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

2024-07-15

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共12篇)

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 篇1

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尤其是小学阅读教学更具有创造因素。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 本身就有严格的规范性。人们在交往过程中, 随着交往的需要, 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有时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一个意思。阅读教材就是作者的文学创作, 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而阅读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趣味,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精神, 丰富并创造自身的精神世界。

一、善于启发, 增强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们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就需要有一个友善的环境。新型课堂要求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 旺盛的求知欲, 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诱发创新欲望, 发挥个性潜能。一般来讲, 创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阅读教学的创造性, 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进行重组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 (即与以前的不同) 。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有自己的看法。但这看法要求并不高, 只要不重复自己和他人, 就有新意。同时还应该明确, 学习的创造力不是孤立的, 还必须与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果断的判断力紧密结合。阅读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的语言方面。而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其特点, 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广阔性等方面。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 把学生看成有主观能动意识的人, 是学习的主人。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且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 重视班级学生间的认知差异, 多层次的因材施教;尤其要关心的是学困生, 少批评多鼓励, 努力让学生获取成功体验;重视融洽的师生关系, 把微笑带进课堂。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强烈愿望, 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探索。

建立生动、活泼、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就是明确学生是科学知识的探索者、构建者、应用者, 而教师只是组织者、激励者、协同者。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应当打破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 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践, 动口表述、交流评价, 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 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成为活动式的教学, 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索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萌发创新意识, 诱发创造的灵感。

二、引导想象, 培养创新思维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 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学生的想象力差在阅读中的表现, 往往是对课文的情景理解很片面, 在说话、作文中就表现为不会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 会浮想联翩, 思维活跃, 创造力强, 学习生动活泼。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 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 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的限制, 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有时以训练创造思维为主, 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有时以创造性的语言训练为主,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在教学中一般做法:

1. 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 诱发学生的想象。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 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和物的具体情境, 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 写出了这个画面。例如《可爱的草塘》草塘大:写草塘绿得有层次;还有写水泡子鱼多和小河水清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 积累语言, 又发展想象力。

2. 巧设问题有利于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有意识的巧设问题, 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

3. 教师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 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

想象与情感分不开, 只有情感充沛, 想象才会丰富。教师的语言充满感情很重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 去唤起学生的想象;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 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涌现。

三、重视练习, 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越和突破。它的显著特点是外向和开发。开发式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是创新的基础, 是创新教育应致力培养的重要素质。语文教学开发式的发散思维训练, 主要在编制练习题时推出开放式的问题。

1. 编制有发挥空间的练习。

思维训练的开发, 有利于对学生“全脑”的开发。例如, 教学《火烧云》一课以后, 我让学生结合生动体验、课文插图展开想象, 描述火烧云形态的变化。学生两天后的作业让我大为吃惊。学生的笔下同样出现了变化“多”“快”的景物, 有栩栩如生的动物, 有生动逼真的植物, 并且都能抓住变化极“快”的特点。就连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仿照课文写出了语句较为通顺的片段。实践证明, 诸如此类练习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 编制多种答案的练习。

答案具有不确定性的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也是一种创造思维训练。例如, 《金色的鱼钩》一课时, 学到老班长牺牲这一段, 编制“面对老班长的牺牲, 我想说……”的说话练习。

3. 编制创新性的课外实践练习。

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 创造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主动充当小编辑、小记者、小演员的角色, 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 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 发挥主人翁精神。长期坚持练习, 一定会发展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互相竞争, 又相互依赖的复杂而又多变的世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时代要求, 也是当前教学肩负的重任。

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 篇2

内容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目的。语文教师应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并注重语文学科同生活、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个性化阅读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学生从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中解放出来,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始终,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目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天地广阔无垠,语文教师应树立强烈的创新意 一.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树立牢固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不囿于权威的课本,不迷信于老师的定论,敢于发表自己 1 独到的见解,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与他人充分讨论、交流,逐渐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1.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孕育创新意识。

赞可夫曾经说过:“只有学生处于欢愉中,情绪高涨时,不断要求向上时,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使儿童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之《名人名言》,2004年第1~2期,第168页。)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但有一种“心理安全感”,而且产生展示自我的内动力,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敢想敢说,从而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和创造潜能发挥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时地会有他们新颖、奇特、有创造的见解出现。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课始我就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去,请你们一边观光旅游,一边把看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好吗?学生情绪高涨,异口同声地说:“好!”随即我展示课件,并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景物介绍。学生在亲切的话语和丰富的课件刺激下,产生了愉悦感,增强了创新意识,不但准确、快速地说出了这里有哪些物产,而且诸如“美如天堂”、“人间仙境”、“奇珍异宝”等许多与众不同的想法也脱口而出。因此,只有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课堂才能真正成为他们放飞心灵、展示智慧的大舞台,才能孕育创新意识。

2.创造表达、交流的机会,形成创新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交流思想,发表见解,从而激活思维。交流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多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说呢?”、“你认为怎么办?”、“你说得真好!”、“能不能仔细想想?”、“老师相信你能行!”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当一个同学的观点被老师肯定并得到表扬时,其他同学或从中有所启发,或有更新奇的想法迸发出来,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生怕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展现,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课文《雨点》时,让学生说说雨点还落在哪些地方?在这些地方干什么?结果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树叶上溜冰;有的说,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跳舞;有的说,雨点落在树林里,在树林里“沙沙”地唱歌„„一年级的孩子能说出这么多有新意的话,真是让我佩服!学生争着发言,而创新意识也在表达与交流中趋于形成。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大家都很注意语文课中的基本训练„„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77页。)因为只有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1.展开想象翅膀,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想象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语文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极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可凭借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使学生思考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首先,教师可在教材的空白处激发学生的想象。许多课文里都有一定的空白处,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狐狸与葡萄》一课时,针对课文中“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够葡萄,但是白费劲。”这句话,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想象:狐狸想到了哪些方法去够葡萄呢?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他们便积极思考,迸发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有的说狐狸用石头砸,有的说狐狸跳起来够,还有的说狐狸爬树去够„„孩子们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其次,通过续编故事,展开想象。很多课文的结尾处都意犹未尽,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续编故事,从而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滥竽充数》时,我引导学生推测南郭先生逃走之后发生了怎样的事,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回到老家,本本分分地过日子;有的说南郭先生江山不改,又跑到其他国家,靠蒙骗过日子;也有学生说南郭先生逃走之后,勤学苦练,终于练得了吹竽的好本领,又回到齐国吹 4 竽,并得到了君王的赞赏„„学生在思考时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新观点,思维的变通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教材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诱发学生想象,也可让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来激励学生想象。总之,教师要调动一切可供学生想象的因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鲁宾斯坦曾说:“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开始于矛盾。”(鲁宾斯坦,《普通心理学原理》,1946年,莫斯科,第347页。)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发生兴趣,才会调动其积极性,打开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要坚持正面引导,表扬为主的原则,千万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些幼稚的,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训斥,批评,对学生的质疑要有满意的回应,不能敷衍了事。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儿童放出好奇的眼光来问:‘这东西为什么这样子呢?’我们偶尔不大起劲,便随口回答说:‘这东西自然是这样的。’我们以为这句话并没有违背什么什么科的意思„„但是试一细想,这些随便倾吐的话多少 5 没有理性,多少缺乏情感啊!”(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0页。)叶老这句话便要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因为只有求知的欲望得到满足,才可能有质疑的兴趣,才可能养成质疑的习惯,才可能逐渐形成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释疑。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释疑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我探究,自我感悟来解决。对于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教师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解决。其间,教师可适当点拨,在学生对一些难点“山穷水尽”时,引导他们另辟蹊径来解决问题。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有一位学生提出:“‘青布幔子’是绿色的幔子吗?”其他同学也都一脸疑惑,有的说可能是蓝色的幔子,但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因为蓝色幔子从外面能看到人影,可能会泄露军机,正当同学们不知如何解决时,我笑着说:“同学们肯动脑筋思考很好,其实‘青布幔子’是黑色的幔子。通过查词典也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此让学生充分讨论,并适当点拨,随机教给学生释疑的方法,学生可逐渐养成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3.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应采取填鸭式教学,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创造的机会。

多角度思考可以是反向思考,敢于对传统的,习惯的进行挑战。如教学《草船借箭》,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没有雾怎么办?如果鲁肃事先把诸葛亮要他做的一切都告诉给周瑜,周瑜又会怎样做?通过反向思考,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诸葛亮知晓天文,了解人事,神机妙算。多角度思考也可以是横向思考,即教给学生能够从一事物展开对他事物的联想。如教学一年级课文《家》,可让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蓝天是白云的家。__是__的家。__是__的家。多角度思考还可以是纵向思考,即循着问题直接指向思考。如学完《将和相》,可让学生品评这个历史故事及故事中的人物,可侧重从廉颇来评,也可侧重从蔺相如来评,还可以通过比较来综合地评。三.个性化阅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显然,《标准》中这段阅读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倡导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闪现创造的光芒。1.倡导个性化阅读方式。

学生因各人的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便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才能有所创新。如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语言家”选择了讲故事,“音乐天才”选择了唱歌,“表演家”则选择了演课本剧。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方式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2.珍视个性化阅读感受。

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理解,激励学生发表独创的见解,珍视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张扬个性,发挥个性化阅读中的创造潜能。如教学《守株待兔》时,一个学生打断别人的发言,提出:“猎人用陷阱去获取猎物不也是守株待兔吗?这有什么不好呢?”这样的质疑不拘泥于现成结论,敢于反向思维,大胆探索,教师应肯定学生的观点。当然,学生的个性体验中难免有一些局限性,这时,教师也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

四.课堂延伸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不竭源泉。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我们应利用各种有利的语文教育资源,打破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

1.阅读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我们应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引向生活,联系生活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惊弓之鸟》一文后,我引导学生举例说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犹如“惊弓之鸟”一样的人或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纷纷举手,有一个学生说:“我家小妹刚学会走路时,有一天不小心跌倒跌疼了,之后她就不敢走路。”还有一个学生说:“‘惊弓之鸟’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意思差不多。”又如教学低年级课文《草原的早晨》,课文中有“无边无际”这个词语,如果我按词语本身的意思解释,学生可能越听越糊涂,这时,我便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有的说,大海无边无际;有的说,田野无边无际;有的说,大森林无边无际„„通过这样一说,学生们都能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了,而且孩子们说的过程本身便是学生创造的过程。

2.阅读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整合。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打破僵硬的学科框架,注意同其他学科相整合,在整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克隆之谜》时,可将科学、社会等常识科中学到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 9 好地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意识。又如教学描写“春天”的课文时,可以沟通语文学科同美术、音乐学科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吟诵描写春天的诗文,描绘春天的画卷,歌唱赞美春天的歌曲,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力。五.培养创新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创新能力应立足于语文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应将语文基础的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辩证地统一起来,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语文基础的教学之中。要让学生多背诵一些诗文和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要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如果脱离语文基础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不仅无助于打好语文基础,而且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创新能力应重视思想教育。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切不可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理解如何,都对其感悟一味叫好,廉价表扬。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位学生说自己非常佩服白骨精,因为他肯动脑筋,多思考,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自己以后要向白骨精学习。此时在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时应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肯动脑筋,多思考固然重要,但白骨精三番五次地变形,只是为了骗得他人信任从而加害于人,他是邪恶的化身,所 10 以我们千万不能向他学习。我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值得珍视,但需要价值引导,必要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论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 篇3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 创新 创新策略

一、阅读教学创新不能添乱。一位教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课题中的话分别是谁说的,学生找出来后,让学生分别读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如果听了爸爸、妈妈这样的批评和鼓励后就会怎样想,接着,用大量时间,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分别以慈祥的爱好和严厉的爱好为观点举行辩论会。实在地说,由于学生事前没有准备,辩论会既没有辩出形式上的“热烈”,更没有辩出内容上的“精彩”,最后一节课是在教师的草草小结中结束的。阅读教学的创新是必需的,改革更不能停止,但必须以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为前提,阅读教学再不能打着某个新的招牌盲目地行“添乱”之举。要让其在本位上挥洒自如地发展、完善,改革更不能停止,但必须以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为前提,才使得阅读教学有了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和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

二、激发情感参与,实现有效互动。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引导学生与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多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人或物去经历、体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学生资源之间,实现有效互动。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自制与课文相关的头饰。第二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小猴、狐狸、松鼠、小兔子)来到学校,准备学习17课《酸的和甜的》。虽然还没到上课时间,但他们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只有参与才能引起互动”,一个小小的头饰,已经让学生参与到了要学的课文中,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会细细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描绘剪裁,满怀喜悦地戴在头上,憧憬着怎样表现这个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他们真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生命,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智慧,正等待我们发掘和启迪。课堂上充满生机,我把画的几串葡萄贴在黑板上,学生把课文中的四种动物制作成卡通画,贴在相应位置。我们开始进入角色了,我就像一个导演在帮助演员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孩子们认真地读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捕捉,努力地表现自己塑造的“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狐狸”。我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表现动物的特点,采用表演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在阵阵读书声中,在句句评价声中,学生有了进步和感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阅读最重要的基本功。1.理解课文。理解课文是为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要想到“三”,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与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2.理解词语和句子。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术语。3.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四、让阅读与实际生活联系。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说了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学生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到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五、加强训练、讲求实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阅读实践,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学生要达到“独立阅读”的理想境界,只有靠加强训练,在训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教师为学服务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篇4

一、树立正确阅读理念,创新阅读思想

阅读不是为了做课后题,也不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自己的一种愿望,想要从书本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这一观点,摆正自己的阅读态度。 而老师不要将阅读的任务提前给学生,最好先从“ 你对文章有哪些理解和问题” 开始,让他们轻松阅读,深入思考。 阅读如同给人输入新鲜的血液一样,能唤醒人的活力,同时也开阔视野。 小学生就要有这样的阅读启发,不断创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一直处在学习的非饱和状态。

二、丰富阅读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上课之前,老师都会有教案,但是这并不代表课堂会按照老师的规划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是无法预料的。 因此老师要更丰富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案,多准备一篇阅读, 防止有意外情况的发生。 而且老师还要积极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小意外,可以灵活教学,而非随意教学。 创新教学手段,积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结合阅读的内容进行最恰当的扩展和改变。

三、情境阅读教学法,身临其境阅读

阅读之所以能够开阔人的视野, 就是因为在自己身上从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或是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思考。 所以我们阅读的东西是新的,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 小学生还没有这样深入思考的能力,就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诱导。 如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给学生创造阅读中的客观环境,然后将氛围也烘托起来。 之后让老师进行情境想象的阅读方法,自己去体会作者的心态。 在这样的情境教学当中,学生能够对文章做最清晰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不是用眼睛或嘴巴读书,而是在用心读。

总之,创新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其本质就是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本质,深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件乐事,而非一种学习压力。

摘要:语文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其实阅读与其说是一种学习能力,不如说是一种生活能力,一种从书本获取信息,从文字中思考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阅读习惯。以此为目的,简单谈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 篇5

龙村镇塘湖小学林茂成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且还应该是创造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就应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已成为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

为此,我们应倡导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创新型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型学习的能力。

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达到创新型学习的境界,实现创新型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阅读教学,又应该如何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呢?下面,我就语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永远的歌声》一文,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尝试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的五大步骤:

一、创建情境,激发情感。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和爱好也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也是创新思维的营养。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创设各种适合教学课堂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渗 1

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样才能激发气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经典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窗前》,让学生欣赏动听的歌声同时,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真挚情感;并同时播放一些有关于教师节学生送花给老师的图片。在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中,激发起学生进一步阅读新课文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就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问题:这首歌是唱给谁的?你喜欢这首歌吗?想不想看看课文中又是唱给谁的呢?文章中的故事和歌声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现代教学理念提出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办法,但我个人认为能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一种更有效的办法。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该说的时候,想说就说,各抒已见,从而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自主学习,鼓励质疑。

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前辈谓学贵为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20世纪中期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用培养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知识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要坚持“阅读为本”的原则。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要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只有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质疑是创新行为的举措。质疑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开启他们的创新思维的闸门。阅读教学中,教者一定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只有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永远的歌声》一文时,我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品读重点等)来自主阅读课文,并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地读一读。这样,学生

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主的读书中探究学习,从而发现问题,独立求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三、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已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汇报,别的小组可以提出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达到交流的目的,小组筛选后,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重要的、难点的地方,经过学习认真筛选,提出重点,让全班同学讨论。

由于《永远的歌声》是一篇比较通俗易懂的阅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如: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出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之情?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合作讨论,很快就能理解。但是,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我说,我们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而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一条一条地穿起来„„”等句子的意思理解还不够到位,就应该由老师再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老师则起到点拨导思的作用。还有一些难点问题,如:文章为什么要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当“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搂住“我们”哭了?这些问题,都要老师起到一个点拨和导思的作用。

四、归纳释疑,提出见解。

作为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外,还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谈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序地发现,自觉地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而,创新型教学模式就是要把“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改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在教学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学习方法,以便下一课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在教学《永远的歌声》一课时,我就通过让学生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及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和体会等创新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谈自己不同的见解、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实践练习,拓展创新。

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得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不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

学习目的不仅仅是“求懂”,更重要的是求发展。创新就是最好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在教学《永远的歌声》这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1)摘抄并背诵课文中的优美段落和好词好句。(2)根据课文的学习,写一篇文章来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模式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模式

构建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时通过有效的科学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创新学习的境界,实现创新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阅读教学,又应该构建怎样的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呢?下面就第十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尝试构建的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建情境,激发情感

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渗透的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运用现代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播放有关青海湖的录像,让学生欣赏青海湖梦幻般的景色。在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畅游青海湖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就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问题:你喜欢青海湖吗?想不想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青海湖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办法,但我觉得能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一种更有效的办法。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自主学习,鼓励质疑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識,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品读重点等)自主阅读课文,并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地读一读。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主的读书中探究学习,从而发现问题,独立求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三、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已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汇报,别的小组可以提出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达到交流的目的,小组筛选后,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重要的、难点的地方,经过学习认真筛选,提出重点,让全班同学讨论。由于《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阅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较容易,如: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青海湖的?青海湖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合作讨论,马上就能理解。但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等句子的意思理解还不够到位,就应该由老师再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老师则起到点拨导思的作用。

四、归纳释疑,提出见解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序地发现,自觉地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而,创新教学就是要把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改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学习方法,以便下一课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就通过让学生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及谈谈你看到这梦幻般的青海湖时的感受和体会等创新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实践练习,拓展创新

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得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不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学习目的不仅只是“求懂”,更重要的是求发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我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1)摘录并背诵课文中的好词佳句。(2)做一个小导游,请你把青海湖梦幻般的景色介绍给你的好朋友。(3)鼓励学生课外去寻找有关青海湖和其他湖泊的资料。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会学习”,而且要让学生“会创新学习”。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创新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技巧,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与创新 篇7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传统语文应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极大的冲击,冲击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日益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阅读范围窄,阅读数量少,阅读兴趣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教学缺乏浓厚的兴趣,不能主动阅读,阅读书籍少,导致阅读面狭窄。具体体现在学生自身认为阅读教材枯燥无味,教师讲解死板粗糙,完全提不起兴趣,更不会课下去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无法按预定计划实施,阅读教学效果极差。二是不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小学生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致使很多学生极易出现“阅读恐惧”的心理障碍,使他们逐渐远离阅读。自控能力差使学生不能集中精力阅读,而一些教师更是不注重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反感情绪。三是教师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思想陈旧,方法千篇一律,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形成阻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在教学误区中长期积累而成的,要想完全改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学习情况,摒弃以往陈旧、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探索出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标,丰富教学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完全掌握了课堂,逐渐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时,阅读教学的效果便会初见端倪,但这与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丰富教学活动很有必要。寻找学生最有兴趣的地方切入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喜欢阅读、善于阅读。例如,在讲解《春雨的色彩》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吸引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对丰富生动的课堂活动有着天生的向往,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组进行朗诵比赛。在阅读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刻感悟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奇妙变化,更提升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竞争能力。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趁着朗诵的分组讨论“春雨带来的奇妙变化主要体现在哪里?”然后代表发言,学生们你争我抢地发言,教学氛围融洽和谐,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小学阅读教学中使用最频繁普遍,且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总是善于在阅读教学中穿插“游戏教法”,不断迎合小学生天生好动的性格,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阅读知识若能被教师巧妙渗入课堂游戏中,定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对《乌鸦喝水》一文的讲授中,枯燥的课文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时游戏教学法便派上用场。上课时,教师可以拿两个装有少量水(等量)的不同瓶子(一个窄瓶口,一个宽瓶口),将一些小石子散布在课桌上,提问“如果你是乌鸦,你怎样喝到水?”然后,运用传递黑板擦“叫停”的方式选择上台演示乌鸦喝水全过程的同学。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同学们的比较发现,只有在“窄瓶口,少量水”的情况下乌鸦才可以喝到水。通过这种游戏活动,学生对课文理解又加深一层。

(三)正确对待“讲”和“读”,鼓励课外阅读

新课改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达到熟能成诵的能力。古代也一直倡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讲”和“读”,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认知能力,阅读教学应形成“以讲为主,读为辅”的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意识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除了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同时,教师课下应为学生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量,扩展阅读面,可以以阅读比赛或者其他类似的形式展开,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8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思维。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课堂教学,既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好课前的引导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有目的的因材施教,学生才能自主探索,结出创新的果实。如教学《我的“自白书”》一课时,选择这样的开场:同学们喜欢听英雄人物的故事吗?有许多英雄人物在战场上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但是,还有许多革命者却是在阴暗的牢房里同敌人展开宁死不屈的斗争。他们中间还有人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我的“自白书”》就是其中一首。

(二)以情创境,调动创新思维的主动性。《我的“自白书”》是一篇很有感染力的文章,教师可以把文章的写作背景结合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思想性的渗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习热情。好的语文教学,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培植充满激情的种子,他会在必要时尽情释放正能量。初读全诗之后,教师可以这样说“读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歌,老师仿佛看到了在那阴暗的牢房里,在冰冷潮湿的泥地上,躺着一个血肉模糊的人,被打裂的伤口正在滴着鲜血,当敌人要他写下出卖组织的“自白书”时,他却大义凛然,写下了这首光辉的诗篇。教师用富有激情与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知到革命者是用生命捍卫正义,以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同敌人作斗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爱国热忱。

(三)借助载体,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在有了感受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相关载体。如听一段配上音乐的的介绍陈然写这首诗的背景,接着教师配乐朗诵全诗,引导学生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好象听到了什么?在音乐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进入了诗歌所表现的情境之中。

二、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一)鼓励质疑,播撒小学生创新的种子。质疑是对客观真理的探究,是获取和掌握信息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在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积极讨论中提升自己敢于质疑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其实是要冲破人们头脑中固有思维的束缚,是对头脑中原始认知的革新和重塑,这个过程,其实是要靠教师的经验正确引导来完成的。布鲁纳说过:“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而得到的知识才真正有效。”以语文教学中《赤壁之战》为教学案例,简单阐述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制作课件、展示成果、演讲点评等环节,对于孙、曹双方军队的概况以及风力的作用已一清二楚。2.通过小发明、小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思考,是通过思考能力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亲力亲为相结合来达到的。例如,手工课——《我为长辈做板凳》,让学生观察实物——积木板凳,教师可以直接提问:为什么给长辈做板凳?学生会回答:(1)他们工作很辛苦。(2)表达我们对长辈的爱。(3)长大后做一名工程师等等。学生们回答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他们有的独立拼成,有的合作拼成动许多形状各异、舒适安稳的小板凳。这样的小发明、小创造,激发了学生们爱心的同时,更好地对他们进行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培养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循循善诱,唤醒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质疑只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质疑问难的内容变成理解问题的思路。巧妙地将学生的思维打开的金钥匙,不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更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善于实践,活跃而不失严谨,争论而不失和谐,懂得合作与共赢是相辅相成的。1.启发诱导的最佳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孔子的观点,就是在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的“愤”时,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的“悱”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父亲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所以你们要象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许多学生都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做象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人。为了避免学生产生作者赞美花生,贬低桃子、石榴、苹果的错误认识,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使学生明白以上三者同样有价值。因此说,教学过程中,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抓住最佳时机十分必要。2.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全面分析的过程,其实是教学中的一个多元化命题。怎样达到全面性呢?针对教育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多面性和灵活性特点,教师要充分做好功课,研究教育对象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教育背景等,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尺度,做好长远规划,为每个个体的积极健康发展认真负责。教育者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许多问题都有他的来龙去脉、延伸发展和最终结果,要求教师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逻辑性,在竞争与合作中达到寓学于乐的共赢,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敏捷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刘兰花.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技巧的策略[J].现代阅读,2013,(1):198-199.

[2]陈欣.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7,(08):82.

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 篇9

一、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合理把握阅读速度

由于在学习中, 只有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带着兴趣去学习, 才会更加深刻, 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果。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能力的锻炼也是需要一个过程, 那么教师就要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 难度逐渐提升, 要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这样学生才会在成就感中提起学习兴趣, 阅读积极性也会大幅度提高。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查询工具选择比较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进行教学。这样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背景。其次, 在教学上我们教师一定要精心设疑, 不能面面俱到地讲解课文, 要让学生在了解主旨大意的情况下, 提高阅读速度, 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 提高阅读效率。但是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一定要保证阅读质量, 在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前提下, 才能提高速度。不然再快的阅读速度也是空有速度没有质量。在平时教学中, 也要注意学生的接受度。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偏低, 就应该适当地放慢速度,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 教师只要起到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引导作用。

二、养成良好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平时我们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众所周知, 一个好的课前预习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整个过程是否成功, 或者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就十分重要。很多时候高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着不同性质内容的文章, 这样就鼓励学生在课前对于课文的重点以及文章的大致主旨思路有一个大概了解, 然后带着问题和目的去阅读文章。这样的阅读方法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方法更加高效。因为传统的阅读方法都是学生上来就开始阅读, 根本没有做到课前预习, 对文章的大致主旨没有一个初步了解, 这就导致在阅读中盲目没有目的的阅读, 思维也会受到文章的控制, 发挥不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作用。那么教师在课堂中也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反应针对性地讲解, 积极引导学生的正确思路。让学生将阅读内容多多联系生活实际, 让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其次, 在阅读中避免不了出现一些不认识的生词和常识, 这就需要学生养成随手携带工具书的习惯, 及时查阅。这样更方便于记忆, 也会使记忆更加深刻, 从而达到较好的阅读教学目的。

三、加强课外阅读, 拓展知识视野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处处皆美学。”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多年, 经过反复琢磨发现, 其实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有着别的科目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对于学生的美育培养, 欣赏美、发现美、感悟美的引导方面有着很好的功效。同时语文教材中经典美文对学生人文素质、美学修养的培养方面都有着很大作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 经典美文在其历史的长河中绽放璀璨明珠。同时我们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美文都是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 有着极其强烈的人文色彩和情感倾向,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处处有生活, 生活处处有语文。那么我们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通过课外阅读丰富我们的知识, 加强我们对生活、对社会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由于小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正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年纪。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也是十分强烈。那么通过课外阅读就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其次, 由于学生是带着好奇、带着兴趣去阅读。这样的阅读定会保持很强的专注度, 阅读以及效果也会十分明显。同时我们教师也要适当地作引导, 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课外阅读书籍, 而不是泛滥杂的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在健康的阅读中丰富自我知识储备, 传递爱的精神文明。同时也能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教师只是作为思路和方向的引导者。那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就要做到把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精神升华。

摘要:随着新课改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 小学语文作为我国青少年人文思想教育的关键阶段, 其高效性教学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小学生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心智相对比较成熟, 在思想和问题的接受能力上往往相对比较容易接受。而阅读凭借着有认识世界、搜集信息、发展思维、取得审美经验的特点一直都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所以, 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永琴.关于改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02) .

[2]张丽琴.关于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 2009 (25) .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之路 篇10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 教师没有及时评价与指导, 忽视学生独特的见解

就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看, 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阅读的机会非常少。对于学生毫无感情的阅读, 教师并没有及时地进行评价及指导, 导致大部分学生丧失了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另外, 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独特见解的时候, 大部分教师视而不见, 或者是以“与答案不符”进行评价, 然后就依照答案进行一板一眼的单一教学, 这也是造成学生对于阅读失去兴趣和热情的原因之一。

2.教师的教学修养较为低下

不少教师长期受到传统观念和陈旧教学理念的影响, 把掌握语文知识视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把语文课本的教学视为语文教学的全部, 严重的甚至还混淆了学习语文和研究语文两者的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语文讲深、讲透, 忽视了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 校方应自觉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或教育, 建立阅读教学创新教育理念, 调整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1.朗读训练

阅读, 最重要的是读。在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并加以多方的指导, 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阅读, 可以放飞学生的心灵, 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 久而久之, 即可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各阶段的学生的学习状况, 做到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识字、认字, 以学习普通话为主要目标, 务求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发音正确且流利有感情;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 则可以开始让他们自由阅读, 并开展讨论, 进行交流, 课余时间则可以多写读后感, 积累语言, 培养良好的语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则需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同时进行思考, 学会欣赏课文, 拓展阅读视野。

2.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工作应该富有人文性, 其中,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凸显学生这个主体, 不仅要按照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工作的准备和开展, 极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还需要对每位学生的语文知识、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多加留意, 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师生间进行互动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生生之间进行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讨论完成后, 每组可派代表上台进行汇报, 而其他小组也可提出问题, 让全班同学讨论, 务求达到交流的目的。当教师发现有学生对于课文的句子意思理解不透的时候, 可适当地提出合适的建议,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然后再让学生认真地阅读, 在读中感悟。同时,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需要熟读课文, 并向学生表达出自己对于课文的感悟, 这样才能够成功地构建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桥梁。

总而言之, 我国正开展着教育改革, 那么传统的教育制度也应随之改变。想要学生们主动地、积极地、不断地学习、学好语文, 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再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这样不仅有利于创新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 更有利于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孙传峰.多媒体使语文教学更精彩[J].新课程 (小学) , 2010 (07) .

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想象力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这样描述创新思维: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的信息系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的主要特点为:思维的过程没有一定的志向,其思维的范围也是不受传统因素的限制,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地思考问题,同时在思维的方向上可以海阔天空。

1.激發和培养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很多种:创设情境教学、巧设问题、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等。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学生只是热一下就没兴趣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及时地调整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学生理解了全文之后,教师可以追加较深层次的问题;当学生在思考上遇到难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点播进行引导;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争论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辩论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结合阅读教材进行教学。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其习惯,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即用工具书阅读的习惯;主动克服困难的习惯。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养成学生自学的好习惯。

2.发散性的阅读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2.1培养学生流畅的思维

所谓流畅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反应迅速、灵活、敏捷,畅通无阻,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答案。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思维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

2.2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

所谓独特性的思维主要是指创造性思维种类要独特、新颖,能够以新的理念、观念去认识事物并有独特的见解。它主要体现出了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例如教学《麻雀》一文时,文中讲到一只老麻雀在凶残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在文章内容结尾部分,一些同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猎人将狗带走了,但是小麻雀仍然不能飞回自己的窝内,老麻雀也没有办法将小麻雀叼回窝内,那么要是再遇到麻烦该怎么办呢?因此,教师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思维,对文章的结尾进行修改和想象。同学们通过思考、小组讨论、交流,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结尾就诞生了。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展现学生善良、纯洁的心灵,以便于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

3.扩展性的阅读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

3.1借助丰富的词句再造想象

文艺作品并不是倾筐倒箧地一通说出来的,其实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弦外之音,需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才能领悟其中的感受。例如教学《瀑布》一文时,文中对瀑布的音、形、象、色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写作,宛如将一幅生动立体的画面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如若仅仅是从文字表面去理解,根本无法体会到瀑布的雄伟壮观。只有将语言文字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才能复原并感受文中的画面,才能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倾倒。如由“一座珍珠的屏”“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等这些色彩鲜明的语句,构成了一幅青山相映、霞光夺目的美景画卷。此时启发学生,在那青翠的高山之上,瀑布就像白银一样一泻千丈,在阳光的照射之下,泻下的水珠晶莹剔透,宛如无数颗洁白的珍珠混成的屏风。

3.2进行巧妙的扩展有助于创造想象

一般在阅读课文中时常会出现略学、概写的内容,借助这些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开展自己的想象力去丰富和完善这些画面。例如教学《罗盛教》,文中的第二段这样写道“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有摸到”。其中的“摸”字完全可以训练和培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通过启发学生:“罗盛教在水中到底是怎么样摸的呢?请问你们能将当时的情境表现出来吗?”同学们经过精心的思考、想象、排序之后,用生动的语言将想象出来的画面讲述出来。部分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之后,滔滔不绝:“水流很急,冰凉的冷水浸湿了罗盛教的衣衫,罗盛教托着沉重的身体在水里一会向前摸,一会向后摸,小心翼翼地在水中摸索着。费力好大的力也没有摸到。”有的课文在结尾的时候,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总而言之,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地启发学生心底的好奇心、探索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激发到发散再到扩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语文博大精深,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敏.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0(1).

[2]魏薇,史俊.小学语文“阳光课堂”的构建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0(2).

[3]张洁.近十年语文朗读教学研究述评.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方法初探 篇12

一、彻底摒弃“灌入式”教学方法, 重视培养小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

当今语文教学中, 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形成了一种对教师依赖的习惯, 教师带着他们阅读, 他们便一讲就懂;可是如果拿一篇文章给学生自己阅读, 他们便不知道怎么样去读。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也是难以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语文学习习惯, 是语言功能发展和语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彻底摒弃“灌入式”陈旧的教学方法, 重视培养小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1.要从“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意义。培养这种习惯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状,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 自己品悟, 这才能谈得上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此外, 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同他的行为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从而有利于自能读书习惯的培养。

2.要确立阅读教学常规, 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 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 得到强化, 趋于稳定,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良好习惯形成, 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因而教师应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 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 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说的“整体”是指一篇完整的文章, “部分”是指构成一篇文章的词、句、段。从文章的结构来看, 词、句、段是服务于整篇文章的需要而从属于文章的;从阅读的目的来看, 人们是为了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词、句、段的。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 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中关于整体与部分统一的原理, 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首先想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而不是想知道文章可分成几部分。这跟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关。

1.要通过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只有把作者的思路弄清楚了, 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要从作者的思路入手, 弄请作者运用了那些主要材料, 初步了解作者有些什么表达的意图。

2.要通过阅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感的结晶, 无论它是以抒情为主, 还是以写景或者叙事为主, 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因素, 具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力量。

3.要通过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框架。框架是文章思想内容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 把握住文章的框架就可以说是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文章的基本面貌。阅读理解一篇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精心设计一两个中心提问,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 觉悟之机也。”可见, 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 如果没有问题, 认识也就停止了。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 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 扣住重点, 抓住难点。扣住重点引导点拨, 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 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 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比较干脆利落。

“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 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 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 因而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摘要:围绕新课程初小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创新, 从而优化阅读教学。第一, 彻底摒弃“灌入式”教学方法, 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能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第二,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 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第三, 认清启发式这种教学指导思想, 精心设计一两个中心提问,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上一篇:青少年学校品德教育下一篇:财会信息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