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2024-06-19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精选12篇)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篇1

一、行业英语教学

(一) 行业英语教学特点。

行业英语教学是在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之上, 包括所学行业相关术语专业方面知识, 以及行业岗位能力方面的培养, 它以所从事行业专业课知识为基础, 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行业常用英语来阅读行业英语类书面材料, 培养学生在一定行业内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最终达到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以英语为工具完成行业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需求。教学模式又称为教学结构, 是构成教师活动及教学实践的规范及计划。

美国学者乔伊斯认为,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它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为指导, 教学结构框架的主要目的是凸现整体及各要素在教学活动当中显现的关系和功用, 教学活动程序是在一定的教学过程当中强调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五个因索, 教学模式就是由这五个方面有规律的互动所构成的。

(二) 当前高职行业英语课堂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单一的评价方式。

当前高职院校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大多侧重于知识领域方面, 重视书本上知识的学习, 忽视对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等的学习与评价,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层次永远停留在浅层水平。

2. 评价主体的错位。

现存的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以学校的教师为评价主体, 教师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及期末试卷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 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自觉性, 影响评价和学习的效果。

3. 评价方法不科学。

目前的行业英语教学中, 课程评价以理论知识为评价标准, 主要采用考试量化的人工评价方式, 每学期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异主要依靠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 这种单纯以分数决定学生成绩的课程评价方式体现不出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情况, 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忽视了学生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和岗位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意义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 对新时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中明确说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 确定了人才培养“高层次, 职业性和应用型”的培养特征, 以及“培养适应生产, 建设, 管理, 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 智, 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因为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和现存的教育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脱节, 并未体现出高职教育职业性、技术性的学科特点, 高职教育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逐步需求。因此, 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符合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偏重于课程开发的理论学习和课堂设计, 从而使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仍然围绕着语言基础知识为中心, 未形成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场英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评价体系。在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过程中, 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建设特色课程评价体系不但要依靠课堂知识的学习, 还应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缺乏, 导致教学目标设置与岗位需求能力需求相脱离, 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与建设的方向和要求,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三、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建立明确的指导原则来推动课程改革的有序进行,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 导向性原则。

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应具有导向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它的职业性特征应是课程评价体系突出强调的内容,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和课程发展的不同阶段, 课程评价体系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 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使课程评价体现出社会办学特色, 并依据行业发展变化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体现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目标, 使评价体系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二) 层次性原则。

学生卷面学习成绩评价和专业课程评价这两个层面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当中被作为评价体系的重点, 这种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不能具体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层次性不明确, 整体评价缺乏, 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不能有效整合评价资源。因此, 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应具有实质性的评价指标和具体化的考核方式, 达到课程评价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辅助, 体现这一过程的动态发展和学生的阶段性进步。

(三) 多元化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方面, 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以一元化的认知标准来进行评价, 而是将评价标准多元化, 评价体系的基本指标应包括课程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并将其作为评价体系的基本指标, 在整个评价过程当中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计划、实践教学环节、评估计划等的制定过程。多样性体现在评价需求上, 在课程评价体系设计过程中, 不但包括学校、老师、学生的评价要求, 还应充分体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评价需要, 能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职业岗位中实际存在的一般问题, 体现出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实践所需的行动能力为目标。

四、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体系特征

(一) 能力化的评价目标。

行业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 以应用为目的, 其课程评价目标应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围绕语言应用能力展开。既有以考核语言应用能力的操作考核, 又有语言基础认知水平的知识考试, 不仅要学习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特点, 还应侧重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及评价。能力化的评价目标应将学业成绩和职业资格相结合, 将口试与笔试相结合, 将学校学业成绩考试与实际就业考试相结合, 将英语各类等级考试与行业考试相结合, 体现出职业特点与职业能力的评价, 并实现各类评价内容的量化考核。

(二)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依据互动性原则, 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不单包括学生、教师, 还应包括、行业专家和社会部门, 细化为学生的自评与互评、高职行业英语教师、行业专家及社会部门如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根据现代职教理念,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行业学科设置及学生个体差异综合考虑学生的评价组成, 强调以评价对象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主体。

(三) 多样化的评价时间。

评价时间即解决何时对考核对象进行评价的问题。全程化的评价时间要覆盖到整个学习的全过程, 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 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对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 (譬如某个特定学期) , 也应该包含到评价当中来。全程化的评价使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来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 查找出自身与相关标准的差距与不足, 更有效地激励学生全面提升英语学习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和岗位需求能力。而且, 应该把学生的每个阶段的学习状况都纳入到评价范围当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随机安排和专门安排评价时间。

(四) 综合性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即解决如何对考核对象进行评价的问题。传统的英语课程评价方法采用语言知识测定的试卷考核方法, 而行业英语评价体系应该摒弃这种一刀切的形式, 转而采用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纸笔测验与实作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法, 将传统化的总结性评价方法转化为创新式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和结果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多角度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 真实考核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如特长表演法可以给学生提供平台展示各自英语特长, 同时把其表现纳入形成性评价范围;真实项目法通过使学生参与真实的岗位角色来培养其岗位需求能力, 以实现真实职业环境中的多元化评价方法。

(五) 多功能的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是解决谁来用的问题。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可以根据评价目标采用多种方法灵活组合, 并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学生参考课程评价结果来了解自己的缺点, 老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采取措施对学生的不足与差距进行改进和提高;二是教师可以在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并及时对课程目标, 课堂内容的设计上作出调整, 为课程标准的不断改进做好准备;三是行业、企业可以参考评价结果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录用岗位需求的合适人才。多功能的评价结果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 动与静结合, 教育结构考试与就业考试结合。

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的基础和保证, 基于能力本位的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目的在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解决当前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具体实施时, 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同时提出了挑战, 创建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需要全体师生不断学习, 提升素质, 共同努力,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摘要:科学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关乎高职院校发展方向和确保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分析行业英语教学特点、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具体特征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际经验, 分析如何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的多元化的项目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能力本位

参考文献

[1]杨喜存.高校公共英语与行业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1

[2]王雁君.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29

[3]周芹, 曾祥麟, 陈英.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 2010, 35

[4]何振海.论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原则[J].教育与职业, 2005, 12

[5]周苗, 罗建钢.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1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篇2

通过学校课程建设,我校正试图探索并逐步建立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课程不断发展完善、促进学校管理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对教师的评价:

(1)评价内容

1)教学计划对发展学生个性的合理性;

2)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和综合性;

3)对所教每一个学生的关注程度;

4)教师在实施学校课程中的投入程度;

5)教师在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过程中其专业水平的提高程度

6)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

(2)评价的方法

1)学校评价

学校成立的评价小组,通过听课、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检查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和教学安排等手段给教师作出一定的评价。

2)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以不断提高自己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能力。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引导教师学会自我评价,淡化教师之间的相互比较。

3)学生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及完成后,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以此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使之更加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2.对学生的评价

对我校学生实行发展性评价的尝试。提倡对学生的激励性、期待性的评价,在自然的真诚的沟通和互动中,渗透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在学生评价标准中,坚持过程性、发展性的原则,既注重定量有形的评价,也注重隐性无形的评价,坚持“认知,情感相统一,能力、道德相结合”的原则。

(1)在全校范围内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明确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不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内容综合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纸笔测验仅仅是评价的一种形式,更重视学生在多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在表演探究中,参与动作设计、排练、讨论和交流等各方面的表现等;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要求通过评价去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不断尝试“成功的喜悦”,发现并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评价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客观地记录学生和学习小组的具体事实和表现,要将量化评价统整于质性评价中;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学生和学习小组参与

到评价过程中去,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自我评价,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以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信心。

(2)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改革评价的呈现方式 我校评价工具的制定参照相关条例,将学生的道德评价和学业评价等结合起来,以演出参赛评价为主要方式,根据演出参赛的目的、性质、对象,选择不同的考查方法,使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通过评价反馈机制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学生的情绪反应、进步效果等,检讨自己的教育行为;校方可以从中洞悉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状态,以调整宏观控制。

3.对课程的评价

我们的评价注重学生发展过程,反映学生成长轨迹,对课程的评价首先从课题开发程起步。我们每一节课都会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

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学习经历。学期结束的评价以综合学生学习态度,作品、回答等予以评价,取消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尝试多种考核方式如撰写总结、演出考核、创作作品、笔答试卷等同时并举的方法,同时为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成功,每一门课程都进行优秀作品评比和优秀学员评选,不仅在学生的学籍卡中进行记载和奖状、作品粘贴,还要提供一次公开展示和颁奖机会,让获奖学生更有成就感。

教务科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篇3

【关键词】多元化考核;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考察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情况,也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等进行评估,通过课程考核,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有利于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础,良好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多元化考核评价指的是使用多种不同的考核评价手段和方法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衡量,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著名学者Howard Garde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Gardner认为人的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形式存在的一组智力结构,它包含: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體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等多项智能,强调智力的多元化,以及智能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个体各项智能表现形式、发展程度的不同,在课程教学评价时,应当考虑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方式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方位评价,以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听说课程考核实施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方式,以百分制计分。形成性考核占50%,课程终结性考核占50%,具体考核内容、考核重点、分值比例参见下表:

结构考核

项目考核

内容考核

重点分值

100

形成性

考核

(50%)平时

表现出勤1.学习态度

2.学习过程

3.学习方法10分

课堂纪律

课堂表现

学习档

案袋学习日志1.学习内容

2.学习轨迹

3.学习策略

4.情感态度

5.听说技能

6.语言综合技能20分

学习心得

自评、互评表

体现个人英语学习成就的材料

听说

实训诵读、英文歌曲学唱1.语音、语调

2.听力技巧、口语表达

3.交际任务完成情况

4.语言应用能力

5.职场文化知识20分

话剧表演、主题演讲

英文电影视听说

日常生活、职业情景模拟会话

终结性

考核

(50%)听力

测试听力对话、听力短文理解 听写听力理解能力30分

口语

测试朗读 简答 看图会话 口语讨论口语表达能力

交际能力20分

(高职英语听说课程考核结构表)

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核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考核内容既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突出语言实践和交际能力、还涵盖了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考查。

2.考核评价形式的多元化。改变以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的形式,在期末笔试和口试的基础上,通过英文朗诵、话剧表演、主题演讲、电影配音、情景会话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听说实践创设良好环境,促进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

3.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英语听说课程考核成绩由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共同构成,除教师评分外,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全面记录和评价学习过程。在话剧表演、情景会话等小组活动中,学生们根据小组成员表现相互评价,给出成绩。教师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中客观、公正评价他人和自己,并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4.考核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依据英语听说课程目标、课程要求制定课程考核标准,依据学生智能表现的不同类型,教师让学生制定促进自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教师参照课程考核标准,结合学生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对学生语言知识、技能、综合素养进行评分。对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课程考核内容丰富多样,学生课堂积极表现,听说实训项目中的英文歌曲学唱、电影视听、话剧表演、情景会话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学生在课程考核中努力展现自己的特长,得到教师、同伴的肯定,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促使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2.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根据课程考核评价要求,制定学习计划,加强平时学习过程的训练,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视听训练的材料,记录学习过程,调整学习方法、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能力。

3.有利于师生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更好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反映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依据考核结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国金玲.高职英语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科学,2014,6.

[2]张伯敏.建构多元评价的高职英语课程考核体系初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篇4

一、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理念落后。当前,大多数院校依然延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机制,众所周知,终结性评价是一种保守的评价方式,传统上以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在当前独立学院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评价体系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下以几个方面:

第一,评价手段单一。笔者以调查问卷和走访的方式对吉林省独立学院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吉林省85%独立学院依然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无论是形成性评价模式还是终结性评价模式,任何单一的评价模式都无法真正体现学生英语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当前独立学院转型背景下,要求对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进行改革,逐渐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即时的评价,是一种更加灵活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弥补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的不足,日益受到广大英语教学爱好者的青睐,更加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第二,评价内容不全面。当前教育背景下,大多数独立学院传统上依然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模式,这是一种一考定终身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单纯通过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这一内容对学生英语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不适应独立学院转型背景下对外语教育的要求。独立学院的生源和其他高等院校有所不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强,如果没有全面性教学评价体系加以限制,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外语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而且我国学生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为严重,已经养成了以考试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观,这与独立学院转型模式下的综合性发展是无法相互匹配的,更无法适应21世纪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第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近年来,我省独立学院外语教育评价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一味地照本宣科,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形成了传统的“老师出嘴讲,学生用耳听”的单一格局。另外,我省多数独立学院一直沿用旧教材,即走出牛津大学英语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版和第二版,教学内容僵化单调,脱离实际和当今社会发展。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不断改革,这些教材早已和四、六级大学英语考试相脱轨。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要求评价标准的多元性,既要确立统一的课程目标作为参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是高校外语教育迫在眉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转型背景下完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独立学院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涵盖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应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与手段,处理好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使从传统的“对课程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促进课程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转变。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薄弱,运用单一的课程评价体系不利于英语的学习。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是有道理的,根据不同的基础设计不同的任务,让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终结性评价侧重关注学生的成绩,我们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改善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现状,以确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适应学院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独立学院转型背景下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和其他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比较鲜明的个性。独立学院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善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创建有利于独立学院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以适应独立学院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的迫切需求。

三、转型背景下完善独立学院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策略

(一)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

当前,据笔者对吉林省独立学院的调研显示,我省65%以上的独立院校在英语教学上仍然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评价主体相对单一。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由科任老师给出成绩;期末成绩在学期期末组织大型的笔试考试,最后得出英语学科总成绩。评价主体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最终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合理运用形成性评价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激励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大学辅导员、学科专家以及教师和学生等教学的直接参与者。评价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对个体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对集体的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的同时,也提供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机会,帮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活动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科学的评价体系,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个人潜能、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彰显自己的自信和风采。

(二)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方法多元化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外语学习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运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独立学院转型背景下,完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首先要完善教学方法。选择一些灵活性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1世纪以来,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照本宣科,一味地灌输知识,就会脱离实际和滞后当今社会发展,这是迫在眉睫地需要改革的问题。运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一言堂现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情景式、小组合作式、竞赛等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活动实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加强课堂上的互动。

(三)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手段多元化

在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已普及到各大高校,在吉林省各独立学院的教室中,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随着网络课程的日益繁荣,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使得多媒体的应用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Unit6 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s,如果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把地震的科普资料、课程内容用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一一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枯燥的文章内容就会变得直观、形象和具体,必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接受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各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教学需求和特点,引进或开发以网络教学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应面向全体师生,具有共享性和开放性,通过这些网络教学系统,大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一步的探究。我院自主引进的超星尔雅课程就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平台。学生通过注册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利用网络课程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并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开展同学之间的交互学习和自主学习。超星尔雅课程已向我院全体教师和学生免费开放,我们随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四、结束语

在当今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独立学院目前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英语课程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高校外语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大学英语课堂获取知识的主动认知者和探索者。

参考文献

[1]薄运锁.英语终结性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探究[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04).

[2]范捷平.研究型大学的外语自主学习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06).

[3]罗少茜.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Nunan,David.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第二语言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

[5]韦晓保.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当代外语研究,2012(09).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篇5

摘要: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在全国范围内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如何使这次新课改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不至“虎头蛇尾”中途夭折,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使教育者明确其重要性,关键问题在于新课改应有一个科学的容易操作的评价体系。笔者根据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结合本身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对新课改提出“三维”评价模型。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评价

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这次课改被誉为课程改革的一次“革命”。但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感到迷惘,跟不上新课程改革要求,不能清楚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编制的意图,甚至不少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究其原因,在于新课程课堂教学没有一个科学的容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因此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显得至为关键。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发展,提倡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教学活动,因此建立全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尤为重要。笔者在认真分析当前国内外的教学评价的一些模式的基础上,从三个维度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模型:即维度一:X教学计划方案评价;维度二:Y教学指导过程评价;维度三:Z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维度一: 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

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相一致来进行评价。它包括以下内容:(1)X1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依据了科学的原理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科学性、知识性;同时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是否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顺序相一致。

(2)X2教学内容设计的教育性: 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同时教学中是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拓展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个性。

(3)X3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合理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导目标是否与新课程教育目标相符合, 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4)X4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实践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同时教学计划中是否考虑到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机会。(5)X5教学内容设计的趣味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趣味性, 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安排上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趣味性, 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6)X6教学计划实施的可行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可行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在国家统一要求基础上考虑了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教学中是否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准备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动场地保证教学按计划开展。

(7)X7教学内容设计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贯彻统一原则。不管其按照“阶梯式”还是“螺旋式”都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注意情节的过渡和知识体系的统一。(8)X8教学内容设计的现实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把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奏出时代的最强音。维度二 : Y教学指导过程的评价

教学指导过程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的方法是否适当, 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指导过程的特征评价应考察以下五个方面:(1)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自主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 又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鼓励学生自主活动、操作、体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要浓厚、求知欲要强。

(2)Y2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实践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促进体脑合一, 知行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示范指导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提供充足时间,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态度认真, 积极主动。

(3)Y3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开放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活动时间充分、活动空间广阔,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广泛、融洽, 学生乐于“发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要求有弹性, 尊重个别差异的存在, 能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及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程, 对学生限制、约束、控制较少, 活动气氛民主活跃。

(4)Y4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整体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指导方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的同时关注整体效果, 使全体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多领域获得收获。

(5)Y5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创造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指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表现自已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乐于创新, 敢于质疑,有创造性教学成果。

(6)Y6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教育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求实、求真;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能体现出团结友爱,和谐文明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维度三 : Z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最终能直接证明课堂教学的价值是教学活动开展后所产生的效果, 包括一系列价值事实, 其中有的是教学计划设计的预期效果, 有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效果。教学指导效果既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所产生的作用。主要包括:(1)Z1集体进步效果: 集体进步效果主要表现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上, 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作用, 是否达到教学计划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的非预期效果;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 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2)Z2学生个体发展效果: 学生个体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 既要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又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又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直接效果, 学生乐于“发表”和“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有创造成果, 又要关注间接效果, 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Z3学生发展的外显性效果:外显性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显而易见,有明确的指标参照系,效果直接,便于量比。外显性效果多用与课程学习的知识性评价,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易于操作,可测性强。

(4)Z4学生成长的内隐性效果:内隐性效果是相对于外显性效果而言,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不易发现,有隐蔽性特征。其表现为:周期长,不外露,着重内心的演练与修养,可测性不强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坚强意志的培养等无一不渗透出内隐性特点。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崇尚人文精神等对学生内隐性效果的实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风。

新课程开设以来,其评价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影响了新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没有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就失去了评价参照系。以上所构建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下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开展实验, 修订、完善评价体系。参考文献

1.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篇6

新课改课程评价体系初中英语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门,英语课程的实施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其次是选择教学手段,包括教材和教学方式等,根据教学案例的具体化要求,制定有效的评价标准。评价形式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重要的影响,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的当前学习现状,对后续指导教学有重要的影响。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整体评价过程中,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采用评价和测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一、建立学生互评体系

根据新课改形式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在现有约束标准下,对英语教学形式进行分析,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互评体系对具体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与实践者,反思该标准的意义。教师应在教学中从不同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现有教学方式加以改革。首先要建立学生互评体系,学生互评的形式能让学生对各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学到《Can you play the guitar》你会弹吉他么?在实践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可以采用同类型问答的形式,具体如下:

A:Can you play the erhu?(你会拉二胡么?)

B:Yes, I can.(是的,我会)

A:Do you like the erhu?(你喜欢拉二胡么?)

B:Don't like, My mother let me learn.(不喜欢,我妈让我学的。)

在对话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时,需要对对方的语法进行分析,仔细分析是否存在语病或者发音严重不准的情况。如果存在问题,在问答过程中可以及时纠正。学生互评的形式属于非测试性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主要是以语法和语言应用能力考察为主。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要取长补短,了解其他同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要引起重视,在日常学习中引起重视,避免犯同类错误。

二、教师评价的形式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引导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从当前教学现状入手,考虑到评价形式的具体要求。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强化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评价体系不是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研究,而是需要从教学实际中发现评价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及时对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此外建构有效的评价体系,实际上行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发现具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教材定位、评价格局等。其次要按照评价体系科学性和原则性的要求,形成系统有效的评价模式。而后是拟定评价实施计划,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保证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最后是评价体系的实施,要及时确定有效的操作方案,对评价内容和具体方案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观察和反思。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学到“Where didyou go on vacation”中,为了让学生对go on vacation有明确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自主对句子进行分析,并举出相类似的句子。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教师要选择符合实际要求的描述性评语,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力,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必要时可以采用课堂组织谈论的形式,结合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三、对新课改背景下评价体系改革的反思

新课改标准的实施,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阶段性教学中,需要教师从实际教学现状入手,明确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突破现有教学格局的限制,将具体教学形式落实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引导性的作用,教师必须致力于创新教学实践中,结合“反思”和“合作”教学内容的要求,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就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角色”转型,英语老师要确定自身角色定位,按照强化体系的具体要求,完善英语教学指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改革教学中,实施课程的改革对优化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学习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和实践参与的形式,投入到学习中。外语的应用能力越发明显,在初中教学中需要落实教学体系,发挥评价体系的最大化作用,促进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营造轻松、民主和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扩宽学生学习范围的目的。

四、结束语

基于新课改课程体系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入手,掌握英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对课程改革指标和改革格局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评价系统。根据新课标改革课程的具体化内容,为了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的改变,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提高语言教学效率。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形式是评价体系的重要表现,在阶段性评价过程中,必须灵活应用课程改革模式,突出改革教学的重点,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金凤.浅谈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课程教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145-146.

[2]陈忱,王爱华,李丹梅.中美中学教学评价对比研究——也谈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8):112-114.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篇7

关键词: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特征,发展趋势

一、引言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教与学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长期以来,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强调了其选拔功能,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了其评价结果, 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强调了学科的知识体系, 忽视了人文性, 从而形成了只注重对单纯的语言知识结构的考查, 重结果, 重成绩, 重甄别与淘汰, 进而形成了以测试为评价的唯一形式。然而, 众所周知,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评价通过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 关注学生主体性,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作为评价体系的两个重要特征,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 既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的过程, 又要注重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结果, 达到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相一致。

二、教学评价的概念、种类

教学评价通过收集教与学的信息, 综合并进行有效的分析, 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 指导制订更符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方案。它通过收集学生日常学习、教师教学以及课堂学习气氛信息, 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和需要而做出相应的决定, 提高课堂效率 (罗少茜2003:13) 。因此, 它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为学生个人提供有益的反馈;二是为学生所在的学校和社区提供有用的资料 (Gardner, 1993) 。在教学实践中, 测试 (测验) 只是课堂评估技巧中的一种 (罗少茜2003:14) 。教学评价的基本种类可分为:诊断性评价 (Diagnostic Assessment) 、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Assessment) 、终结性评价 (Summative Assessment) 、起点评价 (Sizing up Assessment) 、教学性评价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 、正式评价 (Official Assessment) (罗少茜2003) 。因为《新课标》强调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因而本文主要讨论这两种评价种类。

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既客观性标准化测试, 是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学习阶段末对学生的表现与能力所做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发生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 (post-learning) (安凤岐, 梁承锋2010:176) 。而形成性评价对很多教师和学校仍是一个新话题。虽然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使用过形成性评价的某些形式和技术, 如给课堂表现好的学生贴小红旗、给学生的作业加注评语等, 但是, 这些使用还是无意识的, 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活动记录、测验、问卷调查和咨询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的持续评价。它是伴随学习过程 (while-learning) 持续进行的评价 (安凤岐, 梁承锋2010:176)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比较如表1:

2. 形成性评价的特征、工具和评分方法。

从表1可以看出, 形成性评价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人文性 (学生主体性) 、过程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发展性 (安凤岐, 梁承锋2010) 。Airasian (1991) 认为, 形成性评价还具有另外两个特征: (1) 它是诊断性的; (2) 它所采用的工具可重复使用并记录和比较学生每次的行为表现以及进步情况。那么, 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使用哪些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和技术呢?形成性评价的工具主要包括课堂观察、学生档案、座谈、采访和对话周记等, 当然还有项目和演示、多媒体、卡通等方式 (罗少茜2003) 。这其中要注意, 尽管课堂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 但它们与真实的人和生活仍有一定距离 (Davies&Growther 1996) 。上述工具中, 学生档案应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成性评价工具。确定行为表现评估的工具后, 英语教师要制订合理、科学、系统的评分方法。形成性评价的评分方式是尺度参照性的 (criterion-referenced) , 而不是常模参照性的 (norm-referenced) 。因而, 某一位学生的行为表现只与特定的标准和尺度相比较, 而不与其他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对比 (罗少茜2003:71) 。在Sizer、Powell、Newmann和Archbald的合作下, Wiggins (1989a:45) 列出了有效形成性评价的品质特点:通过相关尺度评估本质的, 而不是表面的 (较为不重要的) 错误;不用“曲线”表现分数, 而是与行为表现的标准相参照;采用公开的成功尺度, 使学生知道这些尺度是活动成功的必备条件;使自我评价成为评估系统的一部分;采用多维的评分系统, 而不是单一笼统的分数;与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相融合。

三、教学评价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通过评价, 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对英语学习重新树立信心, 英语学习效果显著提高;教师也可以借此对自己教学方式有所了解, 取长补短, 根据评价体系反馈回来的信息, 重新调整教学方案, 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也可以借此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进, 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制度和课程体系, 努力推进英语课程的发展。《新课标》 (2001) 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是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特征。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原则, 力求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与平衡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02:120) 。重点一是引入形成性评价机制与方法, 二是改革终结性评价的指导思想, 评价重点与方式, 操作模式。应根据语言教学目标, 学生语言发展程度、认知能力和评价的目标采用恰当的方式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02:121) 。

参考文献

[1]Airasian, P.Classroom Assessment[M].New York:McGraw Hill, 1991.

[2]Barootchi, N.&Keshavarz, M.H.Assessment of Achievement through Portfoliox and Teacher-made Tests[J].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2002, 3 (44) :279-288.

[3]Gardner, H.Multiple Intelligences[M].USA:Basic Books, 1993.

[4]Davies, M.L.&Growther, D.E.A.The Benefits of Using Multimedia in Higher Education:Myths and Realities[M].CTISS Publications, 1996.

[5]Wiggins, G.A True Test:Toward More Authentic and Equitable Assessmet[M].Phi Delta Kappan, 1989.

[6]安凤岐, 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罗少茜.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8]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篇8

关键词:多元化考核,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考察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情况,也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等进行评估,通过课程考核,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有利于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础,良好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多元化考核评价指的是使用多种不同的考核评价手段和方法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衡量,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著名学者Howard Garde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Gardner认为人的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形式存在的一组智力结构,它包含: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等多项智能,强调智力的多元化,以及智能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个体各项智能表现形式、发展程度的不同,在课程教学评价时,应当考虑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方式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方位评价,以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听说课程考核实施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方式,以百分制计分。形成性考核占50%,课程终结性考核占50%,具体考核内容、考核重点、分值比例参见下表:

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核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考核内容既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突出语言实践和交际能力、还涵盖了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考查。

2.考核评价形式的多元化。改变以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的形式,在期末笔试和口试的基础上,通过英文朗诵、话剧表演、主题演讲、电影配音、情景会话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听说实践创设良好环境,促进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

3.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英语听说课程考核成绩由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共同构成,除教师评分外,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全面记录和评价学习过程。在话剧表演、情景会话等小组活动中,学生们根据小组成员表现相互评价,给出成绩。教师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中客观、公正评价他人和自己,并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4.考核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依据英语听说课程目标、课程要求制定课程考核标准,依据学生智能表现的不同类型,教师让学生制定促进自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教师参照课程考核标准,结合学生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对学生语言知识、技能、综合素养进行评分。对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课程考核内容丰富多样,学生课堂积极表现,听说实训项目中的英文歌曲学唱、电影视听、话剧表演、情景会话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学生在课程考核中努力展现自己的特长,得到教师、同伴的肯定,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促使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2.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根据课程考核评价要求,制定学习计划,加强平时学习过程的训练,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视听训练的材料,记录学习过程,调整学习方法、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能力。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篇9

1 当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与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中英语学习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主体是学生方面, 一个主体是老师方面, 也就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和评价方。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以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教学多停留于以听、说、读、写的重复性训练为主, 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足;一些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毫无动力, 甚至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会产生听之任之和自暴自弃的心态。

另外, 传统的评价体系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首先, 自学的课堂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往往只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而没有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甚至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其次, 评价内容浅显。评价主要是学生知识性的交流, 而往往忽略了比知识性的内容更重要的东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再次, 评价方面过于传统。对学生自学效果的评价往往是机械式的对答, 而不能形成讨论的气氛。在教学的评价过程方面, 现行的高职院校自主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 都存在着问题。对学习结果的考查也显得过于单一化, 仅仅是一份试卷的形式居多。这种过于单一化的评价体系都会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丁玲, 2010) 。

2 高职院校多元化英语自主学习课程体系的构建

(1) 转变思想,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虽然自主学习的主体是高职学生, 但在构建高职院校自主学习体系中, 教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状况仍然是教师讲授语言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 立足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其创造性入手,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全面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学生乐意参与、教学效果好的课堂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既能让学生学到语言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全面改变教师传统课堂教学思想,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2) 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先导, 积极引入英语自主学习意识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往往都会受到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 他们对英语语言学习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导致他们对课堂教学和教师指导过于依赖, 自主学习意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因此, 英语教师应在学生入学时, 帮助其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并通过座谈、讲座等交流方式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大学与中学英语在学习方法、教育方法上的不同, 为日后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课外活动为辅助, 全面深化英语自主学习

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英语实际认识水平, 从而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台阶跨度过大, 给一些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挫败感。只有当设定的教学目的与学生英语实际水平相符时, 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内在动机, 从而也会自主地去完成课堂教学中的各项学习任务。另外, 教师还必须要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来设定适宜的课堂教学内容, 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马海旭、姜春香, 2010) 。同时, 还要积极培养、引导、启发学生们的联想能力, 鼓励学生敢于疑问、敢于想象, 并让学生们通过自己主动探索去找出问题的答案。课外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一些演讲比赛、口语竞赛、短剧表演、英语角、经典原声影片赏析等活动, 来进一步加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 从而使得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逐渐成为培养自主学习、提升英语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4) 以网络学习为平台, 积极开展英语自主学习

随着现代网格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以网络为依托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已成为未来英语自主学习的一个趋势。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设定一个或是几个讨论课题并分组进行, 让学生们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地去收集、发现、探究之后, 再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积极, 增强学生们完成任务的信心, 达到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目的。

3 高职院校英语自主学习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1) 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评价。因此, 教师应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进度等进行综合评价。而终结性评价则是对英语学习情况进行的总结性评价, 是在课程结合之后对学生的全面考试, 包括期末的卷面考试及口语考试。因此,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机的融合, 则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评价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刘丰香, 2010) 。

(2) 教师评价结合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只是对学生英语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评价, 如果单以教师评价为基础, 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也将对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效推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学生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和对学生自主学习项目的量化评价。因此, 教师评价的基础之上, 再结合学生评价则会更加客观、真实。

(3) 校内评价结合实践评价

目前, 很多的高职院校都增加了校外实践, 这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因此, 职场环境的语言能力单纯由教师进行相关评价显然不客观, 如将校内教师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则会更加客观、真实。同时, 教师还可以从学生实践评价中所反馈回来的信息, 总结出英语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不足, 并以此来进行教学内容等的调整, 则可进一步优化英语自主学习课程体系。

4 结语

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前, 其英语基础都较薄弱, 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学习压力, 甚至影响其英语学习的效果。因此, 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心,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对学生未来英语学习的全面提高均有极大的帮助。同时, 通过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校内评价结合实践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则对学生英语学习、掌握情况有一个更加可客观的了解, 为教师日后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也同样具有指导、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玲.电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分析[J].海外英语, 2010 (6) .

[2]华维芬.试论英语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定位[J].英语研究, 2001 (3) .

[3]刘丰香.构建高职大学英语多元化考评体系的探讨[J].科教论坛, 2010 (6) .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篇10

一、建立学生互评体系

根据新课改形式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在现有约束标准下,对英语教学形式进行分析,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互评体系对具体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与实践者,反思该标准的意义。教师应在教学中从不同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现有教学方式加以改革。首先要建立学生互评体系,学生互评的形式能让学生对各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学到《Can you play the guitar》你会弹吉他么?在实践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可以采用同类型问答的形式,具体如下:

A:Can you play the erhu?(你会拉二胡么?)

B:Yes,I can.(是的,我会)

A:Do you like the erhu?(你喜欢拉二胡么?)

B:Don't like,My mother let me learn.(不喜欢,我妈让我学的。)

在对话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时,需要对对方的语法进行分析,仔细分析是否存在语病或者发音严重不准的情况。如果存在问题,在问答过程中可以及时纠正。学生互评的形式属于非测试性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主要是以语法和语言应用能力考察为主。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要取长补短,了解其他同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要引起重视,在日常学习中引起重视,避免犯同类错误。

二、教师评价的形式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引导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从当前教学现状入手,考虑到评价形式的具体要求。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强化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评价体系不是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研究,而是需要从教学实际中发现评价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及时对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此外建构有效的评价体系,实际上行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发现具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教材定位、评价格局等。其次要按照评价体系科学性和原则性的要求,形成系统有效的评价模式。而后是拟定评价实施计划,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保证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最后是评价体系的实施,要及时确定有效的操作方案,对评价内容和具体方案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观察和反思。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学到“Where didyou go on vacation”中,为了让学生对go on vacation有明确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自主对句子进行分析,并举出相类似的句子。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教师要选择符合实际要求的描述性评语,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力,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必要时可以采用课堂组织谈论的形式,结合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三、对新课改背景下评价体系改革的反思

新课改标准的实施,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阶段性教学中,需要教师从实际教学现状入手,明确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突破现有教学格局的限制,将具体教学形式落实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引导性的作用,教师必须致力于创新教学实践中,结合“反思”和“合作”教学内容的要求,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就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角色”转型,英语老师要确定自身角色定位,按照强化体系的具体要求,完善英语教学指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改革教学中,实施课程的改革对优化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学习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和实践参与的形式,投入到学习中。外语的应用能力越发明显,在初中教学中需要落实教学体系,发挥评价体系的最大化作用,促进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营造轻松、民主和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扩宽学生学习范围的目的。

四、结束语

基于新课改课程体系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入手,掌握英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对课程改革指标和改革格局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评价系统。根据新课标改革课程的具体化内容,为了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的改变,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提高语言教学效率。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形式是评价体系的重要表现,在阶段性评价过程中,必须灵活应用课程改革模式,突出改革教学的重点,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课程评价体系对强化初中英语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多元化、开放性的英语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践阶段需要以新课改格局为基础,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在本次研究中以新课改背景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如何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作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课程评价体系,初中英语

参考文献

[1]王金凤.浅谈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课程教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145-146.

[2]陈忱,王爱华,李丹梅.中美中学教学评价对比研究——也谈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8):112-114.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篇11

关键词:考核评价 过程考核 企业考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07-01

课程考核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业务水平和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驱动力。构建科学、规范且富有成效的课程考核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对课程考核的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才能获得准确的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背景

2011年,国家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专业在学校领导下,深入贯彻教育部文件,紧张而有序地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教改首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体系进行彻底改革。软件专业联合企业,按照职业的岗位要求,重新序列化出课程内容,并按照工作任务的复杂度,将对应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完整工作过程。每个阶段都先进行相应单门课程的学习,后完成一个综合项目,并结合职业认证考试要求配备阶段性模块综合理论考试,初步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

为了进一步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切实、可行、有效、公平、公開、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案,从而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效,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程体系,构建一个适用、合理、有效、灵活、开放考核体系,让考试不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测,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为学生提供正确引导,让学生查漏补缺,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让考试成为检验学生阶段性成绩的工具、学习提高的节点、学习积极性的驱动力、学习创新的源泉。同时对教学质量形成反馈,进一步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行业认知和专业素养。

3 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

面向岗位需求,结合教改课程体系,将各阶段、各个课程分门别类,按照不同类别课程制定相应课程考核方式和细则。课程考核除了采用传统的学校考评的模式,还将引进企业参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学校考评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能力测评为核心、以过程性考核为重点,以督促学生持续学习提高为目标,面向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注重考核内容的专业化和系统全面。学校考评面向所有课程。

企业参评是从企业引进考评专员参与课程考评。企业考评专员由我专业优秀的毕业生担任,他们了解高职学生的学情,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就想迫切接触企业的心理需求,了解学校的教学模式,并成功实现了学校到企业角色的转变,并在企业有良好的工作业绩,所以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业的各个阶段提供有效指导。该方式适用于课程设计、阶段性综合项目实训课程以及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拟采用网络成果考评、远程答辩考评和现场考评等方式。网络成果考评是基于一套网上考评系统,学生完成阶段性成果或形成创新作品,将作品的综合演示放在网上,企业考评专员根据作品演示和本阶段的教学目标给出评价,并结合职场给予指导;远程答辩是基于网络,实时演示、提问、回答并实时给予评价和指导;现场考评是企业考评专员和学生面对面,通过参与学生的软件产品发布会或观看学生作品展示或者学生的一个周期内的现场工作表现给出评价和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用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成绩替换课程成绩。

按照教学改革的课程体系,将学生所有专业课程分为四类,普通课程类、综合实训课程类、阶段性模块课程理论综合考核类,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类。本论文仅限于研究前三类课程考核方案,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不在该论文研究范围内。

各类课程考核方案研究。(1)普通课程类考核研究。普通课程由平时考核、重点章节考核、综合设计三个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组成。平时成绩主要从考勤、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及课堂表现方面进行细化考核;重点章节考核是对各个重点章节进行过程考核;综合设计部分要求学生按照题目或者根据兴趣完成一个小作品,然后将作品演示及功能简介放在网上,由老师和企业考评专员组成评定团,并根据本课程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评分或评定等级。

部分专业课程可以用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成绩来置换。

(2)综合实训课程类考核研究。综合实训课程是每个阶段的模块学习结束后,结合行业能力要求,为学生定制的阶段性实训项目或工作项目。由平时考核、项目成绩和项目发布三个部分按照不同比例构成。平时考核包括考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团队合作、沟通、创新思维等方面;项目成绩由教师从项目功能实现、代码编写规范性、项目架构、用户界面等方面按照一定比例考评,项目发布成绩是学生将课程作品上传到网上,由企业考评专员评定成绩。

(3)阶段性模块课程理论考核。阶段性模块课程理论综合考核是防止漏掉交叉课程知识点,提高学生扎实的理论专业基础,让学生逐步过渡到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而设置的。该部分强调理论综合性,拟采用在线考试系统进行考试,考试结束即得到个人考试成绩。

4 结语

基于现行的教改课程体系,采用校内考评、企业考评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过程考核和岗位能力考核,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加大了学校和企业的融合,进一步深化了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龙伟.渐行渐近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1(4):1-3.

[2]周广林,刘凤臣,韩鹏,等.深化考试改革,培养应用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2):158-160.

[3]杨正校,郑广成.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方案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0(6):67-69.

[4]李家林.高职教育课程考试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43-47.

[5]陈平生,陈兰生.基于“一专多能”型高职计算机专业[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27,40-41.

在线课程设计评价体系探究 篇12

在线课程顾名思义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络的远程教育策略, 这种新兴的教学策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为远程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在线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是同时也给在线课程的设计者带来了很多问题, 例如:在线课程是否能像传统授课方式那样生动, 能否全面灵活的把课程内容传授给学习者, 能否很好的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考核学习效果。这些问题直接决定了在线课程的设计能否满足教学要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就通过几个关键问题对在线课程设计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论述。

2 在线课程评价的关键要素

2.1 开发技术的可行性

技术问题是设计者在课程设计初期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我们都希望设计的在线课程能够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和功能, 让其更加接近传统的面授课程的生动灵活的效果, 但是很多时候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种愿望的实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今年来Web2.0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能够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一门课程是否适合设计成在线课程, 以及如何设计这个在线课程成为设计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设计一个功能强大的课程固然是好的, 但是如果开发成本太高, 周期过长就会影响课程的时效性, 也失去了课程本身的意义;如果课程功能过于简单, 也就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 在线课程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如何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是在线课程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 既要课程满足教学要求又不能在课程设计阶段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以及时间。

2.2 界面的友好程度

对于评价一门在线课程是否符合教学要求, 就不能不考虑它的应用性。所谓应用性主要是指在线课程的操作是否简单方便, 以及界面是否友好等方面。

在线课程的应用者是面向教师和广大学员, 很多用户可能不是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者, 甚至有些学员可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 因此对于课程的操作可以说是越简单越有效也就越能够让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在线课程的使用方法。过于复杂的操作界面可能会给很多学习者带来不少的困惑甚至会导致这些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因此一门优秀的在线课程应该是将复杂的教学环节和功能融入到简单的操作界面之中。

一般来说, 在线课程的界面应该区别于普通的网页的界面, 它的界面以简单、清晰、素雅为主要风格。另外在线课程页面的结构也不宜过于负载, 一般控制在3级目录以下即可, 如果目录太多导致页面之间的跳转复杂就会给学习者带来一种结构混乱的错觉, 让学生很难系统而连贯的完成教学环节。因此对于一门在线课程而言, 界面是否简介合适易于操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要素。

2.3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在线课程的关键, 也是评价一个在线课程的主要指标。评价一门在线课程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是看其能否满足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线课程设计初期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详细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 并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在线的教学环节。

另外, 教学环节是否完整也是评价在线课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一门在线课程, 它的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教学媒体类型的完整。在线课程中应该包括多种媒体, 例如, 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一门在线课程要尽可能全面的包含这些媒体形式, 因为不同的媒体形式能够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同时丰富的教学形式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步骤的完整性。虽然在线课程和传统的教学步骤有所不同, 但是关键的教学步骤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课程测验、期末考试等等, 因此完整的教学步骤应该是包含有这些环节的内容。总体来说一个完整的在线课程的教学步骤应该包括: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知识系统讲解、课程重点难点精讲、阶段性测验、总结性测验、成绩评定等等, 个别课程还应该加入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环节。

需要强调的是, 单独依靠任何一门在线课程都不可能完全的、百分百的实现教学目标, 因为这里还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因此, 评价一门优秀的在线课程的教学环节应该是在现有资源配备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目标。

3 获得反馈和评价的方法

3.1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是获得反馈和评价的常规方法, 传统的评价体系通常使用这种工具, 但是这种方式相较于其他方式的最大缺点就是调查周期较长, 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到反馈的信息的统计整理最后得出调查结果通常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因此, 针对网上课程设计一般不推荐采用这种方式。

3.2 访谈

访谈是一种比较直接获得调查信息的形式, 但是这种方式不可能针对大多数调查对象展开, 只能从调查对象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个体或人群进行调查。这样势必对调查结果会产生一些影响, 使得调查的结论有所偏差。

3.3 在线问卷

在线问卷形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获取反馈的方式, 这种方式对大量的和分散的群体进行调查比较迅速和实用。尤其对于网络课程的在线问卷, 即节省了人力物力, 又也节省了学员进行调查的时间。同时, 在线问卷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随时的统计问卷数据, 获得详细的数据分析图表, 为课程评价提供有力依据。在线问卷可以放在课程结束部分进行, 让学生在通过整个网络课程的学习之后从他们的角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在线问卷的问题不易过多, 最好采用单选或者多选题的形式。单纯的在线问卷可能无法全面的反映出课程的问题, 因此最好采用类似意见反馈信箱的形式配合在线问卷调查, 这样可以使对课程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4 总结

综上所诉, 对于在线课程的质量评价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体系, 一个符合在线课程特点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得在线课程不断的优化, 使其更加适应远程教育和在职学生的需求。这一新的评价体系要适应在线课程的几个主要特点, 即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动态性、协作性、自主性、多维性、多元化、非线性、整合性[1]等等。只有结合网络课程这些这些特点设计出的评价体系才能切实反应该网络课程是否符合教学要求, 是否能够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教学环境。在这个评价体系的推动下网络课程才可以不断的完善、更新, 向着更加适合远程教育教学的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学理念的发展, 远程教育在数字化教学环境和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研究都有了一定的进展。而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网上学习的参与度、如何提高网上教学效果、如何促进学生网上学习真正发生等问题逐渐成为网上课程设计者的探究方向。本文将结合在线课程设计的特点, 简单介绍一下笔者对于在线课程评价体系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在线课程,评价体系,远程教育

参考文献

[1]骆雪超, 项聪.网络课程的特性、构建原则及其构建模式探讨.计算机教育, 2004 (1) .

[2]张胤.基子网络的课程抉择与实施模式探讨.惟存教育网站:WWW.being.org.cn

上一篇:中小型环保企业论文下一篇:班级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