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发展

2024-06-25

美术教育发展(共12篇)

美术教育发展 篇1

艺术来源于生活, 民间美术同样来源于广大劳动群众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 以满足劳动群众的精神需求和使用需要。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 很多人对传统的民间美术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一些大众对民间美术人文内涵和文化沉淀逐渐不认可, 这种意识严重影响了民间美术的生存, 因而导致优秀文化遗产没有得到重视, 使民间美术传统难以得到合理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存亡与兴衰, 事关民间文化全面复兴战略能否实现。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 美术教育应该担负起复兴民间美术、培养对传统民间美术文化有认知力的美术专业人才。从现代美术教育特征和现状出发, 在美术教育中加大对民间美术的鉴赏、创新内容, 从而使民间美术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民间美术的现状

民间美术是人民大众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精神文化需求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一种自觉表现的产物, 通过长时间的文化积累和沉淀,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区域性、文化性特点。千百年来, 我国的民间艺术作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以特有的传播途径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和多元文化的渗透, 大众文化观的悄然变化, 使得民间美术艺术形态在创作和继承上受到了一定限制。

(一) 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对民间美术形态有一定的同化影响, 使民间美术的独特文化内涵受到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文化作为西方先进经济的附属物大量涌入, 使得国民的文化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例如影响孩子们的不再是孙悟空、猪八戒、葫芦金刚等动画作品, 孩子们对日本动画机器猫、圣斗士、蜡笔小新如数家珍。西方的文化扩展咄咄逼人, 而我国的文艺界依然沉迷在国际大奖的幻梦中, 效法, 模仿, 生吞活剥, 没有本生的文化内涵, 在花费巨额社会财富后, 生产出的却是一堆文艺垃圾。

(二) 没有合理有效的推广传播途径, 使得民间美术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播

民间美术的推广传播途径是方法, 合理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是目的。目前民间美术作品的推广传播途径很有限, 民间美术作品的受众面在不断缩小, 使得民间美术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播;且大众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生活方式的改变, 也对民间美术的传承有一定的影响。使得民间美术消亡的速度不断加快。有关部门对这种现象不够重视, 使得民间美术遭遇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现代美术教育的特征和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审美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美术已经不是以单纯的欣赏艺术而存在, 而越来越多地趋向于使用性, 生活性。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审美教育已经成为美术教育的核心。我们通过美术教育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和美术作品等专业知识, 还要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但当前美术教育仍然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欠缺, 民间美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比例不大, 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无法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合理导入。

(一) 现代美术教育对民间美术教育硬性环境投入不大

美术教育环境, 即学校为了达到既定的美术教学目标而组织建设的教学环境, 狭义上指美术教育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包括美术教育场地, 美术教育设施, 美术教育心理等。现代美术教育对硬性环境的投入还不是很大, 满足不了民间美术教育的需要, 使得民间美术教育环境质量下降, 直接制约民间美术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二) 现代美术教育的师资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质量和教育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 在对学生教育工作中起引导作用。现阶段, 高校民间美术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 高校对民间美术师资投入比重不大。没有完备的教师队伍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民间美术创作的合理性引导, 致使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知之甚少, 且对民间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把握能力不够, 导致对民间美术作品没有足够的认知度, 更谈不上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能力、创新能力。

(三) 现代美术教育缺乏对民间美术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千百年来, 人们在生活、生产中, 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审美情趣, 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民众表达情感、思维和认知情趣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厚度和深度。在现代美术教育中, 只是对学生讲解民间美术作品的表面意义, 对其背后丰富的文化背景、文化深度、特定时期的民间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民族情感没有认真把握和剖析, 使学生对其包涵的文化内涵得不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甚至一知半解, 知之甚少。这就使得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认知水平降低, 没有学习兴趣, 更谈不上创作和再创作。

(四) 现代美术教育缺乏对民间美术传播途径的教育规划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相同和特有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民间美术同样如此。民间美术作品一般是通过服务于人们的思想情感, 进而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实质性的装饰美化作用而传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新材料新科技的运用, 使得传统民间美术作品达不到人们的审美要求, 这就要求现代美术教育对民间美术传播途径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一方面通过对新材料新科技的掌握运用, 使其服务于民间美术作品创作, 让民间美术作品通过新材料新科技的包装, 满足现代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使得民间美术作品符合国际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 通过国内和海外传播, 使得民间美术作品真正服务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为了顺应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要求以及保护民间美术对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 更应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挖掘民间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使美术教育成为民间美术继承和发展的驱动力。

三在美术教育中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

(一) 创造和设计适应民间美术继承和发展的美术教育教学环境

以民间美术为核心的美术教育环境, 应从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着手创造和设计, 加大对美术教育环境方面的投入。

1加大对美术教育设施投入并合理配置

美术教育设施是影响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直接影响着美术教育的目标质量和达成效果。首先应对学校民间美术教育进行合理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合理投入美术教育设施应, 并对美术教育场地进行改善, 对美术教育器材更新和优化, 使得美术教育设施合理布局并整体协调。

2创造适应民间美术继承和发展的软件环境

民间美术教育软环境的改善和发展, 同样关乎民间美术的教育质量。如美术教师队伍建设, 用专业教学能力和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和关怀传统民间美术文化, 把民间美术文化课程合理导入到现代美术教育课程中, 学生对民间美术形式的认知培养和创新能力相应得到提高。同时, 作为开展美术教育的高校, 应该筛选合理信息, 选出有利于开展民间美术教育的积极信息, 预防、抑制不良信息在学校内的传播。

3发挥学校区位优势, 发展区域民间美术作品

文化具有区域性, 其表现在艺术作品上, 同样具有区位差别。高校在开展民间美术教育时, 应该把握本地区民间美术的区位优势, 一方面通过这种优势能有效地发展和推动民间美术, 使其发展和壮大;另一方面, 本地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民间美术形式比较了解, 能很快把握其创作过程及文化内涵, 外地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民间美术形式比较新奇, 比较感兴趣, 从心理上完全靠近, 进而通过学习和认知, 把握当地民间美术作品的文化真谛。

(二) 在美术教育中实现民间美术绿色工艺并推广普及

1在美术教育中实现民间美术绿色工艺

民间美术是人民大众的一种艺术形式, 其美术创作的技能、材料、工艺都比较低级。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材料, 新工艺也运用到了美术创作中。在美术教育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新技术, 新工艺, 新材料进行民间美术创造, 实现民间美术绿色工艺, 增加民间美术的审美性, 实用性。

2在美术教育中实现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推广普及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推动和发展民间美术文化是民间美术推广普及的关键步骤, 大学生相对课余时间比较宽裕, 接受能力强, 在学校开展民间美术推广活动, 可以丰富和满足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还可以使民间美术文化得到推广。学校应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民间美术论坛、民间美术社团进校园、成立民间美术爱好社团等, 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和途径使民间美术得到推广和普及。

(三) 在美术教育中发现推动民间艺术传播的新途径

民间美术作为表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 其背后所蕴含的本民族传统道德思想、精神内涵是不言而喻的。当今国际社会对各世界民族文化呈现越来越重视的趋势, 顺应这种趋势, 美术教育有责任和义务把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推向海内外。我们也可称其为民间美术营销手段, 民间美术作品一般通过实物传播、文字媒介传播和图片媒介传播, 现代社会营销手段出奇多样, 民间美术作品同样可以借助有力于自身传播的媒介, 进行合理有效的营销, 如微博营销、博客营销、网络论坛营销等。在国外, 应借助海外庞大的华人、华裔人进行绿色民间美术作品的推广, 既可以满足海外华人对故土文化的归属感, 又可以推动本土民间美术的国际影响力。

当前以多元文化为主流倾向的大环境下, 民间美术文化和技法应得到合理继承。我们应因势利导, 将民间美术引入到美术教育中, 使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不致绝迹, 并不断向前发展, 使美术教育成为民间美术继承和发展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吴禾.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建构[J].泰山学院学报, 2005 (2) .

[2]刘忠红.民间美术:中国传统美术的根基[J].中州学刊, 2003 (4) .

[3]王同亮.浅谈民间美术在创作中的审美取向[J].美术观察, 2009 (5) .

[4]杨卫民.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教学[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10 (3) .

[5]李湛中.试论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24) .

美术教育发展 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打开国门,走到国外去看外国的教育观念、模式、方法。从中得到启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启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远远还不够。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外国的美术教育,反思一下我们的传统教育,找找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美国的“DBAE”多元化艺术教育。

21世纪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的教育也随着发生变化90年代初,美国推出了“DBAE”全面综合性美术教育。它对美术的 内容有更深入的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美术创作、美学、美术评论和美术史,提出了美术要向多元化发展。美国很早就提出了创造性,要求思维的创新,因此他们会获得科学上的一项又一项的突破。

反思一下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我们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与机械化训练,使学生成了艺术的“奴隶”。从中感受不到美,只是教师在唯心地说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而已,使原本就赋有艺术灵性的孩子们在机械化的技能训练中渐渐扼杀了天性,约束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导致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小学生没有幼儿园的孩子们感兴趣,初中生没有小学生感兴趣,高中生没有初中生感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从美国的“DBAE”中我们知道了美术教育不单是 简单的绘画、手工制作,而是与广义的美术教育内涵相联系的,虽然小学美术与成人美术有很多不同,但是我们的孩子是很有潜力的,不要小看少儿美术的挖掘潜力,它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二、欧洲的普及化艺术教育

在欧洲艺术教育,不单是学校老师的事,它不再是副科,而是全民都在进行,课余时间课外都在进行的。校内校外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在他们的美术课堂上,只要在统一的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老师、学生的特点自己设计教学内容。而学生呢,可以在教师里随意走动,整个课堂是那样和谐自由。他们重视的不是个别能为学校夺得绘画大赛名次的几个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并不注重他们绘画的结果,而是注重他们在这次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自己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注重的是整个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和体会到的艺术美,真正从心理上释放他们全部的想象和情感。

课堂美术教学只是美术教育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课外兴趣活动,或有老师家长带领,或三三两两自发性的进行一些美术活动。比如:一些广场上一到假日就会挤满了艺术爱好者,他们自觉地在这里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感受美这美的过程。将这里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自然地融为一体,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再如:在欧洲的梵蒂冈、卢浮宫、佛罗伦萨等美术馆里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参观者、摄影者、绘画学习者,参观的人员从幼儿到老年均有,他们可随意拍摄下喜欢的作品,回家细细体味,也可以在展览馆的绘画室里把看过的感受直接画西啊来,在这里到处可见人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而在我们中国,由于经济、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美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馆、美术馆较少,就算有里面的规定很多,大多数不许拍摄等规定,使人们的兴趣更少了,来参观的人只是少数的处于艺术阶层的所谓圈里人罢了,而不是 全民化的一种普及化的艺术教育。缺乏浓厚的艺术学习氛围,特别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小学。中国的人口多也是一个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美术与其他学科分割开来,使其孤立。配备的老师大多是兼教语文数学,大多把精力花在 语数的教学上,对美术教育花的时间较少,无心研究美术教育。

三、日本的个性化艺术教育

日本飞速发展的经济与它先进的教育相关,日本提倡个性化艺术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小学个性化教育要以儿童个性的差异为基础,发展 各俱独特性的个性,从小培养。教师在课堂注重不同学生不同对待,这样同样的一堂课,每个学生虽然都上同一个内容,但是各自的感触、体验不同,那创造的作品就会显现他自己独特的个性,时间一长老师看到画就能想到谁。其实这种教育是否源自我国古代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为什么我们中国教育界没有很好地把它贯彻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去呢?

中学美术教育不可轻视民间美术 篇3

一、中学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融汇了先民的经验与智慧的艺术,是民族的瑰宝。民间美术作品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即造型古朴夸张,色彩鲜明,具有规律性,既有工笔重彩之作,也有淡雅隽秀之作的特点,更使民间美术走上了多样化的道路,从而产生了皮影、木偶、脸谱、刺绣、剪纸等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民间美术形式还把古代石刻线画、宗教版画、庙画、年画、灯屏画、建筑彩绘、扇面画,包括现代农民画、布贴画等在内的一切民间绘画形式也都纳入其中。

新课改提出:中学美术课程要让学生较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学美术分为初中美术和高中美术两大部分,这里主要是讲初中美术部分。初中美术教科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内容,但是却将民间美术相关内容很好地穿插在各个模块的教学中,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从三个学习领域进行分析。

1.造型·表现。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为例,分析第十六册“造型·表现”领域的第四课即“以刀代笔”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本课教学重点为木刻版画——藏书票的制作方法。教材在普通的版画教学中扩展了民间美术中的年画知识并以年画为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此展开教学,逐步引入版画内容讲解。此时民间美术起到了课程导入作用,年画的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基础纹样的认知,在人文认知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

2.综合·探索。

同样在第十六册教材中,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第五课“端午节”中,更明确地涉及了民间美术方面的内容。“端午节”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解绘制彩蛋、编制彩粽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我国优秀的民俗技艺与文化传统。教材中也提到了能够表现端午节日气息的一些民间手工艺品,如端午香袋、作为配饰的中国结以及反映端午节传说或是祈愿寓意的剪纸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也为教师提供了有选择性地作为辅助材料来进行讲解的内容。

3.设计·应用。关于民间美术的内容在“设计·应用”领域中更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第十八册第六课“蓝白之美”中就很明确地展示出本课重点是关于民间艺术中的蓝染花布。课本通过蓝染花布作品展示来讲解蓝染的由来、技艺、溯源与发展、题材与内容等方面,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燃起创作欲望,通过亲手制作来达到“设计·应用”领域方面的学习目标,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之后的第七课“展示的艺术”中也是以民间美术中的剪纸和木雕作为素材,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时代性,这样的教材设计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教材内容的理念,即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反映了教材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二、学习民间美术对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1.民间美术的传承特点。

民间美术源于普通人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最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最淳朴的生活观、宇宙观,是劳动人民寄托理想的最古老、最悠久的艺术形式。通过民间美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质朴的心灵和淳朴的愿景。民间美术不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美术,而是在邻里、地方、家人的相互影响下,把人与自然最直接、最原始的一种联结表现出来的形式,它的表达形式相对于其他门类来说更加自由与丰富,更具有独创性,更真诚。

2.民间美术的造型、用色及其寓意。

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不仅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特征,还极大地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它是人们心灵的表现和情感的释放,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体现。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夸张变形,有时甚至是一种无视时间、空间界限的主观组合,这种效果不仅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需要与其特殊的表达形式,更可以看出其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美术教学中融入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观察视角,启发学生打破常规,发散思维,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民间美术在用色方面一般分为单色作品和套色作品,一般表现为单色质朴大方、套色绚丽夺目的特点,突出了色彩对画面的装饰性与表现性,这种直观、本能的表现方法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模仿与创作欲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民间美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它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学习民间美术能够加深中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使中学生更加具有原创性思想。其中民间美术的象征寓意、符号表达等也可以启发学生的设计理念,能够提升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民间美术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以“以学为本”为课程目标的新课程提倡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民间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民间美术的创作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强调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的表现;造型手段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学生通过接触民间美术,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也能更好地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掌握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制作方法对设计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民间美术教学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法,在民间美术的鉴赏、创作活动中更容易教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引入相关背景故事也可以丰富学生有关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民间美术源于民间的特性也可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学习资源,而在学生寻找素材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艺术的方式掌握生活的能力,实现审美教育。endprint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民间美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民族自豪感。许多民间美术作品的题材选用了反映中国优秀传统的古籍中的故事,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且许多关于民间美术的故事中常常蕴含着美好的寓意,有着“成教化、助人伦 ”的作用。

三、民间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1.民间美术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重要作用,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因为对民间美术及其功能等方面不够了解而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导致这部分内容没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甚至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

首先,在许多人的观念里,民间美术不仅不像常规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大型的画种一般在人们心中有着较重的分量,事实上,不少人只是把民间美术当作一种边缘的、带有手艺性质的工艺制作形式。许多人感觉民间美术只属于民间艺人,认为民间美术只是天桥上、庙会里为节日添彩的小饰物罢了,从根本上对民间美术存有偏见。

其次,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资源匮乏。通过观察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情况可以得知民间美术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被轻视。不仅因为学校关于民间美术的资料匮乏,而且因为美术老师对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及涉及范围也不够了解。从教师的教学经验上讲,由于师范院校中美术教学专业很少涉及民间美术部分,因此很多美术教师对民间美术及其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相关扩充等方面不够熟悉,由此导致相关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地展开。再加上由于在教材重难点的设置上,常常侧重于大的学院方向的画系门类,这也是导致许多老师对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素描、色彩等常规美术教学内容方面的主要原因了。

2.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新课程理念与中学美术课程的设置中都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对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应该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

在教学资源方面,因为民间美术源于民间,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它,无论是庙会中民间艺人纯熟技艺下诞生的手工艺品或是已经登上大雅之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博物馆藏品,还是在依然保留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家庭中的节日手工艺品,都是民间美术作品。而民间美术的传承性也证明了民间艺术家就在我们附近,只要善于发现,民间美术就在我们身边。而这种寻找与发现的过程更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民间美术有着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的特点。以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的剪纸为例,其制作所需材料不过一把剪刀一张纸而已,由此便可在闲暇时创作出样式千姿百态、形象生动的作品,作品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各地的剪纸又因地域、人文与选材的不同延伸出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导出民间美术理应是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一环,潍坊的风筝,陕西的皮影,各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摆件、玩具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民间美术的学习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以参加庙会欣赏民间技艺的方式丰富社会实践课程内容,也可以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丰富课堂形式。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当今教学理念中学校、家庭、社会共通的教学资源共享素材的观念。

综上所述,针对民间美术在教学中不被重视的现象,我们必须认识到: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并重视。我们绝不可轻视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巩平.美术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美术教育发展 篇4

一、有效创设情境, 会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理论知识相对其他学科显得较为枯燥, 如何把这些理论同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它?这就要求教师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 如影视、多媒体课件、范画、故事、音乐等形式, 给学生营造一种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氛围, 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接触实物和具体情境, 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这样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标志, 看似简单却可以让许多学生领略到美术的实际功效。在教学《标志设计》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有一种电脑品牌风靡世界, 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有关它的广告吧。 (播放联想电脑广告) 现在知道这种电脑是什么了吗? (联想电脑) 你是怎么识别出来的呢? (联想标志) 标志是一种视觉识别符号, 在生活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它通过精练的艺术形象, 使人一目了然, 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象征性, 所以我们称标志为视觉语言。再通过幻灯片展示国徽、国旗、波音、奥迪轿车、红十字卫生标志等。逐个提问:这是什么标志?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些标志有什么作用?学生发言踊跃, 兴致很高。然后以我校艺体节为内容设计标志, 这样大家设计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大胆设计, 设计的标志新颖独特, 很有创意。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视觉语言表达能力, 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导入, 很快吸引了学生, 方便、快捷、效果显著。所以说巧妙地创设情境,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精湛的绘画水平, 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的范画和课堂示范可以直接感染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写意中国画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有一定困难, 教师在示范写意画牡丹时, 先将平时的习作展示给大家欣赏, 激发兴趣。再将宣纸铺在桌面上, 运用熟练的笔墨功夫,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从构图入手, 再由花瓣、花萼、花蕊、枝、叶、茎等画起, 运笔娴熟洒脱, 笔墨色彩在纸上走, 很快画出一朵牡丹来, 然后示范风中、雨中不同姿态的牡丹, 学生一下子被深深地吸引了, 此刻不会产生任何心理压力, 感觉还挺简单。学生惊叹着、赞扬着, 并产生了对写意画的浓厚兴趣, 因而作为教师, 应加强自身的美术修养和绘画专业水平。在教学中充分展示美术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感染和打动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有效地运用提问, 以激发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认为提问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方法, 所以只是简单地问问, 学生也往往只是回答了一点, 这样就过于简单化了。其实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常规教学, 应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来抓, 要对提问做不断深入的认识和挖掘。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灵活的应变能力;可以引发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但要用好这种提问, 必须与鼓励、表扬等激励机制相结合, 才能激发学习美术的热情。我经常用“为什么呢?”“还有呢?”“你认为呢?”“你还知道相关的吗?”等反问语来提问。

四、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 能激发学习兴趣

作业形式一成不变, 只能让学生越来越感到枯燥乏味, 逐渐失去热情。在欣赏、写生、手工制作、平面设计课之外, 还应把作业形式改为收集性作业, 就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去收集类似的作品。如我以“美丽的春日景象”为内容, 让学生收集相关的绘画作品。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让学生学到一堂较为深刻的欣赏课。另外, 可以用作文的形式描述画面内容。如学习《诗情画意》一课时, 我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园林艺术, 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由远到近的手法尝试写一篇短文。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表述能力。写生课和创作课是学生积累素材、运用素材、表现个性和发挥绘画特长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写生和创作不能做过多的限制, 给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一节课一个作业, 也可以多节课一个作业。作业形式要多样化, 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美术教育发展 篇5

摘要:情感教育是我们开展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就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科学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来看,情感教育是开展小学美术学习的中心,美术教育是小学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心智等方面的发展尚不健全,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以教育与引导,从而实现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健全人格的科学养成。所以说,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咨询企鹅:242-32-352-80电话: 156-52-60-69-58 / 186-116-95-758)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对策措施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当前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科学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充分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他们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可以说,每一个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因此,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充分运用动画片这一平台,将一些典型的动画形象或者视频片段展示给学生们观看,除了给学生们讲解绘画知识以外,还应当教给学生们从动画人物的身上学习他的优秀品质。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获取美术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二)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取一些贴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素材开展教学,使所掌握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

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去感受自然界带给我们的或者细致、或者宏伟的美感,使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户外写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自然界带给我们的美好。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学作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学作用。例如,重大节庆日、北京奥运会等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们进行绘画的题材。

(三)关注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人类人文资源的呈现都与美术活动密不可分。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运用人文资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先欣赏一些美术大师的优秀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作者的品格、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进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健全的人格。

美术教育发展 篇6

关键词:美术赏析课;中职教育;教育作用

一、美术赏析课独有的美育功能

美术赏析课和其他课程不同,它是一门以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为基础的课程,通过美术赏析课,学生可以获得美学知识,可以享受美的体验,同时,学生的心灵会得到洗涤,他们的头脑中会形成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对美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们对美的判断力会增强,会懂得什么是真善美,美的价值在哪里。他们会自觉地利用这种意义和观念对事物进行审美,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发挥美术赏析课教育作用的途径

1.挖掘美术赏析课中的情感美要素,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美术赏析课多是以作品欣赏为主,看似寥寥几笔的绘画作品,其中蕴藏着深刻的内容。中职生由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制约,他们对作品的欣赏往往缺乏深度。如果不注重引导,学生对画的欣赏往往只停留在“色彩、构图”等的审美上,这是一种肤浅的审美,无法发挥美术赏析课应有的教育作用。教师应该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情感要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要引导学生解读、剖析作品,通过对作品描述事物的观察,了解创作者在作品中蕴藏的思想。如,在带领学生欣赏李子健《人性与爱》油画展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美,不论是《孕》中母亲怀胎十月的画像,还是母亲带着孩子劳作、陪着孩子成长的油画,每一幅画中都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母爱。在带领学生欣赏作品时,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观察母亲的生活状态,体会母亲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联想自己母亲的辛劳。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能够让学生理解母爱,能够让学生学会尊重母亲。

2.挖掘美术赏析课中多方面教育要素,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当前,中职生生源比较复杂,很多中职生都来自农村家庭,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家庭和就业压力,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部分中职生的心理发生了扭曲,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开始变得行为怪异,甚至逃课、聚众斗殴,这些都影响了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在这种形势下,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生硬的说教很容易激发中职生的逆反心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美术赏析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可以发挥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教育方面的作用。如,在欣赏愚公移山作品时,可以为学生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让学生知道愚公是怀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开始了移山,他是怎样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了移山而努力。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精神:愚公虽生活条件艰苦、贫穷,但是他却没有被贫穷打到,他坚定地要通过移山来改变整个村庄的面貌。通过这种以美术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对他们起到启发作用,使其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并正确对待苦难和挫折。

综上所述,美术赏析课在中职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挥美术赏析课独有的教育功能,能夠对中职生实施各方面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发挥美术赏析课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永涛.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1(7).

[2]吕福.中学美术课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新课程学习:下,2011(11).

中学美术教育不可轻视民间美术 篇7

一、中学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融汇了先民的经验与智慧的艺术, 是民族的瑰宝。民间美术作品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即造型古朴夸张, 色彩鲜明, 具有规律性, 既有工笔重彩之作, 也有淡雅隽秀之作的特点, 更使民间美术走上了多样化的道路, 从而产生了皮影、木偶、脸谱、刺绣、剪纸等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民间美术形式还把古代石刻线画、宗教版画、庙画、年画、灯屏画、建筑彩绘、扇面画, 包括现代农民画、布贴画等在内的一切民间绘画形式也都纳入其中。

新课改提出:中学美术课程要让学生较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拓宽美术视野,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探索人文内涵, 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 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学美术分为初中美术和高中美术两大部分, 这里主要是讲初中美术部分。初中美术教科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内容, 但是却将民间美术相关内容很好地穿插在各个模块的教学中, 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从三个学习领域进行分析。

1.造型·表现。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为例, 分析第十六册“造型·表现”领域的第四课即“以刀代笔”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 本课教学重点为木刻版画———藏书票的制作方法。教材在普通的版画教学中扩展了民间美术中的年画知识并以年画为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以此展开教学, 逐步引入版画内容讲解。此时民间美术起到了课程导入作用, 年画的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基础纹样的认知, 在人文认知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

2.综合·探索。同样在第十六册教材中, 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第五课“端午节”中, 更明确地涉及了民间美术方面的内容。“端午节”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解绘制彩蛋、编制彩粽的方法, 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我国优秀的民俗技艺与文化传统。教材中也提到了能够表现端午节日气息的一些民间手工艺品, 如端午香袋、作为配饰的中国结以及反映端午节传说或是祈愿寓意的剪纸等,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 也为教师提供了有选择性地作为辅助材料来进行讲解的内容。

3.设计·应用。关于民间美术的内容在“设计·应用”领域中更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第十八册第六课“蓝白之美”中就很明确地展示出本课重点是关于民间艺术中的蓝染花布。课本通过蓝染花布作品展示来讲解蓝染的由来、技艺、溯源与发展、题材与内容等方面, 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燃起创作欲望, 通过亲手制作来达到“设计·应用”领域方面的学习目标, 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之后的第七课“展示的艺术”中也是以民间美术中的剪纸和木雕作为素材, 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时代性, 这样的教材设计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教材内容的理念, 即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反映了教材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二、学习民间美术对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1.民间美术的传承特点。民间美术源于普通人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最真挚的情感, 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最淳朴的生活观、宇宙观, 是劳动人民寄托理想的最古老、最悠久的艺术形式。通过民间美术作品, 我们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质朴的心灵和淳朴的愿景。民间美术不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美术, 而是在邻里、地方、家人的相互影响下, 把人与自然最直接、最原始的一种联结表现出来的形式, 它的表达形式相对于其他门类来说更加自由与丰富, 更具有独创性, 更真诚。

2.民间美术的造型、用色及其寓意。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 不仅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特征, 还极大地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 它是人们心灵的表现和情感的释放, 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体现。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夸张变形, 有时甚至是一种无视时间、空间界限的主观组合, 这种效果不仅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需要与其特殊的表达形式, 更可以看出其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美术教学中融入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观察视角, 启发学生打破常规, 发散思维, 敢于尝试, 勇于创新。

民间美术在用色方面一般分为单色作品和套色作品, 一般表现为单色质朴大方、套色绚丽夺目的特点, 突出了色彩对画面的装饰性与表现性, 这种直观、本能的表现方法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模仿与创作欲望,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民间美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 它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 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学习民间美术能够加深中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使中学生更加具有原创性思想。其中民间美术的象征寓意、符号表达等也可以启发学生的设计理念, 能够提升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民间美术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以“以学为本”为课程目标的新课程提倡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进行民间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民间美术的创作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 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强调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的表现;造型手段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学生通过接触民间美术, 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 也能更好地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掌握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制作方法对设计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民间美术教学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法, 在民间美术的鉴赏、创作活动中更容易教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引入相关背景故事也可以丰富学生有关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民间美术源于民间的特性也可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学习资源, 而在学生寻找素材的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艺术的方式掌握生活的能力, 实现审美教育。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学习民间美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民族自豪感。许多民间美术作品的题材选用了反映中国优秀传统的古籍中的故事, 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而且许多关于民间美术的故事中常常蕴含着美好的寓意, 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三、民间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1.民间美术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因为对民间美术及其功能等方面不够了解而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 导致这部分内容没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上, 甚至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

首先,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 民间美术不仅不像常规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大型的画种一般在人们心中有着较重的分量, 事实上, 不少人只是把民间美术当作一种边缘的、带有手艺性质的工艺制作形式。许多人感觉民间美术只属于民间艺人, 认为民间美术只是天桥上、庙会里为节日添彩的小饰物罢了, 从根本上对民间美术存有偏见。

其次, 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资源匮乏。通过观察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情况可以得知民间美术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被轻视。不仅因为学校关于民间美术的资料匮乏, 而且因为美术老师对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及涉及范围也不够了解。从教师的教学经验上讲, 由于师范院校中美术教学专业很少涉及民间美术部分, 因此很多美术教师对民间美术及其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相关扩充等方面不够熟悉, 由此导致相关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地展开。再加上由于在教材重难点的设置上, 常常侧重于大的学院方向的画系门类, 这也是导致许多老师对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 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素描、色彩等常规美术教学内容方面的主要原因了。

2.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新课程理念与中学美术课程的设置中都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不应该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

在教学资源方面, 因为民间美术源于民间,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它, 无论是庙会中民间艺人纯熟技艺下诞生的手工艺品或是已经登上大雅之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博物馆藏品, 还是在依然保留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家庭中的节日手工艺品, 都是民间美术作品。而民间美术的传承性也证明了民间艺术家就在我们附近, 只要善于发现, 民间美术就在我们身边。而这种寻找与发现的过程更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民间美术有着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的特点。以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的剪纸为例, 其制作所需材料不过一把剪刀一张纸而已, 由此便可在闲暇时创作出样式千姿百态、形象生动的作品, 作品既可作实用物, 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 各地的剪纸又因地域、人文与选材的不同延伸出了不同的风格流派, 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导出民间美术理应是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一环, 潍坊的风筝, 陕西的皮影, 各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摆件、玩具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民间美术的学习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它可以是以参加庙会欣赏民间技艺的方式丰富社会实践课程内容, 也可以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 丰富课堂形式。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当今教学理念中学校、家庭、社会共通的教学资源共享素材的观念。

综上所述, 针对民间美术在教学中不被重视的现象, 我们必须认识到: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并重视。我们绝不可轻视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探究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教育 篇8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艺术,教学,教育

一、民间美术的概述

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上的开始, 最早的时间可以考证到6000年以前, 那个时候属于新石器时代。一般来讲, 民间艺术是指民间的绘画艺术和民间的工艺艺术, 主要表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生产方面, 人类的任何行动的产生都来源于生产活动, 民间美术也不例外, 同时民间美术有一定的区域性、群体性、民族性显著特征, 表达人们都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不断加深的愿望。民间美术是由广大人民百姓在民间创作的, 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的主要想通过这种形式来美化环境, 增添民间活动形式, 丰富民间活动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道德信仰, 世世代代的人们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创新, 使民间美术更具有民间的艺术特色。民间美术也是组成各个民族, 不同文化中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 也是现代很多设计灵感的源泉, 为现代良好的设计提供了资源。

二、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密切联系

民间美术在现代化教学设计上, 表面上看与民间美术和现代化设计似乎没有什么关联, 但实质上,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随着现代文明越来越发达, 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的教学生似乎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敢于讨论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之间的异同, 也是现代文明多样化的一种手段, 对于这类问题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形式上过于守旧, 太土已经过时了, 应该放弃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而还有一些人认为现代艺术和民间美术是风牛马不相及;更有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虽然形式上确实宝贵, 但是民间艺术的内容很复杂很深厚, 资历不够的人不敢触碰民间美术。由于这些观念的影响, 就会使一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盲目崇拜民间美术, 设计出来的东西会让大多数人觉得自己看不懂, 设计理念不符合我国的民族文化, 失去了作品的特色。现代设计上看, 设计形式确实给人美的享受, 但是从反应成面上看设计理念并不符合传统民间美术的概念。

从人的情感上来看现代设计形式不如传统的民间美术能够传递出更加生动、透彻的情感, 作为传统的中国艺术, 民间美术多采用喜庆的色彩和浮夸的造型, 像孩子般增添了特有的魅力, 也洋溢着人民百姓的真实感情。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性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在自我意识和对待事物内在本质的内容方面也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正是因为二者存在不同之处, 所以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能够优势互补, 也使民间美术作品有了更深的文化底蕴使民间艺术变得更永垂不朽。如果我们能在设计的作品中融入其他的元素, 就会使我们的作品更能够打入人心, 引起共鸣。

民间美术是现代设计的起源, 他们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中可以找到许多现代艺术设计里的因素,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也可以找到许多民间美术作品的痕迹。在日前的一些现代设计教学中, 老师们将传统的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奖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们更能够深入了解民间美术, 结合现代化的形式, 将会把民间美术诠释得更加全面。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突出教学特点, 促使艺术设计更好发展。

民间美术是属于民族文化的大概念中,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 是传统与历史的最好证明。正因为民间美术有这么重要的特征, 才会使民间美术不能被现代化设计所替代, 应该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所以, 作为教育机构, 在培养教育人才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 让学生能够完全了解设计方式、掌握设计技巧, 加强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之间的联系。如果将民间美术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去,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又能增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也宣传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当地地方性的文化艺术。例如, 在地方文化艺术上, 有开封的木板年画安阳的泥泥狗这种文化遗产。但是由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 民间美术没有好好的被利用, 有些民间技艺已经失传, 没有专门的政府机关对此进行保护措施。

现如今, 越来越少的人选择从事民间艺术的工作, 这种资源的越来越少就会导致许多民间艺术的形式只能学生们在学校通过书本上的知识来交接民间艺术, 不能从实践的考察中发现民间艺术的真谛, 而民间艺术恰巧需要从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找到真谛, 作为教育者, 应该将系统化的民间艺术教授给学生, 不能仅仅从书本方面的知识来满足学生。比如, 在讲授民间虎头帽的知识过程中, 可以让同学们观看虎头帽制作的视频资料, 并且对于虎头帽的色彩和造型方面应该作出一一解释和说明不能一带而过, 同时也可以讲述与虎头帽有关的民间传统故事, 吸引同学们兴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理解知识内容, 讲述民间艺术的同时也应该将民间艺术与现代化艺术区分开来。在传播民间文化的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和民族特色的魅力, 正因为如此艺术设计教育问题上应该加强民间美术的地方特色, 为现代教育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民间美术和现代化设计的良好结合才会促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社也蓬勃发展下去。

2.有利于对民间美术的保护和继承发展

在我国, 许多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的教育方面不单单的将学生就业作为目的进行教学, 还教会学生们的思考方式, 影响学生们的一生的思维方式。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有许多方面的联系,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 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我国的民族文化, 加大学生对文化的了解, 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还要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创新意识。从民族的角度出发就会找到许多与此相关的教材。目前来看, 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面临共同生存的境况。首先, 我们应该了解民间美术的状态, 现如今很多民间美术都面临缺失和失传的境遇。其次, 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 我们十分了解民间美术存在的必要性, 教育过程中不能离开传统文化, 民间美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适应着现代化的生活, 为现代化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只有将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现代的设计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传统艺术和现代文明提供广阔的宣传平台。

将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教学相结合, 既能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传达出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内涵, 又能为现代化设计提供宝贵的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袁浩鑫, 肖宇窗.传承与超越——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4) .

美术治疗融于美术教育的意义初探 篇9

在我国当今社会中, 儿童面临的压力和环境影响越来越大, 各种身心问题层出不穷。儿童心理畸形的预防和校正是当今教育的关键问题。通过实施美术治疗活动, 透过艺术作品的创造与再创造、作品分析、作品欣赏等美术实践过程, 获得自身身心缓和的平台, 减低儿童情绪与情感上的困扰, 以升华儿童在成长中所经的情感体验, 并提升儿童自身的洞察力, 从美的感悟中获得心理和谐的自身体验, 近而消除抑郁。

当美术治疗成为一种方法被运用到美术教育中时,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自由的支持性环境, 与他 (们) 建立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 不随意干涉学生, 并运用各种技巧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进行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 并以动态的创造过程和最终作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或平等交流。这样, 学生即能自由表达自我想法, 从整个创作过程中获得艺术所带来的快感, 从作品中获得自豪感与成就感, 进而获得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整合。

二、美术治疗应用与教育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 美术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治疗方式, 能帮助儿童表达与澄清自身难以言表或内心中压抑的情感, 以正确的心态处理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种应激事件, 增强自信心, 与其他儿童以及学校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美术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媒介, 被运用在美术治疗当中, 当事人通过对自身作品相关的联想与自我诊断, 抒发他们内在的情绪, 以提供给当事人自我审视, 自我成长以及自我表现的机会。这在教育中能使学生在进行美术治疗活动中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手段以及美术独特的象征方式表达出自己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 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正当的方式释放和发泄内心中毁灭性的能量, 透过个体美术实践过程使其自身的抑郁情绪得以缓解, 心灵得到升华, 达到改善其心理不良症状, 进而促进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意义。美术治疗作为与艺术教育内涵相异而又相生的学科, 由于在以艺术作为媒介、以艺术创作为活动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教育因素等方面与艺术教育存在交叉与重叠, 故在很多方面能给予艺术教育一定的启示。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美术治疗的理论, 借鉴美术治疗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教育治疗相结合, 势必在使儿童的人格获得稳定的基础上, 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学习, 对其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实行当今教育领域推崇的民主化、人文化与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形式, 如教师与儿童建立相互信任的对话关系, 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艺术创造, 教师充分尊重儿童的艺术创作, 并以多维度的标准来评价儿童的艺术活动等, 艺术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本身蕴涵的治疗性, 增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使其人格获得完整与和谐的共生。

三、结语

美术教育发展 篇10

《美术界》创刊于1972年, 前身是《广西工农兵美术》, 1979年改名为《广西美术》, 1987年改名为《美术界》。《美术界》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一本综合性美术期刊, 走过了风风雨雨40载, 在这40个春秋里, 《美术界》在广西美术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为广西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文革”开始不久, 美术界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工农兵美术运动, 其中以陕西户县农民画与上海阳泉、旅大的工人画最为著名。工农兵美术包括美术作品的工农兵形象与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美术创作。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 《广西工农兵美术》创刊了, 1972年10月, 《广西工农兵美术》出版总第1期试刊号, 该杂志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馆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联合编辑出版, 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新华书店发行, 定价0.10元。第1期试刊号共12页, 末页发表《试刊的话》, 文中说:“《广西工农兵美术》是一个面向工农兵的普及性美术刊物, 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 坚定不移地贯彻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 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通过连环画、组画、油画、国画、版画、年画、速写、雕塑、剪纸、摄影等作品, 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反映工农兵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光辉形象和英雄业绩, 发挥革命美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 丰富工农兵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推动我区业余和专业美术创作的发展与繁荣。”由此发刊词可以看出, 《广西工农兵美术》的定位是以发表连环画为主的美术通俗期刊, 读者对象是工农兵美术爱好者。首期试刊号发表了由区美术摄影展览办公室主办的“广西美术摄影艺术展览”的部分作品, 杂志封面选用了集体创作的作品《毛主席来广西》, 封底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创作组集体创作的《胜利归来》。1973年分别出版试刊号总第2、3期。总第2期试刊号封面为曾令威、黄旭、陈伟勋合作的作品《琴弦传友谊》, 封底为黄桂涛的作品《1972年全国体操比赛》宣传画。总第3期试刊号封面为阳太阳的作品《漓江放排》, 封底为黄独峰的《漓江渔火》与肖朗的《踏遍青山》。《广西工农兵美术》1974年至1975年不定期共出版4期, 1976年后定为季刊, 每年4期, 至1978年底共出版19期。

“文革”结束后, 工农兵美术作为那个时代特殊的产物退出了历史舞台, 因此, 《广西工农兵美术》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于1979年2月改名为《广西美术》, 定为双月刊, 由《广西美术》编辑部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通过邮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广西美术》致力于建设广西美术事业, 发展广西美术事业, 展示广西美术家创作的成果, 提高广西美术家的创作能力与水平。1979年第一期《广西美术》在继承原有杂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为了扩大容量, 增加了页码, 依然是横向翻阅的版式。杂志依然是以连环画、油画、国画等作品为主, 但增加了少量理论文章, 提高了杂志的学术高度, 第一期发表了雷时康的《透视原理及其应用》。《广西美术》从1979年第一期至1987年第3期共出版了70期。

1987年7月《广西美术》出版3期后, 第4、5期合刊并改名为《美术界》, 以发表各类美术作品和评论文章, 培养和提高本区美术人才, 促进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为宗旨, 陆续开设出了不少栏目如画家介绍、新人新作、少数民族风情画廊、外国美术介绍、美术考生之友、谈画录等等。1997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读者的需要, 《美术界》顺应形势全新改版, 开本改为国际标准的大16开, 全彩色印刷, 对栏目设置也进行了调整, 以发表发映西部各族人民精神面貌及民族风情的美术作品为主, 以期办出自己的特色。2000下半年起刊物由双月刊改为月刊。1992年以来, 《美术界》连续多次荣获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新闻出版局授予的广西优秀期刊称号。

《美术界》对广西美术的影响甚大,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记录了广西美术发展的历史

《美术界》是一部鲜活的广西现代美术史, 她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每一个时期广西美术发展的状态与走向。研究广西现代美术史绝对不能抛开《美术界》这份重要的学术资料, 她为广西美术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史料。

二、给广西美术家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彼时, 全国美术类杂志较少, 《广西工农兵美术》、《广西美术》是广西不少画家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 如今, 虽然美术类的杂志不少, 但是《美术界》仍然是广西画家展示自我、发表作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 广西几乎大多数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都在《美术界》发表过。

三、培养和扶持了一批青年艺术人才

《美术界》还主动担负了扶持新生美术创作人才的重任, 不少年轻的、未成名的画家、广西艺术学院的研究生等不少都在《美术界》发表过作品及理论文章, 为这些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促进了广西美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美术界》是一本弘扬主旋律, 表达主流价值取向的刊物, 是广西美术发展的一面镜子, 为广西美术的发展与繁荣, 为培育漓江画派推波助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她发表广西画家的作品、文章, 举办美术创作活动, 扶持青年美术人才, 是广西画家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等等, 其在广西美术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广西、乃至全国美术家与美术爱好者喜爱的刊物。

从昔日的《广西工农兵美术》到如今的《美术界》, 在广西文联的领导下, 经过几代编辑的努力以及广大美术家的支持, 《美术界》已经成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的重要美术期刊。如今的《美术界》以国际标准的大16开铜版纸彩色印刷, 不管是学术性还是内容的丰富性, 抑或是栏目设置的合理性, 都是比之当年有了极大的进步与改观。而且百岁画家、画坛名宿阳太阳、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等都为其题写刊名, 也显示出她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发展 篇11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开发潜质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83

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提倡,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当前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美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也注重将学生的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成果,有效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质,拓展学生的审美思路,激发其潜能,从而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潜能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合理运用,就以其快捷、灵活多变的功能为教育带来方便,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与创造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丰富美术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独特的风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引导其观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物并进行描绘创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或风俗习惯等,从多种感官上对学生形成刺激,并激发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发挥自己的联想,用美术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与情怀。

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更具有表现力,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其兴趣与热情,并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构思,从而激发其创造的潜能。

二、结合实践,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质

美术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而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比较活泼好动,所以教师就可以综合这些特点,引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与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其在将自身的审美情感物化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开发美术潜能。

例如,在《织物彩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下织物彩绘作品,初步领略织物彩绘的艺术魅力,引导其尝试用一些工具、丙烯颜料及辅助材料,在胚布或织物上自己创作一件织物彩绘作品。同时,鼓励学生张扬其个性,使其极富有创新意识地进行创作,从而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至高潮,实现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美术潜质的激发。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审美素养,从而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与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帮助其拓展思维空间,开发潜质,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有效地学习。

三、拓展美术教育领域,开发潜质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初中美术教育的内容也越发丰富多彩,其致力于对美术知识的整合和对学生美术潜能的开发,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所以,当前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多学科交融教学,实现多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促进。

例如,美术与音乐等艺术学科相互交融,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那么教师就可以在美术教学中融入音乐,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音乐,如画人物动态等内容,可以播放《运动员进行曲》,鼓励学生联想操场、运动员及运动场景,从而将运动员的动态更加具体、灵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帮助其拓展作画的思路与空间。而音乐又是一种良好的陶冶情操的方式,能够震撼人心,有效渲染气氛,学生在良好音乐气氛的感染下,也会深化美术学习的意义,同时感受音乐的魅力,不断提高美学鉴赏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加深了美术同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优化了教学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引发学生对某些情景的回忆与联想。同时,学生会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空间中进行学习,产生情感的共鸣,其作画兴趣与热情也会明显提高,促进其多学科知识的积累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之,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强大的美术潜能,当前美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化也提倡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美术潜能的开发。美术有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在表达情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多种资源,致力于学生潜质的开发,引导其表达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培养其创新意识与能力,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芳.利用多种造型资源开发学生美术潜能[J].学周刊,2013(7).

[2]陈小燕.在美术教学中开发学生创造潜能[J].教学新论,2014(4).

美术教育发展 篇12

关键词:罗恩菲德,美术发展阶段论,幼儿美术欣赏

罗恩菲德 (1903—1960) 是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他的观点深受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迪。他对具有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极为欣赏, 认为要通过儿童的美术创作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如何进行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时, 他主张通过保护、鼓励、发展来促进儿童的创造性能力教育。另外, 罗恩菲德的一些思想也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点如“学与思并重”、“因材施教”等不谋而合。近些年来, 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思想已经被国内的美术教育界所吸收, 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 他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连续多次再版。其作品中有关儿童艺术发展的观点, 对现代美术教育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直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他所提出的幼儿美术思想, 总的来说对我国幼儿美术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罗恩菲德“美术发展阶段论”的基本观点

以儿童为中心的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思想源于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及思想家卢梭、杜威以及其他欧洲美术教育家对他的影响。卢梭主张儿童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不能与其对抗, 应该回归自然, 追求人性, 追求人自身的价值, 反对用外在的标准与压迫去塑造、束缚学生。工具主义代表杜威则认为, 衡量事物的标准是其实验性, 因此许多教育问题也应该通过实验方法来解决。据此, 罗恩菲德“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美术教育思想应运而生。他的这种进步主义的教育思想注重艺术活动自身的教育价值, 认为美术教育不应把人为的、外在的或者说成人的标准强加于儿童, 阻碍儿童的自然成长。而且, 艺术创作活动在儿童的美术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即儿童能通过美术活动来实现心智上和创造性的成长, 并且能使艺术创作活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其自身的教育价值。罗恩菲德的美术教学方法论要求教师注重儿童各方面的学习和成长, 在课堂中扮演积极教育者的角色, 鼓励教师要极大程度地发挥创造性的教学。

罗恩菲德之前的一些教育家已经意识到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 罗恩菲德也在其《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艺术发展阶段划分为: (1) 涂鸦阶段 (2~4岁) , 儿童自我表现的第一阶段; (2) 样式化前阶段 (4~7岁) , 儿童做首次的表现尝试; (3) 样式化阶段 (7~9岁) , 有形体概念的形式; (4) 党群年龄 (9~11) , 理智萌芽的阶段; (5) 推理阶段 (11~13) , 拟写实的阶段; (6) 青春危机期 (13~) , 儿童美术发展的决定性时期。

罗恩菲德认为, 这些阶段是来自遗传的知觉程序自然展开的结果。一个个阶段的发展, 就像一个个遗传程式的展开一样。虽然各个儿童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速度, 但整体形式和步骤却是相似的。儿童需要经过上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阶段。既然这些阶段是自然发展的, 因而教师对儿童美术的学习就不应予以干涉, 不要试图教儿童怎样绘画, 而应只是提供材料和刺激让儿童自我表现, 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发展美术能力。他用许多详尽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不同阶段儿童的艺术发展特点, 并从儿童成长的诸多方面解释了儿童心智的成长。

二、对罗恩菲德美术阶段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罗恩菲德的思想是美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 他提出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美术教育思想非常有进步意义。从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对今天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指导及借鉴价值, 值得我们推敲、学习。我们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其美术教育思想为现代幼儿教育所用。

那么, 在目前的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 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

1. 阶段差异性原则。

同儿童艺术发展阶段一致, 儿童美术欣赏能力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例如, 两岁到三岁的幼儿处于从本能直觉阶段向审美感知阶段转变的时期, 对色彩、形状和线条更感兴趣, 但缺乏审美感知。三岁到四岁的幼儿开始萌发审美心理, 既有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 又有对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敏感性及相应美感体验。四岁到五岁的孩子具有明显的审美偏爱, 偏爱色彩鲜艳、夸张和拟人表现风格的美术作品, 喜欢能带给他们愉快体验的自然风光和景物。世上没有一般的审美标准, 喜爱某物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或者生活经验。五到六岁的儿童有一定的审美标准, 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 容易受到周围其他人评价的影响, 处于审美评价模糊阶段。所以, 教师要做的是先弄清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处的审美阶段, 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适合孩子的美术欣赏作品。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设定具有差异的审美目标, 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 教师的目标是引导他们参加美术欣赏活动, 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快乐, 培养注意力。对三四岁的孩子, 教师要鼓励孩子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引导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对五六岁的孩子, 要引导他们了解作品的简单背景知识, 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形象, 主动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 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

2. 渐进性原则。

幼儿的认知顺序是从感知到理解, 从未知到已知, 由模仿到创作,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练习到掌握。只有按照这些次序, 才能提高幼儿美术欣赏的能力。对一些作品来说, 儿童可能会被吸引, 会谈论其看到的一些感受, 可是对一些比较抽象的, 已经超出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 必然不能产生使其看下去的兴趣, 更别说要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所以教师为儿童提供的美术欣赏材料, 要呈现出渐进性的原则, 先简单再复杂, 依据幼儿的认知发展顺序提供与指导。

3. 自主性原则。

不管任何活动都是要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 了解和认识自主性。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也不例外。只有主动投身于美术活动, 才能从中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活动中, 儿童根据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主动地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 与美术作品的内涵产生情感共鸣, 从中感受审美愉悦。虽然这个时期的儿童是根据直觉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但由于其自身各方面的局限性, 他们所感受到的美的东西也是受限的, 但这确实是他们目视耳闻的, 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因此, 教师不能强求幼儿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 而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让幼儿有自己的探索和想象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提问、讨论和交流, 鼓励幼儿发表各自的见解, 用多种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种方式把教师的“独角戏”变为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共同参与, 有利于充分地激发儿童的主动性, 让他们积极地发表自身的观点。

4. 独创性原则。

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也不例外。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过一些培养孩子独创性的原则。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儿童的独创性, 深入了解儿童。其次, 要解放儿童, 解放儿童的双手、双脚与嘴巴。现在大部分的幼儿美术欣赏都被“做歪了”或者说是颠倒了, 使得幼儿的美术欣赏变成教师的美术欣赏, 教师先说一些东西, 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 这何谈创新性?在美术欣赏教育中, 教师应该逐渐引导幼儿把自身的注意力聚焦在审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上, 而不是其他方面, 从而帮助幼儿增强自觉性以及稳定性。因此, 幼儿教师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长处, 创造性地组织和设计有启发性的美术欣赏活动, 激发儿童的独创性。

5. 生活性原则。

儿童美术欣赏的内容选择首先应源于生活。艺术是植根于生活的, 教师应带领儿童感受生活中的美, 这是儿童美术欣赏的出发点。生活处处有美, 但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中的风景可以说是幼儿美术欣赏的首要素材。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注意利用儿童所在地区的美术文化特色, 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 而且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生存、繁衍以及发展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每个人都不是圣人,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 逃不开历史文化的制约。每种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应当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和批判, 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国家本土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案, 从而使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获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马菁汝.罗恩菲德、艾斯纳, 拿来还是摒弃?[J].美术, 2014, (3) .

[2]马菁汝.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与中国当代美术教育[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4.

[3]朱重翎.幼儿园5-6岁儿童美术欣赏教学创新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3.

[4]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5]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95-270, 338.

[6]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理论_lwindz[EB/OL].http://blog.sina.com.cn, 2013.

[7]陶金鸿.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J].艺苑 (美术版) , 1998, (01) .

上一篇:知识模式下一篇:非言语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