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核方式

2024-07-08

课程考核方式(共11篇)

课程考核方式 篇1

随着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程考核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 也是教学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已经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基地, 应当首先认真分析当前考核方式的种种弊端, 研究出一套新的考核方式, 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目前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

高校传统的“一纸定乾坤”的模式[4], 存在着种种弊端, 考试内容覆盖面窄, 考试题型固定, 考试形式单一, 重知识、轻能力,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考试内容覆盖面窄, 局限于书本知识。

在目前的高校课程考核中, 一般比较侧重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考核, 而忽视检查学生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更别提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了。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现如今的教材也已经无法完全适应专业培养的要求。教师上课以教材为中心授课, 考试以教材为中心命题, 现如今的学生变成了上课不认真听, 一味抄笔记。随着电脑的普及, 现在的学生上课上完后直接问老师拷贝课件, 上课连笔记都不用抄了, 上课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很严重, 考前把老师的课件打印出来, 背一背, 考完就扔掉。另外, 考试前, 让学长学姐回忆前一年的题目, 因为考试的时候都是一些差不多的题目, 年复一年考核。现在的教学和考核已经发展成为教什么、考什么, 考什么、学什么。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真正的培养和发挥。

2. 考试题型固定, 作弊现象严重。

目前大多课程考试试题大多分为单选、多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客观题一般都有标准答案,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主观题往往就只有参考答案或者说答题要点, 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现如今的考试中, 客观题占很大的比重, 主观题比重太小, 这样在保证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客观题比重偏大, 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考试期间交头接耳、相互抄袭、带小抄、手机作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平时上课不认真, 考前不好好复习的学生, 只要考场上努力, 照样考试通过, 这给监考老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为学生手册中规定考试一旦作弊, 就取消学士学位授予权, 对于仁慈的监考老师来说, 总不太忍心断送学生的前途, 老师可怜学生, 但是学生不体谅老师,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作弊率越来越高。

3. 考试形式单一, 高分低能现象严重。

目前高校大多课程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期末考试前, 学校外面的文印店生意总是格外地火爆, 考前复印笔记、考试重点和范围、历年试卷的现象很严重。闭卷考试导致学生把重点放在了死记硬背概念、理论知识上, 学生考试的时候永远都在回忆考前背熟的那些标准答案, 尽量保证一字不差地照搬, 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形式考试评定出来的成绩, 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研究生的招生本应该是吸引对本专业具有研究能力的本科生报考, 但是由于这种考试形式, 造成了很多所谓的优等生考上了研究生, 而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对研究能力进行培养, 才开始关注专业的前沿问题, 这与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合。

这些弊端说明了, 已经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理念, 与现行的考核方式与教学目的、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背离, 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二、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

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目的在于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 考试内容覆盖面广,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考试内容改革的目标在于拓宽考试范围, 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在讲授完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与社会实践相联系, 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介绍和本课程相关的前沿问题,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考试命题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些有创新性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是从书本上找不到直接的答案的, 只有学生在平时认真上课的基础上, 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消化吸收, 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才可以给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机会, 从而更容易体现他们的创新能力。

2. 考试题型丰富, 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考试题型改革的目标在于丰富考试题型, 调整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 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命题过程中, 降低试卷中客观题的比例, 提高主观题的比例, 命题的主旨为开放性强、拓展性强、创新性强, 这样的题型没有标准答案, 只有一个评分标准, 让学生能够运用平时学习的基本理论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1], 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 可以降低学生考前机械记忆的压力, 缓减学生的厌学情绪, 从一定程度上控制考场上作弊的行为, 也可以改变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局面。

3. 考试形式多样化, 增加考核结果的可信度。

考试形式的目标在于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 降低学生对考试的惧怕心理, 改善考试成绩和实际水平不相符合的现象, 增加考核结果的可信度。

考试形式除了闭卷考试以外, 还有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小论文、演讲等各种形式。

闭卷考试对理工科的必修课程最为适合, 因为理工科的课程一般都是有标准答案的, 并且要求答案的唯一性。

开卷考试考查知识面广, 角度比较新颖, 考前机械的记忆对于考试没有太大的作用, 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对课程的知识体系全面理解, 对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很高。

半开卷的考核方式一般是指考试的时候允许学生带一页纸进考场, 纸上的内容学生可以自由支配, 一般为课程的重点难点知识,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上课认真听讲, 清楚课程的重点难点部分, 但是一页纸的内容学生之间重合率太高, 学生直接相互参考, 所以说这种考试表面上解决了学生的考试压力, 但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

小论文的考核方式一般适合文科类课程的选修课。题目灵活, 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但是现在信息化的时代, 往往一篇论文集很多人的思想于一体, 没有自己的观点。教师的能力毕竟有限, 很难判断学生的论文是否是独立写的, 这就对教师的选题内容要求很高, 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前沿问题, 这样学生很难在网络上找到现成的论文抄袭。

演讲一般适合文科类课程的选修课, 这种考核方式能够考查学生的灵活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等等, 学生一般考前比较重视, 需要查阅很多参考资料, 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但是这种考试对教师要求很高, 对教师在选题、成绩评定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投入很大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演讲过程时间耗费很长, 成绩评定也比较灵活, 因此一般只适合小班教学使用。

在实际课程考核中为了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 可以将几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比如说“小论文+闭卷/开卷考试”或者“演讲+闭卷/开卷考试”, 这样可以解决学生考试成绩和实际水平不相符合的矛盾, 控制“高分低能”的现象, 从而增加考核结果的可信度。

4. 考试成绩计算科学化, 改变“一次考试定终生”的局面。

考试成绩计算的改革目标在于改变“一次考试定终生”的局面, 重视平时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考试成绩大多为平时成绩占30%, 期末成绩占70%, 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过大, 造成了学生考试压力过大。可以适当地放宽比例, 将期末成绩调整为50%, 平时成绩占50%, 而平时成绩可以表现在课堂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后完成作业情况、期中考试成绩, 等等。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可以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5]。而平时迟到、旷课, 作业不认真的同学, 光靠考前突击很难取得很好的成绩。鼓励学生多参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报告, 并把其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当中, 这样, 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还可以促进身边更多的同学加入到相关的活动中来,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从而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高校通过对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进行研究,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让更多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静.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研究[J].学理论, 2011, (11) .

[2]黄德智.关于高校车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5, (1) .

[3]苗秀玲.高校考试制度及考核方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0, (12) .

[4]魏宝刚, 刘理.从公共选修课考试方式探索高校教学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5) .

[5]庞丽娟.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0) .

民办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现状研究 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 课程考核方式 现状

合理、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将从多方面认识学生,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同时,又能反映出民办高校教育课程现有的弊端,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推动民办高校教育事业的进步,对此,下文将以经管类专业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为例作进一步分析。

1 民办高校课程考核种类

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以教材理论知识为框架,结合社会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生应掌握技能的需求,实现学生完成从理论基础到实际操作的蜕变,兼具理论知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在就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一般其主要分为以下三种:①知识检验型:当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将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包括基本原理、法则、规章制度等)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检验。②应用型:以理论知识为背景,面对列出的实验要求,学生主动(可几个同学合作完成)设计实验,从现象观察、结果分析到撰写报告等,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考察其知识的应用情况。③综合检验与应用型。经管类专业涉及众多科目,例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领导学等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当一段时间的学习任务结束之后,教师可依据所学内容设置综合类实验要求,以检验学生的综合掌握能力。

2 民办高校考核方式现状

随着教育环境发生改变,民办高校的课程考核成绩由多部分构成,一般来讲,其包括平时成绩、其末考核成绩、实验成绩三部分。

2.1 平时成绩考核。其主要是考核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上课纪律遵守情况等,其占最终成绩的20%左右。

2.2 期末考核成绩。这主要是以笔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内容与往年考核内容并无太大差异,实验操作也是课堂教师重点讲解的部分,总体而言,难度较低,其占最终成绩的60%左右。

2.3 实验考核成绩。部分民办高校对实验性质较强的课程,多采用这种方式考核,其主要是平时作业的布置,即学完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师设置统一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发到教师邮箱,其成绩判定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四个标准,占最终成绩的20%左右。

3 考核方式弊端分析

①考核体制有待完善。目前民办高校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实际,围绕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评价,但其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的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而在考核中,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统一的考核方式,很难保证公平性;其所设置的考核要求过于简单,忽视了社会对此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容易导致学生对考核不重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②比试所占比重较大。无论是平时考核、期末考核还是实验考核,学生的笔试成绩均占成绩的比重过大,这使得学生对考核认识不科学,有的将复习重点放在理论知识方面,忽视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对自身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动手操作的培养。③考核标准过于笼统。民办学校所设置的考核方式均依据教育大纲逐步开展,因其民办性质,在考核方式上不敢过于创新,因而与公办学校如出一辙。但这使其丧失自身特色,及竞争优势逐步下降。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的能力,但在考核中,其停留在实验操作的表层,实验操作内容多是以往教学案例,学生积极性不足,实验课变得“五花八门”,远离了其考核的初衷。

4 提升民办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措施

①坚持考核方式多样化,做到“因才考核”。不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同,因而在考核方式中应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在经管类实验课程考核过程中。教师应逐步细化考核指标,从实验操作具体流程,学生理论知识运用,实验报告分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降低笔试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部分考试可采取开卷考试,通过观看相应的电影、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演讲等,实现考核内容更加灵活化,加大语言表达、实际操作、课堂表现等成绩比重,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使其能够依据考核指标全面提升自身素质。②坚持与时俱进,借助现代科技实现新型考核模式。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其学生上网查询信息资料,与教师、学生进行沟通,及时获取本专业的社会就业信息,因此,学校在考核时,应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创新考核模式。例如,在考核实验操作过程时,对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包括上网查询与参考相关书籍)、实验创新的理论基础等进行考核,这将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开发其潜能。③结合实际情况,实现考核内容具体化、丰富化。目前,各民办高校关于课程设置的考核内容过于笼统,在经管类专业课程考核中,平时考核、实验考核与期末考核内容多以理论知识考核,即对所学内容的“转述性”考核,如果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答案较有条理,便可获得高分,这种考核方式与经管类专业培养的最终目标相背离,因此,民办高校应将考核内容更加具体化,除了对理论知识考核之外,加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考核,包括知识应用,团结合作,思想道德等,可围绕某一知识开展相应的比赛,将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作为考核的内容,从而实现考核内容丰富化,从不同角度完成考核内容。

5 结束语

民办高校课程设置的考核方式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技能要求,贯穿素质教育的理念,创新考核方式,充实考核内容,借助网络技术等方式实现考核新模式,改变以往考核方式,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从而提升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琳.语言类课程考核模式探讨[J].语文学刊,2014(21).

[2]陈宪泽.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学园,2014(31).

[3]孙雅娟,焦阳,潘颖.Photoshop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3).

[4]李冬梅,陈东彦,宋显华.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考核方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7).

课题项目:

《日语会话》课程考核方式初探 篇3

《日语会话》是日语专业基础教学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 对日语专业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职高专商务日语专业, 《日语会话》课程更凸显了它重要的地位。作为职业院校, 让学生实实在在掌握某项技能, 并能快速转化为谋生手段是最重要的专业教学目标。因此, 高职院校的实践性便成了最显著的特色。日语会话课程就是一门全实践课程, 学生们通过开口说日语以及各种现场情景模拟来实现交流的目的以及对日语的运用。

作为一门以专项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分支课程, 相比于《日语基础》、《日语听力》和《日语写作》等课程, 它对于日语专业语言能力学习和培养的支撑作用更为综合和全面, 它不仅能运用上《日语基础》 (日语精读) 课程中学到的语法, 还能体现《日语听力》的能力情况, 更重要的是会话课中的信息量相对有限的学习效果的深化和拓展起着至关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语会话》课程的总体特点是“既泛又精”:所谓“泛”是指会话的内容情景包罗万象, 要求同学们全方位无死角地在任何情景下都能用日语搭上话, 并熟练表达想说的意思。所谓“精”是指在每个情景中都能用上日本最地道的说法。拒绝中国式日语以及自由发挥式日语。这就要求在教授学生说话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当地的风俗文化, 同样的一个意思为什么日本人比较习惯这样说, 而不那样说, 这些都需要讲解到位。

二、《日语会话》课程考核基本要求和目标

1.课程考核要求:课程考核内容要涵盖以教材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和以课内外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外会话内容, 两者并重, 不能偏废。

2.课程考核目标:通过以教材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考核检测和强化该教学环节对于课程学习的指导作用;通过以课内外自主学习为主的日语会话内容的考核丰富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起到课程教学为专业学习总体目标服务的作用。

三、《日语会话》课程传统考核方法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1.传统的《日语会话》课程考核方法过于偏重于以教材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内容, 试卷模式的设计与日语精读课程《日语基础》相对雷同, 总体信息量不足而且过于强调日语语法的细节性检测, 脱离了《日语会话》“泛而精”的课程特点, 达不到会话课程的考核要求和目标。

2.传统的《日语会话》课程考核方法试卷模式单一, 对于不同考核目标的针对性不强, 不利于课程教学具体目标的实现。

3.传统的《日语会话》课程考核方法弱化甚至忽视了课外自主学习的课外教学环节, 即使涵盖了此环节, 也多半因为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而徒有其表, 无法真正对课外会话完成效果做出客观有效的检测和评价。

4.传统的《日语会话》课程考核方法过于强调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考核作用, 期末考试在学期成绩中的比例过大, 一般达到了60%-70%, 忽略了过程性考核对课程教学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过多将学习精力投入在以教材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甚至考前复习中而忽视了以课外练习环节, 偏离了《日语会话》课程学习的正确轨道。

四、《日语会话》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措施

1取消纸面试卷作答的考核方式, 直接把真实情景搬入考试现场。通过现场提问以及模拟情景对话, 来考核学生的会话能力。

2.考试内容范围广并且灵活, 除了考核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外还需要考核反应能力以及综合常识能力。

3.调整了课程学期成绩评定标准, 将平时成绩的比重从30%-40%提高至50%, 而且在平时成绩中加入了课内外实践情况这一内容, 降低了终结性考核比例, 提高了过程性考核比例。

4.制定了文本式《日语会话》课程考试大纲, 于课程教学开始之时就告知学生。

五、《日语会话》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取得的积极效果

上述考核方法改革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在学生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对于《日语会话》课程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日语会话》课程考试大纲的制定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课程学习和考核总体要求与目标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

2.考核方式的改进使学生对于课程具体训练目标更加清晰, 对课程学习的安排和方法更加科学有效。

3.课内学习内容和课外学习内容考核并重的设计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对课程学习的指导作用和课外学习对课程学习的深化与拓展作用, 兼顾了两者之间的影响与促进,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日语技能和水平。

4.过程性考核权重的增加和平时成绩构成的丰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进一步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六、《日语会话》课程考核方法改革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措施

由于教学水平的局限, 对课程理解的深度和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尚有不足, 在《日语会话》课程考核方法改革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以课外自主学习的会话内容考核环节比例仍然偏低, 目前仅占20%;对于构成平时成绩情况的评定还比较初放, 评定和检查标准尚不够具体细致等等。这些将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解决, 以形成更为科学和严谨的成绩评定体系。

摘要:《日语会话》课程的考核方式对日语会话的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就《日语会话》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改革进行了讨论与探究, 期望能对日语会话课程考核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起到垫脚石的作用, 同时也能给日语专业其他课程改革以参考价值。

关键词:日语会话,考核方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文池;促进日语会话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会话素质——高职日语会话教学之管见[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3期)

[2]莫伟;夏娟;日语会话课程教学环境探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3]卢现祥, 唐静芳, 罗小芳;中国应试教育的制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年6月刊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考核方式 篇4

摘要:以核燃料化学工艺学为例,对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与实践。分析了传统考核方式现状,提出了考核模式改革思路与对策。新的课程考核模式通过强化过程考核,建立明确的过程考核评分细则,提供公平有效的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考核方式改革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作业质量和课程考核通过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核燃料化学工艺学

“以学生为中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之一[1],将它贯穿于高等工科院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构建同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2]。核燃料化学工艺学是核化工与燃料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总学时64学时,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间更长。课程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最为有效的方式,也是正确引导、约束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手段[3]。有必要改革课程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建立起一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教学考核方式势在必行[4]。

1传统考核方式现状

1.1引导和约束力度不够

虽然在形式上采用了结构评分,但平时成绩是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给出,没有学生平时成绩的积分过程,这会造成平时成绩平均化,对学生过程学习的约束力度不够。此外,平时成绩反馈存在滞后性,学生难以及时和持续地优化自身学习行为,对学生过程学习的正确引导力度不够。

1.2轻过程考核

在课程考核成绩中,考试成绩权重远大于平时成绩权重,学生的关注度集中在期末考试上。过程考核是动态、持续、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考核,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行为表现,并作出正确评价,但教师操作复杂、工作量大,过程考核不易落到实处。

1.3过程考核客观性弱

过程考核存在评分细则不明确、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教师的主观判断有时会强于客观评判,使得在过程考核中部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不高,偏离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2新考核模式研究

2.1考核模式改革思路与对策

A.强化过程考核。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应坚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通过强化过程考核让学生重视课程的过程学习,提升教学效果,达到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B.体现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种综合教育理念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毕业要求是一致的。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大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未纳入传统的课程考核体系,新的考核方式应该增加对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C.设计全面科学的考评体系。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应该有理有据,可操作性强,能够全面细致地考核学生的过程学习效果,做到量和质的评价并重。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平台,确保课程考核工作的实时有效性和科学性。D.坚持公正透明原则。新的课程考核方式中,应该明确过程考核内容和评分细则,及时公开和实时更新过程考核成绩,让学生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过程考核成绩积分情况,明确努力方向并相互监督,提升学生对过程考核的信任度。

2.2新考核模式的实施

A.课程考核结构评分细则。新的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结构评分的形式,课程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附加成绩和考试成绩,分别占40%、7%和60%,课程考核成绩以100分为限。课程考核的结构评分细则如表1所示。新的考核模式把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降到60%,可以减少学生对期末考试成绩的依赖。课程过程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附加成绩。平时成绩的权重提高到40%,主要是对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课程实验进行考核。课堂出勤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好课程的前提,也是良好个人管理能力的体现。课堂表现为新增的过程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互动能力,使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将课堂表现作为过程考核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完成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质和83量进行分开考核,引导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作业。课程实验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新的考核方式对实验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各个环节都设定了考核内容,重点强化了实验过程的考核。附加成绩作为过程考核内容首次纳入课程考核成绩,考核内容包括践行正能量和公共服务两个方面,鼓励学生参加正能量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为班集体服务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另外,新的考核方式还充分利用了微信等网络信息化平台,能够确保考核工作的实时有效性和科学性。B.个人过程考核积分表。根据新考核模式下的课程考核结构评分细则编制了核燃料化学工艺学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表,如表2所示。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表为新增的过程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个人过程考核积分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并及时公开,接受监督,确保过程考核的公正透明。新的课程考核模式通过强化过程考核,建立明确的过程考核评分细则,提供公平有效的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评价,使学生具备多种实践能力。

3新考核模式的实践与效果

首次课,任课教师对课程考核评分细则和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表进行公示和说明。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表在每次课前进行公示,在课后进行更新。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过程考核成绩积分有异议时可向教师报告,若理由合理且其他同学没有反对意见就可以对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进行修正。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将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表放到班级群里,供所有同学进行核对,有异议者可以申请对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进行再次修正。课程考核完成后,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考核结构评分表和个人过程考核成绩积分表会作为核燃料化学工艺学课程考核的支撑材料进行归档。核燃料化学工艺学课程采用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习风气明显改善,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变强,提高了作业质量和课程考核通过率,可供其他课程考核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可视化编程课程考核方式探索 篇5

关键词:分组上机考试;可视化编程;实践

TP311.1-4

可视化编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还要求学生掌握窗口编程技术。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需要,因此考核方案改革势在必行,采用随机抽签、独立考试的考核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动手编程能力。

一、背景

可视化编程是一门程序语言设计课程。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还要求学生掌握窗口编程技术。本着“少讲多练”的原则,许多编程实践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和课后来完成。以往课程的考核采用笔试+实验的方式,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学生通过了考试,但对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掌握得不扎实。对于理论课,不少学生采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方式来通过考试;对于实验考试,学生要么从网上下载,要么拷贝学习相对比较好的学生的程序即可通过实验考试。显然,这样的成绩不能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因此在上后续课程时,一旦要求动手编程,则立刻发现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非常差。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教师提出了考核改革方案。如刘一臻等提出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包括试卷考试、大作业、小作业、上机考试等[1]。梁福荣等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了能力测试、分层测试,模拟测试等多种考核形式[2]。汤伟等转变命题方式,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范晶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分阶段进行测试[4]。

虽然以上教师提出了各种考核方式,但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仍然无法避免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动手实践不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网络、同学和老师产生依赖感。

二、随机抽签的考核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放弃了传统的试卷考核和传统的上机考查方式,转而采用分组随机抽题的考试形式。实践表明,采用该考核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动手编程能力。通过对比发现,采用传统考查方式的学生的编程能力比采用分组随机抽题方式的学生要低很多。

(一)采用分组随机抽题考核方式的目的

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检验。就本课程而言,考试除了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之外,还要检验学生的编程能力。因此,上机考试可以取代试卷考试。具体到本课程,就是要学生完成上机习题以及实验课程中的上机实验。因此考核目的就是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上机练习。如果学生完成上机练习,通过考试是很轻松的;反之,通过考试的难度就很大。因此,采用分组随机抽题的考试方式能够检验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

(二)考试流程

明确考试范围后,将编程题目随机分为35组,每组2道编程题,考试时间2小时。学生从35个信封中随机抽取一套题目,要求学生在不查阅参考资料,不上网、不询问同学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考虑到学生人数较多,因此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8-10人,这样在每一组的考试中只有8-10个人从35套题中抽取试题,既减轻了教师的出题工作的负担,也能保证学生抽题的随机性。笔者所带课程人数大约50-60人左右,最多有2个同学选到同一套题。笔者给学生两次机会。如果第一次没有通过可以参加第二次考试,考试成绩以两次考试成绩最好的为课程成绩,两次考核均未通过则为不及格。

(三)实际效果

笔者在我校学生作了尝试,根据与学生交流和考核结果分析表明,采用随机抽题上机考试在能够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氛围也有改善。通過这种带有强迫式的动手实践,不少同学表示课程真正“学懂了”。

三、考核方式的改进

虽然该考核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教师的出题工作量比较大。由于缺乏题库,教师需要手工录入考试题目,因此出题会占用教师大量时间,这对于推广该考核方式不利。

2.考试题目局限于教材,仍然存在学生靠机械记忆来参加考试。

3.每套试题难易程度不均衡。由于考试题目来自于教材,因此很难保证试题之间难易程度相当。站在学生角度来讲会感到不公平。

改进措施:

1.加强题库建设,聘请助教负责题库的更新与维护。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题库,自动生成考试题目,甚至开发自动改卷系统,对学生的程序进行自动评判、自动打分。

2.题目不局限于教材。建立题库系统后,绝大多数的题目并不来源于学生所用教材,因此学生不可能通过机械记忆来通过考试,这样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3.建立试题的难易等级,形成试题时尽量保持试题之间难易程度的一致性。

四、结语

考试是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的必不可少的检验手段,本文所提出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考核方式的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考虑到大多数的计算机课程都有实践环节,因此该考核方式也可以推广到其他的计算机课程中。

参考文献:

[1]刘一臻,李敬波,马彩霞等.以过程考核为主导的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院报,2014(1):66-68.

[2]梁福荣等.浅谈计算机专业中课程考核趋势[J],福建电脑,2015年(7):150-151.

[3]汤伟,姜峰,赖俊等.计算机类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若干思考[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A2):118-120.

[4]范晶.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5(16):155-156.

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初探 篇6

一、高职院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按重要程度不同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大类,其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和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并辅以出勤率和作业完成情况,最后按一定的分数比例的加和作为评定成绩。这种期末考试方式单一、题型标准化程度高、综合性题型少,且考前“划重点”问题严重,甚至透露试卷试题,学生往往通过期末突击复习甚至做“小抄”即可获得满意的成绩,丧失了考试的公平性和考试的目的,严重打击了学习认真学生的积极性,更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存在严重的弊端。[1]

(二)实践考核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课程中,往往以实验报告质量的高低作为对学生评价的标准,而不能把整个试验过程纳入考核中,造成学生积极性的降低。即使进行实践考核,也仅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未能引入企业人员的评价,使得到的评价结果主观性严重,更无法反映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对于职业技能鉴定多流于形式,缺乏规范性,因试卷库试卷数量过少,加之考试过程中考评员严重短缺,无法对学生的整个操作进行详细的评价,最终导致部分持证学生完全达不到职业岗位要求,使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及企业认可度逐年下降。[2]总之,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远滞后于现实需要,必须建立系统的、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一)注重课程考核手段,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课程考核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既引导着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也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如果仅用期末考试进行考核,那么学生必将更加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操作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必将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加认真刻苦,并注重理实结合,以便获得良好的考核成绩,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目前很多学校课程考核存在“一试定终身”的现象,即仅通过期末考试加低比例平时成绩的方式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优劣。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实践能力的高低,无益于教学质量及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因此,应提倡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比如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采用期末考试结合调查报告、课堂讨论、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等考核方式,将课程考核贯穿至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每个教学阶段始终处于紧张状态,避免考试中投机取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

(三)课程考核内容与职业情境相结合,突出岗位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最终去向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岗位,因此,在课程考核实施过程中,应将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与职业岗位情境紧密结合起来,增加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关的综合性题目,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职业岗位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突出职业性,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校内理论实践学习及企业岗位锻炼,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提高岗位发展能力,最终达到与岗位零对接的就业目标。

(四)注重考核指标的差异性,形成多方位考核评价

在课程考核中,单一的考核指标将会引导学生向某一方面素质和能力发展,不利于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全面发展,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初衷。因此,必须建立课程考核的差异性指标,全面引导学生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心理素质能力和身体素质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发展。在多方面考核过程中,应组建包括教师、企业人事、学生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评价角度,按照不同的考核指标,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价。

三、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完善

(一)注重过程性考核,提高平时考核比重

课程考核是用来检查和评价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的主要方式。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是以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加和作为最终的评价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占30%,期末成绩占70%[4]。在实际操作中,平时成绩主要由出勤率和作业优劣作为评分标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与教师互动等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仅能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做出简单的判断,无法从岗位工作能力的角度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有必要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最终评价中所占的比例,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均计入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这样必将激励学生珍惜整个学习过程,避免一试定成绩的弊端。

(二)基于职业情境,加大综合性实验考核力度

在高职教育中,多数专业课程中均会包含比例不一的实验课,这些实验课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职业岗位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先由任课教师针对课程内容制定多个实验任务,然后将这些任务发布给学生,并给予其1~2周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考核时,由学生制订实验方案,应用所需的实验用品及设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其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通过实验考核,可大大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实现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取代实践技能课程考试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目前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主要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5]。理论考试主要通过书面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掌握程度,而实践考试通过实践操作,考查学生某一技能熟练程度。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满分均以百分计,只有两种考试成绩均满60分及以上方为合格。这种考核方式理论结合实际,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了有效的考查,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而且,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在课程考核时应摒弃传统单一的理论考试,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实现课证融通,在促进学生对课程深入学习的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职业资格证书,增加了学生毕业后求职的敲门砖。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企业本位的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行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最终的去向主要是相应的企业技术岗位。因此,能否驾驭相应的技术岗位将是评价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在课程考核过程中,除了教师、企业人士外,团队成员、学生本人等均应作为评价主体进行团队互评、学生自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便从不同的视角,就某一课程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出公平的、客观的、全面的评价。

(五)推行题库式考试,实行教考适度分离

严格的教考分离,就是把教学和考试完全分开,任课教师除了不参与出卷外,也不参与监考、阅卷、评分及成绩分析等与考试相关的活动。教考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局限[6]。因此,在课程考核中,需要充分利用教考分离有利的一面,也要避免其带来的负面作用,实行教考适度分离。比如对平行班级比较多的课程,可召集所有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集中出题,组成试题库,然后从中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试卷库。在学期末,由教务处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进行考试,考试结束后由各任课老师流水阅卷,然后统分并进行成绩分析。通过题库式教考适度分离,可以避免任课教师考前划重点、学生考前突击复习甚至做小抄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课程考核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科学、完善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论及实践学习成绩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在高职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建立面向就业岗位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素质,实现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张莉.浅析现行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152-153.

[2]徐蕊.高职院校开展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求知导刊,2015(9):44-45.

[3]马越,虞未章,谢梅英,等.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9):21-22.

[4]潘维琴,高丽娜.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6):64-66.

[5]蔡文芳.行动导向项目课程考核方法的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1-2.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初探 篇7

一、导游业务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理论考试多, 应用测试少, 并且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这样的考核内容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 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显而易见, 应用性在考核内容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不能全面体现导游业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2、考核方式单一。

导游业务课程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 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笔试完成, 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 给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结合平时成绩, 得出学生本课程的总评成绩。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占30%。此种考核方式单一, 且没有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 不足以引起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3、评价方法片面。

在传统的卷面考试和实践内容考试中, 教师居高临下, 处于主体位置, 不进行指导与帮助, 使学生陷入被动应付的境地。可以说导游业务课程考核的最终评价是由任课教师一锤定音, 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当中, 使得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片面, 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不能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除此之外, 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相对落后, 还会带来学生作弊、厌学等方面的弊端。

二、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应在深入研究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对考核观念、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注重过程考核, 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以人为本, 实现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的根本改变, 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 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三、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

1、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 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理念下, 对于高职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实践为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是为提高专业技能服务的, 理论学习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专业服务技能水平的提高上。因此, 导游业务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 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2、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 是以市场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 熟练讲解导游词, 掌握导游服务过程中常见问题和特殊问题的处理策略和应变技巧, 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 最终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一线导游人才的需求。本课程的考核可灵活运用笔试、面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

3、采用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这一环节是教育测量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 必须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 具体可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 理论考核评价与实践考核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具体方案

根据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导思想, 本着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 现将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表述见表1。 (表1) 本课程考核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成绩所占比例适当。其中, 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出勤情况 (5%) 、课堂回答问题情况 (10%) 及作业完成情况 (15%) , 共占成绩比例的30%。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两大部分。其中, 理论知识考核采用笔试方式, 试卷以主观题为主, 可采用开卷形式进行, 占总成绩的30%。实践能力考核采用面试方式, 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礼仪知识, 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 景点模拟讲解占总成绩的25%, 应变能力占10%, 礼貌礼仪占5%, 实践能力部分共占成绩比例的40%。面试阶段考核要有计划进行, 首先将景点模拟讲解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公布, 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做准备。此阶段的考核评价是由教师与学生代表根据考核标准共同参与完成。实践能力部分的面试考核可运用竞赛形式进行, 比如精心策划组织“导游之星”技能大赛。首先组织初赛,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并指定小组负责人, 各个小组成员轮流试导, 由小组成员选出表现最出色成员参加决赛。在决赛过程中, 教师客观评价每一位决赛选手, 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 由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打分, 选出导游之星。实践证明, 此项考核内容很受学生欢迎, 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考核, 同时在培养学生导游讲解能力与应变能力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的期末考核内容是以河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具体蓝本, 结合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置。

综上,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是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形成的, 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 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考风,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总之,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 并且应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 才能取得显著的改革效果。

摘要:导游业务课程作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 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 传统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有必要对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程,旅游管理

参考文献

[1]石岚.关于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5.23.

[2]马越.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J].中国考试 (研究版) , 2004.6.

课程考核方式 篇8

考试是考核学生的主要方式,是检查教与学的效果的重要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机械基础 》是非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 是融工程制图、常用机构、机械零件与传动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课程[1]。 内容宽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多样性及实践性、 实用性。 目前《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有三种方式,分别为平时成绩10%、实验20%及期末闭卷考试70%。 可以看出目前的考核较传统单一的闭卷考核有很大改进, 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评价学生很大程度上依靠期末闭卷考试,没有体现对学员学习过程的考核,学员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 使得记忆力强弱成为考试成功与否的基本要素,造成学员中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 第二,考试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缺乏对学员知识、 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察。 学员应具备的能力不能在考试中反映出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并未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反而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严重制约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正值我校积极推进教育转型,大力推广教育教学改革之际,因此应结合课程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

二、《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思想[2]

课程考核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仅要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而且要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要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培育,使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过程。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尺子”,又是“鞭子”,科学的考试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师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 我们应从改革“应试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出发,按照“以学员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提高素质、突出创新”的工作思 路[3],对考试方 式、考试内容和考试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改革。 通过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全程性、多形式的考试方式,达到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形成对学员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员自主学习。

1.考核方式多样化和全程化

根据《机械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及实践性、实用性强等特点, 采用多样化和全程化的考试考核方法。 所谓多样化,一方面考核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根据各部分内容自身特点采用开放灵活的多种考试考核方法,如大作业、小制作、 实验、调查实践、虚拟仿真、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形式,另一方面考题类型多样化。 增强题型设计的灵活性,少出一些只用一种方法,只有一个答案的题目,多出一些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题目的设计应能使每一位学员在解每道题时都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 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强调智力开发。 所谓全程化,就是考核成绩不局限于期末考试的“一锤定音”,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的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问答的具体表现、各部分内容采用如大作业、小制作、调查实践、虚拟仿真等的考核。 学员最终考核成绩为全程化、多样化考核成绩的融合。

2.考试内容综合化和实用化

考试内容的改革从考原理、公式、基本知识转移到重点考核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上, 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 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统一拟定, 综合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或工程实例,联系专业出题,这样的考试内容, 要求学员应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避免学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不再被学员视为沉重的负担。

3.评分方式合理化

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作业、课堂表现等)、实验成绩、动手实践(大作业、小制作、调查实践)成绩、三维造型与虚拟仿真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了使学员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中, 充分调动学员全程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增加动手实践、软件绘图动画仿真的比例。 另外,在平时考核中,改革记分方式,淡化分数,实行实质性评价,一些考核按照5分制或ABCD级制度评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课程考核总评成绩100%的组成比例,即由原来的平时成绩、 实验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10%、20%与70%的比例,变为平时成绩10%、实验12%、动手实践18%,三维造型与虚拟仿真20%与期终考试成绩40%。

三、全过程多样化考核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程化 、多样化的 考试形式 ,可以增进 师生交流 ,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全程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需要学员平时用功,主动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资料 ,综合运用 知识分析 问题 ,增强创新 意识 ,提高实践 动手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员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善于动脑,有的喜欢动手,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研究,有的善于记忆。 目前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后阶段的临阵磨枪, 考试成绩不能正确反映学员的学习效果,高分低能现象大量存在。 在现行实验教学中发现,确实有一些理论知识较差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员,或反之,因而全过程多元化考核模式能更全面地考核学员,可以正确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

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全过程多样化考核评价模式由于期末成绩比重大幅度减小, 没有了以往考试的压力, 促使他们轻轻松松掌握更多知识,特别是一些基础知识差,对理论课不感兴趣,惧怕传统考试的学生,在实践操作、小制作、答辩等考核中找到自信,个性特长得到发挥,反而会增强他们学习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信心。

4.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全程性的考试,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同时,在考试改革中教师对学员学习成绩的主观性评价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机械基础》课程的考核改革实践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篇9

本文运用“综合考核”方法, 采用课堂综合表现考核、课程设计考核、笔记考核、小论文考核、小论文宣讲考核等多种过程考核方案, 使得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督促学生扎实的掌握课程知识, 全面考核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能力。

1 课程考核改革整体思路

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为, 将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中, 使考核真正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考核应该从各个角度来进行, 而不是仅仅一张试卷;考核应该为教学服务,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基本思想:

首先, 加大过程考核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 增加除试卷考试之外的其他考核方式, 学生能够改变考试就是闭卷笔试的传统观念, 认识到考试只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情况的手段。

其次, 改革考核方式, 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核转变为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献资料检索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

最后, 通过加强学生考核结果的反馈, 适时调整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2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课程考核采用多项过程性考核内容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具体方法与措施如下:

2.1 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通过改进考试内容范围、改革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构成比例、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考试题型、增加平时考核的反馈环节等手段实现。

过程性考核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 尽量少占用授课时间,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通过改变考核方式的办法来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

第二, 从各个角度全方位考核学生, 改变以往一张考卷定成绩的情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思考。

第三, 加大对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理解问题、表达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体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根据以上三个原则, 过程性考核分为以下三大类:

(1) 课堂综合表现考核。课堂综合表现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最基本的考核方式, 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出勤率、课上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老师问题的参与情况,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鼓励学生与老师的互动,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也起到了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 该考核贯穿整个课程。通过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在课堂上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这样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内容上, 且鼓励学生在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程仿真设计与学习笔记考核。根据课程内容, 设置课程仿真设计, 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课程设计, 在学习过程中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促进教学。在课程设计中, 根据实际科研, 考核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将课堂上抽象的数学表达式转化为实际的具体物理量, 加深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在课程设计中, 采用了两个方法:第一, 允许学生以分组的形式, 每组最多三个人, 但要标明每个同学对于该课程设计的贡献程度。第二, 课程设计的教师讲解中, 采用提问的形式, 来考核学生是否都理解了自己上交的课程设计内容, 对提问的回答将作为课程设计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既达到了对学生考核的目的, 又可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去深入理解课程设计, 同时还避免了抄袭现象, 促进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只有将理论联系实际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愿意学习。

同时通过考核学生的学习笔记, 可以充分的考核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笔记的检查促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 集中精力在课堂上。

(3) 小论文与小论文宣讲考核。以分组的形式, 让学生合作完成介绍本课程当前研究热点的小论文, 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科学精神。小论文的写作中, 规定学生不能写课堂上讲过的内容, 而要将课程所述内容技术应用到其他领域。通过严格的规定论文格式, 锻炼了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通过小论文宣讲, 学生相互了解各自小论文的内容,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甚至开阔了授课教师的眼界。小论文的宣讲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被动式的接受知识, 到主动与教师讨论问题, 主动去探索问题, 这个转变也将促进他们将来其他课程的学习。只有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达到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并且能够通过书面和口头表达的方式, 全面展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素质, 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2.2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重点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概念、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考试有以下特点:第一, 能够全面考核整个课程的知识。第二, 考试公平公正, 在规定的时间内, 所有学生独立的完成试卷;通过设置合理的评分标准, 可以较大程度的避免评分中的主观因素影响。为了充分利用考试的优点, 避免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 本课程采用半开卷考试, 允许学生携带一张A4纸, 纸上可由学生记录自己认为的本课程重点和前沿发展内容, 在考试结束时连同试卷一并上交。在考题的设置上充分体现知识的实际应用, 而不是简单的授课内容。对于本课程, 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验证教师教学效果不可替代的方式。

3 结论

本文根据考核改革目标, 探索了多种考核方式。本文的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可供其他课程考核方式参考。考核方式改革是对原有传统的考试方式的变革, 而传统考试方式也具备评分标准化, 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适应的优点, 因此怎样尽量保留传统考试方式的优点, 同时发挥其他考核方式的优点, 以获得合理的考核方式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针对传统试卷考核方式的弊端, 研究新的考核方案, 运用“综合考核”促进教学改革, 利用多种过程性考核方式, 包括课堂综合表现考核、课程设计考核、笔记考核、小论文考核、小论文宣讲考核等多种形式, 使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督促学生扎实的掌握课程知识。利用考核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而不是被动的听课, 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表明, 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考核,过程性考核,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徐林, 关守平, 张羽, 等.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1]徐林, 关守平, 张羽, 等.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2]林科学.软件技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 2009.[2]林科学.软件技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 2009.

[3]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 2006.[3]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 2006.

课程考核方式 篇10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课程 教学考核 改革

一、机械制造工艺课教学现状及考核方式改革的必然性

机械制造工艺课是机械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概念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感到教学尺度不易把握,学生则感到学习内容枯燥、模糊;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素质欠缺以及课程开设有一定的跳跃性,一些学生由此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本课程的学习,还会对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这门课程的教学考核主要是教室试卷考核,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注重概念及知识,最后导致学生虽然考了高分,但实际能力却很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

针对当前教学考核机制中的诸多不足,专业教师应该牢牢树立“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精神,结合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自身的特点,从各方面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推动课程全面、深入的改革,使得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二、课程考核改革路径

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如果考核方式不改变,教学就会不自觉地围着这根指挥棒转,虽说在教学形式上有了变化,但是实现不了质的飞跃,所以最根本的变革应该是改变考核机制,不以分数来衡量成败,而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注重对能力的考核。

1.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其一,重视三个结合,即考试大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范围三者结合,分模块、分层次、分阶段考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各个知识点划分为各个模块,对学生按模块进行考核、打分,这样可以打破一考定成败的局面,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其二,打破常规,改变传统考核模式,实行开放式考核。比如教研组拟制考核试题,每位学生单独完成;师生共同制定课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分小组完成;同时,可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小组的协作能力和学生的团队意识。其三,根据学生基础及能力层次的不同,因人设题,因人设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既定目标。其四,结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考核设计需在满足夯实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偏向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考核形式

其一,合理设计课程课时,将知识分段,保证每堂课都有知识点,并进行考核,通过一课一考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其二,以每个任务模块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实战,以检测学习成果。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工种鉴定的知识插入到教学中,既保证学生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通过率,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四,改革学期成绩计算方式,注重过程,将平时考试成绩按比例计入学习成绩。

三、课程考核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学生是考核改革的基础

学生是考核的基础,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考核内容、考核目标都需要针对每个考核对象进行设计。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所处的层次、能力结构,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储备情况等。如笔者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已经进行了钳工实习和车工实习,在设计任务时就以钳工或车工任务为主,这样学生都能有所为,可以保证任务的正常有效实施。

2.设计任务是考核改革的关键

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任务,是完成教学考核的重点。笔者认为,首先任务设定应准确,任务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二是任务的难易程度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务必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层层递进中的任务完成中掌握知识;三要任务内容需适量,不能在一个任务中包含太多新知识点,导致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时数内难以完成。

3.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考核改革的重要因素

在新的考核体系下,需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信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起到指导性作用,因此教师在精心布置任务之后,要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是过程考核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课程考核方式 篇11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所以教学改革的核心应该是按照上述培养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而考试是教育测量的工具, 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是检验教学效果和测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必要手段, 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客观指标, 所以考试不是目的, 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

由于考试具有教育教学功能、导向功能、检测功能、证明功能、反馈和激励功能等, 并且实施考核本身, 可以促进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掌握关键问题、训练思维、培养应变能力、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考试方法的选择对促进教学、检验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新课程设置文化课课时少了, 要求变了, 新理念、新思想要引入课堂, 教法也要相应变化, 要改革不适应的教法。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 体现"能力本位", 把重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作为课题教学核心,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 逐步形成本学科教学特色。同时相应的积极探索教学评价的新路子, 使教学评价具有灵活性、综合性。研究现行考核方法, 改革考试中不合理成份, 使之科学、正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 评价教师教学水平, 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2、存在的问题

2.1 重结果性考试, 轻过程性考试。

考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来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高低, 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其他过程性考试,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一锤定音", 考试类型单一。学生的技能考核主要采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鉴定性考试。

2.2 考试的激励导向功能没有体现。

学生的素质测评主要是为了评先、评定奖学金等的需要, 仅仅是为评而评, 没有给学生以激励的作用。在进行综合测评时很少征求和综合任课教师的意见, 考核内容和要求不规范, 具有主观随意性, 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引导、激励作用不强, 是目前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中存在的明显缺陷。

2.3 考试反馈调节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不能通过考试对学生在学习方面和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进行认真和系统地分析, 缺少真实的考试评价总结, 不能促进该门考试通过或不通过的课程的学习。

2.4 简单的考试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培养了什么样的学生, 并不是通过考试去区分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方法造成了其学生养成了一种什么素质。学习能力, 或者说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通常的考试是考不出来的, 有很多通过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所得到的收获无法体现在考试的结果上。在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收获等等, 这不是一种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的收获, 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

3、考核改革

方案一:对于Photoshop这样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我们更要注重学校掌握的技能级别与程度。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 (40%) 和期末考试 (60%) 构成。其中,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作品质量 (10%) 、平时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10%) 、阶段测试 (10%) 、综合设计 (10%) 组成;期末考试分为理论考试 (30%) 和上机操作 (30%) 。

方案二:增加中期考试。在学期中随机选部分学生自愿参加部门组织的中期考试 (与期末考试要求相同) , 考试未通过者继续完成课程学习, 本门课程成绩计算按方案一执行;考试通过者可有两种选择, 一是继续跟班学习, 参加期末考试, 期末成绩按中期和期末两次考试分数高的记, 本门课程成绩计算按方案一公式计算, 二是进入课程设计学习, 部门对这部分学生重新编班, 进行课程设计训练, 学期末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评定成绩, 期末成绩按中期考试成绩和课程设计成绩高的记。

方案三:项目设计或相关课题研究。

部分学生可通过项目设计或相关课题研究方式结束课程。期末考试前, 部门组成答辩小组, 对申请以设计或研究成果方式结课的学生进行答辩, 答辩成绩即认定为期末成绩。

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 开放考题, 规定完成的期限, 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 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好胜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比如, 给出任务:用VFP设计一个班级管理系统。各小组接到任务后, 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分工协作:收集、整理班级资料;设计主窗口界面, 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窗口背景图片进行加工处理;录入模块设计;查询模块设计和打印模块设计等等。

这种考评方式可以对学生沟通, Photoshop等课程进行整合, 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融入学生的智慧, 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方案四:学用结合

我们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 并且需要制作一些宣传片。正好我们学校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 恰好是他们表现的机会。可以请该班的同学去完成摄影摄像工作, 并且进行后期制作, 这些作品也能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自荐材料。

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了实际问题, 这种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 这样的成就感最贴近生活、最有用, 能让老师、父母替他们高兴。

考核只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式, 要真正检验学生的技能, 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行业去, 在岗位中学习, 在职场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 让学生早接触社会, 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 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行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 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完全可以在行业里进行, 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 重点 (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 是否形成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比如,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 让学生到影视公司去参与现场拍摄、灯光布置、后期制作等;学习Photoshop时, 到摄影楼去, 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时, 让学生去电脑公司硬件当前发展现现状及价格等。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要:Photoshop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必须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手段, 培养个性化、有创造精神的实用型人才, 从而提高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

关键词:Photoshop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参考文献

[1]罗桂玲.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04期

[2]石辉.朱陆莉.仵红恰.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期刊论文]-理工高教研究2007 (06)

上一篇:玉米螟防治试验下一篇:高校网球发展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