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呼吸运用

2024-10-18

歌唱中呼吸运用(共11篇)

歌唱中呼吸运用 篇1

歌唱是指美好的声音、科学的演唱技巧、良好的音乐文化素质和真实而丰富的思想感情等融入歌曲并传达给观众。歌唱包括发声、呼吸、共鸣、吐字、姿势五大部分。呼吸是唱歌的动力, 也是音乐旋律的物质寄托。如果把优美的旋律比喻成一串珍珠项链, 那么气息就是将珍珠连在一块的银线。正确运用气息的方法是学习声乐的关键。在歌唱中, 正确的呼吸方法既是表现艺术的重要手段, 又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发声、共鸣是不是正确, 音色是否优美、动听, 这都与呼吸的正确与否紧密相连。我国传统声乐有“气为声之本, 气乃声之帅, 气催声发, 声靠气传, 无气不发声, 发声必用气”的说法。准确的音高和纯正优美的音色都源于正确的呼吸。

一、科学的呼吸方法在歌唱中的运用

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稍有不同, 不是一边唱一边收腹, 恰恰相反, 歌唱用气时, 全部的呼吸器官 (包括横膈膜、小腹) 要有一种扩张的感觉。感觉腰是有力的、微微扩张的、能支持住的, 感觉自己的腰部像个轮胎。这种感觉会使歌唱处于一个舒服的状态。谈到这里, 我们要说一下呼吸的动作。歌唱的呼吸分三个动作:吸气、保持和换气。

(一) 吸气

用口、鼻直接吸气, 使气吸到肺的底部。吸入的气息使胸腔下部的肋骨附近扩张起来, 由于横膈膜处于收缩状态而下沉, 使得腹部向前面以及左右两面膨胀, 越往下, 膨胀的幅度越小, 小腹要略微收紧。吸气时, 一次不可吸的过多, 根据语句的长短适度吸气即可。吸气时不要吸的太深, 吸的太深往往会导致身体僵硬, 口腔不能充分打开, 共鸣和位置不能良好的保持且吸入的气息不能自如的运用。同时也不要吸的太浅, 吸的太浅发出的声音会比较干、涩、高音不能自如的歌唱, 也不能以饱满气息的唱完一个完整的乐句。总之, 吸气应该吸到合适的位置, 声音才上的来, 正如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所说的“气沉于底”, “声灌于顶”。

呼吸方法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音量的大小、音域的宽窄、音色的好坏。在胸腹式联合的呼吸中, 具体有叹式吸气、闻式吸气、惊式吸气三种吸气方法。

1、叹式吸气

叹气式吸气一般吸的比较深, 吸气方法也比较简单。例如歌剧《苍原》选曲《情歌》中, 这首歌是娜仁高娃以为自己的爱人舍楞被杀而含泪演唱的。朴实高亢, 深情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了娜仁高娃对爱人死去的极度悲伤、深刻怀念和不舍情怀。在歌唱时气息要吸的深、吸的饱满、情绪要激动, 同时也要保握住情感的表达, 因此这首咏叹调很适合用叹气式吸气。

2、闻式吸气

这种吸气方法容易吸得深, 而且没有叹气的抽气声和多余的动作, 也较容易体会和掌握。具体吸气时是:上身完全放松, 腰很舒服地向外松垮下来, 随即胸部也有扩张感, 体内空间增大, 使气息很自然地流进去。用这种吸气的感觉来歌唱, 气息畅通、声音圆润。歌唱时最好是自然张开嘴和鼻子同时吸气。比如歌唱一些难度较大的歌曲时, 用这种闻式的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方法, 能够驾驭歌曲中较高的音域, 能够自如的变换音色、音量。

3、惊式吸气

就是利用人在受惊吓时生理做出的快速反映, 达到快速吸气的目的。这种吸气方法既吸的快又吸得深, 它能使呼吸肌肉群在瞬间完成收缩与放松的循环, 能锻炼呼吸器官的快速灵活性。表现悲愤和激昂情绪效果较好。当然在歌唱中, 演唱者可以根据不同体裁, 不同风格及不同难易程度的作品选择不同的吸气方式。

(二) 气息的保持和运用

唱歌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经常感到气短、气不够用、越唱越憋, 很吃力。这与没有正确运用气息和保持气息有关, 虽然吸气吸的很深, 但一唱起歌来, 气息很快就浮上来了, 或者很快跑光了。这是由于我们没有很好的保持气息。吸完气后, 有一个瞬间的停顿, 这是吸气后、用气前一个自然的短暂停顿, 这个停顿造成了吸气和用气两股力量的对抗, 用气时要尽量利用这种对抗力。它不仅可以保持气息的深度, 还能使歌唱时气息均匀、流畅、持久。有一种利用吹蜡烛练习气息保持的方法。点燃蜡烛, 吹蜡烛时, 不许将蜡烛吹灭。要求慢慢把蜡烛火苗吹向一个方向, 且火苗要平稳, 不能大幅度摆动。练习后, 如果自己的后腰和腹部有酸痛的感觉, 说明你找到了正确的呼吸和保持的感觉。

(三) 换气

歌唱中, 换气也是呼吸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换气也称“气口”。要将声乐作品表现得更加完美, 乐句与乐句的连接也是非常重要的。换气实际上也是吸气, 为完成下一个乐句做好充裕的气息支持。在歌唱前应唱熟歌词, 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呼吸控制能力, 安排在歌词和乐句中合适之处换气, 力求达到完美的歌唱效果, 不要破坏一个乐句的完整。当然, 在情感的处理上可以再度创作。换气不仅仅是为了分句, 还可以加重语气, 更好的去诠释作品。在演唱一些歌剧选段时, 可能并不是一个乐句, 仅仅是半个乐句, 可是为了加重语气、为了情感的体现、为了作品的烘托, 我们可以加入换气。例如在歌剧《伤逝》选曲《风萧瑟》中, 在“人生是这样的”和“令人迷惑”之间可以加一个换气。这样对“令人迷惑”是一个强调, 同时更加烘托出对生活的无奈的情绪。因此, 应该根据旋律、歌词内容、感情的需要来分句。合理的安排换气和采用不同的换气方法。

1、根据作品情感的需要进行大换气和小换气

大换气一般指乐句之间的换气。小换气指为了情感的表达在乐句中换气, 但一般不占时值。例如在歌剧选曲《情歌》中第四乐句的两个“阿妹”之间可以加一个小换气, 这样可以更加淋漓尽致的烘托出娜人高娃极度悲伤而又细腻委婉的情绪。

2、偷气

偷气是指为了情感表达但又保证句子的完整性而用的一种换气方式。所谓的“偷”就是不让观众听到你的换气声以及看到你的换气动作。例如在《情歌》中第二乐段第四句中为了情感的表达“渴饮”和“的马”之间可以采用偷气的换气方式。

二、良好的呼吸对歌唱技巧的帮助

每个人在初学歌唱时, 对于气息在领会及其运用上虽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 充分理解掌握后, 对声乐演唱会有很大益处。用强调气息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声音比较自然, 副作用较少, 而且是气息与发声、与歌曲的情感内容、与舒适自如的演唱心理相结合, 能较好的培养声情并茂的良好演唱状态。与之相反的是, 片面地从生理上强调某个部位, 训练某个局部的肌肉, 这就破坏了学生整体的歌唱状态, 脱离了气息的支持, 让学生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舌头、后部肌肉、下巴或腹肌等部位, 那就往往会不同程度的引起“越想哪里, 那哪里越紧张”的僵硬局面, 以致事与愿违。如果长期忽视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单纯地训练局部肌肉的作用, 即使是练出了洪亮的声音, 但这种声音也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声音。因此, 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声音的好坏。只有持之以恒的运用科学的呼吸方法进行训练, 我们才能不断攀登歌唱艺术的高峰。

摘要:本论文主要阐述了科学的呼吸方法在歌唱中的运用。在歌唱中, 正确的呼吸方法既是表现艺术的重要手段, 又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发声、共鸣是不是正确, 音色是否优美、动听, 这都与呼吸的正确与否紧密相连。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稍有不同, 不是一边唱一边收腹, 恰恰相反, 歌唱用气时, 全部的呼吸器官 (包括横膈膜、小腹) 要有一种扩张的感觉。感觉腰是有力的、微微扩张的、能支持住的, 感觉自己的腰部像个轮胎。这样会使歌唱处于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

关键词:呼吸方法,气息的保持,气息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吉诺贝基《声乐讲学记录》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

[2]卡鲁索《歌唱的发生方法》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3]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人民音乐出版, 1986

[4]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 1996

[5]吴天球《歌唱呼吸谈》华乐出版, 2003

[6]邹本初《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歌唱中呼吸运用 篇2

歌唱呼吸与我们的自然性呼吸是决然不同的,目的不同自然作用力也不完全一样。在歌唱中,歌唱的呼吸不仅要完成生活呼吸的生理需求,更要随着乐句长短、情绪情感中变化而变换,从而也同时完成歌唱的需求。因此歌唱的呼吸不同于自然生活性呼吸,而属于有意识、有目的、有精确控制的呼吸。

针对歌唱动力的基础呼吸而言,新意大利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兰佩尔蒂说:“歌唱的大多数缺陷是由于不注意歌唱的基础,也没有真正掌握好歌唱的呼吸。”近现代声乐艺术大师卡鲁索也明确指出:“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的第一步。”男高音歌唱大师吉利则说:“呼吸方法不正确时不可能有适当的出气量,不能有准确的气量控制以保持声音本身的位置。”因此就发声来说,呼吸是原动力,是需要我们特别加以重视的基本功。以至于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和歌唱家说,歌唱在开始的时候就是解决呼吸问题,到最后还是解决呼吸的问题。可见,呼吸对于歌唱技术的发展和影响是贯穿歌唱学习和歌唱活动全过程的。

根据当代医学X射线图片显示,歌唱起音的过程是喉头瓣膜机制形成的,它依靠一个压力稳定的气息量来形成并控制。针对这个问题,露西·马南特别强调地指出:美声唱法的初始,要正确运用气息来获得它的“激起”(at-tack)或“触发”(touch),这是一种特殊的气息,对于形成美声唱法的主要特征,如声音在全音域的渐强渐弱(MassadiVoce)和音的颤动(Vibratozione)非常重要。《歌唱医学基础》(冯葆富、齐忠政、刘运樨编著)第四章第四节提供的图片显示:混声发生时的声带声门的状态是处于尖端边缘闭合状。同时还指出,歌唱时的气息量和气息压力并不与音的高低成正比。

这个观念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但是要做到合理的“吸”与“呼”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控制歌唱呼吸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好横膈肌的升降动作,而横膈肌的升降动作只能通过影响横膈肌的升降动作的肌肉群来达到控制目的。歌唱呼吸中重要的是控制呼气,它通过在逐渐递减胸容量的同时,保持足够的张力,使得膈肌有控制的逐渐回弹上升。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控制呼吸”。明确这个控制的必要性,以及掌握控制的方式,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

胸腹式呼吸法对于歌唱者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因为只有应用这种方法,才能使咽喉保持弹性和自然的状态。歌唱呼吸的基本方式早就已经很明确,基于此方式前提下的是我们如何去控制这样一种呼吸方法。简单的认为胸腹式联合运动就可以达到目的,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歌唱中呼吸的作用力控制要复杂得很多。要想达到真正运用胸腹式呼吸法在不同声区的合理精确控制,其首要的是明确“呼吸对抗力”作用。关于呼吸对抗力,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甚至追溯到《唱论》中的“抗坠之意”,认为那就是早期的对抗力应用。至于对抗力的应用起源不是我们需要在此研究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知道歌唱呼吸的对抗力是什么,如何运用。

不同声区由于声带张力的不同,呼吸力量的施用也不同,它随着声区的上升而递增,反之则递减,这就是对抗力作用的目的。对于歌唱实践者而言,歌唱中呼吸的保持和避免胸廓塌陷,就是对抗力的感受标志。在换声区声音阶段,这种对抗力尤为明显,以至于产生“吸着唱”的感觉。当代声乐教育家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对抗现象,要求学生从中声区就开始注重“吸着唱”,运用对抗后的喉部肌肉在松弛状态发声,达到了嗓音良好安放的目的。

歌唱时处于何种呼吸状态,决定了歌唱者的嗓音能力和风格,决定了是否能获得换声能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就美声唱法而言,基本呼吸方法人们已经取得了共识,但是在具体运用方面却存在着差异或谬误。因此,强化上述基本概念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发声对换声技巧的影响———关于良好的发声设想状态

在歌唱训练中,发声基础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对嗓音的激起和安放应十分重视,目的是获得期望获得的“声音”。这种声音在美声唱法中形容为“柔和、优美、灵活、弹性”等,在我国传统民族唱法中要求是“甜、脆、圆、润”,两种唱法总体演唱风格的要求是“庄重而典雅”,达到这些要求的嗓音便是“具备换声能力的声音”。声带是发声源,是发出基本音的地方。但是仅仅用“传统的”发声方式是无法很好地解决换声区声音技术问题的,所以我们需要额外地增加声带的张力和呼吸的对抗力,但是在技术理念和技术实践上却有模糊和不一致的问题出现。

根据以往的理论经验,在换声过程中,从音域的低音到高音,先是以胸声为主,中间的换声区域胸声和头声比例差不多,然后逐渐发展到以头声为主。以头胸声的比例不同来决定唱法的不同,这就是我们一直在“使用”的胸声头声发声概念。不知大家是否也同时关注到:贯穿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声音的共鸣比例,并非嗓音发声的技术概念。我们姑且不去说这个胸声头声比例技术的优劣,因为在歌唱起音问题上,声乐家和声学家的论述经常大相径庭。我们需要探究的是,究竟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依据来说明发声状态下的声门运动现象,歌唱发声原理在医学和物理学上普遍解释为“伯努利效应”,该学说正确阐述了发声的原理,很多研究也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和进展的。但科学的发展使我们重新认识到,歌唱发声现象决非气流通过声带使其靠拢那么简单,尤其是在换声问题上,我们从医学研究和演唱实践上都证明,气流通过而产生的声音是粗糙和无法用于歌唱的。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学说:简单地认为气流穿过声带就可以达到发声目的是危险的,不可忽略声带闭合能力的主动配合作用,闭合力量必须大于气流力量,才有可能控制起音即声门的激起。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将流过、通过的概念,更换成张力、闭合和阻挡的概念呢?其实早在新意大利学派时期就有教师提出“挡气发声”技术,不过被我们忽略了多年,一直在运用粗糙的“叹气发声”。

从理论上讲,具备换声能力的声音来自发声体、共鸣腔、呼吸对抗力三者之间的平衡作用。从主观性的歌唱状态讲,基础的嗓音产生于这样一种状态:一个有弹性的呼吸对抗力,能适度扩展的共鸣腔,施压于一个良好内收具有充分张力的声带,通过对抗力达到精确的减压平衡,使喉室具有“静止般的舒适感”,此时才能获得正确的激起和保持。具备换声能力的声音有其科学依据和技术措施,对教师而言还包括教学手段。

初始的发声来自于我们的“准确设想”,也就是所谓的“概念”。它的建立过程可以简单地表述为:直接模仿—个人感受—教师建议—准确设想。所以,形成“准确设想”是我们的目的。关键是你要设想什么?如果我们经历过严格声乐训练,就应该体会到发声前的设想是极其重要的,它指导我们调整呼吸和喉部状态。

当代美声唱法的发声原则是高位置共鸣引导下的微声激起,也就是高音区的音质引导激起。这个观念就是我们需要设想的标准。建立在本能自然状态下的发声现象是稚嫩和缺乏表现力的。我们学习歌唱的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学会克服和消除对歌唱有碍的自然倾向,所以歌唱发声绝对有别于说话的声音。那些过分要求“像说话那样自然唱”实际是有害的,我认为准确的应该是“唱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歌唱的发声是一个整体动作,是气息对抗作用力与嗓音安放多方面配合作用的结果。“准确设想”说明,歌唱现象是歌唱者内心期望和思想调节的反映,掌握发声的方法说到底就是学会准确的内心歌唱方式。正确的“设想”在歌唱中是至关重要的,训练过程就是建立这种心理状态,并运用它间接和直接地调节呼吸、发声、吐字器官,达到所需要的声音标准。

因此,良好的发声设想状态,决定了歌唱者是否能获得换声能力。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在设想形成的阶段,就是风格形成的阶段。笔者认为:美声唱法注重运用换声后的声音来引导统一全声区,而民族唱法则更强调运用换声前的声音统一全声区,以保持各自的风格。此想法愿与同行交流商榷,以获得更加丰富的理论探索手段和实践方法。

论歌唱中的呼吸 篇3

[关键词]控制胸腹式呼吸自然

一、气息的重要性

要唱好一首歌,光有一付好嗓子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歌唱技巧要经过科学和刻苦的训练才能获得。其中,正确的呼吸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从先秦的诸子百家的经、典,到清代前史、集等群书中,我们的祖先都或多或少地对声乐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其中就非常讲究和重视歌唱对气息的运用,并且也有自己的一套声乐理论体系和方法。

从欧洲的传统发声方法看,无论是意大利美声学派、德国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还是英国学派,每一学派都十分强调呼吸的艺术。许多声乐大师对呼吸的重要性也有明确的指示。他们的共同格言就是:不会呼吸,就不会唱歌。由此可见,歌唱中的气息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实现歌唱机能调节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歌唱方法中,一定包含正确的呼吸方法。

二、呼吸的科学原理

每个人自从生命的开始就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呼吸。呼吸是人类维持生命的一种自然动作行为。但是,运用到歌唱中,二者就有很大的不同。歌唱呼吸是受歌唱者意识控制的,吸人的肺活量几乎是自然状态下肺活量的四至五倍,呼吸的次数明显减少,吸气快而多,呼气匀而长,加之歌唱时音区跳动大、音域宽、音量大,这些都与呼吸的运用和控制分不开。因此,只有选择正确的呼吸方法,并加以训练,才能将歌曲演绎得更完美。

如何才能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并能很好的控制气息呢?首先必须了解呼吸器官的生理构造,因为气息的控制是靠呼吸肌肉群的正确运动来实现的。训练各种控制气息的方法,就是训练呼吸肌的各种收缩作用。

人大呼吸器官主要由器官、支气管、肺、胸廓及其有关肌肉组成。人的呼吸就是由口、鼻吸入空气,经气管送至支气管,将气息吸人肺部。肺本身没有吸进或呼出空气的功能,只有储存空气的作用。它必须借助横隔膜与肋间肌的运动,使胸腔容积扩大或缩小,改变身体的气压。而胸廓的大小是爱呼吸肌肉群的动作影响的。这些肌肉的收缩与松驰,又受神经冲动的控制。而这些动作都可由人的主观意志力进行调整。所谓控制呼吸,首先是指吸气时所有的吸气肌肉群都要参与运动,使胸肋腰腹明显扩张,以保证气息吸人较深。呼气时要继续维持胸廓扩大后的状态,同时与呼吸肌肉群联合起来支持胸廓,然后再慢慢随腹肌推动来呼气发声。用通俗的语言说,气息控制就是把呼气与吸气的运动对抗起来。也就是反映出一个气息力度控制“支持点”的问题。“支持点”的含义就是:掌握怎样去控制气息力度和身体的哪些部位控制气息的力度。

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究竟身体的哪些部位控制气息的力度呢?魏良辅明确地告诉我们:“发于丹田,自然耐久,若发口拗劣,尖粗沉郁,自非质料,勿枉费力”。好的声音就是因为它发于“丹田”,“丹田”也称“气海”或“关元”穴。是声音发自人体,借助于体外各种条件的有机结合。因此说气息不是一种单纯的呼吸,而是一种力量,是呼吸器官根据发音的需要而进行的合理活动,是发音器官联合起来的能量、物质、信息三者复杂的有机综合体。唐代大声乐理论家段安节在他著的《乐府杂录》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故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候及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这里的“脐间”指的就是气息“支点”,“氤氲自脐间出”和“发于丹田”的本质都是要求胸腹肌对气息的控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胸腹式呼吸和以腹部肌肉的推动来发音。

关于胸腹式呼吸法,著名声乐教育家汪明洁教授对于其特点是这样阐述的:

1、可以充分利用横隔肌上凸下凹的作用扩大肺的吸气量,在歌唱中主要以横隔膜起“保持”或“控制气息”的作用,这是一种灵活的,向外扩张的保持感觉,具有卓越的呼吸控制能力。

2、因为这种呼吸方法是胸腔展开,横隔肌下降,所以吸气较深,双肩不会自动上提,颈、腭、喉放松,身体各个器官易于协调一致,使声音建立在平稳而坚定的呼吸支持上,可自如地获得音色、音量的变化。

实践证明,胸腹式呼吸法是科学而合理的。它既有胸式呼吸的灵活方便,又有腹式呼吸的深沉持久,从力学的角度来看,胸腹式呼吸的着力点在小腹,也就是“丹田”,其力臂比单纯的胸式呼吸几乎长一倍,发声和歌唱较为省力,发衣高音尤为方便。许多歌唱家都赞成这种方法。

歌唱中的呼吸 篇4

歌唱使得呼吸与一般说话的呼吸有所不同。一般说话时的呼吸只是少量气息的出入,而歌唱时就需要大量的气息,它要求吸气深、量多,速度快而无声,经口吸气,呼气均匀、缓慢、节省并保持吸气时的感觉。同时根据不同的心理与情感状态支配呼吸,所谓“气随情变,气动情传”。一般说话时的呼吸是十分自然或本能的生理活动,而歌唱时为了美化语言,就要随着音乐旋律、节奏与情感表达的需要,不断有意识地控制与调节气息的运动。比如唱柔和与舒缓的歌曲或唱低音时,呼吸要保持平稳,气息必然不能太猛,然而也不能没有气息的支持,否则气短声虚,会影响共鸣与音色的发挥。唱激越昂扬的歌曲或唱高音时,气息必然要饱满有力,然而也不能声嘶力竭,而要保持一定的强弱或力度弹性与幅度。一首歌曲或唱段的起、承、转、合与高、低、抑、扬要在气息的运用上进行周密的安排,在依字行腔的过程中,要使气息的运用游刃有余,流畅贯通。

由于地理环境、种族国域、男女性别、生理结构、生活方式和表现需要等不同,常见的呼吸有:锁骨呼吸、胸式呼吸、胸-腹部联合呼吸和腹式呼吸等四种呼吸类型。

一、呼吸的四种类型

1、锁骨呼吸:

作为“高胸式呼吸”的另一术语,锁骨式呼吸理应受到抨击。上胸部的基本动作不利歌唱并会引发很多问题,如使喉离位、妨碍正确支持、无控制地强迫把气呼出及缩短颈部有碍咽腔共鸣。由于吸气的数量和深度极为有限,所以这种呼吸很难控制。此呼吸多用于小声低语、自言自语的说话音量孱弱。

2、胸式呼吸:

多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打招呼等。气的量较小,浓度较浅仅及肺部。由于单纯依靠上胸支持,较容易造成喉头与胸部周围肌肉的紧张,声音发紧、平直、干涩而缺少弹性。

3、胸腹式联合呼吸:

多用于播音、演讲、朗诵及歌唱中。这种呼吸由于有肋间肌、膈肌及部分腹肌的联合,所以它不仅吸入气量多而且较深,所以有较强的气息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4、腹式呼吸:

多用于向远方的呼喊、极度悲伤着的抽泣、婴儿的啼哭。由于这种呼吸是以腹肌为支持的横膈膜呼吸,吸气时腹部放松,横膈膜放下。腹和肋骨扩张开,胸廓挺拔,从而使肺中气息满而深。

在歌唱的呼吸方法中,胸式与腹式呼吸法都不足取,前者由于吸气扩胸,使胸上部压挤憋闷,影响气息的出入与调节,并直接造成喉部肌肉紧张,妨碍发声的自然舒畅;后者则因吸气延缓,迫使横膈膜下降,胸腔下部受累,不仅影响共鸣的畅通,而且难以支持高音的演唱。实践证明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是最适宜的,这种方法易于调动呼吸器官的整体运动,使胸、横膈膜、腹部同时控制与调节气息的出入。由于胸腔扩展时蓄气量加大,为气息的运用留有更多余地,使气息的力度变化易于调节,同时对扩展音域、统一声区、增强共鸣等也有明显的作用。在吸气与呼气时,必须要领会与掌握正确的方法。

二、呼吸的正确方法

1、在吸气时要注意自然适度,在掌握或体验了正常的联合呼吸动作后,不要强制用力,避免造成绷紧的情况,要使呼吸器官的各部分自然舒张伸缩,吸气既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既不要过深、也不要太浅,总之要均匀适度,使发声在适当力度的控制下,能保持一定的弹性。

2、在呼气时要控制得法,要保持住吸气后的控制状态,这样就需呼气时有支持点。传统声乐艺术中所谓“丹田”用气,就是运用小腹的收缩力量支托住气息的发挥,使气息呼出能根据演唱用气的多少而变化。声音要圆润,声腔要彻满,全在于呼气时的力度控制,从而使发音共鸣、吐字行腔,都有气息的支持。气息充足,才能够自如地运用发声。

三、歌唱中气息运动的功能

1、气息运动的二重性功能。

所谓气息运动的二重性功能是指歌唱中气息不仅是为声音提供动力,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吸气的过程打开通道(口腔、鼻腔和胸腔)。即歌唱中的气息肩负着吸气和打开通道的双重功能,往往后者对声音更为重要,特别是在高音区,这种气息打开通道的功能尤其突出。因为高音区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是气息量的多少,而是歌唱通道的稳定。

2、气息运动的控制性功能。

气息的控制功能在歌唱中的作用特别突出,它直接影响声音长短的持续。其中歌唱中长音主要取决于气息控制的韧性。获得气息控制韧性的关键是在歌唱过程中使胸部的吸气肌肉群保持足够的力度,并且吸气的动作要控制得既稳定而又有力。因为歌唱从吸气到呼气的过程中,吸气肌肉群是时时刻刻都在用劲的,始终处在控制的情境之中,而在日常的呼吸状态下,吸气肌肉群是不需要这样积极用劲的。另一方面,歌唱中的短音则主要依赖于气息控制的爆发性。它要求吸气短促而有力,呼气强烈而又集中。

3、气息运动的对抗性功能。

歌唱中的气势主要受气息运动的对抗性功能的影响。气势在歌唱中主要表现为语音运动向上(旋律上行)、向下(旋律下行)、向内(情感内敛)、向外(情感外显)逐渐加强的动态感。歌唱中语音气势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胸腔的吸气状态保持。吸气状态保持得越好,胸廓弹缩的压力就越大,气势就越强。如果同时能保证呼气肌肉收缩用力,气势就会更强。

四、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气息之所以成为“声之本”、“音之帅”,是声乐作为有声形态艺术表现的必然,这是因为气不仅决定声的音质表现与发挥,而且气与字、气与腔、气与情、气与势、气与神,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都说明气息在一呼一吸中所发挥的辨证威力。

气与字,是指气息与歌唱咬字、吐字的密切关系。咬字、吐字需要气息的支持作用。没有气就没有字,气发挥引字、导字的作用,所谓“字音要唱准,气送足,字收清”,但它必须因情用气、因情用字,不能光有气而无字。

气与腔,歌由字出声,声由字作腔,这就是依字行腔。所谓“腔”,一是指人体的共鸣腔:口腔、头腔、胸腔;一是指腔调,指歌唱的具体旋律音调。共鸣必然需有适当的气息作用与共鸣体,首先是口腔,气息通过一定力度,经声带的发声,使这股声流在共鸣腔里连续激荡,形成声流的振波,产生共鸣效应,从而美化声音的表现。

字与情,俗话说“动情即动气,情动而气生”,说明气随情生,情随气转。也就是传统声乐艺术所要求的“望文知义,因义生情,以情引气,因气出声,用字行腔,声情并茂”,概括了义-情-气-字-腔的密切关系,说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都与气息有直接关系,随着情感的变化气息也要不断变化。

气与势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势实际上就是情势,有什么样的情态,就有什么样的气势。气势也是声势,是指音响表现出的声音状态,高低起伏,抑扬强弱,回旋婉转,快慢疾徐等等。气势也是语势,表明在依字行腔中,语言因情而变,语调、语势同样产生了各种变化,歌唱的气息和音响的动势表现出一定的声音趋向。

“气为声之本”,气是声的动力,是声的源流,是声的根本。没有气就没有歌声,也就没有借以传导的听觉审美效应。总之,气巧则色声优,精巧的呼吸是成为演唱音质美的重要构成因素。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奥尔德森《嗓音训练手册》

[2]、郭克俭《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

朗诵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篇5

什么是朗诵?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对于中学生来讲是最容易表现艺术特质的一项技能。在一个普通班级,朗诵好的学生通常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称赞,朗诵作为一门艺术表演也是学生们最能接受最有信心展示的艺术形式。因此当他们跃跃欲试的时候学习兴趣自然激发起来,导入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歌词是文学和音乐的综合艺术,音乐和文学相倚相成,互相渗透,方能发挥它的特性。要达到音乐和文学融为一体,必须充分理解歌词的意义,领悟它所抒发的感情,体味它的情调韵味,分辨出它的组织结构,句法声韵,轻重长短,以及艺术手法等,演唱时才能恰当地运用声音的特性,把歌词的意义、感情有效地表现出来,使文学与音乐同等地发挥作用,两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朗诵是正确把握歌曲情绪最有效的方法。歌词中孕育着音乐的灵魂,曲谱中包含着歌词的生命。吟诵把玩歌词文学韵味的同时,还能唤起音乐方面的联想,对歌词作精细的分析,衡量出它的性质,了解歌词的意境、艺术手法等。正确把握歌词的情调语气,了解歌词的组织结构。朗诵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表现歌词的意义,抒发歌词的感情,使歌词与曲谱情调互相配合,相辅相承。用真挚的“情”结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个性特点选择自己的声音形式和表现手法,生动、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所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刚才在笔者班上出现的此类现象在当今的中学生中非常普遍,他们往往受到港台明星普通话不标准的影响,一味模仿将错就错一错到底。有甚者还认为这是一种时尚很“摆”很“酷”明知是错故意不改最后形成唱歌、说话含糊不清的后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朗诵针对问题进行反复纠正。在歌唱时,要求每个字都必须准确地做到咬字、归韵、收声。我们一般将汉字的构成分为头、腹、尾三部分(亦可由声母或韵母单独构成子音) 或称子音、母音、尾音。在歌唱时,字头出来要准,重、快,迅速转入字腹、歌唱的长音、行腔要靠字腹来过渡,字腹要唱得饱满、流动,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须交待清楚,要在规定的韵中收住,否则字音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

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对于中学生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练习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 篇6

呼吸是我们人体承担发声的关键部位, 更是歌唱家歌唱艺术的基础, 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艺术中极其重要的因素。

1 呼吸对歌唱的重要性

唱歌的基础就是发声, 而发声的核心则是呼吸。可见呼吸在歌唱艺术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声乐的全部艺术主要在于吸足气和善于正确的使用气, 歌唱人员如果不会控制气息, 那么即使有好的听觉和想唱好的愿望, 也是无济于事的。想要拥有无懈可击的歌唱声音, 呼吸的正确与否非常重要, 最关键的就是呼吸和节省呼吸运气。所以说, 呼吸与歌唱紧密相联, 歌唱隶属于呼吸, 同时也是声乐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2 呼吸的特殊性

歌唱呼吸和我们平时进行的呼吸是两回事, 歌唱的特殊性在于歌唱的发声器官就是歌唱者本身, 所以很多时候, 歌唱者就是在演奏属于自己的独特乐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真实的歌唱过程中, 气息其实是看不到的, 它应该属于歌唱的一种特殊呼吸状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 歌唱其实具有抽象性, 这也给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 如何将抽象的呼吸转变为具体的、带有感性的认知, 还需要音乐教师进行分析和探讨。

3 呼吸的生理原理

歌唱呼吸可以为歌唱者提供基本条件, 因为声音的产生与呼吸是分不开的, 更和发声的器官有关系。我们在了解歌唱之前, 要先了解发声器官是如何发声的。人的发声器官主要是由声带、胸腔等部分组成, 歌唱的主要原理是由人的气息经肺部, 通过支气管呼出, 所呼出的气息会直接振动我们的喉头声带, 喉头声带的振动也就代表着声音的出现。要想把声音发得更大、更优美, 还需要通过胸腔共鸣让发出的声音变大, 最终响彻在人们耳畔的声音就是非常响亮的。大多数情况下, 人发出的声音基本上都是由声带振动的频率来决定的, 也就是说声音的大小、强弱和一个人声带振幅的大小是有直接关系的, 而一个人的音色和音质又决定了发出声音的好听程度。如果想要真正使共鸣音调节自如, 还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 而且也要求被培训者五音齐全。

4 呼吸方法

呼吸方法对于歌唱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今较为常用的歌唱呼吸方法有3种, 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在这3种呼吸法中, 由于胸式呼吸法的气息较浅, 主要是依靠上胸来支撑, 当气息达到最高点的时候非常容易造成喉头以及颈部周围肌肉紧张, 最终使歌者发出的声音非常紧, 没有弹性。现阶段这一呼吸方法已经被广大歌唱者摒弃。但是对于腹式呼吸法和胸腹联合呼吸法, 不同的歌唱者又有不同的看法。声乐领域认为腹式呼吸法是最好的歌唱方法, 但是从整个歌唱界来说, 人们比较关注的还是胸腹联合呼吸法。因为这种方法不仅有效解决了胸式呼吸法气息过浅的问题, 而且还很好地运用了腹肌来控制气息, 因而它成为当前最科学、最符合生理结构的一种呼吸方法。

5 歌唱中常见的呼吸问题及解决措施

歌唱教师在传授学生歌唱呼吸方法的时候, 都会采取用鼻子吸气的做法, 这样的做法是我国歌唱教学中非常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呼吸方法要求学生在吸气的时候, 不要过分强调吸气的动作, 因为长期过分吸气很容易对发声器官造成损害。此外, 就是要注意歌唱中呼吸的利用率。当歌唱者演唱相同乐句时, 要尽量避免大量气息消耗。歌唱人员在进行歌唱的时候, 吸入的呼吸量刚好能够满足歌唱一个乐句的呼吸量就是最好的, 而且在唱完一句之后, 还能够有少量的呼吸, 这样方便下一句的呼吸歌唱。一般情况下, 一次好的吸气应该是不紧、不胀的, 是自然的、可控的。最后还要注意呼吸的方向和状态, 应该提倡呼吸方向的自上而下运行, 要求歌唱的气息连贯流畅, 形体状态、呼吸状态、腔体、表情状态的基本良好。良好的呼吸状态应该是积极而主动式的吸气和呼气, 而不是被动式的。如果是被动式的呼气和吸气, 就会让人感觉唱歌特别费劲, 所以歌唱呼吸的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这边, 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成为歌唱的主导。

6 结语

呼吸是歌唱重要的基础, 呼吸代表着歌唱的根基, 只有根基稳固了, 才能够进行歌唱, 而歌唱的前提是需要五音齐全, 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才有可能成为一名歌者。掌握好呼吸的节奏, 最终出现的声音必定是美妙的。

摘要:呼吸是我们人体的发声源泉, 也是一个歌唱家歌唱艺术的最坚实基础。我们想要听到更加优美的声音, 就离不开气息的支持, 且吐字的清晰程度也和气息的置换有着紧密的关系。通过对歌唱进行分析, 证明了呼吸对歌唱的重要性。

关键词:歌唱,呼吸,重要性,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军.浅谈歌唱音色的训练[J].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002, (02) :95.

[2]车小红.试论声乐学习中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应用[J].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 2003, (09) :87.

[3]徐静.高龄化社会与耳鼻咽喉科——谈老人言语音声障碍[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

[4]赵晓, 曹辉.复合声带振动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研究[C]//第二届西安——上海两地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5]唐莉.声乐教学语言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1.

[6]张艳红.谈音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气质的培养[J].艺术教育, 2006, (09) :144-145.

论歌唱中的呼吸技巧 篇7

关键词:歌唱,呼吸技巧

在生活中, 人们需要呼吸, 这种呼吸不需要特别的技巧, 然而在演唱中则不同, 如果在演唱中不注意呼吸的技巧, 在唱歌的时候就会出现间断的现象。一般来说, 人们有几种呼吸方法:1.胸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方法, 它用上胸来呼吸, 其呼吸量只要能让人们能自如地说话就足够。2.腹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较深, 它需调动小腹部的收缩来帮助呼吸, 不过这种呼吸方式气吸流动的距离太长, 较难自如控制, 所以在歌唱中也不能单纯依造这种呼吸的方式。3.胸腹式的呼吸方法。这是强调胸和腹部共同呼吸的一种方式, 这种呼吸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呼气和吸气, 能根据需要自如的控制呼吸的力道, 使用这种方式最能满足歌唱的需要。通常, 人们谈到歌唱中要注意呼吸技巧, 指的就是要注意胸腹式的呼吸技巧。

一、歌唱中呼吸技巧的特色

胸腹式的呼吸技巧, 简单地说, 就是要调动胸部和腹部的力量, 使它们能一起承担呼吸量。人们使用这种方法呼吸时, 首先要吸气, 吸气时需口鼻并用, 使用这种吸气方法时, 要使气息走过人体的肺叶, 使胸隔膜运动, 此时胸部开始扩张, 胸、隔、肋三部要有明显的变化。而在呼气时, 要调动腹部的力量, 使用腹部、腰部的力量共同控制呼气的节奏, 使用这种呼气的方式, 能使歌唱的声音深沉有力、富有弹性、富于变化。这种呼吸方式, 就是中外著名歌唱家经常使用的呼吸方法。

人们在初使用胸腹式的呼吸方式时, 有时会有一种疑惑, 即呼气的量和吸气的量需是对等的吗?自己吸入多少气, 就需一次性的呼出多少气吗?实际上不是。经过科学研究发现, 人们在静止的时候, 吸与呼的比例为1比1至1比2之间;如果是正常说话时, 吸与呼的比例为1比5之间, 而如果是为了演唱而呼吸, 就要求演唱的人能自如地控制吸与呼的比例, 直至满足演唱的需要, 这也是歌唱者需勤加练习的重点。

二、歌唱中呼吸技巧的练习

(一) 练习绵长的呼吸

在演唱的时候, 有的演员无法绵长地发音, 这使他们歌唱的时候, 或者声音突然弱下去, 或者声音索性中断。为了使歌唱的时间不会发生这种状况, 歌唱者就需要在做演唱呼吸时练习绵长的发音。这种呼吸方法为先以胸腹式的方法吸气, 然后均匀的, 一点一点地把气息呼出来, 这种呼吸方式能保证歌唱者在演唱时, 能把气息贯穿到歌曲的首尾, 而不会出现在演唱时因为气息不够需要重新换气, 而打断演唱节奏的现象。这种呼吸方式经常应用在抒情的歌曲中, 比如演唱张惠妹的《听海》、席琳·迪翁的《my heart will go on》等抒情式歌曲, 如果歌唱者发音不够绵长, 都会造成演唱的缺陷。

(二) 练习间断的呼吸

部分歌曲, 会要求歌唱者强调一些歌词、一种感情, 这就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时能瞬间改变平缓的唱法, 而使用强调式的演唱方法。这种突然停顿、加强要演唱的重点, 就是顿音唱法。歌唱者在表演顿音式的唱法时, 要使用胸腹式的吸气方式以后, 短暂的停住呼气, 然后将词句迅速的吐出来。由于胸腹式的吸气足够绵长, 此时再突然呼气, 会使吐字异常清晰、洪亮、富于感情。这种呼吸方式的练习, 适合演唱感情非常强烈的歌曲。比如屠洪刚的《霸王别姬》、叶振棠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就是使用这种呼吸方式演唱。

(三) 练习变化的呼吸

跳音呼吸, 是指部分歌曲的节奏极富变化, 歌唱者唱这类歌曲以后, 要使用胸腹式的吸气方式, 然后在演唱中要使用腰与腹部的力量控制呼气的变化, 使呼吸有时快、有时慢, 使演唱能达成富于变化的效果。比如张信哲的《爱如潮水》、李琼的《山路十八弯》, 在演唱时, 都需要强调用气的变化, 歌唱者在练习时, 要注意控制呼气的节奏性与变化性。

三、演唱中呼吸技巧的使用

(一) 适当地偷气

所谓偷气, 是指歌唱者可利用少许间断的时间, 偷偷吸气, 以便给下面的演唱作准备。学会适当地偷气能够提高演唱的质量。然而偷气的过程中, 要注意到不要露出偷气的痕迹, 以免引响歌唱的整体效果。

(二) 巧妙地歇气

所谓的歇气, 是指在部分词句上加强、停顿, 然后却不使气息中断, 让人关注到这种中断的演唱效果。比如彭丽媛演唱《说聊斋》一曲时, 有一句:“鬼也不是那鬼, 怪也不是那怪”, 她故意在“鬼”和“怪”两句做歇气, 然后给下面的唱段打好铺垫, 这种演唱带来极鲜明的表演效果。

(三) 必要地提气

必要的提气, 是指歌曲唱到某一个阶段以后, 下面要演唱出很强烈的感情, 要表现出极强的节奏, 这个时候, 可以趁机提一口气, 使自己的气息可以变得更饱满、更坚实, 等到下一阶段爆发时, 能够更具感染效果。比如屠洪刚的《霸王别姬》一曲, 在唱完一段委婉抒情的歌曲后, 突然歌词转向“我心中, 你最重在这以前, 歌手提一口气, 然后突然爆发, 造成一种极强的感情对比效果。

(四) 偶尔地抽气

抽气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演效果, 它是用模仿人抽抽泣泣的方式表达出一种极哀伤的心情, 那是一种把气息一点一点地, 如哭泣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效果。比如戏曲演唱中“女吊”的角色经常要用到抽气的唱法。

(五) 恰当地缓气

所谓的缓气, 是指演唱的时候, 把气息缓缓的、平稳地吐露出来, 造成一种极佳的抒情效果。比如唱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这一曲时, 第一句词“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这几个排比句, 如果用缓气的效果唱, 能够演唱出悠然、自信、自豪的感觉。

(六) 选择地就气

就气是指歌唱者在演唱的时候, 选择必要的时候暂停, 然而这个时候却没有间断演唱的的气息, 而是给演唱一种余韵, 这种余韵能加强情感表现的效果。如歌曲《军港之夜》, 歌曲在唱完以后, 已没有歌词, 歌手苏小明依然用哼唱的方法就气, 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表演效果。

歌唱中的呼吸技巧有其特殊的意义, 它能帮助歌唱者提高歌唱的质量, 歌唱者要做好歌唱中的呼吸技巧训练习, 并在歌唱时巧妙地应用呼吸技巧, 使歌曲能够更富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晓晖.浅谈歌唱中气息的运用[J].大舞台, 2012 (02) .

[2]陈哲.浅谈歌唱的呼吸与发声[J].大舞台, 2011 (06) .

论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 篇8

1 正确的认识呼吸

在斯塔林的《人类生理学》中, 是这样描述呼吸的:“由于胸或胸腔有节奏地交替扩大或缩小的容积而使空气不断更新即呼吸。”举个例子, 一个装满水的瓶子上面放个球, 水好比呼吸, 球好比声音, 球 (即声音) 应该稳稳地伏在水面 (呼吸) 上, 而不是去用力压水, 使水顶这个球。

从各种文献上来看, 许多人都同意艺术的歌唱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歌唱效果, 这种活动必须做到歌唱起来是一种非常自如、顺畅、不费力的自然流露。因此, 在歌唱中排出有意的动作与任何程度的过分紧张是非常重要的。维克托尔说:歌唱理论家一般都认为生活中的呼吸一种自动的本能活动, 但是在他们实际运用到声音技巧训练时又往往要求有意识的对呼吸进行控制, 搞不好就会干扰到呼吸的自然运动, 对歌唱者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因此可见, 歌唱者者必须努力于把歌唱时的呼吸习惯和生活中的呼吸习惯协调起来。如果能在这方面取得成绩, 那就为发展他的声音表现力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条件。

2 歌唱呼吸与日常呼吸间的关系

2.1 歌唱呼吸与日常呼吸的异同

呼吸来源于生活, 但又于生活中的呼吸有着很大的区别。每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过程中, 无时无刻不在呼吸。人体这种自动的功能从本质上生理上来说, 在歌唱时和讲话时是完全一样的, 不过两者在运用上有很大区别。

唱歌的情况则有不同。唱歌的人要能保持他所有的气息, 分配在所发出的一定数量声音上, 而每个音有它特定的高度、长度、强度。唱一首歌时, 歌唱者只能在休止的时候和歌词表情允许的情况下, 才可以进行换气。它是有准备、有计划、有节制的。

2.2 歌唱主张自然的呼吸方法

许多声乐教师提出:“要用自然的呼吸方法。”这里的“自然”的含义是怎样, 自然的呼吸方法又是如何呢?菲德尔说:“所谓”自然, 就是不以人工的, 人为的, 从外部手段形成的结果。自然的呼吸方法就是要求呼吸不直接接受技巧训练或规定动作的影响, 是一种不知不觉的, 正常的, 无意识的, 不带一点主动的控制, 是一种反射活动。不过在涉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 应该分清顺应自然和听其自然的差别。歌唱中的呼吸是有目的, 有要求的, 决不能放任自流。他既要要服从生理上的规律, 又要满足歌唱上的需要, 既要无拘无束, 又要有所控制。这就存在着一个经过反复实践, 有必然到自由转化的过程。

3 不正确的呼吸方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3.1 不良的呼吸方法对歌唱者发声器官带来的危害

一个有志于声乐的人, 应该懂得一些有关于呼吸方面的知识是合乎逻辑的。声音现象的产生是气息从肺部流至口腔所形成的。简单的说, 歌唱者应该养成一种正确的呼吸习惯, 知道他正确为至。有的声乐学习者不重视正常的呼吸, 又有的因为多声乐仅有表面的了解而过分强调了呼吸的机能, 是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的认识, 从而影响到声音的正常发展。正确的呼吸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为自由的发生活动铺平了道路, 而不正确的呼吸往往造成发声的不良, 因为呼吸运用不当会引起喉部肌肉的紧张。如果歌唱的第一环节———呼吸出现了故障, 原动力失去平衡, 所有的与之相关的发声、共鸣都会受到影响, 就容易形成歌唱的不良状态。如果不能及时的发觉并纠正错误的呼吸方法, 久而久之, 就会导致歌唱者发声器官的病变。如:声带闭合不全、声带水肿、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

3.2 不正确的呼吸方法所导致的不良歌唱状态

(1) 气不够用。这是歌唱者胸紧气浅, 吸气量过多, 唱歌时呼气压力过大而支持气息力量尸失调的结果。

(2) 漏气。这种现象多在唱中, 低音时发生。常表现为声音虚, 歌声不集中, 不结实, 沙哑不纯。这是由于呼吸和发声器官的运动配合不当, 呼吸压力太大, 声带张力不够所致。

(3) 喉音。由于舌根向后接近喉咙壁, 甚至于用喉咙去控制声音, 使音流挤 (卡) 在喉咙里, 发音吃力, 听起来不悦耳。造成喉音的现象, 首先是因为用在胸部的吸气吸得不深, 同时肌肉紧张所致。它的主要表现为声音紧而不自然、僵硬、上下共鸣不统一, 也因此高音上不去, 低音下不来, 缺乏音色的变化。

(4) 白声。这是一种失去共鸣的歌唱声音, 实际就是喊歌, 不是唱歌, 是歌唱发声时最为常见的一种毛病。这种发声全部是从口腔传送出来的, 缺乏共鸣, 听起来苍白无力, 粗糙。生硬甚至沙哑。

(5) 颤音, 俗称“羊叫”。它的产生是对波音 (V ibrato) 的理解不正确, 气息调节不好, 而涡于声门、喉头位置不安定, 各器官的收缩迟缓失去弹力, 头生唱不上去, 中声区也很贫乏。

(6) 冒调。这是因为气息与声音配合不协调, 歌唱者吸气过分饱满, 使胸部不能放松, 肋部下部不能适当扩张, 唱高音强音时盲目加强呼气的压力而形成的呼吸僵紧失调的现象。这时歌唱者的喉部肌肉非常紧张, 喉头活动不正常, 喉头位置也不会稳定, 甚至上提。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是不会正确的, 甚至会破裂, 音准也会越唱越偏离。

以上几种常见的歌唱不良状态都是因为呼吸的方法不当所造成的。它们不但影响了歌唱者正常的发挥声乐作品, 如果长时间如此, 还会引起歌唱者发声器官的病变。所以呼吸在我们整个发声及歌唱中所占据的地位使非常重要的, 我们一定不要养成一种不良的呼吸方法。

“善歌者, 必先调其气”。呼吸只是歌唱的一个起点, 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是歌唱的灵魂。呼吸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歌唱的整体。呼吸来源于生活, 但又与生活中的呼吸有着很大的区别, 因此, 呼吸是为了歌唱事业而必须训练的一部分, 同时, 也是使歌唱能够继续下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方法[M].第2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7.

[2]唐琳.声乐教学泛论[M].第1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谈学生歌唱中的呼吸问题 篇9

一、呼吸对于歌唱的重要性

歌声, 就是运用entire内的气息, 慢慢地震动着声带, 按照所要求的音高发出声音。因此在藏个中必须要强调呼吸。

在声乐课中, 通过运用正反两方面的歌唱呼吸方法去演唱同一首歌曲, 最让学生去判断好与坏, 这样学生就能自己去感受不同演唱的效果, 自己去领悟呼吸在方法在歌唱中的作用, 从而让学生重视歌唱的呼吸方法, 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练习呼吸的积极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迅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1.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歌唱情绪

声乐课本来就应该是快乐的体验, 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走进课堂是优美的音乐, 这样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 身心得到放松, 这样学生才愿意配合老师, 这样良好的气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听从老师说的话, 更好的进入角色。

2. 用易懂的话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在声乐方面, 并没有统一的教科书, 声乐技巧方面也不是规范化、标准化的, 很多声乐的东西都是需要老师自己去总结, 而并非搬用专业术语。用易懂的话语去解决学生在呼吸上出现的问题, 这样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懂, 也会更加努力去体验正确的呼吸方式。歌唱中的呼吸是别人无法干预的, 如果学生不懂或者是不愿意配合去体验正确的呼吸方式, 这样是老师都无法帮忙的。比如说闻花式这样的专业术语是学生不愿意去懂得, 但是可以说清晨起来呼吸新鲜空气或者是闻一朵鲜花的气味, 这就是自然的深入。

这样指导学生找到感觉时, 会让学生有对声乐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 还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 用最简单易懂的话, 因为一个群体对事物的感觉是不同的, 对同一动作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所以可以让学生在现场感受, 或者是用代替法, 去闻手中橡皮擦等方法, 都是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呼吸的位置,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婴儿哭泣抽泣, 让学生两手分别放在胸部和腹部, 这样去体验抽泣时胸部和腹部与呼吸运动是否同步一致, 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呼吸的感觉, 然后会在唱歌练习中去避免错误的发生, 去找到正确呼吸的方法。

3. 用具体的示范来引导学生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说明来引导学生, 这样具体的声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呼吸的重要性, 也同时会慢慢的自己体验。好的示范效果好过多次讲解, 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中能找的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也可以知道自己哪里的不足。当然学生在唱一首歌时, 要先了解这首歌, 去体会作品的情绪和演唱的风格。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声音和气息的关系, 并且掌握气息, 要选择一些难度小, 学生感兴趣的歌曲来练习, 让学生能唱的连贯, 这样气息就好像流成声音一样, 让学生感受到一切是那么自然, 没有紧张和僵硬, 声音清澈, 有共鸣, 脑子也是清醒的这样练习过后, 就会慢慢体会到气息的作用了。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唱歌姿势

歌唱时的姿势与呼吸状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为了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呼吸方式, 在平日训练时, 指导老师会随时纠正学生出现的挺肚子、眼睛乱看、驼背、下巴前伸等不正确的歌唱姿势, 学生会按照老师的要求, 尽量身体挺直, 两肩和手自然下垂, 胸部放松, 含胸但是不能驼背、眼睛平视等。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歌唱就开始养成有正确姿势的习惯, 使他们以后能有更好的歌唱状态, 受益终生。

四、改革声乐课成绩考核方法

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去练习呼吸方法, 可以改革声乐课成绩考核的方法, 提高气息在整个成绩中的比重, 这样从很多方面去调动了学生去学习呼吸方法的积极性, 让学生必须重视唱歌时对气息的掌握和运用。

五、开展课外活动, 巩固呼吸效果, 提高歌唱水平

每个周用固定的时间来办一次歌唱会, 来检查学生的水平, 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歌唱水平, 为以后的幼师工作打下了基础。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来提高自己的水平, 并且呼吸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 同时也活跃了学生之间良好的气氛。

呼吸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需要考虑的事情, 但是对于唱歌来说, 如何让自己的歌更有感情、细腻, 呼吸是关键, 虽然从人体呼吸的这种功能者, 歌唱与呼吸是一样的, 但是如何让去控制运用, 这两者是有很大差距。所以对于学习歌唱的学习, 想要将歌唱得好, 需要一系列的辅助练习, 来控制吸气与呼气, 这样下来唱一首歌曲时, 歌唱者会有准备, 有计划、有意识的控制气息和感情, 才能将一首歌曲的内涵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张亚红.歌唱呼吸中常见问题分析及纠正方法[J].大舞台, 2011 (7) .

[2]文淑娟.论歌唱中呼吸的训练[J].青春岁月, 2012 (16) .

[3]李冰.给声乐初学者的一些建议[J].大舞台 (双月号) , 2009 (1) .

歌唱中呼吸运用 篇10

关键词:声乐教学 思维 师生 培养 运用

歌唱思维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够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歌唱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思考。正确把握歌唱思维,能够提高声乐演唱水平,更好的促进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歌唱思维的研究意义

中国有句古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简单的话语十分简单而又贴切地形容了高校声乐课程中教与学的关系。简单的说,教与学是师生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双赢活动。老师的“领”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启发,综合运用活跃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等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声乐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声乐学习和联系活动中。声乐教学活动,除了一些基础理论之外,还有一些较为抽象、不容易被理解的声乐概念,还有一些无法触及的思维和感受。这些无形的、涉及到个人体会的内容仅仅通过教师的细致讲解是无法取得良好授课效果的,很多内容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在作品演唱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不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有效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意识活动,让学生们在自我探究、自我摸索过程中准确把握正确的声音状态和延长方式,更好的投入于舞台演唱活动中。

二、歌唱思维的界定

(一)概念

在高校声乐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思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高校声乐课程学习还是舞台演唱,思维贯穿声乐演绎的全过程。声乐思维不同于其他思维,具有声乐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它的形成和发展以普遍性思维为基础,而又与普遍性思维存在着显著差别,被称之为歌唱思维。

(二)分类

从歌唱思维本身入手,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将其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想象性思维、情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审美性思维。

三、培养与应用

(一)想象性思维

想要理解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中提到的想象性思维,首先要正确理解想象的概念。人类能够利用自身的思维,对感知到的社会现实进行反应。这种感应方式,不但能够应用于当前的事物,也能够回忆已经感受到的事物,还能够通过当前或过去的经验,感知到从未接触过或从未见过的事物。想象活动需要外界的刺激,只有在外界的刺激活动中,才能够在人脑中形成或加工出新形象,这是一种心理过程。通俗的讲,想象是利用人类大脑中所储存的经验表象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脑的生理机能,需要外界的刺激和记忆中的经验,行为人所储存的经验越多,他的想象思维就越丰富。

从高校声乐教学的方向来说,想象性思维是指演唱者主体在演绎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将声乐作品中所涉及的情景和事务在人脑中所形成的具体意境的能力。这个创造出的虚拟意境,既有声乐作品中本来就蕴含的基础表象,也包括在基础表象之上加工、创造出的新形象。意境,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属于传统的艺术范畴。意,是指艺术家的情趣、目的;境,是环境,通常是指外界的环境,也包括艺术创造中引人入胜的环境。意境通常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思想蓝图,通常以生活图景为基础,也包括创造者自身的情感和思维。意境与情感真正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心灵与事务、情趣与环境合二为一的高雅艺术境界。在声乐作品。将创造性思维运用于声乐作品的演唱,能够将演唱者引入想象的空间,更好、更多的领会声乐作品中丰富多彩、意境深远的内涵和韵致。

(二)情感性思维

情感的范畴十分丰富,悲伤时会黯然垂泪,高兴时会欢天喜地,情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概念上看,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需要人类对客观事物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情感相伴而来还包括一系列的身体动作变化、面部表情变化、声调变化、身段变化等。声乐作品演唱中的情感性思维,是指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活动中,来源于大脑的对声乐作品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情感性思维是一种有意识的定向性思维,是外界刺激性产生的真情情感。产生的源头和基础是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折射,这是客观作品与演唱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情感的爆发让演唱者深化对作品的感悟,让死板的演唱变成有生命力的演绎。当演唱者体会到创造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酸甜苦辣,就会凭借着自身的思想感情来融入音乐世界。

声乐课程教学活动中,发声练习是最为重要,也是十分枯燥的一个阶段。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提高实际教学质量。本文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单调的练习曲目变成有情感、有内容的歌声。练习曲能够启发学生的情绪,在教师的引导下,看着老师那充满感情的示范,学生的情绪就会受到深深的触动。在如此环境下进行发生联系,既确保了练习质量,也让同学们掌握了情感的表达方法,是一种十分奏效的教学方式。

(三)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强调的是新颖、独特,不但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还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独特、新颖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够激发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让演唱者融入声乐作品,加深理解,从而展示出与他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个性,能够赋予声乐作品新的时代内涵。

在学习初期,想要取得创造性发展是不现实的,只有在融入声乐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创造性开拓。在声乐学习初期多为模仿,但模仿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标。声乐演唱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需要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对声乐作品多加练习,反复揣摩,多了解不同的演唱风格,才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给声乐作品赋予新的活力。

(四)审美性思维

从美学特征的角度来看,声乐艺术是每秒的艺术演唱。声乐通过演唱技巧,传递美的声音、美的词句、美的旋律,能够给听众带来高雅的享受。声乐的演绎离不开审美眼光和审美经验,审美过程需要多种心理要素协同参与。在声乐演唱过程中,这些因素会参与到歌唱思维中,构成歌唱思维的集合性特点。通过审美性思维的作用,欣赏者会提高对声乐演唱水平的直觉判断能力、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荆晶.关于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和运用研究[J].艺术品鉴,2015,(12).

[2]沈思,朱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现实分析与教学实践探索[J].北方音乐,2015,(16).

[3]许迪迪.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表演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5,(18).

[4]靳风林.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2,(02).

[5]刘晓强.从规律中寻找高校声乐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J].大家,2012,(08).

[6]丁冀芳.高校歌唱审美艺术教学中声乐教育浅谈[J].北方音乐,2012,(11).

[7]李阳.浅谈舞台表演实践与声乐课堂教学的关系——以综合性高校音乐专业为例[J].青春岁月,2012,(23).

[8]杜乡.网络、多媒体环境下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声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3,(03).

[9]鄂明晶.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措施[J].音乐大观,2013,(08).

[10]梁雪.跨界音乐对高校声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J].北方音乐,2014,(05).

作者简介:

谈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篇11

正确的呼吸是歌唱表演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歌唱气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得声乐水平提高缓慢,甚至越唱越糟。因此,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气息的意义、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和歌唱的表情都与呼吸密切相关。

古人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歌唱时呼吸的重要性。正确的发声,良好的共鸣乃至对歌曲思想感情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歌唱时,当掌握了最自然、最深长、最正确的呼吸时,就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歌唱物质动力,就能较为自如地进入歌唱艺术创造的境界,从而达到精神和身体的和谐,声音形象和角色形象的统一,歌唱呼吸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气息是声乐的基础,气息的训练在歌唱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歌唱时气息的呼吸总体感觉是“漂浮的感觉”或是总感觉“吸着唱”。《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中说到“唱高音时,软口盖是一种轻微上抬的状态,只要想着吸着唱的感觉,软口盖就能自动抬起,这是一种含蓄的力量,千万不能抬过了头,那么搞,声音肯定僵。”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唱高音时,不能忽略气息的支持,这种吸的感觉有“漂浮的感觉”,否则腔体撑得过大失去弹性,无法自如运用气息,导致声音发僵。歌唱时,正确的方法是:让声音“坐”在呼吸上而不是用呼吸来使劲“推”声音。举个例子,一个装满水的瓶子上面放个球,水好比呼吸,球好比声音,球(既声音)应该稳稳地伏在水面(呼吸)上,而不是去用力压水,使水顶这个球。”由此可以明确:歌唱时不要用气推声音或是送气、给气等等。这么做必然导致“憋气”“泄气”现象发生,特别是在起音时,任何送气给气,都必定给气流造成一定的空气压力,造成喉咙收缩,后部肌肉紧张,无法正常发音。因此,要永葆歌唱的青春,就必须学会如何正确运用气息。

在具体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首先,使学生懂得呼吸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应掌握好,缓吸缓呼、缓吸快呼、快吸缓呼、快吸快呼的基本歌唱呼吸练习法。其次,教师在教学时用正确的呼吸方法示范,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再次,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当今广为采用流行于世的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时空气由口鼻、气管吸入肺中,胸腔随之自然挺起,有向上伸展的感觉。这是由于膈肌下降,加压于腹部器官,所以腰腹部也相应地扩张,但不要过于突起腹部,而要自然适当,颈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要紧张,也不要抬肩,吸气要根据需要而决定气量大小,从而控制和运用气息。然后,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例如:教唱内蒙古民歌《牧歌》时,教师就应当按歌曲乐句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和掌握比较平稳深沉的缓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最后,注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对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不应按成人或专业训练要求进行训练,要注意教室内的卫生和身体保健教育,保护好学生的呼吸系统。

上一篇:舞台美术设计美学论文下一篇:打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