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舞台

2024-07-25

农村舞台(共11篇)

农村舞台 篇1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而设计的一门课程, 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自己去做, 在做中学。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 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 是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

农村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更要立足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

如何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我认为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紧扣现实生活,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它充满生命活力。

一、实践活动为主线, 发挥课程效应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中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 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首先要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 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 范围越小越好, 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 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

本学期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餐桌上的学问”主题活动, 研究离我们最近的餐桌。学生非常感兴趣,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主题确立课中我通过播放美味的食品的图片和视频, 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围绕美食来讨论、发言, 从而引出餐桌上蕴含着大学问的主题。那么对于这个主题我们要具体怎么开展活动呢?怎么完成这一活动主题呢?有的学生说要了解我国的饮食文化和外国的有什么异同;有的想到了有的食物一起吃可能会中毒, 所以要了解食物的营养和搭配;有的说现在大家都不知道在餐桌上有哪些禁忌和礼仪, 要了解和学习一下;有的要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还有的要了解一些家乡的美食, 并且要自己亲自动手学做美食呢!

二、以学生生活实际为依托, 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如何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 让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 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 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 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在“餐桌上的学问”主题活动中, 我带领学生去有家乡特色的小饭店参观, 了解了家乡的美食。孩子们兴致勃勃, 有很多疑问要让厨师回答:比如家乡人为什么爱吃荞面?荞面有什么营养?什么食物不能一起吃……有的问题把厨师也给问住了。这时, 我引导孩子们:“小小的餐桌上有那么多学问需要我们去研究、了解,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的积极性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我又带孩子们上网去了解, 还要求孩子们去查一查相关的书报、杂志等等。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去学习, 了解到了很多知识。并且还要把食物的营养搭配和搭配的禁忌制成小册子分发给其他同学们, 他们说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孩子们多有责任感哪!这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 不仅领略了家乡的青山绿水的美丽, 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 还体验到生活的真谛,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学生在课余体验社会角色

与国外的学生相比, 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 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 作为教育者, 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 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1.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 体验他人。

人们常说, 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 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 我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能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炼、体验吃苦, 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 锤炼他们的意志。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 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 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 扮演一个角色, 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 面对着孩子的热情, 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

在这次“餐桌上的学问”主题活动中, 我动员孩子们和家长学习做一道菜、做一顿饭。孩子们非常认真地学习、实践, 并且还自创了一道起名叫“味赛香瓜”的凉拌菜:就是将等量的苹果和黄瓜擦成丝, 然后用白糖拌匀。这样一年四季就都能吃到“香瓜”了。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都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 知道了要关心父母。家长都说这次活动使孩子们变得懂事了、长大了、知道心疼父母了……

在活动中, 我还动员孩子们向家中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去了解餐桌上的礼仪和禁忌。孩子们知道了自己从前做的有很多不对的地方, 比如饭好了着急第一个上桌、把自己爱吃的菜挪到自己面前、吃饭时招呼父母给自己添饭倒水……孩子们也明确了今后应该怎样做。他们将自己了解到的餐桌礼仪和禁忌导演成了一段小品, 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做。并且他们还把餐桌上的礼仪编成了小儿歌, 在全校推广, 告诉同学们怎样做一个懂事的、文明的就餐者。

2. 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常言道:学以致用。面对老师的谆谆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 很多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新知识, 不难发现,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地学, 首先要让他们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 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从这次主题实践活动中, 已经看到了它的无穷魅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 在实践中获得新知, 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 锻炼了能力。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 学生在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迎着初升的太阳, 怀着收获的渴望, 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

摘要:实践能力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而获得。本文就农村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农村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农村舞台 篇2

第 期

中共无锡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2012年5月 日

惠山区洛社镇人民政府在全国“亿万农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经验交流会上的《搭好农民健身舞台,唱响幸福农村旋律》交流材料值得大家一读。该镇在开展幸福农村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体育惠民、健身乐民,全力推动全镇广大农民健身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市广大农村借鉴和学习。

无锡市农民体育协会搭好农民健身舞台 唱响幸福农村旋律 —— 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经验交流会汇报材料 洛社镇人民政府

无锡市洛社镇是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文化名镇、经济重镇,面积93.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万,辖25个行政村(社区居委)。最近八年,洛社镇的GDP从2004年49.5亿元到2011年增长至131亿元,农民年纯收入1.7万元。先后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全国优秀健身站和江苏省体育强镇。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乡镇企业发祥地的洛社镇,领风气之先,富而思进,富而思体。新世纪以来,洛社镇乘十六大、十七大东风,把文化体育发展提高到城市化发展战略地位,在推进全镇经济、城市化、生态和社会建设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体育惠民、健身乐民的创新思路,全力推动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开展。

一、构建组织网络,夯实工作基础 组织领导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一是建立镇级领导小组。明确以镇长为领导小组组长,副书记和科教文卫副镇长为副组长,党政办、社会事业办、工青妇、老年体协、教育、村(社区)企业等部门的负责人为组织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由镇文体站负责具体事务,适时制定出农民健身工作方案。二是成立村级农民体育协会。洛社镇把组织建设的触角向村级(社区)延伸,要求各村(社区)成立农民体育协会,有专人负2 责,有办公地点和活动场所,做到上下联动,步调一致。三是成立文体联。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是一项政府工程,也是一项全民工程。为了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洛社镇于2004年在无锡市率先成立乡镇级文化体育联合会,其中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排球、门球、拔河、登山、武术等10个体育协会,会员达2000多名。通过多年的努力,积极探索出了“自我管理、自我活动、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成为洛社镇群众体育的闪亮品牌。四是创立体育指导员辅导机制。要开展好亿万农民健身,必须要有体育骨干带头。全镇已有体育指导员199名,其中国家一级有11名,二级有10名,三级有78名,文体活动辅导员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通过队伍结对、外出培训、评比选拔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带动农村群众积极加入到健身者的行列。

二、加大基础建设,完善体育设施 为了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体育法》和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洛社镇不断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建设各类体育设施,为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提供设备和场地的保障。目前,全镇有大小市民(村民)广场和文体活动中心40个,建有篮球场68个,足球场11个,排球场7个,羽毛球场8个,门球场16个,乒乓球馆1个,乒乓室100个,太极馆、羽毛球馆、游泳馆各1个,社会健身俱乐部13个,人均拥有活动面积2.3平方米。一是科学布局,高起点规划。近年来,洛社镇已建有三个农民公园和四个文体广场。其中,洛社文体广场地处镇中黄金地段,以图书馆为中心,周边建有灯光篮球场、少儿游乐区、全民健身点、露天舞池、乒乓球馆、室内健身房等,是洛社的文体地标建筑。杨市文体广场2000平方米,精心布臵了各类设备齐全的健身设施,是国家级全民健身点示范点。葑溪园建有广场排舞和交谊舞2个共1000平方米的露天舞池、1个500平方米的门球场,以及拥有50多套健身器材的1800平方米的健身活动区。二是着眼全局,广覆盖建设。全镇各村(社区)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力推开了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3700万元,村村建有星级文体活动中心,其中三星级的文体活动中心占总数的80%以上。如张镇桥村根据本村布局,科学建设了3个村民健身广场,面积达5000平方米,各类健身设施齐全,村民足不出巷200米就能来到广场健身锻炼,真正把体育设施建到群众家门口。同时,很多企业主慷慨接壤,捐资超过800万元,积极担当起建设文体中心的“文体义工”。同时,为了确保场地使用安全问题,我们在“建”好的同时,注重做好“管”,成立了安全巡查员队伍,督促受赠单位规范管理,并及时协助联系厂家对受损器材进行维护维修。三是整合资源,高效率利用。洛社镇的农民公园、企事业单位等体育活动设施全实行免费开放。同时,还有一大批市场化运作的体育健身场馆,如太极馆、羽毛球馆、游泳馆和社会健身俱乐部等。我镇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充分让农民朋友一有闲暇时间就能到这些地方扭腰踢腿,做操练拳,使健身活动成为农村群众生活必4 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彰显健身魅力,焕发运动热情

1、以点带面,引导农村群众积极参与。深入开展农民健身活动,关键是要使活动场地用起来,把农民群众带起来,让健康行动热起来。洛社镇采用“宣传引,专人带,团队邀、活动促”等方法,带动广大群众自发主动加入健身者行列。目前,全镇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超总人口的50%。一是宣传引路,注重潜移默化。我们常年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和各类健身活动的培训班,结合各种庙会和节庆活动,张贴标语,举办咨询服务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二是专人带动,注重以点带面。发挥全镇社会指导员和广大文体爱好者的作用,通过他们一带一、一带多,热心地指导周围村民开展太极拳、功夫扇、交谊舞、排舞等健身活动,壮大健身爱好者队伍。三是团队吸引,注重感同身受。各村和社区积极组建起各类体育健身团队,让农村群众亲自体验参加团队健身活动的乐趣。每个村都建有腰鼓队、功夫扇队、篮球队和门球队。部分村还组建有操、球、扇、拳、剑、气功健身队,以及健身秧歌、锣鼓队、健身操队等特色团队,全镇有文化体育团队上百支,参与的村民超过1万人。四是活动促进,注重耳濡目染。镇村积极开展起各种体育健身比赛活动,激发起农村群众参与热情。每年举办各类体育健身活动10多场,形成了“比赛季季搞,活动月月办,健身天天有”的格局,让广大群众参与其间,乐在其中,切身感受健身活动带来的身心愉悦和生活之美。

2、丰富载体,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强劲。农民健身活动重在参与,贵在全民。各村和社区通过开展有声有色的文体活动,逐步激发起广大农村群众的运动细胞和活力,努力实现全员参与、全民健身的目标。一是形成体系,健身活动实现常态化。各村和社区根据各季节气候特点以及利用节假日,有针对地举办经常性的健身活动,使其成为“传统节目”,连续举办多年。双庙村在农历二月十五庙会期间已连续举办了八届 “双庙杯”篮球邀请赛,并且专门邀请省市级专业队伍与村篮球队交流切磋,赛事规模和水平不亚于专业篮球赛。同时,比赛期间正值双庙庙会,球场、节场、市场整合在一起,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全民健身活动的社会效应。此外,足球联赛、春季登山比赛、篮球比赛、拔河比赛、门球赛等都被固定下来,每年都会定期举办。二是迎合大众,健身项目实现多样化。健身活动要切合大众口味才有生命力。各村和社区每年都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既有太极拳、功夫扇、“抖空竹”等老传统,又有健身操、交谊舞等新花样。洛社镇把每年四月份定为全民健身月,期间各村和社区组织队伍参加一系列如健身操、乒乓球、三人篮球赛和趣味运动会等比赛活动,掀起农民健身活动的热潮。就今年开春,已经举办了元旦羽毛球比赛,新春棋类比赛、“双庙杯”篮球邀请赛,“三八”门球比赛等活动。在一些节假日,村和社区会自主举办交谊舞会、棋类比赛等,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加节日喜庆气氛。三是自我造血,活动举办实现自主化。我镇通过企业冠名、队企联姻等方式多渠道筹措活动资金。很多企业主动承担起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社会职责。镇文体联团队中有“天奇足球队”、“震达篮球队”、“利益象、围棋队”等8个团队被企业冠名。此外,有“路路达杯”篮球比赛、“交通杯”乒乓排名赛、“五金杯”登山比赛等50多项活动被企业冠名,形成了“政府组织、企业赞助、群众参与”的运行机制,推动了活动的持续长期开展。

3、一村一品,培育各具特色的健身团队。在推进农民健身活动中,镇村既抓健身活动的“百花齐放”,又重优势项目的“一枝独秀”。通过培育各村在农民健身活动中的“拳头”项目,打造亮点,形成特色,建立品牌。现已形成了花苑凤羽龙、双庙篮球队、张镇桥金鼓队等特色团队,在提高群众参与度和体育运动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全民健身运动的社会影响力。花苑“凤羽龙”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洛社镇最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团队,花苑村对“凤羽龙”进行保护和传承,通过资金扶持、举办苏锡常舞龙大赛等,培养舞龙队员,创新舞龙套路,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舞龙比赛并屡获殊荣。2007年,凤羽龙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队被授予江苏省“文化特色团队”称号。“凤羽龙”还代表江苏省出战全国农运会,获得一银一铜,实现了国家级体育赛事奖牌零的突破。此外,张镇桥村拔河队称雄市十运会、杨市社区功夫扇队惊艳市狂欢巡游活动、六龙社区腰鼓队参演省秧歌比赛等,都如一张张靓丽名片,展示着洛社镇活力四射的城镇形象。体育健身活动的特色化也让全镇的体育竞技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在第二届区运会上,洛社镇蝉联了老年、成年、学生三个组别的总分第一,以全区第一体育强镇的姿态频频走上领奖台。

农村舞台 篇3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侯军祥、青岛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杜超、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姜慧、青岛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处长王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舞台机械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龚奎成,以及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毕启亮等主办、协办单位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和发表讲话,青岛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迟涛担任会议主持。来自省内各地艺术团体的领导、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以及山东、天津、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舞美学会会长约15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以“舞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为主题,分别就“舞台技术与舞美创意的完美结合”、“现代剧场舞台技术发展现状与问题的思考”、“现代剧场舞台设备工程建设与改造实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主题发言和研讨;并现场进行由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设计、安装的青岛大剧院舞台机械设备系统的演示观摩和技术交流。

浅谈舞台服饰与舞台灯光 篇4

根据具体用途和造型要求, 一般舞台服饰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于一般表演艺术的服饰, 诸如杂技, 魔术, 武术和曲艺演员, 歌者, 演奏者, 朗诵者, 报幕员或节目主持等使用的服饰, 这类服饰造型要求比较宽泛, 在款式造型上, 面料材质上, 色彩搭配上, 装饰设计上, 可以随意追求或古典, 或新潮, 或民俗, 或时尚, 或高贵, 或优雅, 或奇异, 或传统, 或现代赏心悦目, 冲击视觉的不同服饰造型艺术风格。另一类是用于特殊艺术的服饰, 诸如舞蹈, 歌剧, 话剧, 戏曲影视剧等演员使用的服饰。特殊表演艺术的本质, 是通过自身活灵活现, 身临其境的艺术表演, 把人及其社会生活内涵生动, 形象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所以这类服饰要帮助演员扮演作品角色, 经过一系列头部造型, 面部化妆, 服装穿着, 饰品佩带等特定的艺术包装, 使演员从现实时空转换到作品时空, 从生活的自我状态跨越到作品的角色状态。它的造型要求是强调对作品角色形象典型塑造的执着追求, 比如角色造型的时代特征, 民族特点, 职业身份, 性别年龄, 性格气质, 知识修养, 审美爱好, 社会关系, 甚至暗示或象征作品的精神内涵等, 都是这类舞台服饰造型设计首要关注的至要环节。

一、舞台服饰的色彩

各类色彩在舞台服饰的意义与运用。红色:红色在彩色中是最纯净的颜色, 极富光彩、鲜亮、崇高、严肃, 我国民俗中视红色为神圣的色彩, 用它来象征吉祥, 喜庆。凡是庆典类的演出中比用的色彩, 如腰鼓队服饰, 团操表演等, 大面积的红色为礼仪庆典渲染了辉煌的色彩气氛。同时与金色并用, 更有富丽, 浓烈的效果。在舞台角色服装的塑造中对红色的运用要恰当, 一般在剧情或人物需要力量化的渲染烘托时, 才选择红色。如武将的披风, 外黑内红, 用红色衬托角色的身份与故事的情节, 有血与火的意象。在一般人物塑造中, 红色不用于大面积处理, 只用来点缀, 如果用于领结, 衬衫手帕为其他色彩陪衬。橙色:红黄两色的相混合为橙色。它在所有色彩中最具有暖意, 具有强烈的知觉影响力, 有安全色之称, 抢眼夺目, 明亮而亮丽。橙色在舞台服饰中单纯大块运用也并不多见, 一般晚礼服及处于豪华场合的角色可以用橙色。黄色:黄色是所有的色彩中最明亮, 最富有光辉色。它具有扩张感与尖锐感, 象征智慧与光明, 在服饰中是宗教佛陀的代表色及中国古代帝王专用色。在舞台服饰中一般不用黄色, 因为它对光的反射近似白色, 再明亮的黄色在舞台色光下页会失去自身的价值。绿色:绿色是大自然的色彩, 其性格温和, 有广泛的适应性。绿色中有蓝色的冷静与黄色的明亮。具有宁静庄重的效应。绿色在舞台上一般与米色白色等明亮的色彩搭配, 或降低它的纯度, 向含灰的倾向靠拢。蓝色:蓝色是冷色的代表, 与红色相反呈清爽透明色或灰蓝色, 常用用男西服的颜色, 与白色内衬衣相配以精炼朴素的形象出现。紫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的色彩, 在欧洲历史上紫色是特权阶级的专用色, “紫色门第”表达名门世家的含义。在舞台上大面积的紫色有神秘感。恐怖感, 表达角色阴郁, 悲哀的心情。明度较高的紫色有高度浪漫的情调, 在晚礼服中常用。茶色:朱红到橙色的色系加黑而成的一系列暗浊色。茶色有平凡, 质朴, 世俗的意象效应, 各种淡化后的茶色常为角色中服装中贫民服装的色彩, 它能够适应不同的色光, 角色形象稳重平和能为角色服装的色彩做衬托。黑色:黑色是对光明的否定, 在视觉上给人的燕尾服, 西服等服装的主要色彩, 表示着角色的成熟和力量。白色:白色在颜色中无色彩, 一方面它无色彩而空虚单调, 另一方面它是补色混合后的平衡而丰富完满。对白色的使用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即纯洁有贫乏, 因空间与场合不同而呈不同的意象。如舞台上的白色婚纱;白色反映吃清雅的纯洁美;白色孝服表达哀伤与悲壮;晚礼服的白色 (带珠光闪射感) 则流入出高雅不凡的仪态灰色:灰色在白与黑之间能区别出不同的层次, 也与不同的色相混合而产生无穷的灰彩系列, 它以平衡而由表现力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灯光的色彩的影响。在舞台服装中, 灰色 (黑白灰) 与灰彩系列得以大量的使用, 它能随着环境灯光的变化而变化, 使服装与舞台整体气氛浑然一体, 给观众一视觉上的稳定感。金色:是高贵华丽的颜色, 有着华丽辉煌的意象。在舞台服装中铠甲头饰腰带滚边等常用此色, 有着强烈的装饰性。

二、舞台服饰的造型特点

在舞台服装的款式设计过程中, 首先要考虑的是:

1. 导演的思想服饰设计对作品精神的表达, 体现其社会和文化价值。

2. 戏剧节奏舞蹈节奏与服饰设计的统一, 以整体的情感调节营造出剧场感。

3. 情节与形体动作的统一, 与服饰造型的统一。通过形体表现情感, 戏曲的程式化与服饰可舞性的统一。

4. 样式感、色彩与材料, 表现出人物个性的同时, 以舞蹈化的服饰细节展现虚幻的空间, 从而创造出飞舞生动舞蹈服饰气韵。

5. 注重人物形体语言表达的服饰结构, 以易于表演与舞蹈。

注重对动作及动态过程本身的探讨, 为演员创造具有律动感的服饰造型

设计师为演员设计服饰, 既要考虑静态的画面效果, 又要考虑服饰与演员共同创造的流动空间图像。前者是文本叙述的立体造型设计, 后者是舞蹈服饰创作的灵魂, 是通过演员与服饰的对话。面对新世纪人们对审美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舞台服饰设计理念也要发生变化, 应该将舞台艺术综合性创作的整体

意识与舞蹈服饰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 必要时完全可以让舞台服饰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作品的表演。

舞台服饰的艺术效果与灯光的光谱产生必然联系。服饰面料的质地, 色彩, 纹样选择要考虑灯光的效应。服饰的色彩受灯光的影响, 是舞台服装的特征之一, 服装色彩在演出时受到灯光的色彩, 光位, 光区的限制是设计师中需要考虑的重点。如宝石蓝, 无论是纱质, 棉质, 丝质, 吸光, 反光面料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都会, 发黑, 尤其是电视屏幕中差别就更加明显。

舞美的环境与服饰的艺术风格, 色彩应该相互协调, 相互照应。舞美应该能够映衬出服饰的最佳效果, 否则就会影响服饰的视觉效果, 因此灯光, 舞美是设计师在服饰创作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的因素。另外, 舞台与观众席的空间距离也决定了舞蹈服饰设计的艺术夸张性。

最后, 来说说舞台灯光对服饰的影响, 因为灯光设备的先进, 灯光的亮度和光色强度几乎可以改变所有的固有颜色, 所以设计师在确定服饰色彩时要特别小心, 不然会失去你想要的色彩, 设计师不但要有良好的感觉, 还要非常了解颜色和光色的物理特性和变化规律。特别是大型舞蹈晚会大型表演, 设计师要对灯光设计和舞美设计都十分了解, 并且充分的与他们沟通, 在把握总体的效果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灯光为服饰添彩利用服饰的特殊材料营造出特殊的光照效果, 使服饰的总体设计色彩得以最好地表现。

摘要:如果没有舞台服饰的参与, 很难想象舞台艺术能够拥有如此灿烂, 赏心悦目的舞台艺术形象;如果没有舞台服饰的帮助, 很难想象舞台形象可以如此畅言人类复杂多味的情感精神世界;如果没有舞台服饰的提携, 很难想象舞台形象能够达到如此震撼人心的舞台艺术效果。

乡村舞台舞台管理办法 篇5

一、总则

(一)村“乡村舞台”,是乡政府在本设立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集图书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艺术培训、文化交流等于一体,面向社区群众提供无偿服务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活动阵地。

(二)村“乡村舞台”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努力推进基层精神文明、和谐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工作职能

(一)组织开展时事政治、政策法规、大众科普宣传活动;

(二)组织、指导本辖区文艺协会、业余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三)组织开展室内和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电影放映等活动;

(四)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辅导和培养文艺骨干;

(五)充分利用图书阅览室,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读书活动;

(六)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

(七)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搜集、整理、保护、传承本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协助上级文物管理部门做好文物宣传保护工作;

(九)协助上级文化部门管理本区域的文化市场。

三、场地设施建设

1.本村文化室建筑面积175平方米以上,结构合理,环境优美整洁,有较浓厚的文化氛围。

2.村文化中心应设有多功能厅、村图书室(藏书2000册以上)、活动展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电子阅览室、工作室、室外宣传栏(内容以各类文化信息为主,至少每月更换一次)等,能够组织开展阅读、上网、歌舞排练、器乐排练、展览、公益讲座、电影放映等多种活动。

3.村文化中心应配备投影仪、投影幕、电脑、电视、DVD、音响、舞蹈排练配套装置等设施设备及必要的乐器、服装、道具等。

四、人员及经费

(一)人员安排

1.村文化中心实行岗位管理,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严格考核”。

2.本村配备文化中心专干1名3.各社区文化室确定1名以上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并将工作人员相关情况报所属村和区文体旅游局备案。

(二)经费安排

经费使用范围

(1)工作人员工资、补贴,日常办公经费;(2)日常文化活动经费;

(3)基层文化活动阵地必要的维修维护基金;(4)添置、购买开展文化服务的相关设施设备;(5)组织开展培训、讲座等费用支出;(6)开展、参与重大文化交流活动费用;

(7)特色文化工作(活动)项目以及承办重要文化交流活动经费;

(8)整体打造特色村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室相关建设经费;(9)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经费;

(10)文化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的适当补贴,优秀工作人员的适当补贴。

五、考核工作

农村舞台 篇6

关键词:舞台表演;舞台灯光;作用

作为一种美的艺术,舞台灯光要求在舞台表演中能够通过灯光效果的不同来营造气氛与渲染色彩,从而为观众展现出不一样的意境,从而体现出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与韵味。

一、舞台灯光和舞台表演之间的关系

二、舞台灯光又被称之为舞台照明,在舞台表演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舞台灯光从属于舞台表演。整体舞台表演的情节发展离不开舞台灯光这一创作依据,而舞台灯光的设计又离不开演员的表演、场景的不知以及道具的运用。通过舞台灯光光色的自由变化,就可以将空间时间的变换、气氛渲染、氛围烘托展现出来,从而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舞台灯光具备一定的独特创造性,在满足剧情发展的前提之下,就可以协调统一演员、音乐、道具和布景,更好的展现任务的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此来吸引观众注意力,烘托舞台表演氛围,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这些都要求了舞台灯光的设计人员能够将构思与实际联系起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舞台灯光效果与舞台表演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舞台灯光技术不仅是为了舞台表演而服务,同时,舞台灯光对于舞台表演效果的突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三、舞台灯光具备的艺术效果

(一)灯光能营造出舞台环境、气氛和情景,起着深化主题、渲染气氛、交待时间地点的作用,是舞台艺术形式的一种,造适当的表演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将剧场内短暂的瞬间变为观众心目中的永恒。舞台上的灯光分主光和辅助光,包括面光、顶光、侧光、脚光、天幕光、追光、电脑光、特效光等。舞台灯光是创造舞台艺术形象的眼睛,或者可以称它为无声的音乐,是舞台的生命和灵魂。正是灯光的存在,使得舞台上立体的布景与运动着的演员统一起来,形成一幅幅移动的画面,不仅能够营造浓厚的舞台氛围,而且有助于形成统一的舞台风格。作为舞台美术的重要元素,舞台灯光日益成为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装饰演出舞台的重要手段。

(二)营造艺术意境

(三)舞台氛围的制造者是舞台灯光,对于关乎舞台真正魅力的舞台意境的制造者同样也是舞台灯光。目前,社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电气设备呈现出多样化,将各种各样的灯光技术和设备应用到舞台灯光中,让灯光的演员的演出情感和内容上实现完美的融合,创造出不一样的神秘意境,使得时间可以根据情节的需要停留在某一刻,给人一种超越时间的感受,让观众如痴如醉,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得到一次大的提升。

就如江西鹰潭市山歌戏《七彩畲香》,笔者就参与了其中的灯光设计。这部戏在形式上则以畲族山歌为载体,溶戏曲、山歌、舞蹈舞台灯光于一体,演出注重运用音乐、舞蹈、服饰、布景、灯光等艺术手段,着力于传统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及舞台灯光意境的营造,凸显了民族性、艺术性、现代性和观赏性,给人以亦歌亦舞、色彩斑斓的美感享受。

三、表演中舞台灯光艺术效果的具体作用

(一)照明,引导观众的视线,从而让观众对舞台的表演、布景等都一目了然。

照明是舞台灯光的首要任务,能够让观众对舞台演员的表演与舞台的布景一目了然。而这一个目标在现今的灯光技术水平下很容易满足,但是依然有个别的舞台灯光设计者一味地追求艺术效果,从而忽视了灯光还拥有照明的这一特性。另外,色彩与灯光的配合、场景布置的位置等也会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影响。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拥有良好视度的舞台表演,这对于演出的成功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观众视觉与听觉的统一。

一次完美的舞台演出需要各方面人员和技术的相互配合,协调统一。什么样的故事情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人物情感与之对应,什么样的人物情感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人物表情和什么样的背景与之呼应。悲伤的故事情节,忧伤的音乐,暗淡的舞台灯光,实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统一,给人一种整体的悲伤的感触,这才能算得上是一次完美的舞台表演。

(三)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变换,让舞台更具魅力。

通过光、影、色就能够实现舞台表演当中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其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灯光。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故事情节要求时间空间能够随着它的变化而改变,通过一定色彩与强度的艺术处理,舞台灯光就能够良好地配合故事情节发展下去,也可以将时空的变化展现出来,让舞台表演充满立体感。作为一种艺术色彩的元素,时间与空间的表现就需要舞台灯光效果的合理运用。另外,凭借舞台灯光效果独有的视觉影响力,还可以将时间与控制相互的协调统一起来,让舞台表演当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变换如那行云流水,自然而真实,确保相互直的连续性,才能够做到环环紧扣,吸引观众的视线。

(四)烘托舞台表演气氛,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现今的舞台表演中,舞台灯光更倾向于塑造角色,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示人物性格,从而配合上故事情节,渗透到舞台表演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将舞台演出主题更好的传达与展现出来。想要舞台灯光效果达到优秀的程序,就必须有演出者的感情因素融入其中,才能够满足舞台氛围渲染的目标,起到连接表演、承接故事情节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舞台灯光技术及舞台灯光师专业水平将会等到全面的提升,舞台灯光的设备也会得到全面的更新,舞台灯光艺术效果的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舞台表演将会进入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时期,舞台表演艺术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相信,随着不断完善的灯光照明系统以及舞台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升,现代化的舞台表演必定会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富含诱惑力、富含时代气息的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熊建成.舞台灯光的设计与运用[J].东方艺术.2010(S1):55-56

[2]牟方东.现代舞台灯光音响的进步[J].科技传播.2013(02):78-79

农村舞台 篇7

有人认为, 程式性的多空间处理为中国戏曲艺术所独有, 这不大符合戏剧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但是, 不管有多少相像之处, 无论是中世纪的神秘剧的表演, 还是莎士比亚舞台上的演出, 在处理空间环境、处理表演和景物的关系上, 都没有做到像中国戏曲那样自由的程度。在景物的处理上, 它们没有超出这样一个界限:它们舞台上出现的个别的物体, 始终没有改变它的固有属性。你可以用一个宝座表示天堂、宫殿, 但它必须是个宝座, 而且宝座也只能用来表示与它的形象有关联的环境, 如天堂、宫殿之类;其他像桌椅表示室内景, 小船表示海洋等等, 它们同它们所表现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这也就是以“局部”表示整体的办法。这种办法在后来的话剧布景中也常被使用。

这就是说, 作为话剧源流的一支, 神秘剧和莎士比亚剧场的演出, 尽管它们采用了非常程式的形式, 但它们仍然保持有“写实”的基础或写实的“内核”。

至于后来资产阶级形式主义者要彻底改造话剧, 使布景抽象到没有任何形象的地步, 那已属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了。他们丢掉的那些是话剧的基本表现形式, 他们是在毁灭话剧艺术本身。而中国戏曲, 我们知道, 它的景物是不受物体固有概念的约束的。

戏曲舞台上也存在一些表现景物使用的实物道具, 如船桨、马鞭、桌椅之类。但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实物”, 并不是总都具有它本身固有的实体性质。如最常见的桌椅, 在表现赴宴、坐帐的场面中, 它们就是桌椅, 但在戏曲舞台上也常把桌椅用来表现卧榻、洞口、山坡之类, 在这种情况下, 它就失去了物象的固有意义, 而只是作为演员进行表演的一种媒介而存在了。正像大家所熟悉的, 当演员可以不用任何实物的帮助表现环境时 (如开关门、进出门的动作) , 他就干脆什么也不用。我觉得演员同景物的这种特殊关系, 正是戏曲艺术区别于话剧景物造型原则最根本的特点之一。

正是从这里产生了它们在运用“虚实结合”手法上的不同特点, 产生了它们使虚实结合起来的不同基点。一个 (戏曲) 以虚为主, 在虚的基础上与实结合;一个 (话剧) 以实为主, 在实的基础上与虚结合。而这两种结合又都是扎根于生活真实, 升华到艺术的真实。正是从这里, 我觉得多少可以说明这样一些现象:为什么在伊丽莎白时代舞台上产生“写实”的布景, 而戏曲传统剧目要做到这一点就困难得多;同是作为民族传统艺术的绘画、建筑、戏曲, 又同时都具有“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和传统, 但在借鉴中国园林建筑中“虚实结合”的经验时, 同为传统艺术的戏曲用景, 恐怕会比“外来”形式的话剧布景遇到更大的困难。这是因为构成园林建筑迂回曲折、虚虚实实的基础是景的实体, 而在这一点上, 它同话剧布景以实为主的特点更接近, 而同戏曲以虚为主的特点距离大。

对于话剧舞台美术来说, 由于创作本身也具有“虚实结合”的要求, 而自己本身是以实见长, 因此更需要向以虚见长、在虚实结合上达到了高度水平的传统艺术很好地学习。在“实”的基础上去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 作为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养料, 而不是离开自己的家底, 去另起炉灶, 去“戏曲化”。如果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 凡是向传统艺术 (包括戏曲) 学习得比较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就的话剧舞台设计, 不管它虚到什么程度, 像《虎符》、《蔡文姬》那样, 它总还是以“实”为基础的, 都还是在舞台范围以内动作的对象用实物, 舞台范围以外不用实物。而有些布景设计, 不顾话剧的这种“写实”的基础, 不顾剧本的写实要求, 孤立地在布景中追求“虚”, 其所以不会得到成功, 其道理也在这里。

农村舞台 篇8

一、舞台服装的特点

舞台服装不同于日常服装, 无论从面料、款式, 还是从穿着舒适度, 色彩搭配, 都不尽相同。舞台服装是戏剧根据具体人物的不同, 人物性格, 戏剧发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环境和戏剧主题思想不同制作出来的。舞台服装也是舞台美术构成的一部分, 但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独立系统, 它是多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 并与所演绎的舞台内容相融合, 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 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舞台的艺术效果。

二、舞台灯光的作用

舞台灯光最早只是被用于舞台照明作用, 经过不断摸索, 舞台灯光开始用于表现舞台的内容的手段, 借助于光可以创造出种种自然幻觉特效, 时间变化, 空间效果, 动态效果, 使舞台内容更加丰富充盈, 炫丽多彩。

舞台灯光的发展也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向前迈进的。舞台灯光也叫“舞台照明”, 简称“灯光”。舞台美术造型手段之一。从最早的蜡烛, 煤油灯, 瓦斯灯, 碳弧灯一直到被白炽灯所代替, 真正意义上的舞台灯光的时代到来了。

运用舞台灯光设备和技术手段, 随着剧情的发展, 以光色用其变化显示环境, 渲染气氛, 突出中心人物, 创造舞台空间, 时间感谢, 塑造舞台演出的外形象。

三、舞台灯光对舞台服装效果的提升

舞台服装不同于日常服装, 主要配合表演的内容而制作, 着重了色彩的搭配, 面料多以反光效果好为主, 服饰上常配有附属品, 如亮片、珠链、水钻等, 从而提升服装的整体美感, 在舞台灯光的投射下, 形成强烈的光感, 闪烁的效果, 形成舞台亮点, 同时也增强观看效果, 灯光对服装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修饰, 提升了服装整体的美感与艺术渲染, 从而使整台舞台效果增加了看点与新颖别致。

这款具有新疆风格的服饰, 具备新疆服饰的主元素, 作为舞台舞蹈服装, 考虑在设计元素上突出美感, 流动性。上衣为简单胸衣, 但又十分复杂, 用亮片, 串珠点缀, 下胸围配有长串链, 舞动起来有强烈的动感, 腰部串有圆型亮片, 与之形成呼应效果, 在舞者舞动时, 更突显出新疆的地域特色感谢当在灯光的打造下, 亮片, 串珠等发光的物件折射出各种光感, 形成强大的舞台效果, 较大程度提升了整体舞蹈的特效。

四、灯光对舞台服装色彩的渲染

颜色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 两种或多种颜色相结合会产生不同的色彩的效果, 当不同颜色的光打在不同颜色的服饰上也会产生不同的舞台效果。

1. 灯光对服装色彩的加强

补色法:舞台灯光通过加色法混合成服装颜色的补色或者服装主题颜色差别较大的颜色, 利用光的原理来强色彩的特质。

比如:当绿色的灯光打到红色的服装上会给人黑色的感觉, 而蓝色灯光打在黄色衣服上同样会给人黑色的感觉。

叠加法:舞台灯光颜色与服装色彩相统一, 产生重叠效果, 从而强调服装的色彩。

比如:绿色灯光+绿色服装, 蓝色灯光+蓝色服装。

2. 灯光色彩的变化

由于服装面料的特殊性, 一些发光面料等在经过舞台灯光照射后会产生其他色彩, 恰当的运用舞台灯光会使服装本身色彩更加丰富, 艳丽, 在舞台上呈现出变色的效果, 灯光的颜色, 服装的颜色, 形成不同的变色效果。

比如:淡蓝色光+红色衣服, 衣服变成紫色

五、舞台灯光对服装面料的感知

服装面料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 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 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服装面料种类有:棉布、麻布、丝绸、呢绒、皮革、化纤以及混纺等, 不同材质布料的类型有:柔软型面料、挺爽型面料、光泽型面料、厚重型面料以及透明型面料。在服装表演中我们可以利用舞台灯光的灯位、亮度以及灯光颜色体现面料质感。

1. 面光的作用:

面光是观众顶部正面投向舞台的光, 主要作用为人物正面照明及整台基本光铺染。在服装表演中对光泽型面料有一定的强调作用, 使光泽感更加强烈。

2. 耳光的作用:

耳光位于台口外两侧, 斜投于舞台的光, 分为上下数层, 主要辅助面光, 加强面部照明, 增加挺爽型面料以及厚重型面料的立体感, 体现出服装面料的肌理。

3. 逆光的作用:

逆光自舞台逆方向投射的光 (如顶光、桥光等反向照射) , 可勾画出人物、服装的轮廓。在展示透明性面料的服装时使用逆光可以增强服装的主体感以及透明感。

六、舞台灯光对服装款式的强调

利用舞台灯光的不同灯位突出服装轮廓线条。

1. 柱光的作用:

柱光又称侧光, 自台口内两侧投射的光, 主要用于人物或景物的两侧面照明, 增加服装的立体感, 使服装的轮廓明晰风格突出。

2. 逆光的作用:

逆光的使用对服装的款式也有很大的影响, 它可色画服装的轮廓, 增强立体感和透明感, 也可用为特定光源。

3. 脚光的作用:

脚光自台口前的台板上向舞台投射的光, 主要辅助面光照明和消除由于面光等高位照射的人物面部和下鄂所形成的阴影。许多大礼服有拖尾, 使用脚光就可以强调出礼服等服装的下部的设计点, 也使服装看起来高贵、隆重。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更新, 灯光技术特效更多地运用于舞台效果, 而服装在舞台表演中占有更重的份量, 灯光与服装完美的结合, 才能打造出一流的舞台效果。

参考文献

农村舞台 篇9

“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戏剧是生活的镜子, 是浓缩的人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 戏剧教学能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甚至对学生身心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戏剧教学具有重要的“语文”价值。但戏剧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都没有深刻认识到戏剧教学的特质, 导致了种种误区。有的教师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枯燥地讲析剧本;有的教师虽然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读, 却忽视了戏剧的鲜活性与整体性, 令学生有“味同嚼蜡”之感, 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戏剧教学的健康发展。笔者针对这些问题, 结合新课改理念, 在戏剧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育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引发学生的潜能, 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 首先要感兴趣, 才会听得进, 才会思考, 才有主动性。因此, 在戏剧教学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成了戏剧教学的关键。

我在教授《变脸》时, 先指导学生阅读短文《谈谈戏剧文学》, 让学生对戏剧这一艺术形式有一个总体印象, 并结合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重温了戏曲这一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然后, 播放戏曲《变脸》的唱段录音给学生听。平时听惯了流行歌曲的学生们都纷纷问我这是什么戏, 唱了什么内容。我趁热打铁, 又播放了“变脸”的视频资料, 向学生介绍了川剧这一独特的地方戏曲, 学生的兴趣一下高涨起来, 感觉大开了眼界。这样, 在正式接触课文之前, 就在课堂上成功创设了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 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剧情,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 自然掌握了课文内容, 对剧中的情节、人物产生了好奇心、有了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 同学们不但饶有兴致地通读课文, 更仔细研究人物的唱词、对白, 甚至要求我反复播放唱段录音来跟着学唱, 部分小组的学生还进行了男女声对唱。而最后同学们对精美唱词的畅所欲言, 更使他们加深了对水上漂和狗娃等角色思想感情的深刻理解, 感受到戏剧人物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 引发了同学们对造成剧中人物悲剧命运根源的深层思考。

通过戏曲《变脸》的教学, 我深刻体会到, 只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去探索、创造, 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有益的东西。

二、扮演角色, 动中求活

要了解戏剧, 首先必须寻找矛盾冲突。剧本主要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进而揭示主题。进行戏剧教学的基础就是指导学生学习人物语言。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语言, 尤其是关键性的台词, 挖掘人物语言的内涵, 领会角色的“潜台词”。戏剧语言是个性化的语言, 采用传统的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形式, 可以使学生获得对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但我认为, 戏剧表演才是主要的和更有效的手段。通过扮演角色, 可以帮助学生体味角色的感情, 感受戏剧效果;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很好地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动中求活、参与其中, 让学生表现自我、发挥创意, 也可以学到如何与他人沟通, 懂得自己的行为举止需要考虑特定的身份、不同的场合以及贴切的性格等, 可以获得受用一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它可以让不同的参与者从中取得不同的收获。

《威尼斯商人》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 是莎士比亚的名剧。课文节选的是全剧最精彩的一场戏, 生动优美的个性化语言是本文的一个重要亮点。我在教授课文时, 首先挑出几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体会剧中安东尼奥、巴萨尼奥、鲍西娅及反面人物夏洛克等角色的感情色彩。见同学们兴趣颇高, 我就趁热打铁, 让学生分组, 作好表演准备。同学们激情迸发,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组同学都很认真地准备着, 各组都推选出了导演, 分配好角色, 选定了要表演的故事情节, 细心揣摩人物台词。正式演出时, 大家都跃跃欲试。而登台表演的学生则充分发挥想象力, 展示自我。“不, 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 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 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扮演夏洛克的同学表演时完全进入了角色, 那声调、那表情、那动作, 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私、冷酷、贪婪的资本主义高利贷者的形象。而扮演鲍西娅的学生虽然表演风格不同, 但对角色的性格拿捏得很准, 一个学生说:“我是将自己置身于剧本中, 一遍遍品味她的语言, 一遍遍感受她的情感, 来演好这个角色的。”其实, 每个同学对自己扮演的角色都有深刻的理解, 和角色融为一体, 成为剧中的“那一个”。角色扮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表演中理解了人物性格, 对夏洛克的自私冷酷, 安东尼奥的慷慨大方, 鲍西娅的聪明机智等都有深切的感悟。

扮演角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并且动中求活, 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言、肢体动作,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对戏剧作品的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总之,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交流所,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课堂还给他们,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

三、戏文结合, 以戏促学

戏和文是密不可分的, 戏剧剧本就是文学。剧本的文学性, 唱词的诗歌化, 对白的逻辑性, 情节的曲折性都是作文素材的宝库。在教学实践中, 我采取戏文结合的手法, 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写作能力的培养, 最大限度地发挥戏剧文学的功效。根据所教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一是根据所学的剧本内容, 指导学生编写简单的情节发展提纲, 或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感悟。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的时候, 由于文章较长,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紧张曲折、出人意料, 我让学生围绕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编写简单的情节发展提纲, 厘清情节的脉络。针对文中的人物, 让学生选择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一个, 写一篇人物分析。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 既熟悉了剧本, 又锻炼了写作能力。二是摆“龙门阵”, 就是续写故事结尾或是改编故事。如在教学剧本《江村小景》时, 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或续写或改编, 各显神通, 写得多姿多彩、情趣盎然。三是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写一写戏剧体裁的文章, 因为近年的作文写作早已打破了文体的界限, 一些高考中考中的佳作体裁大胆创新, 形式千变万化。针对这种现象, 戏剧体裁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突破口。实践中, 很多学生也都能运用所学的戏剧知识来进行创作, 写得有情有趣、有根有据, 一改平时作文的八股之气, 令人欣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戏文结合, 以戏促教促学, 使学生在写作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带来了愉悦,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信心。

农村舞台 篇10

一、线性空间

无论在中国传统绘画还是在书法艺术中, “线”都是其最基本的艺术构成元素。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通过线的粗细、长短、干湿等变化能够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艺术效果。“线”这一形象元素本身是单纯、简洁的, 但是通过艺术家们的巧妙处理和灵活运用, 便成为了富有深层审美寓意和情感指向性的视觉要素。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其实“体”的“筋骨、脉络”就是“线”, 而“体”便是戏剧空间的主要组成元素。在《麦克白》一剧中, 笔者正是利用“线”的特征, 来构架出整个戏剧舞台的主体空间。例如, 当表现林荫大道时, 舞台上的条状幕按一字斜排组合, 条幕随着演员的表演动作而舞动, 此时演员将条幕缓缓地向一方展开, 整齐有序地斜放在舞台上, 加以绿色灯光的烘托, 瞬间在观众眼前呈现出一排高耸树影的景象。当表现西方宫廷时, 所有条幕全部从上缓缓下落, 长于台口的部分自然有序地堆积在舞台台面上, 形成了抽象化的石柱柱础, 条状幕上的褶皱所形成的竖纹肌理也恰到好处地与罗马柱的外观特征不谋而合, 配合的灯光和烟雾效果的渲染, 完美地还原了戏剧中宫廷大殿那庄严神圣的空间情绪。由此可见, 笔者正是利用这些抽象的线状造型, 在舞台空间中进行了一系列灵活的转换, 进而使整个戏剧时空也随着舞动的“线”, 变得富有一种灵性。

二、参与表演

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表演中,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景在演员的身上”, 也就是“景随人动, 人随景移”。当时所谓的“景”无外乎是手里拿的“砌末”, 例如, 船桨、马鞭、水旗等, 用这些道具表现划船、骑马、江河海水等。当中国戏曲进入镜框式舞台后, 舞台设计似乎只起到了装饰、烘托气氛的作用, 一度失去了它最纯粹的功能。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苏联戏剧理论家米莉莎·邦察斯卡娅和维克托·伯扬金提出了“动作舞台设计”的概念, 人们又开始探讨舞台设计的动作性。从陪衬装饰到参与表演, 舞台设计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其发展至今可以说完全摆脱了起初的依附性, 而是真正地参与到表演之中, 与演员融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舞台上, 它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 更具有揭示戏剧主题和内涵、渲染气氛、分隔时空等重要意义。因此, 笔者对自由体戏曲《麦克白》一剧的舞美设计手法也一直遵循着舞台空间造型参与戏剧表演的这一理念;在对舞台空间样式进行创意构思的过程中, 始终着重于如何利用舞台上的结构元素塑造灵动的时空, 凸显出舞台设计更为深层的功能性。

例如, 当麦克白被封为国王后走在赴宴路上, 由于他的内心极度恐慌不安, 耳边时常响起鬼魂的声音。为了配合鬼魂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两名黑衣人在麦克白身旁的左右环绕, 有时出现在舞台上, 有时隐藏在条幕后面。当隐藏在条幕后面时, 灯光从演员的背面打过来, 条幕上顿时出现黑衣人的剪影。与此同时, 当人在条状纱幕后方走动时, 人影也会随纱幕而前后飘动, 配合灯光所做的特殊效果, 产生一种重影的效果, 通过这种手法巧妙地将麦克白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麦克白走向死亡, 做了一个有力的伏笔。

三、结语

本文论述以舞台设计的功能为基础, 重点探索线性空间如何参与舞台表演, 并与演员行动相配合的设计手法, 使其能够在灵动的演出空间中, 将主要的戏剧情感和内容主旨传递给观众, 并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李畅认为:“综合艺术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是由于它已经综合到了戏剧演出之中, 因此它就不再只求它原来作为独立艺术时的那种完整性, 它只能以整个演出的完整性作为最高标准。” (1)

摘要:本文以舞台设计的功能为研究背景, 重点探索线性的舞台空间如何表达戏剧主旨思想的方法和思路, 以及舞台设计自身的生命力与其存在的本质。结合作者本人设计的戏曲《麦克白》, 着重论述如何将舞台空间情绪与演员形体动作的意蕴相契合、从而表达戏剧情绪。

关键词:舞台设计,线性,动作,表演

参考文献

[1]韩生, 胡佐.舞台设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08) .

[2]胡芝风.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10) .

[3]赵英勉.戏曲舞台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 (09) .

农村舞台 篇11

王庆斌先生说:“一切表演艺术都具有假定性, 没有假定性便没有戏剧。话剧以真人物演假故事, 戏曲以假情形扮真情欲。话剧以假乱真, 戏曲以假胜真。”

弄清了戏剧尤其是戏曲所具有的假定性, 也就明白了舞台美术设计的大前提———假定的舞台, 假定的故事载体。

传统戏曲表演的虚拟性, 决定舞台美术的虚拟性;现代戏曲表演的真实性, 决定舞台美术的真实性。把古典戏曲的舞美设计和现代戏曲的舞美设计相比较, 无论用哪一种手法, 其效果无外乎四句话:虚虚实实, 实实虚虚;真真假假, 假假真真。

我们先看传统戏曲舞美的特点。

一、关于人物造型设计

西方戏剧的舞美设计, 景物造型占居主导地位, 人物造型屈居次要地位。恰恰相反,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舞美设计, 人物造型占居主导地位, 景物造型屈居次要地位。演员扮装人物的服装、化妆、脸谱、盔帽、靴鞋、容妆、髯口等等, 占据了舞美设计的主要内容。可以没有景物造型, 不可以没有人物扮装。古典戏曲的这些装备, 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 生旦净末丑, 此剧用罢彼剧用。《空城计》可用的, 《玉堂春》也可以用;《打渔杀家》可以用的, 《贵妃醉酒》也可以用。可谓万能装备千出戏, 既省钱来又省力。

这些用于塑造人物的装备, 可以归入程式化范畴, 自然, 到了现代戏兴起, 也就被弃之不用了。例如《杨三姐告状》、《刘巧儿》、《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等, 人物造型所用的装备已经和话剧一样生活化了。不过, 古典戏曲依旧演出, 还是依旧招人喜爱, 甚至情有独钟。

二、关于景物造型设计

王庆斌说:“古典戏曲的景物造型设计, 变形存神, 写意兼工;无中生有, 似有还无;以简代繁, 以一当十;景伴人动, 物随人出;装置是假, 鉴赏成真。”

的确, 在古典戏曲剧目中, 一只桨片便划出《秋江》的所有景物, 一条长绸便舞出《天女散花》的漫天花朵;一根马鞭便打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情形。

除了被公认公用而且一成不变的“一桌二椅”、“帐幔布城”、“大小切末 (主要指道具) ”之外, 都由演员的表演来呈现。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的话说:“戏曲舞台的布景都在演员的身上。”

那么, 由演员的表演来呈现布景, 大致有几种方法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布景在念白里

在古典戏曲里, 所谓念白多是吟诗。诗与词都是诗歌, 在戏曲里, 诗为念白, 词为演唱。即便念白里的白话, 也多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散文诗”。

【例一】《霸王别姬》:虞姬见霸王安寝, 独自出帐, 仰望夜空。所谓夜空, 其实什么都没有。可是虞姬却看到了:“看, 云敛晴空, 冰轮乍涌, 好一派清秋光景!”虞姬看到了, 观众也看到了, 这幅现代银幕上的布景竟然凭空而出了。

【例二】《打龙袍》:包拯为了启发天子认母, 巧妙组织灯会, 把不孝敬母亲遭雷劈的张继保的传说, 在一盏灯上画出, 让灯官报灯上的典故。其实场上并没有灯, 全凭灯官虚指。灯官无中生有地说给皇上听:“这个灯, /那个灯, /灯官一时报不清。/往后瞧, /又一层, /吕布戏貂蝉, /大闹凤仪亭。//往后观, /又一篇, /昭君下马和北番。//不好了, /不妙了, /天雷打死了张继保!”

灯会的布景, 让灯官说得有鼻有眼, 令观众看得有形有色。

2. 布景在唱词里

唱词是戏曲的主体部分, 因此戏曲也可称之为“剧诗”、“诗剧”、“歌剧”。戏曲的唱词叙事、抒情、议论无所不能、无所不及。唱词勾勒布景更是出神入化。

【例一】《长坂坡》:“寒风透体夜已深, /满天星斗起浮云。”环境、时间一笔勾出, 比舞美设计师的画笔来得还要轻松曼妙。

【例二】《廉锦枫》:主人公廉锦枫准备入大海取人参时, 所见的大海景象:“在海边望一望危难海景, /见乱石一重重左右纵横。/天连水水连天迷茫不定, /有几只小渔舟略现帆形。”呈现在观众想象之中的大海景象, 恐怕当代的写实布景也不能及。

3. 布景在做功里

【例一】昆曲《下山》:小尼姑和小和尚相好, 私奔下山。一路上都是在空无一物的舞台上进行, 走崎岖坎坷的小路, 趟平缓湍急的小河, 以模拟逼真的情形和趣味十足的动作, 让观众看到了布景活灵活现地存在着。

【例二】《秋江》:小尼姑陈妙常雇老艄公的小船, 追赶情人书生潘必正的大船, 舞台空空荡荡, 全凭一只桨的使用和二人的舞蹈配合, 把江上行船时, 那一忽儿疾进, 一忽儿缓行, 一忽儿摇晃, 一忽儿平稳, 并且都是在老艄公的风趣和小尼姑的急切之中体现出来。这等布景, 即便神笔马良来当舞美设计师, 也不能不叹为观止。

4. 布景在龙套里

传统戏曲里的龙套, 指扮演兵卒、随从等群众角色, 因穿龙套衣而得名。

龙套有很多类别的程式, 有上场、走场、站场、下场等, 用来展示故事的时空, 烘托情节的氛围。

王庆斌先生说:“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 是编剧、导演、设计师、演员和观众共同设计的。而现代戏曲的舞美设计, 则是大综合艺术中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 可占整个舞台艺术的半壁江山。”

上一篇:教育管理主体下一篇:展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