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美术设计美学论文

2024-10-18

舞台美术设计美学论文(精选10篇)

舞台美术设计美学论文 篇1

戏剧作为综合性极强的一门艺术,舞台美术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能够通过不断更换服装和面具来完成。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舞台美术创作趋于开放化和多元化,被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抽象与具象、表现与再现、写意和写实等的运用,形成了多样化的舞台样式与戏剧观念,为戏剧舞台美术创作营造了全新的空间。

一、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概述

对于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而言,其主要是以戏剧舞台演出要求为依据,结合剧本的内容,通过多种美术造型和统一的构思来创设演出环境,渲染场景效果的深度与内涵,以此揭示戏剧主题,推动剧情发展。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最早源于古希腊戏剧,上场演员的人数很少,需要通过演员不断变换自身的服装和道具来完成演出,并且剧院的条件十分之差,舞台背景多是更衣棚[1]。戏剧发展到19世纪后期,舞台美术设计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始采用多样化的造型艺术手段和逼真的绘画,如夸张、比拟、暗示和象征等,从而促进了戏剧舞台布景艺术的广泛化、丰富化和多样化。

中国戏剧作为东方戏剧的主流派别,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基本是以人物的造型装扮为主,如戏剧人物扮相多是在演员的脸上化妆与涂面来加以实现,或者是扮鬼神时使用面具。中国戏剧布景艺术的发展起步较晚,经历了戏剧背景—剧情背景的过程,早期舞台灯光是采用瓦斯灯,而现代舞台灯光已经成为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有表现力的一种舞台词汇。此外,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术是中国戏剧服装的主要装饰手段,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工艺美术风格。

二、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虚实情景的美学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变得更为多样化与多元化,呈现出开放的态势,增加了时代气息与新鲜活力,不断实现非幻觉与幻觉的交融、抽象与具象的交融、表现与再现的交融、写意与写实的交融。这些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丰富了多元化的戏剧理念,形成了多样化的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样式。虚实情景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风格,将其应用于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能够超越常规戏剧的运作模式,打破传统美术设计的整一性,强化美术设计的时空跨度,促进传统戏剧的发展和完善。虚实情景的设计,不管是在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手段与物质材料上,还是在观众的美学判断、艺术审美角度以及戏剧器具使用的丰富层面,都是历史性的更新与突破。

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就是戏剧既实用又美观的衣服,而戏剧来源和忠实于生活,又高于和超越生活。这就要求现代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能够在舞台上以美术方式来呈现生活的现实,又能够将其抽象化,更加直接与准确地传达戏剧的思想[2]。以新版《牡丹亭》为例,其没有采用复杂的布景,但是有效利用了虚实情景的美学风格。运用写意的方式来描会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梦中相会情境,利用各种科技手段的色、声、形、光等物理因素来描摹二人前世之缘以及偶遇,从而使人物塑造和戏剧情境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感召力。又如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中,巧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设计国王亡灵这一情节,有力结合与穿插虚幻的冥府和现实的场景,实现了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时空穿越,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便于观众进一步解读戏剧本身。

总而言之,将虚实情景的美学风格应用于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能够对人物的不同性格加以有效刻画,展现人物的千姿百态,更好地塑造人物的形象与个性,烘托人物情感[3]。同时虚实情景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现代戏剧的精神内涵、人文气质和文化,实现感觉上的逼真和视觉上的鲜明,突出展现戏剧的艺术特色及美学风格,进一步深化戏剧舞台表现的深度及广度。

三、结束语

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作为戏剧舞台演出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化妆、道具使用、服装搭配、布景设计以及灯光强弱等造型元素的美化与综合设计,能够有效展现戏剧内容,深刻表现生活的真实,充分发挥出舞台虚实造型技巧的作用。当然不管是戏剧界还是舞台美术界,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确信的是舞台不会再回到统一与固守的局面,美学风格与创造方法将会日趋多样性与多元化。因此设计者在进行现代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时,需要将创作手段与戏剧舞台进行有效融合,合理运用虚实情景的美学风格,这样才能有效塑造戏剧本身美,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精品,推动戏剧的发展,

摘要:虚与实是艺术创作技巧中的重要美学原则,将其应用于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能够有效凸显虚实结合的必要性与独特性,塑造戏剧的本身美,渲染舞台气氛,揭示演出主题。本文就对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虚实情景的美学风格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虚实情景,美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邵力.浅谈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发展及主要特点[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102.

[2]杜宇.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虚实情景分析[J].戏剧文学,2012,(12):106-107.

[3]李昌国.论舞台美术设计中雕塑元素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1,(09):52-55.

舞台写意美学的新拓展 篇2

【关键词】 音乐剧;《三峡石》;诗化结构;舞台写意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A

在雄伟壮观的三峡工程建设背后,发生了无数与之息息相关动人的故事,由此而产生的三峡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也备受政府和民众的关注。由湖北省歌舞剧院创作排演的音乐剧《三峡石》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不仅尽显了艺术的张力,为我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还通过音乐剧歌颂了巍巍三峡所孕育的无私奉献的伟大人文精神,使得音乐剧更具思想内涵,令人不断回味。

音乐剧《三峡石》创作始于2003年初,主创人员在“直面三峡工程、表现建设者、讴歌时代精神、注重地方特色”的指导思想下,多次深入三峡工程,收集到大量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反复锤炼剧本,三易其稿。2006年3月音乐剧进行了首场演出,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赢得了观众和专家们一致的赞誉,荣获了湖北省第八届音乐舞蹈类楚天文华剧目奖。同年11月,更是荣获了全国歌剧、舞剧、音乐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在音乐剧类中排名第一。至今该剧仍然活跃在国内外音乐剧舞台上,给观众艺术与美的享受。

音乐剧《三峡石》的成功,离不开音乐剧这种风靡海外的艺术品种所带来的魅力,也离不开三峡这个如此宏伟浩大的工程所带来的影响力。音乐剧的通俗性表现了三峡工程中的人情和人性,剧中的宏大场面表现了三峡工程的壮观场面,音乐剧强烈的现代风貌更是表现了三峡工程所体现的伟大时代精神。而该剧散文化的诗化结构、浪漫的舞台写意美学以及歌、舞、剧三者的水乳交融构成了它主要的艺术特色。

一、抒情散文化的诗化结构

《三峡石》一个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抒情散文化的诗化结构。在该剧中对于这种结构的运用指的是音乐剧的编排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顺序,随着人物的心理时间变化来建构音乐剧作品。这种编排手法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力求以心系人、以心系事,在心灵的宇宙范围内写成一曲曲心灵史诗。在《三峡石》中,随着老水利专家罗磊的主观意识流动,演化成为了音乐剧的结构框架支柱,并运用诗化的结构来组织,这是音乐剧《三峡石》独具魅力之处。

此剧的宏观结构是围绕着一位长年献身于三峡事业的老水利专家罗磊展开的。它以罗磊为全剧的主人公,以他的遭遇以及情感思想变化的唱段为贯穿线索,以主人公的所思、所虑、所忆、所叹的心理过程为主要依据,以揭示主人公对三峡工程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中心思想。剧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如主人公的女儿、妻子、得意门生;剧中重要的音乐片段,如表现出嫁时的哭嫁歌;表现主人公触景生情,看到每日工作所在的建设场地时响起的口哨声和旋律;音乐剧的主题曲《三峡石》等等,这些都被当作主人公意识流动的外化而纳入本剧的艺术结构之中,并为音乐剧的呈现渲染了情感基调。由于剧中不以时间叙述为主要叙述依据,并未遵循常规的叙述结构,而以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为叙述依据,大胆地创新出了一部引人入胜的音乐剧。

在这个随着主人公罗磊的意识流动展衍而成的诗化结构中,戏剧原则被淡化了——故事情节、戏剧冲突等元素则退居到次要地位,这些要素只是作为全剧的背景来处理。这样,主人公的心理刻画得到了突出,音乐剧的抒情性得到了加强,抒情散文诗化原则被强烈地凸显出来,全剧始终围绕主人公罗磊的遭遇和心理过程进行,以抒咏这位“老水利”的“三峡”情愫,揭示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种抒情散文诗化的戏剧结构在我国的音乐剧创作中实属独到。从剧场效果来看,它对展现主人公罗磊的内心体验,揭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塑造他的崇高形象等方面,给人以崭新的审美体验,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充满浪漫诗情的舞台写意

《三峡石》的成功不仅表现为因广泛采用抒情散文化的诗化结构而形成的奇思巧构,而且也表现为舞台呈现上的美学创新。

音乐剧《三峡石》在美学上以写实的手法和写意的手法相结合,运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公罗磊在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所遭遇的一切,运用浪漫主义大写意的手法来赞颂为了三峡工程而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一思想主题。这两种写法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共同谱写了音乐剧《三峡石》。

写实美学和写意美学,虽然两者呈现方式不同,但是两者并无高下之别。基于写实美学的创作,我们了解了音乐剧的基本剧情,看到了音乐剧的强烈戏剧性对比与冲突,例如主人公罗磊的三峡事业与其家庭构成了音乐剧的一对最主要矛盾冲突,贯穿了音乐剧的始终,为了突显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创编者大量使用了写实美学来呈现。剧中主人公罗磊面对自己得意门生与其女儿的爱情时,既不忍让自己女儿遭遇两地分居的婚姻,又不忍阻挠年轻人的情感,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出现,一方面通俗地呈现了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人物命运,让我们能直接进入到音乐剧中,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感受他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这些矛盾冲突紧紧抓住了我们观众的心,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渴望了解更多的三峡工程背后的故事。

而在写意美学的呈现方式下,一方面使得浪漫主义气息扑鼻而来。这种呈现方式不但体现在诗化结构中,而且也渗透在舞台呈现中。例如,在音乐上始终洋溢着的具有土家族民歌的旋律,通过旋律的衬托层层剥现罗磊的各个精神侧面,展现他的内心真实和情感真实;大量的舞蹈段落和舞蹈场面,不论它们是作为主人公罗磊心理体验的物化还是作为渲染气氛、切割和组合场面或者作为群体形象出现,写意功能仍然是其最突出和最主要的功能。在舞台美术和布景中,图案化和工艺美术化的风格,以及人物造型、服装上采用民族元素的运用,这些都把虚拟性、象征性作为自身美学的基点。这种写意美学的呈现方式为音乐剧带上了新时期所独有的当代性质和时代特色,同时通过歌、舞、场景的渲染,使得音乐剧自始至终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情。在写意美学的呈现方式下,另一方面也使得音乐剧的主题思想更加得到彰显。主人公罗磊为了三峡工程而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即使他人无法理解,但是三峡理解他,三峡工程的建设者理解他,因为三峡工程要离开的移民也理解他。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正是音乐剧思想的高度提炼。音乐剧中对主人公的塑造,他舍己为人、乐于奉献的品质和由此升华出来的巍巍三峡人文精神正是音乐剧的灵魂之所在,也正是这种精神的贯穿使得音乐剧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nlc202309051349

三、综合艺术的水乳交融

音乐剧本身是集音乐、戏剧、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三峡石》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舞台表演为我们讲述了三峡工程背后一段感人的故事,歌颂了以主人公罗磊的无私奉献精神所代表的三峡人文精神和内涵。

首先音乐剧本身是基于一定的剧本而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三峡石》这部音乐剧是围绕着一位抛家弃口,长年献身三峡事业,其妻与之离异的老水利专家罗磊展开。面对偶然相遇的亲生女儿,他愧疚于自己未对家庭和亲人尽到责任而不敢相认;面对自己的得意门生与女儿的爱情,他害怕自己女儿又遭遇长期两地分居的婚姻,忍痛违心地阻挠年轻人的情感;他消除了工地上大学生程果和严竞之间的误会,令有情人终成眷属;他让在洪水中失散了亲人的严竞和桠妹互认了兄妹;让建设者和移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些情节紧紧围绕着音乐剧的主题思想展开,形成了一幕幕精彩的戏剧。

与戏剧成分相比,音乐(包括声乐和交响乐两部分)在音乐剧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是该剧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全剧以交响乐队作为伴奏,突出极具现代感的配器方式,音乐吸收了土家山歌的旋律——如哭嫁歌,地方特色与时尚风情巧妙地交替出现,音乐衬托着戏剧,让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抓住人心。在演唱上,摒弃了一贯单一的美声或者民族唱法,向通俗演唱上靠拢,使得音乐剧更加通俗易懂、歌词内容直指人心,也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形成了音乐剧新的演唱风格,女主角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汪金媛用美声与通俗相结合的新颖唱法和男主角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卢向荣浑厚的男中音更是感染了观众。主题曲《三峡石》则用独唱、合唱、轮唱多种形式呈现了“一生只做一次梦”的主题,集中表现了主人公情系三峡的情怀。

在《三峡石》中,舞蹈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实际上,不论是独舞、双人舞、领舞还是群舞,也不论是穿插性、色彩性的舞蹈还是抒情性、戏剧性的舞蹈,它们都是本剧的有机构成,都是其艺术特色的一个不可取代的部分。在舞蹈动作上,剧中借鉴了不少有关土家民俗文化内容,例如跳丧舞、摆手舞等等,这与音乐上的土家山歌旋律以及服饰上民族元素的使用交相辉映。令人印象颇深的是,在表现建设场景时用工地上常见的哨声搭配着雄浑、动感的旋律,以及舞蹈上加入的团体操动作,音乐与舞蹈相互映衬,听觉与视觉交互作用,立体地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面,形象而生动地勾勒出音乐剧所发生的背景。在这里,音乐剧将歌、舞、剧有机地融为一体,显示出音乐剧艺术综合美感的巨大魅力,这也正是音乐剧区别于其它艺术品种而独具魅力之所在。

“音乐剧是舶来品,我们想做成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的作品,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该剧总导演梅昌胜说。艺术贵在创新,作为外来艺术品种的音乐剧,如何做到“洋为中用”而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音乐剧《三峡石》无疑为我们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

作者简介:刘进清,艺术学博士,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教授。

舞台美术设计美学论文 篇3

关键词:高雄都会区,高层住宅,设计趋势

台湾高雄都会区的城市风貌

位于台湾南部的高雄都会区,目前人口总数大约是265万人,是仅次于台北的台湾第二大都会区。高雄市区西濒台湾海峡,高雄港为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港阔水深,且位处东亚太平洋航线中心点,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高雄港在2000年之前,曾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的纪录。现在虽然受了经济因素影响有下滑倾向,地方政府正努力加强各项都市建设,期望能再现港都风华。高雄市区拥有山海自然景观,又有浪漫蜿蜒的「爱河」经流出海。这样天成的山、海、河交会之景观气象,加上便捷的陆海空运输能量,工商业城市背景的经济实力,使高雄都会区具备了成为全球化现代大都会的条件。高雄地区的建筑业界于1995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度的「建筑园冶奖」评选活动,迄今已历十五年,此项评比直接带动了房产界的良性竞争,近几年更扩及于公共建设的优良作品选拔,鼓舞了建筑与环境景观风潮的正面发展,形塑出愈来愈受观光客与本地民众肯定的城市风貌。

高雄都会区的高层住宅发展现况

相较于中北部的房产市场,台湾南部的民众更保持「有土斯有财」的观念,喜欢购置顶天立地的「透天住宅」,尤其以台南古都为然。高雄因属于工商都市,外来人口较多,购买住宅的需求相对较大,且由于都市土地集约使用,自然而然朝着高层住宅发展。目前台湾十大高楼排名第四的「长谷世贸联合国」大楼,从1992年矗立在高雄市区成为地标塔楼后,陆续又有了四栋超高层大楼相继建成,也进入了台湾十大高楼排名之中,而且更靠近港区,使得高雄都会区的天际线起落有致,特别是夜晚来临后华灯初上,这几栋地标性建筑的灯光辉映在夜空中与海面上,搭乘飞机或游轮的观光客从海面望向高雄市区,颇能留下深刻的港都印象。另一方面,缘于高雄都会区自然天成的山、海、河交会之景观视野,高层住宅可以享有充足的通风、采光与优美窗景;并且在实施容积率管制下,拉高楼层数相对也获得较低的建蔽率(建筑密度),而能使小区内部有较多的绿化空地。不过,增加楼层数会带来建筑成本的提高,以及施工周期的延长,另外也因为建筑法令的规范,拉高到相当楼层以上会提高各种建筑设备的层级要求。因此,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建筑开发商与其委托的建筑师在规划前期就必须不断地核算,找出最有利的平衡点来设计楼盘。台湾房地产因为民众的住宅自有率较高,已经进入饱和的成熟阶段,不是早期高获利的投资情况,因此房产开发商无不兢兢业业多方考量产品的竞争性。既要节制不必要的成本耗费,精准地管控施工周期与建筑质量,又需要将高档次的开销表现在购屋者可以体会到的关键处,也就是要满足物超所值的消费心理。然而正因为这样的良性竞争,购屋者得以精挑细选,货比三家,没有竞争力的开发商逐渐被淘汰,而专业用心的建筑团队也受到鼓舞,愿意精益求精继续钻研更好的规划与建筑工艺,此乃吾人所乐见,更是消费者与整体市民之福。

高雄都会区高层住宅近期之设计趋势

诚如上述,高雄都会区的高层住宅市场已历经竞争时期,持续在推案的房产开发商大都有相当的实力与企业文化,也各自有受到消费者认同的产品风格。以下就举三家优良开发公司近期的成功案例,分别是于2007年春完工的太普建设「风格美学」,2008年春完工的福懋建设「首善」,以及于2009年春完工的鼎宇建设「美术之星」。此三个房产个案在景气低迷期间能够缔造佳绩,有其为人肯定的共同优点,亦具相异而各有消费者欣赏的特点。下面就以区段因素、客户定位、户型格局、气候考量、造型风格、装修建材、公共空间、园林绿化、屋顶会所与灯光设计等十点来加以比较解析其异同,而提出高雄都会区高层住宅近期之设计趋势,以供相关各方之参考。

●区段因素

房产开发商普遍都有这样的认知,个案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区域地段(location)。如果能以合理的价格取得优良的地段,那么此项目大抵成功一半以上了。取得好地段需要很多的条件与努力,开发商时时刻刻要对城市中的土地具有敏感度与关注力。本文介绍的三个项目,都在高雄市区的黄金地段。「风格美学」与「美术之星」都位于高雄的美术馆园区外围,不仅具有浓厚的艺文气息及广大的美术园区绿地水岸景观,同时本区的高楼层可以展望山海形势的自然风光,这都是形成高档价位的可贵因素。「首善」则位居市中心区的林荫大道旁,对面即是公园绿地与学校,居住在较低楼层的住户可以拥有林荫大道与对面公园与校园的绿荫树海,高楼层住户则可向西远眺山海景观与城市风貌。

●客户定位

三个项目由于地段的立基点相对较高,三家公司的品牌实力也获民众肯定,因此都锁定在高端的客户,提供给经济力较充足的换屋住户。其中「美术之星」与「首善」的诉求客户比较是事业有成的企业人士,而「风格美学」的特殊品味可能更易吸引青壮精英的青睐。

●户型格局

主卧通常推演出大户型的格局。「美术之星」与「首善」大都是四室两厅三卫的豪华户型,且都有了双主卧的安排。「风格美学」则以三室两厅双卫为主力户型,部分较内侧的也配置了两室两厅一卫及一室一厅一卫的户型,提供给青壮精英或单身贵族较多元的选择。而共同的设计趋势,都将主卧室的卫生间做干湿分离的四件式布置,并且安置了宽大豪华的浴池,以及可以边泡澡边欣赏的窗景视野。

●气候考量

高雄地区由于在北回归线以南,气候相对较为炎热,日照较强。因此多将柱、梁外推到窗外,形成了深凹窗的外观形式。如此除了达到遮阳、防雨、外观立体的效果外,也避免了柱、梁占用了室内空间,造成空间局促与难摆家具的缺点。

●造型风格

三个项目虽然出自同一个设计单位的作品,但由于此三家开发商已然形成自有的风格与品味,甚至拥有具认同感的长期投资购买户,因而建筑师创作过程会采取定向的因应打造,同时可以满足多元尝试的设计乐趣。推出「风格美学」的太普建设,擅长采用经典黑、白、灰色调及充满禅风与极简的语汇,塑造出现代时尚的建筑美学。福懋建设的「首善」,在屋顶造型上表现了尊贵的宝石意象。在每个项目的创作伊始,设计团队总要先脑力激荡出几个适当的主题,再经福懋公司的决议后,将主题演绎出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据此转化为具有创意的外观造型,而且多半会运用优美的曲线在外观的表现上,这也是相当有趣的企业文化。鼎宇建设的「美术之星」,延续着美术园区的系列精品项目,弥漫着低调奢华的艺术人文品味,尊贵而不繁琐,大气而不流俗。从小区外的艺术景观围墙、庄重雅致的门卫、环绕水镜的迎宾车道,而至挑高9.9米的国宴厅与宽敞宜人的室内长廊,都在回荡着磅礴的气势。

●装修建材

「风格美学」在外观设计上,基座采用抿石子(刷石子)及黑色花岗石,配合镜面玻璃与绿化造景呈现出精致舒适的人行空间。而屋身以灰色调二丁挂及抿石子(刷石子)作层次搭配,融入时尚立体剪裁手法,以垂直线和深凹窗设计精密整体造型,及防水建筑工艺来表现动人的形体。「首善」基座采用石材为主要材质,以强调其建筑稳重感,并利用垂直的钛金装饰构材,以及水平梁带的古典装饰语汇来营造建筑华丽与尊荣的形象。「美术之星」的基座亦采干挂花岗石,标准层外墙则选用质量精良的立体山形砖来做横贴,以表现细致流畅的水平沟纹。

●公共空间

前曾述及,要将高档次的开销表现在购屋者可以体会到的关键处,位于首层的公共大堂门听,是住户每日进出小区所经之处,也是来宾到访首先感受之空间,因此开发商大都相当关注此处的表现。

「风格美学」引入精品旗舰店的空间设计概念,其超大门厅空间以玻璃光墙、银狐石墙和宽幅书法字画等三幅「巨墙」为主体,四进式的曲折动线,处处可见巧思;游走期间,每天都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旅行。玻璃光墙是第一视觉焦点,透过光影设计让空间充满时尚感。而门厅第二主题区,是将书法转化为抽象线条艺术的巨幅字画,也是当代最风行的东方时尚,豪放洒脱的笔势中,透着一股灵秀之气。并且引用空间设计里的穿透性概念,为门厅开启多层次的空间关系!伫立门厅中,人的思绪就像时空转换器,将厅外雕塑、动态水景、庭园竹林密境、银狐白墙与字画的人文意境融合在一起。

「首善」的室内装修采取装饰艺术(Art Deco)的华丽浪漫风格,搭配艺品、花卉、灯具的整体风格氛围,衬托出优质饭店式管理的顶级豪宅风范。首层设置有琴韵会馆、SPA泳池馆,二层配置影音馆、韵律馆、童趣馆与SPA馆,使住户感觉居家就像在度假村那样的休闲舒适。

「美术之星」占地10400平米,三面临路,首层全数规划为所有住户可以享用的公共空间,因此视野开阔,室内可以经由穿透设计享有户外水池与绿地的优美窗景。规划有尊爵包厢厅与天厨会馆,住户可以经过预先安排在此接待亲友,享受五星级的酒店式服务。也有歌剧魅影视听院与尔雅图书馆,供住户享受影音娱乐与书香文艺。蒸气SPA、健身房与户外按摩池、游泳池是高端豪宅的标准配备。另有一区原生林木栈道,提供住户晨间散步、午后小憩、晚间乘凉。●园林绿化

高雄地区因为积累了十五年的「建筑园冶奖」评选活动,开发商们无不挹注资金在环境景观方面的塑造,笔者认为这是高雄地区购屋者的福气。各种水景的设计,除了赏心悦目之外,大量的水域也能降低环境温度,改善小区的微气候(microclimate)。

高雄地区可供栽植的花草树木种类多元,精心搭配各种观花树种,使住户在不同季节感受季相美感。再者考虑空间的尺度与形状,配植各自适合的植栽以绿化、美化及软化环境,如同游赏于景观花园之中。户外园林已考虑无障碍空间,供老弱住户能安全优游其间。也考量了孩童们嬉游玩乐的天性,设置丰富多元的游戏场地,提供一处亲子同乐的趣味空间,充分达到全龄关照的理念。

园林绿地中的灯光设计,艺术雕塑的规划摆设,户外家具的妥适安排,各种引导标示牌的设置,植栽浇灌系统的设计安装等等,都是高档小区的必要考量。

●屋顶会所

高雄都会区的高层精品住宅,基本上都会规划空中庭园,让身处于都会丛林的人们能在居家环境中,多享有绿化休闲空间。位于地面层的绿化园林,有时候因为天候阴暗或是比较湿热时,可以上到顶层屋顶花园,眺望远景,舒畅胸怀。屋顶花园的绿化也能使得最高一层的住户减少大量的日照辐射热量。另外,设想住户们在各楼住家晾晒大型被单、布套、窗帘等的不便,也会统一在顶层平台装设晒衣棚架,以利住户上楼使用。

目前的设计趋势,高档的住宅楼盘会在顶层设置会馆,做为住户预定招待宾客餐宴的私家会所,类似酒店式的服务功能。「首善」在顶层设有空中花园、空中健身房及空中宴会厅;另外还在每栋的14楼设有阅读室家教中心,以供小区内的学童可以一起复习功课或合聘家教指导学业。

「美术之星」的三栋高层住宅顶楼都各设置一处层峰会所,会所的落地玻璃外接连无边际的水池设计。住户宴请宾客坐在餐椅上眺望远处的海面,这近景的水面与远处的海面交迭延伸,远处海天一色,使人感觉如在空中楼阁,心胸开阔舒畅。

●灯光设计

白天的建筑接受了由上而下的日光照射,而产生了预期中的阴影。然而夜间的建筑灯光设计,却可以考虑不同的投光设计与光色的运用,产生不同的夜间风貌。尤其都会区的超高层建筑,成了该区域的地标性焦点,其光雕设计能够丰富夜晚的城市风情。

一般而言,商业或公共建筑的灯光设计会比较丰富多彩,而民间的住宅高层一方面需要担负投光电费,一方面也考虑强光会对住户产生光害(光污染),而倾向比较宁静低调的灯光表现。但是近来开发商为了吸引购屋者对该项目的注目,也在建筑完工后的销售期间,表现了丰富多样的灯光变化。待销售期过了,管理费用由住户开始担负后,往往为了节约开支而关闭所有或部分的灯光。这也需要大家逐渐找出平衡点,而在规划期间就先考量住宅灯光表现的实用性。适当不过量的配置灯具,使用耗电量低的光源,以及灯具寿命、造价及维修性的多方评估。这样才能维持长久而稳定的灯光表现,以丰富城市的夜间美感。

结语

舞台美术设计美学论文 篇4

一、审美:展现儿童的“美学气质”

美术教师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儿童发现教材、生活中美的元素、因子,引导儿童学会“审美鉴赏”,在“审美”中展现儿童的“美学气质”。

1.体验生活,丰富想象

“生活”是美术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孕育着“美”。从春天的百花齐放到夏天的碧波荡漾,再到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的白雪皑皑,生活的神奇变迁可以培养儿童敏锐的自然观察力、感受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到郊外写生,让儿童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让儿童多看、多听、多想象,这样的郊外体验生活效果远远大于抽象化的“美术技法”说教。如此,既丰富了儿童的感性经验的积累,又唤醒了儿童活跃的“美的感官”。

2.解读教材,激发思考

“教材”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媒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儿童多感官参与、体验。例如,教学“冷色和暖色”,笔者首先出示图片,让儿童直观感知冷色调和暖色调画面,获得较为粗浅的感受。然后重点引导儿童理解“冷暖色调”的相对性,通过课件演示,将教材中的“猜猜看——将同样面积、同样色相的颜色分别放在暖色或冷色的背景中”,让儿童感知色彩、比较色彩,领悟到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激活儿童的色彩感受。最后通过教材中的“展馆内景”“水果蛋糕”“上海世博会展馆”等图画让儿童理解“色彩的丰富”。

二、立美:展现儿童的“美学实践”

教学中,让儿童在对美术大家作品、儿童作品等的鉴赏、解读基础上融入儿童的自我思考、感受、体验等,由此,儿童美术作品将成为儿童情感的表达、气质的展现。

1.活动立美:让儿童的感官感知获得联通

活动是儿童美术智慧生长的根源,也是儿童美术经验的建构方式。某种意义上,儿童美术教学应当活动化。例如,教学“诱人的瓜果”,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美术领域,其中瓜果有着诱人的香气、奇特的形状、美丽的颜色,是孩子喜爱的“画题”。教学中,笔者出示水果实物,让儿童多感官联通感知。通过“看”的活动,儿童描述瓜果的颜色、形状;通过“摸”的活动,儿童感知瓜果质地——如“果皮的粗糙或光滑”等;通过“嗅”“尝”的活动,让儿童感触到瓜果的味道等。在这里,儿童的多感官协调活动,为儿童的美术创作积淀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孩子们有的用铅笔画出水果,有的用油画棒画出水果,有的用橡皮泥捏出水果等,组成了丰富的水果拼盘。

2.想象立美:让儿童的经验思维获得提升

儿童美术教学的宗旨之一就是培植儿童的想象力,以便让儿童的美术思维触角获得无限延伸。所谓“想象立美”,就是让儿童在美术感知、美术鉴赏的基础上自主地创作新形象的过程。例如,教学“下雨啰”,笔者首先运用课件播放各种下雨声,直观、形象的课件演示一下子就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将儿童带入了一个“雨的世界”。孩子们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伴随着“音乐雨声”,他们的想象自由驰骋,仿佛经历着“大雨”“小雨”“毛毛雨”“雷阵雨”等雨景。在此,儿童不由自主地产生出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快乐地拿起自己的画笔,创作出属于他们自我的“下雨图”。他们用长短、疏密、走向不同的线、点等表现出雨的大小,画着自我对雨的感受。

3.文化立美:让儿童的自然生命获得滋养

“文化”是儿童美术精神生命生长的土壤。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化立美”,让儿童的自然生命获得滋养。某种意义上,美术教学“美学场”的营建是经由美术教学中“美”的文化濡染来实现的。例如,教学“贺卡”,笔者结合时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渗透尊师、敬老、热爱父母等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的文化节日背景让儿童创作出不同的贺卡。在学习中,有的孩子结合节日的特质,例如中秋节吃月饼、国庆节挂红灯等来制作贺卡,让贺卡极富创意。教学中,笔者深深感受到运用“文化立美”,可以让美术教学带来活力和乐趣,可以让儿童获得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完善,可以让儿童的自然生命获得滋养。

浅谈唐朝典型的工艺美术美学研究 篇5

关键词:唐代,工艺美术,美学研究

一、唐三彩—— 唐代工艺美术的奇葩

唐三彩生产于1300年前的唐朝,用褐色、碧绿色、白色、黑色以及蓝色等色彩混合制作出来的陶瓷再加上上面装饰着色彩鲜艳的饰物是极为豪华的道器,便是唐三彩。

唐三彩一般是为装饰填墓而制作的,其中一些唐三彩的器物全身几乎都是用玻璃色泽的彩釉涂盖,正是这种釉彩, 才能使千年不变的器物保留了它本身的优美姿态。用彩釉制作出多姿多彩的外形正是唐代技工们所常用的工艺手法,唐三彩产生于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在中国古代千年前便炫耀于世的瓷器。

唐三彩,作为中国陶瓷史上开创的一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工艺美术品,它成熟于唐代,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代就已经烧制成绿色,褐色,黄色,单色釉陶器和瓷器, 后期也使用两种釉放在同一对象上。北朝时期,虽然也有黄绿色的陶瓷釉,其颜色上釉和制作方法已接近了用三个颜色制作工艺,但它只能被视为唐三彩工艺的萌芽时期,它不属于艺术。唐代的多色釉,已成功地在同一件器皿上达到应用, 为后期金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三彩作为唐代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唐代的金属工艺

唐代的金属工艺制品以金银器和铜镜的艺术成就最高。 由于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金属工艺成为唐代突出的手工艺,装饰精美,富丽堂皇。 唐代金银器的主要品种有炉、 壶、碗、盘、杯等器皿。造型优美,富于变化。纹饰生动, 鲜花异兽布满于闪闪发光的珍珠地(又称鱼子纹)上,绚烂富丽,光彩夺目。

唐镜作为唐代金银器的艺术工艺典范,发展来源于西域文化,是中国古代铜镜制造的鼎盛时期,唐镜继承了汉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吸收了边疆民族的艺术成就,对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其融汇一体,在构图上体现出更加精细,更加美观的新视觉审美的高峰。其中大多数的唐镜上装饰着突出西域文化的特色装饰物,比如说葡萄,在唐镜上是多见的,原因是当时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的引进,葡萄的外形就镶刻在了唐镜艺术之中。唐镜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发展的顶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瓷器已取代青铜器,所以青铜技术都集中到了铜镜上。此外唐镜还作为当时人们之间社交的礼品,广泛地应用于集市之间。皇帝的千秋节日“群臣皆献宝镜”,以示祝颂。

唐代金银器是唐代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唐代艺术的代表之作,唐代是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大量外来器物的输入, 有力地促进了金银器的发展,外来纹饰渐渐融入了金银器的传统纹饰之中,形成了纹样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的风格,当然,制作技艺也极其复杂,精细。在器物成型方面, 除了铸造的以外,唐代多使用锤击成型法。这种外来技法也使我国金银器制造工艺发展到了新的水平。华美富丽的唐代金银器,也是历朝历代无法比拟的,它充分地体现了大唐盛世的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标志。

三、唐代工艺技术与美术的统一

唐代,深深的烙上了它独有的金属工艺品时代特征,在唐代之前,尽管黄金和白银在生产的过程也以同样的方式被使用后,在当时并没有使用得如此淋漓尽致。因为在唐代皇室家庭里,认为黄金和白银的使用可以使人长寿,于是把金银器神化,所以在唐代时期无论达官贵人或皇室家族的成员,谁能有金银器皿,就代表了相应的地位等级。

作为技术成熟的一个时代,它的基础是原材料加工技术的成熟,而到了唐代,各种冶炼方法的成熟和发展为当时提供了物质基础,也让唐代金银工艺达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 在高度统一的唐代金银技术与艺术里,其精湛的技术和工艺美术理念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状态。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它的价值代表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造就了统一的实践形式和审美形式。

舞台美术设计美学论文 篇6

1 茶艺的意境之美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意境之美是我国茶艺美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 在古代许多茶诗茶画中, 诗人和画家都希望能够从自己的作品中传达出丰富的情感, 通过文人雅士的创作而获得丰富的联想, 传达出作者的独特情感, 并从中表现出作品深刻的意境之美, 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在美术教育中, 教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讲解分析, 给学生树立更积极美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将这种价值观念慢慢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与心灵当中, 提升他们的审美价值和品位修养。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茶与中国传统思想密切相关, 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十分深远, 茶文化与绘画家思想相融合, 充分体现出仁义道德与追求自然之法, 同时也使茶文化的思想意蕴更加突出, 茶文化与哲学思想的进一步融合, 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体现了人与茶之间的情怀。茶源自自然, 集天地之灵气, 被人们赋予了清新高雅的气质, 茶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离不开自然的亲近, 由此, 饮茶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幅山水画的形成过程, 充满自然灵气。饮茶也成为古今人们最喜闻乐见的一种习俗。在古代, 从皇室到平民, 对饮茶都有着独特的爱好, 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 茶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逐渐从最初的物质层次上升到精神层面, 饮茶也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思想内涵, 饮茶成为一种高雅的行为代表。

中国画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画面形式感极强。而饮茶过程更像是在绘制一幅美妙的山水图画, 将各种自然之景错落地安放于纸上, 采用不同的布局与构图, 从不同的视角展现自然, 正如饮茶一般, 依据作者的经验与眼力, 运用细腻严谨的笔法, 精于调色, 体现出极具特色的时代风貌, 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茶艺点茶中, 也像绘画中的晕染一般, 一笔一笔而出, 看似简单, 实则变化不断, 使整个画面层次更加分明。在品茶中, 就是对画面的欣赏过程, 给人以无限联想, 每一处自然之景都点缀其中, 充满了自然之美, 让人留连忘返。中国茶艺传达出久远的韵味之美, 而这也充分地展现了茶人们的品位修养。从茶到香, 从抚琴到茶人, 都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仿佛一幅优雅的水墨画。中国绘画中的韵味之美与茶艺之美有相似之处。在水墨画中, 通过水在纸上的渲染, 形成了水墨相映的效果, 给人轻松自然的感觉, 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画的风雅韵味。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画中之韵味, 从中获得与画者相通之心意, 感受画者所特有的情怀。

2 茶艺的品味之美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茶有着甘苦之美的妙处, 品茶之人最看重的除了茶叶好坏之外, 更看重的是煮茶之技巧, 这也是将茶味上升到最佳的重要途径, 最后才能更好地品饮茶香。

茶有着丰富的品种与特点, 不同茶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例如黄绿、嫩绿、金黄、红褐、暗红等, 这些丰富而多变的色彩同样能够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中国画有着较强的笔墨痕迹, 以传统的绘画方式呈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以齐白石的《虾》为代表的作品则将味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白石擅于运用淡墨掷笔, 浓墨点睛, 落笔干净利落, 艺术功力精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画家对于墨色与技法的巧妙使用, 尝试从中获得丰富的意韵技巧。学生即使画不出来, 也能够从大师的笔墨之中体会到传神之美。

此外, 在美术作品中还形象地体现出艺术的含蓄之美。含蓄是美学中的最高境界, 虽然不着痕迹, 却能尽感风流。在美术创作中, 含蓄也是一种重要的技巧。绘画也离不开含蓄之美, 在许多美术教材中也可以看到有以诗配画的内容, 充分展现了诗画一家的含蓄之美。许多现代画家都在绘画作品中配以诗作, 更增添了画作的含蓄之美, 将画面的意境渗透到观者的心中, 给人以更深刻的情感共鸣。对于教师而言, 也可以将这种含蓄之美引入教学当中, 通过给学生进行美术作品中含蓄之美的评价, 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启迪, 提升个人的思想品味。

3 茶艺的器具之美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茶具是茶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汤只有配以合适的器具, 才能衬托出其美好的姿态与色彩。茶杯对茶汤的鉴赏也起着重要作用, 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茶色, 极具观赏价值。在美术教育中, 造型之美与器具之美有相通之处。

在美术教育中, 几乎都会涉及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讲解, 能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了解到古代器具的造型与特征。通过器具的欣赏能够感受到那个特殊时代的文化气息, 无论是张扬或是沉静, 都与那个朝代的文化密切相关。雕镂之美是古代器具艺术的主要体现之一, 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雕刻艺术, 教师可以从讲解古代传说故事到展示实物图片,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雕刻艺术的独特之美, 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更清晰的了解与认知, 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雕镂本身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它所体现出来的厚重与细腻之处, 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对传统文化的欣赏过程中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

此外, 在古代传统哲学中, 阴柔之美也有较强的表现力。阴柔之美是传统哲学中的精髓所在, 具有长久温和之感, 更容易唤起人们对于情感的认同之感, 并将民族情怀更好地体现出来。我国茶艺中所表现出的阴柔之美, 既表现在对汤色的欣赏中, 也能够从茶艺之人身上找到。青花瓷是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也充分展示出柔美之感。从这一造型当中, 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一位婀娜的女子在精心地泡茶, 她的一举一动都传达出无限的艺术美感, 她的服饰、妆容到发型中都藏着一个精妙的世界, 让人进入一个无限遐想的世界, 唤起每个人心底最深处的情感。

4 茶艺的品饮之美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茶艺品饮既是一种行为艺术, 也是一种审美过程。茶艺过程从准备茶、器具到投茶、煮茶, 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对美的追求与体现。品饮过程是对茶艺的欣赏, 同时也是对思想情感的体会与升华, 是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方式。在美术教育中, 茶艺的品饮之美就是一个设计的过程之美。可以说, 品饮之美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的提炼与净化, 是艺术的完美升华。

在人生的大课题中, 淡泊之美是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种心境之美。淡泊与世俗是相对应的两个词语, 尽管在美术教育中, 学生的生活与世俗的联系并不紧密, 但是通过对淡泊与世俗之间的正确认识, 能够使他们更好地发现生活之美, 从中提炼出更适合的绘画题材, 将这种心境融入到美术创作当中, 提升美术作品的恬静自然之感。在中国古代, 文人雅士常常将梅兰竹菊运用到中国画中, 以表现其高雅脱俗的情境, 这些自然景物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 传达出正直谦逊的品质, 体现出作者高尚的思想感情。美术作品正如茶之器具, 能够使人之性格净化得更加闲适自然, 使其胸怀开阔。由此, 淡泊之美才是人心之所向。

在人们饮茶之时, 总有一种神清气爽之感, 这也是饮茶所能带给人们的奇妙趣味与深刻印象。这种趣味也正是创作之正途。在许多美术作品中, 都能够给人以奇妙之感, 虽然在画面中完全看不到作品主题的内容, 但是却能够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即一种远离世俗, 追求高尚艺术的境界之美, 观者似乎能够从中获得空间的延伸, 冲破传统艺术的束缚, 感受新的艺术风格与魅力, 这种艺术创作思想更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 教师也应当教会学生要学会绘画的最终目标, 即做特别的自己, 画与众不同的画, 这也是做人的最终目标。

5 结语

茶艺美学是一种传统的艺术门类, 茶艺之美在于人心之美。品茶在于品人, 茶艺之美则是人格美好。通过对茶艺美学的分析可以得知, 茶从味、境、器、饮方面体现了其意韵之美。美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 与茶艺美学有其相通之处。以茶艺美学为借鉴, 从修养、造型、思路与技巧等方面提升美术教育的层次与标准, 相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茶艺美学中了解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意韵, 能够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曹锋.追本溯源---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6 (10)

[2]马亮亮.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性写生教学的价值及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0) :112

[3]周红叶.化静为动, 化繁为简---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 2016 (20)

[4]李语文.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14) :148

[5]龚婷婷.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 2016 (20)

舞台美术设计美学论文 篇7

关键词:民间美术,彩陶,美学内涵

一、民间美术产生的背景

自古以来,人们对民间美术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已充分重视到它的美学内涵,它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体现了民间朴实淳厚的审美观念。中国的民间美术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民间固有的生活环境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人们不仅认为它是特定的装饰物和欣赏品,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标志。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现在图案形式上,反映了民间文化质朴的审美情趣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民间的淳朴风情,是中国民间艺术美的结晶。

二、彩陶艺术

彩陶即彩绘陶器,它是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在事先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而后入窑烧制而成。它的表面富有光泽,一般情况下彩绘不易脱落,胎底上呈现出赭红、黑、白多种颜色相结合的漂亮图案,起着美化装饰的作用。彩陶中的绘画艺术是史前艺术的主要构成部分又是艺术的重要源泉。通过对彩陶艺术的研究,我们可以探究出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到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的全过程,我们祖先的精神风貌和神韵是陶器上物化的浓缩。

三、彩陶图案中的美学内涵

1、彩陶图案中的线条之美

在大自然界,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多样天然的线条——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山峦重叠的起伏线、各种建筑的外输廓线等等,这些都是天然固有的线条。在彩陶图案中,我们能够看到各种各样不同形态的线条,这是人工的线条。不管是天然的线条,还是后天人造的线条,它们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并且经过某种方式的人为组织又形成新的形象,能够作出丰富的情感表达。我们不仅赞叹它线条的丰富多彩、构成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深刻的是被图案流露出的情绪感动。这种神奇的艺术魅力不仅来自于它的造型、色彩以及纹样,更多的是图案中的线条发挥出强大的功能,线条所表达的艺术语言,有着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罐鱼石斧图。罐鱼石斧图彩陶缸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地沟类型。在陶器的外壁一只罐鸟嘴里衔着大鱼,右边绘有一带有手柄的石斧,石斧上典雅的装饰和左徽可能象征着古代的某种权利。作者用白色平涂的方法绘出罐鸟、鱼和石斧的形状,而鱼和石斧的外轮廓线以及罐鸟的眼睛,则用黑线勾勒出,线条粗壮有力,使得画面给人粗犷豪壮之感。罐鱼石斧图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最高成就,充分显示了其美学内涵。

2、彩陶图案中的色彩之美

中国古代民间美术的用色契合色彩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注重色调中蕴含的意义且重视色彩给人带来的审美感知,它积极追求给人带来轻松愉悦之感。例如,三原色中的红黄两色,都能带给人们蓬勃、温暖、激动的心理体验,是一种乐观、积极的视觉心理反应,也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语言。马家窑彩陶,以橙黄为底色,然后多用黑色彩绘,半山和马厂时期还出现红彩和棕色复合彩,这一时期彩陶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及漩涡纹,色调明快和谐、秀丽精美,在我国彩陶艺术史上达到了顶峰。

3、彩陶图案中的纹样之美

新石器时代彩陶器皿上的纹饰大都集中在陶器的口沿和上腹等部位,或者绘制在敞口盆的内壁,这些纹样不只起装饰的效果,更是我们祖先的精神寄托,这些纹样表达了我们的祖先对某物的崇拜和信仰。彩陶之所以能够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和欣赏品,是由于它的纹样和造型、线条以及色彩的完美结合。彩陶的装饰纹样丰富,常见花纹为几何形纹饰:三角、宽带、波折等,其中三角纹贯穿陶器纹样的始终。除此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动物纹样,如:鱼纹、鸟纹,蛙纹等,其中鱼纹的使用是历时最久且次数最多的一种。这些鱼纹体现了原始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家族生育欲望的追求。由于原始人们对动物某种能力的渴望,于是出现了人与动物纹样相结合的图案,最典型的就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人面鱼纹。在彩陶的内壁绘有两种图案,一是嘴的左右两边分别衔有一条细长的鱼,鱼头的轮廓和人面嘴的轮廓线刚好重合,两耳也分别饰有鱼形,两个相对称的圆形人面。另一组图案为两两相对的独立鱼纹,画面简洁而形象,其象征的意义,目前说法不一,有图腾符号说、生殖繁衍象征说,也有祈求渔猎生产、盼望丰收等不同说法。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表达了古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4、彩陶图案中的造型之美

彩陶的造型传达出古人们强烈的情感,它形体的变化满含着张力,这种张力和潜藏在其内部的收缩力相平衡,能够给人以生命的活力之感。彩陶造型的设计符合人们“物以致用”的心理需求,口部向外张开,这样的设计使人们能够完全倒出其中的物体。容量是彩陶造型的重要因素,它的大小取决于陶器左右两侧曲线的弧度。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弧线是很难觉察到它的不对称性的。半山类型的彩陶中,双耳壶占大多数,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是古人们追求它的轴对称美原则。陶的体量,结合造型上的实用美观,既有气势又不笨重,充分展示了其美学价值。

四、结语

彩陶中的美丽图案是我国古代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因为古人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具有审美性、象征性和实用性三位一体的彩陶艺术诞生。这些图案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基础,它的线条、色彩、造型、纹样的完美结合为以后的艺术道路指明了方向。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不仅质朴纯真且充满了神奇色彩,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立意之深远、韵味之悠长,是今天人们进行艺术研究的宝库。这些美丽的图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传承并创新,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和美学特征。它使得人们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勤劳、智慧的原始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颜鸿蜀,王珠珍.中国民间图形艺术[M].上海:上海书店,1994.

舞台美术设计美学论文 篇8

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方法的形成是根据中国道家哲学思想“万变不离其宗”构成的。而道家的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 俗称阴阳鱼。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 相对统一的形式美。比如, 戏曲里的子午相, 这是对舞台上人物造型的一种要求。夜晚的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子时, 白天的十一点到下午一点是午时。“子午”就是一个在白天, 一个在晚上, 而又遥相对称的意思。子午相就是要求演员在亮相的时候, 面部、眼神、胸部、双臂、腿脚的摆放位置应处于不同的方向, 而又能互相映衬, 从而达到平衡。从美学上说就是在参差错落中求平、求顺、求美, 而忌讳绝对均衡式的呆板造型。还有戏曲中最重要的十欲望:欲左必先右、欲右必先左、欲上必先下、欲下必先上、欲进必先退、欲退必先进、欲收必先放、欲放必先收、欲响必先轻、欲轻必先响、欲快必先慢、欲慢必先快、欲直必先弯、欲弯必先直、欲正必先斜、欲斜必先正、欲矮必先高、欲高必先矮、欲浮必先沉、欲沉必先浮。这十欲中, 每个句子中的内容是相反的, 互相矛盾, 即构成一双阴阳, 形成太极图。戏曲里的上场和退场形式运转太极图的动力, 而演员的唱、念、做、打的形态则构成阴阳交叉的曲线。中国戏曲舞台的最大特征是演员以唱、念、做、打的程式化方式, 表达演员的内在情感和传达感情的写意性和以程式化展现舞台空间的虚拟性。

2 传统戏曲舞台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社会备受瞩目的艺术形式, 它既是舞台技术的手段, 也可以在舞台上构成虚拟空间, 并且以抽象的形式表达人物内在活动和思想变化。换句话说, 多媒体技术自身可以表达虚拟性和写实性。而中国戏曲注重以程式性来表达舞台的虚拟性, 这就意味着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戏曲有着共同性, 为二者的融合带来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戏曲的虚拟性和多媒体技术的虚拟性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戏曲艺术以“形式虚拟”造成审美意境及追求创造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而多媒体技术的虚拟性是直接创造虚拟空间并传达给观众, 所追求的是缩短虚拟和现实的距离, 以单纯的感官愉悦和摄魂的超真实形象瞬间捕获大众的注意力。“形式虚拟”是中国戏曲的灵魂, 如果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虚拟性的介入而冲淡甚至遮蔽了戏曲虚拟性特质所追求的写意性审美氛围, 最终沦为后现代数字技术的“仿真”实验品。所以多媒体技术无论怎么新潮, 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所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为艺术服务, 为剧情服务, 为演员服务。

3 多媒体戏曲舞台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 由于技术的限制, 背景主要以绘画或者雕塑来构成, 所以演员的表演形式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现实空间的约束。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 这种空间的表达方式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展, 使空间转移更加自然生动并且打动人心。

3.1多媒体戏曲舞台的时间和空间的穿越

多媒体影像以一种连续的画面效果将舞台空间、视觉构图、灯光与声音一同整合到四维的空间体验中, 以此来表达演出的节奏。这种综合手法的运用能够便捷地改变演员所需的舞台环境, , 并通过大量的图像信息包围观众, 使演员与观者置于特定的自然或心理环境中, 以此烘托剧情氛围。例如, 2009年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的多媒体音乐京剧《白娘子·爱情四季》, 该剧引入影像等视觉技术可以扩充和延伸舞台的空间, 起到了丰富舞台效果的作用。所谓“爱情四季”表达春、夏、秋、冬。其中“春”代表修炼成仙的白娘子来到人间, 以绿色为基调, 展现舞台一片春意盎然, 凡心已是春心萌动;“夏”是白娘子与许仙成婚, 以火红为基调, 欢乐喜庆的气氛甚为浓烈, 甚至唢呐和竽筝也搬上了舞场;“秋”是以蓝色为基调, 表达黄叶满天、萧杀气息、水漫金山, 蛇仙水怪与神兵天降激情斗杀;而“冬”则是以白色和黑色为基调, 表示白娘子被镇雷峰塔, 一种世界清冷, 人间悲凉的情绪油然而生。四个季节, 也有四个不同的故事:断桥相识、喜结良缘、水漫金山、再别断桥。

摘要: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戏剧的东方一支, 是全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然而,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技术的发展, 以光鲜绚丽的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西方舞台形式慢慢浸染着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认识。不容否认的是在多元文化日渐兴起的今天, 传统艺术日趋被边缘化。但这也为传统戏曲在当代艺术中发展的瓶颈找到了突破口, 那就是注重神韵的中国戏曲与布满光影效果的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在传统戏曲艺术中保留原有的美学特征的同时, 又有现代的审美特征的韵味, 使之焕发出崭新的光彩和神韵。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传统戏曲,融合,美学

参考文献

[1]韩勤.论昆曲写意性的唯美化特征[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文艺学, 20070701:9-14..

[2]朱文相.中国戏曲学概论[M].北京:.第一版,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326.

[3]徐上.论影像在戏曲舞美创作中的运用[D].北京:, 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戏曲学, , 20130609:31-38.

[4]左雪梅.新媒体艺术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D].大连:,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1303:24.

舞台美术设计美学论文 篇9

【关键词】李泽厚实践美学;艺术思想,美术教育;实践艺术

J212;J12

一、实践美学视野下物质实践艺术教育的特征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集中反应形式对人的艺术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思想,高效深刻化的艺术实践价值观不仅能丰富受教育者的美术情感,更能陶冶其价值情操。实践美学史物质形式再造的艺术情感展现,其自身的艺术情态体系更加接近于视野化艺术情感的特征,对于人的艺术思感有着更加直接的教育形式展现,其自身的艺术传承精神和其物质实践的艺术化都是促进美术教育体系内涵豐富的重要架构,其自身的艺术情感化更是能够唤醒艺术专业学生内心沉睡的创造性潜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让艺术专业学生更加懂得实践出真知的艺术实践原则。相对于实践美学所倡导的艺术行为方式我倒认为其所倡导的艺术实践价值观是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集中化的艺术情感,有效的弥补学生潜在艺术理论能力的不足,增强学生艺术情感的凝聚力。但是相对于传统的艺术教育而言,实践性的艺术教育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艺术创造能力,增强学生与艺术作品的情感共鸣。但是与传统的艺术教育相比,实践性的艺术教育还缺乏较多的实践艺术理论的支撑,没有集中性的艺术方法论,无法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艺术实践价值观。但是实践性的艺术美学作为一种时代潮流的尖端艺术体系其自身的理论缺陷可以靠长期的艺术实践发展来密度,通过众多艺术家有力的艺术作品的创造,从而达到理论体系完善的地步。但是作为当代的实践性艺术教育要保持自身规模化、体系化的发展除了自身艺术思想的转变之外,还要依靠艺术教育传承性的特点来扩大自身的艺术影响力,结合于时代特征,创造出独属于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深刻发扬其艺术理论价值观。

二、实践美学视野下的情感化艺术教育体系

对于实践美学来说除了自身的发展与艺术发扬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外,相对于教育来说促进其艺术教育形式的产生是促进其有效发扬和艺术风格创新的关键点所在。但是要保持其适当规模教育形式的产生除了有重要的资金投入外还在于人们艺术教育思想的转变,换言之就是艺术教育的传承者提高实践艺术的重视程度,转变自身的教育态度,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实践艺术的魅力。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知识视野和基本的教学理念,所谓教师的视野格局决定着学习某学科所付出正规兴趣的比例,教师不具备完善系统的教学视野格局,如何能够有效提升学习的基本学习热情呢?艺术实践性课堂的构建除了搭配先进的教学理念外,还要注重基本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基本的艺术教学逻辑的使用,单元化的艺术填鸭式教学是难以满足艺术素质教育对学科要求的,所以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的艺术教学模式是保障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实践艺术基础素养的关键所在。在基础艺术实践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艺术的思感化教育,促进艺术时间教育的普适性增强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但是在难以企及的纯正实践艺术逻辑方面做好艺术价值观的教学也只是基础性铺垫;是基本教育理念的达标而已,真正做艺术实践化课堂的构建才是提升实践艺术基本竞争力的关键点所在。

三、学生实践艺术思感的提升

要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艺术思感不仅要结合文化视野下分析实践艺术的产生形态,更要从精神层面来看待艺术实践价值观的产生。结合实践下所营造出来的人文意识形态,逐渐汇聚成了人们实践视野下的艺术人文思感并且这种思想不断的凝聚刻画在人们的主观印象中;形成了多种样式的油画艺术意象。艺术创造的精神化意象,主要的表现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人文思感的汇聚,进而形成的精神意象,另外一种就是,艺术人文场景的塑造结合于精神信仰的传承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膜拜的情感。无论是,膜拜情感的产生,抑或是实践艺术思感的汇聚都来源于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精神意象的表现主要来源于人们对天地自然情感的膜拜和对于社会劳动实践所产生的一种深刻感情。在实践艺术的表现中主要的“元素表现魅力”和来源于艺术场景的实践感情。对于天地万物感情的不同领悟汇聚成了独特的实践艺术思感,人们在社会劳动中所产生的精神膜拜,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感情汇聚到了艺术实践意象表达当中,通过集中显现的艺术形象刻画来表现出这种艺术的魅力。实践化的人文思感的汇聚主要来源于人们的艺术信仰,源于生活的艺术心灵带给创作者本质纯真的艺术感悟。因此要想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价值观还需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全面深化的体验自然中的艺术唯我和物质实践精神,塑造内心的艺术实践价值观念,提升自己的领悟能力。

四、结语

结合于实践精神产生的实践美学是艺术体系的一次有效突破,不仅将人们的艺术精神运用到实践视野下,更是融汇了物质实践精神来全面提升艺术者的艺术领悟能力,促进其实践艺术情感的产生。当然对于教育来说实践美学更是启迪学生艺术慧心的重要教育形式,更是艺术传承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当代艺术教育的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戈.艺术实践与博弈[D]. 鲁迅美术学院 2013

[2]马啸.对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艺术家主体性的思考[D]. 中国美术学院 2011

[3]王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实践[D]. 西安美术学院 2008

舞台美术设计美学论文 篇10

讨论美学思想学习的特点前我们要先明确一点, 即美学与美学思想是不同的, 朱光潜在其晚年著作《美学拾穗集》里, 作出了这样一种用语上的区分:“美学”与“美学思想”。他认为, 1750年鲍姆加登的《美学》这本书出版, “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而“美学思想”却与“人类历史一样的古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 美学作为学科的时间并不很长久, 但美学思想却一直都存在, 无论是魏晋六朝时代的诗歌、绘画还是书法, 比如谢灵运、顾恺之、王羲之等人的作品, 对于后世艺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而这个时代所酝酿的各种艺术理论, 如钟嵘的《诗品》、陆机的《文赋》等都为后世的文学、绘画理论奠定了基础。正因如此, 过去对于美学思想的研究就从魏晋六朝开始。而先秦两汉时的美学思想则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其实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汉代这段时间里, 美学思想也曾如花朵般静静绽放过, 并且这些思想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影响着后世。因此, 为了对中国的美学思想有更全面与深刻的了解, 我们在学习美学思想的时候就要注意两个特点:第一, 中国历史上, 美学思想不仅仅是存在于哲学作品中, 而且历代的诗人、建筑学家、画家……所留下的各种理论中也都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美学思想时要开阔眼界, 广泛涉猎, 搜寻更丰富的材料来分析研究;第二, 各门传统艺术, 比如绘画、诗文、戏剧、建筑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独特体系, 而且各门艺术间相互影响, 有时候甚至会相互包含。因此, 在学习美学思想时要充分认识到各门艺术之间的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美学思想研究的难处变为它的优越之处, 并且赋予这一研究更特殊的意趣。

二、先秦时期的工艺美术及其中体现的美学思想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若论造物工艺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由于生活的需要, 人类对各类的石、骨、角进行加工制作, 并在这一过程中在脑子里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器物形态, 形成了造型的观念。

先秦时期的雕刻艺术充分展示了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如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石峡遗址出土的几件玉琮, 其中一件就是在简单的转动轴上机械操作得来的, 这证明当时的人类已有了简单的玉饰钻孔打磨的技艺了, 并且对于玉饰的造型有所考虑, 尽管只是处于极简的形态。到了商周时代玉器的制作则不仅是只考虑其用途, 其外形也更加精美, 如河南殷商妇好墓中出土的755件玉器, 有各种礼器、柄形器及配饰等, 其中多是平雕、圆雕的动物、人物, 形象生动, 线条流畅。

先秦时代的陶器制作也是艺术与美学的巧妙结合。人们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矿物颜料描绘, 再经高温煅烧, 经过这般制作纹饰色彩愈加鲜艳, 与器物的造型形成高度统一, 从而达到了美化装饰的效果。原始陶器的造型并没有很大的突破, 直到快轮工艺的出现, 陶器的造型才发生了重大变化。如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杯”, 造型挺拔规整, 器壁匀薄。这一时期的陶器造型技艺均是原始审美进一步发展的体现, 因为人们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技巧, 同时还表现了他们自身的艺术构思以及对美的理想追求。陶器在商代后的发展, 又出现了贵族专供的高级陶器, 如白陶, 是由高岭土烧制而成的, 扣之有声, 色泽皎洁, 代表着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也是我国瓷器的前身。在这些陶器的制作中, 工匠们从技术结构的设计到外形的设计都必须达到合理、美观, 这就要求他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艺术使得作品既要体现出工艺美、形式美, 又要具备时代的特色。因此在先秦陶器制作工艺中, 美学思想始终贯穿其中, 美与生活在工艺文化中相互结合, 相互发展。

青铜器是先秦时期人们的又一重要发明, 主要是利用采冶或铸造的方法制作。青铜礼器的制作在商代可以说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如1939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做工极其考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六分其金, 而锡居其一, 谓之钟鼎之齐 (剂) 。”即铸造钟鼎一类的器物, 铜与锡的比例应为6:1 (铜占85.7%, 锡占14.3%) , 这样可使器物呈橙黄色, 比较美观, 并且可以敲击出美妙的音响。由此可见, 古人在青铜器的制作中, 首先考虑的是其造型、色彩是否符合审美,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追求更高的理想即创造新技法力求使青铜器的敲击声响亦达美境。

先秦时期虽无明确美学思想提出, 但每个人、每件工艺作品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发展、新作品的创作。而通过对各种新作品的外形、原料、合理性的考虑, 工匠们在先秦工艺作品中不断融合了文化的精髓以及审美的观念, 从而使每件作品都成为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三、古代哲学文学及其中体现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人民不仅在创造新式器具上展示了高超的技艺, 在哲学文学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体验。在先秦时期就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 他们在自己的人生哲理中不可或缺的都有探讨关于美的问题, 谈到对艺术的理解。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和孟子, 以及先秦著作《淮南子》《礼记》等都提出了各自对于艺术及美的个性理解, 比如孔子善用绘画来比喻礼, 用雕刻来比喻教育。当然中国哲人的思想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与西方哲学中的美学有着相当大的悬殊, 中国古人惯以自身的生活与自然结合的体验而得出哲理, 而西方人则非亲身感受, 而是根据已有的经验规则利用严密的逻辑来演绎推导出观念与哲学体系。在先秦诸子哲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与自然相契合的浑然天成的大气之美, 即美学中的“自得”思想。从美学的角度看, “自得”意味着审美体验的超越前人, 不依藩篱, 更意味着个性的独立, 破除已为僵硬外壳的既成模式。当这种自得思想被先秦诸子百家所吸收后, 表现出来的就是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孔子之类的“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此类尊重艺术尊重美, 寻求礼乐的本质和根源, 于自然之中体验大道而得真理。另一类则是墨子、庄子之类的“非乐”、“见独”思想, 他们对于艺术与美持有的是一种否定、批判的态度, 认为对于艺术与美的追求是物质欲望的表现, 应该坚持精神的朴素与升华。但是一言以蔽之, 无论是尊重美和艺术, 积极探寻美, 还是持否定批判的态度, 都为先秦时期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对后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总结

中国历史的划分使得中国美学的研究呈现出阶段性, 先秦时期中国虽未正式出现美学的分类, 但美学思想已然萌发。诸子百家常用艺术作比喻来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 与此同时,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工艺品中所表现的无论是《考工记》中所形容的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一种状态, 还是魏晋六朝之后“初发芙蓉”以素为美的理想追求, 都是中国古人对美的感悟与理解。乃至后世其与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重叠交织共同演变发展出今时中国的独特美学思想。可见, 先秦时期的工艺美术与哲学、文学是中国美学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朱光潜.《美学拾穗集》.百花出版社, 1980.8页.

[2]范琪.论先秦工艺文化中的科技与艺术.焦作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33页.

上一篇:《药剂学》的学习方法下一篇:歌唱中呼吸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