学和技术上拥有悠久的传统, 拥有47 项世界遗产并位居世界第一。与希腊人相比, 使意大利人更感骄傲的是
A.完美的政治制度
B.繁荣的经济文化
C.领先的科学技术
D.庞大的帝国版图
2.“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 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 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
A.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B.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C.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D.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
3.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 雅典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 法律予以严厉惩罚, 并去其公民权”。材料说明了
A.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
B.城邦鼓励派别竞争
C.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
D.民主限制个人自由
4.“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 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 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 B.轮番而治
C.人民主权 D.独立自治
5.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 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 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改革中能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史实是
A. 所有雅典人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B.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C. 以“陶片放逐法”防止僭越, 维护民主体制
D. 公民参与政治可以获取工资和“观剧津贴”
6.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 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 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最能够反驳伯利克里的依据是
A.公民大会的运行机制
B.法庭审判人员的产生办法
C.“陶片放逐法”
D.奴隶没有民主权利
7.柏拉图在谈到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的灵魂变得非常敏感, 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 他们就觉得受不了, 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 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 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A.雅典公民崇尚自由精神
B.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弊端
C.雅典公民没有法律意识
D.雅典的法律还不够完善
8.“一般地说, 在农业社会, 妇女的状况日趋恶化, 繁荣使很多上层家庭把妻子当作装饰品;国家强盛则促使对妇女的非正规政治权利加以限制。罗马虽然实行了严格的家长制, 但它却是这一大趋势中的一个例外。”促成这一状况的可能因素是
A.罗马法制约身体暴力和家族内惩罚
B.罗马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男子平等
C.罗马法解决了家庭仇怨和纠纷问题
D.罗马家庭结构反对强有力的集权体制
9.罗马在帝国时期曾广泛流行无夫权婚姻。与之前的有夫权婚姻相比, 这种婚姻夫妻处于同等地位, 双方的财产分开;成年子女也拥有财产权, 并享有签订契约和买卖财产的权利能力。这种婚姻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罗马立法技术的完善
B.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
C.万民法取代了公民法
D.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10.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解读。下列是有关古代世界历史的一些表述, 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11.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生物, 一种是快乐的猪, 一种是痛苦的人, 做痛苦的人, 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出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A.追求真理, 理性思考
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
D.批判神灵, 挑战权威
12.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 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柏拉图最后闻, 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 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 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理念是万物本源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 个小题, 其中第13 小题24 分, 第14 小题28 分, 共52 分)
13. (24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结合材料, 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两种不同政体的认识。
14. (28 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汲取古今中外法制建设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 有助于这一重大任务的实现。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民向国家) 假铁器, (因使用过多) 销敝不胜而毁者, 为用书 (以文书上报) , 受勿责……春二月, 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 (壅) 堤水。不夏月, 毋敢夜草为灰, 取生荔麇卵谷, 毋毒鱼鳖, 置井罔, 到七月而纵之……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 与盗同法。
——《云梦秦简》
材料二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 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材料三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 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因而, 它在指导思想和具体规定上都存在许多缺陷。……因修改宪法的指导思想是“继续开展阶级斗争”, 使国家的工作着重点不可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国家机构的规定极不完备, 并规定不再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位。这部宪法不仅缩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 而且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
——百度百科
(1) 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秦朝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经济秩序稳定的相关史实。 (4 分) 根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秦律中还有哪些值得今天借鉴与提倡的内容。 (6分)
(2) 材料二反映的“无罪推定”原则被近现代法学继承, 指出其中体现的法律观念的名称。 (3 分)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说明它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6分)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说明针对1975 年宪法的严重缺陷, 1982 年宪法进行了哪些具体修正? (9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D 【解析】古希腊民主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经济生活高度繁荣, 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 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科学、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因而古希腊在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方面都是领先于意大利的, A、B、C三项不合题意;古希腊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 促使古希腊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而罗马帝国疆域辽阔, D项正确。
2.B 【解析】古希腊城邦重视公民的个性发展, A项错误;“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 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说明古希腊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人的作用, C项错误;材料与多元政治格局无关, D项错误。
3.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雅典公民具有实际的权利, A项错误;城邦鼓励派别竞争是最表象的内容, 并不是采取该措施的主旨, B项错误;法律不是不保护公民的权利, 而是剥夺不关心政治的人的权利, C项错误;民主在保证一部分人的自由的同时也限制了另一部分人的自由, D项正确。
4.D 【解析】小国寡民指国家小、人口少, 与材料信息不符, A项错误;轮番而治指城邦公民均有机会参政, 与材料信息不符, B项错误;人民主权指人民当家作主, 决定国家大事, 与材料信息不符, C项错误;材料强调“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 显然这是“独立自治”之意, D项正确。
5.B 【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在古代雅典, 只有公民才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不是所有雅典人, A项错误;梭伦改革前, 旧氏族贵族垄断政治权利, 压制新兴工商业者, 同时凭借债务奴隶制剥削下层平民, 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来自于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出身, 这就是所谓的“权威的根基”, 梭伦用财产等级制重新划分公民群体, 本质意图就是取代“出身”标准, 摧毁“权威的根基”, 以扩大民主, 实现社会稳定与国家强大, B项正确;“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 与题干意思不符, C项错误;参政工资和“观剧津贴”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 与材料主旨不符, D项错误。
6.D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雅典公民大会允许所有合法公民参加公民大会, A项与材料观点一致, 不能作为反驳伯利克里的依据;雅典法庭的审判人员由抽签选举产生, 反映了雅典民主轮番而治的特点, 也不能作为反驳伯利克里的依据, B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也不能作为反驳伯利克里的依据, C项错误;雅典社会存在阶级差别, 奴隶没有民主权利, 最能作为反驳伯利克里的依据, D项正确。
7.B 【解析】题干中没有能够体现雅典公民崇尚自由精神的相关信息, 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公民的灵魂变得非常敏感……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可知, 柏拉图是在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批判, 揭露其弊端, B项正确;题干材料“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说明雅典存在法律, 只是人们不将其放在心上, 不能说明公民没有法律意识, 而且雅典公民有无法律意识并非材料的主旨, C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对雅典的法律进行描述, D项错误。
8.A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该原则逐渐影响到家庭生活领域, 能有效制约身体暴力和家族内惩罚, A项正确;B项中的“解决了”和C项中的“平等”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提到罗马实行严格的家长制, 并不反对集权体制, D项错误。
9.D 【解析】题中主要提及婚姻财产问题, 未体现立法技术问题, A项错误;罗马帝国疆域扩大和婚姻制度的变化关系不大, B项错误;万民法取代公民法解决的是共和国与外邦之间的关系, C项错误;从“双方的财产分开;成年子女也拥有财产权”可以看出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D项正确。
10.C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 即工商业的发展, A项错误;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但不是近代西方代议制产生的根源, 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C项正确;万民法的形成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巩固了罗马政权, 但罗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并非由此确立, D项错误。
11.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的名言可以判断苏格拉底主张追求真理, 理性思考, 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12.C 【解析】材料中苏格拉底先让学生闻苹果, 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 后来才说出自己的感觉, 因此不能体现“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 A项错误;从材料“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可以看出, 学生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感觉说出感受, B项错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 许多学生却闻出了香味, 说明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盲从, 学生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只有柏拉图坚持诚实的美德, 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C项正确;材料并未对世界的本源进行探索, 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 (24 分) 材料一反映的是君主专制政体, 皇权至上, 家天下;材料二反映的是民主政体,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8分) 两种政体只是体制不同, 没有优劣之分;两种政体都创造了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式, 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不同政体的产生, 是由不同国情决定的;不同政体决定了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方向, 对人类政治文明影响深远。 (16分)
14. (28 分) (1) 史实:秦朝法律规定明码标价、投钱入器;并规定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和统一的货币。 (4分)
内容: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保护生态资源;惩治官员腐败。 (6分)
(2) 名称:自然法。 (3分)
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的价值。 (6分)
现代世界历史 篇10
本专题的高频考点有苏俄 (联) 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 尤其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几乎年年考查。试题类型既有选择题, 也有材料解析题, 以选择题为主, 材料解析题也占有较大的比重。试题多以文字、图片或表格等材料为载体, 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 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 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考查角度新颖, 关注经济制度的创新、经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等, 试题还常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内容联系起来, 进行比较考查。
针对上述考查特点, 给出2016年高考的备考建议如下。
1. 厘清现代世界历史的主线, 梳理基础知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并存、竞争与发展是本专题的一条大主线, 具体又分成苏联 (俄) 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与调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
2. 联系社会热点, 深化主干知识。本专题热点较多, 一是民生和欧洲债务问题, 包含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局限性、罗斯福新政中有关社会福利的政策、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形成, 2008 年开始、延续至今的希腊债务危机等。二是2014 年11 月,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二十国集团峰会相继召开, 了解这些组织的由来, 认识其反映的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三是2013年10月2日, 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倡议并由中国主导成立亚投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截至2015 年4 月15 日, 已有法、德、意、韩、俄、澳、印度、南非等57 个国家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 涵盖了除美国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以及除日本之外的主要东方国家。关注亚投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开行的区别及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四是“一带一路”或新丝绸之路。
3. 加强比较联系, 提升解题能力。本专题各类比较点很多, 如俄国与中国革命道路、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苏联与西方工业化道路、苏联 (俄) 的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异同等。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5 年海南卷历史第17 题) 1924 年, 季诺维也夫在俄共 (布) “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 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 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 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 A项错误;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 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 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 认为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项错误。
变式练习1924年,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明确地提出:“得到明智管理的资本主义可能比其他任何可见的制度都能更有效地达到经济目标。”此观点
A. 完全否认了当时各国推行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 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C. 准确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D. 成为危机爆发前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紧扣“1924 年”和“明智管理”等信息解题。A项“完全”过于绝对;凯恩斯认为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缺陷, 主张对经济进行更“明智”的管理即国家干预,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凯恩斯准确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C项错误;凯恩斯强调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干预, 而这与20 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不存在任何联系, D项错误。
示例2 (2014 年北京卷文综第23 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二战后, 美苏逐渐走向全面对抗。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 不属于经济上的对抗, 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 为反击马歇尔计划, 进一步巩固东欧阵地, 苏联在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B项正确;北约组织是“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 不符合题中美苏经济上的对抗, C项错误;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在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之后, D项错误。
变式练习学者王耀东认为:“战后欧洲的分裂不从杜鲁门主义开始, 亦不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开始, 而应从马歇尔计划的酝酿和实施开始。”其依据是马歇尔计划
A.旨在稳定资本主义, 遏制共产主义
B.最早公开发出对苏联“冷战”的信号
C.导致欧洲出现两个经济集团的对立
D.造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对峙局面
【答案】C
【解析】A项不仅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也是杜鲁门主义的目的, 排除;B项是杜鲁门主义的影响, 排除;马歇尔计划实施后, 作为反击, 苏联成立了以其为核心的经济互助委员会, 欧洲出现了两个经济集团的对立, C项正确;D项与马歇尔计划无关, 排除。
示例3 (2015 年广东卷文综第39 题) 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8—19世纪, 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 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 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 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 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 世纪60、70 年代以来, 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 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 现代化理论从美国传入中国, 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 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要结合所学知识, 从二战后美苏争霸、形成两极格局以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等国际环境作答;二是明确美国政府的目的 (企图称霸全球) ;三是注意提炼材料中有关20世纪现代化理论的内容 (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 。
【答案】二战后, 美苏争霸, 形成两极格局;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美国企图称霸全球。
变式练习在人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关于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 有很多学者认为欧洲由于其自身发展出来的种种独特性, 创造了欧洲奇迹。然而学者弗兰克则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和全球化视角指出:“……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 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 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第 (1) 问, 根据材料一中从“1870—1914 年”到“1915—1944 年”的变化, 得出英镑货币体系的瓦解;根据材料一“1915—1944年”中的多个集团, 得出二战前国际金融领域处于无序状态;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必修二中“大萧条”和二战的历史教训, 战后欧洲经济实力下降、美国实力空前强大等即可。第 (2) 问, 根据材料一中“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 ”, 得出二战后初期, 世界货币体系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从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世贸组织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 英镑货币体系的瓦解;二战前, 国际金融领域处于无序状态, 国际货币体系混乱;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二战的历史教训;战后欧洲经济受到重创, 经济实力下降, 美国实力空前强大, 企图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 二战后初期, 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组织的建立, 标志着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世界市场,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阶段特征】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 人类进入现代世界历史时期, 它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 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 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 现代世界历史基本可被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7—1945年: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
第二阶段1945年至今: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 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17 年底, 某项法令规定:立即无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永久废除土地私有权, 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堂的土地, 连同其耕畜、农具、房屋和一切附属物, 一律交给土地委员会支配, 一切土地都是全民的财产。该法令
A.得到了革命根据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B. 彻底消除了俄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因素
C.满足了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土地的愿望
D. 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2.列宁在《致美国工人》一文中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 我们也愿意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 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为此, 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实行的政策是
A.颁布《和平法令》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
3. 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 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 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 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的表述准确的是
A.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
B.有利于企业的合法规范经营
C.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
D.强化了社会保障, 有利于民生
4.读图2。它反映了美国
A.完善了福利制度
B.扩展了中央政府的作用和责任
C.破坏了联邦体制
D.成功地解除了该时期的危机
5. 资中筠在《美国的强盛之道》一文中指出:在政府改良中, 罗斯福的新政可称承前启后, 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说, 对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有划时代的影响。这里的“划时代的影响”主要是指
A.使自由主义复兴
B.缓解世界范围内的紧张局势
C.遏制法西斯势力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6.20 世纪60、70 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税收当局的歌曲”。1966年, 奇想乐队The Kinks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 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 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 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发展
B.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
C.英国民众内心迷茫与孤独
D.“新经济”推动了英国经济高速发展
7. 美国怀特计划强调, 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 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两者的主张实质上反映出英美
A.争夺国际金融霸权
B.要求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C.经济实力差距巨大
D.力争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
8. 在很大程度上, 美苏“冷战”期间的冰冷“和平”, 正是靠这种“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恐怖平衡”来维系的, 或者说, 是靠人类的求生本能和美好愿望来维系的。这说明
A.美苏“冷战”加剧世界的动荡不安
B.核威胁导致美苏的军备竞赛
C.美苏核均势客观上维护了和平
D.“冷战”期间局部战争与和平共存
9.2012 年2 月22 日, 日本驻联合国大使西田恒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日本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方针没变, 但在该过程中, 成为任期更长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也是选项之一。这表明日本
A.愿为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B.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难以达到目的
C.视联合国安理会为其未来发展的根基
D.国家理想被国际歧视无情地掣肘
10. 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透露, 中国参与的世贸组织 (WTO) 环境产品谈判进程已于2014 年1 月24 日启动, 以APEC清单为基础, 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探讨实现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各种机会。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世贸组织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
B.中国开始主导世贸组织规则的制定
C.世贸组织促成了世界各国市场的开放
D.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11. 从2006 年的blog, 到2009 年的mini blog , 最受网民喜爱的应用媒体以年为单位变换 (如图3所示) 。这表明
A.传统媒体正逐步消亡
B.互联网已在世界普及
C.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
D.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12.20 世纪60 年代, 美国流行着一个被西方评论家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的小说流派。该流派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象征等形式表现扑朔迷离的情节, 打破理性化的时间顺序, 加速节奏的跳跃, 使情节缺乏逻辑联系, 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回忆混合起来。下列作品与该文学流派的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A.《西风颂》B.《人间喜剧》
C.《苹果车》D.《等待戈多》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 个小题, 其中第13 小题28 分, 第14 小题24 分, 共52 分)
13. (28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国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中, 这两只手相互矛盾、相互交替, 形成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经济政策的“钟摆运动”:从注重国家干预之手的重商主义, 走向积极推行“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自由主义, 继而“回归”重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 随后是新自由主义重新力推“看不见的手”, 18年后又走向欲求两只手平衡的“第三条道路”。这些政策和理论的变化犹如钟摆, 摆到极限, 必然回摆, 力图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与稳定之间调节和平衡。
——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1979年,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伊始就讲:“一个国家, 如果它的经济和政治生活被国有化、被政府控制或统治着的话, 是不可能繁荣兴旺的。”1981年, 美国总统里根在就职演说时称:“本人有意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和影响力, 并要求诸位认识到联邦政府的权力与保留给各州或人民权力之间的区别……我们当前所遭遇到的困难, 和由于政府不必要的过度成长对我们生活的干预有关。”
——黄安年《20世纪美国史》
材料三陈云同志说, 这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 鸟不能捏在手里, 捏在手里会死, 要让它飞, 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 它就飞跑了。如果说鸟是搞活经济的话, 那么, 笼子就是国家计划。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英国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 (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撒切尔和里根的基本经济主张及其产生的影响。 (8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陈云观点的理解。 (12分)
14. (24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2年年中, 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 在利莫日发表讲话时强调说, 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 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 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 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敢峰《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戴高乐》
材料二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 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 这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或归宿……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 即使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并不以第三国为目标或对象, 这种关系也会对第三国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戴高乐提出的法国外交的目标,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外交目标提出的背景。 (12分)
(2) 运用有关史实, 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9分) 综合以上材料, 指出影响国家外交的决定性因素。 (3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信息可知, 该法令是苏俄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令》, D项正确;A、C两项说的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作用;B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2.B 【解析】根据材料中“愿意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等信息, 可知是苏俄政府新经济政策有关工业措施的内容, B项正确。
3.B 【解析】从材料中“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的表述不难判断出,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通过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 来协调企业之间以及劳资之间的关系, B项正确;《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是加强政府对企业生产的干预与指导, 而不是实行国有化, A、C两项错误;强化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 而不是工业方面的措施, D项不合题意。
4.B 【解析】从图表看, 1934 年之后, 美国联邦政府的支出比例逐步提升, 正好符合此时罗斯福新政实行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状况, B项正确。
5.D 【解析】由材料中的“政府改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罗斯福新政扩大了政府的职能和权力,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D项符合题意。
6.A 【解析】从材料“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我留在这座豪宅里, 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可知, 西方国家用税收来关照百姓生活, 符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的内容, 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的财政状况, B项错误;“享受着阳光午后”与“迷茫与孤独”不符, C项错误;“新经济”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 与题干时间不符, D项错误。
7.C 【解析】怀特计划与凯恩斯计划反映的是二战后期美英在争夺对资本主义金融的控制权, A项是现象, B、D两项是其目的, 二者的主张实质上反映出各自的经济实力, C项正确。
8.C 【解析】材料说明美苏在军事上势均力敌, 在客观上保证了世界的和平, C项正确;A、B两项与题意相悖;D项表述虽然准确, 但不是材料论述的主题。
9.B 【解析】日本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反映的是其谋求政治大国的意图, 同时材料中的“但”字说明日本已认识到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难度非常大, B项正确。
10.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通过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活动来推动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实施, 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形式, A项错误, D项正确;B项错误, 中国目前还不是世贸组织规则的制定者, 更谈不上主导作用;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作用, 且各国市场的开放并未完成, C项表述不合题意。
11.C 【解析】从题干“网民喜爱的应用媒体”可知图示内容的含义。A项从图文信息中无法得出, 也与实际不符;B项理解错误;应用媒体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C项正确;D项与图文信息不符。
12.D 【解析】由材料中的“20 世纪60 年代”“扑朔迷离的情节”“打破理性化的时间顺序, 加速节奏的跳跃, 使情节缺乏逻辑联系”等, 可知该文学流派与现代主义的特征相一致。A项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B、C两项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D项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28 分) (1) 以经济运行模式为核心, 以社会稳定为目的;呈现“钟摆运动”的特点, 周期渐短;存在矫枉过正现象;由单纯重视市场或计划到两者并重。 (8分)
(2) 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2分)
影响:使经济逐步摆脱了“滞胀”困境;探索出新的经济发展和调控模式;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6分, 任答其中3点即可)
(3) 陈云认为计划与市场都是搞活经济的手段, 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体现了尊重经济规律和实事求是的思想。 (3 分) 英国在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中, 成功运用计划与市场两只手的力量, 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20 世纪80 年代, 当凯恩斯主义失灵后, 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都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运用新自由主义进行经济调整,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改变了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9 分)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 就可酌情赋分, 但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14. (24 分) (1) 目标:摆脱美国控制, 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 实现独立自主;领导并推动欧洲走向联合, 促进欧洲发展和提高政治地位。 (6分)
背景:二战后, 美国对西欧的控制;美苏“冷战”不断加剧;西欧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一些西欧国家通过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实现了初步合作;法德矛盾的和解。 (6分, 任答其中3点即可)
(2) 说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提出与美国敌视新中国有关;中苏关系的恶化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减轻中苏关系的负面影响。 (9分)
影响世界历史的女性(上) 篇11
Ayn Rand(1905-1982年)
苏联裔美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美国的自由女神”。她去世后,在美国公共文化中的影响却毫无衰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与“月读俱乐部”联合主持的一项读者调查中,她的哲学性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在“历史影响力”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圣经》。
如今人们说起“妥协”的时候,他们指的不是双方的合理让步或交易,而恰恰是背叛他们的原则,向毫无根据的非理性要求作出单方面的屈服。
雅诗·兰黛
Estee Lauder(1906-2004年)
雅诗·兰黛出生于意大利,小时候收到过一份护肤品的礼物,从此萌生了创造化妆品的想法。雅诗·兰黛创立公司之初资金拮据,没钱做广告,只能到处派送自己产品的试用装。依靠口碑传播,雅诗·兰黛树立了品牌,还打入了美国第五大道,那里汇聚着全世界最高级的百货公司。《时代》杂志评选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商业天才,雅诗·兰黛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蕾切尔·卡森
Rachel Carson(1907-1964年)
霍切尔·卡森,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世界著名环保人士,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她的作品《寂静的春天》阐述了杀虫剂(DDT)对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的危害,她担心人们有一天再也无法在春天听到鸟类的叫声。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美国人对环境的关注和重视。1980年,美国总统卡特将总统自由勋章追授给卡森,表彰她为环保作出的贡献。美国副总统、同样致力于环境保护的阿尔·戈尔曾经为新版的《寂静的春天》作序,称这本书犹如旷野中的呐喊,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而卡森对于环保的呼唤永远不会寂静。
凯瑟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1907-2003年)
凯瑟琳·赫本,美国电影演员,4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几乎是一项难以超越的记录。凯瑟琳·赫本在银幕中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形象,她几乎可以驾驭从喜剧到悲剧的各种角色。同时,凯瑟琳·赫本也是一位我行我素、个性强烈的女演员。她年轻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公开露面,也很少接受采访。作为一个好莱坞明星,凯瑟琳·赫本这种反常规的方式给她带来了“傲慢的凯瑟琳”的称号,这种强烈的自我保护主义在她的人生后期才有所改观。1999年,美国电影学会评选出百年100位最伟大的女演员,凯瑟琳·赫本名列榜首。
弗里达·卡罗
Frida Kahlo(1907-1954年)
弗里达·卡罗,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的一生并不顺利,她年轻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并且与一位墨西哥艺术家有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婚姻。弗里达热爱墨西哥,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墨西哥的传统文化。年轻时的车祸让弗里达经历了很长一段与世隔绝的恢复期。弗里达的画作中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自画像,弗里达说:“我画自画像是因为我总是独自一人,并且我知道自己是最好的绘画主题。”弗里达出生于一间名叫“蓝房子”的房屋里,也在这个地方死去。
世界历史精神文明 篇12
专题热度:★★★☆☆
试题难度:★★★☆☆
高频考点:包括世界科技的重大发明,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论,达尔文进化论及三 次工业(科技)革命的重大发明如瓦特改良蒸汽机、发电机与电动机、互联网等,要重点关注这些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分析文艺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注意理解文学艺术的时代性,认识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
考题类型: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都有涉及,以选择题为主。
考查特点:所考试题多以文字、图片或表格等材料为载体,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角度新颖。复习时,我们要把握人文主义的起源、复兴、发展、成熟这一主线,特别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对亚、欧、北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深远影响。试题侧重于考查不同历史知识的对比与鉴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难度不大;注重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及特点。
复习建议:
1.把握人文主义思 想的发展 演变这条 主线。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希腊先哲时期是萌芽时期,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是兴起时期,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是发展时期,启蒙运动时期是进一步发展时期。要从人 类探索社会、追求理想、追求和谐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人文主义的发展。
2.对于近现代科技,要弄清三组关系。一是伽利略的成就与牛顿力学。前者是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后者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二是科技与思想文化。人类在科技上的重大突破,离不开文化更新和思想解放的推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同时,科技进步又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其中,物理学领域的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对哲学发展的影响尤其显著。三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与牛顿力学。前者是对后者的概括,而不是否定。前者只是否定了后者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理论概念,至今仍指导着物理学的发展。
3.对于世界文学艺术方面,要突出三个“重点”、理清两条“线索”、树立一种“精神”。
(1)三个“重点”:一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二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艺术价值。三是影视艺 术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两条“线索”:一是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文学流派,深刻反映了社会历史现实。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 和艺术的 发展,科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影视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世界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珍宝,入室探宝,可以给人以美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可以提升人文素养;可以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观念。
【金题点睛】
示例1(2014年高考海南卷第11题)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 的主张中,与卢梭的 主张不同的是
A.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洛克主张“国王及其政府应该在立法权控制下行使权力”体现的是议会君主制,故A项正确;“国家源于社会契约”属于社会契约论,是二人的共同主张,故B项错误;“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也是二人的共同主张,故C项错误;“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不符合题干中“国家政治”的限定,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L.汉金斯在《科学与启蒙运动》一书中说:“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相信,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它甚至会毁坏宗教法庭的基础。”该材料主要强调
A.科学革命启发理性的出现
B.理性主义思想成为科学革命的根源
C.启蒙运动破坏了天主教规
D.科学革命冲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答案:A
解析:由“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可知,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学革命与理性思想的关系,科学革命的发生促进了理性的出现,由此可知,A项正确。B项拔高了理性主义思想的作用,C、D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强调的角度。
示例2(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17题)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皆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者科学)与技术联系不够紧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故A、B、C三项错误;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故D项正确。
变式练习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表1),下列对材 料信息解 读正确的是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果 转化为生 产力的周 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就 都以科学 理论重大 突破为基础
D.科学发展 对人类社 会生活影 响越来越大
答案:B
解析:材料列举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一些重要发明成果的研究年限、生产推广年限,反映了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说法较绝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成果主要是生产经验的积累,与科学理论重大突破无关,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示例3(2014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哥白尼日心说主要探究宇宙,与人无关,故A项错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提出时近代科学体系早就形成了,“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的是牛顿经典力学,故B项错误;哥白尼日心说反对之前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反对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都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故C项正确;“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的是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马克思在1861年向朋友介绍某本书时这样写道:“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虽然存在许多缺点,但是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合理的意义。”下列对“这本书”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为《共产党 宣言》的诞生 提供了理 论依据
B.使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之上
C.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该书的作者在认识宏观世界方面存在着不足
答案:C
解析:《共产党宣 言》的诞生时 间是184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之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与题干意 思不符,故C项错误;“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说明马克思肯定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力地打击了目的论,故C项正确;“认识宏观世界方面存在着不足”属于经典力学,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示例4(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18题)“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母亲》
D.《老人与海》
答案:A
解析:由“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 领域内的 秩序”可知该作品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相同,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感情的抒发,注重人类感情世界的挖掘的特点。《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 主义文学,故A项正确;《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B项错误;《母亲》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作品,故C项错误;《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文学,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这里有贵族的沙龙,战场的格杀,莫斯科大 火,法军溃逃,地主的庄 园生活……构成了光怪陆离的社会万花筒,体现了作家的广博,使得作品气象万千。”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A.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B.拜伦的《唐璜》
C.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D.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从材料描述的内容来看,该作品属于现实主义文学,内容主要描述了战争的场景,故D项正确;A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故A项错误;《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故B项错误;《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作品,但反映的是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是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故C项错误。
【重点突破】
1.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3.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延续与弘扬
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一样,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开启了这场运动。
(1)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强调以人而不是以神为核心来观察世界。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它同样强调人的作用与价值,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科学的办法)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这与人文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2)在反封建层面上,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带有更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它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并对未来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做了较完备的设想。
(3)总体看来,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做了全面的发展:
1从批判对象看,文艺复兴的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则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特别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
2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而启蒙运动扩展到了哲学、史学、经济、政治等各方面。
3从批判形式看,启蒙运动脱掉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以理性为唯一判断标准。
综上所述,可以说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延续与弘扬。
4.牛顿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比较
5.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在发生的条件和对社会的影响方面的相同点
(1)条件: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内外市场扩大的结果。第一次是因17世纪资本主义统治在英国确立,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18世纪中期英国国外市场扩大所致。第二次是因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的确立和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及自然科学取得了迅速发展所致。第三次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科学理论有重大突破、科技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及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技迫切要求的结果。
(2)影响:三次工业(科技)革命都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是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都推动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第一次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没结束,但已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使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增强。
6.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积极影响。
1对经济增长方式:信息化的发展开创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靠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2对教育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通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3对生活方式:信息化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网络通信系统,从而使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 的生活方式。
4对国际竞争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竞争方式,以政治军事为主的竞争逐渐让位于科技竞争,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科技作为提高民族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决策。
5对国际经济格局: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2)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2全球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3一些人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腐朽落后的文化和信息容易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7.“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的比较
8.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
9.17世纪到20世纪,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1)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发展引起技术上的进步;政治上,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尚无力推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需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故推行重商主义扶持资产阶级,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封建色彩。当时欧洲文学艺术流行的是 古典主义 潮流,它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促进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3)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端逐渐暴露,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4)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人类却付出了巨大代价:两次世界大战、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人类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格拉底曾指出:“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苏格拉底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
B.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
D.雅典城邦推崇法律至上原则
2.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古希腊神话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突出表明了
A.古希腊人对神的敬畏和崇拜
B.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C.古希腊哲学家主要研究“神”的本质
D.古希腊城邦制度的高度发达
3.“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总体特征并不是所有意大利人的特征,而主要是富裕的上层阶级所独有的,他们只占全部人口的一小部分。”这种评价
A.否定了文艺复兴的重大作用
B.较客观地指出了文艺复兴的局限性
C.忽略了文艺复兴的阶级属性
D.片面地夸大了文艺复兴的消极影响
4.1878年,雨果以76岁高龄发表了震撼人心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枢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微光”意指
A.波旁王朝正处于法国的极盛时代
B.法国开始 迸发出资 产阶级大 革命的火光
C.伏尔泰葬于思想圣殿巴黎先贤祠
D.冲击法国 封建统治 的伏尔泰 等人的思想
5.现代学者周有光说:“启蒙运动不是简单地继承文艺复 兴,而是发展 和提高了 文艺复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次运动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B.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拓展了人文精神
C.两次运动都把矛头指向封建王权
D.启蒙运动 比文艺复 兴具有更 大的广泛性
6.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中世纪后期神学和基督教会对现实生活的控制受到当时由个人探究得出的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的挑战,并最终为后者所取代。”这里所说的“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是指
A.天赋人权和理性主义思潮
B.无神论和依法治国理念
C.重商主义和主权在民思想
D.人文主义和宗教信仰自由
7.约翰·麦考曾经说:“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的、乡村的。和这些相异的一个新阶层的出现,导致了一场社会革命,这个新阶层就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约翰·麦克所说的社会革命指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
8.1703年,牛顿(1642-172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任职期间,牛顿曾说:“我愿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来证明神的存在,以便更好地侍奉神。”该现象表明
A.18世纪的科学发展还十分有限
B.宗教改革对牛顿产生深刻影响
C.启蒙运动在英国没有出现高潮
D.工业革命没有深刻冲击思想界
9.德国物理学家玻恩曾说:“普朗克做出伟大发现的1900年,标志着物理学新纪元的真正到来。”材料中所说的“伟大发现”
A.推动了人类对生物界的新认识
B.加速了人类对宏观世界的新探索
C.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促进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新认识
10.1949年11月,伦敦《泰晤士报》的标题极为醒目:“科学革命、新时空论、牛顿引力论的颠覆。”该报道的主题可能是
A.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B.普朗克与量子论
C.达尔文与进化论
D.瓦特与万能蒸汽机
11.“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关于“这一发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它揭示了时空的属性,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
B.它打开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C.它解决了热辐射理论的疑点,有助于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D.它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12.《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1从亚里士多德学 说到自由 落体定律2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3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4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A.123B.134
C.124 D.234
13.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与巴雷特的主张不符的是
A.因特网推动全球化进程
B.因特网应受法律控制
C.因特网应立足部族化
D.因特网应受政府管控
14.北京时间2014年7月15日凌晨,《科学》杂志在线发文,宣布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团队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让研究新的量子系统成为可能,或将对信息技术进步产生重大影响。下列科学家与这一发现无关的是
A.普朗克B.达尔文
C.玻尔D.爱因斯坦
15.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在全球化第三阶段,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形成B.交通工具革新
C.信息技术应用D.美苏冷战结束
16.文艺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风格。下列创作风格与其对应的文艺作品,不匹配的有
1斯达尔夫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巴黎圣母院》2车尔尼雪夫斯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苹果车》3沃塞尔“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向日葵》4莫奈“光是画中的主角”———《格尔尼卡》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7.下列对图3所示作品 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A.它是浪漫主义作品
B.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对思想观念的冲击
C.它体现了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它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18.南朝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原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下列作品在创作风格上,可与《风》《骚》对应的是
A.14、23 B.12、34
C.23、14 D.24、13
19.总之(画家关注的)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与上述评价最符合的绘画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D.现代主义
20.人们评论一个艺术流派:“(他们)拥抱现实生活———但是以不同的方式。别具一格的是,他们对色彩、光线和光学的新理解融入他们的画作中。”下列画家属于这一流派的是
A.德拉克洛瓦B.凡高
C.列宾D.毕加索
21.美学家阿恩海姆曾说过:“(它)之所以引起哗然与骚动,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新奇,而因为它所显示出的扭曲和张力。”作者评论的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理性主义
22.20世纪初,某学者在评价某一艺术时说:“它也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它对于人类文化所起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印刷术。”该艺术是
A.电影艺术B.雕刻艺术
C.绘画艺术D.电视艺术
23.刘海粟在《西洋风景画史略》中介绍道:“由其罗列之色点,描写其真现象,故能形态与光线俱臻善美,且深远处亦无不显豁呈露。”这介绍的是
A.浪漫主义美术
B.现实主义美术
C.印象派美术
D.现代主义美术
24.有位美学家指出:“绘画应是从最单纯的事物中抽离出最简单的形式,让画布上出现的是符号般的造型,经由视觉慢慢被组合在一起以代表一个实物。他不是具象世界,而是画家心中的意象。”下列美术作品中,创作风格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向日葵》B.《睡莲》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格尔尼卡》
25.图6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某 电影的海 报,若要从电影史角度给该片配上一个标 题,下列选项中合适的是
A.电影时代的处女作
B.默片时代的经典
C.有声黑白时代的开山之作
D.有声有色电影的代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追求人的自由是众多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康德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康德主张,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建立起来。
———陈乐民《康德论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康德认为启蒙的前 提是什么?(2分)概括指出康德对“自由也是一种责任”观点的理解。(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卢梭和康德“自由观”的历史作用。(3分)
27.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部分重要发明从定型到投产的时间示意图。
———根据《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的数据编制
材料二1990年4月,美国总统布什颁布了提高教育水平的七点计划。重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人力资本是美国立足21世纪的关键问题,其后明确宣布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自1965年以来的历次移民法的修改,均向有一技之长的科研人员倾斜。80年代末,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中的非美国出生者占到59%,美国工程系科的研究生一半以上是外国人,35%以下的主讲教师中有60%是外国出生的。
———黄安年《美国的发展与科学技术革命》
材料三表7是中国1989年至1995年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讲话或重要决定。
———《新中国档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片反映的主要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领导人和党中央自20世纪80年代末对科技、教育关系的认识。(4分)对此,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启示?(4分)
28.阅读下面表格:
请回答:
(1)根据表格,概括世界近代现代电视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电视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B4.D5.B6.D7.C8.A9.D10.A11.A12.C13.C14.B15.C16.B17.D18.D19.C20.B21.C22.A23.C24.D25.C
二、非选择题
26.(1)主张: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按照社会契约建立政权,保障自由。(4分)
背景: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上,法国深受封建专制统治 和教会压 迫。(2分)
(2)前提:公开运用自己理 性的自由。(2分)
理解: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别人的自由,自由应该由法律或宪法来保证,要按照自由的理念建立新的社会制度。(3分)
(3)历史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民族民主政治运动;影响了公民法治社会的构建。(3分)
27.(1)主要趋势:科技发明用于生产的时间越来越短,科技促进生产的作用 越来越大。(2分)
主要原因: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多数国家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教育的发展,民众素质的提高。(4分)
(2)主要因素:重视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人力资源;修改移民法,加大外国科技人员引进的力度。(4分)
(3)认识: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经济效益的提高取决于科技的发展;振兴科技,又必须首先发展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4分)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把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当作头等大事予以重视;近代现代以来,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水平;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国家的综合国力。(4分)
28.(1)主要特点:前期发明进程缓慢,成果集中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技术从发明至运用十分迅速,电视技术不断改进,从无声至图像和声音同时播出;从二战前的黑白时代发展至二战后的彩色时代;二战使电视业陷于停滞状态,二战后美国在电视业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12分)
【世界历史教学】推荐阅读:
世界历史09-03
世界历史之最08-02
世界历史时间顺序08-17
马克思世界历史08-04
公共基础世界历史常识07-24
分析世界历史的意义07-25
初三世界历史复习提纲09-04
社会主义与世界历史09-24
公共基础知识世界历史06-10
第一次世界大战_历史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