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理论

2024-09-27

美术教育理论(共12篇)

美术教育理论 篇1

一提到民间美术, 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它是一种边缘艺术, 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似乎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诚然, 像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这样大的艺术门类在教学中应当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民间美术与这些艺术门类相比又能呈现出另一种气息。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民族理念、便捷的材料工具, 都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可替代的。

一、中学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融汇了先民的经验与智慧的艺术, 是民族的瑰宝。民间美术作品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即造型古朴夸张, 色彩鲜明, 具有规律性, 既有工笔重彩之作, 也有淡雅隽秀之作的特点, 更使民间美术走上了多样化的道路, 从而产生了皮影、木偶、脸谱、刺绣、剪纸等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民间美术形式还把古代石刻线画、宗教版画、庙画、年画、灯屏画、建筑彩绘、扇面画, 包括现代农民画、布贴画等在内的一切民间绘画形式也都纳入其中。

新课改提出:中学美术课程要让学生较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拓宽美术视野,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探索人文内涵, 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 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学美术分为初中美术和高中美术两大部分, 这里主要是讲初中美术部分。初中美术教科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内容, 但是却将民间美术相关内容很好地穿插在各个模块的教学中, 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从三个学习领域进行分析。

1.造型·表现。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为例, 分析第十六册“造型·表现”领域的第四课即“以刀代笔”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 本课教学重点为木刻版画———藏书票的制作方法。教材在普通的版画教学中扩展了民间美术中的年画知识并以年画为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以此展开教学, 逐步引入版画内容讲解。此时民间美术起到了课程导入作用, 年画的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基础纹样的认知, 在人文认知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

2.综合·探索。同样在第十六册教材中, 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第五课“端午节”中, 更明确地涉及了民间美术方面的内容。“端午节”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解绘制彩蛋、编制彩粽的方法, 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我国优秀的民俗技艺与文化传统。教材中也提到了能够表现端午节日气息的一些民间手工艺品, 如端午香袋、作为配饰的中国结以及反映端午节传说或是祈愿寓意的剪纸等,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 也为教师提供了有选择性地作为辅助材料来进行讲解的内容。

3.设计·应用。关于民间美术的内容在“设计·应用”领域中更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第十八册第六课“蓝白之美”中就很明确地展示出本课重点是关于民间艺术中的蓝染花布。课本通过蓝染花布作品展示来讲解蓝染的由来、技艺、溯源与发展、题材与内容等方面, 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燃起创作欲望, 通过亲手制作来达到“设计·应用”领域方面的学习目标, 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之后的第七课“展示的艺术”中也是以民间美术中的剪纸和木雕作为素材, 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时代性, 这样的教材设计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教材内容的理念, 即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反映了教材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二、学习民间美术对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1.民间美术的传承特点。民间美术源于普通人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最真挚的情感, 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最淳朴的生活观、宇宙观, 是劳动人民寄托理想的最古老、最悠久的艺术形式。通过民间美术作品, 我们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质朴的心灵和淳朴的愿景。民间美术不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美术, 而是在邻里、地方、家人的相互影响下, 把人与自然最直接、最原始的一种联结表现出来的形式, 它的表达形式相对于其他门类来说更加自由与丰富, 更具有独创性, 更真诚。

2.民间美术的造型、用色及其寓意。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 不仅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特征, 还极大地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 它是人们心灵的表现和情感的释放, 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体现。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夸张变形, 有时甚至是一种无视时间、空间界限的主观组合, 这种效果不仅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需要与其特殊的表达形式, 更可以看出其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美术教学中融入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观察视角, 启发学生打破常规, 发散思维, 敢于尝试, 勇于创新。

民间美术在用色方面一般分为单色作品和套色作品, 一般表现为单色质朴大方、套色绚丽夺目的特点, 突出了色彩对画面的装饰性与表现性, 这种直观、本能的表现方法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模仿与创作欲望,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民间美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 它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 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学习民间美术能够加深中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使中学生更加具有原创性思想。其中民间美术的象征寓意、符号表达等也可以启发学生的设计理念, 能够提升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民间美术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以“以学为本”为课程目标的新课程提倡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进行民间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民间美术的创作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 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强调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的表现;造型手段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学生通过接触民间美术, 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 也能更好地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掌握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制作方法对设计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民间美术教学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法, 在民间美术的鉴赏、创作活动中更容易教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引入相关背景故事也可以丰富学生有关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民间美术源于民间的特性也可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学习资源, 而在学生寻找素材的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艺术的方式掌握生活的能力, 实现审美教育。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学习民间美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民族自豪感。许多民间美术作品的题材选用了反映中国优秀传统的古籍中的故事, 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而且许多关于民间美术的故事中常常蕴含着美好的寓意, 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三、民间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1.民间美术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因为对民间美术及其功能等方面不够了解而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 导致这部分内容没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上, 甚至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

首先,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 民间美术不仅不像常规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大型的画种一般在人们心中有着较重的分量, 事实上, 不少人只是把民间美术当作一种边缘的、带有手艺性质的工艺制作形式。许多人感觉民间美术只属于民间艺人, 认为民间美术只是天桥上、庙会里为节日添彩的小饰物罢了, 从根本上对民间美术存有偏见。

其次, 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资源匮乏。通过观察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情况可以得知民间美术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被轻视。不仅因为学校关于民间美术的资料匮乏, 而且因为美术老师对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及涉及范围也不够了解。从教师的教学经验上讲, 由于师范院校中美术教学专业很少涉及民间美术部分, 因此很多美术教师对民间美术及其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相关扩充等方面不够熟悉, 由此导致相关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地展开。再加上由于在教材重难点的设置上, 常常侧重于大的学院方向的画系门类, 这也是导致许多老师对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 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素描、色彩等常规美术教学内容方面的主要原因了。

2.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新课程理念与中学美术课程的设置中都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不应该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

在教学资源方面, 因为民间美术源于民间,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它, 无论是庙会中民间艺人纯熟技艺下诞生的手工艺品或是已经登上大雅之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博物馆藏品, 还是在依然保留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家庭中的节日手工艺品, 都是民间美术作品。而民间美术的传承性也证明了民间艺术家就在我们附近, 只要善于发现, 民间美术就在我们身边。而这种寻找与发现的过程更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民间美术有着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的特点。以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的剪纸为例, 其制作所需材料不过一把剪刀一张纸而已, 由此便可在闲暇时创作出样式千姿百态、形象生动的作品, 作品既可作实用物, 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 各地的剪纸又因地域、人文与选材的不同延伸出了不同的风格流派, 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导出民间美术理应是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一环, 潍坊的风筝, 陕西的皮影, 各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摆件、玩具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民间美术的学习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它可以是以参加庙会欣赏民间技艺的方式丰富社会实践课程内容, 也可以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 丰富课堂形式。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当今教学理念中学校、家庭、社会共通的教学资源共享素材的观念。

综上所述, 针对民间美术在教学中不被重视的现象, 我们必须认识到: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并重视。我们绝不可轻视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巩平.美术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美术教育理论 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打开国门,走到国外去看外国的教育观念、模式、方法。从中得到启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启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远远还不够。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外国的美术教育,反思一下我们的传统教育,找找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美国的“DBAE”多元化艺术教育。

21世纪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的教育也随着发生变化90年代初,美国推出了“DBAE”全面综合性美术教育。它对美术的 内容有更深入的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美术创作、美学、美术评论和美术史,提出了美术要向多元化发展。美国很早就提出了创造性,要求思维的创新,因此他们会获得科学上的一项又一项的突破。

反思一下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我们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与机械化训练,使学生成了艺术的“奴隶”。从中感受不到美,只是教师在唯心地说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而已,使原本就赋有艺术灵性的孩子们在机械化的技能训练中渐渐扼杀了天性,约束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导致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小学生没有幼儿园的孩子们感兴趣,初中生没有小学生感兴趣,高中生没有初中生感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从美国的“DBAE”中我们知道了美术教育不单是 简单的绘画、手工制作,而是与广义的美术教育内涵相联系的,虽然小学美术与成人美术有很多不同,但是我们的孩子是很有潜力的,不要小看少儿美术的挖掘潜力,它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二、欧洲的普及化艺术教育

在欧洲艺术教育,不单是学校老师的事,它不再是副科,而是全民都在进行,课余时间课外都在进行的。校内校外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在他们的美术课堂上,只要在统一的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老师、学生的特点自己设计教学内容。而学生呢,可以在教师里随意走动,整个课堂是那样和谐自由。他们重视的不是个别能为学校夺得绘画大赛名次的几个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并不注重他们绘画的结果,而是注重他们在这次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自己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注重的是整个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的艺术美,真正从心理上释放他们全部的想象和情感。

课堂美术教学只是美术教育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课外兴趣活动,或有老师家长带领,或三三两两自发性的进行一些美术活动。比如:一些广场上一到假日就会挤满了艺术爱好者,他们自觉地在这里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感受美这美的过程。将这里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自然地融为一体,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再如:在欧洲的梵蒂冈、卢浮宫、佛罗伦萨等美术馆里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参观者、摄影者、绘画学习者,参观的人员从幼儿到老年均有,他们可随意拍摄下喜欢的作品,回家细细体味,也可以在展览馆的绘画室里把看过的感受直接画西啊来,在这里到处可见人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而在我们中国,由于经济、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美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馆、美术馆较少,就算有里面的规定很多,大多数不许拍摄等规定,使人们的兴趣更少了,来参观的人只是少数的处于艺术阶层的所谓圈里人罢了,而不是 全民化的一种普及化的艺术教育。缺乏浓厚的艺术学习氛围,特别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小学。中国的人口多也是一个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美术与其他学科分割开来,使其孤立。配备的老师大多是兼教语文数学,大多把精力花在 语数的教学上,对美术教育花的时间较少,无心研究美术教育。

三、日本的个性化艺术教育

日本飞速发展的经济与它先进的教育相关,日本提倡个性化艺术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小学个性化教育要以儿童个性的差异为基础,发展 各俱独特性的个性,从小培养。教师在课堂注重不同学生不同对待,这样同样的一堂课,每个学生虽然都上同一个内容,但是各自的感触、体验不同,那创造的作品就会显现他自己独特的个性,时间一长老师看到画就能想到谁。其实这种教育是否源自我国古代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为什么我们中国教育界没有很好地把它贯彻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去呢?

中学美术教育不可轻视民间美术 篇3

一、中学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融汇了先民的经验与智慧的艺术,是民族的瑰宝。民间美术作品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即造型古朴夸张,色彩鲜明,具有规律性,既有工笔重彩之作,也有淡雅隽秀之作的特点,更使民间美术走上了多样化的道路,从而产生了皮影、木偶、脸谱、刺绣、剪纸等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民间美术形式还把古代石刻线画、宗教版画、庙画、年画、灯屏画、建筑彩绘、扇面画,包括现代农民画、布贴画等在内的一切民间绘画形式也都纳入其中。

新课改提出:中学美术课程要让学生较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学美术分为初中美术和高中美术两大部分,这里主要是讲初中美术部分。初中美术教科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内容,但是却将民间美术相关内容很好地穿插在各个模块的教学中,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从三个学习领域进行分析。

1.造型·表现。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为例,分析第十六册“造型·表现”领域的第四课即“以刀代笔”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本课教学重点为木刻版画——藏书票的制作方法。教材在普通的版画教学中扩展了民间美术中的年画知识并以年画为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此展开教学,逐步引入版画内容讲解。此时民间美术起到了课程导入作用,年画的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基础纹样的认知,在人文认知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

2.综合·探索。

同样在第十六册教材中,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第五课“端午节”中,更明确地涉及了民间美术方面的内容。“端午节”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解绘制彩蛋、编制彩粽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我国优秀的民俗技艺与文化传统。教材中也提到了能够表现端午节日气息的一些民间手工艺品,如端午香袋、作为配饰的中国结以及反映端午节传说或是祈愿寓意的剪纸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也为教师提供了有选择性地作为辅助材料来进行讲解的内容。

3.设计·应用。关于民间美术的内容在“设计·应用”领域中更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第十八册第六课“蓝白之美”中就很明确地展示出本课重点是关于民间艺术中的蓝染花布。课本通过蓝染花布作品展示来讲解蓝染的由来、技艺、溯源与发展、题材与内容等方面,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燃起创作欲望,通过亲手制作来达到“设计·应用”领域方面的学习目标,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之后的第七课“展示的艺术”中也是以民间美术中的剪纸和木雕作为素材,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时代性,这样的教材设计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教材内容的理念,即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反映了教材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二、学习民间美术对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1.民间美术的传承特点。

民间美术源于普通人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最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最淳朴的生活观、宇宙观,是劳动人民寄托理想的最古老、最悠久的艺术形式。通过民间美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质朴的心灵和淳朴的愿景。民间美术不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美术,而是在邻里、地方、家人的相互影响下,把人与自然最直接、最原始的一种联结表现出来的形式,它的表达形式相对于其他门类来说更加自由与丰富,更具有独创性,更真诚。

2.民间美术的造型、用色及其寓意。

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不仅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特征,还极大地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它是人们心灵的表现和情感的释放,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体现。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夸张变形,有时甚至是一种无视时间、空间界限的主观组合,这种效果不仅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需要与其特殊的表达形式,更可以看出其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美术教学中融入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观察视角,启发学生打破常规,发散思维,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民间美术在用色方面一般分为单色作品和套色作品,一般表现为单色质朴大方、套色绚丽夺目的特点,突出了色彩对画面的装饰性与表现性,这种直观、本能的表现方法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模仿与创作欲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民间美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它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学习民间美术能够加深中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使中学生更加具有原创性思想。其中民间美术的象征寓意、符号表达等也可以启发学生的设计理念,能够提升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民间美术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以“以学为本”为课程目标的新课程提倡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民间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民间美术的创作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强调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的表现;造型手段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学生通过接触民间美术,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也能更好地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掌握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制作方法对设计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民间美术教学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法,在民间美术的鉴赏、创作活动中更容易教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引入相关背景故事也可以丰富学生有关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民间美术源于民间的特性也可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学习资源,而在学生寻找素材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艺术的方式掌握生活的能力,实现审美教育。endprint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民间美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民族自豪感。许多民间美术作品的题材选用了反映中国优秀传统的古籍中的故事,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且许多关于民间美术的故事中常常蕴含着美好的寓意,有着“成教化、助人伦 ”的作用。

三、民间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1.民间美术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重要作用,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因为对民间美术及其功能等方面不够了解而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导致这部分内容没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甚至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

首先,在许多人的观念里,民间美术不仅不像常规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大型的画种一般在人们心中有着较重的分量,事实上,不少人只是把民间美术当作一种边缘的、带有手艺性质的工艺制作形式。许多人感觉民间美术只属于民间艺人,认为民间美术只是天桥上、庙会里为节日添彩的小饰物罢了,从根本上对民间美术存有偏见。

其次,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资源匮乏。通过观察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情况可以得知民间美术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被轻视。不仅因为学校关于民间美术的资料匮乏,而且因为美术老师对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及涉及范围也不够了解。从教师的教学经验上讲,由于师范院校中美术教学专业很少涉及民间美术部分,因此很多美术教师对民间美术及其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相关扩充等方面不够熟悉,由此导致相关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地展开。再加上由于在教材重难点的设置上,常常侧重于大的学院方向的画系门类,这也是导致许多老师对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素描、色彩等常规美术教学内容方面的主要原因了。

2.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新课程理念与中学美术课程的设置中都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对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应该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

在教学资源方面,因为民间美术源于民间,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它,无论是庙会中民间艺人纯熟技艺下诞生的手工艺品或是已经登上大雅之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博物馆藏品,还是在依然保留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家庭中的节日手工艺品,都是民间美术作品。而民间美术的传承性也证明了民间艺术家就在我们附近,只要善于发现,民间美术就在我们身边。而这种寻找与发现的过程更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民间美术有着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的特点。以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的剪纸为例,其制作所需材料不过一把剪刀一张纸而已,由此便可在闲暇时创作出样式千姿百态、形象生动的作品,作品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各地的剪纸又因地域、人文与选材的不同延伸出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导出民间美术理应是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一环,潍坊的风筝,陕西的皮影,各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摆件、玩具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民间美术的学习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以参加庙会欣赏民间技艺的方式丰富社会实践课程内容,也可以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丰富课堂形式。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当今教学理念中学校、家庭、社会共通的教学资源共享素材的观念。

综上所述,针对民间美术在教学中不被重视的现象,我们必须认识到: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并重视。我们绝不可轻视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巩平.美术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探究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教育 篇4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艺术,教学,教育

一、民间美术的概述

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上的开始, 最早的时间可以考证到6000年以前, 那个时候属于新石器时代。一般来讲, 民间艺术是指民间的绘画艺术和民间的工艺艺术, 主要表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生产方面, 人类的任何行动的产生都来源于生产活动, 民间美术也不例外, 同时民间美术有一定的区域性、群体性、民族性显著特征, 表达人们都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不断加深的愿望。民间美术是由广大人民百姓在民间创作的, 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的主要想通过这种形式来美化环境, 增添民间活动形式, 丰富民间活动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道德信仰, 世世代代的人们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创新, 使民间美术更具有民间的艺术特色。民间美术也是组成各个民族, 不同文化中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 也是现代很多设计灵感的源泉, 为现代良好的设计提供了资源。

二、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密切联系

民间美术在现代化教学设计上, 表面上看与民间美术和现代化设计似乎没有什么关联, 但实质上,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随着现代文明越来越发达, 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的教学生似乎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敢于讨论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之间的异同, 也是现代文明多样化的一种手段, 对于这类问题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形式上过于守旧, 太土已经过时了, 应该放弃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而还有一些人认为现代艺术和民间美术是风牛马不相及;更有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虽然形式上确实宝贵, 但是民间艺术的内容很复杂很深厚, 资历不够的人不敢触碰民间美术。由于这些观念的影响, 就会使一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盲目崇拜民间美术, 设计出来的东西会让大多数人觉得自己看不懂, 设计理念不符合我国的民族文化, 失去了作品的特色。现代设计上看, 设计形式确实给人美的享受, 但是从反应成面上看设计理念并不符合传统民间美术的概念。

从人的情感上来看现代设计形式不如传统的民间美术能够传递出更加生动、透彻的情感, 作为传统的中国艺术, 民间美术多采用喜庆的色彩和浮夸的造型, 像孩子般增添了特有的魅力, 也洋溢着人民百姓的真实感情。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性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在自我意识和对待事物内在本质的内容方面也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正是因为二者存在不同之处, 所以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能够优势互补, 也使民间美术作品有了更深的文化底蕴使民间艺术变得更永垂不朽。如果我们能在设计的作品中融入其他的元素, 就会使我们的作品更能够打入人心, 引起共鸣。

民间美术是现代设计的起源, 他们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中可以找到许多现代艺术设计里的因素,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也可以找到许多民间美术作品的痕迹。在日前的一些现代设计教学中, 老师们将传统的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奖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们更能够深入了解民间美术, 结合现代化的形式, 将会把民间美术诠释得更加全面。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突出教学特点, 促使艺术设计更好发展。

民间美术是属于民族文化的大概念中,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 是传统与历史的最好证明。正因为民间美术有这么重要的特征, 才会使民间美术不能被现代化设计所替代, 应该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所以, 作为教育机构, 在培养教育人才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 让学生能够完全了解设计方式、掌握设计技巧, 加强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之间的联系。如果将民间美术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去,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又能增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也宣传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当地地方性的文化艺术。例如, 在地方文化艺术上, 有开封的木板年画安阳的泥泥狗这种文化遗产。但是由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 民间美术没有好好的被利用, 有些民间技艺已经失传, 没有专门的政府机关对此进行保护措施。

现如今, 越来越少的人选择从事民间艺术的工作, 这种资源的越来越少就会导致许多民间艺术的形式只能学生们在学校通过书本上的知识来交接民间艺术, 不能从实践的考察中发现民间艺术的真谛, 而民间艺术恰巧需要从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找到真谛, 作为教育者, 应该将系统化的民间艺术教授给学生, 不能仅仅从书本方面的知识来满足学生。比如, 在讲授民间虎头帽的知识过程中, 可以让同学们观看虎头帽制作的视频资料, 并且对于虎头帽的色彩和造型方面应该作出一一解释和说明不能一带而过, 同时也可以讲述与虎头帽有关的民间传统故事, 吸引同学们兴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理解知识内容, 讲述民间艺术的同时也应该将民间艺术与现代化艺术区分开来。在传播民间文化的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和民族特色的魅力, 正因为如此艺术设计教育问题上应该加强民间美术的地方特色, 为现代教育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民间美术和现代化设计的良好结合才会促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社也蓬勃发展下去。

2.有利于对民间美术的保护和继承发展

在我国, 许多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的教育方面不单单的将学生就业作为目的进行教学, 还教会学生们的思考方式, 影响学生们的一生的思维方式。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有许多方面的联系,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 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我国的民族文化, 加大学生对文化的了解, 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还要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创新意识。从民族的角度出发就会找到许多与此相关的教材。目前来看, 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面临共同生存的境况。首先, 我们应该了解民间美术的状态, 现如今很多民间美术都面临缺失和失传的境遇。其次, 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 我们十分了解民间美术存在的必要性, 教育过程中不能离开传统文化, 民间美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适应着现代化的生活, 为现代化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只有将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现代的设计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传统艺术和现代文明提供广阔的宣传平台。

将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教学相结合, 既能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传达出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内涵, 又能为现代化设计提供宝贵的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袁浩鑫, 肖宇窗.传承与超越——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4) .

美术教育理论 篇5

摘要:情感教育是我们开展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就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科学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来看,情感教育是开展小学美术学习的中心,美术教育是小学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心智等方面的发展尚不健全,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以教育与引导,从而实现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健全人格的科学养成。所以说,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咨询企鹅:242-32-352-80电话: 156-52-60-69-58 / 186-116-95-758)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对策措施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当前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科学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充分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他们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可以说,每一个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因此,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充分运用动画片这一平台,将一些典型的动画形象或者视频片段展示给学生们观看,除了给学生们讲解绘画知识以外,还应当教给学生们从动画人物的身上学习他的优秀品质。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获取美术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二)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取一些贴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素材开展教学,使所掌握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

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去感受自然界带给我们的或者细致、或者宏伟的美感,使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户外写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自然界带给我们的美好。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学作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学作用。例如,重大节庆日、北京奥运会等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们进行绘画的题材。

(三)关注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人类人文资源的呈现都与美术活动密不可分。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运用人文资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先欣赏一些美术大师的优秀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作者的品格、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进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健全的人格。

美国现代美术教育理论发展概述 篇6

关键词:创造力;以学科为基础;DBAE;艺术教育;多元智能;课程统整

[获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6wkxm78,项目名称:基础美术教育欣赏课程问题研究与教参编写]

美术教育及课程的概念是根据义务教育对创造力、德育、美育等要求而建立的。时至今日,教育与课程理论界已达成共识,认为美术可以帮助完善人格、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当下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而在此前的艺术教育中,美术课常常以图画课、设计课等强调动手制作能力为主,而非对美术世界的整体把握。美国现代的美术教育理论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一、“图画—手工”课

19世纪出现的公立学校运动(Common School Movement)是为了满足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消除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不良后果所兴起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阶层,由于贫困,各种犯罪问题日益严峻,而学校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确保社会规范的方式,声乐和图画课则被明确为提高修养及道德水平的途径。在美国,最早引入图画课的公立学校地区为波士顿,并且公立学校的“图画课”与私立学校的“想象图画课”有明显区分而前者在于运用理性进行精确的绘图[1]。

随着工业化在美国的推进,图画课被认为是改善商品质量、提高公民审美水准的有效方式。1870年,马塞诸塞州通过法案明确了图画课的必要性,这进一步确立了以培养读、写、画能力为主的公立学校教育。并且,图画课的内容与工业密切相关,主要根据史密斯(Walter Smith)对于工业图画的含义以及相关的教学计划制定。史密斯是“工业图画运动”的积极推进者,他于1872年出版了《学校艺术教育与工业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 Scholastic and Industrial),在此书中他将图画课定义为一门涉及智力的学科,认为其旨在发展感觉的准确性、训练想象力,这样易于培养对秩序的爱好与创造力。史密斯制定的艺术教育计划囊括了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并且还涉及了成人夜校。在小学的教育中,他制定了徒手画、模型画和记忆画三个课程[2]。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开展图画课的费用相对昂贵以及过于机械化的课程设置[3],图画课招致了大量批评,并且随着职业教育的兴起,关于工业的图画课已经失去了必要性。

二、让学生自由表达

罗恩菲德(Viktor Lowenfeld)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美术教育心理学意义的学者,他主张将美术作为教育的工具,实现教育学上的意义,形成健全人格以及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在课程观中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立场。罗恩菲德一直被看作美国艺术教育的“导师”[4],他于1939年和1947年分别出版的《创造活动的本性》(The Nature of Creative Activity)以及《创造力与心灵的成长》(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成为了美国艺术教师的指导手册,在当时以功利的“手工—图画”课为基础的美国产生了革命性的意义。这种对创造力的重新定义与发现也暗合了当时美国现代艺术快速发展的趋势。

罗恩菲德把儿童美术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涂鸦阶段(2-4岁)、样式化前阶段(4-7岁)、样式化阶段(7-9岁)、党群年龄(9-11岁)、推理阶段(11-13岁)、青春危机期(13-18岁)。他认为以上各个阶段是根据遗传并自然过渡的。虽然每个儿童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和速度,但整体的形式和步骤却是相似的。儿童需经过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阶段。既然这些阶段是自然发展的, 那么教师对儿童美术的学习就不该予以干涉。不要试图教儿童怎样绘画,而应该只是提供材料和刺激,让儿童自我表现,以自己的速度、方式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

但是,极力强调“自由的创造性表达”使得教育与课程失去意义。而美术也不应仅仅停留在通过自由创作而潜移默化地培育创造力的层面,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历史以及关于美术世界的种种要素也应当在美术的课堂中出现。这不仅仅是对于“学科完整性”的追求,而是顺应人的探究欲望和理解能力的天性而重新组织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课程之要求。

三、美术教育的学科自律性

作为对过度自由课程的反思,以美国美术教育理论家艾斯纳(E. W. Eisner)和巴肯(M.Barkan)为代表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BAE)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到广泛关注。盖迪艺术中心(The Getty Center for Education in Arts)作为此理论的支持者,于1983年成立了盖迪视觉艺术教育家协会,并通过暑期课程、研讨会、学区艺术课程的计划和实施以及学生成就评量来发展和贯彻DBAE的理念。

“以学科为基础”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

(1)美感(Aesthetic):認知艺术的本质及有关艺术之观念;

(2)艺术批评(Art Criticism):描述、解释、评估艺术之基础;

(3)艺术史(Art History):了解艺术品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4)艺术创作(Art Production):艺术创作之过程与技巧。

“以学科为基础”的提出意味着美术教育实现了其学科意义上的自律与完整。美术的课程由以上四个子学科构成,以此实现美感、艺术常识、品鉴和创造力的培育。

随着后现代思潮在各个理论领域的兴起,美术教育理论界开始反思DBAE这一蕴含着精英主义理想的理论。DBAE的理论核心在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家所使用的形式分析,即对艺术作品的线条、块面、构图、色彩等艺术内部要素进行分析,而较少关注艺术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价值观立场和政治倾向等,并且在艺术创作的课堂中仍然以先锋派的风格为学习对象,鲜有当代艺术的内容。

四、学科的统整趋势

随着多元文化观念的兴起与对“划分学科”的反思,出现了多学科统整的趋势。帕森斯(M. J. Parsons)提出了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统整课程。他在1987年的著作《我们如何理解艺术》(How We Understand Art——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ccoun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中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美感发展的过程,并以此作为艺术教育的依据。帕森斯认为“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统整课程”有联结知识和经验的作用。1997年,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开展了“艺术引导教育改革”的计划(Transforming education through art challenge),帕森斯作为计划的负责人。

哈佛零点项目的负责人加德纳(Howard Gardner)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艺术教育中进行了多种尝试。“多彩光谱”项目是针对学龄前的幼儿设计,根据一系列个性化的评量对幼儿的智能进行评估,并且以鼓励幼儿模仿的方式,开辟各类“游戏角”;“艺术推进”项目是针对高中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以“认知”为主导,运用“领域专题”和“过程作品集”两种艺术教育方法。

加德纳认为应该向学生介绍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家独特思维方式,包括实践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研究专家的思维方式。

根据当下的教学现状,加德纳认为美术教育理论应当思考如下问题 :

美术课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培养创造力?

美术教育应当单独授课还是融入所有课程之中?

西方的艺术是否具有特殊地位?在课程设计中西方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比重应当如何?

美术训练应当侧重鉴赏能力,还是技法训练?

艺术是一种实在的知识还是认识与元认识的形式?

以上问题均切中了当下艺术教育的要害,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地区对此有各异的解答。但是从整体上可以发现,自“美术课”出现以来,对于它的理解从画图技法到关于美术世界的各方面,其内涵越来越丰满。并且,受到教育改革大背景的影響,将美术、艺术与其他科目进行统整成为了当前的趋势。

注释:

[1][美]艾夫兰(Arthur Efland).西方艺术教育史[M].邢莉,常宁生译.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96.

[2][美]艾夫兰(Arthur Efland).西方艺术教育史[M].邢莉,常宁生译.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33.

[3][美]艾夫兰(Arthur Efland).西方艺术教育史[M].邢莉,常宁生译.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41.

[4][德]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艺术心理学新论[M].郭小平,翟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29.

参考文献:

[1][美]艾夫兰(Arthur Efland).西方艺术教育史[M].邢莉,常宁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美]罗恩菲德(Viktor Lowenfeld).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育德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德]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艺术心理学新论[M].郭小平,翟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美]艾斯纳(E. W. Eisner).艺术视觉的教育[M].郭禎祥译.台湾:文景书局,1992.

[5]Lee,Emery(ed.).Teaching Art in a Postmodern World: Theories,Teacher Reflections[C].Common group publish,2002.

[6][美]加德纳(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美术治疗融于美术教育的意义初探 篇7

在我国当今社会中, 儿童面临的压力和环境影响越来越大, 各种身心问题层出不穷。儿童心理畸形的预防和校正是当今教育的关键问题。通过实施美术治疗活动, 透过艺术作品的创造与再创造、作品分析、作品欣赏等美术实践过程, 获得自身身心缓和的平台, 减低儿童情绪与情感上的困扰, 以升华儿童在成长中所经的情感体验, 并提升儿童自身的洞察力, 从美的感悟中获得心理和谐的自身体验, 近而消除抑郁。

当美术治疗成为一种方法被运用到美术教育中时,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自由的支持性环境, 与他 (们) 建立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 不随意干涉学生, 并运用各种技巧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进行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 并以动态的创造过程和最终作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或平等交流。这样, 学生即能自由表达自我想法, 从整个创作过程中获得艺术所带来的快感, 从作品中获得自豪感与成就感, 进而获得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整合。

二、美术治疗应用与教育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 美术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治疗方式, 能帮助儿童表达与澄清自身难以言表或内心中压抑的情感, 以正确的心态处理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种应激事件, 增强自信心, 与其他儿童以及学校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美术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媒介, 被运用在美术治疗当中, 当事人通过对自身作品相关的联想与自我诊断, 抒发他们内在的情绪, 以提供给当事人自我审视, 自我成长以及自我表现的机会。这在教育中能使学生在进行美术治疗活动中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手段以及美术独特的象征方式表达出自己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 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正当的方式释放和发泄内心中毁灭性的能量, 透过个体美术实践过程使其自身的抑郁情绪得以缓解, 心灵得到升华, 达到改善其心理不良症状, 进而促进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意义。美术治疗作为与艺术教育内涵相异而又相生的学科, 由于在以艺术作为媒介、以艺术创作为活动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教育因素等方面与艺术教育存在交叉与重叠, 故在很多方面能给予艺术教育一定的启示。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美术治疗的理论, 借鉴美术治疗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教育治疗相结合, 势必在使儿童的人格获得稳定的基础上, 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学习, 对其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实行当今教育领域推崇的民主化、人文化与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形式, 如教师与儿童建立相互信任的对话关系, 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艺术创造, 教师充分尊重儿童的艺术创作, 并以多维度的标准来评价儿童的艺术活动等, 艺术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本身蕴涵的治疗性, 增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使其人格获得完整与和谐的共生。

三、结语

美术教育理论 篇8

这样直接的“工具论”的提议, 不免使很多人陷入了迷惑, 他们指责这目的过于的空洞, 担心这会失去美术教育的特色。相当普遍的现实观点则认为美术课就是教授美术, 尤其是绘画的课程。他们都质问:美术课不教美术教什么呢?甚至一笔一划的绘画教学在广大的幼儿园乃至中小学中, 仍然普遍的存在。难道不是吗?美术课总应该要教会学生“画”点什么吧。这样的认识如此的普遍, 以至于我不得不从最根本的一些定义说起。

问题在于什么是美术?美术怎么定义?传统认为美术是指造型艺术, 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与工艺四大门类。这种表述存在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中学美术课本中。我姑且把之称为“旧美术”。显然“旧美术”主要指的是绘画和雕塑, 以及部分设计与工艺等的内容。这就是传统中认为美术课“必须”教“画画”的认识源泉。但现在我们认识到“旧美术”指的实际上是视觉领域的“精致艺术” (Fine Arts) , 在后现代以来, 新艺术层出不穷, 尤其是视觉文化运动以来, “旧美术”越来越不能代表美术, 尤其是不能替代整个美术的意涵, 美术的传统疆界被不断打破。那么, 美术这个词汇, 现在看来有必要修正。

修正的办法有四种。第一种办法是将美术恢复到“五四”时期的“泛美艺术”, 即指一切美的艺术, 鲁迅、刘海粟等赞同过这样的主张。涵盖了音乐、文学等非视觉艺术的内容。但其指的是高技术性的“精致艺术”, 缺乏美术的现代性包容。第二种办法是将美术恢复成英文的Art (艺术) , 这样也统合了各艺术门类, 也符合教育改革统整的要求。但这种修正, 统合了音乐与美术的视听觉艺术的分野, 需要较大的手术。第三种办法, 是“大美术” (Great Art) , “大美术”明显意识到“旧美术”太小了, 意图统合所有现代视觉艺术门类, 但这个词汇一般仅存在于专家的讨论中, 大众的接受度很低。第四种办法, 是将美术修正为“视觉艺术” (Visual Art) , 统合视觉领域的所有艺术门类。在美术这门课程名称没有改变之前, 我坚持美术的意涵为视觉艺术。

那么, 美术就并不仅仅指“精致艺术”, 它涵盖所有现代以来的视觉艺术门类。更关键的在于这将美术还原为与生活更为紧密的东西, 和美本身更直接发生联系。美是生命力的共颤。美术和艺术在本质的情感运动性上得到沟通。去除遮蔽后, 艺术的本质是情感性。美的本质是生命力。而技术性的“纯美术”仅是视觉艺术的一部分。

“美是存在本身发出的内在召唤”。我们的“美术”可以拓展的很宽, 可以更紧密的和生活以及自然联系起来。美术并不仅是“艰难的”、需要高超技艺的纯艺术, 它也可以是观赏风景、花艺、服饰、行为的研究、装置, 乃至摄影摄像等。我们的美术需要走出象牙塔, 它不应该以高深的面目呈现在国民的普及教育之中。相反, 美术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让我们与自然亲近, 与美共鸣, 懂得生命的美好。它是和蔼可亲的。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美术。生命和世界呈现出的美好值得深深的记忆。在生活中呈现出美好的视觉性的东西, 都是美术, 美术走进了“生活世界”。这种教育吻合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真正的现代公民教育。

从社会现实角度, “纯艺术”的“美术”也不是国民普及教育的最需要。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 美术课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未来的美术家。即使在专业的高等美术院校中, 毕业后从事非美术职业的学生也比比皆是。而对于整体国民而言, 专业美术家的比例, 显然很低。那么,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显然不是专业高等美术院校的预科, 其重点不在于教授美术的专业化的技法与知识。对于热爱专业美术的个别学生, 可以在课外的专业小组中得到适宜的学习。而在普及教育的课堂上, 我们“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 我们的普通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至于, 专业美术的传承, 本来就是专业美术院校所肩负的责任, 这个责任不可能由义务教育所背负。在美术传承的角度, 普通美术教育的角色应该是科普的性质。

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 “技术传授”的美术教学也存在问题。旧美术教学以传授绘画等技术性美术知识和技法为主, 往往需要教师的示范, 让学生临摹。事实上, 这种方法尤其不适合儿童的教育。教师示范, 一方面使儿童在潜意识上认识到自己“做不到”, 专业教师的一笔一划, 对儿童而言却是“艰难”的。在自认不如的心理下, 儿童只能去模仿, 模仿不了的时候, 就只能表示“不会画”, 这却是一种典型被干涉后的语言信号。即使勉强的模仿, 学生作品也容易出现千篇一律。在“学会”画的同时, 自己的表现探索被遮蔽。艺术的心灵被“技术”掩埋。事实上, 当学生“学会”画一个苹果的时候, 实际上扼杀了学生对苹果的千姿百态的创造。逐步毁灭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扭曲了学生的自信人格, 以他我取代了自我。我们以成人的意识灌输儿童。儿童实际上是无法理解和做到的。

技能的成长, 来自于学生自己长期的练习以及艺术实践中的理解。无法理解的“教导”会使学生迷茫, 使学生无法下笔, 对技能的发展也没有帮助。难道我们辛苦的教育就是为了塑造“不会画”或者仅会“模仿”的儿童吗?据实验发现, 儿童在没有接受成人的示范的阶段, 儿童大多表现对绘画的强烈冲动, 而在成人多次“好意”示范后, 儿童往往反而放弃了尝试的愿望。因为成人的介入, 娴熟的非儿童技法, 使儿童在潜意识上认识到自己画的“不对”, 丧失了自我表达的勇气。而儿童在没有遭受成人干涉或者暗示的时候, 对表现具有与生俱来的自信, 都“热爱”美术。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巩固这种表达的自信与“兴趣”, 顺应儿童的天性施加教育, 而不是相反以成人世界里美的标准去企图干涉。也就是说对待儿童的自我表现, 我们应该表扬, 正如国外美术教学中那样, 表示“Good、太棒了”等。不断巩固学生的自我确认, 在长期的自由的创造实践中, 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技法能力等全面的发展。这种教育下呈现的美术创造以及可以运用于生活的创造能力是我们长期束缚中的美术教育所无法做到的。

这也不是可以简单的形容为“启发”, 启发性的教学固然好, 但容易成为一个口号。儿童的创造性是与生俱来的, 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启发而获得。事实上, 我们作为现实情境下教育产品的成人普遍缺乏创造性, 我们不压抑儿童的创造性就不错了。以学生的能力和情况思考问题, 如果这样去做, 美术课程就会发生改变, 就会发现自己的无知, 因为我们成人化的教育内容脱离了儿童世界。

在儿童的教育中, 正如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的:教师首先是一个观察者与学习者。[1]观察儿童的行为, 以及美术表现的内容, 关注这些作品与儿童情感以及生活的关系, 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而不是作为美术行为的指导者。这需要相当丰富的教育经验。教师的任务并非无所作为, 他需要敏锐的观察力, 创设教育环境, 设计与学生发展阶段相吻合的教育主题, 鼓励儿童表现, 尤其是自我的艺术表现, 发展与学生彼此一种可信赖的关系, 一种充满爱的关系。按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家范梅楠的观点就是发展一种“替代父母的关系”。这是我们教育者不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前提。这种教育需要高度的个体关照性。也就是说严密的教案、教材等的课程体系, 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的修正, 以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教师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制定因地制宜的教学计划。

美术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往那种僵化的技术教学越来越少, 开始关注学生的参与性。但是, 如果我们不能真切的理解美术教育的目的, 不懂得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我们“花样百出”的教学形式, 也仅仅只能停留在皮毛上, 以一种形式代替了另一种形式, 对学生的素质发展的意义有限, 学生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创造力与成长。这就是美术新课改以来出现新问题的关键所在。新课改的意义并不在于鼓励各种“花哨”的教学方式, 而在于将学生培养为“完整的人”[2]。其内在的动力源泉是完备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意识的输入。

正如罗恩菲德和里德等“工具主义”美术教育家的主张: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美术本身, 不以学生如何获得美术的专业性的技法与知识为教学重心, 不以学生作品纯专业角度的鉴别为评定标准。美术成为一种教育的工具, 而不是作为教育的目的。[3]

如果我们对国民从小实施自由的教育, 如果普通美术教育能够释放学生的创造, 每一个人给予尊重, 每一个学生情感得到发展, 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个尊重理性的人, 一个独立的人, 一个具有自由意识的人。因自由而引发创造, 因创造而成就繁荣。那么, 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真正的成功, 我们因此将社会繁荣、人才辈出, 国民乃至国家的创造就会不断的生发, 从而构建起和谐的社会和具有意义的人生。普通美术教育成为现代公民教育的一部分, 这才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本来应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钟启泉.课程的逻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美术教育理论 篇9

一、转变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发挥个性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 深入学科内涵, 理解“施之以鱼、授之以渔”的道理, 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主动参与, 在肯定共性的同时注重个性化培养。美术课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教师应把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尽可能地激发出来, 支持他们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理解及表现, 适当地指导学生的绘画技巧,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在美术教学中合理的因材施教, 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 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泯灭学生的个性、千人一面、异口同声是创新活动的大忌。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展开的空间, 改变灌输教材知识的局面, 让学生学会学习。美术教师要加强责任心、使命感, 避免因为美术课对升学无多大影响而在教学中采取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的工作态度, 造成学生应该掌握的绘画基础得不到掌握、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和耽误有天赋学生的现象。

二、丰富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使得他们不满足于单调的生活, 若是采用简单的教材教学一方面无法从多角度了解艺术的内涵, 另一方面同样无法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更无法提高课堂气氛。因此应该充分丰富美术教学的资源:

1、以学生喜爱的题材为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题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目前我国动漫事业的发展, 国产动画片也渐为中小学生学习之余的话题, 其中动漫人物形象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极大。如哪吒、小鲤鱼、围棋少年等对中小学学生来说几乎是人人皆知的, 谈起动画人物来他们特别兴奋, 同时每一部国产动画都有中国传统的历史背景所在。小学美术课可以充分利用动漫这一学生感兴趣的题材, 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讨论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人物、情节、历史背景, 因为是他们熟悉又感兴趣的主题,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进行一番激烈的动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描绘后, 教师可以将教学引入正题, 请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进行创作, 如让同学们制作连环画、动画人物形象设计等。最后, 请同学们主动就自己的作品的创意进行说明后, 再请其他同学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这样的课堂会很受同学们的欢迎的,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让同学们激情高仰的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题材, 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熟悉的题材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且让他们的表现更能得心应手不会有挫败感从而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注使美术学习无所不在。如帕克认为对事物的关注可以刺激想象力的紧张活动, 使人产生表现欲, 而表达活动则使人产生进一步观察的要求。在美术教育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来扩展个人的兴趣, 并把这些兴趣和范围与更广大的社会生活连接起来。这些活动具有最大的建设性, 既能使学生用自己的一切力量和感情投入其中, 又能使学生扩大和加深自己的经验以达到整体的发展。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不仅使学生对各种经验的反应更加敏感, 而且使别人的间接经验同他们自己的经验更完整地结合起来, 从而加深和丰富他们自身的经验, 对美术活动也会产生更多的参与兴趣。

三、利用科技手段, 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 已经逐步深入课堂, 带来了“教”与“学”的重大改革。多媒体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 在教学中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 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美术是造型艺术, 美术教学要直观、生动, 美术教案的撰写也应体现这一学科特点。特别是美术课需要大量图片,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案可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笔者认为,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教学软件的不断发展,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代科技, 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利用flash软件就可以轻松设计网上虚拟美术馆、网上虚拟画室的教学课件。

此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丰富教学内容, 交流教学经验。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开阔教师的知识空间, 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因美术学科属于小学科, 在校的美术教师一般只有一二名, 势单力薄, 特别是现在大多数学校将音、体、美“三小门”简单地划在一起教研, 美术教师难以分享集体的智慧。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网上交流形式, 可以登录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论文, 从他人的教学经验中得到启示, 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 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还可以登陆相关网站共享互联网资源, 参加网上论坛, 同行之间也能用电子邮件相互交流, 以此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局部走向整体, 使教案更趋丰富、充实。

总之,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下, 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科技手段等对当前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改革, 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自我意识, 充分尊重学生的心智发展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定会给传统美术教育带来生机, 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转变教学理念, 丰富教学资源, 利用科技手段三个方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改革提出建议,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西南师范出版社, P225.

美术教育理论 篇10

一、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近十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许多地区的大中专院校合并升本,培养美术类本科生。因本科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美术类专业往往参照省内外老牌院校,课程设置基本沿袭学院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强调技能。师资队伍年轻,专业搭配不科学,开设的课程主要围绕国、油、版、雕和设计等几大类别。导致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淡化,艺术学科所应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程设置在理念、内容、方式、适时性等方面都显示出自身的滞后。加之掌握民间艺术的师资力量薄弱,认识较肤浅,甚至有些偏见,无意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其主要原因是受学院教学模式影响,没有认识到民间美术所蕴含的独特美学底蕴。其实民族民间美术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根植于民间,伴随着农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活力,它具有原发性、集体性、承传性、区域性和工艺性等基本特征。合理开发利用民间美术,作为地方院校特色课程,汲取民间美术之精华,既丰富教育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品质和质量。

二、民间美术资源丰厚、手法多样,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文化表现形式,是母体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中自然而然创造的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并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种民族甚至同一种民族不同支系,因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区别,所创造的民间美术也各有所长,这便创造出精彩纷呈的民间美术。以贵州为例,有蜡染、土陶、刺绣等几十上百种传统民间艺术,有水族马尾绣等近十项民间美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种民间美术均有若干种表现手法和形式。如蜡染,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发明,至今在贵州的布依族和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仍代代相传;不同的地域、染料和社会历史、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审美心理的不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蜡染艺术形式和内容,创造出民间生活所需的各种图案。又如民间剪纸,材料和表现方法更多样并且很随意,可用普通的彩纸,旧布料、薄木片、树叶、金属薄片等,工具可以是剪刀、刻刀、手续刀片或火机等,可刻可撕、可剪可烧,表现题材包罗万象,用途广泛。

民间美术的用料是精神的物质载体,手法则是表达情感的技巧和方法,用料因地制宜、随意取材,制作因人而异,不受任何束缚的表达情感方式,它是人民大众为自己创造的艺术,是集体审美观念的倾向性,体现了区域内的文化心理传统与审美共识,是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正确引导学生主动认识优秀的民间美术,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形成多元文化的态度。从随处可见贴近自己生活的家乡本土优秀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熏陶,日积月累,容易形成学生的审美直觉,利于学生心灵的成长,打开学生创作的心扉。

三、民间美术寓意深刻、底蕴深厚,值得高校美术教育的借鉴

民间美术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它是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的综合体现。几千年来,民间美术是在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发生和发展的艺术,直接用以美化自身、生活物品和生活环境,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一种生动的民俗生活形态艺术。从发展来看,民间美术保留了许多艺术发生时的某些基本性质,从创作方式上与专业艺术家的美术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着集体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民间美术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青铜器与玉器中常见的云雷纹等、菱龙纹、凤鸟纹与其他鸟兽造型已演化为寓意符号,秦汉之后被广泛应用寓意符号,唐宋至明清时期寓意符号由成熟迈向鼎盛,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寓意符号,人们从中感悟到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和对生命的礼赞。常用寓意来表达人们对生活、事业、未来的美好祈望与祝愿,如:年年有余等。我们通常将民间美术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和吉祥符号统称为寓意符号,因为它们都蕴涵着人们所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如莲花、鸳鸯、祥云等。民间美术大量使用寓意造型,举不胜举。用于婚嫁喜庆的有鸳鸯莲花等。与信仰有关的苗族“蝴蝶妈妈”刺绣图案,表现出她们对祖先对生命的崇拜和对子嗣繁衍的渴求。用于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虎造型物品。民间美术在创作时,往往会受到原形自然特征启示而产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正是寓意符号由来的根基。民间美术中色彩同样也是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寓意符号,色彩的情感联想与象征往往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习惯、记忆和知识综合得来的。如在喜庆日子,通常使用红色,象征红红火火等。

寓意是民间美术的精髓,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民间美术积淀了众多的寓意符号,构筑了一个独立的、丰富多彩的寓意符号体系,这些寓意符号体现了人们坚定乐观、积极向上的审美理想。现代很多设计作品都是借鉴民间美术的寓意符号来设计而取得成功的。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是一只高度概括的“凤凰”,象征着美丽、吉祥、华贵。从民间美术中提取精华,使作品具有民族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优秀的。

四、合理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保障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实施,强化办学特色

民间美术是民族精神在视觉上的体现,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可以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是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的手段之一,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普及民间文化知识,也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办学特色所在。地方高校开设民间美术教育,应立足于自身熟悉的本地区民族文化,吸取民间美术之精华,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和创新精神,在传承与发展同时,处理民间文化与现代设计国际化的关系,把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努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和民族精神气质,充分利用民族优势和地域优势,形成地方高校特色教育,挖掘民间艺术资源,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弘扬民间美术之精华,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民间美术应有作用。首先,对本地区民间美术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到民间去创设民间美术的学习基地,并编写校本教材。其次,修建固定陈列馆,举办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和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正确认识。此外,加强本校师资培训,挖掘地方优秀民间艺人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共同研究教学,参与指导学生,激起学生对民间美术创作的更大热情。

民间美术是艺术的母体,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寓意深刻,把优秀民间美术资源与富有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活动融为一体,能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艺术的感悟力,进而提高学生美术创作品味。

参考文献

美术文化学与美术理论的全新收获 篇11

【关键词】美术文化学;美术理论;全新收获

【作者单位】任丽芬,河北美术学院;李珍,河北美术学院。

艺术形态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艺术门类的价值之所在。美术文化是美术艺术得以传承与弘扬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对美术理论的衍化与推进。美术文化学与美术理论的存在正是美术这一艺术门类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与其他文化相比较,美术文化更具流通性、动态性与内隐性。《美术文化概论》中对美术进行了全新解读,通过延续的方式将其充分展开,将美术研究、美术创造以及美术教育等串联到一起,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这也是笔者选择该著作进行品评的重点所在。

美术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在长期的发展与实践中通常会由“美术”进而转化为一种“美术文化”,而美术文化作为文化体系当中的众多子系统之一,承载着美术的生命活力。《美术文化概论》之所以是美术文化学与美术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主要原因是:第一,对文化的概述解读中,作者认为现代人文学科当中“文化”一词已经作为一个高频词被广泛运用,浮躁纷乱的生活形态被思想家不断挖掘与重塑,最终有价值的理念与思想被挖掘出来,这也是一个对价值形态的再创造过程。可见,刘显成对文化的理解已经十分深刻。第二,文化学的解读。1938年,德国学者皮格亨提出“文化科学”概念,使得文化学脱离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相继衍生出多个学派。但无论各个学派对于文化学的理解如何,始终会受到学术自限性与历史局限性的左右与影响。当下,我们对文化学的理解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吸收先进的思想与方法论,最终得出建设性意见。第三,美术文化。作者在理解美术文化时,借用了《非你莫属》一期清华大学设计专业博士求职的节目,表达了对美术文化现状的看法。节目中,东方风行传媒CEO认为,设计师“勾勾描描”,当当网CEO将“设计创新方法论专业”归入哲学体系,认为运用逻辑学则可以完成对艺术设计的解读。笔者认为,美术并非单纯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两者相伴而生,思想向任何一方倾斜,都将影响美术文化与美术理论的演进与发展。第四,美术文化学。美术学本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结构与内涵也并不统一,而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美术文化学则是对美术学的文化处理,并具备独特的研究对象,即美术文化。笔者认为,美术文化学之所以出现,归根结底是美术的价值被外放,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背景下,人类文化活动的提升也推动了美术文化学走向新的发展方向。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生活结构的巨变也要求美术文化学的结构随之改变,从多元化思路去探索研究成果,总结成功经验。

如果说单纯的概念解读已经无法完成对美术文化学的分类以及美术理论的推动,那么《美术文化概论》从一个全新的层面去引导读者感受与探索美术文化学。笔者在细细品读该书之后,更是为作者架构出的美术世界感到惊叹。

其一,美术创造主体文化论。借用英国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当中的一句话“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来描述美术创造主体再合适不过。美术创造主体文化论,究其本质则是从事美术创造活动的人,这其中的涵盖面较广,不仅包括创作美术产品的人,还包括从事美术理论、美术批判研究的人。对美术创造主体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美术核心能动性要素的研究。在美术历史长河当中,美术创造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美术创造主体的创造,才推动了美术文化的不断发展。例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无一不表现出美术创造主体的绘画思想与绘画天赋。总而言之,作者想要表现出的美术创造主体论并非是美术生产的一个关键性链条,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将这种文化现象称之为美术创造主体文化论。笔者认为,创造主体文化论中作者是站在个体化的视角去统筹全局,但基于生命内涵的角度,艺术视野通常会映射更多艺术作品,使得艺术创造的过程以及艺术风格保持高度一致。

其二,美术创造客体文化论。美术创造客体实质上就是“美术作品”,但《美术文化概论》为何以美术创造客体文化论作为研究内容,根本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术文化概论》是站在广义角度上完成对美术文化现象的剖析,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美术教育文化现象;二是美术创造客体表达的是一种“关系”态,而美术作品则仅仅是“物”态内容的界定。美术创造客体文化论主要表达的是美术作品所能够带来的价值,但为阐明美术文化学与美术理论的创新价值,还需要将美术创造客体的价值进行明确。笔者认为,美术创造客体的文化论可以把以下几个角度作为切入点:第一,美术创造客体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美术创造客体文化论是由美术创造主体文化论赋予其价值,独立的艺术价值想要表现的则是美术作品作为人类文明的种子被保存下来,承载着一个时代的使命以及文化内涵;第二,社会价值是美术文化客体价值的另一表现;第三,美术创造客体的商业价值,商业运作环境中,美术创造客体已经被赋予相应的价值与价格,通过在市场上的流通逐步衍生出附属产品与附加价值。

其三,美术接受主体文化论。《美术文化概论》在完成美术创造主体、美术创造客体的论述后,自然就衍生到了美术接受主体文化论。法国萨特在《什么是文学》曾说过,“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可见美术接受主体文化论在作者所构筑的美术世界结构中必不可少。顾名思义,美术接受者是美术创造主体、客体的价值得到升华的关键构成,美术接受者通过美术接受活动完成对美术创造课题价值的评判。这类活动中包括美术文化传播以及美术文化消费。美术文化传播是站在传播学角度,展现出传播价值,充分运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媒介所展现出的影响力去推动美术创造课题的影响力。

nlc202309081102

总之,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作者对美术文化传播的一种全新解读。而对于美术文化消费而言,支撑主体则是消费文化以及艺术市场。画廊、拍卖行的出现,都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完成美术文化消费。从作者思想以及写作思路入手,笔者发现《美术文化概论》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显著,一方面引导美术文化走向,另一方面也使得美术文化内涵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

《美术文化概论》中所构筑的美术世界结构,是对美术文化学以及美术理论的全新探索。该著作对美术文化的现实推动意义显著,但不得不提及的还有美术教育文化论。美术以及美术教育都是文化的存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共同构建了一个属于美术教育的文化存在。在美术教育的物质文化存在当中,作者认为,物质文化的第一要义则是强调“人”,可以划分为教师与学生,这两者构成了教育环境。但怎样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改善师生关系,还需要我们在文化变革中高度关注。传统的美术教育关系中采取的是教师主导型教育方式,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过程中具备绝对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育环境中的权威性毋庸置疑。而在现代化的美术教育环境中,教育方式通常为教师辅助型,师生能够在良好的互动中完成美术教学,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而物质文化第二要义则是教育环境,美术教育作为改造人的教育体系,承载着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与提升的重大使命。现代教育环境无论是在软实力还是在硬实力方面,都已经明显提升。美术教育制度文化层面,则是与美术文化相伴而生的制度体系,制度的辅助为美术文化内涵丰富与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美术教育的精神文化存在,影响到在校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认知价值、情感价值、技艺价值以及创造精神的依托。

美术教育所展现出的文化指向性,无论放在哪一个时期,都必将得到历史的认知并在其中得以发展。美术教育文化的出现,在新时期也被赋予了不同特征。不同时期人们对美术文化的理解不同,其呈现的特征也会被影响。但从现代经济社会的视角下去看待美术文化,其不单单是美术从业者的教育,更是国民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美术文化的民族性是对本地区美术文化的一种延续,但这种内在的延续风格并不影响美术文化的整体发展。美术文化逐渐与现代化以及国际化接轨并非难事,而是势在必行的发展态势。美术与文化是融为一体的,美术教育中加强文化教育十分必要,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延续也正是美术文化生命力的直接体现。

综上,《美术文化概论》一书的出版是作者对美术的全新理解,对推动美术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美术文化概论》中所强调的美术文化被作者赋予了多种内涵。笔者在研究中也能够若即若离地捕捉到作者在行文中的情感表现,深刻理解并感悟这场美术文化之旅。

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传统美术教育 篇12

而这些充斥在少年儿童身边周围的视觉图 (影) 像, 都是外来文化的形象。从早期麦当劳、迪斯尼、好莱坞的消费模式到好莱坞动画、拍大头贴等哈日族及韩剧的韩迷族。这些形象其实深刻地包含着外来文化的价值, 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少年儿童的行为和价值观。曾几何时, 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成了中国青少年最热衷的节日, 各种西方 (美国) 式的节庆活动仪式风靡。哈日或哈韩风潮带来的各色流行文化与周边产品的热销, 不单是文化强国在我国牟取利润, 更是在根本上潜移默化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当中国青少年选择将西方的米奇老鼠作为自己的亲密玩伴时、当我国青少年的胃肠习惯选择西方快餐食品, 排斥稀饭豆浆时, 他们选择的不仅是玩具或食物, 更是心理底层的文化价值及自我认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背景下, 我们的孩子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接触到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其背后的文化,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也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是同时我们的传统美术却在逐渐淡出少年儿童的身边, 而恰恰正是这些传统美术包含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取向,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传统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 经济浪潮和外来流行文化的风靡加速了中国传统美术植根土壤的流失。所以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外来文化价值观图 (影) 像的社会环境里, 传统美术的传承就显得十分重要。

小学时期, 正是一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趣味初步形成的时期, 此时将传统美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就显得意味深长。美术课堂不仅仅是传授技法、宣扬美的课堂, 也是一个传承文化的重要渠道。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美术课程的文化属性。“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 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 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 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 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 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那么怎样在小学美术课堂当中进行传统美术教学呢?

1.寻找合适的材料作为切入口。教师在进行传统民间美术教学的时候, 要寻找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材料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比如可以采用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广告、图片作为分析解读对象, 例如可口可乐的新春广告, 或者我国在20世纪中期所拍摄的一些动画片, 比如《大闹天宫》等。引导学生对这些媒体影像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辨认分析, 并对比同一品牌其他时期的广告, 对其中不同文化因素做出比较认知。从而引导并强化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使学生了解这些故事、广告的背景, 从而了解这些素材所包含的传统文化, 并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教师可让学生收集与民间美术相关的图片, 例如剪纸、扎染、年画等等。让学生描述相关图片, 使其熟悉了解此类民间美术表现形式, 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些民间美术形式的看法。教师在学生自己收集并描述的基础上, 深入介绍此类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技法、含义, 并介绍与之民间美术形式相关的风俗传统, 使学生能较为深入地了解某一民间美术及其背后的文化传统。

3.在美术课堂中进行民间美术教学, 除了以教师自备的教材进行教学外, 教师还可以邀请某一方面的民间美术创作者进入课堂, 与学生互动, 介绍其作品和创作手法, 让学生能够直接从艺术家身上获得学习。学生除了透过教师学习艺术外, 更重要的是有机会能够接触校外的艺术世界与艺术观点, 因此美术教师有责任引荐校外的艺术资源进入课堂。学生和教师应尽量接近代表该文化的主要资源, 如此类文化的社区成员和艺术家等。在学习不同的民间美术时, 可以邀请不同的民族、不同类型的艺术家进入到课堂里来。这些艺术家认同课堂美术教育的功能, 了解教学目标并有参与的热忱, 也对自己的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 他们可帮助学生探索艺术创作, 也可担任角色模范, 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以及文化。让艺术家和学生互动, 除了跨文化了解外, 也能让学生吸收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学生必须将对话过程简要记录, 询问更多有关此类民间美术所包含的文化的问题, 并筛选对话与问答中至少一项重点回家寻找数据, 准备其后的创作。学生将从对话中吸收更多相关文化的知识, 并学习以礼貌和尊重的态度和艺术家互动。教师需引导:“借由与彼此认识的过程, 我们便可学习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族群”的观念。

4.在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某一民间美术形式进行创作。借由创作进一步熟悉此一民间美术形式的表现手法, 在创作中能呈现出一项在和艺术家对话后所搜集的资料, 能表现这一民间美术所代表的民俗文化。这样的创作不是为了形式而创作, 而是为了深入了解一种民间美术及其所代表的民俗文化而创作。

民间美术是历史沿袭下来的各类艺术思想与艺术作品, 它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在教学中, 应重视对我国民间美术的再认识、重视对学生民间美术的教育, 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和认同, 有助于引导学生参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 就应该使学生知道, 传统艺术是我们祖先从昨天走向明天的进程中所留下的印记,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之一。在小学美术课堂进行民间美术教学, 有助于学生理清身边五光十色、绚烂夺目的视觉环境, 对民间美术以及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和亲切感, 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和认识社会, 并能培养学生平等对待各种文化的宽容心。

摘要: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 其中就包括了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犹如人类的“基因”, 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当今社会, 由绘画、摄影、影片、电视、计算机、互联网与数字科技产生的视觉图 (影) 像已经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和行为。而受视觉图 (影) 像影响最深的是少年儿童, 传统的文化和美术形式已经逐渐从少年儿童身边淡出, 因此,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 开展传统美术教育尤为迫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传统美术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 .

[3].刘道广主编, 《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2 (.4) .

上一篇:会计地位下一篇:兴城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