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发声技巧训练

2024-05-23

歌唱发声技巧训练(精选4篇)

歌唱发声技巧训练 篇1

喉外肌以舌骨为界, 分为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结合嗓音科学并参考由已故著名嗓音科学家林俊卿先生提出的科学发声的有关肌肉练习, 总结出几组训练方式, 列举如下:

一、张口练习

此练习的雏形来自于林俊卿先生提出的“用抬头方法张口”, 适合声乐初学者。步骤如下:

(一) 放松下巴

上半身站定, 口微闭, 舌放松, 双手扶住放松的下巴, 两手食指放在下巴正面处, 拇指轻按下巴底部, 单凭手的力量按压下巴, 使嘴开合, 下巴不得主动发力, 拇指随时检测按压部位是否用力, 使下巴的运动逐渐脱离主动的状态。

(二) 固定下巴抬头

在第一步骤的基础之上, 后颈发力, 抬头看天空, 此时后颈肌肉保持收缩, 在此姿态上用手进行下巴的开合运动。

(三) 张大口

当实现了能用手自如控制下巴的状态之后, 可让下巴保持不动且放松, 用头后上部及后颈的力量将头抬起, 口自然向上张大, 总结出一条口诀就是:“前松后紧想抬头”。

二、按压下巴发声练习

此练习可视为张口练习的升级版, 适合对有一定歌唱发声基础的人进行训练, 步骤如下:

(一) 将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做成圆环状, 食指第二关节抵住放松的下巴, 轻轻下压, 缓缓松开拇指, 用拇指关节抵住胸前, 两指成字母“C”状, 此刻尽量松开下巴和舌根, 我们会发现此姿态张口很难, 须用头颈后部的力量带动口盖慢慢张开, 此动作每天进行百次以上, 假以时日, 待张口时上口盖能占主导地位, 便可按步骤往下进行练习。

(二) 去掉食指的下压动作, 松开下巴。双手扶住下巴, 用拇指轻轻按压下巴底部的肌肉, 目的是检查其是否放松, 下巴保持不动, 眼睛向上看, 后颈肌肉稍用力以带动口盖张开, 动作必须要放慢, 时刻留心下巴和舌根肌肉是否放松。如果做得正确, 会感受到一股微小的力量将舌根向口外推出, 每天重复此练习200 遍以上。

(三) 发声时下巴及舌部的肌肉 (舌骨上肌群前部肌肉) 不参与, 而且不能说任何字音, 张开口盖后仅让气流冲击一下声带, 待声带振动发声, 已与下巴、舌根肌肉无关, 便可用此法稍微低头发声, 仍然不能想着发任何字音, 更多的像是“叫唤”而非“讲话”或“唱歌”, 这是在脱离下巴和舌头的姿态下张口自然发出的介于母音“e”和“a”之间的音节, 要感觉气流从腰部往上冲击声带, 发出的声音直冲上头顶且非常响亮, 该练习所发的声响是结合了咽道共鸣的声音 (类似于婴儿啼哭) , 长期练习能使发声动作脱离下巴、舌头和颈部相关肌肉, 达到科学发声的目的。

三、嚇气练习

此练习是结合呼吸的喉外肌训练。

(一) 练习时左手食指与拇指放于舌甲间隙处, 右手放于腹部, 张口向内迅速“嚇气”, 舌部放松, 舌骨不得下降, 甲状骨向下运动, 舌甲间隙加宽。吸气时放松颈部, 舌骨下肌群不得明显收缩, 腹部隆起, 要感觉气只是经过颈部直达腰腹部。呼气的动作要依靠腰腹部来完成, 颈部不能参与。两手的作用仅为检查各部位状态, 为各部分自主调节提供参照, 不得刻意加劲。

(二) 待上一步骤的感觉成型之后, 可将双手手背置于颈部两侧 (其作用仅为检查, 为调节肌肉状态提供参照, 不得用力按压) 进行“嚇气”, 练习时颈部肌肉一定要放松。

(三) 待舌甲间隙情况及颈部肌肉状态达到要求后, 可结合发声进行训练, 但要在低声区找到发声时舌甲间隙自动保持距离的感觉后 (喉咙有效打开) , 才能逐渐向高声区过度。

文中所陈述的三种训练方法要因人而异, 可按步骤全部练习,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两项进行训练, 并持之以恒。

摘要:喉外肌状态与歌唱发声有着密切的关联, 对特定的肌肉进行训练, 让利于发声的肌肉着力并逐渐强大, 让不利于发声的肌肉放松, 可以使歌唱的发声能力大大提高, 让发声训练事半功倍。笔者依据嗓音科学原理并结合实践总结出几组训练方式, 希望能为广大的声乐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喉外肌,歌唱发声,张口练习,嚇气练习,舌甲间隙

参考文献

[1]黄永旺.实用临床嗓音医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12.6-9.

[2]韩德明, Robert T.Sataloff, 徐文.嗓音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16.

[3][英]梅里贝斯.邦奇.歌唱动力学[M].韩丽艳, 蒋世雄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88.

[4]林俊卿.“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8-10.

歌唱发声技巧训练 篇2

其实练声是为了将有方法的肌肉动作形成肌肉记忆和本能,对,就是本能,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这就要求我们把练声当成日常习惯啦~

如何做到气息均匀?

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它贯穿着歌曲的始终~~

这跟气息的运用有关。

假声训练

1.发气泡音 用气泡音推一个音“啊”

2.高八度 发“wu”

合起来就是 气泡音“啊”,高八度“wu”

这个过程要一气呵成 中间不能断气 同时喉位不能乱动 稳定气息

自学唱歌你还需要这样开始!

【发音】以自学为主,找对方法尤为重要!

模范学习法。

简单粗暴,短时间内可以有很明显的效果。(适合人群:所有人)

注意:练习时声音要放出来(尽量不要影响到邻居们休息),声音放出来你才能找到自己的音色。(给我发语音的朋友多数声音太虚,只有微弱的气声,完全听不出音色。)小声练习是比较偏重技巧的练习方式,初学者建议声音放出来。

你必须听过成百上千首歌曲,但你只需要学唱一首歌。

唱歌之前的积累必不可少,这是积累乐感,唱歌的前提,你必须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运用自如。道理大家都懂,愿不愿意接受就看个人的了。

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知道自己哪里唱得不好,需要提高的方面有哪些才能对症下药。人类总是能在别人身上挑出毛病,实在听不出来自己唱歌中的问题你可以录音,自己听,或者请朋友帮你挑挑毛病。

歌唱发声技巧训练 篇3

一、科学的呼吸

几乎所有权威人士都认为, 影响歌唱最根本的问题是呼吸。我国古代声乐理论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说法。声乐教育家费兰契斯克·兰培尔第也有“歌唱的学问是呼吸的学问”的理论。可见呼吸对于歌唱是多么的重要。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人的发声的原理。我们的发声器官主要包括肺、气管、喉头、会厌、声带等。喉头也叫喉结, 是重要的发声器官。会厌是长在舌根与喉咙之间的一块半圆形的叶状软骨, 它的作用是保护气管和声带。声带是位于喉咙中间的两条白色韧带, 当人们吸气时, 声门打开, 声带自然分开;而当呼气发声时, 声带自然闭合靠拢, 成水平状, 气息穿过两条声带间的缝隙, 使声带产生震动, 从而产生声音。

吸气时, 用口鼻同时轻缓、平稳地吸气, 身体各部位会自然协调, 使气息深入肺底, 膈肌随之下沉, 胸腔两肋同时张大, 胸廓下部稍感膨胀。在呼气时, 两肩、颈部、下颌及口腔各部位自然松弛, 用胸、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 使气息通过气管、喉结、口腔、鼻腔等器官自如地释放, 同时注意保持气息, 使声音获得气息的支持。如果在一开始歌唱的时候, 就把横膈膜、肋骨及其他呼吸机能部位的一切动作全部置之度外, 因气吸得过满而导致腹部肌肉过分僵硬、缺乏弹性, 必然会带来喉部肌肉的紧张。通俗地说, 正确的发声方法就是要找打哈欠的感觉, 使发声器官打开通畅, 喉结位置放下。因此, 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多进行打哈欠吸气的练习, 让他们体会喉结的稳定放下和喉结的放松打开, 同时强调保持吸气的状态, 即让喉结始终保持放松打开, 而不是堵塞和紧闭。如此反复, 经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 才能形成正确的发声方法和习惯。

二、咬字吐字要纯净

明人魏良辅在《曲律》中说:“听其吐字, 板眼, 过腔得宜, ……方可辨其工拙, 不可以喉音清亮, 便为击节称赏”。由此可见, 我国古代的歌唱艺术就已经很重视吐字咬字方面的问题了。吐字不纯, 是由于有喉音、鼻音等错误发声的干扰所致。错误声音的发出, 必定是伴随着错误的生理动作而产生的。坚持母音的纯净性, 就是坚持发声的正确性, 即字正才能腔圆。

在发一个音之前, 要让学生先在思想上把它成型, 并赋予它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 也就是“想好了再唱”。要先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 正确发声的条件反射, 然后让这些条件反射, 自动地来调节和平衡发声器官, 开始发声, 进行歌唱。在做咬字吐字训练中须要求学生做到“松中咬、动中咬、气中咬、声中咬、清楚为巧”。一定要在行腔的过程中咬字, 而不能咬住字以后再行腔。在声音松弛通畅、音乐线条连贯的基础上咬字, 把松弛的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即使出现咬字太松而不清楚的现象, 也要循序渐进, 慢慢进行协调, 待正确的歌唱状态和声音建立起来并且巩固以后, 再精雕细琢, 讲究完善的咬字方法,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除了掌握以上的咬字吐字方法以外, 咬字吐字的实践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 让学生经常性地找一些文章进行朗诵, 将声音录下来进行聆听, 找出不足, 进行改进;多做些母音的训练;多听些发音规范的歌唱家的演唱;与咬字吐字好的人进行交流学习等, 都可以提高学生咬字吐字的准确性与纯净性。

三、保持声音的连贯

任何的音乐表现形式中, 连贯的音乐线条都是极为重要的, 可以说连贯的音乐线条是音乐表现的精髓和灵魂。

在声音训练中, 要想保持声音的连贯, 必须在同度音或某个音程上作母音变换时, 避免E1内形状和声音结构的任何突然和粗暴的改变, 其动作必须是平稳的。也就是在E1咽腔中, 对每一个母音所进行的形状变换是如此轻微, 以致只要想到稍微改变一点点, 就足以产生所需要的生理效果。某些因强调语气而做的柔和且又稍微延缓一些时值的延缓重音 (Tenuto) , 既不能太短, 也不能太长。如果延续得太长, 就会流于粗俗;如果太短, 就会发挥不出其真正的表现力。这种适度感, 是歌唱者通过长期的发声训练和艺术实践, 琢磨领悟后才能获得的一种艺术美学的感受。

四、共鸣

歌唱是人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相互协调、科学运动的产物。所以共鸣在歌唱中也至关重要, 良好的共鸣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歌唱时各共鸣腔体应该是充分打开的, 这样才能使气息声音通畅。正确的方法是首先用“半打哈欠——叹气”的办法把喉结放在最低位, 同时用颈部向四周扩张的力量把喉咙打开, 再向下做一个深咳气的动作, 这时,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颈窝下方的深处有一个着力点, 这个着力点就是我们感觉上发出声音的地方。头部两侧的颌关节用向上抬上颌 (上口盖) 的力量打开, 不可用向下拉下巴的办法来打开颌关节, 那样将会牵动下巴, 容易造成下颌和舌根的紧张, 形成卡喉咙的毛病。在主观感觉上, 下巴在歌唱中永远处于无重量、无神经的状态。

其次, 控制良好的音色。一个正确平衡的发声机能能准确地指导歌者本人, 使他知道可以或不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开放、集中或关闭 (变圆) 到什么程度, 而不至于成为喊叫。

第三, 声音的高位置。声音的高位置, 是指充分的头腔共鸣, 即我们平时所强调的面罩共鸣。获得充分头腔共鸣的声音, 是一种集中、明亮、松弛且具穿透力的声音, 歌唱感觉比较松弛, 音色比较明亮优美。运用哼鸣练习, 可以更好的获得高位置声音。哼鸣时, 要感觉到所有腔体己全部打开, 然后同时用“哼——吸——叹”的办法哼出高位置的声音。另外, 哼鸣练习是我们内部气息与腔体的协调统一, 纯哼鸣时, 嘴巴无论是轻轻打开、轻轻闭上, 还是做咀嚼的动作, 都不会影响发出声音的音色、通畅与稳定。

综上所述, 歌唱发声技术的练习, 一定要抓住要点, 方法正确。由于歌唱发声所需要的是一个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光靠哪一部分或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行, 因此掌握科学的呼吸咬字, 以及连贯的声音、共鸣等方法, 并将这些方法协调统一、勤于练习, 必将受到良好的歌唱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文华.谈歌唱发声的常见病及纠正方法[J].音乐世界, 2001.10.

[2]赵小平.论歌唱的投情体验与抒情体现[J].人民音乐, 2002.07.

歌唱发声技巧训练 篇4

关键词:声乐教学,科学发声,技巧训练

声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能直观地表达音乐的内在含义,传达音乐中的思想情感。不仅需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还必须具备歌曲演唱技巧,将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实现听者在情感上的共鸣。笔者将分别从:声乐教学科学发声训练、声乐教学演唱技巧训练、将科学发声与技巧合二为一,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声乐教学科学发声训练

在声乐中,很多学生难以体会到作品中的意境和感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准确地发声,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作品中的关键点。

在唱歌时,要想使学生找准位置,就必须使学生的喉头保持在一个准确的位置,如可以训练学生“打哈欠”在打哈欠时,其笑肌上提,口腔打开,软腭上提、舌头放平,这时主体的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中,口咽腔以及气息通道会打开,喉头从而位于一个正确的位置,更利于学生发出正确的声音;此外,要使学生的下巴放松,舌根放松。下巴放松一方面由利于学生在练声以及咬字中避免发音僵硬,吐字不清,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唱歌的正确姿势,当抬头时,要有感觉下巴掉下来的感觉;最后要有良好的共鸣,头腔、胸腔以及口咽腔共同构成了共鸣腔,在训练时要将三者科学的进行结合,要使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相互的配合,再从中间向两边展开,即完成从口腔到头腔以及胸腔展开,进而产生更动听的声音。

同时,气息是唱歌中的重要基础,正确的呼吸是发音准确的保证,其中在音乐界中就有“懂得呼吸就懂得唱歌”说法,这就体现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是一种基本功。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呼吸的正确方法,首先要学生懂得腰、上腹部的“保持力”和“小腹”之间的关系;在呼吸时,腰部要有扩张,腔体要打开,这时的呼吸系统才能够打开,只有正确的把握身体各器官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的掌握呼吸的方法。在教学中,这部分教学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PPT辅助教学,并让学生多做运动,增加腰腹的力量,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呼吸技能。

二、声乐教学演唱技巧训练

演唱是声乐的灵魂,歌唱表达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其中语法、语音以及语素是构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将作品的意境和思想使听众产生共鸣,语言贯穿于语调、咬字以及语气中,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声乐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在进行技巧训练时要避免传统的教学方式,首先学生要咬字吐字清晰,若在进行歌唱中,学生发音不清,将会影响作品的美观以及感觉,更无法将音乐作品正确的表达;因此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把握汉语的语法规则以及规律。在教学中要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正确的咬字方法要求字头要快、准、有力度,字腹要饱满;字尾要做到快、轻。在唱字头时嘴巴要开,咬完立即松开;在唱字腹时母音要保持固定的位置,将发音通道打开,保持放松的姿态;在唱字尾时,要用正确的气息连接每一个音,根据声音的高低而进行改变声音的发音位置。在练习时,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反复练习,找到正确的吐字、咬字方法。

吐字和咬字不是理论固定化的,而是要随着作品抒发的不同感情和情绪,做适当的调整,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其语言训练也是不同的。对于欢快的歌曲,其咬字、吐字要清晰,做到轻快、口型不要太大,避免多余的字以及字音拖长的现象,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其歌比较愉快,此时吐字要清楚,不带杂音且比较饱满;而对于雄壮有力的歌曲,如《国歌》,就要做到吐字要慢而厚实;对于抒发感情歌曲,像《水调歌头》,主要是抒发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因此吐字要比较圆润和低沉。

三、将科学发声与技巧合二为一

想要做到声音和语言有效的结合,其对于歌者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中根据汉语的语言规律,以字行腔,以情替代声,把字吐清,但是不能将其僵化,如在学习o、u的发音时要使口腔呈纵向,其o的口腔空间要大于u的口型,在学习字音时,其口腔体张开的形状不能随意改变以及各种字音连接时,要注意口型的形状、腔体的空间等因素,只有将吐字、声音、语言以及咬字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地将歌曲准确的表达出来。

在教学中,常有些学生为了咬字、吐字清晰而把字词唱得相分离开来,进而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而有些学生为了着重发音而将不重视语言,在歌唱时吐字不清,使作品失去美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语言的感情色彩与声音的感情色彩是一致的,只有表现出语言的感情色彩,声音才会有感情色彩,把握音乐作品的主题。在练习中只有将声乐教学中的语言与声音将结合,才能唱好作品,在练习中要利用多种共鸣腔体,把语言、字音与吐字相结合,做到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四、结语

在声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及时与学生沟通,加强学生的训练,歌唱技能的提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歌唱技能,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祝洁琼.声乐教学中的发声训练研究[J].大舞台,2014,10:225-226.

上一篇:岩巷机械化作业线下一篇:温度压力补偿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