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评价体系论文

2024-08-01

新课程评价体系论文(精选12篇)

新课程评价体系论文 篇1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各学科都是用同一张评价表评价课堂教学, 没有学科特色, 因此, 很难真正促进学科教学的提高。而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评课者对新课程评价标准认识的偏颇或肤浅, 导致课堂教学评价出现许多新的形式主义。如教学中预设大量缺少价值的问题, 学生们回答问题争先恐后, 对答如流, 热闹非凡, 就被认为是积极地参与学习, 发挥了主体作用;把学生原有的秧田式座位改变为圆圈式、小组式, 就被认为是分组教学, 合作学习, 师生互动;无论是何种课型和什么教学内容, 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多媒体设备, 出现了几张代替板书的课件或教学流程图, 就被认为是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启学生的智慧……因此, 对高中课堂教学重新定位思考, 尤其是怎样评价课堂教学, 评价的方法与标准是什么, 就成为目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 统一、和谐的评价指导思想尚未形成

教育者都希望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评价, 然而, 在实际测评中往往会因对评价目的的错误理解, 导致评价指导思想的偏颇。

(1) 评价重鉴定轻提高

现行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是给教师进行等级评定。虽然可以为管理者对教师作出聘任、提升、增薪等决策提供证据, 但是, 由于它忽视教师心理与生理的反应, 忽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 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可和支持。所以, 在促进师生发展和改进教学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2) 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课堂教学评价中, 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种以预设的教育目标为基准, 对被评价者达到目标的程度, 即最终取得的成绩进行的评价, 忽视了学生、教师的情感, 忽视了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行为。因此, 它很难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效之间的相关因素作出正确的分析, 也就难以实现改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2. 评价体系与新课程实施不相适应

我国的中小学课堂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袭传统, 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而且长期借鉴学习领域的有关研究成果改进评价实践, 或简单地套用国外理论, 食洋不化, 难以与新课程的实施相适应。评价体系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忽视评价的具体功能

不同的学科课程和教学内容对教学评价的指标建立有不同的要求。数学、物理相对抽象, 政治理论性强, 化学比较强调实践。不同的课程所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同,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不仅抹杀了学科的特点, 导致评价的信度降低, 而且用相同的评价表去评价不同学科的教师, 即使分数一样, 也很难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 使评价的效度大打折扣。

(2) 阻碍大胆的创新尝试

新课程实施以来, 大量实践性、研究性课程涌现出来。对此, 教师在不断地适应、调整, 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 形成了许多新的课型。在这个探索和试验过程中, 出现不尽人意、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很正常的。在面对评价时, 教师是承担着很大风险的。若不考虑这些因素, 一味地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 将大大挫伤教师的创新热情, 不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

(3) 指标体系过于空泛

很多学校的评价表都是沿用已有的、或借用其他学校的, 并没有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进行相关的修改。另外, 评价指标体系中有的项目显得空泛, 难以准确评定打分, 过多的定性描述, 如“为人师表”、“治学严谨”、“锐意改革”等主观成分, 给评价者的打分或教师的整改都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地具体化和数量化, 对于空泛的项目或者用更加细化的项目去代替, 或者索性取消[1]。

(4) 不利于个性的发展

对比新课程的理念, 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依然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 很少关注是否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评价的过于“客观化”, 也很难反映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刻板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挥, 很难体现“人情味”。这是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的软肋。

3. 评价的可操作性程度不高

当前, 在各高中大都试行了课堂教学评价, 但是, 评价大都不容易规范操作。首先, 进行评价, 要有一个评价目标结构, 这一结构可以由多级目标构成, 内在联系清晰准确。但是, 评价时可参考的往往只有一级目标, 实施难度很大。其次, 评价指标模糊、烦琐, 用不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 也削弱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 造成评价结论的不一致。再次, 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局限也大大限制了评价的操作[2]。

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 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发展, 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评价应以尊重被评对象为前提, 评价主体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并注重主体间的沟通。在进行定量评价时, 要注重考察对概念的理解、思想方法的掌握、思考的深度, 以及建模的能力等。在定性评价时应采用激励性语言全面客观地表述真实情况和改进的建议。此外, 还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评价中的应用。总之, 评价应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 努力使每一个被评者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有效促进他们的发展。

(2) 全面性原则

制约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 如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环境等, 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在进行评价时, 必须从实际出发, 将主观与客观、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相区别, 综合考虑各个因素, 科学制定较为具体全面的标准 (既包含学习结果的评价, 又包含能力技能、情感态度、思想道德等过程评价) 。同时, 在评价过程中, 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反应, 真正实现客观地评价。

(3) 明确性原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教学目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上提出的依据也是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评价要遵循的明确性原则, 就是根据学科教学的要求和教学的目的要求, 明确评价的目的和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 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在教学活动之前让所有的参与者都了解和掌握, 这样才能使评价公正、公平。

(4) 指导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促进教学相长的一种手段, 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反馈, 对教育教学进行指导, 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指导是评价的继续和发展, 是将评价进行整合提炼, 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进而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指引方向, 而后再次对课堂教学评价, 形成指导——评价——指导的良性循环结构, 实现教学、反思、改进的不断发展。

2. 高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

中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一个综合的、多因素、多准则的复杂问题。本研究根据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结合本人对当前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把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和基本影响因素归结为两大方面、七个因素共计26个评价指标。具体包括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两大方面。借助于数学模型将相应的指标量化, 实现评价操作的简便、快捷。

高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见表1。

(1) 属于教师的主要影响因素解释

A1: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一种教学思想、教育观念, 是认定和追求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

A2:教学素养。教学素养是教师在长期的特定环境——课堂教学中, 对教学过程拥有的体验与思维模式, 及通过不断实践、反思而形成的修养。具体包括教学时间掌控、技术能力、教材的掌握程度、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专业知识的掌握、课堂组织等方面。

A3: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遵循教学规律和美学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素养和行为[3]。主要有教学思路、教学语言、学法指导、教学互动等方面。

A4: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由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各种精神因素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 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 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行为的基础。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行为, 包括教学风格、理论与实践结合、生成新资源等。

(2) 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解释

B1:学习常规。学习常规是指学生在正常情况下, 在长期学习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有效的学习准则和行为规范。主要有学习方法、课堂积累等方面。

B2: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着教学工作而形成的动态环境。它反映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状态。主要包括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课堂交流的充分程度、上课的自我求知欲等。

B3:学习效果。学习效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学习知识、技能, 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状况, 也是指学习知识、技能、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状况在所处环境、群体中的次位情况[4]。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与创新、审美情趣等方面。

(3) 权重的计算方法

由于各层的因素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作用, 故而需要对各指标赋予具体的权重。通常有专家赋值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期望值优化法等赋予权重的方法。本文将运用德尔菲法给主导因素权重进行赋值。由于层次分析法是将专家的经验与数学方法结合起来, 在建立矩阵过程中直接使用两两比较法,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5], 故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各层指标权重为:

W={0.65, 0.35};W1={0.302, 0.301, 0.234, 0.163};

W11={0.648, 0.230, 0.122};

W12={0.113, 0.216, 0.153, 0.145, 0.122, 0.153, 0.098};

W13={0.328, 0.215, 0.203, 0.254};

W14={0.286, 0.436, 0.278};

W2={0.202, 0.344, 0.454};W21={0.435, 0.565};

W22={0.348, 0.330, 0.322};

W23={0.328, 0.215, 0.203, 0.254}。

其中W向量为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W1、W2向量为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 Wij (i=1, 2;j=1……4) 为三级指标对二级指标的权重, 且所有的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 都有CR<0.1。

三、反思

1. 评价体系的评价课型较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目的和内容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课型。对于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而本研究的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新授课而言, 对其他课型如复习课、展示课、研究课等的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应用时一些指标和模块也要作相应的调整。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制定不同的评价维度和标准是本研究进一步需要考虑的。

2. 评价标准体系的适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本研究是在研究大量文献和一线教学人员参与中形成的, 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对研究的借鉴作用也很大。但是, 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参与其中又产生作用的还包括学生家长、社会舆论等因素。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如何聆听他们的声音、考虑他们的意见, 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关注和研究。此外,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评价体系标准只在小范围内使用和反馈, 因此, 很难保证十分全面, 只能说本研究在宏观上可以保证科学性和合理性。

3. 评价标准体系还缺乏课例指导

评价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到最有效、最合理的教学方式。虽然教学无定法, 但是好的教学课例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成长, 也能够帮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管理者和评价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针对学校和学生的自身特点, 创造性地使用课例, 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对于适合本研究的支撑课例并没有涉及, 好的课例将是学校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支撑。

总之, 随着课程改革实施的深入, 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越来越科学合理、简化明了,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这个过程, 也必将随着教学理论、评价理论的发展而发展。我们也必将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蓝锐彬, 戴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探索.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4) .

[2]周立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有的价值取向.江苏教育, 2005 (11) .

[3]何庄, 王德清.关于教学艺术概念的理论反思.教学与管理, 2007 (3) .

[4]孙玉香.对教师教学情感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与思考.辽宁教育研究, 2003 (11) .

[5]王孝玲.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新课程评价体系论文 篇2

价体系构建》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深刻影响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本文就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占主体地位的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以及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主要优点和局限性。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组成要素,设置了若干评价指标,尝试构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发生变化,而且会影响教与学的评价产生深刻的变革。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与学的评价能否取得根本性突破,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现在我们更多地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其实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也不应忽视。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具有教育性、操作性、创造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因此,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尤为重要。

1、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探析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将教学评价划分了许多种类型。课堂教学评价,依据其评价所使用工具的不同,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对于这两种评价方法的分析探讨有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课堂教学行为和传统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

1.1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所谓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是指评价者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是由详细的评价项目、评价指标,或评价标准和权重、等级、分数构成。其主要特征是把复杂的、动态的课堂教学有机系统分解为细微的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分配等级和权重,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甄别、分级,为教师的评价提供依据。

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有操作性强、简便易行,易于量化,便于区分的显著优点,因此在实践中被广泛的应用。但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并非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优秀教师各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当我们用同一不变的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师教学的差异性,扼杀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限制了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

1.2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指评价者通过少数的评价指标或题目,对教学活动作出评价并描述被评者行为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的结果是描述性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有利于被评者教学行为的改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符合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的主旨,即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朝着新课程改革所要求方向转变。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评说,却不会用用固定不变的评价指标去约束,注重课堂教学的独特性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这就为教师创造性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也有其局限性。由于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评价者在进行评价活动时往往掺杂自己的主观偏见,从而造成评价的片面性,而且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相对要复杂的多,评价结果也不利于整理,区分性差,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不利于进行教学评优、教师考核与奖惩。

1.3在实施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应将结构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有机结合在新课程教学评价中,我们应该意识到,好的课堂教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我们在进行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时,评价量表中既要有共性的评价指标,也要有个性的评价指标。更为重要的是: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指标设计应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新课程的教学观以及新课程实验的经验,设计教学评价指标。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应将两种评价方法有机的结合,这样既可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甄别、区分和规范,也可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提供有理有据的反馈信息,鼓励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

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确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因此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继承传统的评价指标构成,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六项内容为评价的基本指标,为更好的把握各基本指标,分别在各基本指标下分解出若干次级评价指标。2.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新课程标准以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不仅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评价指标时,应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要求,在把握高中阶

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教学目标。

2.2教学效果

依据在上述教学目标部分中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时,也应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二,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的培养;第三,完成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培养的统一。

2.3教学内容

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评价包括三个基本指标:

一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二是正确的理解教材,教学内容系统准确。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深入钻研,深刻理解,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整体把握准确,无知识性错误出现。三是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把握准确,讲述透彻。教学内容处理科学、适量,难度合理,学习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料充足,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研究,猜测,推理,验证,讨论等教学活动。

2.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设计是教师通过怎样的方式或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学方法的选取应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使学生们更加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促使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的丰富着现代课堂教学活动。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应该结合地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利用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形态形象模拟的生动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从而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对于传统常规媒体的使用也有待于强化,不容忽略。教师应权衡传统教学媒体与电化教学媒体两种媒体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使用准确熟练。

教师无论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说到底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都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因素,避免华而不实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学习方法对学生有启发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动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注重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

2.5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需的素质。

对于教学组织的评价,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即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合理,新旧知识、每节内容的各个环节连贯衔接,时间分配合理。其次就是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方面。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甚至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新定位,即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当学习引导的主体,从而突出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是否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讨论,自立自主地进行课程学习。再次就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时应注重提问的艺术。教师提问应具有艺术性,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最后一点就是课堂活动的组织,主要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畅通,互动保持同步,课堂气氛活跃。对于课堂气氛的调控可以充分展现一名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2.6教师素质

这里所谓的教师素质可以认为是一种狭隘意义上的教师素质,可以说是作为一名地理

教师其自身的素养,是教师对其教学基本功的修炼也包括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二是教师具有亲和力,师生感情融洽;三是地理知识丰富,表达能力强。

2.7评语

为了突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特色和教师的风格,依据开放性评价方法的有关内容,在上述评价体系之外设立一项评语栏。在评语栏中为每位评价者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包括优、缺点)是什么?

二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最突出的风格是什么?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需要评价者依据相关课堂教学、教育理论和对教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并根据自己听课的亲身感受对评价者的教学活动做出尽量客观的评价,给出评语。

综合上述内容,可得出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妙挺,新课程观念下的课时教学目标,《地理教学》,2005.2

2、南纪稳,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与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探析,《教育科学研究》,2005.2

3、苏庆华,素质教育形式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学地理教学

参考》,2004.9

4、韩梅,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构建,《中学生物学》,2006.4 5、蔡宝来 车伟艳,英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2008.1

新课程评价体系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教学改革;数学素质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业已不是机械的、乏味的文本,而是一种充满乐趣、探究的开放性学习活动。课堂知识的练习和巩固虽然是作业的主要内容,但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值观也很重要,并且要融入到作业的评价体系。完成作业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再体验,知识的再巩固,它应该是愉悦的,充满乐趣的。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要以情感为基点,为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而服务。

一、积极评价,帮助小学生建立自信

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作业评价中“一刀切”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无法顾及不同孩子的认知需求,同时也阻碍了小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因素中,赞赏动机则是普通的,但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动机。因此我们作业评价要由纠错型向赞赏型转变,及时发现小学生每一个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与表扬。小学生学习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传统纠错型的评价中,小学生永远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缺点,即使考了优秀,仍然在苦苦反思为什么没拿100分。例如:我曾在一个数学小测考了88分的学生的试卷分析中看到这样几句反思,她说:我虽然考了88,但离98分还很远,离满分更遥不可及。当时我不知道我们教师们看到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是雀跃还是沉思。但无论怎样,让学生长时间地沉浸在压抑的阴影中,决不是对小学生尊重的方式。为此,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通过“超市型”作业,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孩子自主选择,给他们作业的“选择权”,实现积极有效地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帮助小学生建立自信,进而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设计了一个三星级,的作业。一星级: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0cm2,它的高是6cm,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cm3?二星级:一个正方体的面积是150 cm2,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 )cm3?三星级:一个长方体的底面周长为16cm的正方形,它的表面积是80 cm2,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3?小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知识情况和能力选择三种不同级别题去做,使不同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这时小学生会充满自信,对问题解决充满信心。进而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小学生的作业进行积极评价,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建立自信。

二、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由甄别转向激励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小学生课堂学习进行有效了解,激励小学生高效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因此,我们要改变单一、枯燥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多样化作业评价体系。对小学生作业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小学生作业的正确率,更要关注他们的现有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构建信心。新课改下,我们要转变单一、机械地作业评价方法,变无情的“×”为在小学生做错的题目下面轻轻地画一道线,或做一个标记,小学生下次交作业时,如果正确了再打“√ ”,这样既保护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关注了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此外,小学生的作业情况可以和小学生的成长档案结合起来,做正确一次作业,就在小学生的成长档案上印一个小红花,10个小红花换成一个小红旗,并进行全班表扬。这种激励的评价方法,不仅关注了小学生做作业的结果,更关注了他们做作业的过程。

三、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的,老师是平等中的一员。这一新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把小学生的地位提到主体地位的高度。作业评价中,教师就不仅要注重对小学生的自身评价,还要注意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评和他评,也就是通过自己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另外,我们还可以增设逆向评价和家长评价。逆向评价就是在作业后设计了“学生反馈”栏目,供小学生对老师的作业设计和评价等进行及时的反馈,同时又为师生的有效互动创设了一个平台;家长评价就是让家长也参与到作业批改和评价中来,时间上可以根据家长时间灵活安排,视家长的情况而定。由此,我们小学数学作业能够形成民主多向的作业评价体系。新时期小学数学作业的教育价值不可小觑,在新课改指导下的小学数学作业的安排和评价,不仅要服务于课堂新知的巩固,更要有助于小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新知的传授,更要重视巩固练习,重视作业的布置和评价,使小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与升华,并使学习能力在作业中构建,创新思维在作业中得以有效培养。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业已不是简单机械的、乏味的文本,而是一种充满乐趣、探究的开放性学习活动。课堂知识的练习和巩固虽然是作业的主要内容,但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很重要的,并且要有效融入到作业的评价体系。完成作业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再体验,知识的再巩固,它应该是愉悦的,充满乐趣的。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一定要坚持以情感、价值观为基点,为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作业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评价体系论文 篇4

(一) 评价目标的多元性。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 而新的地理课程学习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要求教师在重视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 重视情感与思维的评价, 地理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要重视学生价值观念、思考方式、思维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发展学生潜能,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二) 评价功能的发展性。

传统的地理课程学习评价过分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 伤害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影响了他们良好个性的发展。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评价重视激励与发展功能的评价, 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学习活动。在教学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 特别是学习上的“差生”, 教师更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让他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 评价机制的过程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提出“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结合”, 要求地理教师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 淡化考试分数。教学活动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参与、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学习应用。教师通过民主、合作、生动、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了解学生地理知识理解的程度, 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技能以及学习运用的方法, 细心观察学生学习的态度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和价值观, 对学生对待成败的心理、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健康地成长。

(四)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地理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差异性以及评价方式适应的不同范围, 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地理学习评价有多种, 如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达标程度的评价,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的评价,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现与发展状况的评价等。教师应根据评价目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创造性地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地理学习评价工作。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 不能简单、直接地评价它, 因为它属于内在个人品质, 存在于每个学生思想意识的深处, 教师很难觉察它。为了客观综合评价它, 就需要教师从多种途径进行评价, 教师在对学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表现出的行为进行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采用调查分析法作进一步综合评价。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测试、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以及家访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 (人教版) 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的“自学园地”时, 可让学生阅读113页第3题的有关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认识材料, 课后收集一些相关的数据与资料, 选择其中一个观点, 写一篇论文, 然后在班上进行辩护与反驳。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论文, 了解学生对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在学生开展辩论会时, 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 让学生明晰与深化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

总之, 针对不同的地理评价目标, 教师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可采用一些新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在不断进行探索、反思、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评价方法, 形成科学的地理学习评价体系。

地理课程评价是地理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出现, 新一轮的地理学习评价体系就要做出相应的转变。只有这样, 地理课程改革才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堂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堂[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新课程评价体系论文 篇5

[关键词]分流培养模式;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

1分流培养模式与课程成绩评价研究现状

新课程评价体系论文 篇6

【关键词】课程评价体系 内涵 理解

新课标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认为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要理解新课改标准中课程和评价概念,弄清什么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体系内涵如何理解?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重要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才能促进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完成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课程概念和评价概念

什么是课程?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课程评价中的评价就是指通过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综合,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判断处理过程,最终得出一个有逻辑性的结论。

二、课程评价的内涵

作为新课改中的课程评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课程评价”就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课程进行全方位评定的过程。

广义的“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评价者系统地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信息资料,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其含义有三:一是课程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二是评价对象的范围既包括课程计划本身,也包括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学校,还包括课程活动的结果,即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三是课程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它既可以是定量的方法也可以是定性的方法。本文所指课程评价的内涵就是指广义的课程评价。

三、新课程评价体系内涵的理解

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对课程评价体系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课程评价的目的。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检查,更在于诊断和促进发展。在于一方面突出课程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评价教师工作业绩,激发教师内在的发展动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二是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三是课程评价体系的分类。根据课程评价的目的和功能进行分类,课程评价体系可分为发展性评价体系(主要起诊断、激励、导向作用)、水平性评价体系(主要是监控与比较,用绝对的、外在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被评价者)、选拔性评价体系(起甄别、比较作用,其比较方式与水平性评价的标准不同)。新课改标准对课程评价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四是课程评价体系的内容。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的对象内容:第一,新的学生评价:传统学生评价是对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的发展变化的评价,新的学生评价对传统学生评价的缺陷进行了改进,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评价的最终目的。第二,新的教师评价:是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以及教师的工作现实和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其基本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效应。第三,新的课堂评价:新的课堂评价坚持为发展而评价的主导思想,采取多元评价方式,以评价发展性课堂教学。

五是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要从单向转为多向,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呈现出有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由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采用诸如档案袋评价、情景测验、开放性考试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建立由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采用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的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以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六是课程评价体系的标准。评价的标准是评价进行的依据,课程评价体系就是将表征课程特征的各个指标与评价标准相比较,从而对课程做出整体的价值判断。新课改标准把“评价内容综合化”作为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不但要考虑到评价对象发展的水平,还要考虑到其发展的过程及未来发展的可能。这样才能使课程评价内容涵盖教师、学生个性素质的各个领域,才能真实的反映评价对象的原貌,使课程评价不失真,达到课程评价的目的。

七是评价成果应用。评价成果是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以一定的标准对被评价者的行为进行判断做出的结论。主要应用于为被评价者的发展提供丰富、有针对性的改进信息,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每一位被评价者都要依据自身的情况,借鉴评价成果中提出的改进建议,进行反思总结,制订出促进自身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改进计划,促进被评价者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自强,李晚会.《新课程评价体系的解读与反思》.《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 河南大学.《第八章课程评价》.《河南大学教案 (修订版、教科院版)》

[3] 苏辛.《课程评价》(《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第9期卷首)

作者简介:

新课程评价体系论文 篇7

新课程改革提出《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之“阶段目标”中, 所制定的多个评价标准为师生提供评价依据。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确定共同的评价目标之后, 经教研组集体商讨后留存档案, 档案中收集不同时段 (平时、期中、期末、假期) 乃至课堂上的儿童绘画过程。除收集整理儿童“优秀”的资料, 还要收集儿童发展“不足”的有关资料, 帮助儿童确定未来发展基线。在实践基础上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导向性、尊重性原则:教育评价应当为学生指明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努力方向。教育评价是建立在儿童人格尊严基础上的评价。

(2) 激励性、过程性原则:教师在评价中的激励, 会使学生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促进教学, 使师生双方受益。

(3) 差异性、参与性原则:儿童在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思想感情、个性特长上具有差别, 评价因人而异, 激励人人参与。

(4) 自主、平等、合作、协商原则: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内容和方法是在儿童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中产生的, 他们是教学评价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主体。

(5) 真实、宽容、促进、发展原则:在教师评价和儿童互评, 儿童自评过程中, 使评价结果接近于儿童的真实水平, 在表现欠佳时宽容, 在困难时帮扶, 在精神上鼓励, 促进儿童发展。

新课程标准条件下的评价更注重教学活动中儿童的综合表现。把“表现性”评价贯穿于绘画教学全过程, 采取以平时绘画成绩为主, 期末总评为辅的评价方法, 从审美参与、绘画技能 (色彩、造型、构图等等) 、感情、创意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个目标领域来评价儿童绘画成绩。重视儿童以个人和集体的身份参与评价, 就《巧用对称形》一课评析:

A.在学生分组绘画之前, 出示评价标准, 征求学生意见之后, 依据评价标准, 儿童自由结合, 组成学习小组。

B.完成全部学习活动后, 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 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1) 各组在教师的协助下制定本课统一的评价标准, 作为评价依据。

(2) 个人评:教师统筹后, 由组长安排组员按既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对学生所达到的目标进行逐条分析, 例如:一位同学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我利用剪对称形制作小挂帘, 对它进行绘画装饰时, 我用冷暖色搭配使它色彩显得鲜艳, 因为我设计的是各种各样的造型, 没有同学和我的一样, 所以, 我认为自己创意新颖独特, 再加上所有的小树都是用对称的图案来装饰的, 所以, 我认为自己做得很成功”。

(3) 小组评:各组评价标准汇集在一起, 制定综合评价标准, 凭借过程中的小组“表现”, 各组自主申报“优胜队”, 其他组对申报“优胜组”的综合情况予以评价。例如, 一组经过组员的讨论后, 评价道:“我们组在设计过程中, 能互相团结;不仅把对称形的装饰手法应用到了作业中, 而且设计创造的小动物造型新颖独特。我们组一致要求申报优胜队”。另一组说:“他们组没能做到人人动手, 是情有可原的, 我们同意他们组评为优胜队”。

(4) 综合评:获得优胜组由教师给组长发四枚奖章, 再由组长发给表现优秀的组员, 获得奖励的儿童将“奖励记录”收藏在成长记录袋中。

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环节的终结, 还是下一个环节的起点, 从发展的角度看, 对上一个教学环节的评价, 其实是激发学生下一次绘画学习的动力。前一次的成功和失败都将成为下一次创作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之下, 鼓励教师用良好的评价态度促进儿童自信、自尊, 教师用人文性评价激励儿童不断“成长”, 良好的评价态度会促使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

新课程观念指引下的第二课堂教学评价中, 教师常用些新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儿童。例如王凌老师手里拿着相机, 随时对表现好的同学作品用数码相机进行拍摄, 保存在电脑中, 积攒到一定数量后, 刻成光盘后交给家长, 引导家长对儿童绘画加以欣赏和评价。如:杨菁雯的作品因此经常得到爸爸、妈妈、奶奶和姑姑的好评, 在周围的鼓励和激励中, 绘画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二课堂评价适合那些对绘画学习具有特别浓厚兴趣的儿童, 教师可以用深刻而理性的评价态度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因为这些孩子本身的基础和功底较好, 教师要依据儿童具体的学习需要来调整自己的评价角度, 以适应不同层次儿童发展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评价主体, 评价方法和功能, 在档案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 它指明儿童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师的评价策略和方法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针对小学美术作业的成绩评价, 设置相对模糊的“等级制”, 在给儿童的美术作业进行等级评定时, 一般使用“优、良、中、再努力”。适时收集材料组成档案, 形成综合档案袋评价。作为发展性评价实践材料汇集的单元, 档案袋为我们了解儿童绘画过程提供了比较详实的记录。我收集了3个典型的档案袋加以分析:杨硕、张朝晖、赵凯如三名同学的档案材料:

a.一年级至六年级的教材:由于存放不便, 教师象征性地保留了一本教材。

b.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三名同学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优秀的作品被保存得很好, 有教师的批语, 拓印的五角星或等级评价。

c.在课堂上的表现好, 拿到的星型奖章———奖章是老师利用身边的材料亲手制作的。

d.在校外校内绘画竞赛活动中获奖的证书复印件。

e.教师评价卡:教师的评价卡上记录教师对孩子的激励, 其中一年级评语还注有汉语拼音。

f.自评表格:自评表格是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自己的自我评价, 用“★”表示。

g.问卷评价表:教师对儿童的审美取向进行问卷测评, 附有教师的分析和总结。

h.期末记分册:期末记分册记录了儿童整个学期的学习状况, 用“★”表示。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发展性评价调研中, 看到教师在评价中不再使用传统定性“差”等级来评价儿童, 取而代之的是人文性评价“再努力”。教师评价中鼓励大于批评, 夸奖多于贬损, 罗恩菲德认为“成长的激励”是儿童绘画评量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理论体系重视对儿童学习的个性潜能开发, 其实践意义在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在儿童绘画教育评价过程中, 提出“兴趣”是视觉学习评价的首要条件。在儿童审美评价与道德评价的双重标准体系中, 以儿童视觉为中心的审美评价和以儿童视觉趣味为中心的道德评价才是全面、科学的评价。新课程标准为绘画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发展性评价方案以儿童的未来发展为本, 以儿童的成长为中心, 把“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孩子”作为评价的根本价值取向, 让儿童持续终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M].教育部.北京.2001 (7)

[2].R.M.迦涅著.《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第1版.第297-306

[3].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第1版

[4].李雁冰著.《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第1版

新课程评价体系论文 篇8

在欧洲, 欧盟要求其成员国公民至少掌握一门其他成员国的语言;在亚洲, 新加坡已提出要成为一个全民双语国家。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我国的外语教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学生的外语水平提高较快。但与世界上外语教学水平较高与发展较快的国家相比, 我国在外语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实验方面相对滞后, 致使目前大部分学校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与单一。相当多的教师作了各种改革的尝试, 由于缺乏对外语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深入研究, 不少改革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的探讨上, 以至于一些英语课表面上花样很多, 场面十分热闹, 却忽视了自觉地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从根本上改革外语课堂教学的模式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为了彻底改变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现象, 全面开展了新课程的教育改革。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 教师对学生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自古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而学生则不敢也不能对其师进行指点评说。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学生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价, 教师则没有了那种绝对主观评价评论学生的权力, 而是转变成为客观而科学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它具有全面性、社会性、未来性、创造性等特征。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我们一定要本着“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普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好坏, 不再仅仅是看分数的高低, 而应该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

以往的评价观, 对于学生来说, 则是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 而很少关注学生在获得这一成绩的过程中其学习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等总体状况, 以至于只把学生分为了三六九等。我们再不能以旧式的方法, 即一张卷子定终身了, 而应从多方面入手来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等级。单纯片面地从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是不公平的。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应从不同方面、不同表现来综合评价。学生阶段是人生的一个成长阶。是成长, 就会有变化, 因此应用形成性的评价来评价学生。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滴的进步, 并以此来评价学生。要注重学生的原有水平与现有水平的变化, 看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多少, 要多注重过程, 而不是只注重结果。

评价是必要的, 但评价需要改革, 尤其是对非选拔性考试的改革。非选拔性考试是对学生阶段性知识水平评价的一种必要手段。通过检测, 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情况后, 才能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但评价的方法不当就会适得其反。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一门或几门学科的成绩, 或者是某一方面的能力是比较突出的。教师针对学生某一学科的优异成绩和某一方面能力的突出表现给予正面的评价, 引导、激励他们, 那么相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学生的评价, 在考虑量化成绩, 进行选拔的同时, 更要将评价的功能从选拔转向促进和发展, 而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方面。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等终身受益的角度。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东西, 随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对学生的评价中当然也要注意这些方面的评价。总之, 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 应从多角度去评价一个人, 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最公平客观的。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论告诉人们, 人的智力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它包括言语、逻辑、人际等九种智力。因此, 我们必须知道, 学生们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做的工作, 不是缩短好与坏的距离, 而是使差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而好的学生则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 教师必须在思想中摒弃“差生”这一概念, 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的闪光之处, 并要善于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对于每一个学生, 教师都不要预先给出终身的评判, 成功的教师应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感受到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美好与实实在在的收获。

每个学校应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差别来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考试评价制度。对于不同级别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评价, 都要以个人为标准, 要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千万不能通过片面的评价, 使一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人为地制造了一批失败者。英语教学更应如此。对于一门外语来说, 听说读写齐头并进是非常难的。因此对学生的评价, 应从多方面、多角度下手。

比如, 一入学就可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英语学习进展档案。学生档案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使用学生档案是重视教学过程, 强调知识的探索历程, 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潜能的主要体现。学生档案的首要价值在于它能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全面体现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和风格, 诸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等。而这些正是形成性评价的优势所在。学生档案可以持续记录每个学生语言学习的全过程, 这些记录不仅对学生和教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还可供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参阅, 以便他们能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且对于学生而言, 学生档案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一个园地, 因为在这里, 他们不仅可以展示自己学习上的进步, 还可以表现出个性风采, 由此而产生的满足感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热情。

每一阶段 (期中、期末) 都从多角度来测试学生, 如听力水平, 阅读水平, 写作水平, 朗读水平等等。关注学生每一次的成绩变化, 进展情况, 并在其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 把学生平日的课堂表现纳入评价的范畴。最后, 在学生的成绩考评单上给学生写出评语, 评语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力及不足, 同时要制订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评价, 在学生能力的形成中评价。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从评价的过程中马上自我反思, 找出不足, 迎头赶上。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自我审阅, 正确面对每一次成功与失败, 从而发扬优点, 改正缺点, “知明而行无过。”只有能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自我反省, 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完善自我, 超越自我, 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负责的态度, 并能促使学生学会思考, 随时随地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并马上调整自己今后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 还让学生们互评, 在互评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公平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多维度的评价是最公平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真正公平地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评价, 要多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 尤其对于学困生来说, 老师不时的鼓励性的话语会如六月的丝雨, 滋润他们的心田, 在爱的启示与激励下, 他们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到最好。成功的教育不是创造伟人的教育, 而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潜能的教育。在鼓励性评价的滋养之下, 必定会开出乐观向上之花。评价要如一股暖流, 以鼓励为主;要像一座路标, 给同学们指明前进的方向;要像一座雕塑, 体现不同的个性;要像一阵冲锋号, 催人奋进。因此, 教学中, 针对不同学生及其特征的鼓励性评价, 有时甚至可能是一句简单的Good!Perfect!或Well-done!就会创造出一个个我们无法想象的奇迹。因此,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因为生命会因欣赏而精彩, 因欣赏而灿烂。欣赏是信心与坚强之源。

在具体教学中, 我们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考试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考试作为检查、评定学生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 具有评定、引导、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等多种功能。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 但必须根据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改变应试教育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引入一系列新的、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 其中之一就是对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实践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如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竞赛获奖情况等。既看学生书面考试的成绩, 又结合学生在英语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这样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期末考试与日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生的评价若局限于期末考试, 会形成负面效应, 不利于学生日常发展, 而且会忽略学生的个体特点,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因此, 对学生的评价应提前, 对学生日常的提问、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面进行随时的综合评价。同时, 教师要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提出批评或鼓励, 这将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化地接受教育, 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综合素质。英语学科讲究的是知识的积累, 因此注重日常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三、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

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便是用该种语言进行交际或交流, 因此英语口试同笔试一样重要。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较全面地考查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口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临场发挥能力, 可以使学生脱离书本, 以开阔的思路分析问题, 也可为教师提供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它要求教师在娴熟掌握书本知识和当前专业知识最新动态的前提下, 熟练地提出问题, 并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公正准确的评价, 这就使口试成为教学工作的延续与深入。口试的加盟, 可以使学生走出哑巴英语的怪圈, 增强使用英语的动力与信心, 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

四、百分制与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如果单纯按照百分制对学生进行考查, 排定名次, 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从而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但如果把百分制与等级制如“优、良、及格、不及格”或“甲等、乙等、丙等、丁等”或“A、B、C、D”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可以适当地淡化学生由于分数所带来的压力, 而且可以使学生一身轻松, 从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去。不要太在意学生的具体分数, 而要注重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所取得的等级, 因为那才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在形成性评价下的英语教学成效鲜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新的评价方式使他们得到了最公平、最客观的评价, 每个人都在英语学习中发现了自己的长处, 发现了学习的乐趣, 并且增强了自信。同时在其过程中, 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多方面地看待问题, 如何独立地、公正地评价自己, 公平地评价别人。

新一轮的课改呼吁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探索。我们以往的评价方法必须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 英语教学应该大胆地创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教师应在不断的切身实践中, 开拓思路, 开创进取, 深挖教材, 研究人文, 探索更符合教改思想且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教育方法等等。每一个教师都要以课改为己任, 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出新路子, 使新课改思路得到最理想的延伸。

新课程改革呼吁评价体系的变革, 我们只有改革陈旧的评价体系, 才能更快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教师的作用, 使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高效育人的行列中去。

参考文献

[1]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新课程评价体系论文 篇9

一、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理念

1、提升幼儿发展

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实行) 》 (简称纲要) 中满足各项教学指标进行条理教学, 注重基础性知识、技能等的完成, 同时关注幼儿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 要求幼师认真的研究教学策略, 开拓思路,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体现幼儿的主动性, 激励幼儿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最后, 在教学效果评价上, 达到“以学论教”的要求。

2、提升教师发展

了解新课程评价的要求, 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以提升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新课程改革下的幼儿园教学评价的方向是面对未来的。其主要目的并不是注重教师的教学结果, 而是判断教师教学的问题, 促使教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 满足教师个人发展要求。

3、转变教育评价体系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实行) 》中明确规定, 要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我们了解, 纲要以提倡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体系, 如何体现出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把“量化评价”转变成“质性评价”;二把“单方评价”转变成“组合评价”;三把“结果性评价”转变成“形成性评价”。

4、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即主张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并不是看教师在教学中知识掌握及呈现技能的水平。它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转换视角, 以利于幼儿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开展教学实践, 与幼儿互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 这样才能形成“以评促学”、“以学定教”, 这才是“以学论教”的理念。

二、幼儿园评价标准中的问题探讨

当我们进行幼儿园教学评价时, 首先要了解评价体系的标准及要素, 这才能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一般来说, 幼儿园教学评价应当坚持客观、公平公正、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准。由于教学评价是极为复杂的事情, 它需要对教学质量、价值作出判断。从质量评价而言, 它包含了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受教育者、家长等评价主体, 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开发新的评价主体, 但在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主要以家长和教师为主。从价值观而言, 在评价时, 可能运用到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不同, 造成得出不同的判断。比如一些教学课程的目标比较行为化和具体化, 如:以目标模式设计的幼儿园教学课程的交过进行评价时, 便于通常使用的行为化作为评价指标, 一些以幼儿经验为主的活动的效果评价时, 评价指标就不固定, 通常情况使用无记名方式, 让评价人员根据经验运用等级评定方式评价指标中的重要程度。

三、新课程的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的目的

从上述了解, 不管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具体如何, 最终需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孩子是否放松、愉快、积极参与

孩子们愉快、放松, 在学习中和游戏活动中感到非常快乐是一项好的教学课程的特点。在具体教育实践中, 我们要把“保证孩子的安全”和“促使他们自主的成长”, 开展的一些活动一定存在“冒险性”相结合。在活动中, 教师不要轻易制止或代替幼儿尝试性活动, 也不强制幼儿完成某种动作。

2、教师是否受过专业训练

幼儿教育是特殊的教育, 幼儿越小, 越需要特别关注。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能够更好的理解幼儿是如何成长、如何学习, 这样才能为幼儿提供更有效的照顾和教育。

3、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兴趣, 教师是否有适当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 2岁与4岁的幼儿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伴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教学课程中应该给予幼儿不同的玩具或材料, 这些玩具或材料既能满足幼儿兴趣, 又能实现教师对幼儿的期望。所以, 教师应该意识到幼儿的能力、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 并作出相应的变化。

4、教师是否重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好的幼儿教育教学课程不仅能帮助幼儿学习数字、形状、颜色, 还能使幼儿学习如何提出问题, 并引导幼儿得出答案, 学会如何与其他幼儿相处, 学会如何使用它们正在发展的语言和控制能力。

5、是否有邀请家长来园参加评价

幼儿除教师外, 陪伴在身边的是幼儿的家长, 他最了解幼儿的各方面的发展及情况。幼儿园应该动员家长来参加整个教育教学课程的评价过程。家长和教师的密切交流十分重要, 能够让教师更了解每个幼儿的优点和长处, 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各个家庭的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

四、新课程的幼儿园教学评价层次

1、低层次

低层次的幼儿园教学主要表现为:共性多, 创造性不足, 忽视情感, 强调主体, 看轻发展性。

2、高层次

高层次的幼儿园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师创造性的处理教学素材, 关注幼儿差异, 科学的设计教学程序, 捕捉和利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动态事、物成为教学资源;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学习行为、习惯, 基础知识得到重视。高层次的幼儿园教学促使幼儿的主体得到充分发挥, 幼儿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高涨, 探索方式的多样化、灵活性, 探索结果的丰富多变, 幼儿个体自由、主动、创造性、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综合上述, 由于幼儿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复杂化, 评价标准不固定化, 评价指标层次化等问题的出现, 促使教师能够以专业水平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设计, 从而帮助幼儿自主发展, 同时达到教师个人发展。

摘要:幼儿园是孩子学前教育的重要机构, 也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 其教育质量关乎着下一代教育水平。传统的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已经完全满足不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这迫切要求我们构建一套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于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 提升学前佳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新课程,教学评价,以学论教

参考文献

[1]张俊燕.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 2007 (10) .

[2]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新课程评价体系论文 篇10

一、建立学生互评体系

根据新课改形式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在现有约束标准下,对英语教学形式进行分析,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互评体系对具体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与实践者,反思该标准的意义。教师应在教学中从不同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现有教学方式加以改革。首先要建立学生互评体系,学生互评的形式能让学生对各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学到《Can you play the guitar》你会弹吉他么?在实践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可以采用同类型问答的形式,具体如下:

A:Can you play the erhu?(你会拉二胡么?)

B:Yes,I can.(是的,我会)

A:Do you like the erhu?(你喜欢拉二胡么?)

B:Don't like,My mother let me learn.(不喜欢,我妈让我学的。)

在对话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时,需要对对方的语法进行分析,仔细分析是否存在语病或者发音严重不准的情况。如果存在问题,在问答过程中可以及时纠正。学生互评的形式属于非测试性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主要是以语法和语言应用能力考察为主。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要取长补短,了解其他同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要引起重视,在日常学习中引起重视,避免犯同类错误。

二、教师评价的形式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引导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从当前教学现状入手,考虑到评价形式的具体要求。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强化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评价体系不是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研究,而是需要从教学实际中发现评价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及时对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此外建构有效的评价体系,实际上行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发现具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教材定位、评价格局等。其次要按照评价体系科学性和原则性的要求,形成系统有效的评价模式。而后是拟定评价实施计划,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保证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最后是评价体系的实施,要及时确定有效的操作方案,对评价内容和具体方案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观察和反思。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学到“Where didyou go on vacation”中,为了让学生对go on vacation有明确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自主对句子进行分析,并举出相类似的句子。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教师要选择符合实际要求的描述性评语,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力,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必要时可以采用课堂组织谈论的形式,结合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三、对新课改背景下评价体系改革的反思

新课改标准的实施,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阶段性教学中,需要教师从实际教学现状入手,明确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突破现有教学格局的限制,将具体教学形式落实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引导性的作用,教师必须致力于创新教学实践中,结合“反思”和“合作”教学内容的要求,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就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角色”转型,英语老师要确定自身角色定位,按照强化体系的具体要求,完善英语教学指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改革教学中,实施课程的改革对优化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学习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和实践参与的形式,投入到学习中。外语的应用能力越发明显,在初中教学中需要落实教学体系,发挥评价体系的最大化作用,促进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营造轻松、民主和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扩宽学生学习范围的目的。

四、结束语

基于新课改课程体系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入手,掌握英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对课程改革指标和改革格局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评价系统。根据新课标改革课程的具体化内容,为了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的改变,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提高语言教学效率。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形式是评价体系的重要表现,在阶段性评价过程中,必须灵活应用课程改革模式,突出改革教学的重点,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课程评价体系对强化初中英语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多元化、开放性的英语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践阶段需要以新课改格局为基础,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在本次研究中以新课改背景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如何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作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课程评价体系,初中英语

参考文献

[1]王金凤.浅谈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课程教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145-146.

[2]陈忱,王爱华,李丹梅.中美中学教学评价对比研究——也谈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8):112-114.

新课程评价体系论文 篇11

新课改课程评价体系初中英语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门,英语课程的实施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其次是选择教学手段,包括教材和教学方式等,根据教学案例的具体化要求,制定有效的评价标准。评价形式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重要的影响,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的当前学习现状,对后续指导教学有重要的影响。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整体评价过程中,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采用评价和测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一、建立学生互评体系

根据新课改形式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在现有约束标准下,对英语教学形式进行分析,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互评体系对具体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与实践者,反思该标准的意义。教师应在教学中从不同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现有教学方式加以改革。首先要建立学生互评体系,学生互评的形式能让学生对各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学到《Can you play the guitar》你会弹吉他么?在实践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可以采用同类型问答的形式,具体如下:

A:Can you play the erhu?(你会拉二胡么?)

B:Yes, I can.(是的,我会)

A:Do you like the erhu?(你喜欢拉二胡么?)

B:Don't like, My mother let me learn.(不喜欢,我妈让我学的。)

在对话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时,需要对对方的语法进行分析,仔细分析是否存在语病或者发音严重不准的情况。如果存在问题,在问答过程中可以及时纠正。学生互评的形式属于非测试性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主要是以语法和语言应用能力考察为主。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要取长补短,了解其他同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要引起重视,在日常学习中引起重视,避免犯同类错误。

二、教师评价的形式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引导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从当前教学现状入手,考虑到评价形式的具体要求。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强化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评价体系不是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研究,而是需要从教学实际中发现评价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及时对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此外建构有效的评价体系,实际上行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发现具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教材定位、评价格局等。其次要按照评价体系科学性和原则性的要求,形成系统有效的评价模式。而后是拟定评价实施计划,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保证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最后是评价体系的实施,要及时确定有效的操作方案,对评价内容和具体方案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观察和反思。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学到“Where didyou go on vacation”中,为了让学生对go on vacation有明确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自主对句子进行分析,并举出相类似的句子。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教师要选择符合实际要求的描述性评语,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力,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必要时可以采用课堂组织谈论的形式,结合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三、对新课改背景下评价体系改革的反思

新课改标准的实施,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阶段性教学中,需要教师从实际教学现状入手,明确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突破现有教学格局的限制,将具体教学形式落实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引导性的作用,教师必须致力于创新教学实践中,结合“反思”和“合作”教学内容的要求,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就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角色”转型,英语老师要确定自身角色定位,按照强化体系的具体要求,完善英语教学指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改革教学中,实施课程的改革对优化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学习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和实践参与的形式,投入到学习中。外语的应用能力越发明显,在初中教学中需要落实教学体系,发挥评价体系的最大化作用,促进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营造轻松、民主和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扩宽学生学习范围的目的。

四、结束语

基于新课改课程体系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入手,掌握英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对课程改革指标和改革格局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评价系统。根据新课标改革课程的具体化内容,为了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的改变,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提高语言教学效率。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形式是评价体系的重要表现,在阶段性评价过程中,必须灵活应用课程改革模式,突出改革教学的重点,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金凤.浅谈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课程教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145-146.

[2]陈忱,王爱华,李丹梅.中美中学教学评价对比研究——也谈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8):112-114.

在线课程设计评价体系探究 篇12

在线课程顾名思义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络的远程教育策略, 这种新兴的教学策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为远程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在线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是同时也给在线课程的设计者带来了很多问题, 例如:在线课程是否能像传统授课方式那样生动, 能否全面灵活的把课程内容传授给学习者, 能否很好的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考核学习效果。这些问题直接决定了在线课程的设计能否满足教学要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就通过几个关键问题对在线课程设计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论述。

2 在线课程评价的关键要素

2.1 开发技术的可行性

技术问题是设计者在课程设计初期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我们都希望设计的在线课程能够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和功能, 让其更加接近传统的面授课程的生动灵活的效果, 但是很多时候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种愿望的实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今年来Web2.0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能够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一门课程是否适合设计成在线课程, 以及如何设计这个在线课程成为设计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设计一个功能强大的课程固然是好的, 但是如果开发成本太高, 周期过长就会影响课程的时效性, 也失去了课程本身的意义;如果课程功能过于简单, 也就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 在线课程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如何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是在线课程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 既要课程满足教学要求又不能在课程设计阶段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以及时间。

2.2 界面的友好程度

对于评价一门在线课程是否符合教学要求, 就不能不考虑它的应用性。所谓应用性主要是指在线课程的操作是否简单方便, 以及界面是否友好等方面。

在线课程的应用者是面向教师和广大学员, 很多用户可能不是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者, 甚至有些学员可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 因此对于课程的操作可以说是越简单越有效也就越能够让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在线课程的使用方法。过于复杂的操作界面可能会给很多学习者带来不少的困惑甚至会导致这些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因此一门优秀的在线课程应该是将复杂的教学环节和功能融入到简单的操作界面之中。

一般来说, 在线课程的界面应该区别于普通的网页的界面, 它的界面以简单、清晰、素雅为主要风格。另外在线课程页面的结构也不宜过于负载, 一般控制在3级目录以下即可, 如果目录太多导致页面之间的跳转复杂就会给学习者带来一种结构混乱的错觉, 让学生很难系统而连贯的完成教学环节。因此对于一门在线课程而言, 界面是否简介合适易于操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要素。

2.3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在线课程的关键, 也是评价一个在线课程的主要指标。评价一门在线课程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是看其能否满足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线课程设计初期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详细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 并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在线的教学环节。

另外, 教学环节是否完整也是评价在线课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一门在线课程, 它的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教学媒体类型的完整。在线课程中应该包括多种媒体, 例如, 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一门在线课程要尽可能全面的包含这些媒体形式, 因为不同的媒体形式能够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同时丰富的教学形式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步骤的完整性。虽然在线课程和传统的教学步骤有所不同, 但是关键的教学步骤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课程测验、期末考试等等, 因此完整的教学步骤应该是包含有这些环节的内容。总体来说一个完整的在线课程的教学步骤应该包括: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知识系统讲解、课程重点难点精讲、阶段性测验、总结性测验、成绩评定等等, 个别课程还应该加入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环节。

需要强调的是, 单独依靠任何一门在线课程都不可能完全的、百分百的实现教学目标, 因为这里还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因此, 评价一门优秀的在线课程的教学环节应该是在现有资源配备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目标。

3 获得反馈和评价的方法

3.1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是获得反馈和评价的常规方法, 传统的评价体系通常使用这种工具, 但是这种方式相较于其他方式的最大缺点就是调查周期较长, 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到反馈的信息的统计整理最后得出调查结果通常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因此, 针对网上课程设计一般不推荐采用这种方式。

3.2 访谈

访谈是一种比较直接获得调查信息的形式, 但是这种方式不可能针对大多数调查对象展开, 只能从调查对象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个体或人群进行调查。这样势必对调查结果会产生一些影响, 使得调查的结论有所偏差。

3.3 在线问卷

在线问卷形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获取反馈的方式, 这种方式对大量的和分散的群体进行调查比较迅速和实用。尤其对于网络课程的在线问卷, 即节省了人力物力, 又也节省了学员进行调查的时间。同时, 在线问卷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随时的统计问卷数据, 获得详细的数据分析图表, 为课程评价提供有力依据。在线问卷可以放在课程结束部分进行, 让学生在通过整个网络课程的学习之后从他们的角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在线问卷的问题不易过多, 最好采用单选或者多选题的形式。单纯的在线问卷可能无法全面的反映出课程的问题, 因此最好采用类似意见反馈信箱的形式配合在线问卷调查, 这样可以使对课程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4 总结

综上所诉, 对于在线课程的质量评价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体系, 一个符合在线课程特点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得在线课程不断的优化, 使其更加适应远程教育和在职学生的需求。这一新的评价体系要适应在线课程的几个主要特点, 即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动态性、协作性、自主性、多维性、多元化、非线性、整合性[1]等等。只有结合网络课程这些这些特点设计出的评价体系才能切实反应该网络课程是否符合教学要求, 是否能够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教学环境。在这个评价体系的推动下网络课程才可以不断的完善、更新, 向着更加适合远程教育教学的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学理念的发展, 远程教育在数字化教学环境和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研究都有了一定的进展。而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网上学习的参与度、如何提高网上教学效果、如何促进学生网上学习真正发生等问题逐渐成为网上课程设计者的探究方向。本文将结合在线课程设计的特点, 简单介绍一下笔者对于在线课程评价体系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在线课程,评价体系,远程教育

参考文献

[1]骆雪超, 项聪.网络课程的特性、构建原则及其构建模式探讨.计算机教育, 2004 (1) .

[2]张胤.基子网络的课程抉择与实施模式探讨.惟存教育网站:WWW.being.org.cn

上一篇:有效实验下一篇:水电站智能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