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研究(精选11篇)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 篇1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阅读教学新探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全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才能使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章可循;只有重新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才能使创新学习对学生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们将阅读模式概括为初读感知——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其具体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模式 创新能力
一、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主动尝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真正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模式,转变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建立实验小组,拟定了与教改实验同步的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教法的探究。看录像课,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我们尽快掌握“四结合”教改试验这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一个目的”,即和谐的双轨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
2.发现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本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二位同学上台,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这样的坏人不能只讲道理,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才能获胜的道理。我校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3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先把诸葛亮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质量。
3.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在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当中,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课堂,优化了阅读教学,将读书由被动强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新鲜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多媒体刺激下,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第三册看图学词学句《祖国多么广大》这一课中,配有长江两岸这一带的风光图片,课件设计如下:长江大桥巍然耸立,横跨江面,柳枝吐绿,燕子鸣唱,江上渔舟往来穿梭,江面风平浪静,还配有《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音乐,于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提问:“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词汇来描写一下美景呢?”“随着图中你看到的景物,你能想象出此地还有哪些美丽的风光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不少好词好句在此应运而生,最后,教师又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要求学生用想象绘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图。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口语表达、说完整话及丰富的想象能力。此外,多媒体还以动态画面、展示过程、符号提示、指导朗读等优点,赢得广人师生的喜爱。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对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大有益处的。
二、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1.初读感知
有感于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准备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教师不做任何提示,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下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
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会被学生五花八门地提出来,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3.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好奇心与成功欲就行到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让学生回答: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意见,教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学生不用举手,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让思维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一般不要替代,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汇贯通,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反馈归纳
在教学过程的小结处,教师要根据实际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揭示主题,使学生的思维形成能力,不要机械重复,只是高度概括。这一环节也可留给学生来完成,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形成认知结构。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的总结中,教师总结出:看问题要全面,眼光要放得远,才能把事情本来的面目看清楚,不要向青蛙那样目光短浅,固执己见,不听劝告。没想到,此时的一各学生站起来反驳了老师:老师,我不完全同意你的意见,我认为青蛙有值得人学习的一面,它不听小鸟的话,也正说明了青蛙不盲目相信别人,它对自己的眼睛自信不疑,这也说明它能坚定立场。学生的一番话使老师灵机一动,老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表扬了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盲从别人的精神。
三、实验效果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收到了这种阅读模式带来的良好效益,其中试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试验班级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变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某些非智力因素也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锻炼。“少讲多读、少理解多感悟、少分析多体会”已逐步在我校教师心中达成共识。“你认为课文中哪一段最精彩,为什么?”“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你能为课文画一幅图吗?”类似于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只要我们用欣赏、信任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相信学生,用“以学生为本”的态度面对学生,创新教育的成功之日将指日可待。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 篇2
一、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刚开始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一定要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入手,要特别重视阅读结果的评价。采取口头表扬,张贴汇报材料,互相评比等多种形式,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低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
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儿童带来阅读的激情,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我们学校“梦想教室”,有四千多册书籍,按“儿童文学”“经典励志”“国学经典”“绘本”等归类,走进我们的教室,学生就会感受到浓浓的阅读氛围,学生课余可以随时在图书角上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
教室两侧墙壁有专为读书开辟的栏目,如“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我喜欢的词句”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定期地更换,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和引领,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散发着浓郁的书香的环境之中,幼小的心灵饱受书香的浸透,浩瀚的书海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留恋往返的乐园。
二、合理安排多种阅读主题,让学生健康阅读
小学生模仿性强,好动多变,阅读往往是人云亦云,确实自己主观选择。教师要有目的性的确定阅读主题,如“成长励志月”“尊老爱幼月”“保护环境月”,等等,根据主题选取阅读内容,完成阅读作业。在帮助学生选择书籍时,尽量做到: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因人而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三、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合理设置阅读作业,提高阅读效率
要让学生的阅读真正起到实效,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一定的检测手段,训练手段。根据学生年龄差异、知识储备差异,由易到难设置一定的训练题,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训练题大致包括以下几部分:
好词佳句积累。阅读的目的,积累占很大比重。读而不记,等于没读。阅读,不要盲目的求多,要看你收获了多少。通过摘抄,记忆等方式多多积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增加学生词汇量。
概括阅读内容。阅读的对象,有写景、叙事、抒情,有诗歌、散文、说明文等,读完后都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多读,美读,谈读后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的遍数多了,理解意思也就容易多了。读完以后,肯定有个感受,或者说出来,或者写出来,锻炼说话和写话能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在检查学生阅读效果时,既让学生当面展示读,又检查学生的读后感,双管齐下。
抓住写作特点,仿写练写。能推荐给同学们阅读的文章,肯定是语言优美的精品,在写作方法、人物描写、写景抒情等方面有一己之长。而学生说话、写作能力的提高正是在不断地模仿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仿写练写尤为重要。由开始的词句仿写到段落篇章仿写,再到自由创作,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根据阅读对象的个别差异,还可以因地制宜的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比如,写人的可以分析人物形象,看看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记事的分析事情发展的各个阶段,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明文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所用说明方法……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
2. 读思相结合。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 读记结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阅读是贯穿我们终生的学习重要学习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人身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摘要:萨克雷说过,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阅读能力直接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刚开始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一定要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入手,要特别重视阅读结果的评价。采取口头表扬,张贴汇报材料,互相评比等多种形式,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低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
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儿童带来阅读的激情,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我们学校“梦想教室”,有四千多册书籍,按“儿童文学”“经典励志”“国学经典”“绘本”等归类,走进我们的教室,学生就会感受到浓浓的阅读氛围,学生课余可以随时在图书角上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
教室两侧墙壁有专为读书开辟的栏目,如“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我喜欢的词句”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定期地更换,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和引领,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散发着浓郁的书香的环境之中,幼小的心灵饱受书香的浸透,浩瀚的书海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留恋往返的乐园。
二、合理安排多种阅读主题,让学生健康阅读
小学生模仿性强,好动多变,阅读往往是人云亦云,确实自己主观选择。教师要有目的性的确定阅读主题,如“成长励志月”“尊老爱幼月”“保护环境月”,等等,根据主题选取阅读内容,完成阅读作业。在帮助学生选择书籍时,尽量做到: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因人而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三、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合理设置阅读作业,提高阅读效率
要让学生的阅读真正起到实效,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一定的检测手段,训练手段。根据学生年龄差异、知识储备差异,由易到难设置一定的训练题,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训练题大致包括以下几部分:
好词佳句积累。阅读的目的,积累占很大比重。读而不记,等于没读。阅读,不要盲目的求多,要看你收获了多少。通过摘抄,记忆等方式多多积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增加学生词汇量。
概括阅读内容。阅读的对象,有写景、叙事、抒情,有诗歌、散文、说明文等,读完后都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多读,美读,谈读后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的遍数多了,理解意思也就容易多了。读完以后,肯定有个感受,或者说出来,或者写出来,锻炼说话和写话能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在检查学生阅读效果时,既让学生当面展示读,又检查学生的读后感,双管齐下。
抓住写作特点,仿写练写。能推荐给同学们阅读的文章,肯定是语言优美的精品,在写作方法、人物描写、写景抒情等方面有一己之长。而学生说话、写作能力的提高正是在不断地模仿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仿写练写尤为重要。由开始的词句仿写到段落篇章仿写,再到自由创作,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根据阅读对象的个别差异,还可以因地制宜的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比如,写人的可以分析人物形象,看看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记事的分析事情发展的各个阶段,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明文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所用说明方法……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
2.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读记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小学阅读教学反思 篇4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爱好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爱好,学习动力才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聪明。一般说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比如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当学生思考碰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爱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朗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经常性地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练习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有对话的课文阅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引发学生朗读热情,优化朗读练习,重点指导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尝试合作、享受成功。
三、培养质疑释疑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应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爱好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找疑问、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四、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书可以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而提高读的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应用来巩固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5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1.1 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1.2 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当前班级授课制下,课堂教学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是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阅读教学要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实践的机会。
1.3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语文各模块教学的共同任务,更是阅读内容的特殊任务。
1.4 需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实效,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实践练笔――阅读之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
2.1 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然后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2 练在情感交融处。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解放军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2.3 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小学生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符合新课标理念和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不失时机地运用阅读教学新模式,当然,这只是初步实施阶段,还是一个大体框架,在不同的课中教师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真正使其服务于新课程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如何搞好小学阅读教学 篇6
一、从指导预习中培养自学能力。
小学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获得知识的多少和取得成就的大小。新课标教学大纲也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所以,学好语文的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怎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呢?我认为,抓好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途径。
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进行阅读的一个阶段,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听说准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从“精读课文”中,学习阅读方法。
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强调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化”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的实践”。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目标,知识规律,以课文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各类课文的阅读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先扶后放,循法自学。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先理顺文章结构,采用“先扶后放”,让学生循法自学。“教材无非是例子”,针对小学生喜欢“跟着做,爱模仿”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每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拿着金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在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理顺课文的结构。例如学习《海滨小城》,学生通过阅读,明白课文“先写‘海滨的景色’再写‘小城的景色’”。接着,运用“先扶后放”的方法进行引导。“先扶后放”,意思就是着重以教学某一段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重在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和“是怎样写的”,从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向学生渗透学习这一段的方法,然后由学生掌握学法后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自学。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一些段落结构相似的课文,如:《桂林山水》、《海滨小城》等。我在教学《海滨小城》时,抓住描写“庭院”这一自然段作为例子,采用“扶”的方法,通过精读,使学生理解中心句子、重点词语,找出所写事物的特点,领会写法,并按照以下三个问题整理:⑴、找出这段的中心句。⑵、围绕中心句,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⑶、作者在写景物特点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观察方法?通过交流,教师把这三个问题加以提炼,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学生摸仿自学。当学习描写“公园”这一段时,则采用“引”的方法,引导学生仿照上一段的学法,学习讨论这段的课文。接着学习描写“街道”这段时,就采用“放”的方法,完全放手让学生用掌握学习到的方法进行自学。
2、自读感悟,领会内涵。
“自读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有目的地自我意识的过程,是通过理性分析与思考,认识事物,掌握规律,并从中得到鼓舞和启迪的一种自我体验。它是学生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因此老师在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时,应努力满足学生这种学习要求,并使之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就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自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加工整理后才能消化理解。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一味把自己的认识结果告诉学生,代替学生的认识过程,必将抹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为此,我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之前,都会布置预习作业,内容以诵读为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有反复地诵读,在诵读中进行想象,才能使学生产生与作者较为一致的心境,从而更好的掌握课文。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在读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读感悟”解决一些问题,对于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学生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或难点,我引导学生先找到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段落,在指导反复精读,读深,读透。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交流完毕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只在一旁作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这样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获得了知识,学习语文的能力也提高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篇7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读中亲近文本,爱上阅读。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而要静下心阅读文章;其次,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于理解全篇内容。
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引起阅读兴趣。在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在教学中,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领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当然,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流利。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掌握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与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内涵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进行链接,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诱发感悟。让学生多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忠豪.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与阅读评价策略 篇8
一、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的能力,初步培养英语意群阅读的能力
“读”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即辨认文字符号并将文字符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的能力。英语阅读包括了朗读和默读。即使是初始的英语学习阶段,也有读的要求。三年级上学期学生所掌握的词汇与句子非常有限,对读的要求比较低,最重要的是认读词语和朗读句子、对话和简单故事,并在图片或其它提示下读懂与课文水平相当的对话或故事,涉及的话题仅包括:简单日常问候用语、身体部位、文具、颜色、交通工具、数字(一至十五)。随着词汇量和学习时长的增加,三年级下学期的阅读要求从原来简单的“读出学过的词语”,提高到要“能根据简单拼读规律读出简单单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单词的简单拼读规律,培养学生自主“读”的初步能力;其次是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这与上学期的要求有了很大的飞跃。 “意群”(又称预制的语块chunks)指的是在英语交际中表达一个词组、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的完整的意义。研究表明预制语块对于一种新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有用的(翟风杰,2010)。周志民(2009)对“意群”(sense group) 的定义为:几个相邻的在意义和语法结构上都紧密联系的表示同类意思的一组词语。意群是由单词组成的表意单位,是介于单词和句子之间的中间层次。它可以由一个单词、词组或短语组成,也可以由一个从句,或一定的语法结构组成,也可以按语义来划分,如Who’s / the man with a cap?由此可见,意群对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理解句子和段落大意以及文章中心思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意群阅读法”,是指以意群而不是以单词为最小阅读单位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英语意群的朗读、阅读,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使所学知识更加整体化和系统化,使学生能受益于“意群阅读”,掌握“意群阅读”的方法,增强准确而快速地传递、接受、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强对句子、对话、文章的整体有效的理解能力。
二、初步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英语阅读的能力
纵观我们广州目前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从课文到听、做、说、唱、玩、演、视听等练习或活动在内的所有要求及指令都是英语表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解释和演示教材里的要求和做法,但离开学校和老师之后,学生就只能靠自己。据此,四年级上学期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简短的书面指令,并能积极根据要求进行学习活动”,学生只有具备了阅读指令的能力,才可以积极根据要求进行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这方面的训练和阅读培养,为学生的自主英语学习和日后更高层次的英语学习打扫清障碍。广州市《英语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要求“能读懂简单的生词不超过2%(可猜测词义的不算在内)与课文水平相当的对话、故事和短文并能理解大意”,并不是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的,旨在要求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点挑战性,使文章具有小小的信息差但又不至于产生过多的生词障碍,借此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从阅读中获得乐趣,体验语言学习的成功感。四年级上学期的读的技能中还要求“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进行阅读”,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解决英语学习难题,获得英语学习成功感的要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如词典等来进行阅读,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节或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这一方面的阅读技能和技巧,但同时要防止学生过分依赖工具书而妨碍其思考、猜测的能力。对比四年级上学期的英语读的要求,四年级下学期读的要求则多了“能根据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和r-音节中的拼读规律,读出单词”。从这个要求不难看出,语言知识的教学中不再是简单的教读字词句篇,而是要体现语音知识的掌握,尤其在课堂词语教学中要体现出来,教师的教学策略设计中也要相应考虑到,毕竟拼读是读词的基础,而读词是读句、读篇的基础。
三、注意小初阅读衔接,渗透略读、跳读、猜测等阅读技巧指导
《英语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对五、六年级英语阅读要求的表述基本和四年级的相同,这表示五、六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延续前面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技巧的训练,并根据教材和学习话题的螺旋式上升设计而采取有梯度的阅读教学策略,拓宽学生阅读的范围,更多更广泛地进行英语阅读,应用英语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获取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信息。而7年级即初中一年级的阅读表述,就和小学阶段的有所不同,如7年级第一学期(7A)对读的技能要求为:“1. 获取信息的能力:细节理解、文章整体理解;2. 阅读技巧的运用:预测书信内容、利用图片信息、寻找主题句、阅读方法(略读、分段细读、跳读)、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找出叙事文体中五个W和一个H。”要求更高更细致了。了解7年级的阅读要求可以更好地使中小学教学进行衔接,减轻学生由小学进入到中学学习可能产生的阅读焦虑情绪或阅读学习困难。为此,小学六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也应该开始渗透7年级的阅读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训练,结合小学阶段教材出现的书信、日记、记叙文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本的不同特征,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获取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信息,初步尝试一些阅读的技巧,如通过对文章整体的扫读或略读,了解文章所属的话题类型,进而尝试跳读文章,带着问题找出相关信息,通过上文的阅读,推测或推算出问题的答案,甚至可以在阅读故事后预测故事的发展,进而引起学生续写故事的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总结 篇9
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2、“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
3、“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摘 要 小学语文中开设群文阅读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速度,同时增加阅读的数量,可谓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倡导小学生多阅读不同种类的文章,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群文阅读具有生成能力、引导兴趣以及知识的潜移默化等作用。基于此,本文探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168-01
群文阅读是教师将具有同样特征的一组文章进行组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师生需要针对这组文章选择一个或多个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但现实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现状
1.群文阅读运用不当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觉得群文阅读没有效果,甚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这部分老师应该适当改变自己的阅读计划。很多老师在群文阅读具体运用过程中,对于篇目设置几乎没有考虑,这就导致学生有时遇上两、三篇浅显易懂的文章,读起来过于轻松;有时候却要面对七、八篇深奥难懂的文章,学起来又显得非常吃力,读后常常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而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方面,大多教师不仅方法单一,而且太过放手,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缺少引导和监督,因此收效甚微。
2.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无法做到平衡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认识的汉字数量不多,阅读中也就会出现许多障碍,他们的阅读速度就会较低。群文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都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或者是老师刻意去培养学生的某一个阅读能力,却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举个例子,某老师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于是在群文阅读方法的运用过程中,选取了很多篇幅较长且比较简单的文章。学生长时间阅读这类篇幅长、字面意思简单的文章,并且老师一味强调阅读速度,到了学生真正去阅读字面意思较深的文章时,往往就读不懂了,那么纵然阅读速度提升了,阅读质量却得不到提升。其实,速度和效率难以同时提高,老师如果刻意去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那么学生阅读时将一篇文章读得比较透彻就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学生的阅读速度也就难以得到保证。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合理调节速度和效率的关系,保证两者可以达到一个平衡。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策略分析
1.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阅读文章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筛选好文章,通过确定一个主题而将多篇具有相关内容的文章集聚起来,进而避免了阅读内容的杂乱无章。教师可依据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内容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从中找出阅读主题。群文阅读教学的形式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略读课文教学等,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可根据文章的内容、背景和表达方式等多角度地筛选主题,然后围绕主题选择阅读材料。
比如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差,那么开始时选择的文章篇数就应该较少。到了中高段,学生阅读的篇数也会随着增加。对于主题而言,最好选择紧扣阅读目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整体而言,篇数和主题都需要老师灵活选取。以四年级学生为例,教师开展以“季节”为主题的群文阅读,可以选择教材中体现四季的四篇文章,《春雨》《所见》《秋天》《看雪》,然后拓展名家名作,比如老舍的《春风》、贾祖章的《萤火虫》、鲁讯的《秋夜》、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体会各个季节在不同作家眼里有着不同的韵味,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综合群文内容深化问题模式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地进行学习。教师有效的问题设置会促进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解?Q问题的习惯。问题会让学生把群文共性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促进学生积极地质疑和解惑。教师有效的问题把群文的共性进行了提炼,促进学生深入到文章的本质和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展现了群文阅读的功效。
例如组织六年级学生了解中国民风民俗的群文阅读时,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这几篇文章后,教师可以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民风民俗呢?你最感兴趣的民族风情是什么?你能通过作文或手抄报的形式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展现出来吗?学生在问题和任务的“催化”下积极有效参与阅读,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不知不觉得以提高。
3.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均衡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群文阅读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那么如何在速度和质量之间寻求均衡,老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设置。
比如班级学生阅读速度较低,那么就以阅读速度的培养为重心,如果学生的阅读质量较差,那么就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为主。但需要注意的是,二者需要兼备,不能只提升阅读速度和只培养阅读质量。针对速度和质量的不同,老师选取的文章也应该有所差距,提升阅读速度的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简单,而培养阅读质量的文章篇幅不应过长,内容则要较为深奥。
三、结语
群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实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提高获取信息与整合信息的能力。但是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寻找方法进行创新,提升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使群文阅读更好地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85-02
小学语文阅读,本就是一个不简单的工作,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与正确的引导。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不断摸索,在摸索的过程中找到一套最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深化认识,切实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础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教学。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评价水平。但是,我们这么说是很笼统的,例如:阅读过程中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要理解作者对于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对于作者描写的人物以及场景进行思考。要体会作者写文章时的思想感情;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形式的文章,说明文,议论文等。阅读说明文时,要抓住文章的重点,着重学习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阅读议论文时,要找出论点、论据和论证,明白作者如何运用论据去论证提出的论点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的各种意境以及描写的人物形象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2.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文学作品,文章题材众多。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都需要學生去揣摩以及加以理解。因此,需要学生具有文学作品赏析能力。但是如何培养学生赏析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呢?这就需要教师强化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仅这样,我们还要让学生注重作者对于作品情感上的渲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就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学习写作就是培养学生写的内容以及如何写的问题,而写作的内容是什么以及怎样去写,这是写作最主要的问题。写的内容就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的事情以及在我们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内容。怎样写就属于写作方法的范畴了,这就需要一定的写作技能以及要有一定的词句积累量和要学会应用各种形式的写作手法,要会组织语言从而使文章的表述通顺连贯。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就应该培养出学生自己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能够认识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使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开展自主学习提升阅读能力水平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并非成年人,无论生理特点还是心理特点,都有别于成年人,但是,有的教师却常常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参考中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做法就会让学生特别被动,学生们只是接受了教师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认识,自己并没有真正达到理解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认知能力、对内容的接受程度等,让学生在阅读前,带着问题阅读,确保阅读的针对性;在学生阅读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确保阅读的时效性;在学生阅读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学习,就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在阅读中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和作者有心灵的交流,从而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第三,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记笔记。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好的句子、段落,要学会用笔记下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从而通过日积月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付出努力去实践。学生阅读学习也是一样的。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学生积累的知识会不断增加,学习能力也会不断增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会不断提高。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教学前让学生进行课前的阅读,教师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阅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课文讲解中,不断提出各种新鲜的话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激发兴趣。第三,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根据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课余的阅读学习中,逐步提升自身阅读能力,进而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方胜.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2.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小学课外阅读教学05-20
小学阅读教学管见05-20
小学阅读教学路径08-29
小学课堂阅读教学09-06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09-18
小学主题阅读教学12-10
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07-1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10-17
剖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05-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