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语感训练

2024-08-17

小学阅读教学语感训练(精选11篇)

小学阅读教学语感训练 篇1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谓语感, 是对语言的一种迅速、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 是言语文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 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 从形式到内容, 包括语言、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叶圣陶语) 。语感也是衡量一个人语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语感既无法量化, 又难以操作, 自然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薄弱环节。

我们要重视对语感教学的训练。首先, 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当代语文学科的特殊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适应社会生活中的言语交际需要。不管理解语言, 还是应用语言, 都得靠语感。语感的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它能瞬时性地理解和鉴别语言, 是较高的语言理解力和鉴别力。有了这种能力, 便能敏察语言, 较准确地把握言语的要点, 领会言语的情味和言外之意。听、说和读写的一般言语交际正是靠这种能力进行的。正如文学家郭沫若所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对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 冷暖自知’……”这虽然是针对创作而言的, 却也表明了语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作用。语感的强弱与语文能力的高低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重视和研究语感教学对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而言都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其次, 培养语感也是全面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缺乏阅读能力, 将会阻碍和抑制极其细微的连接纤维的可塑性, 使他们不能准确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谁不善于阅读, 他就“不善于思维”, 实质上, 语感能力是一个人语言功底, “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基础等诸因素的综合体现。这样的经验使我相信,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 培养语感, 能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 发展学生的智力。”

怎样强化语感训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其一, 非常关注朗读背诵, 是培养学生语感思维最基本的方式。前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诵读, 指朗读和背诵。从思维的角度看, 语感思维是以语言经验模式为契机的主体对语言主体的直接感应, 没有语言经验的大量积累, 也说不可能形成语感, 广泛地涉猎各类文章, 就能积累大量的语言经验。有句哲言说得好:“语感是言语对象, 对人们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 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

只有诵读, 才能体会文章的言韵美、节奏美、气势美, 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启承转合, 气象万千。朗读要“目视、口诵、耳听、心维”, 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文章, 使文章之意皆出于我之口, 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 体会领悟文中的情感, 加上适应的语气语调, 才能产生较好的语感效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教师要少作分析讲解, 应指导学生抓住比喻句, 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来进行朗读训练, 让学生感受到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形状相似, 都是圆的。而且写出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态美。再如朗读或倾听录音拟人句、比喻句,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 “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 羞涩神情的, 现在赋予荷花这一物以生命力和感情。接连用三个比喻, 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受, 产生了强烈的语感, 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又一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轻松地从中外文豪身上找到佐证。巴金说:“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 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 有一部分不但懂而且喜欢。……但是我仍然感谢我那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为什么会对文章产生刻骨铭心的认识!巴金解释说:“读多了, 读熟了, 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 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处, 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巴金先生对于《古文观止》两百多篇文章, 既没有强记过老师的分析, 更没有钻过题海, 而是得益于两个“慢慢地”, 这两个“慢慢地”形象的揭示了语感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感悟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最有力的方法是熟读和背诵。

其二, 十分重视生活体验, 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感受言语离不开生活情境。培养语感, 应该结合情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叶圣陶说:“要求语感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学习杜甫的《登高》时, 若能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常年漂泊他乡、韶光消逝、年老体衰, 壮志难酬的人生经历, 让学生置身于秋风彻骨, 万物萧瑟的悲凉环境之中, 而后诵读“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 定能感受到形声色态俱佳的精美画面:天空高渺, 冽风劲吹, 猿猴哀啸, 水清沙白, 飞鸟回旋, 落叶茫无边际萧萧而下, 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从而体会到这阔大而悲凉的意境。进而深切地感受后四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所抒发的常年漂泊他乡、韶光消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感。

同样的, 学习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 若能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在深秋季节急于回家而奔行于荒山野岭之中的人生经历, 诵读时也更易感受到诗人面对枯藤攀绕, 老树衰颓, 昏鸦瑟缩, 万物肃杀, 了无生气。肃瑟苍凉的景象而产生的天涯游子的孤独愁苦的情怀。

学生运用语言, 也必须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推敲词句。让他们接触到客观事物时, 积极思考这个事物应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让他们作文练习时, 积极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回忆自己所经历的生活情景, 并据此推敲运用语言, 使客观的对象得到准确的表达。

其三, 积极拓展课外阅读, 是营造学生语感氛围最精良的手段。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 也就谈不上对知识有持久的兴趣。”我们教材所选的课文无疑是文质兼美,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精品, 但仅仅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传授, 完成课本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不积极拓展课外阅读, 是不能体现现行教育目的的。语感的培养涉及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 从形式到内容, 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因素, 甚至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人文习俗, 只有多涉猎、多看、多读、多了解多体会优美文章才能逐步培养起来。书不离手, 口不离章, 才能养成良好的语感。

总之, 加强语感训练, 培养语感能力, 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引导学生感知文章规范的结构, 铿锵的音韵, 错落有致的语言文字, 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感悟人生哲理, 发现生活的美, 使心灵得到净化, 思想得到升华, 情操得到陶冶。这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小学阅读教学语感训练 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郭沫若语);“强烈敏感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夏丐尊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老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也逐步认识到了语感训练的重要性,学生的语文能力中重要的一块是阅读能力,语感教学直接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连,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感基础,学生势必在阅读中会遇到诸如断句、把握作者情感等方面的麻烦,如果有了这些麻烦,学生一定会遇到阅读障碍,如果有了阅读障碍,试问多少美文将与之失之交臂,所以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一定的地位,而且还应将之摆到重要的地位。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用的时间最多,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呢?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1、要重视领读,加强范读。

小学生认识事物是具有从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规律。所以阅读教学应从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读能力开始。要着力抓好两个训练点:一是要提高学生自学生字和自读课文的能力,在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基楚上,教会学生联系课文语言环境主动自学生字,把识字与读书结合起来。二是切实加

强朗读、默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同时,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感知当时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气氛,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要以情导读。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

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情感,发掘蕴涵于课文的情感,有了情感,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朗读教学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上。要让学生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老师要相信任何一位孩子都会把课文读好,哪怕他的字音不很标准,哪怕他的嗓音不很甜润。只要用心朗读,用情朗读,全身心地投入时,孩子那一张张小嘴巴读出的不是课文的语句,而是浓浓的情。

老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氛围,以一颗童心走进课堂。陶行知的“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永正的“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老师不能再吝啬那一丝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柔的抚摸。我们

老师追求的不正是那种“春风化雨”般的境界吗?其次,我们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放得开、收得拢。放得开是老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大胆地问,大胆地说,即使有点错误,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再轻易否定学生,不要再把教参上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老师们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还要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趋向完美。另外,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不再惟教案独尊,画地为牢,而要善于捕捉那些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闪光点,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3、读要体现目的、层次和过程。

以读为本的“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除了指导有感情朗读外,还要善于用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真正地让学生在读中积累了语言,积淀了文化,提高了语文素养。

如听了《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滋味吗?

有一位老师执教《小露珠》一课,就注意让学生去体会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的这种感觉,引导学生能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等等。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情感得以尽情地释放,态度得以充盈地体现。老师们也更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方法,让孩子潜下心读书,让孩子小组讨论、让孩子自由交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孩子演一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

4、要学会品读。

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小学语文教材,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特征,而对词或句的品味揣摩,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的培养。

如《井》一课中,在描写井水清这一特点时,作者是这样写的 “我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的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教学中,我采用了省词比较的方法,即把句中的“痴痴地”“一颗一颗的”“闪亮的”几个词去掉,再让学生与原句作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学生通过细细的品味揣摩,再加上老师的提示与点拨,进一步感受出正是“一颗一颗”“闪亮”这两个词把井水的清表现出来的,而“痴痴地”则表现出作者看的投入专注。去掉这些词,句子则显得空洞,不能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井水的清。用省词比较的方法品味词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

品味揣摩词句,除了采用省词比较的方法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当中的不同含义,从而达到培养语感,训练思维的目的。在教学《卖荸荠的小姑娘》一课时,文中出现了两个“迟疑”。第一次,是当作者“我”告诉小姑娘,自己买荸荠是给病人煮汤吃的,“病人吃得吗?”小姑娘迟疑了一下。第二次是小姑娘到医院给我送荸荠,“她迟疑了一下,便蹭了蹭脚上的泥走了进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思考:这两个“迟疑”蕴含的内容一样吗?反映了小姑娘怎样不同的心理活动?学生在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认识到了,第一次迟疑小姑娘是这样想的:这荸荠又小又瘪,给病人煮汤可不合适,她已经打算好,第二天要送一些又大又新鲜的荸荠给作者“我”。这样,就为后面小姑娘的做法埋下了伏笔,使其做法让读者感觉顺理成章。第二个迟疑,是因为小姑娘怕自己弄脏了病房的地面,而她又羞于表达来意,怎么办?“她迟疑了一下,便蹭了蹭脚上的泥走了进来。”同一个词,却蕴含着不同的含义,貌似平凡的一个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维,竟能咀嚼出如此丰富的内容!

5、要重视略读、浏览。

高年级学生要重视略读、浏览。略读、浏览是两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两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在倡导阅读能力主动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今天,教给略读、浏览的方法,培养这两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略读,指用较快速度阅读,初知大意。浏览,用更快的速度阅读(包括扫视、跳读),以获取需要的信息。要用略

读、浏览的方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时,课文的意义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激情,要洞察学生在同化、顺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不断地诱发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畅谈,在课文中涵泳、体验,从而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课文就像一个舞台,学生的语感在其中尽情地欢唱、舞蹈,老师不要给他们谱好词曲,让他们自己编,自己填,除非知识性的错误必须纠正之外。老师不要给他们唯一的标准,感觉是没有标准的,更没有唯一的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用“心”去听说读写,在听说读写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阅读能力是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的基础,而语感的培养则是基础中的基础。从现代语文教学论角度看,这既可解决教学生会学的问题,也能解决如何教学生会学的问题。就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加强语感训练是当务之急,尤其在阅读教学之中。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训练 篇3

一、有情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情感渗透到课文朗读过程中,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提高对认识、加深记忆、感受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名家名作,很多内容尤其是一些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的古典诗词和诗歌散文等都是有情朗读的好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要有意识地进行有情朗读和语感培养。如在学习九年级上第一单元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有情朗读,尤其是对于课文中的高潮部分“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更是要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朗读,将海燕积极抗争、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表现出来。通过这种有重点的有情朗读,将学生引入了一种美好的情境,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二、反复诵读,丰富语感

良好语感的培养需要多读、精读、反复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就会更到位。文章中的每句话、每段字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要求学生对一些精美的片段进行反复地朗读,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作者蕴含的深刻感情,才能与作者真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实现准确传情、提高认识、丰富语感的教学目的。如在教学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尤其是对于课文中的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等更要进行反复诵读,可以采取同桌对读、小组齐读等方式进行,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丰富了学生良好的语感。

三、品词赏句,提高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只有对课文中的每个字、每个词进行推敲、揣摩、细细咀嚼、品味,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中的每个词句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蕴含着作者一定的情感,如果不进行仔细推敲,只靠表面理解,可能与作者要表达的意义相差甚远,无法深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仔细地研读、揣摩、品味,正确理解它们的深刻内涵和意义,这样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课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如在教学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如“偷偷地”、“钻”进行仔细地推敲、品味,体会作者通过对小草的描写,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通过对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等句子的赏析,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深刻理解作者的心灵世界。品词赏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也有着重要帮助。

四、实践运用,增强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多读多说,只有在多读多写中学生的语感才能得到提高,但是语感的培养仅仅靠多读多写还是不够的。俗语有云,实践出真知,在阅读教学时,还需要教师注意将读写结合起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应用、强化练习,这样会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如在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看家乡,说变化》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搜集家乡变化的具体事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演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演讲时要事例准确、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学生通过对家乡变化的深情描述,不但回顾了旧生活的艰辛,而且对未来美好生活进行了展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日记。通过演讲、写作等系列实践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感,而且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活动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语感 篇4

一、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 反复朗读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 创设意境, 营造朗读氛围, 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

(一) 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手段, 启发学生深入想象,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送给奶奶的阳光》一文时, 为让学生更好地想象大自然的美景和美丽的鹿儿, 先让学生看图, 再让学生边听边看幻灯片, 最后让学生闭眼想象, 倾听朗读, 学生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灿烂的阳光沐浴着大地, 快乐的小鸟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着, 芬芳扑鼻的紫花开遍大地, 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 翠绿的草地上有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鹿儿在快乐地玩耍。然后, 再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 品读这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二)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体会人物的特点。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 通过简介居里夫人和分析课文之后, 学生对居里夫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这时我再指导学生怀着崇敬爱戴的心情, 用充满激情和敬佩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 将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艰难以及她坚强执着、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她朴实淡然、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表达了出来。

二、加强对词语的品析领悟

(一) 换词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在课文中, 有些词语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才用上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呢?我经常采用换词的形式, 通过让学生比较, 来领悟词语运用的准确。

例如, 在教学《繁星》一课时, 有一句话“我躺在舱面上, 仰望天空, 深蓝色的天空悬着半明半昧的星”, 如何让学生体会“躺”和“悬”的精准呢?我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把“躺”换成“睡”, 把“悬”换成“挂”呢?通过比较, 学生领悟到“躺”才能“仰望”, “睡”闭着眼就不能仰望了。“挂”是有一定牵连的, 而星星没有牵连, 只能用“悬”。这样, 通过换词学生揣摩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二) 词语增删比较体会用词的精炼

在教学《葵花之最》一课中, “葵花子居然发芽了”一句, 我让学生去掉“居然”改为“葵花子发芽了”, 让学生比一比,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通过揣摩比较, 学生领悟到昆仑山常年积雪, 连草木都不长, 更不用说葵花了, 在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下, 葵花子意想不到发芽了, 这使战士们万分惊喜。如果去掉“居然”就不能表达战士们的惊喜和对葵花的喜爱之情。

三、加强对语句的品析领悟

训练语感, 必须加强语言分析, 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的分析与课文内容、时代背景、以及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在文章提供的语境中揣摩, 体会语言的精妙。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一)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含义

如教学《白杨》一课, 有一些句子如“在通向新疆的路上, 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 它们就在这生根发芽了。”“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我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思考白杨树只是白杨树吗?它还指什么?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了白杨树象征着边疆建设者, 他们要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祖国的边疆事业后继有人。

(二)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 有一句语义双关的句子“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活, 好好活……”我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母亲的身体状况, 学生知道了母亲得了重病, 却瞒着儿子, 一心照顾儿子。再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一方面是母亲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 一方面是暗暗地鼓励自己为了照顾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由此学生体会到了无私伟大的母爱。

(三)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会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 当讲到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 邱少云爬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的情景时, 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当一滴油溅到你的手上时, 你有什么感觉?当热气腾腾的饭菜倒在手上, 你会怎么样?通过联系实际, 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四、增加阅读量

增加阅读量, 可以让学生积累阅读材料, 提高阅读速度, 以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读”不仅体现在课内, 还体现在课外。因此, 我每天给学生留一些阅读的作业, 让学生每天读一个故事, 家长签字, 来校后发一个小红花。读完一本书, 把书拿来, 给大家讲述书中的两个故事, 过关后发一个书香阅读绿卡, 学期末评比, 选出读书标兵, 颁发奖状。学生读书的兴趣非常高涨, 一有时间就读书。这个办法已经使用三年了, 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谈小学一年级的语感训练 篇5

周敏

李伯棠教授在《语感的培养》一文指出:“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如何从入学的那天起就有意识地培养,李文未展开论述。笔者以为,新大纲虽未出现“语感”字眼,却明确规定了语感训练的要求和提示了训练的方法。一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应依照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训练。

一、在字词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指导字词教学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语感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其所描述的意境。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转换是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1、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把字词同相应的事建立联系

直观的形式包括实物、图画、幻灯直观,动作、表情直观。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把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对学生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一年级课本每篇课文插图,很多字词都可以利用插图引出和教学,不仅“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如此,“课文”也是如此,如《鹅》文中的“鹅、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词语都可以利用插图使学生把词义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2、引导学生把字词同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第一册《我多想去看看》中的“五星红旗”一词,在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的形状时,应适当讲清楚旗上符号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一接触到“五星红旗”一词,就会把它同“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联系起来。

二、要严格进行理解句子意思的训练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理解简单句是理解复杂句子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二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方法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关系的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按一定的程序教学,一是先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二是在这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如《秋天到了》中的“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先理解句子讲的是树叶掉下来,再抓住“一片片”这个词理解是很多树叶掉下来,从而知道是秋天到了。

三、要初步训练咬文嚼字的能力

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训练,做到叶老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精神。”这语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一年级课文虽浅显,一年级学生虽是刚接触书面语言,也要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有:和其他词意思区别细微的词,如《小小的船》中的“月儿”;看似平淡、在具体的语境中表现力丰富的词,如《雷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压”;要联系上下文揣摩才能理解的词句,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小白免往前看„„”中的问句。咬文嚼字的主要方法有:

1、比较法。就是把文中的词换词比较,来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

运用比较法,要先初步体会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再换词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如下:①这句话写什么?(乌云)乌云怎么样?(乌云压下来)“压下来”是什么意思?(降下来)怎样的乌云?怎样压下来?(满天、黑沉沉)“满天”、“黑沉沉”表现乌云什么特点?(云多、云层厚)这么多的乌云遮住天空,越降越低,好像要靠近地面,课文用了哪个词?(压)②引导学生用“降”,“落”同“压”比较,体会句中“压”的用词的准确和丰富的表现力。(物体小,一般用“降”;落到地面,用“落”、“掉”:“压”字有一种令人越逼越近的感觉,而“降”、“掉”则不能使人产生这种感觉)③就这句话想象乌云满天、越压越低的情景。

2、联系上下文体会

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不是表示询问的,而是表达小白免对小燕子的话将信将疑的心理,这个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教学过程如下:①联系上文引出句子;小燕子说要下雨了,小白免相信吗?从哪句话看出来?要是小白免相信燕子的话,它会怎么想?(要下雨了!)②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课文什么地方还可以看出小白免不完全相信小燕子的话?(小白免不是直接跑回家,而是又去问小鱼为什么跑出来。)从而领会到这句话表现了小白免将信将疑的心理。

3.用想象的方法理解

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把有关词句的情景具体化,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如《蒲公英的种子》中的“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中的“哪儿”一词的教学,先启发学生想象“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什么地方?(山冈、平原、小溪边、房前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么多的地方,不管是山冈、平原、小溪边等,都可以用”哪儿“表示,”哪儿“可以指任何一个地方。最后要求用”哪儿“说一句话,在应用中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词。

四、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

语感的形成主要靠理解,靠在实践中积累。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

1、要重视朗读课文和熟练成诵

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不可能形成语感的。因此,要强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其一,不读破词是初步理解句子的标志之一,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除了要求读准字音外,应把按词连读,不读破词作为基本要求。其二,要引导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其三,要发挥老师范读作用,让学生听读、跟读、仿读。其四,要熟读成诵,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

2、要重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新教材从第二册开始,安排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训练。一年级的上述形式的训练,要特别强调在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感 篇6

关键词:语感;朗读;析句;作品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05-01

语感的训练离不开阅读教学,它以阅读教学为载体,以形象思维的激活和修炼为重要的手段。离开形象思维的发展谈语感的修炼,语感的修炼将寸步难行,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学生才能逐步提高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才可以诵文观其形,思形生其义,从而驾驭语言。

一、加强朗读训练,把握语感内涵

文章经过学生初读感知,精读品味,再融入情感反复诵读,真正达到情感朗读,在读中悟情,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升华。

1、大胆想象,入情入境地进行朗读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而想象必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地创设情境,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内心视像”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感情上达到与作者共鸣。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意境一段时,用平缓、柔和的语调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在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茅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以潺潺流水,又如簌簌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之以生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起伏,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2、将感情融入朗读,体验文章情感

文学作品是饱含着感情的艺术。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对语言文字的感情关键就是要通过对形象的感知、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同时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深厚的记叙文,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用深沉悲痛,哀婉缓沉的语调进行表情朗读,将当时巨星陨落,天安门广场上人民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肠断心碎、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图文对照,反复诵读,激发情感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课文最后一段写了五位壮士在掩护任务完成后,英勇跳崖,体现了五位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以及视死如归的精神。读课文前,我放了一段视频录像,让学生齐读一遍后,我点名一个同学来读,要求他作自我评价:“我朗读声音挺大的,但是感情不够。”“那能再来一次吗?”学生坚定地点了点头。我给他配上录像,让他置身于那悲壮的场面,他挺起胸,抬起头,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又放开嗓子重读了一遍,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在反复的图文对照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熟读成诵。这时的读,已不是简单的声音宏亮,口齿清楚,而是在读的时候学生头脑中反映出一个豪情满怀、怒火喷发、勇于献身的壮士形象,学生甚至联想到以五壮士为代表的数以万计的革命战士那可歌可泣的故事。有些同学反复品读着,不禁眼眶湿润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二、品词析句,训练语感

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要点拨和剖析学习方法,使抽象的词语或句子变成具体鲜活的语言形象。如教学《桥》一课时,农村老支书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时,“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面容清瘦的老支书为何像一座山?学生并不能理解。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的词句去体会。学生汇报“他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喊话虽是沙哑的,但声音却是如大山般坚定,而且时刻要求党员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群众信赖,就像是人民群众的靠山。”学生不但果断地朗读体会,还通过表演做动作再次体会老支书的不循私情、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三、领会作品的思想,训练语感

作品的思想,就是作品中深蕴在形象、情怀之下的能呈现生活本质的规律,也就是作者创作的根源对社会人生的态度,或是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语言的迅速感受力不仅是行与情的敏捷捕捉,更是对文章深层意蕴的开掘与顿悟。《观潮》是描写祖国山河的文章。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朝来时,起初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同学们观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带,再阅读描写大潮“雄浑、壮观”的语句,自身仿佛正站在海塘大堤,一颗激动的心随着浪潮的奔腾而涌动。这时,学生们通过作品语言所感受到不仅仅是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更是由此产生的对大自然所创造的伟大奇迹的赞叹与敬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是重要而且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最终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为目标进行多手段教学。我们坚信,各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一定会激活学生,使之产生联想和想象,入情入境,形成强烈的语感也就会很容易实现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 《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年,第一期.

[3] 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4] 曹有国,《“语感中心说”献疑》,《语文学习》1995年,第一期.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之浅见 篇7

一、学字词, 感受意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 要想把每一个词语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很难把词都讲得那么透彻, 学生也很难理解透彻。怎样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词语和句子讲明白, 让学生理解透彻呢?关键就是读, 在读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与思维, 在有限的时间里, 学到应有的知识, 笔者认为一年级的学生, 应该从音节开始学起, 学生不能只为了学习音节而去学音节, 为了学词而学词, 在教授学生音节“yi”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衣服和医生等图像;让学生反复读课文, 在读中感受词语。如:“统一、依靠、依偎”等词语, 并体会它们的意思。学习“国”字, 应该让学生的脑子里呈现“国旗、国庆、祖国”等词。读到“国旗”时, 脑海中应有“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句子的图像与内心的感受, 像这一类的字词是可以讲清楚的。而教授“却、可是、而且、因为”等这一类无法讲明白的, 但又要学生明白的词语时,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多读!只有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多读, 用心去理解和感受, 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要理解“却”的含义, 必须在读中理解与感受前半句“寒冷”和后半句“温暖”的含义, 让学生一边读, 一边感受这两层意思。接着让学生模仿例句说几句话, 加深学生的印象, 体会用法, 即使学生一时无法说出, 教师也不要着急, 可以多说几句让学生模仿, 让他们感受“却”字在句中的重要作用。

二、读课文, 感悟理

笔者接触过很多写作能力比较差的学生, 他们的朗读能力都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具备从一句话的开头预测整个句子的趋向的能力;所以无论说话、写话, 还是听别人说话, 看别人的文章, 他们都很难发现其中的语病。预测能力强的人课文读错了, 不等一句话读完就会感觉不对头、不顺当, 立刻停下来再读。预测能力差的人就很难快速地发现, 他们缺少这种感受力, 语感也就比较差。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在读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课堂中的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尽量少讲, 甚至不讲;要让学生多练习, 在反复的课文朗读中感悟其中的道理。张田若老师曾经说过:“一篇课文教完后, 成败的第一个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多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更应该让学生多读。如:在教学《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时, 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地把握好角度, 在提问时都从狐狸的角度提, 那么学生就会得出狐狸很狡猾这一结论。这时如果要想再引回原句义就很难了。对于该文, 教师可以从乌鸦的角度来设计以下问题:

1. 在狐狸的三次说话之后, 乌鸦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问题出示板书)

2. 狐狸从问候到关心再到赞美, 它的目的是什么?

乌鸦在失去肉以后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什么道理? (出示板书)

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文章的寓意, 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补充,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加深印象。 (在此环节, 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 对于这类课文教师要把握好角度, 再去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 对重点语句反复朗读, 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寓意, 这样学生不但体会到了语言的优美, 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三、会说话, 体会情

叶圣陶老师指出: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 而要把生活的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就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和生活联系起来, 将语言文字和客观事物、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从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它的意义和情味。读, 是训练低年级语感的重要途径, 要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深厚感情。

课后练习中常常有要求说话的题目, 这是训练学生的最好方式。上课时, 如果学生对某一个词语感受深刻, 那么他们说起话来就会显得容易很多;但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所讲的完整句。如:小学语文第四册中《收稻谷》“毛主席从小就关心穷苦的人。”这句话中的“关心”, 虽然它是个旧词, 但我们要求学生对这次的感受要有与以前不同的理解,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爸爸关心我”等这一类句式, 要多引导学生去想、去感受、去体会“关心”背后的事, 对于这一“关心”我们不但要感激, 还要报答父母的这一份爱。对于课后要求说话的加点词, 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如此训练, 那么学生的说话能力和阅读能力, 甚至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培养语感的途径有很多种, 光会读一篇文章, 说几句话还不够, 要让学生在读书、说话的过程中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感情。只有触动学生的情, 学生才能有深刻的语感。只要我们从小学时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那么在今后, 学生的各项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摘要: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是否具有敏锐的语感, 这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语感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语感的训练, 笔者认为应从字词中感受意, 从课文中感悟理, 从说话中体会情。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语感训练,培养说话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作仁.语文教学心理学[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4.

[2]司徒秀霞.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J].语文月刊, 2000 (12) .

[3]穆继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08 (18) .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7.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篇8

一、加强诵读训练,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等语 , 形象地概括了多诵读的作用,诵读是语感训练的基本方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语言的要素词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记, 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同时因为语言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格调,蕴含作者的情感意旨,学生富有感情的诵读和心领神会的揣摩,就能对语言进行真切的、敏锐的感受。因此,《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结构, 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通过朗读,培养语感,才能分辨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通过朗读,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情感唤醒。

通过反复诵读,既可以整体感知文章,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又可以品文章关键的字、词、句、段,揣摩、推敲语言文字因声求气、因文悟道、因道察情,领悟文字所传达的情趣,从而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及文章的气势,领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储存语言的表象材料,这样语感能力的培养就指日可待。特别要强调的是,对名篇佳作的理解性诵读熟读,是促进学生逐步积累规范化的语言材料,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语感的传统经验和基本途径。现代文学巨匠巴金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 虽然我对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

二、加强口语训练,增强语感

训练口语,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感知、快速表述的能力。训练口语,可以凭借教材中“说”的训练项目进行,也可以凭借语文活动课教材有关“说”的训练内容展开,还可以自编自练,但要做到步步紧扣语感训练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我们立足课堂,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训练口语。

1.提问作答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 ,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说话环境,多让学生议论、发言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这样能使较多的学生得到“说”的机会,特别是后进生也应有“说”的机会。

2.复述训练 。复述是一种很好的“说”的训练方式 。一般的记叙文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复述。复述形式可视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复述形式,从片断复述到全文复述从详细复述到简要复述,从原意复述到创造性复述。不管哪种复述形式,都要引导学生不用背书的口气、语调进行复述,都要强调除尽量运用原文词语外,还可增加已掌握的词语(包括成语)。

3.课外延伸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是训练口语的极好形式。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老师,我想对您说”、“假如我是……”等主题班会,还可以开展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小辩论、诗歌朗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通过长期口语训练,积累语言,必将增强语感。

三、进行比较训练,习得语感

方法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媒体和工具。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才能在接受知识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率。进行比较是习得语感非常有效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要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哪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辨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要辨别,就要进行比较;有比较,就可以提高。有时,改变一个词的正常位置,句子反而更有表现力。如《春》的末尾一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把“花枝招展的”移到“小姑娘”之前,句意没变,效果一样吗? 一比较就会发现:文中的句子是朱自清故意运用的定语后置的手法, 一方面突出了春天姹紫嫣红的特点,另一方面协调了音节,使语言生动多变,摇曳多姿。有时可以对某些词通过替换它们的近义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把“卧”换成“躺”效果好不好? 不好,换的词不能传神地画出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不能传达出它们的灵性,耐人寻味的神韵就荡然无存了。

四、联系生活实践,优化语感

课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它必须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存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如同展现在我们眼前,有如电影特写镜头的慢动作,那么细致,那么清晰,无限的父爱和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如果没有深切的生活体验,就不会写出如此催人泪下的文字。因此,语感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借助联想和恕象,让语言符号在头脑中还原成具体的人事、景、物,从而唤起鲜明的“内心视像”,激起情感潜流,产生情感共鸣,深入领会文章旨趣,使语感训练取得显著效果。对此,平时就要加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活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了生活感受,才能有所积累,感受独特,语感就会有个性;感受深刻,语感就会有深度。

总之,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当前新事物新领域不断涌现,语言也在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学生要想学好语言,运用语言,就要融入社会,学习各阶层人的日常用语。语感是一种技能技巧,只要靠实践,靠训练持之以恒,久而久之,语感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优化。

摘要:正如审美的要有美感,学音乐的要有乐感一样,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当然就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语感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实践证明,语文素质很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可见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与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的联系。

小学阅读教学语感训练 篇9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笔者根据多年执教经验, 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的语感。

一、感受形象, 触发语感

小学生的语感是以形象感为基础的。形象再现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 阅读时, “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 但却看不见他本人, 你读到他的语言, 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 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因此, 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 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 能闻到气味, 能听到音响, 能辨出色彩的世界, 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 运用形象思维, 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以小学语文十一册的《林海》一课为例, 通过听录音范读、默读、朗读等途径, 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 让学生对祖国大兴安岭的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学生对课文言语材料有了充分的感受后, 可适当穿插背、议、写课中优美的词句, 以触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有一个整体的语感。

这样, 把语感的培养寓于训练之中, 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 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语言的形象化, 既减轻了学生感知课文的难度, 又达到了在轻松愉快之中培养语感能力的目的。

二、加强朗读, 激活语感

小学课本中的课文, 大都是名家名作, 堪称典范。它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载体, 也是学生语感的主要来源。要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都离不开读。通过读, 学生可以进行语言积累, 丰富语言材料, 使自己有话可说, 从而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试想, 一个脑子里没有词的人, 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吗?通过读, 学生可以从课文中学到语言的表述方法。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时, 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比喻的生动;教学《可爱的草塘》时, 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排比的特点;教学《桂林山水》时, 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相同句式的运用。通过读, 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 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进而体会语言文字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 我引导学生反复地读, 理解文中表现的邱少云那种为了战友宁愿牺牲自己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必须以“读”为基础, 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训练目的。

三、品味言语, 领悟语感

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 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 教师要以点拨和剖析的方法, 使抽象的词语或句子变成具体鲜活的语言形象。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爱戴”一词不仅是这个句子的中心句, 还是全文的贯通点, 此时, 我就紧抓这个中心词, 启发学生站在鲁迅侄女的位置上, 发出同样的疑问, 并以“谈《水浒》、谈‘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这四件事, 领悟到伯父受到“爱戴”是因为他学习认真, 对旧社会的痛恨及对人民的热爱, 感受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格。又如《苦柚》一文中老华侨对小姑娘说:“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 诚实的心, 苦柚子也会变甜的。”教师提出:为什么苦柚子会变甜?经过思考, 学生不难理解:小姑娘善良诚实, 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质, 使老华侨深受感动, 所以内心倍感甜蜜。

四、运用言语, 感受语感

语感能力的训练, 也是为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服务。要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必须强调读, 让学生在练中逐步提高, 在实践中把知识演变成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求低年级训练学生说、写一句话, 中年级说、写一段话, 高年级说、写一篇完整的话。但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又不能仅局限于此, 应多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其多练, 以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如在教学《奴隶英雄》时, 由于课文是剧本, 我采取了以演代教的方法来教学, 抽调学生排练、演出。这样一来, 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该课的内容, 复述课文也就轻而易举了。另外, 在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寒号鸟》一文后, 我把课本编成课本剧, 让学生自导自演, 通过演, 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了锻炼, 语言表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还可以开展“故事会”“辩论赛”等活动形式, 让学生畅所欲言, 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

五、积累言语, 积淀语感

语言感受能力的强弱与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少密切相关。语感能力的提高是在反复、大量感受优秀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实现的。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是大量阅读, 特别是“熟读成诵”, 它能使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使其言若出吾之口, 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此日积月累, 就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 教师要选择优秀的文章, 指导学生泛读, 交流阅读心得, 架起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外到课内的桥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10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表达丰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仔细品味句子的语调、节奏的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强烈的语感。特别是对文中包含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更应该强调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语感。如教学《小小的书橱》一文的第四小节时,我先指导学生理解“沉思”、“幻想”、“快乐”、“忧伤”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时而……时而……”句式的语法知识指导学生朗读的韵律和节奏。在此基础上,采用同桌对读、小组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深化对诗文表达感情的体验。

二、比较诵读,培养语感

对文中含有表现力丰富的词语与改动后的句子通过诵读进行比较,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增补、替代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原文语言的精练、形象等特点,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例如,教学《中国石》一文“我们俩又挑选了一些石粒,让‘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一句时,我采用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用“紧贴”、“倚靠”代替原文中的“依偎”一词,让学生诵读比较句义的变化,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和对比诵读,学生体会到:“依偎”是“亲热地靠着、紧挨着”的意思,充分体现出了“台湾”、“海南”与“祖国”间的“母子”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感情。这样,在比较诵读中,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达意之准确。

三、展开想象,培养语感

小学阅读教学语感训练 篇11

一、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创设情境可谓时下课堂教学的一大热点,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其实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一个情境,一般可采取以下几个方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作为教师可指导小朋友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由于小朋友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很快地理解文本。例如教学《青蛙跳海》时,无需做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带着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锤炼语言,发展语感。

2.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画的颜色和内容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相随。引导学生看课文情景图,吸引学生的学习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当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时,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了,也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积累又离不开必要的识记背诵。苏教版小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文辞精彩,犹如一幅幅画卷,让人陶醉,使人遐想。教学这些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对于低年级儿童,教师可以采用引背、范背、比赛背、做动作背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背诵。比如,在教学《雨点》时,“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可让学生去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体会“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不同,在朗读中感受“平稳静谧——悠然舒缓——开阔畅快——热闹奔放”的不同情绪变化,感受雨点如孩子般乖顺、可爱和活泼的性格。学生边背边做动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理解了课文内容,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发展了语感。

三、比较感知,培养语感

比较是培养学生语感准确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比较就有发现。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品味词句,通过比较,让学生去发现、去领悟作品语言的独到之处,这对训练学生的语感大有裨益。

1.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将句中的关键词语换成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再与原句比较,可发现他们表达的意思的奥妙差异,体会出祖国语言的丰富及作者用词的准确。如《春笋》中写“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让学生剥开春笋的皮,感受着一层一层的“外衣”,体会“裹”,让学生将“裹”换成“穿”,再与原句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当。

2.增删比较,发现规律。在文章的重点部分增添词语,两相对比,可加深理解课文。如《蜗牛的奖杯》一课中“蜗牛只能勉强地从硬壳里伸出头来,在地上慢慢地爬行”,引导学生将“勉强地”、“慢慢地”去掉再读一遍。通过对比,学生很快能感受到硬壳的沉重。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读写结合,强化语感

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获得的语感不断强化,最后成为整体语感中的有机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只要一有机会就让学生说,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然后还要动笔写一写。学生积累的大多是词语,但对于词语的运用往往不能恰到好处。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选一两个词练习说话写话,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以达到积累的目的。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如《咏华山》一课,学生在充分诵读课文理解了“艰难”之后,让学生用“艰难”练习说话,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练写话,不仅让学生感到运用词语的乐趣,同时也积累了词语,发展了语感。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识字量的影响,写作对他们来说困难较大。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用拼音来代替字,学试写文,对于学生的佳作更要郑重其事地表扬,给学生以信心。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一定会积累大量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点滴积累,不断在实践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感训练,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上一篇:行星齿轮自动变速器下一篇: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