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实验

2024-09-07

普通生物学实验(精选11篇)

普通生物学实验 篇1

摘要:针对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要, 在《普通生物学实验》编写中应做到:降低实验难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小学相关实验, 增强学生的从师能力;增加选修实验,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学教育专业,生物实验教学,选修实验

科学教育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 主要任务是培养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师资。为胜任小学科学课程教学, 因此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地理学等传统课程, 采用的教材大多为这些专业学生所用的基础课教材。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编写的《普通生物学实验》, 该教材对生物学专业的学生, 无疑是一本好教材, 但让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使用, 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容不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本书作为综合性大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比较合适, 由于学时的限制, 学生动手做的实验以验证型实验为主, 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较少。二是难度方面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专科学生入学成绩低于本科学生, 如采用传统实验教材, 明显难度太大, 增大学生学习压力。因此, 有必要为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编写一本《普通生物学实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完成了《普通生物学实验》的编写。

一、实验教材的定位及设计原则

1.实验教材的定位。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化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于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对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科学素质的培养来自于实验教学。生物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养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内容的载体, 也是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材的作用首先是起到指导作用, 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主要依据。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不断创新。其次, 实验教材在实验教学中起到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主导教学方向的作用。因此, 实验教材的编写要注意精雕细琢, 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2.实验教材的设计原则。大多数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教师职业, 因此在实验教材的设计中要体现以下三个原则:一是重视实验基本操作训练, 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正确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是学生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 也是学生今后站稳讲台的保证。所以, 在教材安排上要重点考虑, 使实验基本操作保质保量进行。二是突出知识的灵活运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科学素养, 所以教材设计时应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量。三是充分授权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大多数要承担小学的第二课堂、科技制作等活动, 故教材应增加选修实验, 让学生有自主权, 在时间充裕、自主思考、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

二、实验内容的具体设计及教学意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验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三个部分编写。具体实验内容设计及课时安排见表1。

1.生物实验基本操作。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练习仪器设备的使用, 包括显微镜、显微测微尺、血细胞计数板等的使用;掌握生物切片技术, 包括临时装片、徒手切片法等。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做生物实验比较少, 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而基本操作技能是实验的基础, 每个综合实验、设计实验都需要用到多种操作技能, 如果这些操作不规范, 将影响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影响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故狠抓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可为学生站稳讲台打好基础。所以, 此部分内容要准确、清晰、描述详细, 不仅要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还要将实验的具体步骤、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详细叙述。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如何做实验,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一定要正规化、系统化, 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操作, 反复练习。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带着他们一起做, 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2.综合实验。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小学科学 (生命世界) 实验的整合, 包括校园植物观察与分类实验、叶脉书签的制作、植物腊叶标本制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相关因素的探讨、生态系统观察与分析等, 目的是为学生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做准备。以往这部分的内容是对中学内容的提高, 实验难度较大, 对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实用性不强, 学习兴趣不高。此外, 为了节省学生在实验所需的时间, 更好地完成实验内容, 教师提前配制好药品, 并将所需仪器安装好摆放在实验桌上, 学生只需“按部就班、照方抓药”就行, 这种实验方法, 不能使学生产生比较强烈的记忆和迁移效果, 实验效果较差。所以, 此部分的实验编写, 只要详述实验目的和实验最终达到的效果, 而实验步骤、 药品配置留下空白, 由学生根据实验需要自己补上; 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仪器, 学生可根据需要自己组装, 甚至自己制作实验仪器。实验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 学生应运用已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师只需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实验结束后, 学生应将仪器归位、整理实验桌。学生全程体验了准备实验、改良实验, 熟练掌握实验操作, 实验结束的整理归纳等过程, 从而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从师能力。

3.选修实验。此部分实验由学生自选, 教材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选择, 学生自己也可根据兴趣和需要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后,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包括实验原是、仪器药品、实验步骤、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目的是为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教后, 可指导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辅导的实际情况而增设的。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的养成。

三、配套管理

根据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要求, 需要开放实验室, 以满足学生反复练习基本操作和不断改良实验的需要, 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内,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进行实验。参照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专业化学实验的管理模式, 建立一套完整的开放管理系统, 该管理系统应有设有学生功能区、教师功能区和管理功能区。在学生管理区, 学生可以完成实验选取、自主进行实验调整、查看教师意见及实验成绩, 同时还可以与同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与互动。在教师功能区, 教师可查阅当天学生实验情况、对学生的查询进行解答、给学生所做实验打分并进行成绩管理。在管理功能区, 管理者可以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设置, 及时回复学生的实验申请, 增加或删除实验项目, 了解学生的需要, 及时补充学生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等。

科学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 起步较完, 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不断去修改, 在修改中前进。另一方面, 实验教师的改革是一项需要用科学的态度, 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工程”, 更需要同行群策群力, 共同构建。

参考文献

[1]金长健.加强实验课的管理, 提高实验教学水平[J].湖南大学学报, 2000, 14 (2) :98-99.

[2]刘知新.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25-28.

[3]陆登波.改革实验教材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 17 (7) :57-58.

普通生物学实验 篇2

请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是如何体现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的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1)知识、(2)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相比不难看出,标准对于高中生物课程性质的分析更加深入和精辟;对于21世纪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标准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一样,都强调“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以及“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显然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标准还强调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到了课程理念的高度,使高中生物课程理念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一下几点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

1.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3.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关乎祖国的未来。新课改是振兴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新课改理念应超前与现实并在现实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师作为课改的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知识,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细化课标要求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三维目标”,在课改中实现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与新课程同行,与新课改一起成长。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探索与研究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作者就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上的一点体会,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强化学习,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是: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即平等对待、同等机会、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活”与“动” 的统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因此作者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开始,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结合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理念:

1.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发展的目标。同时,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转变思想,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实施新课程改革,彻底摒弃观望和等待的思想,坚决克服“敷衍、旁观、畏惧”的心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标中明确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多元化,就是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体验式学习,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中情感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共同对话的文本,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法,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过于对工具学科的重视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的升级,而生物学科课堂则比较适合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生物学家艰辛的劳动和大胆的创造,他们给人类留下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人格品德,同样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开掘,合理利用,将这些典型的科学史实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融合,让生物课堂演绎人文情怀。时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也在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与学的过程看似平静,其实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精神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的研究与探究,着眼于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的探究,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探究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难点问题合作探究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人的学习能力有多种,有记忆、阅读、感知、计算、推理、分析、归纳、判断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学校教育中有相当一些能力不仅难以考查,也难有培养的机会,如设计、组织、个性、合作、表达等。其学科课堂重视的只是记忆、阅读、感知、计算和判断能力,其他的学习经验者十分缺乏,更谈不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老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中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一改过的唯“分”论,要科学评价学生,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体现出“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而且还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

二、立足课堂,把课改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决策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新课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需要教师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并为之付诸于实践:

1.融进去,蹲下来,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要与学生一道寻找道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融进去,然后蹲下来,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确定参与的方向,激发强烈兴趣,形成主体参与的明确目标,我越来越体会到导语的重要作用,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精彩巧妙的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如学习“矿质营养”前导问:“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其次是让学生课堂上敢说多说、敢问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我在新课改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让学生课堂上敢说敢问,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堂质疑探究,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钻研知识的兴趣。再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学习内容,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用谈话、交流的方式,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情感反馈,增强教师语言、表情等教态的亲合力,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变知识点的灌输为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

2.拓展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训练体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多年来,我总是要求自己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每节课上都有亮点,经常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切入的角度,如讲“无性生殖”时,我以绵羊“多利”入题;讲述遗传物质章节时,则从介绍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引入正题。使学生入课便有新鲜感。而在教法设计上则主要是单元整体教学和课堂教学。单元目标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单元内课文处理的课时、教法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途径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实验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又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安排分组实验时,我改过去的随机分组为有目的分组,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新课标分享与合作的理念要求。课后练习分章节训练和单元训练,建立灵活的训练体系,包括巧妙的题目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标本测试、多媒体图象制作测试以及调查分析等多种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3.加强外语和信息科学的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新课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它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都是提前数周或数天开始备课,充分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外文资源,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巧妙设计出人与计算机的“对话”,用不同语音提示答题的对与错,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一系列人机交互的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的目的。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整个课堂充满智慧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学生们都情绪饱满、精神愉悦、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通过新课标教学,我还体会到加强外语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习惯,拓宽思维方式,我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还要和引导求学生跟我走,在诸如生物进化、动物行为以及遗传生殖等一些具有开放性内容的教学中,我总是采用让学生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然后再进行课堂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一个共同效果:外语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信息技术增强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知识量与日俱增,对学习生物兴趣的人数也倍增。

4.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恰当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从而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也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合理公正的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体会是:课堂评价要细化、要具体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成绩好的、对成绩暂时后进的;对性格内向的、对性格外向的等都应注意根据对象、场合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测试评价应灵活,我尝试建立了同学间自评与互评、教师的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这个评价体系使学生们把学到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得到巩固和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探求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新知识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一章节的知识测试中,我就没有以书本上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测试对象,而是利用多媒体制作图象,表现心脏的外部结构和形状,提出“直接出入心脏的血管有几根?”,“哪几根?” “它们里边分别流动着动脉血还是静脉血?” “其生理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围绕课本内容思考,结合人体生理发挥想象,收效非常明显。

以上是我实践新课改的点滴体会。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践者,坚定新课改方向不动摇,对生物学课改的过程进行一点探索,伴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一路实践一路总结,深深体会到课改带来的春风。我在课改中成长,也在课改中收获,我所带的班连续两年位居会考榜首,辅导的学生多人取得生物科学实践活动优秀奖。同时我也深深品尝到了课改带给我的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无奈。但我坚信新课改是振兴国家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只有改革旧课程才是教育的出路,我会继续发挥新课改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课改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梁愈.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及教育教学行为指南.中学生物教学.2006(7):9-10.2.童庆年.新课改理念及对生物学教师的要求.中学生物教学.2006(11):9-10.3.胡继飞.论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的观念转变.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4.薛广林.新课改背景下对生物教学评价的思考.中学生物学.2004年02期

普通生物学实验 篇3

关键词:普通生物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21-02

一、《普通生物学》课程性质

《普通生物学》是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主线,再现生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的学科课程,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包括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与免疫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生物行为”、“生物进化”、“生物技术与人类基因组”等课程的内容,它是一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引导生物类学生入门并且打下全方位专业基础的基础类课程。[1]

随着当今生物类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普通生物学》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的研究方法与基础理论已经渗透到了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因此,《普通生物学》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命科学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鉴于此,对该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理论教学内容的凝练创新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高的课程,涉及科目众多,如果严格按照该课程设置的章节教学,会导致学生在系统学习相关科目时感觉有知识点重复,缺乏新意,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凝练创新。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按照生物类的专业知识体系,将知识点分成几个模块进行教学。第一个模块是“微观生物学”,具体教学内容为“生物分子”、“生物新陈代谢”、“生物细胞”、“组织、器官与系统”,该模块对“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凝练,点到即止,为学生后续学习这些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个模块是“个体生物学”,具体教学内容为植物与动物的“分类”、“营养”、“呼吸”、“物质运输”、“稳态与平衡”、“激素与神经系统调节”,“遗传与免疫”、“动物行为”。第三个模块为“系统与宏观生物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生态学”。二、三模块可较为详细和深入地讲解。第四个模块为“生物技术与人类基因组”,该模块包括了生物学的实际应用与前沿领域,可结合最新学科发展和教师科研进行开拓性讲解。

三、实验教学的整合改革

《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重点是基础实验。在传统的教学中,实验内容完全遵循动物植物的系统发展而设定,大多是验证式实验,不仅耗用学时多,而且实验内容呆板,学生缺乏兴趣。为此进行实验内容的改革,把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化、组合,配合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大实验”教学。所谓“大实验”教学,即是将实验课单独剥离出来,集中进行,形成《普通生物学大实验》。可将实验分成“基本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植物基本实验操作”、“动物基本实验操作”、“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动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植物多样性观察”、“动物多样性观察”、“生态学实验”等几个大类,每个大類安排一天时间,在理论教学已经完成的基础上集中进行,使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有系统性的体会和认识。

四、课堂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1.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大学课堂里常见并且重要的教学方式。可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应牢记、不易理解、不易用语言描述的知识,通过图像、动画、flash、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让现代化的设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2]

2.适当运用板书

在讲述重点、难点内容之际,应适当运用板书。一方面,板书能将多媒体中未尽的要点详细展现出来,增进学生理解,并增加学生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媒体的适时转换,就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刺激,学生的眼光将跳出投影屏幕的固定区域,去追随教师的手势,甚至会不自觉地念出教师写出的词语,从而出现新的兴奋点,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3]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备课,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问,增加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而且还要适当控制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协调好教师讲授与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关系

教师的讲授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PBL、CBL、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思维。

五、网络化教学的积极应用

1.国际互联网上的生物学资源

国际互联网上有非常多的生物资源。第一类是生物学网站,例如,生物引擎网站(www.bio-engine.com)、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http://vnpi.brim.ac.cn)、基因探索者网站(www.gene-explorer.com)等。第二类是生物信息中心,例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www.ncbi.nlm.nih.gov)、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www.ebi..ac.uk)、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CBI(www.cbi.pku.edu.cn)、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信息中心BioSino(www.biosino.org)等。第三类是专业的生物学数据库,例如,由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维护的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由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维护的EMBL核酸序列数据库、由EBI维护的SWISS-PROT蛋白质序列数据库,等等。

2.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室内均已连上了国际互联网。在教学中要多利用互联网进行演示型教学,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播放与演示,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此外,在课余,可布置作业,让学生登陆国际互联网,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运用。

综上所述,《普通生物学》是生物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结合该课程性质,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YAO RJ.Practicing in multi-media aided bilingual teaching[J].China Modern Medicine,2004,(14).

《普通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4

一、调整教学内容,避免前后知识的重复

普通生物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几乎涵盖生物学知识的各个领域,与该专业类学生后续学习很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教学内容必须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能量和物质代谢、遗传与变异、基因的表达调控等。对这些内容在保证普通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全面、系统、不发生大的跳跃的前提下,我们只需介绍知识面,而不深入展开,具体内容可在相应学科进行深入的讲授。为此,我们在确定普通生物学教学内容时,要和各个相关课程教师一起讨论,协调处理好学科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各门课程放在一起全盘考虑,做到既不疏漏又不冲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有些知识学生在中学已经详细地学习了,对此,我们在学期开课前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如人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人的呼吸系统及其功能、人的骨骼和肌肉系统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只需以提问和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回顾。

二、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物科学发展迅速,新的成果与现象日新月异,我们在讲授普通生物学主要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注意穿插生命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国内外动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精选传统内容,增加最新科技内容,既要注重加强基础,又要重视新知识的传授。内容可以是每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获奖成果或每年的全球科学十大进展,以及生物学研究用来解决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的一系列重大危机的进展,如人口膨胀、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环境破坏、物种灭绝、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应用前景,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吸引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探索启发、互动式教学,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注重演绎、分析、推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在《普通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决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一个勤于发现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探索了启发、互动式教学,在课前根据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首先设计成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然后将这些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地展开,将教学内容融入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之中,使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充分理解和牢固掌握教学内容,并实时展开课堂讨论。教师概括这些问题的结论,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考题,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另外,我们加入了专题讨论活动,各个专题均为生物领域最新的科研技术且与教学内容相关。这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在使学生牢固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促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养成勤于发现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普通生物学教学的信息量比较大,直观性比较强。如果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单凭口头讲授、粉笔板书,即使讲述很生动,学生也不能在大脑中产生具体鲜明的形象,反而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抽象,只能得到一些感知的内容,无法使其得到直接的体验,从而加大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易使其产生厌恶情绪。使用粉笔板书、多媒体、影像资料等综合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往的单一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给学生最大的知识信息量,而且可以提供给学生许多非语言的素材,如:显微结构、空间立体结构、各种生物结构和反应机理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这种全信息表达方式,为教学提供了另外一种逼真的表现效果,既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密度,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因此,通过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我们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全方位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讲解,以便把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地展现给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兴趣

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始终注重把理论知识、科研、生产实际、社会生活诸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们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教师指导下申报教师自选创新项目,以及学校、湖南省和国家大学生科研创新性实验项目,进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训练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同时我们建立开放性研究实验室,学生只要经过一定程序的申请获批准后,就可以利用学院各种科学研究平台,这为学生在课余时间独自设计和进行科学实验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积极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现场调研、分析、观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对学生以后从事生产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用。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组成科研梯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激发他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培养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普通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的改革,目前我们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做到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李娜.普通生物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7, 14, (4) :83-84.

《普通生物学》考试大纲 篇5

《普通生物学》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普通生物学是理学院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入学选考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考试对象为参加理学院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题型及比例

术语解释20%

简答题50%

综合论述题30%

(四)参考书目

吴相钰主编,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1.1 生物的特征

1.2 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组构系统

1.3 把生物界划分为5个界

1.4 生物和它的环境形成相互联结的网络

1.5 在生物界巨大的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

第1篇 细胞生命的化学基础

2.2 组成细胞的生物大分子

2.3 糖类

2.4 脂质

2.5 蛋白质

2.6 核酸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3.1 细胞的结构

3.2 真核细胞的结构

3.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4 细胞通讯细胞代谢

4.1 能与细胞

4.2 酶

4.3 物质的跨膜转运

4.4 细胞呼吸

4.5 光合作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5.1 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

5.2 减数分裂将染色体数由2n减为n

5.3 个体发育中的细胞

第2篇 动物的形态与功能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1.1 人体对抗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11.2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11.3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第3篇 植物的形态与功能植物的结构和生殖

17.1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17.2 植物的生长

17.3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植物的营养

18.1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18.2 植物的营养与土壤植物的调控系统

19.1 植物激素

19.2 植物的生长响应和生物节律

19.3 植物对食植动物和病菌的防御 第4篇 遗传与变异遗传的基本规律

20.1 遗传的第一定律

20.2 遗传的第二定律

20.3 孟德尔定律的扩展简介

20.4 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

20.5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20.6 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交换定律 20.7 细胞质遗传基因的分子生物学

21.1 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的证明 21.2 DNA复制

21.3 遗传信息流是从DNA到RNA到蛋白质 21.4 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调控

22.1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细胞特异性的基础 22.2 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22.3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22.4 发育是在基因调控下进行的重组dna技术简介

23.1 基因工程的相关技术

23.2 基因工程主要的工具酶

23.3 基因克隆的质粒载体

23.4 重组dna的基本步骤

23.5 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成果简介 23.6 遗传工程的风险和伦理学问题 24 人类基因组

24.1 人类基因组及其研究

24.2 人类遗传性疾病

24.3 癌基因与恶性肿瘤

第5篇 生物进化达尔文学说与微进化

25.1 进化理论的创立:历史和证据 25.2 生物的微进化物种形成26.1 物种概念

26.2 物种形成的方式宏进化与系统发生

27.1 研究宏进化依据的科学材料

27.2 生物的宏进化

27.3 生物的系统发生

第6篇 生物多样性的进化生命起源及原核和原生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28.1 生命的起源

28.2 原核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28.3 处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病毒 28.4 原生生物多样性的进化植物和真菌多样性的进化 29.1 植物可能由绿藻进化而来 29.2 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的进化 29.3 真菌多样性的进化动物多样性的进化

30.1 动物种系的发生

30.2 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进化 30.3 脊索动物多样性的进化

人类的进化

31.1 人类与灵长目

31.2 人类的进化过程

第7章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

生物与环境

32.1 环境与生态因子

32.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32.3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3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33.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33.2 种群的数量动态

33.3 种群的数量调节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 34.1 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

34.2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34.3 群落的演替及其实例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35.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35.2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力

普通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物理分组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普通高中物理分组实验课堂教学基本以验证物理规律为目的,按“先由教师理论讲授,再让学生按照已经确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践练习”的模式开展,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教师对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的讲授”。在这种模式下,不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建立,深刻理解和巩固掌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学生智能;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观点和养成科学态度、科学作风;抑制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等在物理分组实验中的训练和培养,阻碍了学生运用实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使得分组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被淡化了。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下面就如何进行普通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分组实验教学的问题情境时,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通过研究解决问题,选择既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又和所研究的问题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又可使学生体会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重要作用,并为课堂中主要问题的研究建立基础。例如: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分组实验教学中,首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学习对物体位移、速度的研究方法,利用实验中需要的器材:小车、纸带、长木板及学生自带的铅笔、手表,布置“研究小车运动的位移和平均速度”的任务。通过该任务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用静态现象研究动态问题的方法,并了解打点计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为该实验的深入研究小车的速度设置台阶、打好基础。又如,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电流表的认识,先提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问题。通过思考和讨论后,针对用电源为它供电的方案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既可使学生认识电路中发生电感应现象时有“电源”的存在,解决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电流和电动势的来源问题;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电流计的主要功能,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电流方向、感应电动势大小等实验做好准备。

二、开展探究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是分组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享有更大的自由度,有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有助于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及实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分组实验环境下,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观察,思考获取最典型的物理环境,通过最简捷的思维活动建立概念,总结规律,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验,这对学生来说,可对物理基础知识获得比较深入、牢固的掌握和初步的运用。

例如,“楞次定律”历来是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把单一演示实验变成每个学生参与的分组探究实验,采用边教边演示实验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启发,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楞次定律”。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楞次定律的理解,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如,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中,除了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案外,还可引导学生从比较熟悉的运动类型中作为研究的载体。如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研究,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师生交流,确定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运动过程,并根据纸带记录的情况选择几个运动过程,然后通过测量、记录,分析各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实践表明,这种方案从实验操作、数据测量和规律探索等方面都更适合学生的独立研究,且实验结果的精度也相对较高。

三﹑拓展设计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结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做好导航作用,激发学生的激情,启发学生的思维,提供有关的信息和方法。

1、拓展实验内容,实现创新。按照课本上的实验,同学们能做完,这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仪器,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和归纳性的思考,如在“用卡尺观察光的衍射现象”分组实验时,可让学生将测脚间狭缝距离调至1.5mm左右,眼睛靠近狭缝看远近的景物出现什么现象?再看课本上的文字,又有什么现象?同学们充满了好奇,立即尽心观察、思考,都看到了倒像。这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经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了结论:狭缝可看成是一个个连通的小孔集合而成。于是小孔成像延伸变成了小缝成像。

2、设计实验,实现创新。以课本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把已有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应用到新的实际问题中区,进行移植应用创新。如在“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分组实验中,我向学生提问:能不能用一只电阻箱和一只电流表来测定未知电阻 的值(其中电池的电动势E未知,电池和电流表的内阻忽略不计)?学生很疑惑,只学过伏安法测电阻和用万用表测电阻,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似乎摸不着头脑,我这时就启发他们两点:这里电池内阻r忽略不计,可不可以看成电池内阻,调节电阻箱,是不是考虑本实验多次测量的思想?通过提示,同学们茅塞顿开,原来两个实验有惊人相似之处,仔细分析就不难解决了。这里因电池内阻不计,待测电阻相当于电池内阻,调节电阻箱获得阻值,读出对应电流,改变阻值为读出对应电流,列方程组ε=I1×(RX+R1),ε=I2×(RX+R2)即可求得,因此,以已学实验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新的应用设计为切入点,通过师生互动,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普通生物学实验 篇7

关键词:普通生物学,教学探索,多种教学手段

对于生物专业来说, 《普通生物学》是无论高职高专院校还是本科院校, 都会选择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而且都是开设在大学第一学期, 也就是新生进入大学校园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所以, 如何上好这一门课, 对一名专业老师来说, 至关重要。

《普通生物学》涉及生命科学各个领域,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引导学生入门并打下全方位专业基础为目标。该课程涉及细胞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内容, 涵盖了生物界从微观到宏观不同生命层次上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

为了提高《普通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我们必须撇掉老思想、老教法, 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 打造全新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自学辅导式

大学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 “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手段也是应用较多的一种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 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普通生物学》中“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课的重中之重。这一章内容, 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 复习旧内容, 接触新知识;接着老师再进行辅导, 以到达更好的效果。

二、实践先行, 总结归纳

细胞的形态、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特征等内容, 我们都可以通过先让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 然后开展“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实训课, 让他们先观察植物细胞, 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好记录;接着观察动物细胞并记录, 依次画出两种细胞形态图, 从而总结归纳两种细胞的异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较快速地接受相关知识。而且高职类院校最重要是培养高技能的人才, 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适应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 此教学手段能起到“双赢”的效果。

三、实际引入, 通俗易懂

人类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分泌系统等内容,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身来举例子, 比如我们去体检的时候, 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指标, 单举白细胞为例, 为什么白细胞的比例会上升或下降, 以及超出正常范围会有什么危害, 等等, 然后一起探讨和理解有关白细胞的内容。这样从实际出发, 让学生能提高上课的兴趣, 而且能从实际的生物现象中归纳出理论, 通俗易懂。

四、知识总结, 拓展课外

《普通生物学》里提到生态学的内容都是文字性的, 而且长篇大论。如果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授, 会导致课堂气氛乏味, 学生感到厌倦。这就需要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挑选、整合, 主要介绍一些概念性和重点的内容, 然后根据地方环境, 挑选一些学生熟悉的进行讲解, 让文字性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我们学院位于湛江市沿海地区, 其中红树林是海边生长的独特的群落。而且湛江的红树林保护区远近闻名, 我们正好可以借此优势, 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复习和巩固课本知识。

五、抽象内容, 借助多媒体

对于书本提到的蛋白质结构、DNA结构、细菌浸染等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接触到。对于此类抽象内容, 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视频、动画等形式,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对内容做细致、深入、透彻的阐释, 以便将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地展现给学生, 确保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综上所述, 《普通生物学》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以此来加强师生的课堂交流,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逐渐建立起符合《普通生物学》的教学体系,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相钰, 陈守良, 葛明德, 等.普通生物学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李延兰, 李小英, 高启禹, 等.生物技术专业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9 (1) :103-105.

普通生物学实验 篇8

双语教学有很多不同种表述。我国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学是指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而进行的学科教学, 不是外语教学, 而是学科教学, 在教学语言、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目的等方面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其目标是传授知识、培养兴趣、拓宽视野和提高外语水平。普通生物学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和《普通生物学》水平, 使学生成为能用汉语和英语进行交际且具有高水平专业技术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满足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满足地区未来发展的需要。双语教学有多种模式, 但主要有以下3种:①简单渗透式:采用文、英文专业教材, 教师用汉语讲解, 英文板书, 学生用英文做作业。②过渡式:采用英文专业教材, 教师用中文和英文混合方式讲解, 两种语言的比例一般约为1∶1, 英文板书, 学生用英文做作业。③浸入式:采用英文原版专业教材, 教师采用全英语讲解, 英文板书, 学生用英文做作业和考试。

二、开展普通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普通生物学》是高校本科生物类专业的一门具有通论性质的基础课, 内容丰富, 几乎覆盖生命科学所有分支学科。开设其双语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生物学的全貌和普遍规律的知识, 拓宽知识领域, 完善知识结构, 开阔思路,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提高整体素质;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火花, 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寻找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点, 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了解国际生命科学研究新成果和新动态;增强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意识, 为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另外, 该课程双语教学可选择英文原版教材, 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 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掌握知识, 培养和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对推动和促进我国高校教学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重大意义。

三、普通生物学双语授课过程

1.双语课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备课

双语教学面临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英、汉语言的使用。因为国家和各级学校没有明确规定双语教学中英、汉语言的使用比例, 因此, 双语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灵活掌握。根据我校对本科学生实际情况, 我们主要采用全英文教材、英、中文多媒体课件、板书等形式的综合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感兴趣和开阔视野的原版英文材料和相关的中英文资料, 认真研读教材, 在网上和图书馆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表、视频、实例和内容等。用英中文字给出课程的结构、框架和要点, 在适当的地方插入图表、视频和实例等, 对其中的关键英语词汇标注音标和中文。给学生留课堂练习题目、课后思考题和课后自学内容。

2.授课环节

授课环节包括教师讲授、师生间交流、师生间互动与学生间互动、检查考核等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授课环节。教师讲授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讲解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引证名人趣事和社会需要, 激发学生兴趣。在授课方式上, 要抑扬顿挫, 幽默风趣, 让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印象。譬如,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出题——学生准备与分组讨论或辩论和利用教学网站和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互动等方式。讲课使用英语的比例和语速要根据不同专业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一个学期课程进程的不同阶段而定, 使用常用的英语字、词和短语组成的简短句, 适当辅助汉语解释, 尽量让学生听得懂, 学得会, 有信心, 有收获。在课程进程中, 从初期到中期再到末期, 英语讲述比例采用“渐进”方法, 即初期、中期和末期英语表述比例依次为40~50%、60~70%和80~90%。通过课堂提问、听写、复述、短文测试、课后作业和考试等形式的考核学习效果, 评定学生成绩。

四、普通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1.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语教师水平是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有人提出合格的双语教师必须是专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业务素质。笔者认为其标准相当高, 当前我国高校中符合上述条件的双语教师不多, 能够开设双语课程的教师也屈指可数。我校《普通生物学》双语教师前十几年只有一位, 现在发展到7位。这得力于国家、学校对双语教学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和优秀英语专业教师的加盟。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本双语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 加大信息量, 增加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英汉双语教学, 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理解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生物学专业课的能力;互动式教学 (详如前述) ;预习、复习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教师提问学生上节课的内容, 强化学习效果;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参加教师科学研究和国家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培养其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英文论文写作能力;网络辅助教学。

3.考核方法的改革

本双语课程的考核自始至今有过三次比较大的改革。1996~2005年, 有作业, 没有平时成绩, 期末一次考试成绩100%;2006~2010年, 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 (包括作业和PPT制作与交流) 分别占80%和20%;2011年, 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分别占70%和30%。其中, 30%的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作业、回答问题、出勤、提问、PPT制作与分组交流、英语会话、英语墙报、读书报告和英语演讲等活动的成绩。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 试卷为全英试题或者包含少量的汉译英试题。

4.教材选用和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编写教案、组织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材直接影响到学生所学知识、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因此, 选用教材既要符合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 又要考虑与国外高校生物学英语原版教材接轨。目前, 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普通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权威教材, 任课教师可以: (1) 选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 其内容丰富, 语言纯正, 图文并茂, 印制精美, 往往体现了发达国家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法, 充分体现出不同于我们的西方的文化、逻辑推理过程与思维方式。 (2) 根据自己的理解、当前生物学发展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不同英语原版教材和最新英文专业文献中选择适合当代学生专业和英语水平的教学内容和阅读材料, 附加一些中英文的构词法、词汇、翻译技巧、写作技巧等内容, 编写成《普通生物学》双语讲义, 供学生使用。 (3) 在教学实践中, 根据我校生物学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编写双语教材。2012年7月, 我们出版了自编《普通生物学专业英语》教材。另外, 为学生指定一些该课程教学相关的英语原版参考书, 为学生建立了普通生物学双语教学网站 (网址:http://class.htu.cn /ptswx) , 包括中英文版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历年考试题等内容, 为学生学好该课程提供帮助和保障。

5.教学成果与效果评价

该双语课程在我校共有16届3924名学生修读。其中2674名学生选修课, 1250名学生必修课。根据这些年的教学情况分析, 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有一定提高, 对他们就业、考研、出国深造都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有些毕业生走上了中学乃至大学生物双语教学之路;我校教学督导组和选读学生对该课程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评教结果给予了肯定和高度评价。《普通生物学》双语课程被国家教育部和我校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和河南师范大学教研项目。老师们也不同程度地晋升了职称, 获得了奖励和提高。

五、前景与展望

普通生物学双语课程建设与实践表明, 它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生物学专业和英语的综合能力, 为我校乃至我国双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得到了国家教育部、校院和师生的肯定以及相当可喜的成绩。但是, 毋庸讳言, 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双语师资不足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与双语教学目的要求的冲突, 有些学校及其领导和老师对双语课重视不够, 上级教育部门评估要求双语课比例时将其设为必修课, 反之就将其设为选修课, 课时少, 上课班大, 开展双语教学所需要的教材、语音教室、参考资料、音像资料、教具等条件不足, 合适的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等等。今后, 我们将更加努力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和实践, 逐步解决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脚踏实地, 尽心尽职, 努力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双语教学改革, 培养具有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流利的专业英文表达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为我国使高等教育尽快实现国际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党育.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双语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 2011, (1) :88-91.

[2]陈红, 陈敏燕, 陈南锦.本科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适应性及对策:四年的纵向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l) :80-82.

[3]张丽华, 李继军, 马丽, 王安祥.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J]。考试周刊, 2010, (7) :14.

[4]韩军生.普通高校网球选修课实施双语教学可行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8) :210-211.

普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9

关键词:普通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普通分子生物学》是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由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研究和阐述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也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 也是学生感觉较难学习和掌握的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以分子生物学的信息传递途径 (从DNA→RNA→蛋白质) 为主线, 充分让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打下扎实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 提高整体素质, 适应未来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和本校学生的情况, 对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思考, 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一、根据师范类生物学专业的特点, 优化教学内容

我校是一所师范类院校, 分子生物学课程是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与分子生物学有部分内容相关和交叉的两门课程———生物化学和遗传学, 因此对蛋白质、核酸以及基因的表达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对于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名词也不再陌生, 不再产生较大的排斥, 这将对接下来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学习提供极大的帮助。但由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不同, 学生在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良莠不齐的现象, 同时, 结合专业方向及后续的专业课程来安排教学内容, 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应做到重点、难点突出, 避免交叉重复, 为今后学生学习打好基础。

由于在大学里面普遍实行学分制后, 专业基础课的课时相应受到压缩, 本课程只有36学时, 因此授课内容务求精辟、易懂, 对重点要讲解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对于与《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中已经讲过的基础知识, 如蛋白质的组成、核酸的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不再做过多的解释, 而是遵循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采取以复习、提问和布置作业的方式进行回顾各个知识点, 做到温故而知新, 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增添分子水平上的新知识、新进展, 为难点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而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则做更详细、更系统的讲授。因此, 在保证《普通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合理、科学, 教学内容全面、系统、不发生大的跳跃的前提下, 内容广而精。这样一方面可以突出分子生物学是以生物化学、遗传学为基础的特点, 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重点, 保证了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并且在课堂中以分子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经典的实验发现和重要的技术发明, 以及教师自己和其同学的学习经验和科研实例等, 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激发学生对普通分子生物学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增强教学效果

《普通分子生物学》中的内容庞大、复杂, 有些概念或理论过于抽象, 较难理解, 并且涉及大量的实验技术和操作, 单凭老师口头讲授难以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和吸收, 非常易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严重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产生枯燥、厌烦情绪。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 使高校的教学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以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该技术利用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的动态或推理的全过程, 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 将空间、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 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 模拟实践过程和再现研究过程,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对教学内容做细致、深入、透彻的讲解, 有效地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理论教学效果,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的表达与调控、重组DNA技术等, 我们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的画面, 利用Flash动画来演示, 使整个调控过程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 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同时, 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 现代多媒体教学还节约了教学时间, 缓解了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 而且有利于教师讲清难点, 突出重点, 减少笔误和口误。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以上优点, 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如在课堂上信息量大、学生记笔记困难等。因此在选择现代技术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实际课程和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 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且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 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分子生物学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目前我院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只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 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 给学生以经验和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其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 为了提升师范类生物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增强学生直接利用外语获取知识、从事学习和初步研究的能力, 与国际最新的前沿领域接轨, 在本科教学有限的课时内, 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 (在我国主要指汉语和英语) 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教学过程中, 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进一步深造, 我们倾向于汉语和英语的双重结合来进行讲授。同时, 在课堂上介绍国外著名大学数据库、经典的国外教材, 如《Genes VI-II》、《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Molecular Biology》等, 这样既方便学生了解普通分子生物学知识, 又缓解了课堂课时数有限和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矛盾。

《普通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对于其教学改革, 目前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其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并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学习的热忱, 端正了学习的态度,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当然, 这些改革只是最初步的, 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来进一步达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林嵩.普通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1-2.

[2]杨海灵.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2 (4) :70-71.

[3]王袆玲, 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4) :99-100.

[4]诸葛强.改进《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 2004, (3) :37-38.

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篇10

关键词: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引言

普通物理实验是高师物理专业独立设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 在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优秀品格的塑造、创新意识的训练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因此实验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而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远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为此必须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真正给学生创造一个施展创新能力和展示才华的空间。

1 实验教学的现状

(1) 传统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一般过程为, 先由教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所用仪器、注意事项等, 学生再按教材上所讲的步骤重复实验, 获取数据, 验证规律、定理、公式等, 这种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地重复实验步骤, 忽略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限制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教学过程限制得太死板, 只强调学生“做”实验, 而不是强调学生“学会”做实验。由于教科书对实验的目的、内容、方法、步骤乃至记录表格都一应俱全, 所以学生做实验大都是机械式的进行“照方抓药”, 根本用不着独立思考, 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积极性, 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从而使部分学生对实验产生应付的现象。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滞后, 仍大多采用单层次教学方式, 忽略或不重视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4) 实验室划分过细、过窄。各实验室之间缺乏有机的配合和联系, 致使有些仪器利用率太低, 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 低层次重复性实验现象较为突出。 (5) 实验考核内容单调、落后、繁琐, 强调的主要是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 以及重复的操作成绩;体现不出该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严重。

2 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

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以构建实验教学的理论为指导, 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极大提高,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才是实验的主体, 是实验的探索者。要达到上述目标, 除要求学生逐步克服“要我做实验”的不良现象, 养成“我要做实验”的良好学风外, 教师首先应是教学模式的改革者。实验教师应始终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点, 处处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3 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3.1 更新教学观念

在教育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观, 即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论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论传统教学论着眼于让学生高效率地继承前人的知识, 掌握前人的技能。而现代教学论强调的则是学生的发展, 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能力, 促进心智和情感全面协调发展。传统教学论认为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就算达到。看重结果, 忽视过程。而现代教学论则认为,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 更是一个发展过程, 认识和发展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教学过程既要促进认识, 完成从不知到知的过程, 让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3.2 改革教学内容

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实验教学内容一定要推陈出新, 时刻与新知识、新理论的发展相连接。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规划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根据教学目的的侧重点不同, 可把普通物理实验按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大模块进行建设。打破固定的教学时间、固定的教学地点、固定的教学班级, 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 体现“人本”化。

3.3 改革实验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在于缺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观念、分析实验现象及解决问题的机会。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首先打破了原来每次实验课分六组, 只完成一个实验的教学模式。变成每次实验同时摆放两个实验的各六组仪器, 即每次实验分12组, 一次可同时完成两个实验项目。制作了针对每一个实验的导学卡片, 内容包括实验的基本原理, 主要仪器的使用方法,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4 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

为适应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我们还就实验教学的人事制度、管理体制、实验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办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长期以来, 高校实验教师被称为教辅人员, 是高校的配角, 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聘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适当增加开放实验室的时间, 一些复杂实验的预习、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验考试的复习等都是在开放实验室的情况下进行的开放不是放开, 更不是放任自流。实验教师工作量大体包括实验室管理工作量、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考试工作量、指导学生设计性实验工作量。这些措施的落实, 大大激发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热情, 增强了他们在实验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3.5 改革实验成绩评定办法

以往实验成果的评定都是由老师在实验结束后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次给学生划个成绩了事, 这种实验成绩评定的简单化挫伤了学生上好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课学生成绩的考核与理论课考核有很大不同, 应充分体现实验课的特点。其目的在于全面科学地考核与评定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考核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考核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验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自觉性。我们的做法是, 将学生的实验成绩评定分两部分进行:一是平时成绩, 考核指标为: (1) 学生预习及撰写预习报告情况; (2) 动手能力及仪器操作使用情况; (3) 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情况; (4) 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情况; (5) 数据测取、记录及实验报告撰写情况。由任课教师填写平时成绩考核表。二是考核成绩, 实验终了时, 实验教师综合本门实验情况准备一定数量的题签, 学生抽签后现场回答题签上的问题, 然后按要求现场操作, 由两名监考老师根据学生口试和操作情况现场打分确定实验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60分, 考试成绩占40分, 两部分的和即为该门实验课的成绩, 和理论课成绩一样记入学生档案。实验不及格的学生, 要重修、补考, 再不及格的不予正常毕业。

3.6 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的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

一方面, 学校和学院应重视实验教师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拿出部分经费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或资助实验教师出去进修。另一方面, 实验教师本人应充分认识提高自己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的重要性, 积极主动地学习。根据自己的情况, 采取考研、进修、参加培训等多种渠道, 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

3.7 加强实验室的对外开放

开放实验室, 实验课内不能完成实验的学生或没有正确完成实验的学生可以利用开放的时间去完成或重做。另外, 有限的物理实验课开出的实验内容是有限的, 开放实验室给学生主动获取实践知识与发挥潜在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给了他们更多的独立思维空间和不断摸索创新的条件。

结束语

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我们的实验室管理日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实验教学步入了素质教育的快车道。任何事物都是在改革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的, 实验教学也不例外, 还有许多新的规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研究、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田明丽.基于现代教学论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模式[J].物理实验, 2000, 20 (12) :22-23.[1]田明丽.基于现代教学论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模式[J].物理实验, 2000, 20 (12) :22-23.

[2]冯显灿.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理实验, 2000, 20 (9) :27-29.[2]冯显灿.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理实验, 2000, 20 (9) :27-29.

普通中学武术教学内容实验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学,武术教学内容,实验研究

一、前言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 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 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学生通过看武打电影、武侠小说, 痴迷高深武技, 崇拜武林英雄, 同学之间还时常“过招”, 对武术颇感兴趣。但是, 由于受到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他们狭隘地认为武术只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手段, 甚至错误地理解为武术就是打架。因此, 本地区武术教育和活动开展现状不容乐观。本研究以解决武术教学内容为主题, 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目的, 从学校实际出发, 探讨、实践、分析、反思现实问题, 寻求解决途径和办法, 使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体发展得到共同进步。

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武术教学内容

为了突出武术教材的地方特色, 本研究在编写教材内容时多次对区内武术名人、武术教练和老拳师进行访谈、讨论, 收集本地武术拳种及资料, 并通力合作, 改编套路, 编写教材。如下表:

三、武术内容教学实验与分析

1、教学质量对比

将初2012级4班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 每组25人。经过六节课的教学、复习后, 进行两次考核, 每次考核间隔两周。每完成一个动作标准, 能体现攻防含义得3分, 全套动作共90分, 遗忘一次扣2分, 动作不标准扣0.5分, 动作错误一次扣2分 (累计扣分) , 精神面貌分为10分。

如表二所示:从以上数据分析, 实验组的教学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2、生理指标和身体素质对比。

武术教学课程实施一年后, 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生理机能、五项身体素质均值差异比较看 (共24项) , 实验班实验前低于对照班的有5项, 实验后低于对照班的项目为0, 有明显差异性;实验前高于对照班的有2项, 实验后高于对照班的有11项, 也有明显差异性。实验表明:实验班学生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班。

3、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武术认知能力差异比较。

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认知状况和学习心态设计问卷, 共发放118份, 收回110份, 其中有效问卷98份 (经说谎指标检测判定其中12份有明显的说谎倾向, 为无效问卷) 。然后按性别、身体素质、担任班委工作、文化成绩等四个方面对有效问卷进行了细化分析。

从表三可以看出:本问卷设置了12项指标内容调查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状况和学习心态, 其中有第3、5、8、10项涉及武术的德育教育功能。而实验班学生对武术德育教育功能的肯定回答明显多于对照班。通过数据显示, 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结论: (1) 普通中学武术教学内容要以技击为核心, 突出武术文化内涵, 坚持套路、格斗和攻法运动相结合。 (2) 普通中学通过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还让学生学会利用中国传统体育运动来进行自我锻炼, 为终身体育服务, 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 同时推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建议: (1) 普通中学在开设校本武术课程的同时, 建立一套完整的武术考核评价体系, 使武术作为每位学生必修的体育课程, 引起足够的重视。定期开展学校武术竞赛、武术表演活动, 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武术运动氛围。建立以武术课堂为主, 以武术兴趣小组和武术业余训练为辅的武术课程结构。 (2)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客观地宣传武术项目, 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武术的片面认识, 宣传武术的育人等多方位功能和作用, 选取典型的武术爱国人士的事例进行历史的重温与民族精神的再现。

参考文献

[1]季浏, 汪晓赞.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城市社区治理下一篇:节能降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