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

2024-07-26

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通用12篇)

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 篇1

创新,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我们的美术教学,如果不创新,就没有活力。那么,如何创新小学美术教学呢?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要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我们本身就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是富有创造性智慧的启迪者,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探索者,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者。因此,我们要把创造和创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教学手段上,要注意欣赏和绘画的自然衔接,让学生有艺术般的享受;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针对性和启发性,让学生多思、巧思,多画、画精;教学组织上,要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的创新

小学美术教学,应定位于让学生把看见的、想到的变成心里的“话”,用规范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让他们用手中的笔,画自己心中的画。对此,要淡化“专业性”“技术性”,通过我们“润物细无声”的指导,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话”加以提炼、概括和升华,让学生的每一幅画,成为充满个性色彩、富有灵气的创造成果。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美术教学中,唯教材为本,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因为有些教学内容是滞后的,为了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可根据时代的需要,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分成渐进型、综合型、提高型等不同层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具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四、教学过程的创新

美术教学过程的创新,要在绘画题材、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突破传统美术教学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变换式绘画

对一些规定内容的绘画,可以变换对象。如画“种树”,可以画人物种树,也可以画动物种树,还可以画人和动物一起种树,表达人、动物和植物是永恒的一个大家族。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动机,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系列式绘画

传统的美术绘画教学,每一堂课是孤立的,学生画出一个物体,就是完成了一堂美术课的任务。系列式绘画(或设计),就是从作品的内容出发,进行系列创作的绘画(或设计)。如纹样设计,首先让学生设计好一个单独纹样,接着将单独纹样设计在对称的图形中,紧接着将单独纹样设计在多边形图案中,或二方连续纹样,或四方连续纹样之中。系列作品的绘画(或设计)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3.活动式绘画

美术教学中,组织适宜的活动,让学生相互合作、观察、探索,能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画人物,确定五官以及身体各部分的比例时,我先用绳子、尺子在自己脸部和身体各部分测量,这样,既能把操作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又能把要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要求每两个学生仿照我的方法相互测量。这样做,可以激活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创作绘画的能力。

4.智能式绘画

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想的和说的,画出自己心中的画来。如“长方形的变化”,经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长方形的桌子、凳子、床、收音机、电话机、衣柜、书柜、书、文具盒、机器人……在智能绘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长会得到充分发挥,绘画技能会得到充分展示。不管是画动物、植物,还是画人物,都应让学生先想、后说、再画,只有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才会得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才会得到启迪。

五、教学评价的创新

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有新颖独到之处的作品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大力赞赏。有时遇到别出心裁、不太科学、不太合理、十分幼稚的作品,也要“追洞挖眼”“挖地三尺”地寻找闪光点,做出相对的肯定。千万不要轻易指责批评,扼杀学生的创作灵感。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氛围中,激发出再造想象,达到美术教学创新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要确立好创新的教学观念;确定好创新的教学目标;编排好创新的教学内容;设计好创新的教学过程;实施好创新的教学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 篇2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美术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评价中的一些做法。

一、从美术能力方面进行评价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既因人而异,又随时就势,注意激励的层次性,既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又做到“顺势助长而移性”,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愿望。在平时教学评价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自己掌握的有关学生的资质、学习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分为这样几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对美术感兴趣,且美术基础较好,有创新、探究精神;B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及技能掌握得一般;C层次的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上缺乏主动性。针对不同情况,在评价中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在原有的起点上有进步,就大加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第7册《适合纹样》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A类学生对绘画中的构图、造型、色彩等知识掌握较好的特点,要求他们在绘画中发挥想象力,着重提高构思能力;对B类学生,则侧重于构图层次、色彩的协调、造型方面的引导,让他们掌握适合纹样的画法,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C类学生,我要求他们认真学习这节课的新知识,掌握色彩的调配知识及方法,作业要求完整,要具备基本绘画表现能力。各层次的学生只要按相应的要求去做,努力完成作业,就可以争取到“优秀”的成绩。

二、从非美术能力方面进行评价

(一)合作精神

现代的社会极需要的是有团体意识、合作精神的人才,而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方面的意识特别欠缺。美术课上我把合作精神纳入评价范围,经常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创作,组成优化的制作集体,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强调协调一致的通力合作,培养心理相容的习惯,教师及时发现和提出学生制作上的优点,调动集体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对在合作上取得的一点进步,哪怕是学具的借用,都给予及时的肯定。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在学习上要互相帮助(包括学具的共用,知识技能的互教等),共同讨论问题,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等,为此我专门设置了最佳合作伙伴奖,鼓励优化的制作小组或个人。

(二)美术用具的管理及美术材料的收集情况

以往,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上美术课,学生没有带美术课本及用具材料,一问,说是妈妈没有给放进去(反映了家长的过分包办及学生自理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要求,对书包、学习用具管理好的学生给予口头上的表扬,经常说:“某某同学已长大了,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这样学生慢慢地改变了依赖心理。学会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文具。很多具有创新性美术课程活动要求学生能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地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所感所想,体会美术活动的乐趣,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双慧眼,能及时收集、积累生活中的各种废弃物,为美术课所用,变废为美。

在开学初,或单元初,我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在各个小组设立“百宝箱”并进行评比,看哪组“百宝箱”里的宝物最多,这样一来,平时随手可丢的纸杯、纸盒、可乐瓶,或一根线、一张广告纸—…?都成了他们收集的对象。这样,每次上课,“百宝箱”都为他们提供了方便,扩展了他们创作的思路。

(三)美术档案袋的管理

帮助学生建立美术档案袋,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作业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教师定期对其进行检查评价。学生通过建立档案袋,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并锻炼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及时完成的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可以继续完成,并保存在档案袋里,这样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档案袋,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除了重视以上几方面的评价外,在教学中我还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认为:“一件很原始的──以成人的观点来看是丑陋的作品,对儿童而言,比一件制作精美而成人觉得满意的作品还有意义。”他们在作品中发现自我。我经常让学生先自评自己的作品,让他们分别用笑脸、平静的脸、哭脸的符号来表示自己对作业的满意程度。学生兴致很高,他们大部分都为自己画上了笑脸,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肯定的评价或婉转的引导,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不足并改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 篇3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要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我们本身就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是富有创造性智慧的启迪者,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探索者,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者。因此,我们要把创造和创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教学手段上,要注意欣赏和绘画的自然衔接,让学生有艺术般的享受;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针对性和启发性,让学生多思、巧思,多画、画精;教学组织上,要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的创新

小学美术教学,应定位于让学生把看见的、想到的变成心里的“话”,用规范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让他们用手中的笔,画自己心中的画。对此,要淡化“专业性”“技术性”,通过我们“润物细无声”的指导,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话”加以提炼、概括和升华,让学生的每一幅画,成为充满个性色彩、富有灵气的创造成果。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美术教学中,唯教材为本,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因为有些教学内容是滞后的,为了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可根据时代的需要,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分成渐进型、综合型、提高型等不同层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具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四、教学过程的创新

美术教学过程的创新,要在绘画题材、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突破传统美术教学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变换式绘画

对一些规定内容的绘画,可以变换对象。如画“种树”,可以画人物种树,也可以画动物种树,还可以画人和动物一起种树,表达人、动物和植物是永恒的一个大家族。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动机,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系列式绘画

传统的美术绘画教学,每一堂课是孤立的,学生画出一个物体,就是完成了一堂美术课的任务。系列式绘画(或设计),就是从作品的内容出发,进行系列创作的绘画(或设计)。如纹样设计,首先让学生设计好一个单独纹样,接着将单独纹样设计在对称的图形中,紧接着将单独纹样设计在多边形图案中,或二方连续纹样,或四方连续纹样之中。系列作品的绘画(或设计)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3.活动式绘画

美术教学中,组织适宜的活动,让学生相互合作、观察、探索,能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画人物,确定五官以及身体各部分的比例时,我先用绳子、尺子在自己脸部和身体各部分测量,这样,既能把操作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又能把要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要求每两个学生仿照我的方法相互测量。这样做,可以激活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创作绘画的能力。

4.智能式绘画

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想的和说的,画出自己心中的画来。如“长方形的变化”,经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长方形的桌子、凳子、床、收音机、电话机、衣柜、书柜、书、文具盒、机器人……在智能绘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长会得到充分发挥,绘画技能会得到充分展示。不管是画动物、植物,还是画人物,都应让学生先想、后说、再画,只有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才会得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才会得到启迪。

五、教学评价的创新

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有新颖独到之处的作品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大力赞赏。有时遇到别出心裁、不太科学、不太合理、十分幼稚的作品,也要“追洞挖眼”“挖地三尺”地寻找闪光点,做出相对的肯定。千万不要轻易指责批评,扼杀学生的创作灵感。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氛围中,激发出再造想象,达到美术教学创新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要确立好创新的教学观念;确定好创新的教学目标;编排好创新的教学内容;设计好创新的教学过程;实施好创新的教学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方法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一、摆正师生的课堂地位, 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

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复杂, 很多知识都是常识性的问题, 大部分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根源。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 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 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才能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学习不光要接受新知识, 还要巧妙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 调动起元认知, 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已学过的知识, 还能帮助他们构建知识框架, 提升总结能力。语文教学对于不同的知识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总之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动起来, 以提升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少讲少说, 多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对于不太容易理解的抽象知识, 教师可以强化引导, 适当的加大解释力度, 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和探究, 掌握问题解答的策略。针对学生熟悉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能够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究, 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 对于学生感觉习以为常的答案, 要着重研究, 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 让他们养成突出常规思维和跳出俗套的能力与意识。比如在学习课文《司马光》时, 很多小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个故事了, 有的是听父母讲过, 有的是在电视上看过, 所以对于这种知识的教学, 教师就不要再“满堂灌”了, 过多的讲授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 觉得教师唠叨。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文,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知识。同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司马光, 你会怎么做?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有的学生觉得司马光砸缸很厉害, 但是也有的学生觉得, 可以寻求周围大人的帮助, 或者几个小朋友齐心协力迅速把水缸推倒等, 有这些想法足以证明学生不再依赖教材, 而是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有趣的语文教学留白,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 由于对社会不是特别的了解, 生活阅历尚浅, 对什么知识和问题都比较好奇, 如果给他们提供一些现象, 让他们思考相关的问题, 他们也许会异想天开, 但是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而言, 需要为学生设计优质的问题, 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找出新颖的科学答案, 这样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升。有效的课堂教学留白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在留白的问题设计上, 要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针对小学生来说, 如果问题太难, 长时间找不到答案, 他们的探究意识就会慢慢消退, 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有效的教学留白, 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包括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承受能力等。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 不能太难, 但是也不能太简单, 太简单学生没有成就感。在设计教学留白的时候, 除了有效地把握留白的难易程度之外, 还要对数量的多少进行分析, 做到恰如其分, 适可而止。

三、深度剖析语文教材, 让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和写作背景的分析得出作者的所思所想。优质的文章都需要读者耐心品读、认真思考, 不能从简单的文字叙述上就轻易断定文章的梗概大意。作者在使用语言的时候, 都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和方法, 所以在开展语文留白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教材, 了解字里行间的真实寓意, 透过文字挖掘出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待提升,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 与学生进行交流, 注重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于知识不要和盘托出, 要通过设计疑问、语言停顿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讲授文章《狐假虎威》时, 设问:为什么大家都怕狐狸?是真的怕吗?这样一步一步地解开悬念, 让学生明白狐假虎威的真正寓意。

四、“依葫芦画瓢”开展文章仿写,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随文练笔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设计要求, 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文练笔其实不能随意, 在设计上要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生天生好模仿, 并且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展现出自己的个性。模仿不是照搬照抄, 而应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每篇都是精挑细选的, 无论从美学角度、情感教育角度, 还是文学赏析角度来看, 都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仿写性。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 仿写语文句子和文章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式, 这也是他们易于接受的学习模式。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挑选仿写段落和句子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 选择仿写性较强的部分进行创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了解学情, 尊重学生, 巧用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我们不光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方法,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蒋月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语文世界, 2015 (5)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篇5

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能为教师顺利进行语文教学创造积极的条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究知识,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不断增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见仁见智,不少同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

一、创新语文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保障,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形象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语文感悟,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那就象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珍珠,光彩夺目,让人喜爱。教学中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果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词句华美,色彩斑斓,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景。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的办法,并不仅限于用多媒体,还有许多成功方法。总之,通过创设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兴趣阀门,诱发学习兴趣,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三)创新的提问方式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我们总是用命令式的语气进行生硬的提问,如“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么?”,或对学生的提问作出生硬、相暴的回答,如:“不,你错了,正确的答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显得缺乏亲和力,学生在情感上就会与教师拉开距离,表现出一味地从众与退缩的状态,他们多半会以模式化或机械化的方式来服从与迎合教师的“指令”或“命令”。在这种课堂氛围下,交际能力、语文素养是无法形成的,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

因此,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例如问:“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有什么看法?”其声调表情都要像日常问话,而不应是审问。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时运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的回答很漂亮。”“你的答案很有启发性。”或适时地插话,进行圆场和启发。

三、创新讨论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创设让学生有话愿说的情境。对于某一问题,只要能摆出充分证据,完全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有时学生的讨论超出了教学范围,有时甚至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师看来是幼稚的,荒谬的。我们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在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课堂讨论使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创新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

一、教学个性设计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能

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学设计必须关照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认知的充分结合。这样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明确想象力培养要求,如在空间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维上的要求,并加以机制干预,以期达到较好的“创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一般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儿童的表象;(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充分给予时空关照,尊重个体感知,以打开个体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4)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生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5)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重点关注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二、情境控制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如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这里讲到的情境空间包括了观察素材、空间背景等,当然更包括了学生。我们希望的情境就是学生能够走入的空间,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擦出火花。通过图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情境空间教学效果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观察素材、空间背景、学生。这几个方面中所展示的几个要素有许多是可以控制的,如素材的呈示方式、时间、展示过程等;还有空间背景的素材选择与展示方式,都是可控的内容。在学生方面,我们可加以影响的可能是对素材的认知,至于技能、审美等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方面,以期对其他的控制展示达到情境空间创设的最大效益。

三、语言交流为创新精神培养保驾护航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语言的功能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语言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是平等公开的,只要坚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倾听对方的意见,往往是孩子乐于“交流”的现象。但是教师在美术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如何却直接影响了创新的效果。我们常说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倾听者、指导者,关怀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但是对于创新来说,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谅解、支持与鼓励。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做一个宽容的激励者更为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在一个方面的重视,只有关注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投入情况,才能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其外在表现,可以是语言表达下的创新思维,可以是技能表现下的绘画技术革新,可以是创造性的品评,当然创新性的绘画表现是最为直接的,但是我们要明确创新精神是在整体激发下的一种情绪表现。教学中,如果着力关注交流语言的运用,想必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一定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美术教学中创作的个体行为与小组合作的团体行为似乎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矛盾。其实不然,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的,美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是对个性认识与想象的体现,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提升,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创造,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在小组合作的空间里孩子的交流还是相对畅通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组合作中对创新的保护。因此,小组合作的运行规则非常重要,主要有几个方面:观察素材,各抒己见,聆听尊重;探讨方法,共通有无,优选劣汰;表述见解,独立共享,采纳有效;美术创作,尊重他人,表达自我;交流品评,人人平等,共享所获。只有这样在美术教学小组活动中贯彻下去,才能使个性得到表现、优秀得到彰显、创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创新的工程,教师必须明确站在时代教学前沿的责任与使命,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养的内部机制,更好地为孩子服务。美术创作的个体独创行为决定了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存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体参与,才能呈现出个体的创新能力,孩子求新、求异的思想在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升华为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那时孩子会回到画中的。

【参考文献】

[1]赵金盛.美术教学的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5.

[2]金丽.小学美术教学的探讨研究[J].美术观察,2009(04):12.

创新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施 篇7

一、创设美术课堂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学生创作作品之前, 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素材, 展开想象,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情境空间创设的想象, 让学生尽情发挥, 如, 上《画一顶帽子》这课时, 老师可以准备不同颜色、不同外形的帽子, 让学生从帽子的颜色、形状、材料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想象还能做出什么形状的帽子, 你可以选取哪些材料来发明新型的帽子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在老师的鼓励下, 学生做出了各式各样漂亮的帽子, 还在这个积极创作的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等得到了超常发挥, 奇特的汽车帽、雨伞帽、有魔力的魔法帽, 对于这些帽子的设计学生大胆选择了不同的材料, 塑料、垃圾袋、绒布等等, 看着学生的创意作品, 教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拿着自己的得意作品走到前面为大家介绍, 学生通过听、看、评, 发表感言, 这样通过语言情景使美术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 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不断地大胆想象, 创新能力和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二、运用身边的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创作

在美术课中, 当然对某些技法的要求很严格, 这需要学生对创作的对象有正确的认知的描述后再进行, 这就需要老师把握好全局做到各个方面有机结合, 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于那些个人能力突出, 还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在鼓励表扬中运用具体的辅导方式, 帮助学生解决技术上的相关困难。对于优秀的作品,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进行展示, 这种教学会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通过观察、思考、创作让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

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美术课中进行小组合作,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分享学生奇思妙想。学生在美术课中进行小组合作, 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共同创作, 学会分享,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应有一个科学、宽松的小组合作机制, 通过这种模式的运行, 真正为学生服务, 让学生在思中画, 研中画, 让孩子们的每件作品都有创新性及个性化。

谈小学创新作文教学的策略 篇8

一、多途径积累, 让学生写有所写

(1) 多读。多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 在指导学生读学课文的同时, 我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报, 特别是优秀的少儿读物, 还有古今中外的诗歌、童话、寓言、笑话、小说、科普读物、名言警句、优美词句, 我都让学生读, 让他们从中积累优美词汇, 丰富自己的语言, 学习多种表达方法。

(2) 多听。作文不仅是要“眼观六路”, “还要耳听八方”。为此, 我常常鼓励学生动一动耳, 听一听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娓娓动听的讲话, 相声演员幽默风趣的话语, 电视散文, 群众中的话语, 人与人之间的交谈, 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各种声音, 为写出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的作文而积累丰富的材料。

(3) 多记。俗话说得好, “留心生活积素材, 记录生活成文章”,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丰富多彩的观察体验, 如果不及时记下来, 时过境迁, 往往如隔云雾, 即使能落笔成文, 也很难具体生动。勤写观察笔记是丰富作文素材的好方法, 为此, 我经常提倡学生平时外出活动, 要留心自己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 并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和所悟, 及时把它写下来, 这样养成随时随地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只有这样, 学生才不会在作文时出现“无米之炊”的困境。

二、以情激趣, 让学生乐于作文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这说明了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在作文指导中要善于挖掘“情感因素”,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理解最透的东西。如指导学生描写一处景物或一件东西, 要突出重点, 写进联想。作文指导前, 再使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飞泻的瀑布, 潺潺的溪水让我们感到生命在运动;参天的白杨树, 顽强的小草给我们拼搏的精神;巍巍的高山, 常青松柏, 凝住了永恒的启示;鹰击长谷, 鱼游潭底, 让我们感到美的陶冶。不正是这些美景, 又激起我们对祖国、对人民、对人生的热爱之情吗?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笔表达出这种热爱之情呢?”这一导语, 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大自然和生活的美景前, 学生徜徉其中, 流连忘返, 从而激起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三、贴近生活, 让学生自由写作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作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人民教育家陶先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 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影响学习效果, 兴趣是创新的前提。如果作文题目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社会生活, 就会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从而令其有话可谈, 写真事, 抒真情, 说真话, 使文章构思新颖, 富有创造性。如设计的作文题目:《我怕———》《告诉你, 我的秘密》《我喜欢———》《哈哈, 我真开心》……这些具有儿童情趣的文章, 诱发了他们的灵感和创造力, 使他们写出洋溢童真的作文。开展活动, 以丰富学生的写作。小学生天真活泼, 好玩好动, 酷爱各种活动和游戏。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既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可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扎风筝、做航模、泥塑、剪纸、钩小蟹、野炊都是学生喜爱的活动, 他们做得投入, 玩得开心, 让写作与伴随活动而来的“愉快情绪体验”交织在一起, 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冰心老人曾给北大附小题词:“专心地学习, 痛快地游玩”, 这充分肯定了玩在小学生生活中的位置。还要引导学生把玩和学习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在玩中学, 玩中练, 玩中写, 思维最容易插上想象的翅膀, 表达起来更深刻、更顺利。

四、营造氛围,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和称赞, 为了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 我常常利用早自习或课前几分钟的时间, 将批改中发现的构思巧、角度新、情感真切、语言清丽、叙述生动的习作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给全体学生听。如:有时由作者本人读, 有时由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声情并茂读, 有时由写作能力提高较快的同学读。需要特别表扬的则由老师亲自读。朗读他们的作文时, 我着力创造一种隆重的氛围。有时我在读他们的习作之前, 喜笑颜开地报出作者姓名, 被表扬的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有时, 我绘声绘色地朗读他们的作文, 盛赞文章的佳妙之处, 然后, 迎着全班同学敬佩的目光, 报出作者的姓名;或故造悬念, 先让同学们猜一猜, 再让作者在同学们羡慕的掌声中领回自己的作文本。

五、片断练笔, 让学生实现表达的欲望

读写结合, 经实践证明, 是提高学生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怎么写, 才能既让学生感兴趣, 又不加重他们的负担却很有讲究。我在课堂上提供的是与语文学科内容紧密联系的“片段连笔”。即是片断, 便可长可短, 可抒可拟, 自由畅达。可以是续写式, 如学习《背篓》后以“新学期开学了……”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片段;可以是填补式, 如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抓住“饱经风霜”一词进行练笔, 把车夫的脸刻画出来;可以是感悟式, 如学《嘱咐》一文时, 谈谈对“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体会;也可以是自由式, 如凭借《白杨》的课文内容写一段“白杨的自诉”, 咏诵古诗《山行》时把原文改写成现代散文句段等等。考虑到效率问题, 我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初时, 他们皱眉挠腮, 急如猴, 一段时间实践下来, 不但速度加快, 而且从心眼里有了“表达含义”, 不让他们写, 更急。不过, 这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因为备课时必须仔细钻研教材, 构思好片断的最佳连笔处。

在创新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善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多途径积累, 让学生写有所写。要把自由还给学生, 让学生以童心、童趣、童言真实地反映生活,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气氛中满怀兴致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 就使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一种乐趣, 而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 篇9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因此,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法,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如果用图示结合美术教学的一般过程来分析, 可以这样表示:

从对事物的观察认识开始的美术创作实践活动, 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个体的思考, 这是美术实践活动中体现主体学生参与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 美术创作是个体审美与创造的体现, 无论在作品还是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创新意识都充分展示了个体创新精神的参与, 而个性化的创造正是创新精神实现的一种标志。由此可见,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特质之一。

一、教学个性设计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能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 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我们知道孩子是不缺乏想象力的, 只要我们正确引导, 加以个性调适和智力培育, 想象力一定会插上翅膀成为孩子的创造力, 这样的想象力培养过程就是一种教学科学的转化过程, 是对创新精神培养的深度关照。“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 我们的教学来自于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所产生的教学设计, 认识创新精神培养特质的美术教学, 就会关注到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元素。就儿童而言, 关注想象力的培养并促使想象力与学生个性特质、认知能力等结合, 才是对创新精神培养的深刻理解。

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学设计必需关照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认知的充分结合。这样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明确想象力培养要求, 如在空间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维上的要求, 并加以机制干预以期达到较好的“创造”效果。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一般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 从而不断丰富儿童的表象; (2) 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并能充分给予时空关照, 尊重个体感知, 以打开个体想象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 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 (4) 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生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 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 (5) 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 重点关注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二、情境控制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 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 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 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 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 要求教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 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这里讲到的情境空间包括了观察素材、空间背景等, 当然更包括了学生。我们希望的情境就是学生能够走入的空间, 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擦出火花。

通过图示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情境空间教学效果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观察素材、空间背景、学生。这几个方面中所展示的几个要素有许多是可以控制的, 如素材的呈示方式、时间、展示过程等;还有空间背景的素材选择与展示方式, 都是可控的内容。在学生方面, 我们可加以影响的可能是对素材的认知, 至于技能、审美等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方面, 以期对其他的控制展示达到情境空间创设的最大效益。

三、语言交流为创新精神培养保驾护航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语言的功能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手段, 语言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是平等公开的, 只要保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倾听对方的意见, 往往是孩子乐于“交流”的现象。但是教师在美术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如何却直接影响了创新的效果。我们常说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倾听者、指导者, 关怀学生的学习动态, 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但是对于创新来说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谅解、支持与鼓励。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做一个宽容的激励者更为重要。

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在一个方面的重视, 只有关注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投入情况, 才能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其外在表现, 可以是语言表达下的创新思维、可以是技能表现下的绘画技术革新、可以是创造性的品评, 当然创新性的绘画表现是最为直接的, 但是我们要明确创新精神是在整体激发下的一种情绪表现。教学中, 如果着力关注交流语言的运用, 想必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一定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 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美术教学中创作的个体行为与小组合作的团体行为似乎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矛盾。其实不然, 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的, 美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是对个性认识与想象的体现, 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 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创造, 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 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在小组合作的空间里孩子的交流还是相对畅通的,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组合作中对创新的保护。因此, 小组合作的运行规则非常重要。主要有几个方面:观察素材, 各抒己见, 聆听尊重;探讨方法, 共通有无, 优选劣汰;表述见解, 独立共享, 采纳有效;美术创作, 尊重他人, 表达自我;交流品评, 人人平等, 共享所获。只有这样在美术教学小组活动中贯彻下去, 才能使个性得到表现、优秀得到彰显、创新得到发展。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是一个创新的工程。教师必须明确站在时代教学前沿的责任与使命, 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养的内部机制, 更好地为孩子服务。美术创作的个体独创行为决定了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存在, 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体参与才能呈现出个体的创新能力, 孩子求新、求异的思想在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升华为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 那时孩子会回到画中的!

参考文献

[1]陶相宇.美术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科技教育, 2008 (12) .

[2]耿洪严.论美术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体育与艺术研究, 2011.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创新 篇10

一、灵活教学,开启数学创新教学的课堂模式

在过去,我们的数学教育课程模式采用的是老师在讲台上教, 学生在课桌上死板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来授课,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安静的课堂学习氛围往往是教师所期待的理想的学习场合,但是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的活跃性,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懂的问题不能够积极地及时提出来,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受到限制,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不能够做到及时的了解,这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的相当不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为此,我个人认为, 开设丰富的数学创新教学课程是相当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相对来说是较弱一点的,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会比较低的,另一方面,小学生往往不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因而,我们可以在枯燥的数学课程中添加一些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元素,从很大的程度上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售货员与顾客”的小游戏:选出一名学生来当售货员,假设出一些学习用品的价钱,如铅笔一毛三分钱,橡皮两毛六分钱,笔记本四毛五分钱,其他的学生来当顾客,发给同学们一些钱让学生拿着正确的钱去买学习用品,谁正确的话可以设一些小奖励,把铅笔、橡皮奖给谁. 在这样的小游戏中学生既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还得到了奖励,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懂就问,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培养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想象力是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很多的伟人科学家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创新的开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够做到. 因此我认为要想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 首先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而动手能力, 便是对想象力的进一步升华,动手能力即是将想象力落实于实际,最终作出完美的成果.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们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说,使脑、手、口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达到了统一和谐. 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发下我事先准备好的直径4厘米、6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直径并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通过亲自去测量、讨论,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最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所以, 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上的情景,使学生们产生一定的新奇感与求知欲望,从而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的问题:“同学们, 大家谁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们都回答:“知道,是圆形的. ”“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 ”学生都连连摇头. 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 ”(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 ”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 ”学生们一听,马上就议论纷纷,这时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同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我认为小学教学教学的创新从小培养起了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的创新性,使学生从小便在脑海中埋下了自主创新的种子,使学生在平日的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细心地观察、思考、归纳等等,不仅使自己对各种知识的认知有了独特的思想,不同程度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数学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 变成了学生日后不断进步,取得更大成就的垫脚石.

摘要:什么是小学教育?在广义上来说,小学教育指的是对满六周岁到初中前的孩子进行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小学教育的意旨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打下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以及做好初步自立生活准备的初级教育.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教学.

结合节气创新小学美术教学的研究 篇11

一、涂一涂大自然中节气的灵动色彩

黄公望、王冕、张大千、吴冠中等古今美术大家无不寄情于四时变幻的明山丽水,而初涉美术线条色彩的小学生们,踏进由节气点染出千般风韵的大自然,也会有拿画笔把其描绘出来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结合二十四节气和小学生的心理进行美术教学。

比如春分时,让学生们欢呼雀跃地进入油菜花的天堂,满眼金黄的油菜花在春风里悄然怒放,清新醉人。教师让孩子们先尽情地观赏眼前的花景,感受魅力无穷的风光,然后拿出纸笔画下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再对着景物为自己的画作涂一涂色彩。孩子们创造的欲望早就被眼前的景象激发出来了,他们笔下出现了金黄的油菜花、浅绿的小草、飞舞的蝴蝶、快活的小鸟,还有远处的青山和村落。春分时节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就跃然纸上了,春意盎然的景色和意境便呼之欲出了。

“霜降”节气正是秋末,天气变冷,此时可以带学生去欣赏郊外的红枫、秋菊等美景。秋日的田园村落、红叶野果,吸引着他们的目光,一片红叶、一串浆果、秋日村落,都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孩子们一路信马由缰地涂涂画画,表现出秋日的绚烂、迷离、凝重、深沉。

走进大自然,一边欣赏,一边把节气的色彩涂到作画的纸上,是孩子们接受美的熏陶和提升美术创作欣赏水平的过程。

二、描一描课本上节气的美丽容颜

节气同时也驻足在小学《美术》课本中,《走进春天》《雪》《小鸟的家》《写意蔬果》等,都闪现着节气的美丽踪影。用好课本,让学生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审美、创造美,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策略。

例如教《走进春天》一课时,正值谷雨时节,正是暮春之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先欣赏江南的春日丽景。在婉转悦耳的鸟鸣音乐背景中展示画面:明媚的阳光下,平川沃野、青山古村点缀于大地的花海中,似泼彩丹青,绚丽迷人。仅两三分钟的展示,就让他们走进了谷雨时节的情境。此时,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本上描绘的春天景物,再转入主题——用构图和颜色表现春天的景物,看看自己描画的春天美不美。

20分钟后,一幅幅春天的美景从他们的指端诞生了,或阡陌田野绿水逶迤,或小桥流水繁花似锦,或山野烂漫云蒸霞蔚。

紧接着,音乐轻响,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描画出来的春天,在热烈欢乐又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聆听笔者讲述作画的技巧和意境表达,这种节气语境的美术课走进了孩子们的记忆深处。

三、画一画生活中节气的气韵意境

我国每个节气都有着特定的景观特色,尤其是具有独特的气韵意境,比如春季节气清明、谷雨都会体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夏季节气小满、芒种会体现热烈、生命力旺盛,秋季节气寒露、霜降会体现成熟、深沉,冬季节气大雪、大寒会体现冷静、蛰伏。因此,教师在结合二十四节气教学时要注重向学生强调画作必须体现节气的气韵意境。

比如寒露过后,乡下人家开始“晒秋”,纷纷趁着秋日的阳光晾晒收获的农产品:金黄的谷子、紫色的薯芋、雪白的葛粉……草地边、院子里、矮屋上,到外都呈现出丰收的色彩。一些已经晒干了的辣椒挂在屋檐下,秋风拂过,“哗哗”作响,好像划根火柴就能点燃。

这些田园乡村各个节气的气韵意境,让孩子用画笔表现出来,名曰“日记画”,并做成画册,无疑是珍藏他们最美童年记忆的载体。这一设想,为我校美术教师的开放式“日记画”活动拉开了序幕。几年下来,让孩子们放飞灵感与梦想,在节气的语境中自由自在地挥洒自己的遐思妙想,仿佛听得到节气的私语与童年的笑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篇12

一、树立正确阅读理念,创新阅读思想

阅读不是为了做课后题,也不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自己的一种愿望,想要从书本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这一观点,摆正自己的阅读态度。 而老师不要将阅读的任务提前给学生,最好先从“ 你对文章有哪些理解和问题” 开始,让他们轻松阅读,深入思考。 阅读如同给人输入新鲜的血液一样,能唤醒人的活力,同时也开阔视野。 小学生就要有这样的阅读启发,不断创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一直处在学习的非饱和状态。

二、丰富阅读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上课之前,老师都会有教案,但是这并不代表课堂会按照老师的规划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是无法预料的。 因此老师要更丰富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案,多准备一篇阅读, 防止有意外情况的发生。 而且老师还要积极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小意外,可以灵活教学,而非随意教学。 创新教学手段,积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结合阅读的内容进行最恰当的扩展和改变。

三、情境阅读教学法,身临其境阅读

阅读之所以能够开阔人的视野, 就是因为在自己身上从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或是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思考。 所以我们阅读的东西是新的,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 小学生还没有这样深入思考的能力,就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诱导。 如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给学生创造阅读中的客观环境,然后将氛围也烘托起来。 之后让老师进行情境想象的阅读方法,自己去体会作者的心态。 在这样的情境教学当中,学生能够对文章做最清晰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不是用眼睛或嘴巴读书,而是在用心读。

总之,创新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其本质就是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本质,深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件乐事,而非一种学习压力。

摘要:语文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其实阅读与其说是一种学习能力,不如说是一种生活能力,一种从书本获取信息,从文字中思考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阅读习惯。以此为目的,简单谈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上一篇:水工材料下一篇:凯氏定氮半微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