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美术理论(共12篇)
舞台美术理论 篇1
春节临近,万象更新。2011年1月12日下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美术理论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新一届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主任王仲(《美术》杂志原主编)、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李一(《美术观察》主编)、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杭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委员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宏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许向群(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军营文化天地》主编)、余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敢(清华大学教授)、邵建武(《人民日报》美术版主编)、陈平(上海大学教授)、林木(四川大学教授)、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赵农(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殷双喜(《美术研究》副主编)、钱海源(湖南省展览馆创作员)、康书增(新疆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曹意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黄宗贤(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河清(浙江大学教授)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主任薛永年、副主任兼秘书长李一主持。
首先,薛永年主任就新一届美术理论委员会的工作方略、长期规划、工作重点、活动项目、活动方式提出了建议。他指出,新一届美术理论委员会将本着协会章程第八条规定,“努力加强美术理论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美术评论,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站在整个国家文化角度考虑问题,团结一心,求同存异,群策群力,以“融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不辜负时代重托,努力为推动中国美术理论事业和整个美术事业的发展而开创新局面。今后要把理论委员会办成学习型的集体,办成团结关心理论委员会内外广大美术理论家的核心,办成认真思考、踏踏实实干实事的团队,围绕大局,密切联系实际,掌握正确方向,把握学术前沿,提高精神素质,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认真继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美术的优良传统,坚持艺术地把握世界而尊重艺术规律的原则,努力建设当代的、民族的和开放包容的中国美术理论体系,开展严肃的美术批评,谋划理论创新的新思路,破解理论认识上的新难题。建议在今后5年内,搭建一个可持续的高端理论平台,定期举办“美术中国论坛”,加强与中国美协各艺委会和各地美协理论委员会的联系,推动地方美协理论委员会的成立与发展,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工作重点将放在研究艺术发展规律,开展严肃的美术批评和建构当代中国美术理论体系方面。2011年将配合中国美协举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美展召开研讨会,继续承办表彰“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活动。并就当前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问题,举办与有关艺委会或与地方合作的学术研讨会。
与会委员围绕薛永年主任所提出的工作思路和设想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定期举办“美术中国论坛”是十分必要也是可行的,在逐渐走向文化自觉的今天,通过定期的论坛向世界发出中国美术的声音,讨论和解决前进中所出现的问题,破解理论认识上的新难题,对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委员就“美术中国论坛”的主题、活动方式发表了意见。
进一步认识理论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理论委员会的功能,加强责任感,自重、自信、自强,是会议讨论的热点之一。王仲认为,应该强调理论委员会的功能,加强理论对美术创作的指导作用,理论要联系实际,立足于发展,可考虑从中国美术创作实践方面确定研讨活动的选题。美协的其他艺委会只代表单一的美术门类,而理论委员会的工作涉及到各美术门类,应尝试与其他艺委会合作办学术活动,同样可以与各地美协共同举办活动。刘曦林希望中国美协进一步重视理论工作,充分发挥理论家的作用。梁江认为,理论委员会对于美术的重大问题应该有自己的声音。罗世平建议,认真思考理论委员会的角色和定位,工作重点要放在如何引导美术的发展上,不能再摇摆不定。林木也认为,理论委员会在各种美术活动中要把握好方向,理论家要有主心骨,应该考虑怎样介入活动,不能被别人牵着走。殷双喜建议,理论委员会举办国家级的美术论坛,要注重品牌质量,让更多的青年美术理论家脱颖而出。徐虹强调,理论委员会应有国际视野、自己的品牌、学术立场和发声途径,既要有近期目标,更要有远期目标,应找出一些终极关怀的题目来讨论。
认真研究艺术规律,建立美术批评标准是许多委员关心的问题。王宏建认为,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术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责任重大,对美术批评标准要认真研究,美术批评要负重任,对在世和不在世的美术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黄河清针对当前的美术现状,认为建立中国的艺术标准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心。余辉结合自己的研究状况,认为中国的美术史论在国际上重要的是话语权问题。
与会委员越来越认识到理论对创作实践研究的重要性。钱海源指出,美术创作实践研究是一个大课题,应该进一步重视。郑工认为,确定研究选题范围时应侧重于创作实践的理论研究,当前的大项目少,个人的研究过于零散,应集中力量做大课题。
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阐释是美术理论家不能回避的责任。张晓凌从文化发展战略的角度指出,美术理论家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做中国当代艺术的阐释者和推广者,要花大力气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美术在世界上的形象。黄宗贤认为,理论委员会应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关注当代艺术,包括对民间的体制外的艺术都要认真研究,积极反映现实问题,理论家不要自我边缘化。
基础理论研究、美术史研究是美术理论委员会工作的重要方面。理论委员会委员大多来自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如何进一步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和美术史研究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陈平结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高等院校美术史年会,谈了世界性与美术史构建的关系。张敢结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的经验指出,研究西方美术史,其研究视点和研究立场最重要,中国的美术理论家对西方美术史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判断。
加强中外美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与世界各国美术家、美术理论家建立密切的联系,彼此交流学术成果,在今天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许多委员建议,在工作规划中,把中外美术交流纳入其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国家对中国美术的了解是局部的、支离的,理论委员会有责任向世界整体地、系统地介绍宣传中国美术。
长江后浪推前浪,培养青年美术理论人才是与会委员热议的话题。黄宗贤等委员建议理论委员会设立为青年理论家评奖的平台,薛永年主张应大力扶持青年美术理论家,在适当时机开展青年美术学学术论文评奖活动,表彰优秀的青年美术理论家。而学风端正、评审公正是学术建设的重要方面,陈传席对此发表了建设性意见。
最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委员在发言中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和高度责任感,他们纷纷表示不辜负时代重托,按照薛永年主任提出的工作设想,团结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术资源,为理论委员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张晓凌表示,中国国家画院愿为理论委员会的学术研究提供方便。陈履生希望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成为理论委员会学术研讨的阵地。梁江表示,中国美术馆要与理论委员会密切合作,共同举办学术活动。邵建武认为,理论委员会要做大事,他愿意搭建理论家和收藏家的桥梁,且《人民日报》美术版可为理论委员会学术活动配套宣传。罗一平建议继续做好“广东论坛”,广东美术馆可以成为理论委员会的展示平台。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广东拟举办大型纪念展览,希望理论委员会组织相关的学术论坛。许向群作为部队系统的代表,希望大家多研究军旅美术,并且表示愿为理论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多承担些责任。刘伟冬希望理论委员会在南京举办学术活动,南京艺术学院愿做东道主欢迎大家。赵农、康书增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希望大家深入研究西部美术和少数民族美术,愿在任期内尽职尽责,贡献自己的力量。
薛永年主任做最后总结,他感谢各位委员的建言献策,表示将根据大家的建议,再进一步协商,制定出工作计划。他说,新一届美术理论委员会将会把握好自己的学术定位,横看世界,纵看历史,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这次会议召开的前一天,中国美协召开了国家美术“十二五”规划会。两次会议的召开,明确了今后五年美术理论的发展目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将证明,新的理论委员会一定会发扬上一届理论委员会的成绩,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美术理论新局面。□
舞台美术理论 篇2
1、美术课堂教学一般模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是多样的,但也可以总结出一般的程序或模式:组织教学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与演示新技能;布置学习活动与进行练习;展示、评价与布置
2、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讲述法、示范法、演示法、实践指导法、提问法、讨论法合作指导学习法、问题发现与指导探究
3、(美术学科的基础是视觉形象,形象可以分为图像(静态)和影像(动态));美术教育的任务是观察、理解和创造视觉形象,所以只要是视觉形象,就应该是美术教育应该关注的
4、“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早在西周,我国就形成了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教学内容由的德、行、艺、仪四个方面构成,并形成了礼、乐、射、御、书、数六个基本学科
6、西欧中早期学校的“七艺”包括: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
7、孔子被认为第一个将私塾从贵族阶层带到民间的人,提倡因材施教,他特别注意运用启发法,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苏格拉底的教育观念的核心是“知识即德性”
9、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一本重要的关于“教授的艺术”的著作
10、卢梭秉持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主张尊重学生自然发展规律,反对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不要动辄干预儿童的行为 11、1992年,陶行知认为教法与学法应合一,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12、1911年冬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规美术专业院——上海国画美术院成立,1918年4月5日我国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业学校成立 13、1906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设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师美术系学科——图画手工科,并开设了图画、手工、音乐3科教学 14、1867年,左宗棠开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员,内分两部:一部学习船图,一部学习机器图,学生被称为“画图生”
15、中小学教育中图画手工课也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中。但美术课在中小学的地位被认为是由清政府于1904年1月颁布的“癸卯学制”确立的。虽然当时是将图画手工课定为“随意科目”放出现在政府颁发的学制之中,其意义应该是划时代的。
16、《癸卯学制》与美术教育: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行的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办学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yue)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
17、美术以学科的特点来划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18、范例教学模式:创始者主要代表是德国著名教育家克拉夫斯
19、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 20、1978年公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实例(试行草案)》中正式将图画课的名称改为美术课 21、1979年中国第一个美术教育研究机构南京师范学院(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室成立 22、1498年出现了达·芬奇学院,1562年著名美术史家G·瓦萨里倡议创办了佛罗伦萨绘画学院;1585年卡拉奇兄弟创办了波伦比亚美术学院;1593年罗马还成立了圣卢卡学院 23、1947年出版《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美术教育方面的著作
24、美术教育必然包括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追求,其余的目标则是属于对教育功能的追求。
25、苏珊·朗格认为艺术之所以能表达人的生命感受,是因为艺术对应着生命的逻辑形式
26、当下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7、美术教育按场所分:a、学校美术教育(指中小学、大学进行的美术教育)b、家庭美术教育(指在家庭中进行的由家人、家庭教师或者其它人实施的美术教育)c、社会美术教育(指在少年宫、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进行的美术教育)
28、教科书式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
29、学习迁移:所谓学习迁移是指人们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形成的态度,对于在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形成的态度产生影响,或简单的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30、美术学科的特点:视觉性特点,情感性特点,技能性特点,价值表现特点,自由表现特点,重形式特点。
31、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32、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33、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34、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年间二月,因校址设在今天河南洛阳郊区的洪都门而得名,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学校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它不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设有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课程;它的意义在于他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而且在以儒家经学垄断教育内容的时代,开文学艺术教育之风
35、DBAE:格内尔发表了题为《一种以科目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将美术作为一种科目研究的方法》的文章提出了以科目为中心的美术教育,的思想,简称DBAE。DBAE的主要特点是:a、美术教学内容包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作为美术教学内容是完整统一的b、强调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学习和研究c、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并以各领域的专业表现为教学目标d、强调教学时应有书面课程设计,并进行系统性教学
36、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具体策略:a、尽可能让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b、运用多种美术教学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c、美术学习内容应该注意满足学生的需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d、美术学习任务应该难易适度、分量适当,不至于增加学生的负担e、多以鼓励或奖励的方式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作出反馈f、适当地设置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
37、美术评价策略:a、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b、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c、提倡质性评价d、注重纵向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
38、“造型表现”学习领域:a、目标:有意图的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体,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感情
39、“设计应用”学习领域:a、目标: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生活与环境,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高师美术理论教学的弊 篇3
【关键词】高师美术理论教学 弊端 教师素质 基础理论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项目:ZK12030。
美术理论 (art theory)即关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学术界通常所指的是狭义的美术理论,它在我们日常的美术学习和创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原理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我国对“美术理论”的研究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再加上学科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了在我们日常的专业教学中长期以来有教学和研究实体,却无教材无规范(技法理论除外),使得高师美术教学中一直无法科学地进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其弊端的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缺失
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缺失应该追溯到初高中的基础美术教育阶段。我们清楚地知道我国初高中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美术审美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高考,好多学生选择美术等艺术专业都是这种严峻形势下的迫不得已。那些“偏科生”和“差等生”为了寻求圆自己大学梦的机会,义无反顾地紧紧抱住了美术这根救命稻草,于是便开始了疲于奔命的专业技术突击。这种对我国的高考来说行之有效的美术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纯技术的素描、色彩训练,而忽略了学生整体美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使众多的学生成为对美术技能一知半解,对审美却一窍不通的技巧生,这也就为以后的美术理论教育留下了隐患。这种病态畸形的美术教育将学生带入了一条名不符实的不归路。机械的技能训练,不但僵化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的厌倦心理与日俱增。
更糟糕的是一些打着美术学院招牌、聘有著名专家和教授、甚至是高考阅卷老师上课的种种带有欺骗性的画室的培训。那种放任松散的管理,不但使学生厌倦理论课的学习,而且使好多学生染上了抽烟、酗酒、打闹、上网、早恋等不良恶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质,致使好多学生即使进了大学也是一些问题学生。如好多的艺术专业的学生缺乏责任心和诚信、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有严重的抵触情绪。我们不难想象那些课堂上呼呼大睡、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吃、乐此不疲地玩着游戏、对理论知识毫无兴趣的学生能真正学好艺术。
“美术专业成了高考的一个低洼地,文化成绩低的考生像流水一样流向了这个低洼地。文化程度低不仅影响学生进校以后的学习,而且也将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1]而这些问题的最终根源在于当今以功利为主的基础教育,笔者长期以来担任高校美术理论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深深体会到了美术理论课的教学之难。那些一味沉浸在技能训练的学生已经不擅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对于稍有深度的理论问题,大多数学生无心也无力去探根寻源,艺术思维恰恰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美术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者必须具备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而这种思维的基础又往往是以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为前提的。由于美术理论知识广泛涉及到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庞杂的知识体系,而这些知识又恰恰是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望而却步和最头痛的东西。难怪现在的学院教育培养不出天才,问题在于我们并没有真正具备培养天才的的教育理念和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和越来越多的高师美术院系都认为学生文化素质的低下,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高师美术院系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成了制约美术师资的瓶颈,主张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这一状况。”[2]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美术的基础教育。要想真正提高高师美术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既要培养学生对这方面的兴趣,更要夯实学生在理论方面的基础。
陈旧观念的严重影响
“由于我们的教学惯于固定的技术训练,并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的灵性与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由于文化修养课的薄弱,观念探索的缺乏,使学生独立思考的理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平衡发展,于是学生艺术探索的兴趣往往表现在材料技法领域,或只专注于在形式语言上,他们的创作常常表现出思想苍白,缺乏新颖而充实的文化内涵。”[3]由于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老的教学模式的巨大惯性作用,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技轻理”观念的影响,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学中理论课始终处于倍受冷落的边缘地位。首先,从对美术理论的认识来看,就存在严重的误区,上至主管教学的领导老师,下至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普遍认为理论课不是专业课,所以把此看做可有可无的点缀和令人头痛的负担,这种错误的观念引起了一系列错误的后果。从整个专业课程比例来看,理论课相对于技法课所占比例少之又少,大多数院校为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尽可能地压缩理论课的课时。而这种教学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学生既无法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挫伤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如果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充分体现了教育导向的错误的话,教学方法和观念的落后是学生对美术理论课失去兴趣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上文已经提到,美术理论课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它涉及到庞杂的人文学科的知识,如果不合理进行学科交叉学习,仅仅停留在概念、原理、作者作品、价值意义等狭小的范围的学习,美术理论课将落入僵化、保守的境地。教师教学的大而化之,学生学习的一知半解,理论课学习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必须认清“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艺术记录、再现了人类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4] “通过艺术与世界的多元联系,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艺术的知识技能,而是把艺术放到一个广阔的关系之中,把艺术还原到它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活生生的、完整的艺术,充分接受它的魅力,体会艺术背后的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5]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美术理论课学习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教会如何在掌握美术史料、史实的基础上,思辨历史,重解历史和批判历史,并以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是美术理论教学的关键”。
“我国艺术培养模式和艺术教育体系使专业化越来越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而且体现在艺术人才的来源上。如果走不出‘技术至上’的认识误区,理论课将永远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只是艺术观念的问题,更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已触及到了艺术的本质和前途”。[6]
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高校美术理论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一个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科的形象。关于美术教师的素质问题许多著名的教育研究者如蒋荪生、常锐伦、尹少淳诸先生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作为高师美术理论课的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修养(包括美术史论、艺术哲学和美术教育理论和科研的能力等)和教育科研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广泛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包括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精彩生动地给学生讲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听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然而,就笔者的调查和多年的研究,我国目前高师美术理论教师恰恰缺乏这样的综合素质。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大势的影响,许多高师美术理论教师从思想上轻视专业理论课。体制的缺陷、学生基础水平的低下和教育管理的失误,使担任美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老师失去了信心和陷入一种无奈和尴尬的境地。二是许多专业理论教师并不专业,因为他们并非科班出身也没有系统深入地掌握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强化专业的教学模式,导致了理论教师知识面的狭窄,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素质,不能有效统整和广泛联系相关的人文知识进行讲解,致使理论教学陷入从书本到书本空洞乏味的境地。
参考文献:
[1][2]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4.
[3][4][5][6]杜大恺.清华美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127.
高校美术理论教学探究 篇4
一、高校美术理论课的教学现状
1.美术理论厌学之风盛行
由于艺考的持续升温, 导致许多学生重视技能的锻炼, 而忽视了理论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美术时, 为了在艺考的时候被更好的学校录取, 而一味锻炼美术技能, 久而久之, 对美术理论的学习兴趣就会消失。到了高校之后, 由于长期对理论知识的排斥, 学生更不愿学习美术理论。
2.高校美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践,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高校美术理论教学却与学生实践相脱节。许多教学在教授美术理论时, 将理论与绘画分裂开来。由于长期以来美术与理论的分裂, 导致学生心理上认为学习美术理论是没用的, 就会对美术理论产生排斥心理。
3.师生对美术理论学习不重视
理论是实践的前提, 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长期以来, 在高校美术理论教学中, 美术理论没有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 教师对于课堂违纪的学生给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教师对美术理论的不重视, 导致学生也认为美术理论是没用的, 美术理论教学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二、改进美术理论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1.对学生的态度:疏之导之, 多鼓励, 发现优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应当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要使高校美术理论教学的效果得到保障, 就要求教师在美术理论教学改革中, 分析学生心理,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教学模式。高校美术理论教学针对的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极强,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理论教学中, 多多鼓励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的兴趣, 使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得到集中, 课堂气氛也能得到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当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 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理论知识, 使学生的自身价值在教学中得到体现。
2.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发挥新的教学媒体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 将多媒体工具运用到美术理论教学中, 可以使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美术理论知识是相对较枯燥的知识, 而学美术的人大部分是感情较为丰富的人, 这就要求美术理论教学要将理论变得生动感性。多媒体工具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也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高校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美术理论教学, 通过载入与美术理论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 使理论变成图文并茂的课件,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的兴趣, 也有利于学生吸收理论知识, 并熟练掌握理论知识。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是高校美术理论教学面对的一大问题, 这就要求在高校美术理论教学改革时, 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忽视, 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没有充分了解理论对实际的作用。要使理论的重要性得到体现, 就要通过实践去检验理论, 证实理论。教师在讲授一个美术理论时, 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在讲解结束后, 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检验理论,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的指导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 这样就能保障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受到学生认知。只有学生对美术理论的认识得到保障, 充分了解实践活动的进行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 学生才能自主地投身到美术理论的学习中去, 从而保障高校美术理论教学的优质有效。
4.调动学生积极性, 与学生互动
高校美术理论教学难以得到保障的原因之一, 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这就要求高校美术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高校美术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的积极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应当保障学生的思路与教师的讲授相吻合,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的思路跟着教师讲课的步伐。教师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可以使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到课堂中, 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完全掌握。这种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从而保障教学效果。
5.加强美术理论教师的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对其要求较高。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理论教师, 不仅要掌握美术理论知识, 还应当掌握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和美术技能知识。美术理论教师的专业素养必须符合美术理论教学的需求, 这样才能保障美术理论教学的优质有效。因此, 高校应当注重美术理论教师的培养, 使用合适的奖励制度激励美术理论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美术理论教学是美术专业教学中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 高校美术教学应当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注重美术理论的教学, 通过对教学方式的有效改革, 使学生的理论基础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艺术的起源与思想的规定[J].世界哲学, 2006, (4) :73.
[2]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03, (1) .
舞台美术理论 篇5
美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学生偏重技法的学习.而忽视民族文化的培养 :偏重于造型元素的认知.而忽视民族美术元素的继承:偏真实写生.而忽视感性理解与理性分析的结合 所有这些对美术基本理论体系的忽略.将无法使美术教学接近认识和全面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导致我们丢失民族美术的记忆 教师只有充分尊重民族美术传统理论和传统美术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增加广泛的美术系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理论的课程.重视领悟民族艺术的神髓.才能构成美术学教学新体系二、美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开展中国传统美术理论的对策研究(一)建立美术文化的教学理念.培养完美人格中国传统绘画十分重视艺术审美认识 、人文启示的作用。对人格的崇尚是中国传统美术所追求的重要人文内容 中国传统美术描绘 自然的同时注重理想、情感 、志向等主观因素的表现。“抒情言志”“借物咏情 ‘言志喻德”构成了中国传统美术表现的主要内涵 因此.衡量美术作品的优劣.常常不在作品本身,而是在于画家的品格与修养 纵观中国传统画家,以雅人高士、英雄豪杰、读书明理者张 强 (石家庄学院 050000)居多.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能够达到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的目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感与人文情结 教育的终极 目标是达到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美术教学就已经明确了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格、心性 、品德 、人文等重要方面。以传统儒、释、道哲学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术精华在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品高逸的境界、超拔的精神、隽永的意味、精妙的笔墨是审视和衡量艺术品质高下的完整标准.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就相当于缺失了中国传统美术特有的艺术精髓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中国传统美术观念审美认识和启示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审美趋向,引导其对真、善、美的完整追求。因此.教师决不能只培养学生掌握某些单纯技能.而是要在技法的训练中使学生领悟中国传统美术特有的人品与画品、心境与画境的内涵.并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养、品格、气质和心性,使他们对形象的刻画、笔墨的运用忠实于自己的真挚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当代艺术教育的方向。
(二)优化课程结构,强调文化传承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虽然经过两年的普修美术理论.但传统艺术文化修养还是非常欠缺的 学校艺术教育应当是一种艺术文化教育和情操教育 一个人不懂得本国的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就不能说他懂得艺术。我们要通过加强传统美术文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理论研究能力.只有丰富广博的理论学识.才能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性及胆略;只有正确深厚的思想修养.才能使艺术创造获得深刻的意蕴及不朽的内涵:只有纯真、高尚的人品.才能使艺术品具有高雅、脱俗的品格。
课程结构方面在于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与介入.教师要把美术传统理论合理地安排在课程体系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解决重技法,轻文化的教学模式强化教育的意识 .避免将技能技巧作为唯一教育目标 建立以精品与经典为师的课程观.以历代精品名画作为摹写鉴赏之本.提高学生的眼力品味.教学的重点指向更为广泛的文化层面.教学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通过对中国传统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中国传统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综合学习.包括中国传统美术方面的思维、表现、审美、评鉴、情感等品质。
(四)解决单一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以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富于创新精神与自由表现的意识 .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启发学生的艺术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作多方面的美术文化信息传达.形成以传授艺术为重点的课程设计 美术理论的教学应从理论讲述中解脱出来.融人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更多的美术文化知识,受到传统美术文化的陶冶。
(五 建立合理的作业评价体系
不同学生.在艺术表现上也有不同的能力,因而作业效果会有较大差别。教师在评价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内在处理与美学理解有些表现能力欠缺的学生.但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会好些 他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较多.但是由于技法不够成熟.所以无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但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要鼓励学生对美术理论的思考.使他们增加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自信.而不应以作业效果作为唯一标准来磨灭他们对美术思考和钻研的兴趣 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美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舞台美术理论 篇6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办“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旨在推动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广大美术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造就高端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人才。
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以专项研修课程的形式组织书画高端教育培训,以公共理论课、公共基础课横向课程体系与专业课(含写生/采风、创作课程)纵向课程体系相结合的方式,开创高端研修课程体系。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目前已成功开班二十一期,结业学员达4200余人次,在校学员近400人。
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刘继彪意象工笔动物画专项研修课程在汲取古法用笔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法的写实视觉效果,提倡以写意的精神入画,运用古法写意画中以线为主、骨法用笔、以墨层层相加的积墨法由简入繁,舍弃了西画中明暗阴影的痕迹及传统工笔画中勾勒轮廓线的刻板框廓,把古人优秀的技法巧妙地融入到现代的绘画中。
专业课教学团队:
导师:刘继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全国人大人民艺术家书画院副院长。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首任工笔画秘书长。
1988年人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990-1992年于炎黄艺术馆就职在黄胄先生身边工作。2001年作品《朋友》中国美协主办的21世纪中国画澳大利亚展获金奖。2007年作品《神犬吠久安》在中国美协主办的五年一届的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获最高奖。2004年作品《华南虎》被国家邮票印制局选用为第十九届国际动物学大会在京召开纪念特种邮票。2005年作品《金钱豹》被国家邮票印制局选用为中国加拿大两国建交35周年纪念国际特种邮票。2006年十二幅作品人编中国当代美术全集《花鸟画·卷2》。 2006年应邀为北京电视台教育栏目录制∞集电视教学《刘继彪工笔动物画创作》。2007年为2008年北京奥运创作主题宣传画《孜飞奥运》。2007年艺术传略人编文化部文化年鉴《中国美术家刘继彪》。出版有《刘继彪工笔动物画技法》、《名家经典图谱刘继彪画狗》、《刘继彪作品精选集》等二十多种美术教学作品集。2009年宋涤、郑百重、陈克永、刘继彪、王晓龙名家作品联展。2012年,宋涤、粱岩、刘继彪三^作品展。2015年、宋涤、秦天柱、刘继彪名家作品联展。2015年,辽河情——宋雨桂、喻国伟、王易昵、杨宝峰、常庆利、刘继彪、胡泽涛等名家联展。
教学特色:
1.拥有“教学相长、和谐精进、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良好学术氛围,倡导继承创新、不守门派、敢于探索实验、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
2.以新写实工笔动物及翎毛画为主体,以新写实工笔画的写意精神为主旨,弥补新写实工笔画创作中过分强调制作及单一技能的不足。
3.是新写实工笔动物画创作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必要补充,是运用笔墨深入刻画描绘对象内在精神的不二法门。
教学计划:
一、临摹:1.自主选择(历代优秀作品);2.借鉴性临摹(意临为主)。二、动物写生:1.重点观察几种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特征及皮毛生长规律,以水墨为主强化练习各种笔法,掌握古人用线为主、层层相加的积墨法,更有效、更准确地呈现工笔动物画的写实能力及高雅不俗的中国画情调。2.着重练习不同特征动物的局部皮毛写生,准确掌握不同部位皮毛特征及质感,为创作积累素材。三、创作:1.积累素材;2.构思草图;3.布局起稿;4.完成作品(创作期间主要讲授:主题——物体特征——情节表现——构图章法一笔法墨法——工笔写意性——清雅与虚灵——书法用笔在工笔画中的应用——作品格调与艺术品质的升华)。四、不定期邀请前辈名家指导学员创作。五、结业学员作品展:要求每位学员独立创作完成作品2-3幅(尺寸为四尺整纸以上,形式不限)。
开学时间:
2015年11月17日报到,11月18日上课。
学制:一年制(非脱产):学习九个月。
学费:13800元(不舍创作工位、食宿、保险、结业展览及作品集画册制作费用等)
证书:学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后,颁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结业证书,清华大学统一编号,可上网查询验证。
咨询热线:雷老师15910994308010-87739500微信号:lei179823410
美术理论与文化强国(一) 篇7
美术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征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美术基础理论的完善、美术评判体系的建构成为具有前瞻性及核心意义的工作。从本期开始,[热点述评]栏目将连续两期集中探讨:在塑造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当代美术理论应有何作为和如何作为的问题。大家就当代中国美术理论的时代精神、民族根脉、开放性、包容性等理论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这种汇集了众多学者的智慧,凝聚了当代美术理论家的期盼的学术探讨,不是一种政策性指导,而是当代美术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前沿报道]
舞台美术理论 篇8
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立性和想象力。美术欣赏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力去理解作品内涵。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美术欣赏是个人的事情,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如今的初中美术欣赏教育课, 出现了不少问题。在幼儿园许多孩子都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 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锐减。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制度, 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考试成绩上, 造成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学习成绩比兴趣爱好更重要的现状, 忽略了对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情况十分普遍, 也是美术欣赏教学难以开展的原因。
二、探究适合培养学生审美修养的教学模式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技巧是培养学生审美修养教学模式的关键。首先培养学生对于美的创造能力, 以引导为主, 多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创造美的灵感。其次, 因为审美修养的培育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有所不同, 在了解清楚知识内容的类型之后再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具体方法
如果这个社会中的人都缺乏审美意识的话, 可以说世界上就没有了美, 也没有人发现美, 也不会有人去创造美, 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是美丑不分、脏乱的社会了。因此, 要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就要先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教师在上美术课时, 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讨论, 探究出美术中的美。笔者在培养初中生的审美修养时, 考虑到初中生的基本情况, 提出了符合时代教学要求的三种教学新模式:
(1) 实践性赏析教学模式。学生在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过程中, 除了要对作品本身的背景故事, 以及创造作品的艺术家有所了解外, 学生自身感受也很重要。再美丽的艺术品,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到艺术所展示的内涵, 就难以感受到艺术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故在实践性赏析教学模式中, 初中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 静静地感受老师陈述的美, 选择好角度以及切入点, 用善于发现美的灵性, 去感受美的存在。理论结合实践是学习中的关键, 实践性赏析教学模式, 将学生从课堂的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 在实践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发现美, 学会尝试用自己的角度去审美。
(2) 文献赏析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指老师在完成基本教学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去搜索关于艺术品的故事, 以及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等有关美术文化、知识背景之类的内容, 学生通过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不仅能有选择性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家的故事, 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还能提高学生对各种知识资料的处理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 增加学生发现美以及欣赏美的能力。
(3) 讨论赏析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应用自己所得到的感受以及自身对于美的看法与别人分享与讨论。在这过程中既能加深自己对美的感受, 也能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所发现的美, 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美术欣赏教学是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 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更注重教学与育人的结合, 引入多种美术欣赏教学方法,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 提高学生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发展, 从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质量。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还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大作用。在国家不断深化新课改的今天, 美术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本文浅析了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从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出发, 为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提出建议, 找准对策。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理论,实践,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尹晓梅.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吉林教育, 2011 (16) .
舞台美术理论 篇9
古往今来, 在智力的结构、功能等问题上, 各个历史时期的心理学家们都曾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形式各异的观点。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 个体的智能先天具有高低之分, 因此, 把对个体智能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这种“智商式思维”极大地忽视了个体生存与发展中的其他重要智能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对个体智能特点的准确判断, 容易延滞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 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人才培养之需求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
从传统的智力理论到多元智力理论的发展无疑标志着人类智力研究领域的一场革命。
1983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吸收各种智力研究成果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个体智能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关注个体智能的多元化和从多元化的角度看待个体智能, 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的局限, 重新定义了智力的结构。加德纳认为, 个体之间存在的是智能类型的差异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 并提出个体智能所具有的语言文字、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律节奏、人际交往、自我认知、自然观察和存在智力九种能力类型。加德纳还进一步提出, 个体的智能不应是一种能力类型或以某一种能力类型为中心的能力, 而是各自相对独立自主而又互相协调联系的多种智能类型的和谐组合, 它们在个体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存在, 从而形成了个体智能上的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导致了个体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作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的不同。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看待个体智能的崭新视野与科学方法, 从而引起了世界教育各界的极大重视, 很快就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也为进一步探究和解决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晰的视界。
多元智力视野下, 现代美术教育的观念在不断转变, 从而也激励着美术课堂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发展。众所周知, 课堂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不同的评
筅广西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陈靖
价观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个体智力的组合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 不应该存在衡量智力高下的统一标准。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启发下, 变革美术课堂评价中的片面观, 变单纯以标准的技能测试和学科成绩为主的只重结果的教学评价为关注个体学习过程、关注个体个性发展、关注个体情感价值观等多元多维的课堂教学评价势在必行。
三、对现行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1. 评价主体的单一
以往传统的美术课堂过于强调“师道尊严”, 因而在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多以教师评价为主, 较少有学习个体自身、个体之间、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 因此, 容易流于主观和片面, 不能很好地发挥个体自我评价和互评交流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2. 评价内容的单一
过于倚重课本知识与技能, 在美术课堂评价的内容方面多局限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测试, 往往以个体在艺术技能方面达到什么程度来衡量美术教育质量的高低, 而忽略了对个体创新能力和综合美术素养的全面评估, 从而也很难体现出个体对美术活动的爱好兴趣和欣赏水平的发展。
3. 评价手段的单一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手段较为匮乏, 通常以传统的技能测试为主, 侧重测试量化的结果, 更多的是考量学习个体对知识技能的记忆和复制能力, 而非个体在具体美术创造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
4. 评价标准的单一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多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 过于注重个体技能上的高低水平, 以考试成绩为绝对重心, 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不同需求。
四、纠偏策略
1. 评价主体的全员化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肯定。这种渴望不仅表现为对来自于教师的肯定, 还有个体自身的自我肯定, 同伴之间的互相肯定以及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肯定等。
大量实验表明, 教师善意、激励、公正的评价对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有良好的建构作用;而踊跃大胆的自我评价, 能使学习个体增强对自己作品价值的认识, 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帮助个体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和勇气。同时, 个体在具备了一定美术知识技能和美术体验的前提下, 完全有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作出自己的判断, 并且在这种角色的变换中获得自尊感的满足。除此之外, 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的反馈与肯定, 也将对个体学习的完善与修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 寻求师生、生生、家校、社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 使美术课堂的评价主体更为全员化, 有助于科学而全面地对学习个体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 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 评价内容的丰富化
日本和光大学教授泽典明曾说:“通过美术学科的教育, 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美术修养”的人, 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刻家和图案设计师, 而是在普遍一般的教育中, 透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面协调能力的人, 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
可见, 美术课堂评价的内容不应仅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 如通过美术操作练习评价个体对美术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增加个体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其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内容, 构建起美术课堂评价机制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使美术课堂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个个体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足够的拓展空间。
3. 评价标准的发展化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个体之间智力的差别主要在于其各自拥有的不同智力结构组合的差异, 因而会存在某些智力类型表现突出而另一些智力类型表现相对逊色的个体特征。也就是说,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有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恰当、适时的引导和帮助, 那么学习个体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智力类型的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促进与带动其他智力类型的同步协调发展。
因此, 美术课堂评价标准应该是发展化的, 应该是关注个体成长过程、注重个体差异的发展性标准而非静止、僵化的固定尺度。传统美术课堂评价标准中那种多以成人化的评判眼光和程式化的评判方式如“像不像”或表现技能技巧的高或低等评价条件, 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长社会与学习个体之间的冲突与对立,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个体丧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美术课堂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个体的技能提高, 同时更要关注学习个体在美术学习活动与各个成长阶段中的每一个进步, 由侧重个体单次测试成绩的高低向侧重个体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转换, 从而逐步形成多维度的、灵活的评价标准, 以配合个体智能组合的差异, 更好地展示和发挥其优势智力的同时促进其他智力领域的开发与提升。
4. 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多元智力理论重视和强调个体智力的多元化结构和个体的个性差异性, 这种个体智能结构和组合的特殊性对我们现有的美术课堂评价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现代美术教育教学倡导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手段要多样化:要关注个体学习的过程, 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良性变化;要关注个体在具体学习情境中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状态, 引导他们的学习情绪与学习方法;要关注个体是否乐于和同伴进行交流合作, 鼓励他们的学习合作和沟通;要关注个体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激励他们的学习激情和韧性;还要关注个体是否真正地开动脑筋思考, 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 真正使个体从技能技巧的单一考核评判中解放出来,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为个体提供能够表现其多种智能的良好机会, 并使其从中体验到操作的乐趣, 体验到创造的成功, 感受到自身努力的价值, 从而激发出个体智力潜能的有效开发, 使美术课堂评价真正成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正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 要看事实, 看未来;解放头脑, 撕掉精神的裹头巾, 要想得通, 想得远;解放嘴巴, 享受言论自由, 谈天, 谈地, 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 甩去无形的手套, 大胆操作, 向前开辟;解放空间, 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 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总之, 多元智能理论为美术课堂评价机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空间, 它与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相吻合, 以学习个体为本源, 从多元化的角度观察、发掘和培养个体的多元智能, 通过评价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智能与劣势智能的协调共进, 真正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卷一)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教育研究, 2000 (9) .
[3]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舞台美术理论 篇10
一、美术理论学科的发展历程
美学从哲学当中独立出的标志是18世纪德国鲍姆家敦出版的《美学》一书, 而《美学与一般艺术学》这本书的出版, 则标志着一般艺术学从美学当中独立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术学作为艺术学当中的子系统, 在我国出现此概念的时间较晚, 在20世纪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美术知识系统。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美术理论, 主要所指的是书画与理论, 并没有构建理论系统, 也没有科学一说, 我国古代具有理论形态上的美术理论, 但不是纯粹的形而上思辨体系, 是将论、史、评作为一个理论整体的, 更是与创作实践相联系的解释体系。到上世纪二十年代, 在蔡元培与鲁迅等思想家推动之下, 西方的现代思潮逐渐传入我国, 我国的美术理论出现了活跃性, 并从古典形态转向现代形态。不过最初的美术学概念仍着眼在美术史上,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建立了美术史系, 但基本沿用的依旧是历史学学科的规范, 由于没有学科建制, 研究人员大部分分散在各高校的艺术系与哲学系中, 艺术理论作为纯粹的思辨形态, 通常进入美学系统或者哲学学科中, 一般造型的技艺理论或者本体形态的阐释理论, 通常以课程方式出现于专门艺术学院当中。到1987年之后, 在艺术研究院与美术院校当中, 设立了关于美术史论的学科名称, 从此, 美术理论才真正进入学科建设中。在1922年之后, 美术理论与美术史成为美术学中正式的研究方向, 对美术学可中的本体研究与独立性进行了强调, 这表明了美术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二、美术理论学科的作用
美术理论学科主要包含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创作等内容, 美学和人生价值问题是相关联的, 通过美学课程设置, 能够让学生更为了解形态、本质与类型等问题, 还能提高美的认识、感悟与鉴赏力等, 美术批评一般是建立在美术欣赏的前提下, 依据一定标准对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进行理论分析与价值判断。美术理论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是美术理论是种学术形态, 其研究对象与特征直接决定了美术理论是无法忽视非逻辑思维方式的, 在思维过程中, 逻辑及非逻辑方法会呈现浑然一体的有机状态, 彼此间经常是在不同研究方法中呈现主次差异的。
二是美术理论作为美术理性认识, 是一种认识中的高级形式与高级阶段, 凭借抽象思维将事物本质与内部联系进行有效把握, 其理性认识是以间接性、抽象性与普遍性作为特征的, 并以事物规律与本质作为内容, 通过逻辑的方法而完成的, 通常逻辑方法是一种研究判断、概念、推理与相互联系规则规律, 辅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的真理方法。这种逻辑思维形式一般是抽象的思维, 感性直观与抽象是相对立的, 所有科学概念或者范畴均是抽象结果, 它与感性直观尽管是存在区别的, 但又是感性的直观发展, 在感性直观基础上, 对客观对象进行间接反映, 美术理论所提供的对象本质认识, 是无法直接用感性直观达到的, 美术理论也是一个创造思维的过程, 只有在思维抽象力下, 方能揭示与把握客观对象里的本质。
三是抽象思维是种基本思维类型, 应用概念、推理与判断等形式, 能有效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与规律过程, 通过美术理论中的逻辑方法, 能有效获取认识成果, 逻辑作为一门推理形式下的研究对象科学, 不仅能够研究个别正确的推理形式, 还能研究各类正确的推理形式关系, 以提出正确推理方式下的系统理论。
三、美术理论的学科概念
美术理论作为一门研究美术活动与现象规律的学科, 涉及着美术知识系统的完整性, 将美术现象感受及体察经验有效转化为理智形式, 并将其整理为首尾相连贯的合理系统, 这样才能成为一种美术理论知识。目前的美术理论能够给予整体描述, 不过比较模糊。美术理论要成为成熟的学科, 需要具有明确研究对象, 可靠的学术规范, 并有相应的美术教学实体, 如美术理论教材。
我国的美术理论在学科建设中, 教学实体是存在的, 但没有完善的教材规范, 研究领域也比较涣散, 没有进入正规的学科建设道路, 从近二十年的美术理论研究方向来看, 学科外轮廓并不清楚, 有关美术理论学科的清晰界限与学术底线也并不清楚, 要解决此问题, 需要实施系统性的处理, 将目前各类知识给予系统化的处理, 以寻找各知识系统之间的互相链接点, 并对链接状况进行处理, 分析知识的基本属性与导向, 这样才能在学科图表中, 有效显示内在和外在之间的各类关系。
美术理论学科研究的对象要比历史学更为复杂, 不过美术理论学科的研究意义就在于把复杂问题进行有序化处理, 系统学科能构建自身研究的基点, 并确立基本的范畴, 使其形成系列学科的概念。我国历史上的美术理论大多是个个知识点, 无自身额学科归宿, 也没有系统性, 缺乏系统网络接纳的知识, 要追求系统的知识, 并不一定是唯科学主义, 其科学包含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也会涉及人文学科, 而美术理论则归属人文学科, 其研究的重点为人格尊严与人的情感, 并实现人类个体性、精神性与审美价值观等, 这是有关美术现象整体的价值评述, 不过美术理论不仅涉及人和对象物, 也涉及人、对象物和社会间的关系, 这就需要统计、观察和逻辑推理, 进而涉及科学, 以及观察和理论间的关系问题。
我国古代有关美术理论, 大多只限于品评赏鉴, 以及在某价值预制基础上的理论评判。很多状况下, 理论要比观察早, 不过有时是相互交替的, 需要先发现再评价的。总结性评价是对现象给予定性定位, 以构成科学的知识点, 并能出现转移。美术理论知识系统主要包含应用理论、基本理论和交叉学科等板块, 理论研究作为学科的基点, 在原理论下, 对美术本质特征与概念进行解释。
四、美术理论的学科建设
随着美术理论学科的不断发展, 美术理论获得了很大进步, 目前, 西方所流行的美术文化研究, 并不在于学科界限的划定, 而是在于跨学科知识领域的探索, 以打破原学科的狭隘话语与封闭性, 促进研究者转换自身角色, 从传统技术知识分子走出, 让理论研究者能批判介入与社会相关的政治问题。对于我国而言, 其文化研究知识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文人品性相接近, 也即是政治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职业核心课程 (奥尔夫教法课) 建设初探
周滢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将奥尔夫教法课引入高职音乐表演专业课程, 作为社会音乐方向的核心课程, 以增强学生的岗位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关键词:奥尔夫教法课;课程建设
本文系2012-2013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音乐表演专业 (社会音乐方向) 职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编号:
一、高职音表专业开设奥尔夫教法课的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调整职业教育现有的专业结构, 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 开发与设计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核心课程, 提高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 成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我系的2010年教学试点改革中, 根据湖北地区的人才需求, 将音乐表演专业分成了六个职业方向, 其中社会音乐方向对应的职业岗位为:学前教育、艺术培训、琴行、基层企事业工会、团委等, 从事与音乐培训、策划、推广等相关的岗位工作。为了增强学生的岗位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同时也是针对十二五期间湖北幼教缺口较大的现状进行尝试, 我系特地新增了学前教育相关课程 (强调艺术教育) , 力争在幼儿教育岗位有一定的竞争力, 并将《奥尔夫教法课》定为该方向的核心课程。
奥尔夫教学法的创始人是德国当代著名音乐家, 教育家卡尔·奥尔夫, 不仅是针对儿童的适用于开端的教育方法, 更是一种教育思想理念。自从上世纪80年代由上海音乐学院廖乃雄先生传入我国, 经过几十年的传播, 如今不仅是在儿童音乐教育方面不断发展, 已经扩展到高等学校学生, 成年人、老年人及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等领域了。
学术清洁与人文关怀。不过对于现代西方与中国而言, 学术诸方面均存在悖逆发展的倾向, 如本质论与非本质论的倾向、人文化与科学化的倾向、以及系统与非系统间的倾向。要构建系统的美术理论学科, 我国需要构建专门知识领域, 对研究对象与范型进行研究, 这是现代学科建设基本的任务。与一般社会科学与自然学科相比, 中国人文学科方面的建设力度不够, 特别是艺术学科方面, 其规范明显不足。在美术理论研究方面, 著述最多的理论研究在交叉学科方面, 并不在美术基本理论方面, 很多论文也仅是活跃在边缘性研究方面, 这已成为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状态, 我国基本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与我国学术界的整体气候是相关的, 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 美学研究的热潮逐渐退去, 而文化研究的热情不断上涨, 有关本质论哲学性的思考遇到否定, 而非本质论文化上的诘问却不断出现。目前, 我国的美术理论学科正处在范型飘浮的状态, 并处在僵化状态, 并不适应对象与阐释对象了, 更不能提供对象在本真方式显现, 因此, 加强范型研究, 要比文化研究更加迫切, 实施建设性研究, 也比文化批判与理论颠覆更加重要, 要真正研究美术理论学科的意义, 需要先构建美术理论学科范型, 然后, 进一步讨论文化研究。
结语
对于想在实用美术方面有所收获, 或者说想成为艺术大家,
在湖北省政府办公室印发的《湖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指出:“规范学前教育保教工作, 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面向全体幼儿, 关注个体差异, 坚持科学保教方法,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保教结合, 寓教于乐……”这些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都是与奥尔夫强调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相吻合的。奥尔夫认为“音乐应该顺应儿童本性, 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 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原本性”理念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而音乐只是他的一种手段, 通过各种音乐游戏来提高被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即除了音乐素质外, 还包括教学生处理人际关系, 培养团队意识, 合作精神, 求同存异, 尊重他人, 敢于表达自己等, 这些对于我国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的独生子女教育现状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现代主义教育是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 “课程、学生”并没受到关注, 而在奥尔夫教学课堂的主体为学生, 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强调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来感受音乐, 获得知识, 最自然地表达情感;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音乐活动, 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这种集舞蹈, 音乐, 乐器, 戏剧表演, 语言为一体的创作为受教育者获得了全面, 丰富的审美体验, 同时也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发现自我, 培养专注力以及合作精神, 获得健全的人格。
二、奥尔夫教法课实施对象的情况分析
1. 我系奥尔夫教法课开设时间是在大学二年级, 为期一年,
36个课时, 是所有社会音乐方向学生的必修课 (对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是选修课) 。这些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普遍不高, 学习缺乏主动性, 学习兴趣也不大, 很多学生只重视专业技能课, 对于理论方面的辅助课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 不太放在心上。
2. 在对奥尔夫教法课不太了解的情况下, 有的学生会认为奥
尔夫是小儿科的东西, 简单之极不值得一学。同时也会认为将来自己并不会从事与幼教相关的工作, 没必要学这门课程。
3. 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很强, 他们有想
美术理论均是非常重要的, 但我国的美术理论学科概念并不是很清楚, 而且学科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是学术理论范型的构建, 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加强美术理论方面的探索, 让美术理论形成科学系统的学科概念与学科建设, 从而有效指导我国美术学科的发展, 促进美术领域稳定持续的发展。
摘要:美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包含着美术理论与美术实践两方面的内容, 从思维科学角度看, 美术理论与美术实践具有不同的思维形式, 但彼此间又存在交叉互补的关系, 美术理论作为一门新学科, 在我国起步较晚, 为完善美术理论这门系统学科, 需要科学分析其学科概念, 并加强学科建设, 本文就美术理论的学科概念与学科建设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美术理论,学科概念,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犀.高校美术理论教学理念探究[J].文艺生活, 2012 (12)
[2]贡泽慧.论高校美术理论教学的现实意义[J].美与时代, 2012 (8)
[3]王伶羽.美术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浅谈对于美术理论教学中的启示[J].时代教育, 2011 (12)
舞台美术理论 篇11
关键词:美术理论与创造;传统艺术;当代艺术
在美术创造的过程中,美术的理论的学习较绘图技艺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所以,如何将两者的关系进行正确看待,是如何进行美术学习的关键所在。美术的创作原理与创作技能相辅相成,不能分隔开独立使用,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美术时太过于看重创作技能,对其中的原理只是草草地应付,致使现代的美术作品中其画工、画风虽然可以得到肯定,但是所体现的艺术价值并不是那么明显,所以,只有将创作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才可称得上真正的完美之作。
1 从传统和当代的艺术角度上来评价美术理论与美术创作的现状
在西方传统的美术研究中,美术理论与美术创作是完全相互独立的个体,并没有过多的联系;而在中国传统的美术研究上,美术理论与创作为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才华,其本体性质是一样的。然而对于现在中国的文化状况,由于盲目地学习西方艺术文化,并将其文化背景与国内传统艺术混乱结合,使中国现在的美术文化存在了过多的问题。
在西方的金字塔美术结构中,理论工作者居于金字塔尖端;而中国的理论学家们也希望自己可以有着主导的理论力量,可影响到美术作品的创作方向,但由于国内发展情况的影响,使中国的画家还是按照自己的美术理论去创作,相信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品鉴,所以在对于那些理论家所写的美术理论文章,也仅仅是当作作品的填充物,并没有过多的意和研究。长此以往,使我国的美术形式呈现出多样化、杂乱的局面,完全违背了传统美术的艺术形式。此外,在当代美术艺术领域中,理论家受到画家和市场持续的邀请时,他们还是会以理论家的身份来写着解说词,反倒是在原本活泼的传统绘画领域中,理论家则变成了鉴定家,凭借自身的观点来评价作品的好坏,形成了我国美术艺术形式的畸形发展。
2 美术理论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1)我国美术学习的误区。理论是实践的前提,而实践又是检验其理论可行性的重要标准。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也充分的体现出了这一道理的价值所在。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众多美术院校中,很多学生都出于对绘画的喜爱而选择了此专业,比起“晦涩”、“艰难”的理论学说,写生和创作课堂还是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导致了学生出现重实践、轻理论的想象。
(2)理论与创作发展不均衡。据统计表明,从1980年至2010年间,经国国家批准立项的美术类研究为194项,其中美术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与当代美术作品有关联的却很少,从而形成了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而此现象的出现远落后在美术的创作需求后面,对于美术创作的发展有着很大程度的制约,无法使其承担原本应有的职能。此外,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学生认为理论无用,不如直接创作来的简单。
3 中国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发展对美术理论与美术创造的影响
(1)传统美术创作对美术理论的影响。美术的理论研究,可间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创作水平,是美术学习的另一种提升方式。美术理论研究可学习前人对美术的审美观点、绘画技法,体会其绘画灵感,使自己常受启迪,从而来提升自身的美术创作功底。而相反,美术理论也是在众多的美术作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西方的著名艺术家来说,有阿尔贝蒂的《绘画论》《建筑论》,罗丹的《罗丹艺术论》;而在中国,有顾恺之的《论画》、谢赫的《画品》等,都是以理论研究来验证自己的艺术创作。而到了近代,我国的齐白石、潘天寿等艺术大家更是加大了对美术理论的研究,扩大了其研究领域,并根据前人的美术理论基础,结合自身的绘画经验,更新了研究的方法,使美术理论作了新的发展。
(2)近代美术创作对美术理论的影响。虽然,我国美术历史发展较为悠久,其中也出现过多为艺术大师,并对其作品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对美术理论的认识上,还是处于滞后的状态,无论是从美术方法、技术手段上,还是从专业结构、机构管理上,仍没有太多的进步,还是以原有的水平进行研究讨论,对我国美术艺术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对于这种滞后现象存在着众多的原因,仅仅靠个别机构及个人是根本无法改变这种情况,所以,在其改进上便需要多个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并组织起以专家为主的理论团队,来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形成主流声音,将美术理论的研究推向良好的发展道路。
4 结语
在我国美术的研究中,更应该多注重当代美术理论的学习,并将美术理论与美术创作进行有效结合,勤于思考,使其可以更多地了解当代美术资讯,只有这样才可真正提高美术的创作水平,实现美术本身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孔新苗.现代美术之路:从“主题”到“主体”——作为转折点的30年创作美学回顾[J].美术,2008(09).
[2] 翁振新,翁志承.惠安女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图式转换与当代建构[J].艺苑,2011(05).
[3] 李兰.蔡元培与上海美专——试析蔡元培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01).
[4] 彭越.《江苏画刊》在新时期美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中央美术学院,2008.
舞台美术理论 篇12
关键词:美术理论课,学生学习兴趣,探索
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 国家间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交往日益密切, 国内美术正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的, 且优秀作品多见。但是, 哗众取宠、毫无内涵的所谓“前卫”、另类却充斥着美术界。国家美术理论功底的深厚, 彰显了其美术发展的层次, 再进一步推导, 即可发现高等院校在美术教育中的理论教育的缺失。
一、教师职业道德影响学生对美术理论课的兴趣
职业道德是所在行业中的从业者应遵守的行业从业规则或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在现实中, 美术教师因其理论造诣本身就不高, 授课方式枯燥, 美术理论剖解太过模糊, 加上美术理论课乏味 ( 学生观点) , 学生更是难以对美术理论课产生由衷的热爱。另外, 某些美术教师仅将职业当做一份工作, 而非事业来看待, 即未从内心热爱美术教育, 在讲课时也是草草了事、打马虎眼, 让学生觉得教师的水平不过如此, 其讲授的理论也不值得一听。为此, 学生听课也常常“疲劳”。当然, 也有美术理论自身的原因, 其涉及面广、难度大也让理论功底薄弱的教师苦不堪言。作为传道授业的主体, 教师有义务遵守职业道德, 乐于教, 好于学, 为学生创造生动愉快的理论授课环境。比如, 经常与同事探讨授课方式并积极旁听, 借鉴可靠有效的教学方式; 热爱美术教育, 将美术教育视作传播思想、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神圣职责; 主动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课余多翻看理论书籍, 完善自身;主动学习美术理论新观点, 积极思考, 并为己所用。
二、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当期, 学生的厌学情绪普遍存在。作为心理学的分支,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在学习上的各方面表现, 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给予改善。教师若对教育心理学略有研究, 那么在美术理论授课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有帮助。在理论授课中学生的每一微小表情、不起眼的动作都可能在说明其对授课方式或内容的感受。比如, 教师授课时, 学生往往整个上身趴在课桌上, 无精打采, 这就说明教师应该改变一下教学内容, 唤起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再如, 某些喜欢美术理论课的学生突然皱眉头, 这表明其对教师所述内容可能有疑惑, 教师则应该再重新梳理一遍, 加深其理解。表情呆滞、坐姿东摇西摆等都是学生心理因素的外在表象, 教师应该认真观察。当然, 教育心理学并非观察学生外部行为那么简单, 而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教育模式, 探究学习者当前的学习心理与学校教育、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的关系, 也研究课堂教育的条件、性质、评价等, 要求教育者优化教育, 提升教学成效, 培养人才。
三、课堂氛围影响学生对美术理论课的热情
美术理论内容庞杂, 研究对象广泛, 学生想要学好非常不容易。比如, 其包括美术心理学、美术形态学、美术本质论、美术哲学、美术发生学、美术社会学等, 并以美术与社会间的关系、美术家、美术创作等为研究对象, 加上中西方几千年的美术史, 令学生望而生畏。而紧张、焦虑、恐惧的课堂环境则会让学习者精神紧张, 肌肉绷紧, 不利于学习。比如, 教师过于严格, 整堂课脸色深沉, 学生不敢发言, 又何来对课程的热爱呢? 为此, 教师有必要努力营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感受到理论课不是枯燥的。在理论授课时, 教师应避免全堂课都是关于理论概念、发展渊源、组成构成方面的内容, 而要转移授课重点, 将理论课变为对重要艺术品、艺术家以及其创作使然、创作背景等的介绍, 这样, 以轻松、可见的知识来阐述对应的美术理论, 学生不再觉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而往往会集中精神听讲。
美术理论课是国内各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 但因各种原因其早已被“束之高阁”, 无人问津。重视美术理论是综合性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因为即使美术创造手法再高超, 若缺乏理论指导, 也是空中楼阁, 倾倒只在顷刻间。因此, 激发学生对美术理论课学习的兴趣是当前美术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怀念, 韩梅.论如何提高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国美术史》课程的学习兴趣[J].大众文艺, 2011 (9) :233—234.
【舞台美术理论】推荐阅读:
舞台美术09-14
灯光舞台美术设计10-11
舞台美术设计美学论文10-18
舞台美术的写意性06-18
舞台美术艺术设计07-22
舞台美术的表现方式11-05
舞台美术的假定性空间10-04
装扮舞台-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06-04
美术教育理论09-27
高师美术理论教学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