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024-07-24

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精选12篇)

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新课改实施后, 海南生物高考把对实验的考查列为重点内容。分析这几年的海南生物高考题, 不难看出对实验的考查包括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方法步骤、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得出等, 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要紧扣新课程标准, 创造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努力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

观察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观察能力是生物实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所有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 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从而使学生学会从观察现象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 引导学生观察清水和浓盐水中萝卜条和黄瓜条的状态, 由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为什么清水中萝卜条和黄瓜条硬挺, 而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和黄瓜条变软?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除了课本上的常规实验, 教学中笔者还尝试设计一些小实验, 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如:细胞膜功能之一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膜是微观的结构, 肉眼看不见。如何理解这一功能?可以在课堂上用一杯热水泡扶桑花, 呈现红色;另一杯自来水泡扶桑花, 无颜色变化。诱导学生思考这与细胞膜的什么功能有关?学生通过分析、思考, 得出结论: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热水破坏了细胞膜的结构, 使得细胞膜失去这一功能。

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 动手设计实验。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时, 必须本着科学、合理、严谨的原则,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 如何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 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 选择哪一种酶作为实验材料?为什么选择这种酶?

2. 能否选择过氧化氢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 假若你选择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自变量, 如何检测因变量?这个实验能否用斐林试剂来检验?斐林试剂的使用需要什么条件?

4. 如何设置对照组?本实验是否需要进行重复实验?

5. 本实验中你将设定哪几个温度?怎么样控制实验所需的温度?你将如何排除p H和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在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如下: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思维, 还激励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也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要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环节, 该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假若实验结果与预期效果不同,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 实验的预期结果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 在无氧条件下产生了酒精和二氧化碳。但是有的学生在有氧条件下检测到了酒精, 这是否说明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同样产生了酒精?由此引导学生从实验装置、实验操作上进行分析, 查找原因, 并延伸出新的问题。通过设疑, 激起学生深入思考, 使得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得更透彻, 明确科学探究过程要严谨、科学, 提高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四、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

课堂实验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训练学生的实验思维,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验, 对某一有价值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课堂上组织学生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在学生了解本实验的原理、目的、方法步骤, 实验现象和结果等后, 组织学生深入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指数 (即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的影响。

延伸课堂实验, 开展生物课外实验活动, 增加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让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问题。在亲身经历中巩固、加深了生物基本知识, 拓宽了生物学知识领域, 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 在独立思考中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五、对课堂实验进行优化

在生物实验中, 一些常规实验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 结合学校实验设备具体情况, 我们可以对实验进行合理改进, 甚至开发新的实验, 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 常规实验的质疑。

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 很多老师都认为不可以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因为加入斐林试剂后需要在50℃~65℃的水浴中加热, 这就改变了本实验中严格控制的温度条件, 使得0℃条件下的淀粉酶在温度上升过程中, 会逐渐恢复活性, 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笔者通过多次的实验, 证明可以用斐林试剂进行本实验的检测。本实验自变量为不同的温度:0℃、45℃ (说明书上提示为酶的较适合温度) 、90℃。具体设计如下:

通过实验证明了本实验是可以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的。加入的斐林试剂 (1m L0.1g/m LNa OH, 1m L0.05g/m LCu SO4) 使溶液呈强碱性, 强碱会使酶失活, 0℃条件下的酶失活, 由0℃上升到60℃过程中, 酶的活性不会恢复, 实验的结果仍然是所控制的温度条件下的结果。

2. 合理改进实验。

根据教学内容、学校实验设备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宗旨, 合理改进实验。

(1) 实验方法的改进。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滤液的制备, 教材需要加无水乙醇后研磨, 费时费力。此实验可以改为在试管中先加入剪碎的1克绿叶, 再添加4m L无水乙醇, 沸水浴加热2分钟, 可制得色素提取液。

(2) 实验材料的改进。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 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染色, 观察线粒体。本实验的难点是学生需要漱口, 用牙签刮取活的口腔上皮细胞。假若不漱口, 可能刮到的是口腔的残留物;即使漱口, 刮到的也可能是死的口腔上皮细胞, 这将会达不到实验的预期效果, 甚至显微镜下根本找不到细胞。因此, 实验中我们选用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或嫩的小油菜白色叶柄的外表皮来观察线粒体。实验效果很好, 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一大片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 而且还可以看见细胞质的流动。

(3) 实验设备的改进。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中, 笔者对无氧呼吸实验装置做了稍微的修改, 使得实验现象更清晰, 学生对此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如图所示:

更改后的装置, 往锥形瓶A中加入同有氧呼吸装置一样等量的温水、葡萄糖、酵母菌, 搅拌, 活化, 塞上装有两个玻璃导管的双孔橡皮塞。直立导管套上一个瘪的气球, 并扎紧瓶口以免漏气。用橡皮管连接插在A、B锥形瓶的两根弯导管, 并用止水夹控制气体的进出。A、B锥形瓶的连接还可以采用医用吊瓶输液器, 输液器上的流量调节器可以控制气体进出。此套装置连接完毕, 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一段时间后, 学生观察到气球胀大, 说明A瓶产生了气体。引导学生思考A瓶里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打开止水夹, 锥形瓶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最后打开A瓶, 取一部分液体, 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进行鉴定是否产生了酒精。通过观察, 鉴定, 分析, 使得学生理解了无氧呼吸的原料, 条件, 产物, 构建了无氧呼吸的概念。

3. 创新实验的开发。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是高中生物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 常规实验中我们选择了质量浓度为0.3g/m L的蔗糖溶液, 观察到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随后在一侧添加清水, 观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本实验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硝酸钾、甘油等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并引导学生试着探究判断细胞的死活、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如何推断几种未知溶液浓度的大小, 农业生产中如何进行水肥管理, 等等, 提升学生科学的实验意识, 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借助多媒体丰富实验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微观的结构或是抽象的东西呈现出来, 从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如“渗透现象”实验中, 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玻璃纸, 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 并滴加两滴红墨水, 使得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 一段时间后, 观察实验现象。现象很明显, 漏斗内的液面上升。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呢?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水分子自由进出玻璃纸, 而蔗糖分子不可以透过玻璃纸, 而且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的水分子数多于渗出玻璃纸的水分子数量, 所以导致液面上升。这使得学生不仅仅从宏观上观察到液面上升, 而且从微观上也理解了液面上升的原因, 更好地理解了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通过多媒体手段, 增强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尝试着从上述六个方面去实施生物实验教学, 收获了一定的效果, 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 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一 了解“生物圈中的人”在生物课标中的地位。

1、人类的生命活动对生物 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

2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要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协调活动排出体外;人的各种 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3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 作用。也是引导学生理解生物最主要特征“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

4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 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 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二 课前准备。

1把握新课标、构建课程新体系

“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 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 活。《生物圈中的人》侧重于从人体的结构和生理方面介

绍人体完成生命活动的过程,以及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学习内容包括: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自我调控和人体的健康生活,教师在课前必须下苦功备好课,熟练掌握好相关的知识,这样在教学时才会条理清晰,让学生接受到正确的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让学生找出重点、难点,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对上课的内容先有所了解

三 上课过程。注意课堂的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引入的问题来带动学生走入我们这节课,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人体内废物的排除这节课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视频材料,从

材料中找出问题挖掘,提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导入《预防传染病》,人的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人的尿液的形成有何意义?

2突出问题教学。问题对于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创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特殊的作用,教学中要把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 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激发学生的认知的冲突和思维的活跃性,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 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结合肾单位的模式图,给出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主要成分的数据,将表格内容形象化,并引导学生进行以下讨论:

a 血浆与肾小囊腔内液体成分是否相同?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蛋白质数据的变化?

b肾小囊腔内液体与尿液成分发生什么变化?小分子蛋白质、葡萄糖可能去哪儿了?

c计算尿液中尿素的含量比血浆中和肾小囊中增大了几倍?想一想这有什么意义? 突出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四 大力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 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多元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倡导科学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活动中落实三维课程目标。重 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研 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在初中生物的探究活动方案中,探究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探究人体的激素对生命活动调节。探究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

换的主要过程及原理,探究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探究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等,学生用类似科学家探究科学问题的方式,以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思想与观 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为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包括实验探究、知识整理、上网寻找资料等),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真正实施探究式学习,就要改变传统 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加强科学过程和方法的训练。

五 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进入生物课堂,把师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一个绘声绘色的多彩世界,更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它能从宏观和微观双方面更全面的说明问题,在 生物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寻常的作用。若多媒体课件与教学设计完美的整合,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能够较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 处理好多媒体课件的地位,要

以有效多媒体教学为辅助,不能代替教师,决不能将教学内容几乎都做在课件上,限制了课堂发挥、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制作flash课件,演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收集有关泌尿系统疾病的图像及文字材料,如肾结石患者的肾 B超图像;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外形与纵剖结构、肾单位在肾脏的分布和组成、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特点和彼此间的关系等内容,呼吸运动的过程、眼与视觉、激素的调节。力求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理解深刻,分析透彻。

六 充分使用教材中的资料。

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有效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实验技能和端正实验态度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谈谈我的几点想法和意见。

一、使学生参与课前实验材料准备,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积极性

传统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之所以气氛沉闷、效率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全权掌控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则在下面被动地观看,导致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课变成了教师的操作演示课,这样只能使学生在理论层面上了解实验的顺序和步骤,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生物实验丧失了兴趣和积极性,试想,学生连学习兴趣都没有,又何谈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所以,我们必须转变目前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实验教学。比如,在实验准备阶段,我们应使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因为初中阶段的生物实验,涉及的实验材料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的,如,根、茎、叶、种子、果实、蚯蚓、蝗虫、鲫鱼等,在课前实验准备阶段,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就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积极性。

比如,在初一下册“观察种子的结构”这一实验中,在课前我们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准备种子,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不同种子,如,小麦种子、花生、玉米、菜豆、绿豆、蚕豆等,种类可谓是多种多样。这样,在我们指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形、内部结构时,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有利于我们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二、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对实验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初中生物实验中,因为实验材料的缺乏或者实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使部分实验无法在实验室完成或者仅靠教师口头语言的讲解无法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视频、图像、图文、动画等于一身,对于生物实验来说,教师就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音频、视频、Flash动画效果,将难度较大、较抽象的生物实验以形象直观、生动逼真的方式进行演示,如此,就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也会获得显著提高。

比如,“动物血液循环途径”这一实验,我们就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动物血液循环的整个过程用3D动画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并配以血液流动和心脏跳动的声音。同时,运用遥控器控制3D动画播放过程,以用慢镜头为学生展示动物血液循环所流经的途径,同时也能恰当合理地控制整个教学节奏,以使学生对“动物血液循环途径”这一实验过程进行认真观看和深入思考,如此,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又能使学生对这一实验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达到优化实验过程、提高实验效率的教学目的。

三、设置问题驱动,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花

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的确,疑问是促使学生进行学习和思维的原动力,有了疑问,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当然,浅层的“是不是?会不会?”这些问题是不能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的,我们必须建构出富有启发性和价值性的实验问题,以使学生经历困惑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而且,我们也不可将整个实验过程盲目地全盘拖出,而是将实验教学目标分解成难度逐渐升级的问题链,让学生逐步完成。这样,学生在问题任务驱动下,就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整个实验过程。

比如,“观察鲫鱼的外形、呼吸、运动”这一实验中,在让学生观察鲫鱼鱼鳃的作用时,我们可先为学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鱼的口和鳃盖后缘的开闭有什么规律,它在进行什么样的生理活动;观察鱼鳃的颜色,思考为什么会呈现这种颜色;鱼鳃结构都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属于浅层问题,待学生解决后,可继续提出如下问题:进入腮和流出腮的水中,气体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鱼在水里呼吸时,鱼鳃的什么特点对鱼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鱼儿离不开水。那现在你们能告诉我这句话的原因吗……如此层层递进且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立即激起了学生强烈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也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益。

总之,希望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生成研究出更多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实验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工作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顺利开展和进行。

参考文献:

曾瑞清.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10).

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有效性,策略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课改中, 国家已经对高中生物实验的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从单一的验证性实验的设置, 到现在的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实践、活动等, 充分体现了新一轮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侧重于通过学生的体验去获取知识。通过学生的动脑设计、动手操作完成探索知识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使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 本人总结出的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如下。

一、引起高度重视

高中生物的实验课, 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在这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和极大支持, 给各学校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仪器、用具、药品、材料和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等, 创造出能开展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最基本条件, 让高中实验课得以落实。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 在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有效性教学中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学校重视实验课教学, 在资金、药品、材料、专业实验人员的配备等方面尽量创造条件, 促进生物实验课教学的开展, 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教师是具体的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从事生物教学的教师, 在思想上应重视实验教学, 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好实验教学, 真正使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使之规范化、常态化。

二、教师要清楚课本上所设置实验的目的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备课时, 一定要清楚每个生物实验的具体目的。

通过对高中生物课本的研读, 我认为高中生物课本上设置的实验, 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一类是基础实验, 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等。这些实验的设置,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 学会一些鉴定生物组织中化学成分的基本方法, 了解一些物质提取的原理及方法, 掌握根的培养技术和细胞染色观察方法等。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部分试验的教学, 因为落实这部分实验教学, 等于夯实了实验教学的基础, 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类是探究实验, 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等。这类实验, 课本上原则不给出相应的材料、实验步骤等, 而是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围绕探究目标提出问题, 针对相关问题设计实验程序, 在教师提供实验条件及帮助的情况下, 完成实验过程, 并获得所探究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这部分的实验教学中, 应根据探索实验的目的, 给予学生一些理论上的帮助、实验设计上的指导、问题的讨论及错误的修正,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水平, 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一类是实验模型构建。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这些模型构建的目的, 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生物学概念, 建立生物学概念间的联系, 便于系统性地掌握好生物学知识。教师在这部分实验教学中, 应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去完成这部分教学任务, 因为这部分实验教学, 可以更具体地帮助学生构建出清晰的生物学概念, 并准确构建概念间的联系。

三、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各类实验教学的策略

1. 对于基础实验

(1)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结构, 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相关装片, 能用语言、文字、绘图来描述他所观察到的物体, 并能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如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如何把从视野右上角出现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等。

(2) 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原理。

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 教师就应该在学生实验之前, 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实验原理, 如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相遇, 沸水浴条件下, 可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苏丹红可以进入含有脂肪颗粒的细胞内, 把脂肪小滴染成相应的颜色;双缩脲试剂实质上是在碱性条件下, 让铜离子与肽键形成一种紫色络合物。《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前, 要让学生了解DNA在不同浓度的Na 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而杂质易溶于酒精;鉴定DNA用二苯胺试剂, 并了解相关的颜色反应等基本原理。

(3) 掌握一些基本方法。

如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制备细胞膜的方法;通过《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掌握怎么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和分离色素的方法。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来学会自变量、因变量的设置及现象的观察。通过《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 让学生学会怎么培养洋葱根、怎么取材、怎么解离、怎么漂洗、怎么染色等基本方法。

总之, 基础实验要各个落实, 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实验的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对于探究性实验

这部分实验教学, 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教师在落实这部分实验教学的时候, 要求教师的引导性更强, 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要合理、恰当、到位, 才能指导好学生去完成探究性实验。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课本上没有比较直接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找出原理, 设计好实验步骤, 完成实验过程,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科学的结论。笔者在这个实验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凉拌萝卜丝时, 往萝卜丝里加点盐, 又加点白糖, 看见有水分渗出。将稍有点萎蔫的白菜放入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变得挺拔。帮助学生得出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均与外界溶液及细胞液的浓度有关这一原理。 (2) 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来做实验材料, 用什么溶液来做细胞外液, 制备出的临时装片才可以用光学显微镜明显观察到细胞吸水或失水现象。 (3)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 设计出实验步骤。在班级里讨论各组的实验步骤, 选出最合理、最科学的步骤。 (4) 让实验室老师准备相关材料、药品、试剂等, 学生到实验室以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完成个别的辅导与交流, 学生要记录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又如, 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教学中, (1) 引导学生阅读人教版课文第83页内容,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提出想要探索的问题。有小组提出想研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有小组提出想研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 发动全班同学以组为单位来设计实验的步骤, 尤其考虑好低温、适宜的温度、高温分别用什么方式设置。 (3) 讨论用什么做反应底物, 用什么做指示剂。 (4) 得出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案。 (5) 学生到实验室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6)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总之, 这类实验强调了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来完成探究过程的设计、指导实验的过程, 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使自己的生物学素养得到综合提升。

3. 对于模型的构建

这部分实验教学, 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动手动脑亲自去做, 通过动手制作, 在脑海里构建出知识的整体性模型。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笔者让学生去买橡皮泥, 利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模型, 并在班上展示, 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做出评价。又如,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在这个实验中,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用塑料薄片制成染色单体、染色体、中心体、纺锤丝、细胞轮廓等, 进行减数分裂过程的手动演示, 帮助学生构建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 理解什么是四分体、什么是同源染色体、什么叫同源染色体分离、什么叫着丝点分裂、什么叫姐妹染色体分离等等, 最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减数分裂。再如,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个实验, 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DNA分子的基本结构之后, 向学生发放实验用的塑料配件,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边商量边动手制作DNA双螺旋模型, 这样, 学生就会对DNA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空间结构有直观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 理解DNA结构多样性和性状多样性的原因, 从而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对这些策略的评价与分析

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5

一、精心设置课堂导入,实现教学过渡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做好工作,精心设置课堂的导入环节,以精彩有效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章节中关于DNA的知识时,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可以以“奇”为主方向,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课堂教学语境。比如教师可以以“天才和疯子到底有多远?”为主题,作为导入的内容,在此内容之上,融入DNA的相关知识。举例来说,有着音乐、数学天赋的人,他们的天赋其实是遗传物质给予的,而主要的遗传物质就是DNA,DNA上染色体的失序可以导致特殊天赋的产生,也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大多数一出生就患有“威廉斯综合征”的孩子,他们体内的7号染色体错排了20个基因。在全球每两万人当中,就有一人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这样的材料导入,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DNA的重要性。而且提高这样的问题和材料导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会对DNA的相关知识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主题,就更容易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与生活接轨,实现教学知识化与生活化的有效结合

有经验的高中生物教师都明白,教学没有效率,取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知识结构不“融洽”,学生面对于生活相差甚远的知识,一是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二是不能深刻的了解生物知识的本质。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必然是要加强生物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在“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立足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对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现象进行思考。 如以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的宣称可以力保青春永驻的化妆品和保健品广告位切入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细胞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永葆青春”的可能性。而按照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规律,人体细胞也是不断地在衰亡,这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还无法改变这一现实。这样学生可以学会运用生物科学,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理性的判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这正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之一。

三、发挥学生想像力,组织进行探究式教学

生物科学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对人类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生物科学的出现使得人类对自身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而取得这些成果的关键就在于人类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可以说就是这种精神引导和推动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而高中生物作为生物教育的重要阶段,负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神圣使命。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也就必须要强调对学生生物知识探究能力的培养。举例来说,在教学《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时,可以让学生发挥现象,讨论在太空失重中是否会造成染色体的转变和变异,如果会那是否代表着人类走向太空,走向宇宙的梦想会成为一把双刃剑?走向太空,生活在太空之外的某个星球,就可能造成染色体变异,进而造成人类的变异。在这样的问题讨论下,学生既可以对当前生物科技前沿,太空生物研究进行思考,加强学生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避开教材相对滞后性的弱点,也可以让学生对染色体变异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四、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科学观

生物科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高中生物教育必须要立足生物发展的趋势,在教学中融入当前的生物科学研究前沿知识。当然对高中学生而言,其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尚待提高,如果在课堂上灌输太多的生物科技信息,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毕竟,高中生物还是属于基础性的生物科学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具体的、基础的知识掌握,而不是抽象性超前的知识掌握。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可以从思想意识层面进行生科技术的教育,如以“,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这些著名科学家在有关生物科学方面取得的成果为教学材料,既让学生了解当前生物科学的发展状况,也让学生从中增强危机意识,毕竟我国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还与世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五、结束语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实现高中生物教学质量飞跃性提高的前提和基础,高中生物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采取各种措施,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努力。在这过程中应该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在符合一定的教学规律下,制定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期

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6

【摘 要】生物学需要理论引导和实验加以印证,实验教学是生物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以往的生物教学都以理论为主,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推进与深入,实验教学已经成为了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式。改革的重要阵地之一就是初中教学,因为学生到了初中阶段才开始学习到生物知识,脑海中对生物学还没有一个比较抽象概念,因此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用实验课教学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有效性策略

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的支持,古今中外人类所有的科学成果都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的科学实验才得出的。生物教学也不例外,而且也是中学科目中最需要实验的课程之一,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锻炼初中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形成探索的精神,还能锻炼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态度。总而言之,实验教学对初中生物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然而,我国中学目前的情况是,许多中学因为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致使生物实验教学开展的效果不理想,再加上教学体制人们都以分数论英雄,老师也不愿花时间在实验教学上,一切以应试为中心,导致出现老师给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实验的情况出现。

一、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它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确实的实验证据。在欧美一些教育水平相对发达的国家,实验在日常的教学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生物课这种需要实验来支持的学科,实验甚至占到教学任务的一大半。为更加贴合初中生心理智力特点,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新课改对初中生物教材做出改编,与以往相比,新教材会更多的涉及到实验教学,这就从现实角度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生物基础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更加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实验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这样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教师也愈加青睐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题目。在这一背景下,将实验教学法引入初中生物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加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用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要从主观上改变对实验教学的看法,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1.学校和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

受教育体制的限制,在以往学校都以考试为教学中心,有一些学校将升学率当作了教学主旨,从老师到学生都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实验教学在平常的教学中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涉及到。因为实验教学占用的时间比较大,很多教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不愿意去花费这个时间,一般都以讲的方式或者老师简单的演示就算上过实验课程,令人不安的是,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正确的,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也是我国教学的通病。由于不重视实验课程,学校方面在实验室上面没有投入必须的资金,这样就造成了实验室的设备或比较陈旧或缺乏一些必要的实验设备,这对实验教学的教学任务有不利影响。我们对此做过数据调查,在对江西省5所中学的问卷调查中,仅仅只有1所中学学校的生物实验室设备较为齐全,还为此配备有专业实验员,即便如此,在调查中,有部分学校学生表示自从来到学校就没有进入过实验室,实验室形同虚设。

2.常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

部分教师为了节省实验时间,老师一般会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我们通常所说的实验演示分为教师台前演示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两种。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教师台前演示就是老师自己用实验设备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但是它的不可避免的缺点,那就是坐在离老师比较远的位置的同学是看不清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他们只能听老师的讲解自己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多媒体演示则是老师用视频或者是PPT的方式为同学展示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但是这样做给学生的启发远远没有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的印象深刻,这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的知识比较生硬,而且教学效率低下。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有时候有些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大胆探索实验教学,但由于自身条件有限,教学模式单一、封闭,教学比较陈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老师对实验教学做的备案是很重要的,不仅要调动学生实验的激情,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性体现出来,还要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完善实验考核评价机制。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意识到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要增加实验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课时,真正将实验教学看作教学任务之一,转变思想观念,把实验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题,理念教学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为学生展现生物学科的实践性和技术性;另外学校应该组建一批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队伍,对老师定期加以培训,提高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定期举行生物实验教学研讨会,教师们在会上畅所欲言,积极分享实验心得和教学理念,共同研究、探讨解决日常教学实践遇见的各种问题,提升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进而为生物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科学实验,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为实验室争取到建设资金的支持,将这些资金用来更换陈旧的实验设施;设置1~2个开放实验室,安排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来管理实验室,更好地为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服务。

2.认真准备实验课

生物实验的有效性不是简单的实施,就会收到效果,教师在实验之前必须要做好备课准备,实验课本来就是开放性课堂,学生也比较积极,对于实验器材的维护要格外小心,这些在课前教师都要有所准备。对于实验的内容,教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对于实验目的、实验中注意事项等都要给学生做好解析,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与实验后数据的有效性。对于一些实验材料,教师要事先准备好一切,否则实验效果要打折扣。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时,需要用洋葱叶肉来观察,在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需要选用银边天竺葵。在实验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将这些材料准备充分。

3.充分信任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实验

以往老师会用课堂演示的方式来为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在新课改背景下,生物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完成实验,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就目前来看,国内许多中学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生物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将前沿的生物知识带入课堂中来,为学生展现未来生物学的发展,丰富他们的知识库,老师还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生物实验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暴丽国.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276-277

[2]黄菲.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才智,2015,(04):14-14

浅析生物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篇7

一、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问题,才能引起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教师的提问是很有讲究的,过于简单的提问只会流于形式,是教师对“面向全体”这个教学要求的误解。有的课用音乐、视频或游戏导入,表面生动热闹,实则牵强附会。展开过程提问过频,问题过于简单,多为齐问齐答,而教师似乎也只是为问而问,这样的课堂看似气氛活跃,实则未能激活学生思维,不能称为有效教学。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教师在课堂里提了多少个问题?是些什么类型的问题?课堂观察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运用那些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建设性的问题。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低水平的、连珠式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一两句话便能回答。

教师在备课时应将重要提问在课前设计好,并且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提问。我们总在强调,备课不只是备教材,备教案,更应该备学生,对学生的学情应该把握好,自己的预期和实际差异较大时,应该及时反思,做出修正。不需要提问的地方,要以陈述句进行讲解说明,以保证讲解语句的连贯性、流畅性,易于学生理解。这样做也就自然会使齐答的次数减少,使教师的有意义的提问更有效,更能使学生专注思考。

二、学生讨论的有效性

1. 有关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发挥团队成员的不同优势,取长补短,通过讨论互相启发,通过争论激活思维,培养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呈现个体不能或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探究课题。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升华,所以一节课的重难点的突破使用讨论合作的方式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追求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包括汇报环节,不一定要全组汇报),在需要的时候采取讨论形式才是必要的。

2. 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讨论。

提高讨论的质量,关键是讨论的问题应是理解性、开放性问题,不是直接能在书上找到标准答案的问题。很多教师处于为了让一节课出现讨论的形式而大量使用讨论,整节课下来既耽误了时间也没看到明显的效果,找不到本节课的重点在哪里。只有让学生去讨论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那就是学生相互启发、合作。

在讨论的过程中,建议教师事先要对每个部分提出2到3个引导性问题,给学生小组的讨论和汇报提供线索。教师在课的最后对重点、难点问题提示一下即可。高二的学生应该是有能力自己看懂教科书内容的。如果能有与本课学习目标相配合的操作活动,最好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动动手,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习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将讨论分出层次来,简单的问题可以采用个人阅读教材思考或者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即可,困难的或者是重点的问题可以采用前后四个同学小组讨论,这样可以有效调节课堂教学时间,还能使学生互相合作,提出自己的想法,互相学习和拓展思维。

三、教学媒体使用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动态形象,可以将抽象的、微观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的直观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空间位置变化,可以取代有毒物质的演示实验,对于微观世界的探索等等均能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再加上网络教育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扩大化,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意识,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而且越来越先进,但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如今学生人手一个先进的Pad,真正能利用起来并能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才是最重要的。

PPT的使用使一些教师忘记了学生记录笔记的重要性,PPT上的文字和板书相比,缺少了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氛围,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把PPT的内容当作笔记的,所以教师的板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就是这一点最原始的教学形式在各种展示课中基本上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例如:在一次展示课的评比中,教学内容为“减数分裂”,本节课是遗传部分的重点,更是难点,如何能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充分理解该内容,教师们通过思考同课异构出各种教学形式,其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利用投影展示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时期的动态变化过程,然后针对每个过程让学生讲解看到的过程具有什么物质和数量的变化,板书只记录了“过程”这几个字而已,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或许还有些记忆,但是时间久了,记忆模糊的时候该如何解决呢?

展示课评比结束了,专家们认为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其中一位教师带着学生边分析减数分裂过程,边带着学生画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既展示了自己深厚的基本功,也让学生能亲手画图体会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过程,这样的教学形式看似最原始,但是对学生却是最有收获的。还有一位教师自制了教学模具,将染色体的变化状态贴在备好的圆形纸片上(模拟细胞形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将做好的贴纸贴在黑板上,每个组完成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当所有组按照顺序贴好后,黑板上出现了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教学效果也不错,小组讨论的形式使部分学困生在讨论中也加深了理解,合作的效果得到体现。

四、应用导学案的有效性

导学案的出现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是从某模范校学习来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们争先恐后地学习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很多学校还将导学案当作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如果是一套完整的导学案可以当作学生的笔记,得到很好的使用是有价值的,但有的教师只是为了配合检查和评比才使用就没有必要了。

导学案可以没有固定的形式,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其形式。综合很多课程的导学案,使用比较多的就是任务驱动式,基本流程是:学习目标的确立(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写成教学目标,因为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而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案的准备要求)→教学过程的实施(包括学习回顾,主要是复习上节课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连贯性),新课导入———教学知识点展示,其中就可以使用一步步的学习任务,使层次分明,在每一个任务环节中可以使用阅读教材、个人思考、两人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根据知识点的难度、任务的艰巨性来确定教学形式,使每一个学习任务都能用最快最好的形式完成)→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练习反馈→拓展思维……

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8

一 制订周密的实验教学计划

新教材中有些实验材料与季节有关, 教师应提前制订好每学期实验材料的采集、购买和培养计划, 以保证有计划、适时地采集好、培养好实验材料, 保证生物实验能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开设。为了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可以采取如下教学模式: (1) 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及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预习, 初步了解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 (2) 实验课堂教学理论讲解时间, 教师要讲清实验原理、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 (3) “小助手”做演示实验, 师生观看演示实验并进行评价。 (4)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进行巡查, 发现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师生一起分析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 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的、适量的实验,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而且探究实验存在不可预测性, 教师就需要立足教学目标, 有效采撷, 运用教学智慧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动态地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机会, 以学定教, 灵活调整教学流程。

当遇到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或生理过程, 又很难用语言、文字阐述清楚时,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使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虽然生物教材中演示实验较少, 但应该在教学中做好每个实验, 争取做到最好的演示引导。比如在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 选择学生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物品, 并且做缜密安排, 才能达到效果。上课前, 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 逐项讲解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三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 将三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在讲台上展示, 并作扼要的介绍, 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结果作比较。用苹果、马铃薯、鸡蛋、牛奶等日常实物作为试验品, 通过提问学生它们中所含的有机化合物,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讲述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的鉴定方法并将知识概念梳理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检验试剂来实验, 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物品所分别含有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

也可让学生根据喜好自由选择实验材料, 并对所选材料中所含的有机物做出预测, 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一些, 如, 要鉴定还原糖时, 选择更易观察的材料, 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 可以准备西瓜汁, 让学生了解到材料本身的颜色会影响实验结果。

三 培养学生使用仪器、器具、药品的能力

如果学生对实验仪器的原理、常用药品的特性不熟悉, 在实验中就会有些盲目, 不利于对其仪器、器具、药品使用能力的培养。例如, 学生在选择低倍镜或高倍镜时, 常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本身的特点以及观察目的来合理地选用, 学生对低倍镜与高倍镜之间的区别弄不明白, 只是凭感觉来选择使用高倍镜, 下意识地觉得高倍镜会比低倍镜的放大倍数更大, 看得更清晰。学生盲目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对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 不知道高倍镜放大倍数大, 分辨率就高, 可是看到的事物面积小, 所以视野也比较小。并且倍数越高, 要求所观察的材料厚度很薄, 高倍镜较适合用来观察局部以及细节。而低倍镜看到的事物面积大, 可以用来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 寻找观察目标。当学生对这些基本原理有清晰的了解时, 才能正确地选用高倍镜与低倍镜,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把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 如果所看到的图像不够清晰, 那么直接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了, 因此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以后, 才能合理地使用高倍镜与低倍镜。

高中生物实验中学生会使用到一些药品, 现就浅谈一下学生在药品使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例如,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 要给学生讲解龙胆紫或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 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 并不是指染液的p H值呈碱性, 那么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醋酸所起的作用, 应让学生了解2%的醋酸是染料的溶剂, 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 并不是细胞膨胀造成的, 而是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从而导致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教师要彻底地把实验仪器、药品性质以及使用原理讲清、讲透, 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药品的使用能力。

四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往往只重视实验结果的记录, 而欠缺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记录, 只在乎结果而不在乎分析的过程。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认可, 而忽视对失败实验原因的查找。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 在显微镜的多个视野中, 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大多数都是间期的细胞, 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让学生明白液泡的体积、颜色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让学生了解四种色素之间的分离的原理是怎样的。这一原理只用高中所学的知识是解释不了的, 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滤纸是一种吸附剂, 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 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都是不相同的, 它们在滤纸上的吸附能力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层析液中 (展开剂) 溶解度也不一样。因此, 四种色素溶于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也不一样, 胡萝卜素的溶解度大但是吸附能力却小, 扩散速度就会相对快些, 叶绿素的溶解度小但是吸附力却大, 扩散速度就会相对慢些。

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 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见解, 同时鼓励学生不要盲目照搬照抄书本中的结论, 通过不断地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动物激素喂养小蝌蚪验证动物激素对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作用。但是该实验不适宜城市学校, 因为取材困难。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 尝试用胰岛素代替甲状腺激素, 用金鱼代替蝌蚪。因而, 创新出新的实验方法, 由河水中加入甲状腺激素, 喂养蝌蚪变为在鱼鳃部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由于鱼的血糖浓度急剧降低影响了其神经系统的功能。15分钟左右鱼昏厥, 显示了动物激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那么是不是由于胰岛素致使血糖浓度降低而导致昏厥呢?验证方法是:再往鳃部注射适量的葡萄糖溶液, 鱼很快就会复苏。

六 加强生物实验教师和实验员队伍的建设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和健全省、市、县 (区) 三级培训机制, 将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员的培训工作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之中, 制订适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要求的培训计划, 坚持培训合格上岗制度。通过培训, 使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员更好地掌握新课程和各学科实验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使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逐步适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革的需要,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

总之, 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学生能力提高和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积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配合做好各项工作, 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志伟.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生命世界, 2010

[2]菊燕妮.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初探[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如何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篇9

一、抓住生物学概念的本质范畴, 掌握好概念的内涵

学习生物学概念, 要抓住概念的本质范畴, 才能准确理解并掌握好概念的内涵。例如, 植物的个体发育, 很多学生没有把握好概念的范畴, 认为植物的个体发育是指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 最终导致今后解题中常出错。例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 有很多学生潜意识地把它看成是化合物, 其实是指化学元素,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 这样的错误, 对今后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强调这些概念的本质内涵, 通过举一反三, 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好生物概念。又如酶的概念, 很多学生认为酶就是蛋白质, 没有理解酶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 多数是有机物, 少数是RNA。因此, 当向学生提问“酶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时, 不理解的同学回答是氨基酸了。只有理解好酶的本质内涵了, 才会想到答氨基酸或核苷酸。所以课堂上应就引导学生理解酶的本质内涵。

二、利用部分概念间的递进关系, 准确理解概念

部分概念间有递进的关系, 最基本的概念不清楚, 必然会影响其他概念。例如,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四个概念, 如果种群不清楚就会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只有掌握了种群、群落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及生物圈这两个概念。因此课堂上, 可引导学生做了如下归纳总结, 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易混淆的概念。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组成:种群群落+环境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又如染色体、DNA和基因, 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可引导学生归纳为:脱氧核苷酸基因DΝA染色体。这样利用部分概念间的递进关系, 学生就能准确理解相关概念。

三、让学生体验生活, 加强感性认识, 准确理解概念

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 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扦插、嫁接、胚、胚乳、种皮、果皮等概念, 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 可组织学生进行扦插、嫁接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种植自己喜欢的瓜果蔬菜, 进一步理解好胚、胚乳、种皮、果皮等概念。

四、利用数学图形, 理清相关概念

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特别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 这是学生学习概念过程中的最大困难。许多概念之间有包含与被包含, 或者出现交集的情况, 这些内容相关的概念, 可以用借助数学几何图形, 比如用大小不同的圆圈, 以及圆圈之间的从属或有部分相交的关系来表示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比如, 激素、酶和蛋白质的关系,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激素是内分泌器官 (或细胞) 分泌的化学物质, 有些激素是蛋白质”, 可以用圆圈表示如下。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的关系, 也可以表示如下。这样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还有脱氧核苷酸、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等等, 都可以引导学生用圆圈来归纳总结,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 细胞生物又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非细胞生物主要指病毒和类病毒等等, 这些均可用圆圈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会在理解的基础上, 加深记忆。

五、利用表格归纳总结, 抓区别找联系, 理解概念

高中生物教材中相似的概念很多, 有的是一字之差, 却表示两个不同的生命本质属性。如原生质层与原生质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自养型和异养型、需氧型和厌氧型、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等, 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和人工诱变育种等等, 应引导学生类比区别相似概念, 利用表格对易混淆概念进行归纳总结, 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好易混淆概念, 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高二生物第二册课本中几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又比如高中生物第一册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薄弱高中的生物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10

一、端正心态, 尊重学生和实际学情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全力以赴的教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是教师的天职所在。”因此, 教师应用心去思索:怎样在学生整体基础水平较低、教学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提升教学效率?高中生物的学习不仅需要记忆, 还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如果教师没有耐心和方法, 学生很容易迷失学习的方向。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 可能从初中时起就对生物的学习缺乏兴趣, 导致生物学习基础差, 但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学生的情感是敏感的, 学生只有得到教师的尊重, 才能从心里认可生物这门课程。教师不能因为学生一时背诵不出所学内容或实验步骤记忆不清就予以责备, 这样会让学生更加不知所措, 最后得不偿失。教师应在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因材施教, 目标制定和各项考试题目要顾及全体学生, 难易适中, 为实现有效教学做好铺垫。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 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如何使教学方式多样化、有效化上来, 如尝试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法、练习法、演示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 教师在教学中可合理运用。例如, 教师在课堂中可引导学生自我提问: (1) 夏季的中午为什么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弱? (2) 对照此类实验如何进行设计?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况下, 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 强化能力训练

学生整体基础不佳, 根源还是学习方法、习惯不佳。因此,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而且要让他们学会运用好的方法主动求知, 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在学法指导方面一定要多下工夫, 如重点如何把握、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注意实验事项等。

教学成效的提高需要在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的前提下实现, 所以在学法指导的同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是自学能力, 教师要在预习环节和各个能动环节上下工夫。其次是探究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尝试放手, 让学生自我探究, 学会合作交流。如在教学“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一课中, 教师可先设计几个探究性的问题: (1) 实验材料使用鸡血细胞液的原因和好处是什么? (2) 实验的最终原理是什么? (3) 实验中加了两次蒸馏水, 又经过三次过滤, 其目的是什么? (4) 探究总结鉴定DNA的方法。教师可适时给予学生点拨、启发, 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做到收放自如。第三是归纳总结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教师在各个环节中都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 从而增加学习的成就感与兴趣。

四、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薄弱高中的教学情况存在很多弊端, 再加上学校对生物课程不重视, 导致教师本身情绪不佳, 上课激情不够。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初就板着脸, 动不动就大发脾气, 令学生心惊肉跳、思维停顿。实验表明, 如果教师以饱满的精神、愉悦的情绪上课, 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实验课时, 教师可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或根据各自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且印象深刻。

五、课内外结合, 注重学习实践

1. 课内外学习实践的实施

生物课程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需要实践的支持, 才能不脱离实际应用。尤其是薄弱高中的生物教学, 可以尝试打破空间界限, 利用各种资源,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 可让学生到自然中去;或带学生去植物园、养殖场等场所进行实践活动;或在校内设立实验点、观察点, 让学生可以对一些自然现象随时进行观测。这样课内外有效结合, 能保持学生对生物实践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生态变化中的生物课堂

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生态变化, 让一切跟生物有关的静态、动态事物都成为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并由此开展一些有效的、相应的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生态失衡、各种自然灾害逐年增多等, 都可以使学生观察、研究、讨论并分析, 使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一步结合, 有效地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与重视。

由于高中生物并不受到教师、学生和社会的重视, 因而作为薄弱高中的生物教师面临的困难更多。因此, 教师只有努力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 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真正摘掉“薄弱”的帽子。

高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性教学 篇11

学科认知结构要以事实、概念、原理、规则等为基本要素。其中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概念学习尤为重要。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名词概念,它们是抽象的,学生往往不易于理解。新教学大纲对生物学的基本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知道、认识,了解、掌握),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则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说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生物学科的概念体系是由一些主导概念构成基本框架,然后由此衍生出更多的从属概念,生成生物学科概念体系的金字塔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现结合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从生活实例中引出概念——谚语法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 。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生物的条件反射 。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设疑法

设疑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即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

设疑是我们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但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并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不可面面俱到。让我们采取灵活、适度、明了、针对性强的设疑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想象,使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

三、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

通过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种的知识分布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

四、基本概念系统化——概念图法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第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将其余概念一层一层的排放在列表;

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

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以“染色体”这一概念为核心,与“染色体”相关的概念图:

概念图可以用于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也可以用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运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复习生物知识,可以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还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篇12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利用生活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生物来源于生活, 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就会产生兴趣。在教学中, 只有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以分析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使理论应用于实践,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纽带。教师可提出“鸟儿为什么能飞”、“人戴上翅膀能不能飞”、“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人做的梦有没有预见性”等有趣的问题, 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求知欲强, 渴望创造, 但他们不成熟, 教师应对学生倾注热情和爱心, 多方面关心他们, 教师热爱学生, 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 师生间建立起友好融洽的关系,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通过师生交流,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注重联系实际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应用, 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 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在课堂讲授中, 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生活、生产中的实例, 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 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在习题的讲解中, 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 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 教师还应当善于观察, 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教学资源, 设计一些实验在课堂上演示,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下一篇:自适应去噪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