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舞蹈

2024-09-11

舞台舞蹈(精选11篇)

舞台舞蹈 篇1

精神文化是我们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精神文化的追求。群文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是社会文化和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优秀的群文舞蹈通过舞台艺术的表现与实践, 向观众展现着社会生活所赋予时代的一种精神面貌, 同时也是舞台艺术参与者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体验方式。

在社会结构影响下和国家对退休年龄新政策的颁布都推进了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数的增加, 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 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 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 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那么老年人个体应如何适应社会、抗击衰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呢?角色理论者认为:“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要扮演多种角色, 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相互接纳的新形式。”老年人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 即角色中断和次一级角色的变换, 大部分会从劳动、决策、父母角色转换为供养、平民、祖父母角色。在社会地位发生转变后, 为与社会相互接纳适应社会发展应积极的参与到社会性活动中去, 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社会活动是一种双方互相交换的行为, 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到各自的利益, 人们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权利资源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

随着广场舞蹈带来的群众文化热潮, 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加入到群文舞蹈活动中, 他们几乎是刚刚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普遍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修养, 为丰富退休生活, 寻找生命寄托, 实现个人追求, 通过定期专业舞蹈老师指导和排练, 达到可以进行舞蹈舞台艺术表演的能力和水平。如今, 老年大学、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等一系列有组织的老年活动场所都会为老年人提供可交换资源的价值空间。

纵观近几年CCTV电视舞蹈比赛作品, 中老年人群已成为群文舞蹈舞台艺术表演的新起之秀。在排练中, 他们不仅对一些优秀的经典剧目进行学习, 并且在舞蹈感悟力日趋增强舞蹈技术愈加娴熟的同时开始尝试原创剧目, 简单到从一个动机开始到发展成一个动作、一个短句, 复杂到从考虑舞蹈的整体结构内涵再到局部调度构图的处理和调整, 包括相关的前期音乐制作剪辑、画外音录制与后期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的全面协调等, 这样的编创过程和团队管理模式已趋近于职业化的舞蹈专业艺术团体。例如, 在第七届全国舞蹈电视大赛中, 作为北京市唯一一支入围决赛的非职业性舞蹈团——安贞男子舞蹈团。由他们带来的舞蹈《放飞梦想》将放风筝这一生活细节为切入点, 融合了拉、拽、抻、扯、收线等模拟放风筝的生活常态动作, 放眼望向远处的风筝, 仿佛看到了未来美好生活的新希望。这部充满正能量的舞蹈作品均是由安贞舞蹈队的中老年人独立编创, 并采用了流行的音乐元素和西方古典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旋律相结合, 从创作角度到表演水平皆趋近于职业化舞蹈团体。

中老年广泛参与群文舞蹈活动既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也是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追求健康的一种娱乐方式。在晚年生活中, 通过参与群文舞蹈活动进行舞台艺术实践, 使他们和同龄人相比有着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与经历, 不仅是锻炼身体活跃身心, 更重要的是在舞蹈舞台艺术实践的同时, 可以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整地完成一个舞蹈作品, 从舞蹈构思的萌发到成熟, 从舞蹈结构的剪裁到布局, 从舞蹈形象的捕捉到塑造表演过程中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 都体现着他们对自己所创作的舞蹈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诠释, 使他们达到生理上的快慰, 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满足。从她们的舞蹈中, 你会强烈感受到她们对舞蹈的那份热情与执着, 眼神中流露着的是他们对舞蹈那份源自内心的喜欢与热爱。因此, 相关活动组织单位应多提供中老年人舞台舞蹈艺术实践机会, 为他们创造专属中老年人群文舞蹈的平台, 打造中老年人群文舞蹈活动品牌, 并进行大力宣传与推广;政府和相关机构部门应发展与中老年人有关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 最大限度地增强中老人的权利资源, 以保持中老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独立性。

“新月已生飞鸟外, 落霞更在夕阳西。”夕阳无限好, 最美不过夕阳红, 在人生已接近夕阳之时, 他们依然精神矍铄、鹤发童颜, 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 对生命充满希望。“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不要说岁数已大, 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 他们老当益壮, 老有所为, 他们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在经济全球化, 科技高速发展, 老龄化严重的年代, 我们更应多关爱中老年人, 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寄托, 谱写出属于他们的夕阳人生。

摘要:本文以中老年人参与群文活动为切入点, 从中老年人实际生活情况出发, 通过群文舞蹈与舞台艺术实践的有效结合, 提高中老年人群文舞蹈的创新性和表现力, 着力打造中老年人群文舞蹈活动品牌, 以保持中老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

关键词:群文舞蹈,舞台艺术实践,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秦启文.周永康.角色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2]魏广龙.跨界与创新[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舞台舞蹈 篇2

钟莹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300000 摘要:

优秀舞者必然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伴随着音乐很容易进入忘我的佳境,而这些都是基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表演能力之上的。“舞台表演课”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舞蹈表演的能力,对舞蹈教育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字:舞蹈表演课 实践意义

一、引言

职业舞蹈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舞蹈人才,即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舞台表演能力。现今的专业舞蹈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部分学校开设了“舞台表演课”。如,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舞蹈学专业开设了为期一学期(34课时)的表演课,让学生在学习舞蹈基本功、掌握舞蹈知识的同时,学习舞台表演类的课程。课程通过运用舞台话剧表演演员训练方法,使学生理解戏剧表演和舞蹈表演的关系,感受到在舞蹈表演中戏剧性表演的重要性,熟练掌握表演技巧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与表演方法诠释舞蹈作品。

如今,部分的高校舞蹈教师已开始重视学生舞蹈中的情感表达,也开始在戏剧与舞蹈表演融合方面做出努力。但是,由于关注的群体较少,学校的重视的程度不够,所以至今市面上关于探讨表演课在舞蹈教学中意义的书籍和文章极为稀少,完整的课程大纲和行之有效的系统性教材更为缺乏,表演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没有权威的可行性分析。从某种程度而言,这阻碍了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对津沽学院舞蹈专业的“舞台表演课”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考察和调研,试图得到相对客观的结论,以期对舞蹈教育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二、“舞台表演课”的实践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刻苦训练、坚持求知的动力。舞蹈是一门艰苦的艺术,初期的枯燥、疼痛、乏味让人望而却步,甚至中途放弃。津沽学院舞蹈专业的学生学习舞蹈时间短,基本功较为薄弱,舞蹈眼界相对较为狭隘,舞台表现力也较为生硬。所以长期的、枯燥的、单一的训练,束缚了他们的天性,消解了他们的热情,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表演与天性、艺术与游戏存在这一种天然的亲近关系。我在“舞台表演课”观察中发现:曾经在课堂上规规矩矩的学生,在舞台上既然能开始游戏和表演。他们的第一次课,即是“解放天性”。教师经常会放一些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自行感受周边的环境,运用自身的肢体和言语进行表达。在释放自身的同时,也能直观的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从而发奋学习。如,有的同学在模仿蛇的动态时,发现有些力不从心,无法表现蛇的柔软性时,他们认识到软度的重要性,从而积极的投身到自主的学习之中。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

2、克服怯场的心理问题

舞台表演课在克服学生怯场的心理问题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常看见这样的学生:考试不如上课好,演出不如排练好。有的学生甚至在考试和演出前就开始高度兴奋,难以入眠,临场表演更是四肢僵硬,手足无措,面目表情。有的学生在表演时难以集中注意力,眼睛时不时瞟向观众。毫无疑问,这样难以情投入,破坏了表演的自如感。从心理学分析,他们的这些表现是不自信、紧张和怯场引起的不良后果。想要克服怯场最好的方法就是摒弃杂念、集中精力。

在“舞台表演课”的观察中,笔者发现通过运用“营造情境”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摒弃杂念,集中精力。例如:让一名学生坐在教室的中央,凝视着前方,在众目睽睽下,一秒、两秒„她开始手足无措,呼吸急促,六神无主,与同学挤眉弄眼、后来,老师让她背过身,在附近放一根针、一条线,然后让她在地上寻找针线,并坐下将线穿入针眼,缝一个口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中,任务时,那种紧张和不适感随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真实的感觉和体验,同时在乐声中引发了舞蹈的美感。经过几次课的训练,学生便可抛开道具,自如的营造情境,投入于表演之中,从而克服怯场的心理问题。

3、提高表演能力

“舞台表演课”的教学环环相扣,当学生在表演中能够自如的营造情境之后,就进入了正题——舞蹈情感表达能力的训练。

著名编导蒋祖慧老师认为:舞蹈的灵魂在于情感。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语境应该产生不同的情感表达。例如,成长环境的不同,北方女子的性格可能外向、豪放,而江南女子的性格可能较为内敛、含蓄。自然,当表演南方或者北方的女子舞蹈时,人物的情感表达也应有所不同。但是,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只是一味地规范统一,逐渐把学生规训成一张相同的白纸,千人一面,毫无颜色。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喜、怒、哀、乐,都较为单一,即便是优秀的舞蹈演员在塑造人物时,也很少出现情感交织的情绪,人物性格也趋向普同化,毫无特点。反观之话剧,优秀的话剧演员,他们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情绪状态,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表达的能力,既有先天赋予的因素,也有后天的练习和实践的结果。

“舞台表演课”在提高舞台表演能力方面的训练主要分为:

一、情感记忆的训练,即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并对其进行记忆和模仿;

二、艺术想象力的训练,即把情感体验与角色相联系,并对其进行想象和升华。艺术家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把眼前并不存在的事物想象得活灵活现。是否能把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行记忆,并激发自身与这些形象记忆相联系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表达的细腻性和艺术想象的再创性。在“情感表达能力”的训练方面,教师要求学生要化身为角色,进入角色规定的情境,过着角色的精神生活,同时演员作为角色的创作者,又要时刻监督着自己的表演,使其沿着正确的创作目标前进。

这种强调情感表达的体验性、细腻性和再创性的训练,能够有效、快速的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促进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诠释舞蹈作品。正如法国著名演员老科格兰说:“我不信奉违反自然的艺术,但我也不愿在剧场中看到缺乏艺术的自然。1

三、结语

优秀舞者一般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音乐一起便进入忘我的佳境,而这些都是基于优秀的表演能力之上的。通过“舞台表演课”的解放天性、营造情境、情绪记忆的的训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释放了学生的表演的欲望,增强了情感表达的细腻性,推动了现有课程的活力,催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虽然,“舞台表演课”还未在我国高等舞蹈教育中得到普及,但是舞蹈界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也开始重视舞蹈与交叉学科的碰撞。由于,1林洪桐著,《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第2页,转引自《西欧、俄罗斯名家论演技》中央戏剧学院1981年版,第68页。笔者自身文化背景和调查时间的限制,无法对“舞台表演课”的实践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此文乃是抛砖引玉,期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关注于舞台表演训练。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边沿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50、68页

2、孙琳芳、崔宗祥、魏爽,《浅议“表演式训练”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科教导刊,2011年1月(中),第178页

3、郝琳,《论即兴表演练习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内蒙古艺术,2010年1月,第41-42页。

作者介绍:钟莹,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舞蹈教师

试析舞蹈创作中舞台灯光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舞蹈创作 舞台灯光 应用

一、舞台灯光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一)用舞台灯光烘托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部舞蹈作品所必需的元素有音乐、节奏、舞美、灯光、服装和道具等,并且通过这些元素来塑造舞蹈形象。在这些舞蹈作品所必需的元素中,舞台灯光对舞蹈作品水平的高低和艺术表现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合理运用舞台灯光的变化,能够深化作品的主题,并且能以浓烈的氛围感染观众,从而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舞台灯光气氛渲染主要展示出可见的视觉形象。根据舞蹈作品特殊内容的需要,可以依靠光色与造型的对立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在细节上对人物的内心情感做舞台灯光的表述。舞台灯光不仅创造了一种氛围,更突出了舞台灯光营造下的主角的一个造型,甚至是一次亮相。要根据舞蹈作品的内容去深入了解时空背景、角色个性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合理的条件下设计出一个具有创意与独特感受的空间布景,进而帮助传达舞蹈作品的意念给观众。

(二)正确应用舞台灯光

所谓舞台灯光的应用即如何去使用舞台灯光。如何正确并合理地使用舞台灯光,需要我们去了解和实践。

舞台灯光在舞蹈作品中是普遍使用的,它要与舞蹈作品的内容相结合,与演员的表演产生相互呼应的作用。在舞蹈作品呈现的过程中,往往也需要舞台灯光来帮助激发演员的情绪,促使演员很快地进入规定的情境;有时是表现特定的时空,有时是表现抽象的情绪,有时是揭示人物的心理,有时又引导观众有选择性地观看演出对象,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舞台灯光的传情,被整个舞蹈作品充分吸引。如果不能正确地使用舞台灯光,舞台灯光的设计理念与舞蹈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不协调,那么舞台布景灯光就会给人一种创意杂乱的感觉。

二、舞台灯光在舞蹈创作中的实际应用

(一)以具体的舞蹈作品分析舞台灯光的应用

1.舞蹈作品《海燕》

《海燕》是总政歌舞团于1981年创作演出的男子群舞,是由刘英编导的。舞蹈以暴风雨中的海燕、沙滩上憩息的海燕、展翅高翔的海燕这三个方面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在舞蹈灯光的配合下创作出美妙的意境,展现出了海燕在浩瀚的大海上迎着狂风暴雨展翅飞翔。其中在表现暴风雨中的海燕时,舞台运用了天排光的闪动效果,再现了电闪雷鸣的场景,追光的弥补又不失时机地抓住各组舞蹈造型,海燕形象鲜明生动,用强烈的光束进行不同角度的照射,让观众在视觉上产生光的冲击与心灵的震撼。这部舞蹈作品中舞台灯光的变换使用,充分揭示出海燕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变化。然而舞台灯光的变化是以剧情需要为依据,以音乐节奏为契机而有机结合的,在使用天排光的同时又加以追光的补充,这样精心安排舞台灯光的变化,创造出维妙维肖的艺术氛围,使海燕的形象鲜明而生动,再现海燕在暴风雨中艰难前行的场景,给观众提供了特定的思维空间。这种独特的使用方法,不仅打破时空的局限,而且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表现功能,从而打破了单纯的叙事方法。

2.舞蹈作品《黄土黄》

1991年由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在北京首演的舞蹈《黄土黄》,是张继刚编导的。这部作品里少用景而多用光,较多地呈现“以光造景”。舞蹈开篇就以黄土高原的画面为背景,加以第三排天排光作为辅助,主体基调用偏暖的红、黄色,在舞蹈作品内容的发展中营造出一种让人身处黄土高原的感觉,使作品产生良好的视觉画面和艺术感染力。整部舞蹈作品以侧面光、天排光为主体,来突出演员在舞台的中心部分和背景画面,并没有像其他作品一味地运用面光来主导,这就是这部作品中舞台灯光运用的巧妙之处。作品的队形变换加上灯光的搭配给人以凝聚力,体现出北方农民质朴、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从而表达农民热爱故土的强烈感情。

(二)舞台灯光在舞蹈创作中的发展

当今舞台灯光的作用与发展脱离不了舞蹈作品演出的多样化与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这两个因素。基于舞蹈作品演出形式的多样化,舞台灯光无论在照明观念与表现形式方面都变得多种多样,异常活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舞台灯光转向新的创作观念——抒发艺术情感,这是舞台灯光照明的精神升华,也是当今舞台灯光艺术照明在舞蹈作品中发展的时代光景。

综上所述,舞台灯光的设计与舞蹈作品的内容是紧紧相连的。一部精彩的舞蹈作品,它的内容也会给舞台灯光的设计带来很多的创作灵感。环境气氛的创造;照明人物,塑造形象;表现重点,突出重点;表现剧情及其发展,等等,都为舞台灯光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舞蹈编导在自己的创作中将舞台灯光作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必要的,只有把它融入在作品中,这部舞蹈作品才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河南省艺术职业学院)

浅探舞台舞蹈摄影 篇4

我们常常习惯于将眼疾手快作为摄影抓拍的技术标准, 但是具体到舞台摄影而言, 却是一番眼疾却未必就能手快的情形了。照明属于舞台效果的一部分, 为突出视觉效果或出于节目的场景需要, 导演和舞台设计师会最大程度地调度使用各种灯光资源, 这使得舞台摄影的光照环境毫无定律可言。

一、舞台摄影的测光与对焦

在时常变换的照明中, 笔者整理了两点心得体会。1:测量舞蹈者的脸部, 得到最佳的曝光。当你在两侧拍摄时, 用测量表获得读数, 但测光表会被舞台光射到, 读数会偏高。当你从观众席拍摄时, 暗背景会使测光表读数偏低。如果你有窄角测光表, 就可以在一定距离外测量窄小的范围。2:被摄对象绕着舞台转, 不易对焦。先看排演熟悉动作, 这会使你知道在那儿有你所有要的动作。并把该范围预先对焦, 当动作移到该区就按快门。

二、舞台摄影的技巧

舞台摄影有三种不同技巧。1.静态, 这是在摄影室中拍摄舞蹈最简单的方法。对象是静止不动的, 就可采用碘钨灯照明, 这样就可以在拍摄前看到灯光的效果。有些附件, 如挡板套筒, 可使打光的地方受光, 而前后景各虚暗黑。也可以用卡纸贴在灯架上或手持些长的物体, 把不必要虚的光线挡掉。2.单影像, 拍摄舞蹈动作的镜头, 就会想到电子闪光凝结动作的能力。它帮助你在精确的瞬閒抓住动作, 创造出最好的照片。舞者把整个舞蹈跳几次, 就容易抓住那个瞬间。3.多个清晰和模糊影像的组合, 照片展示动作, 这是最完善的一种技巧。电子闪光灯使动作凝结, 而聚光灯使模糊的影像感光。工作程序是:1、闪亮聚光灯。当舞蹈者开始表演, 打开相机快门。在各个选择的姿势上闪光。2、开快门和关聚光灯。在闪光灯和聚光灯之间要得到适当的平衡是有些巧妙的, 而且要作些曝光试验。首先, 根据闪光灯的一般指数来决定光圈。然后调节聚光灯到对象的距离, 以得到适当的照明平衡。这里有决定聚光灯到对象间合适距离的方法, 作為你第一次试验的基准。调节聚光灯的距离, 使测光表在对象处测得按闪光灯所要求的光圈是曝光时间1秒。例如, 根据闪光灯指数决定光圈为/5.6, 然后调节聚光灯的距离, 至对象处量出测光读数为/5.6、1秒。看到曝光试验后, 就明白要把聚光灯移近些或者移远些, 或者在那里才刚刚好。一定要有清楚的记录, 才可以重复你所要的效果。当模特儿为拍这种照片而演出时, 他必须动作得慢, 要连续。否则, 模糊的效果就会是跳动和不均匀的。

三、舞台摄影的构图

在剧场拍摄舞蹈照片, 舞台约两侧是最好的拍摄地点, 可以抓住环境的光线气氛, 使照片具有魅力。另一必需的角度就从观众席上拍摄。拍照所在的位置——取景角度的重要照片拍得不好, 常常是因為相机的取景角度不适当所造成的。拍照所在的位置, 对照片的各种影响力中, 可能是最大的。看到好的画面应立刻拍下来, 可是偶尔若考虑改变一下相机的拍摄角度, 稍微偏左、偏右、稍高、稍低或许会有更好的画面。摄影者第一次找到的拍摄位置或许是最好的、但总不能确定没有其他更好的角度。影像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构图、透视、前景、背景、及其他的采光效果, 都会因为取景角度的改变而受到重大的影响。因此, 摄影者在选择相机位置时, 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必须详加考虑;取景角度如果有所改变, 所有可能的效果变化都必须注意。然后从中选出效果较好的取景角度。取景角度对构图的影响最容易判断, 因為构图对照片的内容最有影响。艳阳天, 相机位置的改变对光影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是阴天, 在柔和光的照明下, 影响不大。相机位置既然能控制前景与背景的关係, 其间的控制方法应遵守构图原则。摄影者可以借由改变相机的位置, 让前景于画面中, 或摒弃于画面外, 也可以让背景在画面中或摒弃於画面外。如果相机的位置移动到左侧或右侧都不适宜, 可以採取低角度向上拍照, 让天空成為背景, 把一些杂乱的细部隐藏在主题背后。如果采取高角度向下拍照, 可以把天空和远景移除于画面之外。关于相机角度的最后一个考虑问题是框景的效果。通常的毛病都是框取景物太多。其原因很简单, 摄影者距离主题太远。广角镜头可以让摄影者狠靠近主题去拍照, 靠近主题去拍照, 能表现亲切感, 不像远距离拍照那样冷漠、疏远。所以, 摄影者应经常自问:与主题的距离移近了吗?在远处採取高角度向下拍的, 这种角度可以强调在广阔的环境, 以单纯的地面作為背景, 来维持构图效果。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 就要想想自己要如何来表达其剎那间的美感。一般说来, 舞台摄影分有静态及动态的表现方式:静态方面, 可拍摄表演者面部、手足间的夸张效果;动态方面, 则表现其色彩、线条、律感的画面。至于拍摄的技巧, 是无所限制的, 端看个人的喜好而定, 在此略提所知, 以供参考。

四、舞台摄影器材的选择

1.软片的度数, 以100至400為佳, 通常现场光足够的话, 以100度为佳, 400则为弹性运用。2.镜头的选择, 当然以大光圈为主, 定焦及变焦镜头都不错, 不过, 定焦镜头画质较佳, 有景深透视感;以变焦镜头80-200, 光圈2.8是舞台摄影常用镜头;3.另外闪光灯也是必备的器材, 要视现场的许可, 而使用之。一般说来, 拍摄静态的特写, 只要能多注意表演者面部喜、怒、哀、乐的高潮及其手足之间的夸张效果即可。快门多采1/30秒至1/125秒间的数据, 光圈则配合快门来调度。至於拍摄动态者的表现。这方面的画面在摄影的表达上较为出色, 亦较讨好人们的视觉, 更是震撼心灵之处。快门的运用多在1/8秒至1/30秒之间定夺, 而为了使模糊中有一清晰之点, 这时闪光灯就得派上场了, 用以冻结瞬间画面效果, 且是要有第二幕帘的闪光灯最为好用, 其动感的效果, 较不易失真。然而, 这时要注意的是, 因為是第二幕帘才闪光, 所以要预计其清晰点的方向, 例如转向之间, 要使面部的正面或侧面在画面上, 在按下快门之时, 当舞者背向相机的时候则要按下快门钮, 这样才能拍到正面或者侧面的画面。当然, 这类的照片, 失败率非常高, 可是失败乃成功之母, 所以多拍为是。再者。画面的处理亦可一动一静相互辉映, 若无特意的安排, 很难拍到动静同一画面, 这时我们可以各拍一张动态, 一张静态, 各预留空间做重叠之用;或者, 同一张底片, 各预留空间做重覆曝光亦可。当然, 拍摄的技巧是无穷尽的, 舞台摄影之迷人处, 在于掠取多彩多姿, 变化无穷的画面上。

舞台舞蹈摄影是很有趣的, 而且有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可能性。不论是芭蕾舞还是民族舞都是拍摄的好题材。

参考文献

[1]吴化学《舞台摄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舞蹈艺术与舞台艺朮的融合性 篇5

[关键词]舞蹈艺术 舞台艺术 融合性 交相辉映

在过去,或者是现在,抑或是未来,每当组织举办策划一台文艺晚会,演出过程总是少不了要有一个舞台。这舞台,是规模的,设施完善的,彰显了现代科学的。尤其是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如何组织和策划一台好的文艺演出,这已经成为当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说,要想举办一台好的舞蹈文艺晚会,关键是要把舞台、灯光、置景设计恰当,其舞蹈表演艺术,就会水到渠成,就会淋漓尽致的发挥,就会声情并茂达到了完美的效果。显然,这是片面的看法,舞台艺术设计固然重要,舞蹈表演艺术价值也不能忽略。实践证明,舞蹈表演艺术与舞台艺术就如“花红”和“叶绿”,彼此是紧紧相连的,相互搭配的,融为一体的。那么,如何让舞蹈艺术与舞台艺朮更为交相辉映?根据我们樟木头镇过往策划创作的经验,首先必须找寻到舞蹈艺术策划与舞台艺术设计的共同点。

一、舞蹈艺术策划

舞蹈策划,舞蹈表演,与其他文艺演出一样。简单的说,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从高品位艺术角度开始。策划与创作,要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或者说又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典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加工创作,准确而深刻地创作出反映生活本质的舞蹈。这样,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才能起到潜移默化、产生效应的艺术作用。因而,必须具备以下的几个策划。

(一)主题内容的策划。

主题策划,也就是说节目的内容,即突出主题思想。什么是主题思想,是节目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一个节目只有一个主题,主题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主题,但作者创作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和艺术素养,以及舞台的设计也会影响表达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如樟木头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创作的群舞《天足女人》,参加东莞市2014年第一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该舞蹈之所以获得编导奖、辅导奖、演员奖和受到好评,那是节目的主题突出。通过舞蹈的表现形式,用现代舞蹈语汇以客家女人“天足”为动机点发展变化,用虚化般舞台的意境呈现、刻画客家女人耕织、樵采、灌溉等吃苦耐劳的品格。舞蹈很好地描述客家女性,千年来靠着一双大脚从中原一路到南疆,踩出一条又一条的山道,留给后世的客家子孙行走。她们在大山里,在田埂上,在世界山山水水的每角落里,客家女性用她们的质朴、勤劳和贤德,孕育和支撑起客家文化中最为动人的部份。

显而易见,在策划一个舞蹈节目时,首要的任务就是主旋律要鲜明,要注重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或个性特色,只有打破传统的形式,策划出来的舞蹈节目才谈得生动、高水准和高品位。其次,舞蹈艺术创作,要懂得其艺术真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进行构想和策划时,也要根据主题反映什么,讴歌什么,表达什么,都要清清楚楚,不得含糊其辞。

(二)音乐旋律的策划。

决定创作,或者决定策划一个舞蹈节目时,尤其在排演舞蹈节目过程中,一定要把音乐旋律作为一个手段,结合布景装置与灯光效果去演出。也就是说这是音乐因素,即节奏与速度、音乐伴奏、声响、效果,其目的是以增加和造就舞蹈节目的生动感和真实感,卓有成效地烘托情绪气氛,加强舞蹈艺术的感染力。自然,策划时要挑选不同风格的旋律表达,采用不同风格的音乐伴舞。从节奏上恰到好处的衬托。要表达轻松愉悦的,旋律就要轻松愉悦;要表达深情浑厚的,旋律就得沉缓奔放,情感深重。当然,少不了加强颇具时代气息的节奏感,以及行之有效的自然连接,处理好悠扬与流畅,初潮与低潮,高潮与结束的旋律。总而言之,要竭尽全力使音乐突出个性,使旋律与艺术产生效应。如群舞《天足女人》,有一段音乐十分耐人寻味。舞台上,画外响起一阵一阵女声委婉深情的吟唱,夹杂着若有若无的哼鸣,天足女人的一双双大大的脚板,踏着轻快深情的旋律,以生动、多变的舞技展示在观众面前。特别舞蹈进入高潮时,画外又响起了抒情奔放的音乐与人声合唱,仿如天足女人点亮了天边的晨曦,唱出了客家女人的辛勤和心情的愉悦。该舞蹈的尾声部份,音乐旋律更为动人心魄。当深情的、沉缓的呢喃声再次响起,圆圆的客家屋围里,光脚丫的客家女怀里抱着婴儿慢慢入睡,刻画出客家女人那散发着生命热源的“大地之母”的形象。

以上的例子,都是通过欢愉的音乐旋律,较好地完成和表达舞蹈的主题思想,颇具艺术性,欣赏性和娱乐性。

(三)舞美造型的策划。

舞蹈表演艺术,少不了演员们的精神面貌,即舞美造型。当然,其服饰配合也能令人耳目一新,独具风格,更会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加之演员们的情感交融和舞美的情景交融,营造了趣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舞美造型,也是舞蹈的因素,能创造演员优美的动作与姿态,既迎合了群众的欣赏要求,又突出了主题的表演风格,展现绚丽多彩的舞美景观,其可观性,大大提高了策划能力和技巧的艺术水平。同时,往往恰到好处,感动和陶醉台下观赏的人们。如群舞《天足女人》,演员们的舞美方面,都能很好地把握住了舞蹈表演艺术的时机。舞动中,演员们表现梳头洗面,灶头锅台,熬汤煮饭,忙里忙外,田间劳动等的一些舞美动作,都是多么的

形态优美,多么的千姿百态,多么的精彩动人。她们的舞美,舞中有序,序中有新,新中有趣,时分时合,互相配合,催人心情喜悦,催人奋进,激发人增添无穷的力量。这就是舞蹈表演艺术与舞台艺术交相辉映的艺术成功的象征。

二、舞台艺术配合

如果说,把舞蹈艺术喻为“花红”,舞台艺术就是“绿叶”,这个比喻太准确和太生动了。我觉得,一个舞蹈节目表演成功与否,这与舞台艺术设计的配合,是分不开的,甚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此,我们要把舞台设计,作为舞蹈艺术一个高层次的“跳跃”。这个“跳跃”,应该是一个艺术实践的“结晶”,那就是人们常说的“舞台艺术”罢了。也就是说,或者是毫无疑问,一个舞蹈节目表演,一定要有舞台艺术的配合,这大概要做好三个的“配合”。

(一)规模格局的配合。

规模格局,这里指的不是要求多大多宽的大舞台,那是要根据演出的条件需求。所谓规模格局,就是从外表给人一种现代规模的感觉和艺术氛围浓烈的感性认识,其景观起到熏陶的作用。我们欣赏歌舞晚会,有时候一看舞台的搭建规模,就猜到了演出的档次是高还是低,甚至感觉是声势浩大的,或者产生前所没有的效应的。当然,有时候也不能单从外表的格局评论演出的艺术水平,以及规模的大与小。在偏僻的地区,搭建舞台常见是十分简陋的,显不出规模与格局,可民俗文化的艺术生命力是永恒的,顽强的。可见,客观坦言规模格局的配合,有时候也只能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最终还是亲临其境,才是最可靠的实在感。

(二)灯光设备的配合。

在新时期的今天,盛大规模与氛围喜庆的演出,少不了灯光的配合。如摇头灯、扫描灯、电脑灯、典钨灯等。舞台灯光,大概都有如下的作用。

一是人物的造型艺术,达到完成形象塑造突出的任务;二是灯光的衬托艺术,达到主题思想完美的艺术;三是舞台效果的艺术,达到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艺术方阵。舞台灯光,包含美术因素,创造的各种布景,灯光的色彩、光影、线条,以及舞台构图的均衡画面,都能展示舞蹈艺术的新光彩。还是以群舞《天足女人》而言,演员们塑造天足女人的造型,形象独特,独具风格。她们身穿浅灰的唐装衣裙,在浅紫色的灯光映衬下,勾画出了清晨客家女人辛勤的倩影。演员服饰与舞台灯光的搭配,都能很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牢牢把握住了舞蹈表演的艺术脉搏。

(三)置景技巧的配合。

一台文艺晚会演出,置景技巧不能掉以轻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舞台置景不再是以前的车载船装了。电子屏幕有了形式多样的方便,大大丰富了舞台置景的内容。要山川河流的,水秀山明的,高耸城楼的,应有尽有。但舞台置景还是需要有目的选择,大多根据节目内容录用,气势恢弘的、格调高雅的、健康向上,都能让人感受浓郁的舞台艺术氛围。

舞台置景,通过舞台灯光的变换,演员表演投入的情境表演,综合其演出阵容,有好几大作用:一是能把舞蹈节目情节推向高潮。营造充满艺术的情感,又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二是能把舞蹈节目展现多个新颖的角度,更具艺术性,反响也是强烈的;三是能把舞蹈节目注入生活气息,时代气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显然,舞蹈艺术与舞台艺术交相辉映的成功,少不了上面说的三个“策划”与三个“配合”,它们的综合作用是情节所需,情势所当。彼此的功能作用,情造景也好,情景交触也罢,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舞蹈艺术与舞台艺术互相辉映,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 陈媛.汉族民间舞蹈的祭祀性.陕西师范大学,2010;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 陈望衡.中国美学史.人民出版社,2006。

论舞蹈教学中的舞台表演 篇6

在舞蹈课的教学中, 作为学生, 一切舞蹈知识的积累、舞蹈表演技巧的提高、表演情感的到位, 在舞台上才是最好的检验;那么作为教师, 在舞台上, 才是讨论舞蹈教师日常教学有效性的较好方法。舞台表演是舞蹈学生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重要机遇, 通过无数次的教学实践证实:舞台表演给舞蹈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首创精神的机会, 而课堂上与教师在一起的时候, 这种精神是不存在的;在舞台上, 学生能够挖掘自己的潜力, 并表现出以前不曾展示过的表演天赋;在与观众的交流中, 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舞蹈的技巧, 能更好的表现作品的内容以及自己的内心情感, 并会尽力用肢体语言去影响观众;在节日晚会的舞台上, 学生对表演活动有一种巨大的责任感, 同时演出表演结束后, 观众对表演的赞誉, 会使表演者产生轻松、自由、快感、满足、欣慰, 所有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 这样的表演会伴随着表演激情的高涨, 带来巨大的欣慰感和长久的记忆, 它使学生产生要在舞台上表演的坚定信念。因此, 从心理学角度看, 舞台表演在舞蹈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舞台表演能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技巧, 帮助学生找到动作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许多院校把课堂教学放在第一位, 认为舞台表演会占用课堂教学的课时, 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并且消耗大量的活动资金, 因此对舞台表演或实践教学则不够重视, 甚至只流于形式。但经过本人多年探索与教学实践总结:舞台实践表演与课堂教学并不矛盾, 特别是舞台表演既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技巧技能, 同时又可通过学生的舞台表演, 使教师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舞台实践表演与课堂教学并不矛盾, 并且舞台表演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都是提高舞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有的舞蹈教师只注重课堂练习, 只注重从动作到动作的教学, 尽管学生的舞蹈动作比较规范, 但许多学生缺乏舞蹈动作的感觉, 缺乏动作的情感, 动作很难打动观众, 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一个自我表演的舞台, 缺乏一个学生自我释放情感的舞台。相信许多舞蹈教师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 有许多学生完成不了下全腰的过程, 但在许多次晚会中, 哪些学生竟然很轻松的完成了他们在课堂中完成不了的动作, 这就是舞台表演的特殊魅力所在。

三、舞台表演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帮助教师实现许多新作品的创作。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时代的呼唤, 而舞台表演正好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如教师安排一台晚会由学生全权策划直至演出结束, 学生要保证晚会的圆满演出,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包括晚会的主调、节目的选取、音乐的选择以及所有节目的排练,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无不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所有意想不到的精彩节目都会呈现在老师的面前, 就是课堂上老师教过的作品, 经过学生的大胆改编, 作品有了另外一种有趣风味, 舞台上每一个作品, 学生都经过了无数的思考, 每个动作的完成都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学生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通过舞台要证明他们是有能力的, 他们通过晚会把所有的潜能和智慧都推到了极点, 如此以来, 我们怎能不重视舞台表演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呢!同时, 舞台表演也给教师创作新作品带来灵感, 形成了活跃的舞蹈创作力量。

四、舞台表演教学的几点思路

(一) 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晚会演出教学计划, 不可流于形式。

(二)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创造一切机会, 为学生提供舞台表演的机会, 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其舞台表演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1、课堂中可以提供学生独立表演或小组表演的机会;2、各种校园舞台的表演;3、阶段性汇报演出;4、毕业汇报演出;5、校外演出 (包括厂矿、部队、学校、乡下等地演出) 等

因此, 舞台表演的是学生学习舞蹈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 舞台表演是课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再度体现, 只有重视舞台表演的实践作用,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让我们行动起来, 让舞台在舞蹈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付强.《高校素质教育与舞蹈艺术教育》[J].琼州大学学报, 2004, (03) .

[3]邱代璐.《舞蹈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 2009年21期.

[4]张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展望舞蹈教育未来》[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4.

舞台舞蹈 篇7

一、群文舞蹈需要具备的创作特点

1. 结合生活题材赋予群文舞蹈以艺术感染力

群文舞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同时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通过群众自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群文舞蹈更加的贴近生活, 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 有效地把握了老百姓的需求, 反映出老百姓的生活故事。我们在进行群文舞蹈创作过程中, 需要找到符合群众的创意以及素材, 通过对生活化的素材进行仔细地了解, 才能更好地表达出群众内心的需求, 从而更好地让创作出来的群文舞蹈在老百姓中产生共鸣。此外, 在进行创作时, 舞蹈的编排需要具有特有的视角来对生活进行观察, 把生活中的点滴经过提炼, 用舞蹈艺术的形式把老百姓的生活情趣进行完美地表达。因此, 群文舞蹈创作需要结合生活题材, 才能更好地赋予其艺术感染力。

2. 结合人文情怀赋予群文舞蹈以大众文化思想

群文舞蹈创作是在一个特写的环境中, 不断提炼生活中的元素, 结合老百姓的人文情怀才能更好地创作出更具个性与审美价值的作品。而且在进行创作时还需要根据生活的内涵以及深度进行尝试, 在进行创作时要运用特有的表现手法, 让群文舞蹈的表现能到达老百姓的内心深处。因此, 群文舞蹈需要以老百姓的生活为基础, 通过文化工作者的创作与研究来形成一定的特有舞蹈语言。除了要满足文化发展的需求之外, 还需要让创作的作品更具有特色, 要给群文舞蹈赋予大众文化思想。

二、群文舞蹈创作方向的迷思

1. 群众参与意识不到位, 创作缺少题材与灵感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 需要不只是一个物质优良的社会,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还需要一个精神充实的社会。但是, 由于一些领导对于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的缺乏, 没有意识到群众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认为文化建设投入大, 是一个软性任务, 因此没有有效地组织起当地群众进行积极参与。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中, 呈现出不积极地态度。从而容易导致群文舞蹈创作工作人员, 在进行创作时缺少热情。而且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也让创作人员缺少了一定的创作题材, 在创作上无法发挥出较好地创作灵感。

2. 群文活动开展单一, 缺少创新意识

由于各个层面的影响, 在组织群文活动过程中, 没有形成有效的形式。导致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内容极其缺乏。虽然有的地区响应了国务院的号召, 但是也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给群文舞蹈创作者提供一个良好地创作环境。同时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推广宣传机制, 让群文舞蹈创作人员在收集适合群众需求的题材方面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问题表现的更加突出。群文舞蹈创作工作者的创作理念, 需要结合当地群众的文化素养以及文化需求来进行, 如果不能更好地深入到基层进行体验与收集, 那么根本创新不出一套适合于群众舞蹈文化艺术需求的舞蹈。从而无法有效地进行群文舞蹈的创作, 不能发挥出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三、群文舞蹈创作方向探索

1. 通过创新群文舞蹈形式展现人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文舞蹈已经逐步成为了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我国文艺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在开展群文舞蹈的普及以及创作工作时, 要以较高责任心, 加强自身的创作能力, 并且要具有极高的创新意识, 要及时地通过对生活不同角度的观察, 来了解老百姓舞蹈思想的需求, 只有创新更多贴近生活的作品, 才能更好地把社会的人性完美地呈现出来。需要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 提高对群众文化的建设意识, 为群文舞蹈创作工作人员提供更加便捷的收集、观察条件。

2. 通过创新群文舞蹈内容应对需求

群文舞蹈作品的好与环的标准, 要看是否能够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像当前最为火热的电视剧题材的拍摄方向多选医院、婚姻、事业等贴近生活的内容来进行创作。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相类似的题材来进行选择, 让老百姓通过群文舞蹈来进行思考, 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在进行创作时, 我们要尽可能的融入人文气息, 让老百姓感受到美, 同时也是对创作作品的一种表达。通过优秀的作品, 净化当前老百姓的心灵, 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审美情趣。让老百姓通过多元的舞蹈内容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群众进行文艺基础知识的讲座, 通过艺术知识的普及,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3. 创新群文舞蹈机制, 保持其生命力

作为舞蹈创作工作人员, 除了平时要加强艺术修养以及艺术思想之外, 还需要不断地创新机制, 才能更好地创作出优秀的群文舞蹈作品。创作人员要不断地寻找新的机遇与发展道路, 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不同的阶层开展群文舞蹈活动, 通过实践与观察, 不断提炼生活元素为舞蹈题材,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有条件的创作人员, 可以创建群文舞蹈工作室或者团队来进行创作工作。通过不断创新机制, 发挥自主优势来保持群文舞蹈更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 有效地增长了老百姓对群文舞蹈的喜爱之情。

4. 提高群文舞蹈创作的审美观念

群文舞蹈创作工作中, 如果能有效地提高群文舞蹈创作审美, 可以协助群众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有效地提高了群文舞蹈创作的意义。此外, 提高了群文舞蹈创作审美, 对于群众的眼界也可以有效地拓展, 甚至在创作时可以结合群众的广场舞、健身舞来进行创作, 目的在于能够更好地贴近生活, 把群众文化通过群文舞蹈进行表达。与此同时, 群文舞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成为了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在创作过程中, 可以在群文舞蹈中融入一些专业的舞蹈元素, 不仅增强了舞蹈的观赏性, 还能提高群文舞蹈的水准, 有效地陶冶了老百姓的性情。作为创作工作人员, 要在创作中不断地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艺术文化带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群文舞蹈创作工作需要以老百姓为前提, 仔细观察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元素为题材, 才能更好地让群文舞蹈在老百姓中引起共鸣, 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还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杨.浅谈群文舞蹈特点及创作方向[J].魅力中国, 2010 (32) .

[2]杨静.浅谈群文舞蹈创作的特点[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4) .

舞台舞蹈 篇8

关键词:舞蹈演员,舞台,表演技术,发展

当前,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舞蹈艺术作为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形式, 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成熟的舞台表演技术能够帮助舞蹈演员演绎出舞曲的魅力, 渲染出良好的氛围以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本文对舞蹈演员的舞台表演技术及其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以期促进舞蹈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演员肢体的表演而表达情感。从某种程度来讲, 舞蹈发挥着语言的作用, 舞蹈演员能够跟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展现角色内心的变化。舞蹈具有语言的部分功能, 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更加多样化、艺术化, 且更加优美。舞蹈演员通过有顺序、有变化、有结构的肢体表演, 能够尽情诉说特定的情感态度。而想要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魅力, 就需要舞蹈演员付出心血掌握基本的舞蹈技能。一般来说, 舞蹈演员的表演技能指的是通过具有技巧性的动作和艺术性的表演来把形体的美感和故事的内容展现给观众。不同的舞蹈动作能够传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而不同动作的共同连接又能够呈现出一幅幅流畅生动的画卷[1]。正是因为有了各种舞蹈动作和技巧的叠加, 才使得舞蹈具有了语言的功能, 能够渲染相应的气氛来使观众感受到舞蹈的主题。为了熟练掌握舞蹈技巧, 舞蹈演员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大量的日常训练才能够进行专业的舞台表演。

二、舞台表演技术及其发展

1、舞台表演的基本要求

舞台表演是一种颇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优秀的舞蹈演员必须从自身做起, 满足舞台表演的基本要求, 才能够将舞蹈艺术的精华搬上舞台。

首先, 舞蹈演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 才能够深刻的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舞蹈表演不仅仅只是依靠肢体语言, 也要依靠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辅助, 才能使舞台表演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如果舞蹈演员缺乏基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 就不能够正确的结合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 也不能够恰当的处理舞蹈中的起承转折, 那么舞蹈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而如果舞蹈演员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 就能够更好的理解舞蹈和音乐之间的配合, 更好的处理舞蹈细节之处的变化, 从而使整个舞台表演更加精致而流畅。良好的文化素养也能够帮助舞蹈演员更好的理解舞蹈所要传达的精神, 从而经过练习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舞蹈动作中去。

其次, 舞蹈表演作为一种形体艺术, 主要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表演来实现的。因此, 舞台表演对演员的形体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具体来说, 舞蹈演员应该具有深厚的舞蹈基本功, 丰富的舞台表现力, 且能够塑造各种各样的不同角色[2]。基本功主要是指舞蹈演员的身体柔韧度、力量感等要素, 因为舞台表演往往需要舞蹈演员做出翻滚、旋转等高难度动作, 这些动作不仅要求舞蹈演员拥有柔软灵活的身段, 还要求演员能够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力量、速度, 来体现舞蹈艺术的节奏感和艺术性。只有当舞蹈的美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时, 舞台表演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这就要求舞蹈演员通过勤奋刻苦的训练来发挥自身形体的优势。

最后, 舞蹈演员的创造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技能。虽然说舞蹈动作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的, 但是僵硬死板或者一成不变的舞蹈动作不能体现舞蹈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也不能真正打动观众。舞蹈演员在进行舞台表演的时候, 必须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动作中注入自己的情感, 才能够使舞蹈动作具有最佳的表现力。也只有当动作结合了情感之后, 舞蹈才能塑造出一些特色鲜明、感人至深的形象, 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舞蹈演员来说, 除了平时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之外, 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也是重要的情感来源。

2、舞台表演技术的发展方向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事实上, 任何艺术形式都应该紧跟社会的变化作出不断的调整和进步, 才能够保持艺术形式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为了使舞台表演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研究其发展方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结合实际, 就舞蹈艺术的发展方向来说,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多元性。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包容开放的艺术形式, 舞台表演所涉及到的题材和内容都十分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 舞蹈艺术也应该紧跟社会时事的变化, 补充添加一些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表演主题, 才能使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视野。不断吸收新的创作素材也是保持舞蹈艺术创新性和生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同时, 舞蹈艺术也可以不断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 例如诗歌、文学、故事、歌剧等等[3]。这些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都与舞蹈艺术有很多相似性。如果能够吸收其他艺术元素, 就能带动舞蹈艺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2) 技术性。当代科技的进步已经应用到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同样的, 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以帮助舞蹈艺术得到更好的表演平台。例如, 传统舞台表演一般都有幕布作为背景, 用以营造不同舞蹈主题的气氛。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 舞台幕布已经从传统幕布进化成了电子屏幕, 从而可以进行更加灵活的调控, 也能够节约更多的资源。3D电子屏幕的使用使得舞台表演的环境更加逼真, 舞蹈艺术也更能带动观众的思绪和情感。如今, 舞台表演已经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在今后的发展中, 舞蹈也应该朝着开放的、积极的方向, 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为舞台表演增加活力。

参考文献

[1]徐珊珊.民族舞演员 (本科) 技术技巧教材适用范围研究[D].2013.

[2]孙玲.浅析舞蹈演员的舞台表演技术及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 2016, 04:133-134.

舞台舞蹈 篇9

一、蒙古族舞蹈的形成背景

蒙古族舞蹈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是特定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生活生产方式。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蒙古族顽强坚韧、沉淀着民族性格。草原和天空的辽阔就造就了蒙古族人性格豁达的一面, 去留随意。

民族舞蹈的形成与民族的审美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蒙古族的舞蹈中含有很多模拟飞禽走兽的舞蹈如《勇士顿踏》等。早期生产力非常低下, 蒙古族生产非常的不稳定, 因此蒙古族精神有着非常强烈的英雄主义、尊重生命等特点。在长久的蒙古族的生长中, 以草原森林为主, 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 人的生命非常脆弱, 因此蒙古族人认为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呵护。

二、蒙古族舞蹈舞台表演风格特征的把握

蒙古族舞蹈在中国的舞蹈表现艺术中风格迥异而特色鲜明, 只有充分认识到蒙古舞的创作背景等, 才能更好的把握蒙古族舞台表演风格特征, 蒙古族舞蹈舞台表演风格具有一些特征需要把握好。

(一) 热情豪放和优雅柔和的风格

热情豪放几乎是蒙古族舞蹈的精神支柱, 人们众所周知蒙古人热情好客, 在这点的表现中完美的表现在了待人接物中的各个方面中, 尤其是在舞蹈的表现中更加明显, 很多舞蹈都体现出了热情豪放的风格, 如在“安代舞”中豪放风格表现的最为强烈。热情豪放的舞蹈在我国的黑龙江地区、辽宁地区等流行的舞蹈中是普遍存在的, 在比较严技巧上可以说并没有很大的难度, 很多游玩的人也很乐意参与到舞蹈中, 这是蒙古族民众来招待来客的最主要的舞蹈形式, 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舞蹈热情豪放的表演风格。

在蒙古族舞蹈中, 虽然很多都体现出了热情豪放的特点, 但是也存在不少的舞蹈具有非常明显的柔和优雅的内涵, 如在“盅碗舞”的舞蹈中, 这种舞蹈在鄂尔多斯等地区非常流行, 这种舞蹈在表演中具有比较灵活的舞蹈动作以及形式等, 因此舞蹈者在表演中更能表现出舞蹈功底和才华, 舞蹈方式更加轻松随意, 在历史中主要是以祭祀和祝贺的形式存在。

(二) 敏捷机智和粗犷不羁的表演风格

蒙古族民族受到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等决定了蒙古族民族具有骁勇善战, 这点在前文已经提到, 蒙古民族显著的表现特点在于身体反应、敏捷性以及头脑反应灵活等, 这点在蒙古族的舞蹈中有很大的体现, 如在蒙古族的“牛头虎舞”中, 表现牛虎争斗场景的舞蹈, 在表演中讲究的是动作迅猛、反应灵活, 舞蹈意识感染力表现非常强烈, 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气息。

游牧民族所特有的特点还有一个便是粗犷不羁, 在恶略的环境下, 蒙古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中, 与大自然相抗争, 还会存在起其他民族相争斗的情况, 因此在民族特点中有非常明显的粗犷不羁的性情, 在蒙古族舞蹈中, 这种性格特点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摔跤舞蹈进行表现, 摔跤舞通过木偶的形式来进行表现, 采用夸张的风做获取更加生动的表演效果, 表现蒙古人人民的粗犷豪放和热情。

(三) 具有明显的愉快乐观的风格

蒙古族民族人民长期与自然环境相抗争, 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 因此就造就了蒙古人民的无搜畏惧、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蒙古族舞蹈中很多都能看到人们乐观向上的特点, 如在蒙古族的筷子舞等舞蹈动作, 表演人员一边唱歌一边敲打筷子, 舞蹈气氛非常的明快、乐观、活泼, 每个参观舞蹈的人员都能够随着舞蹈和音乐感受到表演的欢快, 很容易感染到其他参观人员, 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蒙古族舞蹈所具有的良好的精神状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先分析了蒙古族舞蹈形成民族精神、性格以及审美等特点, 进而研究蒙古族舞蹈舞台表现风格的把握, 在本研究中所论述的蒙古族舞蹈舞台表演风格比较浅显, 没有与其他相似舞台表演风格相对比, 如内蒙古民族舞蹈等, 更深的研究还需要人们努力去实现。

参考文献

[1]魏琦.关于蒙古族舞蹈表演的风格探析[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4 (02) :161.

浅谈舞台灯光在舞蹈作品中的应用 篇10

灯光是舞台设计的调色板,是布景的灵魂。灯光能使小的舞台造成巨大的空间感觉,能给舞台变换一切色彩,可以增强三维场景。由于灯光巧妙的变化,使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那些不可思议的神秘宫殿、亭台楼阁、风景以及那些奔驰的列车,恐怖的爆炸、雷电、风云……所描绘的真实不是单纯的绘画和装饰所能达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称“灯光”为舞台上无声的音乐。灯光是电影、电视和舞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揭示一个沉重的责任,深化主题、帮助塑造人物形象、烘托舞台气氛和刻画典型环境。它最重要的特性就是能让观众的情绪随灯光色彩的变幻万千而起伏感触,更能贴近剧情与角色情感。

从照明灯具的种类上来讲,有平凸透镜聚光灯、螺纹聚光灯、回光灯、泛光灯、红头灯、PAR灯、成像灯、效果灯、造型片、电脑灯。每种灯都有各自的特点:平凸透镜聚光灯可以改变射出光圈的大小,投射光圈大时亮度低,光圈小时亮度高;螺纹聚光灯可以在舞台上获得均匀的灯光投射效果;回光灯投光光效强,面积大、距离远,但光斑不均匀;泛光灯照射面积大,依靠反射面产生均匀光线;红光等有均匀的泛光照明效果;PAR灯借助烟雾所投射出的光速更具有可视性;成像灯可以投射出各种清晰的光影造型效果;效果灯可使投映效果显现出亮度高、清晰度好、图像转换数字化等优越性;造型片是成像灯造型插片所在的位置在光源会聚的焦点;电脑等集多种动态灯光照明效果于一体,按照程序自动变化的组合装置,通过控制灯具中的微型电机的程序完成转向、换色、调教、改变明暗等指令动作。

灯光设备的布置大体可分舞台上部(顶棚)、舞台下部(地面)、舞台侧面、舞台前面(观众席侧)、特设部位、调光操作部。舞台上部——即在舞台上部用檐幕隐蔽起来的空间,它不为观众所看见,隐蔽的设备有台口前顶光灯、顶光排灯、天幕灯、悬挂灯等。舞台下部——即舞台地面上,地面固定设备有脚光灯,下部天幕灯、地面聚光灯、接线盒等,此外还有移动灯具,如带形灯、箱形灯等。

舞台前面——即舞台前部半圆形部分的观众席侧,这里主要装设面光灯,根据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耳光灯、中部聚光灯、顶棚面光灯等,此外还有花道(舞台两侧同观众席间的侧道)用脚光灯、顶棚面光灯。舞台侧面——即舞台左右两侧,这里主要装设有吊架式聚光灯、舞台地面侧光灯、穹面灯等。特设部位——即在上述方位之外的位置,如花道(舞台两侧与观众席间的侧道)设置的脚光灯、顶棚面光灯等,或者为了表现特殊效果而临时设置的效果灯等。调光操作部位——舞台所需要电路全集中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调光操作部位。调光操作部位主要设有灯光控制盘、电源电路及分路开关以及操作台等。它要完成从简单地开关灯到复杂的预选、调光等操作。调光操作部位也是舞台及各投光室的主令室,操作者可在这里施展灯光控制技巧。

随着舞台艺术的发展,舞台灯光的功能也在增加,它不仅是一般照明,而且要塑造景物和人物的外表形象,烘托气氛,同时还用灯光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或把人物内心现象具体化,因此舞台演区照明更强调集中和有选择性。

灯光设计具有四个要素:视觉、写实、审美、表现。具有专业水平的布光设计方案,可以营造如下照明效果:1.制造情调,灯光有助于表达一种情感,或引导观众的眼睛到特定的位置。可以为场景提供更大的深度,展现丰富的层次。因此,在为场景创建灯光时,必须考虑到需要什么样的色彩基调?所设计的灯光能否增进故事的情节表达?情调包括这样两类相对的方面:一方面是柔和、雅致;一方面是粗犷、奔放。它主要由光线的硬度和色彩效果来营造。2.营造气氛,由灯光照射形成的气氛典型的有恐惧、热情、开放。它的表现方式主要以光线的亮度、色调和光线的动态效果。另外,为光源添加颜色或贴图,可以很简单地使场景取得较好的气氛。3.强化视觉,透视关系是画面景物的一种视觉效果,光线可以将其处理成明显或不明显的效果,也可以处理成多层画面分布的效果。4.表现质感,表现景物质感包括突出景物表面的质地和光润性,或掩饰景物表面的粗糙感,通过确定影调、色调,烘托主体的表现特征。5.突出人物,人物的布光如果突出某些特征,很可能既有优点也有缺陷,例如双侧的主光或轮廓光可以使消瘦的脸型变宽,然而它也能使耳朵显得过分突出。脸型的主光定位得高一些,可以使人物的下巴显得更具美感。但过于陡峭的主光位,还会在眼部形成较深的暗影,眼袋也会显得突出。

灯光是舞台精灵的画笔,灯光是剧场观众的眼睛,灯光在舞台上的作用从其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造型。一是对舞台空间的造型,二是对舞台心理空间的造型。

舞台灯光的心理空间造型,主要是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描写与提示来实现在戏剧演出中对人物心理状态的表现。舞台演出虽然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主,但灯光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却能成为表演的得力助手。它运用种种光的技术性手段和光色对观众心理的情感暗示等,来放大和加强演员的表演,在与服装、化妆、布景等手段组合后,共同和演员的形体、表情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外在关系,从而最终达到体现剧中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其内心情感,展现其命运的目的。

因此,舞台灯光是舞台演出二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舞美设计、服装、道具等部门一道,共同完成导演对一度创作的阐述,用光与影的变化照亮和修饰舞台,提供表演的二度立体空间,描绘舞台上的情节环境和时间变化,达到对剧情进行渲染、烘托的效果,实现对剧中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展现。

浅谈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力 篇11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我们在观赏舞蹈时便会有一定的心理预期, 这种预期有舞蹈外在美的要求也有舞蹈所蕴含的故事或者情感的期望。作为一种通过肢体的规律运动来呈现一种美的艺术形式, 舞蹈带给我们的审美可以概括为形象、技艺及渲染之美。

舞蹈的形象美是其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我们在欣赏舞蹈时最先看到的是舞蹈演员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呈现给我们的一个完整的形象, 这样一种形象通过舞蹈演员的服装、装饰、及肢体动作来塑造舞蹈所欲变现的形象, 同时通过色彩的搭配组合使得该种形象更为突出, 这便是我们最直观的一种舞蹈审美要求。

舞蹈的技艺是其向我们传达的另一种视觉之美。通过一定的舞蹈技巧和技艺呈现出不容的形象, 这种美的传达通过舞蹈的动作或者舞蹈的编排来实现。一个难度极高的动作我们可以舞蹈技艺的自身美感同时也看到了舞蹈演员舞台背后的艰辛。这样一种技艺没使我们从更专业的角度来了解舞蹈美感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能够更好的去了解舞蹈本身及其它所传达的文化艺术气息。

舞蹈带给我们的心灵触动则是其美感的内在表现。舞蹈通过外的形象和技巧表现一种美感外, 还传达着一种情感或者故事。中国传统舞蹈将感情或者故事寓意舞蹈中予以表现, 它的这种美体现为一种渲染力和影响力, 让你在为舞蹈技艺惊叹的同时感受到舞蹈演员角色变化或者力度、形象等的变化所传达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感受, 这是舞蹈之美的另一个境界。

二、舞蹈演员应具备的自身条件

舞蹈美的体现要通过舞蹈演员连贯规律的动作来传达, 而这一美的表现需要舞蹈演员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 只有这一才能更好的演绎舞蹈中所蕴含的情节和感情, 才能更好的展现舞蹈之美。

首先, 舞蹈演员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准确表达舞蹈的感情。舞蹈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某种感情, 该种感情的准确表达便要求舞蹈演员充分了解舞蹈的深意, 同时具备一定的想象力, 在充分想象该舞蹈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时规律的肢体动作也变有了生机和灵气, 也变有了故事。这种想象力是表演意识影响下的结果, 是舞蹈演员登台表演之前便应具备的一种素质, 并且这种想象力是基于现实生活而艺术创作, 将舞蹈所要表达的主题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完美演绎, 在展现一种形象美的同时也传达着舞蹈背后的情感。

其次, 舞蹈表演技能的修炼。舞蹈是需要充分情感和技巧来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一种心灵的艺术, 所以正确而娴熟的表演技巧是舞蹈艺术所必备的前提条件。作为舞台表演基础的表演技巧, 舞蹈演员在作品表现过程中通过运用自己的文化修养及自己作品的了解来准确的表达作品中所欲传达的感情。这一要求的实现需要舞蹈演员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同时又要充分了解作品创作相关内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所有这些都需要舞蹈演员具备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储备, 同时还应该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背景等有所了解, 能够深入作品中感受创作者表达的感情, 并通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表现出来。

最后, 舞蹈演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舞蹈演员通过舞台表演来呈现舞蹈的艺术之美也呈现出自身的形象和价值, 对于舞台表演者来说, 可能会遇到多种不可预见的情形, 并且作品感情表达需要通过舞蹈演员来传递。因此, 舞蹈演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作品形象的表现不会受自身情绪等方面的影响, 能够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感情, 保证作品形象的最好表现。

三、舞台表现力提升的方式

舞台表现力是舞蹈演员在自己长时间的练习和表演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意识和感觉, 它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审美心理结构。舞台表现力的作用在于舞蹈演员通过自己的舞蹈来传递作品所要表达的一种感情, 这种感情的体现有舞台表现的一种彰显, 也有舞蹈演员自身素养的传递。这种舞台表现力的提升需要日常的积累, 需要一种诚挚的感情。具体来讲, 舞蹈演员自身舞台表现力的提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文化艺术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它的取材很多时候会来自于一些文学艺术作品, 作品中形象的表达要建立在对于该作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此, 舞蹈演员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注重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 在阅读学习的同时应该善于思考, 思考每部作品中所塑造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作品创作的时代特点以及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这样一种学习和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舞蹈演员不断积淀和成长的过程。当他具备了较高文学艺术修养时便能更为准确的用舞蹈来表现作品。

锻炼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是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部分, 通过想象来丰富和充实艺术形象, 提升自己的表演意识, 通过自身素质的修养来准确表达情感。这种想象力的提升对于舞台表现力而言, 体现为一种舞蹈表现形式的完美化和表达感情的准确性。通过想象来创造舞蹈动作, 通过想象来揣摩作品中所表发的主题和感情, 这样舞蹈的形象之美和内在之美便都得以更好的表现。

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 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协调配合更好的展现舞蹈之美。舞蹈之美还表现为其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舞蹈音乐的选择必然与舞蹈所要表达的感情和相适应, 舞蹈演员的表演要实现与音乐节奏相匹配的同时还要实现两者感情的一致。这种音乐素养的培养需要舞蹈演员对于音乐节奏的掌握和对音乐史等的了解, 这样的一种了解增加其对音乐本身所表达的感情能够更好的把握, 更好的将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

舞台是舞蹈演员表现自己和表演作品的地方, 舞台表现力是舞蹈演员专业技巧和感情表达协调一致的表现。对于舞蹈之美的欣赏和追求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形象还要求其内在的文化艺术气息的传达, 这便要求舞蹈演员在掌握舞蹈表达技巧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从而提升自身的舞台表现力。

摘要:舞蹈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配合背景音乐向人们表达一种没的同时也传达一种情感或者故事。舞蹈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是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一种完美体现。我们在欣赏舞蹈带给我们的视觉美感的同时也会对舞蹈所展现的故事或者传达的情感予以思考, 这样一种美的展示, 需要良好的舞蹈功底, 更需要舞者对于音乐、场景及肢体动作的协调配合, 这便是一个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所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舞蹈,美感,舞台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杨光远.浅论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力[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1 (3)

[2]王常琳.浅谈舞蹈的审美[J].大舞台, 2010 (7)

[3]迟庆龙.浅谈舞蹈演员在舞台表演中必备条件[J].科技信息, 2011 (24)

[4]杨城.试论如何运用舞蹈肢体语言来帮助演员更好的完成戏剧行的角色塑造[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23)

上一篇:雷达多目标跟踪算法下一篇:内容安全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