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舞台(精选11篇)
音乐与舞台 篇1
一、歌唱前的准备
(一)做好嗓子的润滑。通常在唱歌前为了能够使嗓子的粘膜具有更好的润滑性,可以准备足量的牛奶或是豆浆润嗓子,牛奶和豆浆可以对嗓子粘膜的润滑性具有较好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二)在歌唱前我们应熟读要演唱的作品的歌词大意。通过对歌词进行熟读,并真正去理解歌词的意思,这就跟演员要入戏是一样的。通过熟读和理解,歌者才能更准确地将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好表达出来,歌者也能够按吐字咬字规律和法则来正确地对读音进行纠正。遇有读不准的字词时,则可以查字典来确保读音的准确性和吐字的无误性,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确保观众能够正确地理解作品,使其能够更好地感染听众。
(三)唱熟曲调,唱准音高、节奏、节拍是分析研究作品的基础。一些演唱作品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作品的需求表现出来,其不仅由多种节拍组成,而且多种节拍还会交替出现,具有杂性而且掌握起来也较困难,这就需要演唱者对于谱表要认真、反复精读,确保将作品唱熟和唱准。另外演唱者在掌握好节拍变化的同时,还需要对作品的转调、旋律音变化等熟练掌握,特别是对于节奏变化较为丰富的歌曲,演唱者更需要恰当、准确地对其进行演唱。
(四)在唱歌前要尽量放松。这种放松是身体协调统一和气息的放松状态。因为声乐演唱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歌唱的艺术状态,是一种将全身都利用起来的表演艺术,而不仅仅是用嗓子在歌唱,所以需要歌唱者对整个身体协调控制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把握,合理地对身体力量进行分配,避免在歌唱过程中盲目使用过多的力量,从而导致身体和气息的僵硬,对作品的演绎带来较大的影响。演唱者需要学会适时适度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演唱过程中的收放自如的歌唱状态。
二、流行音乐的歌唱方法与技巧
(一)呼吸是歌唱的根本。流行唱法作为声乐演唱艺术的一种,在歌唱过程中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只有在流行唱法中合理对呼吸进行运用,将呼吸与歌曲情感、歌曲风格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将其独特性更好体现出来。而且歌曲内容不同,其蕴含的情感也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流行唱法中,更需要重视呼吸的运用,这样才能将歌曲情感的强化和外化更好地表现出来。在表现悲痛伤感的情感时,运用较强的呼吸,有意地将声带不全闭合,从而造成一种漏气的沙哑声,通过这种沙哑、深沉的声音色彩,从而更好地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强化声音的感染力。而在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时,则要注意呼吸的柔和和均匀,利用柔美圆润的声音色彩来更好地将声乐上的技巧体现出来。而在对激烈、粗犷的情感进行表达时,则需要加强呼吸深度和力度,让声音具有良好的爆发力,发出类似呼喊的声音色彩。在对欢快轻松的情感进行表达时,则需要利用轻便流畅的气息来将这种情感更好地体现出来。
(二)发声位置及方法的运用。不管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流行唱法,气息是整个音乐作品处理与表现的根源。在美声唱法中,我们讲究“管子状态”,通俗地讲就是声音靠后,上下通松。而对于流行唱法而言,与美声唱法相同的是上下通松,不同则是声音的位置靠前了而不是靠后。简单地讲就是在声音靠前(嘴皮子咬字)的前提下不能断了气息,就像放风筝一样不管风筝飞得多高我们手中的线不能断。在演唱高音音区时我们应该在标有换气记号处迅速抢吸、深吸一口气(切忌提肩膀吸气),这样才能使你的高音发挥到极致,中低音才更加沉稳大气。另外,在演唱高声区时应尽量打开你的口腔、抬高你的上颚、露出你的上颚牙齿,不要怕难看,把声音打出去,只有这样你的演唱声音才具有穿透力,才能感动和震撼观众。
三、流行音乐的舞台表现
流行音乐的舞台表演无疑是一个衡量歌者表演、演唱综合能力的硬性条件。
一名歌手如果能将伴奏音乐和潇洒的舞台肢体语言良好地结合起来,会给观众一种完美的视听享受。由于流行音乐的形式多样,大体说来有抒情和激情两种,而抒情歌曲又多数节奏舒缓、曲风悠扬,在舞台上一般都是以情打动人,所以肢体语言不必过于丰富,只要全身心投入歌曲中,自然就好。激情的歌曲多数节奏比较明快,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要想很好地表现出来,歌者的形体表演就很重要了,一般都是在歌唱中加入其相对应的舞蹈动作,或者是借助伴舞演员一起把歌曲的完整性表现出来。不但要感染自己,还要用热情感染台下所有的观众,使观众能够轻易地随着自己的演唱产生场下的共鸣效应。
摘要:在当前流行音乐的演唱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正确的发声方法与舞台表现。本文从歌唱前的准备入手,分析了流行音乐的歌唱方法和技巧,并进一步对流行音乐的舞台表现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流行音乐,演唱技巧,舞台表现
音乐与舞台 篇2
[摘要]当前,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规划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尝试探究出一条符合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可行性道路。
[关键词]舞台表演;教学模式;音乐表演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89-0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一些高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上脱离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同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相脱节。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快速推进,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陷人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之中。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成为高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国内外不少教育专家、研究机构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他们的研究视角主要为四个方面:第一,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的研究实践;第二,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转移的教学模式研究实践;第三,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第四,社会评价机制参与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高校教育发展思路,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然而,高校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根据不同专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属性,构建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表演专业人才的特定需求。针对河南省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如何根据音乐表演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河南区域文化优势,实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专业定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特定需求,目前还需大量的研究实践。
一、确定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具体化。“舞台表演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四条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第五条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文件规定的目的是正确引导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切实把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要求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的教学模式体现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但教学模式具有相通性。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即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通过实地考察,传统意义上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包括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和舞蹈表演三大项,主要着眼于表演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的音乐素质及人文素质培养。以科学性、艺术性、系统性、实用性为教学宗旨,努力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质,使学生具备舞台表演技能,兼有舞台节目创作、编排、晚会设计、剧务等的综合才能。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效果最终要体现在音乐舞台上,舞台才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从一定意义上说,强调以舞台为中心的实践性是艺术教育的传统教学规律,这种原生的教育属性是高校艺术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优势。体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其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演学结合。所谓的“演”与“工”相对应,是涵盖了舞台表演相关联的所有艺术实践活动的总称。所以,音乐表演专业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应该把课堂的专业教学与学习延伸到音乐舞台上,以音乐舞台的最终表现为目的,同时,把在舞台表演中的问题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和改进。音乐最终是在舞台上与听众交流的艺术,是以舞台表演为最终的展现。舞台展现是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们教学中努力探索追求的目标。
二、舞台表演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音乐表演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第一,课程单科讲授过于分散。传统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都是单科讲授,且多科并进过于分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我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理论课程,如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作品分析等课程,均是单科授课;专业课程,如声乐表演、器乐演奏、舞台表演、舞蹈创编等主干专业课程,与理论课程没有交集,使得学习没有融会贯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第二,重视专业技能训练缺乏艺术实践能力提升。传统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忽略技能的拓展以及艺术实践的系统化、一体化训练,使得表演实践和学习专业技能缺少交集。如:?W生在课堂上,作品表现得准确、完整,在舞台上却表情紧张、动作僵硬,达不到在舞台上完美演绎作品的理想状态。传统课程教学的专业技能学习与表演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第三,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服务地方文化,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要有地方特色,要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全面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整合课程.优化结构
根据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整合课程,优化结构,以就业为主导,把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能力对应融入各教学环节,提升音乐表演人才多元化的培养力度。如: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三门课程合并为音乐史与音乐赏析课程,把音乐欣赏与音乐史知识融会贯通;乐理、视唱练耳合并为乐理视唱课程,在视唱练耳的同时进行乐理知识讲解;和声、曲式作品分析合并为一门课程,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讲解和声知识等。同时,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与音乐教育、影视表演等专业交叉、重组、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演学结合,提升艺术实践能力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基础上,根据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实践,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分析反馈信息,对方案作出及时调整,达到使教学模式更加完善的地步。
(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作为当地科技、人才、文化和信息中心的作用,要发挥学科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合理吸收地方优秀文化成果,使得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积极开展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推进地方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当地文化中心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传承地方文化的主阵地、研究地方文化的主力军、弘扬地方文化的先行者。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部署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戏曲振兴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等。意见提出,要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等。因此,地方高校要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舞台表演式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学院于2003年独立设置音乐表演方向。为了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证性研究,把对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校音乐表演专业进行资源优化和调整,确定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人数162人)作为试点教学改革年级,试运行新构建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案例,尝试探究出一条符合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可行性道路。
(一)理论研究成果显著
学校音乐表演专业自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后,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深入音乐表演行业第一线,分析、研究音乐表演艺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教学与表演实践佐证,提出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以演促学、以赛促能”教学改革模式。2014年,音乐表演专业被确定为学校质量工程重点项目获得“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音乐表演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6年,研究成果“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实践”作为河南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项,并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应用型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思考》《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表演专业为例》等1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我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还辐射学校其他相关专业如音乐教育、学前艺术教育等,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产生影响,带动了校内外艺术表演及艺术教育专业群、非师范类专业群开展丰富多彩的教改活动。
(二)构建“舞台表演式”教学模式
我校音乐表演专业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2015]6号)等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广泛社会调查,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关注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趋势,与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在长期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改革创新的基础上,确立了“舞台表演式”的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理念。
具体教学模式改革内容有:第一,构建“课堂+舞台”、“学+演”教学模式。音乐表演专业有些课程如舞台表演、舞蹈创编等,就在舞台上进行教学;有些课程如钢琴演奏、声乐演唱等,由于是一对一教学,我们就周期性把课堂地点移到舞台上,由此创建“课堂+舞台,学+演”教学模式,即学习的同时进行舞台表演训练。第二,构建“以演代考”、“观+评”考核模式。在考核环节,采取舞台演出的形式,如合唱指挥课程,我们采取以班级为单位对抗赛的形式进行考核,器乐课程,采取器乐专场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考核等,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考核学生的舞台表演应变能力,即观看的同时指导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切实提高学生舞台表演的实践能力。第三,构建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我校音乐表演专业构建了“4541”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4:四项达标(音乐故事、合唱指挥、自弹自唱、少儿舞蹈),要求第一学期所有学生要四项达标合格;5:五级垂降汇报演出(校外演出、校级专业汇报演出、院级专业汇报演出、班级专业汇报演出、个人专业汇报演出);4:四个团队(舞蹈团、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1:一个环节(顶岗实习环节),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达到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发展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第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比赛。为加强学生舞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专业技能大赛就是一个“洗礼”过程,每一个经历过比赛的学生,都会有收获。能有幸参加比赛的学生固然是佼佼者,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大赛带给我们教学改革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构建有地方特色课程体系
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来讲,音乐专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专业定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音乐人才的特定需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开设有豫剧演唱专业课程,同时开设系列讲座《覃怀文化概述》《地方音乐文化遗产研究》等,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列入课程体系,不仅传承经典文化,促进和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同时也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四)艺术实践成果丰硕,就业率得以稳步提高
基于“舞台表演”教学模式下的改革与研究实践,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专家的认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近年来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得了诸多的奖项(图1)。这些优秀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从舞台上脱颖而出,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珍惜学校优势资源,利用技能大赛舞台,脚踏实地锻炼各方面的素质,使自己成为专业技能?^硬的高素质人才。我校音乐表演专业还多次应焦作地方政府邀请开展巡演及“三下乡”艺术实践活动,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同时,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切实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就业方向明确,为河南各大演艺公司、企业文娱团体输送了需求对口、适应岗位要求的音乐表演人才。自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实施以来,音乐表演专业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1%,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6%,使就业率得到稳步提高。
女音乐家的舞台“角色” 篇3
曾几何时,欧洲传统乐队的老牌劲旅理直气壮将女乐手统统拒之门外,清一色男子乐队云游天下、笑傲江湖,“帝王”为“红颜”一怒的事件,在2008卡拉扬百岁诞辰纪念还被旧话重提。而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女性乐队与组合如雨后春笋,勃勃生发。打倒封建主义的政治口号喊了不过百年,跨越封建主义的社会形态走了不过半个世纪,如今的音乐舞台,大有“半边天”全面收复领地之势。“谁说女子不如男”?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郑小瑛、司徒志文组建“爱乐女”乐团;90年代中后期全国“冒”出许多女子民乐组合,有个“乐坊”后来居上艳压群芳。
音乐与舞台 篇4
一.“音乐大舞台”与大学精神同行活动的意义
“音乐大舞台”自创建以来, 以“提升校园文化, 传承大学精神”为理念, 以“立足校园, 辐射社会”为宗旨, 组织了多次精彩的文艺演出和各类活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音乐大舞台”这座艺术津梁经过四年的建设与发展, 不仅能切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而且把艺术实践作为传承大学精神的载体, 在青年学生培养和教育工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情操、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社会实践能力, 勇于担当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 造成一种生机勃勃, 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 有力地促进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
3.树立了系院的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 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构筑健康的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系通过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把“音乐大舞台”这一品牌推向全院、全市甚至全国, 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4.提升了学院大学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 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二.实施“音乐大舞台”与大学精神同行活动的具体内容
1.加强内涵建设
(1) 月月有主题
结合“爱心”、“技能”、“信仰”、“感恩”、“启航”、“爱国”“收获”、“梦想”等主题词, 每月开展一次主题活动,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学习、舞台表演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周周有活动
在活动时间安排上, 结合各类演出时间合理进行安排, 尽可能做到“周周有活动”:首先是以系部为单位, 或由年级承办, 每月组织一次主题文艺活动;其次是以班级为单位轮流开展班级专业汇报或文艺演出, 每月1-2次;第三, 以各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各项专业技能竞赛或专业文艺演出, 每学期1-2次;第四, 以指导老师为单位开展学生专业汇报会, 每学期2-3次;第五, 以学生自行开展个人或集体专业汇报, 每学期1-2次, 主要集中在毕业生年级。
(3) 班班有明星
通过开展各类活动, 在各班培养和推介一批专业素养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 在广大同学中培养声乐、舞蹈、器乐、朗诵、主持、小品表演等类型明星, 在学生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4) 人人上舞台
在全系范围内倡导“人人上舞台”, 不仅鼓励每一个学生上台表演节目, 提升自信心和丰富舞台经验, 还鼓励他们从节目编排、舞台布置、服装道具、活动组织等方面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实现了外延拓展
(1) 走进广场
“音乐大舞台”通过走进广场, 将高雅艺术带入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专业艺术和群众文化共同发展。让市民在文化享受中得到实惠, 通过文化艺术的熏陶, 使市民们增进认知、培育精神、提升素养。
(2) 走进社区
“音乐大舞台”通过走进社区, 促进我系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行列中, 与群众进行良好的互动, 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3) 走进企业
“音乐大舞台”通过走进企业, 进一步推动拓展校企合作内容, 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 既为企业奉献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 又可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
(4) 走进农村
“音乐大舞台”通过走进农村, 鼓励我系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和实践创新精神, 积极参与各项送文化下乡活动, 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基层服务,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送去精彩的文艺演出。
三.实施“音乐大舞台”与大学精神同行活动的作用
1.育人效应
“音乐大舞台”与大学精神同行, 一方面立足专业优势, 努力传承良好习惯, 在我系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学术传统和思维方式, 并且代代相传, 相沿成习。另一方面将舞台做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把艺术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 通过多次实践和探索, 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革新活动形式, 努力打造服务于青年成长、成才的育人平台。
2.品牌效应
“音乐大舞台”与大学精神同行, 举全系之力, 融合优秀音乐人才, 全面渗透品牌理念。把“音乐大舞台”的“提升校园文化, 传承大学精神”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职员工和每一个学生, 并渗透到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 渗透到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深入挖掘品牌价值, 与全体师生达成共识, 最终形成了牌的核心竞争力。
3.社会效应
“音乐大舞台”与大学精神同行, 通过开展走进广场、社区、企业、农村活动促进身心健康、提升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四.实施“音乐大舞台”与大学精神同行活动的成效
衡阳师范学作为地方本科音乐教育的最高学府, 每年要为社会培养400多名音乐专业人才, 学生就业多偏向学校、琴行或文艺团体, 但由于每年各级各类音乐专业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 各对口单位的用人需要已趋于饱和, 就业形式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 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摆正心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作规划, 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艺术实践拓展自己, 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 更好地与社会需求衔接, 才能在庞大就业大军中突围而出, 获取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艺术实践是一个不断提升艺术修养和舞台经验的过程, 对于每一个音乐专业的同学来说, 都需要在舞台上得到历练, 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 “音乐大舞台”作为一个艺术实践平台, 作为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和舞台经验的第二课堂, 实现了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和相互作用。
(一) 积极搭建了艺术实践平台
1. 配合并参与了学院组织的各项文艺活动
“音乐大舞台”创办以来, 承办了学院“我和我的祖国”建国60周年迎新晚会、迎新晚会、元旦晚会、“颂歌献给党”建党九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等, 举办了首届大学生音乐节, 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2. 认真组织了系部多项精品文艺活动
认真组织了多项系级精品文艺活动。自2009年来, 05级承办了毕业生汇报演出、06级承办了五四晚会、07级承办了元旦晚会、08级承办了迎新年晚会、09级承办了新生联欢晚会、10级承办了元旦晚会, 获得全系师生的一致好评。
3. 各班级团支部组织了文艺演出活动
多个班级团支部组织了文艺演出活动。自2009年来, 07级、08级、09级、10级先后开展了20多场次班级晚会, 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
4. 专业老师指导开展了多项汇报演出活动
专业老师指导开展了多项汇报演出活动。声乐、表演、器乐、钢琴教研室的老师们分别指导学生开展了“十佳歌手大赛”、“舞蹈生专场汇报演出”、至乐艺术团艺术实践活动及学生个人汇报演出共四十多场次。
5. 开展了个人演出专场
毕业生纷纷开展了个人声乐汇报演出、舞蹈专场汇报演出, 给低年级的同学起到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 大力拓展了艺术实践空间
1. 参加省级、国家级艺术实践活动
①2008年第二届湖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
②2008年第五届湖南省音乐教育专业五项基本功比赛;
③2009年 (湖南) 红色旅游文化节暨千万青少年“同唱红色歌, 激情红色游”大型主题活动;
④2009年省教育厅举办的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红歌演艺”活动;
⑤2011年湖南省、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⑥2011年省教育厅举办的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永远跟党走”活动。
2. 参加了市级艺术实践活动
①衡阳市委、市政府2008年度十大劳模评选颁奖晚会文艺演出;
②第七、八届中国南岳衡山寿文化节开幕式, 为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殷秀梅、宋祖英伴舞, 得到艺术家的指点;
③2008年衡阳市金融系统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艺晚会与歌唱家李谷一同台演出;
④湘台一家亲———2009年衡阳经贸洽谈会开幕式文艺晚会;
⑤2010年“雁翔云天·春满大城—万里衡阳雁”大型文艺晚会;
⑥2011年衡阳市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演出;
⑦2011年衡阳市湘商大会开幕式文艺晚会;
⑧2011年衡阳市建市70周年———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演出。
(三) 不断丰富了艺术实践内容
“音乐大舞台”还将弘扬雷锋精神有机地融入到艺术实践活动中, 将大学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意图变成一种精神文明的成果传承, 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 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1. 文化下乡———拳拳赤子之心回报家园
每年我系均积极参与团委的各项送文化下乡活动, 另外还自行回乡组织了社会实践服务站。2009年暑假参加的“重走长征路、穿越湘西南”社会实践服务团、2010年暑假组织的“歌声飘过希望的田野”社会实践服务分队、2011年暑假参加的“红色寻访、绿色同行”社会实践服务团均为革命老区的群众送去了精彩的文艺演出。
2. 慈善义演———颗颗仁爱之心凝聚力量
每年国家出现重大的自然灾害及院系出现急需帮助的学生, 我系均举行义演。如为经法系杨知广, 我系黄思同学、刘莎莎同学举行慈善募捐义演。
3. 走进民生———暖暖奉献之心服务群众
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 我系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行列中, 利用周末时间排练节目送文艺进社区、进福利院、进特教学校等, 与群众进行良好的互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让音乐课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 篇5
【关键词】音乐课;师生互动
一、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
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是营造好的课堂氛围的关键。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我们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教学《巧巧手》这一单元,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听、看、想、说、唱、动)体验,进行劳动模仿动作,如:老师做动作学生猜,再让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猜,再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理发师接力赛,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总结经验。使音乐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在音乐中亲身体验情感,以情感体验来学习、感知、掌握歌曲。在兴趣中自动、自悟,达到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音乐素质。
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分小组圆形”座位的形式,这个做法不仅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二、师生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音乐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一周内仅有一到两节课时的课堂交往时间,怎样充分利用音乐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是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的氛围,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教师与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越准确越有利于互动。现代教學的特征之一是“以育人为目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而这时的教师就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的讲授者,而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必须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使学生成为合作者、竞争者和学习者。师生只有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使其相互匹配,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互动式”教学模式启发了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普通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的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提高。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金孔雀轻轻跳》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再如,一年级新教材中的《幸福拍手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2.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在我每次上音乐课时总是激励学生上台来表演唱,并准备了很多宝石花、小五星来鼓励大胆的学生。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我在设计学生认枯燥的力度标记时,采用了分组进行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运用奥尔夫“开放式”的课堂形式
“开放式”包括空间的开放和教学思维的开放。在奥尔夫的课堂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和学生们围坐成圆圈,此时教师和学生角色就不是那么直观了。在一个圆圈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圆圈中的一员,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有时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还可以互换,我们会把这一类的活动称为“互动”,特别是在即兴创作或是模仿和对答活动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在互动。从这个形式上的改变来看,奥尔夫教学方法从教学课堂形式上就产生了变化使得课堂的氛围得到了改变,同时学生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用开放式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和学习。奥尔夫音乐活动的开放式,它允许任何答案的出现,只要孩子做了就是好的。如:《这是什么声音》的音乐课,我请每人选择一种乐器,拿到手之后放在身边,先用动作来表示你的乐器可以怎么玩、能发出什么声音。学生们绞尽脑汁的想,才想出一些玩法。即兴随音乐做空手模仿乐器奏法的律动时,有些学生红着脸说:"对不起,我还没想好。"这时,我让学生亲自拿起乐器开始用时,还没等我说什么,孩子们就已经在五花八门的玩了起来,有的把双响筒放在地上转,有的把双响筒当酒杯在喝酒,有的把槌子放进双响筒里捣动,有的说沙棰是鸡腿,有的干脆把小钹的松紧带解下来,放在地上滚!当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太有才了!这说明孩子天生具有探究精神。奥尔夫以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体现创造性的教学。他让孩子在游戏中探索声音,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做些什么,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
当然这种开放式的音乐教学课堂模式是对我们教学能力的挑战,这样的形式应该先考虑到自己的控班能力以及课程安排设计能力。对于整体素质较高的班级我尝试过,感觉很好,但是对于稍差一点的班级,我确实没敢尝试。奥尔夫所谓的“开放式”并不等于没有课堂秩序,而是对这样的奥尔夫课程来说需要的是更多能够吸引孩子的素材,更丰富的表达能力和足够的个人魅力。开放式的思维模式不是指教师可以随意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优秀的奥尔夫音乐课将会在欢乐中显得十分紧凑,内容和内容之间的衔接、与上节课内容的对照呼应都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步骤。
通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营造师生共同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并运用奥尔夫“开放式”的课堂形式。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使音乐课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明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大众文艺.2011(16)
[3]隋清.奥尔夫教学法对音乐创新教育的启示[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音乐小课堂学生大舞台 篇6
1.看音乐。这是针对初中学生的表象感知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而言的。实物、教具、图像留下的形象具体清晰,能帮助学生快速构建音乐形象,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和理解音乐。课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板图或实景,实际上是对音乐作品的一种暗示或提示,看图或看景关键是把“静态”化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看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标题和联想。指导学生看音乐,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用视觉的感知去促进听觉的发展。
2.听音乐。音乐课处处有听音,教学中的发声练习、练耳、视唱、节奏练习、教唱、模唱、练唱等过程中都离不开听音,听音之根本是“听不用耳而以心”,学会用心听音乐,用心去感悟音乐。问题是学生不懂用耳,更谈不上用心,他们没有用耳习惯,也不具备听音能力。所以,重点要抓好学生的听音兴趣、听音习惯的培养以及注意力和方法的培养。如教师讲解要注意语言的风趣性、形象性,音乐的趣味性、对比性。发声练习时要提示学生乐句是在上楼梯(上行),还是下楼梯(下行);听曲调时提醒学生注意音乐的强与弱,快与慢……概言之,听之前,多一些引导,听之中,多一些提示和解说,学生就能慢慢学会用耳用心,学会从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去感知音乐。
3.想音乐。音乐课离不开“想”,怎样把“静”化为“动”,把“无声”化为“有声”?如《卖报歌》,一片乌云,一座朦胧的城,一个卖报儿童举报叫卖的情景……这不禁使人想起“乌云压城城欲摧”的景象,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报童内心世界的压抑,小小年纪的报童为了生计要起早贪黑、日晒雨淋满街跑的情景,这就为学《卖报歌》酝酿了相应的情绪。实际上学生的“想”往往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音乐去想象。语言描述时要求不重复,你也想,我也想,你这样想,我那样想,逐步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
4.说音乐。音乐课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想到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哪里;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比如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对一首歌曲的处理;对一段乐曲或一副插图的理解等,教师只需适时进行暗示、更正或归纳即可。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5.写音乐。有些教师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唱、跳跳、弹弹、奏奏,因此比较重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教学中虽然也讲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但很少让学生动笔,其实音乐课很多时候离不开“写”。每接一批新生我都要求他们准备一个本子,当“音乐笔记本”,课堂上除了记一些重点知识、记号、符号,必要时还要写写画画,比如听到演奏或伴奏乐器,即使说不出名称,也可以画出大概形状;一段音乐意境(比如欣赏春天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边听边把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景象写画在纸上,这样可达到音、画结合。);一个乐句特点(用表情术语记录);一条旋律走向……课后偶尔也留书面作业,但不宜留多,一定要做到“少、精、活”,如讲旋律线时,让学生在课后自选一条旋律,用自己喜欢的图标划出旋律线。为了培养习惯,我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只用一个本子,这样既全面又不浪费。
几年的音乐教学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并且经常复习的某些知识,看起来似乎掌握得不错,一到检测时就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未曾掌握。于是我在不同班级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验,上课教学内容一样,教学方法一致,A班留书面作业,而B班不留书面作业,结果理论方面检测的结果相差很大。实践证明,留书面作业确有好处。其一,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可能顾及每一个学生,况且有不少学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很容易遗忘。通过作业,可以使学生特别是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重新思考学习内容,弥补没有认真听课的缺陷。其二,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一环,做作业一遍等于复习一遍,同时也可以使本来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这也是写音乐的一个方面。
6.记音乐。如初一学生记性好,请让他们做到几点:1.尽量把学过的歌与谱记住;2.记牢“6—3”的音高;3.记牢“的音符时值和休止符时值;4.多记一些音乐故事。这些对学习音乐有很大的帮助。记音乐要有良好的心态,还要有方法,如记忆“的时值,可用读节奏、击节奏、打节奏、编节奏句、编旋律、接龙游戏等等,把机械的记忆化为应用能力的过程。
7.玩音乐。要学生正儿八经地坐着学音乐,是对他们的一种折磨,也是对艺术的一种扭曲。把学音乐处理成玩音乐,让学生感到轻轻松松、其乐无穷,这样他们才高兴,音乐素质也能明显提高。玩音乐要根据音乐的表演特征和学生的生理特征加以设计。音乐教室不应当堆满课桌,要有空间,长凳换成短凳,便于变动位置。课文中的“歌表演”、“音乐游戏”、“律动”、“舞蹈”、“节奏乐”都可看成玩音乐,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音乐中学习中体验到身心的愉快。
8.欣赏音乐。初中年级的学生还有很强的童心,其特点是模仿性强,活泼好动,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和相关的乐理知识,他们理解乐曲的能力不是很强。对他们来说,乐曲的美感主要来源于作品的内容,而很少来自作品的艺术形式。因此,这个阶段的器乐曲欣赏教学要按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逐步引导他们懂得音乐表现的各种手段,以此启发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如在欣赏《春之歌》时,除了让他们把春天描绘在纸上,在欣赏器乐曲时,还可以让他们随音乐吹着喇叭、打着鼓、舞蹈、歌唱,让他们身临其境,随小号手与鼓手的感情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欣赏效果。
9.编创音乐。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音乐课的实践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让学生在创编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与表现创造的能力。中学的音乐创造是非专业意义上的音乐创作,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主要表现为模仿、即兴演唱、演奏和形体动作(律动、舞蹈),也表现为节奏和旋律的创编,以及对音乐的不同演绎。比如上《声音的创建和表现》时,当学生可以模仿动物的叫声时,我先引导他们为自己建一个牧场,而他们就是牧场成员,哪些同学是“羊群”,哪些是“大象”……,先让他们分组练习,然后老师引导着再加入到群体,声音此起彼伏,很动听,效果出乎我的预料,连猴叫都加入进来了。接着请同学把各自带来的碗碟器皿拿出来,先按照老师给出的固定节奏练习,然后进行编排、合奏,再用七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通过调整水位高低来演奏主旋律,其他的敲敲打打作为伴奏,一个由全班同学组建的既简单又丰富的乐队就形成了。
让音乐考试成为学生表现的舞台 篇7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的。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丰富情感体验, 陶冶高尚情操。我们大多数的学校对学生音乐成绩的考核评定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测试为主, 考试内容与形式单一化, 甚至随意化, 长期发展会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学习兴趣、课堂纪律出现相对松散等现象。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他学科相比, 缺乏“绝对”尺度。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又不能完全以常规的考试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因此音乐评价手段的随意性、单一化等, 会慢慢扼杀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更不用说对学生音乐审美观、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也就导致学生真正失去了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机会和过程。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和现状以及音乐学科测评等问题的思考, 谈谈自己的想法。
音乐学科的学习是一个体验与感受的过程。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 而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 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
一、落实全员参与, 让音乐考试成为学生期末的闯关游戏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我们的各种音乐活动, 既不能单纯的靠教师讲, 也不能只凭学生听。在考试中也必须做到学习者的参与、师生的合作以及情感的交融,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期末时常常会听到个别学生说:“老师我不会, 我不唱。”这让我们教师无所适从, 是怪我们平时没注意到他的参与, 还是因为学生胆小不敢表现呢?因此, 在开学第一课我就和学生一起立规矩:“我们的考试是要求大家参与的, 我们平时表现有30分, 考试70分, 只要大家在平时能和教师一起学习、一起活动, 你们的30分字让就有了。加上考试只是一个检测, 把它当作我们的终极闯关, 一起来个‘鲤鱼跳龙门’!”这样的音乐活动我想学生一定会感兴趣的。
二、从平时的课堂入手, 在音乐考试中自然表现
在每节音乐课中, 我们把才艺展示融入到了课堂环节里, 让学生对实践表演循序渐进的接受并到期末能够大胆自信的去主动尝试。我们可以把考试定位为才艺表演, 这样大多数学生就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和束缚, 而是大胆进行个人特长的表演与展示。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平时上课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 他们都喜欢表演, 上台是他们所向往的。在日常的音乐课堂中我们对于能上台和敢上台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 让他们不怯场, 敢于表现;而对于表现好的学生, 我们要树立榜样, 让学生一同去模仿学习再创作。戴汝潜、张梵先生在《实用教学新法》中说:“如果榜样就是理论的升华和升华的理论, 榜样的力量便远远超出实践加之的力量;如果榜样的群体本身就构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的系统, 榜样的力量将会越过时代价值而获得永恒。”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已经为学生期末的音乐考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那么在音乐的考试中, 对于学生来讲就只是平时课堂的升级版, 他们会以更加认真的状态来表现音乐, 在音乐考试中尽情的发挥。
三、团结合作, 在愉悦中进行音乐考试
奥尔夫曾经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是音乐实践中重要的组织形式。在音乐考试中我们鼓励合作, 当代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缺少与人相处的方式和宽容, 考试形式鼓励同学与同学合作完成, 可以是形式的合作也可是内容的合作, 这样既增进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与人相处, 也能减弱自己在考试表演时的紧张心理, 更大胆、真实的发挥。在上学期四 (2) 班的期末考试中, 我提出要求, 4~6个同学为一组, 可以是小组唱、可以是表演唱或者乐器伴奏, 完成本册书中的一首歌, 自己组合同学, 需要帮忙的可以找教师。在一组同学汇报的时候, 其余同学做评委, 共同为他们打分。在期末考试时让我大吃一惊, 同学们分工合理, 每一小组的展示都各有千秋, 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考试中大胆彰显:有的小组一个弹琴, 两个同学演唱, 两个同学舞蹈;还有的六人组演唱《小河流水响叮咚》, 有分领唱、合唱, 还有适当的动作, 着实让我耳目一新。
学生的才艺表演考试, 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与空间, 真正做到了参与面广, 全员动手实践, 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把个别特长生的“特长”与表演机会落在了每一位学生的身上, 使展示、表演不再是个别学生的专利。表演的准备过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 提供了同学相处的良好机会, 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他们很喜欢这种形式, 音乐考试自然就在愉悦中度过了。
四、鼓励创新, 让音乐考试有新意、有体会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鼓励音乐创造”: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 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 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音乐考试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创作, 发展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并引导学生正确的个性展示, 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及美的鉴赏能力。在我们的教材中常常会出现为歌曲编创歌词等, 那么在音乐考试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凸显他们的个性, 学生的创作都是建立在对歌曲吃透之后, 二年级的一位学生考试时演唱《幸福拍手歌》, 把自己的感受完全体现出:幸福的时候她会拥抱小熊, 幸福的时候她会唱唱歌。在她的考试中我也融入了幸福的时刻, 学生在考试中好像在唱自己的歌曲, 既有新意又把对歌曲的体会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科学、合理的考试可促使学生自动调节学习方向,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对教学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而音乐学科的考核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环节, 教师要根据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和独特的美育手段进行设计和思考, 使考核不是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最终成绩, 而是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期的考核中, 尽情大胆地表现自己的音乐综合能力, 并进一步诱发学习兴趣和个性潜能, 从而不断提高音乐的教育质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音乐学科的考试是对学生一个学期所学内容的一种评价方式。而评价是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环节, 也是对课程标准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科学性以及教育价值认定的依据, 是评价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实施效果的依据, 是评价学生学习提高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依据。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未来, 因此评价的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也希望通过音乐考试达到对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促进作用。
音乐舞台呼唤着改革者的形象 篇8
长期以来, 我省的音乐艺术基础资源雄厚, 曾经在全国的音乐舞台上创造了诸多辉煌, 给广大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应该意识到, 曾经的辉煌必定是过去的光荣。而今放眼全国, 我们发现已经有相当数量反映改革生活的好作品。再从兄弟艺术门类的小说、电视、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看, 更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之作。而我省真正可以恰到好处地反映改革的音乐作品, 相比之下却为数不多,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面对新形势的严峻挑战, 多数同志缺乏整体认识, 似乎仍沉浸在往昔的回忆中, 津津乐道于过去的辉煌, 不思进取, 唯恐把握不准发生失误而丢了面子, 至使畏首畏尾, 很难推出自己对改革的独道见解。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立求“保险”。在这种潜在的心理“危机”作用下, 其多数作品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表面看, 仍是在持续着改革的主题, 但事实上却与现实生活出现了“距离”, 或追求价值的“永恒”, 或单纯关注形式等现象。至使某些作品特别注重的是从选材到手法的精细, 侧重于从形式层面追求与生活同步, 企图求其艺术生命力的“永恒”。殊不知反映的现实与刻画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但这又怎能让人感悟到其中的艺术感召力呢?某些作品不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缺乏新鲜感, 却也追求着激动人心的思想性与艺术感染力。试想这类平庸的作品, 与时代精神脱节, 连群众期待的基础底线都未能触及到, 又何谈艺术生命力呢?某些作品, 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却把功夫投在枝节问题上大做文章, 试问人民群众又怎能从中寻觅到思想性和艺术性呢?更有甚者俨然一副“紧跟形势”的形而上学做法, 让人无法认同。除此, 还有的作品“忘记”了典型社会意义的重要, 仅限于表现个人生活的悲欢际遇等,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改革开放是人类历史的新生事物, 形式不同于人类历史所经历过的其他变革, 必然充满着多种多样、形态各异、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其复杂性与深刻性以及不可预见性都是过去任何改革所无法比拟的。根本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 这就决定了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 必定是曲折艰辛甚至某种情况下出现挫折和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 不应盲目对此抱以一帆风顺的美好寄托。因此, 站在时代前沿, 的改革者, 包括他们所进行的种种实践, 不能被普遍快捷认同的现象, 应属预想中的基本客观常态。对此,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窗口的音乐艺术, 在塑造音乐舞台改革者的形象时, 也应予以足够的理解。面对改革生活的全新形态, 任何人的生活积累中都不曾有过储备, 音乐工作者当然也不会例外, 何况艺术创作的本身就含有强烈的探索性。有时作品中难免出现反映改革的准确性与典型性较弱, 甚至发生某些错误也是允许的。相信人民群众一定会用改革的精神, 正确看待反映改革的音乐工作者。问题的关键, 是怕在“危机”面前不思进取。对此广大音乐工作者要放下包袱, 发挥艺术家应有的敏感、热情和勇气, 只要思想同时代前进的脚步与改革开放的总趋势保持一致, 就不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音乐与舞台 篇9
一、音乐情感信息分析
音乐是人们情感表达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 在音乐的世界里人的情感会更加的强烈。所以, 欣赏音乐的过程其实也是观众体验音乐情感信息的过程。为了准确地进行音乐情感的识别, 就需要对音乐情感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音乐情感信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建立在观众的主观认识和体验基础上的, 不同的音乐作品具有的情感信息大不一样, 并且音乐情感信息都是模糊的, 无法进行准确的描述。由于音乐作品的起伏变化, 每一种音乐情感信息都处于运动过程中, 会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给人一种多层次、复杂的情感体验。此外, 音乐情感信息又是一个包括音律、音色、音程、节奏等音乐感知要素在内的完整的情感体验。
二、舞台灯光情感分析
舞台灯光艺术能为观众呈现一幅动人心弦的画卷, 巧妙地利用灯光能让舞台表演更加完美, 甚至许多表演作品失去了灯光效果就无法实现表演的目的。只有当光随情动时, 才能让灯光达到预期效果。为了做好舞台灯光的有效控制, 就需要充分了解舞台灯光的情感特征。
1. 灯光的颜色情感
灯光的颜色能够对人们的视觉空间产生刺激, 加强人们的心理反映和情感体验。控制好灯光颜色, 就能够让舞台更加层次感, 让作品情感表达更加到位。通常来说, 灯光的颜色主要分为以蓝色为主的冷色光和以红色为主的暖色光两大类, 不同颜色的组合能够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 舞台灯光需要紧紧围绕舞台作品的情感基调进行设计, 当情感热烈、活跃时, 可以采用红色灯光, 比如革命歌曲、节日歌曲等;当情感轻盈、欢快时, 可以采用黄色灯光, 比如儿童歌曲、校园歌曲;当情感平静、稳定时, 可以采用绿色灯光, 比如充满憧憬和希望的歌曲;当情感悲伤、冷峻时, 可以采用蓝色灯光, 比如失恋歌曲、离别歌曲。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 每一个作品原则上都应该有一个主色调, 其他颜色作为辅助, 否则无法准确地表达情感。
2. 灯光的造型情感
灯光的造型主要是指通过灯光的投射方向、光束强度以及运动轨迹等手段, 呈现预想的舞台光影效果, 从而有效地烘托出舞台上人物的受光变化, 起到造型作用。灯光造型也是控制灯光情感的主要手段, 所以, 设计师需要尽可能地利用灯光造型的作用, 来提升舞台灯光展示的艺术氛围。
3. 灯光的动作情感
灯光的动作是指灯具随着舞台音乐的变化而进行一系列有规则的运动, 目的是为了增加舞台灯光的表现力, 实现舞台灯光由静到动之间的转化, 让观众的炫目的灯光动作中增强情感体验。舞台灯光动作花样繁多, 可以翻滚、可以旋转、可以闪烁、可以开花, 其通过舞台灯光师的操作, 能够变换出各种几何图形, 在图形相互交织中, 表现舞台音乐的强烈动感, 营造出预想的空间和气氛。所以, 在对舞台灯光的控制中, 可以根据舞台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 编排出能够随音乐律动的灯光动作, 让整个舞台灯光显得美轮美奂, 动人心魄。
三、基于音乐情感驱动的舞台灯光
舞台灯光是音乐情感驱动的主要构成要素, 设计师应该更加音乐情感以及灯光的情感设计合适的灯光效果, 让舞台灯光真正和音乐作品融合一体。
1. 设计原则
灯光设计实际上就是一种视觉上的艺术创作, 需要发挥出灯光的造型、颜色、动作功能, 通过颜色变化、造型变化以及动作变化来参与到舞台表演中, 提升舞台效果。在进行舞台灯光设计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整体性。舞台灯光从空间和时间上讲都是一个整体, 在对灯光进行设计时, 必须做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呈现出整体美;二是节奏性。舞台灯光应该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三是层次性。舞台灯光应该主次有序, 重点突出, 让观众产生立体的视觉感受;四是多变性。舞台灯光的动作、造型和颜色不能一成不变, 而应该有规律的进行变化, 让舞台鲜活生动;五是协调性。舞台灯光在展示时, 必须做好渐变处理, 让观众看得流程、自然。
2. 设计模式
基于音乐情感驱动的舞台灯光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对一个个特定情感进行时间轴上的科学设计, 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舞台灯光效果的好坏。所以, 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整个舞台灯光的布局、灯具设备以及灯光的颜色、造型与动作等诸多要素, 来确定出最佳的设计模式。比如在一台文艺演出中, 我们就需要根据现场的灯具特点以及安装布局, 按照舞台灯光的设计原则, 设计出合适的灯光动作, 体现出舞台灯光的特有效果。
3. 音乐情感和灯光设计的匹配
基于音乐情感驱动的舞台灯光控制, 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音乐情感和灯光设计的匹配, 为此设计师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提升音乐情感与舞台灯光的一致性, 通过舞台灯光将音乐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 在音乐的节奏变化中, 采用持续合理的灯光动作, 将音高、音律都以灯光变化形式进行展示, 按照音乐情感与舞台灯光情感的对应关系, 实现音乐情感与舞台灯光的完美结合, 让舞台效果更加生动而富有内涵。
四、结语
传统的舞台灯光设计, 在没有计算机的控制下, 设计师也会根据现场的音乐气氛适当地进行灯光设计, 但是效率低下, 不能完美地呈现舞台效果。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灯具设备、灯光技术的不断改进, 基于音乐情感驱动的舞台灯光控制得到了实现, 尤其是在大型户外音乐灯光表演中, 通过科学合理的灯光设计, 往往都能够形成震撼的演出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宇钢.充满活力的舞台灯光[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2 (4) .
音乐与舞台 篇10
史密森民俗文化节由美国史密森学会举办,该学会成立于1846年,一直致力于通过提供权威可靠的知识,广泛传播和交流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共同理解;致力于科学的发明、研究和探索。学会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有16座博物馆和美术馆,还有国家动物园,总共收藏逾1.42亿件艺术品和标本。
史密森民俗文化节创始于1967年。此后每年美国史密森学会都在美国独立日前后在国家广场搭建许多临时性帐篷作为舞台和展示台,向美国公众和世界各地的游客介绍美国本土及世界各地的文化风情。民俗文化节每年的选题都经过专家精心设计和论证,力图独特新颖,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大型民俗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41届,年均观众一百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参加史密森民俗文化节作为向世界展示本国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舞台。众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文化研究机构也把文化节做为了解、研究各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华盛顿美国国家大草坪的临时帐篷里,中国云南民间歌手和音乐家的演唱、演奏备受观众青睐。他们每一个节目都赢得最热烈的喝彩,演出完毕,他们周围总是簇拥着众多热心观众争相与他们交谈和合影留念。
“香格里拉组合”是备受欢迎的一支歌唱组合。这个组合四条汉子的无伴奏和声演唱,打动过无数人的心扉。他们在去年的第十二届CCTV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夺得组合组银奖。组合中鲁茸农布(藏族)、蜂跃宏(傈僳族)、余明辉(傈僳族)和达摩鲁卓(藏族),民族不同,出生地不同,但对民歌的共同热爱使他们走到一起。达摩鲁卓,外号“达摩教授”,颇有些学究气,他就是去年在“青歌”大赛中喜得爱女的幸运父亲,孩子的名字是在比赛时就起好了的,就叫“青歌卓玛”。
“达摩教授”告诉我,他们几个的演唱和而不同,各有千秋:有的高亢激昂,相当豪放;有的擅长抒情,音色相对柔和;有的可高可低,大起大落;有的深沉委婉,曲展性强。合起来,构成丰富而又和谐的和声。在《大山汉子》这首歌里,他们的音程跨越了三个八度,表现了中国民间声乐极大的丰富性和可塑性。蜂跃宏补充说,他们的乐谱,吸引了很多美国专家和音乐人,但是外人都看不懂,只有他们自己心领神会,配合默契。
鲁茸农布和达摩鲁卓擅长藏族民间乐器弦子,蜂跃宏和余明辉则擅长傈僳族“启本”(一种类似土琵琶的民间乐器),他们手持乐器,时分时合,载歌载舞,潇洒自如。他们的服装也很抢眼,身着藏袍和皮靴,这是适应家乡高寒气候的装束,但是在七月流火的华盛顿,90多度的高温下,又是露天帐篷演出,这套装束则使他们闷热无比,汗流如雨。他们说,四个人每天平均要演出四场,加上加演和分组组合上台,最多的一次一天上台达20次之多,有时连排队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但是他们仍然精神饱满地一次次为热情的观众送去高质量的歌唱。
普米族青年歌手茸芭莘娜,第十二届CCTV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组铜奖,CCTV《星光大道》2006年年度总冠军,华府的中国观众对她并不陌生。她的嗓音高亢、嘹亮,富有穿透力。她典型的毡帽下那张阳光的笑脸和在台上一甩长裙的洒脱,表现出民族的自信和坦然。她的演唱实力赢得了众多的美国知音。其中有一家子天天来,绝对是她的超级粉丝。我亲眼看到许多人听了她的演唱,老远跑到她的跟前,就是为了说一声:“Your song is very very beautiful!”
茸芭莘娜说,她的89岁的外公很会唱歌,她从小受家庭和地域文化的熏陶。当问之“茸芭莘娜”名字的来历时,她答道:“茸芭”为普米语“鹿”姓的意思,“鹿”姓是普米族的大姓。“莘那”则是启明星的意思,这是每天早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最亮的一颗星。她说父亲希望她凡事像启明星一样赶早、赶前,保持普米族勤劳向上的美德。她说在中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普米族只有3万人口,是个很小的民族,但却与众多生活在怒江流域的民族一样,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她所演唱过的民歌中《怒江大小调》中的大调,是怒江普米族高亢嘹亮的民歌《咧咧》,小调则是怒江怒族细腻柔和的民歌《阿诺对》。两个民族的歌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所以有了这首不分彼此的歌。我们倒宁愿这么理解,“小”指的演员本身,而“大”所表现的则是素有“东方大峡谷”美誉的怒江民族精神。受高山峡谷夹击的怒江,左冲右突,奔腾咆哮,一路欢歌而过。怒江体现了怒江民族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低头,顽强拼搏、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气质。茸芭莘娜用她的心声来演唱,所以能从怒江唱到华盛顿史密森民俗文化节国际舞台,感染在场的所有观众。纳西族歌手和金花、傈僳族歌手娜达莎的演唱也很受欢迎。傣族哏德全的葫芦丝演奏、彝族吹奏家何文兴的木叶、闷笛、双音巴乌,高洪章和罗凤学的芦笙舞及吹奏更是让美国观众大开眼界。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甚至找到他们的住处,要求跟他们学习中国乐器。
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中心音乐博士Nora Yeh,Ph.D告诉笔者,云南艺术家的歌喉很美,演奏也很美,而且来自最基层,是真正的有生命的艺术。能集中地看到这么多的好节目,她觉得很幸运!她不光自己来看,还告诉自己的朋友、邻居来看,让大家感受中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她对在集市上没有买到中国云南艺术家的演唱CD感到遗憾。
“哪里有酒哪里醉,哪里醉了哪里睡……”民俗文化节闭幕了,但中国云南艺术家们生龙活虎、荡气回肠的演唱,美国观众不绝于耳的叫好声还在耳边环绕……
何红一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音乐与舞台 篇11
一、加强舞台艺术表演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当下艺术发展虽愈趋完善, 却不尽完美, 音乐专业教学亦是。舞台艺术实践教学正处于这样一个成熟与发展阶段, 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才能走向成熟。舞蹈专业学生需要从课堂走向舞台艺术的演练, 在舞蹈和音乐中找寻自己的灵感和体会, 所以舞台实践是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 舞台表演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
舞台表演教学包括基本理论、中外舞台史、舞台艺术、形体身韵、素质技巧、舞台剧目、舞台基础、各种舞台形式表演、舞台编导、专业实习、舞台艺术欣赏和分析和各种具体舞台实践。舞台艺术表演实践教学为音乐专业艺术实践奠定了基础, 而舞台艺术实践是检验专业教育的实验金, 因此, 舞台艺术实践教育是音乐专业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舞台艺术实践过程中, 学生可以真正感受舞台表演各种状况, 开阔视野, 提高临场发挥应变能力和现场表现力, 进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 当下舞蹈实践教学的弊端。
1. 专业学生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学习。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如今各高校音乐类专业学生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学习, 这是远远不够的, 艺术需要通过实践表演检验和提升。所以音乐专业方面的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通过舞台表演提高艺术能力,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现自我潜力、逐渐走向成熟。
2. 学生舞台表演机会较少基本功不扎实。
音乐舞台表演专业学生的舞台艺术实践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据有关从事高职音乐表演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人员表示, 通过他们的调研和评估, 相当一部分学生情况百出, 现象分别为:音乐理论知识不清楚、基本功不扎实、舞台表演锻炼机会少、缺乏舞台临场实践表演经验等, 直接影响该专业教学成果。
3. 教师及学生缺乏对舞台艺术表演实践的认识。
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 无需真正懂得舞台上的表演实践。学生为求分数一味这样认为, 导致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系统不全面, 直指单方面理论教学。该课通常由专业理论课、公共素质课、专业素质与实践课程等几大模式构成, 看似构建得比较完善的教学系统, 实质上并不尽如人意。从另一个层面来讲, 在舞台艺术实践课中, 通常把音乐理论学习作为第一目标, 因而忽视学生在舞台上实践的真正能力, 舞台综合素质得不到培养, 从而使舞台艺术实践课程形同虚设, 严重阻碍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前途。
二、提高专业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方法
因为舞台艺术表演不但需要理论知识的奠基, 更需要专业舞台表演技能, 只有把理论艺术、实践艺术利社会艺术相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专业的舞台艺术教学, 探索以舞台艺术表演为核心的音乐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学生应结合自身实际, 务实舞台表演实践教学基础, 从而对音乐专业舞台表演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和发展。主要方法如下。
(一) 加强学生的舞台适应能力和表现力。
表演初期, 学生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反应, 如恐惧感和不适感, 导致学生舞台表演时不自然和不流畅。任何一场舞台表演无论是舞蹈还是声乐都有其表演形式和方法, 其表现的总体大多为情感表达。所以, 学生在上台时要加强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自身舞台表现力。任何音乐作品都是为情感服务的, 所以舞台表演技巧要通过情感加以运用和掌握。
(二)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切理论都要回到实践中, 再从实践出发。所以, 在学生完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要将知识运用于舞台实践中。舞蹈教师自身要重视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训练, 摆脱传统、单一的低层次教学模式,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引领学生大胆创新, 将舞台作为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学过程中, 待学生对自身舞台表演动作有了一定认识后, 一些学生还对老师教授的内容提出质疑与创新, 当学生有了一定舞台表演自信时, 才能更好地将作品发挥到极致。充分掌握舞台表演技能, 具有全面的舞台表演能力, 实现学生复合型、多元化发展, 既掌握专业知识, 又登上舞台表演, 能够克服自卑心理, 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 让身心融入音乐中, 成为专业的舞台表演者。
(三) 教师组织舞台艺术表演活动。
舞台表现力是通过学生在舞台上表演的经验和次数决定的, 归根到底是实践沉淀下来的产物。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非正式舞台艺术表演, 也可与老师进行一对一教学, 提高学生准确表达和演绎相应作品的能力。在作品表演中, 学生能自然释放自身情感, 老师同时要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赞许, 提高学生自信心。有些学生一上舞台就因紧张而手足无措, 不但得不到正常发挥, 反而可能发挥失常。这些现象都源于学生的紧张, 缺乏舞台经验, 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消除学生的舞台紧张感, 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肯定。
三、提升舞台艺术表演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 提升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舞台艺术表演实践能让学生检验所学专业知识是否能够在舞台上得到发挥, 能否与舞台融会贯通。舞台实践教学是课堂专业知识教学的延伸和再度体现,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于舞台之上, 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挑战自己的舞台实践能力, 从而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音乐表演专业舞台实践教学应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燃起学生自主实践的激情,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 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二) 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舞台艺术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来说, 舞台艺术表演实践是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舞台艺术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舞台表演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通过舞台艺术实践, 实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的技术要求较高, 专业性强, 需要学生不断实践锻炼, 提高心理素质, 从而加强学生表演能力和促进自身发展。
音乐艺术表演离不开舞台艺术和舞台实践, 二者密不可分。好的舞台艺术表现者应该是内心理论充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做好舞台艺术实践这一环节很重要, 需要注意自身各方面培养, 养成良好的空间感、氛围感, 同时准备合适舞台表演的装备、进行适度感情交流及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音乐专业舞台艺术表演顾名思义就是舞台表演艺术, 这是一个深入人心、具有自身情感的艺术, 能让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交流与互动, 而这个互动的平台就是舞台。所以, 音乐艺术离不开舞台的实践, 舞台艺术实践在音乐表演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尹爱青, 张晓敏, 王一品.吉林省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4, 05 (14) :81-85.
[2]钟岚, 黄钟.行走中追逐理想———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J].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3, 04 (26) :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