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朗读(精选4篇)
汉语教学朗读 篇1
朗读是语言学习中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环节, 不论学生在学习外语到了哪一个阶段都是需要牢牢的掌握好的环节。我们开展朗读教学工作不但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在汉语言方面的阅读速度与效率, 还能够极大的增强我们的学生对于自己平常所阅读的材料的所表示的含义有效地理解, 还能够高效率的培养出学生对于汉语的各种语言的感觉, 但是到了中高级的汉语言解学的过程期间, 我们就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学生对于成段的阅读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 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的操作层面我们都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去完善。有不少教育界的老师纷纷认为现在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中高级的阶段了, 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以及理解了, 朗读可以考虑让学生们自己去理解, 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去插手这个工作。所以教师纷纷将极为有限的课堂时间全部都用在了表达语言含义以及有关的语法了, 已经对于朗读所能发挥的重要性没有能够进一步的去认识清楚, 这样的情况需要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我们文中所说明的朗读并不是毫无表情的将文字给念出来, 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有关的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充分的表达出来。成段的朗读需要我们的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多种语言手段或者表情来表达自己所念文章中的含义, 是一种语言的再次加工与创作, 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可以有效地将我们所拥有的书面语言巧妙的转化并改变成为有声的语言的一个高效率的转化的历程, 是一个创造性的经历, 是需要学生的多个器官共同配合方能完成好的活动, 同时学生的大脑也在飞快进行运转, 也在不断得对自己所阅读的文字进行思维与理解, 可以全面的领悟文章中所描绘的各种意境以及各种美妙的画卷。怎样才能够有效地改变我们现在朗读科目的教学现状, 增加我们的学生对于有关于朗读的各种兴趣。
第一、在朗读的材料选择问题上, 我们的教师需要尽量去选择那些能够吸引我们激发起学生朗读热情的文章。例如, 我们可以考虑选择那些内容容易引起学生感情的文章, 这样就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朗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情感互相交融, 同时也可以考虑去选择那些趣味性较为强烈的文章,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之下去阅读自己的材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部分的朗读材料, 因为每一个学生之间的兴趣爱好可能差异性非常之大, 我们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兴趣来进行朗读, 这样非常有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汉语言的进行朗读积极性。
第二、教育工作者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工作。经常会有一些教育界的老师误认为我们如果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工作会造成时间上面的浪费, 因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本已经极为有限, 而朗读教学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够看到一定的成效, 不但是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同时也是花费了我们自己的教学时间, 其实不然, 我们通过自己带有感情的朗读非常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去领会好教学材料中所描述的内容, 牢牢地掌握材料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形式的思想感情, 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学习材料的教学要求。
第三、可以考虑借助于教学辅助手段。 我们可以通过朗读的材料来确定好所需要的各种配乐以及不同的视频资料, 这样非常有助于我们去营造出教学环境, 学生在面对一个个汉字进行朗读会比较乏味, 感觉上比较容易产生疲劳感, 而且往往会觉得很枯燥。假如我们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加入一些符合学生所朗读材料的音乐, 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有效地放松自己的心情, 同时还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 让学生生成一定程度的兴奋感觉。这样非常有助于我们提高平常教学工作的工作效率。
第四、课堂上的各种表演。我们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即兴的表演工作, 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参与热情, 还能够充分的引发我们沉闷的课堂气氛, 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较为活跃, 气氛也更加的融洽。我们可以尝试将学生分成为不同的一个个小组, 每个小组可以采用那种类似于合唱团的办法来进行实际层面的操作, 可以有诸如独唱, 相互之间的对唱, 以及二重唱等各种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 这样就可以让本来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的齐声朗读改变成为朗读性的表演。
总之, 我们在开展朗读训练的方法是有很多的, 不一定非要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操作。我们在训练学生进行成段的朗读的时候一定要防止学生没有感情的投入, 避免学生只能够照本宣科的进行朗读, 这样非但无法实现我们最初的教育目标, 而且还可能让学生产生厌恶的感觉。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牢牢地掌握住听说读写这四个环节, 但这在当中, 朗读教学是教学的软肋, 尤其是在进行中高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那些成段朗读就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暴露出来, 需要花费一定的气力去解决好这个难题, 需要对于朗读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 同时还要辅之以有关的理论来作为指引, 探讨有关朗读教学提高效率的办法, 可以让朗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所具有的作用。
关键词:对外汉语,朗读,语感
参考文献
[1]周健.论汉语语感教学[J].汉语学习, 2003 (1) :62-69.
[2]孙雁雁.怎样通过朗读提高中级阶段留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C].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编辑委员会.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25-230.
[3]王汉卫.“标准”与“基础”——基础阶段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新思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2 (2) :11-21.
汉语教学朗读 篇2
目 录
古代部分(40篇)
1.诗经·蒹葭 ………………………………………………………………………(1)2.离骚(节选 屈原)………………………………………………………………(1)3.庄子·逍遥游(节选)……………………………………………………………(1)4.孟子·鱼我所欲也…………………………………………………………………(2)5.荀子·劝学(节选)………………………………………………………………(2)6.韩非子·自相矛盾(节选)………………………………………………………(3)7.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4)8.兰亭集序(王羲之)………………………………………………………………(4)9.归去来兮辞(陶渊明)……………………………………………………………(5)10.行路难(卢照邻)…………………………………………………………………(6)1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6)12.蜀道难(李白)……………………………………………………………………(7)13.将进酒(李白)……………………………………………………………………(7)14.洗兵马(杜甫)……………………………………………………………………(8)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8)
16.观刈麦(白居易)………………………………………………………………(8)17.滕王阁序(节选 王勃)…………………………………………………………(9)18.师说(韩愈)……………………………………………………………………(9)19.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10)20.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11)21.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1)22.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12)23.秋声赋(节选 欧阳修)………………………………………………………(13)24.六国论(节选 苏洵)………………………………………………………(13)25.潮州韩文公庙碑(节选 苏轼)………………………………………………(14)26.前赤壁赋(节选 苏轼)………………………………………………………(14)27.白山茶赋(黄庭坚)……………………………………………………………(15)28.百丈山记(节选 朱熹)………………………………………………………(16)29.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16)30.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关汉卿)………………………………………………(17)3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17)32.卖柑者言(刘基)………………………………………………………………(18)33.项脊轩志(节选 归有光)……………………………………………………(18)34.西湖七月半(节选 张岱)……………………………………………………(19)35.五人墓碑记(节选 张溥)……………………………………………………(20)36.深虑论(节选 方孝孺)………………………………………………………(20)
37.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21)38.柳敬亭传(节选 黄宗羲)……………………………………………………(22)39.秋兰赋(袁枚)……………………………………………………………………(22)40.病馆梅记(节选 龚自珍)………………………………………………………(23)
近现当代部分(40篇)
41.地球,我的母亲!(节选 郭沫若)……………………………………………(23)42.凤凰涅槃(节选 郭沫若)……………………………………………………(25)43.红烛(闻一多)……………………………………………………………………(26)44.静夜(闻一多)…………………………………………………………………(28)45.雪花的快乐(徐志摩)…………………………………………………………(29)46.雨巷(戴望舒)……………………………………………………………………(30)47.我是一条小河(冯至)…………………………………………………………(32)48.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艾青)……………………………………………(33)49.黄河颂(光未然)………………………………………………………………(35)50.赞美(节选 穆旦)……………………………………………………………(37)51.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38)52.太阳的话(艾青)…………………………………………………………………(39)53.青春万岁·序诗(王蒙)…………………………………………………………(39)54.望星空(郭小川)…………………………………………………………………(39)55.春天,遂想起(余光中)……………………………………………………………(43)
56.相信未来(食指)…………………………………………………………………(45)57.回归(北岛)………………………………………………………………………(46)58.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47)59.祖国啊,我要燃烧(叶文福)……………………………………………………(49)60.我是青年(节选 杨牧)…………………………………………………………(50)61.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51)62.星星变奏曲(江河)………………………………………………………………(53)63.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节选 顾城)…………………………………………(55)64.月光(海子)………………………………………………………………………(57)65.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叶浪)……………………………………………………(58)66.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杨克)………………………………………(60)67.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61)68.匆匆(节选 朱自清)…………………………………………………………(62)69.荷塘月色(节选 朱自清)………………………………………………………(63)70.战士和苍蝇(鲁迅)………………………………………………………………(63)71.《野草》题辞(节选 鲁迅)……………………………………………………(64)72.故都的秋(节选 郁达夫)………………………………………………………(64)73.《激流》总序(节选 巴金)………………………………………………………(65)74.中年(节选 梁实秋)……………………………………………………………(66)75.黄山绝壁松(节选 冯骥才)……………………………………………………(66)76.家(节选 周国平)……………………………………………………………(67)
浅析初中汉语文课堂的朗读 篇3
关键词:课堂朗读 失衡 平衡
新课程改革后汉语文课堂上的朗读越来越受重视,举目所及,各种性质的公开课读书声四起,均占了课堂相当长的时间。“以读贯穿课堂”“以朗读为主线”成了非常经典的课堂评价用语。学生许多时间用在课堂朗读上,不太注重思考能力的培养,会读书不会思考的现象已经很严重。汉语文课岂一个“读”字了得?我认为,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课堂朗读,认识它的功能却不过分夸大,重视而不无限拔高,深入思考操作细节但不大而化之。
一、对朗读的再认识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朗读中良好的语感培养是汉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但朗读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技能,是一个过程,目的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人提出了“以读代讲,以读代练”,我认为不管如何认真研究,如何正确而熟练地运用,“代讲”“代练”都不是“读”所能承受之重。读有读的作用,讲练有讲练的功效,世界是多元的,繁多才能丰富,丰富因而美丽。朗读被夸大为“体现学生学习汉语文能力的重要特征”,可综观我们学生,朗读水平高而汉语文能力不怎么样的比比皆是。一个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只能说他读懂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他把这种情感用朗读方式再现了出来,但要他说出这种意味,他却可能会因为缺乏丰富的词汇、恰当的技巧来组织,造成意味准确而言传有误的现象。朗读不是万能的,大声朗读无法也不应该成为汉语文课新理念的标志。一味强调课堂朗读是与这个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不相适应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只沿用与古代信息资源相对较少、学科单一的状况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二、把握读的时机
朗读非常重要,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朗读不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还有对话、合作、思考、拓展、联想、感悟等等。一味地強调书声琅琅,是不是挤占了其他活动的时间,使课堂活动单一化、浅层化?让课堂多一些令人怦然心动的教学内容,追求提升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课堂上的朗读是否可以分流一部分到早读中去呢?“汉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推进器’‘加速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高声朗读,求得感悟,实际上是过分夸大“习得”在汉语文课堂上的地位。而习得“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行为,缺乏显著的系统的集体经验的借鉴与参照,很有可能耗时费力,低效无效,以致大大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何时读,还涉及在课堂上教师范读的安排问题。现在有把范读放到学生学习文本后的倾向。有好处吗?有!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有广阔的读的处理空间,促进文本学习进一步内化。但这不应该成为一种模式。放在开篇范读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阅读的渴望,帮助学生更快进入文本。放在哪里读,并无定论,恰当的便是最好的。
三、掌握读的方法
现在的课堂过于强调朗读,而忽视了默读。朗读偏重于表现和交流,是外指的行为。潜心默读可以思考、品味、揣摩、推敲,更有利于感悟与联想,是一个“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过程。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感悟,就不可忽视默读的作用。取消默读过程的课堂,缺少了一分思考的力量。其次,应警惕对朗读技巧彻底排斥的行为。强调情感的感悟,但并不是说所有都要感悟或者除了感悟以外别的什么也不能做,感悟与指导这两者本身并不是对立的。有人说:“要多读来感悟,读不出怎么办,师范读,生范读。”我认为朗读作为一种技能,它的处理手法有普遍意义,可以触类旁通。技巧上必要的指导可以缩短无谓的摸索。技巧者,巧妙的技能也,是智慧的结晶。语速的快慢徐疾,语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不采用“纯技术”的手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在熟读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大大方方地教一教,又怎么了。这对学生朗读的可持续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审视读的理念的失衡,是多种因素影响的必然。其一,“读”本身在汉语文学习上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学生能体会到文章内容、神韵、风格、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而且非常好操作。其二,课改前的课堂存在着朗读的缺席和弱化倾向,过多的讲析、练习充斥课堂,课堂琐碎、机械、乏味,严重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已成为众矢之的。其三,传统的汉语文教育中古人有重朗读的习惯,它是读经时代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手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部分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借新课程的东风,便迅速蔓延。其四,改革的特点使然。既是改革,其立意就不像改良主义般温和,面对积弊深重的旧课堂,要在短时间内将错误引向正确的轨道,矫枉必然过正。这一点从近代历史来看,也有许多佐证,凡是想做一点改革的,往往采取激烈的态度和手段以扭转传统的巨大惯性,白话文运动中有人甚至提出要废除汉字便是范例。或许批判就是要过激一点才有效,所以对课堂朗读“过正”的倡导,其目的可能就在于要强烈冲击旧有的课堂形态。
参考文献:
[1]金立义.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初探[J]
[2]曹永红.关于朗读教学的一点尝试[J]
[3]余应源.“学得”——“习得”的推进器[J].中学汉语文教学,2003(2)
[4]马豫星.试论“教”与“习”的关系[J].中学汉语文教学,2006(2)
汉语教学朗读 篇4
(一) 拖腔拖调, 拖音现象严重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 经常可以发现齐读时, 孩子读得特别拖沓, 总有一种老牛拖破车的感觉。原因是许多孩子是逐字在读, 光注意了每个字的发音, 但忽略了朗读中句子的整体连贯性。例如《四季》这篇课文, 孩子们容易读成“草~芽~尖~尖, 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二) 怪腔怪调, 存在语感问题
一年级新生中有一些学生语感较差, 往往过分强调上声的准确, 而破坏了句子的语音语调及应有的变调, 让人听起来总觉得不那么自然。例如《比尾巴》一文中, “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象一把伞。”这段话中上声较多, 如“尾, 短, 鼠, 伞”, 孩子们常常把上声调值[214]发得特别准, 影响句子的连贯。
(三) 停延不当, 读破句
词与词之间一般都有或短或长的停顿, 有的学生每个词都停顿, 停顿的时间一样长, 有的学生字字拖音, 有的学生则一字一顿。一句与一句之间, 一段与一段之间, 正确的停顿就更难。也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停顿, 连换了一句话甚至换了一段都不停顿, 直读得喘不过气了, 最后在不该停的时候停了下来, 多读破句。
二、节律朗读在小学低段儿童朗读中的运用与分析
(一) 学习语音变调, 回归朴实自然的朗读
在平时普通话的朗读和对话中, 都存在着一种变调规律。上声变调最为复杂, 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 发音时开头调值略降, 中间调值低平, 末尾调值又有短促上升。当它处于其他音节之前时, 为了缩短发音过程, 它会变得或升或降, 不是把开头的下降部分挤掉, 就是把末尾的上升部分挤掉, 从而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为此, 上声音节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前都会产生变调。
1.“上声[214]+非上声”→“半上[211]+非上声”
例如上述《比尾巴》例子中的“尾”字, 如读成“尾[214]巴”一定会显得拖沓而不自然, 往往学生也会困惑:我声调明明读得很准确啊, 为什么听起来总怪怪的呢?原因是不了解语句中的变调规律。在朗读中如果碰到这样的在词语中的第三声, 我们可以不扬上来, 读成“尾[211]巴”。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 比如:首都、火车、雨衣、海洋、小麦、宝贝……由于变调是一个极其自然的规律, 所以孩子一学就会, 不会在力求把第三声读得非常准确而使语句听起来不自然。
2.“上声+上声”→“阳平+上声” (35→214)
当两个第三声的字组成词语, 如“老虎”, 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不能读成“老[214]虎[214]”而应该把第一个“老”字读成第二声[35], 这样听起来自然多了。这样的词语还有:本领、古老、保姆、产品等。
(二) 合理停延, 读出语篇结构, 表意层次
小学生朗读容易产生一字一顿, 或者无停顿地连续, 或者自由停顿而读破句等现象。应重视让学生正确把握句内的停顿和连读, 以正确表现句意。开始时, 用一些符号帮助学生指点句内停顿处, 如:“早上/丁丁/背着书包/上学去。”之后, 再训练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正确停连, 使学生朗读的节奏感和流畅水平一步一步提高。
要把握好停延层次, 还得掌握汉语内三层和外三层的停延规律:语篇>段落>句群>句子≥气群≥音步≥音节。例如《比尾巴》: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象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公鸡的尾巴弯, /鸭子的尾巴扁,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三) 把握文章的基调, 展开再造想象, 结合左右大脑进行入情入境的节律朗读
科学研究证明:大脑的左半球主管语言, 右半球主管音
乐。节律朗读, 能够在保证汉语言语音语调准确的基础上, 结合左右半脑的功能。这样既解决了小学低段儿童在朗读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又能结合再造想象, 更好地体会文章中所透露出来的美好情感, 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 让孩子们乐于朗读, 勇于朗读, 在朗读中获得自信, 获得快乐, 增强语感, 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 首先确定文章的基调。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朗朗上口的韵文, 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 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朗读时我们应以快乐、喜悦、轻快的口吻来朗读。同时可让孩子展开想象, 天上飘着白茫茫的大雪, 小动物们欣喜若狂, 都高兴地跑到雪地上玩雪, 每个小动物的脚印都不同, 多可爱呀。这是再造想象参与朗读模式的结果, 它的超常韵律唤醒了大脑左右半球的语言区、图像区和主管兴奋情绪的神经系统, 是左右半球功能整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吴洁敏.汉语节律朗读和语言双码认知[J].浙江:浙江大学学报, 200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