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管见(共11篇)
小学阅读教学管见 篇1
摘要: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全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改革的重点。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忽略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本文作者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作了探析,并就新课标审视下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以求共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新课标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许多不足,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失落。下面我就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进行探析,并就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这种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时,便会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
可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部分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教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阅读能力很差。
这种现状的存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与传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有关。
长期以夹,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
2. 与考试制度有关。
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扼杀了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囚于“一背景、二段意、二主题、四特点”的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出现了“高原现象”。
3. 与学生的生活有关。
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
4. 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
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教师和参考书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理性的分析代替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就扼杀了师生的独立思考,抑制和削弱了师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 语文阅读的积淀太浅。
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少,语文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去了。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
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最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人”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以“人”为主体。
二、新课标审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探索更为生动、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阅读教学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教师与学生又围绕文本展开对话。在复杂丰富而且生动活泼的对话中,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 问题式阅读。
“有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体悟式阅读。
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只有这种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因此,对于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教师应就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
3. 探究式阅读。
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
此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引起的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有意识培养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周保中.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综合天地,2004.9.
[2]潘涌.论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天津教育,2004.7.
[3]刘慧勇.高中语文新课标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实践探微.语文学刊,2004.
小学阅读教学管见 篇2
响水县实验小学
单玲玲
摘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写作的初步技巧,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但长期以来“教者命题——学生作文——教者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让小学作文“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为了让学生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我们应该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用笔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简洁、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关键词:
小学作文
教学
方法
兴趣
渗透
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1。写作教学是老师指导学生选取材料、整理思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
作文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不再让孩子们谈作文“色”变,教师的教学思想首先要转变,尽快改变我们陈旧的课堂教学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先生说过:“倘若没有什么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而又无益的事。”3由此看来,作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4。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多采用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际生活情境的方式。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则以语言描述为主。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情境,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去感受情境,从而达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说、写欲望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给学生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激发写作兴趣。
2、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小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没素材可写。学生作文的内容是他们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结果。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其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 12 参见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第17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版。
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版第490页。4 参见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第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通过游戏活动、参观游览、做家务等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习作;其二,要寻找各种趣味浓厚的写作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办手抄报刊、民间采风、编写故事、图画作文、介绍照片等形式,还可以设作文专栏,采用“接龙”作文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3、观察积累,激发兴趣。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可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积极主动地积累材料,这对写好作文有多么重要。因此,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学生用眼看、耳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脑想,多积累素材。一旦解决材料来源,学生的作文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例如:班里有个孩子因意外破碰了头,几个孩子送他去医院。在缝合伤口的时候,那几个孩子都在,他们的感触特别深。后来其中的一个孩子写了题目为《一次意外》的作文。他在作文中写:“只见他手死死地抓住病床上的凉席,眼泪大串大串得往下掉„„看着他疼得煞白的脸,我也从中吸取了教训。”这篇作文不但在班上传阅,还在校报上发表了。这件事告诉学生其实作文写的就是一些身边的小事,只要细心观察就有内容可写。
二、巧妙渗透,把握教学机会。
小学中、高年级要想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单靠每周两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把作文教学放在一个大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即要有大语文的教育观。为此,我们必须把作文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1、从“读”中渗透。
阅读与写作时相逆相通的。阅读活动表现在“文—意—物”的转化,正好是写作思维走向的逆运转。提高作文能力,最终要从阅读教学找突破口打通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
语文课本中的选文,都是作为母语作品中的经典范文而入选的。因此,通过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但要使学生了解内容,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而且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奥秘。这样,也就与作文教学要解决的“写什么”“怎么写”“这样写是不是最好”的基本问题衔接起来了。如《烟台的海》这篇课文,作者是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写烟台海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形成了独特的海上景观,再分述每个季节的特点,最后总结。其中第二部分写得最具体,以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的不同景象分别表现出烟台的海凝重、轻盈、浪漫、高远的特点。学习这篇课文,要知道学生理解内容,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篇写景文章的写作特点,理解作文是如何选材如何把景象写具体生动,即对写景文章可以怎样谋篇布局。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都能给学生的写作起到示范作用。
从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心理看:儿童和少年有很强的模仿本能,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发表欲。求知欲是阅读的内驱力,发表欲是写作的推动力。二者共同发展,互成正比,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断促进他们的发表欲,不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读写结合,双向互进的根本。总之,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把写作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从“说”中渗透。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用笔头说话。写成的文字平凡一点,浅近一点,都不妨事。”5怎么说就怎么写,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是最好的开篇、布局和立意的方法。蔡成先生的《最感人的理想》中记录了这样一篇作文:“阿爹还没走的时候(当地人称人死为走),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当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都不怕了„„”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用的都是大白话大实话,没有精巧的结构,什么烘托、照应一概没有,而且还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一条狗,但小作者以孩子的语气准确的表达了对母亲真挚的爱,是纯美人性的一次告白,意之所到,笔之所至,没有什么作文技巧,但确属一篇好文章。
三、多批少改,尊重学生的原意。
作文后指导工作的第一步是批改。作文批改也称为评点、修订或评语,是一种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批,是指出学生习作的优缺点及其原因;或褒,或贬,或辩证分析;改,是帮助学生改正习作中的缺点和错误6。它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所以必须坚持鼓励原则,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1、多保留,少删改。
批改时做到少而精,可改可不改的坚决不改,可批可不批的坚决不批。作文批改不能改得太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写得不太好的,也要尽量保留学生写的部分,不可把作文改得面目全非。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思想感情与成年人并不完全相同,老师阅读学生作文时,要细心体会作文中所反映出来孩子的想法、语言,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成年人的语言习惯去看学生的作文。比如,斯霞老师讲到这样一个例子。她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让学生练习写话,有个孩子写了这样一句话:“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在成年人看来,“法国阿姨是女的”是多余的话,应该删去。但她认为:“小孩子唯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个话出自儿童天真、幼稚的脑海,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可以原谅的。只要他不说法国阿姨是男的,留在文中,没有关系。”7事实正是如此,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出现天真可爱的童言稚语,对此尽量不要按照成年人的标准去随意改动。
2、多鼓励,少批评。有人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作文批语中,应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启发式语气。使学生读后,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在老师评语的引导下,积极纠正认识,修改缺点。小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上进心,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对于优秀的作文可以用泛读或传阅的方式给予鼓励。对于平时作文较差的小学生,就是只有一个词用得好或一句话写得具体生动,也要表扬。如:在下边标上嘉奖号,表示这儿写得好应予嘉奖,并在眉批上写上“这个词用得准确”、“你的进步很大”这样鼓励性的话语,使学生们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师生共评,分析得失求提高。
作文讲评是写作教学过程的小结,是对学生的习作实践全面检查了解后再 56 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参见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第18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7 斯霞《指导与批改》,《江苏教育(小学版)》1962年第10期。指导,它比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批改更深入、更全面,能使学生从写作理论高度认识自己习作中的得失8。在作文讲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议自己评。
1、抓住重点。
作文讲评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只抓一些枝节问题,而要抓住重点。讲评重点突出,学生印象才能深刻。作文讲评的重点要根据习作要求来定,同时也包括全班学生这次作文主要的共同性的问题。无论是采用品味优作还是分析作文得失的方法,教师都要把握住讲评的重点使学生在训练的重点上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2、重在表扬。
作文讲评主要采用表扬鼓励的方式。教师要善于发现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共同成功之处,在讲评时加以鼓励。即使是存在带有共性的问题,最好也通过表扬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让没写好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师还特别注意发现作文比较差的学生的点滴进步,更要热情地加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体会到成功或进步的喜悦,也看不到自己不足,盼望下次作文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3、自议自评。
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摆正位置,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手独揽的现象。在作文讲评教师不能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只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让学生自己品出味道,看出得失,得出结果。学生的结论只要不错,教师都要加以肯定,这样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用心去体会文章的积极性。
总之,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要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增加学生自主体验、自我感悟的分量,达到有感而发的目的,引导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选材、构思、习作、修改,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南京:江苏出版社,2007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学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斯霞:《斯霞教育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1版
5、斯霞:《阅读与作文》。《江苏教育(小学版)》1962年第7、8期
语文课堂探究性阅读教学之管见 篇3
关键词:参与;实践;拓展;探究;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激起探究的欲望。
1.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缘于爱的”。高尔基也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找到教育的真谛。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助的,这样的和谐关系可以让学生保持在心情愉快的状态,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多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积极地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永远保持学习热情,拥有旺盛的求知精神。
2.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奇,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疑,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开篇就布疑阵:“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不仅接受了任务,还答应在三天内完成,并立下了军令状。十天都难以完成的造箭任务,诸葛亮三天怎么能完成呢?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的读书、思考和探究。
二、重视过程实践,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课文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再现课文情境,亲身体验人物情感
入选小学教材的文章,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情感丰富的特定角色,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再现课文情境,亲身体验文章中人物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在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后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再现故事情境,分角色扮演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模拟他们的对话,使学生在角色模拟中真切地感受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3.实验模拟操作,在探究中弄明道理
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首先是激疑: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然而,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却持反对意见,他是怎样向人们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接着,分小组进行探究,合作完成伽利略的实验。然后,组织交流: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体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敢、执著、实事求是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的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的了解。
4.开展课堂辩论,在争辩中加深理解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书本上有争议的内容,让学生在下课后进行资料上的搜集,在下节课时积极的分组开展辩论,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努力地对自己的理由据理力争,最后得出问题的结果,这可以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去主动地学习、提问、探索,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外延伸,拓宽学生探究的视野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文本知识,还要延伸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如:学习了毛泽东的《长征》后,课外找找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课外再搜集有关地球被破坏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责任感;然后,多积极地开展课外阅读,每天根据读到的课外书籍、世界名著、或者是杂志报纸内容,写出一篇读后日记,将别人精华的东西慢慢地进行吸收,在自己写作时可以加以利用。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立一些情境模式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书籍,并且将阅读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样即可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又可以提升一些社会能力,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对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小学阅读教学管见 篇4
一、模仿语言促积累
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因为从模仿起步,能在理解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一条通途。
低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善于模仿,但他们思维跳跃性大,欠缺条理性和连贯性。针对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仿写仿说的练习,让学生在模仿中说话写话,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这也是为学生今后能准确、有中心、有条理地说一段话或书面习作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1. 创设情境,仿词成句造句
造句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训练方法。但纵观教学现状,不少教师对造句训练仅仅满足于词语的正确运用,更有甚者,竟要学生抄范句、背例句。这种应试式的造句训练,削弱了造句训练的整体效益,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用词造句的指导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他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充分表露,是他教学经验、教学艺术的充分展示。
请看《狐假虎威》中的片断:
师:先看看“寻找”在哪一句话里,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
师:大家注意,我说上半句,看谁接下去说下半句,要求用上“寻找”这个词。——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食物。
师:他饿了吗?(笑声)“食”改成什么字?相信你会想出来的。
生:(改正)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猎物。
师:看脑子多活!再来一次。不过这次要求大家不说寻找食物。——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在寻找它的妈妈。
师:它跑丢了,是吗?找到了没有?接着往下说。
生:它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
师:找到了就好,我们放心了。(笑声)还可以找别的吗?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口渴了,到处寻找小河。
“寻找”一词,学生容易理解,且现实生活中用到“寻找”的情境也一定不少,但要学生即刻就能想到并进行表述,却有一定难度。为此,于老师由文中的句子入手,运用“森林”这一特定的场所,拓展情境思路,使人物由“老虎”变为“猎人”、“小鹿”,寻找对象由“食物”变为“猎物”、“妈妈”等,再加上于老师在学生情境描述出错时及时点拨,在学生造句过于简洁时予以提示,从而给句子赋予了生动的情节,给造句赋予了生动的情趣。
2. 抓住典型,仿句成诗
苏教版现行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结构很典型,每个自然段的句子表达的形式很相似,如《英英学古诗》、《有趣的发现》、《狼和小羊》等课文,而且这类课文在教材中占了很大比例。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仿照句式说话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语言。
二、咀嚼语言品其味
一般来说,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就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比较词语和句子的差异能帮助他们,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
三、捕捉契机,拓展语言
如我在执教《三顾茅庐》时有这么一个片断(一生突发灵感,举手发问,遂引出一段小高潮):
生: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因为这样才能考验刘备有没有诚心。
师;这个想法有创意,你们觉得呢?诸葛亮是特地考验刘备,还是确实不知道刘备在台阶下等候?(立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此时让学生读读课文,分析一下。)
生:诸葛亮是个料事如神的人,他应该能算到刘备会来请他出山。
生:刘备前两次请诸葛亮都没见着,我想也是对他的考验。如果他是诚心实意的,应该不会泄气,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这是第三次来隆中,诸葛亮见刘备还蛮有诚心的,就决定再给他一次小小的考验,结果刘备经受住了考验,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才会助他一臂之力。
师:你分析的有道理,说得头头是道。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读中分析人物,教师善于捕捉契机,发散儿童思维,引导学生语言表达,引出学生个性化争议,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说,有所得。
总之,语言训练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有机地贯穿在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讲解,认真设计训练内容和形式,注重整体阅读,增强情感因素,陶冶情操。我们要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淀,让孩子们汇语言训练的小流成语言的海洋,在语言的海洋里遨游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雪琴.关注语文素养,点亮生命之光——浅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5(S1).
[2]薛法根.“教”学生“用”语言[J].江苏教育研究,2016(17).
小学数学教学管见 篇5
一、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等原因,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一些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这一点,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课堂上不要鸦雀无声,各抒己见更有利于学习的进展,学生插嘴要“鼓励”,让他们畅所欲言。
二、让学生感受学习“策略”,层层推理
(1)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以此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2)乌鸦喝到水借用了什么方法?联想到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策略”。
(3)介入课本内容。体积的概念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空间”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记忆起来枯燥艰难,理解起来味同嚼蜡。乌鸦喝水的视频课件,对“空间”这个定义用动画做了阐述,“解说”具体,形象丰满,化深奥为浅显,将知识与寓言结和,将数学与动画交融,学生的思绪放飞,得到一个畅顺的引导。
(4)投石于水,水面升高,乌鸦得以畅饮。
(5)石子是有体积的,它占有一定的地方,石子的进入,让水位升高。
(6)石重水轻,石子入水,占据水位,挤走相应空间的水,因而水面上升。
(7)石子占用之地,叫石子所占的空间。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由以上推理出数学公式:物体的体积。
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畅所欲言,讨论热烈,气氛高涨,思考积极,求知迫切,回答主动,学习有趣,合作愉快,记忆清晰,印象深刻,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了解,将日常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得到了体验,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土壤
法国学者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性睡眠时间,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感覺经验的教育,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生活是数学的源头,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教材中抽象的符号定理等变为形象丰富的生活资源,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的、使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容易遇到新情况和产生新问题,这样,就迫使他们动脑筋、想办法、找对策来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学校准备在暑假中对各班教室进行粉刷,请你帮助学校预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这份作业不仅要求学生观察了解粉刷教室包括哪些部分,通过测量或调查计算出粉刷面积。还要去市场上调查,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面积的墙面、涂料的单价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和应用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能饶有兴趣地思考、探索所遇到的问题,丰富和发展所学知识,并从中激发创新意识。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管见 篇6
一、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等原因,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一些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兴趣, 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这一点, 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课堂上不要鸦雀无声, 各抒己见更有利于学习的进展, 学生插嘴要“鼓励”, 让他们畅所欲言。
二、让学生感受学习“策略”, 层层推理
(1) 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 以此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2) 乌鸦喝到水借用了什么方法?联想到数学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策略”。
(3) 介入课本内容。体积的概念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叫做物体的体积。”“空间”的概念, 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 记忆起来枯燥艰难, 理解起来味同嚼蜡。乌鸦喝水的视频课件, 对“空间”这个定义用动画做了阐述, “解说”具体, 形象丰满, 化深奥为浅显, 将知识与寓言结和, 将数学与动画交融, 学生的思绪放飞, 得到一个畅顺的引导。
(4) 投石于水, 水面升高, 乌鸦得以畅饮。
(5) 石子是有体积的, 它占有一定的地方, 石子的进入, 让水位升高。
(6) 石重水轻, 石子入水, 占据水位, 挤走相应空间的水, 因而水面上升。
(7) 石子占用之地, 叫石子所占的空间。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由以上推理出数学公式:物体的体积。
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 畅所欲言, 讨论热烈, 气氛高涨, 思考积极, 求知迫切, 回答主动, 学习有趣, 合作愉快, 记忆清晰, 印象深刻, 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了解, 将日常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得到了体验, 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 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土壤
法国学者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性睡眠时间, 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 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 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 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生活是数学的源头,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内容时, 要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使教材中抽象的符号定理等变为形象丰富的生活资源,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 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 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的、使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 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容易遇到新情况和产生新问题, 这样, 就迫使他们动脑筋、想办法、找对策来解决问题。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学校准备在暑假中对各班教室进行粉刷, 请你帮助学校预算一下, 大约需要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这份作业不仅要求学生观察了解粉刷教室包括哪些部分, 通过测量或调查计算出粉刷面积。还要去市场上调查, 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面积的墙面、涂料的单价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和应用过程,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能饶有兴趣地思考、探索所遇到的问题, 丰富和发展所学知识, 并从中激发创新意识。
小学体育教学管见 篇7
一、体育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进行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运动教学,课外活动目标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活跃学生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来讲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应通过体育达到以下四个目标:(1)身体的发展。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包括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气候不同岗位的身体和心理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对疲劳的抵抗力;(2)获得良好的运动技能,提高工作劳动的效率,进而提高生活质量;(3)掌握科学的健身养生知识,提高智力素质;(4)培养正确的社会情感,形成民主、公平、竞争的意识,能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概括地说,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个性。
二、现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弊端
小学体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理论课十分抽象、深奥,并且系统性不强,比如针对六年级学生讲人体的ATP、CP、葡萄糖、脂肪氧化供能,似乎为时太早,太深奥。实践课包括队列队形、基本体操、跑、跳、投、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民族传统体育、篮球、韵律体操和舞蹈等。体育课是身体活动课,而身体活动是以身体素质与思想素质作基础的。学生基础不同,要掌握相同的教学内容,这也成了体育教师的一大难点。另外限于条件,体育实践课受场地影响大,背越式跳高少不了海绵包,篮球教学要有很多的球与球场,遇大风、下雪、落雨、强日光,体育课变更的随意性则更大。教学内容完不成,学生身体得不到锻炼,结果体育课成了学校的“搭头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以防止因裁判员不足而出现工作差错,从而保证游戏评比在公正、准确的前提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第四,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做朋友。教师以一个活泼、乐观、有趣甚至于天真的形象出现在学生当中,既当游戏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又做游戏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玩、一起乐,共同营造一个温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中,不断养成文明、宽容、团结、协作、合群的健康心态和习惯;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感情交融,赢得游戏教学的成功。
3.游戏的总结
这一环节很关键。在游戏结束时,教师应立即公正地评定游戏的结果,并进行认真总结。对游戏过程中个别小组或个人在意志品质坚强、严守组织纪律、遵守游戏规则、发挥集体智慧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应及时进行点评,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发挥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道德风尚,使参加游戏者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学到一定的知识技能。多表扬、少批评,切忌游戏虎头蛇尾。
四、结语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关键时期,是学生认识体育、理解体育,进而形成体育意识教育”转向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科学技术应用的程度,而基础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阶段。体育课必须改革,与之相适应。过去有的教师上课“放羊式”,因为目标太高无法实现,教师心中茫然,学生亦然,场地器材条件差,加之天气等原因,体育课一盘散沙。过去考什么练什么,对于教材规定的十二项必修教材则抛在一边,更无选修课与素质练习课,仅仅是为应付教学竞赛和教学检查才上几次考试项目之外的内容,学生学得少、练得也不多。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游戏法教学是比较适合的方法
游戏是一种遵循很简单的规则,让人有很大自由活动余地的运动,参与者可以随意支配动作的难易与数量,比如双人摇绳跳,只不允许踩死跳绳,而进出的方向、跳动的次数均不加限制;“网鱼”游戏规定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而跑直线还是折线、曲线,是急停急起还是跑跳结合均不加限制,只要跑动者不被围捕者逮住即可。游戏法特点之一是参加者全体在运动,这保证了练习的密度与强度;二是动作难度自己控制。比如“贴膏布”,速度快与追捕者离得远可以多绕几个圈,速度慢可就近处置;三是在练习中学习,不会做游戏的人,只要参加了一次练习,也就会作这个游戏了,学习效率比单纯地组织学生学要高很多。其基本过程是“练习—学习—练习”,实用性大,练习次数多,而不是学示范动作那样“学习—练习”;四是不同气候不同场地条件下均可作游戏,受外界的限制较小;五是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活跃气氛,提高练习效果;六是可简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比如篮球投篮练习,将篮框降低到1.5至2.0米高度,学生易于投中,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内容,学生很愿意参与。
体育课中使用游戏法,可以激起学生运动热情;但当学生很活泼时上体育课,又必须集中其注意力并稍抑制其激情,这时可用集中注意力游戏;素质练习很枯燥乏味,可用游戏法进行调节,如追逐跑练奔跑能力、听信号追逐跑练反应速度与动作速度,“跳深”与蛙跳的竞赛练跳跃能力,不同高度的橡皮筋可用来练障碍跑和跳高。结束部分用音乐伴奏跳迪斯科来放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期,中学体育教学是中学生接触的最主要的体育形式,而体育游戏无论是作为一项教学内容还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有效地运用体育游戏不仅可以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圣奎.浅谈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07.6.
[2]李燕强.试论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J].北京体育人学学报,1998,(2).
[3]莫少强.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运用的分析[J].体育科技,2005,26(2).
[4]张德勇.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J].中国学校体育,2007,(04):73.
[5]白微.论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95.
律动的绿荫场
———音乐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
张桂红
(仪征市实验小学,江苏仪征
摘要:在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将音乐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氛围,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音乐应用效果
二十一世纪的体育课,已不再是一个单纯掌握运动技术的学科,而是一种健康体育。体育课不但要使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要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体育是一门综合学科,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体育和其它学科的关系,结合其它学科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体育课。
音乐通过人的声音或乐器发出的旋律、节奏等音响直接刺激和影响人的听觉,使人产生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体验。因此,音乐不仅涉及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对体育运动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音乐在体育教学中已经被很广泛地运用。
音乐进入课堂,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上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代医学证明,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欣慰、愉悦、兴奋、镇静等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情境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陪衬下,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机能,原来枯燥的教材通过音乐的融合能使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持久、神经类型得到调节,在愉快的氛围中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下面就是我在体育教学不同阶段应用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效果。
一、音乐在准备部分运用,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堂学习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准备活动时选择适合的音乐让学生进行队形队列练习和热身练习可使学生在愉快中学知识,在愉快中锻炼身体。例如,队形队列练习:四列横队走—十字队形走—合、裂队走等。配以雄壮的《进行曲》,学生随音乐节奏踏步,在此基础上逐步变换队形队列。通过团队步调一致的整体动作,振奋精神,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整体观念。热身运动:音乐可选择100—120拍/分的迪曲,教师带领学生跟随音乐数拍子,在数拍子时强调从强拍开始,依次进行。然后让学生把音乐和口令逐渐地融在一起,在学生比较习惯后,就可以过渡到心中默数,在以后的课中再加强练习,循序渐进地练习后,学生就可以自觉地随音乐进行整套准备活动操的练习,从而完全用音乐去代替口令,并使学生在明快的音乐节奏中进行全身各关节、各部位的节律运动。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形成用耳听音乐、用眼看示范的一松肢体,或用听信号大声笑的游戏放松情绪。
班级体育活动中亦可引入体育游戏,比如跳绳、登山、小群体的竞赛等均可协调学生关系,增强凝聚力。
全校性的拔河比赛、球类比赛、擂台赛,可以促进学校学习气氛的转化,转化后进生,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提高学习兴趣;健美操、韵律操、体育舞蹈是女生喜爱的内容,可以促进机体的发展,展示美好的姿势,培养自信心。
业余运动队的选材和训练,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训练是艰苦、枯燥的事情,如果手段不发生变化,极易造成学生伤病发生和成绩下降,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则既可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又可调节精神和情感,防止运动损伤。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种全身心运动的学习方式,也为后期学习韵律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声带疲劳,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师生在动作与音乐之中相互沟通的目的。
二、音乐在基本部分运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这部分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而有些运动技能学习起来是很单调、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可是配上音乐后,可以让学生很快地兴奋起来,提高运动的适应能力。例如:在武术教学时,配上《中国功夫》音乐就能解决教材的单调、枯燥,学生注意力和兴趣一下子就能被调动起来,并能很快地兴奋起来,学习的氛围立即就不一样了。在耐力跑教学时,由于耐力跑平时很少练习,对学生的体力和毅力都是一个考验。如果只是让学生重复机械地跑圈,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疲劳和抵触情绪。可是如果在跑时配上音乐,学生就可以克服因动作简单重复而产生的厌倦情绪,从而提高机体的耐受力和兴奋性。
当然在基本部分教学时不应只是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有时还可安排一些律动和游戏。律动本身就配了音乐,让学生随音乐一起进行运动。我在教学二年级学生一节游戏课时,安排了一个钻山洞的小游戏,这个游戏有多种做法。以前我只是教学生多种游戏的方法,可是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音乐老师教学生唱了一首钻山洞的歌,我立刻在一个班做了实验,把音乐和游戏结合起来,学生一边唱一边游戏,本来就很活跃的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了,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尽情地唱着、跑着、跳着、笑着……看着他们一张张幸福快乐的小脸,我也感觉无比幸福。
三、音乐在结束部分运用,放松学生的身心
音乐可以抑制疲劳,加快疲劳的消除,从而达到放松消除疲劳的目的。例如:课的最后,我尽量做一些慢速轻松、抒情的音乐,学生边听边做边休息。这样剧烈运动出现疲劳后,听听悠扬的乐曲,不仅是一种对修养的陶冶,而且是一种娱乐的享受。这样既可以降低大脑的兴奋性,又可以达到全身放松从而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教师也可以和音乐教师沟通,根据学生学过的音乐歌曲,创编一些简单的放松舞,让学生边唱边舞,自娱自乐,体会音乐的魅力所在,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便激发学生对动作的创编热情。
由此可见,音乐进课堂已成为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实施游戏法教学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因为学校里有自己的游戏伙伴,有游戏场所和游戏组织者及参与者,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学校体育应大力推广游戏法教学,尤其是在义务教育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高教出版社,1995.4.
小学语文教学之管见 篇8
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角色情感
许多篇优秀作品并不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是把自己的情感蕴含于字词句之中, 让读者充分想象, 从不同角度深度体会内涵, 比如描写神态、情感、语气、动作等词语,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
《美丽的公鸡》一文中, 公鸡三次比美, 三次对话中分别对啄木鸟、小蜜蜂、青蛙的称呼是“长嘴巴的啄木鸟”“鼓眼睛的小蜜蜂”“大肚皮的青蛙”, 这充分体现了大公鸡的傲慢、无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抓住了这点, 让学生思考从公鸡的话中, 看出了什么?继而要追问, 面对公鸡的提问, 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并让学生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来读, 学生读得兴致盎然, 从读中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内心情感。
不仅如此, 老师还请学生上台表演文中人物的动作, 如:大摇大摆等, 更使学生们情绪高涨, 对文章人物加深了理解。
二、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竞争
竞争的学习效果非常良好,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的语文学习内容, 让学生参与竞争, 会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四五六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 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演讲比赛、人物表演、诗歌背诵等等的节目, 让学生参与其中, 激励他们张扬的个性, 促进他们的成长, 让他们的思维登上更高的台阶。
三、多媒体方法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教学灵活生动, 五光十色, 通过它来学习, 小学生们乐此不疲,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 画面流转, 操作简单, 声色俱佳, 十分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教学的时候, 多媒体辅助课改课堂教学能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兼容,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够完成从文字到图表声像的兼容。由于充分的直观性, 学习的趣味性得到增加, 教学的艺术性增强, 让学生们感到学习真真切切, 生活就在身边。寓学习于游戏、观赏等娱乐之中。通过多媒体的教学, 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最好的教学情境, 同样的时间, 教学容量能够最大化, 原本枯燥的教学得到了优化, 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多媒体教学,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 也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可以说是收获多多。教学当中, 由于多媒体的介入,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情趣得到了导入, 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拓展了学生的问题导思。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管见 篇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小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 不会写作文。具体表现在:
1. 作文时无话可说, 或有话不知从何说起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文字水平有限, 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 或有话可说也不知道从何说起。特别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 把一、二年级的“作文”称为“写话”, 只要求“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到了三年级, 则要求写一篇完整的文章, 小学生往往短时间内适应不了, 无从下笔, 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千篇一律。
2. 没有真情实感, 或有情感不知如何表达
目前, 小学生作文中的虚假现象十分普遍, 抒虚情、写假意, 文章没有真情实感, 甚至编造父母双亡之类的故事来博取老师的同情, 以获得高分。这样不仅会限制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品质形成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另外, 一些学生平时不注意文字积累, 作文时即使有真情实感也不知道如何表达, 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物、干涩枯燥、缺乏情趣。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1. 增加阅读量, 为习作积累素材
写作与阅读往往联系在一起。善于阅读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写作的人。然而, 农村小学生阅读范围很狭窄, 课外阅读实践相对城市孩子来说少之又少, 有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而且, 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存在一定问题, 他们只注重卷面上的分数, 平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写作水平。加之农村小学大部分投入不多, 设施有限, 很多都没有属于自己学校的图书馆, 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孩子阅读量的狭小。各种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 使农村小学生不能获取足够的益于自己写作的信息, 写作水平也就很难提高。
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首先应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为习作积累素材, 必要时可以摘录阅读中遇到的妙词佳句, 使学生学习“他山之石”, 先借鉴别人的好的成果, 经过再创造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另外, 阅读时教学生写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哪怕是很简单的几句话, 这样不仅能提高其作文水平, 更能使其受益终生。
2. 留心周围事物, 增强习作自信心
作文来源于生活, 没有平时的细心观察和素材积累, 不可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来。农村小学生平时除了学习外, 还要帮助家里做一些家务事, 如做饭、扫地、洗菜等, 但正是这样, 给了小学生更多的生活体验, 他们可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积累写作素材, 并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感觉新鲜有趣的人物或见闻记下来。只要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融合进去, 主题明确, 条理清晰, 就是一篇有个性的好作文。
3. 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笔者认为, 修改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措施。传统的作文修改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 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会让他们有“小老师”的感觉, 从而仔细地查找文章中的错误。
另外, 还可让学生分组交流、修改作文。由于思维定式, 自己的作文学生一般难以看出有什么错误, 在相互修改作文的过程中, 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 借鉴别人的优点, 从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摘要: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农村小学生的总体作文水平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农村小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提高其作文水平的几点建议, 旨在与同仁一起探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以期探索出有益的对策, 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阅读,自信心,修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小学口语交际课教学之管见 篇10
一.教师示范,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
教师示范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特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学生作示范,如本人在教学口语交际课《找春天》一课时,首先为学生创设物境。我把学生带到校外的田野里找春天,大家把美丽的春天带回了课堂。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个情境创设是学生生活的再现,有物有景,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交流和兴趣。
然后我又为学生们创设“色”境,让同学们说说在野外看到些什么颜色。美丽的大自然强烈地刺激着同学们的视觉,唤起了同学们的生活体验,大家兴趣盎然,发言踊跃。
要保证充分说、自由说的时间、空间。例如课始,我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找到和看到的春景,然后开展小组赛说,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这样一来,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同学们发言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二.创设情境,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
创设情境,是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发交际的欲望。一个宽松、其乐融融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表达能力。
首先,在模拟演示中让学生想说、爱说、乐说。如《当小记者》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个“实话实说”栏目情境,让学生轻松地进入采访,激活了学生语言的思维,更激发交际的兴趣。
其次,在双向互动中训练学生即兴口语表达的能力。如在第九册《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教学时,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围绕“过生日请吃饭好不好”展开辩论,理由充分的一方胜。学生首先联系实际积极讨论。接着,双方唇枪舌战,各执一词。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既能使他们说话清楚流利,又能注意倾听对方的话。
三.立足教材,挖掘口语交际的潜在资源
口语交际不只是一种独立的课型训练,而应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
角色表演。小学生天性好动,表现欲强。很多课文都有适合分角色表演的内容,利用这种形式把课堂变成欢跃的海洋,成为学生说的动力。让学生真正全身心地融入课堂中来。
续编故事,填写“空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在第十二册《穷人》一课结尾时,可以让学生续编渔夫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一家人的生活怎样。有的说渔夫的负担更重了,一家生活更艰难了,有的说凭着渔夫的坚强,终于改变了贫穷的生活状况,有的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故事大王,对精彩的语句我和同学们及时地给予喝彩、鼓励,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了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四.深入生活,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材中很多口语交际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在生活中曾经感受到、经历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的形式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提高了学生实际交际的能力。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这应当成教师教学的追求。
五.适时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评价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时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适时适度的评价,能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当学生“心欲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之时,给予他们一点鼓励,使学生释放出潜在的交际激情。
总之,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非朝夕就能练就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与人交往的实践中逐步提高。因此,教学时要打破陈规,勇于创新,努力开辟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新渠道。
小学口语交际课教学之管见 篇11
一.教师示范, 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
教师示范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特强, 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学生作示范, 如本人在教学口语交际课《找春天》一课时, 首先为学生创设物境。我把学生带到校外的田野里找春天, 大家把美丽的春天带回了课堂。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 这个情境创设是学生生活的再现, 有物有景, 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交流和兴趣。
然后我又为学生们创设“色”境, 让同学们说说在野外看到些什么颜色。美丽的大自然强烈地刺激着同学们的视觉, 唤起了同学们的生活体验, 大家兴趣盎然, 发言踊跃。
要保证充分说、自由说的时间、空间。例如课始, 我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找到和看到的春景, 然后开展小组赛说, 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 这样一来, 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同学们发言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二.创设情境, 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
创设情境, 是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 从而激发交际的欲望。一个宽松、其乐融融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表达能力。
首先, 在模拟演示中让学生想说、爱说、乐说。如《当小记者》教学中, 教师可创设一个“实话实说”栏目情境, 让学生轻松地进入采访, 激活了学生语言的思维, 更激发交际的兴趣。
其次, 在双向互动中训练学生即兴口语表达的能力。如在第九册《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教学时, 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 围绕“过生日请吃饭好不好”展开辩论, 理由充分的一方胜。学生首先联系实际积极讨论。接着, 双方唇枪舌战, 各执一词。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 既能使他们说话清楚流利, 又能注意倾听对方的话。
三.立足教材, 挖掘口语交际的潜在资源
口语交际不只是一种独立的课型训练, 而应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
角色表演。小学生天性好动, 表现欲强。很多课文都有适合分角色表演的内容, 利用这种形式把课堂变成欢跃的海洋, 成为学生说的动力。让学生真正全身心地融入课堂中来。
续编故事, 填写“空白”。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在第十二册《穷人》一课结尾时, 可以让学生续编渔夫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 一家人的生活怎样。有的说渔夫的负担更重了, 一家生活更艰难了, 有的说凭着渔夫的坚强, 终于改变了贫穷的生活状况, 有的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故事大王, 对精彩的语句我和同学们及时地给予喝彩、鼓励, 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增强了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四.深入生活, 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材中很多口语交际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是学生在生活中曾经感受到、经历过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的形式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 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又提高了学生实际交际的能力。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 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这应当成教师教学的追求。
五.适时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评价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 评价时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适时适度的评价, 能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当学生“心欲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之时, 给予他们一点鼓励, 使学生释放出潜在的交际激情。
【小学阅读教学管见】推荐阅读:
小学课外阅读教学05-20
小学阅读教学路径08-29
小学课堂阅读教学09-06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09-18
小学数学教学管见09-18
小学体育教学管见10-31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10-10
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07-1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10-17
剖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