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

2024-06-02

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通用12篇)

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 篇1

摘要:美术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在小学阶段, 进行美术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形象记忆的能力, 和观察的能力。是对小学生的意识以及性格培养的最佳时期, 美术教师应抓紧这一关键的时期, 利用美术的丰富性, 以及教学的相对的灵活性,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将从创新思维的内涵, 以及小学美术教育阶段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两方面分析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

小学美术的传统教育, 主要是以传授经验为主, 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适用于培养标准化的人才, 在应试教育阶段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新课改的轰轰烈烈的开展,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发展要求, 特别是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新课标特别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美术教育则被认为是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最为有效的学科。

创新思维也就是思维的独创性, 它是指思维的创新。在实践的过程中, 除了要求善于发现问题, 分析思考问题以外, 还要求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过程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的过程。独特性, 以及新颖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智力以及能力, 从而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是最主要的形式。美术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学科之一。美术的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创造美术作品, 以及解决美术的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形式。

创新思维具有两大基本的特点。其一, 就是创新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 是二者的统一。直觉思维是对事物的直接的领悟, 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逻辑思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是思维的基础, 它与直接思维有着必然的联系, 只是形式表现不同而已, 直觉思维是逻辑思维的简缩, 以及概括, 他们同位创新思维的基础。其二, 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和符合思维是相互统一的, 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 多端性, 强调对一个问题展开多端的思考, 寻求答案, 辐合思维则是根据已有的经验, 寻求一个正确的解释。二者在创新性思维中是缺一不可的。离开发散思维就没有众多的假设, 结论, 同样, 没有辐合思维就不能在众多的结论中找到最具有价值的那一个。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决定学生发展的前途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往往只是重视于知识的灌输, 以及相关的技能的培养。这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活泼好动, 正处于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 可塑性强, 因此, 对于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小学美术教育阶段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 关于自主学习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美术的教育阶段, 对于小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 大胆质疑, 不断的进行探索的习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要使学生具有自己的独特构思, 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尤其着重培养小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以及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训练小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提高形象思维水平, 培养学生自己去观察, 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创作,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改变以往的教师主体地位。

教师还要对学生做经常性的发散思维的练习, 引导学生养成多角度和多方位的观察事物的习惯。例如,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打破常规的创造性的对于事物的表达练习, 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进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意识。

(二) 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相关情境的构建。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小学生的探究练习, 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探究平台。首先, 要创建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的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 而且要肯定学生的成果, 从而建立起较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得学生能够较为轻松的进行学习创作, 这样更加的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兴趣对于美术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不断的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激发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生日贺卡》这一课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 不光是贺卡的内容, 而且包括贺卡的形式, 不仅可以是绘画的, 也可以是布贴的, 剪纸的, 外形也可以是多种的形式, 折纸式的, 心形的等等, 在创作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 合理的进行评价。

在小学的学习阶段, 小学生尤其注重教师的相关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 以及对于美术学习的信心。因此, 就要求教师在对小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评价时, 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应看到学生创作的积极的一面, 还应考虑学生的不同特性, 多看到学生的进步,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程度上获得成功的喜悦, 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以及创造性。而不能, 采取简单的单一的评价标准, 不仅不利于学生的集体成长, 而且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竞争机制, 在表扬优秀的学生的同时, 激励了其他学生的不断努力, 创新。仍以《生日贺卡》这课为例, 教师对于学生完成的作品, 进行评价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 要看到学生制作的贺卡的优点, 或是内容, 或是形式, 要看到学生的努力, 多多的鼓励学生, 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意识, 使得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教师要创建相应的平台,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构建, 同时教师要掌握科学合理的评价技巧, 以鼓励为主, 不断的激励学生进行美术的创作的活动, 从而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最后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质, 使得自己首先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 然后去影响自己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黄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 2012.

[2]张翔.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下) .

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 篇2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生的创新教育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其中,小学美术课的创新教育是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应运而生的,因此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中注重创新和探索,给小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学习环境。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小学美术教学经验,具体谈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应用创新教育。

一、多渠道获取教学信息,触发创新灵感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在传播。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很多新技术、新成果都在逐步出现,这也使信息收集更加方便。小学美术教师要准确、及时地获取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更新自己的观念,使美术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美术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储备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才能够在教学中触发新的灵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比如互联网、图书馆、电视、报纸、杂质、书店等。对此,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去收集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小学生喜欢看电视,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回家以后观看一些趣味绘画或者手工制作方面的节目。这样既满足了小学生看电视的需求,又能够使小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收获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小学生自身的成长。其实,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不断完善体验过程的前提卜,实现高效课堂和创新课堂的目标。

二、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适应时代发展

要想在教学中创新,要想使小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美术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够在教学时向学生传达新颖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许多小学美术教师具备过硬的绘画技术,但是在教学上却思想落后,教学单一枯燥,使小学生不愿意在美术课堂上发挥优势,主动学习。新形势下,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意识到传统教学已经不适合现代化的社会了,必须大胆创新教学过程,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教师的言谈举止和道德素养,所以,美术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运用情感激励的方式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小学生树立榜样。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美术教师要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卜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普遍应用,给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便利。因此,美术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更加活跃和生动,让小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三、美术教学要联系实际,提高创新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美术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时增加生活化的互动与实践,促进小学生形成创新能力。通常,小学美术教学都是由美术教师先画出范画,然后学生进行模仿绘画,最终学生画出来的作品都是相似的,毫无创新可言。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适当增加生活中的例子,吸弓}小学生的兴趣。比如要教学生画小狗的时候,我会让小学生提前观察自己家里或者邻居家里的小狗,对小狗的外形有个感性的了解,然后在课堂上让小学生凭借自己的印象先去绘画。因为学生观察的小狗各不相同,如有的学生观察的是沙皮犬,有的学生观察的是藏葵,有的学生观察的是普通的`柴犬,所以学生画出来的小狗也是千差万别的。当学生绘画出现困难的时候再由美术教师进行详细的逐一指导,这样学生画出来的小狗就会非常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符合现代化美术教学的要求,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生活中还有许多对小学美术教学有帮助的资源,需要美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训练创新思维

美术创新教育需要积极的课堂氛围,小学生要勇于探索,教师要注重引导。一堂高效的美术课并不是教师教授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小学生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活泼爱动,喜欢新鲜事物,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美术,提高对美术的重视程度。同时,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也是值得关注的。如果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美术课,那么这堂美术课就没办法发挥真正的作用。美术教师应该经常与小学生互动交流,在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不出现差别对待的现象,给予小学生公平的待遇。美术教师还应该积极地训练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实现创新教育做铺垫。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有很多,在教学中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只要是对美术教学有帮助的策略都是值得推广的。我经常运用的方法是游戏教学法。比如教学生画人物表情的时候,我会先让四名学生站在讲台上,分别做出喜、怒、哀、乐的表情。然后,我让小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各种表情,画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物表情。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新进行目标定位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考试得到好成绩,所以很多教师和家长都着重地抓小学生的成绩,对于美术课并不重视,使得美术课无法正常开展。其实,小学美术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备课程,通过美术学习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优化。其实,小学美术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目标定位错误,不符合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因此,学校要对美术课提高重视,增强软硬件设施,进行校园宣传,使学生家长和全体教师能够重新认识美术课。同时,美术教师需要对小学生重新进行目标定位,课堂教学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积极建立新型教学目标和教学关系,满足创新课堂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阶段;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培养措施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成为现阶段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下文中笔者主要就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以及有效开展措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希望对于小学阶段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推行,对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创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传统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即可,但是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跟进,现阶段小学美术课程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就美术活动以及教学的开展来说,美,是最高标准和规范。所有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能为美术活动创造相应的栖息地和自由活动的空间。因此,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话,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可以完全跟随自己的感觉去创造一些美的符号或者形象。在学生进行美创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为学生的自由想象创造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2.小学美术教育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就小学美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还会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而这一点也这正是小学美术教育所需要的。当教师在美术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去了解生活中的美术,在这一过程中,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去重新调整视角,对生活中、学习中的美术角度进行新的定义,那么从潜在的层面讲就是要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一个新的提升,只有在提升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的前条下,学生才有可能将所有的情感以及感知的要素融入具体的思维创作中。

二、小学美术教育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小学美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就小学美术思维创新教学来说,主要包括了对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以及想象力思维的培养和养成,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1.良好的情景设定

有关调查显示,只有当大脑处于放松状态时,思维能力才能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发展特点,对情景进行有效的设定,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和环境。比如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对教室的环境进行别样的布置;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在户外开展美术教学,当然如果采取后面一种教学方式的话,首先应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做到组织性和纪律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改变教室的格局营造一种适合学生思维发散的氛围之外,还可以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尽量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2.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小学美术课程教育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外,还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就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支撑思维创新的基本要素。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塑造学生对有形物体的塑造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定一些特定的物体,让学生进行现场绘画,或是指定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或者现象,让学生凭借想象能力进行绘画。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对于学生基本绘画功底也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途径和培养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小学美术教育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身肩负的神圣教学使命,站在学生角度对具体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争取为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海燕.浅析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1(6):144.

[2]张亚军.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3]高翔.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226-227.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健康发展, 而关键的就是思维培养, 思维品质的特点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创新思维就是思维的独创性, 是思维的创新, 另外创新思维还包括流畅性和灵活性这两大特点。

小学美术是通过对学生的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等内容入手。针对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就是儿童在创作美术作品、解决美术创作时出现的问题时表现的一种思维形式, 具体分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四个过程。

二、创新思维教学原则

1. 民主平等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民主平等就是指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民主、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平等, 根据小学美术教学灵活多样的特点, 教师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 打破传统的教师权威、神圣的教学理念, 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 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性。

另外, 结合我国现代教学各地区差异的教学环境设施特点,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师生共同建立一个理想的美术工作室, 充分发挥集体力量,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美术课堂的一员。

2. 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教育原则

小学美术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科,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的思考,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对学生的作品以表扬鼓励为主, 不能批评错误, 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良好的作用。

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他们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对教师有依赖和模仿心理, 把教师视为神圣,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3. 传授知识与创新思维培养相融合

思维的培养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 能力和知识共同发展, 知识的掌握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 能力又是习得知识的重要保障, 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注重有效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法, 高度概括的示范讲解, 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为关键。

三、创新思维教育方法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只是在培养画匠而非画家, 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自身情况根据教材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 儿童的美术创作是根据自己对事物的印象来画, 比如利用几何图形、散文诗歌中的画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将枯燥静止的画面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并配上声音。

2. 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是指在学校教学情景下,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 交往互动的过程,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 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小学美术应打破传统美术知识框架, 探究性的学习美术知识, 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对美术世界的好奇心、问题意识来开展美术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创新思维培养措施

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指的是儿童在美术创作时, 对美术相关问题的思考表现出来的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冰融化了是什么?是春天”这是一个表现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好的例子, 教师在遇到类似的情况下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肯定学生的回答。儿童的创新意识与生俱来, 如何激发激活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引导, 首先教师就要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想给予肯定和鼓励,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 在学生对事物探索的过程中, 创新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

2. 创设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环境

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处于一个感性的阶段, 这些感性认识来源于多彩百怪的大自然, 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要为学生创设外部环境, 对儿童的创新思维进行激发。比如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带领学生回归大自然, 共同探索大自然的魅力, 亲密接触大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在学生对大自然有所认识和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爱好, 用彩笔、橡皮泥等材料将自己心目中的大自然描绘出来, 教师鼓励学生多尝试、多观察、多思考、多接触, 促使学生将自己潜在的创新思维发挥出来。

3. 注重教师在教学的示范作用

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前提下, 首先教师要做到自身的创新, 教师肩负着为小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培养美术能力的双重任务,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 教师做到创新, 学生就会对教师行为模仿, 这些从根本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

结语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新、创造, 善于向学生学习, 尊重学生个性, 学生自身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培养激发, 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才能在教学中树立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五一等.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二十一世纪基础美术创造性教育模式研究[J].1999-2001.

[2]曹建林.在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结合点上探求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J].前沿论坛.2003.3.

[3]张昳丽, 周玲.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审美化探究——以大学语文教学为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2) .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解析论文 篇5

【摘要】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基础,当两者结合起来,教育的创新研究就会显得至关重要.小学阶段作为求学生涯的基础阶段,对今后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改革以前的教学模式,打造创新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当下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也逐渐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探讨和分析,希望为广大同仁的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一、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整个学习阶段开始的基础性学科,在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的好坏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各个方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小学数学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创新,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教学的目标、模式、方法进行革新,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新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大胆地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为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然后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小学数学的教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但是还是存在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自己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边被动地听,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同时这样教学目标不明确的讲授也与课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学手段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理念也在日渐深入人心,但是一些教师在消化吸收这些理念和原则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和偏差,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真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有些并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改革创新的针对性欠缺.

(三)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实施也在逐渐加强,学生的学习负担渐渐轻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新教材中学生实践练习的部分还是很少,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训练和强化阶段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因此,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在课堂的教学中逐步增加实践的部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课堂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是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去学习和思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教师主动让学生去思考,去大胆地从多方面、多维度去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充分开动脑筋,主动和独立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得到答案,也在充分思考后得出具有自己创新性的答案,这在促进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上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基础或简单的问题时,教师扮演的应该是一个鼓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多角度看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趣味性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教育行业也没有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中都能发现多媒体教学的影子,其中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变化多一份敏锐,多一份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其他的失败教训,注意整合和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资源.运用这种新型的多媒体,可以替代传统的枯燥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多元素的教学让学生接受起新知识来更加容易便捷,形成一种新的独立与多样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趣而生动.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小学数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创新和改革,创新的教学方法应该本着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为宗旨,为此,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和提问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加减法的交换法时,可能有的学生在教师讲授完加法的交换法后,会问减法的交换法怎么去操作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该责备学生或是马上告诉他问题的答案,而是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去提问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后再去进一步讲解减法的交换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然后在加减法中发现数学思维本身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不断的摸索中得出答案,同时还能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掌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9):180.

[2]李书棉.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学周刊,(2):159.

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的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件事物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学习,这就为创新思维提供了基础。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去学习美术,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场所中学习,增加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兴趣高涨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像洪水一样源源流出。

二、营造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表明,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心情舒畅的情况下,想象力、注意力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的状况中,非常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学习环境,广泛的接纳学生的兴趣,并支持他们的发展,使学生感觉学习只是一种娱乐。例如,在学习《愉快的课间活动》时,教师组织学生集体玩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戏,虽然是在上课,但却让学生感觉像在课间一样自由的玩耍,消除学生对课堂的那种压迫感,使学生自由的发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完成美术学习任务。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更有利于学生做出大胆的设想,激发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美术教育的本身在于创造,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小学美术教育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创新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善于创造情景,使学生融入其中,并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抓住有力的契机,使学生创意出新。例如,在教学《小鸟的世界》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很好地了解小鸟与大自然的关系,可以带学生到树林里去感受,使学生身临其境以此来活跃思维、激发兴趣,从而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思维都比较灵活,只要教师善于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并创造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美术中展现自我个性,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陈洁.浅析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1).

[2]姚爱华.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1(10).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华县金钼集团寺坪小学)

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 篇7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使学生能够在美术教育中获得真实的提高。

一、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与管理相对严格,从主观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具体地说,教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绘画或鉴赏,不允许学生进行自主的创造。这就是对学生创造性的磨灭,并没有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提高。

因此,教师要通过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可以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创作,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以《染色游戏》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不再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不再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念进行美术活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和理解进行染色,可以选择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角度,顺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合理利用小组交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合理利用小组交流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学习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同时,在小组交流中,学生能够在交流与互动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能够学习与借鉴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角度。

在此活动中,学生就会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意识和习惯,能够从新的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能够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美术创作。让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形成,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思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篇8

一、小学科学课程创新教育的问题分析

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 钱学森先生曾提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现在的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没有按照培养具备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标准去办学和做教育。然而作为小学开发学生好奇心与创造力最有利的科学课程, 它的创新教育却开展得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 具有以下几点:

(一) 教育观念的陈旧老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孔孟之道历来得到我们的尊崇,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 实现“大一统”[1], 为政府培养合格的官吏和驯服的臣民, 使教育内容大多是类似于儒家经典的统一教材, 重点放在了教人如何做官上, 而轻视了科学技术。“我国的传统统治文化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礼治文化, 其核心是对‘上’的顺从。奴性的本质是一种对‘上’的依附性人格, 其形成正是传统礼治文化的长期浸染。”同时, 相对于古代君王的权力通过刑罚、奴役来体现君主的神圣权威, 而现代的权力是通过平和的方式使人在顺从的前提下达到权力所定的目标, 我们称之为规训。“规训权力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学校教育首当其冲。在教育异化为规训的背景下, 教育迎合了礼治文化, 实现奴性的再生产。”[2]这种“奴性”, 使人们不用独立思考, 也不敢独立思考, 他们再也不用想着创新, 做出一些新的东西, 也不敢于创新。这种观念使得小学科学课形同虚设, 并没有发挥出它的实际效用, 认为科学离我们甚远, 科学课的真正作用也被我们愚昧地抛弃了。

(二) 教学过程的陈腐老套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观事物好奇心强, 有些学生知道的自然知识比教师还多。往往当教师为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尝试给他们一些自由空间时, 学生的问题会汹涌而至, 有时甚至会让教师难以招架, 于是为保证教师的权威性, 只能压制学生的大胆质疑。“教师以种种认为合适的方法来保持学生对他的敬畏:保留一些东西不教给学生, 或者要求树立个人的权威以及学生的盲从。”[3]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和家长往往喜欢学生顺从自己, 或是对成人的观点表示赞同,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想法, 这在学校课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久而久之, 学生渐渐丧失发问和表达不同意见的冲动和能力, 这是对儿童可能发展起来的创造力的最大障碍, 也是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础性破坏, 这是小学教育中特别要警惕的问题。”[4]

(三) 教学方法的机械呆板

为了追求高分数, 强调标准化教学, 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 有的教师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懒得实验, 责任心强点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采取“发现法”, 然而所谓的“发现法”也变成了“机械式教授法”。比如, 在讲授《搭支架》一节中, 为了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强, 有的教师就会摆出许多模型支架, 其中只有三角形的支架没有倒塌, 用此法暗示性提问什么形状稳定性强, 以此让学生学会这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通过这种‘暗示性的提问’或者某种别的教育方法, 从学生那里‘引出’教师所希望的回答。”[5]这种方法是讲授法的变种, 把奇思巧妙的科学让学生生吞活剥。

(四) 教育评价的单一僵化

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重在强调每节课的认知目标达到与否, 并把它作为评价一节课好与坏的标准, 这样就完全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课程改革要求课堂应该是自主的、开放的, 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动态多变的,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的需要随时做出调整。然而, 当一堂课气氛活跃了, 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兴趣, 他们往往会提出很多新奇问题, 教师也因此陷入两难局面: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新意值得研究, 另一方面如果花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计划显然不能及时完成。于是经过权衡, 教师只有对那些问题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同时, 传统教育强调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与整合性, 重视知识的记忆和重现, 学生掌握知识的量和准确度成了教师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 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硬性指标。这种单一层面的评价标准造成对评价的方向性指导, 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科学课有效实施是创新教育的途径

(一) 创新理念的培养需要教育观念的创新

培养科学课教师拥有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科学课的启蒙阶段, 教师往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也要转变教师的观念, 培养创新型教师。首先, 教师应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 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其次,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不能“一刀切”;再次,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 在科学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并认真解答他们的问题。因此创新型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且还要担任更多的角色。“孩子的成长需要懂得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潜能, 能用自己善良的心灵、才智和运用教育技术对孩子产生影响, 以自己的全部心血培育具有健全心智的新生一代的‘灵魂工程师’。”[6]

(二)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学过程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注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上来, 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7]人对活动的态度有三个等级, 最低级的是被动应答, 第二个等级是自觉适应, 这两种反应都是有外界情境所引起或者是他人提出的, 只是第二种反应是主体接受并理解了活动的内容, 这两种反应也是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所带给学生的反应, 学生在这种课堂中根本没有参与其中, 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最高级的是主动创造。这一等级与前两个等级最大的差别在于, 活动的目的、任务是由活动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提出的, 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 对主体来说是带有一种探索性与创造性的。”[8]在小学科学课《水的三态变化》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水从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学生为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为了实现自己提出的目标任务, 会主动参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积极追求科学的过程中, 体验成功的欣喜与失败的焦灼, 这样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学方法的创新

1.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建构广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的本质是建构, 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动地建构的过程。这有两种含义:一是这种建构强调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二是这种建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发明, 有创造性的方面。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启发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与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更多地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科学产生遥不可及的思想, 让他们发现科学与自身已有经验有着某种关系时, 他们才会主动去建构。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以及施展的余地。因此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习是他们利用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使之具有创新能力。

2. 开发学生多种智能

判断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 主要是看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自然环境下的创造力。智力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 而是由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八种智能要素组成的。小学科学中的创新教育应是一种开发智能的教育, 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 并发现学生在科学方面的各种潜能, 从多元角度培养科学创新人才。比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 教师可分别将两条塑料绳、一条塑料绳与一条金属丝、两条金属丝连接在小灯泡和电源上, 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灯泡的变化, 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接着让学生之间自己动手, 合作完成刚才的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学生实践过后, 教师顺势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 进而引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教学中, 挖掘学生身上尚未被开发与发现的潜能,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创新人格的培养需要教育评价的创新

人的创造能力只有在培养创造型人格的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全面充分地萌发, 并以一种健康、向上的趋势发展。

1. 注重发展的评价取向

创新教育教学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学过程。对于教师, 评价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积极评价, 注意教师课前课后的教学表现, 教师是否对上节课进行反思, 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更是对教师现有的发展特点以及对工作的态度和情感进行完整的综合的评定。对于学生, 评价不能以学生是否能说出正确答案来评价他的好坏, 要看他是否独立思考, 善于发问, 是否学会学习, 是否有开发的潜力, 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是否能够较稳定地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 关系到学生对学习乃至学校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涵盖教学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需求, 从而促进创新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2. 注重个性的评价标准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 他们既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 又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在创新教育的评价过程中, 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教师和学生, 就会使他们削足适履, 放弃个性, 也就无法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要采取个性化的评价标准来保护他们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创新性教育评价应在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个性化之间取得平衡, 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

(五)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我国科学课程的创新教育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来自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小学的科学创新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范围之内, 要充分发挥校外力量。社会团体可举办一些小学生奇思妙想的科学创新活动, 社区开放各类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航空管、艺术馆, 学生可以到具体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实地学习, 在做中学, 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接触科学、艺术以及文化创意的自由学习空间。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疆域可以扩展到网络, 允许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学课程, 并给他们一个可以相互交流、擦出科学火花的平台。这种扩大教育环境的做法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新霖.春秋公羊传要义[M].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9.

[2]蒙石荣, 蒋文宁.试论规训教育对国民劣根性的再生产[J].现代教育论丛, 2014 (3) .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4][6][8]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分析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 篇9

一、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

小学音乐课程长期以来就被视为是“副科”, 都是属于那种可上课不上的类型, 一个星期难得有一两次课程, 这种课程安排和学校对音乐教学的态度也影响了大多数音乐教师, 而现在音乐课却逐渐发展成为学校和家长的门面课程, 为了给学校添光加彩, 很多学校多专门组织了专业音乐队伍, 去参加各种文艺节目和演出, 这种突击式的、功利性的音乐教育态度, 不仅耽误了部分天赋高的音乐人才的发展, 同时也无法提升学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和能力, 这种做法完全扭曲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初中, 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英语热情。此外, 很多小学音乐课程都比较老套, 其内容也多陈旧, 这也会加深学生音乐课堂乏味的感觉, 从而影响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

面对上述的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创新小学音乐教育就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一) 创新小学音乐教育观念

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提高对小学音乐教学要求和目标的认识理解, 转换其教学主体理念, 刺激、培养并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挥其主观学习的能量。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 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实际体验,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自主研究音乐问题、发现音乐问题并感受音乐魅力来培养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此, 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要不断刺激学生去发现音乐的美, 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 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去, 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的享受学习的天堂。

(二) 创新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素材

很多小学音乐教材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更新, 上面基本都是一些年代久远的音乐, 而在音乐歌曲层出不穷的现在, 小学生对于那些曲子都比较陌生, 对歌曲产生的环境也无法产生认同感,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就无法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 从而无法体会歌曲里面蕴含的感情, 因此, 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要更新其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 多多采用小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是比较有名的音乐素材, 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使得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上与时俱进。例如, 最近很出名的一个儿童的歌曲就是“爸爸去哪儿”, 小学教师把这首歌曲加入到学习内容中去, 并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对音乐内容、情节和感情的理解, 从而能够更好的体会到歌曲的内涵。

(三) 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比较专业、枯燥、乏味, 例如在讲解一年级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时, 按照以往的教学, 教师就是让自己先唱一遍, 然后一句一句带领学生跟着唱, 通过这种方式, 几遍之后, 学生学会了这首歌曲, 教师就会讲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内涵和感情等等。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 因此现代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先播放能够展示草原风情的课件和视频, 或者自己根据歌曲内容来制作成简短的小动画, 然后学生观看完毕后, 让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和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 然后播放这首歌曲的唱法, 让学生切实沉浸到歌曲中去, 领会到蒙古草原的明快、豪放、热情的旋律。教师还可以采用诸如:小组讨论, 背景导入, 角色扮演等等活动形式来丰富音乐课堂, 切实提高其教学水平。

(四) 创新小学音乐教学评价模式

最后, 小学音乐教学评价的方式直接明确了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内容和要求, 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模式, 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切实了解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 音乐教学重点关注之所在, 通过这个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与此同时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 改为综合性的、多元化的、多角度的评价模式, 例如即兴演唱、音乐游戏、音乐活动比赛等等, 把学生平时的音乐表现也列入其中, 综合客观的评判学生的音乐水平, 也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薄弱之处进行训练, 提升。而且这种方式也能够缓解学生对音乐考核的紧张, 有助于学生自如、轻松正常的发挥其真实水平, 便于教师掌握情况。

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 面对现在高标准的音乐市场和不断发展的音乐主流形势, 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勇于承担基础音乐教育的重任, 并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充实自己, 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从而达成新的教学目标。此外, 教师也要更新其音乐教学内容, 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 努力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为提高小学学生音乐素养, 推动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汪莹.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创新[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9) .

[2]徐丽娇.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创新的思考[J].黄河之声, 2013 (3) .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创新 篇10

一、灵活教学,开启数学创新教学的课堂模式

在过去,我们的数学教育课程模式采用的是老师在讲台上教, 学生在课桌上死板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来授课,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安静的课堂学习氛围往往是教师所期待的理想的学习场合,但是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的活跃性,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懂的问题不能够积极地及时提出来,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受到限制,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不能够做到及时的了解,这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的相当不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为此,我个人认为, 开设丰富的数学创新教学课程是相当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相对来说是较弱一点的,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会比较低的,另一方面,小学生往往不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因而,我们可以在枯燥的数学课程中添加一些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元素,从很大的程度上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售货员与顾客”的小游戏:选出一名学生来当售货员,假设出一些学习用品的价钱,如铅笔一毛三分钱,橡皮两毛六分钱,笔记本四毛五分钱,其他的学生来当顾客,发给同学们一些钱让学生拿着正确的钱去买学习用品,谁正确的话可以设一些小奖励,把铅笔、橡皮奖给谁. 在这样的小游戏中学生既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还得到了奖励,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懂就问,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培养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想象力是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很多的伟人科学家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创新的开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够做到. 因此我认为要想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 首先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而动手能力, 便是对想象力的进一步升华,动手能力即是将想象力落实于实际,最终作出完美的成果.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们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说,使脑、手、口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达到了统一和谐. 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发下我事先准备好的直径4厘米、6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直径并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通过亲自去测量、讨论,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最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所以, 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上的情景,使学生们产生一定的新奇感与求知欲望,从而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的问题:“同学们, 大家谁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们都回答:“知道,是圆形的. ”“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 ”学生都连连摇头. 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 ”(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 ”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 ”学生们一听,马上就议论纷纷,这时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同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我认为小学教学教学的创新从小培养起了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的创新性,使学生从小便在脑海中埋下了自主创新的种子,使学生在平日的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细心地观察、思考、归纳等等,不仅使自己对各种知识的认知有了独特的思想,不同程度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数学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 变成了学生日后不断进步,取得更大成就的垫脚石.

摘要:什么是小学教育?在广义上来说,小学教育指的是对满六周岁到初中前的孩子进行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小学教育的意旨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打下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以及做好初步自立生活准备的初级教育.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教学.

山区小学的创新教育初探 篇11

关键词:山区小学 创新教育 初探

一、目前山区小学创新教育所面临的状况

目前山区部分教师的创新素质着实令人忧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献身山区基础教育事业的精神缺失

由于山区贫困落后,导致山区小学教师的待遇普遍较低。经济上的巨大反差使多数在山区的教师感到“蒙受屈辱”,由此,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教师队伍很不稳定。

2.业务素质偏低

很多山区教师由于自身素质较底,水平有限,因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仍沿用过去的那一套,在分析、开发新教材方面显得力度不够,方法陈旧。

3.存在较严重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目前山区小学教师队伍的心理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不少教师往往表现出心胸宽容度不够、自我情绪失控等现象。教师如此不健康的心理,有意无意中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

4.正确处理好创新教育中面临的关系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说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但二者并不是并列的,教师这个主体是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因此,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山区小学创新教育工作的指导

1.领导的明确认识是山区小学创新教育的基础

山区小学的领导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认识是最为重要的,所以领导班子内部要统一认识。追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2.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山区小学创新教育的关键

首先,教师对影响学生创新行为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研究。其次,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

3.加强创新指导是山区小学创新教育的保证

山区小学创新要抓好试点,树立样板,典型引路。学校通过选择某些课程或班级为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学校领导要为试点的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扫除各种障碍,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然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三、拓宽创新教育途径,培养山区学生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

学生创新的欲望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也不是形成于“象牙之塔”,而只能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创新欲望的激发需要环境的创设,需要生活的经验。

2.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间接的创新体验

使学生得到间接的创新体验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其主要途径是实施教学模式的创新,即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间接的创新体验。

3.实现知识的综合化,奠定创新的知识基础

创新需要有力的知识支持。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在创新人才的素养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决不能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注重基础知识对立起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4.注重学科改革,开发创新思维的潜能

创新思维的训练必须引入各门学科及课堂的教学,并使之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5.开设创新课程,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课程在山区小学如何开展,必须遵循创新人才成长及培养的规律,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教育教学的特点,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精心设计,使之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并注重实效。

6.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情感

创新人才需要丰富的创新情感。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情感也是一种特殊的创新潜能,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无疑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因此,创新成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

7.给予学生以创新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的所有创新活动,包括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以及创新活动课程的开发等等,都必须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的保证,这在创新教育的设计与实施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各种创新活动场所的建设,给学生创新以更多的空间,在创新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在山区小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建立有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和措施。教师必须要同心协力,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并要拓宽创新教育的途径。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活动。这样,才能把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渗透到山区小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序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年永新,杨树兴.教育研究,1999

2.胡庆芳.论美日苏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吴一平.创新教育导论.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

4.刘纪元.论创新教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5.陈孝大.教育管理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6.陈慧君.试谈创新教育.教育探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刘会平.论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8.谢庆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9.陈启文.论山区小学教师的创新教育.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实践的探索 篇12

一、创新教材组织, 有效引导学生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自己的探索发现;二是靠别人引导获知。老师钻研教材时, 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要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 相信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科学地组织教材, 就要集中精力做好旧知识的转化, 使学生在认清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 自觉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 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创新教学观念, 营造轻松课堂

知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质疑。一是要善疑, 提倡理智的、审慎的怀疑;二是要敢疑, 不迷信权威。柏拉图曾说:“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比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后, 启发学生质疑, 想不到一名学生竟问:“老师,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教师一下怔住了, 不过他抓住这个问题进行诱导:“对呀, 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请大家再看书中的例题, 能不能找出其他方法。”学生马上忙开了, 很快就有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在短除以后, 还可以用最后的商除原来的数。

三、提高学生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 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 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性相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 丰富的情感体验可把客观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的“我要学”, 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

1.直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直观”具有看得见, 摸得着的优点, “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 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 教材通过立体图和透视图揭示圆柱体的特征, 教学概念过于抽象。实际教学可调整为:先让学生动手观察圆柱体模型, 看看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 然后让学生动手用厚纸仿做一个圆柱体。在做的过程中, 不以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 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去进行操作。

2.回归生活, 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对小学生而言, 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学生认识数学, 发现数学的空间, 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 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 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 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 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3.寓教于乐, 提高学习趣味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指出:“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它是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的强大的动力来源。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 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 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的困难, 完成游戏任务。教育游戏既有游戏性特征又具有教育性特征, 正是它的教育性特征使它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如, 在教学“时、分、秒”的第一课“我们赢了”时,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今天, 森林里来了一位小客人小兔, 它说昨天去公园里游玩时因为不会看钟的时间, 错过了一场精彩的节目, 回家时差点没坐上公共汽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帮小兔找找原因。所以小兔今天想和我们二年级的同学一起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摘要: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鼓励学生自我探索, 相互交流学习,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周加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

上一篇:电力系统发电特性下一篇:粗糙集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