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2024-06-11

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精选11篇)

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篇1

在声乐教学中, 既要注意形象大于思想, 审美贯穿始终, 感情统帅歌唱的原则;又要注意情景对歌者的诱导和对观众的吸引, 还要注意将真挚贴体的情感、形象直观的手法和直接主动的辅助动作运用于艺术技巧之中。用感情来唱、用形象来唱, 用感觉来唱、用位置来唱, 就能收到显著的学习效果

对于歌唱和发声的每一个环节, 都要以一定的态度分别体验具体对待, 特别是对具有同等意义的目的、动机的不同选择, 就会遇到很大情绪体验上的矛盾。情绪高涨的情况下, 行动自然轻松自如, 演唱起来得心应手, 干劲十足, 行动效率高;相反情绪低落的情况下, 行动就会笨拙、缓慢、干劲不足、缺乏实现目的的信心、行动效果差。

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情绪消极而影响声乐学习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有很多学生由于入学前发声方法错误、喉咙过分紧张而音量小、声音出不来、或唱不上高音等误认为自己的嗓音条件很差, 因而自暴自弃、情绪消极, 上课应付了事, 课后不记笔记、不练习, 即使练习, 也是没有目的, 随随便便, 毫无效果。另有一些学生虽然嗓音不算太好, 但是由于非常喜欢声乐, 每每上声乐课, 情绪高涨, 对教师的要求一丝不苟, 日久天长不断进步, 不到两年的时间, 成绩优秀, 远远超过入学时水平相同的同学。

因此, 好的课堂情绪对提高声乐课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而声乐课的课堂情绪变化很大程度取决于声乐教师的调节。教师应具备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的能力。

一、声乐教师应善于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作为声乐教师不论自己的心情如何, 在课堂上应展现积极的一面给学生看, 不能以消极的情绪干扰正常的教学气氛。声乐老师应面带笑容, 亲切自然, 满怀信心的出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心情愉快, 满怀喜悦的学习。这样, 声乐教学课堂气氛就非常融洽, 师生之间容易沟通, 教师在这种教学气氛和在这种良好的心境下, 满腔热情的授课就会思维敏捷, 表情丰富, 态度和蔼, 声音非常圆润, 学生会提高积极性, 努力的接受老师传达的信息, 会体验到与老师协同一致获取声乐知识和掌握声乐技能的乐趣, 从而有感情的发声与演唱歌曲, 使课堂教学进入佳境。

二、声乐教师要用爱心、责任心、真挚的情感激起学生的情绪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学对象, 要看成是共同学习的伙伴, 学生思想活跃, 朝气蓬勃, 善于进取, 有诸多值得认可的方面。教师要用自己受到的教育, 去教育自己的学生, 并与他们一起受到教育。这样的人格魅力, 能表现出教育者的真诚, 而真诚能唤起学生自觉、积极、肯定的主体意识, 从而有效的激发和强化声乐课堂的教学情绪。同时, 声乐教师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 而这必然要靠发自内心的对学生, 对工作的强烈的感情作为后盾, 教师要把这种强烈的感情用于声乐教学中, 用真诚、诚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领悟音乐情感的真谛, 体验丰富多彩的音乐, 表现音乐的情感和魅力。

三、教师要善于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对声乐知识技能进行主动探索, 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 攻克难关,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保持稳定的、积极健康的情绪,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表现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激发学生的情绪,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集中、活跃, 行动敏捷, 情绪饱满高涨, 学习积极进取, 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要富有激情和感召力, 力求生动, 清晰。

四、声乐教师要善于用热情去感染学生

在声乐课堂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以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态度和认真努力的实际行动来激励学生。有的声乐学生受声音条件限制, 歌唱感觉能力不强;有的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声乐课程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还有的学生自身缺乏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 势必产生畏难、退缩、失意、害怕、信心不足等自卑情绪, 在声乐学习困难和演唱表演障碍面前, 精神疲惫, 不思进取, 消极对待声乐教学课程。为此, 声乐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认识, 多一些成功的机会, 用真情实感去激励学生。对运用正确的方法, 专注的完成曲目练习的学生, 多用鼓励的语言坚定其信心, 使其有饱满的情绪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总之, 情绪的调控对学生如何将歌曲演唱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巧环节, 在有效的时间内, 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学习, 达到最佳的效果, 进行声情并茂的演唱, 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 11

(2) 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8月。

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篇2

张建敏四川外语学院留学生部

[提要]趣味性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趣味性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在概括整理这些误区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误区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以期趣味性教学原则能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关键词] 趣味性教学学习兴趣教学对策

一、表现

一、如何激发积极的感情,避免消极情绪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建立良好是师生关系

3、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4、运用教学一、一、概念及意义

趣味性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为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力求新鲜有趣,以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趣味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以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趣味性教学原则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其它原则如交际性原则、对比原则等同等重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都是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服务的。

课堂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业内人士探索和研究的目标,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便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活动中,要想让教师与学生用汉语实现顺畅交流,减轻非母语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趣味性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从某种角度而言,趣味性教学是成功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长期以来,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增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对外汉语趣味性课堂教学,从认识到实践,都愈渐出现了一些误区。

1、趣味性教学缺乏针对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趣味性教学现有的成果包括了很多一线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但是这些经验和方法似乎都有一个预设前提,即所有的学生都是接受这一方法的,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就曾借用趣味性教学的某些方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对于同一方法,多数欧美学生很喜欢,非常配合,而日韩学生表现却有些消极,不太配合。这就使笔者意识到趣味性教法在研究上出现了一个缺失,即针对性的问题。虽然留学生教学已经采取分班制,分级制,1

但这仅是一种很粗略的划分,基本上仍是混合编班。“混合编班的结果是用一种教材、一种教学方法去教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对不同母语和文化背景的外国学生采用一种教材和教学方法,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肯定比不上因材施教的效果好”(胡明扬2002)。对外汉语教学的难度就在于其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留学生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教育背景等都不同,即使来自同一个国家,也会因性格、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习惯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学习需要。“兴趣以需要为基础”(1991:496)。趣味性教学如果在学生的个体需要上认识研究不足,就会使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据调查,重庆各高校的留学生教学大多采用小班制,这就使有针对性地实施趣味性教学法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而也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2、强调趣味性教学技巧的作用,忽视情绪因素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从目前现实来看,课堂教学更强调如何展开趣味性教学,如何利用趣味性教学技巧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假想前提是学生是以平和的心态配合教师的,但实际上并不总是这样。笔者曾教过的一名德国留学生在入学初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文化震荡症”的症状,也许由于年龄大等原因,他常常忘记刚刚学过的单词和语法,于是在课堂上表现得很着急,甚至生气,根本不与老师配合,这对教师精心营造的愉悦的课堂气氛肯定有影响,使趣味性教学难以实施下去。有学者指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中都难免产生外语焦虑感,这种焦虑情绪对外语学习和学习兴趣都产生了消极影响(钱旭菁 1999)。焦虑和兴趣是不相容的一对矛盾,如何消减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是应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但目前学界对于技巧方法之外的情绪因素如何影响兴趣研究得不够。

三、成因分析

造成对外汉语趣味性课堂教学现实误区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在认识上对趣味性内涵理解的片面。

趣味性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那么什么是兴趣?心理学上对兴趣的解释是,“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特殊的认识倾向之所以特殊,就在于这种认识倾向总是有快乐、喜欢、高兴等肯定的感情相伴随的。”(1991:468)纵观趣味性教学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研究大量集中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问题,把趣味性教学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觉得有趣、好玩。其实让人觉得好玩、有趣的只是兴趣的一种——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引人入胜的活动或有趣的客体所引起的,一般很短暂,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游戏、画图、竞赛等形式为的就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但是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激发不起愉快情绪的学习是大量存在的,这就需要激发起学生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结果即由事物的意义引起的,如对学习汉语对于在中国生活的意义的认识所产生的学汉语的兴趣就是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比较持久的,对推动和促进人坚持做某种事情作用更为持久有力。因此,间接兴趣在坚持学习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趣味性教学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上,追求趣味性教学的表面形式。

2、在实践上对趣味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

业内人士已达成共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以学生为考虑的中心。趣味性教学也是如此,以让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为目标,使其积极的接收并理解教学内容,以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而目前的趣味性教学在实践上却片面地认为只要教师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注意教学的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把学生在课堂上看作是被动吸收者,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地重视。教师觉得有趣的并不等于学生也觉得有趣,实际上,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学习者对教师提供的输入不是像海绵似的全部吸收,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刘珣1997)。这是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密切相关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把自己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差异和需要差异,采取有效的方法,以减少差异给教学效果带来的影响等,否则,趣味性教学就会缺乏针对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前所述,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会由于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在班级中的落后状态、对自己的期望与实际语言能力有差距等引发强烈的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既然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就不能忽视这些不良情绪,因为不良情绪无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学生的消极被动甚至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无疑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趣味性原则也无从实施。而目前实际教学中,趣味性课堂教学更关注教学技巧和方法,对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述不多,也未见相关教学经验的总结,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上并没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教学对策

1、趣味性教学应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为核心

趣味性教学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国内外的心理学研究都发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因此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各种机会来帮助学生不断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而成功又是与快乐经常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有一种循环反应,学习成功率越高,情绪越好,反之则情绪越来越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制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建立“成功——快乐”的良性循环机制;又要注意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获得成就感,从而引起他们的间接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正强化刺激,就会变得更浓厚、更强烈,而兴趣是人从事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汉语。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扩展第二课堂,使学生所学马上就能得到运用,这也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图书馆时,可以把学生直接带到图书馆,教其怎样借书,并当场实践。还可以和学生一起逛超市,讲解各种商品的名称,教学生如何问价格、问性能,然后让学生就其所需独立完成购买商品。这样做缩短了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距离,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使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得到强化。

2、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分班、分对象教学

为了使趣味性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师需要对班上留学生进行个案调查研究,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语言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可以按照国家、学习动机、语言程度等分别编班。

学习兴趣以需要为基础,而需要又是和学习动机紧密相连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把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各种动机综合为两种:融入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所谓融入性动机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民俗和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真诚地希望融入目的语社团而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而工具性动机是指学习第二语言能得到回报的那种动机,如能找到一份工作,将来能事业有成,能通过考试等(冯小钉2003)。就目前重庆市来华留学生而言,大多数以工具性动机为主。因此在实施趣味性教学前要研究所在班级学生的工具性动机,教学时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选择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即学习者在交际中能够应用的,也是学习者急于掌握的,这样学生在学习起来才有兴趣。如在课堂上模拟公司招聘,让学生准备简历、运用汉语推销自己等,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使用的词汇远远超出了课本上的内容,但由于这样的话题同学生的工具性动机取向趋同,可增强学生运用汉语进行表达的兴趣。

在具体教学中,还可以按照国别分班教学,如可以把欧美学生编在一个班,韩日学生编在一个班。欧美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开朗,表现欲强,创造性和想象性丰富,爱发言,擅长口头表达,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配合,所以在欧美班的课堂教学上可以多采用游戏、竞赛、模拟情境、编话剧表演等丰富多样的口头趣味练习形式。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天课前五分钟说新闻、讲故事或介绍家人朋友等。其中欧美班的学生在课前五分钟里,就曾创造性地自编自演了一个“抢劫银行”的小闹剧,其中融入了我们刚刚学过的自我介绍以及“站起来”、“坐下”等惯用语,很是有趣。而韩日学生相对要认真、严谨一些,他们的学习习惯和中国人相似,比较喜欢中规中矩地学习,爱抠语法点,擅长阅读,不善于口头表达,因而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用性强的趣味性练习,先以笔头练习为主,如写读报笔记、写日记等,然后选出优秀的让学生读给大家听,即“写后说”,以此带动韩日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这样,趣味性教学的实施就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3、运用趣味性教学技巧要有明确的目的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明确的认识,即趣味性教学技巧是为完成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服务的,课上一切活动,包括教学原则和方法的使用、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引导,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进行。不是为趣味性而趣味性,不能光为了好玩,而把教学任务撇在一边。教学的趣味性要贴近教学目的,在采用每个具体的趣味性方式时,要有相应的明确且具体的目的。比如,在复习生词时,笔者经常让学生用所学的三个或五个生词一起编个故事,这既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生词的语用环境,又能训练学生的语段表达能力。学生对这一形式很感兴趣,但也不能都用这一方式,还要考虑到课堂宝贵的时间,要与传统的复习生词的方式相结合。

4、降低学生不良情绪对趣味性教学效果的消极影响

学习外语是一个相对枯燥而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兴趣、毅力等的支持,容易消极被动甚至半途而废;即使有兴趣,在学习中学生也难免会产生失望、焦虑、挫败感给等不良情绪。这种情况下,要想使趣味性教学得到成功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帮助学生克服这些不良情绪。这已不单单是教学技巧的问题,首先要求教师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言语,耐心细致的教学态度,营造出愉快的课堂氛围,轻松活泼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减轻学生的焦虑感。而且教师上课时的情绪也要愉快饱满,用自己积极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带动并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个别负面情绪明显的,教师要注意及时疏导,适当的安慰、鼓励,在提问时有意识地降低其难度,帮助该学生成功回答,并给以肯定性的反馈,增长其自信心,使其学习汉语的兴趣不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在生活上热心帮助学生,帮他们和中国学生做语伴、交朋友等,经常和他们谈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有助于他们尽快度过“文化震荡期”,最大程度地降低不良情绪对教学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胡明扬(2002)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钱旭菁(1999)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刘珣(1997)《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浅论状态在歌唱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呼吸;姿势;歌唱状态

远古时期的民歌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而是音乐、诗歌与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歌唱艺术从最开始简单的形态逐步发展成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民歌。一部民歌史,就是一部民族史,记录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直接的人,具有群众性和即兴性的特点,表现形式简明质朴、通俗易懂,因而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从有歌唱开始,我国的古代也就有了原始的声乐艺术教育。声乐艺术和舞蹈、器乐是一体化的,是紧紧相连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他们三者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但从另一方面讲,文化的流传和继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文化自身最本质的客观规律,这是经济、政治所不能左右的。所以声乐艺术的流传、融合、丰富、发展不会完全因为朝代的改变而改变。声乐教育还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从我过声乐教育总的趋势来看,其速度是非常慢的,所以我们对声乐的学习要刻苦努力,多想多问。

一、歌唱的姿势

正确的歌唱姿势在声乐学习中非常重要,许多唱歌时的毛病都是因为初学时的歌唱姿势不对引起的,例如弯着腰唱,气息就不够用,出来的声音就难听;挺着肚子唱就会使声音憋着唱不出来,会使呼吸受到影响。唱歌的时候,身体树直站立,精力集中;男生两脚稍微分开,约与肩膀同宽;两眼向前看,两肩膀稍向下沉,小腹稍微向里收;双手下垂放松,面部放松,依据所演唱作品的需要而改变表情的动作;不要点头数拍,也不要用脚或手数拍;可以根据作品表演的需要适当加入简练的动作,不要矫揉造作。

我们唱歌的时候,不但要通过动作与形体表演展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要用我们美妙的声音来表达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使声乐演唱更加有血有肉。演唱时,精神状态饱满思想集中不走神。多想所演唱的作品有关的东西,比如歌曲的旋律,歌词的韵律,蕴含的意境等等。

二、歌唱的发声位置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发声的位置是属于最基本的要求,这个位置与我们讲话的位置是不相同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声乐歌唱是属于舞台艺术表演的,而我们平时讲话是属于生活自然现象,歌唱的发声位置必须是要经过正规训练后获得的一种特殊的发声位置,假如说歌唱发声的位置与我们自然生活中讲话的发声位置是一样的话,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提倡声乐训练,就是说我们不能把生活中的讲话状态位置运用到歌唱艺术中去,这样的效果就是非艺术性,当然了,作为声乐学习的基础,还需要我们平时加强学习钢琴、音乐理论、音乐史、视唱练耳等必备的一些基础课程,还必须要艺术表现能力、演讲朗诵、发声技巧、正确呼吸的训练等。

声乐的发声体是属于人体内的器官,就是把人体的器官作为乐器来使用,假如我们没有通过一系列正确的科学训练,那就不能制造出一个好的乐器。歌唱的训练要经过长时间坚持不懈努力刻苦的练习,我们身体内的这个乐器才能具有很好的歌曲演唱能力。

经过一段时期的声乐发声位置的正规训练,会使你的发声系统的肌肉自觉养成符合歌唱时的状态位置,而且可以做到随意地把自己进入歌唱状态,自然养成歌唱发声的正确位置,使得的声音变得圆润、洪亮、统一,会自然产生共鸣的效果。

三、科学的发声方法

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才能把歌曲唱好。那什么样的发声方法才是科学的呢?声乐家管林曾经说过,“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对所用的演唱方法,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可以把一个作品充分完美的表现出来;二是能适应一定歌曲演唱者的嗓音条件。如果这两点都匹配,那这种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可是我们怎样才能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呢?

(一)体验正确的歌唱发声位置

我们用哈哈大笑,和打哈喜的状态来进行体会,会找到歌唱发声的位置状态的,然后我们就把这种状态加以巩固,使得整个发声体统的肌肉组织会积极地协调配合,而且真正地把这个位置状态让它固定定型,让它很自然地形成是作为我们歌唱时的歌唱位置。

我们唱歌时候的呼吸和平时的呼吸是不太一样的,这是演唱的作品所需要的。歌唱技术的基础之一就是流畅的歌唱,我们只有具备有节制地、平稳地、持续地控制呼气的能力才能掌握良好的发音方法。要有感觉的控制呼气,保持的力量过小,声音不洪亮,气很快就用尽,呼吸便也保持不住;保持的力量太大,就不能流畅地呼出气息。

(二)歌唱的呼吸训练

歌唱发声的基础与动力是呼吸。情感的表达、音质的优美、发声的准确都与呼吸有关。我国唐朝时期的《乐府杂录》里面记着“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控制也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基石。所以,呼吸中的“紧”和“松”是有非常重要作用的。歌唱中的呼吸不是生活中的自然呼吸,而是有调整的呼吸。演唱歌曲呼气时控制吸气的肌肉不能放松,不可放松,与控制呼气的肌肉对抗用力,要一直用劲。这是自然呼吸和歌唱呼吸的重要区别。

在唱歌的时候,学生的呼吸方法经常不正确,唱歌的时候要的是全面的有控制的胸腹式呼吸方法。胸腹式呼吸法是很多器官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包括膈肌、胸腔、腹肌和两肋。在近现代欧洲唱法和我国优秀的戏曲唱法中被广泛采用。它使胸腔、腹肌和膈肌相互配合,松紧得當,全面调动了我们呼吸器官的重要作用。其特征与感觉为:胸内扩而松,腰内扩而紧,感到气息沉入丹田,两肋扩展,后肋下沉,腰部和腹部饱满有力。脊柱上下拉直,双跨向内收带动小腹内收。要想做到松而不垮就必须找到对抗的力量。

“气息是歌唱的真正动力”,用歌唱呼吸的专门训练:先用嘴吸入然后把双嘴唇轻轻合拢,用哼鸣方法唱出声音,体会腹式呼吸的感觉,把注意力投放到腹部,要做到头颈、喉头要稳定,使整个脸部处于松弛状态,可以用哼鸣唱法,哼唱一些歌曲旋律,加强气息与音乐旋律的协调性,加强气息与各个发声部位的工作协调性,要把这种呼吸的气息方法,产生动力定型,让你养成一个习惯,每当你要想唱歌时就在条件反射的作用下去运用腹式呼吸,通俗一点讲,就是把腹式呼吸的动作要领作为你歌唱时的唯一呼吸方法。

四、正确的发声状态

只有当你有了正确的声乐发声的位置,才会建立歌唱声音的通道和正确的共鸣位置以及效果。在此基础上,加上气息的支持,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就会产生歌唱时的共鸣位置。重视声乐发声的位置就是重视声乐歌唱艺术,也是声乐歌唱发展的基础功底对广大声乐爱好者、特别是对专业歌唱演员来说,这个基本功的训练是极其重要的一项首要而艰巨的任务,并要求力争做到精益求精。学好声乐首先要学会正确的发声位置,而西洋美声唱法是符合、满足这个发声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发声位置。

以上内容是正确唱歌的必备部分,它们各个之间是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每个部分都正确运用合理协作,才能在我们唱歌时建立一个正确良好的歌唱状态。(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邱德乐.论课程的实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5):58-62

[2]罗朝鹏.论歌唱的舞台表演艺术.音乐时空,2015.3

[3]卢强.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知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4):50-53

[4]罗朝鹏.浅谈歌唱中的状态支持.黄河之声,2015.1

[5]罗朝鹏.浅论声乐学习中钢琴即兴伴奏的重要性.戏剧之家,2015.3

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影响 篇4

在声乐学习中, 有很多人很容易受到情绪化影响。细腻敏感的情绪可以帮助歌唱者更好地处理歌曲的感情, 而无端的情绪变化则会使歌唱者本人都始料未及。对于声乐这样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进步的学习过程来说, 情绪化的负面影响较大。情绪和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 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和演唱。因此, 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人的气质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与抑郁质四种类型。一般来说, 多血质与胆汁质属于外向型, 黏液质与抑郁质属于内向型。情绪化的人群一般都分布在前两个类型里。情绪也会给人带来正面和负面影响, 情绪化人群性情活泼、开朗、大大咧咧、善于交际、敢于尝试, 对新的知识很容易接受, 在声乐学习上能够较快地取得进步;不过, 情绪化人群也容易急功近利, 想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 一旦达不到, 自尊心又会受到挫折, 以致灰心丧气, 半途而废。

情绪 (或情感) 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从生理上来讲, 歌唱是一种极具复杂功能的艺术。它是在呼吸、共鸣、咬字吐字、听力等许多器官共同协作下完成的。这需要各个器官密切配合, 最终是依靠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 所以说, 歌唱艺术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殊形式。

由此可见, 情绪与歌唱有着重要的共同点, 它们都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么, 歌唱艺术与情绪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人的情绪总是在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歌唱的发声器官。如果我们的心理产生异常情绪时, 很难成功地演唱好一首歌曲。所以说, 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歌唱艺术, 演唱的成功与失败与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情绪在歌唱中的消极影响

首先, 在歌唱中, 经常会碰到一种被动、颓靡的情绪。受它的干扰, 歌唱者往往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浮躁等现象, 对歌唱缺乏欲望, 歌唱的状态也不够积极, 如:会出现喉咙发紧、软腭僵硬、气吸流动不起来、音高偏低等情况, 呈现整体低落的趋势。各个发声器官处于懒散的状态, 更不要说整体的协调运动了。情绪化的声乐学习者如果不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 会严重阻碍声乐训练, 而歌唱者一般都很重视声音技巧, 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声音的好坏, 一旦出现一些问题, 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自我调节, 长此以往, 会对歌唱逐渐失去信心和意志力。

其次, 由于心理等各种因素造成紧张的情绪, 这是许多歌唱者经常遇到的普遍问题, 它会直接导致演员怯场及演出失误, 甚至还会导致歌唱者意识功能陷入失控状态。常常会出现大脑一片空白, 以至呼吸不连贯、心跳加快、手脚抖动, 甚至自己的听觉神经也失去了灵敏, 判断功能失误也会引起节奏和音准上的偏差。

二、情绪在歌唱中的积极影响

首先, 积极地情绪不论从歌唱者的外表还是从歌声中溢出的情感都能判断出来。在声乐课上或演出前的准备上可以注意到歌唱者的状态, 如情绪高昂的神态, 热情洋溢的神情, 跃跃欲试的举止等, 我们大概可以说, 他的歌唱基本情绪是积极的。当歌唱者的声音饱满、明亮, 歌唱状态良好而且对作品处理得当时, 我们也可以说他的情绪是积极的。当我们在歌唱中树立起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时, 精神状态就会随之高涨, 对歌唱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这时, 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则会处于兴奋的状态。在兴奋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下, 歌唱的生理器官会做出积极的反应, 当情绪越积极, 歌唱欲望会越强。以至于歌唱者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达到统一, 从而使歌唱器官协调合作。这种状态, 是声乐学习及歌唱者需要的最好状态, 每个人都应力求做到。

其次, 歌唱是一门艺术, 只具备一副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 它是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 要想与观众产生共鸣, 情绪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所谓歌唱的最佳状态, 就是情绪的适度外露与释放。一首好听且受观众欢迎的歌曲往往都是“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 音乐家与普通的唱歌者的区别往往也是在一个“情”字上。歌手演唱时自我的完全投入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从专业的角度看, 歌唱是一种情感和情绪的表达;从业余的角度讲, 歌唱是情绪的宣泄, 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 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都非常重要的, 没有“情”的歌唱犹如一碗白开水, 或者说歌唱者是发声机器。舞台上的歌手只有动情的演唱才能感染观众, 把观众的情绪带动起来, 因而与观众产生共鸣。歌唱者在演唱中要做到把喜、怒、哀、乐的情绪放在心里、渗透在声音里, 而不是一味的宣泄个人情绪。一首优秀歌曲的演绎是通过歌唱者对作品的理解, 结合自己的情感, 再加上音乐的烘托, 传达给听众的, 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声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情绪对歌唱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课堂和舞台上, 即使在平时的练习中也会有影响。不同的情绪状态会让我们喜欢选择不同的歌曲去演唱, 有的人就喜欢在悲伤的时候唱一些更加悲凉伤感的歌曲, 使自己压抑的情绪通过音乐释放出来, 而一些人在高兴激动地时候就喜欢唱一些欢快的歌曲来炫耀自己的快乐, 还有的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听轻音乐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情绪作用的影响, 在平时练习时很难唱上去的高音, 在台上可能歌唱的时候可能很轻松就会的唱上去, 这就是现场良好的情绪在起作用。

歌唱艺术的学习和锻炼, 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和其特殊的学习方式, 需要在歌唱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态度, 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疑惑, 甚至倒退的现象也是常有的。凡是取得一定成就的声乐艺术家、教育家, 都是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始终保持着积极的主动的情绪状态而进行学习的。喻宜宣教授在《几年来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 把重视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认为是声乐教学的基础训练, 她说:“从这几年的经验中, 我们懂得了要在进行训练以前就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到一个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静, 精神不集中、不充沛, 那他就不可能发出好的声音, 就不会唱好歌曲。只有当他内心充满歌唱的愿望时, 只有当他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心时, 才能做课堂上的作业。因此,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的歌唱情绪, 使学生从训练之初就养成一种很好的精神状态, 非常自然地、热诚地、聚精会神地、严格地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说, 在歌唱生涯中能始终保持一个稳定的、乐观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 良好的情绪对声乐学习或演唱者来说至关重要, 它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声音效果和上进心, 在以后的道路上不仅要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 同时也要学会自我调节, 在较短时间内使不良情绪转换为积极地情绪, 为成功的歌唱道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加海.浅析情绪在歌唱中的影响[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9, (08) .

[2]齐从容.情绪因素在歌剧演唱中的作用[J].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2009, (09) .

歌唱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5

首先,歌唱与发声机能、技巧离不开歌者的感觉。“感觉”是歌者最初级、最直接的理解认知声乐的方法。歌唱发声的感觉包括:(1)歌唱的情绪感觉,对歌曲的喜爱,是通过感觉去表现情绪的。(2)歌唱的音乐感觉,即音色感觉、音量感觉、节奏感觉等。(3)歌唱的呼吸的感觉。(4)歌唱共鸣的感觉。总之 “感觉”对声乐学习是很重要的。

注意是人们熟悉的心理现象。在歌唱时,只有集中注意,才能保证歌者感受歌曲的形象;只有集中注意,才能深刻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注意能使歌唱者心理处于积极状态。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使声音具备可塑性。

歌唱教学离不开联想和想像。演唱者在演唱时,往往会产生想像的表象,这种表象可以促进思维过程的进行,丰富歌曲形象,增强表演者的情感活动,这样的演唱才能感染自己、感动别人。

歌唱离不开情绪、情感。情绪或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发声、演唱。当情绪异常时,往往很难较好地演唱歌曲。因此,声乐在一定程度上受“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

所谓性格,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性格开朗,演唱放松、自然,考试或演出发挥正常;有的学生较内向,演唱紧张、拘谨,一旦考试或演出,连平时正常的水平都难以发挥。这一切都与演唱者的性格有一定关系。所以,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歌唱实践活动中都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锻炼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歌唱水平。

当我们了解了歌唱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后,我们就会在实际教学中遵循心理活动规律,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使歌唱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

总之,歌唱心理学是声乐教学的灵魂和先导,它与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不容忽视。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分院。电邮:axgzs@163.com)

意念在歌唱中的作用 篇6

一、意念的概念

意念是指潜意识对所认识的事物的萌动与控制。

所谓“意到气到”、“以意领气”,其“意”就是意念。它对人体具有直接支配的作用,它的萌动是人体感官的第一反应,也是第一指令,随着这一反应,各种指令、信息的整理就会产生,随着就产生了认识、判断等。

二、意念对人体的支配作用

大脑在人体的指挥系统中,是指挥中心,同时,也是收集、整理、判断、发生指令的中心,在神经的潜意识中,大脑意识一旦形成,就会通过神经中枢输送到人体的肢体与各个神经末梢,人体就随着指令产生行动。此意识无所谓对与错,它只是人脑无神中的想象付诸行动,随着点到意到气到,摒弃一切中间环节和准备,直接而准确地将意识运送到所想象的部位。

三、意念在歌唱中的作用

意念在歌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的歌唱心声、声情并茂,就是自我的意念的体现。

在歌唱过程中,歌者需摈弃一切私心杂念,静下心来,调整气息、思想、神志,进入忘我境界,根据歌曲提示意境,进入状态,用心去描绘,去调整躯体情绪,这个调整是关系到方方

三、结语

《达古达楞格莱标》与中国三大民族史诗(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相比,它显得那样渺小,但是从美学上看,《达古达楞格莱标》与三大史诗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崇高美是三大史诗在美学特征上的相同之外,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英雄形象所具有的执着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精神,他们除妖魔、镇强暴,将全身心献给自己的民族和人民,一生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战的高尚品质,在《达古达楞格莱标》中“茶叶兄妹”身上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古达楞格莱标》用美妙的歌声唱出了人类生命的起源及民族的历史,极鲜明地打上了德昂族自己的文化烙印,《达古达楞格莱标》既是对茶叶的赞颂,更是对生命的礼赞。《达古达楞格莱标》所表现的向善向美的人生观念是对全民族心灵的一次次美育,它荡涤人心的污浊,净化人们的灵魂,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其向善向美。《达古达楞格莱标》经过历代演唱者的加工琢磨,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了德昂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德昂族的生存和发展及其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茶是一种同时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植物,对茶的图腾还不尽同于一般的动植物图腾,在德昂族崇拜的眼光中,茶叶是人类世界的开拓者,故赋予茶叶以创造人的奇异光彩,同时,他们还认为茶叶是人类共同的祖先。正是德昂族先民对茶叶的崇拜,才产生了这样一个地地道道、几乎保持着原样的面面的调节、调动。而且几乎是同时到位的,意到、气到、身到、神到、位到、心到。身、心、神(意念)都要同时到位,超越于本我,脱俗于躯体,用另外一个自我去歌唱那个飘忽于意念中冥冥之中的“我”,使歌声展现更为宽广而充满神奇的魅力,歌声中的“我”就是生活中的我,“我”的情感,我最本能、最真实的情感、行为、思想。意念指导着歌唱中自我的情感,情感指导着自我的行动,行动又调控着歌唱,指令着歌唱的快与慢、浓与淡、情与感,歌唱在这最为直接而无形的想象中进行,这时的歌唱不是歌唱,而是另一情感渲泻,抒发着自我的想象、态度、意识等。这时,本我的躯体在自我的意识中,得到体现、实现,本我的情感和意念在自我中体现,歌唱在本我中也就能自如地表现。

四、怎样培养意念

意念是由很多种意识形态形成的,人的意念是受文化教育和阅历、思维空间所影响,文化程度的高低、阅历的深浅和思维的敏捷及思索空间的大小,都对意念起着影响。歌唱状态的意念是在长期的学习和思索下产生的,它是每个歌唱者自己的经验的总结,是勤奋的结晶、智慧的火花,它既不同于灵感,又和它们之间有某种联系和共同的区域,只是服务的对象不同,意念服务于要运行的动态下的有空间的歌唱状态,而灵感是一种思索下的瞬间的结果,是意念的一部分,是在意识形态下产生的感觉,它对歌唱状态同样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在学习声乐的时候,会受到很多自身意识和来自外界的干挠和影响,制约着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走不出那个怪圈,意识混乱、条理不清晰,这样的歌唱,也会混乱不堪,是用肌肉挤出来的声音,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有时我们要学会多渠道地思考,或逆向地思维,如果在意念中,你的歌唱状态都茶图腾信仰“神歌”,而德昂族先民正是一个以茶为图腾祖先的民族。在中国56个民族中,一个民族的人口不论多少,其文化都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部分,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既是文学作品,又是德昂族的“百科全书”,以其丰富的内涵折射着德昂族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的方方面面。认识《达古达楞格莱标》,为我们了解德昂族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陈志鹏,赵腊林.达古达楞格莱标[J].山茶,1981,(2):

[2]李子贤.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3]俞如.德昂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4]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5]黄光成.云南民族文化纵横探[M].北京:科学出版社,

[6]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7]张文勋.民族审美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8]蔡维琰.云南民族审美文化漫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高中文言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反思

项毓慧

(陕西省旬阳中学,陕西旬阳

摘要: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文言文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文言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言的距离;最大限度地提供学习空间和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也有诸多的不足。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并不是路路皆通,教师在使用时要注意要发挥“巧”,避免“拙”。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多媒体教学应用反思

多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如一块难啃的鸡肋,因其文化背景距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科技突飞猛进,教师已从“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信息技术与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文言文多媒体教学有利有弊,怎样才能合理地应用,这值得一线教师认真反思。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汉语言中的精华,但对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往往很枯燥。文言文的古今差异,使学生对其的理解产生了障碍。学生“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就心烦”的叹声不绝于耳,对古文望而生畏,兴趣索然。

古代教育家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视之。”他提出教学要以“闻”“视”为基础的思想。可见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读课文时,配上漂亮的画面、音乐及一些动画效果,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打破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化静为动,不能运行的话,那就证明你此时的歌唱状态不正确,就必须调整,意念思考的歌唱状态应该是脱俗于肌体,拥有自由的无痕迹的歌声,随心所欲,上下贯通,仿佛歌声可从躯体的任一部位发出,声音坚实、美妙、穿透力强,弹性、韧性较好,持续时间非常长。

用意念指引歌唱,是长期学习声乐的人才具有的潜能功能,而未学过声乐的或者初学声乐者,由于对各种腔体机能不太了解,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还差,在主观意识中,各种神经、腔体机能还处于睡眠状态、未知状态,无法感受到它们的存在或者功能,只有在教师或者外界的引导下,慢慢地产生些感受,经过长期的磨炼后,形成自己的经验,才能在无意识中,用意念引领歌唱,调配肌能,调节气息,“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有经验的歌唱者,经常会做无声的练习,就是只用意念去歌唱,用意念引领气息、思维、腔体肌能等进行无声的歌唱,这种歌唱同样也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这种无声的意念歌唱,能使喉咙打开,身体协调,处于歌唱状态,可见意念在歌唱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想象是意念中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歌曲的意境去启发,指导学生设想意境,进入忘我境界,用音乐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进入设想的意境,就如一幅图画展现在眼前,然后进入这个意境去歌唱。比如,在教学《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引领学生进入这样一幅图画:阳光明媚的蓝天上,飘浮着几朵白云,那天是蔚蓝的,几乎是透明的,蓝天下是广阔的草原,青青的草,宽宽的一望无垠的草原,歌者此时,来到这片草

虚实结合,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体,它将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难学”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化难学为易学,变苦学为乐学。比如,我在教《鸿门宴》时,先带领学生看历史剧《楚汉争霸》中的相关片段,了解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讲解就简单多了,学生的学习也非常轻松。又如在教《琵琶行》导入新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营造气氛,在课间先用多媒体播放《西江月》的琵琶曲,提问:“刚才同学们听到的《西江月》这首曲子,曲调优美,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这支曲子?”同学们说,很难描绘。这时我就此导入课题:“是啊,声音是最难描绘的,因为声音无形,摹声最难,它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可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这就是古代诗文中描写音乐的绝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这首诗仍然感人肺腑。”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可以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

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依然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同时,对教师来讲,更重要的就是挖掘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

1.文言内容,声像并茂。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特别是运用蕴涵的现代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活动,可以改变学生在文言文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原,呼吸着新鲜空气,遥望着美妙的草原,抒发着自己的喜爱情感。一种辽阔而深厚的情感,由心而生,那么,此时唱出的歌声就会非常抒情而具有空旷感,感染力、亲和力极强,抛除一切所谓的位置,调节气息,等等。单只进入这样忘我的境界歌唱,这样的歌唱,才是最高境界的歌唱,平常练习所需的气息、位置等都正确了。其实,在歌唱中,只要一方面不正确,其它的也就或多或少带了些毛病,而只要这一方面对了,其它的也就正确了、理顺了,但要理顺这一切,最后的办法就是用意念去引领气息,引领想象,引领各种声音的发声方向、方法,促使学生进入忘我的意境。

在练声学习中,同样也是意念在起很大作用,枯燥的练声曲,在没有任何意念的启发下,往往发出的只是干瘪的歌声,用意念去打开腔体,调整身体、气息,能使歌声自如地发出。

意念在歌唱中可谓无处不在,我们需应用好、挖掘出其潜力,使之更好地应用于歌唱之中,达到我们所需达到的歌唱境界。

摘要:人们在长期的声乐学习中,有意无意地用到了意念,但却对意念的作用和应用没有充分的认识。意念的产生和作用对歌唱具有很大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声乐的开发、训练上,而且对歌曲的处理、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意念,歌唱,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云娥.浅论歌唱教学中的心理因素.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主办,2002.4.18,(2).

[2]何军.辩证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第二期).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主办,2002.4.18.

谈谈意识在歌唱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意识,戏曲,意识转换,咬字吐字,肌能

在中国古老的唱腔京剧、戏曲等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一辈艺术家们说“字正腔圆, 字不正则腔不圆”的说法。这种说法放在我们现代歌唱中也一样适用, 在歌唱中明白了“字正腔圆”这四个字, 对我们的声乐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 则会走许多弯路。声乐教学和学习中好多人认为声乐学习是没有路子可寻的, 是靠学习者个体的悟性去揣摩出来的。其实, 歌唱学习和教学是有路可寻的, 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无路可寻, 全靠“悟”的。歌唱学习和教学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它是有方法和有路子可走的。

一、歌唱中的意识转化问题

好多教、唱的人都以为要想唱好歌曲以及成为一个好的歌唱艺术者需要这个人具有很好的“悟性”, 其实, 说白了这“悟性”就是一个意识的问题, 那么, 什么是意识?声乐学习与意识有何关系?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声乐学习者和运用者在学习和运用中所体现出的“悟性”就是对自己声音的一种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体现在声音上就是对声音的运用和驾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声乐学习是一个意识转换过程, 这个过程转换的快慢关系着声音状态的确立的快慢。也就是从说话状态转换为歌唱状态以及找到自己最美的声音的快慢问题。

声音意识的确立是声音表现好坏的前提。这是因为“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 具有选择性。”声音意识不确立, 则会出现无法驾御自身声音的可怕现象, 因为“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 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 具有与一定目的相联系的计划性。”在声乐学习中, 意识是最重要的。如果意识不对则会将好嗓子变成哑嗓子、坏嗓子, 甚至将好声音变成无声音的可怕情况。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就必须让学习者将自己的声音有目的的表现出来, 即首先要确立学习者的声音是适合唱什么声音, 如:美声、民歌、通俗等等。无论教学者还是学习者这一步弄错了, 那么出现没声音的结果那是必然的。也就是说目的不同必将导致南辕北辙的可怕现象。

在歌唱中有些人歌唱是表现得很感人, 而有些人却唱的枯糙无味, 这是因为“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 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 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选择建构, 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反应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 而是能动的创造。”声乐学习也是一种能动的创造, 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势必导致声乐学习者的声音没有个性、声音没有生命力等等的形似而神不是的现象。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和目的、计划等观念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实际。声乐学习就是将意识上的声音转换为大家认可的好声音的一个过程。

二、咬字吐字问题

咬字: (yǎo zì) 戏曲﹑曲艺术语。也叫吐字。指演唱或念白中, 准确运用口腔各个发音部分, 将字的声母和韵母清晰地读出。“咬字”是京剧演员的基本技巧之一。用在声乐学习中, “咬字”也是最基本的技能。在声乐学习中必须锻炼口劲, 使唇、齿、舌、齿等灵活运用。将字的头、腹、尾音清晰地送出, 而又能有机地结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字音, 达到“近听不刺耳, 远听不含混”的境界。在歌唱中咬字的问题是个习惯性转换的问题, 即将我们平时说话时的咬字习惯转换为高声朗读时候的咬字习惯, 即是一个用嗓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的转换是确定声音有无状态的一个关键。

在戏曲中对咬字的归纳总结的几点很值得声乐学习者借鉴和学习, 即

a:咬字四要点:字头要分清, 字腹不变形, 字尾须收好, 声调要念准。

b:咬字的注意事项:字是发声时的首要因素, 亦即字头。字头咬不好就会出现以下情况, 咬字不清, 吐字不明, 则会出现如钝刀杀人的使人难受的感觉。所以在歌唱中一定要做到“咬字清、吐字准, 能保字, 有口劲”。另外, 在古典戏曲论著《明心鉴》中也曾提到:“三仄应分上去入, 两平还要辨阴阳”, “凡唱曲说白, 必须口齿用力。一字重千斤, 方能达到听者之耳。不然广园旷地, 未必能人人听清”, 这样的咬字吐字运用到声乐学习中同样至关重要。

另外, 在声乐学习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好多人咬字也准, 可仍然不能将自己的声音转换出好的音质、音量、以及需要的音高标准, 这是为什么呢?具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 这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意识没有转换的问题, 歌唱中的状态与平时说话状态有所区别的问题没弄清楚。2、想的多与少的问题。3、正确声音确立与否的问题。只要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理清楚了那么其他问题将不在是问题。

三、肌能运用的问题

现在多项科学实验表明, 人的心理活动能对人的生理活动造成影响。反之, 意识对物质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无论如何, 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 只能在实践中发生, 在实践中实现。声乐学习是将意识转化成声音的一个心理过程。就是由想象, 即声音意识的确定。 (声音意识的确定的好坏决定声音的好坏。) 到开口再到声音歌唱出来的一个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的快慢决定于声音意识的确定的对与否。意识上的声音必将导致最终声音的实践方向。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能动地改造世界, 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声乐学习中肌能的运用并不是单一的一个肌能的运用, 而是全身肌能的协调统一的运用。如果在歌唱中只注重某一个肌能的运用, 只会导致声音的怪异和自身的难受。创造出的声音也必将是别人不能接受的声音。其次, 声乐学习中气息问题一直是声乐教学与学习者讨论和关注的问题, 其实, 气息在歌唱中的运用并不是有多神秘的问题, 歌唱中的气息与我们平时说话时的气息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看我们对声音的要求而定而已。没有必要去特意强调气息的多少与深浅。

肌适能:主要是指肌力与肌耐力。肌力是指肌肉对抗某种阻力时所发出的力量, 一般而言是指肌肉在一次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肌耐力是指肌肉维持使用某种肌力时, 能持续用力的时间或反复次数。歌唱中的气息问题关键是我们怎样运用肌能的问题。在声乐学习中对于我们身体上的有些肌能的运用势必要比平时的运用多, 甚至, 有些肌能是我们平时很少用到的。这样就会导致我们的有些肌能在歌唱中的不适应, 所以, 需要我们去大量的练习和磨合。这就是肌耐力的锻炼过程, 也是声音的训练过程。

总之, 声乐学习不是重塑嗓子的过程, 而是改变我们说、唱的意识以及肌能运用的过程。只要声乐教学者和学习者能抓住、抓准我们大脑中这个声音意识, 那么, 声乐学习就不在是那么困难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吉诺-贝基.讲学记录.

[2]兰培尔.歌唱艺术.

[3]周小燕.声乐基础.

[4]喻宜萱.人民音乐.1983, 1:16.

[5][美]维克多-A菲尔兹.歌唱艺术之基础.

[6]阿-达利沃.歌者和歌曲.

[7]胡钟刚, 张友刚.声乐实用基础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9.

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篇8

一、歌唱的心理特征

声乐艺术表演与歌唱被人们称作第二度创造,或再创造。它是通过演唱把无声的歌曲作品转化为有声有型的表演和歌唱,这就要求了表演者对作者及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理解,通过自己的认识再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扩充对作品进行加工,融入自己的元素在其中,让人们欣赏并能体会出表演者对一部作品的理解。

(一)声乐感知和表象

在心理学概念中,感知包括感觉与知觉。在声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声音感觉是歌唱者从事声乐活动最直接、最初步的认识,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声乐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里现象,是人脑对声乐活动中感觉器官的客观整体反映。听觉是声乐艺术活动中不可缺省的心理机制,是声乐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人感知客观事物之后的意象不会马上消失,而是在大脑中留下它的痕迹。这种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叫表象。声乐表象泛指一切歌声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主要是指经过专门技能训练后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所谓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就是声乐表象。

(二)歌唱的注意

对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叫注意。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伴随着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而产生的一种共同特征。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上。在声乐学习中,哪些信息要接受,哪些信息要拒绝, 都由歌唱者的注意来决定。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所讲授的声乐知识、技能,只有通过注意才能保持在学生意识的中心,进而通过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提示其意义和内容。在声乐演唱与练习中,音准节奏、旋律进行;呼吸控制、共鸣调节、吐字咬字;感情变化、 高潮处理等都离不开调节与监督,一旦某一方面放松注意,就会出现失误现象。

(三)歌唱的思维和想象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叫思维,它反映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规律性。歌唱的思维是歌唱者对声乐感知觉的分析总结。 歌唱的学习、实践及创作的过程,就是想象、思维、创造的过程。 对歌唱的呼吸、发音、咬字等技术动作要领的理解,都是首先通过思维活动的理解才能记忆与掌握的。

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想象。对声音的想象是歌唱者一项最基本的心理因素。比喻、模仿都是声乐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所使用的常用方法。想象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心理机制。艺术想象与艺术思维亦称为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永恒的工具。歌唱者的想象力越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就越清晰,听众从他的演唱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与意境也就越鲜明。

(四)声乐情感和意志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可将其分为四种:

1.心境——指歌唱者在某一时期内所具有的一种持续性的微弱的情绪状态。例如:心情舒畅、郁郁不欢、恬静、烦躁等。

2.激情——指歌唱者在一定条件下急剧增长的、短暂的、勃发的情绪过程。例如:激动、发怒、痛苦、绝望等。

3.热情——指歌唱者对于声乐艺术活动所具有的一种强而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例如:对祖国、人民、亲人、大自然的热爱,对事业的强烈深厚情感等等。

4.应激——指歌唱者在突然出现的异常情况下产生的情绪反应状态。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客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例如,歌唱者为举办一场个人独唱会儿专心致志的准备,就是意志的表现。

二、歌唱的心理调控

(一)歌唱技能的心理调控

1.歌唱技能的心理机制

歌唱实践中的感知觉在重复与体验中形成了心理与生理机理的条件反射,它是形成与巩固歌唱技术的过程。歌唱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多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本质是心理调控的结果。 歌唱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经过大量的实践与训练,通过记忆、联想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作用,逐渐是自身的歌唱技能得到强化和巩固,歌唱技能的形成与把握是从这种实践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中开始的。

2.歌唱技能的形成

歌唱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它需要经过长期科学的训练才能获得的。歌唱的技能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呼吸、 共鸣、发声等,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这些技能,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要重新调整歌唱者自身的呼吸及发声状态,使身体的一些肌肉动向发生改变,使其更有利于歌唱的发声。歌唱技巧的形成与歌唱者的生理条件、心理品质密不可分。熟练自如的声乐技能体系是在练习过程中,经过有意掌握技术阶段、有意改进技能阶段和技能熟练阶段逐步形成的。

(二)演唱的心理调控

1.演唱的心理状态

演唱的心理是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感觉、知觉、思维、动机、 注意、意志等心理因素的综合反映,它直接影响着演唱者的表演行为,并决定着演唱的艺术表现效果。它通常有以下表现:

(1)心理负荷增大

由于演唱者内心存在强烈的求胜动机,而且是现场表演或比赛,这就给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荷,致使精神高度紧张。演唱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情感体验深刻,神经活动激烈。

(2)紧张的心理状态

紧张的心理状态一种是由于表演与比赛的动机造成的。另一种是在表演的特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里紧张,这是由于表演时能够有效地提高歌唱者大脑的觉醒水平,大脑的觉醒水平和兴奋性密切相关,且直接影响着精神的紧张程度。

(3)心理适应状态

由于表演是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歌唱者要想正常地发挥歌唱水平,必须习惯于当众的“孤独”,才能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

(4)情绪和一直表现的多种状态

声乐表演具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品质表现。由于歌唱者的内心体验程度各不相同,因而情绪、意志表现不同:一类是积极表现,如振奋、自豪、沉着等;一类是消极表现,如紧张、焦虑、胆怯等。

2.声乐表演的心理准备

(1)是形成良好歌唱状态的不要因素

心理状态是表演的重要因素,演唱者要具备良好的歌唱心理要有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歌唱技能,还要用一个正确的态度认识演唱的任务,认真分析、理解所演唱歌曲的思想内涵,对歌曲的艺术表现要有充分的把握,对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与伴奏的配合也要反复练习,直到融合、默契等等。

演唱者要端正表演动机与表演心态,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 使演唱注意力不受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把平时所掌握的发声技巧及对作品的情感和音乐形象塑造的积累等因素聚精会神的倾注于演唱之中,全身心地完成对歌曲的二度创作。同时要扬长避短,不要选难度较大、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歌曲,自己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要有侥幸心理,要用平常心对待演唱。不然紧张的心理会对表演产生不好的影响。

(2)音乐表演的临场心理

临场前的紧张乃至怯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一些著名的音乐表演艺术家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首先,要有端正的表演态度,不要心存虚荣和侥幸心理。其次,要有丰富的演出经验,使自己从心理上适应并喜爱上这种表演环境。第三,要求表演者要具有形象、得体的表演动作,这些形体语言也是辅助自身全身心进入歌唱的因素。第四,为了避免临场的心里紧张,要增强表演的自信心,要通过充分的练习和对表演曲目的纯属掌握来加强的。

这些影响演唱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把它调整到最佳状态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它也是个人演唱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只有把演唱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对歌曲演唱的最佳状态。因此,培养歌唱的心理素质对歌唱者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结语

论胸腔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 篇9

1.口咽腔共鸣

口咽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的第一个共鸣区域, 它包括喉咙、喉部、口腔和舌头, 口咽腔共鸣一方面对声音的丰满、优美的音色的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 对胸腔共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吐字咬字的关键部位。

2.胸腔共鸣

一般认为, 胸腔共鸣只在低声区运用, 其实, 它的作用非常广泛, 在歌唱的每一个环节都有, 只是比例不同罢了。 胸腔共鸣其实是大气管和其支气管的共鸣。 它可以使声音浑厚、圆润、饱满。 所以对美化声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歌唱的基础。

3.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主要是额头的额窦和两边的碟窦空隙里空气的震动所产生的。 当其他的共鸣腔体都震动时, 通过肌肉的递震关系, 和声音的共振运动, 使额窦和碟窦里的空气发生共振, 这时产生的声音是高频泛音,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头腔共鸣。

二、共鸣的原理及条件

1.共鸣是声学中的共振现象

当某一物体发生振动, 影响到它—物体 (或它—物体的空间) 时, 如果它—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原物体的振动频率相同, 则它—物体同时发生振动, 使原物体的振动得到加强。 人体有天然的共鸣腔体, 其中的共鸣腔, 能对振动频率有倍数关系的高音发生共鸣作用。 其中能随意调解的共鸣腔, 经过适当调整, 也能与所发的音高相配合而引发共鸣, 使声带发出的基音得到加强。

2.共鸣产生的三个条件

(1) 要有声源。 我们所说的共鸣是声学当中的共振现象, 是基音放大后形成的新的共振现象, 这个共振首先是要有声源的, 它是共鸣产生的先决条件。 也就是说, 有了声源再谈共鸣才是有意义的, 否则, 说共鸣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所以, 声源是一切共鸣的基础, 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2) 要有空气。 声音之所以能传播, 是因为有空气, 当然, 声音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传播, 但是, 在歌唱中空气是声音传播的最佳途径, 也是最符合人的听觉接受的途径。 共鸣就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一种形式, 所以, 对于共鸣来讲, 空气非常重要, 必须有空气才能形成共鸣现象。

(3) 要有一定体积的空间。 这一条件是共鸣之所以叫做共鸣的决定因素。 只要有声源和空气声音就可以传播, 但它很难形成共鸣。 共鸣是要有一定体积的空间的, 这样的话, 声音通过体积的局限得到最强烈的反射, 这样的反射会增加声波的传播的频率, 于是, 共振就形成了, 共鸣也就产生了。

三、胸腔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

1.共鸣在歌唱音量上的作用

在歌唱中我们发现, 声音音量的大小, 共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扩大了音量, 声带本身发出的声音是很小的。 人说话或歌唱时所发出的声音, 主要是通过胸腔、喉咽腔和口腔, 产生共鸣的腔体扩大的。

2.胸腔共鸣对声音音质的作用

共鸣除了决定我们歌唱时的音量以外, 还作用于歌唱中声音的质量。 声音的形成是物体振动所产生的。 物体材质不同、形状不同、频率不同, 产生的声音也就不同。 同样是人声, 但每个人的音色、音质各不相同, 有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女中音, 即使同样是男高音、女高音, 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声音。 由于各人的发声器官大小形状存在差异, 因此, 每个人的音色、音质、音量都不相同。 人体所有的共鸣腔, 在经训练后都会引起美好的共鸣反应, 它能使人的嗓音富于色彩, 使人的声音可以变大变响, 也可以变柔变弱, 能使人声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3.共鸣在歌唱声区统一上的作用

要完整地演唱声乐作品, 就必须全面掌握演唱技巧。 就歌唱演唱技巧而言, “换声” 是歌唱技巧中技术成分比较高的一项技术。 “换声”问题解决得不好, 歌唱声区就得不到统一;歌唱的音域就得不到很好的扩展; 许多优秀的音域较宽的声乐作品就不能涉及;选择作品的范围就会受到限制。 歌唱教学中唯有很好地解决“换声”问题, 歌唱的声区才可能统一。

总之, 胸腔共鸣对于歌唱者声音的音质、音色和音量的影响都非常大。 在歌唱时, 共鸣器官运用得越充分, 歌声就越丰满, 而且传送得越远。 共鸣器官运用得越好, 歌声就越多姿多彩。

摘要:共鸣是声乐训练的基础, 是歌唱艺术的重要部分, 在歌唱中“共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胸腔共鸣作为歌唱的三大共鸣腔之一, 在歌唱中, 对于扩大音量、调整音色、统一声区、咬字吐字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声带发出的很小的基音总是要依赖共鸣来扩大和传播, 因此可以认为, 没有共鸣就没有歌声。胸腔共鸣在歌唱中保证了浑厚淳朴的低音效果, 使声音更加饱满有力, 高亢辉煌。

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图谱;幼儿园;大班幼儿;歌唱活动

图谱教学就是用简单的图画形式来表现音乐,促进学习者对音乐节奏、歌词的理解,并以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参与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图谱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更是体现出了许多教学优势。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图谱在幼儿园大班歌唱活动中更是被普遍应用,提升了幼儿园大班歌唱活动的教学效果。

一、图谱帮助幼儿轻松记忆,理解歌词

歌唱活动是幼儿园大班孩子比较喜欢的课程,但由于幼儿园孩子生活经验不丰富,因此对一些歌词内容很难实现理解和记忆,采用图谱教学,能够将文字的歌词用生动的图画表示出来,帮助大班幼儿理解歌词的含义,在激发幼儿园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幼儿园孩子对唱歌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幼儿园孩子将歌词转为图画,将记歌词从抽象思维记忆过程转变为具象思维记忆过程,从而提升幼儿歌词的记忆能力。图谱应用于大班幼儿教学,能够缩短幼儿理解歌词的时间,加深孩子对歌词的理解。大班幼儿对歌词理解程度的加深,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对歌词的记忆。

比如说我在大班幼儿活动中教孩子《两只老虎》时,由于歌词中“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耳朵和尾巴孩子经常混淆,而且在演唱时还会使“耳朵”和诸如“眼睛”“鼻子”等身体器官记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图谱教学法。教学时,我用色彩卡纸制作了两只老虎,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当孩子们唱到“一只没有耳朵”的时候我就把没有耳朵的老虎图片展示给幼儿,唱到“一只没有尾巴的时候”我就把没有尾巴的老虎图片展示给他们,从而使大班幼儿准确记住歌词。生动有趣的老虎形象,还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帮助幼儿认识了身体器官形状和功能的不同。再比如说我在进行《来了一群小鸭子》歌曲的唱歌活动教学中,该歌曲中“小白鸭、小黄鸭乐得嘎嘎叫,小灰鸭、小黑鸭吵着要洗澡”中鸭子的颜色,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很难掌握和记忆,因此,我在教学时制作了颜色卡片,孩子通过颜色卡片的顺序能够准确地唱出鸭子的颜色,促进了幼儿对歌词的记忆。

幼儿园大班歌唱活动中图谱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幼儿对歌词中容易混淆和不理解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并将抽象的歌词教学转变为生动的图谱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提升大班幼儿对歌词的记忆和学习效果,使大班幼儿更快地掌握歌词并学会演唱歌曲。

二、图谱帮助幼儿掌握节奏

节奏是幼儿园歌曲演唱教学中比较难的教学项目,幼儿园孩子在学习歌曲时,经常会由于掌握不好歌曲的节奏使唱歌成为“朗诵”,图谱教学法能够利用线条、图画等形式将歌曲的节奏形象地展示给孩子,幼儿可以结合图谱配合肢体动作掌握歌曲的节奏,使幼儿对节奏这一歌曲中的难点实现更好的掌握。大班幼儿在歌唱活动中,应用图谱教学法时要保证图谱能够和歌曲内容融合,并符合幼儿园孩子的审美和思考习惯,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歌曲的节奏和所表达的意义。一般在图谱教学法中,实现节奏表达的图谱有曲线和线段以及图形等,图谱教学法可以利用曲线的弧度和线段的粗细长短对歌曲的节奏进行诠释,在幼儿园大班歌唱活动中,最常用的是有具体内容的图像表示法,具体的图形不仅能让孩子更容易记忆节奏,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歌唱活动的参与兴趣,提高大班幼儿的歌曲学习效率。

例如,我在展开《幸福拍手歌》歌唱活动教学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歌曲节奏的记忆,采用了图谱教学法。教学时,我将歌曲的结构用小手标示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按照图谱的节奏随着音乐一同拍手,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他们在拍手游戏中很轻松地掌握了拍手歌的节奏,并最终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曲。再比如说我在《小螺号》的幼儿园大班演唱活动中,将《小螺号》的歌曲节奏用小海螺的图形表示,孩子在学习时表现出了对节奏的极大兴趣,歌词还没学会之前就根据海螺图谱哼唱出整首歌曲的节奏,通过我对歌词的讲解和反复练习,最终孩子们完美地掌握了这首动听的歌谣的演唱。

三、图谱教学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图谱教学法形象、生动、有趣,更加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特质。幼儿园的大班孩子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对形象生动的活动材料更感兴趣,因此大班幼儿演唱活动中图谱教学的教学效果十分优秀。图谱不仅能够将音乐材料简单化,还能够将音乐具象化,使幼儿在学习中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歌词的含义,帮助大班幼儿记忆歌曲,提升大班幼儿的歌唱水平。图谱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给孩子提供了一把打开音乐殿堂之门的钥匙,通过图谱教学,孩子们掌握了将音乐具象化的方法,学会了如何将图像和音乐结合到一起,提升了大班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孩子通过掌握了图谱教学的音乐学习方法,在学习其他歌曲时学会了将音乐和图形联系起来,甚至有的孩子还根据音乐的节拍绘制了一组连续的漫画作品,我们在把图谱应用于幼儿园大班歌唱活动中,不仅让孩子掌握了歌曲,还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比如说在《幸福拍手歌》图谱教学后,遇到节奏明快的歌曲演唱时,许多孩子都会随着节奏不自觉地拍动小手,帮助自己掌握歌曲节奏。我们在大班幼儿的歌唱活动中,完全可以活用孩子的创造性,让孩子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绘制图谱,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促进大班幼儿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图谱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大班幼儿的歌唱活动参与兴趣

大班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尽管孩子们歌唱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一直很高,但在歌唱活动进行过程中大班幼儿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分散注意力。在进行难度较高的歌曲教学时,为了教会孩子演唱还会进行同一首歌的重复教学,这无疑使原本有趣的演唱活动变得枯燥无聊,孩子一旦对歌曲学习失去兴趣,根本就无法有效地掌握歌曲。图谱教学法能够使歌唱活动生动化、游戏化,使幼儿从音乐的学习者转变为音乐活动的参与者,实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并提升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另外,图谱教学法还使大班幼儿理解和掌握歌曲更轻松,缩短孩子学习歌曲的时间。歌曲学习时间的缩短,使孩子在学习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了大班幼儿的歌曲演唱信心,提升了大班幼儿的歌唱活动参与兴趣。

综上所述,图谱音乐教学法作为高效的音乐教学方法,能够使音乐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激发孩子歌唱活动的参与兴趣,通过图谱教学在幼儿园大班歌唱活动中的应用,还让幼儿掌握了这种歌曲的表达方法,提升了孩子的创造性和音乐鉴赏能力。图谱教学法能够帮助大班幼儿更加有效地掌握节奏和记忆歌词,帮助教师实现歌唱活动的教学效果。但我们在将图谱教学法应用于大班幼儿的歌唱活动中时,一定要注意图谱设计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审美,并和歌曲内容有效结合,相信通过图谱在幼儿园大班歌唱活动中的不断应用和实践,必然能够更加完善,为大班幼儿的音乐演唱和鉴赏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丽.学前儿童能阶式视觉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2(2).

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作用 篇11

一、用音色变换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

美声唱法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歌唱艺术的基础, 其原因在于:它能够表现歌唱层次的丰富变化;能够充分发挥共鸣效果, 不仅加强了音量而且也美化了音色;能够控制和调整发音器官的协调动作, 灵活自如地操纵人声乐器来表现高难度的复杂技巧, 大大丰富了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音色是指演唱者声音的个性特色, 也可以说成是音质、音品。音色是歌唱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 在声乐演唱领域, 音色评价用语既抽象又宽泛, 概念范围可以从人们对声音的直观感受延伸至对声音情感的描绘, 如:丰满圆润、甜美纯净、集中有力等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音色的特点。音色也可以给听众带来重要的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 因为人们对于特定的情感有着某种潜在的期待音色:在听众的期待中, 表现节日欢庆和喜悦情绪的歌唱一般音色嘹亮, 开朗且有弹性;痛苦的哭诉和悲伤失望的歌唱一般比较平淡沉闷。所以歌唱者应根据不同的歌唱风格、情感、内容适当调整歌唱时声门的闭、合状态, 喉头高低、气息的力度, 共鸣腔的使用程度等获得相应的音色。

二、用声音的快慢来表现歌曲的艺术

在处理歌唱的快慢时, 对于快速度的曲子, 内心应有稳定感, 强调旋律的流畅、连贯, 不能每拍都强, 更不能一拍紧逼一拍地往前赶, 应该以小句子为小单位, 用一气呵成的感觉将一句唱完。这样的话就显得轻松伶俐, 稳稳当当, 很有章法, 既能体现出旋律的美感, 词意也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唱节奏较慢的曲子时应该强调流动感, 情绪很饱满地往前进行, 每一个音都要有很明显的走向。慢曲子常有延长的单音, 唱这种长音不能只呆滞地唱完全时值完事, 而应该在延长时情绪上有发展, 征引上有流动变化。慢曲子一般更深情, 故演唱时应该更富有激情。

三、用声音强弱对比来处理歌曲的开头与结尾

在歌曲的表达当中, 要学会处理好强弱关系。强音不是用蛮力, 要恰到好处, 有节制, 应该以兴奋、轻松、从容为好, 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感情。强音也不能从头到结束都一样强, 而要以感情的发展为动力, 使声音向前运动结束时自然到位。在一首曲子中多数音只需要用中等音量甚至较弱的声音唱, 强音一般只是少数乐句中的少数几个音。弱音应该和强音一样地用气, 一样地把声音和情感放出来, 使弱音同样很丰富、开阔、有共鸣。因此, 在歌曲的演唱中, 一开始就应得当地运用强弱的变化, 凝聚起所有的情感倾注于第一声发出的瞬间, 使演唱一开始就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从而为整首歌曲感情的流畅抒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用延长高音时值的办法来渲染歌曲高潮

所谓歌曲高潮, 就是歌曲主题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 一般在整首歌曲旋律的最高音处。此时, 歌中的旋律与情感均已发展到了最高峰, 不论是对歌曲本身而言还是对于歌唱者自己本身的声乐技巧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考验。歌曲的高潮是最能对听者产生强烈音响刺激的部分, 它能促使听者获得听觉上的满足, 同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这样一来, 才能说明歌曲在听者中产生了共鸣, 我们也才有足够的理由说这首歌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

上一篇:汉语教学朗读下一篇:发电机定子接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