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2024-09-26

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共12篇)

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1

兴趣是动力是成功的开始, 如果学生对某项活动有了兴趣, 将乐此不疲、持之以恒的学习, 因此, 本文中将从创设学习美术的情境、巧妙运用多媒体、开放有趣的学习环节和合作有效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确实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们谈谈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新课程标准之后, 对课堂结构安排上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标要求设计了新的教学结构模式,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 激发兴趣, 增强信心, 明确任务

教无定法, 重在激发兴趣和增强信心。例如《形体的组合》一课中, 我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 把课堂变成学生互动的娱乐活动的形式。上课伊始, 我把课堂交给学生, 请一学生和我合作同台主持这节课学习活动。在“主持人”的引导下, 开始了摸一摸、猜一猜、抢一抢, 赛一赛等一系列的竞赛娱乐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玩玩学学、激励探索、开拓求新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学会学习, 掌握知识。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我大胆创新, 努力为学生创薪一个轻松愉快的“玩”的环境, 消除学生的学习压力, 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 达到想学、爱学。例如在《手形的联想》这课中, 我准备了四种基本型“圆形、方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 课堂中我把学生分成四小组, 各小组派一代表上台抽签 (袋子里装着四个签:A、圆形B、方形C、三角形D、不规则形) , 如抽到的圆形, 你这组任何活动都和圆形相联系, 让学生思考交流后, 主持人以“小火车”接力的形式开始第一关的比赛——说基本形。说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 不规则形的……第二关:画基本形组合, 第三关:说画创意……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又如:《水墨游戏》。对于中国传统的绘画品种, 在许多人眼里还有一些神秘, 一支毛笔, 水与墨, 就能描绘出丰富、生动的形象。亲手拿起这样的笔描一描、画一画, 让很多孩子期待。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在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了解水墨画笔、墨、纸的特点的基础上感受水墨的墨韵淋漓之美。学习过程中采用游戏的形式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因此我对整节课的设计在围绕用笔、用墨的基础上, 还开发其他的带有游戏性质的表现方法, 比如:对印法、点染法、喷水 (色) 法、吸附法, 这些方法随意、简便, 适合小学生操作。学生在横涂竖抹、点、洒、印、染的过程中, 感受水墨在宣纸上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再让学生根据墨痕想象, 进行添画, 通过对笔痕的自由联想,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亲近水墨, 感受水墨的魅力, 在自由的涂抹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二、巧用媒体,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时, 他就会积极主动地进入求知、探索的学习活动。多媒体教学手段则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 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 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 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 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 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 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 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我们的社区》一课, 通过欣赏图片和动画, 更直观的了解“社区”的地形, 色彩, 材料等让学生明白“家”不仅对人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动物也同样的重要。启发引导学生想象创造小鸟的家时, 充分拓展学生现有的材料进行创作。同时, 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 一边欣赏, 一边赞叹, 很快产生了愉悦韵学习氛围。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 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清楚, 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 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 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三、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学

有一节认识邻近色的课。我和学生在拾到的叶子上去发现渐渐变化的色彩, 无须过多的讲解, 秋天的落叶对于这节课要讲的色彩知识是最好的图示。数师长期有意识地引导训练, 使学生们渐渐地发现周围事物中还蕴含着许多这样的学问和自然美。我在课上常常对我的学生讲, 大自然是最出色的色彩大师, 生活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四、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学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 受同伴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一个学生的奇思妙想会激发其他孩子的学习热情。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 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发学生大胆的创意。对待一些课题, 我积极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要求人人都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去,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学会做辅助工作, 在合作中探究, 在交流中发现, 共同完成一件作品, 让每个学生有所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能力,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无论采取哪种教学策略, 出发点只有一个:遵循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目标。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 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造就成艺术家, 而是着眼于学生品位、素质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美术课堂就是学生们汲取艺术精华的空间,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艺术的天地里放飞多彩的梦想。

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2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小学 学科:美术

摘要: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美术教育教学的内容已经从注重技法训练转变为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美术教育教学的方法也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转变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评价学生的绘画亦从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本文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

一、营造美术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开放式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四、注重课内外的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策略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课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堂成功的课,不仅在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对教学内容改善,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课程教学方法形式的“把握”。为此,本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一、营造美术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生来就是求异,喜欢创造的。教育学告诉我们,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长期服从的人根本不会有创造性,只有“奴性”。因此,创新活动是在宽松,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让学生敢说、敢做。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孩子们创新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教学中要打破教师教什么,学生练什么的陈旧模式。根据教学目的,师生共同商量教学手段、方法,以达到全体参与,共同提高。例如:在上《泡泡飞呀飞》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洗衣液、洁洁灵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画画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游戏、有绘画。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惯穿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身心愉悦中学习,发挥创造力。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二、创设开放式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在教学的时间里,学生要尽量保持安静,向老师发问和互相讨论的时间很少。对学生某些独特的见解教师往往以教材作为评价的标准。这种常规的严格遵守使学生丧失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抑制了他们内心的一种创造原动力,整个气氛就会在一问一答的沉闷、呆板中结束。反过来,如果任课教师能够改变自己的权威地位,鼓励学生提问,加强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学生的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可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一)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

1、导入方法新鲜多变。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

2、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些动画片,这多适应于低年级学习。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教师则可以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3、媒体语言形象具体。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

4.习作评价进课堂且“宽”一点。分数是无声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一个较高的分数、或写一、二句简单评语:“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绘画欲望,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1、巧设课堂游戏,激发学习兴趣。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心理需求,进而使课堂上妙趣横生,生机勃勃。例如在课堂中,将呆板开场白辅以精心的导入设计,以情境、谜语、音乐等游戏手法引入主题。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演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将耗时的作业编排为合作完成作品,竞赛等形式,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们感到厌烦, 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

2、展现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展现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突出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4、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是以“探索和尝试”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真正在“做做、学学、玩玩”中体验“学”的乐趣、体验“玩”的艺术。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5、倡导大胆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提出“要解放学生的嘴,使他能谈”的观点,至今仍然具有它的现实意义。首先,学生喜欢说,让学生说能激发学习兴趣;其次,让学生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解决一节课重点、难点时,可常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知识的形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足以证明讨论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树立学好美术的信心,在说中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也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注重课内外的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课程是人文课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而且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只有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景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升华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如在教学《花的世界》一课时,我们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花”这一主题,设计美术与语文学科的联系,探索关于花的故事和赞美花的诗歌,进行以花为主题的童话剧表演;又加强与自然学科的联系,掌握各种花的名称、花期、特点等知识。这样以丰富、多样开放、综合的内容和活动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思考、讨论、探究、合作、创作、展示、表演、发表等,可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要想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兴致勃勃地主动学习,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3

一、依托教材,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事实上,教材只是教师上课的一个依据,它并不鼓励全部教师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实施教学,它鼓励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根据不同学校具体的教育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合理性。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整套教材的结构与体系进行准确分析,在此基础上牢牢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组教学内容,根据本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深度加工。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教师将不同学生具体的知识背景纳入考虑范围,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策略进行研究,并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和性格特征,设计出不同的活动方案,提高活动的可行性和可学性,使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快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应该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紧密结合,牢牢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较大提升。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过程体验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推进是本轮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内容,这一学习方式在推进的过程中已经显现出了较多的优点。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不少科学教师仅通过这一学习方式来提高课堂的活跃性,结果造成了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和巩固,严重影响了预期教学效果的获得。针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问题,笔者提供了以下建议:第一,对课本进行深度的剖析和解析,剔除那些过于复杂或不必要的知识。第二,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对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明确组员职责,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发言、做实验和记录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使所有学生都具有表现的机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教师应该从集体荣誉的角度出发,强化组员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为本组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促进组员互帮互助、共勉互进。第三,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受小组合作形式所限,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活动不够集中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此时,教师应该参与其中,通过引导和提示等方式,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完善评价方式,切实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事实上,小学科学教育并不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某一问题而获得相关的研究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采用形成性的评价手段,使评价过程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多维度、多层地地给予学生关于能力和个性的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使学生能够改正问题,提高自我,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从具体的评价方法上看,教师应该保证口头等评价方式的及时性,并且针对学生具体问题的存在使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不断发展。当学生回答问题完毕时,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对其进行及时评价。事实上,即便是教师一个鼓励的手势或神态都能让学生高兴不已,甚至对其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另外,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使用量化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的不同方面进行量化评价。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将评价过程和学生实际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本质上看,不管使用何种的评价机制和手段,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使评价过程管贯穿于科学教学活动的始终,确保科学教学效果的实现。

四、重视课外实践,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小学科学教师教学更应该审时度势,顺应时代趋势,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和电视等途径广泛涉猎,增长知识。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适当布置课外作业,使学生在课外拓展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语

在当前课改的大趋势下,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据此,广大科学教师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不断改进,善于总结,及时调整,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针对学生具体的活动过程实施多元化的客观评价,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

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4

一、了解学情, 有效备课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准备工作充分, 课堂上才能驾轻就熟, 做到挥洒自如, 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 教师匆忙“上阵”, 可能手忙脚乱, 收效甚微。可见, 备课是保证教学质量、有效性的基础与前提。但在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 有些教师总是做“表面文章”, 直接搬用网络上的教案、课件, 或者不断翻新花样, 却忽略学生实际, 导致低效或无效教学。所以,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还得认真研究学情, 了解学生认知结构, 优选方法, 让教案变成好课。

如教学《雕泥板》时, 在之前“玩泥巴”的内容中, 同学们已接触了泥巴, 对其材质等方面有所了解, 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经验, 可迁移过来, 自主认识泥工的有关制作技法, 了解相关表现形式, 感受泥工是如此变化无穷, 而后通过不断接触泥质材料而逐步把握技法, 学会活用技法进行美术创造。相反, 倘若在学习者刚接触泥工时, 美术教师偏向灌输知识与技法练习, 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热情, 使其自信心遭到打击, 更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究、审美情趣与创造力的发展。所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 美术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 整合运用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实践操作法, 将枯燥乏味的技法学习转变为孩子们自主探究、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比如引导学生直观观察, 比较区别平面绘画、浮雕、圆雕的不同, 避免书面化、定义式概念讲解。同时, 让学生动手尝试, 体验泥性。而后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发挥丰富想象, 大胆地在泥板上表现独特想法, 使泥巴乖乖“听话”。对技法方面, 学生初步了解, 结合实情尝试不同技法即可。这样, 更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发现美、创造美。

二、精炼语言, 生动教学

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说:“一人之辩, 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雄师。”这表明了语言力量与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同样,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一堂课上得活不活, 能否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无限的学习动机, 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语言艺术, 知道该如何用语言吸引学生, 如何引导学生鉴赏美、动手去创造美。特别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 天性好动活泼, 如果教师不注意语言艺术, 单纯说教, 总是一成不变的节奏、语调, 则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难以将学生吸引过来,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需要优化教学语言, 分析得清楚而准确, 讲得生动而有趣, 说得通俗而易懂, 点拨得引人深省、启迪思维, 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也集中于维持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 让学生更主动而积极地进行学习与创造, 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如教学《春天的色彩》时, 教师可在配乐声中简单而生动地讲述《春姑娘来了》的童话故事, 引导学生说说故事里的春姑娘是谁。而后揭示课题, 让孩子们体会春天的美。最后带领学生哼着《春天在哪里》的儿歌欣赏春天的美图, 感受春天的气息,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这样, 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语, 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发学生学习情感, 启发学生丰富想象与联想, 给后续学习做好情感铺垫。继续诱导:小朋友们, 唱完儿歌, 看完动画后, 谁能说说春天有哪些色彩?除了动画中展示的色彩之外, 春天是否还有其他颜色呢?学生分组讨论, 代表回答, 教师对学生发言予以肯定评价, 再运用归纳性语言进行总结, 并提问学生是否想用画笔表现出这些美, 比比谁画的春天最美, 色彩最漂亮。

三、尊重差异, 发展个性

绘画艺术活动是孩子自我表达与展示的方式, 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所以,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意识到由于儿童所处环境、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方面是不同的, 学习过程应该是个性化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给孩子们提供个性潜能发展的肥沃土壤, 用画画来释放儿童的天性, 展现出儿童眼中、心中的世界, 这样孩子们才能创造出个性的作品, 课堂才会多姿多彩、充满生命活力, 提高教学有效性。

如有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先展示范画, 学生再临摹。如此一来, 孩子们往往是机械模仿与再现, 扼杀了丰富的想象思维与创造力, 最终形成的作品也只是千篇一律而已。相反的, 如果教师只是先告诉孩子们所画物体的特点, 而后引导学生自由想象, 他们会画出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作品。比如画小兔子时, 告诉学生兔子有一对长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 而后随意发挥, 画不出的可以参照教材范画, 再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装饰。这样, 给孩子们更多想象空间, 使其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创造。于是, 在他们的画笔下, 有头戴蝴蝶结的兔子, 有穿着花裙子的兔子, 有啃着胡萝卜的兔子。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尊重差异, 打破统一标准, 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让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篇5

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也逐步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应秉承新课程的改革思想,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并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美术是小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有效性尤为重要。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根据高效的教学理念,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组织高效的美术课堂教学,高质量地完成美术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和学习能力。然而,一直以来,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占据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致使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处于低效的状态。如“教师示范画,学生跟着画”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创造想象能力,在评价时则以“画得像”为标准。这样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扼杀了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天####好,也抑制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赏美、创美的潜质都无法激发出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探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非常有必要。

二、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1.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

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多数教师均延用“满堂灌”的授课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乐学性和主动性,难以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只教,学生只学,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对学生单向地灌输美术知识的过程,学生则片面地、生硬地记住了教师对美术作品的理论诠释和一些主观印象,不会自己主动地去感受和体验美术。这样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完全违背了新课标中强调的教学互动,特别是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教学过程。

2.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

小学美术教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何创设情境,如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节美术课的重要环节。然而有些美术教师课堂教学之前教学目标定位不当,与学生的真实知识基础有很大的差距,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与学生的兴趣点大相径庭,使学生难以产生乐学性。另外,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无法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和理解,及时深入的教学反思也有所欠缺。

3.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欠缺

要想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美术教师有较灵活的应变能力来应对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如学生的问题、授课思维的变化以及

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等等。如果教师不能适时把握,再进行合理调控,通过各种教学模式的变化,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未曾预设的课堂内容进行演绎,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定不会提高的。

4.缺乏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关注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非常重视,认为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掌握正确的结论,还要经历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去积极体验美术知识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然而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将程式化的教学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每个角落,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化。这样就无法将小学美术课核心价值集中体现,那就是关注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实际上是对学生美术想象力的摧残和扼杀。

三、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1.教师要有效地备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与舞台相比,讲台更加难站。要想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进行有效的备课。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深入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和内容特点,明确每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和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法。如合作讨论、情景问答、成果展示等等。教师有效备课还要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各个教学环节不仅要完整,还要层次分明、衔接紧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小学美术课的教具等准备也需要非常充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有效。如笔者在上“套色纸版画”的主题课时,除了准备好教具、示范画和相应的教学课件外,还要让学生们课前准备好剪刀、胶水、水粉画颜料、调色盘、硬卡纸、笔等等。没有这些准备工作,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有效性。

2.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教育;德育教育;有效性;教学策略

新时期信息化特征明显,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海量的新闻资讯包围,多样化的信息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方式。小学生平均年龄普遍在7~15岁之间,正处于对事物的认知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强化小学德育教学,帮助学生数量正确、健康的“三观”,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意义重大。但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小学德育教学的良心发展。因此,各小学应从德育教学问题入手,开展德育有效性教学,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学实质性内容缺失

德育教学水平是学校教学水平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部分学校为在教学水平评价中占据优势,有意夸大学校德育教学目标,从而导致德育教学实质性内容缺失问题。空洞、夸大的教学目标,使德育教学趋向程序化、形式化发展,从而限制了德育教学实际效用的发挥。

(二)教学模式落后

多数小学院校的德育教学仍沿用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即通过德育故事,由教师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并且德育教学内容相对固定,缺少代表性、普遍性和时代性。传统德育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德育知识,较难形成有效的自主思考,加之德育知识相对抽象,导致德育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

(三)教学观念落后

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学校和教师更侧重于学生知识掌握和重点初中升学率相关内容,忽略了德育教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德育教学不受重视在小学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问题:一,德育教学形式化问题严重。部分学校的德育教学仅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并未对德育教学进行深入的探究;二,德育教学思想僵化。部分学校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并未考虑时代变化对于教学的影响,教学内容、活动等总是单一的重复,限制了德育教学的良性发展;三,德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德育教学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教学过程,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完成德育知识教学,还需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职的德育教师,而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从而削弱了德育教学的实际效用。

二、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小学生年龄普遍偏低,对于事物的认知及理解有限,人生觀、价值观和世界观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针对这一时期的学生,教师在设置德育教学目标时,应重点控制由浅入深设置教学目标,以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一般性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德育教师应全面深入地了解、学习小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相关知识,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以加深对学生成长需求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制定合适的德育教学目标。

第二,小学德育教师应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以强化德育教学效果。在实际德育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把握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引导。通过阶段性教学目标,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习惯。

第三,教学目标应形象、具体。具体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

传统德育教学方法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通过德育故事的教学方式开展德育,虽然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但总体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丰富德育教学方式,促进德育教学多样化发展势在必行。德育教学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相比,德育知识较为抽象,更重视对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三观”以及道德素质的提升。

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是丰富德育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通过创建教学情境,可以在一定的时空内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理解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完成德育教学。传统以德育故事为载体的教学方式,也是情景教学的一种,但德育故事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且不够立体,故而教学效果较差。

某学校德育教师,就学生放学回家吃饭这一情景,在课堂上进行了模拟还原。教师随机选出三名学生分别扮演母亲、父亲、和学生,并准备了许多空白标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剩下的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在标签处写上这一情景前,人物的活动及在吃饭情境中的状态。经整理后学生发现父母的标签多是上班、买菜、做饭、疲劳、辛苦等;而学生的标签多是上学、玩耍、开心、轻松、饭来张口等。在学生的模拟中,教师有意放大了这种对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后,在学生人物的标签中增添了,帮父母做家务、认真完成作业等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以课后作业的形式交由学生完成。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且易引发学生共鸣,强化德育教学实际效果。

(三)转变教学观念

新时期信息化特征明显,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势开展教学,实现视频、图片、文字、声音多元化的德育教学,以满足学生成长实际需求,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学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广大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应从教学目标、方式、观念等角度入手,全面提升德育教学有效性,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使其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方艳.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06).

[2]禄晓雯.浅议小学德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及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6(30).

[3]张桂芬.关于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3(11).

[4]杨娟.新课标下的小学德育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02).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体现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就是要求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不应太高,不应脱离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应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相应的目标。有效教学是相对传统“填鸭式”“机械化重复式”的教学模式而言,要求教师充分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通过仔细的教材处理,合理的教学设计,有目的的例题筛选,进而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教学规律应用的有效性。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所谓美术课堂的低效教学是指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做了很多所谓的“付出”,却未得到应有的效果,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现象。造成低效课堂的原因主要有教师教学艺术欠缺,课堂中缺少爱,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强,过分依赖课本,教学内容不明确,对于学生的了解较少等。

三、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重视教学细节,完善教学环节

一个重视教学细节的老师一定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重视教学细节是课堂有效性的保证,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精心准备教学用具。小学美术课教学用具的准备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比如上课需要用到的图片,实物模型和工具等等,都必须要精心去准备的。如果没有做好这一点就会影响学生动手实践环节,造成学生无法亲自操作,教师满堂灌,学生无反应,学生参与兴趣不高,教与学脱节,影响课堂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挖掘课堂教学环节。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导入设计,应该根据小学生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设计新奇有趣的导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2.创意绘画创设情景,激发孩子兴趣

创意绘画是开发儿童手脑潜能的课程,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将绘画教学与儿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孩子为主体,创意为主线的全新的体验式绘画模式。

创意绘画就是将绘画者的创意加入到绘画中,又跳出绘画本身进行创造想象,集合了多感官体验、记忆、想象、思维和情感表现为一体,借助儿童生活体验,在坚持以平面创意为基础的前提下,添加立体创意。在教学中要避免刻板枯燥的传统绘画教学模式,增加绘画课的生动趣味性和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性,孩子们在创意绘画的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启迪,创造力得到发挥,手脑的潜能都得到了全面开发。

创意绘画是一种新的绘画方式,相对传统绘画来说,学生更易接受。创意绘画引入美术课堂,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学生由于对创意绘画比较感兴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没有什么压力,学习的主动性很强,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好。再者,学生在进行创意绘画时,可以不受外界的规矩束缚,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把自己的奇特的想象加入到绘画中,打破了传统的固化的绘画教学,让绘画更具个性更富灵性。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入创意绘画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学习评价,增强学生信心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肯定学生的进步,对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坚持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都关注评价的激励作用,把评价作为美术教学中的动情点。在我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把评价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我在许多学习活动的点评环节设计了“我的收获和成就”的主题,目的是为了引动学生每一节课的学习结束后都能有所思考和总结,并且能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们分享。第二、重视与学习伙伴之间的相互评价。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我经常会让学生互相欣赏评价其他同学的绘画作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作品,并且给出自己的评价和建议。学生们在互相欣赏和互相评价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和激励。第三、教师评价激励。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作业进行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在《画树》一课的学习中,许多小朋友画的都是五颜六色的,果实累累的漂亮的树,都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但是我却发现有一个孩子的画只有几笔简单凌乱的线条,伙伴们都笑他画的好难看,我说:“朱晨晨小朋友很会画画,虽然他的画看起来简单,但其实他是用简单的线条画出了被大风吹垮下来的小树,树下面的点点就是一粒粒沙子,原来朱晨晨小朋友画的正是被沙尘暴侵袭后的树林啊,他的想象力太棒了!”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会让学生找到自信,增加对绘画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刘伟.小学美术兴趣教学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3.

[2]毕瀚书.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

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8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 课堂教学效率就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 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 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的引入, 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生活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设疑引趣等, 如我教学《荷花》一课时, 我这样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吗?”同学不约而同地说“喜欢”。“那你看见过荷花是什么样的?”大家迫不及待地说起来:有的说是粉红色的, 有的说是白色的, 有的说我家的荷花开花的时候特别美, 荷花全开了, 里面还有一个小莲蓬, 有的说那天看到的荷花没开, 只是花骨朵, 有几颗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于是一个男生抢着说:每年端午节妈妈都会用荷叶蒸馒头, 又香又甜, 太好吃了。因为荷花是学生非常熟识的, 因此交流起来兴趣特别浓。我于是自然导入到:今天我们跟一起去欣赏公园里的荷花, 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写出来的。因为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缩短了课文与生活的距离, 学生有感受, 自然学得有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 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 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

首先,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 要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上老舍的《猫》一课时, 我把小猫淘气时在稿纸上“印上几朵小梅花”, 更换为“踩上几个猫爪印。”问学生是否喜欢这样改动, 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不喜欢。”并且纷纷抢述自己的理由。紧接着, 我就让学生到课文中再去寻找生动的句子改一改比一比。这样一来, 学生迅速行动起来, 积极开动脑筋, 到文中去寻找问题及答案。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 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 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 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可以提炼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富饶的?”这样, 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 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 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不同的内容来说明, 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

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 因此语文课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 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 引起学生主动探索, 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比如在教授《鸟的天堂》这课时, 文章结尾是这样的———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好奇地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看, 同样是‘鸟的天堂’, 作者为什么单单把后一个用上双引号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么一问, 他们就很容易想到这个用法是另有含义的, 于是引起热烈讨论。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常有疑问, 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 才能常有创新。因此, 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海底世界》是老教材中一篇常识性的课文, 当讲到此文时,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 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海底是什么样的?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海底世界中有哪些生物等等。这样, 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 就会比老师先提出问题, 再来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来学习课文, 效果会好得多。

四、要“有效”的讲授

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 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 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从教学过程来看, 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讲解, 有效指导。比如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时, 碰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此时, 教师就应停下来, 对字、词的意思进行讲解, 从而理解句子、文章之意。同时,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课堂情景,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起来。有时, 学生不爱听课, 从某种原因来讲, 是因为教师的讲课不精彩, 每堂课都是固定的模式, 课堂气氛呆板、枯燥, 学生也就听得昏昏欲睡了。而生动有趣的课堂, 自然而然地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听入了迷。这样学习的效率才会高。

五、指导学生有效倾听

常言道:内因决定外因。只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想听, 爱听, 他才会主动地去听。因此, 要让学生明白学会倾听的重要性。其实, 无论是实践知识, 还是理论知识, 最直接的还是听人讲解而获得的, 并且是高效率的好办法。所以, 古人有“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但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往往在别的同学发言或教师讲课时开小差, 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在新课改提倡的合作学习中, 往往出现大家都叽叽喳喳地发言, 而不注意听别人发言的情况。在教学中, 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倾听, 教师可以要求一个同学读课文的时候, 其他同学能够拿着笔, 认真听他读书, 在他读错字, 读破句的地方淡淡的划上一笔。等到他读完后, 再请其他学生来指出他阅读中的错误, 而不是老师一味地去纠正。

六、培养学生的效率感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从长远的观点看, 一个有效率感的人和一个没有效率感的人, 再事业上的差异也将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当前知识陈旧率高, 知识量激增的形势下, 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尤为重要。”那么, 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呢?我觉得可以让学生有效科学支配时间和让学生学会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这两方面着手去培养学生的效率感。

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探析 篇9

一、有效性教学

有效性教学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和一定的环境中, 教师通过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热情, 让其能够接受、认可当前的教学方式, 从而能够自觉的参与到数学的教学活动中, 有效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数学教学中, 学习知识的同时, 还要从精神面貌上培养学生, 充实其精神文化, 让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学习的态度, 从而拥有有效的创造和实践的能力。本质上讲, 有效性教学是一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师教学效益、满足新课标改革要求, 为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提供保障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效益

教学效益指的是教师完成一节课的成果, 包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情况的时间和多少, 从而了解到教师教学效率和效果情况。众所周知, 效率和效果不是相同的概念, 所以, 不可过分的追求效率而忽视了效果, 更不可过分追求效果而忽视效率, 两者应该在一个适合的范围内才能够实现有效性教学, 完成良好的教学效益。

三、有效性教学的实施

有效性教学是当前教育的主流和大势所趋, 不仅能够满足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 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性能力的发展。下面我就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1. 把握适当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 需要把握适当的教学目标, 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效益的概括, 是教师教学的起始和结束, 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此外, 教学目标还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教师在进行教学和课下准备时, 需要围绕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来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 高效的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 能够把握好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还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而设定和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保障教学质量。例如, 我经常会在教学之前具体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 从各个方面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做到深入了解本节课所涉及的课内外知识, 从而设定一个能够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的教学目标。然后, 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方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 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时重复, 或者用多媒体在PPT中醒目的地方设定, 以便学生能够不断的提醒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自己需要掌握的是什么。此外, 在对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时, 我经常会用提示性的方法, 或者和学生互动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能够让学生重点理解和强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实现教学目标, 保障教学质量。

2. 注重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氛围。由于学生是小学阶段,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足, 在教学时创造出一个能够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的环境来进行有效的教学, 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状况, 尊重学生的差异, 从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环境和氛围, 从而能够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将其广泛地应用到现实教学中, 具体的实施此方法, 能够有效的保障教学的质量。比如, 我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会设定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和当前教学状况教学活动,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阐述数学知识, 像龟兔赛跑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兔子跑的快, 可是最后乌龟得到了第一, 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从而继续阐述在这期间的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 像简单的数字教学通过学生扮演的羊和狼, 狼要吃从左到右第几只羊, 然后让学生指出是哪个, 吃了多少只羊, 让学生看具体的人数, 从而知道数字的含义。通过环境的设定和触发的氛围, 引导学生能够将其转变为数学理念和知识。

3. 合作学习和实践。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需要得到广泛的使用。实践是学生在学习了解一定知识后进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过程, 这种方法能够深化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和实践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从而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和巩固, 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和完成。例如, 在圆柱面积教学时, 将班上学生分为十组, 每组四人, 通过多媒体和展台上的实物圆柱来现实感受圆柱的面积, 从而提问如果包装此圆柱所需要的塑料纸面积。然后, 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整合组内的答案, 得出一致的答案, 进而开始交流。在分组合作学习中, 完全需要小组内同学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合作完成, 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总结, 从而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四、结束语

总之, 在确定好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教师要不断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 以生为本, 注重实践, 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能够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 这是当前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措施和方法。在现代化教学中, 有效性教学对于保障完成教学任务有着重要的作用, 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学的有效性逐渐的被教育界广泛关注, 愈来愈多的学者对有效性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就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光明.重视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教育学报, 2005, (08) .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1.1树立科学家榜样, 培育科学精神。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时期, 易于模仿, 因此榜样的作用很大。 科学家是人类的宝贵资源, 他们的发明, 也包括他们的成长, 甚至包括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这种财富对于下一代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榜样功能。

1.2创设问题情境培育质疑精神

理性的怀疑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创设一些情境, 尤其是问题情境, 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很多老师都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质疑。

1.3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精神

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最重要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 教师已经开始改变过去传授式教学和验证性实验的单一教学模式, 尝试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实验活动。 在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活动,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科学精神方面, 很多老师进行了有益探索。 有的小学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 把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的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2.小学生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首先是实践,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 科学学科所特有的特点是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 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 包括实物、标本、模型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和操作, 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 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训练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即在探究中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学生倾听的科学探究态度, 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 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在观察方面, 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 把握观察重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 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 等等。 在思考方面, 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 如:在加热白糖时, 通过观察猜测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出了很多现象。 学生有了很高的兴趣, 都想通过实际操作证实自己的猜想。 所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集中精神, 认真观察, 记入实验的点滴现象, 俨然一个小科学家。 学生获得了探究乐趣。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 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高低。 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 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 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充分尊重个性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进入状态。 古人说:“亲其师, 信其道。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 而且是情感的交流。 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 达到“相互信任, 彼此尊重, 融洽相处”时, 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 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试想, 教师板着一张脸, 学生对老师也是唯唯诺诺, 学生怎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他们只能是一切听老师的, 把教师的话当做圣旨, 不敢质疑, 又谈何创新。

4.实验教学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实验教学中, 科学老师的语言一定要简练、明了, 给学生以明确的实验目标, 为学生动手操作安排更多时间;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 可以进行分解, 降低实验难度, 尤其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 实验更应该简单、易于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要认真, 但不能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每一种现象都抄下来, 刚接触实验的三年级学生会写的字并不多, 书写的速度很慢, 用笔记下来的东西不一定比记在脑海里的更有价值。如果有需要用笔记录的实验, 则要对学生进行必要指导, 或者对实验记录单进行合理设计, 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赢得时间。

5.实验教学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

实验教学中, 我们应激发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 更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交流。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可以开展经验交流会,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经验分享, 也可以对于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甚至争论, 这些都能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相互启发, 相互研讨, 通过集思广益、思维互补, 使实验方案更完善, 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例如:在《造一艘小船》教学中, 学生就能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制作能浮着的小船。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完全沉浸在与同伴真诚合作的快乐之中。

6.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 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 “材料引起学习, 材料引起活动”。 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 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 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 带给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在“观察水”的教学中, 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 (或有色饮料) 、白醋、糖水、水装在烧杯里, 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 在教学中, 如果选择替代实验材料, 一定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 影响教学有效性。

7.通过及时复习, 促使学生巩固科学概念

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探析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教学

随着当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就要在课程中有效地进行教学。而我认为,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需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把握好有效性,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保障教学的质量。

一、有效性教学

有效性教学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和一定的环境中,教师通过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热情,让其能够接受、认可当前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自觉的参与到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数学教学中,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从精神面貌上培养学生,充实其精神文化,让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学习的态度,从而拥有有效的创造和实践的能力。本质上讲,有效性教学是一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师教学效益、满足新课标改革要求,为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提供保障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效益

教学效益指的是教师完成一节课的成果,包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情况的时间和多少,从而了解到教师教学效率和效果情况。众所周知,效率和效果不是相同的概念,所以,不可过分的追求效率而忽视了效果,更不可过分追求效果而忽视效率,两者应该在一个适合的范围内才能够实现有效性教学,完成良好的教学效益。

三、有效性教学的实施

有效性教学是当前教育的主流和大势所趋,不仅能够满足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性能力的发展。下面我就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1.把握适当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需要把握适当的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效益的概括,是教师教学的起始和结束,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此外,教学目标还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和课下准备时,需要围绕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来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高效的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能够把握好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设定和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保障教学质量。例如,我经常会在教学之前具体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从各个方面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做到深入了解本节课所涉及的课内外知识,从而设定一个能够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方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时重复,或者用多媒体在PPT中醒目的地方设定,以便学生能够不断的提醒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自己需要掌握的是什么。此外,在对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时,我经常会用提示性的方法,或者和学生互动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能够让学生重点理解和强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保障教学质量。

2.注重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氛围。由于学生是小学阶段,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足,在教学时创造出一个能够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的环境来进行有效的教学,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状况,尊重学生的差异,从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环境和氛围,从而能够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将其广泛地应用到现实教学中,具体的实施此方法,能够有效的保障教学的质量。比如,我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会设定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和当前教学状况教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阐述数学知识,像龟兔赛跑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兔子跑的快,可是最后乌龟得到了第一,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从而继续阐述在这期间的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像简单的数字教学通过学生扮演的羊和狼,狼要吃从左到右第几只羊,然后让学生指出是哪个,吃了多少只羊,让学生看具体的人数,从而知道数字的含义。通过环境的设定和触发的氛围,引导学生能够将其转变为数学理念和知识。

3.合作学习和实践。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得到广泛的使用。实践是学生在学习了解一定知识后进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过程,这种方法能够深化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和实践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从而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和巩固,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和完成。例如,在圆柱面积教学时,将班上学生分为十组,每组四人,通过多媒体和展台上的实物圆柱来现实感受圆柱的面积,从而提问如果包装此圆柱所需要的塑料纸面积。然后,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整合组内的答案,得出一致的答案,进而开始交流。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完全需要小组内同学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合作完成,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总结,从而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四、结束语

总之,在确定好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要不断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以生为本,注重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够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这是当前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措施和方法。在现代化教学中,有效性教学对于保障完成教学任务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光明.重视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教育学报,2005,(0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篇12

一、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读一句,讲一句,学生听一句,记一句,课文的理解也就是老师的理解,根本没有学生的理解、学生的情感。现在的学生不愿意去寻找问题、思考问题,更别说是在课堂上提出不同见解的问题。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自主阅读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这么说,没有学生的自主阅读,所谓的个性化阅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只有在充分的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悟出文本的精髓,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个性化阅读,不能沉湎于表面上的热闹,摆弄一些花哨的形式,而是要把功夫下在引导学生潜心琢磨语言文字上,拥有一种丰富的安静,把课上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要“授之以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1.学会朗读与默读。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默读的准备条件,默读是阅读的更高阶段。因为默读更有利于学生沉潜文本,加深理解;应用范围比朗读更广,因而也更重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2.学会精读。精读就是对文本进行认真仔细的研读。精读是充分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3.学会略读和浏览。所谓略读就是大致地读,其目的在于粗知文本大致内容。它的优势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真正把握文本的内容,快速捕捉关键的信息。浏览,是大略地看,是一目十行地读,其意旨在于查找和提取信息。浏览,通常可以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4.学会诵读。诵读是反复吟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在阅读教学中强化阅读兴趣的培养

课程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提倡和呼吁,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光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角度说,学好语文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读书,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旨意。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读书呢?这就要求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因此,教师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把心思转移到课外阅读上来。这样,即使再忙,学生也会挤出时间来读书,尽情享受阅读的愉悦。

四、在阅读教学中关注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语法、修辞教得详细甚至于繁琐,只能使学生厌倦,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越来越认识到:体育课中的激励教育无处不在,而且它对协调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体育课中,应该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激励教育呢?

一、课堂教学,师美其言

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要加强文学修养,让自己的语言美起来。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

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体育教学的“磁性”以李吸引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

鲜血液,多积累一些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统一思想,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学生真心佩服。这样就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在体育课上,教师对于学生在集合等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要尽量以希望的口吻说出,同样,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对表扬之词不要太过吝啬,表扬要真诚,要恰到好处,不夸大,不矫饰,不要言不由衷。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的鼓励往往比任何时候的鼓励都更直接,印象都更深刻。

二、常识教育,常抓不懈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常给学生讲一些身边的实例,强调规范体育行为的重要性。比如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进食、立即饮水、立即停止运动等,我用烧红的铁板会被生水激爆的比喻;暑天劳累的黄牛会被一肚子凉水激炸心肺等例子,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些常识,看似简单,却容易被忽略。通过这些常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能增进师生的感情,使学生的体育训练更科学、更安全、更健康。

三、明星风范,堪称表率

在教学活动中,我比较喜欢用体育明星的事迹来激励学生。例如:2012年8月7日,伦敦奥运会男子110米栏

还是要简单地教一些,在他们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随时给他们指点启发。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强调,意在告诉我们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的内容。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阅读不仅仅是对现在小学生学习的要求,更是

预赛中,刘翔摔倒退出比赛,官方确认其跟腱断裂。浅指出他的精神意志使全国人民深为感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在刘翔赛后,。中国代表致电慰问,谈37岁的德国体操老将丘索维金娜团号召学习刘翔的拼搏精神和顽强作风,。2008年她为初了筹钱给儿子治病,与一群十几二十岁的小姑娘在中她又再一次站在赛场上体操赛场上竞争的一幕至,成为体操历史今仍让人动容。上唯一一个而2012年,体学参加过生5对这些体育明星的届奥运会的运动员。事迹很有兴趣,作为体育育教师的我们适时地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会让课学个学生科产的生学无习形。的动力,更加奋发向上,促进他们各堂有四、一次时尚,我所语汇,融入激励带的两名同学分别为班级赢得了中校运动会滑冰比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我在班级宣的布在典此礼事前后,,我又在为给这每两个个学学生生的举笔行记了本一上个都颁写奖上典了礼,一激段”颁奖词,在颁奖词中等时尚语汇。在“颁奖,典礼我用”上,选择了“给力”;最给力的“正能量励两名同学十分羡慕一篇给同学读了出。来。同学听了倍受鼓舞,也对这教在校际运动会上我所带领的运动队获得第一名育这时,一学期在体育训练路上经历的事件我代表全体队员写了一篇获奖感言,,把运动员概括为“六

大门”,包括“xx门”、“xx门”,等等,总结半学期的训练工作,激励与希望并重。告诉学生戒骄戒躁,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学期末,我召开了运动员的表彰大会。会前,为体育训练成绩进步的同学买了奖状。按进步幅度大小分为“特别进步奖”,“给力进步奖”。我就是想以此来告诉学生:“让进步成为习惯,让优秀成为可能!”通过表彰大会,运动员们备受鼓舞,进行体育训练更刻苦了。

体育教师应该刚中有柔、刚柔相济,使自己的教育实现效益最大化。体育课堂教学也和其它学科一样,都应该把激励教育融入平常的每节课和每次训练中,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为他们今后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愿意去读,喜欢去读,在知识的海洋里,能够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阅读是教师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也是学生通向语言王国的阶梯。

上一篇:识别技术下一篇:现行检察监督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