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创新教育的实施(精选10篇)
美术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1
摘要:中职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是和谐统一的。教师通过引导与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与学中,实现美术教育的平等对话,开展实践与探索,激发美术教学的求知欲望,通过多变与新颖的教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从多元与多维的角度,改变美术教学的评价模式。
关键词:中职,美术,创新教学
众所周知,中职美术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体会。在中职美术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美术教学的效果也随之大打折扣。因此,只有不断地创新中职美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满足现代中职美术教育教学的需求。
一、引导与互动,实现美术教学的平等对话
引导与互动,可以更好地实现中职美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美术教学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需求,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中职美术教学的有效课堂。这也是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前提和保证。
所以,通过引导和互动,改变中职生对美术学习的认知结构,促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得他们在一种平等对话中学会畅所欲言。比如,对于一些美术作品的理解标准都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个体在面对相同的艺术作品时,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积极阐述自己的感悟,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化答案来影响学生的看法,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实践与探索,激发美术教学的求知欲望
与其他学科不同,中职美术教学会开展较多的实践活动,这些美术活动的开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表达能力,也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也乐于参加这些实践活动,能够更容易在实践与探索中得到满足,提升中职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成为中职美术教学的关键所在,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各种美术实践与探索活动,才能让自己的美术学习充满想象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当中。由此可见,针对于中职美术教育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摆脱美术课堂的空间限制,鼓励他们参与一些实践实习活动,以期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求艺术的灵感。不定期举行一些不同主题的美术比赛,为学生张扬各自的艺术特性搭建平台,为学生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多变与新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
学生所具有的创造创新能力,决定着他们能否胜任未来的艺术设计工作,与此同时,创新发展也可以让美术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也是传统美术教学的欠缺所在。传统美术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已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而千篇一律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变得毫无个性可言,更谈不上创新和创造能力,甚至创新创造能力较差,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就业情况。
鉴于此,中职美术教学不应该是静止与单一的,特别是在现代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要实现中职美术教学质量的飞跃,就不能墨守成规,让多变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改变美术教学的沉闷,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比如,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感悟色彩的能力,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一组组生动的画面,让蓝天与白云、绿树与红花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展开色彩的心理联想,使学生加深对色彩和美的领悟力,确保他们在积极的体验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多元与多维,改变美术教学的评价模式
中职美术教学的创新发展,还与教学评价模式的好坏有着密切联系。传统美术教学的评价都是单一的,缺乏对学生和学习的整体认识,导致了教学评价的不完整性和不完善性。只有从多个角度来科学衡量中职美术教学,让教学评价变得多维和多元,才可以真正发挥中职美术教学的评价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美术价值观和学习观。
因此,中职美术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是多维的。除了要衡量学生的专业美术水平之外,更多的是要从人格、审美等方面来审视学生的美术学习,让中职美术教学变成开展智育和德育的重要场所。从教学评价的主体来看,参与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都可以参与到评价当中。评价主体的丰富性,可以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优缺点,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职美术教学应该逐渐改变传统美术教学的印记,在创新发展中走向现代化教育,它不单单是让学生感受和欣赏美的舞台,更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在现代教学手段的帮助下,保证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这才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促进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根本所在,也对中职生胜任未来的艺术设计和创造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方法分析 篇2
关键词:中职 美术 创新教学 实施方法
在新课标背景下,“放羊式”“鸭填式”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占据核心位置,师生角色颠倒,教师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进一步揭示艺术的本质,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低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中职美术教学现状,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创新美术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充分展现自身各方面价值。
一、树立创新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中职美术教学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绘画技巧的基础上,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鉴赏素养,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真善美。在中职教学中,美术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用性,更加注重美术绘画技巧的传授。但由于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教师对美术教学的认识不正确,过分注重功利性以及实用性技术的应用,而学生也只把美术作为求生的技能之一,而不是美的感受。同时,在认识层面,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熏陶,比如,美术内涵、美术品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新课标背景下,创新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到中职美术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运用创新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教学理念,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客观地思考专业理论知识,增加师生互动,要积极、主动和学生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促使师生都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有所进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重新定位中职美术教学目标,突显美术审美受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积极探索、思考,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素养。教师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通过审美体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优化利用多媒体设备
随着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多媒体设备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工具,是开展创新性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工具,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等特点,确保美术鉴赏课的有序开展。在教学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中职美术教学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鉴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画等能力,掌握重要的绘画技巧,有效处理绘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细节问题。而鉴赏课可以使学生注意到美术教学以及绘画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问题,为提高学生局部绘画处理能力做好铺垫,还能借助鉴赏,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美术作品的气势以及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以“中国山水画”为例,在鉴赏这类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去全面分析鉴赏对象的特点,利用作品具有的典雅气质,巧妙地插入中国古典音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画作鉴赏氛围,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还要结合鉴赏对象局部具有的特征、整体气质等,选择适宜的音乐,比如,古筝演奏是类型的音乐,确保教学背景合理化。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借助具体而形象的音画情境,准确认识美术作品,不断培养他们的鉴赏感,逐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
三、实现整体教学、特殊教学的有机融合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喜欢按照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开展课堂教学,不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标背景下,需要采用整体与特殊教学结合的方法。就“整体教学”而言,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讲解具体化的美术基础知识、常用的美术绘画技巧等,逐渐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美术素养、美术技巧。就“特殊教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学生已有的水平,心理和个性特征,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规划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知道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特殊诉求等基础上,教师需要合理划分不同的小组,比如,素描组、手工艺品组。再利用组别特点,开展专题教学。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绘画水平,为实现创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提供有利的保障。
四、优化美术教学评价、激励制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元与多维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从不同角度客观地评价中职学生,促使教师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各方面情况,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美术价值观以及学习观,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要优化利用多维教学评价模式,从审美、人格等角度出发,客观地审视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客观看待学生优缺点,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要采用语言鼓励、物质慰问、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科学的评价和激励制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要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客观地评价学生,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准确定位,树立自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五、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
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中,在发挥教学平台作用的同时,还要通过其他形式教学,比如,美术馆、户外写生,进一步优化传统美术教学方法。同时,在课堂平台作用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不断开拓学生的美术视野,引导学生发现更多具有创新元素的美术题材,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在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要结合中职生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开展美术实践活动。第一,多参观。在实施美术教学中,参观是重要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有目的组织学生参观展览馆、美术馆,积极引导他们动态关注当下美术潮流,教师也要多和学生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一味地否定学生的鉴赏观点、意见,多肯定他们。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借助不同类型的户外参观活动,不断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第二,多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户外实践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到户外进行绘画训练。借助户外写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比如,观察能力、取景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多到社会中体验绘画训练,促使他们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创新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已有的理念,明确教学目标,优化美术教学方法,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多引导学生到户外去写生,多到“自然、生活、社会”中去感受美术,寻找灵感,创造更多具有特色的美术作品,在为学生创造感受与发现美舞台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大胆思考与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素养与美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同时,在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改变中职美术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整体质量,促使新时期中职美术教学事业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的实施对策 篇3
一、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教师是中职美术教学的引导者, 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 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开拓思维, 并进行积极的探索, 紧跟时代的潮流。对于教学的不同内容, 教师要时常进行总结分析, 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并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创新水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根据不断改变的教学需要,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 大胆探索, 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 以新的科学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创新型的中职美术教学活动, 进而彻底践行中职美术的创新性教学。
二、中职美术教学的创新
1. 现代化教学手段与鉴赏课程结合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各种院校的教学当中, 中职美术教育也不例外。在教学活动当中, 采用多媒体设备是实施教学课程的重要手段, 对于创新性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也是实施创新型教学的关键所在。中职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声、像、画结合起来, 符合中职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要求。将二者的特点结合起来, 有助于提高鉴赏课的教学效率。同时, 学生的绘画能力与鉴赏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绘画能力。学生鉴赏能力得到提高以后, 就能更好地在绘画时处理好细节问题。在鉴赏课程的教学当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让学生多去观察绘画的细节, 提高学生绘画处理技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采用相关的音乐作为绘画鉴赏的背景, 为学生进行绘画鉴赏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不同的绘画作品进行鉴赏时, 要根据不同的风格营造不同的氛围, 进行强化学生的鉴赏感觉, 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 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结合
长久以来, 中职美术教师过度注重教学大纲的要求, 对学生的特点及其对学习的需要重视不足。统一教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大大节省教学的时间, 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是, 学生的学习水平并非是整齐划一的, 仍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需要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注重对学生个体的培养。例如, 在对于一些理论性、基础性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普遍的美术素养; 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特长, 可以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对他们的短板与劣势进行针对性教学。比如, 将手工艺品美术创作水平有待提高的学生分成一组, 进行针对性教学, 提高小组的整体手工艺品创作能力; 对于素描水平有待提高的学生, 也可以将他们分成一组, 通过针对性教学提高他们的素描水平, 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美术创作能力。
3. 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美术的理论教学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 而实践教学则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例如, 美术馆、社会创作、展览馆、户外写生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实际创作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对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还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 帮助学生发现创新性的美术题材, 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创作热情; 且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中, 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教学当中, 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参观。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要求, 带领学生参加美术展览馆等, 让学生关注时下的美术潮流, 并根据作品在学生之间展开鉴赏交流, 教师进行适当的指点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能够开阔思维, 快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另外, 再用户外与户内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有助于学生将课堂绘画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的户外创作当中, 提高学生的实际美术创作能力。
三、小结
综上所述,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转变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结合、现代化技术与鉴赏课程结合的方式, 能有效提高中职美术教学的效率, 实现中职美术的创新性教学,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中职美术的创新教学, 是中职美术课程的需要, 也是中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 中职美术教师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针对性教学, 注重实践教学等方式, 彻底贯彻实施创新教学, 提高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谋超.试析中职美术教学中应该解决的若干问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3) :251+255.
[2]袁勤.中职美术课程与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嵌入整合[J].新课程学习, 2010, (11) :260.
[3]卢建平, 寇焱, 李祚如.关于构建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10, (09) :26-28.
美术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4
关键词:美术教育;综合性美术活动;实施方法
一、综合式美术活动概念的提出
幼儿的成长是与环境分不开的,即使一个天生聪颖的孩子,从出生就关在一个小黑屋里,除了食物没有其他任何东西,他长到6岁时也就失去多数能力。相反,从幼儿出生就给他们提供一个造型优美、色彩明快的小家,幼儿也就开始了他的审美之旅。幼儿美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前提是创造一个丰富而具吸引力的自然、社会和艺术环境。
首先,综合性美术活动融合幼儿其他领域活动于一体,如,社会领域活动,科学领域活动,数学领域活动,语言领域活动和音乐领域活动;其次,综合性美术活动融多种绘画形式、多种工具和材料,多种造型技法为一体,它将有助于发展幼儿感知、思维、情感、想象、创造等综合能力。
当前,大多数幼儿美术教材的活动内容由欣赏、绘画和手工三部分组成,看似明确和具体,便于幼儿教师施教,但却隐含两种危害:首先,对教师而言,三者成为互不联系的系统,孤立地实施绘画、手工和欣赏教学,教师不再对欣赏、绘画和手工三者在内容、形式和作用上的互补性进行探索和尝试。其次,对幼儿而言,分类施教,幼儿容易养成思维上的懒惰和定势,不利幼儿发散性思维和探索能力的发展。综合式美术活动,从发展幼儿不同能力角度将幼儿美术活动内容分为认知与再现、审美与表现和探索与创造三部分,以“主题活动”为轴心,综合活动内容、活动工具和材料、表现形式为一体,旨在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和想象、探索与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幼儿美术活动与其他活动的整合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要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也就是说,一种教育应尽可能地达到多种教育目标。
二、面向新文化环境的幼儿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作为旨在保护和发展人的创造力的一门独特学科,应从幼儿美术教育开始,充分挖掘美术教育对于人的探索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作用。如何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独特魅力,幼儿美术教育观念是关键。传统幼儿美术教育观念的更新,会促进美术教育资源的更新,教育资源的更新将进一步影响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现就幼儿美术教育观念、美术资源和教育活动的实施提出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更新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观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此,幼儿阶段的教育不是以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为标准,应该以幼儿的能力发展状况为标准。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也旨在促进幼儿的审美、想象、创造等潜在能力的发展。单纯的知识既好教又容易测定,能力的培养却难教,更难测量,这也是当前教育中一个两难的课题,也是为什么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能力发展次之的原因。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早有“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人才教育观。美术教育更应该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依据幼儿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设计课题,激发幼儿参与课题活动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解决,发展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美术活动实施的创新
幼儿美术活动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幼儿美术观念和态度、探索和新精神、美术能力、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都将影响幼儿美术活动的实施。因此,幼儿教师的再教育和终生学习必不可少。
1.幼儿为主体的美术观念和态度
不同的观念和态度产生不同的施教方法,教师那种漠视幼儿情感表现、自以为是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干涉和约束幼儿能力发展的评价标准必须彻底抛弃。多给幼儿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描绘;多一些观察,用心体验幼儿真正的心灵空间;多一些提问,让孩子发现最好的答案;少一点包办,让们自己探索和发现。
2.教师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探索和创新是人类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人类所具有的基本思维品质,这种品质(也可以说是素质)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尤为重要,并且在幼儿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发现、尊重并保护幼儿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并能够从幼儿那里学习。因此,在幼儿阶段开展创新“美术课题”教学研究必要而可行。课题将由一系列活动组成,教师的创造性体现在启发幼儿发现、思考、寻求解决办法等,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以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3.教师的美术能力
幼儿教师的美术能力包括理论和技法两个方面。首先,美术理论方面,教师应掌握形式美的基本规律,造型因素及其表现的理论,色彩理论和构图理论以及幼儿在造型、色彩、画面构成等方面的认知规律。其次,技法方面,教师需要掌握结构素描,构图,色彩的表现手法,还需具有基本的美术创作能力。
4.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助于美术活动的开展,也会使幼儿美术活动更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幻灯片、录像和功能更为强大的多媒体教学,既是幼儿获得美术知识的工具,也是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工具,它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丰富了幼儿的美术活动手段等,学习并掌握多媒体的应用和进行绘图软件的使用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技能。
参考文献:
[1]莫元汉.职校幼师美术教育多向思维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7.
[2]丁晓梅.高校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幼师人才[J].云南财经学院学报,2008.
[3]王新艳.幼儿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
[4]胡知凡.全球化下的世界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2008.
美术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5
一、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审美素材
学生的欣赏能力不是临时可以得来的, 而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与培养的。引领学生感知多元化的美术作品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经常实施的教学手段之一。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在对美术作业开展评价活动中得到体现, 还需要通过不断接触美术作品进一步得到培养。教师可以根据美术作品的绘画方式和制作材料选择不同时代和国家的美术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欣赏活动。
例如, 数字在日常书写时是一种记忆符号, 当它走进绘画里就是一个点或是一条线, 亦或是一个形状, 它变成了绘画的语言。 于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胡安·米罗 (joanmiro, 1893—1983) 的画走进了课堂、走近了学生。 他的画中没有什么明确具体的形, 而只有一些线条、一些形的胚胎、一些类似于儿童涂鸦期的偶得形状。当学生看到大师的画也是如此的简单、漂亮时, 从而能激发创作的欲望, 增强作画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首先, 教师可激发学生在自我欣赏中的成就感。 如, 在课堂上, 学生的作品被贴在了黑板上, 每个学生这时都会非常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 我的画肯定是不好的”、“ 我可不敢把画展示在大家面前”、“ 我是永远没有机会的” ……有些学生也许会这么想。 如此, 绘画对他们来说就成为了一种负担。 对于这样的情况, 教师就要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自信心, 鼓励他们尝试着把自己的“ 画中话”讲出来, 让他们看到画中的美, 看到自己的成功。
其次, 引导学生拥有一份对他人的欣赏之情。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 ”如今, 我们已不赞成用“ 像不像”、“ 好不好”来引导学生评价他人的绘画作业, 因为这样的评价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会阻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发现他人的优点为主进行互评,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习惯。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发现美, 更学会了欣赏美。
三、创设健康向上的审美环境
美术教师要积极营造学生可以发展的空间, 为他们创设有益、健康、丰富的审美环境, 使学生真正拥有快乐的童年。 因此我们实施的一系列美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把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向缤纷的艺术世界。 美术教师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定时定期与其他学科整合举办艺术节活动, 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到体验美、欣赏美的活动中来。 例如, 美术与音乐学科可共同举办“ 鲜花朵朵满庭芳” 和“ 我是小小艺术家”五月艺术节;美术与自然学科可共同举办“ 传承中华文化”科艺节, 等等。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广泛的, 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可以培养的。 美术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展示的空间。 例如, 在学校的“ 书画展示栏”上, 可经常替换学生们的课堂绘画作品、兴趣班上学到的插花作品、学生在校外辅导班绘制的各种美术作品等;或者教师利用学校网站以及家校互动的平台上传学生作品, 或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绘画、制作、摄影等作品放到班网上, 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 或提供相关信息, 让他们发现身边更多的美, 欣赏到不曾被自己留意的美。
四、开展新颖多样的审美活动
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渠道是很多的, 可以是课内的, 也可以是课外的。
在课内,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作业欣赏与评价活动, 这可以是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 评价是一种激励、总结、校正的有效教学途径, 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的内容 ( 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评价的对象 ( 自我评价、他人评价) 、评价的方式 ( 等第评价、激励评价) 来开展多样性的评价活动。 在评价时, 教师既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差异, 将评价作业的范围从结果转向过程, 从静态发展为动态, 又要多方面观察学生在自主发展、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学习态度、主动性与创造性、过程中的发展状态、作业效果、进步情况等, 采取相应的评价机制,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中发现美、欣赏美。
美术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6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出发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来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审美能力。为此, 美术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努力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作欲望, 并成为学生学习美术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师生共同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评价观是教育观的直接反映,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评价观。小学美术教师应树立这样的评价观:要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基础, 从以往那种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评价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评价方式要从单一性转向多元性和交互性;评价的角度要从终结性和过程性转向发展性;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 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又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唯有树立这样的评价观, 美术教师才有可能通过评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进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三、制定科学化的评价标准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美术教学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在实施评价之前, 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打造高效美术课堂为出发点,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水平与生活经验, 制定多维、多级的科学化的评价标准: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把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结合起来。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水平学生的美术学习需要,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1. 学生自我评价。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 美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 其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应通过他们的自我评价来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特点及学习中的需求, 发现学生的潜能, 从而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学生自我评价, 可以采用语言描述及问卷形式, 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
2. 学生相互评价。
美术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科学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利用学生彼此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特点, 让他们进行相互评价, 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学生主体性实践, 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 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有利于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相互评价既可以借助语言表达, 也可采用相互写评语的方式。
3. 共同评价。
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 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是美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 其旨在帮助美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 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如, 美术教师可以根据美术可视性的特点, 利用“家长开放日”、“庆祝‘六一’儿童节”等时机在校内或校外举办学生美术作品展览, 让校长、其他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等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将学生的美术作品拍下来或印成画册, 让一些专业人士进行评价,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美术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7
因此, 笔者在进行民间美术的教育过程中, 重点把创新性放在了首位, 从以下四个方面全面把握这一主旨。
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中学生处于生长的旺盛期, 善于接受新生事物, 具有一定的创新力, 也都有自觉探索的愿望。在他们身上, 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的萌芽状态, 需要不断挖掘, 促其生长。在教学中,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 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原动力,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民间美术的积极性, 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 鼓励探索学习。
当前, 中学美术教育依然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导致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不断消失。科学的教学艺术着眼点不在于传授新本领, 而在于激励和唤醒。民间美术的课堂较之传统美术教学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创设了自由、温馨、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课堂里充满了生命活力, 民间的传统手工艺给学生以温情, 让学生出现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只有学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进行创新活动的要求和欲望, 才能真正调动起其心智能量进行创新活动。
中学生思想活跃、勤于思考、求知欲强, 追求独特和与众不同的心理意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 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不再像以往的以灌输知识技能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要着重于启发和诱导。要以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技能及名作引导思维,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抛出一个个思维的“诱饵”, 在课上多设疑点, 引导学生反复质疑, 使之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民间美术的真实感受一一提出, 同时也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通过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会探究与发现, 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促其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新素养。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处于主动状态, 其交往形式有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多向交流, 学生被鼓励发挥自己的才干, 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强烈的好奇心进行民间美术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 营造创新环境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 实现全面发展。毫无疑问, 良好环境的创设, 在艺术教育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是学生进行创新性美术学习的保证。
学校美术教室的空间设计和教学用品的摆设, 都应是有利于进行良好的民间美术学习环境的创设, 教具的布置也是创设学习环境的重要方面。在学生的画室中, 应该将大量的中原民间美术的精品置于其中, 像前文提到的朱仙镇的年画、淮阳的小泥塑等等, 因为是中原民间的产物, 学生对其有亲切感和认同感, 使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艺术氛围之中, 同时形象的艺术语言易于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欣赏情境, 从而激发其创新冲动。
根据精心选编的课业内容而设计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也是教师需要创设的另一种学习环境。要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创设他们不曾经历过的学习环境, 形成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氛围。在启发性教育的过程中, 可以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小组, 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民间美术分类学习研究。民间美术种类繁多, 且创作过程差别很大, 如果让一个学生全部学习继承, 显得并不现实。因此, 如果让具有同种兴趣的学生自发组织兴趣小组, 在学生内部营造一种学习环境, 相信对他们的创新力的激发有一定好处。
同时, 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完美情境, 成为促进艺术情感的载体, 可以取得教学最优化效果, 从而刺激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联想和灵感。例如, 在民间美术欣赏课这一教学活动中, 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通过清晰的大幅展示、精彩的专业讲述, 同时配以当地的民间乐曲创设情境, 完成对美术作品的形象、线条、色彩、肌理、空间等视觉直观性的再现。这种情境能给民间美术学习带来一种新的感觉, 其效果往往出乎意料地得到学生的认同。学生们经常会因此表现得异常活跃, 从而增进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其间, 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周围事物有了一个新的审视, 逐步培养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敏感。
三、引发创新思考方式, 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创新能力是人最可贵的能力之一, 是“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 它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 其核心因素是创新思考能力。创新性思维则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 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创新性, 缺少创新思维的训练, 创新也就缺少了桥梁。所以, 教师在民间美术教育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在中学民间美术教学中应尝试通过“求异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其目的在于产生和提出新颖独特的设想。这目的决定了它是一种开拓未知领域的认识活动, 是向多个目标寻求答案的思维, 所以, 应放弃以往的整齐划一的灌输和训练的方法, 可采用设疑导入、感知引导、合作探索、自由创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 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 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 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通过多种途径摸索和试探, 获得美感经验, 进行艺术表现, 形成发散性思维多面向、多角度观察事物, 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的习惯。关于民间美术课业布置要具有灵活性, 使求知成为一种活泼的探索和思考体系。
要采取多种表现形式和方法,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开拓创新。例如围绕同一民间题材, 在表现手法上, 可以勾线填色, 注重线条的生动性和情趣性;也可以是色块组合, 变固有色为主观色, 形成特殊的情调, 对原先的民间美术作品进行自我改造, 色彩或对比或调和, 或是同类色渐变。在造型设计上也不用呆板的规定, 完全模仿原生态民间美术的造型形式, 可以简练概括或夸张变形, 也可任意置换, 或分解组合, 或异物同构, 获得一种追求形体的新奇感觉, 以一种全新的观察方式看对象, 进行创新性表现。
现代教育提倡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我们的美术教育经常只是停留在对感觉的描绘上, 没有摆脱纸和笔。而围绕着学生喜爱的题材引导它们通过观察和想象运用平面和空间的不同手段进行表现, 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又使其对于材料与物体之间的联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四、注重教学评价方式, 继续引发创新思维
民间美术课程评价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放弃陈旧的、与时代不相适应的评价标准, 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设性地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上, 尝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和个体的差异性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一) 注重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教学结果是静态的, 而教学过程却是动态的。为此, 要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致力于动态的过程评价, 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 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 其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学习。作业评价则是种静态的评价, 这过程要把创新性思维作为衡量学生作业的重要标准。作业评价反馈要及时, 不能拖延。
(二) 注重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中学民间美术教育要改变教师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以及教师自评、同行评价的促进作用, 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这种评价方式能改进教学,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得到最好的开发。
(三) 教师要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 多给学生以鼓励性的评价
在指导的过程中, 切不可要求以一成不变的尺度去看待学生们的作品, 要用赞赏的态度去欣赏、去发现学生身上乃至作品的优点和微小的进步。学生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或艺术认识, 虽然并不成熟和完美, 但只要有此优点, 就要加以肯定, 因为, 这其中有些特点, 很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新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通过这种赏识教育使学生增加自信心和勇气, 让其在心情愉快的情绪中以活跃的思维完成创新性活动。
综上所述, 中学民间美术不应该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才能的发展, 创新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态。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研究采用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把民间美术教育延伸为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 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保留火种。
参考文献
[1]倪宝成.大河风———河南民间美术文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
[2]刘道广.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2.
[3]王宁宇.中国西部民间美术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3.
[4]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4.
浅谈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篇8
一、教师方面因素
1.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些教育专家对人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 认为情感也是人的素质, 并且是最重要的素质, 从现实来看, 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 指导学生情感实践, 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情感。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减弱, 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 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情感教育, 原因就是许多美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 也就是所谓的真教育。陶行之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由此可见, 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 要有利用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
2.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能根据美术学科的冷暖特征及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及评价方式。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 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 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
3.教师在教学时要付出情感
美术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 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 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 理解你, 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 理解你, 关怀你……”由此可见,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情趣, 自己要感情投入, 教学时精力充沛,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 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 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 以利于情感的沟通。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由于美术学科不是考试科目, 许多美术教师常对学科歧视有情绪, 上课时不够投入;又加上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压力也越来越大, 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 把美术课上好, 这也是我们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有许多美术教师做得很好, 他们在上课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 关注自己的课堂, 关注自己的学生;能以饱满的激情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使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产生情感激励。
二、学生方面因素
1.通过自我感悟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让学生自我感悟艺术作品,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感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应的情感、情绪,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放得开,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让学生学会学习。
2.改变学习方式, 发挥主体作用, 树立自信心
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 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是学习的主体, 如何在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 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 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 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师生之间要加强情感交流, 同绘美好图画共奏和谐乐章
关于美术创新教育的思考 篇9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现代美术素质教育是以鲜明的个性发展去体现教育智慧的,单一的美术教育模式是绝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美术教育若要立于世界美术教育之林,必应在研究人和社会多样性的基础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美术教育。可以预见,未来美术教育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发展社会智力和发展人的智慧,美术教育的目的将更多地指向人的素质教育。当前,我国教育界正积极探索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美术教育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面对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怎样革除教育教学中的弊端,全面发展美术素质教育,开创美术创新教育的新局面呢?
转变教学指导思想,鼓励艺术创造性
思维,尊重学生主体性
首先,应从过去强迫、灌输式教学指导思想向启发、引导式教学指导思想转变。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非单向的灌输。现代青少年无论是道德观、价值观,还是艺术思维方式和方法,都与五六十年代的学生有很大差别。它们思维敏捷,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寻求心灵自由的思想已远远超过他们的长者,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已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泛泛说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曾经十分稳固,但从历史长河中看,绝没有永恒不变的格式或标记。特别是艺术多样化的今天,如果一味灌输某种观念,强迫接受某种思想,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确定启发、引导的教学观念,形成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教学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旗帜鲜明的鼓励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创新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动力与灵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行为符合社会需要,从而激发起大胆创造求异探索的勇气豪情。美术教师要毫不含糊的表明自己鼓励学生创新,支持学生大力创新的态度。让学生真正彻底地抛弃思想顾虑,树立以创新为荣、为美的意识,勇敢地开创广阔的思维空间,增强创新动力。现代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精神创造。”很显然,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被看作现代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追求。然而,我们的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过去一直被模仿能力的训练所替代。模仿成了一些人顶礼膜拜的尚方宝剑。模仿越像,似乎越意味着教育教学的成熟,完全不顾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并且许多教师还据此沾沾自喜。把学生的头脑限制得死死的,学生没有一点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满脑子只有模仿而缺乏创造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当然,美术教育并不是不应有一点模仿能力的训练,模仿能力的训练作为基础训练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模仿一旦成了最终目的,灌输便出现了。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其结果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的逐渐丧失。
尽管目前对于创造力怎样被传授以及如何施教还有待探索,然而,这决不应成为坚持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借口。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我们的思维,而不是将他人的思维硬塞进我们的思维。”事实上,著名心理学家马克斯·威恩曼以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关于“提出丰富问题本身即是一种巨大创造”的观点,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養也是适用的。
再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大胆想象,呵护学生的“异端邪说”。现代教学论认为,人的主体性生来具有,而尊重意味着对人人都是创造个性价值的欣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而学生越是觉得他们是自主的,越能激发其个人成功感。因此,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提出丰富问题”所寻的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而许多教师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往往只体现在口头上,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一次又一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甚至变相地摧残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在一次次的否定当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得越来越苍白。绘画、回答问题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被老师痛斥为“不好!”学习变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甚至一点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能死记硬背进行临摹,以求万无一失。
青少年充满活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然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权力。他们的潜能遭到压抑、热情遭到打击、身心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摧残……他们在极其沉重的压力下艰难度日。他们人生中的这段本应是丰富多彩的意趣盎然的洋溢着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的日子,现在却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愁云密布、凄风苦雨……
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教育后,变得呆头呆脑、循规蹈矩,完全成了一台复印机,那里还有半点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言?
而西方一些学校的教育方式给了我们不少启迪。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每一个“异端斜说”都备加呵护。例如包豪斯学院的教师有一次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要求用相同尺寸的纸折叠飞机,从顶楼抛下,最后落地者为最佳。第二天,各式各样的飞机做出来了,一位学生获胜并受到特别鼓励,该学生的设计方案与众不同,就是一张白纸。
我国的的教育太缺乏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土壤了,美术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大胆想象,不亦步亦趋,呵护学生的“异端斜说”,教育才会大有希望。
转变教学模式,鼓励大胆表现,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应从封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过程不同于简单的物质接受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活动。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真诚地同学生交心,交朋友,交流思想,交流意见,变封闭为开放。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观表现为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时间上的拓展表现为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就是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从而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引生活活水进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机活力,加强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实践、关心社会的道德品质;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通才教育,就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增强教学的综合性。毫无疑问,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将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注入催化剂,装上助跑器,插上腾飞的翅膀。
其次,树立民主平等观念,鼓励大胆表现。民主平等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在美术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不是固执已见,敢于说他人没说过的话但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书本中的“定论”挑战但不是无知妄语,敢于对教师在课堂上不合适宜的说教说“不”但不是蔑视师长,敢于坚持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但不是离群索居。在美术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已经没有了满堂灌和注入式的陋习,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教师给了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表现的可能,机会是均等的,参与也是公平的。
再次,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如果缺乏肯定和激励,习惯于责难、讽刺,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失败的自我意象”和消极心理。这种现象在美术教师中尤为突出,当教师不经意地对学生说:“你画得不行”或“你看别人是怎么画的”时,并没有意识到对他们的积极性的挫伤,这也往往会使大多数学生在不敢回答问题的阴影中越陷越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而欣赏的肯定便是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是培养学生成功感的方法之一。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欣赏,其心情是不可言喻的,学生的作品被老师肯定,必然会增强他们的成功感和信心,以主动愉快的心情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达到师生双边活动的高度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期也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以促进少儿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和鼓励那些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真实情感但技巧不成熟的学生,并在打分时给予倾斜,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被迫变为自觉,心情会变得愉快,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说得好:“不要把学生的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把它当作被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角色是点火种的。”因此,培养诱发学习兴趣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而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产生和保持起到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
转变教学方法,鼓励个性审美,
倡导学生的独立性
首先,应从以共性为主的教学方法向以个性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创造性的培养与学生个性密切相关。个性发展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教学的差异性和个别适应性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明显趋势。因此,教师不仅要讲“均衡和谐”“对立统一”等一般的艺术共性和规律,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基础特点等因材施教,开发他们的艺术潜力。这需要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个性化艺术探索中的闪光点和微小进步,都能及时发现,及时指出,及时表扬,以“成功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共性的教育,忽视甚至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只讲全面发展,不讲个性发展,将全面发展解释为平均发展,“门门五分”才是好学生。学生的个性才能受到抑制,特别是压制了那些奇才、怪才、偏才和狂才。
其次,鼓励个性审美。个性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独一无二的具有创造性的自我外在形象。美术教育的审美是使学生不仅能学会欣赏作品,而且能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判断。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审美能力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艺术史家奥班恩在谈到对学生个性的忽视时指出:“我们教育制度中最大的罪过之一就是将学生强制纳入预定的模式中去,而不管这个模式是否适合他的个性。”在过去的美术教育当中,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划一、封闭、标准、机械和服从,最终都是以扼杀学生的个性,牺牲学生的创造性为代价的。“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为什么建国五十多年来,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就是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国内也没有一个得諾贝尔奖的,这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要倡导学生的独立性。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学生的真正自我都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因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立性,努力开发他们的艺术个性。如果教师用建议、商量代替过去的限制、干涉,学生会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了尊重和理解,从而有利于个性的开发。格罗皮斯1923年在《包浩斯的理想与实现》中说:“艺术不是由别人给予的。设计无论是想出来的,或是凭本能创造出来的都是依个人的嗜好产生的。”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个性为着眼点,倡导学生的独立性,把学生的个性差异看作是一种可供挖掘的创新资源,尊重它,保护它,发展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例如,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越位”和“越轨”的言行给予适度宽容,使学生真切地感到有一个“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空间,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幽默感、独立性、独特性、恒心、一丝不苟等人格特征给予必要的尊重,使学生深切体悟到自己主体地位的存在。坚持个性化教育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要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化,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大胆地理直气壮地进行英才教育,促使超常和冒尖的学生特殊发展。
完成三个“转变”——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进行三个“鼓励”——鼓励创造性思维、鼓励大胆表现和个性审美;做到三“性”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倡导学生的独立性,不仅是每一个美术教师的职责和现代美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更是整个美术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美术教育的归真与创新 篇10
一、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通过教师示范, 能够让学生近距离观察, 直观地了解美术,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到教师的美术技能, 看到教师现场作画, 学生对教师的羡慕和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 故此, 能够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专业形象。为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必须灵活选用示范方式。根据不同的示范目的与意义, 主要有启发性、指导性、修改性、展示性四种示范方式。启发性示范, 主要是以教师示范来启发学生思路, 让学生获得灵感。指导性示范就是教师将创作过程、方法、技巧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由直观地了解。修改性示范可以分为集体与个人两种修改性示范。展示性示范主要是将创作一幅画的整个过程或是某个局部展示给学生,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视觉感官效果,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美术教育实践中, 必须选用合适的示范方式。在教学《双胞胎》 (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 时,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对称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 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创作一幅有主题的画面, 体验创作的乐趣。首先, 教师可以将几幅范画展示出来, 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说出其共同点, 故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然后, 引导学生观察范例, 说出其表现“双胞胎”的方法:对折剪、对折印、对折画。借助, 教师示范, 确定好主题, 进行主体造型设计, 将背景添加进去, 最后, 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制作对称图画。
二、注重回归到生活中
美术源于生活。教师应将美术教育回归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中美术元素的存在。因此, 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 要注重生活元素的应用。
一是根据生活设计美术教学内容。在教学《我和我的小伙伴》时, 通过让学生欣赏用泥塑制作的小伙伴形象, 并作观看相关资料, 充分调动学生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了解儿童、少年、成人的人物比例。通过观察、交流, 认知小学生不同姿势下的不同比例关系, 站时约6个头高, 坐在椅子上约5个头高, 席地而坐约3个头高。然后, 引导学生尝试制作, 指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对小伙伴及相关情境的回忆, 创作出富有生活情趣的组群泥塑作品。二是注重教学方式与生活相衔接。就是要拓宽美术学习渠道和空间, 让学生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学习美术。如在教学《愉快的春游》时, 在条件允许和确保安全的情况下, 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春游活动, 让学生在春游实践活动中, 走进大自然, 欣赏大自然的山水, 近距离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等, 开展一系列的有益的活动, 还可以开展实地写生, 将愉快的春游活动画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而且可以最大可能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充分发掘学生创作灵感, 增强学生的感悟,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 以此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在归真中谋求创新
归真的根本目的是回到美术教学的主体和本质, 在牢牢抓住美术艺术本身实质的基础上, 要谋求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不断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水平。
一是坚持现代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在美术课上, 可以将多媒体应用与传统的示范讲解相结合, 如在教学《万绿丛中一点红》时, 可以向用多媒体将相关照片展示给学生看, 给学生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 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 然后再邀请学生参与,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坚持正面激励评价。小学生大多喜欢受到别人的关注与肯定, 因此, 教师要坚持正面激励引导,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热情。譬如在教学《礼物的外套》时, 开展展示制作比赛, 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学生得到一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对他们的美术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赞美, 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对表现欠佳的学生不能严厉批评, 而要耐心、适当地引导, 让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放松的学习环境中, 鼓励他们大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和想象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美术教育的归真是基于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实质, 重表象轻内涵的问题而提出的, 在切实抓住美术本质的基础上, 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根据新课堂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教育质量, 为构建高效的小学美术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芳.羌族地区美术教育的本土与创新[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2]郑以墨, 王阳.论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08:75-78.
【美术创新教育的实施】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06-02
创新思维的美术教育08-12
美术创新教育07-20
高校美术创新教育05-28
小学美术创新教育09-29
小学美术创新教育刍议07-03
幼儿美术教育创新12-24
美术教育贵在创新11-07
美术创新教育看法论文12-20
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