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教学中的呼吸训练

2024-12-17

歌唱教学中的呼吸训练(共9篇)

歌唱教学中的呼吸训练 篇1

一、胸腹式呼吸法的合理性及优势

随着19世纪西方社会的变革,人们的审美与情感因素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给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19世纪歌剧题材和内容发生的重大变化,突显剧情强烈的矛盾冲突成为了这一时期歌剧艺术表现的主要特征。以往阉人歌手注重炫技,华丽浮夸的音乐风格逐渐转向追求宏大音量、具有穿透力音色且饱含情感的英雄式歌唱。与此同时,乐队的规模逐渐扩大,剧场的空间也日益增大。这些因素的改变,使得歌唱者必须调整共鸣腔体以追求宏大的音量(当时还没有电子扩音设备)。而大音量的产生需要歌唱者在歌唱中扩大声带的振动面积,增大共鸣腔的体积,加大、 加深气息的呼出量等,这些都为胸腹式呼吸法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胸腹式呼吸法以其吸气深、容量大、共鸣效果佳等优势,使歌唱者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管弦乐队与舞台空间提出的新要求。它的产生对声乐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歌唱艺术与时俱进的产物。胸腹式呼吸法既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更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二、声乐教学中胸腹式呼吸法的训练

(一)闻花式吸气

吸气时先用鼻子缓缓将气吸入,接着张口并打开喉咙, 胸腔与腹腔也随着扩张,把气吸到肺的底部,横膈膜由于受到肺底部的压力,会自然下沉并向四周扩展,歌唱者能感受到腰腹部向前和向左右两侧的膨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深呼吸。在实际的教学中来看,学生一开始往往会挺起胸部猛地吸一大口气,并伴随着耸肩的动作。这样做非但不能将气吸到位,反而会损失一大半的气。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体会到横膈膜与腰腹肌之间的联动,这一点非常关键。学生只有领悟了歌唱机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后,才能对自身的呼吸做出正确、主观能动性的判断和调整。此外, 吸气时要尽量做到没有明显的动作和声音,要自然平稳,不能使腰腹部刻意地扩张。吸气量要适度,吸得太多,会使身体僵硬,气息没有流动的空间;吸的太少,横膈膜会失去作用,从而使声音失去支持力。

(二)贴着唱

“贴着唱”即贴着咽壁唱。在教学中,我常常会提醒学生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控制住气息的呼出量。一般声乐初学者都会反映气息不够用,遇到长一点的乐句就要换几口气,这就是缺乏气息控制的原因。吸气完成后,在打开喉咙的状态上将声音贴在嗓子壁上唱,尽量做到每个音之间没有间隙、不漏气。发声管道要始终保持开放状态,以便顺利地使气息和声音通过。另外,共鸣点的位置要保持不变,声音的状态与位置要保持在同一高度,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漏气, 加强气息控制。

(三)吸着唱

“吸着唱”就是在喉咙打开、横膈膜下降的基础上,将声音往后唱,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气息的流动。由于在呼气发声的过程中,主观上想着“吸着唱”,便能有意识地将要呼出的气流量加以控制。在这个“又吸又呼”的过程中,歌唱者能切实体会到声音与气息糅合在一起的感觉,体会到腰腹部与气息之间的对抗。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唱起歌来声音发直、运动不起来,这便是气息没有流动起来的缘故。因此,掌握好“吸着唱”的原理对声乐演唱来讲至关重要。

(四)在腰上换气

在声乐教学中,我常发现学生对换气不够重视,通常是唱到气不够用时,才匆匆换气。从艺术层面来讲,这样做极大地破坏了歌曲的完整性。作为声乐教师,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换气不仅仅是为了断句,更主要的是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任何一首歌曲的换气都不能影响和破坏掉歌词的内容、旋律的分句以及情感的表达。很多学生在声乐演唱时会出现声音越唱越紧,气息越唱越浅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换气时保持打开喉咙的状态,即在腰上换气。每一次换气的时候,尽量不要有刻意吸气的动作,而应在“断开的”感觉上通过横膈膜的再一次下降找到在腰上换气的状态。这一点对声乐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以上是笔者运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总结和摸索出的几点关于胸腹式呼吸法中歌唱的吸气、气息的控制、气息的流动以及换气等重要环节的训练原则。对于每一个声乐学习者而言,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以及不断地摸索、领悟、 总结才能够逐步掌握胸腹式呼吸法的要领。一套科学而正确的歌唱呼吸法原则不仅关乎着声乐学习者的歌唱艺术事业, 还关乎着歌唱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每一个从事声乐艺术事业的人都要严肃认真地对待。

摘要:为适应当今歌唱发声的需要,胸腹式呼吸法以其合理性和优越性成为目前大多数声乐家所公认和采用的一种歌唱呼吸方法。笔者结合自身演唱与教学的实践经验,对胸腹式呼吸的训练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摸索,运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总结出了几点适宜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的歌唱呼吸训练原则。

关键词:胸腹式呼吸,合理性,优势,吸气,控制,流动,换气

参考文献

[1]张宁.重新论证“胸腹式呼吸法”[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

[2]赵震民.论歌唱艺术呼吸[J].中国音乐,1994.

[3]文小珍.浅谈声乐教学中胸腹式呼吸法的训练[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歌唱教学中的呼吸训练 篇2

摘要:呼吸在生活中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动作了,呼吸或更加通俗地说喘气目的是为了向血液充痒和净化血液而把空气吸到肺里去的动作或程序,以及其后的呼吸。同样,呼吸在歌唱中也是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地动作,但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不同,对于歌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歌唱的呼吸众说纷纭,由于气息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只有从感觉上加以理解。

关键词:呼吸横膈膜“漂浮的感觉”“吸着唱” 呼吸控制

呼吸在生活中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动作了,呼吸或更加通俗地说喘气目的是为了向血液充痒和净化血液而把空气吸到肺里去的动作或程序,以及其后的呼吸。关于呼吸我们可以从任何有关生理学的标准书籍中找到对呼吸机能的全面说明。在斯塔林的《人类生理学》中,是这样描述呼吸的:“由于胸或胸腔有节奏地交替扩大或缩小的容积而使空气不断更新。胸的每次扩大而膨胀,使空气(气息)通过气管或风管被吸入肺里,这就是吸气。胸放松时,它收缩而容积缩小,从而把肺中的空气逐出或排出,这就是呼气。”同样,呼吸在歌唱中也是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地动作,但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不同,对于歌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没有气息的冲击声带是不会发声的。有的歌唱家甚至说“会呼吸就会歌唱”,这说明了气息对歌唱的重要性。当我们想要发出一个高质量的,年轻的,漂亮的声音时,是离不开正确的发声法的,然而正确的发声方法的关键就是正确的呼吸运用。

在17、18世纪的声乐著作中非常强调气息在歌唱中的支持和运用。当时教师在教学中最流行的说法是 “在气息支持下唱歌”,“很好地支持住”,“用气息托住声音”,“谁懂得很好得呼吸和吐字就会懂得很好得歌唱”。这些说法看上去很简单,但却包含了十分重要的道理。的确,在歌唱的每一分钟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凡是不用正确气息支持的歌唱,必然是挤着或是压着嗓子在歌唱。在长期的声乐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凡是高音卡、挤,声音不自然、不放松的学生通常都没有正确的呼吸。

总的来讲,人的呼吸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啜泣,哽咽时锁骨和上胸部位的呼吸方法,但这种方法气息太短不易歌唱。第二种是普通的胸式呼吸,这种方法气息虽然吸的很多,但呼吸的时候仅仅靠肋骨及胸部的肌肉收缩,控制力差,限制了演唱技巧的发挥,尤其是到了最后就像是泄了气的气球,此时再想做个渐强或者是唱个高八度的音就很困难了,因此专业歌唱中不采取这种方法。在初学的阶段,由于对歌唱中呼吸的陌生和呼吸时的心理紧张,导致身体紧张,在不知不觉中就可能使用胸式呼吸这种方法来控制呼吸。第三种是婴儿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曾经有人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腹式呼吸的科学性“一个婴儿哭了十五天嗓子也没有哑,因为他用的式腹式呼吸法的缘故。”(《丹田气在歌唱中的作用》杨宁静)早年来我国讲学的意大利声乐专家基诺・贝基就十分强调腹式呼吸的优越性,认为使用腹式呼吸是获得漂亮声音的关键。他曾经说过“我倾向于腹式呼吸,因为它接近自然。”第四种是横膈膜来调节呼吸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的优点是吸气多,换气快,气息大小和变化自如,因此歌唱家多采用这个方法。可见关于歌唱的呼吸说法很多。那我们究竟用哪一种呼吸方法是最好的呢?我倾向于后两种方法。因为后两种呼吸方式更容易做到很好的呼吸控制,不至于一张嘴就没气儿,或是一口气不够用。至于后两种呼吸方式哪个更好,这就因人而异了,觉得哪种方法更容易控制呼吸,就用哪种呼吸方法。

每个人在初学歌唱时,对于气息在领会及其运用上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充分理解掌握后,对声乐演唱会有很大好处。用强调气息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声音比较自然,副作用较少,而且是气息与发声、与歌曲的情感内容、与舒适自如的演唱心理相结合,能较好的培养声情并茂的良好演唱状态。与之相反的是,片面地从生理上强调某个部位,训练某个局部的肌肉,这就破坏了学生整体的歌唱状态,脱离了气息的支持,让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舌头、后部肌肉、下巴或腹肌……那就往往会不同程度的引起“越想哪里越紧张、越僵硬”的副作用,以致事与愿违。如果长期忽视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单纯地训练局部肌肉的作用,即使是练出了洪亮的声音,但这种声音也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声音。因此,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声音的好坏。由此可见,气息是声乐的基础,气息的训练在歌唱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气息究竟该怎么用才是正确的?

歌唱中的呼吸众说纷纭,由于气息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只有从感觉上加以理解。歌唱时气息的呼吸总体感觉是“漂浮的感觉”或是总感觉“吸着唱”。例如:《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中说到“唱高音时,软口盖是一种轻微上抬的状态,只要想着吸着唱的感觉,软口盖就能自动抬起,这是一种含蓄的力量,千万不能抬过了头,那么搞,声音肯定僵。”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唱高音时,不能忽略气息的支持,(“吸着唱的感觉”),这种吸的感觉有“漂浮的感觉”(“含蓄的力量”),否则腔体撑的过大失去弹性,无法自如运用气息,导致声音发僵。范竞马在《忆恩师科莱里》中提到“我本人受益最深的是,科莱里认为歌唱的一个技巧是sing on the breath而非sing with breath。很多唱歌的人都是sing with breath,这是不正确的。科莱里找到了自己年轻时把声音唱坏的原因:本来他的呼吸很好,有强大的横膈膜,他还用自己加大的呼吸推声音。歌唱时,正确的方法是:让声音坐在呼吸上而不是用呼吸来使劲推声音。举个例子,一个装满水的瓶子上面放个球,水好比呼吸,球好比声音,球(既声音)应该稳稳地伏在水面(呼吸)上,而不是去用力压水,使水顶这个球。”由此可以明确:歌唱时不要用气推声音或是送气、给气等等。凡是这么做必然导致“憋气”“泄气”现象发生,特别是在起音时,任何送气给气,都必定给气流造成一定的空气压力,造成喉咙收缩,导致后部肌肉紧张,无法正常发音。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发声器官――声带在受到气息冲击时,喉咙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打开,而是为了保护声带不受到打击而变得紧张狭窄。因此,声带在这种非自然的状态下很难正常发声,即使发出了声音也是苍老的,嘈杂的音色,而且唱出的音不是音不准就是到高音时破嗓。长期用气息冲击声带,就会使得声带产生器质上的损坏,例如:声带小结,声带充血等。因此,要永葆歌唱的青春,就必须学会如何正确运用气息,而且要充分理解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

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稍有不同,不是一边唱一边收腹,恰恰相反,歌唱用气时,全部的呼吸器官(包括横膈膜、小腹)要有一种扩张的感觉,因此,芦老师(陕西师范大学芦康娥教授)总是告诉我说,“感觉腰是有力的`,微微扩张的,能支持住的”“感觉自己的腰部像个轮胎”。这种感觉会使歌唱处于一个舒服的歌唱状态:喉咙松弛,不会挤、卡、压等紧张感觉;有效地避免了压胸而导致的胸僵、下巴紧张、牙关打不开;能感觉到身体中的气柱、通道、膨胀的感觉。很容易就能体会到歌唱中放松与通畅的感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歌唱中的呼吸运用必须遵循高效节约原则,即呼吸控制。要学会来控制呼吸,而不是呼吸控制歌者。歌唱中呼吸是用来保持的,要保持住吸气时的状态,而不是把气息“送来送去”的。例如:在学声乐的过程中,老师总是说,要均匀地出气,不要突然喷出,要节约着用气。好似在说吐气的过程,其实是暗含的道理是要让我们学会对气息的控制。亨德森说:“实际是,不费力的歌唱是建于快速的但轻松的吸气和节约的呼气习惯上。”可以这样理解亨德森的话:吸气时要放松,不要吸的过饱、过涨,否则会导致呼吸器官僵化失去弹性;吐气时要有控制,不要随意吐气。斯坦利认为:正确的发声包含呼吸的抑制。拙劣的歌唱堕化为只是以气息冲击一个缩紧的喉咙而已。所以,发音要求保持和节约气息,而不是送气,用气息冲击我们宝贵而又脆弱的声带。逐渐地和最小限度地呼气的结合构成呼吸控制。布朗说:“不要控制你的声音,而是控制你的呼吸。”“其实,呼吸控制就是呼吸节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检验你的呼吸是否节约,或者说是否能控制住了你的呼吸,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离嘴很近的地方,如果正确控制了呼吸,此时无论所发的音有多响,烛火都将不动;如果烛火闪动,那就说明在起音或歌唱中逸出了过多的气息,没有很好地控制住呼吸,很可能一句没唱完就没气儿了。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只是歌唱的一个起点,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歌唱的灵魂。呼吸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歌唱的整体。呼吸来源于生活,但又与生活中的呼吸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呼吸是为了歌唱事业而必须训练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使歌唱能够继续下去的基础。

参考文献:

《训练歌声》 z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

《声乐学基础》 石惟正

《欧洲声乐发展史》 尚家骧

《歌唱学》 邹本初

《忆恩师科莱里》 范竞马

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 篇3

歌唱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

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唱歌技能训练应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近,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一、歌唱的姿势

良好的歌唱姿势对于歌唱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就象战士射击、运动员赛跑一样,都需要正确的姿势,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歌唱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

首先要结合歌唱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能够区分正确和不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要求是站立垂直,两脚略微分开站稳,头正、目平视、两肩稍向后移、胸自然挺起张开,腹部顺其自然收缩,下颏收回,感觉到仿佛由小腹到两肩之间形成一条直线。另外精神要饱满,有从容之感。坐式唱歌,要求上身自然垂直,端正,两腿弯曲分开,两手平放在大腿上,看课本唱歌时,要求两手拿课本视唱,划拍时,左手持书,右手用小动作轻轻划拍。总之,指导原则是姿势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同时还应注意,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那些不正确的姿势,其主要毛病是仰头、挺胸过高、腹部过于凹进,肌肉和精神过于紧张,既影响呼吸、发声器官的正常活动和声音的流畅,又不美观,这样就不利于歌唱和学生的正常发育。

二、歌唱的呼吸方法

首先要使学生懂得呼吸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应掌握好,缓吸缓呼、缓吸快呼、快吸缓呼、快吸快呼的基本歌唱呼吸练习法。

第二,教师在教学时用正确的呼吸方法示范,指導学生进行练习。

第三,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当今广为采用流行于世的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时空气由口鼻、气管吸入肺中,胸腔随之自然挺起,有向上伸展的感觉。这是由于膈肌下降,加压于腹部器官,所以腰腹部也相应地扩张,但不要过于突起腹部,而要自然适当,颈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要紧张,也不要抬肩,吸气要根据需要而决定气量大小,从而控制和运用气息。

第四,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例如:教唱内蒙民歌《牧歌》时,教师就应当按歌曲乐句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和掌握比较平稳深沉的缓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又如教唱《游击队歌》就可以按歌曲的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快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

第五,注意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对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的少年,不应按成人或专业训练要求进行训练,要注意教室内的卫生和身体保健教育,保护好少年呼吸系统诸器官。

除上述之外还应注意学生经常发生的毛病,常见有些学生发音时总是唱不够拍,唱高音时吃力,唱不准,喉头负担也比较重等,都是因为气息不足,缺少气息的支持,不会控制和运用歌唱呼吸方法的缘故,故此,必须掌握好科学的呼吸方法。

三、歌唱的发声方法

歌唱和说话的重要工具是人的发声器官,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发声和掌握歌唱技能与技巧。首先应了解发声器官的构成、少年的音域声区、变声特点和嗓子保健、发声练习法等。

第一,发声器官简介及其功能

1.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腹肌、横隔膜。

2.发声器官:喉头、声带等。

3.声音调节器官:咽腔、口腔、鼻腔等共鸣腔。

4.咬字、吐字器官:唇、齿、舌、上腭、下腭等。

上述所说的各发声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而且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有机发声器官系统。在歌唱时,如能正确的控制和运用这些发声器官,声音就会清晰、动听、悦耳。

第二,小学生的音域及声区

小学生能演唱的声音,从最低到最高音之间的距离称之为小学生的音域,其总音域一般是从小学1组的a到小学2组的c。

小学生的声区是指他们的总音域按不同共鸣腔发声,音色特点分成高、中低三个声区,中声区也叫混合声区,是小学生原来有的自然基础音。

从小学1组d到小学1组的a,这几个音容易发出比较优美动听的声音,因此也称自然声区。因为在低高两个音区中间,具有混合音色,故被称为混声区,低声区是从小学组a到小学1组的d,高声区则从小学1组的a到小学2组的c。在这里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在选择歌曲时,要尽量适于小学生的音域及声区,发声练习时更应如此,不要过低,过低会使学生的声音容易疲劳,也不应过度,过高易使学生的声音造成沙哑、发炎等病变。

1.发声和歌唱时,要在学生能够自然唱出的实际音域范围之内,最好用轻声进行短时间的练唱。暂不要求扩展音域和增大音量训练。不要大喊大叫,乱用噪子。

2.对于声带嘶哑、充血、水肿、发炎甚至失声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并给予关照,指导他们听唱或欣赏,对严重的要请医生及时检查医治。

第四、发声练习的要求和方法

发声练习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

小学发声练习一般都要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少而精。唱得正确、熟练、每支练声曲应注意难易程度,一般应当由浅入深,每支练声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须按要求去做,同时要纠正学生经常发生的喉音、鼻音、颤抖音、漏气、白声等毛病,不断给予引导及纠正,还要加以说明讲解。

四、歌唱吐字、咬字方法

咬字就是按规范化的发音方法,找准声母的发音部位,吐字就是找准韵母的主要母音,按照“小声”的口形加以延长并注意归韵,总之,要按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方法去咬字、吐字,这样才能把歌词唱得清清楚楚,一点不能含混。

除此之外,要注意那些常有的地方口音,教师应给于纠正,加强标准话的练习及推广。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个别示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练习。

歌唱教学中的呼吸训练 篇4

在歌唱教学中,呼吸对歌唱起着重要的作用。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是通过塑造自身所带的乐器——嗓音来进行歌唱的,歌者在歌唱的过程既是呼气的过程,又是呼气与吸气的对抗的过程,控制好呼吸,歌者就能自如歌唱。

二、歌唱教学中呼吸的重要性

气息是歌唱的生命,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并与正确的发声歌唱结合起来进行训练,是歌唱教学中对歌者进行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对演唱者的重要的基本功训练之一,掌握呼吸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歌唱者演唱的声音的质量。

首先,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使表演者塑造好一个歌唱的声音通道,在声乐教学中要求歌者自然正确的呼吸,打开喉咙,气沉丹田,在腰腹部和头顶形成一个垂直的声音的通道,整个身体呈自然放松的状态,避免端胸、耸肩、憋气等现象,尽量在演唱过程中保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歌唱状态,声音始终不能离开气息的支撑和控制。其次,在歌唱教学中演唱者是否能正确处理声乐作品中的音乐风格、曲式和调性,从而把握作品的情感,以便用适当的音色去刻画生动的人物性格、塑造合乎要求的人物形象。总之,正确呼吸的把握能让演唱者在完成作品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歌唱教学中呼吸训练的主要方法

演唱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够在演唱中得心应手地处理好不同演唱要求的声乐作品,而在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的过程中,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不仅需要学习者要有很好的悟性领悟到正确的方法,还要领悟到方法之后,认真刻苦地去练习,需要付出99%的勤奋和汗水才能掌握,所以呼吸的练习和掌握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而且有耐心的磨练的过程。歌唱教学的呼吸方法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吹灰式呼吸训练。吹灰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动作,首先要求歌唱者双手掐腰,胸部和双肩自然放松,抬头挺胸,整个身体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口鼻自然张开同时吸气, 气息沉入丹田,大概三、四分气息即可,此时腰腹部略微有扩张的感觉,腹部稍稍收紧,保持这种扩张的感觉做轻轻吹灰尘的动作练习。让歌者体会歌唱时腰腹部保持并控制气息的感觉,找到气息控制的支点。

2.仰卧式呼吸练习。在声乐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有部分学习者因为站着歌唱会紧张,所以老师无论如何去启发,歌者始终不能把气息沉到腰腹部。而人们在睡觉时身体处于极度放松状态,在声乐教学中遇到此类学习者时即可要求歌者仰卧做呼吸练习,其要领是: 自然仰卧,放松,口鼻同时张开轻轻吸气,这时腹部会微微凸起, 要求练习者保持气息做发声练习,同时领悟歌唱时腰腹部对气息的保持和控制的力量。

3.发“Shi”音呼吸练习。练习此方法的要领是:不端胸、不耸肩,自然站立,抬头挺胸,双手放在腰际,歌者口鼻同时打开深吸气,小腹微微扩张,保持扩张的状态,然后舌尖轻轻顶着上牙,接着发出轻巧而短促的跳音“Shi”,要求声断气不断,双手能感受到腰部肌肉的弹跳感。在发声时,始终保持吸气的状态,小腹稍绷紧但不能瘪掉,横膈膜保持下沉,歌唱者通过这种方法的训练,找到腰腹部控制呼吸的支点,以便加强自己的呼吸控制能力。

4.“惊讶”式练习。在做此呼吸练习时让练习者想象自己好久不见的好朋突然意外的出现在自己面前时的感觉,会产生一种吃惊的感觉,身体会快速吸进气息,打开腔体,这种无意识打开的腔体却刚好是我们歌唱时需要打开的腔体,并会短暂停留在一种不呼也不吸的状态里,而这种似乎处于静止的状态也正是我们在歌唱时的一种保持气息的状态,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练习呼吸控制的方法, 所以多做这个呼吸练习能帮助初学声乐者掌握歌唱的正确呼吸。

5.叹气式练习。叹气式呼吸练习也是歌唱呼吸重要的辅助训练方法之一,首先要求练习者全身自然放松,特别是舌根、下巴和颈部要放松,由小腹深吸气,心里想着“嗨”这个字的发声,然后从胸口,经过喉咽腔、口咽腔以叹气的形式无声地送出,让气息迅速排向体外,通过此练习可让初学者领悟到歌唱发声的通道,容易打开喉咙,让歌者的声音变得通畅。

四、注意呼吸的正确处理

1.乐句的划分。在声乐教学中正确处理呼吸非常重要,气息不够会影响歌曲演唱的完整,为了保持气息的充足,首先要划分乐句,用笔做上换气记号,然后理解乐句,以便更好地理解歌曲,诠释歌曲。划分乐句后,能找到合理的气口,这样就能吸进充足的气息。

歌唱呼吸及训练方法的探析 篇5

人们在平时生活中, 吸气是用力的, 主要是肺部的扩张。呼气则是自然放松的, 无需用意识加以控制。而歌唱呼吸就不同了。那么, 什么是歌唱的呼吸呢?

歌唱呼吸是一种有意识、有控制、有目的, 经过一定科学训练与练习才能达到的技巧性比较强的呼吸。它有着特有的呼吸方式与方法。

一、歌唱呼吸的方式

歌唱呼吸的方式有三种:

(1) 胸式呼吸:只用胸部抬起及收缩的动作来进行的呼吸。歌唱时胸部也跟着起伏。吸气较浅, 气息容量较小;唱出的声音发直、费力、生硬、尖刻, 音域也不易扩大, 难有上佳的声音效果。

(2) 腹式呼吸:这是一种只用腹部肌肉收缩来控制横膈膜运动, 而胸部不抬起的呼吸方式。呼气时小腹和横膈膜一起收缩, 故称为腹式呼吸。它吸气过深, 使腹部膨胀, 胸腔肋骨受到挤压, 所以气息容量并不大;歌唱时发出的声音空洞无力不能持久, 高音很难唱上去。

(3) 胸腹式联合呼吸:这是一种用横膈膜周围的肋间肌、上腹肌、后腰肌和腹部肌肉群联合, 而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式。它使声音有确定的支点, 并且呼吸均匀, 有节制, 并能对呼气气势的强弱进行调节, 自如的驾驭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由于吸气时下降横膈膜和张开两肋同时并用, 使气息的容积增大。因而音量、音域得以扩大, 使高、中、低三个声区协调统一;歌唱的共鸣达到辉煌的效果。这才是歌唱时应采用的正确呼吸方式。而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的方式、方法, 是学习正确的歌唱艺术最重要的基础和必要的前提。

二、歌唱呼吸的方法

歌唱呼吸是歌唱器官联合运动的状态, 无论哪种呼吸方法都包含了吸气和呼气有控制的进行运动的过程。常用的歌唱呼吸方法有以下四种:

1、缓吸缓呼。

这是我们在训练和歌唱时常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胸腔自然挺起, 用口、鼻将气息慢慢吸到肺叶下部, 横隔肌下降, 两肋肌肉向外扩张 (也就是腰围扩张) , 小腹向内微收。这种吸气要求自然放松, 平稳柔和地进行, 如同我们去闻花的芳香时的吸气吸感觉。但吸气时不要用太大的力, 只要轻轻地挺住胸廓和上腹部。然后, 呼气时缓慢的呼气。注意保持吸气的状态, 控制住两肋和横膈膜, 也就是控制住了气息, 使之平稳、均匀、持续、连贯地慢慢呼出。是一种长长地吹气的感觉。

2、急吸缓呼。

急吸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 通过口、鼻迅速把气息促而深入地吸到肺叶下部, 并将气息保持住, 然后, 按照缓呼的要求而呼出。是歌唱者在演唱实践中要经常用到的。因为在歌曲时的句与句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吸气不允许有很长的停顿时间。一般往往采用“偷气”的办法来吸气且要吸得不让人发现, 这就是急吸缓呼的作用。为了培养呼吸的控制力, 歌唱者可以采取一些练习曲及歌曲中的某些乐句做带词的练习, 效果比较好。

3、急吸急呼。

急就是快, 快速吸气, 方法同上。然后将气息保持一下, 再快速呼气。呼气时要注意横膈肌及周围的肌肉群的支撑力的运动, 立住歌唱的支点, 做到迅速而有弹性。可以采用做仰卧起坐、下蹲、快速跑步等运动的动作, 来体会此种呼吸的状态。

4、缓吸缓急呼。

缓吸气, 略保持, 呼出时, 气息状态就象前面“缓吸缓呼”中讲的一样呼出, 保持性的缓慢呼气;后面的急呼, 就要做到横膈肌及周围的肌肉群的支撑力的运动, 的情况下, 急速把剩余的气呼出。

这种方法比较常用于一般歌曲的结束句, 包括乐段的结束句和整个歌曲的结尾句。在演唱时, 按结束句的拍子唱到结束拍子的前一拍是缓呼的气息, 到了结束的最后一拍就要快呼气, 并急速先将声音停住, 再停气息。使结束拍快停, 这样结束句就唱得干净利落。

以上的四种呼吸方法, 是比较常用的。歌唱者还可以根据其声音的发展需要, 自身在呼吸上存在的不足去做有针对性的练习, 把歌唱的呼吸掌握完成好。因为它是唱好歌的基石。

因此, 对歌唱呼吸方法的掌握及歌唱者正确的领悟、进行呼吸器官的发生基础训练, 以便打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三、歌唱呼吸的训练方法

歌唱呼吸有很多种有效的方法, 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训练方法。

1、吸气练习:

正如上述说的一样。这里简介一种最容易体会到的歌唱时的吸气的状态之法。就是要想象:你面前有一簇色彩绚烂的鲜花, 你要闻到花的芳香, 上前深深的慢慢的嗅闻花香, 香气沁透心脾的那种感觉, 就是歌唱的深吸气的状态。然后, 屏住呼吸, 要像打大喷嚏之前那样憋住气一下, 体会腰腹周围向外扩张的感觉、气球状膨胀的状态。这是歌唱支持点的感觉。对歌唱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2、呼气练习。

(1) 、保持吸气状态的“对抗”性呼气。

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呼气时首先做到:保持吸气状态的同时, 横膈肌要给一个既向外又向上的力量。在吸气时的感觉应该是一种整身向外扩展的感觉, 所有的吸气通道都是放松的打开, 将气息吸深, 感觉身体像一只有弹性的皮球。美声强调的呼吸要更深, 必须保持吸气状态与呼气肌肉群构成对抗, 产生压力, 将气息控制的均匀缓慢的呼出来支持歌唱, 使演唱呈现出一个圆润、饱满、通畅、明亮的声音。

(2) 、快吸气慢呼气。

一是数拍子。按上述方法吸气, 呼出时按“四八拍”依次均匀的数拍, 一口气三个八拍以上为合格。每次10分钟。初学者可以循序渐进的练习。

二是吹蜡烛。点燃一支蜡烛, 在面前距离30——40公分左右。练习者对着火苗发出“u”音, 去吹, 以使火苗吹得倒向前边而不灭掉为准。一口气坚持吹30秒左右。

三是颤双唇。在声乐训练, 我个人认为打嘟噜练习最容易体会到呼吸对抗所产生的支持点的感觉, 就是用气息“推动双唇颤动”发出一种“嘟嘟”的声音, 可以采用一些音阶式的练习。例如:

用一个呼吸完成。这种练习对锻炼横膈肌的控制力很有效果。

(3) 、快吸气快呼气。

松而静的自然站立, 扩胸鼓胃。吸一口气, 呼一口气。1分钟100—120次。每次五分钟左右。

上述练习可以达到训练呼吸的耐力以及控制呼吸的节奏的功效。也会给学习歌唱练习者打下演唱中等程度以上的艺术歌曲“呼吸控制”的基础。

(4) 、增强肺活量与横膈肌力量的锻练。

要想唱好歌曲, 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加强身体机能的锻炼是其前提。例如:可以采用跑步锻炼, 每天保持800——1000米。这可以增加肺活量与横膈肌的力量。还可以常做仰卧起坐几十次。次数多少可以因人而异, 可以由少到多的增加, 坚持不懈。有条件可以练一些健身器械。这样能增强腹肌、腰腹的力量。总之, 适当的做一些增加肺活量和强化身体横膈肌的锻练, 增强体质和增加腰腹的力量, 是歌唱者提高身体机能不可或缺的一项, 也是唱好歌曲作品的重要保证。

摘要:歌唱呼吸声乐教学中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之一, 是唱好歌曲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声乐教学的角度, 对歌唱呼吸的方式、方法作了分析与论述。并介绍了常用的歌唱呼吸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歌唱呼吸,基本技能,方式方法,常用训练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浅谈中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呼吸技能 篇6

关于中小学唱歌教学中歌唱基本技能方面, 历来的要求是:学习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自然圆润的发声, 清晰地咬字、吐字。从歌唱的实践来看, 掌握正确歌唱的基本要领, 主要包括:正确的姿势、呼吸的方法、发声和共鸣。歌唱中良好的呼吸直接影响歌唱的音准、节奏、音色、力度和速度等, 可以说歌唱的呼吸是体验、表现歌曲情感的重要条件之一。

歌唱呼吸的基本方法是胸腹联合呼吸方法。要求运用胸腔、横膈膜、腹肌共同控制气息, 使肺部气息的容量增大、控制自如, 并要有明显的呼吸支点。教材上对歌唱呼吸的练习要领作了浅易的提示:吸气时, 口、鼻同时进气, 小腹收缩, 腹部和腰部均有扩张的感觉。呼气时, 腹腔、胸腔及两肋保持吸气时的状态, 气流从口腔呼出。具体要求如下:

吸气的方法:

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 将气吸到肺的底部, 注意不可抬肩, 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 腹部方面, 横膈膜逐渐扩张, 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 小腹则要用力收缩, 不扩张。背部要挺立, 脊柱几乎是不动的, 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 而且也是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的, 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 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

呼气的方法:

唱歌用气时, 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点很重要, 就好比给自行车打足了气, 不能一下子放松了, 这里还有一个保持呼吸的问题, 要保持住气息, 就必须在唱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吸气的状态, 控制住气息徐徐吐出, 要节省用气, 均匀地吐气, 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在呼和吸的过程中, 要注意呼吸僵硬的感觉, 整个身体表情都应该是积极放松的, 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两肋, 两肋就像是一只充足的气球一样, 我们要让声音坐在上面, 往下拉, 不能让气球往上浮起来, 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 不能让它提上来, 这就牵涉到一个气息支点的问题。呼吸不要耸肩用丹田呼吸, 注意找好歌曲的节奏。

从歌唱技巧角度来看, 歌唱的呼吸应根据歌唱发声和艺术表现的要求进行, 随着歌唱的速度、力度、节奏、表情, 以及旋律的分句与声音的长短、强弱、抑扬顿挫等, 调节呼吸的缓急、时机、次数、深浅, 恰当地运用与控制气息。

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 篇7

唱歌是一门集音乐、语言、形体、表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小学生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唱歌教学的时间, 应为全部音乐教学用时的三分之二。这说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歌唱是最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最易于表达小学生个人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歌唱的教学方式简单易懂, 无论教学条件的优劣都可以进行, 它最易于音乐的普及与推广。通过歌唱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表现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向上的发展。

歌唱是一门艺术, 要求小学生提高表现歌曲的能力, 就需要声音技巧的训练。有些孩子对童星的歌声进行表面的模仿, 扯着嗓子唱高音。有不少教师用成人的方法教导孩子们的演唱, 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要求孩子的表演及演唱, 忽略了他们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许多教师认为教导小学生学习声乐技巧太抽象了, 所以对于小学生的歌唱姿势, 呼吸的方法等都没有过多的要求。小学生和成人的发声器官以及语音的条件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首先应该理解小学生的心理, 其次认真地思考如何指导教育小学生的歌唱发声。不能用成人的歌唱发声的理念和方法去考虑和指导小学生的歌唱发声。

二、小学生歌唱教学的基本内容

1.了解小学生的发声器官, 音域

歌唱和说话依靠的是人体自身的发声器官。教师要指导小学生歌唱, 必须对人体歌唱的器官、音域音区有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按照人体机能的规律, 进行有效地教学。

发声器官的简介:

(1) 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部及有关肌肉、膈肌和腹部及有关肌肉。

(2) 发声器官:喉头、声带、会厌。

(3) 共鸣器官: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以及头上的窦。

(4) 吐字器官:唇、齿、舌、上腭、下腭等。

(5) 听觉感受器官: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 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部) 内耳 (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 。

小学生的发音器官发育尚不成熟, 比较柔弱。声带不足一厘米, 胸腔的容积小, 所以唱歌时共鸣主要靠头腔。给小学生进行歌唱训练时, 应当注意小学生的音域, 不能按照成人的音域去要求小学生。

按照小学生发声的共鸣位置习惯上分为三个声区:

中声区的音域是小学生原来有的自然基础的音域。教师在选择歌曲和练习曲中, 应尽量选择适合小学生的音域音区, 否则容易使学生声带造成沙哑、发炎等病变。

2.正确歌唱姿势的重要性

“呼吸是唱歌的源泉, 姿势是呼吸的源泉”。这说明歌唱姿势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在歌唱时身体没有正确的姿势, 呼吸就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在歌唱时姿势不正确, 就会带来不正确的声音。这就如同运动员射击一样, 射击的姿势正确, 才能射得又准确又好。所以姿势是声音训练的首要项目。

3.小学生歌唱中易出现的问题

小学生在歌唱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喉音过重、伸脖子、扯着嗓子用真声唱歌等。有些学生为了让老师听见自己的声音, 便扯着嗓子喊, 把声音发大出来。这样使得声音苍白且靠前。长时间的演唱会使得声带充血并胀裂, 不仅损害声带并且会导致嗓子沙哑、失声。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声乐教学方法

1.正确教导小学生歌唱的姿势

正确的歌唱姿势应是:身体自然直立, 精神饱满, 双眼向前双脚分开或一前一后站立 (间隔10~20厘米, 不过可大) , 重心稳定, 下身是一个稳定有力的状态;头部要端正, 下颌要回收, 双肩要放松略向后舒展, 胸廓要稍向上挺起, 手臂自然下垂, 上身是个放松张开的状态。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唱歌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姿势。例如驼背、含胸、仰头、伸脖、端肩等各种不良的姿势, 都会影响各器官的正常工作与协调配合。

2.加强歌唱中的呼吸训练

呼吸在歌唱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在歌唱训练中, 应该用简单并且形象的语言给孩子讲解, 例如, 当我们闻花打呵欠用吸管吸饮料的时候, 这些感觉就是吸气。掌握吸气后, 就教学生们如何用横膈膜控制气息, 例如抬重东西或者吹气球不让气球坠落时候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横膈膜支撑气息的感觉。呼气时就像学生们过生日时, 把蜡烛火苗吹灭的感觉。此外, 还应该注意呼吸训练时的时间安排。呼吸练习的时间安排应该是, 练习时间短, 但频繁练, 这种练习对于集中小学生的精神, 稳定情绪起到较好的作用。呼吸练习时要打开窗户, 使室内的空气保持清新。

3.正确的声音概念

小学生演唱歌曲时, 使用的是童声唱法, 由于音的高低不同, 一般只需要“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和“咽腔共鸣”这三种共鸣。演唱高音时, 使用头腔共鸣, 而演唱低音区时, 使用咽腔共鸣较多

学生在演唱歌曲时, 往往到高音时扯着嗓子大声的喊上去, 唱低音时声音虚弱无力。这样说明他们在演唱时, 高低音的头腔与咽腔共鸣分配的比例不协调, 造成音色不统一。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使用哼鸣唱法。首先吸一口气, 感觉就像打呵欠一样, 然后让嘴巴闭上保持兴奋状态, 使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气流最后通过鼻腔哼出去。声音要绕过鼻腔直通头腔, 不能把气流灌满鼻腔, 这样的话声音将会失去光泽。同时, 在哼鸣的时喉, 头部要放松不能加力, 否则声音靠前会变得又尖又细。共鸣是获得悦耳声音的精华所在。协调好三种共鸣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获得良好声音质量的准则。

4.练习曲目的选择

我们根据歌曲的性质, 可以把歌唱的方法分为三类。

第一类:抒情优美的歌曲, 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类歌曲主要训练长音、连音的唱法。

要求:吸气深, 呼气均匀, 声音圆润, 明亮, 柔和。

第二类:坚定有力的歌曲。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要求:快吸快呼, 声音有力度, 感情坚定有力。

第三类:活泼轻快的歌曲。例如《小号手之歌》

要求:吸气深, 呼气短, 声音有弹性。音乐集中、明亮

5.小学生的嗓音保健

童声期是嗓音发展的最初阶段, 所以教师要教导学生保护好嗓音。

(1) 不可大喊大叫, 大声叫嚷和大哭大闹对嗓音发展是有害的。

(2) 唱成人歌曲对儿童的嗓子有害。儿童的发声器官质地脆弱, 肺活量小, 音域较窄, 唱成人歌曲模仿成人的音量、音色, 会使喉肌肉过分紧张, 舌根后缩, 长此以往, 对嗓音的发展不利。

(3) 载歌载舞有害嗓子, 儿童们一边紧张的跳舞, 一边大声的唱歌, 气流压力大了, 容易使声带、室带的边缘受到剧烈磨擦而造成损伤, 所以, 在剧烈动时, 尽量少发声, 以减轻声带的负担。

(4) 在饮食上也应注意, 辣椒, 大蒜宜少吃, 这类刺激性的食物食用过多会刺激咽喉部粘膜, 伤及声带, 使声带充血。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的小学音乐课地方主管部门给予的关注不够, 有些学校缺乏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也有不少音乐教师用成人的方法要求孩子的演唱, 使得孩子们失去了他们本该有的清澈纯正的声音。本文就通过了解小学生的音域、音区, 进一步阐述歌唱中的姿势及呼吸方法和发声方法及嗓音保健等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歌唱,技能

参考文献

[1]品川三郎[日].儿童歌唱发声[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00.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3]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1.

[4]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5]张守杰.嗓音病的防治[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2.

歌唱中的呼吸 篇8

歌唱使得呼吸与一般说话的呼吸有所不同。一般说话时的呼吸只是少量气息的出入,而歌唱时就需要大量的气息,它要求吸气深、量多,速度快而无声,经口吸气,呼气均匀、缓慢、节省并保持吸气时的感觉。同时根据不同的心理与情感状态支配呼吸,所谓“气随情变,气动情传”。一般说话时的呼吸是十分自然或本能的生理活动,而歌唱时为了美化语言,就要随着音乐旋律、节奏与情感表达的需要,不断有意识地控制与调节气息的运动。比如唱柔和与舒缓的歌曲或唱低音时,呼吸要保持平稳,气息必然不能太猛,然而也不能没有气息的支持,否则气短声虚,会影响共鸣与音色的发挥。唱激越昂扬的歌曲或唱高音时,气息必然要饱满有力,然而也不能声嘶力竭,而要保持一定的强弱或力度弹性与幅度。一首歌曲或唱段的起、承、转、合与高、低、抑、扬要在气息的运用上进行周密的安排,在依字行腔的过程中,要使气息的运用游刃有余,流畅贯通。

由于地理环境、种族国域、男女性别、生理结构、生活方式和表现需要等不同,常见的呼吸有:锁骨呼吸、胸式呼吸、胸-腹部联合呼吸和腹式呼吸等四种呼吸类型。

一、呼吸的四种类型

1、锁骨呼吸:

作为“高胸式呼吸”的另一术语,锁骨式呼吸理应受到抨击。上胸部的基本动作不利歌唱并会引发很多问题,如使喉离位、妨碍正确支持、无控制地强迫把气呼出及缩短颈部有碍咽腔共鸣。由于吸气的数量和深度极为有限,所以这种呼吸很难控制。此呼吸多用于小声低语、自言自语的说话音量孱弱。

2、胸式呼吸:

多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打招呼等。气的量较小,浓度较浅仅及肺部。由于单纯依靠上胸支持,较容易造成喉头与胸部周围肌肉的紧张,声音发紧、平直、干涩而缺少弹性。

3、胸腹式联合呼吸:

多用于播音、演讲、朗诵及歌唱中。这种呼吸由于有肋间肌、膈肌及部分腹肌的联合,所以它不仅吸入气量多而且较深,所以有较强的气息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4、腹式呼吸:

多用于向远方的呼喊、极度悲伤着的抽泣、婴儿的啼哭。由于这种呼吸是以腹肌为支持的横膈膜呼吸,吸气时腹部放松,横膈膜放下。腹和肋骨扩张开,胸廓挺拔,从而使肺中气息满而深。

在歌唱的呼吸方法中,胸式与腹式呼吸法都不足取,前者由于吸气扩胸,使胸上部压挤憋闷,影响气息的出入与调节,并直接造成喉部肌肉紧张,妨碍发声的自然舒畅;后者则因吸气延缓,迫使横膈膜下降,胸腔下部受累,不仅影响共鸣的畅通,而且难以支持高音的演唱。实践证明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是最适宜的,这种方法易于调动呼吸器官的整体运动,使胸、横膈膜、腹部同时控制与调节气息的出入。由于胸腔扩展时蓄气量加大,为气息的运用留有更多余地,使气息的力度变化易于调节,同时对扩展音域、统一声区、增强共鸣等也有明显的作用。在吸气与呼气时,必须要领会与掌握正确的方法。

二、呼吸的正确方法

1、在吸气时要注意自然适度,在掌握或体验了正常的联合呼吸动作后,不要强制用力,避免造成绷紧的情况,要使呼吸器官的各部分自然舒张伸缩,吸气既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既不要过深、也不要太浅,总之要均匀适度,使发声在适当力度的控制下,能保持一定的弹性。

2、在呼气时要控制得法,要保持住吸气后的控制状态,这样就需呼气时有支持点。传统声乐艺术中所谓“丹田”用气,就是运用小腹的收缩力量支托住气息的发挥,使气息呼出能根据演唱用气的多少而变化。声音要圆润,声腔要彻满,全在于呼气时的力度控制,从而使发音共鸣、吐字行腔,都有气息的支持。气息充足,才能够自如地运用发声。

三、歌唱中气息运动的功能

1、气息运动的二重性功能。

所谓气息运动的二重性功能是指歌唱中气息不仅是为声音提供动力,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吸气的过程打开通道(口腔、鼻腔和胸腔)。即歌唱中的气息肩负着吸气和打开通道的双重功能,往往后者对声音更为重要,特别是在高音区,这种气息打开通道的功能尤其突出。因为高音区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是气息量的多少,而是歌唱通道的稳定。

2、气息运动的控制性功能。

气息的控制功能在歌唱中的作用特别突出,它直接影响声音长短的持续。其中歌唱中长音主要取决于气息控制的韧性。获得气息控制韧性的关键是在歌唱过程中使胸部的吸气肌肉群保持足够的力度,并且吸气的动作要控制得既稳定而又有力。因为歌唱从吸气到呼气的过程中,吸气肌肉群是时时刻刻都在用劲的,始终处在控制的情境之中,而在日常的呼吸状态下,吸气肌肉群是不需要这样积极用劲的。另一方面,歌唱中的短音则主要依赖于气息控制的爆发性。它要求吸气短促而有力,呼气强烈而又集中。

3、气息运动的对抗性功能。

歌唱中的气势主要受气息运动的对抗性功能的影响。气势在歌唱中主要表现为语音运动向上(旋律上行)、向下(旋律下行)、向内(情感内敛)、向外(情感外显)逐渐加强的动态感。歌唱中语音气势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胸腔的吸气状态保持。吸气状态保持得越好,胸廓弹缩的压力就越大,气势就越强。如果同时能保证呼气肌肉收缩用力,气势就会更强。

四、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气息之所以成为“声之本”、“音之帅”,是声乐作为有声形态艺术表现的必然,这是因为气不仅决定声的音质表现与发挥,而且气与字、气与腔、气与情、气与势、气与神,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都说明气息在一呼一吸中所发挥的辨证威力。

气与字,是指气息与歌唱咬字、吐字的密切关系。咬字、吐字需要气息的支持作用。没有气就没有字,气发挥引字、导字的作用,所谓“字音要唱准,气送足,字收清”,但它必须因情用气、因情用字,不能光有气而无字。

气与腔,歌由字出声,声由字作腔,这就是依字行腔。所谓“腔”,一是指人体的共鸣腔:口腔、头腔、胸腔;一是指腔调,指歌唱的具体旋律音调。共鸣必然需有适当的气息作用与共鸣体,首先是口腔,气息通过一定力度,经声带的发声,使这股声流在共鸣腔里连续激荡,形成声流的振波,产生共鸣效应,从而美化声音的表现。

字与情,俗话说“动情即动气,情动而气生”,说明气随情生,情随气转。也就是传统声乐艺术所要求的“望文知义,因义生情,以情引气,因气出声,用字行腔,声情并茂”,概括了义-情-气-字-腔的密切关系,说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都与气息有直接关系,随着情感的变化气息也要不断变化。

气与势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势实际上就是情势,有什么样的情态,就有什么样的气势。气势也是声势,是指音响表现出的声音状态,高低起伏,抑扬强弱,回旋婉转,快慢疾徐等等。气势也是语势,表明在依字行腔中,语言因情而变,语调、语势同样产生了各种变化,歌唱的气息和音响的动势表现出一定的声音趋向。

“气为声之本”,气是声的动力,是声的源流,是声的根本。没有气就没有歌声,也就没有借以传导的听觉审美效应。总之,气巧则色声优,精巧的呼吸是成为演唱音质美的重要构成因素。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奥尔德森《嗓音训练手册》

[2]、郭克俭《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

论歌唱中的呼吸技巧 篇9

关键词:歌唱,呼吸技巧

在生活中, 人们需要呼吸, 这种呼吸不需要特别的技巧, 然而在演唱中则不同, 如果在演唱中不注意呼吸的技巧, 在唱歌的时候就会出现间断的现象。一般来说, 人们有几种呼吸方法:1.胸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方法, 它用上胸来呼吸, 其呼吸量只要能让人们能自如地说话就足够。2.腹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较深, 它需调动小腹部的收缩来帮助呼吸, 不过这种呼吸方式气吸流动的距离太长, 较难自如控制, 所以在歌唱中也不能单纯依造这种呼吸的方式。3.胸腹式的呼吸方法。这是强调胸和腹部共同呼吸的一种方式, 这种呼吸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呼气和吸气, 能根据需要自如的控制呼吸的力道, 使用这种方式最能满足歌唱的需要。通常, 人们谈到歌唱中要注意呼吸技巧, 指的就是要注意胸腹式的呼吸技巧。

一、歌唱中呼吸技巧的特色

胸腹式的呼吸技巧, 简单地说, 就是要调动胸部和腹部的力量, 使它们能一起承担呼吸量。人们使用这种方法呼吸时, 首先要吸气, 吸气时需口鼻并用, 使用这种吸气方法时, 要使气息走过人体的肺叶, 使胸隔膜运动, 此时胸部开始扩张, 胸、隔、肋三部要有明显的变化。而在呼气时, 要调动腹部的力量, 使用腹部、腰部的力量共同控制呼气的节奏, 使用这种呼气的方式, 能使歌唱的声音深沉有力、富有弹性、富于变化。这种呼吸方式, 就是中外著名歌唱家经常使用的呼吸方法。

人们在初使用胸腹式的呼吸方式时, 有时会有一种疑惑, 即呼气的量和吸气的量需是对等的吗?自己吸入多少气, 就需一次性的呼出多少气吗?实际上不是。经过科学研究发现, 人们在静止的时候, 吸与呼的比例为1比1至1比2之间;如果是正常说话时, 吸与呼的比例为1比5之间, 而如果是为了演唱而呼吸, 就要求演唱的人能自如地控制吸与呼的比例, 直至满足演唱的需要, 这也是歌唱者需勤加练习的重点。

二、歌唱中呼吸技巧的练习

(一) 练习绵长的呼吸

在演唱的时候, 有的演员无法绵长地发音, 这使他们歌唱的时候, 或者声音突然弱下去, 或者声音索性中断。为了使歌唱的时间不会发生这种状况, 歌唱者就需要在做演唱呼吸时练习绵长的发音。这种呼吸方法为先以胸腹式的方法吸气, 然后均匀的, 一点一点地把气息呼出来, 这种呼吸方式能保证歌唱者在演唱时, 能把气息贯穿到歌曲的首尾, 而不会出现在演唱时因为气息不够需要重新换气, 而打断演唱节奏的现象。这种呼吸方式经常应用在抒情的歌曲中, 比如演唱张惠妹的《听海》、席琳·迪翁的《my heart will go on》等抒情式歌曲, 如果歌唱者发音不够绵长, 都会造成演唱的缺陷。

(二) 练习间断的呼吸

部分歌曲, 会要求歌唱者强调一些歌词、一种感情, 这就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时能瞬间改变平缓的唱法, 而使用强调式的演唱方法。这种突然停顿、加强要演唱的重点, 就是顿音唱法。歌唱者在表演顿音式的唱法时, 要使用胸腹式的吸气方式以后, 短暂的停住呼气, 然后将词句迅速的吐出来。由于胸腹式的吸气足够绵长, 此时再突然呼气, 会使吐字异常清晰、洪亮、富于感情。这种呼吸方式的练习, 适合演唱感情非常强烈的歌曲。比如屠洪刚的《霸王别姬》、叶振棠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就是使用这种呼吸方式演唱。

(三) 练习变化的呼吸

跳音呼吸, 是指部分歌曲的节奏极富变化, 歌唱者唱这类歌曲以后, 要使用胸腹式的吸气方式, 然后在演唱中要使用腰与腹部的力量控制呼气的变化, 使呼吸有时快、有时慢, 使演唱能达成富于变化的效果。比如张信哲的《爱如潮水》、李琼的《山路十八弯》, 在演唱时, 都需要强调用气的变化, 歌唱者在练习时, 要注意控制呼气的节奏性与变化性。

三、演唱中呼吸技巧的使用

(一) 适当地偷气

所谓偷气, 是指歌唱者可利用少许间断的时间, 偷偷吸气, 以便给下面的演唱作准备。学会适当地偷气能够提高演唱的质量。然而偷气的过程中, 要注意到不要露出偷气的痕迹, 以免引响歌唱的整体效果。

(二) 巧妙地歇气

所谓的歇气, 是指在部分词句上加强、停顿, 然后却不使气息中断, 让人关注到这种中断的演唱效果。比如彭丽媛演唱《说聊斋》一曲时, 有一句:“鬼也不是那鬼, 怪也不是那怪”, 她故意在“鬼”和“怪”两句做歇气, 然后给下面的唱段打好铺垫, 这种演唱带来极鲜明的表演效果。

(三) 必要地提气

必要的提气, 是指歌曲唱到某一个阶段以后, 下面要演唱出很强烈的感情, 要表现出极强的节奏, 这个时候, 可以趁机提一口气, 使自己的气息可以变得更饱满、更坚实, 等到下一阶段爆发时, 能够更具感染效果。比如屠洪刚的《霸王别姬》一曲, 在唱完一段委婉抒情的歌曲后, 突然歌词转向“我心中, 你最重在这以前, 歌手提一口气, 然后突然爆发, 造成一种极强的感情对比效果。

(四) 偶尔地抽气

抽气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演效果, 它是用模仿人抽抽泣泣的方式表达出一种极哀伤的心情, 那是一种把气息一点一点地, 如哭泣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效果。比如戏曲演唱中“女吊”的角色经常要用到抽气的唱法。

(五) 恰当地缓气

所谓的缓气, 是指演唱的时候, 把气息缓缓的、平稳地吐露出来, 造成一种极佳的抒情效果。比如唱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这一曲时, 第一句词“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这几个排比句, 如果用缓气的效果唱, 能够演唱出悠然、自信、自豪的感觉。

(六) 选择地就气

就气是指歌唱者在演唱的时候, 选择必要的时候暂停, 然而这个时候却没有间断演唱的的气息, 而是给演唱一种余韵, 这种余韵能加强情感表现的效果。如歌曲《军港之夜》, 歌曲在唱完以后, 已没有歌词, 歌手苏小明依然用哼唱的方法就气, 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表演效果。

歌唱中的呼吸技巧有其特殊的意义, 它能帮助歌唱者提高歌唱的质量, 歌唱者要做好歌唱中的呼吸技巧训练习, 并在歌唱时巧妙地应用呼吸技巧, 使歌曲能够更富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晓晖.浅谈歌唱中气息的运用[J].大舞台, 2012 (02) .

[2]陈哲.浅谈歌唱的呼吸与发声[J].大舞台, 2011 (06) .

上一篇:《魔兽》下一篇:队伍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