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语教学》

2024-07-12

《世界汉语教学》(精选12篇)

《世界汉语教学》 篇1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主要载体,是传播知识、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因此,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将是决定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核心和关键因素。作为反映对外汉语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刊物之一的《世界汉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科研的水平及其发展趋势[1],因此,笔者通过对该刊2000—2009年发表的论文进行调查统计,剖析核心作者群结构,揭示对外汉语期刊学术影响力,加深对外汉语研究者对《世界汉语教学》的了解,同时从作者研究的角度窥探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总体现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考虑到论文被引情况是学术影响力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度相对较低,因此研究论文的年份上限确定为2009年。利用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统计《世界汉语教学》2000—2009年共40期所刊载的所有学术性论文518篇(不含书评、各地教学、学术动态和简讯等文章),从其历年发文作者、地域分布,核心作者群分布、论文合作情况、论文被引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检索日期:2010年8月20日至8月25日。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载文量的年度分布

期刊载文量是直接反映期刊信息输出量与期刊编辑容量的指标,它对期刊总被引频次的指标有一定的影响[2]。《世界汉语教学》2000—2009年共出刊40期,载文518篇,平均每期12.95篇。数据显示,期刊各年度载文量篇数变化不大,历年发文数占总篇数的百分比中2006年最高,为11.96%;2004年最低,为8.88%。可见该刊历年的发文量比较均衡。从该刊的栏目看,基本的栏目为汉语学习、教学、测试、汉语学术评论等。以上均反映出《世界汉语教学》在近十年来坚持一致的办刊宗旨,每期都能保持比较稳定的页码范围,采取择优录用、注重质量、稳步发展的办刊策略。

2.2 载文作者群的地域分布

作者广泛、稿源充足是期刊生存的保障和发展壮大的基础,同时也能很好地反映出期刊的学术覆盖范围和影响力。2000—2009年《世界汉语教学》发表论文的作者共计650位。其中,国内作者地域遍及中国包括台湾在内的25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范围,海外作者则分布于包括日本、美国等在内的15个国家(如表1)。可见其作者分布面较广,期刊的学术影响范围和辐射力度也较大,但作者的分布区域不均衡。北京发文作者最多,占比49.076%;除北京以外,发文作者在10人以上的有上海、广东等10个地域。值得关注的是,有日本、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4个海外国家的作者也名列其中。发文作者在10人以下的省份主要是国内一些经济较为不发达和远离北京的省份。在所有的发文作者地域中,海外国家的作者数量在逐年上升,其总占比达到12.925%,仅次于北京作者的百分比。这与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在海外一些国家的被重视程度和熟知程度在不断提升的现状互相呼应,反映出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科研的刊物之一的《世界汉语教学》在海外的影响力在逐步加强和扩大,这也正是体现了《世界汉语教学》定位于世界范围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目标和办刊宗旨。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国家的这84位作者中,其中有不少是原来在国内致力于汉语教学科研的人员,随着海外“汉语热”的兴起,这部分学者到了各个需求汉语学习的国家为对外汉语在海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海外的本地作者对于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科研力量还不够,《世界汉语教学》在吸收更多的海外国家的本地作者来关注和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及科研方面还有进一步的可拓展空间。

2.3 载文作者单位分布

载文作者单位分布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世界汉语教学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能力。2000—2009年《世界汉语教学》的650位发文作者中,来自高等院校作者共计584位,占比89.84%;科研院所的作者42位,占比6.46%;其他单位的作者24位,占比3.65%。北京语言大学的发文作者最多,体现出其作为主办单位所占据的优势。作者排名前十的院校分布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广东等地,它们是对外汉语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单位,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成为《世界汉语教学》的主要载文作者单位,是对外汉语教学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单位(如图1)。

2.4 核心作者群统计分析

作者是期刊论文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是决定期刊论文质量的关键,而核心作者更是期刊质量稳固和继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反映出期刊在某一学科研究上的持续影响和辐射强度。

2.4.1 核心作者群的分布

核心作者群指的是那些发文量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的集合体[3],他们是形成文献流的骨干力量。挖掘、培养和构建期刊的核心作者群是期刊人才资源建设的一部分,是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了确定出《世界汉语教学》核心作者的数量,笔者依据文献计量学中著名学者普赖斯(PRICE·D)所提出的计算公式进行统计:

undefined

式中,M为发表的论文篇数,Nmax为所统计的年限中发表文章最多的那位作者的论文数。只有那些发表论文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方能称为核心作者,也即多产作者[4]。

在本文所统计的时间段内,《世界汉语教学》发文最多的那位作者的论文数为7,将此数代入公式,得出M值为1.98篇。在实际应用中,按照取整的原则,取M值数为2,即2000—2009年间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2篇以上的那些作者为核心作者。由于篇幅有限,表2中给出了发文在4篇以上的论文作者姓名和作者机构分布。

由表2可见,《世界汉语教学》的核心作者队伍相对稳定且已初具规模,他们不仅是《世界汉语教学》的核心作者,也是整个对外汉语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同时,核心作者个体的发文在年度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表明他们关于对外汉语的研究已经深入持久,也反映出他们对《世界汉语教学》多年的支持和信赖。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知,2000—2009年间《世界汉语教学》的核心作者共计106位,所发论文数量为270篇,占总体发文量的52.12%,符合普赖斯定律50%的要求[4],说明该刊的核心作者群体较为稳定,反映出对外汉语学术研究队伍一直在稳步发展和扩大。

2.4.2 核心作者合作程度分析

论文合著率及论文平均合作强度是文献计量中衡量作者合作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是反映刊物论文作者智力和协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度的值越高,则合作智能就发挥得越充分。其中论文合著率是指合著论文量占作者发文总量的比率;平均合作强度=(总合作人次/合著论文量)+1,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2]。2000—2009年《世界汉语教学》的合著论文数为106篇,合著率为20.46%。该刊的9位高产作者中有6位的合著率高于20.46%,最高为83.33%(如表3)。这种科研中的合作有较好的互补性,有助于组织培养科研队伍。但应该指出的是,这些论文的合作大多属于本机构内部的合作,跨学科、跨地域、跨机构的联合研究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文的影响力。作为面向世界的汉语学习刊物,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程度也需要加强,以便进一步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2.4.3 核心作者发文被引状况

引文是学术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期刊论文质量和影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10年8月最新更新数据对2000—2009年的《世界汉语教学》的发文被引、核心作者被引等情况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在全部的106位核心作者中, 有59位作者在《世界汉语教学》发表的93篇论文不同程度地被引用,以上核心作者的论文的总被引频次达到2 235次,人均被引频次达到37.88次,篇均被引达到24.03次。说明在核心作者群中有超过二分之一的作者的发文质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他们的文章保证了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和权威性。

自引是文献引文中的一类非常普遍的现象,它反映了某一主体在研究与进展过程中的前后关系。自引包括作者自引和期刊自引。作者自引率指在研究范围内作者自引的条数与总引文条数的百分比,它反映核心作者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世界汉语教学》的核心作者中共有356条自引,作者自引率为12.35%,这一结果比邦兹和斯奈德统计的社会科学文献自引率3.4%要高[5],显示这些作者较为深厚的研究潜力及其在《世界汉语教学》上的发文具有研究上的连续性。

期刊自引可以反映出该刊载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及其学术风格和特点。期刊自引率是指期刊自引的条数与总引文条数的百分比。在2000—2009年的《世界汉语教学》发文中,期刊自引439次,期刊自引率为15.22%。说明《世界汉语教学》载文具有一定的关联度,连续性和稳定性好,情报自给能力强,在用稿和选材方面较稳定,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2.4.4 研究生作者分布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研究生已成为学术期刊一支不容忽视的作者队伍。2000—2009年的《世界汉语教学》论文作者当中:在读博士生作者29人,占全体论文作者的4.462%;在读硕士生14人,占全文论文作者的2.154%;研究生作者在全文论文作者中的总占比达到6.616%。上述研究生群体发表的43篇论文中,有10篇论文被引用108次,被引用文章占总研究生群体文章的比值是23.26,远远高于期刊整体的被引百分率。可见,这一群体的发展潜力值得重视。

3 结语及建议

《世界汉语教学》自1992年以来,连续四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期刊的学术质量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通过对2000—2009年《世界汉语教学》的载文作者群的统计结果看,期刊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逐年扩大,而期刊年载文量的变化幅度不大,正是体现出期刊注重择优录用、保证文章质量的一贯办刊宗旨。从发文量较多的单位和核心作者所属的单位统计结果表明,该刊的作者主要来自高校科研一线,该刊成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科研信息和科技成果交流、展示的主要平台之一,为对外汉语教学科研发挥着重要作用。

载文作者是决定期刊论文质量的关键,形成连续、稳定的作者队伍,不断壮大作者群,是办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6]。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是以《世界汉语教学》的2000—2009年间的载文为统计源,重点从论文作者的角度来窥探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及其核心作者队伍构成,并不代表整个对外汉语研究界。某些对外汉语研究界的专家、知名学者未被纳入核心作者群,但并不能否认他们的学术研究实力及其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所做的贡献。因此,在总结前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就对外汉语教学科研的期刊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性建议:

(1)优化期刊核心作者群。

从统计结果看,2000—2009年《世界汉语教学》的核心作者无论是数量还是发文质量都满足文献计量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按照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未被纳入核心作者的群体中有34位作者的文章被引用789次,篇均被引为23.21次,与核心作者的篇均被引24.03次差距并不大,而被确定为核心作者群中则有47位核心作者的109篇文章从未被引用过。由此可见,尽管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我们可以确定出期刊的核心作者,但核心作者并不一定全部同样发挥出核心的影响力。有一部分具有影响力的非核心作者没有继续关注该刊,而他们也许是被期刊所忽视的一部分重要科研力量。因此,期刊在建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和优化自己的核心作者群,吸引他们来不断地关注和推动期刊的发展,保持期刊的高质量和高影响力。

(2)注重拓宽期刊对国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领域,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和提高密不可分。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海外国家在其本土的汉语学习也呈现升温趋势。反映在《世界汉语教学》期刊的作者群中,国外作者分布的国家和人数均有所扩大和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刊的作者群中国外作者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但相对于国内作者群的占比而言,国外作者的占比依然是非常小的。这一方面显示出对外汉语的重要主体研究者仍然是以国内学者为主,反映出国内学者研究水平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教学依然存在较大的可拓展空间。对外汉语研究学术期刊在提升国际间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方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因此,吸引更多的国外作者来关注对外汉语研究学术期刊并成为它的忠实作者是非常有必要的。

(3)注重研究生作者群的培养和选择。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各培养单位的重视。作为获取相应研究生学位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这就为学术期刊提供了一批在质量和数量都具有相对保障的稿源,使研究生这部分作者群作为学术期刊稿件的重要来源成为可能[7]。正是这些新生力量将不断地补充到学科的发展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经过时间的锤炼而最终成长为学科的中坚力量。与老一辈的对外汉语的专业学者相比,研究生作者也许在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所欠缺,但该作者群体的年龄优势、外语水平的优势、信息素养能力的优势使得他们在这个信息瞬变的网络时代更容易吸收海量的信息,整体融入全球环境的能力也较强,对推动作为面向世界的对外汉语学科在国际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潜力不容忽视。因此,对外汉语学术期刊应注重收集这部分群体的信息资料,了解他们的研究动向,并积极提供这部分作者在学术创作上的一些条件使其学术论文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有所提升,从而扩大其在对外汉语界的影响。同时,期刊在这部分作者群体中也能够吸纳和培养一批忠实的对外汉语研究的期刊作者,这样不仅有利于期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是对外汉语教学科研作者队伍建设的长期发展的需要,这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2000—2009年《世界汉语教学》论文作者为基础,从载文量、地域分布、机构分布、论文合作情况等多方面对作者群进行统计分析,并重点从核心作者群的发文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从作者研究的角度窥探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区域性发展水平,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作者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核心作者,作者分析,《世界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宋若云.1987—2001年《世界汉语教学》引文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3(4):107-112

[2]幸建华,汪卓赟.《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2006年载文作者群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3):398-401

[3]段和平,史文海,俞立.探讨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核心作者群的重要意义[J].临床荟萃,2004(8):480-481

[4]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04-209,220-232

[5]廉清.《图书情报工作》核心作者群分析研究[J].现代情报,2004(11):55-59

[6]安秀芬,王景文,黄晓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0—2002年的载文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3):264-267

[7]刘庆文.研究生:科技期刊值得关注的作者群[J].编辑学报,2004(1):54-55

《世界汉语教学》 篇2

内容提要: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简洁最丰富最成熟最优秀最特殊的一种语言,但又成了举世公认最难学的语言。这是中国汉语教学的失败,也不利于汉语的学习推广和走向世界,这更昭示着汉语教学巨大变革的必要和可能。而这完全是不了解汉字的规律,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这种方法的根本错误在于两条:一是分散识字,二是读写用完全同步。鉴于此实行集中识字读写分开的新式识字法,使幼儿能在一个学期内认识2500多个常用汉字,相当于小学六年的识字量,识字甚至同说话一样,使孩子在学前(最多一年级时)就可以完成。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其意义不可估量。

识字教学存在根本性失误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简洁最丰富最成熟最优秀最特殊的一种语言,但又成了举世公认最难学的语言最难写的文字(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字都很难看),这是汉语教学的失败,必须进行革命。而这是古代某些御用文人和官僚刻意为之(一切垄断者都有此偏好),是传统教育官方文化特权主义霸权主义专制主义神秘主义伪精英主义贵族气息的本质表现――文化一被垄断,它就成了特权文化官僚文化神秘文化贵族文化愚民文化――是为其脱离实践,统治、欺骗和愚弄群众服务的。祖先创造汉字近乎完美,其智慧之高超、奥秘之深邃、原则之科学、构思之巧妙、内涵之丰富、前景之远大是我们远未认识的。它一字一音字不变形(不像外语变格变位),字多是词字再造词,字有限而词无穷。用不着多大聪明和过多比较,就能看出汉语的优势来。然而千百年来统治者政治愚民文化垄断,终于造成了这种局面。幸亏声音像空气一样无人能够垄断,不然群众会连说话的能力都被他们剥夺。他们故意对汉语学习加上四把锁而愚人自愚: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加一把锁――中国人的言文分离、书面语言之异于和难于口语世所罕见(比如我们读一千三百多年前李白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点也不觉得深奥,就像听今天的六岁小孩说话一样,可见当时的人说话也是很通俗的;而一看书面文字却是什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就是韩愈写文章也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乎者也,雅多了,也难多了。这根本不是当时人们语言的记录),他们利用权力把俗言变成文言使文字变得难学难解,再用语言霸权维护他们的权力,言文一致经过近代“五四”白话文运动才基本实现,然而至今仍有人以语言和文章晦涩难懂为荣为高;从写字到成文又加一把锁――汉字笔画从左到右符合人的生理习惯和运动规律而行文印刷却从右往左,这除了弄脏衣袖累痛手腕之外,没有任何必要,简直是违背常识逆天行事,但是千百年来毛病当成传统,这种改变更是现代才开始的,是解放以后近几十年的事情,而且不少华人至今未变;文章写出又加一把锁:不加标点符号使得许多语句歧义连连甚至不知所云,以致后人不得不做但又做不好的加标点“句读”成为一种“学问”(中国很多学问就是这种有不如无没事找事的学问,而真正的学问即创新发展却极少),所谓“一年识字三年断句”。更为奇怪和荒唐的是,人都知道说话要喘气,文要加点句要断开并且辛辛苦苦地为别人为前人的章句加点,但自己却又文不加点再让后人断句,误人误己令人匪夷所思。有标点符号也就是近代的事情!中国的文人和官府怎么了?为何总是与人与己过不去,几千年就是产生不出个标点符号来?千年百年千人万人都在做着这种过河搭桥后立即拆桥的事情,客气地说这是保守愚蠢,不客气地说是故意误国害民!他们从来都是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实际上是愚民误国的伪精英,对国家和人民有一点点责任心中国的“教育”就不会弄到这步田地!我对传统教育官方文化深恶痛绝,至今有人还是这种心态!打破前三把锁这看似简单的事情,非要经历五四运动那样剧烈的革命才得以实现!传统教育官方文化之顽劣于此可见一斑!从说话(字)到识字写字又一把锁――汉字极简极美字为本位,中国人认识两三千个常用字就很有学问了(任何外语总要有上万数千单词才算有学问吧),但是有人就是不让孩子早识字,识字也只能用他们的笨方法,两三千汉字非要放在十几万字的文章中、非要学习五六年甚至更多不可,而且多数人还学不好;方块字本来有难写的一面,他们非要孩子识字就要写字,写错一个罚一百遍而折磨孩子。其实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应该大量地阅读文章接受信息而不是咬文嚼字地解字写字。这本来不是问题但让初学者就彻底解决这就是问题!如同孩子初学说话总是不准初学走路总是不稳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一样。然而教者什么办法笨用什么,什么办法好反对什么。这到今天也没有根本改变,把包括识字在内的一切学习搞得极其繁琐昂贵玄虚无用。千方百计地愚人愚己。初步研究使我感到,汉字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其优势和价值远远没有为我们认识一二,千百年来被文化专制主义者这些不肖子孙无情地埋藏着破坏着歪曲着诬蔑着,他们“不善操舟而恶河之曲”,无意有意地做着误国害民的事情。我们必须推倒强加在汉字身上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破除文化专制主义。他们这样做是根本不懂汉语的优势和特点,也非常不利于汉语的学习推广和走向世界,阻碍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更不适应家长需要和时代要求,汉语教学必须改革,必须还文化于人民,让中国人尽快地聪明起来,让国家尽快地富强起来!“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真理是朴素的,汉语是最特殊最好学的一种优势语言,孩子多识字早识字就等于掌握了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语言丰富则知识丰富则智力发展,其意义不可估量。如果我们有很好的方法使孩子早识字多识字有什么坏处?让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对中国人有什么不好?一些人对国人如此愚民于心何忍?如此亵渎中国文化天良何在?救救中国救救孩子!不能再听某些既虚荣无能又专横霸道的专家学者们的一派胡言了,不能为了某些人的威权和饭碗而继续误国愚民了。但愿这种变革少一些阻力!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一变革使命,对汉语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不要用任何理由来辩解和逃避。语言是人类最自然的东西,学习语言也能够和应当成为一件不难的事情。古老美丽的汉语就更是如此,现在汉语之所以让人难学,这完全是不了解汉字的规律,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

中国学校现在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让孩子通过课文学习识字的,根据现在随课文识字的教学计划,将2500个生字分散在六年的小学里去学,小学阶段平均每天识字仅一个多一点,效率极低。这种方法的根本错误在于两条:一是分散识字,二是读写用完全同步。

所谓分散识字,就是将汉字放在选择的课文中学习,通过大量的课文识字,这用的是外国人学习单词的方法。我们知道,汉语中没有与外语“字母”对应的事物,但外语中也没有与汉字中的“字”对应的形式。“字”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现在世界上的一切(至少是主要)语言中都没有和字对应的这种形式,他们只能有无数(以十万百万计)的“单词”,“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字”绝大多数都可以独立存在(除了葡萄、鸳鸯等字外),有独立意义,差不多相当于外语中的“单词”了。所有汉字一字一音,字不变形,一字几乎就是一词,许多名词动词形容词一字一音就可表达,这是外语中的单词无法比拟的。汉字至少有这样三个特点:可理解性(象形文字,字总数少),可拆分性(汉字几乎都由一个以上的字组成,只要它有一横我们就可以这样说。汉字中不可拆成字的字并不多,想找个不能拆成字的汉字非常困难。汉字是字中有字,字又成字。连“子”也是“一”和“了”构成的呢!),可组词性。字已是词,再由字成词,因而字有限而词无穷。汉语是以单字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字可以组词,为数不多的“单字”可以组成无穷无尽的“单词”,这是汉字的无比优越性所在,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学习要以识字而不是学词为本,能够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如果能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好的方法认识了常用汉字,中国人就过了语言这一关。外语的单词量极大,就总量而言几乎是天文数字,随时产生,出一个新事物就要造一个新词来称呼它,英语据说词汇总量已有百万左右,莎士比亚掌握的词汇在两万左右,一般的人大概也都要掌握一万左右才行,现代社会外国人要有一两万个单词才算有学问吧!中国研究生以上的人英语词汇量都在上万左右。相信任何拼音文字都不会拥有三两千个单词就算有学问的情况。而汉字总数就五六万个,常用的就两三千字(使用概率在95%以上,再多认几千提高三两个百分点,多认几万提高零点几个百分点),中国人认识两三千个字就算是很有学问的了,足以应付自如,偶有不识自学极其简单,不要再跟别人学习了。说句笑话,他遇到不认识的字,认真一点查查字典,不查字典连猜加蒙也理解个八九不离十(谁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呢?),它所组成的词足够用的了。识三两千汉字的人至少相当于英语中掌握两万单词!这种比较优势是明显的巨大的。这就相当于在中国,建筑最美的房屋需要三两千种材料,而在外国则要两万种材料(这里还没有说汉语语法的优势,汉语没有什么语法,不要用语法来难为孩子吓唬外国人)。这是汉语优势之一,数量比较。而汉语更大的优势还在后面,就是这两三千个字可以集中学习,这是从质上比较的。

汉字可以集中认识

诚然,中外语言都不是通过背诵字典而是放在文章中识字的,但是汉语这三两千字(或任意几百几千字)可以用很少重复的形式编成押韵合辙琅琅上口且有意义的一篇文章一本教材来学习,而外语那么多的词汇,那么复杂的语法现象,很难编出这样的教材来(比如英语三句话不过就要the,the,of,of地重复起来,离开介词冠词等几乎寸步难行)。而汉语这样的教材在南北朝时就有,千字文就是几乎一字不重的古代识字读本,1000个字中包含了993个生字,几乎包括了当时的常用汉字而成为儿童课本。近年国内也有人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我在借鉴古人和别人的基础上,新编了一本更加简洁更加通顺的2800多字的识字教材,包括了2570多个(含小学六年级规定掌握的2500个常用汉字)生字。经实验证明,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入学其实相当于幼儿园大班孩子,并不识字,)有组织地每天学习二三十分钟,在三个月之内可以毫无困难地认识它而过了识字关,就算一个学期学完也是很快的!世界上大概除了汉语,没有任何语言能做到这一点:让五六岁六七岁的孩子一学期就能掌握母语。而现在这2500个汉字却在小学六年间十几万字左右的教材(不包含100多万字的课外阅读教材)中包含,碰来碰去才认识这些字,效率自然和这不可同日而语。这是说现在分散识字的方法没有掌握汉字的特点。

这里我要强调指出,汉字的这种特点已为某些外国人所掌握和运用。据讲美国中央情报局就用过这种方法训练它的对华工作人员。汉语不就是两三千个常用字吗,它让招募的大学生进行一年的集中识字学习,这些人就能自由阅读中文资料过了文字关,如果再送到华人区实习半年,他们就能和中国人说话对答如流过了口语关,就是他们的写作能力稍差些。不过中国人学英语也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交际工具而不是为了当英语文学家,去超过莎士比亚啊!可见汉字的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过去做的是违背其规律的事情。三四个月最多半年可以做成的事做了五六年!我们已经吃了亏不要再贻误孩子贻误后人了!再不改变,可能就要由外国人来教中国人学习汉字了!

现在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第二个原因是要求学生对字要达到“音形字义”全面掌握,读写用完全同步,这个要求似是而非极不合理,大大放慢了识字速度。所谓“音”,就是要会发音能说出来,而这是每一个有说话能力的中国人都掌握的。据研究,学龄前儿童所说的话中包含的汉字在一千以上二千以下,三岁小孩叫爸爸妈妈,说“我要看电视”,“我打你”,“不跟你玩了”,更不用说指认东西等,话中已经包括了很多汉字,能够组织出来的词汇就更多。至于成人文盲就更不用说,有的文盲很聪明很幽默,很会说话很会办事,就是不认字。他会夸奖别人聪明,但你真写出“聪明”二字他却傻眼了。他很想甚至也会投资赚大钱,但你给他一本“投资指南”,“赚钱秘诀”,他却不认识了。幼儿和文盲的困难和限制在于只能借助声音学习,只能借助声音体态等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需要听人家讲以后他才能知道,才能思考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否则就是不可能的甚至是搞反了的(写封信他就不认识。有一个笑话讽刺说,一位财主是文盲,他收到一封人家向他借牛的信,他装模作样地看了一下以为是人家请他赴宴,就说“知道了,我一会就去!”结果斯文扫地。相信如果是当面向他借牛他决不会这样说。《水浒传》中的提辖鲁达――这时还未叫智深――在捉拿自己的榜文下面看热闹险些自投罗网,这都是很真切生动的例子,这就是音与字不同之处)。他只能以自己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和同样活生生的人打交道,以他的亲身接触为限度,只能进行即时交流,用哲学的话说就是“声音和人是直接同一”不能分割的,人的声音与人的`肉体共存亡。想交流就要和真人见面,人见面才能交流,人分开了交流也就停止了,再要交流只能再见一次面。一个只会说话的文盲所能利用的信息载体也只有声音图形体态等形式,他主要用声音和现实的人打交道。而声音是流动的思想,他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受到了他作为血肉之躯的自然人的局限,是一个局部的不完全的“社会人”。人类创造的成果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体现、保存和传承的,我们的世界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文字的世界数字的世界,文盲和儿童最大的不便就是不能享受和接受这种成果,他不知道形形色色的文字说的是什么,和现实中的人的交往只有说话这样一种片面的形式(复杂一点抽象一点他还听不懂,超出了他的理解能力)。一般地说,文盲只能说自己的方言土语,中国这么大,到了异地他乡面对南腔北调他就很难听懂外地人的话,更不用说外国人的话。文盲所看到的世界一定和我们不同,如同盲人与我们感知的世界不同一样。面对一个充满文字符号的世界,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是我们非文盲想象不到的。文化上的盲等于乃至不如盲人有文化。文盲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残缺的世界,当然这可以通过识字来解决。

学习要把快速识字放在第一位

所谓“形”,就是要能认识汉字,你写出来他能够认识。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像一幅图画,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会说的不一定能认识,但认识的就一定能说能用了。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如果不用语言表达出来,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人在想什么)。声音是思想的“外化”,是流动的思想,声音使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为他人所了解,能在一定范围内传播,那么文字则是思想的“物化”,是凝固的思想。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以后就有了更广阔更长远的存在甚至永恒,其意义也更加重大。文字和人不是直接同一而是可以分开的。它使人的思想成果并不随着人的活动停止而停止,并不随着人的消失而消失,可以长期存在甚至永恒。孔子死去两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还存在还在影响着我们,而孔子的爹,孔子的许多同代人到底想、说、做了什么我们实在无从得知而成为万古之谜。历史上一定有无数伟大的思想没有流传下来!多么可惜啊!文字使思想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扩展了。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这种信息载体是人类独有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从有文字的历史开始的,文字的出现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步伐。人类有了几百万年的历史,而有文字的历史不过几千年,但这几千年的发展超过过去几百万年的几百万倍,而且越来越加速发展着!全人类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为什么?值得我们深思。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和原因,识字则是一个人有文化和大大发展自己智力的标志和途径,因而绝对应当把识字放在学习的第一位。识字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使人摆脱了作为自然人必不可免的局限性,可以在广阔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的范围内接受信息,向古今中外的人学习和与之交流而不必亲身亲见。他面前打开了一个无限的天地,可以与现实和历史的人打交道。他社会化的程度和速度大大加快和提高了。“形”是“音”的“物化”也是其“深化”,是与音的分化和对音的发展。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之所以能保持统一,音物化为象形的汉字(汉语不是字随音走的拼音文字,拼音使得不同读音的一种语言变成了许多种语言。古欧洲的一种语言演变成了如今的英、法、德、俄、西语就说明了这一点。)是一个重要因素,什么语言都是音易变而字不易变。汉人的方言不计其数,相隔五十里的人就可能听不懂对方的话,但汉字只有一种。如果字随音走汉语会变成几万种语言也不止!北京人广东人可能听不懂对方的一句方言,但写出来都能认识并且在纠正着自己的方言。南方人可以把“阶”(街)念成“该”,但他识字后就会纠正自己的发音而能与更多的人交流。识字的意义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识字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过了这一关使得一个人获得了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而学习也就应该把这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而抓紧抓好不能以任何理由耽误,更何况它并不是最难而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学校却忽视了这个任务。本来孩子说话已经包括了一两千字,学习应该考虑尽快让他达到和超越这个水平,学习应当有适当的超越性。但是进了学校以后却把他当作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似的,从比如说“人手口刀马牛”学起,一年下来学了三五百字,六年也才两千多字。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熟悉了的东西变成了不会的东西,扼杀了人的兴趣爱好和创造性。现在语文教学在第一步也是在根本的问题上出了错。

识字和写字不必完全同步

所谓“字”,就是要会写,认识了的字要同时能够写出来。这个要求使得识字的速度大大放慢了,而且看似合理其实不然。说话先于和易于识字,识字也要先于和重于写字,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它们齐头并进同时完成。识和写本来就是两个阶段两种水平,可以而且应该把它们适当分开,这既是承认现实,也是加快学习的方法。在外语学习中,会认和会写是可以分开的,一个单词我可能写不出写不对,但是你写出来我能认识,这也是一个阶段一种能力。许多人不就是这样的吗?可以断定: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认识的字词要比写出的字词为多。拼音文字是能说就差不多能写所以他们要求读写同步有道理,也不难做到。他们能说就能写,看到就能读,但是他们能读出来却可能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同我们可以把一篇古文加上拼音一年级的学生也能念出来但却不知所云一样),他们难的是如何掌握这么多的单词量。而汉字则是要认识的字量比较少,但认识后就不难了解这些字所组成的词和文的意义,其特殊性决定了读写适当分开是科学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相比,“说”不难,“认”就相对难了一点,“写”就更难一点,因为这类似画画!和翻来覆去就是二三十个字母组成的外语单词相比,初学者写汉字有一定难度,而写好后则是一门艺术!大概世界上只有汉字才能成为一种书写的艺术吧!这种特点是汉字的一种不利,也是汉字的一个优长!识写同步就是扬短避长!非要孩子学一个就会写一个,说好听一点是不懂汉字特点,说不好听一点是故作高深刁难孩子向孩子卖弄自己的那点才能。书中的许多学问不过是“回字的四种写法”式的玩意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学问,而真正的学问他们却不去教也不会教!中国“教育”本来就有神秘主义贵族化而与学生为敌的一面,语文教学表现尤甚,醒来吧,“教育家”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们过去做了多少蠢事!我们应该理解和顺应汉字这种相对难写的特点,把难题适当推后一点才是扬长避短什么问题都好解决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妈妈让孩子发准每一个音再往下教孩子说话(要孩子一学说话就要他说正确,例如“吃饭”不能说“乞饭”,不说正确就不往下学,大概人到八十岁也不会说话!),没有一个人会说一句话后要会认会写这句话,为什么到了学校以后非要这样完全同步呢?真是匪夷所思岂有此理!识字是学习的开始,汉字就这么三两千字,会写本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事情,但儿童由于识字少和手的协调能力差等,一开始会认而写不出或者缺胳膊短腿地写错几个字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罪过”,继续学下去把认识了的字写出来不成问题。要求会认就要会写只能以牺牲识字速度为代价而误入歧途。打个比方,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在第一课就要把“人手口”写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这个要求也很“合理”啊),不写好不往下学,那么没有三二年的时间,大概很难把这几个字写得像模像样,可是如果这样要求谁都会觉得这是无理的可笑的!写得不正不好看有什么了不起?孩子初学写字只能写出那种东倒西歪稚态可爱的“娃娃体”,一开始所有的字都写不好,而到了比如说小学毕业时所有的字都写好了。那么现在要求学生认了一个字就要会写这个字不也是这样荒唐过分吗?你写出来他能认识,在识字过关后再来写字写好不是更好吗?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也违背了汉字的成字规律。汉字绝大多数字都是由一个以上的字组成的。比如“翻”字(这是在看路旁常见的“翻修轮胎”广告时想到的)就是由一撇加上“米”“田”“羽”三个字(细拆共可拆出一,八,木,口,十,日,田,番,习,米,羽11个字,加上它自身就是12个字)组成的,连“的”字细拆也可以拆成白,勺,一,日,口五个字,汉字是整体性的东西,还真难找到几个不是由其他字组成的汉字,越复杂的字越是这样,它实际上并不难认也不难写。就像书法家喜欢写复杂而不喜欢写简单的字一样。“目无全牛”时看不准写不好是难免的。既然如此,就不如让学生尽快地过识字这一关。他认识的字越多,他看复杂的字就越简单,写正确的能力就越强。小孩初看“翻”字要瞪大眼睛看组成,甚至还要数笔画,而成年人根本不用这样。“庖丁解牛”胸有全局,它成了很简单的东西。只要不是上了两天学就退学,识字多了把认识了的字写正确一点也不难。谁在儿时没有写错过几个字呢?初学写字不同于人到一个生疏地方辨认方向,第一次转向后来就很难改了(真的转向现在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扭过来),写错一次并不意味着终生改不过来了。只要求他会写简单的就行了。不要因此耽误了识字的速度。学得慢不一定学得好,学得好的办法恰恰在于多认字快认字而不是少认字慢认字。只学几个简单的字时的确很难认很难写,但是后来他认识了更多的字就不难了。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搞试验,相信二者是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的关系!初时孩子是一笔一画地识字写字,后来字在他眼中就不是一笔一画而是偏旁部首多字合成的了。这就像先前建房子只能是一砖一石地建筑房屋,我们现在改为板块结构,四面墙体和房顶预先制好到时组装就成了,哪个快哪个慢哪个更为合理高效不是很明显吗?造一块板块当然比砌一块砖复杂,但用板块盖房子则必比用砖快得多!这样读写分开不求绝对同步,汉字的劣势就变成了优势,或者说我们真正掌握了汉字的规律。反之则把优势当成劣势!“雪”字一开始只能告诉孩子是上面“一横一竖一拐…………”下面加个“一拐一横一横”,而当他认了更多的字后就可以说“雨加卧山”就是“雪”字。哪种方法更好更快更符合汉字规律,一目了然。先前的要求不是残酷无情故弄玄虚为难孩子吗?这是使识字速度慢下来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要改革和改变的主要方面。学校强调“会写”,已经到了残酷无情的地步,孩子写错一字要罚他重写数十遍数百遍,简直是虐待狂心理!说起这些来可能人人都感同身受深恶痛绝!有的教育行政部门检查教学质量荒唐到就到学校检查学生写“壮”字时的底下一横是不是短的,这同孔乙己炫耀“回”字的四种写法有什么不同?无聊!字写出来是让人认识的,你知道他初写错了就说明你认识他写的这个字,他又不是“顽固不化不肯改悔”,为什么要惩罚他?再说,让儿童来看成人更不用说书法家的字,没有几个字是对的,龙飞凤舞横歪竖斜,但我们却都能认识而且还说好,为什么对孩子这样苛刻?这既是语文教学的异化,也是教育制度的异化!我这不是鼓励学生写错字不写字,而是说现在对孩子写字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小学生不必过多咬文嚼字

至于说到“义”,要求孩子学一个字就要理解一个字的“义”,就更是自相矛盾强词夺理了。要说理解一点,可以说他对所学的这三两千字中的常用字绝大多数都有基本的理解(孩子永远都比大人想像的聪明,现在的孩子更是非常聪明,汉字也具有很强的可理解性),对于较难的也都有或多或少的理解(比如说“尴尬”二字很冷僻,你告诉孩子就是显得“不自然”“不好意思”他差不多就懂了,这就行了。他认识了后可能印象更深更会套用!真地不好理解只能说明这个字没有现实生命力了),不要把汉字字义看得那么高深莫测神秘至极。识字多和快不等于不能理解其字义,相反,识得越快读得越多,孩子对字的理解就越深越多,越是可以用一个字词来解释另一个字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汉字的字义谁又能解释准解释全呢?慢了就行吗?汉字一字多义,一字可以组成多词,要求在第一次学习时理解其(全部)含义是根本不可能的。第一次学习只能知其一或其基本含意,如何能讲清其全部含意?字意不是在停止学习而是在继续学习中才能理解和加深理解!任何字词都给人留下了理解的无限空间!如果一个字的含义为人们全部了解了,这个字也就死亡了。任何词汇都根据时代的变更时世的需要而常释常新,正所谓“《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词”(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初学理解其一或基本含义就可以了(甚至没有理解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能认识这个字就是伟大胜利,就是主要目的),再说谁又能说清一个字的所有含义?就说“大”吧:长度长是大(大个子小个子),面积多是大(大块地小块地),体积大重量多是大(庞然大物与小巧玲珑),年纪长是大(大伯和叔叔),排行前是大(大叔大弟),地位重要是大(大人物),至于大事之大,伟大之大………千年万年千人万人都永远不能穷尽甚至不能说清它的意义,为什么要让孩子都知其“义”?“人”字更是这样,从古自今世界上所有的学问都没有解释清楚“人”,你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就解释清楚了?这样看,以理解字“义”来延缓识字速度就更加没有道理,又是卖弄,蛮不讲理胡说八道欺负小孩!实际上这是官学霸道和文人迂腐的又一典型。这里还有一个观念需要说明:一个人理解的不一定就能说出来,更不一定能够按照别人的表达出来。婴儿几个月就能够知道哪一个人是妈妈,起初他只能用眼神来寻找来表示,后来他会用手指来表示,最后他才能用语言表示出来。你只要求用成人的语言来表示不是语言霸权毫无道理吗?破除了他们的霸权和对他们的迷信人们处处都有创新:“字”是符号体系是有限的,而一个或几个字组成的“词”更不用说句子文章则是逻辑体系是无限的,以无限来要求有限更不用说第一次时来要求无限是愚蠢可笑无理的,这是要求认识一个字后就要理解所有由这些字所组成的词甚至句子、文章!而这是全世界的人全世界的知识也永远不能解决的,这是他们自己没有也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教者要求孩子学一个字就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是合理的,那么我们要求教者认识一个词就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也应该是合理的,他见了“相对论”这个词就应当最少相当于爱因斯坦,他认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词至少要超过陈景润,认字最多的人就应该是古今中外所有人所有知识的总和。我们这样要求他难道不应该吗?你既然深刻地理解了字的意义为什么不能做到这一点!换个角度思考就知道先前的做法问题何在了!现在的教学理论中太多类似的“理论”统治着国人折磨着学生!只因为学生是孩子他们无法辨别和辩争就是了!识字就是识字,它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手段,但它不可能也不需要解决一切问题!

早过识字关事半功倍

回顾上面的分析,现行的语文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或者说没有目标,如果有一些互相矛盾的不切实际不合理的目标等于没目标,只会导致任何目标都不能实现。它要求孩子学一个字就要会写一个字要知其偏旁结构,似乎在培养文字专家;它要求孩子学习每个字都要掌握其含意,似乎是在培养修辞学家。它所选的课文内容,又承负着高尚然而却是假大空的教化作用;至于读经背诗词,更是对以上要求的综合和超越。不能说这些要求都没有一点道理,但相互矛盾胡子眉毛一把抓,就算它们是合理的达到这些要求的根本途径也在于快速识字。这一点要明确: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汉字就是他们的一个工具而不是他们的职业,工具就是工具,人是工具的主人而不是相反,学习要以人能很好地使用这个工具为标准而不是要成为语言专家修辞学家大文豪,即使让他们成为“大家”也应当讲究方法,先把最主要最简单的学到手。诚然,识字不是学习的最终的唯一的目的,识字是为了应用语言,但识字对于识字学习来说又是第一的最高的目的,一切有利于更快更好识字的方法应当大力推广,反之都应当破除,现在的识字效果极不理想而又极难破除。学校、教师和主管部门并没有把如何让人们尽快地掌握知识和文化放在第一位,不自觉地保有传统观念沿袭过往做法,研究现有各种汉字识字方法,我概括出普遍存在着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知己不知彼不敬彼,以己度彼使彼服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现在识字的种种内容、方法、理论都是成人强人们的意见,强加于学生的,比如认为孩子不应早识字,识字必先学拼音,要图文并茂,要有大量童话儿歌等等,这是官员、专家、教师的意见而不是学生的真实情况,实践已经证明并不正确。二是以教师而不是学生为主体。不是学生学识字而是教师教字,讲的是从字出发的东西而不是学字者最需要的东西,就像一个面包师见人就要讲面包的分子式一样,教师总有不厌其烦兴致勃勃情不自禁向学生卖弄自己知识的职业病,大讲字的来源、构造、意义、笔画等等,而这是造字者的思维不是用字者的思维,学生不知或者少知这些毫无影响。相反知道的越多,认识的字就越少运用效果就越不好。三是教师对书本内容讲得过多过细,在他们那里,一个字讲一天两天也不为多,因而授人更多的是“鱼”而不是“渔”。对一个字的理解深刻不是靠初遇时的多讲细讲而是在其后的多次境遇中接触达到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不是靠阅读书上有限的文章而是通过课内外大量阅读实现的。多识字才能多阅读,多阅读就能有大提高。造成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难写的语言原因不在汉语不在学生而在教者不得其人不得其法。孩子识字多了他就可以阅读更多的东西,语言丰富思想就丰富思维就发展智力就发展。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少年时期是大量输入信息的好时候,识记是他们的强项,书写和理解是其弱项,而汉字恰恰是好学难写,因此我们要顺应双方特点,让孩子多学多读,不要把功夫过多地放在咬文嚼字上。过了识字关后的阅读既是有效地记忆和理解生字的最佳方法,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现在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内容高深,方法不当,正好搞反了。每样东西都有无限的学问,都有比如说应用者研究者制造者的区别,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掌握这些学问。比如:开汽车修汽车造汽车就是三个层次三种人物,一般人的汽车只是其工具,他们的职业与汽车关系不大,而修汽车的人就是以汽车为饭碗的,造汽车的就更进一步了。电脑与此类似。当然汉语的常识和国文功底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而且它本身也并不复杂,是方法和内容不当才使它成为问题的。总之,现在的要求看似科学而实无道理,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识字是学习中的头等大事,是解决深化“字”和“义”要求、实现语文教学要求的根本手段,万万不可耽误!以快速识字为前导,有可能对现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来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分散识字的方法要改变

有的人反对新方法特别有劲,他们说,现行方式使用多年,必有其“科学性”,其实未必,只要不允许试验别的方法,错误的东西就无法证明其错误!中世纪医生见了病人就放血,把人放死他还会说放晚了呢!人们认为现在的方法好,不过是因为它从来没有被替代过罢了。我们人人、年年都在识字的内容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很少有人对这种方法本身进行反思,这才是更根本的!除了分散识字,不能有别的方法吗?不能试验别的方法吗?不管怎么说,把汉字搞成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就是失败的错误的!传统方法不能改一改吗?另辟蹊径才能谈得上革命!决不能认为实行了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不需和不能改变的。更何况有一些古已有之的有效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也在改变过去的识字方法,看到和开始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就批评了“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偏重技术分析,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把大学中文专业有关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系统,压缩以后放进中小学语文课程”等等现象。新的语文课程适当降低了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特别是提出了识写分开,指出“认识”和“会写”是两种目标。要求一二年级两年内“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认为“两年要求认1600――1800个常用汉字,这是建国以来历次教学大纲所不多见的”。指出“儿童有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识字、写字的面貌就会大为改观。”(P52)不过他们采用的还是分散识字方法。而用集中识字方法一年级学生一学期就能认识2500多字,效率是《标准》的五六倍。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的关系就像任何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一样道理很简单效果很好比,是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关系。炒一盘肉菜是一块肉一块肉地炒快呢还是合在一起炒快呢?这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教材墨守成规拒绝变革说明他们无能保守和霸道就是了。集中识字其实既是古代《千字文》就已采用过的方法,也是一切教材编写者们在某种程度上采用的方法,他们通过课文而不是字典让孩子学习就说明他们知道绝对分散地进行识字是不可能的。常用汉字可以有多种编排方法,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编写是最好最终的,肯定能编写出更好的教材来。不要求非用这本集中识字教材的内容,但集中识字的方法是对于分散识字的革命,是汉语学习的必由之路。我编写的教材固然不能说比古代〈千字文〉高明多少,但至少还可以作为识字教材的基础。而且谁能说现在小学课本里那么多童话那么多“大灰狼说”“小白兔说”“小溪说”就是适应五六岁的孩子呢?现在的孩子聪明得很,智龄比过去提高了不少,过多的童话和儿歌未必适合他们,孩子如果问你哪个小白兔会说话你如何解释?这种教材又有什么高明之处,只能主要用来哄三两岁的孩子吧!我们要大声疾呼改变传统观念放弃语言霸权对现行识字方法进行革命!任何抗拒这种变革的理由和方法都是没有道理的!

幼儿能过识字关

我以让汉语成为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工具而不是研究对象为目的,适应汉字特点以字为本,革教育的命以学生为本,综合各家特点,依据四个原则,实现了识字革命:一是集中识字减少重复,(有《千字文》的成功经验,这大概只有汉语能够这样),二是读写分开识字第一(《千字文》即是如此,新教材课标也承认识写不必完全同步),三是阴文描红写练同一(方块字有其独特之处,描红几百字的课文中的字,就解决了孩子和外国人初写方块字的困难)四是即学即用熟字组词(让学生完全用所学过的字组词组句来巩固识字和加深理解。既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又反过来以词认字不断强化,核心是以字为本以快速识字为本。见附二),再加上快速阅读(在学习本书不久就可酌情选读各种文章,字不认识可以跳过。)对汉字我做了没有人进行过的独特研究分析,发现汉语以字为本以字组词是特别美特别科学的。研究的具体成果就是《爱我中华识字歌》,琅琅上口,内容集中而突出。以爱我中华为主线,内容包括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悠久历史、家庭关系、文明礼貌、道德建设、文化体育、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对外交往、自然现象、医药卫生等方面。在几所学校试验获得了成功,学前班孩子更不用说一二年级的孩子一学期就能认识小学六年才能学完的字。幼儿早识字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并没有成人设想的那种困难。实际上,孩子的识字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成人强加给他们的!识字革命学习革命只能由成人来发动和促进。实验证明,孩子学这看似抽象实际上是他们熟悉的押韵合辙连贯性很强的东西兴致勃勃很有成就感,并没有多大困难,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甚至学得更好。以快速识字为突破口,就变过去的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不仅更好地实现了过去的种种要求,而且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国文水平。我在编写本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汉字的优美和它极强的组词能力,愈发感到了古代《千字文》编写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高明。汉字实际上是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学习汉字可以执简驭繁以一当十一以当百。这在先前是根本想不到的。在编词组文时,在编写前三五百字时还比较好说,怎么编都能在这2500字内组成词章。而到了后来难度极大,想出一个新词来想加进去就会涉及和影响到先前编写的东西,“一枝动百枝摇”,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绕来绕去很难躲开,给了极大的麻烦,也有了更大的兴趣,更加体会到了汉字的魅力和伟大。这二千五百个看似杂乱无章的字,最后竟然能编成这样内容的文章来,汉字这样美,可以这样学,真令人赞叹汉字的神奇!后来体会和试验了,几乎任意几百几千字都能编成很少重复的课文来。这正说明,汉语识字现在采用的完全是西方式的学习方法,不得不用大量的篇幅来碰出这些字来因而效果不佳。识字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关键和首要的任务,不要听什么“专家”说孩子识字不必要的结论。中国文化中国教育本来就缺乏平民色彩和普及意识而充满神秘主义和贵族气息,有点文化有点权力的人常想垄断文化傲视民众,很多人故意“设租”来维护其神秘性而求保其威权和饭碗,对文化神秘化神圣化是为了神圣化他们自己,为难别人才是真有学问真有权力!这才是中国“教育”的症结所在,这才是中国教育包括识字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必须从哲学上批判现行教育和识字理论才能实现方法的变革!识字这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实际上成了一个被人忽视的问题:不识字的人没有能力解决它,识了字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解决它,甚至情愿维护它的神秘性复杂性!像一切只有权力而无责任的人从来不会考虑而只会伤害对象的利益一样,把汉语变成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最符合某些“专家”、官员和教育部门的人的利益(我们知道某些医院为了多赚钱,会让病人多检查多治疗多用药用好药,看个感冒要花三五百元已不稀奇)。中国人学汉字为什么这么苦,中国人上学为什么这么累?都是这些死知识笨方法造成的!一种轻视、敌视、傲视、脱离、为难而高踞于群众之上的文化决不是先进文化而是先进文化要破除的对象,而只有尊重、适应、联系、服务、方便群众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甚至只有它才是真正的文化。现在家长都希望孩子早识字,也有无数家长通过摸索让孩子五六岁过了识字关而为人羡慕,孩子智力发展优于其他孩子甚至被认为是“神童”。我们不承认不提倡神童,但这样的神童人人都可以达到就应该让他们达到!但是“大纲”、“有关部门”就是不让孩子识字,就是只准幼儿园大班孩子傻疯傻玩(只让孩子学习或者只让孩子玩都不利于孩子)。识字也只准用他们那种一年识几百字的方法!不准幼儿学识字的这种规定明显不适应时代需要和家长要求,但是这种规定只有人颁发而无人取消,成了反对探索酷爱保守的一些人的尚方宝剑。固然把小学六年的课程提前搬到幼儿园没有必要,但是如果能让孩子毫无困难地过了识字这一关,有什么不好?如果儿童就过了识字这一关,对于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于扫除文盲(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只能上三两年学认不了几个字而几年后就成为了纯文盲,人识字越少忘记得越快,识字较多则较能经得遗忘),其意义不可估量无法想象,效率提高了不知多少倍。传统分散识字的方法一会学李白一会学老舍,一会学鲁迅一会学莎士比亚,五六年碰来碰去才学了两三千字,而现在三个月就能完成识字任务!这就像过去买一把锁只告诉你密码是八位数而让你自己回去解密码,现在买锁时就告诉了你密码!又类似门捷列夫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当然快速识字不止这一种方法,更不是只有这一种“编码”方法!本教材也在改进着!中国孩子的语言学习过去是这样分两步搞的:学前(主要是在家庭)学说话,入学之后识字阅读写字同时进行;而我们现在把说话、识字、写字分成三步:家庭负责教孩子说话(这没有任何问题,千百年来都是这样),幼儿园(至迟一年级)负责孩子识字(五六岁的孩子一学期最多一学年认识2500字没有任何问题),上学后就可以写字阅读了。学前就过识字关,这对于孩子智力开发对于语文教学的深入和发展对于培养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意义重大。

让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

如果说传统教育官方文化对知识和学习故弄玄虚上锁加密,那我这就相当于开锁解码还学于民,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好学也不难写的语言,识字(甚至写字)像说话一样几乎成为中国人的本能,在学前(至多一年级)就能解决,汉语的优越性将很容易地使我们做到文盲率为零。汉语难学难写难理解的问题不复存在,实现了学习的多快好省,大大开发了中国人的智力,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创造力。汉语如此简单如此美妙,这样学下去想不学好都困难,想不写好字都困难――如同只要不是哑巴想不说话都困难一样。汉语有着独特的美,这是一种人性的美智慧的美从容大度的美,学习汉语的过程和方法更美更独特,汉语和如何学习汉语的美和独特共同构成汉语文化汉语文明美和独特的一部分,这种美和独特本身就是灿烂辉煌的汉语魅力和优势的表现,识字革命是对传统学习方法和内容的变革,并以此革教育的命推动学习的全面变革。变汉字学习的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这既是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根本变革,更是立场和态度的根本变革,教者对自己对学生对汉字立场和态度的根本变革,过去的问题也正出在这里。一切节省归根结底都是时间的节省!变革的时代需要革命性的方法,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汉语文明也必定有着最有特色的学习方法。汉语是我们引为自豪值得向全世界推介的无价之宝,实现学习革命人人早成才成大才成实才更是我们应对世界挑战,使中华民族居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前列的最光彩最正常最可行的唯一道路!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基础都存在于文化、学习、学生之中,魂有多高人就能走多远。改革开放(甚至千百年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中华民族复兴振兴崛起的出路也在于革教育的命,具备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识字变革以起点的学习革命也许会成为我们提高民族素质、壮大中国实力、改造国民性格、建设现代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我们很好地解决了识字问题,就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美最优最好学的语言,就等于给孩子和文盲打开了一扇通向外界通向历史的大门,就等于为世界人民献上了一份最好的礼物(我们不怕和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用汉字),为汉语这种优势语言强势语言走向世界提供了最好的方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优胜劣汰强者生存,我们对汉语走向世界充满信心。文化(而不是政治经济军事等)首先和主要的是文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总根源,魅力四射的汉语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世界上最好学的优势语言;而随着中华民族的振兴,综合国力急剧上升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与国际影响力,汉语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英语的最新强势语言(见1月10日《参考消息》)。优势加强势,汉语学习将在本土实现革命,在海外急剧扩张,汉语将在全球化过程中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规模发展(我们教中国人学汉语尚且如此,教外国人学汉字就更加荒唐了,方法也是把削足适履扬短避长而把汉语外语化:教人家学习汉语中并不存在的“词”和“句型”,把汉字单词化两千多个字变成上万个词,再一句一句地教人家说话,半年认识不到一千字,语法讲得不胜其繁,连中国人都很难通过这种考试。这真说不上是害了人家还是害了我们!我们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也适用于外国人学汉语。),将成为我们最大最好的出口“商品”和中国最有力的“软权力”。对此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必须迅速纠正和改进!祖先的英灵在召唤在启发着我们,我们为汉字的精美深邃而骄傲,为祖先的聪颖睿智而无比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无上荣光,更愿意为我祖国赢威望,为重振中华雄风弘扬中国文化而竭尽全力。(100072,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政教室张广照,电话010――66718426,010-87493576;email:0819zhang@163.com)

附录一《爱我中华识字歌》正文(开头部分)

锦绣中华,富饶辽阔。傲立东方,地大物博。候呈五类,北冷南热。时差越四,东晨西夜。陆疆绵延,十余邻国。沿海岛屿,伍千多个。绿洲良港,伟岸岩坡。山峦叠翠,万里沃野。江河奔腾,浮光金跃。无际森林,狮奔兽穴。虎吼狼叫,鹰飞鸟窝。苍茫草原,肥驴壮骡。牛羊满圈,兴旺牧业。燥烫沙漠,旱舟骆驼。水底世界,鱼游虾乐。神州可爱,到处春色。紫禁皇陵,雕梁画栋。宝阁名楼,蓬莱仙境。寺塔庙观,布达拉宫。墓碑石窟,编钟陶俑,岳坟悼英,昭君独冢。赵县古桥,卧波霞虹。苏堤垂柳,扑蛾巡蜂。钱塘涨潮,怒涛排空。湖秀池绝,潭渗泉涌。赤壁遗址,触挠犹红。边关要塞,孤烟曾青。壶口瀑流,嘉峪恢宏。版纳串珠,九寨碧逞。雪域藏村,烦躁定静。夕焰广照,朗玛齐晴。太鲁献珍,滨滩亚龙。镜泊走船,一碧万顷。银装素裹,松花溜冰……

附录《爱我中华识字歌》集中识佳句例: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记礼器》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宋史大经《鹤林玉露引朱熹小简》:“谚云:~,~。

此言虽浅,然实切至之论,千万勉之。”红楼梦八十二回

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欧阳修《明理》

海上生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天涯共此时。

万里江山笔底生。化自明人唐伯虎“万里江山笔下生”。

南北东西春总好。宋王庭《次韵陈君授暮春感怀》:~,杜鹃何苦劝人归。

禁多则不行《吕氏春秋适威》

名山如高人。陆游《夜坐忆》:~,岂可久不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无人柳自春。李贺《经沙苑》

山空花自红。陈师道《妾薄命》:“叶落风不起,~。”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青山爱我,我爱青山。元张可久《殿前吹爱山亭上》

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唐戴叙伦《转应曲》

人海阔,无日不**。元姚燧《中吕阳春曲三首》其二:“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

文以行立,行以文传。《文心雕龙宗经》

让世界倾听汉语之声 篇3

2007年12月11日,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210所孔子学院的1000余名中外代表聚集北京,在寒冷的冬日掀起一股“汉语热”。此前,以“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为主题的首届“世界汉学大会”于2007年3月26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中国内地举办的高水平、高规格的世界性汉学大会。无疑,这些会议的召开都有力地说明了汉语在世界范围的方兴未艾。

“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

《时代》周刊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全球的汉语热:“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所学校开设了中文课程,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预计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到1亿人。可以说,汉语学习正凸现全球化趋势。

现在许多欧美国家已将汉语作为主要外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汉语已成为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魁北克省除外)的第二大语言,美国的第三大语言。法国有近3万人学习汉语,人数居欧洲首位,开设汉语专业的大学有38所,其他类型高校近90所,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数量为149所,学生达8000人。法国的汉语热从巴黎街头的一则广告中可以体会:“学汉语吧,那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的机会和财富。” 在亚洲,日本一直是汉语教学最热的一个国家,汉语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几乎每个大学都有汉语学科。韩国的300多所大学中,至今已有三分之二开设了中文课,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100万,在中国大陆的韩国留学生数量已超过日本,跃居首位。

全球“汉语热”升温并非偶然

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其他国家。对此,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撰文指出,我们的文化底蕴一直就有,何以过去没有人这么热衷汉语?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执着的吸引力才是近来汉语热的直接原因。他强调,只要我们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世界上学汉语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如果说中国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英语热,表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愿望,那么近年来兴起的世界性汉语热,则体现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于世界的日益深入的影响力。国际关系学者张志洲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一国的民族语言被作为外语普遍学习的时候,就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该国国际地位的真正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深化”。

同时,华裔人口的增加和华人社会日益扩大的影响也对汉语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张志洲认为,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崛起,带来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回归和海外华人华侨民族认同感的重新强化。广大华侨华人为了让后代保持与祖国的血脉联系,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想方设法兴办中文学校。这些学校在推广中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在这种情况下,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是华人就得学汉语”的观念很有代表性。这也是大多数华人华侨让子女学习汉语的精神动力。

汉语“走出去”面临挑战

面对世界各国汉语学习热潮给汉语推广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不少专家学者也冷静地看到了面临的挑战。美国卡尔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主任赵启光直言,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还处于逆差状态。“就拿美国来说,美国高中有大约2.4万人学中文,中国人口是13亿;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是100多万,法国人口只有8000多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由于院校学习汉语的基数很小,汉语仍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汉语要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加强语言推广工作。

到目前为止,师资匮乏已经成为困扰汉语推广的最大障碍。预计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1亿人,至少需要400万名汉语教师,而目前我国只有2000人取得了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海外一些地区,由于学习汉语人数过快增长,出现了教师奇缺的现象。国家汉办提供的数字是:马来西亚汉语教师缺口9万,印度尼西亚缺口10万等。

要加强推广,让汉语走向世界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语言推广是世界各国提升自身“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华民族要想走向世界、更好地参与合作和沟通,推广汉语是实现这一构想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说,“让汉语走向世界,必须加强汉语的交流工作”。 同时他还指出,“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要进行调整,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汉语传播趋势。”

《世界汉语教学》 篇4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世界汉语教学》创刊20周年笔谈会”于2007年12月14~16日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召开。大会开幕式于12月15日上午举行, 由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致欢迎词;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教授和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所长、《中国语文》主编沈家煊教授分别发来书面贺词;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 国际双语学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 《中国语文》副主编刘丹青教授在大会上发言。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汉语教学》副主编张博教授最后致词。

会议共收到论文130篇, 来自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内地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300多名在京高校的师生列席了会议。赵金铭、贾益民、柯传仁、陆俭明、沈阳、古川裕、石锋、崔永华、孙德金、齐沪扬、张西平、陈雅琳、林茂灿、罗青松、江新等15位学者先后作大会报告。大会分四个议题进行分组讨论, 即:本体研究, 认知与习得, 教学研究, 教材、测试与汉语国际推广。为了使更多的学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更充分的学术交流, 大会还专门安排了论文张贴。会议闭幕式16日下午举行, 由会议联系人曹文副教授主持,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作会议总结。

汉语走向世界的一些思考 篇5

汉语走向世界的一些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正逐渐跃升为全球仅次于英文的新强势语言.今后汉语教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世界范围的汉语教学,使汉语言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我们还要做很大的.努力:要更新观念;要增强研究意识;要增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意识;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性研究;要大力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作 者:陆俭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刊 名: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年,卷(期):7(1)分类号:H09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走向世界 学科建设

只会汉语照样游世界 篇6

走出国门旅行,现在已容易得像去隔壁串门,但语言的障碍是许多人的阴影。有人听说我要去异国他乡,就认定我会說流利的英语。我说,我连磕巴的英语都不会,人家就认定我谦虚。

其实,作为一个想看世界的行走者,语言不是问题,胆量才是关键。

一次在丁加奴岛,整日里吹吹海风走走沙滩,重头戏是到自助餐厅吃美食。有一款现做的煎蛋,配料繁多,制作者被烟熏火燎到没有好脾气,而他面前的队伍总是最长。要说出蛋里的香料配菜名称,对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让我放弃美味是没理由的。

我拿着白瓷碟,假装成竹在胸,排在人龙里。没多久,轮到我了,棕色脸膛、满脸疲累的东南亚小伙子看着有点犹疑的我,眼里就有了不易察觉的挑衅。我镇定地指着前面人手里的碟子,脱口蹦出个琢磨了一下午的“same”(一样)来。小伙子立即落蛋进锅,我简直要哈哈大笑。那个加了一堆火腿、洋葱、虾米的香喷喷煎蛋,真是人间第一好吃。

我知道的最牛故事是在德国火车站,一人指指墙上的地址,对售票员说:呜,轰隆轰隆,No;呜,轰、隆、轰、隆,Yes。他买到了一张去某小镇的慢车车票。

《世界汉语教学》 篇7

一、试题分析

(一) 主客较量:客观题比重不断提高

从目前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汉语桥”视频资料来看, 2014年之前的十二届比赛, 其流程、赛制是选手围绕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演讲、表演中国才艺、评委打分和观众投票, 而且考虑到节目的观赏性, 我们所看到的选手表现都是经过多次排演。直到2014年第十三届“汉语桥”出现了选手临场作答的环节, 2015年第十四届“汉语桥”便大量引进客观题来考查选手。临场作答和客观题的引入, 其实是对选手更加全面而客观的要求,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靠主观题来选拔人才的片面和独断。同时这也是本文选取第十三届到第十五届的“汉语桥”作为语料来源的原因。

我们将“汉语桥”比赛的试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大类, 划分依据是该题是否由选手独立构思并发表观点。能够独立构思且发表观点的为主观题, 反之为客观题。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客观题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主观题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这反映出“汉语桥”作为一场语言类性质的比赛和综艺节目, 它对未来世界各地大学生的考查更加客观公正、有理可循。

(二) 主观题考查愈加科学严谨

本文挑选第十三、十四、十五届“汉语桥”比赛经典主观试题列举如下:

1.2014年汉语桥主观题

(1) 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结合自己的中华文化体验发表30秒的演讲。 (2) 为安化黑茶写广告词。 (3) 边演边答:瓷器的历史;功夫的精要;中国茶叶知多少;中国二十四节气;茶和咖啡的区别。 (4) 60秒内:推销现场任何一种物品;说服诸葛亮买手机;介绍自己做主持人的优点;说服祝英台父母将女儿嫁给自己;阐述自己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自己的国家。

2.2015年汉语桥主观题

(1) 演讲:《我送给汉语桥的礼物》。 (2) 作文:《写给锡兰公主的一封信》/《异乡人, 你好!》。 (3) 为北京的宫廷小吃豌豆黄写广告。 (4) 表演并即兴回答:将胡琴送给自己国家朋友的理由;送外婆双节棍的理由;将中国书籍带回故乡英国的理由;“和”的深层含义;月饼、牡丹、龙凤在中国的寓意, 等等。

3.2016年汉语桥主观题

(1) 演讲:《我送给汉语桥的礼物》。 (2) 演讲:《我的中国故事》。 (3) 演讲:30秒内谈谈你将为世界交流做些什么。

第十三届“汉语桥”比赛综艺性强, 这与2014年各大卫视综艺节目特别受大众追捧有很大关系。第十三届“汉语桥”8场复赛中有4场在室外录制, 其内容主要是由节目组出具相关任务, 比如“按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寻找当地美食”等, 然后要求选手完成任务。这其中主要考查选手跟中国人的沟通能力。评委通过视频录像全程关注选手的表现, 根据选手交流过程中发音水平、词汇使用以及礼貌原则等给出分数, 这个过程中没有硬性化的评分标准可以参考, 比赛主观性较强;第十四、十五届“汉语桥”节目比赛试题和试题分配上做出极大改进。这两届“汉语桥”一方面大量引进客观题, 另一方面发挥了主观题利用话题考查选手临场应变能力、灵活组织材料、清楚表达观点、深刻剖析问题本质等方面的优势, 能够最大程度展现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生的个性。

主观题中演讲与写作必不可少。写作是汉语的综合积累, 包括汉字、词汇和基本语法的整体把握, 写作水平的高低最能体现语言的功底。而演讲最能凸显参赛者发音能力, 在此基础上还能锻炼选手的舞台表现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一定要打好基础, 并且从识字、组词、造句、作文这四个阶段逐层深入;除写作和演讲外, 主观题的考查方式大多在即兴作答方面, 考查选手的临场发挥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相对写作和演讲而言, 即兴作答难度更大。不过选手只要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得出与题目相关而又别出心裁的答案, 同样可以得高分。想要做到“合理的语言表达”并不难, 不管题目如何变化, 选手都可以将其牵引到自己擅长的方面。所以主观题在考查选手对语言的综合掌握程度方面的确优势明显, 但是由于主观性过强, 并不能做到对选手的全面检验。于是在近几年的汉语桥节目中, 我们可以看到客观题的大量引进。实际上, “汉语桥”节目的比赛性质越来越强, 正体现出汉语对外国学生考查越来越系统和科学。这样也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和外国学生汉语学习。

(三) 客观题勇占鳌头、统领半壁江山

在观看视频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后, 本文提出更为全面的分类标准, 将“汉语桥”比赛390道客观题分为两个大类和九个小类, 列表如下:

分析上表,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观点:

1. 第十五届“汉语桥”的题目总数明显增多, 但基本类型不变

客观题总量大、涉及面广, 教学和学习如果不能抓住内在规律, 很容易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舍本逐末。本文将数量庞大的客观题分类处理, 其优点是帮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更有针对性, 同时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也能够有章可循。

2. 各类型题目特点鲜明

汉字类题目在第十四届没有出现, 第十五届比赛中出现15道。考查方向主要包括汉字的笔顺, 如“凹”“爽”“惯”等;对错别字的识别, 如“按部 (步) 就班”“竟 (竞) 然”等;以字谜的形式对汉字结构的考查, 如“八个小丘”“五个口”等。汉字是历史的载体, 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将方块字印在脑海中也是对汉语学习者的基本要求。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外国学生能否正确地识词、辨词、用词是其汉语水平的体现, 也是其进行正确表达、自然交际的基础。“汉语桥”比赛词汇类题目包括对词语本义或基本义的考查, 重点在考查选手对词汇中熟语的掌握程度。比如“歇后语填空:狗咬吕洞宾,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的驷指数字几”等。从这些题目来看, 选手不仅要把握HSK词汇表中的基本交际词汇, 对于极富中国文化气息的熟语也要烂熟于胸。

对于语法的考察比较少, 而且集中在“大舅拜托二舅写了封三舅需要在四舅婚礼上致辞感谢五舅借给六舅还欠七舅一千块钱的感谢信, 问是谁写的感谢信”这种类型方面。虽然看上去很搞笑, 但这种听力题很考验技巧, 需要选手将主语和动词配合起来, 即需要选手掌握汉语的主谓搭配。语法类的题目需要在平常学习汉语中打好基础, 突击练习进步不大。

语音题考查集中在多音字方面。如要求选手正确读出“韩梅梅在宿舍说了一宿有关星宿的常识”“不了了之”等。

文学类题目正如表格所呈现, 涉及类别基本围绕神话传说、古诗词、国学经典以及常见的文学知识, 涉及范围较广, 但是不深。如下表所示:

传统历史类题目考查的是选手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此类题目点睛之处在于答案不是经常能接触到的, 需要根据前后文语境和掌握的中国历史知识加以推理和判断。所以此类题目是对选手历史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 也要求选手融会贯通地学习中国历史。

中华艺术类题目涉及领域众多, 包括中药、中国戏剧、中国古代科技、象棋、围棋、书法、茶艺、中国饮食文化、瓷器、丝绸、武术、十二生肖、国画、二十四节气等。题目多样性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中华艺术在“汉语桥”比赛中不仅表现在客观题上, 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华才艺, 作为才艺展示。

3. 语言知识与文化常识相辅相成。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必须结合文化, 而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语言的基础。客观题中文化知识的比重高于语言知识, 这并不代表文化常识要比语言知识更重要。之所以在“汉语桥”比赛中文化常识占较大比重, 一部分原因是参赛选手已经是汉语学习的中高级水平,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可以掌握, 能够同中国人正常沟通交流;同时, “汉语桥”要做到高水平的汉语推广, 必须在节目中提高中华文化常识出现的频率。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依然要以语言知识为重点, 辅之以文化教学, 不可舍本逐末。只有在很好掌握语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三、结语

2016年第十五届“汉语桥”大赛落下帷幕, 其影响又一次掀起世界学习汉语的热潮, 极大地推动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汉语桥”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性且能够代表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传播方式, 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一个领域。本文通过对第十三、十四、十五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的赛题研究, 将其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部分提炼出来, 从中总结出在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偏向, 试图得到一些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启示, 能够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一些素材和参考。

摘要:“汉语桥”以世界大学生为参赛对象的中文比赛类节目, 这类官方性活动在汉语推广过程中具有极强的引导性。本文通过分析第十三、十四、十五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的赛题, 提出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知识点, 总结在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偏向, 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指导性的资料。

关键词:汉语桥,试题分析

参考文献

《世界汉语教学》 篇8

1. 蛇 ( змея)

蛇 ( змея) 无论对中国人, 还是对俄罗斯人来说都具有“邪恶、阴险、毒辣、狡诈”的文化特征。俄语谚语: Змеяменяетшкуру, нонеменяетнатуру 或者Хотьзмеяи вновойкоже, асердцеунеё тоже都指的是蛇皮在变, 但是蛇的阴险性情不变。成语“Отогрелзмеюзапазухой. ”指帮助忘恩 负义的人。又 如: “Змеяодинразв годменяеткожу, апредатель-каждыйдень . ” ( 蛇用一年的时间蜕皮, 而每天都在出卖别人) “Выкормилзмейку, насвоюшейку。” ( 你养好了蛇, 到最终却得到了坏的报应, 蛇却咬了你的脖子)

在中国, 蛇也是拥有着令人憎恶的坏形象。带“蛇”字的汉语成语和谚语中无一例外地表现了这一点, 例如“打蛇七寸”, 比喻打击敌人要击中要害; “拔草寻蛇”, 比喻招惹恶人, 自找麻烦; “龙蛇混杂”,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强龙不压地头蛇”, 指的是有本领的人也难敷衍盘踞本地的恶势力, 还有成语“蛇蝎为心”, 描述心肠狠毒。不难看出, 以上列举的蛇的形象都是贬义。然而在古人的意象中蛇也是有灵性的, 被奉为神明。在中国北方农村, 老房子里有蛇是不能打的, 怕冲撞了“神”。《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一直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蛇的形象, 这个善良的敢爱敢恨的蛇精形象的产生可能与古代的神话小说有关。

2. 狗 ( собака)

在俄汉文化中собака ( 狗) 的形象具有两重性。狗在人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看家狗”给人看家护院, “猎犬”帮人守猎, “警犬”帮人侦察, “役犬”帮人牧羊、拉车执行军事任务。因此, 狗在俄汉文化中形象有好的一面。人们常把狗比作为人忠实的朋友与助手, 人类的保护者。

俄罗斯很多作家都自喻为狗, 以表示对狗的喜爱。例如: 契诃夫 ( Чехов) 这位俄国伟大的小说、戏剧家, 曾把列夫·托尔斯泰 ( Толстой) 、巴尔扎克 ( Бальзак) 这样的作家比喻为“大狗”, 而把像他自己一样的一般作家比喻为“小狗”。Знает собака, чьё мясо села ( 狗知道吃了谁的肉, 这里也暗指: 狗记得昔日的恩情) 。汉语也是如此, 如“狗吠非主”, 指的是臣子更忠于自己的君主, 这里将狗比喻成大臣。另外, 汉语谚语“儿不嫌母丑, 狗不嫌家贫”、“好狗护三邻, 好汉护三村”等都展现了狗的忠诚和高尚品德。

狗也有形象不佳的一面。在汉文化中“狗”字常用以骂人, 例如: 狗东西、狗崽子、狗腿子、走狗、狗头军师等。坏人在走投无路时不择手段地蛮干, 叫“狗急跳墙”; 形容骂人的言语刻毒, 叫“狗血喷头”。在俄罗斯文化中人们也对狗存在着不好的印象, 如: 俄国人常用собака比喻不懂得感恩、狼心狗肺的人。谚语“Хорошо, когда собака–друг, но плохо, когда друг—собака. ” ( 狗是朋友的时候, 不错; 但当朋友是狗的时候, 很糟糕) 充分体现了狗的双重文化象征意义。

二、俄汉语中共有动物所反映的文化世界图景部分相同

1. 熊 ( медведь)

熊 ( медведь) 在俄罗斯人心目中是具有多重形象的:既力大无比, 又笨拙憨痴。克雷洛夫在寓言《隐士和熊》 ( 《Пустынникимедведь》) 中把熊的憨痴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人把 欲益反损 的帮助, 称之为“帮倒 忙” ( медвежьяуслуга) 。Медведь力大无比, 笨拙憨痴。熊的这些文化形象出现在俄罗斯的许多谚语中, 如: Недалбогмедведюволчьей смелости, аволкумедвежьейсилы. ( 上帝没有给熊狼的勇气, 却给了狼熊的力量) 展现了熊的力气大, 但却有点笨拙; Богатыйсилен, чтомедведь ( 熊力大无比) ; Отволкаушел— намедведянапал ( 远离狼, 攻击熊 ) 。此外, медведь还代指 未婚夫, 如: “Видетьмедведявосне—значитскоро будетсвадьба. ” ( 梦见熊意味着快要举行婚礼了)

人们喜爱熊还体现在以熊取名上, 诸如: Медведев ( 梅德韦杰夫) 、Медведков ( 梅德韦德科夫) 、Медведников ( 梅德韦德尼科夫) 等等。

在汉文化中, 熊所反映的文化世界图景含贬义, 既可引起笨头笨脑的联想, 同时也有力大无比的联想。提到动物—熊, 会让人想起“虎背熊腰”这一成语。人们常用“熊腰”比喻粗壮的人。熊还可喻指无能庸碌之辈, 如谚语“宁养一条龙, 不养十个熊”, 意为宁可用心培养少数的人才, 也不收罗为数众多的庸才。

2. 母绵羊 ( овца) 、公绵羊 ( баран) 、公山羊 ( козёл) 、母山羊 ( коза)

羊在俄语中分别用四个词表示: баран、овца、ковёл、коза。它们是贬义形象: 懦弱、无能, 有的时候还有点奸诈。这一形象在俄语成语谚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如: Неприкидывайовцой: волксъест. ( 不要做绵羊, 狼会吃羊, 转义为不能太温顺, 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等。在俄语中, 还用козёл比喻“忘恩负义的人”Козласколькони корми, аонвсев огородлезет ( 无论把公山羊喂得多饱, 它依然会去菜园子里的) , 也表示没有用处的人或者物, 例如: Откозланишерсти, нимолока ( 在公山羊身上, 没有毛也没有奶) 。

在俄语中还会遇到这样的表达: козлиныйголос ( 山羊嗓子) , 指的是嗓音又尖又细, 让人听了非常不舒服。Умныыйидуракне могутбеседовать, верблюдикозанемогут бодаться ( 聪明人与愚蠢的人不能交流, 而骆驼和羊不能博大) , 这里将羊比作自不量力的一些人。用козлинаяборода ( 山羊胡子) 来形容稀疏的长胡子, 给人一种不美的感受。

羊在中国文化中是灵兽, 是吉祥物的象征。例如“三羊开泰”是在中国羊年春节, 人们相互问候时使用频率最高的祝福语。另外,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 善良、温顺的羊往往是猛兽的猎物, 因而羊也就有了“懦弱”的一面。成语“羊质虎皮”意指外面披着虎皮, 实质上还是一只羊, 比喻外表装得威风强大而内心却很怯懦。因而不难看出, 羊的象征意义在中俄文化世界图景的交差处就是: 羊代表了“懦弱”的一面。当然, 许多的俄汉谚语虽然形象各异, 但是寓意却相同。

三、俄汉语中共有动物所反映的文化世界图景不同

1. 龙 ( дракон)

龙 ( дракон) 在中俄两国所反映的文化世界图景是完全不同的。在俄罗斯文化中, дракон ( 龙) 的外形像恐龙, 但是却有翅膀, 并且口中射着火焰。龙象征残忍没有同情心、凶恶和不幸福。龙有着像蛇一样的否定色彩。在基督教文化中, 龙代表着邪恶。《圣经》 ( Библия) 记载龙是被乔治用梭镖杀 死的。与上帝 作对的恶 魔撒旦 ( князьмирасего) , 被称作“大龙” ( большойдракон) 。在民间传说中, 龙被描绘成与人作对的怪物和恶魔。像蛇一样, 它们盗雨, 使人受到干旱之苦; 吞食日月星辰, 使世界陷入黑暗。在民间创作中, 龙被说成是демон ( 魔鬼) , 如: злойкакдрокон ( 向龙一样的凶恶) 。总之, 它为恶多端, 十恶不赦。

中国的龙与俄罗斯不同, 不仅时间久远, 形象、作用也不一样。中国的龙是“人龙合一”人化了的神物。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人民的保护者, 是吉祥的象征。关于龙的民间传说与艺术创作十分丰富。龙也是我国封建帝王的象征, 我国历朝皇帝处处以龙的形象来装扮自己, 树立最高的统治权威, 巩固自己的统治。

2. 猫头鹰 ( сова) 和喜鹊 ( сорока)

在中国的文化中, 猫头鹰和邪恶黑暗是紧密相联系的, 人们俗称猫头鹰为“夜猫子”。俗语有“夜猫子进宅, 无事不来”的说法。中国人认为猫头鹰进宅就会有灾祸发生。然而在俄罗斯的文化中猫头鹰 ( сова) 是智慧的象征、贤明的化身, 这在很多的童话故事和寓言中都有表现。喜鹊在我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有这样一句谚语: “喜鹊枝头叫, 家有喜事到。”中国人常用“鹊桥相会”来比喻夫妻或情人久别后的相聚。但是在俄罗斯文化中, 喜鹊 ( сорока) 却没有这么好的意境, 喜鹊通常作为“爱嚼舌、长舌妇”, 传播谣言这样的人的形象, 还有сорока-воровка ( 喜鹊贼) 的坏名声, 在成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Сорокаскажетвороне, воронаборову, абороввсемугороду. ( 喜鹊告诉乌鸦, 乌鸦告诉公猪, 公猪传遍全城) 也许我们中国人是无法理解俄罗斯人的这种表达方式, 因为在我们的眼里, 喜鹊带来的总是好事, 人们认为嘴快而倒霉的只会是乌鸦。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复杂的, 语言记载文化, 透过语言现象和语言自身可以感知文化。所以, 对两个国家语言现象的研究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文化的异同。对俄汉两种语言中以动物名称为喻体的比喻性表达的对比不难发现, 俄汉文化存在着相似性和差异性。因而, 要掌握一门外语, 需要更多地了解这门语言所在国的文化, 语言和文化这两者是不可分割并相互依存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光准.俄汉语言文化与习俗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谭林.俄语语言国情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6.

[3]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8.

[4]韩全会.趣谈含动物形象的比较短语[J].俄语学习, 2005, (5) .

[5]吴裕成.中国生肖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6]叶芳来.俄汉谚语俗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7]吴国华, 杨喜昌.文化语义学[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0.

[8]海淑英.俄汉语动物形象的民族文化差异[J].俄语学习, 1998, (2) .

[9]张广杰.奇异的动物行为[M].北京:文汇出版社, 1998.

《世界汉语教学》 篇9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已有的关于网络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Alexa网站排名虽然可以粗略地反映网络传播影响力,但不够直观精确;第二部分提出了可以更精细地度量网络传播影响力的传播当量和传播影响因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第三部分根据“汉语桥”中文比赛的特点,选择了多个相关网站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传播当量和传播影响因子分析“汉语桥”网站与其它相关网站在网络传播影响力上的差距;第四部分给出了本研究的结论,并提出了加强“汉语桥”海外传播的方法和措施。

一、网络传播影响力相关的研究

自从互联网成为传播资讯的主要渠道后,如何度量网络传播影响力是被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网络传播影响力有定性和定量两类评价方法。[1]

定性评价方法首先分析网络传播各相关要素,梳理其层次结构。定性分析的要素往往与人的主观判断有关。为了使定性评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一般对主观判断的变量分级,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加大采集数据样本数量,有时还根据各变量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最后的评价结果用各变量的权重系数和级数相乘后求和计算出的结果表示。如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等单位组织的对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研究使用了定性的评价方法。[2]

定量评价方法一般是基于网络爬虫或搜索引擎采集的数据,通过统计指标来对网站影响力进行评价分析。定量评价方法还可细分为:可见度分析法,链接分析法和流量分析法。杨伟杰提出了一个基于信息检索技术统计新闻的点击量和转载次数的网络新闻影响力模型,该模型主要反映新闻的可见度。[3]

Peter Ingwersen参考期刊影响因子(JIF)[4]提出了网络影响因子的概念(WIF,Web Impact Factor)。[5]WIF用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WIF早期用来评价期刊网站的影响力,后来国内外学者用在期刊和大学网站影响力的研究中。这些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以WIF标定的期刊和大学网站影响力与对应的期刊和大学的声望有正关联。[6]WIF属于链接分析方法,它偏重于反映网站的信息质量,缺乏对受众人群的标定,即没有反映信息送达。网络传播影响力的内涵兼有提供信息的质量和送达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所以WIF用于度量大众媒体的网络传播影响力有明显的缺陷。

网站排名通过网络流量数据计算出来。[7]Alexa搜索引擎每天统计访问网站的用户数和浏览页面数,并相应地更新各网站的排名数据。网站的综合排名可粗略地表示网站的传播影响力。但是网站排名和网络传播的信息量之间不是线性关系,光看排名无法知道两个网站传播的信息量是相差多少倍。下一部分提出的传播当量和传播影响因子可以更精细、 更直观地表示网络传播影响力。

二、传播当量和传播影响因子

Alexa统计的网站W的到访量用USER(W)表示,它等于每一百万个使用安装了Alexa工具条的浏览器的用户中访问网站W的用户数,相同IP地址的用户一天内多次访问网站W按一次计,也有人称该数据为独立访问IP数。网站W的浏览页面数用PV(W)表示,它表示浏览器的每一百万个页面请求中,属于网站W的页面数。USER(W)反映了网站W的信息送达的广度,PV(W)反映网站W的信息送达深度。 如果把网站W看作是一个电视节目,则USER(W)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类似,PV(W)类似受众观看该电视节目的时间长度。

本研究将网站W有效传播信息的度量值称为网络传播当量C-Equivalent(W),简称传播当量并定义如下:

之所以将该值称为当量,是因为该数据不是信息传播量的绝对数值,而是根据安装了Alexa工具条的浏览器样本用户采样计算的结果。如果采样的时间和环境相同,网络传播当量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网站的网络传播影响力。表1中包含有Alexa搜索引擎统计的江苏卫视的流量数据和排名表。以江苏卫视为例,其传播当量计算如下:

电视节目有分地域的收视率数据。网站W在不同的地区(按国家或行政区划分),到访量和页面浏览数也有不同。 可以用Pu表示在c地区访问网站W的用户数占访问网站W用户数的比例。用Pp表示在c地区浏览网站W的页面数占浏览网站W的页面数的比例。分地区的传播当量C-Equivalentc(W)的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根据Alexa搜索引擎统计的到访量、浏览页面数、分国别的到访量和浏览页面数的比例数据,可以计算江苏卫视在泰国传播当量如下:

将江苏卫视分国别的所有传播当量计算出来后,发现其和与江苏卫视的传播当量的总量不相等。信息传播的分量之和不等于总量显然不符合常识。造成该反常现象的原因是网站在一个地区的到访量的比例和浏览页面数的比例有一定的差别,其实质是不同地区的用户对网站访问习惯有所不同。为了避免该缺陷,本研究使用Pu和Pp的算术平均值Pc来计算网站W在c国(或地区) 的调整的传播当量,记为。

网站的传播当量表示网站的网络传播影响力有时还不够直观。如果我们将网站W与某个著名网站的传播当量相除,得出一个比例因子,就可以给受众一个更直观的概念:网站W相当于该著名网站的传播效力的比例。本研究将网站W和选做参照的著名网站的传播当量的商作为网站W的网络传播影响因子(简称传播影响因子CIF,Communication Impact Factor)。假设以CCTV作为参照,则网站W的传播影响因子CIF(W)的定义如下:

以CCTV为参照,江苏卫视的传播影响因子计算的结果见表4。因为计算传播影响因子的参考网站CCTV在泰国的Alexa访问流量比例太小,所以江苏卫视在泰国的传播影响因子无法计算,因此将江苏卫视在泰国的访问流量并入其它地区的流量计算。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选择适合研究目的的对象为参照计算网站传播影响因子。例如研究大学的网站时可以使用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网站为参照,否则因为学校和媒体相比其流量小得太多,计算结果太小而不便于比较它们的传播影响力。

三、“汉语桥”海外传播影响力分析

(一)“汉语桥”网络传播概况

目前“汉语桥”宣传有传统媒体,网络孔子学院和“汉语桥俱乐部”三种主要途径,其中传统媒体包括国内外的报纸、 广播和电视,网络孔子学院和“汉语桥俱乐部”。后两个都是国家汉办运行的网络传播平台。网络孔子学院是一个汇聚对外汉语教学信息的门户网站,其大部分内容是汉办及其合作机构提供。“汉语桥俱乐部”是汉办网站上独立运行的社交网络,会员一般用中文交流,其用户大多数是中文程度较高的 “汉语桥”选手、国内外粉丝和中文为母语对外汉语教学爱好者。海外人数众多的汉语初学者很难融入“汉语桥俱乐部”。 “汉语桥俱乐部”在比赛期间比较活跃,比赛结束两个月后, 活跃用户数明显减少。

(二)研究方法

本项目拟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汉语桥”的海外传播影响力。研究的目的是要找到国家汉办网站在海外传播上与国内外相关媒体网站的差距,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探讨改进“汉语桥”海外传播的方法。

研究步骤是:1.选择若干个相关的网站作为研究对象;2. 按上一节的公式计算各网站的整体的传播当量,分国别的传播当量,并以CCTV为参照,计算各网站的传播影响因子和海外传播影响因子,以上数据可以用来比较国家汉办网站和所选择其它研究对象的网络传播影响力;3. 为了考察所研究对象传播影响力在时间轴上的纵向变化,本研究还将2012年和2013年两次采样数据计算的传播影响因子做比较。

(三)选择研究对象

“汉语桥”预赛分布在全球几十个赛区进行。预赛一般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赛区所在地的孔子学院、中国驻外领事馆和当地媒体报道。网络孔子学院和汉语桥俱乐部会紧跟赛程转载相关的报道。到决赛阶段,“汉语桥”组委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合作,邀请了几十家国内外知名媒体参与 “汉语桥”中文比赛决赛阶段的报道。对这些报道,国家汉办网站都会予以转载。国家汉办网站是“汉语桥”的主要传播渠道,是基本的研究对象。中国日报也是宣传中国国家形象的窗口,因此其网站也被选做研究对象。

湖南卫视作为节目制作方,负责将比赛的过程制作成系列电视节目,通过电视频道和网络媒体同时向社会传播。视频信息在汉语桥的传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选择凤凰、CCTV、湖南卫视、Fox等电视媒体的网站作为比较对象。

国外语言类赛事,如法语联盟的法语演讲比赛和British Council支持的英语演讲比赛,局限于特定范围的分众传播, 对大众传播不是很重视,因此它们的网络影响力上无法与 “汉语桥”中文比赛相比。“汉语桥”除中文比赛的内容外,现在已经被湖南卫视增加了娱乐特性,它更适合与Eurovision (欧洲著名的歌唱大赛)做比较。因此,除了前面提到的国内外主流媒体外,Eurovision网站也被选作研究对象。

(四)数据分析

本项目所选研究对象的Alexa网站排名和分国别的流量统计数据见表5。从表5中我们看到:按网站的综合排名数据,国家汉办网站作为专业性网站其排名大大落后于电视台网站;在电视台网站中,凤凰网大大领先国内其它电视台网站;CCTV在国内排名高于湖南卫视,在日本和韩国两者差别不大;在美国,CCTV超过湖南卫视,凤凰网排名与Fox排名比较接近;在东亚CCTV和湖南卫视的排名都超过Fox电视台;同样属于国家投资的宣传中国国家形象的专业性网站, 国家汉办的网络综合排名超过中国日报。Eurovision的网络传播热点在欧洲,特别是决赛举办国。2012年Eurovision的决赛将在阿塞拜疆的巴库举行,因此该网站2012年在阿塞拜疆的访问量特别多;在欧洲其它国家,Eurovision历年的网站排名波动不大;美国没有参加该比赛,所以美国在它的访问流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注 1:所引用的网站地址凤凰:http://www.ifeng.comCCTV:http://www.cctv.cnHNTV:http://www.hunantv.com中国日报:http://www.chinadaily.com国家汉办:http://www.chinese.cnFox:http://www.fox.comEurovision:http://www.eurovision.tv注 2:如果网站在某个国家或地区中访问量少于 0.1%,则在表中对应的位置为空白注 3:本表引用数据用 Alexa 搜索引擎于 2012 年 4 月 17日采样

从网站排名看,国家汉办网站与Eurovision的网络影响力差距似乎不大。但是通过Google搜索关键字“Eurovision 2012”和“Chinese Bridge 2012”,前者比后者搜索到的新闻条目数大得多,因此,汉语桥与欧洲歌唱大赛的实际网络传播效果的差别比网站排名数据的差别要大得多。

“汉语桥”的宣传报道仅仅是汉办网站内容的一部分。 Alexa除了提供一个域名网站的分地区的综合排名数据,还提供了该域名下分域名的访问流量数据,国家汉办网站分域名的访问流量数据参见表6。从表6可以看到,对“汉语桥”中文比赛相关信息的访问只占对国家汉办网站访问量的1.38%。 所以,尽管国家汉办与Eurovision的网站的综合排名接近, 但Google搜索到Eurovision和“汉语桥”的新闻条目数差别很大。

用上一节介绍的传播当量可以更准确地解释这个现象。 表7为2012年相关网站分国别的传播当量,从表中可以看出:Eurovision的传播当量是14.3,汉办网站的传播当量是4.99,Eurovision的传播量大约是汉办网站的3倍;但因为对 “汉语桥”内容的访问只占汉办访问流量的1.38%,所以属于 “汉语桥”的传播当量比Eurovision的传播当量至少相差两个数量级。按不同国家情况分析:在美国,汉办网站的传播量大约是Eurovision的1/3;在俄罗斯和英国不到后者的1/6; 比利时是汉办网站排名比较高的国家,汉办网站在比利时的传播当量几乎达到了Eurovision传播量当量的70%。

为了将“汉语桥”海外传播的影响力作为一个整体考察。 本研究计算了7个相关网站的海外传播当量,以中央电视台为参照,计算它们的海外传播影响因子,计算结果参见表8。 Fox电视台是美国的公司,因此除了美国本土以外的其它访问流量都作为计算其海外传播影响因子的依据。凤凰卫视是香港注册的机构,但它的主要业务都在内地,因此,将它和其他内地的网站一样,把除内地以外的访问流量作为计算其海外传播影响因子的依据。Eurovision是在欧洲国家轮流举行的歌唱比赛,除了举办国的流量较大外,在世界其它国家都可以视为海外传播,因此本研究将它的全部流量视为海外传播。从表8的海外传播影响因子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各网站的海外传播影响力。凤凰卫视的海外传播影响因子为4,因此可以说在国外它具有4个CCTV的传播影响力;湖南卫视的海外传播影响因子为0.12,即8个湖南卫视与CCTV在海外的影响相当;汉办网站的海外传播影响因子为0.03;Eurovi- sion的为0.25;Fox的海外传播影响因子为1.1,即在中国和美国本土之外地区,CCTV和Fox的海外传播影响力差距不大。

为了跟踪所研究对象的传播影响力的变化,表9将2012年和2013年两次采样的数据做对比。从表10和表11可以看出:在两次采样间隔的18个月,相关的媒体网站的传播当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一个网站在不同的月份访问流量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比如,不管美国还是中国,除 “人人网”、新浪微博和Facebook等主流社交网站外的其它网站在暑假开始的三个月内排名都会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学生增加大量使用社交网的时间,主流社交网站的排名却有所提高。[8]此外,随着2013年智能手机市场的迅速增长,很多互联网用户改用手机App获取信息,移动互联网分走了相当一部分互联网的访问流量。

比较2012年和2013年的海外传播影响因子:Fox从1.1提高到了1.3;Eurovision从0.25下降到了0.17;国家汉办网站的海外传播影响因子持平,中国日报的海外传播影响因子提高了5倍,超过了国家汉办网站的海外传播影响力。 这说明与中国日报网站2013年在海外传播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相比,国家汉办网站的海外传播从领先又回到了追赶的位置。

四、结语

根据上一节的数据分析,2012年Eurovision和国家汉办网站的“汉语桥”分域名的流量数据分析,它们的海外传播当量相差两个数量级以上,2013年两者的差距有所缩小,但差距仍然超过100倍。从网站内容看,Eurovision的网站的广告很少,这说明它的商业化程度不高,其网站投入可能不高。“汉语桥”是中国政府投资的宣传国家形象的项目,投入资源应该超过Eurovision,参与汉语桥国家数和选手人数都超过Eurovision,湖南卫视使“汉语桥”节目策划和制作质量达到了一流电视节目的水平,因此,汉语桥网络传播影响力应该有潜力达到甚至超过Eurovision现有的水平。

根据笔者参与“汉语桥”的比赛的执行、文宣的工作经历、以及本项目研究数据分析,提高汉语桥的海外传播影响力,缩小其与Eurovision在网络传播上的差距,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要加强用英文的新闻报道

国外的汉语爱好者多数处于初级水平,他们还不能熟练地用汉语表达,甚至阅读都困难。因此,在媒体宣传上最好使用英语。但现在对“汉语桥”的报道还是以中文为主。使用英文宣传不会阻碍,只会促进汉语推广,国家汉办网站的汉语学习资源依然是全中文内容。

(二)进入国外主流的社交网络媒体

国外网络用户将近20%的上网时间都花在以Facebook为主的社交网络媒体上,就像中国的微信、微博和人人网一样。通过社交网络宣传汉语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国外孔子学院作为当地的宣传基地

孔子学院网站的新闻报道数量不多,[9]汉办对各地孔子学院在宣传报道上似乎没有具体要求,资深的优秀孔子学院如芝加哥孔子学院与美国其它新科孔子学院相比在新闻报道上都偏少,很少有所在国家的全国性的媒体报道。分布在全球孔子学院在“汉语桥”的网络推广上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可以尝试将网络新闻报道纳入孔子学院考核评比指标。该措施不仅可以促进网络报道,增加汉办网站的外链数量,提高汉办网站排名,还可以缓解国内外语采编人员不足的问题。

(四)增加电子商城

Eurovision为粉丝服务的电子商城为它贡献了不少网络流量。“汉语桥”的粉丝对“汉语桥”的音像制品和纪念品有类似的需求。因此在“汉语桥”的网站中增加电子商城销售音像制品和其它纪念品对于提高“汉语桥”海外传播的影响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注释

1[1]郭岩,刘春阳,余智华,张瑾,戴媛.网络舆情信息源影响力的评估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11(3):64-71.

2[2]李岭涛,李德刚,周敏.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3]杨伟杰,戴汝为,崔霞.一种基于信息检索技术的网络新闻影响力分析方法[J].软件学报,2009(9):2397-2406.

4[4]Hjortgaard Christensen,F.and Ingwersen,P.Online citation analysis: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J].Scientometrics,1996:39-62.

5[5]Peter Ingwersen.The calculation of web impact factor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8(2).

6[6]邱均平,程妮.中国重点大学的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

7[7]戴维民.“网络为王"时代的媒体公信力认定——网络媒体评价指标与方法[J].图书情报工作,2004(1):33-38.

8[8]Nielsen State of Media:The Social Media Report 2012[DB/OL].http://www.nielsen.com/us/en/reports/2012/state-of-the-media-the-social-media-report-2012.html.

《世界汉语教学》 篇10

一、语言世界图景的共通性和民族性

(一) 共通性

不同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具有共通性。每个民族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共性, 这是各民族和各种文化之间正常交流的基础。

(二) 民族性

各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依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语言世界图景形成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和文化原型的影响, 因此具有不同的风格, 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个语言的世界图景。语言世代相传的过程中, 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语言世界图景, 因此语言世界图景具有深刻的民族性。

二、含有“眼睛”的成语对比中看俄汉语言世界图景的异同

成语是世代积累并流传应用至今的语言精华。通过分析俄语和汉语的成语, 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俄汉丰富的世界图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天下众生,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 都是通过眼睛看世界, 俄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和眼睛有关的成语。但由于文化和历史的不同, 两种语言中含有“眼睛”的成语在表达方式和内涵上存在差异。本论文借助《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йсловарь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中国成语大词典》中的释义, 试图以含有“眼睛”的成语为例, 来揭示俄语和汉语在语言世界图景上的异同。

(一) 俄语成语中“глаза”和汉语成语中“眼”都具有的意义

1.“眼”和“глаза”象征“视线”“视觉”“视力”

俄语: (1) глазаразбегаются:在多种多样的选择中, 无法将视线集中或停留在某一处。

(2) наглазахукого-либо:在可见范围内。指事件发生在当事人面前 (通常用于不好的事件) 。

(3) глаздаглаз[нужен]:需要一直观察着。指的是某人或集体需要一直的监督。

汉语: (1) 目不暇接:指东西多, 眼睛都看不过来。

2.“眼”和“глаза”象征“对某个客体的注意力”

俄语: (1) бросатьсявглаза:吸引注意力, 特别显著。

汉语: (1) 引人注目:吸引人的注视。

(2) 众目睽睽: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着。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3.“глаза”和“眼睛”象征“视野”“通过经历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俄语: (1) открытьглазакому-л.:让某人清晰看见某事或某物。指的是某人错误认识了某事或某物, 之后借助他人认识了真相。

(2) глазанаметан:有丰富的经验。

汉语: (1) 大开眼界:开阔视野, 增加见识。

(二) 俄语含有的“глаза”成语特有的意义

1.“глаза”和言语及行为的真诚与否相关

(1) говорить/сказатьвглаза:直截了当地说。指的是某事和他人坦白自己的观点, 一般用于坦白让他人不愉快的观点。

(2) заглаза1 (говорить, называть) :背着某人 (说)

(3) прятатьглаза:感到惭愧, 指的是某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真诚或不足, 但没有拒绝。

2.“глаза”作为人体上部的器官, 象征着“丰富”“富于”

заглаза2:完全, 有富余。

3.“глаза”具有神秘的力量。可能使人中邪, 带来不幸。

(1) худой (дурной) глаз:会带来不幸的眼睛。指的是某人具备可以用眼睛给他人带来各种灾难的能力。

(2) класть/положитьглазнакого-, что-либо:希望拥有。指的是某人或集体想获得某人或某物。

(三) 汉语含有“眼”的成语特有的意义

1.“眼”象征“眼力”

眼疾手快:目光迅速, 动作快捷。

2.“眼”象征“心灵”“思想”“思维”

心明眼亮:看问题清楚透彻, 不受迷惑。

3.“眼”象征“对他人的态度”

(1) 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 形容骄傲自大。

(2) 目无尊长:不把地位或辈分高的人放在眼里。

(3) 横眉竖眼:怒视的样子。形容愤怒或强硬的神情。

4.“眼”象征“情绪”

(1) 愁眉苦眼:愁眉:紧皱眉头的样子。紧皱双眉, 哭丧着脸。形容忧愁苦恼的样子。

(2) 眉开眼笑:形容极其高兴的样子。

三、结论

综上, 我们可以看到俄汉两种语言的成语中“眼睛”既有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也有各自具有的特殊意义。这正是语言世界图景普遍性和民族性的体现。

摘要:本文立足于语言世界图景这一语言文化学的核心概念, 从其普遍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出发, 通过对比含有“眼睛”的成语, 来分析俄汉语言世界图景的差异。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 篇11

学校安排我去704A班实习,我的现任班主任告诉我,得自己在课间休息时拿着一张单子去找那个班的老师。我鼓起勇气,找到704A班的教室,看见一个个子特别高的女老师在和学生说话,就上前作自我介绍。老师看了单子叫我坐在最后一排。我就这样开始了两个月的实习。

刚开始我觉得有点难,因为老师讲话很快,尤其上地理、历史和生物课的时候。 但是很快我就能听懂不少了。七年级的地理课主要是学欧洲地理,历史是学古罗马。生物就比较奇怪了,是了解生活在日内瓦湖里的动物。每天老师都要发大量的复印资料,有的材料对我来说全是生词。晚上回到家里要花大量时间查字典。这里的老师虽然只布置很少的家庭作业,但我在家学习的时间也并不比在国内时少。

学了一段时间,每门课都要考试。我的历史第一次没有考好,老师没有给我算分。但我的地理考得很好,得了5分(满分是6分)。有一道题很有意思:先让我们看一幅图,从图中分析哪个国家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还要说出这个国家为什么人口密度大,与它的经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我确定这个国家是荷兰。 然后还有一个问题是问荷兰如果在2020年还要建一个围海造田的工程,应该要注意什么?我在国内考试答题时,只要回忆一下背过的现成答案写在卷子上就行了。在这里就不同了,必须思考。当然,我最终把这道题答出来了。就是老师上课时提到过的地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比以前升高了,如果荷兰还围海造田,那个工程就要比以前建得高。我真高兴能答对这么难的题。

我经常随身带一个电子词典,即文曲星,放在桌上,以便碰到生词就查。地理老师看见了,他拿着电子词典问:“这是什么?”我便向他解释这是一个字典,当我遇到不懂的法语单词时,可以用键盘输入单词,它就会显示词语的中文解释。老师对这个“高科技”玩意儿十分好奇,他打开词典,输入法语的“房屋”(maison)一词,文曲星显示出这个词的中文解释。看着小屏幕上的象形文字,老师吃惊得要命,他似乎不太相信我一个学生能看懂这么难的文字,就接着问我:“你能写下来吗?”我笑着回答:“没问题”。 于是“刷刷刷”地写出“房屋”二字。老师不得不叹服地点头说:“太棒了,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

接下来,我们要做课堂作业。地理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纸,上面画着巴黎埃菲尔铁塔、古罗马斗兽场,埃及金字塔等。要我们写出拥有这些名胜古迹的国家的名称。还未等我开始写,老师就过来对我说:凡是遇到不会写的词,可以用中文代替。立刻,讲台下一片请求声,小联合国的成员们纷纷请示:“先生,我能不能用英语写?”“先生,让我用西班牙语写吧!” 老师大手一挥,干干脆脆地说:“除了Minshan,谁都不可以用他的母语写,都用法语写。”我那个得意呀,美国人Jordan 气得直拍桌子,大喊:“不公平,为什么就Minshan一个人可以用母语写?”

我将所有的国家名都写上了法语,我不想让老师认为我只会写汉语而不会写法语。然后在后面打上括号,再写上中文,好让老师饱饱眼福。看到我交上去的作业,老师频频点头,说:“你的中国字写得真棒!” 我有点想笑,他怎么知道我的字写得好呢!

汉语中的“羡余”与对外汉语教学 篇12

关键词:羡余,对外汉语教学,解释

“羡余”是现代汉语研究中的术语, 是赵元任先生在他的《汉语结构各层次间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中最早提出的。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看到“羡余”这一词条, 它的解释是: (1) 封建时代地方官吏向人民勒索的各种附加的赋税; (2) 多余的。这两方面的解释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多余的”。潘先军 (2010) 对于词的羡余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所谓词的羡余成分, 就是在单音节之外的复音词中, 组成词的语素在语义表达上没有作用的语素。这些存有羡余成分的词, 已经凝固为固定的词并收入词典, 其“合法”身份是公认的、毋庸置疑的, 可以说在词的层面上, 只要语言单位为词就只存在羡余成分而没有冗余或赘余。由此观之, “羡余”它其实跟“多余”还是有区别的。从词的感情色彩上来看, “多余”是有些贬义成分涵盖在内的, 语言中的多余成分也就是不必要的成分, 是交际中不需要的。而“羡余”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这是汉语的需要, 也是汉语语用方面的重要部分。

据说, 各种语言中都有“羡余”这一特点, 而且汉语比起其他语言还算少的。潘先军从词的角度给羡余下了定义, 其实可以把这个定义扩大, 不仅是词, 还有短语, 甚至句子都有羡余的成分存在。而且这些成分都是“合法的”, 甚至是必须的。比如, 很多人都爱举的一个例子“凯旋而归”。“凯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战胜归来”, 它本身已经包含了“归来”的意思, 而平时使用的时候, 往往爱加上“而归”。还有人们常说的“大约……左右”, 其实“大约”本身已经有了不确定的概数的含义, 后面又加上了“左右”非常多余, 这种用法也常常在中学语文中被视为病句, 可是语言运用中却不乏这种用例。还有一部很出名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 “秘密”这个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有所隐蔽, 不让人知道的 (跟‘公开’相对) ”, 这本身就隐含了不能说的意思在内, 而这部电影的名字取做“不能说的秘密”, 似乎使它的这种特性更突出了, 起到了一种强调的作用。试想, 如果电影的名字只是两个字的“秘密”, 那么它的神秘感仿佛也减弱了不少, 名字中音节的韵律美也有所淡化了。因此, “羡余”不仅有利于表意的完整, 对于发挥汉语运用中音律的和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 对于这些“羡余”成分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些数字上的统计。2011年8月4日在Google新闻中搜索关键词“大约……左右”得到27 500条结果, 搜索“大约”得到41 400条结果。同时在人民网中搜索“凯旋而归”得到451项, “凯旋归来”641项, “凯旋”10 956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知道两点:一是这些羡余的用法是存在的, 而且是有一定数量的;二是这些用法比起“正确”的用法来说还是少数的。潘先军 (2010年) 统计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2001年) 中的羡余成分的多音词, 并得到含有羡余成分的多音词大约占所收全部词语的0.45%, 比例是非常低的。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生活中这种用法是经常会遇到的。因此, 汉语中的“羡余”成分也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部分。

关于“羡余”的教学, 应当秉持正确对待、认真解释的态度。汉语的羡余体现在很多方面,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体会汉语中的这种特点, 以便能够说地道的汉语, 而且还要学会利用这种特点, 以方便教学。其实, 可以发现大多数“羡余”成分都是对已有成分的再次补充说明, 因此, 可以利用它们的这种关系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比如“手持电话”中的“手持”。“持”作为“拿着”这个意思的时候, 本身就包含“用手”这个义素, 而且在使用中它所需要的搭配项也是可以“用手拿”的一类东西, 如“持枪”“持棍”等都有这样的特性。在教学中解释“手持”的时候, 就可以把“持”的这种用法连带在内, 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这个短语, 也懂得了它的用法。同样, 汉语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组合, 像“目视、耳闻、脚踹、火烧、水淹”等, 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这样既避免了用翻译方法解释的单调, 使学生学会了其中各个词的使用方法, 又多教会了学生一个新的词语组合。

再如, “不能说的秘密”这样的短语也有很多, 这就相当于在一个短语中解释了一个词的本质特点。让学生记住这样的短语, 也为他们背诵生词提供了一种方法。如“不必要的浪费”, 学生就可以记住“浪费”有“不必要”的意思, 当他们忘了这个词时, 就可以利用短语关联出它的大概意思。其实这也正说明了汉语的一个特点, 定语有时并不是给事物分类或者描述特征以区别于其他事物, 定语有时纯粹是为了加强或者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 像“咸盐”, 盐都是咸的;“面貌”, 貌都是在面部的;“死尸”, 尸体都是死了的。这正是“羡余”所要表达的意义。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有时也不妨有意地把学生向这个方面引导, 比如学习“毛病”这个词, 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不好的毛病”这个搭配, 同时要告诉学生“毛病”都有“不好”这样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体会这种搭配的意义及使用的方法。还有“无可争辩的事实、不朽的丰碑、最后的结局、个人的隐私、无用的废话”等都可以加入这种教学方法之列。

有一些音译词, 其实通过英语的音, 学生已经可以明白它的意思, 可是汉语在音译的同时往往还要加上一个汉语的义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音译词给学生解释汉语中的义类词了。比如, “吉普车”, 学生本已知道什么是“吉普”, 这就方便了学习汉语中所说的“车”。因为, 汉语经常用“car”来翻译“车”, 这对于留学生来说容易造成理解偏差, 因为“车”在汉语中是一个大类, 是泛指词, 而car在英语中只是指小车, 因为除此之外还有truck等。教师此时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懂得的“吉普”的意义, 来引导学生学习汉语中的一个类词———“车”, 同时帮助学生扩展出关于“车”的更多的词。这种外来词还有很多, 教师都可以利用他们中的“羡余”成分来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再如, “贝雷帽、雅思考试、芭蕾舞、因特网”等。

还有在句子中的使用, 例如:“她会跳芭蕾舞”的“跳”的意义其实跟“会”是重复的, 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好理解的动词“跳”来解释助动词“会”的用法和意义。

此外, 还要知道“羡余”是有度的, 在这个度之内, 才是“可被允许的重复”, 要让学生分清楚“羡余”跟“多余”也就是病句中的赘余的区别。以防学生超过“羡余度”造出“真的非常很难”这样的句子。教师可以举出一些赘余的病句让学生作改病句的练习, 从而体会两者的区别。如 (1) 快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陆续接连进入教室。 (2) 汤姆来中国一年了, 他很喜欢中国, 他也很喜欢汉语。 (3) 天气冷了, 容易造成感冒。 (4) 欢度国庆节的到来。以上四句都是赘余的病句, 第 (1) 句应去掉“接连”;第 (2) 句应去掉第二个“他”;第 (3) 句应去掉“造成”;第 (4) 句应去掉“的到来”。显然, 这与鼓励学生使用的“羡余”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过, 对于汉语语感还比较弱的留学生来说还需要教师带领着进行多次对比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并清楚地区分。

汉语中的“羡余”可以加强语意, 而且能使内容表达得更充分、更完整。学生通过对羡余成分的学习更好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这同时也有助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释义, 并帮助学生在遇到生词时进行模糊猜测,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 可提高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汉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 1963 (1) .

[2]潘先军.汉语外来词构成羡余现象说略[J].汉字文化, 2007 (3) .

[3]潘先军.多音词羡余现象考察[J].汉语学习, 2010 (3) .

上一篇:高中语文课堂分层教学论文下一篇: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