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防治试验

2024-07-08

玉米螟防治试验(通用10篇)

玉米螟防治试验 篇1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防治虫害是保证玉米产量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2014、2015年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用8000IU/μL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40%福戈 (氯虫·噻虫嗪) 4种药剂在玉米拔节期防治粘虫, 玉米大喇叭口末期或抽雄前防治玉米螟, 以期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8000IU/μL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 (湖北康欣农用药业有限公司) 、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 (湖北康欣农用药业有限公司) 、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 (江苏省农用激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40%福戈 (氯虫·噻虫嗪) (先正达公司) 。

1.2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地属黑壤土, 前茬作物为大豆, 有机质含量6.6%, pH值6.01, 秋整地, 秋起垄。供试玉米品种为德美亚2号, 5月10日播种, 用马斯奇奥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垄上双行播种, 种植密度为每公顷9万株。种肥施磷酸二铵60kg/hm2;深施肥磷酸二铵157kg/hm2, 尿素69kg/hm2, 硫酸钾90kg/hm2;追施尿素150kg/hm2。深松1次, 中耕2次。化学除草, 玉米苗期用40g/L烟嘧磺隆悬浮剂1800mL/hm2, 喷液量120kg/hm2茎叶处理。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对比法, 不设重复, 垄距1.1m, 6垄区, 垄长20m, 小区面积132m2。试验设8个处理, 处理1、4为8000IU/μL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750mL/hm2;处理2、5为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600g/hm2;处理3、6为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600mL/hm2;处理7为40%福戈 (氯虫·噻虫嗪) 150g/hm2;处理8为空白对照。处理1~3玉米拔节期 (6月21日) 喷施防治粘虫, 处理4~7玉米14~15叶, 抽雄期前 (7月3日) 进行喷施防治玉米螟。人工茎叶喷雾处理, 用背负式喷雾器HD-400型新加波 (农利) , 扇型喷头8015, 配100筛目, 喷液量225L/hm2。6月21日施药时, 下午18时40分至19时30分结束, 天气有云, 下午18时40分最大风速1.6m/s, 最小风速0.8m/s, 平均风速0.9m/s, 温度为27.7℃, 空气相对湿度为40%;19时30分最大风速4.9m/s, 最小风速2.2m/s, 平均风速2.3m/s, 温度为25.5℃, 空气相对湿度为44%。7月3日施药时, 下午17时至17时40分结束, 天气有云, 下午17时最大风速0.8m/s, 最小风速0m/s, 平均风速0.2m/s, 温度为24.8℃, 空气相对湿度为58%;17时40分最大风速1.1m/s, 最小风速0m/s, 平均风速0.6m/s, 温度为25.3℃, 空气相对湿度为51%。

1.4 调查内容

粘虫调查施药前虫口基数, 施药后1、3、5d各调查一次, 每小区5点取样, 每点取1m2, 直接计数作物上及调查点内的活虫数;玉米螟调查于施药后10、15d (或30、50d) , 每小区调查100株, 统计被害株率, 剥查受害株的活虫数, 与对照区比较计算相对防效。在每处理区取连续10株考种;实收每处理取5m2, 测实际产量。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施药后7、14d调查对玉米没有药害影响。

2.2 药效评价

8000IU/μL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750mL/hm2, 拔节期防治粘虫100%, 前期喷施对后期玉米螟防效不如喇叭口末期效果好, 后期用药可有效防治玉米螟。处理1玉米螟蛀雄防效为0、玉米螟蛀穗防效42.9%, 两年产量比对照增产6.8%;处理4玉米螟蛀雄防效80.2%、玉米螟蛀穗防效85.9%, 两年产量比对照增产7.3%, 药效长, 后期药效明显。

46%杀单·苏云菌可湿性粉剂600g/hm2, 拔节期防治粘虫100%, 前期喷施对后期玉米螟防效比喇叭口末期喷施效果差, 后期用药可有效防治玉米螟。处理2玉米螟蛀雄防效20.4%、玉米螟蛀穗防效28.3%, 两年产量比对照增产5.5%;处理5玉米螟蛀雄防效40.1%、玉米螟蛀穗防效42.9%, 两年产量比对照增产11.8%, 持效长, 后期药效明显。

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600mL/hm2, 拔节期防治粘虫100%, 前期喷施对后期玉米螟防效比喇叭口末期喷施效果差, 后期用药可有效防治玉米螟。处理3玉米螟蛀雄防效20.4%、玉米螟蛀穗防效42.9%, 两年产量比对照增产5.7%;处理6玉米螟蛀雄防效100%、玉米螟蛀穗防效100%, 两年产量比对照增产10.0%, 持效长, 后期药效明显。

40%福戈 (氯虫·噻虫嗪) 150g/hm2, 大喇叭口期喷施, 有效防治玉米螟, 玉米螟蛀雄防效80.2%、玉米螟蛀穗防效100%, 两年产量比对照增产8.7%, 持效长, 后期药效明显。

3 小结

适宜施药时期:玉米拔节期防治粘虫, 玉米大喇叭口末期或抽雄前防治玉米螟, 一次用药。根据田间虫情进行防治, 粘虫防治指标:诱蛾器调查, 3d内出现20~30头成虫时, 15d左右, 田间局部出现2~3龄幼虫, 田间每10株玉米有粘虫1头2~3龄幼虫需进行防治;玉米螟防治指标:杀虫灯下调查, 3d连续出现高峰期 (50头左右) , 10d后为防治最佳期。

(020)

玉米螟防治试验 篇2

关键词:玉大斑病;化学药剂;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24

玉米是东北三省的主要作物之一,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中重要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玉米种植的中后期,为害叶片,造成叶片光合作用下降,甚至干枯死亡,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为解决生产问题,采用化学药剂控制植物疾病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技术,笔者在东北地区选择玉米大斑病重发生区,进行了化学药剂施用在田间控制玉米大斑病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8.7%丙环·嘧菌酯SC、32.5 %苯甲·嘧菌酯SC(瑞士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41%甲硫·戊唑醇SC(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30% 醚菌·啶酰菌SC(德国巴斯夫欧洲公司)、80%代森锰锌WP(美国陶氏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5%吡唑醚菌酯SC(德国巴斯夫欧洲公司)、60%唑醚·代森联DF(德国巴斯夫欧洲公司)。

1.2 试验方法

2014年5月5日,在吉林市左家镇吉林特产研究所试验地,人工种植玉米——先玉335,公顷保苗5.5万株,试验设8个处理重复4次,顺序排列,共32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0平方米,各处理为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公顷,30% 醚菌·啶酰菌SC 900毫升/公顷,80%代森锰锌WP  900克/公顷,25%吡唑醚菌酯SC 900克/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克/公顷。

2014年7月1日,玉米7~8叶期,将126℃60分钟灭菌的高粱粒,接入无杂菌的玉米大斑病基质,培养20天,每株玉米人工接种培养料的25克,形成带菌的植株,保证每一株玉米发病均匀,7月8日(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按计划剂量精准施药,使用背负式喷雾器,人工施药。

药前调查,7月8日,每小区随机选五点调查,每点取5株,计25株,每株调查第7~9叶发病情况,根据国标进行分级,统计病害发生级别及数量,药后30天,8月8日,每点取5株,计25株,每株调查第7~9叶发病情况,根据国标进行分级,统计病害发生级别及数量。

玉米大斑病分级方法:

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见,药后30天 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 /公顷、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 /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 /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毫升 /公顷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所选的药剂防效相当,均达到78%以上,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与25%吡唑醚菌酯SC 900毫升/公顷、80%代森锰锌WP 900毫升/公顷、30% 醚菌·啶酰菌SC 900毫升/公顷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而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毫升/公顷与25%吡唑醚菌酯SC 900毫升/公顷、80%代森锰锌WP 900毫升/公顷、30% 醚菌·啶酰菌SC 900毫升/公顷处理间差异显著,但未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可以有效地防治玉米大斑病,与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具有相近防效的药剂有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毫升/公顷。

表1 七种化学药剂对玉米大斑病田间药效试验(药后30天)

3 结论

由田间试验表明,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毫升/公顷可以有效地防治玉米大斑病,防效在78%~88%,可以在生产中应用。本试验仅做了一年,各化学药剂防治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继昌,栗建富,徐宗睦,玉米大斑病流行规律及防治[J].新农业,1980,(06):33-34.

[2] 潘顺法,姜晶春,马润芝,玉米大斑病防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0,(03):79-80.

[3] 任光地,马平虎,王廷杰,玉米大斑病及其发生规律的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80,(06):35-36.

[4] 商世吉,王新民,施肥灌水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效[J].植物保护,1982,(06):79-88.

[5] 栾敖武,王立雄,李秀义.平凉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原因及防治意见[J].甘肃农业科技,1982,(04):56-57.

作者简介:王秀云,硕士研究生,北京贯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化学对作物疾病防控及风险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毫升/公顷可以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防效达78%~88%。

关键词:玉大斑病;化学药剂;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24

玉米是东北三省的主要作物之一,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中重要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玉米种植的中后期,为害叶片,造成叶片光合作用下降,甚至干枯死亡,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为解决生产问题,采用化学药剂控制植物疾病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技术,笔者在东北地区选择玉米大斑病重发生区,进行了化学药剂施用在田间控制玉米大斑病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8.7%丙环·嘧菌酯SC、32.5 %苯甲·嘧菌酯SC(瑞士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41%甲硫·戊唑醇SC(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30% 醚菌·啶酰菌SC(德国巴斯夫欧洲公司)、80%代森锰锌WP(美国陶氏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5%吡唑醚菌酯SC(德国巴斯夫欧洲公司)、60%唑醚·代森联DF(德国巴斯夫欧洲公司)。

1.2 试验方法

2014年5月5日,在吉林市左家镇吉林特产研究所试验地,人工种植玉米——先玉335,公顷保苗5.5万株,试验设8个处理重复4次,顺序排列,共32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0平方米,各处理为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公顷,30% 醚菌·啶酰菌SC 900毫升/公顷,80%代森锰锌WP  900克/公顷,25%吡唑醚菌酯SC 900克/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克/公顷。

2014年7月1日,玉米7~8叶期,将126℃60分钟灭菌的高粱粒,接入无杂菌的玉米大斑病基质,培养20天,每株玉米人工接种培养料的25克,形成带菌的植株,保证每一株玉米发病均匀,7月8日(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按计划剂量精准施药,使用背负式喷雾器,人工施药。

药前调查,7月8日,每小区随机选五点调查,每点取5株,计25株,每株调查第7~9叶发病情况,根据国标进行分级,统计病害发生级别及数量,药后30天,8月8日,每点取5株,计25株,每株调查第7~9叶发病情况,根据国标进行分级,统计病害发生级别及数量。

玉米大斑病分级方法:

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见,药后30天 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 /公顷、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 /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 /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毫升 /公顷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所选的药剂防效相当,均达到78%以上,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与25%吡唑醚菌酯SC 900毫升/公顷、80%代森锰锌WP 900毫升/公顷、30% 醚菌·啶酰菌SC 900毫升/公顷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而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毫升/公顷与25%吡唑醚菌酯SC 900毫升/公顷、80%代森锰锌WP 900毫升/公顷、30% 醚菌·啶酰菌SC 900毫升/公顷处理间差异显著,但未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可以有效地防治玉米大斑病,与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具有相近防效的药剂有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毫升/公顷。

表1 七种化学药剂对玉米大斑病田间药效试验(药后30天)

3 结论

由田间试验表明,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毫升/公顷可以有效地防治玉米大斑病,防效在78%~88%,可以在生产中应用。本试验仅做了一年,各化学药剂防治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继昌,栗建富,徐宗睦,玉米大斑病流行规律及防治[J].新农业,1980,(06):33-34.

[2] 潘顺法,姜晶春,马润芝,玉米大斑病防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0,(03):79-80.

[3] 任光地,马平虎,王廷杰,玉米大斑病及其发生规律的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80,(06):35-36.

[4] 商世吉,王新民,施肥灌水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效[J].植物保护,1982,(06):79-88.

[5] 栾敖武,王立雄,李秀义.平凉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原因及防治意见[J].甘肃农业科技,1982,(04):56-57.

作者简介:王秀云,硕士研究生,北京贯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化学对作物疾病防控及风险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毫升/公顷可以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防效达78%~88%。

关键词:玉大斑病;化学药剂;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24

玉米是东北三省的主要作物之一,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中重要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玉米种植的中后期,为害叶片,造成叶片光合作用下降,甚至干枯死亡,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为解决生产问题,采用化学药剂控制植物疾病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技术,笔者在东北地区选择玉米大斑病重发生区,进行了化学药剂施用在田间控制玉米大斑病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8.7%丙环·嘧菌酯SC、32.5 %苯甲·嘧菌酯SC(瑞士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41%甲硫·戊唑醇SC(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30% 醚菌·啶酰菌SC(德国巴斯夫欧洲公司)、80%代森锰锌WP(美国陶氏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5%吡唑醚菌酯SC(德国巴斯夫欧洲公司)、60%唑醚·代森联DF(德国巴斯夫欧洲公司)。

1.2 试验方法

2014年5月5日,在吉林市左家镇吉林特产研究所试验地,人工种植玉米——先玉335,公顷保苗5.5万株,试验设8个处理重复4次,顺序排列,共32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0平方米,各处理为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公顷,30% 醚菌·啶酰菌SC 900毫升/公顷,80%代森锰锌WP  900克/公顷,25%吡唑醚菌酯SC 900克/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克/公顷。

2014年7月1日,玉米7~8叶期,将126℃60分钟灭菌的高粱粒,接入无杂菌的玉米大斑病基质,培养20天,每株玉米人工接种培养料的25克,形成带菌的植株,保证每一株玉米发病均匀,7月8日(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按计划剂量精准施药,使用背负式喷雾器,人工施药。

药前调查,7月8日,每小区随机选五点调查,每点取5株,计25株,每株调查第7~9叶发病情况,根据国标进行分级,统计病害发生级别及数量,药后30天,8月8日,每点取5株,计25株,每株调查第7~9叶发病情况,根据国标进行分级,统计病害发生级别及数量。

玉米大斑病分级方法:

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见,药后30天 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 /公顷、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 /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 /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毫升 /公顷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所选的药剂防效相当,均达到78%以上,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与25%吡唑醚菌酯SC 900毫升/公顷、80%代森锰锌WP 900毫升/公顷、30% 醚菌·啶酰菌SC 900毫升/公顷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而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毫升/公顷与25%吡唑醚菌酯SC 900毫升/公顷、80%代森锰锌WP 900毫升/公顷、30% 醚菌·啶酰菌SC 900毫升/公顷处理间差异显著,但未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可以有效地防治玉米大斑病,与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具有相近防效的药剂有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毫升/公顷。

表1 七种化学药剂对玉米大斑病田间药效试验(药后30天)

3 结论

由田间试验表明,18.7%丙环·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32.5 %苯甲·嘧菌酯SC 1050毫升/公顷、41%甲硫·戊唑醇SC 2250毫升/公顷、60%唑醚·代森联DF 750毫升/公顷可以有效地防治玉米大斑病,防效在78%~88%,可以在生产中应用。本试验仅做了一年,各化学药剂防治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继昌,栗建富,徐宗睦,玉米大斑病流行规律及防治[J].新农业,1980,(06):33-34.

[2] 潘顺法,姜晶春,马润芝,玉米大斑病防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0,(03):79-80.

[3] 任光地,马平虎,王廷杰,玉米大斑病及其发生规律的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80,(06):35-36.

[4] 商世吉,王新民,施肥灌水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效[J].植物保护,1982,(06):79-88.

[5] 栾敖武,王立雄,李秀义.平凉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原因及防治意见[J].甘肃农业科技,1982,(04):56-57.

玉米大斑病防治试验 篇3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年在庆丰分公司第七管理区试验地进行。试验地肥力中等、地势平坦、土壤为白浆土。0~20cm耕层土壤养分状况为有机质含量53.205g/kg, 水解性氮218mg/kg, 有效磷30.71mg/kg, 速效钾136.8mg/kg, pH值5.79。供试玉米品种为德美亚3, 保苗密度为8.25万株/hm2, 农艺管理同常规。

1.2 供试药剂

40%氟硅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20%丙环唑微乳剂、12.5%氟环唑悬浮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50%多菌灵悬浮剂。

1.3 试验设计

1.3.1 不同药剂防治玉米大斑病试验

试验设8个处理, 处理1为40%氟硅唑乳油37.5mL/hm2;处理2为25%丙环唑乳油450mL/hm2;处理3为20%丙环唑微乳剂400mL/hm2;处理4为12.5%氟环唑悬浮剂600mL/hm2;处理5为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0mL/hm2;处理6为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900mL/hm2;处理7为50%多菌灵悬浮剂1500mL/hm2;处理8为空白对照。在玉米11展叶时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喷雾, 喷液量225L/hm2。

1.3.2 防治玉米大斑病最佳时期试验

试验设7个处理, 处理1~6分别在玉米7、8、9、10、11、12展叶时喷施40%氟硅唑乳油37.5mL/hm2;处理7为空白对照。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喷雾, 喷液量225L/hm2。

1.3.3 试验小区设计

试验小区面积31.2m2, 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1.4 调查时期和方法

施药前进行病情基数调查, 施药后7、14d调查药效, 每处理在中间10行中选取3点, 每点连续10株, 调查病情指数。施药后14d调查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 每小区随机区组5点取样, 每点取5株玉米调查全部叶片, 按以下分级方法, 以叶片为单位进行调查。玉米大斑病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1级:叶斑面积占总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叶斑面积占总叶片面积的6%~10%;5级:叶斑面积占总叶片面积的11%~25%;7级:叶斑面积占总叶片面积的26%~50%;9级:叶斑面积占总叶片面积的51%以上。考种和实收测产, 每处理取3点, 每点连续10株考种, 实收26m2测产。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防治玉米大斑病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 (见表1) , 在各个不同药剂中, 50%多菌灵悬浮剂效果最好, 病情指数为4.78, 防效为69.91%;其次是25%吡唑醚菌酯乳油, 病情指数为5.32, 防效为66.52%。

2.2 不同施药时期防治玉米大斑病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 (见表2) , 在各个不同施药时期中, 10叶期喷施效果最好, 病情指数为9.83, 防效为38.13%;其次是11叶期, 病情指数为12.26, 防效为22.87%。

2.3 安全性观察

各试验处理在喷药期间及药后调查结果看, 均未发生药害。

2.4 考种测产结果

2.4.1 不同药剂防治玉米大斑病试验产量结果

由表3可以看出, 50%多菌灵悬浮剂在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等方面都要优于其它处理, 表现最好;其次是25%吡唑醚菌酯乳油处理。从产量调查结果看, 处理7产量最高, 比空白对照增产5.1%;其次是处理5, 比空白对照增产4.7%。

2.4.2 不同施药时期防治玉米大斑病试验产量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 10叶期喷施40%氟硅唑在株高、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等方面都要优于其它处理;其次是11叶期喷施。从产量调查结果看, 10叶期喷施产量最高, 比空白对照增产6.0%;其次是11叶期喷施, 比空白对照增产5.1%。

3 结论与讨论

玉米螟特点与防治 篇4

玉米螟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和孔洞,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片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薄膜状排孔,被害严重的叶片支离破碎不能展开;此后,陆续蛀入茎秆继续为害,蛀孔口常堆有大量粪渣;雄穗不能正常抽出。

玉米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幼虫开始蛀入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造成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

幼虫主要集中在花丝内危害,雌穗被害状为咬断花丝。一部分则蛀入雌穗轴内,危害玉米子粒,使玉米子粒破损,缺粒、变霉,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严重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这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时期。

二、发生规律与习性

(一)生活习性

玉米螟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的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从北方到南方,每年发生一代到六代。我省少数谷子种植面积较大的市县,或在积温偏高的年份部分可产生二代,但危害轻于一代,且不能成为第二年有效越冬虫源,即不完全二代发生区,其它地区均属一代发生区。以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开始化蛹、羽化,并产卵为害。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植株,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共5龄,3龄前多在叶丛雄穗苞、雌穗顶端花丝及叶腋等处危害,4龄以后钻蛀危害,幼虫经过几次蜕皮,逐渐老熟,一般在被害部位附近化蛹。

(二)活动规律

成虫白天躲藏在茂密的作物田里或田边沟旁的杂草丛内,夜间开始活动,飞行力强,有趋光性和强烈的性引诱现象。玉米螟幼虫有趋糖、趋触(即整个躯体尽量保持与植物组织接触和趋近的特性)、趋湿、趋温等特性。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一)越冬基数的关系

越冬基数是影响玉米螟发生数量和危害的基础。一般玉米秸秆堆放多及越冬存活率高的地方历年发生危害就重。

(二)气候条件的关系

对玉米螟影响最大的是雨量和湿度,玉米心叶期过于干旱时叶片上的卵块往往会脱落。6-8月如果降雨均匀,相对湿度达70%以上,玉米螟会严重发生。

(三)与天敌的关系

玉米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被许多天敌捕食和寄生,目前有记录的天敌共136种,包括寄生性天敌68种,捕食性天敌63种,病原微生物5种,我国有报道的70种以上,其中寄生天敌有20多种,主要有寄生蜂、寄生蝇、寄生菌等,其中赤眼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对玉米螟有很大抑制作用。

(四)与玉米品种抗螟性的关系

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

(五)与作物布局的关系

制定玉米螟综合防治规划,必须注意种植布局。

四、主要测报方法

(一)越冬虫源调查

在秋后和冬后各抽查主要寄主作物的秸秆100株左右,根据秸秆有虫头数、活虫数、残存秸秆的数量,推算越冬基數,预测当年可能发生的程度。

(二)田间卵量消长调查

百株卵量是表示各代发生轻重的主机指标之一,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每块面积不小于5亩,按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20株作好标记,每3d调查1次,逐叶观察,随时记载。

(三)玉米生育期调查

实践证明玉米心叶末期和抽丝期是防治玉米螟的适期,心叶末期一般可用“手捏法”和“数叶片法”进行,抽丝盛期调查应从抽丝开始,第2d调查一次,当抽丝达60%时即为盛期,如用剪花丝抹药泥法防治时,可在抽丝盛期后7天左右防治最佳。

(四)幼虫危害调查

选择有代表性地块,在心叶中期和末期调查花叶株率,穗期调查雌穗的虫穗率,指导防治,每块地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100-2000株。

防治指标: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百株有虫达60头左右,即可进行防治。

五、防治方法

控制玉米螟的危害,必须采用田内与田外防治相结合,越冬时期与生长季节相结合,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重点防治与一般防治相结合,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才能达到较显著效果。

(一)农业技术防治

1.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口基数

因地制宜,利用烧、沤、轧、封、剥、铲等办法,把越冬幼虫数量压低到很小的程度。

2.选育抗螟品种

玉米品种间在抗玉米螟方面有差异,选择高抗虫害玉米品种,能够有效地防治玉米螟的发生和发展。

3.改变种植方式,加强田间管理

(二)化学防治

1.心叶末期防治

可选用1.5%辛硫磷颗粒剂以1:15比例与细沙或煤渣拌匀后撒入玉米心叶,连续2次,防治效果达90%以上。

2.穗期防治

玉米露雄时,用5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氰戊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灌注雄穗;或喷洒在雌穗顶端的花丝基部,使药液渗入花丝杀死在穗顶危害的幼虫。或用敌敌畏乳油熏蒸,装入塑料袋中系在玉米秆中上部熏蒸成虫,有效控制成虫产卵,降低幼虫数量。

3.利用先进的植保机械防治

在玉米抽穗期利用自走式高杆喷雾机进行喷雾,药剂可采用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或5%氰戊菊酯乳油225~300mL/hm2、48%毒死蜱乳油1.5~2.25L/hm2+磷酸二氢钾2.25~3kg喷雾处理。

(三)生物防治

可用赤眼蜂和白僵菌、Bt颗粒剂或乳剂防治

1.赤眼蜂防治

放蜂时间在当地玉米螟田间化蛹率达20%后推迟10d第一次放蜂,间隔10d后二次放蜂,第三次放蜂时间为第二次放蜂后10d,每次放蜂量为每亩5000头。盛期放蜂量要大些,这样效果比较理想,寄生率达70%~90%以上,按照放蜂量、放蜂地点及有效赤眼蜂头数,将蜂卡撕成小块,用秸秆皮或会线别在放蜂点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的背面距基部1/3处。

2.白僵菌防治

在4-5月玉米螟醒蛰前,用白僵菌喷粉封垛。按秸秆垛每立方米用白僵菌原粉100g,用喷粉机喷粉,使幼虫感染白僵菌后死亡,进行白僵菌封垛。

3.用Bt颗粒剂或乳剂防治

用Bt颗粒剂在玉米叶末前期撒人心叶里,第6~7平方米用700g,中午阳光太强时不宜施药。利用自走式高杆喷雾机喷洒Bt乳剂: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利用自走式高杆喷雾机喷洒B乳剂,每公顷用量为1500mL,对水155kg。

(四)物理器械防治法

利用投射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初期开始设灯防治,杀虫灯一般设在秸秆集中地方,每隔200米设一盏,将玉米秸秆垛包围在杀虫灯的有效防治范围内。每天开灯时间为晚9时至第二天凌晨4时。

(五)性诱剂的利用

防治玉米大斑病药剂筛选试验 篇5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沃2号。

试验药剂:扬彩(18.7%嘧菌酯·丙环唑)悬浮剂,由先正达公司生产;福星(40%氟硅唑)乳油,由美国杜邦公司生产;拿敌稳(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由德国拜耳公司生产;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由东部福阿母韩农(黑龙江)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大生M-45(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由美国陶氏益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世高(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由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阿米西达(25%嘧菌酯)悬浮剂,由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1.2试验栽培条件

试验地属黑壤土,前茬作物为大豆,有机质含量6.6%,pH值6.01,秋整地,秋起垄。用海伦王精量播种机垄上双行,种植密度为每公顷9.7万株。每公顷施尿素350kg、磷酸二铵200kg、硫酸钾100kg;尿素分基肥与追肥2次施入,基肥每公顷施尿素200kg,追肥每公顷施尿素150kg,采用机械深施肥。深松1次,中耕2次。播种期4月31日,出苗期5月25日,拔节期6月19日,抽雄期7月13~16日,成熟期9月12~18日,采点期10月3日。化学除草,玉米苗期用40g/L烟嘧磺隆悬浮剂1800mL/hm2,喷液量120kg/hm2茎叶处理。

1.3试验设计

大区示范,垄距1.1m,行长20m,4垄区,每处理88m2。试验设8个处理,处理1为扬彩(18.7%嘧菌酯·丙环唑)悬浮剂1050mL/hm2;处理2为福星(40%氟硅唑)乳油37.5mL/hm2;处理3为拿敌稳(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g/hm2;处理4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g/hm2;处理5为大生M-45(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50g/hm2;处理6为世高(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50g/hm2;处理7为阿米西达(25%嘧菌酯)悬浮剂450mL/hm2;处理8为空白对照。玉米大喇叭口末期(7月3日,玉米可见叶14~15叶,9~10展叶)一次用药。施药时间上午7时50分开始至9时50分结束,上午7时50分,天气有云,最大风速2.1m/s,最小风速0.8m/s,平均风速1.2m/s,温度为21.8℃,空气相对湿度为67%;9时50分最大风速3.2m/s,最小风速0.8m/s,平均风速1.1m/s,温度为24.5℃,空气相对湿度为42%。人工茎叶喷雾处理,用背负式喷雾器HD-400型新加波(农利),扇形喷头8015,配100筛目,喷液量225L/hm2。

1.4调查内容

施药前进行病情基数调查,定点每处理选取3点,每点连续10株,施药后7、14、21、30、40、50d调查病斑面积、发病级别,计算病情指数。以每株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考种和实收测产:每处理区取连续10株考种;实收每处理取5m2,测实际产量。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施药后7、10d调查各药剂处理区玉米叶色正常,成熟期调查各药剂处理区玉米株高与空白对照区株高相近,农艺性状指标比空白对照好,说明各试验药剂对玉米安全。

2.2药效评价

处理1对玉米大斑病防效,施药后30d调查,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防效均为100%,垦沃2号防效92.5%;施药后50d调查,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沃2号防效分别为91.8%、95.8%、92.0%,药效持效期长;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沃2号增产幅度分别为5.23%、13.4%、14.57%。

处理2对玉米大斑病防效,施药后30d调查,德美亚1号防效50%、德美亚2号防效81.3%、垦沃2号防效100%;施药后50d调查,德美亚1号防效91.8%、德美亚2号防效94.1%、垦沃2号防效95.9%,药效持效期长;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沃2号增产幅度分别为5.51%、6.35%、9.28%。

处理3对玉米大斑病防效,施药后30d调查,德美亚1号防效100%、德美亚2号防效56.3%、垦沃2号防效100%;施药后50d调查,德美亚1号防效92.9%、德美亚2号防效91.2%、垦沃2号防效91.3%,药效持效期长;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沃2号增产幅度分别为8.67%、4.51%、5.60%。

处理4对玉米大斑病防效,施药后30d调查,德美亚1号防效33.3%、德美亚2号防效100%、垦沃2号防效100%;施药后50d调查,德美亚1号防效0.7%、德美亚2号防效55%、垦沃2号防效95%,药效持效期短;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沃2号增产幅度分别为4.42%、0.46%、6.04%。

处理5对玉米大斑病防效,施药后30d调查,德美亚1号防效66.7%、德美亚2号防效81.3%、垦沃2号防效67.5%;施药后50d调查,德美亚1号防效66.9%、德美亚2号防效92.6%、垦沃2号防效88.5%,药效持效期较长;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沃2号增产幅度分别为8.33%、8.55%、6.85%。

处理6对玉米大斑病防效,施药后30d调查,德美亚1号防效50%、德美亚2号防效62.5%、垦沃2号防效85.0%;施药后50d调查,德美亚1号防效84.7%、德美亚2号防效90.2%、垦沃2号防效79.9%,药效持效期较长;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沃2号增产幅度分别为6.03%、8.55%、9.84%。

处理7对玉米大斑病防效,施药后30d调查,德美亚1号防效33.3%、德美亚2号防效81.3%、垦沃2号防效45%;施药后50d调查,德美亚1号防效74.7%、德美亚2号防效90.9%、垦沃2号防效58.2%,药效持效期较长;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沃2号增产幅度分别为6.83%、11.44%、3.67%。

3小结

防治玉米大斑病药剂筛选试验 篇6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250g/L凯润 (吡唑醚菌酯) 乳油 (巴斯夫公司生产) 、400g/L福星 (氟硅唑) 乳油 (美国杜邦公司生产) 、75%禾技 (戊唑醇·嘧菌酯) 水分散粒剂 (美国世科姆公司生产) 、25%丙环唑乳油 (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90%迅靓 (多菌灵) 水分散粒剂 (上海禾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40%氟硅唑乳油 (江苏建农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8.7%扬彩 (嘧菌酯·丙环唑) 悬浮剂 (先正达公司生产) 、12.5%福满门 (氟环唑) 悬浮剂 (江苏辉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多抗霉素水剂 (沈阳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

1.2 试验栽培条件

试验地属黑壤土, 前茬作物大豆, 有机质含量5.6%, pH值为6.6, 秋整地, 秋起垄。试验玉米品种为德美亚2号, 5月4日播种, 用海伦王播种机械精量点播, 种植密度为每公顷9.5万株。种肥施磷酸二铵60kg/hm2, 深施肥磷酸二铵157.2kg/hm2、尿素69kg/hm2、硫酸钾90kg/hm2, 追肥施尿素150kg/hm2。田间管理:深松1次, 中耕2次。化学除草, 玉米苗期用550g/L硝磺·莠去津悬浮剂2L/hm2茎叶处理, 喷液量150L/hm2。出苗期5月22日, 拔节期6月19日, 抽雄期7月13日, 成熟期9月12日, 采点期10月3日。

1.3 试验设计

大区示范, 垄距1.1m, 垄长30m, 4垄区, 每处理132m2。试验设10个处理, 处理1为250g/L凯润乳油450mL/hm2;处理2为400g/L福星乳油37.5mL/hm2;处理3为75%禾技水分散粒剂150g/hm2;处理4为25%丙环唑乳油750mL/hm2;处理5为90%迅靓水分散粒剂750g/hm2;处理6为40%氟硅唑乳油37.5mL/hm2;处理7为扬彩悬浮剂1050mL/hm2;处理8为空白对照;处理9为12.5%福满门悬浮剂750mL/hm2;处理10为多抗霉素水剂1500mL/hm2。第1次施药:玉米大喇叭口初期 (6月28日, 玉米可见叶13~14叶, 9~11展叶, 株高130~145cm) 上午8时至9时30分施药, 上午8时, 天气有云, 平均风速0.7m/s, 温度为23.8℃, 空气相对湿度为68%;9时30分, 平均风速1.1m/s, 温度为24.7℃, 空气相对湿度为51%。第2次施药:抽雄期前期 (7月7日, 玉米可见叶16~17叶, 12~13展叶, 株高165~190cm) 下午15时30分至16时30分施药, 15时30分, 天气有云, 平均风速0.6m/s, 温度为26.6℃, 空气相对湿度为57%;16时30分, 平均风速1.6m/s, 温度为24.9℃, 空气相对湿度为64%。多抗霉素处理时间 (玉米抽雄初期) :7月12日上午9时20分至10时喷施, 无风, 温度为26.7℃, 空气相对湿度为60%。施药方法:人工喷施。施药器械:用人工背负式 (电动) 喷雾器, SX-MD15D-1型, 市下控股有限公司生产, 工作压力0.15~0.25MPa, 流量:1.10~1.40L/min, 喷液量225L/hm2。

1.4 调查时间、方法和次数

分别在6月28日、7月7日、7月13日、7月19日、8月5日、8月16日、8月25日、9月5日进行8次调查, 6月28日、7月7日调查均无发病。施药前进行病情基数调查, 施药后7、14d调查药效, 定点每处理选取3点, 每点连续10株;第2次施药后7、14、30d, 玉米抽雄后20、40、50d分别调查发病级别, 计算病情指数。以每株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施药后3、5、7d调查对玉米药害影响。考种和实收测产:在每处理区取连续10株考种;实收每处理取5m2, 测实际产量。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施药后3、5、7d调查, 各药剂处理对玉米安全。

2.2 药效调查

第1次施药当时及第1次施药后7d调查:大斑病没有发生。第1次施药后14d (第2次施药后7d) 调查:处理1~7、9、10防效均为100%。第2次施药后14d调查:处理1~7、9、10防效分别为100%、100%、100%、100%、82.4%、100%、100%、100%、74.7%;处理10防效与处理5防效差异不显著, 与其它处理防效差异显著。第2次施药后30d调查:处理1~7、9、10防效分别为94.5%、100%、93.8%、100%、92.5%、97.4%、100%、100%、69.7%;处理10防效与处理2、4、7、9防效差异极显著, 与处理1、3、5、6防效差异显著。抽雄后20d调查:处理1~7、9、10防效分别为92.2%、97.6%、89.2%、96.4%、89.9%、92.0%、95.1%、93.2%、34.2%;处理10防效与其它处理防效差异极显著。抽雄后40d调查:处理1~7、9、10防效分别为60.3%、81.9%、62.1%、80.5%、67.3%、77.9%、85.8%、77.7%、19.4%;处理10防效与其它处理防效差异极显著;处理7防效与处理1、3防效差异显著, 处理1、2间防效差异显著, 其它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抽雄后50d调查:处理1~7、9、10防效分别为62.8%、82.3%、76.3%、76.5%、68.4%、82.0%、79.4%、64.0%、14.3%;处理10防效与其它处理防效差异极显著, 处理1防效与处理2、6防效差异极显著, 处理2、6防效与处理9防效差异显著, 处理7防效与处理9防效差异显著, 其它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2.3 对产量影响

处理1~7、9、10、8玉米产量分别为11940、11166、11066、11674、11180、11426、11466、11600、10980、9640kg/hm2, 各药剂处理比空白对照增产13.90%~23.86%。处理2、4产量与处理10产量差异显著, 其它试验药剂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试验药剂产量与空白对照比增产极显著。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 250g/L凯润 (吡唑醚菌酯) 乳油、400g/L福星 (氟硅唑) 乳油、75%禾技 (戊唑醇·嘧菌酯) 水分散粒剂、25%丙环唑乳油、90%迅靓 (多菌灵) 水分散粒剂、40%氟硅唑乳油、扬彩 (18.7%嘧菌酯·丙环唑) 悬浮剂、12.5%福满门 (氟环唑) 悬浮剂可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 持效期长。施药最佳时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或抽雄初期, 一次用药。

玉米螟防治试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情况

试验设在肇东市肇东镇长乐村大老窝棚屯,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均匀,前茬为玉米,土壤类型为碳酸盐黑钙土,有机质含量2.42%,p H值7.61。

1.2 试验材料

1.2.1 试验器械。

东方红3WX-280G型自走式高杆作物喷杆喷雾机(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美国Teejet喷头体,TP11003VP喷嘴,间距67cm,喷幅6.7m,喷杆高度可调范围0.5~2.7m。

1.2.2 试验药剂。

1.2%烟碱·苦参碱乳油(赤峰市帅旗农药有限责任公司),2%阿维·高氯氟微乳剂(唐山瑞华生物农药有限公司),16 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4]。

1.2.3 防治对象。

试验作物为春玉米郑单958(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防治对象为亚洲玉米螟幼虫。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1.2%烟碱·苦参碱乳油750m L/hm2(A)、2%阿维·高氯氟微乳剂750m L/hm2(B)、16 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g/hm2(C),以喷等量清水作空白对照(CK)。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每处理10垄区,垄距66.7 cm,垄长500m,面积0.33hm2。

1.4 试验方法

于7月19日下午16~18时施药,玉米处于大喇叭口期,株高215~225cm,玉米螟卵块孵化率30%,幼虫群居于玉米心叶内为害。施药时喷嘴距玉米顶端高度35~45cm,工作压力0.3MPa,单喷嘴流量1.18L/min,作业速度3.5km/h,喷液量300L/hm2,按试验处理顺序施药。

1.5 气象条件

施药时天气晴朗,气温15.9~21.5℃,风速2.0~2.5m/s,田间空气相对湿度80%~85%。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药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处理A的玉米被害株减退率为42.9%,虫口减退率为77.5%,虫孔减退率为70.9%,对玉米螟的平均防效为63.8%;处理B的玉米被害株减退率为28.6%,虫口减退率为64.8%,虫孔减退率为60.9%,对玉米螟的平均防效为51.4%;处理C的玉米被害株减退率为73.8%,虫口减退率为90.1%,虫孔减退率为89.1%,对玉米螟的平均防效为84.3%。处理C的玉米被害株减退率、虫口减退率及虫孔减退率明显高于处理A和处理B,处理A明显高于处理B。其中处理C对玉米螟的平均防效分别比处理A和处理B高20.5、32.9个百分点,处理A比处理B高12.4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处理C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最好。

2.2 试验药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处理A挽回产量损失率为7.09%,挽回玉米损失762.0kg/hm2;处理B挽回产量损失率为5.38%,挽回玉米损失577.5kg/hm2;处理C挽回产量损失率为9.53%,挽回玉米损失1 023.0kg/hm2。处理C挽回产量损失率比处理A和处理B分别高2.44、4.15个百分点,处理A比处理B高1.71个百分点;处理C挽回玉米损失比处理A和处理B分别高261.0kg/hm2和445.5kg/hm2,处理A比处理B高184.5kg/hm2,由此可知,处理C的增产效果最佳。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16 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g/hm2,于玉米大喇叭口期,使用东方红3WX-280G型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喷雾防治玉米螟,作业时喷杆高度2.7m,喷嘴距玉米顶端高度35~45cm,工作压力0.3MPa,单喷嘴流量1.18L/min,作业速度3.5km/h,喷液量300L/hm2,防治效果理想,增产作用明显。玉米被害株减退率为73.8%,虫口减退率为90.1%,虫孔减退率为89.1%,对玉米螟的平均防效为84.3%,挽回产量损失率为9.53%,挽回玉米损失1 023.0kg/hm[5,6]。

摘要:通过东方红3WX-280G型自走式高杆作物高杆喷雾机,喷施不同药剂进行玉米螟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6 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g/hm2,于玉米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效果较为理想,平均防效达84.3%,挽回产量损失率为9.53%,可挽回玉米损失1 023.0kg/hm2。

关键词:东方红3WX-280G型喷雾机,施药,玉米螟,防效

参考文献

[1]陈元生.我国玉米螟防治技术研究概况[J].杂粮作物,2001(4):36-38.

[2]黄春艳,顾成玉,朱传楹,等.北方一代区玉米螟综合防治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1):49-51.

[3]郭宏光,刘晓峰.玉米螟发生规律与防治对待[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5(6):36-37.

[4]王守信.突泉县玉米螟发生规律及主要防治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1981(5):30-33.

[5]李仲兰,李志文.二代区玉米螟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黑在江农业科学,1992(3):40-42.

玉米螟防治试验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选择

试验选在陶圩镇那良村委, 试验面积1333.33m2。该地块前作为甜玉米, 地势平缓, 能排能灌, 属沙质壤土, 肥力中等, 有一定代表性, 也便于观察。

1.2参试农药

共6 种:康宽 (美国杜邦公司产20% 氯虫苯甲酰胺乳油) ;3.2% 甲维盐 (上海沪联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3.2% 阿维菌素 (山东京博农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蓟甲快 (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40% 啶虫脒) ;科得拉 (江门市大光明农化新会有限公司生产的0.4% 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 ;阿立卡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 。

1.3试验设计及方法

试验设4 个小区, 每个小区333.33m2, 不设重复, 随机排列。

处理1:移植前1 ~ 2d施1 次送嫁药, 用康宽5m L兑水喷雾; 移载后7d, 用康宽15m L/667m2+ 蓟甲快30g/667m2兑水50kg叶面喷雾;始穗期每667m2用康宽15m L +蓟甲快30g兑水50kg叶面喷雾。

处理2: 移栽前1~2d施1 次送嫁药, 用3.2% 甲维盐30m L兑水喷雾;移栽后7d, 用3.2%/667m2甲维盐150m L +蓟甲快30g兑水50kg叶面喷雾;始穗期每667m2用3.2% 甲维盐150m L +蓟甲快30g兑水50kg叶面喷雾。

处理3:移栽前1 ~ 2d施1 次送嫁药, 用3.2% 阿维菌素30m L兑水喷雾;移栽后7d, 每667m2用3.2% 阿维菌素100m L +蓟甲快30g兑水50kg叶面喷雾;始穗期每667m2用3.2% 阿维菌素100m L +蓟甲快30g兑水50kg叶面喷雾。

处理4:移栽时, 每667m2用科得拉1400g +阿立卡100m L拌基肥施放, 大培土时每667m2用科得拉1400g+阿立卡100m L拌复合肥施放, 后培土。

1.4试验种植与管理

种植。各处理种子均是华珍, 于2 月25 日统一播种, 用苗盘育苗, 播完种后, 先用竹签搭成拱型, 再盖农膜保温。3 月15 日移栽到试验田, 种3600 株/667m2。

施肥。育苗时, 用乐土壮秧剂3 小包1.5kg和富生根二代2 小包1kg拌坭土作营养基;移栽时, 用45% 挪威复合肥50kg/667m2+富生根二代4 小包2kg/667m2作基肥施放;4 月10 日大培土, 施45% 挪威复合肥100kg/667m2 +富生根二代4 包2kg/667m2, 施后培土, 开花授粉结束后, 再用15kg/667m2挪威复合肥冲水淋施。

施药。处理1、处理2、处理3 小区的玉米于移栽前1d, 喷1 次药;栽后7d, 3 月22 日再施1 次药;抽穗期再施1 次药。而处理4 则在种植时3 月15 日和4 月10日大培土时施药。

1.5观测记录

观测时间。3 月22 日施第1 次药后, 每隔7d观测1次螟虫虫口密度、株型变化及叶色表现情况, 每小区定点观测20 株。

收获。各处理干6 月5 日收获, 按玉米鲜苞收购规格, 收上玉米鲜苞, 每处理单收过称、记录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各处理虫口发生时间与密度情况

从观测记录时间看, 螟虫虫口发生时间, 较早的是处理3, 然后依次是处理2、处理4、处理1 (见表1) 。从虫口密度看, 抽查20 株发生虫口数量较多是处理3, 达28 个, 依次是处理2 有18 个, 处理4 有10 个, 处理1 有6 个。从虫口发生时间和密度看, 各处理的药物都有一定的效果, 只是处理3、处理2 的药物有效时间较短, 施药后10d左右有药效, 15d后药效显明无用了。而处理1 康宽和处理4 科得拉药效较长, 有25 ~ 30d药效, 所以, 虫口发生时间和密度较迟, 也较少。从蚜虫发生量看, 各处理都很少有蚜虫危害, 说明蓟甲快和阿立卡对防治玉米蚜虫效果都较好。

2.2各处理株型及叶色表现情况

据观测, 各处理株型与叶色均有不同的表现, 处理1康宽15m L+蓟甲快30g青枝腊秆表现最好, 其次是处理4、处理2、处理3。这说明处理1 对甜玉米除了有较好的防虫效果外, 还有壮秆保叶作用。

2.3各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据验收统计, 每667m2产量最高是处理1, 鲜苞产量达到1053kg/667m2;而处理3 产量最低, 鲜苞每667m2产996kg/667m2, 比处理1 产量减57kg (见表1) 。这说明在4 个处理农药防治螟虫试验中, 螟虫防效越好, 产量就越高;螟虫防效越差, 产量就越低。

3 结论与建议

试验结果表明, 处理1 康宽15m L+蓟甲快30g防治玉米螟虫效果较好, 主要是药效较长, 而且非常低毒, 可以在甜玉米上推广使用;甲维盐和阿维菌素防治玉米螟有一定作用, 但是药效短, 而且阿维菌素用量过浓, 会产生药害, 表现在叶片枯白。建议在防治玉米螟虫危害时, 首选用康宽, 若用甲维盐或阿维菌素时, 每次要多打2 ~ 3 次药, 而且阿维菌素用药量要十分注意, 不能用量过大过浓, 否则会产生药害, 造成减产。

参考文献

[1]玛丽也木·赛都拉, 哈力克子·吾甫尔, 热比汗·艾力.浅析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 2014 (11) :157.

[2]王晓鸣, 戴法超.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1.

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篇9

关键词:玉米螟;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77-1

玉米螟属鳞翘目,螟蛾科,俗称玉米钻心虫、箭秆虫,是主要的玉米虫害,在植物的茎部、叶部取食有机质。

1 形态特征

幼虫体长约20-30毫米,圆筒形,头部黑褐色,体色变化大,常见的有污白色,灰褐色,淡红色,体背有纵线条,即一条背线,明显呈暗褐色,两条亚背线,稍宽色淡。中后胸背面各有4个黑色圆形毛片,排成一列,腹部中央有明显横皱。

成虫雄蛾体长10毫米左右,翘展20-28毫米,头胸部及前翅黄褐色,前翅内横线为暗褐色,呈波状,外横线呈锯齿状,在两横线之间还有两条褐色断纹。后翘色较淡,近中央及外缘处也有两条褐色波纹状横带,所以当玉米螟成虫静止时,前后翅的两横纹能连接在一起,这是玉米螟的主要成虫特征。

2 为害症状

玉米螟是世界性的大害虫,寄主较广,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其中玉米为害较严重。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取食心叶,心叶出现花叶和排粪孔。抽穗钻蛀穗柄和茎秆,使被害植株茎秆组织遭到破坏,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输导,致使玉米穗部发育不全,籽粒干瘪,青枯早熟,严重时风折倒伏,为害雄部穗茎而造成折蓼,也可直接为害玉米雌穗的花丝和子粒。严重时刻造成产量损失5%-15%。

3 发生及为害规律

玉米螟在我国由北往南一年可发生1-6代,总的趋势愈往南温度越高,代数越多。不论是一年发生几代,都是以最后一代的老熟幼虫在寄主的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我们双阳地区一年多数发生一代,在玉米活动情况是:初期幼虫大多沿叶片爬行到心叶中,取食尚未展开的心叶叶肉,残留表皮,或将纵卷叶的心叶蛀穿,致使心叶片展开后出现横列整齐的半透明斑点或孔洞,当玉米雄穗打苞,幼虫多集中在苞内为害,到4龄以后幼虫开始蛀茎,并多从穗下部蛀入,在玉米可见明显的折蓼现象。

玉米螟雌蛾羽化后不久就开始分泌性外激素,有强烈的性引诱性,当天既能交尾。1-2天内即能达到产卵高峰,成虫喜欢在高大生长茂密、叶色浓绿的田块及植株上,具有明显的选优性,卵多产于玉米的中部叶片和叶背近中脉处。

卵期多3-5天,幼虫多在上午孵化,约一个小时左右开始分散,爬行迅速,有些直接吐丝漂移邻近植株,幼虫有趋糖、趋触、趋湿和背光等特性。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白天多潜伏在杂草等其他作物间,越冬代成虫多在叶背及茎秆上,有明显的田外栖息,田内产卵的习性。以夜间活动最盛,飞翔力强,有一定的趋光性和趋化性,成虫喜吃花蜜和甜味的物质。

4 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株率就高。

气候因素:玉米螟是喜中温、高湿干燥是其发生的限制因素。一般说来,当温度15-30℃,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为各虫态发生的最适条件。一般雨水充足,气候温和是发生的有利条件,而夏季长期高温干旱抑制玉米螟的发生。

天敌因素:玉米螟的天敌种类较多,其中寄主性天敌也很多,还有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

玉米的品种:不同的品种表现出不同的抗虫性,同时与寄主植物的生育期,生长势以及作物布局等有密切的关系。

耕作栽培与螟害的关系:玉米螟雌蛾产卵对生长茂盛,叶片浓绿的植株有明显的选择性,一般对株高不足50厘米的植株很少产卵,在地理位置上,距村屯越近的地块螟害发生越重。

预测预报:玉米螟系统测报包括:(1)越冬虫量及死亡率调查。(2)越冬世代化蛹、羽化调查。(3)田间虫量消长规律调查。

5 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

(1)选择抗虫品种;(2)玉米螟幼虫是在玉米的秸秆和茬子里越冬,通过秋翻地进行机械灭茬,秸秆还田,加工饲料,合理轮作,降低越冬虫源;(3)白僵菌封垛:用80亿孢子∕克以上的菌粉加10倍的细土混拌成菌土,用量是100克∕㎡,用喷粉器或手撒入均可。

5.2 物理防治

利用高压汞灯、性诱剂防治成虫,减少成虫产卵量。

5.3 化学防治

(1)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前或幼虫蛀茎前的大喇叭口期,通常采用颗粒剂或毒土撒入玉米心叶。采用的药剂有:0.5%-1.5%对硫磷颗粒剂、1.5%辛硫磷颗粒剂、或0.4%敌杀死颗粒剂。每株心叶施用1.5-2克即可。或者每亩用2-3公斤的3%呋喃丹颗粒剂对土7.5公斤,也每株心叶施用1.5-2克。

(2)在玉米心叶期进行田间喷雾。常用药剂有:50%敌敌畏乳油(高粱田禁用),50%辛硫磷乳油等1000-1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等2000-3000倍液。

5.4 生物防治

采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主要做好玉米螟化蛹、羽化时间调查。一般我区在每年5月中旬开始,调查幼虫,6月中下旬调查幼虫化蛹和羽化,每5天剖秆调查一次,当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向后推11天为第一次放蜂适期,放蜂量为10.5万头/公顷。第二次放蜂时间在第一次放蜂后5-7天,放蜂量12万头/公顷。放蜂方法:每公顷根据地形、地块走向选15-30个放蜂点,将蜂卡用大头针等固定在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的背面,放蜂时避免阴雨天。

作者简介:池艳丽(1972-),女, 吉林长春人,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研究方向:植物病虫害防治。

玉米螟防治试验 篇10

供试作物:玉米, 先玉335 (杜邦公司提供处理好的种子) 。

试验设计:根据地利条件, A区试验设在阜蒙县阜新镇张家洼村地块, 每个处理17行, 25米, 行距0.5米, 212.5平方米 (约1200粒种子, 约365克) , 共需850平方米, 并在大区与大区之间留有0.5米间隔, 施肥量/品牌40千克/亩, 金正大控释肥;播种时间:2014年5月13日上午。

B区试验设在阜新镇桃李村马树海家地块, 每个处理13行, 34米, 行距0.5米, 221平方米 (约1200粒种子, 约365克) , 共需884平方米, 并在大区与大区之间留有0.5米间隔, 施肥量/品牌同上, 播种时间2014年5月13日下午;

地块选择:在大面积玉米种植区选择地块;选择往年虫害发生重的地块 (金针虫、蛴螬、粘虫) , 地块肥力、墒情等条件要均一。

用药方法:种子处理

调查方法:

1.通过一年试验, 验证了种衣剂对玉米先玉335的成苗率和作物长势没有影响。

2.对粘虫的防效:因阜蒙县2014年粘虫为轻发生, 在出苗后21、28、35和42天, 去A、B两个地块进行田间粘虫随机调查, 就见到1个粘虫, 已拍照存档, 所以就无法计算危害率及防效。

3.每次调查都观察并没有药害发生的情况

4.实验小结

2014年阜新地区遇到了特大旱灾, 但本试验地有水浇条件 (下的滴灌管) , 在干旱时期浇了四次水, 保证了示范结果的准确性。秋季测产A区处理1比对照增产32%、处理3比对照减产12.97%、处理4比对照减产13.42%;B区处理1比对照增产0.44%、处理3比对照减产13.95%、处理4比对照减产4.4%, 两个小区在相距很远的不同地块, 但是相同的处理, 相同的水肥条件, 两个小区的处理1都比对照增产, 处理3、处理4都比对照减产。

注释

13 6011 1291 26.6 200.11 378.1612.97%

24 6012 1270 25.77 196.85 376.2013.42%B区测产表%16%1 6002 1127 27.6 400.09 875.76 0.44%2 6010 1127 28.23 411.36 871.95

33 6011 1116 30.63 362.7 750.3313.95%

44 6012 1077 29.37 398.49 833.274.4%

53 .每次调查都观察并没有药害发生的情况比对照减产13.42%;B区处理1比对照增产0.44%、

64 .实验小结处理3比对照减产13.95%、处理4比对照减产2014年阜新地区遇到了特大旱灾, 但本试验地

上一篇:美丽的小院下一篇:课程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