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共7篇)
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 篇1
玉米瘤黑粉病又称“灰包”, 在新疆分布极广, 是玉米制种田的主要病害之一。植株如果早期被侵染可引起果穗不实或植株死亡, 大量爆发时可减产10%~40%。所以, 对该病害不能不重视。
1 发生机理
1.1 病原:
玉米瘤黑粉病菌属于担子菌亚门, 黑粉菌目, 黑粉菌属。其冬孢子在26~34℃的最适温度下几个小时就可以萌发, 再经过15~20 h就能长出具有4个细胞的担子, 在担子顶端侧生4个担子孢子, 担子孢子可以反复产生大量的次生担孢子, 担子孢子或次生担孢子可以萌发产生侵染丝。担子孢子的抗逆性很强, 在干燥的情况下可以存活30~35天。在玉米制种田中, 尤其是抽雄之后有伤口, 只要有数小时的雨、露等, 担子孢子即可萌发侵入。
1.2 表现症状:
此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 主要侵染植株的幼嫩组织。制种田中抽雄前发病较少, 抽雄后最容易迅速并且大量感病, 气生根、茎基部、茎中部靠近果穗处、叶鞘、雌雄穗最容易受害, 在病部长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病瘤。病瘤外包薄膜, 初期为白色或银灰色, 肉质, 汁多, 后变为灰白色, 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 即病菌的冬孢子。
1.3 侵染循环: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未腐熟的秸秆残体上越冬, 成为次年初次侵染源。种子上如果带有冬孢子, 会造成远距离传播。春季播种以后,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 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孢子和次生担子孢子, 随风、雨滴等传播到玉米幼嫩组织上, 遇水滴很快萌发, 由幼嫩组织表皮或伤口侵入植株组织内部, 刺激寄主细胞形成病瘤。病瘤形成后经20~30天。在内部形成大量黑粉即成熟的冬孢子, 病瘤破裂后冬孢子散出, 由气流传播, 不经休眠进行再侵染。
2 玉米瘤黑粉病与丝黑穗病的区别
新疆玉米制种田在抽雄以后发病最重, 大约在7月20日至8月5日之间。因为此时温度、湿度适宜, 前期形成的病瘤已经破裂, 有大量的冬孢子散出, 抽雄后植株顶部有伤口, 叶片也有机械损伤, 所以植株很容易被侵染。
与玉米瘤黑粉病并发的还有玉米丝黑穗病, 但不如玉米瘤黑粉病发生普遍, 一般发病率5%~10%。因为该病害只危害玉米雌、雄穗, 导致玉米果穗全部变成黑粉, 毫无收成, 减产率就等于病株率。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染, 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性状, 无再侵染。但苗期侵染后植株也有种种异常表现, 如节间缩短、茎基部膨大、叶片簇生、叶色暗绿、分蘖增多、病株稍向一侧弯曲等症状。
在玉米制种实践中, 两种病害的区别是:玉米丝黑穗病只危害雌、雄穗, 前期有上述症状, 黑粉中有丝状物, 不成瘤;而玉米瘤黑粉病危害茎、叶鞘、雌雄穗和气生根等部位, 病部成瘤, 没有丝状物。
3 防治措施
3.1 减少菌源:
玉米收获以后, 要把病株及残体彻底清除, 并进行深秋翻。重病田实行两年以上的轮作。苗期结合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深埋, 避免再次侵染。玉米制种田最好在抽雄前彻底清除一遍病瘤, 如果抽雄后有大发生的迹象, 可及时砍除父本和人工掰除母本上的病瘤。这种办法虽然很费工, 但很有效。根据我公司2008年的情况, 掰除病瘤比不掰病瘤的地块亩产高70~80 kg。
3.2 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 加强水肥管理。避免偏施氮肥, 合理增施磷、钾肥和微量元素。在玉米抽雄前后一定不能受旱, 提高玉米抗性。
3.3 化学防治:
土壤和种子处理用敌克松效果好, 具有一定的内吸渗透作用, 以保护预防为主, 兼有治疗作用, 杀菌广谱性强。苗期或者抽雄前后用20%三唑酮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喷雾, 并对玉米丝黑穗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 篇2
1 田间调查结果
2005~2008年连续4年对本县玉米生产区的5个乡镇进行实地调查。其结果表明, 玉米黑粉病在本县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 分布范围扩大。2005年全县发生病害面积688.27hm2, 占当年玉米种植面积的13.6%, 平均病株率为3.25%;2006年发生面积为1087.8hm2, 占当年种植面积的21.3%, 平均病株率为3.6%;2007年发生面积为1467.87hm2, 占当年种植面积的32.4%, 平均病株率为5.7%;2008年发生面积为2668.8hm2, 占当年种植面积的53.7%, 平均病株率为8.9%。
2 发病原因
2.1 菌源因素
由于前些年一些地块黑粉病的零星发生, 发病率低, 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为该病的侵染提供了菌源。
2.2 气象原因
由于近年来连年干旱少雨, 气温偏高, 高温干旱为病菌初侵染创造了条件。
2.3 耕作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 发病率高低与立地条件、耕作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地膜覆盖、土壤肥沃、管理水平高的地块发病率小于1%。同一地块, 中单二号、咏丰一号较陕单911发病率高。某些地块, 由于土层薄、耕层浅、土壤肥力低、留苗密度大、没有灌溉条件、耕作管理粗放、距村近等原因, 加重了病害的发生。不同品种在同一地块, 由于栽培方式不同、植株所处发育阶段不同, 发展程度也不同。
2.4 种子因素
从调查的品种看, 田间发病程度与玉米品种的抗性有关。本县的主栽品种有15个, 平均病株率低于1.5%的品种4个, 分别为陕单911、忻黄单78、哲单7号、品育8号;平均病株率在1.5%~10%的品种9个, 占调查品种的60%, 其中包括本县主栽品种中单二号与咏丰一号, 平均病株率分别为6.3%和6.9%;平均病株率超过10%的品种有2个, 占调查品种的13.3%, 为糯玉米与甜玉米。
3 调查分析
3.1 土壤带菌
一是轮作倒茬困难。玉米在本县种植时间长且播种面积大, 形成轮作倒茬困难, 使土壤中病菌逐年积累, 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株处理不当。调查中发现, 尽管田间大部分病株被拔除, 但并没有进行有效处理, 使病菌大量散落田间地头, 造成再次侵染;三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大部分农民将拔除的病株喂养牲畜, 而黑粉病病菌过腹后仍有活性, 在未经充分腐熟的情况下, 又施入农田, 成为黑粉病蔓延的又一途径。
3.2 立地条件、气象条件、农艺措施及品种的发育阶段不同, 形成发病程度的明显差异。
3.3 种衣剂针对性不强
在土壤菌量充足, 抗病品种缺乏的情况下, 药剂拌种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 大部分种子生产企业在对玉米种衣剂的选择上, 选用价格较低的常规杀菌剂, 且偏重于防虫, 致使病害得不到有效控制。
3.4 农民防治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购种时, 盲目追求高产, 而忽略选用抗病品种;其次表现为对种衣剂的认识不足, 认为种子包衣了, 就不再进行种子处理便直接播种;再次表现在对该病的防治方法认识不清, 没有在播前和后期管理等方面做好积极的防治措施, 等到发病后再防治, 形成恶性循环。
4 防治措施
4.1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是大面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在生产中可选用抗病性和丰产性俱佳的陕单911、忻黄单78、哲单7号、品育8号等品种, 淘汰中单2号。对种植易感病的品种时, 必须在生长期内加强该病的调查监控, 确保防治措施及时到位。
4.2 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玉米黑粉病病菌在土壤中存活的时间较长, 一般在2~3年, 为避免病菌侵染, 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 可控制侵染来源。
4.3 改进栽培措施
增加有机肥投入, 实行配方施肥, 促进植株生长健壮, 增强抗病耐病能力。在玉米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株残体, 并且深埋或焚烧。秋深耕, 减少初侵染源。
4.4 在推广包衣种子的同时, 播种时选用拌种双、速保利等杀菌剂处理种子。
摘要:近年来玉米黑粉病在岢岚发生面积大, 分布范围广, 成为本县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县农技人员为此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研究, 摸清了玉米黑粉病在本县发生危害的情况、规律及原因, 并制定出一套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 篇3
1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又名玉米普通黑穗病、灰包、黑霉病, 又称玉米黑粉病, 是玉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它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因危害部位、病瘤大小及发生迟早而异。
1.1 发病症状
玉米瘤黑粉病为局部侵染性病害, 在朔城区玉米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 发病部位在植株的上部。主要在玉米茎秆、果穗、雄花序、叶片及籽粒上产生大小不等的肿瘤。瘤外包有薄膜, 病瘤初期银白色, 有光泽, 肉质多汁, 以后病瘤迅速膨大, 变为灰白色以至黑色, 成熟后散出大量黑色粉状物, 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1.2 发病条件
1.2.1 环境条件
此菌的厚垣孢子萌发最适宜温度为26℃~32℃, 最高为35℃~38℃, 最低为5℃~10℃, 且需要有较高的湿度。因此高温高湿有利于厚垣孢子的萌发和病菌的发育, 使植株易于受害。朔城区一般春季干旱少雨, 不利于病菌发育, 夏季高温且降雨偏多, 利于病菌滋生, 因此, 玉米苗期发病少, 七八月份植株进入生长旺盛期时发病较为严重。
1.2.2 品种的抗性
一般杂交、硬粒玉米抗病性较强, 果穗苞叶厚长而紧密的品种较抗病, 耐旱品种比不耐旱品种的抗病力强, 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农家品种、马齿型玉米抗病力差, 甜玉米较感病。
1.2.3 菌源数量
多年连作或玉米收获后不能将秸秆运出田外处理的地块, 田间会积累大量冬孢子, 发病严重。干旱少雨地区, 土壤缺乏有机质的沙性土壤, 残存在田间的冬孢子易于保存其活力, 来年初侵染源量大, 发病重。
1.2.4 机械损伤虫害
暴风雨侵袭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 因此, 机械损伤、虫咬, 以及暴风雨侵袭等会加重此病的迅速发展。
1.3 防治方法
1.3.1 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推广的抗病杂交种, 如选用宽城60、先玉335等。
1.3.2 消灭病菌来源
越冬期间消灭病株, 及时销毁并应在春播前处理完毕。秸秆应尽快综合利用, 不要堆放在地头;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分腐熟。玉米生长期间, 发现病瘤时, 在病瘤尚未变色前及时用刀彻底割除, 妥善处理, 不可随意丢在田间, 防止再次受到侵染。
1.3.3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灌水施肥, 注意减少植株损伤, 防治虫害, 增强植株抵抗力, 以减少侵染机会。
1.3.4 药剂防治
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250 g拌50 kg种子。玉米出苗前可用50%克菌丹200倍液, 或15%三唑酮750~1 000倍液, 1 500 kg/hm2进行土表喷雾。
2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又名乌米、黑疸。在朔城区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 个别地块达50%以上, 损失较重, 成为影响玉米增产的重要障碍之一。
2.1 发病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 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雌穗发病时, 基部膨大, 端部尖而向外弯曲, 多不抽花丝, 苞叶早枯黄。受害后除苞叶外的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 苞叶通常不易破裂, 黑粉不外露, 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黏结成块, 不易飞散, 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雄穗受害多数仍保持原来的穗形, 个别小穗变成黑粉包, 黑粉黏结成块, 不易飞散, 黑粉间有丝状物。田间病株多为雌雄穗同时受害。多数病株前期不表现症状, 受害严重的植株苗期亦可表现症状, 病株多矮化, 节间缩短, 叶暗绿、窄小、丛生, 茎弯曲, 基部稍粗, 分蘖增多, 导致早死。
2.2 发病条件
2.2.1 环境条件
玉米丝黑穗病菌厚垣孢子萌发与温度、湿度有关。厚垣孢子萌发的土温为15℃~30℃, 以25℃最为适宜。低于15℃或高于30℃均不利于病菌孢子萌发。20%的湿度条件下发病最高。朔城区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 昼夜温差大。春播玉米播期一般在4月15日—4月底, 播种到出苗期间遇气候无常, 往往可增加感病概率。此外, 播种时若干旱、缺墒, 发病都比较严重。
2.2.2 品种的抗性
玉米不同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同一栽培条件下, 大丰26号感丝黑穗病发病严重, 而中地77抗丝黑穗病发病较轻。
2.2.3 菌源数量
连作地块发病重, 轮作地块发病轻。使用带菌肥料也可促使发病严重。
2.3 防治方法
2.3.1 选用抗病品种如选用长城799、强盛28、中地77、豫玉22等。
2.3.2 实行合理轮作施用不带菌的粪肥, 控制菌源。
2.3.3 适时播种
创造有利于幼苗出土的条件, 可以增强幼苗抗病力和减少病菌入侵机会, 减轻发病率。在不影响增产的前提下, 可结合催芽适当推迟播种。及时拔除病株, 消灭菌源。
2.3.4 药剂防治
可用种子质量分数为0.5%~0.7%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或用0.5%~0.7%萎锈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或每100 kg种子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0 g拌种, 均可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摘要:玉米瘤黑粉病与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2种病害, 一旦发生病害, 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因此, 搞清楚这2种病的发病症状、发病条件, 制定出合理而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于提高玉米产量意义重大。
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种子:玉米种子 (健康种子粒, 感病种子粒) ;试验设备:发芽盒、发芽纸、恒温箱、镊子、数种板、电子天平;药品:1%次氯酸钠。
1.2 试验方法
1.2.1 玉米瘤黑粉病对种子质量的影响试验。
选取完整健康的玉米种子300粒, 每100粒为1个重复, 共3次重复。将发芽纸平铺于发芽盒底部, 铺3~4层, 加入适量蒸馏水, 将发芽纸浸湿。将上述种子均匀地排列在发芽纸上, 种子间留有一定距离。贴好标签, 盖好盒盖, 置于恒温箱 (暗处) 20~30℃。选取感玉米瘤黑粉病的玉米种子300粒, 处理方法同上。每天定时检查, 若缺水要及时补充, 并记录发芽状况。发芽率 (%) =种子发芽数/供试种子数×100;发芽势 (%) =规定发芽势测定日期内正常发芽的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
1.2.2 玉米瘤黑粉病对种子产量的影响试验。
用数种板数100粒种子为1次重复, 共5次重复。将每个重复的100粒种子放在电子天平上进行称量, 结果保留3位小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瘤黑粉病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健康种子发芽率为96.33, 发芽势18.33%;感病种子发芽率91.67%, 发芽势为53.67%。一般情况下, 发芽势强的种子发芽率就高。但该试验中, 感病种子的发芽势高于健康种子的发芽势, 但发芽率却低于健康种子的发芽率。感病种子由于感染玉米瘤黑粉病菌, 病菌侵入种子内部, 需要大量营养供其生存, 而起初由于感病种子受到病菌侵染的激发, 吸收这些营养以供其发芽。因此, 发芽前一阶段, 感病种子发芽数多于健康种子。而随着时间的延长, 病菌的作用力增加, 从而使种子的生活力下降, 吸收营养能力也随之降低, 甚至导致种子死亡。因此, 健康种子的发芽率大于感病种子。由此可以说明, 玉米瘤黑粉病对种子的质量有影响。
(粒)
2.2 玉米瘤黑粉病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 健康种子的平均百粒重高于感玉米瘤黑粉病种子的平均百粒重。健康种子百粒重32.808 g, 感病种子百粒重31.319 g, 平均百粒重差值1.489 g, 较健康种子低4.54%。百粒重是玉米产量组成的因素之一, 可见玉米瘤黑粉病对玉米产量有影响。
(g)
3 发病规律
玉米瘤黑粉病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 也可以粘附于种子表面或混在粪肥中越冬。越冬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 随风雨传播, 从寄主表皮或伤口直接侵入节部, 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的分生组织, 冬孢子也可以直接萌发产生菌丝侵入玉米组织, 侵入的菌丝只能在侵染点附近扩展, 形成病瘤, 在病瘤内产生大量的黑粉状冬孢子, 随风雨传播后进行再侵染。病菌菌丝在叶片和茎秆组织内可以蔓延一定距离。因此, 在叶片上可形成成串的病瘤。
病源潜育期的长短因环境条件而异, 一般为7~20 d[5]。玉米黑粉菌在干燥的情况下可以存活5~7年;混入厩肥后在一般堆肥中, 仍能萌发繁殖, 但在多雨高湿时, 容易萌发或受微生物作用而死亡;深埋入土20 cm以下, 经冬、春之后, 发芽率即大大降低。
4 发病条件
4.1 品种抗病性
目前, 尚未发现免疫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 自交系间的差异更为显著[6]。一般杂交种由于杂种优势, 较其亲本自交系或一般品种抗病。果穗苞叶长厚而紧密的品种较苞叶覆盖不紧密的品种抗病。马齿型玉米较硬粒玉米抗病。甜玉米较感病, 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发病轻。耐旱品种比不耐旱品种抗病性强, 春播比夏播易感病。
4.2 菌源数量
玉米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 施用未腐熟的粪肥, 多年连作田间会积累大量冬孢子, 发病严重;较干旱少雨的地区, 在缺乏有机物质的砂性土壤中, 残留在田间的冬孢子易于保存其生活力, 次年的初侵染源量大, 所以发病常较重。相反, 在多雨的地区, 在潮湿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 冬孢子易萌发或易受其他微生物作用而死亡, 所以该病发生较轻。
4.3 环境条件
高温、高湿、多雨的地区, 土壤中的冬孢子易萌发后死亡, 所以发病较轻;低温、干旱、少雨的地区, 土壤中的冬孢子存活率高, 发病严重[7]。玉米抽雄前后对水分特别敏感, 是最易感病的时期, 如此时遇干旱, 抗病力下降, 极易感染瘤黑粉病。前期干旱, 后期多雨, 或旱湿交替出现, 都会延长玉米的感病期, 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连作地或高肥密植地发病重。此外, 暴风雨、冰雹、人工作业及螟害均可造成玉米大量损伤, 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5 综合防治
防治玉米瘤黑粉病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为中心, 控制菌源为前提, 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5.1 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玉米瘤黑粉病的特点是:亲本不抗病, 杂交后代很少表现抗病。玉米植株各器官的抗病性表现不一, 应注意选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均抗病的品种[8]。目前, 生产上有些品种对玉米瘤黑粉病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 如农大60、科单102、嫩单3号、辽原1号等均为抗病品种, 海玉8号为高抗品种。农家品种中野鸡红、小青稞、金顶子等也较抗病。
5.2 清除田间菌源
病瘤形成初期, 冬孢子尚未成熟, 在病瘤外被白色薄膜未破裂前及早割除。收刈后, 玉米秸秆及时运出田外, 并进行秋翻地。防止人为传播病菌, 减少田间病菌的来源。
5.3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 抽雄前后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不要过多偏施氮肥, 不施用含有病菌或未经充分腐熟的农家粪肥。苗期拔除病株, 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拔节成熟期, 将病瘤在成熟破裂前切除深埋[9]。及时防治玉米螟, 尽量减少机械伤口, 如有伤口用稀泥浆涂上。
5.4 药剂防治
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5%的菲醌粉剂, 或0.1%401抗菌剂拌种, 或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或12.5%普特唑 (速保利, 烯唑醇) 。
6 结论
通过上述试验可以说明, 玉米瘤黑粉病对种子的质量和产量均有不良影响, 故在育种和生产过程中, 应该培育或选用抗玉米瘤黑粉病的品种, 根据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条件, 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 以达到提高质量和增加产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华南农业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0.
[2]刘惕若.黑粉菌与黑粉病[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4.
[3]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6.
[4]郭晋.植保大典[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6.
[5]侯明生, 黄俊斌.植物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6]方中达.中国农业植物病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7]《植保员手册》编绘组.植保员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8]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玉米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 篇5
张掖市作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年制种玉米稳定在4万hm2以上, 2008—2009年达到5.33万hm2以上, 种子产量36万t以上, 参与制种的公司38家, 生产品种逾300个, 从事玉米制种的农户近9万户。在张掖地区制种玉米生产基地的主要3个县区即临泽县、高台县和甘州区, 其中以甘州区的玉米种植总面积最大, 一般每年均在2.67万hm2以上。据2007年调查, 甘州区玉米锈病普遍发生, 个别组合属中度偏重发生, 病株率31%以上, 面积1.81万hm2;玉米瘤黑粉病中度偏重发生, 部分组合和基地重度发生, 发生面积2.58万hm2, 其中豫玉22、郑单958等制种田内发生较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轻, 多种病害混合发生, 损失在10%~20%, 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产增收。因此, 笔者收集了当地种植的玉米亲本材料和品种采用人工接种方法, 鉴定对玉米黑粉病、丝黑穗病的抗病性表现, 旨在为当地选择种植抗病玉米亲本, 提高杂交玉米品种的制种产量和质量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地势平整、精耕细作、地力均匀、连作3年以上的玉米地。供试品种为收集各制种公司的制种玉米品种和组合共45份材料, 分别为:德玉28♀, 德玉28♂, 吉单29♀, 吉单29♂, 豫奥2♂, 豫奥2♀, 吉单413♀, 吉饲8♂, 吉单413♂, 临奥2♀, 铁单16♀, 会单4号♀, 临奥2♂, 辽613♂, 临奥9♂, 会单4号♂, 辽613♀, 吉饲8♀, 铁单16♂, 屯玉88♂, 屯玉88♀, 北玉6号♂, 北玉6号♀, 屯玉98号♂, 屯玉98号♀, 屯玉99♀, 昌7-2♂, 郑58♀, 先丰335♀, A1♂, B2♀, 新—4♀, 潞玉13♂, 潞玉13♀, 莘州158♂, 莘州158♀, 奥23♀, 金海5号♂, 金海5号♀, 丰黎2008♀, 武科2号♀, 武科2号♂, 安隆4号♀, 粟玉1号♂, 粟玉1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5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每个处理小区面积16.7 m2, 采用单垄双行, 株行距20 cm×50 cm, 行长3 m, 每行15株, 种植2垄4行, 共计60株, 共种植6垄12行, 每个重复面积4.5 m2, 两边增加隔离带, 宽70 cm, 每个处理共计面积4.5×3+0.7×2×3=16.7 m2。按45个品种计算, 需要751.5 m2的土地面积, 另外, 再加保护行, 行距50 cm, 采用单垄双行, 共种植3垄6行。
1.3 试验实施
播种前在田间堆积的玉米秸秆上采集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的黑粉。播种前7 d分别将黑粉团块上的菌粉抖落, 用40目铜筛筛出冬饱子, 制作成冬孢子粉, 然后将瘤黑穗病菌和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粉按1∶1混合成冬孢子粉备用;试验用田土采集于确定的试验田, 用网筛筛出大的颗粒及杂物, 将过筛的田土放入搪瓷盆, 置于105℃烘箱中灭菌备用。试验前将无菌水与灭菌田土混拌均匀后, 装入塑料种子发芽盒, 经3 d完全吸湿后, 按1份黑粉对10份细土搅拌均匀制成菌土备用。播种时先播下种子, 播种深度5~7 cm, 覆盖菌土100 g, 上面再覆田土。每穴播种2粒。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玉米吐丝后调查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发生情况, 每隔10 d调查1次, 各品种采取逐株调查, 分别记载病害始见期和发病株数, 计算病株率。成熟时, 每小区分未发病株及发病株单独收获果穗, 折算单位面积产量。并且随机从未发病穗及发病穗中各取5个果穗, 晒干后考种。测定秃顶率、穗长 (cm) 、穗粗 (cm) 、行粒数 (粒) 、粒行数 (行) 、穗重 (g) 、穗粒重 (g) 、百粒重 (g) 等项目, 说明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1.5 抗病性划分标准
玉米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的抗病性评价标准:高抗 (HR) ∶发病率<1%;抗病 (R) :发病率在1.0%~5.0%;中抗 (MR) :发病率在5.1%~10.0%;感病 (S) :病株率在10.1%~40.0%;高感 (HS) :病株率>40.1%。调查各小区每株瘤黑粉病、丝黑穗病发病率, 获得的数据经DPS统计分析, 结合小区产量, 综合评价各玉米品种抗病性[8]。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玉米品系农艺性状
从供试的45个品系看, 高秆品种系 (高度为200 cm以上) 有26个, 占供试品种57.8%, 中秆品系 (高度为200 cm以下, 180 cm以上) 有13个, 占供品种28.9%, 低秆品系 (180 cm以下) 有6个, 占供试品系13.3%;穗位在120 cm以上的品系有8个, 占供试品种17.8%, 穗位在100~120 cm的品系有13个, 占供试品种28.9%, 穗位在80~100 cm的有16个, 占供试品种35.6%, 穗位80 cm以下有8个, 占供试品种17.8%;穗长超过20 cm有2个, 占供试品种4.4%, 穗长15~20 cm有32个, 占供试品种71.1%, 穗长15cm以下有11个, 占供试品种24.4%;从株高和穗位看, 株高和穗位均降低 (表1) 。
从穗部基本特征看, 秃顶长超过5cm品系有2个, 占供试品种4.4%, 秃顶长在3~5cm品系有9个, 占供试品种20.0%, 秃顶长在1~3 cm品系23个, 占供试品种51.1%, 秃顶长在1 cm以下品系有11个, 占供试品种24.4%;穗粗在15~17 cm的品系有23个, 占供试品种51.1%, 穗长13~15 cm有品系有22个, 占供试品种48.9%;穗行数在10~18行不等, 其中, 13~14行间居多, 占供试品种64.4%, 行粒数在18~22粒居多, 占供试品种73.3%。
综合分析认为, 穗粗增加, 穗行数随之增加。穗长增加, 行粒数随之增多。秃顶长在1~3 cm, 穗行数、行粒数的关系呈正相关关系。
2.2 玉米亲本抗性鉴定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 在参试的45个玉米亲本中, 对玉米瘤黑粉病表现感病 (S) 的亲本有豫奥2♀、吉单413♀、吉单413♂、临奥2♀、辽613♀、屯玉88♀、屯玉98号♀、屯玉99♀、B2♀、新—4♀、莘州158♀、奥23♀、丰黎2008♀、安隆4号♀等14个, 发病率在10.1%~25.1%, 感病品种占供试亲本31.1%, 其中92.9%为母本, 少数为父本;表现中抗 (MR) 品种有豫奥2♂、铁单16♀、临奥9♂、吉饲8♀、铁单16♂、屯玉88♂、北玉6号♀、昌7-2♂、郑58♀、A1♂、武科2号♀等11个, 发病率在5.1%~8.4%, 占供试品种的24.4%;其余20个品种表现为抗病 (R) , 发病率在0~4.6%, 抗病品种占供试材料44.4%。
在参试的45个玉米亲本中, 玉米丝黑穗病表现感病 (S) 的亲本品种有吉单29♂、豫奥2♂、豫奥2♀、吉单413♀、吉单413♂、临奥2♂、屯玉98号♂、A1♂、辽613♂、临奥9♂、铁单16♂、屯玉88♂等12个, 发病率在10.3%~25.1%, 感病品种占供试亲本26.7%, 其中父本占感病品种的83.3%, 母本占感病品种的16.7%;表现抗病的品种有33个, 抗病品种占供试材料73.3%, 其中表现中抗 (MR) 的品种有临奥2♀、辽613♀、屯玉88♀、北玉6号♂、北玉6号♀、屯玉99♀、郑58♀、B2♀、新-4♀、丰黎2008♀、安隆4号♀等11个, 发病率在5.1%~9.4%, 占供试材料24.4%, 其中母本占中抗品种的90.9%, 父本仅占9.1%;抗病 (R) 品种有吉单29♀、铁单16♀、屯玉98号♀、先丰335♀、莘州158♂、金海5号♂等6个品系, 发病率在1.2%~4.6%, 占供试材料的13.3%, 其中母本占抗病品种66.7%, 父本占抗病品种33.3%;高抗 (HR) 品种有16个, 发病率在0~1.0%, 占供试材料35.6%, 其中父本占高抗品种的43.8%, 母本占56.3%。
在参试的45个玉米亲本中, 感染瘤黑粉病、丝黑穗病都表现为感病 (S) 的品种有豫奥2♀、吉单413♀、吉单413♂等3个, 占供试品种的6.7%。表现为中抗 (MR) 的品种有北玉6号♀、郑58♀等2个品种, 占供试品种的4.4%。表现为抗病 (R) 的有吉单29♀、先丰335♀、莘州158♂等3个, 占供试品种的6.7%。表现为高抗 (HR) 品种德玉28♀、德玉28♂、吉饲8♂、会单4号♂、潞玉13♂、武科2号♂、粟玉1号♂、粟玉1号♀等8个, 占供试材料的17.8%。因此, 抗2种黑粉病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28.9%。
3 讨论
关于玉米品种的田间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由于其研究目的不同, 采用的方法亦有差异, 有些学者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鉴定和评价品种的抗病性[9,10,11,12,13], 有些学者则采用自然发病研究其品种的抗病性[14,15,16]。笔者采取人工菌土接种对玉米各品种和组合进行抗病性研究, 其主要目的是在试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 鉴定各玉米亲本品种对当地主要发生的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的抗病性表现, 结合玉米亲本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分析玉米瘤黑粉病和丝黑穗病对玉米植株高度、有效穗数、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人工接菌方法, 在大田试验因受环境、气候及土壤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 与实际的抗病性可能有一定得差异,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通过对45份玉米亲本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对玉米瘤黑粉病表现感病的有豫奥2♀等14个, 占供试亲本31.1%;表现中抗品系有豫奥2♂等11个, 占24.4%;其余20个品种表现为抗病, 占44.4%。玉米丝黑穗病表现感病的有吉单29♂等12个, 占26.7%;表现抗病的有33个, 占73.3%, 其中中抗品种有临奥2♀等11个, 占24.4%;抗病品种有吉单29♀等6个, 占13.3%;高抗病品种有16个, 占35.6%;对2种黑粉病均表感病的有豫奥2♀等3个, 占6.7%。表现为中抗的有北玉6号♀等2个, 占4.4%。抗病的有吉单29♀等3个, 占6.7%。表现为高抗品种德玉28♀等8个, 占17.8%。因此, 抗2种黑粉病的品种占28.9%。
慈姑黑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篇6
1 发生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团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或沾附在慈姑种球上越冬。翌年春, 当气温回升到18℃以上时, 越冬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通过气流或雨水溅射而传播, 担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从寄主幼叶气孔或从表皮直接侵入进行初次侵染, 7 d后产生厚垣孢子团, 进行再次侵染, 对慈姑产生危害。
2 发病特点
高温、高湿的环境是慈姑黑粉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天气湿闷、雷阵雨频繁有利于发病。通常长期阴雨、种植密度大、植株长势差、群体通风条件比较差、温度比较偏高的情况下, 容易发病, 且危害也比较严重。梅雨季节往往病害盛发。偏施过施氮肥, 植株嫩绿徒长, 或播种早、深灌水等会加重黑粉病的发生。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宝应地区以叶片、叶柄发生较普遍, 受害也较重[1,2]。通常气温在26~28℃、连降雨2 d以上时病情会急剧上升。5月中下旬为初发期, 6—7月当气温达到25℃以上、连续阴雨、相对湿度在80%以上为发病高峰期。病菌发育和孢子萌发温度为10~37℃, 最适温度约为30℃[3]。
3 危害症状
叶片受害初生略隆起疱斑, 后疱斑枯黄破裂, 散出黑色小粉粒。有的病叶初期出现小斑点, 以后发展成黄绿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病斑, 病斑大小不一, 小的1~2 mm, 大的10~20 mm, 多雨高温天气出现大病斑, 天气干旱出现小的褪绿小疱。发病重的叶整片呈瘤状皱卷, 最后枯萎。有的病叶畸形扭曲, 叶柄上产生球状肿瘤或黑色条斑。叶柄受害初期产生褪绿色的圆形小点, 以后发展成椭圆形瘤状突起, 后期为枯黄色。花器受害, 子房变成黑褐色。球茎受害, 多在植株基部及匍匐茎结处发病, 全被黑色孢子团所取代, 造成茎皮开裂[4]。
4 综合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在防治上, 实行合理轮作, 选用抗病、无病球茎作种, 因地制宜地换种抗病良种, 合理密植, 适当扩大行距, 搞好田间卫生, 采收后及时彻底收集病残物并集中销毁[5]。加强肥水管理, 在用肥上, 应遵循促、控、促的原则, 施足基肥, 早施追肥, 并重视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 在一般肥力土壤中施氯化钾195 kg/hm2为宜, 钾肥要早施, 并应与氮、磷相配合[6];在用水上, 贯彻浅水勤灌, 但在高温、多雨情况下, 应注意适时适度搁田的用水原则。在高温、干旱情况下, 应注意适当灌凉水[7]。做到干干湿湿, 促进根系发育, 增强植株抵抗力, 抑制病害发生和蔓延。
4.2 化学防治
种芽在扦插前, 可用77%可杀得悬浮剂, 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球1~3 h[8]。起苗定植前将种苗摘去叶片, 每50株左右扎成1捆, 将根朝上置于多菌灵1 000倍液或代森锰锌600倍液中浸1~2 min, 可有效控制病菌从植株伤口侵入, 同样也可推迟大田发病期, 减轻发病程度[9]。大田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以及硫酸铜与石灰以1.0∶1.5的比例加水配成250倍的波尔多液交替喷雾, 每隔7~10 d喷雾1次[10,11]。
摘要:总结了慈姑黑粉病的发生规律, 阐述了其发病特点, 概述了其危害症状, 并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两方面提出了其综合防治技术, 以期为种植户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慈姑黑粉病,发生规律,发病特点,危害症状,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建国, 张夕林.慈菇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6) :180, 141.
[2]张运胜.慈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农家顾问, 1996 (7) :12.
[3]周文娟, 陶国东.慈姑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蔬菜, 2002 (3) :29.
[4]王汉荣, 方丽, 陆国军, 等.慈姑黑粉病的识别与防治[J].中国蔬菜, 2009 (23) :18-19, 3.
[5]李彦连.保健蔬菜慈姑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2) :116-117.
[6]魏国庆, 封立忠.慈姑无公害生产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 2006 (4) :475-476.
[7]罗列, 王永龙, 徐爱琴, 等.慈姑叶根茎同生关系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4, 32 (5) :950-952.
[8]黄新芳, 柯卫东.慈姑种质资源对黑粉病抗性的自然鉴定[J].长江蔬菜, 2000 (2) :24-26.
[9]李传宝.慈姑高产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4, 7 (7) :29.
[10]王文武, 丁克友.慈姑的生长发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 2007 (6) :47-49.
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 篇7
1 发生规律
1.1 病原
稻粒黑粉病病原菌是狼尾草腥黑粉菌[Tilletia barclayana (Bret.) Sacc.&syd], 属担子菌亚门腥黑粉菌属。
1.2 症状
稻粒黑粉病只危害穗部谷粒, 每穗受害一至数粒乃至数十粒, 使其籽粒变成黑色粉末, 一般在水稻近黄熟时显症。症状有3种:一是谷粒不变色, 在外颖背线基部近护颖处裂开, 伸出白色舌状的残余物, 裂口附近常粘附着散出的黑色粉末;二是谷粒不变色, 在内外颖合缝处裂开, 露出黑色圆锥状角状物, 破裂后散出黑色粉末, 粘附在开裂部位;三是谷粒呈暗绿色或暗黄色, 不裂开, 似青秕粒, 手捏有松软感, 若用水浸泡即显黑色, 不同于健粒, 剥开可现黑粉。
1.3 侵染循环规律
稻粒黑粉病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种子、场头病粒和禽畜粪便中越冬, 尤以土壤越冬为主。冬孢子至少需经过5个月的休眠期, 并且需要一定的湿度、光照、氧气才能萌发。孢子萌发, 首先吸水24 h, 继而光照4 h以上解除滞育, 温度在20~34℃, 以24~32℃为最适。水稻开花灌浆时, 在水面或潮湿土面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或次生孢子, 随气流传播, 从不育系花器中侵入, 在受精的子房内产生菌丝, 不断蔓延, 破坏子房和籽粒的形成, 最后菌丝在病粒内再形成冬孢子越冬。
2 发病条件
盐城市杂交稻制种抽穗扬花期间充分具备稻粒黑粉病的发病条件:从菌源来看, 该市杂交稻制种年代久, 3年以上重茬制种田面积大, 使用收割机收割制种稻使多数黑粉病稻粒脱落田间, 或破裂后以病菌孢子飘落田间, 成为来年发病最主要的菌源, 1 m2可达2亿~4亿个孢子;从气候来看, 该市8月平均气温26.3℃, 平均日照时数199.8 h, 降水量170.6 mm, 适宜病菌孢子的萌发, 盛发期与杂交稻制种田抽穗扬花期吻合;从品种来看, 目前以二系制种为主, 所用不育系对稻粒黑粉病几乎没有生理抗性, 其开颖时间长、角度大、柱头外露、不能及时闭颖的特点更为病菌的侵入打开方便之门。
3 发生因素
杂交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的发病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品种开花习性。一般开颖时间长、柱头外露率高、闭颖差的品种, 发病较重, 如培矮64S等;而开颖时间短、柱头外露率低的品种发病较轻, 如协青早A等。二是花遇状况与花粉密度。花期相遇较差, 特别是母早父迟的制种田, 花粉供应不足, 加重发病。三是气候条件。在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年份, 加重发病, 如2010年;而在开花时少雨年份, 发病较轻, 如2013年。此外晚茬制种田往往发病较重。四是栽培措施。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 引起植株徒长、甚至倒伏的制种田, 有利于发病;采用配方施肥的制种田发病较轻。
4 综合防治技术
4.1 减少菌源数量
制种田合理轮换, 最好是保持3年以上水旱轮作, 轮作区之间距离宜500 m之外。不育系种子用8%~10%的盐水选种, 剔除病粒, 再用药剂浸种 (1 kg种子用强氯精2 g, 或50%多菌灵800倍液浸种) , 杀死潜伏在种子上的黑粉菌。种子收获、精选后的病粒杂物集中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切断病菌返回田间的途径[1,2,3]。
4.2 实施科学栽培
安排杂交稻制种田适宜的抽穗扬花期 (盐城市在8月上中旬) , 确保盛花期避开不利于结实而利于发病的不良气候。根据制种组合, 合理确定播期差, 并及早预测、调节花期, 保证花遇良好。重视父本的培育, 使父母本穗比1∶3, 父本每穗颖花150朵以上, 保证充足的花粉供应。使用有机肥和配方肥, 控制氮肥用量, 特别是后期氮肥用量, 使母本健壮生长, 提高植株抗病力。
4.3 药剂花期保护
经试验筛选, 以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 (进口爱苗) 与17.5%多菌灵·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灭黑一号) 组合药剂, 防治效果最好[4]。正常年份必须喷药3次, 最佳喷药时期:第1次在幼穗分化8期用爱苗300 m L/hm2, 第2次在见穗35%用爱苗300 m L/hm2, 第3次在齐穗期用灭黑一号15包/hm2 (二系525 g/hm2、三系750 g/hm2) 。如遇多雨年份, 需在见穗10%和见穗60%时增施爱苗1~2次。以上药量对水240~300 kg/hm2均匀喷于母本穗部。一般在8:00前、17:00后用药, 以防产生药害、降低结实[5,6]。
参考文献
[1]陈远育, 商胜东.水稻制种稻粒黑粉病防治药剂筛选[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1) :147-148.
[2]胡艾.杂交水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防治技术[J].种子世界, 2005 (2) :45.
[3]赖波平.杂交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防治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科技, 2000 (1) :41-42, 49.
[4]罗德祥, 顾忠仪, 武士龙, 等.不同药剂对稻粒黑粉病防治效果比较[J].种子世界, 1993 (2) :22.
[5]杨荣明.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及稻粒黑粉病防治方法[J].农家致富, 2014 (17) :34-35.
【玉米黑粉病的综合防治】推荐阅读:
豌豆白粉病的防治技术09-07
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08-12
黄瓜白粉病09-08
日光温室:草莓白粉病10-13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07-31
玉米螟的防治07-15
玉米纹枯病的有效防治08-22
玉米空秆的原因及防治05-23
玉米病害防治05-12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