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实验

2024-08-01

有效实验(共12篇)

有效实验 篇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化学实验, 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通过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高的不仅仅是化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一、设计有效实验, 使化学实验具有发现知识、培养兴趣、激发思维、培养品德等功能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 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 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化学知识, 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课程的三维目标上看, 化学实验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实现程度的多少, 就体现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高低。而判断实验教学有效的程度, 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后, 了解学生在上述诸多方面获得的发展程度来衡量。

二、有效实验的设计

1. 改进演示实验。

一些学生不容易做成功的、有一定危险的、污染相对较大不宜大面积进行的实验, 教师在设计时, 就要从演示的时间、实验现象是否明显、是否能让全班所有学生都能观察清楚、是否存在污染等方面来设计,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同时不受到任何伤害。因此, 教师在设计和实验演示时, 就要想到在教室的什么地方, 怎样操作实验才能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实物投影仪将实验的整个过程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 这样就能将演示实验展示给学生。

2. 引导分析、探究实验。

在教师与学生边研讨边实验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就要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钻研教材。在设计思考问题之前, 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设计问题循序渐进, 保证在实施过程中, 使学生全员参与思考探究。在学生具体操作时, 教师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操作问题并予以规范;在观察实验现象时, 引导学生观察对象的细致性和全面性, 如果发现异常现象, 启发学生讨论思考;协调小组成员在实验时的分工协作, 提高实验效率。

3. 设计探究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发现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采用多种方法手段, 如观察法、调查法、讨论法、辩论法等, 并将最后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进行, 先提出问题, 再设想一些符合逻辑的假设, 如何去验证这些假设, 证明结论, 解释现象等, 最后对活动进行总结、反思与评价, 通过这些活动, 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4.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 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 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 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5. 分析理论实验与实际实验在操作时出现的偏差。

从失败的实验去发掘一些看起来很容易成功, 但实际操作时, 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的实验。这时就要及时抓捕这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 通过再认识、再研究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这些实验包括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钠在空气中燃烧、镁与水的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备、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等。

6. 学会对他人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和改进。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对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在进行评价和改进的过程中, 学生也将体会到自己在设计实验时应考虑到什么注意事项。对实验教学的内容选择上, 不应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 运用生活中的物质设计实验, 使化学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身边的物质, 身边的现象,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索新知、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

7. 对实验课后的总结, 包括规范操作、注意事项、分析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 在实验结束后,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和实验数据等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析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思考如何改进, 才能得到科学的实验结论。

三、有效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明确实验目的。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有它的主要目的, 以主要目的为前提, 来进行教学设计, 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 充分利用好实验资源, 发挥实验的最大效益。为了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教师在设计教学中, 要认真思考如何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始终围绕实验主要目的进行教学。

2. 挖掘本地实验资源。

自然界的物质, 千姿百态, 丰富多彩, 化学教师要教学生把身边的物质、相关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 并加以有目的地观察和思考。比如, 新磨的刀更容易生锈;白醋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丰富多彩, 在不经意之中, 把学生培养成经常关注身边事物、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潜移默化地缩短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3. 创设真实实验情景。

通过生活实际,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分析原因, 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些说法, 使学生对这些说法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4. 追求高效实验课堂。

高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实验可为分为观察实验、实验探究、设计实验, 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主要功能是不同的, 其层次也不相同。实验是否有效, 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才有效, 而是取决于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否达到?是要突出方法、技能, 还是观察实验现象、揭示反应本质。对于不同类型实验, 教学设计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方能取得最大的实验效益。

总之, 在化学课程实施中不但要重视实验教学, 还要始终树立“有效实验”的理念。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 时刻树立有效实验理念, 并将此理念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责编金东】

有效实验 篇2

我县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我校语文教研组在县教研室和校教务处的领导下,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热情投入新课程改革大潮,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工作。两年来,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空前浓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总之,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探索。

一、走近新课程

1、加强培训,转变了教师观念。

首先,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观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除积极参加县教育局的新课改全员培训外,我校自己利用各种讲座、学习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改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其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材教法,要求各年级语文备课组组织交流讨论活动,并要求教师撰写学习心得。通过多次的学习培训,语文组教师对新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新课程的理念感到振奋,清醒的认识到了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认识到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知识体系的矛盾;认识到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彻底转变了思想,接受新课标,领会其精神。

2、健全机制,加强科组建设。

(1)成立课改带头小组,确保新课改工作的有效运行。

面对新课程的全新挑战,语文组成立了新课程研究带头小组,由语文组长任组长,由学校的语文教学骨干任组员。小组除负责统筹、组织语文科的新课改工作外,原则上每月集中一次,对在课改过程中的成效、存在问题、面临的困难进行总结、交流、研讨。带头小组在校教务处支持下,对本校语文课改工作实行全程监控,并针对教师们在课改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教师们进行教学示范,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对课改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确保实施新课程工作的有效运行。

(2)依靠团队合作,稳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新课程改革对我校全体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迎接新挑战,我们充分发挥队合作精神,坚持“点面结合、全员参与”的工作策略。我们以带头小组为龙头,发挥他们的核心、示范作用,要求他们不但要先行一步,带头实践,形成示范效应,而且要与一至两位教师结对子,确保全员参与的质量。在研究期间,我们更多的是倡导发挥语文组的群体力量,对研究中相对集中的问题集体商议解决,从而稳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实施新课程

1、新课改,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

我校的教学研究有着优良的传统,教学研究蔚然成风,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早已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新课改以来,我校的教学研究更加活跃,老师们在进行常规教研活动以外,又进行了更多的尝试,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

(1)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效应。

我校语文教研组每周定期进行集备,每周教研做到“三定”“五统一”即定时、定点、定中心发言人,统一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及思考题、作业和答案。为把握好新教材,教师备课更加注重探讨新教材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特点,研究出合适的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老师们共同合作、探讨、交流,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2)加强了教师间的教研交流和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在实施新课改后,老师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之间毫无保留的精诚合作。这不仅体现在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中,更体现在每节课的课前和课后。每节课前都要共同商讨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教学技巧等,每节课后,都要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不少教师在业余时间,还经常通过电话、上网等方式探讨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加强横向联系,学习和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是教师拓宽眼界、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为此,语文科组有计划地、有目的地组织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新海实验中学、灌南实验中学、灌南中学外国语学校等校参加新课改的培训和学习。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教研组要求出外听课的教师在听课后要撰写好听课心得,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上好移植课。通过听课和实践,教师们的教学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4)立足校本,加强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是实施课改,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的主渠道,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两年来,语文科组在学校的领导和组织下,深入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为提高活动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语文组在开展基本功大赛活动时,按“制订方案——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反思总结”步骤开展。而且在制订方案时把教学设计、上课、说课、评课列为评比内容,并制订出评分细则。经过三年来的摸索,逐步形成了“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横向学习,拓宽眼界——课堂教学,实践提高——听评结合,讲求实效——总结反思,表彰先进”的校本教研模式。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们上、听、说、评、思的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新课改,使我校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现在就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呈现出新的气象。

(1)教师进行角色换位转变

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转向现代教学的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由教向学转化,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

a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加强了学生课堂阅读的主动参与性,只有学生投入的参与课堂,才能真正的上好课。所以老师们把精力一致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老师们采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讨论合作等办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b赏识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培养寻求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c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d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反思新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根据本校语文教育的现状,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互相切磋,加深认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教师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教学教研经验,提高了理论水平,丰富了专业知识,增强了业务能力。同时,教师新的理念、活的方法作用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思维更为活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师生均是课改的受益者。

但是,在获得教学效益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我校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养成性的学习习惯仍然制约着我们去实施课改。

我们的学生来自农村,在长期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懒散、厌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虽然教材的设计上就有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素材和意向,但在我们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不会的根源还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一种学习的动机和方法上,在这三年的工作中,我们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与尝试,但总体效果不明显。

2、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此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3、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这些方法颇具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实验 篇3

一、理解教材,优化实验材料

《摆的研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的第六课。本课让学生经历运用“假设与搜集证据、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五年级的小学生虽然接触过摆,但是对于摆依然很陌生,特别是关于“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并不清楚,也正是因为说不清楚,这就为探究“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增添了动力。

教材要求做三个实验:1.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图片用大小不同的螺帽);2.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3.摆绳长度相同,摆锤有长短的实验(图片用木条)。实验1、2让学生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短,摆动越快。而实验3是让学生明白真正的摆绳不只有绳。一节课如果让学生完成三个实验时间来不及,所以第3个实验由教师做。

笔者觉得自己比较成功的是对教材中提示的实验材料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处理:一是对于摆锤,教材推荐用大小螺帽表示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如果让学生准备材料可能有点难,最重要的是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帽后,实际长度就会发生变化,大螺帽的摆线要比小螺帽长。而且绳解下系上又浪费时间,也会出现绳长不完全相同的情况,影响实验结论。于是笔者把螺帽换成了一串钥匙(钥匙扣和三个相同的钥匙)。这是一位学生在前一课“观察自己的摆”实验时自己做的摆,笔者看到以后觉得用它做摆锤很好,钥匙做实验材料,现成,容易办到。改变摆锤重量只要从扣中拿出或放进一枚钥匙就可以了,这样完全不用动摆绳。二是对于第三个实验用的木条,准备比较麻烦,笔者就用现成的4枚回形针,把回形针一枚一枚往下接就行了。这两处创新,优化了实验材料,为有效实验节省了时间,减少了误差。

二、加强指导,提升实验质量

在课堂实验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原因往往是教师一宣布讨论或实验,前排学生刷地回头,四人小组里,有的在说话,有的在摸器材,好奇、好动,静不下心来细听。所以明确实验的要求和小组的分工是提高实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在《摆的研究》一课中,为了使实验有效,实验之前笔者做足了演示和提示。

先看片段设计:

1.课始,介绍了组成简单的摆的各部分名称:摆绳和摆锤。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不同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同的,那么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请你猜想一下。

生1:我认为与摆锤的重量有关。

师:什么关系?

生1:摆锤越重,摆动越快。

生2:我也认为与摆锤重量有关,但是我觉得应该是摆锤越轻,摆动越快。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3:我认为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生4:可能摆绳越长,摆动越快。

生5:可能都有关系。

师:看来同学们的猜想挺多的,到底哪种正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出示课题)研究的方法是“对比实验”。

2.出示带有3枚钥匙串的摆。

师:如果要研究“摆绳”,我们要改变什么?什么不变?如果用这个摆做实验,怎么改变摆绳的长度,而保持其他不变?

(演示:只要把摆绳往铁架上缠绕就行。)

师:如果要研究“摆锤”, 我们要改变什么?什么不变?如果还用这个摆做实验,怎么改变摆锤的重量,而保持其他不变?

(演示:只要从环扣里逐一取下钥匙就行。)

3.学生分工。

师:在此实验中,你认为怎样分工比较合理?

(任选一组请组长安排任务,一号计时,二号定摆,三号数摆动次数,四号记录。上台演示一次。)

4.数数要求。

来回算一次,时间到但不到一次的都不算。计时同学一定要注意力集中,误差不超过1秒,否则无效。

教师既让学生思考,又有引导、演示,把实验过程细致化,可以避免少走一些弯路,大大节省实验的时间,把实验的重点落到实处。任务分工到位,使每位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避免出现一边倒的现象,这样让不同的学生负责不同的任务,既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实验前做足功课,可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三、交流反思,加深实验印象

在《摆的研究》中,有如下两张实验表格:

15秒内摆动次数的观察记录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原来重量

两倍重量

三倍重量

我的发现

15秒内摆动次数的观察记录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原来绳长

两倍绳长

三倍绳长

我的发现

学生实验完成后,教师课件出示表格,请各组长汇报交流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在汇报中结论是学生自己概括的,存在不完整的现象,教师出示一些学生提供的结论,让学生评价,达成综合性意见。

在实验时,教师及时观察每组的情况,发现有些组做得很快,教师特意把他们组的记录表放在课件上,让学生观察上下两张表格中的数据,你觉得他们组为什么做得那么快?原来在两张表格中三倍重量的数据和三倍绳长的数据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两项实验他们只做了一次,他们觉得实验重复,把数据直接抄下来就行了,做第二个实验时直接做两倍绳长了。教师竖起大拇指表扬了该小组的成员。

实验后的交流汇报,教师往往指向实验结果,忽视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当学生说出结论后,往往感到万事大吉了,忽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匆匆走过场。所以笔者觉得完成实验以后,教师要重视对过程的分析和交流。首先要求学生关注实验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再者引导学生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重点培养数据意识;第三,讨论和交流时一定要进行提炼。

同时,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整个过程,整理一下头绪:我们研究的是什么?怎么进行研究的?研究的结果是什么?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怎么改进?有没有创新的发现?……适当的反思有助于促进对原有知识的巩固,也有助于找出失败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有效的探究式实验 篇4

一、探究式实验的作用

探究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通过认真细致地设计实验过程, 进行实验观察,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充分发挥学生“五官”的作用, 使他们真正做到手、耳、嘴、脑并用。学生处于在主动的地位, 激发其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和欲望, 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探究式实验的实施依据

首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该让学生更多翱翔在广阔的知识空间。学生不是模仿者, 不能总跟在老师背后去模仿, 去学做, 不应该成为教师随从和思维的执行者。然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和发展方向, 作为老师应该善于创设情境, 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去思考, 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使他们主动去学习积极探索进取, 这所谓“学海无涯任鸟飞”。

其次, 书本上的知识是别人长期实践积累的成果, 后人在书本上学也是获得一定的知识, 但非亲身实践, 而用自己脑和手在实际活动提炼升华而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 这会是终生难忘, 同时更激发我们去探究新知识。物理探究式实验恰好是亲身实践的手脑结合学习方式, 是掌握主动学习探究能力提高素质教育的好方法。

三、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

1.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实验

教师本着新的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教育功能, 创造性地挖掘和开发使用教材:对于必须由教师亲自做的演示实验, 要用探究式的叙述语言来解析, 运用分析思维方式处理演示过程和结果;对于易操作、易成功的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 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在亲自经历中, 在探究活动中, 将所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并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通过把一些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实验的探究活动, 学生从课堂中对探究式实验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 都有了亲自体验, 这不同于听到或记得物理知识或结论。

2.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学习不单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和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 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不能由他人所代替的。学生实验中有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这些东西正是学生培养物理思维的关键所在, 应该让学生参与整个实验探究过程, 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 这种探究过程锻炼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挖掘教材实验潜力, 创设实验探究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因此我们着力深挖掘教材的实验潜力, 设计富有启发性、层次性、探究性的实验, 拓宽了实验内容。例如, 水中的气泡对光全反射的问题, 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课本中已有的结论, 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创设条件, 自己观察, 根据现象提出假设, 解释原因得出结论。

4.课内及课外生活中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堂内外主动探究, 使科学实践活动能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便于学生动手“搞科学”, 不至于没有“标准”材料就做不成实验, 也不至于学生脱离实际生活环境去“搞科学”。探究性实验使教学尽可能成为“潜科学, 亚科学”过程, 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了新知, 激发了积极地思维, 初步培养了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

5.利用身边易得的物体和现象进行物理探究实验

物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注意观察周围的各种现象和物体, 从它们的结构和表现的现象中去寻找探究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并进行实验。很多物理知识好像随手可得, 就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如何有效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篇5

摘要:

有效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从校本出发,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教师应做好三点:一是当好组织者,将实验动手动脑真正还于学生又确保实验的有效性;二是当好引导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引导学生体验实验获取收获;三是当好参与者,应充分参与学生实验,分享学生实验的点滴,与学生共同构建、推动实验。

学生应积极有效的参与实验教学。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的动手动脑,全面参与实验教学会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优化。有效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应关注各地区的特点,从校本出发,做好典型实验,并使化学实验延伸到课外,伴随学生生活,使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实验技能 组织教学 校本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而化学实验不但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它教学内容与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因而中学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我们的教材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突出实验的地位。实践也证明,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材在众多的化学实验中,演示实验的数量最多,约占实验总量的80%,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主体,又是衔接其他实验的桥梁。因此,设置教学目标,规范演示实验的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使之有纲可依,有的放矢,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教育质量作用极大。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一些教师受到考试指挥棒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学化学教学普遍存在无序状况,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被严重扭曲,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实验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对演示实验,敷衍了事,认为以其费心思、费时间准备演示实验,不如在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后叫学生背实验来的简单实惠。有些学校领导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不重视对化学实验仪器、药品等进行必要的配备,客观上也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开展。为此,一些教师不惜牺牲学生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采用大作业量强化实验训练的作法,加重了学生负担,造成部分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

有效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关键,在于人即教师与学生,只有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实验,使实验顺利有效的开展学生情绪饱满,思维积极有效参与实验才能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最优化。其次是实验的对象实验本身,也是制约各地区有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因素。

二、教师是有效实施化学实验教学的关键

“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只有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组织引导和参与作用,才能使实验教学有效开展,学生才能获得知识,体验快乐,全面持续发展。

1、教师是实验探究的组织者。

教师应从自己做实验,甚至“黑板实验”得出结论,学生“背实验”的怪圈中走出,将动手、动脑、体验实验还给学生。教师做好组织者,实验前组织学生认识实验目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组织好有关实验用品;实验中组织好学生实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实验结束后组织好实验报告与实验反思。下面一些具体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①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生活的实验资源,组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组织学生制定实验计划,实验方案。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并做好记录。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使实验得以顺利有效进行,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实验,认真记录现象,分析实验。创设宽松、平等、信任、理解的实验氛围;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观察会更细致,假设会更新颖,思维更活跃,探究热情会更高。

②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实验热情,培养学生实验兴趣,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实验应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出发,与社会发展、社会热点相连系,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实验热情。化学实践活动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最主要途径。

③问题是实验关键,有了问题就应该实验探究,用实验来验证问题的假设。教师应创设问题让学生质疑,假设、探究实验并获得结论。同时教师应提供学生合作交流实验。合作与交流是实验顺利完成的关键,也是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只有合作与交流才能使团队获得成功。

2、教师是有效实验的引导者

有效进行实验教学,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假设,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获取知识与技能。

①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仪器。例如有两套装置:固体加热制气体和固体与液体不需加热制气体的装置。如何选择制备O2和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仪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知识和经验,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体验快乐。教师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地有个性的实验,尊重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实验。如蜡烛燃烧,有的观察到有黑烟,有的观察到熔化,有的观察到有水等,应引导学生全面观察。

③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实验中的困难。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获得成功,也不是所有实验现象都明显。因而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比实验本身更重要。这样会使实验教学效果最大化。

3、教师是实验教学的参与者

有效实施化学教学,教师必须参与,做好演示实验,与学生沟通、合作、交流、分享。

①教师应成为学生实验的参与者,学会从学生的角度观察、倾听和交流,而不是指责,培养师生和谐关系,使化学实验更有效。

②分享学生的认识和喜悦。实验教学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养成探究的热情和动手、动脑的习惯。教师参与学生欢呼,分享实验成果和愉悦,让学生喜爱化学,使化学在学中可持续发展。

③与学生一起实验。这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同等重要,教师实验能示范操作技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同演示便于学生观察、体验、参与,使实验效果更优化”。

4、师生同参与

实验是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是教师学习的,而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该吸取的。

①适时点拨。拓展学生实验探究技能与实验知识,特别是现象分析,以获取正确结论。

②学会观察。在实验教学中应观察学生的操作,学生的表情,倾听实验中的声音,适时给予关注、指导。③关注实验方案。教师应关注学生假设的合理性,操作步骤的可行性。

二、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是实验教学的核心

有效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实验,从实验中获得发展,积极有效参与实验,“真正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使实验探究发挥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素养的固有功能。

1、学生参与实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形式,而“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①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实验机会,包括操作、交流、探究、获取知识技能,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生与后进生,多给他们以实验。给同一位学生不同的操作,全面培养学生,发展学生。

②化学实验是实验教学发生的基础,而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因此应让学生充分探究、交流合作、反思、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③让实验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舒展个性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特视角。

2、学生积极有效参与化学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教学三维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①积极参与实验,要求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而不是敷衍了事,应付式参与实验。主动积极参与实验能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使实验顺利完成并取得成效。

②有效参与实验是学生自我动手、动脑,思维活跃参与实验,这样能获得实验策略,探究现象之后的本质,使学生创新素质与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3、学生真正参与实验。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真正参与实验,有效与积极参与的和谐统一,能使实验探究在培养学生三维目标中最优化。

①让学生真正实验,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体验实验,分析结果。“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联想学生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实验后如实写出实验报告”。

②重过程、重体验。在实验中应注重学生实验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结论,又引导学生感受实验,体验过程,发挥独特视角与个性化理解。

③实验设计应关注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才能最大化的开发学生的实验思维。

三、实验是实验教学的载体

进行有效的化学实验应关注地区的特点,从校本出发,做好典型实验。并让实验延伸到课外,根植于生活,做好周围实验的开发,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实验教学应有的功效。

1、实验应关注地区又结合学校实际。

实验是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载体,做好实验的选择与准备能发挥学生积极能动性,实验目标更易达到。

①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活动。让实验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化学知识走进生活。如:自制净水器,无仪器可考虑竹子等替代。厨房中的化学等。

②根据学校配备,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起示范、启发作用,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规范操作的作用。有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参与演示,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及时发现学生操作的不足。

2、做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触类旁通。

根据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就实验内容来说可归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有关制取实验;②有关性质实验;③有关生活实验;④有关概念定律阐明实验;⑤有关定量计算实验。”

①而每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都有规律可循,因而应做好典型实验,由典型实验引导、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制取O2可运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两种方式,就使气体的制取实验的有关设计、操作、思路培养练习掌握内化。

②处理好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实验后注意实验的归纳反思,使实验目的更清晰,效果更优化。学生能触类旁通,将知识技能内化。

3、做好实验的开发与拓展,使实验根植于生活。

家庭实验、自主实验,使学生养成探究欲望,乐于实验,使化学实验延伸到课外,伴随学生生活。

①教师应培养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结合家里实际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自主进行,对家庭实验进行分类,采用多种实验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②组织形式多样,个别与合作的实验、调查。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实验,提供开放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使实验的教育功能在三维目标中最优化。

中学实验教学中既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己设计实验,和引导好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还要适当的参与其中,和他们交流,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最后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一些家庭小实验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动手能力。有效的实施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师生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化学素养,使新课程三维目标得到全新落实。师生们,快乐实验吧!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 200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2、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 2004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克文《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 2003年 开明出版社

4、人教社化学室《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98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中学化学国家课标组《化学》 2004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

6、课程教材研究所 《化学》 2003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002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褚达欧《科技教育中教师的“导”》 云南教育 2003年第17期

9、《课改: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云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通讯》第10期

实验使高三复习更有效 篇6

高三复习课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实验教学呢?我认为可以将一些实验现象明显的,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内容引入复习课堂。对于试管中的实验,演示时只有前排的学生可以看到,分组进行又受时间所限,因此,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观察得更清楚,又能节约时间,提高复习效益,我们可以把实验现象通过实物投影仪或者用高清摄像头,把现象放大到大屏幕上,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到。以下几个实验我觉得完全可以引入高三化学复习课堂中来:

一、盐类的水解,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教学,特别是双水解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实验教学法

如:铝盐和碳酸氢钠、铝盐和偏铝酸钠的双水解,学生总是记不住,或者当时记住了可没过几天就忘记了,我们可以在上课做这两个实验,可以当做引入实验来做。

在一个抽滤瓶中装入少量的饱和硫酸铝溶液,将一支小试管用棉线绑住,吊在抽滤瓶的上口处(内盛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用橡胶塞塞住,实验时只要将瓶子倒立,反应立即发生,能从支管口处喷出大量液体,并伴随着白色胶状固体,现象非常明显,作为课堂引入实验,效果非常好,也能很好地说明泡沫灭火剂的原理,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对盐类水解这部分的知识掌握就容易多了。

当然双水解的情况并不都是十分彻底的,例如:醋酸铵由于铵根离子和醋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差不多,溶液几乎是中性的,这个也可以通过实验来测定,将醋酸铵晶体用蒸馏水溶解,再用pH计测量溶液的pH,让学生明白水解程度是与相应的弱酸和弱碱的相对强弱有关,越弱的酸其酸根的水解程度就越大,H2CO3比CH3COOH弱,越弱的碱其阳离子的水解程度也越大,Al(OH)3比NH3·H2O弱,所以HCO-3比CH3COO-的水解程度大,Al3+比NH+4的水解程度大,因此Al3+遇到HCO-3彻底水解了,而CH3COO-、NH+4虽然能双水解,但没有彻底地水解,通过这个实验就能更好地理解盐类的水解实质。

二、利用水解原理调溶液pH除杂的问题

例如,氯化钙溶液中含有三氯化铁杂质,利用加入碳酸钙的办法除去Fe3+。可以在小烧杯中进行,并利用DIS数字实验传感器技术,用pH传感器放入氯化钙溶液中,溶液显中性,再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后溶液的pH降低,后加入固体碳酸钙粉末,就可以看到溶液的pH不断上升,烧杯中出现了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这时只要将溶液进行过滤就可以得到氯化钙溶液,达到除杂的目的。

三、NH3不能与HCl共存总是记不住,可以利用高三的课堂引入实验来加以强化

用表演魔术的方法来引入,效果更好,(空瓶生烟)实验前展示空瓶子什么都没有,然后用布挡好,将中间的透明挡片抽掉,就可以看到瓶中生烟了。

四、基本实验操作的演示

由于目前的现实情况,我们许多学校都没有进行分组实验,所以许多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都不会,甚至有部分老师的基本操作都不过关,比如2014年10月28日在无锡辅仁中学进行的省评优课中,有一位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她的试管夹的使用就是错误的(如图):请大家仔细看图片中试管夹的使用。(短的试管夹应在上面)所以我们在复习到实验时,就算不能把基本实验都做一遍也要将基本实验操作给学生演示一下,才能让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有所提高。

有效上好生物实验课 篇7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 首先教师都要充分备好课,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写好学案, 精心设计和安排好实验课的具体步骤;准备好实验用的仪器、药品、实验教材, 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另外, 准备好实验课所需要的挂图、标本、幻灯片等辅助教具。对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未雨绸缪。

其次在实验课前应先布置学生对实验做好充分预习。明确实验目的, 了解实验原理, 熟悉器材和操作步骤。如显微镜的使用要注意“三个一”: (1) 安放距桌边一掌 (5.8cm) ; (2) 对光要目 (目镜) 物 (物镜) 光 (通光孔) 成直线; (3) 观察时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距物镜一厘米。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一擦二滴三撕四盖五染六吹。

再次必须对学生进行纪律安全教育, 初中生好奇心强, 多动, 破坏性强, 在第一次上生物实验课时, 应先对学生编小组定座位, 并固定下来。这样学生以后上实验课时能够迅速坐好, 有序操作, 仪器一旦损毁, 也容易查找。并强调纪律, 认真听讲, 规范操作, 不许喧哗、随便走动、打闹。讨论问题要小声, 爱护器材, 轻拿轻放, 损毁公物要赔偿, 不乱摸药品, 有安全意识, 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有序高效进行。否则, 学生可能在实验室内乱说乱动, 胡乱操作, 混乱不堪, 既完不成生物实验课的目的, 还极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二、明确目的, 激发动机

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 如果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自觉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 效果就会很好。除了让学生明确在教材上的实验目的, 还要拓展到该实验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实验兴趣, 培养科学精神。如显微镜的使用, 在医学领域通过化验, 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进行病理科学诊断, 另外在工业、农业、食品安全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再如,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特性的实验, 可以让学生亲自到田边地头或水池边粪堆旁捉蚯蚓来实验, 既能让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也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机和参与精神, 实验课会更高效。在进行观察根尖的实验时, 教师可利用幻灯片, 演示根尖四部分的变化, 理解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形成根尖是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联系的、变化的观点看待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精神。

三、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巡视指导

为了让学生扎实有效地掌握实验技能, 实验时, 教师应加强巡视, 有效指导。开始实验前, 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讲清实验要点和注意事项, 并且亲自做一遍实验进行示范后, 方可让学生动手。学生实验时, 教师要加强巡视, 了解每组实验的进展情况, 指导学生严格按步骤操作,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速度快、结果正确的小组及时表扬, 给别的同学树立榜样。实验完成后, 指导学生对观察结果做好真实记录, 画好生物草图, 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单。

四、指导学生总结经验, 分析失败原因

实验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喜悦, 增强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但实验操作也可能有不理想不成功的时候, 那么就要指导学生总结经验, 分析失败原因,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观察种子萌发的外在条件的实验中, 要求学生自己培育豆苗, 结果有的学生培育得很好, 可有一些学生效果不理想。这就要学生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 是外界条件不适宜, 还是豆种本身的原因?再结合农民播种的时令、播种时对种子以及土壤的处理方法, 帮助学生学会分析, 找到失败的原因。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明白实验失败的原因, 得到教训, 取得经验。

五、实验后及时认真总结

实验课要善始善终, 实验后教师要及时认真总结,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有效提高实验效果、水平。

一要总结实验情况, 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实验情况简单总结, 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或学生, 对操作不规范表现差的小组或个人要求课后加强练习。二是要求学生如实写好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一定要按实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如实填写, 防止学生不认真实验而照抄书上的结果, 成功和失败都要写清原因。然后针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难点, 总结并强化指导, 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和提高操作能力。

有效实验 篇8

一、“吃透”课程标准, 准确的确定教学目标

笔者多年教学以来听过许多节实验课探究课, 经常有些实验课各实验环节面面俱到, 教师学生疲惫不堪, 但哪个环节也没有突破, 学到的知识也不多。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前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目标, 没有明确通过一节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得到怎样的情感感染。为了避免以上教学现象明确教学目标非常关键。

二、围绕教学目标合理安排

(一) 合理安排, 优化教材内容

要上好一节实验课, 准确把握时间, 不仅要确定好重点和难点, 还要对教学内容做到合理的取舍, 要明确什么需要讲, 什么不需要讲, 什么要精讲, 什么要略讲, 不能面面俱到。

虽然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是教学的一种材料工具, 但教材是“死”的, 教学是“活”的, 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应塞给学生, 而是应该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围绕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 把握教材, 处理好教材, 优化教材内容。合理处理教材, 根据课堂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让教材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 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

(二)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1.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处理好两种学习方法的关系:

物理知识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和探究式, 教学过程中要将它们统一起来, 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 不是什么东西都在探究, 还要有接受式的学习, 只不过是通过典型的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与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与能力可以使学生独立地获取新知, 将教材中的各点滴的探究集合起来, 就可以形成一个网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探究学习具有辐射的作用。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需要探究的内容一定要通过学生探究获得, 学生很熟悉的不适合探究的内容不要盲目探究, 徒然浪费时间。

2. 探究有两种:

理性探究和实验探究。理性探究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理学习物理知识的探究方式, 实验探究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亲自利用器材实验探究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如在电磁铁一节中有两个探究:一是探究“外形相同的电磁铁和通电螺线管谁的磁性更强”。二是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影响因素“。探究“外形相同的电磁铁和通电螺线管谁的磁性更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探究, 通电螺线管中插入铁芯后, 铁芯被电流的磁场磁化, 铁芯的磁性与通电螺线管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使电磁铁比外形相同的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得多, 然后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验证, 学生接受比较好, 没有必要学生按实验探究的环节进行实验探究。而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影响因素”时, 必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评估———分析论证的全过程, 体验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两种探究, 该理性探究的没必要实验探究, 给学生实验探究提供时间保证, 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3. 实验探究过程有七个要素, 实验探究并不是七个探究环

节一个不差地按顺序进行, 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抓住探究的重点要素, 重点突破。

三、严肃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素质

科学课堂实验有效性探究 篇9

一、了解科学实验基本要求

1.了解实验教学目的。在科学课教学中, 做实验前, 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中做此项实验的目的、任务, 才能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实验上, 细致观察实验并认真去做。因此, 了解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让学生明白本节课中的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内容而设置的。

2.理解实验操作过程。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样, 实验的成功与否, 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及操作过程的把握程度, 还有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学生由于年纪小, 观察事物时总是杂乱无章, 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 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 有时常常偏离实验的主要目标。他们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 经常颠倒操作程序, 少做漏做, 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发生危险事故等, 所以在实验前要让学生认真了解操作过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热对流》实验时,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 尝试设计操作过程, 然后汇报, 其余学生讨论补充。教师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认真学习了解, 从而避免实验时的盲目性和危险性。

3.了解实验观察任务。科学实验是用眼、耳、口、鼻、手等感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的形态和特征的变化过程。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细微的地方和细小的变化。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 才能在实验过程中达到预期效果。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观察植物的种子》时,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10 种植物的种子, 甚至更多) , 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种子的外形, 不同的植物种子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如黄豆和豌豆的种子形状、大小、颜色极其相似, 但细看会发现有明显的区别。

4.明确实验探究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客观地去判断, 才能学到更多知识。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 首先以带电的气球 (静电实验) , 让学生明白有一种特殊的力和电一样, 磁也是看不到摸不着也感觉不到的, 可是它的作用力却处处可见。然后给出提示:古代的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还有谁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于磁铁的更多方面的知识呢?如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教师在上课时黑板擦没地方放或容易掉下来, 现在用上了磁性黑板, 教师擦完黑板后就把黑板擦随手贴在黑板上也不会掉到地上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推测实验结果得出, 黑板擦背面部分的磁铁与黑板互相吸引。教师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 增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科学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学生学习运用科学原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拓展科学实验空间

1.精心组织实验。小学科学课的实验场所不能只局限于学校里的实验室, 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等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 搬到田间地头、学生自己的家里、学校操场上等一些室外场所。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一课时, 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留意观察房屋建筑的材料、零食包装的材料、家用电器材料等。学生通过自己选材, 自己观察,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 以了解材料的名称和使用方法等。通过这些活动, 可使学生获得更多与学习相关的材料。

2.就地选择材料。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就地取材, 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探索食物中的淀粉》时, 课前安排学生从家里带来实验材料:米饭、面条、面粉、土豆、苹果等食物,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

3.让多媒体走进科学实验。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 但有些活动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 如三年级下册《探究植物根和茎的作用》实验时, 反复讲解理论学生很难理解, 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虚实互补, 让学生“看到”植物根部的水向植物茎、叶脉输送时缓缓流动的过程, 再在重点处加以点拨, 难点就解决了。

三、玩中体验, 乐于探究

1.“玩”出科学实验的乐境。传统教学方式中主要用到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进行教学, 学生兴趣不浓。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 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使科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直观, 提高学生浓厚兴趣。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时, 在学生观察了小动物以后, 训练学生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小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时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出示“送小动物回家”的题目, 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头戴动物头饰”找到自己的家, 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强化了知识面, 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主动参与,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器材, 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给足自主探究空间。科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减少知识点, 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大的空间, 让学生在互相研究中学习。如在教学“物体的导电性能”时, 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后, 让学生对所给实验材料进行猜想和判断, 学生就会提出:“铁制品能导电吗?”“塑料制品能导电吗?”“水和大地能导电吗?”之后由学生自主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 在探究时他们也会格外认真、积极。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会逐步由不愿提问题向愿意提问题过渡。在这种既有独立研究又有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心智得到提升, 能愉快地掌握科学知识。

3.在实验中积累知识。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资源, 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较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山川、田野、河流, 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就近取到一些自然资源, 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碧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准确评价, 深化探究

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篇10

一、提前准备, 丰富素材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实验前期准备, 一是知识准备, 即准备完成当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 二是素材准备, 包括当次实验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实验素材等。

首先, 就知识准备而言, 在实验前教师要以课前预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 天平和量筒的用法、密度的概念都是学生实验前需要提前准备的。又如,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前需对重力、密度等概念进行复习。其次, 在实验前教师还要根据实验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和实验素材。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对小石块的选择, 因石块的质地不同, 其密度自然有所区别, 在课前教师就可布置学生采集不同的石块进行初步了解。当然, 实验前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具, 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大胆猜想, 合理设计实验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引导学生猜想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让学生能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 然后再设计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预设, 还要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在猜想阶段, 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实验结论作出想象, 而因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 其猜想也就不够全面, 故而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 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猜想。如“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 教师以“纸锅烧水”的实验来引入, 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冲突, 学生自然会提出更多的猜想。其次, 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作出猜想。如“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根据“洗澡过程中潜入水中越深感觉越难受”的经验而猜想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和液体的深度有关。最后, 教师要对学生没有猜想到的进行补充,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三、鼓励合作交流, 丰富体验

“合作才能共赢。”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才, 而不是只会单打独斗的“英雄”。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而言, 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增强体验, 也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来观察、分析实验, 从而获得更好的知识建构。同时, 在合作中, 学生通过分工实验, 角色明确, 任务清晰,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教师在实验中应多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如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 教师先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 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来引导学生交流。当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明确了“不能平衡”时, 教师再追问: “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 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才能达到平衡呢?”此时引导学生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作出猜想, 那么, 如果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呢?如此, 学生又进入到实验方案的交流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其次, 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感受。如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 学生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 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 此时学生就说“橡皮膜受到了水的压强”, 在讨论中明确了“液体内部有压强”的结论。

四、鼓励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物理实验不仅需要遵循科学的实验步骤, 更需要创新。在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更多的是以指令来让学生完成规定动作、规定步骤, 学生所获得的只是教师预设的既定知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因此,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创新, 而提倡创新并不是要让学生打破规矩而自由行动, 而是要在遵循科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构思, 大胆实验, 大胆创新。

有效实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篇11

一、明确实验目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应该明确本课的实验目的,准备合理的实验材料。浙江特级教师俞伯军老师有一句话:一套好的材料造就一堂好课。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也不是随意选取,课前不能光是老师试着操作一遍就好了,还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些材料如果由学生来做,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需要怎么样的步骤才算合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样做可能会出现那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这些材料会不会只能表面的引起学生注意而让学生忽视内在的问题?比如在上《水的特点》一节时,我从圆柱的木块和圆柱的水杯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杯中的水是圆柱形的。在让学生说木块的主要特点的时候,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被圆柱木块的红色外表所吸引,纷纷举手说“我看到这个木块是红色的”,浪费了比较多的时间,影响了后续的教学,如果换用其他颜色的物体,就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过多阐述了。

另外,学生在实验前也要清楚这次活动、这个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了清晰的目标,学生才会按照目标去认真实验,才会有实验的方向,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实验的内驱力。实验之前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如何设计实验,实验中该如何操作,怎样合作,怎样观察和记录,只有明确了实验的操作过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实验的时候才能做到有条不紊,才能使课堂活而不乱,才能真正地使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得到有效的保证。

网上看到一节研讨课:蒋明老师上的《热胀冷缩》一课,安排了许多活动,先是学生自选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热胀冷缩,再是教师演示矿泉水瓶变扁和喷泉实验,然后又让学生做空气热胀冷缩实验,接着教师做小球过铁圈来演示固体的热胀冷缩,最后让学生装自行车气门芯。课堂实验活动很丰富,但是有好几个实验,教师或学生都是浅尝辄止,还未等学生明白是怎么回事,活动已匆匆结束。浙江省的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就质疑这么多的实验是否充分体现了它的有效性?并明确指出活动要少而精,尽量把一项探究活动做实做精,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二、重视实验细节,关注实验数据的收集

一堂好课在雕琢细节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对科学理解得更深、更透,对课堂把握得更稳、对学生把握得更准,于是我们能够走得更远、更轻松!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把液体倒入水中》时,教师只是提出让学生把液体倒进去,先观察再搅拌,学生往往是“倒进去后直接搅拌”结果自然观察不到有趣的现象。这就是教师指导实验时不关注细节带来的问题。而另一位教师执教时给学生加个要求:“请你们两分钟后再搅拌”,就让学生看到了精彩的溶解现象。所以说,细节可以成就一次精彩,也可以毁灭一次精彩。

另外,在随堂听课甚至是观摩研讨课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准备,课上学生精心填写的科学记录单,而课后却不收记录单,让它们遍地飘落,有的甚至将其扔进了纸篓。这种“科学记录,下课就扔”的现象恰恰说明了这堂课的失败。科学教师要关注这些细节,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文件夹等收藏保管科学记录等第一手资料。可平时又有多少课真正去做了、去落实了?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和我们的学生都应该懂得记录的重要性,懂得科学记录单上承载着很强的信息。孩子们的科学记录是最真实的,它记录了孩子科学思维的轨迹,记录了孩子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和实验数据,是他们研究的经历。

三、注重思维引导,帮助形成科学概念

在有效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必然要经历“为何做?做什么?怎样做?做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等思维活动,包括对探究问题的目标的认识、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探究证据的收集、探究结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维过程。也只有这样的探究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之一——科学思维的训练,特别是促进科学逻辑思维的形成。

然而很多时候,学生做实验只是根据教材中已经设计好的实验目的、器材、方法,按照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去做。对教师演示的实验只注重最后的实验现象,对结论或数据,往往都视而不见,更不用说实验后根据数据去研究分析,通过思维得出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师和学生都纯粹为实验而实验。

总之,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只要能够很好地利用实验这一教学形式,紧紧抓住实验目的、操作过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几个要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我们要牢记教师是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科学课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我们要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使我们的科学课因有效的实验而焕发更多的生机!

高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12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新课改明确强调, 高中物理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笔者结合多年高中教学实践, 探讨一下对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一、激发实验兴趣, 提高学生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没有什么能够比兴趣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没有什么能和学生的学习热情相比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为此,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充分调动他们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实验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 合理引导,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 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对物理实验中的新奇、有趣的现象很容易产生直观的刺激, 从中感知实验的兴趣, 教师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者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能够很好地烘托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 我在教学“改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实验教学时, 教学过程中信手拿来乒乓球设计演示实验, 让学生直接用手击球, 台下学生认真观看, 台上学生讲述他们的感受, 通过互动,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悟道理。再如, 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设计一些更加直观的实验, 运用计算机模式带给学生非常直观而又强烈的感觉冲击, 学生对物理现象感受非常深刻, 对物理实验学习热情陡升。

二、重视学生实验, 提高操作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各种测量性实验、实用性实验、验证实验以及探究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增强他们对物理知识和原理的认识, 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科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各种实验仪表、仪器和设备直接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亲自安排实施操作, 自己记录各种实验数据, 独立分析各种现象, 分析和处理各种误差, 观察各种物理现象, 理解科学原理, 总结各种物理规律。在反复实验操作中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反复的调试过程中, 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观察中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和改进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教学, 我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教材知识的基础上, 熟悉实验的器材、原理和实验步骤, 把学生带进实验室, 分成实验小组, 让学生通过合作, 正确运用纸带、打点计时器, 并在实验过程中自己记录有关数据, 分别计算出加速度以及即时速度等, 学会在具体操作中计算各种速度和加速度的问题, 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丰富实验形式, 灵活教学手段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物理实验教学除了课堂演示实验和实验室操作实验, 也可以根据教学条件, 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尤其是利用多媒体开展各种演示实验, 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效果。通过自己制作实验课件, 或者直接上网搜索各种优秀的实验视频, 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增强学生的感知效果, 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尤其是一些较为抽象的物理知识和原理, 通过制作、运用多媒体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同时, 开放实验教学课堂和内容, 引导学生把物理实验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起来, 去工厂参观或者实习, 开展生活实验, 从生产生活中感知物理实验,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 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 教材仅给出了一张自由落体的频闪照片, 让学生感知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进行大胆灵活地处理, 可以首先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有关知识, 自己感知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出一定的实验方案, 进行猜想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 在实验方法的选择时, 就会选择或者选择v=at, 教师组织学生及时进行讨论, 在选择的公式中, 测量时选什么精密仪器, 现实条件不好满足;如果选择v=at, v又是一个不容易测出的量;因此, 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Δs=恒量”这个关系, 应用方便。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 学生不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而且能够通过讨论学到更多的研究方法。

四、做好活动评价, 激发学习动力

评价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对学生的实验, 需要进行必要的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指正和鼓励。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矫正, 帮助学生正确实验, 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 通过教师的评价激励, 给学生一定的肯定和表扬, 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价值, 感受到学习探究活动的快乐, 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提高, 树立学生的实验学习的信心, 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例如, 学习“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教学内容, 我组织学生亲自操作, 结合原理和步骤, 自己设计表格, 分别测出每次钩码的质量对应的弹簧长度, 算出弹力的大小, 再找出他们的之间的数量关系, 计算出弹簧的所受弹力F与弹簧总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 并测出弹簧的劲度。对于出现的细节问题教师进行及时指正, 对于学生规范的操作给予表扬, 同时, 鼓励他们改进操作, 优化实验效果, 减少误差,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立足学生和教材实际, 突出学生主体, 围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对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困境的分析与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 2011 (3) .

上一篇:财会毕业论文下一篇:新课程评价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