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2024-07-26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精选12篇)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篇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课程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任务, 对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目前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而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改革中又具有突出的作用, 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它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 对新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是各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之一。科学的课程评价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基于此, 机电课程的考核评价应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既注重对学生学习参与程度或取得成效的评价, 也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评价。

一、现阶段机电类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的机电课程评价体系,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 基本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 其评价内容过多偏向机电课程基础知识, 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的考核, 忽视学生认知态度、学习习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考查。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双方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 现行评价体系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不符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现行评价体系中, 考试分数是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 有时甚至是唯一标准。孰不知分数测评一方面有其偶然性, 另一方面有其片面性, 无法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评价, 并不能真正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它只注重了评价功能而忽视对学生的反馈调整功能, 从而误导了许多家长、学生。学生的学习文化背景、态度、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是客观的事实, 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 而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会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不符合新世纪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极为不利。

3. 学生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 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长期以来, 在我国的课程评价中, 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 成为被评价对象。课程评价主体是学校和教师, 评价体系太片面, 缺乏民主性。

4. 评价只关注结果, 忽视被评价者在学习的各个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无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还是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我们的评价却只关注某一阶段的结果,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都熟视无睹, 评价往往会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造成对被评价者的不公正评价, 失去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形成厌学心理。

二、立足实效, 创新机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机电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 激发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内在发展动力, 使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我们需要鼓励多元评价方式, 如等级评价制, 淡化分数的概念;分层评价制, 承认学生在发展上的差异, 而且尊重这些差异, 因材施教, 培养个性与自信;合作考试制, 通过合作考试的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研究的习惯等。

1.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机电课程评价体系。

机电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要求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机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过去以考查书本知识为主的单一考试形式变为综合评价体系,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尤其是创新意识、探究、合作方式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 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如我们考核“机械基础”课程时, 一方面以传统的纸笔考试形式进行, 同时要求学生动手制作机电模型。通过制作完成作品过程中的创新程度、团结协作能力、作品完成的情况, 随时给出反馈性的评价。

2. 实现尊重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

我们必须坚持尊重个体、关心个体、发展个体, 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之创造性地为实现学习目标而竭尽全力。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不同, 学生在学习机电课程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 这些差异性形成了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特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他们的个性, 因材施教, 使学生各显其能, 各施其才, 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 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 树立起自信心, 发现自我价值, 这样才能学好课程。

3. 实现教师评价、他人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我们应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充分调动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 引起被评价者的共鸣。如学生在工厂实习期间, 我们可以采用工厂实习师傅实时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一体的评价方式, 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我们在对学生评价时, 不要忽视家长的评价, 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 因为家长既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家长对学生、对学校以及对整个教育都会经常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并直接对子女做出经常性的评价, 这样共同管理, 共同评价, 会使学生感受到家长的关心, 也使家长时时看到孩子的进步, 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会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4. 注重过程, 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 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单一的评价、死板的评价;关注过程的阶段性评价, 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及时反馈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缺少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 导致学生只看结论与答案, 忽视积极的思维过程。而阶段性评价让教师深入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 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 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只有关注过程, 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机电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全面真实地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习潜能, 需要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人员、实习管理人员与工厂师傅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章清.论档案袋评定与学生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24 (1) :77—81.

[2]么大中, 张淑芳, 罗欢.扭转重量轻质之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3 (4) .

[3]朱正浩.基于岗位技能的高职双语教学评价体系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7) .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篇2

关键词:中学;绩效 ;考核 ;优化

绩效考核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运用好绩效考核体系,对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改革有深远的意义,但目前对学校绩效考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这种特殊性加大了绩效考核的难度。首先,学校教学工作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很难考核团队工作中的个人价值。学校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很难用定量的指标来衡量教师的成果。而绩效考核又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而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学校现行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不足

学校绩效考核是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实施和开展的,但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场所,这一特殊的性质使得考核的终端结果很难量化,而且过程太长。例如用学生成绩来体现教师业绩时,因生源质量差异较难做到平等,不考虑入学成绩的差异,就会影响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时,其成效往往要一年后才能体现,而我们的绩效考核是以学期为单位的,不利于调动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量化的工作量无法体现教师真正的工作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即使是教学的内容不变,但学生变了,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必须进行改变。而教师的工作很多是隐性的工作,例如备课,网上下载一份教案和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去备一份教案,二者的工作量是截然不同的。而在过程管理中,很难考核教师的隐性工作量,老师在探索管理过程中付出了许多的努力,无法用量化来衡量。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开展教学的改革,实施课题的研究,表面上她还是备一节课上一节课,但她所需要付出的劳动更多,而这也往往无法用量化来衡量。因而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一些教师的创意和隐性工作很难考核。

2.团队协作的工作难以体现个人的价值

有人说教师的工作是“抬轿子”工作,我们培养的对象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而各学科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学校提倡的集体备课通过同伴互学,达到提升教学水平,这也需要加强团队精神。学生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而这个环境的营造同样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绩效考核如果只考核教师个人的业绩,那么就会产生不良的导向,忽略了团队的精神。如果以班级为单位实行考核,又不利于体现团队中个人的价值,因而在绩效考核中要处理好团队与个人的关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3.差别不大的绩效工资无法体现教师工作的差异

一所学校的绩效工资总额是不变的,大家都想从中多拿一点,那么必然就有人少拿一点,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例如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差异在绩效工资中只能有所区别,可能一节课的差异就是2―3元,多上课的认为多上一节课绩效体现得太少有意见,而少上课的认为这是学校的统一安排,差距不能太大,因而造成人人不满意。教师的工作有很多是隐性的工作,没办法做到所有工作在绩效里体现,有些教师抱怨干了许多的活,但是在绩效里没有体现。所以许多教师总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4.不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消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师是育人的工作,教师的业绩往往与生源的素质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评很难用量化来体现。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其中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就是改变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来考察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难题,目前未能很好地解决。因而教绩的标准很难量化,加大了绩效考核的难度。

二、优化学校绩效考核评价的措施

绩效考核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绩效考核是学校管理改革的一大举措,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积极的作用,不能因为有问题而停止绩效的改革,把绩效变成一种平均分配的方案,而是要面对问题,大胆探索,解决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完善绩效评估体系,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效措施。

1.学校的管理层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首先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在绩效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教师明确管理者的工作思路,并在全体教师中集思广益解决绩效的问题,让教师明白学校的难处,取得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才能发挥学校绩效管理的功能。

(1)决策者要具有发展的眼光,要围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构建特色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等核心问题来设计绩效考核体系,而不是为了减少教师的意见实行均分。例如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因而在评价体系中把“合格”“特长”的学生培养作为重点考评指标,这样才能够通过几年不断的努力,在教师中强化这一理念,从而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2)在制定考评指标时,让教师代表参与,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充分体现教师主人翁精神,也使得绩效的考评体系更容易被教师接受。通过教代会进行讨论,能使得评估体系更加完善。

(3)把考评体系中的难点直接交全体教师讨论,征集意见。这样做能够使教师明确学校在制定考评体系中的难题,有利于教师理解学校的难处,减少负面的效果。

(4)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收集反馈意见,为下次修订考核办法提供依据,真正重视教师的意见。在评估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往往是度的把握。有些问题只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出现了问题就必须要进行修订,并及时向教师表明修改的原则和执行的时间,让教师明确学校是重视教师的意见,并勇于承认错误,解决问题,这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5)在评价过程和考核的过程中要严格按预先设定的方案进行,不要随意以领导的意志而改变。要充分体现用制度管理人,这可以减少教师的意见。如有重大问题需修订的时候,一定要经教代会的讨论通过,而不是通过行政会的决议。

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理念可以集思广益,使考核更容易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和理解,对推进学校的绩效考核有着深远的意义。

2.学校要建立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个好的绩效评价体系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评价过程。中学的绩效考核不合理,往往体现在完整性评价体系的缺失。因为学校的绩效评价往往不是从全面整体评价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入手,而是仅作为等级课时费的发放标准,这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教师对评价结果一无所知,或者根本就看不懂,最终是不会再关注评价和绩效考核了。由此可以看出,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多么重要了。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前的意见征求,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过程考核,考核结果的评价、反馈等方面。学校可以由年段长在召开年段会时收集全体老师的绩效评价建议,各年段收集的评价建议整理好交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形成学校的绩效评价标准发回给各位教师,如若有修改建议的以书面形式提交评议小组。评价标准出来后,由年段长和教研组长组成的评价小组逐条按标准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打分,结果出来后发回年段,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操作过程相对而言确实较为复杂,但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比较科学、公正和合理的。

3.实行过程的评估和结果的评估相统一的评价方法

学校的绩效考核很难制定统一量化的标准,因而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必须把过程的评估和结果的评估相统一。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师业绩终端结果的评价越来越难。例如高考已经不再公布成绩,无法用高考的成绩作为高三教师的业绩;初中的年考逐步取消,期末考试的成绩无法进行横向对比。有些教师一个人教一个年段,对其教绩的评估就显得特别的困难。在这种形式下,必须要找到一种替代的方法来衡量教绩。在实践操作中就必须重视过程管理,如果教师的教学常规做得好,我们就应当承认他的教学质量上去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过程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体现出来,因此,绩效的评估一定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克服以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缺陷。但要对过程进行考评难度还是很大。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中有些环节是隐性工作,较难考核。因而要积极地探讨评价的方式,我校主要通过构建活动平台,开展教师的各类竞赛来考核教师的教学过程。例如对备课和上课的考核,通过建立骨干教师评选的平台来实施,所有教师均可申报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由教务处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每学期均举办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把竞赛的结果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通过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调动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总的来说,过程的评估需要一个活动竞赛的平台,要吸引教师积极地参与,严格地考评,就能发挥过程考评的效果。

4.建立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相结合的考评指标

在绩效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抱怨有些隐性的教师工作无法在考评指标中体现,例如与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家访等教育工作不能在绩效中体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设立多项的单项考核指标,如评选校德育先进个人、教研先进个人、班级管理能手、教学能手、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并列入绩效考评体系中。这样使考评的指标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通过这些先进教师的评选,使得管理制度更加落于实处,推动学校的发展。

5.监控绩效的评估过程并及时研讨完善

绩效的考评不可能是完美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的管理者要敢于面对错误,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对于意见较大的,要进行专项的研究。在目前学校实施的考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在对差异的度的把握,如工作量的差异、教学人员和后勤人员绩效工资的差异、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的差异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面对。每个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于绩效的分配方案都有各自的意见,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现有的方案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开展研讨,并能够找到共同妥协的方案,这样才能发挥绩效考核体系的作用,使绩效考核真正地成为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的手段。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篇3

【摘要】对高职课程进行考核模式改革,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其改革效果如何进行评价?文章针对目前高职课程考核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参与率、课程满意度、考试合格率、学生网上评教数据、职业能力提升等5个方面构建了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职课程;考核;改革;评价

1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探索。但通过对国内高职课程考核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对课程改革效果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将直接导致教师不能有效判断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对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缺少指导依据。

2高职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2.1评价原则

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初衷是要改变现有考核模式过分死板、灵活性不足的状况,将考核行为过程化、阶段化、灵活化,使课程考核更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与此相对应,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进行评价,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客观:即指标应是客观可得的数据,采集时有效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

科学:即指标应确保科学合理,能够全面评价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效果;

公平:即应确保运用指标进行评价时,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如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不同类别的教师(如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不同考核方式(考核改革与传统考核)都具有普适性,不因以上因素的变化而导致评价结果的偏颇;

可行:即指标应确保各项指标数据的易得性,指标数据能够通过一定方式获取。

2.2评价指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评价原则,分别采取了对教学状态、教学效果进行数据采集及终末性评价等方式,选取了学生参与率、课程满意度、考试合格率、学生评教数据、职业能力提升评价5个指标作为改革效果的评价指标。

2.3评价指标的采集

(1)学生参与率:以学生到勤率体现。授课教师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学生考勤,教务处作为系统管理人员,可从后台定期采集每门课程学生到勤率数据;

(2)课程满意度: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于课程结束前进行;评价内容涵盖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师资、教材、考核的满意情况;

(3)考试合格率:界定为学生参加该门课程考试的首次合格率(不采用经过补考后的二次合格率),通过教务管理系统采集;

(4)学生评教数据:课程任课老师当前学期的学生网上评教数据,通过教务系统采集;

2.4评价的主体

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评价的主体,一般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或者是开设课程的教学院系。

2.5评价的实施

评价体系中5个指标的数据采集,均由评价主体直接采集(学生参与率、考试合格率、学生评教数据从教务管理系统直接获得;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到课堂直接发放,当场收回;职业能力提升评价通过访谈相关人员进行),不通过课程任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

2.6评价数据的处理

1.对5个评价指标分别设置一个基数:根据实际情况,将5个指标的基数均设为90(90分或90%);

2.测量值与基数之间的差值即为该项目的得分,高于基数记正分,低于基数记负分;

3.各项目得分相加,即为该课程的评价得分;

27评价结果的应用

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计算出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施效果的评价结果后,将结果反馈至各教学院系及授课教师,作为评价教师考核改革效果、促进教师改进考核模式的依据。

3 讨论

4.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4.1.1使考核改革的效果变得客观可测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对一门课程考核改革效果的评价由往往由主观判断形成,评价者基于自身知识认知和以往经验,对课程改革的效果形成主观上的一个印象,即成为对该课程的判断。

4.1.2 多维度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客观

5个评价指标中,既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评价的主体既有学生视角,又有同行、管理者视角;评价采集数据既有教学实施的过程状态数据,又有终末性的考核数据。多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保了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的评价更加客观。

4.1.3教师改进课程有据可循

因指标体系由5个维度构成,且每个维度都会分别有对应的分值,授课老师在分析数据时,很容易找到得分偏低的项目,再针对这些项目进行针对性改进,改变了以往教师想改进考核模式,却不知从何着手的困境。

4.1.4 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

从实践效果看,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后,改变了部分老师对课程考核“一改定天下”的惰性,开始积极开拓思路改进现有考核模式

4.2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4.2.1 数据的采集要达到一定的样本量

采集数据时,要确保样本量足够。如学生参与率,因为是采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考勤数据,就要求授课教师记录在系统中的考勤次数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否则该数据就会失真。

4.2.2 要把握数据采集的时效性

数据采集要根据不同项目在不同的时段进行。如对学生参与率、课程合格率的采集,因数据只来源于教务管理系统,可在课程考核结束之后采集;对课程满意度的采集,最好安排在课程将要结束时进行。

4.2.3 有限使用评价结果

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用数据说话”的评价目的,但不宜将这个评价结果的使用无限扩大,更不能将此结果作为判断教师教学成效的唯一依据,而应将评价结果更多地用于帮助教师改进考核改革,进一步提升改革成效。否则,会导致教师对评价行为的反感,影响评价实施。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篇4

课程评价指标及方式, 充分体现课程内容对岗位要求的适应程度、学生职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目前, 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及教学组织规律不相协调, 课程评价指标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很少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细化, 没有针对“教学做一体”课程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与传统试卷考核没有多大区别。

2.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功能

2.1导向功能

课程预设的评价标准及严格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重视课程、判断课程各部分内容的重要程度起着“导航”作用,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活动趋向于理想目标。

2.2诊断功能

课程评价通过获取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际状态及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 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能够发现教学组织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哪些方面欠缺或偏离目标的要求。

2.3鉴定功能

根据课程评价标准, 对学生学习成效优劣进行鉴别, 鉴定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 从而鉴定学生是否具有专业职业岗位某种活动的资格。

2.4改进功能

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 而在改进。通过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反馈信息, 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优化学习方法。

2.5激励功能

课程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学生对学习环节中成绩的优劣, 学习效果的好坏尤为关心, 这种关心学习结果的心理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

2.6监控功能

课程评价可以通过预期制定的评价标准, 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态度变化情况, 对于偏离目标的行为可起到及时调整的作用。

3.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原则

3.1方向性原则

课程考核标准需明确, 从而指引学生正确把握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及需掌握的技能, 指出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正确方向, 保证课程教学及学生学习行为沿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3.2科学性原则

进行课程评价必须实事求是, 从客观实际出发获取真实信息, 依据科学的标准, 分析判断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及学习成果。

3.3激励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促使学生形成继续努力或在进一步的学习活动中克服不足之处, 从而达到激励学生不断改进工作、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3.4可行性原则

评价体系过于繁琐, 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负担, 而弱化评价功效, 因此课程评价要在保证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 尽量使评价简便易于教师操作。

4.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例

课程考核评价是对学生的评价, 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避免评价随意性大, 主观性强, 人为因素过多, 定量分析不足, 定性结论过多, 存在偶然性和片面性的现象。“工程识图与CAD”课程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 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 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构建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考核评价体系。

4.1课程能力要求

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工程构筑物, 它与生产息息相关, 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识读与绘图工程图样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自觉学习和自我发展, 学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 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4.2工学结合效果的考核评价内容与标准

课程考核内容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 建立了理论与实际并重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按照课程模块, 针对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个人+小组形式的探究式、创新性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根据课程模块的实训内容不同, 考核内容主要体现在出勤率、训练表现、训练内容质量及成果、训练成果检查、答辩等方面,

同时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程相关的各类竞赛中获奖, 均可在考核总分中获得相应加分。

4.3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课程变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各种能力应用的综合考核,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教学模块划分, 分阶段、分模块进行考核, 即在教学过程中, 从知识目标、态度目标、能力目标着手, 采用校内老师综合测评、现场专家指导点评、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法, 对各任务进行考核。以学生自评为起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再由学生互评, 取长补短, 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通过专家点评、老师综合评定,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 扩大视野;最终依据各项任务所对应的权重系数汇总得到学生成绩。

4.3.1学生自评

通过评价发展学生的反省思维,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和积极情感等习惯, 引导学生常问自己, 我学到了什么?还能学更多、更好吗?与同学的差距在什么地方, 怎样改进?今后自己朝哪个方面努力?让学生通过自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自我。

4.3.2学生互评

学生相互进行评价, 可以培养学生评价的准确性及语言的流畅性, 增强学生评价的勇气, 提高学生评价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可以改进合作方式, 探索出最佳合作模式, 拟定需改进的方面及改进方式。

4.3.3教师评学

4.3.3.1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 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4.3.3.2注重学生非学业性内容的评价, 能让学生对其有兴趣, 有创造性。

4.3.3.3注重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 通过多种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在评价中注重学生差异并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发展。

4.3.3.4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 把考查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评价的一项重要措施。如对学生收集利用处理信息, 采用哪些可行的方案并进行决策判断的过程中,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4.3.3.5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学生的评价, 由过去的任课教师评价改变为同行专业教师评价, 使评价更全面、客观。

4.3.4专家评价

在项目考核中, 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评价;回访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使其与企业管理及专业要求更为贴近。

5.结语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法突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课程考核评价, 重视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评价的差异化, 使评价体系与新的教学方法相匹配, 既有学生自我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又有学生互相评价, 更有教师对学生的他人评价。在考核了学生学习成效的同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王志忠.工程图学课程的自主性学习[J].图学学报, 2012 (6) :121-123.

[3]廖迎春.对高职院校学业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94-95.

[4]庞丽丽.“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 (3) :100-103.

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序 篇5

医疗卫生工作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如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是我院全体医务人员的根本职责和永恒主题。长期以来,围绕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我院全体医务人员作了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年来卫生部、卫生厅在全国、全省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三优一满意活动”、“十大指标监管”等一系列活动中,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规范医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此,我院亦通过各项活动使医疗各方面的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取得了河南省卫生厅、许昌市卫生局医院管理年活动、质量万里行活动、三优一满意活动等先进单位。今年卫生部、卫生厅又再次推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评价”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无疑对我院的医疗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又是一次强有力的推动。为此我院全体干部职工高度重视,全体动员,精心组织,以此为契机,使我院医疗质量、医疗行为、医疗服务再上一个新台阶。

我院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的制定:

(一)主要依据卫生部、卫生厅《二级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细则》结合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我院的有关管理制度,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规范,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出了各专业的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二)牢固树立临床以病人为中心,行政、后勤以临床为中心,建立有序、协调的服务体系,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专业发展,满足患者需求,保障患者安全,全面提升管理质量。

(三)涉及所有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行政职能科室、全体职工,涉及面广,具有可操作性。(四)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责任到人,目标明确。

市人民医院院长: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篇6

1.评价内容不全面,表现为重视知识评价,忽视能力评价

学校体育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影响在评价过程中,不少学校把评价的内容仍集中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理论知识这几个方面,并且在权重上毫无争议地倾向运动技能的一些“显性指标”上。虽然也有少部分学校把进步幅度、交往合作、情意表现、社会适应能力等非技能类“隐性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中,但尚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评估标准,且多以教师的主观评定为主,这对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公正精神有很强的依赖性,从而使评价的客观性更不稳定。[1]而“把不系统的体育意识、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体育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体育时事新闻等统视为‘体育基础知识’是对体育课程知识体系的一种误解”。[2]考前学生只需临时抱佛脚,对着复习提纲死记硬背一番就能取得高分,获得好的评价,这种功效性的评价模式与当今强调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2.考核评价存在“评价指标惟量化”的误区,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

体育考核评价指标大多带有很强的模糊性,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为了评价的可操作性,许多学校仍采用纯客观的量化指标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表现为考试作为评价学习体育成绩的惟一方式,以分数作为评价的惟一标准。在考试和分数面前,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受到影响,体育考核评价中存在“评价指标惟量化”的误区。同时由于现行的评价指标过于量化,多采取定量分析,对定性分析不够重视。这样,严重地影响了课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对课程评价指标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3]

3.评价方法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对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

终结性评价是对实施的内容是否达到既定目的和质量做出判断。它采用统一的标准,直接关注学生和锻炼的直接效果,而缺乏对学生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情感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的关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

二、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俱乐部制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任何一门课程,必须紧紧围绕该课程的目标进行。[4]俱乐部制体育课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旧框架,基于学生生理、心理、社会和自我完善等需要,以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为目标,实行“三自主”式人性化教学方式,其教改宗旨就是要创建新的质量内涵体系,在强调知识技能传授和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以注重突出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最终目的,彻底改变过去一个模式造就所有人才,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获取和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

1.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要求,各项目俱乐部的教学目标均可分为A、B、C三级,A级为最高级,学分赋值2分;B级为中级,学分赋值1.5分;C级为最低级(即初学者),学分赋值1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现有水平自由选择各等级,并根据其在各等级的表现从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五个方面进行多视角、多形式的综合评价。

(1)A级:积极参与并能说服或带动他人进行锻炼;熟练掌握1~2项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身体素质全面,运动能力较高,有自己的运动特长;对所学项目有一定的裁判能力和体育欣赏能力;有较强组织、创新能力,能自编自带活动操,有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敢于进行挑战性运动,有一定野外生存能力,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2)B级:有良好锻炼习惯;熟练掌握1~2项中级水平的体育健身项目;能制定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掌握常见的野外生存知识,能正确处理常见运动损伤;有良好身体形态,耐力和爆发力增强;个性乐观、自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有良好竞争意识,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3)C级:熟练掌握最少1项初级水平的体育健身项目,并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能掌握基本的运动常识和营养知识;有良好的身体形态和心肺功能,柔韧、灵敏、速度、协调能力得到提高;能自觉运用体育方法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练习中有良好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2.对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思考

(1)考核评价的重心应向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倾斜。为减轻学生体育课理论、技能及达标分量过重的心理压力,充分体现新质量内涵体系能力培养的特点,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体育课考核比例作适应调整,强调从体育活动的行为习惯上评估学生的健康素质,增加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分值。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俱乐部制体育课的最终目的。[5]是通过体育教学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终身体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增加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的考核比例,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2)关注过程性评价,走出“评价指标惟量化”误区。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兼顾个性发展,兼顾行为表现、态度、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与体育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多种能力的过程性考核。[6]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刘燕老师曾提出这样的计算公式:Y1-Y2X2-X1或△Y△X。式中Y2为考核后的成绩,Y1为摸底测验成绩,X2为考核后的总体平均成绩,X1为摸底测验总体平均成绩。△Y为学生个体自身成绩增长值,△X为总体成绩平均值,两者之比,每当△Y超过△X一个百分点,该生个体自身成绩可在其原有得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分,以此类推。[7]这种弹性评分方法十分值得借鉴,能极大地调动一大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建立自信,培养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3)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利于体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平等地位,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认同,更好地实现评价的激励、调节、改进和发展功能,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需要,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强调主体间的互动、沟通和协商,使评价成为各教学参与者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有利于参与者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从而促进教学双方质量和体育能力的提高。此外,本人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有信服力。

(4)调整理论考试内容和形式,强调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论考试可采用笔试(开卷)与口试相结合,抽题与自选相结合等多种灵活形式;也可以尝试以体育小论文、自定健身计划、个人健身小结等灵活的方式作为理论考试的一项内容,以减轻学生负担,有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助于其个性观点的充分发挥。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开发相关评价软件。由于今后的考核内容、评价方法向着多元化、多视角、综合性方向发展,必将给具体的实施带来一定难度,导致教师工作量的增加。为把教师从繁杂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精确,笔者认为体育评价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迫在眉睫。

(6)为特殊需要的学生制定相应的课程及评价方案。学校体育中为数不多的病、残、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必须引起重视。由于很多具体的目标、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等相关内容主要还是面向普通学生,并不适合这一特殊群体,为确保和其他学生一样享有同等的体育学习权利,应组织有关专家为他们量体裁衣,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内容和评价方案,以体现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区别对待原则。

考核与评价是课程建设的向导,考核评价的内容、方法、形式对教学过程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只有科学、系统的评价才能使课程建设更合理,决策更科学,实施更有效。因此,俱乐部制体育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应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从评价对象的需要和发展视角出发,使单一的“育体”、“达标”评价向多元化、全方位、社会性、综合性方向转化。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激励和发展功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促进学生体育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使之成为有效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强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 吴燕丹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404-1405.

[2] 傅君芳.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核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体育科学研究,2004(1):57.

[3] 吴菁.浅析我国课程评价模式.教育探索,2004(10):78.

[4] 潘晟等.建立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考.体育学刊,2003(6):57.

[5] 虞定海.俱乐部制体育课学生体育能力的考核方案与效果.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8.

[6] 韩秋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83.

[7] 刘燕.建立高校新型体育课评分方法与弹性标准的构想.湖北体育科技,1997(2):77.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篇7

1 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成绩评定部分, 过程考核占20%, 实践考核占40%, 理论考核占40%。主要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及考核形式3部分。其中过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 例如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实践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态度 (占10%) , 实践报告书的评价 (15%) , 操作考核 (15%) ;理论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期末试卷的方式 (40%) 。

1.1 考核内容的优化

本课程为了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实践课部分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优化重组, 构建了以实践技术为主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 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技术, 编写实践项目操作要求及评分要点, 并按考核评价体系的要求进行全面的评价。具体包括: (1) 实践操作考核, 从实践项目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 考核的内容重要是针对不同的实践项目选择合适的使用工具, 由教师根据考核要点及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 在操作的过程中操作步骤是否正确合理等。 (2) 实践报告书的评价, 其中加大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否表现出了创新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部分的权重。主要是针对是否独立完成实践报告、实践结果的分析情况、实践过程的记录情况以及实践报告书的填写情况等。重点是评价学生在实践中有没有灵活应用课堂中讲授的相关理论知识, 能否自行设计出与车辆制动相关的故障并解决故障的能力等。 (3) 实践态度评价, 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4) 实践过程评价, 主要是包括实践理论、实践操作技术的掌握情况及实践效果等, 是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实践项目学习情况的评价。

1.2 考核方法的多元化

学生的考核成绩由过去的平时表现与期末试卷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 在终结考核中加入了实践考核的部分。使考核成绩更加全面, 也使学生更加注重实践课, 从而加强了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操作的过程中又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同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3 考核形式的完善

将考核的形式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为此, 我们为相应的实践课编制了学生自评表, 自评内容包括学习的态度、理论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操作的能力四个部分;评定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四级和相应的权重比。并将学生自评系统的意义、要求作了详细的说明, 要求学生在完成实践项目报告的同时, 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则在批改实践报告时查阅学生自评情况, 对自评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使其逐渐规范。学生自我评价系统的建立对由教师的单一评价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 强化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2 理实一体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特色

2.1 建立了学生自评系统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通过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的评价, 这种评价只注重终结而忽视过程, 从而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理实一体化课程学生自评系统的建立, 更注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状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关心自己的学习过程, 同时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进相应的提问及思考, 积极的找到答案。通过加强对实践课的考核权重, 强化了学生的能力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还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鼓励学生诚实、客观、实事求是的对自己作出评价, 同时利用评价的结果来改善自己的学生状态, 提高学习的质量。

2.2 师生互动平台的建立

在实践项目自评表中学生除了对本项目的实践操作情况作出自评外, 还建立了师生互动平台, 包括对本次实践课中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 这种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有几种解决的方案;如有机会想再操作那些方面的实训内容, 对本实训项目有没有创新性的建议和对实践课的内容方法的改革等几个栏目。通过学生的自评和总结, 教师可以发现实践项目报告及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的问题, 同时激励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利于课程更好的展开。

2.3 增加了实训设施的利用率

传统的实践设备的使用往往是根据教师对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为学生安排相应的使用时间和内容, 不考虑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而师生互动平台的建立, 为实训设备使用状况提供了一种新的开发实训设备利用率的模式。即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阶段性实训项目操作情况, 提出针对这个项目中所使用的实训器材还想怎样运用达到其他的目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3 结束语

通过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 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 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应用, 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更主要的是通过考核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 可以更合理、更客观、更全面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1]蒋培余, 顾福萍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微生物通报OCT20, 2008, 35 (10) :1638-1640.

[2]潘菊素, 王海燕等.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的探讨.中国大学教育, 2004 (06) .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篇8

1 高职药学专业现行的考核方法

现行的高职药学专业的考核方法, 普遍以笔试为主要形式, 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 这种评价方法, 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公正性, 便于规范化评价, 利于理论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也是职业考核的既定方式。

但从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 这种考核方式也存在如下问题[1~2]: (1) 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 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 不能体现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的更新; (2) 考核方法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缺乏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动态考核, 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水平; (3) 考核形式单一, 多为闭卷笔试, 重点考核知识的积累, 多以记忆为目标, 且结合职业实际能力的命题较少; (4) 命题随意性强, 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不能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目标, 有效出题、组卷, 不能全面、真实地考核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2 以能力为核心的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自2009年7月开始, 我系组织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的教学师资, 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 依托最新的教学大纲和现行职业考核标准, 在高职教育考核理论的基础上, 开展了考核方法的改革研究, 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 密切结合职业考核标准, 在促进学生对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践应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2.1 考核评价体系的构成

药学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包括理论考核评价体系和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两个部分。

理论考核评价体系用以规范课程笔试考核内容, 使其符合职业考核标准、加强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加强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

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实验课程评价体系和理论课程平时成绩形成性测验考核评价体系, 重在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并对合作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进行考评。该体系用以规范理论课程平时成绩的考评过程和实验课程的考核测评, 全面评价学生的课业能力。

2.2 理论考核评价体系与职业接轨

改革不能摒弃传统, 在学校教育中, 理论考试仍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反馈教学效果的最佳方法。是非题、单选题、配对题、多选题、简答题、计算题、区分题等客观性题目, 能够很好地测量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等能力,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层次能力。具有题干较短, 题目覆盖面广, 可靠性高, 分布较均匀, 试题样本代表性高的优点, 且易于编制试题, 测验时间可控, 答案唯一, 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易于评分和统计数据[2]。

针对传统笔试存在的缺点, 课题组重点从贴近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 强化命题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角度进行改革。从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任务分析入手, 剖析药学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章节内容, 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 对知识模块进行记忆、理解及应用分类, 与行业专家一起, 剖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1], 遴选理论考试内容, 确定考核方法, 形成考核标准。

改革命题思路, 加强能力型考题的命题工作, 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 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从理论课程知识模块细化入手, 剖析了考核知识点、考核权重、试题类型, 形成课程的考核大纲和命题双向细目表, 并制订了知识点和试题的编码方法、命题指导原则, 组织师资编写规范的试题, 通过测量理论评价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质量指标, 构建课程试题集, 初步组建了各课程的试卷库。

2.3 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以综合素质考评为核心

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课业能力。职业教育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是不能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来检测的。

此外, 目前在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也需要适宜的考评体系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学习。

2.3.1 以职业综合技能为考评核心的专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教学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应突出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充分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 我们以形成性评价模式为核心, 制订了专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包括专业实验课程考核大纲、药学专业实验考核及其管理的规定、专业实验考核评分标准、综合实验动态考评办法、学生专业实验考核记录单、基本技能操作考核实施方案及评分标准、基本技能考核记录单、实验课程考核记录单, 从药学专业实验教学的原理、操作技术、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使考评更为公正、合理。

2.3.2 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平时成绩考核评价方案

针对专业课程“基于SCL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 课题组制订了《专业课程能力考核实施方案》, 对教学中涉及的案例分析、社会调研、问题解决、随堂测验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采取能力考核模式考评。教学方法不同, 能力的侧重点也不同, 我们根据药学专业的特点, 以过程控制为基础, 以独立的方法项目为考核单元, 设计了不同的能力考核评价标准, 制订了不同的考核实施方案, 全面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 同时引入学生、教师双轨评价机制, 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 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意义

3.1 考核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

考核项目的选择充分依据学生未来职业将参与的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大纲, 部分客观题题型参考国家考试的题型, 学院教育与职业教育接轨, 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 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践应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3.2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能力考评能够更为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平时成绩的评定与学生的能力密切结合, 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程度密切相关, 在考评方法的推动下, 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课堂及课外实践活动, 认真准备素材, 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教学任务,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药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实验课程的考评更趋全面、合理

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考核, 从实验预习、准备、项目操作、实验效果、实验基本理论、技能操作水平等多维角度综合考评,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记录、实验报告来看, 普遍反映出认真思考、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3.4 考核过程更加规范

梳理了专业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 明确了课程的考核知识点, 制订了合理的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 出题组卷有序、规范, 不同试卷的考核平行性显著提高, 教学考核环节更为规范。通过对2008级各课程期末考核试卷的统计分析, 各科目考试成绩的频数分布合理。

3.5 积极的教学辅助作用

考核大纲的形成, 试题集的编制, 便于教师随时为学生提供章节复习指南、阶段测试, 学生复习时有的放矢, 自主学习效果提高。

教学考核, 是促进“学”、强化“教”、评价“做”的有力武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 高职教育的教学考核方法, 仍然受到来自学院派教学管理理念, 社会传统考试理念和评价方法等多方面的影响, 如何全面评价学生的课业能力, 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考核方法, 仍将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耀敏.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J].职业技术, 2006 (8:) 58~59.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篇9

1 建立合适的会计学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标准是学生在学习会计学课程应达到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课程评价标准决定考核的范围、内容和难易程度。

1.1 根据学生层次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首先分专科、本科、研究生建立由低到高的评价标准;其次, 分不同专业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分会计学、管理学及其他学科专业, 分别按照专业培养的要求建立不同的课程评价标准。

1.2 严格按照考核评价标准考核

高等学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不按照考核标准严格考核, 而是根据学生考试情况确定不及格的人数, 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都不努力学习, 也能通过会计学课程的考核, 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会计学专业的整体专业水平, 最终导致专业技能不合格, 学生质量较差, 也是目前产生高等学校学生普遍不努力学习现状的根本原因。这种做法实际上会引起恶性循环。考核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生会根据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进行学习, 什么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因为不用努力学习, 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考试, 这样造成很多高校学风不正。大多数学生不刻苦学习专业知识, 整天沉浸在网络和休闲的状态中。

会计学课程考核标准在执行过程中随意被降低, 原因复杂,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在教师考核评价中, 高等学校教务部门通常规定学生成绩分布呈正态分布。这样导致教师在学生整体学习水平降低时, 不得不考虑降低考核标准, 避免出现不合格的学生人数过多, 学生成绩分布不呈正态分布。

2) 教师在考核过程中, 过分重视“人情”成分。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挂科、不及格, 甚至因而不能取得学位、毕业证书, 而感到不合情理, 所以往往出于“人情”考虑, 降低考核标准, 使学生在不能达到考核标准的情况下, 通过会计学课程的考核。

会计学课程的考核评价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标注成绩, 更重要是通过学习评价, 促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2 采用跟踪评价法

当前, 高等学校所采用的会计学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 是面向结果的评价方式, 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过程所表现出的能力、态度、风格关心较少, 缺少学习过程记录、学习进度分析、学习能力提高等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

会计学课程考核评价应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 记录对学习课程中在各方面的表现, 具体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发言、单元测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与课程有关的考试证书、撰写和发表的与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与课程相关的奖励等。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可以清楚地记载大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在各方面的能力和表现。不仅能通过考试成绩促进和评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还可以考核学生平时的品质和学习能力, 比如勤奋、敬业、上进、钻研、遵守纪律等品质和能力。社会需要有能力的人才, 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会计学知识的水平上, 更应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品质和能力方面。高等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应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而不是记忆能力进行考核,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分数。

跟踪评价法使课程考核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指导和监控, 激发学生求知欲, 促使学生持续学习, 扩大了课程评价的深度和广度。跟踪评价法从动态上把握学生的学习, 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的提高, 弥补了传统评价的不足。

3 采用学业增值评价方法

学业增值是指从开始学习会计学课程到课程结束的过程中学生的成长发展。学业增值的大小一方面是教师教育的成就, 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努力学习的成果。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要体现在所有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所提高, 是否获得增值, 即在会计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是否有所进步。

学业增值评价可以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努力学习, 以使自己在进步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获得较好的评价。优秀的学生不会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很好, 不再努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努力也可以得到较好的增值评价, 得到激励, 取得进步。

4 考核方式多样化

据调查,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会计学课程考核都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的闭卷方式仍是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评价方式收集到的信息并不完整, 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使学生较少关注学习本身, 较少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

高等学校课程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 比如笔试开卷、笔试闭卷、口试、论文等多种方式。其中口试的方式能避免相互抄袭, 考核结果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 已经通过相关专业考试的学生由于已达到考核标准, 可以不用进行考核, 即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比如, 通过会计证考试的学生, 可以通过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考核。这样, 学生不必浪费时间, 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去钻研其他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5 考核常态化

当前, 高等学校的课程考核主要集中在期末进行, 这样造成学生在期末为了应付考试在短时间内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 所学知识所剩无几, 学习效果很差。为此, 建议课程考核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比如, 可以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就针对本部分知识进行测试, 测试内容应包括本部分全部重点内容。这样, 可以避免期末短时间学习的弊端, 增大考核内容的覆盖面。

6 建立开放式考核, 永远给学生机会

大多数高校规定, 学生如果挂科达到一定数量, 就不能取得学位或毕业证书。学生可能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在初次考试、学期补考、毕业补考中不能通过。但如果以后学生幡然悔悟, 想努力学习, 高等学校就应该给学生机会, 允许学生重修本门课程。只要学生能够在考核中达到考核的标准, 就应该准予通过该课程的考核。

高等学校要提高学生的质量, 会计学课程评价体系必须本土化。高等学校必须立足学校实际情况, 建立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课程考核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提高专业知识和各种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摘要:会计学课程考核评价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它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依据高等教育会计学课程评价的现状, 主要从建立合适的会计学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开放式考核、采用跟踪评价法、学业增值评价方法、考核方式多样化和常态化等方面, 探讨如何改革课程评价机制。

关键词:会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胡海霞, 李钢.谈教学型高校考核评价机制下的考试制度[J].考试周刊 (考试研究版) , 2010 (9) :1-3.

[2]杨爱英, 宋扬.高等教育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19-20.

[3]李秀军.改革考核办法健全评价体系强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J].教育探索, 1997 (5) :9-10.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篇10

1 传统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虽然近年来,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 各高校的课程评价体系越来越完善,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评价体系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评价内容上过于关注考试成绩, 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二是评价结果的应用不深入, 作为测评学生成绩的一个指标, 并无后续的使用, 从而使得评价标准流于形式。三是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改革, 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还制约了体育事业的发展。鉴于此, 高校应当积极探索, 创建出一套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评价体系。

2 构建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措施

2.1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鉴于此, 高校应当丰富教学评价内容, 从多个角度衡量学生, 体现课程评价体系的公正、公开。

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所谓评价内容多元化主要是指高校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当更加重视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合作、学习、实践等方面, 建立评价指标, 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彰显出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而评价标准多元化是指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设定成绩、综合素质、技术水平等标准, 以保证评价体系的公平性, 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性。评价主体多元化则是指摒弃传统的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 创设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评价主体。这样才能避免单方面的评价主体因主观感情而影响学生评价的公平性。如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形式。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主要是指不要以最终的期末理论成绩为评价标准, 可以适当的在日常学习过程中, 增加不同阶段的评价。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总的来说, 高校在构建多元化评价时应当注重结合学生实际, 并积极拓展思维, 创建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这样才能满足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才能满足不同个性发展的学生需求。

2.2 构建全面性、动态性的评价体系

全面性评价指标旨在挖掘影响学生体育教学的隐形指标, 并结合显性指标, 完成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从而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动态性评价则是相对静态评价而言的, 注重过程性评价, 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践活动中等动态性教学过程中, 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动态评价指标。

将动态性、全面性评价相结合能够凸显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灵活性、客观性。相比于传统的定量标准评价, 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也正是由于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方式过于落后, 才有新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如构建全面性评价体系, 可以从学生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合作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评价体系的主要作用就是测评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因而高校应当重视个体差异, 并从学生角度出发, 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和学习空间。如可以在体育理论知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 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程度等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顾虑到所有的学生, 进行分层次评价。而情感态度评价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日常表现、活动记录、学生相互评价方面来获取。另外, 动态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学习过程而言的。之所以称为动态性评价主要是因为评价指标是不固定的, 是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活动制定。如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 除传统的考试制度外, 还可以适当添加口试或者是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考核内容。当然, 具体的考核标准应当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学内容来设定, 这样才能避免传统考试制度的片面性, 为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 高校体育教师应当重新认识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并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 从多维度、多方面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重视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终身体育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终身体育目标也是国家提出的, 践行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指导标准。虽然国家制定了定期的体质健康测验, 但这并不代表能够真正地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锻炼。而终身体育理念的目的就在于重点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因而高校在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时也应当以终身体育为原则。

从长远角度来看, 终身体育目标是符合学生发展的。如以羽毛球教学为例。建立羽毛球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以从排球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终身体育习惯3个方面出发。其中基础知识包括羽毛球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等指标。而终身体育习惯则是指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养成重视体育的习惯。总的来说, 就是从多个方面真实测评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总之, 构建终身体育评价体系应当注意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评价内容上, 既要重视对学生技术能力和运动能力的评价, 也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情感态度、体育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二是在评价标准上, 要同时顾虑到学生体现出的共性指标和学生个体表现出的个性评价指标。三是在评价方法上, 要减少量化结果的方法使用率, 适当增加体现个性、思想的评价方法。四是在评价主体上, 不要纯粹的依赖教师, 应当形成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五是在评价重心上, 改变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标准, 重视评价主体在各个阶段、各个时期的学习状况、努力程度, 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保证评价体系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高校应当深入研究理论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 从而形成一套符合学生认知, 满足理论教学需要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如在体育发展、运动基础理论知识等理论教学中, 重点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储备, 促进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经济市场中, 高素质的大学体育生更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因而高校应当完善体育课程的改革, 使其能够助力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 体育既是大学生必修的科目, 也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方式。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激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关键途径。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高校应当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体育课程评级体系的构建方法, 从而提升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井刚, 徐辉, 左景江, 等.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运动, 2014 (10) :80-81, 87.

[2]付太山.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考核与评价改革体系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27) :115, 117.

[3]纪沙.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考核与评价改革体系的构建[J].山西青年, 2016 (12) :153.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篇1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综合实训;考核方式

F230-4

应用型本科是近几年来高校转型的重点,其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坚持本科规格,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就业潜力大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训实践类课程占比达总学分的40%以上,因此,对于这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研究,是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转型的重点问题之一。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多沿用传统本科的期末考核制,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强调结果的重要性,而实训类课程大多课程设计模块化、实训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对此类课程。

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针对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此类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路。

一、应用型本科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项目化、模块化,传统期末考试的形式不适合考核此类实训课程。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是会计学专业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运用会计虚拟实习软件和会计应用软件,仿真职业场景,让学生体验财务会计实务工作,熟悉企业内部的整体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和账务处理,全面提升学生对企业财务环境、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角色分工、财务工作的认知及会计业务全盘账的操作。以岗位模拟实训为例,一般需模拟出纳、总账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费用会计、财务经理等多个角色进行实训,课程设计也根据不同岗位进行了模块化的分割,实训成果也多以模块的形式呈现,期末以考试为主要考核手段的传统测评方式不适用于此类实训课程。

2.部分实训软件难以量化学生实训成绩。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不断加深,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为了更好地对接会计实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运用会计虚拟实习软件和会计应用软件进行实训。会计虚拟实训软件根据会计人员在实务中的不同岗位进行岗位业务模拟实训,实训内容模块化,此类软件部分配有考试及评分系统;会计应用软件是与实务中企业所用的财务软件类似的模拟应用软件,如金蝶、用友。这类的财务软件与企业实务中使用的财务系统几乎完全一致,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职业最需要的基本技能操作,但最大的缺点是缺乏考试评分系统,无法利用软件将学生的练习操作给出分数,老师在课程中如果使用传统考试方法评分,则无法检测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但技术手段暂时无法实现软件测评考试。

3.实训中多采用团队学的模式实训,但无法准确区分组内成员成绩。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多采用团队学、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由教师引导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一个小组为一个单位的会计部门进行各种业务的演练实训。教师根据不同业务的需要来设计不同的工作情境,由学生扮演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办理会计事务,完成工作任务;并让学生互换角色开展实训,使学生在实训中亲自体验会计工作实务,开展与会计工作岗位对接的会计模拟实训、仿真实训。

这种模式的实训任务考核时大多以小组实训作业或实训报告为依据,存在小组内搭便车、小组实训作业成绩无法在组内成员间有效区分等问题。

二、解決思路

1.建立过程性考核体系,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不再以传统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

由于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上项目化、模块化,每一个实训大多需要2-3周时间完成,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在2小时内几乎无法对知识点进行较为完整的测评,因此,综合实训需建立过程化考核体系,实现项目制评分。期末成绩应由项目模块实训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到课率等)、期末实训报告总结构成,不再有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

以会计岗位模拟软件为主体的实训课程,因大多带有实训模块评分系统,可在一阶段的项目实训之后登记学生的模块实训成绩;以会计应用软件为主体的实训课程,因为软件缺乏实训评分系统,教师应对每一模块的实训设置考评点,每一个模块结束,都将学生各人的成绩记录在本模块的成绩当中,实现模块化打分。

2.考核方式多元化,其中包括评价方式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元。

评价方式多元体现在软件评分和教师考核点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主体的多元体现在除了传统的教师进行评分之外,引入学生互评的环节,包括小组内成员间互评和班级小组间的互评,通过此举极大提升了评价体系的完整性。评价内容的多元体现在实训的完成质量、实训报告的完成质量、课堂表现、小组课堂演示等多方面构成,这需要教师建立完整的学生实训档案,综合进行评价。

3.建立小组实训综合评价体系,有效杜绝小组实训中搭便车的现象。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项目实训,因此对个体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对团队评价的基础之上,采取多方位的较为全面的全员评价体系。个人实训成绩由小组实训成绩、个人实训报告、平时成绩、小组成员互评、小组演讲成绩等多方面构成,其中小组长和小组实训汇报PPT演讲人酌情加分。

三、结语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是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课程,实训质量决定了会计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过程性、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核,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应用型本科转型重要的课程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林怡.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转型研究与评价[J]. 高教学刊, 2016(17).

[2]滕晓梅. 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 财会月刊, 2010(12):107-109.

[3]邹羚.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J]. 计算机时代, 2011(1):55-56.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篇12

1 考核内容

把理论、技能、平时考核结合起来, 进行多元化考核[2]。改革后的考核内容包括3个方面:一是对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考试, 重点考查学生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二是对学生技能的考核, 主要考察上机操作技能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其中上机操作技能考核包括上机操作任务完成质量的考核和上机测试的考核2个方面。实践技能的考核, 主要是针对社会实践的考核;三是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 包括平时作业、课堂和上机表现等。总成绩计算办法为:总成绩= (平时考核成绩×10%) + (理论考试考核成绩×60%) + (上机操作技能考试考核成绩×20%+实践技能考核成绩×10%) 。

2 考核方法及评价标准

2.1 理论考试考核方法及评价标准

理论考试考核侧重点是考核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考试的题型、题目的难易程度是理论考核改革的关键。为了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课题组针对题型的设置以及题目的难易程度对本专业学生作了相关调查, 最终确定统计学理论考试考核占总分比重为60%, 采取书面考试形式进行考核。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 (10%) 、填空题 (20%) 、单选题 (30%) 、简答题 (10%) 和统计分析题 (30%) 。其中, 基本知识考查占60%, 综合能力考查占30%, 应用提高考查占10%。

2.2 技能考试考核方法及评价标准

技能考核重点考查上机操作技能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于上机操作应采取的考试考核方法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赞同应注重上机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 (50%) 和上机操作技能的考试考核 (50%) 。通过认真完成上机作业可以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完成上机作业的过程有利于统计学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上机操作技能的考试考核是操作课程结束之后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的操作测试, 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统计学内容的理解, 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学生从选择调查课题开始, 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表, 进行实地调查, 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 绘制统计图表, 最后写出统计分析报告。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统计工作的完整过程,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统计意识。

2.3 平时成绩考核方法及评价标准

平时成绩考核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管理, 促进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灵活性, 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平时成绩的考核包含上课出勤及表现情况 (30%) 、作业完成情况 (30%) 以及平时小测验 (40%) 。

经过一轮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统计学考试考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从各项测试来看, 绝大多数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考试考核改革, 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 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社会实践, 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学以致用, 对社会实践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同时, 通过上机操作,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统计学课程通过考核改革, 探索了一些比较合理而有效的办法, 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合理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 得到了学生及教师的肯定。随着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 考试考核评价体系也必将不断趋于合理和完善[3]。

参考文献

[1]刘勤侠, 靳会武, 周衍安.高职“统计学”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2) :72~75.

[2]杨静云, 李良仁.改革高职教育考试评价体系[J].机械职业教育, 2006, 4:22~23.

上一篇:土司文化论文下一篇:票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