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

2024-10-12

初中生物实验(精选12篇)

初中生物实验 篇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生物学实验, 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 克服困难, 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明确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目标

1. 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指的是,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而顺利完成某项工作的动作方式。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物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以下两类:第一是模仿的水平, 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示范以后, 或者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来完成实验操作;第二是独立操作的水平。也就是说, 第二类的要求要比第一类的高一些, 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个实验的操作, 并对实验进行调整与改进。

2. 认知目标。

认知目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即了解、理解和应用。那么这样三个层次, 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应该注意什么是了解水平、什么是理解水平、什么是应用水平。这里, 有一个具体的行为表示, 通过这样一个行为动词的描述, 能够让老师对于教学目标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知道经过这样的一个实验教学, 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要心中有数。

3. 情感目标。

生物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可以是注意、接受、兴趣和满意。学生在生物学实验中间, 是直接观察生命现象, 因而在情感目标的培养上与其他学科相对有独特的作用。情感领域的影响因素比较多, 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耐心。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 规范操作

1. 学生认识仪器, 知道使用方法。

有很多科学实验都要借助仪器进行, 因此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 影响着探究的效率。

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 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持平;点燃酒精灯要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 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 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 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 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 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 并让学生反复练习, 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因此, 每一次实验如果要使用一些仪器, 教师都要进行复习与强调, 而对于第一次出现的仪器, 就要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名称, 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引起学生的注意, 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 教师规范演示, 不做反面示范。

很多科学实验要求学生自主操作, 进行探究。但有一些实验操作要用到一些科学仪器, 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 让学生明白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 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有效探究。这里,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 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 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 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 不能口语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切不可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 然后再告诫学生:“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 不能这样操作!”这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3. 学生明确目的, 自觉进行实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 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 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 实验效果就会更好。

4. 教师巡视实验, 确保有效进行。

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 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 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突发事件, 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三、注重深化观察实验

在实验中, 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但观察不是简单地看, 而是要讲究目的和方法, 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全面的观察能力。因此当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时, 我们教师应首先明确观察的任务是什么, 目的又是什么, 这就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观察。另外, 在观察中教师应加强指导, 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并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使观察全面并注重重点。另外, 学生在对实验材料进行观察时, 还要注重严谨性, 必要时我们要反复观察。经过反复地观察可以避免观察失误的形成和找到规律。如显微镜观察对象时, 所看到的像是倒像, 这个可以通过反复多次观察载玻片上的不同字母被认识到, 移动载玻片后像的移动方向和载玻片的移动方向也是相反的。这些认识通过反复观察可以很快被学生接受。

四、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有些学生对动物的实验材料或者有刺激性的药剂存有惧怕心理, 采取了退却、回避的错误做法。还有的学生不喜欢做实验是怕不会操作或操作出现差错, 被老师和同学嘲笑。久而久之, 这些学生对实验就失去了兴趣, 动手能力也就得不到培养。因此,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 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 帮助学生克服实验中的心理障碍。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今天, 课堂实验在初中生物课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都应充分利用好这种形式的活动, 更好地推进生物素质教育。

初中生物实验 篇2

目的要求:

1、识别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和作用

2、初步学会规范操作显微镜

3、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材料用具:显微镜、擦镜纸、纱布、载玻片、盖玻片

1、方法步骤:1取镜2放镜3安装目镜与物镜 认识显微镜的构造

1、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和作用。

2、仔细观察目镜和物镜的特点

3、转粗、细后观察镜筒位置变化

4、转动反光镜,辨别两面的区别

5、观察遮光器上光圈的大小 显微镜的使用:

1、对光A转粗 升 B转转换器 低镜对准通光孔C转遮光器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D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知道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

1、安放装片

2、观察A从侧面注视物镜 2毫米处B左。缓缓上升C缓缓移动装片,注意物象移动方向

3、整理和存放 A实验结束后,先提升镜筒,取下装片。B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干净 如果目镜和物镜弄湿或弄脏,用擦镜纸擦干净 C最低 竖立 D原处 讨论:

1、显微镜构造中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2、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过程主要包括哪些步骤?

3、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物象与装片上的实物相比,在大小、形状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2、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目的要求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细胞的结构

2、初步学会画细胞的结构 材料用具:显微镜、稀碘液、生理盐水、清水、消毒牙签,镊子、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洋葱 方法步骤: 根据下面提供的两组实验,分组(或自由选择)进行操作。实验结束后交流实验结果和体会

1、制作临时装片

2、观察细胞结构 A观察视野内参照图找细胞及各部分结构 B画图并标注名称 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大致分为哪几个步骤?

2、人口腔上皮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比较他们的异同。

3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 材料用具:草履虫培养液,牛肉汁、食盐、载玻片、吸管、放大镜等 方法步骤

1、在洁净的载玻片左侧A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虫的活动

2、在载玻片右侧B处滴一滴牛肉汁,用吸管划通A、B形成连桥,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

3、在牛肉汁外侧边缘放数粒食盐,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讨论:草履虫怎样运动?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草履虫喜欢生活在有机物含量较多的稻田、水沟或水不大流动的池塘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

4、观察水绵 目的要求:通过显微镜观察水绵的结构 材料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标本瓶、滴管、水绵等 方法步骤

1、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夹住少量的水绵放在水中,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2、将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注意观察每一条水绵的形态。

3、对照课本上的图片,一个水绵细胞的结构 讨论:

1、水绵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绵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

3、影响实验观察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5、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目的要求

1、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2、了解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部位 材料用具: 有分枝的植物,透明塑料袋,细线等 方法步骤

1、取一株生长健壮的绿色植物,选出三个枝叶相似的枝条,分别做以下处理: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做处理

2、用三个不透气的塑料袋分别罩上选出的枝条,用细线将袋口扎紧

3、将植株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塑料袋内的现象 讨论:

1、各塑料袋内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要对三个枝条做不同的处理?

6、观察叶片的结构 目的要求

1、练习制作徒手切片

2、认识叶片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 新鲜的植物叶片,清水、双面刀片,镊子,毛笔,培养皿,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1用镊子取一片新鲜的植物叶片,平展在载玻片上 2用手捏紧两个并排的双面刀片,迅速切割载玻片上叶片

3、将切下的薄皮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

4、用毛笔蘸取最薄的一片,将切面平整展放在滴有清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制成临时切片。

5、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6、用镊子从新鲜植物叶片上分别撕取一小块上表皮和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对照图示观察植物的保卫细胞和气孔讨论:

1、描述保卫细胞的形态、结构以及气孔在上、下表皮的分布特点。

2、描述叶肉细胞、表皮细胞的形态以及排列特点

7、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目的要求: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验证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材料用具 一盆栽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等。方法步骤

1、将生长旺盛的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选一叶片,用黑纸片把该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该叶片,去掉遮光的黑纸片

3、将该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

4、取出黄白色叶片并用清水漂洗,然后平铺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5、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讨论:

1、脱去绿色的叶片遇碘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要把天竺葵地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4、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脱色时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8、观察蝗虫 目的要求:了解蝗虫的形态特点 材料用具:蝗虫,放大镜,镊子,解剖盘等 方法步骤:将蝗虫放到解剖盘中

1、轻轻的捏一下蝗虫的身体,体会一下手的感觉

2、数一数蝗虫的身体的胸、腹各有多少体节。(胸部体节3个,腹部体节11个)

3、观察蝗虫的足(发达的足和翅使蝗虫善飞善跳,扩大了蝗虫的生活范围、)触角(触角为蝗虫带来敏锐的嗅觉)的分节情况和翅的特点

4、观察蝗虫气门(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的位置和数量。(气门从中胸开始,到后胸,直至第八腹节,每节一对,因此共有10对。)讨论:

1、蝗虫的躯体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

3、体表坚硬对蝗虫有什么意义?

4、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

9、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

目的要求: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活鲫鱼、鱼的骨骼标本,清水、玻璃钢等 方法步骤:

1、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型、鳞片。认识各种鱼鳍

2、观察各种鳍如何配合鱼的运动

3、观察鱼口的开合与鳃盖后缘的张合之间的关系

4、触摸鱼的体表,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5、观察了解鱼鳃的结构

6、观察鱼的骨骼标本,了解鱼脊柱的构造特点。讨论:

1、鱼类的体形和体色,在鱼的水生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2、描述鱼各种鳍的作用?

3、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在鱼的水生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4、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 背鳍:保持鱼体侧立,对鱼体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若失去,会失去平衡而侧翻。胸鳍和腹鳍:平衡,若失去,鱼体会左右摇摆不定。尾鳍:决定运动方向,若失去,鱼不会转弯。臀鳍: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体轻微摇晃。鱼鳍还有感知水流的作用,故不能失去。

10、观察家鸽

目的要求:了解家鸽与飞行生活 的形态、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家鸽、家鸽的骨骼标本等

方法步骤:

1、观察并描述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体形、翼和羽毛的特点

2、摸摸家鸽的胸部肌肉,感受其特点

3、了解家鸽骨骼的特点 讨论:

1、家鸽的体系是怎样的?

2、家鸽的翼羽和尾羽的排列有何特点?(有几排大型的正羽,覆瓦状排列成扇形)家鸽的骨骼、肌肉各有什么特点?

4、家鸽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其飞行生活有什么意义? 体型流线型:减小飞行阻力,降低飞行能耗; 骨骼中空:减小体重,降低飞行能耗; 气囊结构:减小比重,降低飞行能耗; 双呼吸:加强供氧,提高飞行效率。

11、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目的要求: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知道动物学习行为的形成过程 材料用具:饥饿的小动物,小木桩,细绳和食物 方法步骤

1、用细绳的一端拴一只饥饿的小动物的适当部位

2、在教室外找一块空地,将两根木桩钉在地上,两木桩之间相距30-------50厘米

3、将细绳的另一端拴在木桩上,在地面的适当位置放一些食物,将细绳绕过第二根木桩使动物不能直接取到食物

4、观察动物的行为,并记录动物怎样解决问题及尝试的次数

5、过一段时间再重复这个实验,观察并记录动物尝试的次数有无变化。注意问题:

1、要离开适当的距离观察,不要惊吓动物

2、要注意安全,防止被动物咬伤 讨论:

1、实验动物是怎样取得食物的?(经过多次尝试最终绕开第二根木桩而取得食物)

2、重复试验中动物取得食物的尝试的次数有什么变化?(尝试的次数减少)

3、不同的动物学会绕道取食有快慢差别吗?(有越是高等的动物尝试的次数越少)

12、观察细菌的形态 目的要求:

1、初步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

2、通过观察细菌的永久装片,知道细菌的形态特点。材料用具 显微镜,细菌的永久装片 方法步骤

1、将细菌的永久装片安装在显微镜上,用低倍镜观察,2、移动装片,将欲观察的对象移到视野的中央

3、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

4、慢慢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5、仔细观察各种形态的细菌,并绘出看到的细菌形态简图 讨论:

1、使用高倍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对象?(主要是高倍镜下能观察的物体范围较小,不易找到观察目标,其次使用高倍物镜寻找观察对象容易压破镜头)

2、转换高倍物镜时,为什么要转动转换器而不是直接扳动物镜?

3、你观察的细菌形态有那几种?

13、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目的要求

1、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认识霉菌的形态 材料用具: 酵母菌培养液,长霉的橘子皮或馒头片,培养皿,盖玻片、载玻片、镊子,滴管,吸水纸,碘液,解剖针,放大镜,显微镜等

1、观察酵母菌 A用吸管吸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高倍镜观察,就可以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小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B在盖玻片的一边滴加一滴碘液,从另一边用吸水纸吸引,就能看到被染成棕色的细胞核

2、观察霉菌 A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橘子皮或馒头片上的霉菌 B可以用解剖针挑取一些菌丝,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并小心仔细的铺开,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丝的结构及孢子等 讨论:

1、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酵母菌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试着画一个酵母菌的形态图。

2、霉菌与酵母菌的形态有什么区别?

14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目的要求 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材料用具 锥形瓶,玻璃管,橡皮管,澄清的石灰水 方法步骤

1、向甲乙两个锥形瓶内注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2、缓慢吸气和呼气,吸气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切勿将石灰水吸入口中)呼气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

3、观察甲乙两个锥形瓶内澄清的石灰水发生的变化。讨论: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手交替捏紧或松开橡皮管?

2、两个锥形瓶内石灰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15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目的要求: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材料用具: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方法步骤:

1、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2、对照图,辨认红细胞,白细胞,比较他们的形态特点和数量 讨论:

1、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尝试描述他们的形态。

2、显微镜视野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哪一种?最少的血细胞是哪一种?

16观察血液的流动。目的要求

1、了解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情况

2、尝试辨别血管的种类 材料用具: 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花,活的小鱼等 方法步骤

1、将小鱼放在培养皿内,用湿棉花抱住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保持鱼体湿润,小鱼要露出尾鳍

2、待小鱼安定后,把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小鱼的尾鳍

3、观察并记录鱼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要特别注意红细胞在最小的血管中流动的情况 注意:要善待小鱼,结束后,放生 讨论:

1、在粗细不同的血管中,血液流动的速度是否相同?

2、你能观察到几种不同的血管?

17观察心脏的结构 目的要求 认识心脏的结构,了解心脏的功能 材料用具: 解剖刀,解剖盘,猪或羊的新鲜心脏等 方法步骤

1、将心脏放在解剖盘中,对照图观察心脏的外部形态,区分心脏的上下、腹背、左右,辨认与心脏连通的血管

2、用手捏一捏,比较心房和心室壁的厚度

3、解剖心室的壁,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

4、剖开与心脏连通的血管,观察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 讨论:

1、心房和心室、左心室和右心室各有什么不同?左右心房之间以及左右心室之间各被肌肉壁隔开,这有什么意义?

2、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各有什么作用?

3、心脏的各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同?

18观察膝跳反射 目的要求: 观察人体的膝跳反射,了解反射现象 方法步骤 两人一组,让被实验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自然的搭在另一条腿上。实验者用橡皮锤或手掌内侧边缘快速的叩击被实验者上面那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注意观察小腿的反应 讨论:

1、叩击韧带时,小腿出现什么反应?

2、如果有一时的控制膝跳,上述实验现象还会出现吗?

19观察花的结构 目的要求

1、学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

2、认识花的基本结构 材料用具 较大的完全花,放大镜,镊子,解剖刀、白纸等 方法步骤

1、观察花萼:用镊子摘下萼片,依次放在白纸上,观察其颜色、形态、数目等

2、观察花冠:用镊子摘下花瓣,依次放在白纸上,观察其颜色、形态数目等

3、观察雄蕊:用镊子摘下雄蕊,观察雄蕊的数目,并用放大镜观察单个雄蕊的形态和结构特点,轻轻抖动雄蕊,让花 粉落到白纸上,并用放大镜观察

4、观察雌蕊:用解剖刀小心的切下雌蕊,放在白纸上,先观察形状,然后仔细观察其顶端,试试它的黏性,看能否粘 起碎纸片,用解剖刀从雌蕊的最膨大处横向或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其内部结构 讨论:

1、描述你所观察的花的各部分结构以及排列特点

2、与同学交流试验记录,比较所观察的不同花在结构上的异同。

20观察种子的结构

目的要求

1、学会解剖和观察种子的方法

2、认识种子的结构 材料用具 菜豆、玉米等植物的种子,解剖刀,镊子,放大镜,培养皿等 方法步骤

1、取菜豆玉米种子,放在清水里浸泡一昼夜,使其膨胀

2、用力捏一捏浸泡和未浸泡的菜豆种子,注意感觉上的差别

3、剥去菜豆种子的种皮,对照图观察其内部结构

4、用解剖刀纵切玉米种子,对照图观察其内部结构

5、将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的切面上,观察剖面的颜色变化 讨论

1、:经水浸泡后的菜豆种子有什么变化?这有何意义?

2、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的切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列表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21观察枝芽的结构 目的要求

1、认识枝芽的结构

2、知道枝芽各部分结构的发育。材料用具带有

枝芽的杨的枝条,解剖刀,解剖盘,解剖针,镊子,放大镜等 方法步骤:

1、从枝条上选取一个较大的枝芽并轻轻掰下,放入解剖盘中,2、用解剖刀将枝芽总剖开

3、用解剖针轻轻拨开枝芽内部,对照图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芽的结构 讨论:你观察到了枝芽的哪些结构?

2、为什么说枝芽是尚未伸展的枝条?

22观察鸡蛋的结构 目的要求 认识鸡蛋的结构,知道各部分的组成部分的功能 材料用具 新鲜鸡蛋,培养皿,镊子 方法步骤 取新鲜的鸡蛋,打破卵壳,将其内容物倒入· 培养皿内,对照鸡蛋结构示意图,观察鸡蛋的各部分结构 讨论:鸡蛋的各部分结构具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

1蚯蚓对土壤的翻耕

目的要求 观察蚯蚓对环境的作用 材料用具 标本瓶(广口瓶、烧杯、剪去上部三分之一的透明饮料瓶均可),玻璃板,湿土、细沙、蚯蚓、菜叶等 方法步骤

1、在一只标本瓶内先放一层湿土,再放一层细沙,细沙上面再放一层湿土,每层约为瓶高的四分之一,每放一层,稍加平整、压实,并在平外用笔画出沙和土的分界线。

2、将若干条活的蚯蚓放入瓶内,再向瓶内喷洒适量的水,并投放菜叶数片,作为蚯蚓的饲料。瓶口盖上玻璃板,留有一定的缝隙,以便保湿透气 3,将标本瓶放置在黑暗处一段时间 讨论:

1、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

2、实验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沙子与土的分界是否还那样明显?简述蚯蚓对土壤的翻耕作用。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金鱼藻、大烧杯、短颈玻璃漏斗,玻璃管,橡皮塞,细木条(或卫生香)火柴等 方法步骤

1、取一些金鱼藻,放在盛有清水的大烧杯里,在金鱼藻上倒罩短颈玻璃漏斗,将一端塞有橡皮塞的玻璃管灌满清水倒 扣在漏斗颈上,2、将上述实验移到光下照射,并观察现象

3、待气体充满玻璃管的一半左右时,打开玻璃管的塞子,迅速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或卫生香)插进管内,观察现象 讨论:

1、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管内,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

目的要求:了解植物的呼吸 材料用具:萌发的黄豆种子,澄清的石灰水,清水,蜡烛,透明的保温杯,温度计,燃烧匙,试管,玻璃导管,漏斗等 方法步骤:

1、将萌发的黄豆种子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两份分别装入甲乙保温杯中,将另外两份煮熟并冷却后分别装入丙丁杯中

2、甲乙丙丁杯中各插入一只温度计,读数并记录,过一段时间后,再观察,记录各温度计的读数

3、拔掉甲丙杯的塞子,分别放入燃烧的蜡烛,观察燃烧情况

4、乙丁杯均按下图装置进行改装,过一段时间后,往杯内注入清水,将杯内的气体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 察石灰水的变化 讨论:

1、实验步骤2、3、4的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该实验必须用四个保温杯吗?该实验这有设计有什么道理?(比一定用四个杯子)(便于比较对照,减少实验环节)

四、胆汁对脂肪的作用 目的要求: 了解胆汁对脂肪的作用 材料用具 试管,滴管,植物油,清水,猪或

鸡的新鲜胆汁 方法步骤 取两只试管,分别编号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毫升植物油,在1号试管里注入6滴新鲜的胆汁,在2号试管里加入6滴清水。将两支试管充分摇动,静止后观察试管内植物油的变化 讨论

1、胆汁对植物油起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有何意义?

五、模拟呼吸运动

1、演示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 a党肋间肌舒张时,模型处于A状态,测量一下从“脊柱”到“胸骨”的距离,并记录 b用手固定“脊柱”,当肋间肌收缩时,模型处于B状态,观察“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再测一下“脊柱”到“胸骨”的距离,并记录

2、演示膈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改变的模型 一只手拿着模型,另一只手上推模型底部的橡皮膜(代表膈舒张)然后逐渐松开橡皮膜(代表膈收缩),观察气球(代表肺)的变化 讨论:

1、描述肋间肌收缩和舒张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这种运动引起胸廓容积发生的变化。

2、描述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引起肺容积的变化,分析说明肺容积发生各种变化的原因。

六、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 目的要求:认识血液的组成 材料用具: 注射器,试管,试管架,质量分数为百分之5的柠檬酸钠溶液,用注射器从家禽的体内抽出10毫升的血液,注入试管内,轻轻摇动几次,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讨论: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2、你认为血液由几部分组成组成?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

七 观察肾的结构 将一个新鲜的猪或羊的肾放置于解剖盘中,对照图,首先观察肾的外部形态,然后用解剖刀将肾纵向剖开,认识肾的内部结构 讨论:

1、描述肾的形态特征

2、肾的结构分为那几部分?为什么肾的皮质部分比髓质部分颜色深?

八、观察种子的萌发的过程 目的要求 知道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形态结构变化 材料用具 菜豆和玉米种子,木屑(或细沙)培养皿 玻璃缸等 方法步骤

1、在玻璃缸内加入适量木屑(或细沙),加水保持湿润,在2周内每隔2天在玻璃缸内播下菜豆和玉米种子各一粒,深度为3-----4厘米,菜豆和玉米分别播种在玻璃缸的一边,要使种子紧贴玻璃缸内壁,以便从缸外观察到种子的萌发状况

2、观察记

录种子的萌发情况 讨论:1比较菜豆和玉米种子萌发过程的异同

2、种子的萌发大致分哪几个阶段?

九、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 目的要求

1、知道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

2、明确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无机盐 材料用具: 大小相似的玉米的健壮的幼苗,土壤浸出液,蒸馏水,玻璃瓶,烧杯,载玻片,酒精灯,火柴等

1、将少许土壤浸出液和等量的蒸馏水分别滴在一块洁净的载玻片两端,放在酒精灯上缓缓加热,待土壤浸出液和蒸馏 水完全蒸发后,观察载玻片上滴加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处的变化情况

2、取甲乙两组等量的玻璃瓶,在甲组各瓶中加入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在乙组各瓶内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再分别放入长 势相同的同种植物的幼苗进行培养

3、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幼苗的生长情况和叶片的颜色变化。讨论:

1、载玻片

两端的液体加热后的变化情况一样吗?为什么?

初中生物实验 篇3

一、选择可令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材料

在《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的实验

中,课本上是用小金鱼作为实验材料,但是对于小金鱼的选择有以下注意点:(1)小金鱼必须是尾部颜色近乎发白,血液的流动比较容易观察到;(2)小金鱼必须小于培养皿的直径。小鱼通常比较安静,但是如果所选的小金鱼大于培养皿的直径,小金鱼的身体无法平躺,就容易发生跳跃,实验现象很难保持一段时间;(3)最好选择金鱼中的锦鲤,因为它的尾鳍是扁平的,载玻片容易固定且不会出现重叠,能较清晰地观察到毛细血管、静脉和动脉。但是颜色浅的小金鱼它尾鳍内的血液颜色较浅,在光线略暗一点的视野下就很难看到血液流动情况。课余,我将小金鱼换成了泥鳅,大小符合上述的第二点,血液的颜色及血管的清晰度都比小金鱼明显。又如,在选择《制作和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材料时,要选择哺乳动物的血液而不能选择鸡血代替,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而鸡的红细胞中有细胞核。

二、实验材料相同但要求不同的实验,其材料的处理方式应不同

如《观察植

物的气孔》与《观察植物的叶绿体》虽然都可以选择菠菜作为实验材料,但是两个实验对表皮与叶肉的粘连程度要求不同。为此,前者实验我选择吸水后的菠菜,此时其下表皮与叶肉结合力比较松,用镊子从下表皮的中部向边缘撕揭,选取撕取材料的末端,此处所携带的叶肉最少,易于观察气孔;后者实验我选择失水后的菠菜,此时其下表皮与叶肉结合力较强,用镊子贴近叶的下表皮从叶中部向边缘撕揭,可得到粘有叶肉细胞的材料,这样通过观察叶肉细胞的内部结构就可清楚地找到叶绿体。

三、应注重现场取材的方式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例如,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中,很多

学生在漱口后拿起牙签,用其尖端在口腔内侧壁上刮,实验结果呈现时就是一团一团被碘液染成蓝色的淀粉粒,而没有口腔细胞。对此,应指导学生用牙签的侧面部分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这样才能获取口腔细胞。又如,在做《观察酵母菌》实验时可取少量的发面放入小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静放5分钟左右,用吸管吸取培养液的上清液,因为此处浓度相对较低,容易发现单独的个体,能全面清楚地观察它的结构。

四、对于需要培养获得的实验材料,应恰当选择其培养方式

如《观察水绵》的实验中,直接从野外收集的水绵标本,由于正在进行旺盛的光合作用,其细胞质中的带状叶绿体宽、厚并且高度螺旋,遮挡了其他结构,如果取少量水绵放在带水的培养皿中避光培养5天左右,当水绵呈浅绿色时,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的中层含絮状物质的液体,此处含一定量的水绵,而且杂质也很少。又如《观察青霉》的实验中,若将长霉的橘子皮直接在载玻片上涂抹,这样制成的装片易观察到孢子的形态,而菌丝的形态以及孢子在孢子梗上的着生方式很难观察到,故可以通过自制青霉的培养液来观察,效果会更好。首先,用橘子皮(或旧皮革)按常规方法培养,获得成熟的青霉孢子。然后,将马铃薯切碎,研磨加清水制成研磨液,用接种环刮取成熟的青霉孢子,接入装有研磨液的大试管中,充分振荡,使孢子均匀分散于研磨液中。在培养器中注入研磨液将制得的孢子倒入培养器中混匀,用纸盖严(以防其他孢子混入)培养即可,在室温约20℃时,四天左右时间即可在培养液表面长出青霉菌落。此时用接种环将青霉菌捞出置于滴有适量清水的载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即可观察。这样制得的装片具有易观察营养菌丝、直立菌丝、孢子梗形态及孢子的着生方式,并且在显微镜下有较强的立体感等优点。

总之,教师在实验安排时为了能帮助学生较易得到要观察的实验现象,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上应多花心思,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洪正树.发面是观察酵母菌的好材料[J].生物学通报,2000(1).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篇4

一、加强实验课前对学生的指导

对学生进行实验课前的指导, 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大多数学生对实验都有很高的兴趣, 但往往认识较低。针对学生的这种现状, 教师应根据学习目的, 创设问题情景,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要求掌握某种技能的强烈愿望, 从而使技能要点及操作过程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如果在教学中遇到较复杂的实验, 则应对该实验进行分解, 把一个实验分为几个步骤来完成, 化复杂为简单。如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时, 首先让学生明确三大步:准备———制作———染色, 对其中的操作要点详细讲解, 关键处要特别强调。从而使学生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 形成一个清晰的动作印象, 在实验中就能根据关键字进行操作, 把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分解成为简单的几部分,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真正达到提高实验技能的目的。

二、生物实验教学与生物实践活动相结合

(1) 建立兴趣小组, 鼓励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特长。生物实践活动是现代生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 生物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它对培养掌握一定技能的后备人才,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把实验课和生物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应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 结合课后的“模拟制作”“课外实践”, 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兴趣小组等等。如:制作细胞模型小组、测定种子发芽率小组、环保小组、动物饲养小组。在兴趣小组组织的活动中,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并在活动中尽力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测定种子发芽率”这一探究课题中, 可以让学生结合“发芽率”这一活动来进行。动手之前, 要先想一想行动方案:用什么样的材料, 用什么器具, 需要给豆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等。并将本组的结果告诉其他小组, 相互比较, 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2) 与劳动课相结合, 使学生在劳动中掌握知识, 提高动手能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能力培养, 劳动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 而生物实验就是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只有把生物实验课与劳动课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 如何才能把生物实验课和劳动课有机结合起来呢?在农村, 学生接触劳动的机会多, 所以, 应该在劳动中获取知识, 尝试在劳动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素质。如在观察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 如果仅仅在实验室中讲解, 则有点枯燥无味, 并且要受到实验材料和时间限制。如果把这一节实验放在劳动课——科学种田上来讲, 则更形象易懂。首先, 实验材料广, 有利于学生的观察与识记;其次, 在劳动中学生可针对不同种子所需条件的共性展开讨论, 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实验操作指导 篇5

实验1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2制作临时玻片

实验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 实验4

实验5

实验6

实验7

实验8

实验9

实验10

实验11

实验12

实验13

实验14

实验15

实验16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讨论 篇6

【摘要】生物学实验作为认识生命运动的一种手段,因此,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生物学教学,通过对学生理性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思维能力,通过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初中学校应该广泛开展生物的实验教学,并改善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 ; 实验 ;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99-01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使其获取生物知识与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一、当前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重视理论教学,缺乏生物实验教学的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行着“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主要是受到了长时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把“高考”、“中考”放在第一位,甚至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考上一个好大学。在很多人的心中,就有着这样一个信念:只要考上了好高中,那么你的一只脚就已经迈进了名牌大学。所以在初中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将理论教学放在第一位,毕竟,中考时只需要做一张考卷、填几个答案就可以。这就造成了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的局面,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实验教学的作用,严重缺少实验教学的意识。有些学校即便安排了实验教学,教师也是草草而过,只为应付教学安排;有些教师为了保护教学器材,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只是由自己演示一遍,再向学生讲解其原理。这样的实验教学,完全达不到真正的效果,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不能让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安排不合理,趣味性不够

实验,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去发现未知的东西,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是当前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却过多地强调验证实验,而忽视了探究实验。教师更多的是向学生演示实验去验证一个原理的真实性,这样的实验缺乏趣味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验证实验是无需进行探索的,因为结果已经在眼前,学生只是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结果。有些教师自己动手实验去检验理论,学生根本不曾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没有体会到探究的全过程,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根本无法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其实验过程也毫无乐趣。

二、改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建议

1.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尤其是教师,应该认识到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重要性。教师要切实改变对实验教学的看法,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中考”,而是要教会学生更多的生物知识,让他们形成生物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生物知识。生物实验教学并不是生物课程的附属品,而是一门与其理论知识相辅相成的课程。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应该重视生物实验教学,不要认为实验课很好玩,就随意做,一定要听从教师的安排,通过实验探索发现知识的奥秘。

2.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拥有极大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年龄决定了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的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生物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努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要想做到这点,初中生物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分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去探究并最终掌握知识。

3.引导学生科学观察

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与否取决于正确的观察过程与方法,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对所研究事物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1)由大到小,由点到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了解所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特点及以及关注其发展变化的每一个过程,这样才能达到了解事物的真实性的目的。比如,在观察根毛与根尖的结构时,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从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让学生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为什么桃花在盛开时会引很多蜜蜂前来传粉,而水稻花在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他昆虫前来传粉呢?”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风媒花与虫媒花的結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2)运用对比观察法。所谓对比观察法通常指的是采取纵横比较进行分析进而求同存异,使用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发现一些平常实验中难以发现的现象,从类似的事物里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或因果联系。比如在对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分别进行观察时,可以事先告诉学生两种植物的结构形态存在几种主要区别,首先是叶脉的区别,一种是平行脉,而另一种是网状脉;其次是茎结构中形成层的区别;最后是种子坯的结构差别。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观察试验,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书中所讲解的知识点,对植物的结构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

3)多次观察。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结果是有效的,我们会进行多次观察。通过多次观察能够将实验中存在的偶然现象与普遍现象区分开来,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多次观察也是科学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所要求的。比如在对脊髓进行反射实验的过程中,为了证明脊髓的反射功能属于比较低级的反射中枢,就必须要进行多次观察,才能确保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我们可以使用浓度不一样的硫酸来对脊髓进行刺激从而获取不同的实验结果,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在反复的观察中让学生获得最终结论,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初中生物教师应当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生物实验,充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帮助学生获得与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念与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讨 篇7

一、明确实验目的, 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 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中学生好奇、好动, 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 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 学习目的不明确, 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 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 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 除看、问、查以外, 还要通过化验, 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 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 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树立科学态度, 提高学习兴趣, 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 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 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 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 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二、对光要目 (目镜) 物 (物镜) 通光 (通光孔、光源) 一直线, 光强用平面镜, 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 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 微调粗旋镜升降, 细旋校象清晰, 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 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 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 教师巡视, 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 如用左眼观察时, 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 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会很快对好光, 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用完显微镜应擦干净外表, 转动转换器, 把物镜偏两旁, 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 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 圈上关键的词语, 教师再讲每一步的要领及注意的问题, 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 太多易外溢, 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 展平防重叠, 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 气泡圆边厚黑, 中间亮白, 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掌握步骤、要领,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中的细胞, 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 在光镜下看不见) , 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

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 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 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 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 学生认为解剖完了, 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 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 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 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 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 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 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 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 教师检查评分。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 培养了认真的科学态度, 掌握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四、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 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 得出结论, 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识活动。由于这种实验条条框框少, 不限制学生思维, 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新的教材恰恰增加了探索性实验, 使我有机会进行教学实践。我具体的做法是, 在学习新知识前, 先围绕新知识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充分去讨论, 然后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 自己去设计实验, 验证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 对于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实验方法。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绝大多数实验只能按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做, 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 通过逻辑思维、分析、研究, 最终真正找到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 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 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过程中, 我首先告诉学生:“光合作用对我们人类, 对于自然界都是极其重要的, 光合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食品, 以及许许多多的物质原料, 如果我们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原理, 就可以改变许多产品的生产方法, 比如用工厂化的方法生产粮食。但遗憾的是,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光合作用仍不是很清楚。如果现在把这个课题交给你, 你将从什么方面入手, 怎样研究光合作用呢?”学生在这种引导下, 思维非常活跃, 提出应该从光合作用的时间、场所、条件、过程、原料、产物、速度……多方面来进行研究, 远远超出了书中所叙述的内容。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实验来研究这诸多方面呢?绝大多数学生都针对某一个问题设计了自己的实验, 有的学生甚至设计了四、五种实验方法。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多数实验还只能按书上的安排去做, 但经过这一系列思考讨论后, 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加深了,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更加准确和深刻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教学实践证明, 生物实验教学是其他辅助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决心将实验课的改革和探索继续深入进行下去,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摘要: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 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讨 篇8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虽然国家教育部为初中教学上安排了生物及其实验教学, 但其至今却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观念陈旧, 缺乏对生物实验教学功能的认识。

由于传统影视教育的影响, 虽然新的生物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内容, 但是由于教师的为应试而教, 学生的为应试而学, 从而导致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由于没有对其功能的认识, 实验教学也只是为了应付教学安排和考卷上的分数。实验课堂上, 教师为了保护教学器材, 很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 而是通过自己的演示和讲解来让学生统一的接受一个实验现象, 并要求学生记住实验结果。因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并且由于实验教师过分强调实验设备的珍贵, 很多学生在心里上就不敢做实验。这种观念上的错误, 使实验教学的目的扭曲, 学生也获取不到真正的知识。

其次, 实验安排不合理, 探究实验少, 验证实验多。

实验, 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探索, 去发现未知的东西, 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我国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却忽视了探究对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而将演示实验和验证性的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部分, 探究性的实验很难会出现在实验教学中。由于这种实验教学安排上的不合理, 导致实验的意义被扭曲。演示实验, 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演示来获取相关的信息, 而不是自己动手去获取;验证实验则是一个毫无悬念的结果等待着实验的学生们。因此, 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 没有了实验的乐趣。并且由于结果已经给定, 学生按部就班, 失去了深层接触生物的机会。

再次, 只求实验结果, 忽视实验过程。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由于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 因此, 学生在做实验时, 只要能得到与实验相同的结果就可以, 不管用什么方法, 实验指导教师也只检查实验结果是否与教材中所给实验结果相同, 而完全忽视实验的过程。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使学生们得到的都是一个唯一固定的答案, 缺少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思考和发现, 培养不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从而学生对科学的概念和任何培养科学能力的概念没有深刻的理解。

最后, 实验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教师缺乏监管。

在现在的生物实验教学中, 往往是待客教师和实验室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只要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教学, 其教学评估就可以很顺利的通过。因此实验老师往往是通过走形式的方式, 并且由于考试不会做实验, 而是考实验的结论, 学生只要记住就可以了。这种单一的教学评论方式, 是教师对试样缺乏重视, 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实验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改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提高各种能力的几点建议

针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种种不足的现状, 改善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和实验动手能力,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上述现状相应的提出几点关于改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建议, 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改善提供一点参考。

1、改变教学观念, 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功能。

在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该重新认识一下实验教学的重大功用。教师应当认识到, 生物实验教学并不是生物课程的附属品, 而是一门与其相辅相成的课程。初中正处在一个认识世界的时期,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因此, 良好的实验教学,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 学生也应该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课并不是让学生来玩耍的, 而是让学生在这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知识的奥秘。改善生物实验教学观念, 无论是教师还是, 都能从中获得益处,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减少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负担。

2、增加探究实验, 提高学生对未知的探究能力。

实验室一个对外界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 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过实验, 可以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许多科学家们的许多重大发明都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的, 并且他们预先都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因此, 在现阶段的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是不符合实验的定义的。改善实验教学方法, 将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 增加探究性实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比例, 去掉验证性实验的椅子结果, 让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情况下, 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 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实验的结果, 在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 但不能帮助学生做实验。通过探究性的实验, 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通过各种手段, 如图片演示, 多媒体演示等来引导学生对的探究。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随时记录实验相关数据和现象作为参考。通过探究性的实验, 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体验和操作, 更加的走进科学, 感受和领悟科学。培养的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由于某些实验需要团体合作, 也是的学生们在团结协作方面得到提升。

3、注重生物实验过程, 结果只是参考。

初中的生物实验教学, 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发现什么重大的科学秘密, 研究重大的科研技术等, 而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针对现在的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结果, 忽略过程的现状, 学生的能力并不能得到提高。因此, 应重视生物实验教学中生物实验过程,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慢慢去体会实验的乐趣。同时, 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的重视, 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实验意识, 通过对实验整个过程中的深切体会, 课堂知识也会记得更加牢固。重视实验过程, 还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如关心爱护实验设备, 保持实验台整洁干净等。另外, 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太重视实验结果, 把结果当成一个参考, 让学生在实验中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4、鼓励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培养良好实验意识。

老师应在实验前让学生做好实验的预习准备工作, 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实验过程, 保证在实验中的良好发挥;其次, 学生在实验中要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使科学变成了一项作业;然后, 要求学生爱护实验教学仪器, 并节省实验材料;最后, 学生应在实验后最好实验小结, 从中获取实验心得和对知识的巩固。

5、改善教学评估方式, 督促教师和学生的实验教学。

改良现有的生物教学的评估方式, 让生物实验教学也纳入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内容之中。在每学期安排的实验中对学生进行抽签检查, 如果不合格则可称不及格, 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应当有相应的评价。通过这种教学评估手段, 同时督促学生和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

三、结语

初中生物教学的改良, 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 因此, 广大生物教学工作者应尽职尽责, 努力将生物实验教学做好, 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齐心协力, 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庆红:《生物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实践反思》, 《生物学通报》, 2005 (9) , 23-25。

[2]卢文祥:《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15-147。

[3]范长寿:《中学生物教法研究》,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0, 15-29。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再探索 篇9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重视生物实验

教师要提高对生物实验课的认识, 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生物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关系。思想决定行为, 理念影响策略。教学观念直接影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选择。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教师往往是边演示边讲解, 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发挥创造能力的空间,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明确生物实验教学不是单纯要学生做某一个实验, 不只是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 而是借助于具体实验这一载体, 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做的是精心组织生物学实验教学活动, 对学生加强实验方法、仪器操作的指导。实验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发现教学法, 采用“课前问题导学, 课中症结释放、多位老师释疑, 课后交流得失”的教学模式。课前问题导学是指实验课前提出几个重点问题, 由学生课前看书预习或查资料完成;课中症结释放、多位老师释疑则指实验课上教师只演示实验中最关键的、可能影响整个实验成败的或学生难以完成的步骤, 同时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应完成的变式内容, 多位老师分别负责几个实验小组提出的问题;课后交流得失是指交流实验设计思路, 交流实验成败关键, 交流实验报告 (含变式内容) 。

二、开发实验教学资源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生物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同时, 实验教学是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也是落实课程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 针对教材内容补充实验。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内容由于没有适当的实验而使学生的学习感到困难, 设计补充一些实验可降低难度, 加深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其次, 针对疑难实验加以改进。例如:针对某些生物实验条件不易控制, 或存在某种干扰而无法演示, 实验效果不佳, 实验所需时间太长, 实验时动态变化太快或太慢无法及时看到实验过程等情况, 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创设, 实验过程的模拟, 实验现象的动态分析。另外, 重视小实验的开发。生物教学中有许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既具有器材简单易得、现象明显、节约、安全等优点, 又具有良好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 是当今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给生物实验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生物教师应创造条件, 加强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首先, 要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物实验室, 加快生物实验软件和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多媒体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等优点, 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生物实验教学情景, 模拟那些复杂或不安全的实验过程, 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其次, 要抓好生物实验教学的网络资源建设。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本校校园网的建设, 不断补充生物实验教学研究最新成果的有关信息, 丰富校园网上的生物实验教学资源, 为学生创设基于网络背景的自主学习环境, 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

四、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

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和实施, 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 不管实验成功与否, 目的在于体悟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科的综合、分析等思维过程获取知识, 这一过程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与讨论,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同时教师可以起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分析和处理生物实验所获得的信息, 探索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运用科学的方法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面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可喜变化, 自己也会乐在其中;但静下心来, 更多的却是反思。课改前, 对实验探究活动, 从实验前的准备到实验的结论, 教师包揽了实验的绝大部分过程, 甚至全部包办代替;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各种借口将学生实验改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即便是学生实验, 也是让学生先预习, 然后必须按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做, 上一步做什么, 下一步做什么, 实验现象如何, 学生只是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这样的实验枯燥无味, 学生兴趣很低;实际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实验失去激情, 对生物学兴味索然。课改后, 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 一切教学行为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教师不再一味地包揽了, 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生物微实验的应用探究 篇10

一、明确实验目标, 激发动力

与课堂教学不同, 课堂外学生学习的自由性比较大, 而且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使得大部分学生出现学习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 这与学生的自制力有非常大的关系。微实验易于操作, 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 实验目标易于实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微实验的有效结合, 让微实验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教师必须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明确实验目标, 利用目标驱使学生参与实验, 激发学生的动力, 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

现以苏教版初中生物“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为例, 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 教师充分展现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求学生围绕“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进行探讨, 经过探讨出现了维生素、蛋白质等答案。各种各样的答案让学生争论不休, 有学生坚持蛋白质是人体最需要的营养物质, 也有人认为维生素才是人体最需要的营养物质。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争论给出总结性答案, 而是让学生分析教材内容, 然后找答案, 使得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形成了深刻的印象。课堂结束后, 教师将课外的时间利用起来, 要求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鉴定维生素C”的微实验。因为是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实验, 为了激发学生的动力, 让学生对探究实验充满动力, 教师设定趣味性目标———验证食物里含有维生素C;食物里的维生素C受哪些因素影响。由于实验目标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欲望。

由此可见, 实验目标在无形中赋予了学生责任, 强制学生必须完成的目的。在目标的驱使下, 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动力。所以,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微实验, 拓展课程资源, 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明确实验目标, 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从而为微实验顺利开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二、明确实验注意事项, 细化要点

微实验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由完成的实验, 由于实验过程缺乏教师的指导, 更容易出现问题和失误, 导致实验失败。为此,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微实验, 必须在实验前明确注意事项, 细化实验要点, 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实验要求, 从而为学生顺利进行微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以“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为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先明确了实验目标———验证食物里含有维生素C, 然后根据实验需要, 向学生详细介绍微实验各事项。例如, 选用的实验材料可以为常见的蔬菜水果如青菜、苹果、黄瓜, 以及各种果汁, 实验器材选用厨房常用器具如榨汁机、研钵、纱布等。为了让学生微实验呈现更好的实验效果, 教师需要特别明确注意事项。为防止维生素氧化, 在过滤汁液的时候应该以简单、迅速为主。在教师详细介绍微实验各事项之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补充意见和看法, 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实验, 确保学生都真正理解和掌握微实验的注意事项, 为学生进行微实验提供充分的保障。

由此可见, 实验中有非常多的干扰因素, 常常会使实验结果不理想, 甚至导致实验失败。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外的微实验进行得更加顺利, 教师必须在组织学生开展微实验前, 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目标, 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注意事项。

三、回顾实验过程, 拓展探究

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微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 加深学生对生物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拓展学生的思维, 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因此, 在组织学生开展微实验之后,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开展微实验的结果的回顾总结, 端正学生对微实验的态度,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获得成就感。

再以“验证食物里含有维生素C”微实验为例, 在实验结束之后, 教师根据微实验内容, 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 果汁饮料和鲜榨果汁的维生素含量哪种更高?生蔬菜和煮熟的蔬菜哪一种维生素含量更高?加盐对蔬菜中的维生素会不会产生影响?长时间放置蔬菜会使维生素含量降低吗?等等, 学生对探究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对教师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回答。炒菜时加的盐越多、炒菜时间越长、蔬菜水果储存的时间越长, 其维生素含量越低。通过微实验实现对课程资源的拓展, 让学生探究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生活中蕴藏的知识的理解, 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重要知识点。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反思 篇11

一、巧妙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活动,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維,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设计问题环节,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实验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绝大多数的中学生物实验都体现了这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教师应结合每个具体实验,帮助学生由了解到理解,最后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把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枯燥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实验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深厚兴趣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问题本身就体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实验设计构思。一个完整的生物学实验问题,就是一个实验设计的雏形。因此,引导学生对这类生物学实验问题进行练习,通过对实验问题的解答,同样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三、运用简易的实验材料,巧妙设计实验方案

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可以围绕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手段的改进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难以完成。但是,运用简单易得的实验材料,巧妙设计实验方案,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四、巧妙创设探究情境,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独立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作为学生实验探究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任务的实际情况,遵循前面提到的四条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出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喜闻乐见的生物实验课来。

例如在“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一教学环节中,有的老师通过播放视频资料,或者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把现象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没有经过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死气沉沉。针对这一情况,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分发一条蚯蚓,鼓励同学们说:“请大家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看谁最聪明,能够得出别人不知道的结论。”同学们一听,立刻来了兴致,他们把蚯蚓放在解剖盘中,按照自己的方式研究起来。一个同学对着蚯蚓拍手、叫喊,蚯蚓没有任何反应。可是,当他用铅笔敲击解剖盘的边缘时,蚯蚓开始翻滚身体,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景。于是这个同学发言说:“蚯蚓没有听觉,但喜欢安静的环境。”另一个同学用铅笔、不同颜色的纸在蚯蚓的前面来向不同的方向晃动,发现蚯蚓没有任何反应;然后,他把蚯蚓放在一个黑暗的纸盒中,用聚光的小手电筒照射,发现蚯蚓作出明显的躲避光线反射,从而得出结论:蚯蚓没有视觉,但体表有感光细胞,可以感受光线的强弱。有的同学分别把蚯蚓放在硬纸板上和玻璃板上,比较它们在哪个平面上爬得更快。还有的学生更是别出心裁,用文具盒、硬纸板搭了一个45度的斜坡,把蚯蚓放在斜坡上,观察蚯蚓向哪个方向爬等等

在这次实验过程中,每个实验小组的同学都齐心协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动脑动手,充分发挥自主思维能力,努力解决问题。不同组的学生做同样的实验,有时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他们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分析过程,查找原因。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注重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学们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拓展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更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勤于动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思维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旋律,学生学得更轻松,觉得生物课更有趣了。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三注意 篇12

实验步骤应用简洁科学的语言叙述, 比如:

一、分组标号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宜的材料和器材, 选择应保持条件相同 (如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 。将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可以分为两组, 也可以分为若干组, 每组进行明确的标记, 如用甲、乙、丙或者1、2、3, 总之让人对实验组一目了然。便于实验的观察、统计、比较和叙述。

常用的语言模板:

1.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 分别编号为A、B、C等;

2.取两支试管, 分别编号为甲、乙, 各加入等量的某种溶液;

3.选择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分组, 分别标号为1、2、3等。

二、对照处理

根据实验的要求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处理, 把要研究探讨的条件作为单一变量, 除这一变量外,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

1.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 即所用的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2.所用的实验器具要相同, 即试管, 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型号要完全一样。

3.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 即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 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4.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 及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 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

5.所采用的培养、饲养等条件要相同且适宜。

总之, 要注意能体现“单一变量”的词语的准确使用, 例如使用“等量”、“相同”、“适宜”等词语。增加实验的严谨度。

三、培养 (或饲养) 、观察、记录

对于植物实验和某些动物实验, 分别进行实验处理后, 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培养, 才能出现结果。而有些实验进行实验处理后, 在较短时间 (1~2小时) 就可以观察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出现的差异, 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

常见的观察指标:

1.颜色变化: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色素分离、DNA鉴定、质壁分离与复原。

2.形态结构和生理状态的变化。

3.液面改变:气体体积变化、液面体积变化。

4.其他:气味变化、沉淀、温度、PH、气泡产生等。

另外, 设计实验必要时还可以辅以图表。如在生长素实验设计中可以画出胚芽鞘、琼脂块, 并在图上加以标注。酶的实验也可以用表格代替步骤的具体表述。

下面通过对一个典型例题的剖析来理解和掌握实验设计的正确思路。

例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温度对甲状腺激素生物活性的影响”的课题研究。

实验材料:几只相同的玻璃缸, 清水, 发育状态相同的小蝌蚪数十只, 饲喂小蝌蚪的饲料, 未经处理的具有活性的甲状腺激素以及放在50℃的温水中处理10min的甲状腺激素。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1) 实验方案设计; (2) 采用何种指标来确定温度对甲状腺激素生物活性的影响?

解析:本实验方案的设计首先要确定实验变量, 然后根据实验变量确定分组及各组的处理方法。本实验中实验变量是温度的不同, 按照温度的高、中、低分成三组或更多。根据甲状腺激素作用, 我们可以确定观察指标:蝌蚪发育成青蛙所需时间的长短。

参考答案: (1) 实验方案的设计:分组编号:取玻璃缸三只, 分别标记甲、乙、丙;放入等量的蝌蚪和清水;对照处理:甲缸每天喂正常饲料, 乙缸喂未经处理的甲状腺激素和饲料, 丙缸喂经50℃处理的甲状腺激素和饲料;结果观察分析:三组青蛙放在相同环境下饲养, 观察它们的生长、发育状况。 (2) 蝌蚪发育成青蛙所需时间的长短。

由于实验设计题常常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往往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设计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都应给与肯定。

为此, 对学生在进行了一定数量的设计和训练后, 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 并引导学生交流设计成果,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同学的启示和教师的点拨会启发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的思路, 使每个学生对实验设计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实验设计能力将会发生质的飞跃。

上一篇:探讨与认识下一篇:鲁棒电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