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与认识

2024-10-12

探讨与认识(共12篇)

探讨与认识 篇1

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长, 对提高高校科研质量、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及高校的声誉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 我国科研投入产出、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科研经费腐败案例频频发生。如何让科研经费真正用到该用的地方, 解决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在制度上、体制上加强管理、监督、审计, 还有必要澄清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误区, 提高科研人员合理合法自觉自律使用科研经费的意识。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误区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 观念误区:对科研经费的实质认识不清, “私有”观念浓厚。高校科研人员普遍忙于教学和科研工作, 对财经法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认识不足, 法律意识欠缺, 对科研经费实质往往认识不清, 错误地认为这个项目是个人辛苦争取回来的, 是个人劳动所得, 因而拥有科研经费的绝对控制权, 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 学校不应该干预。另外, 科研项目申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能争取到项目与经费的教师均被视为能人。为了不影响项目负责人的科研积极性和学校科研业绩的考核, 学校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科研人员经费“私有”的观念。

第二, 专业误区:科研人员不了解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制度, 违规、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科研人员常常将争取更多科研项目、更多科研经费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 而忽视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效益提升。科研经费是伴随科研项目产生的, 理应用于科研项目。但科研人员对经费管理制度存在认识误区, 不了解科研经费的具体支出范围和限额标准, 在使用科研经费时往往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审计结果显示科研经费常被侵占、挪用, 违规、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现象也时有发生。违规使用经费主要是扩大开支范围和标准, 将经费用于与科研项目无关的支出, 如购买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设备、开支与项目研究活动无关的宴请等。直接用于项目研究的科研业务费用、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购置费所占比例很低, 而用于招待费、通讯费、交通费等与科研工作相关性较小的费用支出比例偏高。部分经费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实行专款专用。在财务报销过程中, 报销与实际支出不符、在科研经费中报销个人家庭支出、用不真实发票冲账等。另外, 擅自调整、变更预算, 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 借开 (结) 题会、研讨会、评审会之名突击性花钱也屡见不鲜。违法使用的主要形式是科研人员采取虚假合同、假发票, “虚报冒领”等手段套取、侵吞科研经费, 肆意使用科研经费。

第三, 预算误区:重项目争取, 轻预算编制;重课题研究, 轻预算执行。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的核心环节。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都有相关的规定和办法。由于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项目组之间存在着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由项目负责人自行编制, 而项目负责人大多不熟悉财经知识和项目经费管理政策, 预算意识淡薄, 意识不到经费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更多地是应付式的完成任务, 而非认真对待。首先, 立项阶段的经费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支出缺乏细致的分析和科学的论证, 各项支出凭经验随意估算或拼凑。流于形式, 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内容严重与实际不符。其次, 项目实施过程预算执行不严格, 擅自调整预算而不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项目工作周期与支出不同步, 突击性花钱时有发生。经费使用进度不能反映科研任务完成进程。预算执行刚性不强, 经费决算编报不及时、不属实。此外, 项目结题不及时, 结题不结账更是普遍现象。

科研人员大多是兢兢业业潜心科研,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学术上多有专攻, 但法律意识淡薄、自律能力不够, 常常因为不熟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不能合理地分配资金, 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后果是科学技术停滞不前或研究成果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无法转化为利国利民的技术。目前, 我国科研经费的支配太过混乱, 一些科研经费直接变成了个人收入, 而围绕科研经费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 利用科研经费监管漏洞大肆作案, 加剧了社会腐败和不公。要发挥科研经费的最大使用效益,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科研人员的经费意识, 树立正确的经费管理理念。

首先, 科研人员要树立法制观念和国有资产观念。高校科研经费从其来源和性质上可分为两类: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是学校开展科研活动所取得的各级财政拨款, 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实行预算管理, 执行国家相关经费管理办法, 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规范使用。而横向科研经费具有社会投资性质, 是高校教师通过业务能力影响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协作等服务性项目而获得的资金, 需要高校以智力形式、学术成果、产品开发等形式来偿付。因此, 这两类经费都属于国有资产, 科研人员应严格杜绝科研经费“私有”观念。应该加强对科研人员经费管理和财经法规的宣传教育, 建议举办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制度学习培训班和讲座, 提高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 使其明确科研经费的国有资产性质,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仅有支配权, 侵吞科研经费属于犯罪行为。并建议高校开展科研违纪案例警示教育, 破除科研人员侥幸心理, 增强其廉洁从业意识。另外, 科研人员还需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其次, 科研人员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专业知识与素养培养, 提高规范使用经费的意识。科研人员集中心力从事科研工作固然重要, 但首先应该明确开展科研活动的总体要求,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素养, 加强相关经费管理制度知识的学习, 熟悉科研经费方面的基本知识, 了解科研经费管理的过程, 严格遵守财经法律法规, 坚持科研经费统一管理原则, 按照预算批复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使用经费, 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如不得违反规定转拨、转移科研经费, 购买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设备、材料。不得虚构项目支出、使用虚假票据套取科研经费。不得虚列、虚报、冒领科研劳务费, 用科研经费报销个人家庭消费支出。在使用科研经费时要符合国家、地方及学校有关法规制度的要求, 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负责。这样能实现与科研管理组、财务人员的高效合作, 赢得其信任、尊重和支持。科研单位应该经常组织国家财经规章制度的学习与宣传, 把科研经费使用的基本要求灌输传达到每位科研人员。科研人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高经费规范使用意识, 自觉遵守“专款专用、勤俭节约、独立核算”的原则。此外, 科研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科学研究精神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取向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 科研人员要熟悉科研项目具体管理流程。科研经费的管理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关键。而预算管理作为科研经费管理的核心,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其一, 科研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科研经费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自觉学习科研经费预算的知识和技能, 熟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规定。其二,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自觉树立预算意识, 将预算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全过程。在申报与立项阶段, 科研人员应在科研管理部门的指导下, 根据项目性质、研究任务的特点和项目实施的实际需要科学编制项目预算, 做到真实、合理、可信, 并符合国家有关部委及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时应当编制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收入预算中除申请的专项经费外, 有自筹经费来源的, 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支出预算中, 应当列明转外经费单位、经费预算及代购设备费明细清单, 以作为财务部门办理转拨经费、财务报账的依据。支出预算还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与课题研究的相关性及测算方法、测算依据等进行详细说明。科研经费预算得到批复后, 项目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使用科研经费。在项目实施阶段, 科研人员应自觉维护科研经费预算的严肃性, 严格按照预算科目合理安排科研业务支出, 定期收集、整理、分析科研经费支出数据。实际工作中, 对于确有必要调整预算的项目, 按相关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 及时向项目管理部门提出预算调整申请。对于非正常偏离的项目, 采取措施适时调整项目支出, 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在结题阶段, 科研人员应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等工作。此外, 科研人员还应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 通过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关注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并自觉配合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 以保证科研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例如定期编制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汇总表, 并与批复预算对比, 详细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考核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进度, 自觉接受监督检查等。

探讨与认识 篇2

随着2015第二次内部审核结束,综观这一年体系工作,虽然外审评估报告显示体系得到较好运行和维持,但在具体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内部审核作为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关键性的接口,它对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现对如何做好内部审核一些认识和看法做以下讨论,希望对今后体系运行和维护工作有所帮助。

一、对内部审核认识

对于我们公司体系审核指公司建立的ISO9001质量体系文件化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对程序文件补充三级文件是否在具体生产管理中得到了有效实施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实施内部审核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目的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为持续改进提供信息,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持续的顾客满意以及满足法规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这个过程包括年初内审计划的制定,再到每次内部审核活动的执行,直至管理评审完成,结束一年的内审计划;每次内审的实施过程为:从编制当次的内部审核活动计划开始,到现场审核,再到对现场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的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追踪审核,直至每一个发现的不合格项都已得到彻底纠正,封闭为止。对于ISO质量体系内部审核主要是指质量体系审核。

1、体系审核

体系审核也就是通常ISO9001所指内部审核,是判断体系是否运行和维护的关键。ISO体系以过程管理来减小生产链变差,实现零缺陷管理方法,在今年体系审核中,最大问题是公司没有把程序文件流程贯彻应用到实际管理中,实际工作与体系工作两层皮,导致数据记录不完善,数据记录不真实,部门与部门间数据衔接存在问题等。我们需要通过不断自我完善才能促进公司体系发展。1.1 首先,对于适用于我们公司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应纳入部门职责或岗位职责中,避免管理盲区,减少交叉管理带来人力、财力浪费。在今年审核中就发现因职责不清产生不合格项目,一个完整过程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职责不清必然导致了互相推委和推辞,如不合格控制程序、标识管理程序等。另一个原因就是工作人员不知道如何做才符合体系要求,简单的搞复杂,复杂把握不住,如果在岗位职责中对体系工作具体要求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

1.2 其次,整个体系运行要靠大家努力,这也是ISO质量管理体系特点。对于每个部门应每周对本部门程序文件至少学习两个小时且由部门负责人亲自授课。在以往工作中只重视部门体系骨干管理,忽视领导作用,领导在文件的制定颁发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文件是实施体系管理直接载体。程序文件其实就是工作流程汇编,只有主管领导才能把握分寸。1.3 最后,把程序文件绩效指标纳入到日常考核中,这样才能引起各管理部门重视,ISO体系工作才能真真服务企业,体系运行才有保障。没有监督的工作等于没有安排工作,人都是有惰性的,监督是工作完成与否保障,这也是ISO质量体系核心。

二、审核组人员选择方面

从某种层面上看,审核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左右着审核的效果。因此,必须精心打造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富有管理经验和具有较强责任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人员,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熟练地运用标准,能够熟练审核并指导质量体系的实施队伍为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今年审核人员虽然较多,但符合以上标准还存在差距,主要问题管理经验欠缺,标准及工作流程把握不好。对于今后审核人员主要有三点考虑:首先,重点培养4~6名审核员,选择对公司各部门工作流程较熟悉、具有权威人员,使审核深度和广度上升到一个高度,审核内容及标准把握更准确。其次,每季度保证一次集中学习ISO9001标准、程序文件,生涩的标准条款只有不断加深理解和解读才能使体系稳步前进,知识结构更新是审核员必须技能,这样才能够对审核起到促进作用。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可适当安排内审员进行轮岗制度,加深对其它岗位工作的深入了解。

三、审核过程把握关键环节

内审的目的是通过发现问题来推动和实现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因此,审核工作必须严谨务实、富有成效。针对今年审核工作仓促进行对关键环节没把握住,今后审核过程中不妨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审核计划的编制及准备

审核计划的实施必须具有针对性、效率性。通过今年SGS监督审核发现认证公司审核计划编制很有特点也值得学习,2014监督审核按照管理过程(计划、实施、监督检查、评估的思路)即管理决策开始,覆盖整个过程;2015监督审核从质量成本到产品制造、检验、设备管理等过程。计划中可以看出2014审核目的在于对整个体系的评价,2015审核很有针对性,审核计划与审核目的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完善的审核过程,审核计划必须对审核的范围、活动内容和时间、审核人员的分组以及审核依据等要做出具体安排,该计划经管理高层批准后应及时分送到体系所涉及的所有职能部门。今年审核计划主要存在问题是审核计划过于条理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审核计划表中审核过程与实际部门职能有出入,对于此类问题,今后审核员可依照工作标准进行审核如各部门编制文件、制度等,这样是对公司文件一个补充和发展,使体系更加适合与我们公司实际情况。再次,就是审核员工作安排上,审核员在审核中应专注与审核工作,不受外界干扰。

2、重视审核会议 审核会议主要是:首次会议、审核组会议和末次会议,目的分别是加强审核沟通、信息传递、审核过程控制。因此,针对会议目的不同,会议议程做出对应调整。首次、末次会议一般由领导、审核组全体成员、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首次会议主要是传达审核计划、原则,末次会议答谢受审方,传达审核结果,重点对不符合项提出纠正措施和要求,会议应简洁、明了。审核组会议则是审核组内部沟通重要会议,必须对审核中存在问题进行反复跟踪和核对,整理不符合报告,评价体系整体工作。在今后审核中主要把握审核组会议,审核组会议中审核组长传达审核侧重点和解决审核遇到实际问题并把握审核方向,这是审核效果中比较重要环节。

3、现场审核

现场审是核整个审核工作关键性环节和重要的接口,是整个审核工作灵魂。在现场审核中,审核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更需要正确掌握并运用好审核的技巧和策略。审核必须掌握好切入点,选择好审核的路径,运用好审核方法,发挥好专业判断。审核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标准为准绳判断理念。在今年审核中存在问题主要是对审核目的理解错误,作为审核不是去找某一个过程存在问题,而是找证明体系按照标准运行证据。在今年审核技巧上主要是多采用了问答式方式,这种方式弊端在于审核员的能力和标准应用把握上,所以审核效果直接受到影响。总结今年得与失,今后在现场审核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请受审方介绍他在体系中的作用及如何应用体系知识,这样使审核员有了一个大概了解可杜绝审核盲目性。其次,查看本岗位工作标准,看是否与程序文件一直,工作标准是实施体系最直接的依据,若依据错误后续工作可想而知。这样可提高审核效率,对改进体系工作是一个有效手段。最后,对照工作标准查看记录,总结问题给予指导。记录是体系实施载体,直接反映体系是否实施最主要证据。作为内部审核目的主要是查漏补缺,自查自改,审核员在审核中相当于“法官”、“教官”作用,主要是进行判断和教导。

4、报告编写

审核报告是整个审核工作的外在体现,是在对客观证据及审核记录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归纳和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审核总结。审核报告既要掌握足够的客观证据和审核发现,要能看到事情本质和全局,用事实、数据说话。不符合项纠正和预防措施,提出合理可行的措施意见,保持持续改进思想。今年审核报告中,报告只是简单提出问题,对解决问题可行的措施意见上不完整,这是今后审核报告编写的侧重点。

四、加强对不合格项整改追踪

对区域活动的粗浅认识与积极探讨 篇3

关键词: 区域活动 规则 材料 投放

区域活动是有助于幼儿学习、生活、游戏的一个活动形式,具有开放、宽松、自由等特征,能更多地体现幼儿个体的游戏愿望和自主行为。怎样能顺利开展区域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就作探讨。

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不仅保障了游戏的基本进程和幼儿在活动中的基本权利,更重要的是“规则”帮助幼儿了解了活动的意义,约束和调整了自己的行为,促进了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使活动更有理、有序、有意义。

(一)规则的种类

1.人数提示

由于活动区空间、操作材料和游戏内容等因素的制约,教师需要约定每个活动区域的人数,因此,人数提示成为使用较为频繁的规则。它提示幼儿关注同伴选择游戏和开展游戏的情况,当自己的游戏意愿与区域环境有冲突时,幼儿需要学习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调整个体行为,提高游戏的有趣性。

2.时间提示

一般来说,区域活动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游戏情况自主安排时间。但在游戏的某个阶段或一些合作游戏中,时间提示能帮助幼儿制订游戏计划,推动游戏进程,评价游戏结果。

3.操作提示

在部分游戏中,存在这样一些规则:有的表示操作的顺序、有的表示游戏的过程,说明游戏的层层推进;有的则表示合作的要求等。操作提示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内容,赋予游戏丰富的内涵。

(二)“规则”的变式

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运用规则变式能充分挖掘规则中的社会性内涵,使游戏成为促成幼儿发展的有效手段。

1.调整

在运用规则提示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游戏进展情况及时调整,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顺应和推动游戏的发展,充分体现教育追随幼儿、关注幼儿个性特点的先进理念。

2.多样

教师在使用“规则提示”时,可以根据游戏的发展呈现规则的多样性,使之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不同的材料蕴涵不同的价值目标,不同的材料萌发幼儿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那么怎样的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怎样利用和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一方面,材料所表现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是幼儿能够充分体验的,因此,它必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幼儿社会生活、情感的真实表现。另一方面,它不应该仅仅复制生活,更应该高于生活。

(一)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1.生活原生态

我们直接撷取了生活中的一些内容和状态,将幼儿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有关人、物、事延伸到活动区域,这时的区角犹如幼儿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延续,显得亲和自然。这时,材料除了在外形特征上对幼儿产生视觉吸引外,它所承载的情感内容成为一种更大的学习动力,令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发、保持幼儿较稳定的互动兴趣。幼儿年龄越小,情感因素影响越大。

2.生活变奏曲

我们将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进行整理和设计,突出情感色彩,帮助幼儿有意义地模拟生活。由于它不是简单重复生活,而是生活的再认识和再创造,因此幼儿必须在熟悉的情境中重新思考如何生活。对生活的理解、热爱及对生活中有关问题的关注,将支撑他们的活动兴趣,挑战他们的活动能力。

3.生活中的童话

生活给了我们启示,给了我们灵感,也给了我们一颗博爱善感的心。我们发现,活动材料显示童话般的色彩时便具有了真、善、美的情感,因此,我们在设计材料时赋予材料童趣,使原本无生命、无情感的物体瞬间鲜活起来,表达对帮助、友爱、关心等情感的渴望,吸引着幼儿,激发他们的互动愿望,从而对他们产生影响。

趣味游戏能赋予材料丰富的情感,受到幼儿的关注。情感是一把金钥匙,能打开人的心灵之窗。材料有了情感,如同有了生命,可以互动,可以对话,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区域活动材料的调整

区域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撤换和调整材料,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1.添加材料——使游戏出现新的转机,产生新的含义。

添加材料是指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新材料,使游戏出现新的转机,产生新的含义,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在添加的情况下,幼儿带着原有的经验和获得成功后的自信逐级而上,在新情境中运用原有的知识建构新经验。有时,这种“新材料”可能只是一种信息或者要求,但它带来的新刺激会促成新话题、新内容的出现。

2.删减材料——使游戏出现新的问题情境,产生新的玩法。

删减材料是指教师减掉一些材料,使游戏出现新的问题情境和困难,向幼儿提出新的挑战,并由此给幼儿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

3.组合材料——形成新的游戏情境,引出新的活动内容。

组合材料是指教师将原有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游戏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游戏情境,引出新的活动内容。两两区域组合使两个单一的游戏变成了主体式活动,活动范围扩大了,信息丰富了,探索深入了。两组幼儿互相交往,互相学习,有了新的游戏计划。

区域活动蕴涵多元教育价值,传达的是教育者的期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创造精神,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尽情活动。

参考文献:

[1]3-6岁幼儿发展指南.

对水库防洪调度的认识与探讨 篇4

水利枢纽的任务往往不是单一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具有防洪和兴利的综合利用要求。为达到兴利调节的目的, 水库必须具有为满足兴利所需的有效库容;同样为满足洪水调节的要求, 水库必须设置防洪库容。在研究水库调洪计算时, 必须同时考虑利用兴利库容兼作洪水调节的可能性, 以降低建筑物总造价。有关从径流变化规律入手, 研究防洪库容与兴利库容结合使用的问题, 将在下面详细讨论。

2 泄洪建筑物的类型及其泄流特点

在水力枢纽中, 为了达到安全宣泄洪水的目的, 一般都需要设置泄洪建筑物。泄洪建筑物的基本类型有:表面式溢流堰和深水式泄水孔。溢洪堰可以设在坝体本身或设在坝体之外。属于前一类型的是利用拦河坝顶部溢洪的各种溢洪堰。坝体以外的溢洪道的型式可分为开敞式、侧槽式、竖井式及虹吸式等。表面式泄洪建筑物可分为无闸门控制自由溢流和闸门控制二种型式。溢流堰除宣泄洪水作用水, 还可兼起排泄冰凌、垃圾等漂浮物的作用, 有时还能以排放浮运的木材。

泄水孔由设于坝体的底孔、隧洞及泄水管等型式。泄水孔一般都没有控制闸门。它同时可起排除库内淤积泥沙的作用。设于较低高程的泄水孔, 同时可用以放空水库的存水。泄水孔由于设在水下, 对控制闸门难以作检查和修理。但它能利用进口处于:水下的条件, 提前泄放水量, 这对考虑水文气象预报使水库进行预泄是有利的。

不同型式的泄洪建筑物具有不同特点的下泄流量过程线。图1为表示各种泄洪建筑物下泄流量过程线的示意图。图中曲线 (1) 为设计洪水过程线, 曲线 (2) 为无闸门控制的隘洪道的下泄流量过程线。在无闸门控制的情况下, 常使溢洪道堰顶高程与正场高水位齐平, 并认为在发生设计洪水之前, 水库水位己蓄至正常高水位, 因此当设计洪水来临时 (即从图中d点开始) , 水库即开始溢洪。曲线 (4) 的道堰顶水头较小, 其下泄流量小于同一时刻的入库流量, 因此, 入库水量部分滞存在正常高水位以上的水库容积中。在涨水段相应的时段内, 水库蓄水量逐渐增加, 水位逐渐升高, 下泄流量也随之逐渐增大。曲线 (4) 的dl段为退水段, 在相应时段内, 虽入库流量逐渐减小, 但它仍大于溢洪道所有的泄流能力, 水库水位仍继续升高, 下流流量逐渐增大, 直至溢洪道的泄流能力与同一时段的入库流量相等, 这时水库出现最大的蓄水量及相应出现最大下泄流量qm点以后, 因入库流量继续减小, 入库流量小于同一时刻的下泄流量, 所以水库水位逐渐消落, 下泄流量也随之逐渐减小, 直至水位消落至正常高水位为止。曲线 (2) 表示有闸门控制的溢洪道的下泄流量过程线。设有闸门的溢洪道, 通常使其闸门顶高程与正常高水位齐平, 而溢流堰的槛顶高程低于正常高水位。同样假设在发生设计洪水前, 水库水位蓄正常高水位。当设计洪水来临时, 开启闸门开始泄洪。通常由于在开闸前, 溢流堰已具有一定的水头, 这时其泄洪能力可能超过初期的入库流量。在没有径流预报的条件下, 为保证兴利的要求, 不允许泄出正常高水位以下库容的蓄水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应人为地控制闸门的开度, 使下泄流量等于入库流量。

曲线 (3) 表示有闸门控制, 且有较大泄流能力的泄洪建筑物的下泄流量过程线。这种泄洪建筑物, 可能是有闸门的溢洪道, 可能是泄水孔, 也可能同时有前述二种。在前两种情况下, 要求泄洪建筑物有足够大的尺寸、在很多情况下它可能由于地形条件及水工建筑物结构上的要求的限制, 或是由于经济上不合理而不可能实现。同时设有两种泄洪建筑物的水利枢纽, 具有泄洪灵活性的优点, 在现行大、中水利枢纽中常见采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 各种泄洪建筑物由于泄洪特点不同, 在具有相同的最大下泄流量的条件下, 所需的防洪库容在水库入流过程线与下泄流量过程线之间的面积即为在水库蓄留的洪水总量.水库的防洪库容等于该水量。从图中可见, 无闸门控制的溢洪道所需防洪库容最大, 有闸门控制的泄洪道次之, 第三种泄流过程线所需的防洪库容最小。

泄洪建筑物型式的选择, 必须综合考虑水利枢纽的坝型、地形地质条件及综合利用要求等因素。通常应根据上述条件拟定若干可能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论证, 以便最后选择一种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的方案。一般在小型水库多采用无闸门控制的溢洪道。有闸门控制的泄洪建筑物, 便于根据实际需要拟定有利的泄洪规则, 便于利用径流预报以及使防洪库容与兴利库容尽可能结合使用, 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应提倡采用。当水利枢纽同时具有两种泄洪建筑物时, 则可以保证泄洪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因此在大型水利枢纽中, 常见采用。

3 水库调洪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水库调洪计算的内容是确定防洪库容与水库下泄流量的关系。进行水库调洪计算时, 应认识水工建筑物的重要性, 计算的具体条件 (如河道的地形特性和水力特性、坝的蓄水高度以及不同设计阶段对成果精度的要求等) , 选择相适应的计算方法, 根据对水库水利条件考虑的不同, 水库的调供计算可分为以下两类途径:

3.1 按静库容曲线进行水库的调洪计算。

此法假设水库的水面呈水平, 因此直接利用库区地形资料的静库容曲线, 并借此进行水库的调洪计算。这一类计算方法在工程设计中被广泛采用。必须指出, 在水库发生壅水的情况下, 水库的水面并不完全呈水平状, 而是在水库壅水和流量的影响下, 水库水面形成回水曲线, 因此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是忽略了动库容的影响。

3.2 考虑动库客的计算方法。

严格说来, 水库在洪水期间的水流状态属于不稳定流。因此, 若要求获得精确的计算结果, 必须按不稳定流的条件进行水力计算。由于按不稳定流计算极其繁琐, 因此一般常采用较为简化的动库容曲线法。此法系事先给出水库动水容积特性曲线, 再利用该曲线进行水库的调洪计算。

摘要:在各种防洪工程措施中, 水库是控制洪水的有效的工程措施, 防洪调度主要是通过调洪计算来实现的。详细讲诉水库调洪计算的方法。水库调洪计算的内容, 是对既定的泄洪建筑物尺寸、下泄流量过程线及防洪库容的关系。通过调度计算, 为合理确定泄洪建筑物尺寸和有关防洪的水库参数提供依据。

关键词:水库防洪调度,认识,分析

参考文献

[1]何茂学, 王振明.水库防洪调度方案的编制及实施效果[J].水利水电技术, 2009 (1) .

探讨与认识 篇5

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大胆探索,运用侦查一体化机制,查办了一大批有影响、重大复杂的职务犯罪案件,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职务犯罪侦查一体

化从提出之日起,就伴随着很大的争议,因此,仍然有必要对此进一步探讨,以便对侦查一体化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职务犯罪侦查—体化首先是个实践问题

笔者所倡导的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指在检察长的领导下,发挥检察机关上下级领导体制优势,以侦查指挥中心为中枢,以交办、督办、提办、参办等为途径,对重大职务犯罪侦查行为统一组织指挥,侦查信息统一管理,侦查力量统一调配,侦查装备统一保障的工作机制。

从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它是职务犯罪侦查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职务犯罪侦查实践的迫切需要,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根本上说,侦查一体化是工作模式或者说侦查运行机制。

(一)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职务犯罪侦查成功经验的总结

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以来,为整合侦查资源,排除干扰和阻力,各地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对侦查一体化工作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以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为标志,检察机关开始认真总结实践侦查一体化。《决定》要求强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侦查指挥体系,逐步形成上下一体、信息畅通、指挥有力、协调高效的侦查工作运行机制。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在《检察改革三年实施意见》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设立侦查指挥中心的方案》中进一步明确建立指挥中心,强化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健全指挥协调和侦查协作机制;2002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部署侦查一体化,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要向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装备现代化和机制一体化方向发展”,并先后下发《关于查办重大复杂职务犯罪案件工作的规定》和《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大案要案侦查指挥中心暂行规定》两个规范性文件,提出“应建立上下一体,指挥有力,协调高效的查办重大复杂案件的工作运行机制”。2006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健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一体化机制的若干规定》,在对多年来检察机关探索侦查一体化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又对进一步健全侦查一体化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职务犯罪侦查实践的迫切需要

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既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由“软”变“硬”的需要,也是实现侦查队伍专业化,加强职务犯罪侦查能力的必由之路。惩治职务犯罪,规制和监督国家公职人员依法正确履行职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是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当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中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作为法律监督重要支撑的查办职务犯罪工作还有些偏软的问题。只有认真查处职务犯罪特别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问题,才能使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由“软”变“硬”。而职务犯罪最鲜明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主体特定,就是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二是行为特殊,就是“悖职性”,这就必然导致职务犯罪发现难、查证难、处理难、干扰阻力大,也就决定了职务犯罪侦查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检察机关形成上下一体、指挥有力、能够有效克服阻力的侦查工作机制。而且,职务犯罪日益显现出群体性窝案串案突出,跨地区、跨领域作案突出,各类职务犯罪相互交织,隐蔽性、复杂性、智能性犯罪突出等特点,单兵作战办案模式和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工作要求,而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适应职务犯罪新的特点、趋势的需要,是整合检察机关的侦查力量和资源配置,强化侦查能力的有力措施,无疑对于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强化依法独立办案能力的需要,是实现侦查队伍专业化,加强职务犯罪侦查能力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和职务犯罪形势的变化,对侦查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队伍的侦查能力和专业化建设迫在眉睫。但由于检察机关侦查队伍、科技含量、保障水平先天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加之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很大,依靠单个基层院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区域内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查办为数不多的犯罪,难以适应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实行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整合力量,跨区域作战,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侦查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职务犯罪侦查—体化是检察—体化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实现方式

侦查一体化是检察机关领导体制和检察一体化原则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只有实行侦查一体化机制,切实强化上下领导,加强横向配合,才能真正实现检察一体化。

(一)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的法律依据是宪法和法律关于检察工作基本原则的规定

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在现行法律规定框架内进行的探索,符合法律规定。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是上级检察院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领导权在侦查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其重要目的就是上级检察机关运用领导、指挥和协调的职能保障检察侦查权力的一体运作,是对检察一体化领导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另外,《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也规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侦查或组织、指挥、参与侦查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案件,也可以将本院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人民检察院侦查;下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案情重大、复杂,需要由上级人民检察院侦查的案件,可以请求移送上级人民检察院侦查。”检察机关侦查一体化也符合上述原则要求。

(二)建立侦查一体化机制符合检察一体化原则,是检察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作为检察组织原则,检察一体化有两层基本含义:对外是指检察独立,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对内是指业务一体,即检察机关下级服从上级,统一行使检察权。而狭义的检察一体化仅指业务一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命下从的领导关系,包括检察官服从检察长,下级检察机关服从上级检察机关的领导;二是纵向或横向检察权的行使,也就是说检察官一般在其管辖区域内执行职务,但如有必要也可在辖区外执行职务;上级检察官有权亲自处理属于下属检察官承办的案件和事项,同时上级检察官有权将下属检察官承办的案件和事项转交其他下属检察官承办。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行使要求步调一致,下级服从上级,特别是整体作战时尤其必须遵从这一原则。因此,侦查一体化符合检察一体化的原则,作为一种工作运行机制是检察一体化实现的直接和现实途径。

三、实现职务犯罪侦查—体化的着力点

实现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不同层面有其各自的着力点。

(一)犯罪信息统一管理,着力实现实时化。当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犯罪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是个薄弱环节,存在各自为战、消息封闭、传递缓慢甚至压案不查等问题,因此必须着力实现犯罪信息收集的实时化,对案件线索实行分级统一管理和备案制度,建立信息数据库,对接社会公共以及专业信息库,依托实时网络体系,使各作战单位和力量具有共享犯罪情势和侦查态势能力,以信息优势、决策优势达成“全谱优势”,使一体化侦查的各个信息节点,能够实时获得相同的犯罪和侦查信息,实现快速实时管理。

(二)侦查行动统一指挥,着力实现侦查矢量递增和凝聚。侦查一体化依托指挥中心,建立完善的指挥体系,通过在辖区内组织侦查力量统一专项行动,对重大疑难案件实施专案侦查以及交办、参办、督办、提办等方式指挥协调侦查工作,提高决策速度,加快侦查节奏,缩短“发现—决策—查办”周期,使侦查能量同步快速释放,使战斗力在单位时间内释放出更大的能量,重点解决侦查矢量性纵向逐级递减或横向逐格分散问题。

(三)侦查力量统一调配,着力实现结构立体化。实现侦查力量结构立体化,即上下一体,侦查力量实行“双重领导”,侦查队伍在接受本级院领导的同时,还接受上级侦查部门在业务上的领导和指挥;由上下多级检察院的侦查人员组成侦查力量查办案件;成建制抽调辖区内办案力量统一使用等等,以保证侦查工作流畅、高效。

现代艺术设计中形式美认识与探讨 篇6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形式美;认识

一、导言

我们都知道形式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形式美渗透到了设计艺术的各个领域,我们今后的设计创作过程中,要客观地、能动地运用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以便创作出更美、更有用的、赋予形式美的佳作。而艺术美不在于表现什么,而在于如何表现,所以,在设计创造过程中,是能够创作出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理上的快乐和感动的东西。

二、形式美概述

对于美,自古以来尚无定论。庄子曰:“各美其美”。我们说,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我们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给美定性。那么,形式美是不是难以来定义的呢?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社会实践。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一系列符合自然规律的有序的客观事物,形成了初步的形式美的意识。我们认为形式美应该具有以下特质,或者说形式美应该这样理解:

1.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这是设计的本质的需求。设计是为人的造物活动。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产品,不仅要求有用,而且还要求美观。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事物的全部组成部分,是其特征、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的表现形式,是为人的直觉感官可以感知到的。

2.形式美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的有规律的组合所表现出的美

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如形状、色彩、线条等,当这些质料以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形成了形式上的美。这些规律包括了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

3.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一个产品,它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形态、独特的结构、独有的色彩,对于这个产品来说是专有的、是独立的。因而,形式美的审美对象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有专有的审美特性。

三、从四个方面看形式美的法则

1.稳定之美

艺术设计中的稳定性并非单指物理学意义上的力的平衡,而是强调设计作品所呈现给我们视觉感受力和心理上的稳定状态。在设计中,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形成的稳定的表现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是构成设计作品稳定的综合力因素。一般来讲,设计中为体现稳定而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动静互相结合的处理手法。静态是对自然界结構存在状态的反映,这种结构形态普遍呈现出对称性的平衡感和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基于这种视觉效果,设计师常将对称形式运用在设计中,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对称形态,总是完全一样或者是基本相似的,这种对称结构的特点由于缺少变化造成视觉的平淡。而设计师在运用这种方式时,在保持整体稳定的状态下,根据设计需要加入了设计师个人对这种方式的独特理解并进行变化,为打破呆板的对称而加入动态因素,体现出对生命运动规律的把握,从而增强了设计作品的灵动效果。

2.节奏美

节奏与韵律均来自音乐概念,节奏美的情感融合节奏和韵律是构成一件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在节奏中注入美的因素和情感,就有了韵律,韵律好比是音乐中的旋律,不但有节奏更有情调,它能增强版面的感染力,开阔艺术的表现力。对于艺术构成和平面设计,节奏是由点、线、面、空间及相互关系体现的。在造型设计中,对节奏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进行的。而这种有序的节奏,在反复循环时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能激发受众情感变化的极具感染力的律动美。

3.数理秩序美与科学美

数理秩序美与科学美的凝结自然美是一个事物的美,而艺术美则是对一个事物美的表现。当我们见到海螺时,就会看到海螺贝壳中天然生成的黄金涡分割比例形成的秩序美以及适合它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比例尺寸。这种黄金分割比例从美学角度讲,所体现出的是强烈的数理秩序美和科学美。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和谐的黄金分割比例以来,黄金分割比例就成为艺术形式美表现的一种基本法则。艺术中的比例和分割形式美,是一种尺度表先,也是设计作品与使用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比例体现出一种和谐的数字美,而分割是一一定尺度为依据表现一种科学美。

4.变化中寻求统一的和谐之美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物体,但有相近或相似的事物,这些不同却又相近相似的事物使时间万物处于一个和谐统一个体中,而统一则意味着和谐。艺术形式美的表现就在于整体的和谐。艺术设计中关于对和谐的追求,是设计造型表现解决的重要课题。设计中的和谐在于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设计的要素既有形式要素,也有内容要素,形式与内容各自的组成元素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将这种多样化的、个性活跃的元素组合到一个统一个体中,成为设计完美组合的最终效果。

四、 形式美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1.产品设计中的形式美

在产品设计中,新材料的运用,新的造型,新的形式运用,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创造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来表现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是依据产品特有的功能,设计师平时的审美素养和设计技巧,现代、时尚的审美趣味,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不同的经营理念导致产品个性异样化与风格统一化并存的状况。”这便是对产品设计中体现形式创作的解释。

沙里宁的郁金香椅,简洁大方,现代气息浓郁。动静感的对比和红白色彩的对比运用,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还有他的扶手椅也很有特点,材料给人温馨的感觉,在形态上像一个张开的嘴巴,极具韵律美。那蝴蝶椅,不仅在形式上运用了自然生态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运用了材料的材质美,充分运用了材料的纹理,有一种直观的形式美。

2.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

建筑艺术设计中设计的材料、造型、建筑设计的风格集中体现了设计的形式美的法则。建筑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形式美在建筑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第奥在谈到建筑的形式美时,甚至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

米拉公寓的设计曲线的运用较多,柱子和门窗的设计都比较独特。本来应该静的建筑,却给人以动的视觉感受。这便是节奏和韵律、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的体现。

3.雕塑中的形式美

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与建筑一样属于带给人一种静穆感觉的艺术类型,然而,在一些雕塑作品中却蕴涵着无限动感,无限的力量。

4.手工艺品中的形式美

对称的观念被应用在所有有关形状及大小的物件之设计上,在珠饰、家具、沙画、编织、面具及乐器等设计上都可以找到有关对称的观念存在着。

五、结语

形式不仅相关于对美的追求,还关切于物之显现。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艺术品美的源泉和美得生长地,是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件好的设计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有着优势,在形式上也一定尤其独特之处。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形式是否优美及对大众的视觉冲击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中的形式美因素。我们今后的设计创作过程中,要客观地、能动地运用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以便创作出更美、更有用的、赋予形式美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刘书成,夏之放,楼昔勇等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美]凯·埃·吉尔伯特.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探讨与认识 篇7

一、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战略思想的一般认识

战略一词最早用于军事, 顾名思义, “战”指战争, 略指“谋略”。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 其涵义演变为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方略。战略要超过眼前的东西, 要往长远看, 某种程度上战略等同于远见。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对高校的办学特色概括为: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面貌。办学特色不等同于办学定位、办学目标, 它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明显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独有的个性特征。

可以看出, 办学特色是外在于人的, 不是写出来或是说出来的, 它是沉淀于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建校过程中的。同时, 办学特色应当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促进科学研究具有显著的效果,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得到公认。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是经过培育、成长、凝炼后形成的静态形象, 而特色办学则是高校培育、凝炼办学特色的动态过程。

地方高校要走特色兴校之路, 实现科学良性的发展, 必须要形成并明确特色办学的战略思想。那么如何形成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战略思想?首先要明确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思想, 办学者正确、明晰的办学思想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建设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其次要弄清一所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及其体现究竟是什么;再次要搞清特色的来源及支撑是什么。基于对上述相关问题的思考, 结合高教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与地方高校实际校情, 反复凝练升华为学校办学特色的战略思想。

二、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战略思想的特征

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战略思想是高校根本性的政策指导, 是强化办学特色的主要依据, 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指针,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原则性

战略是高层次的谋划和决策, 具有很强的原则性, 不能朝令夕改。因此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战略思想, 要符合未来一段时期国家、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要凝练形成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 需要经过一个实践、提炼、创新、发展的过程。办学者需要在把握学校全局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 不能轻易改变。有了原则性, 就有了底线, 也就有了发展和规划的基础。

(二) 全局性

全局性既表现在空间上, 大到一个国家, 小到一所学校, 都可以是战略的全局;全局性还表现在时间上, 贯穿于战略准备与实施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作为地方高校办学者, 在研究凝练特色办学战略思想时, 要胸怀全局, 通观全局, 把握地方高校未来的发展趋势、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动态, 满足社会的多样化发展需要。不管是空间还是时间上, 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点, 往往会造成特色办学的畸形发展, 又由于各方面无法达到协调一致, 肯定会漏洞百出, 混乱的状态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从全局的角度出发, 制定战略思想可以实现效果最大化。

(三) 前瞻性

前瞻性是谋划的前提, 决策的基础, 是制定、调整和实施战略的客观依据。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战略思想需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全面分析、正确判断、科学预测地方高校所处环境及可能面临的发展变化, 把握时代的特征, 为地方高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一条科学可行的路径。预测以后的长期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麻烦, 提前准备好解决方案,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以达到更好的预期目标。

(四) 引导性

地方高校强化办学特色的战略思想反映一所高校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 体现学校办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是为其科学发展而服务的, 具有鲜明的引导作用。

三、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战略思想的重要性

回顾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 世界一流的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都得益于具有自身特色的战略思想和办学理念。哈佛大学能够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高等学府, 离不开“适应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服务社会的“威斯康星思想”使威斯康星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洪堡大学也得益于“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战略思想。

在中国地方高校发展初期, 很多高校都盲目地将办学特色与学科多而全划上等号, 似乎认为一所大学学科不齐全就不能称之为一所大学, 也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其实这是对办学特色的错误理解。现实办学中, 一些地方院校往往盲目追求学科齐全, 造成各学科发展平庸的局面。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曾说过, “正如一支交响乐团不能没有小提琴, 也少不了大提琴, 大学一定要定位准确, 注重办学特色, 如果所有大学都追求大而全, 中国就不会诞生世界一流大学”。他认为, 国内大学只有各具特色, 各发其音, 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奏出动人的乐章。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与成熟,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要办出特色”、“分类指导”。这意味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都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都可以在一定的层次和类型中办出高水平。办学者逐渐达成共识, 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科是否齐全与办学特色不呈直接正相关关系。

如今, 地方高校办学者已经认识到“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才是地方高校能够长远、科学发展之道, 要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 必须要思考凝练自身办学的战略思想, 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作为支撑。办学理念是一所高等学校办学实践的总体指导思想, 发展定位则是在办学理念的约束下对学校发展目标的总体规划, 这是关系到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和如何办的重大战略问题。地方高校应当坚持学校自身的发展特色,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走应用型发展道路, 不要去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式发展或是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模式, 要立足自身, 主动将学校特色发展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大战略中。

四、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战略思想的形成路径

(一) 合理定位, 明确办学理念

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是形成特色办学战略思想的前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强调指出, “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地方高校必须科学分析自身办学条件, 全面总结办学传统, 深入挖掘办学资源,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对自身办学优势进行准确把握, 找准办学定位, 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道路。

(二) 结合地方实际,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转型升级, 促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 加大了对创新人才、技术应用的需求。这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需要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应当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 面向实现转型发展的国家需求进行根本性变革, 承担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为此, 地方高校应依托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布局专业和学科方向, 研究凝练特色办学的战略思想, 把精力和资源放到人才培养上, 关注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

(三) 融入地方文化, 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 各地之间无论是自然环境、物产资源还是文化风俗、经济动脉等都各有其特色, 地方高校扎根于所在地方的自然、人文环境中, 是区域经济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地方高校要创建凝练办学特色, 必须融入到地方文化中, 立足地方特色, 服务地方特色, 凸显地方特色。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创办的政策依据和发展根基, 只有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体现出地方产业发展的特色、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认真分析自身拥有的能力和资源, 以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为依托, 以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为基础, 从中寻找到价值高、独特性强的优势要素来培育特色方向, 地方高校才能真正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四) 更新观念, 大胆创新, 摆脱千遍一律的高教管理规范的束缚

一直以来, 我国都比较重视高等教育管理的规范工作, 为了提高教育内部的一致性, 从招生到就业、从教学到管理、从激励到惩罚等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标准、职责、机制, 具有明确的制度和规定。而办学特色的形成却要求排斥异口同声的说法和做法, 千篇一律的管理规范无疑会对办学特色的形成存在一定负面作用。地方高校应勇于开拓, 不畏权威, 大胆创新, 探索研究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许青云.地方高校发展的使命及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战略选择[J].河南教育, 2010, (10) .

[2]邹树梁.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转变地方高校发展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3, 14) .

[3]张影, 邓传德.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建构的误区及基本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1) .

[4]曹毓民.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影响[J].江苏高教, 2010, (6) .

探讨与认识 篇8

会计电算化, 是指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 实现会计电算化, 是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必然方向。处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 任何认为会计电算化可有可无的观念显然是错误的, 其在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汇总计算直至编制报表等方面相较于手工方式所具有的优越性早已被实践所证明, 这一点无需探究。但由于不同的会计主体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同, 以及主体内领导者和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不同, 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及应用水平也参差不齐、千差万别。

1 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工作中的认识定位

1.1 正确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性质和内涵, 对会计电算化组织实施及其功效的最大化发挥至关重要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方式方法的重大变革, 但它不是会计工作的本质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重新构建;会计电算化是一个系统, 一个不仅包含了计算机软硬件因素、同时还包含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的系统;会计电算化是一个过程, 一个以人机结合方式代替手工方式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 一个需要在现实中对电算化理论、方法加以充分、合理运用的过程, 并且随着会计制度的变革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也必将经历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1.2 在实际工作中, 对会计电算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 需要辩证地加以分析, 并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

1.2.1 对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作用的低估

这种观念简单地将会计电算化定位于仅仅是以人机结合方式代替手工方式进行会计数据处理, 甚至仅仅是办公条件的升级换代, 往往忽略了其在数据处理方式、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带来的重大变化和巨大优势, 因而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甚至使其沦为手工核算的简单翻版。

通过计算机系统录入基础数据并进行后期处理, 仅仅是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 或者说是低层次的应用, 在这个层面上, 数据处理的速度、准确性明显提升, 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但其所能带来的优势远不限于此, 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 扩大了数据的存储量、提高了数据传递的便捷程度, 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系统性、全面性、规范性、共享性大大增强, 这种优势手工方式无法企及。通过一个系统、一次基础数据数据录入, 就可以实现对会计信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利用,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主体的整体战略, 这是会计电算化更高层次的应用和目标。

1.2.2 对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作用的高估

这种观念赋予了会计电算化过高的定位和期望值, 认为一旦实行了会计电算化, 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的水平便一定能提高。

会计电算化仅仅是为提高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水平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手段、更大的可能性, 付诸实施仅是开始, 持续的运行、持续的过程控制更为关键。

从理论上讲, 系统软件几乎可以提供所需要的任何会计信息, 但是, 系统输出信息的质量取决于人工输入信息的质量、取决于对系统功能充分的发掘和灵活的运用, 如果缺少了人力的有效执行, 其效率必将是低下的。

无论是电算化或是手工方式, 都需要遵循相同的会计理论、方法和制度, 制度的缺失、控制的不力, 必将影响财务会计报告质量, 而基于更高层次、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差错甚至舞弊, 往往更具隐蔽性和破坏性, 因此, 在电算化条件下, 制度保障、特别是对电算化系统有针对性的制度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实行会计电算化并没有改变事后算账的特性, 财务软件也仅是会计处理的程序化, 归根结底是人的思维的程序化, 人工智能、模糊思维等是软件本身所难以实现的, 因此, 不可过于放大电算化系统所谓的分析、预测和决策功能, 其所输出的会计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管理活动, 关键取决于信息的使用者。

因此, 认为会计电算化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的观念显然是不恰当的。

2 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2.1 会计电算化具体应用的一般原则

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 计算机软硬件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新增的构成要素, 从纯粹的技术层面看, 会计软件是一个核心构成要素, 对会计软件的运用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效率。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及升级换代, 更多的是专业人员研究解决的问题, 作为具体的应用者, 会计软件的选择和使用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2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软件配置

目前主流的会计软件通常采用一个系统门户 (即系统平台) 搭配多个功能模块的架构, 且基本上能够提供涵盖会计核算各个环节的功能模块, 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核算、材料核算、成本核算、购销存、固定资产等模块。问题是, 如何选择会计软件并搭配各个功能模块?

对会计软件功能模块的选择和搭配, 大而全显然并非是恰当的, 应当遵循适用、够用、好用的原则。所谓适用, 即能够适合本单位的行业类型和业务特点;所谓够用, 即能够基本满足会计核算的需求、并适当兼顾可能的业务扩展;所谓好用, 即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

最基本、最典型的会计核算业务流程至少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环节, 对应于此, 账务处理模块是会计软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模块, 也就是说, 实行会计电算化, 账务处理模块是必需的, 在此基础上, 不同行业、不同的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搭配其他功能模块。

从所属行业角度看, 对于生产型单位而言, 涉及大量的原材料进出、繁杂的成本费用核算, 因而材料核算和成本核算模块的选择和运用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对于销售型单位而言, 商品的进销存业务构成经济业务的主体, 因而购销存模块作用显著;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由于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材料核算、成本核算、商品进销存核算, 因而会计软件功能模块的选择和搭配相对精简。

从业务量多寡角度看, 如果某个环节的经济业务具有明显的持续性、重复性, 且核算任务繁杂, 那么对应的功能模块应当作为首选项, 这将大大有益于减轻工作量、提高核算效率和质量;相反, 如果某个环节的经济业务数量很少、任务简单, 那么可以考虑将该类业务作为一个经济事项在账务处理模块中直接进行会计处理, 额外的模块搭配势必会带来系统匹配、数据传递、运行协作、制度保证等方面的问题, 是否必要和有效, 需要综合权衡。

从行业管理角度看, 如果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某些方面有明确的行业管理办法, 并配备了相应的电算化系统, 那么在进行会计软件功能模块的选择和搭配时, 应当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可以考虑将其中一方的数据处理结果为另一方所用, 尽可能避免产生系统冲突、数据冲突, 尽可能避免重复劳动和数据冗余。

当然, 所谓适用、够用、好用是相对的, 不同行业、不同的单位业务特点千差万别, 任何会计软件无法穷尽所有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 软件研发人员、会计人员对彼此领域的生疏, 也会对会计软件的适用性和易操作性产生影响, 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具体情况, 并适当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进行合理的平衡和取舍。

2.3 会计软件的具体应用

会计电算化系统投入使用时首先需要进行的是系统设置、建立账套等初始化工作, 由于多数情况下是在具备了手工核算的基础上推行会计电算化,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 这个阶段的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 但初始化工作的成效将对日后的持续运行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3.1 系统初始化与后续核算的有机结合

系统初始化主要包括配备用户、指定用户权限、建立账套、设置账簿、设定核算选项、定义会计科目、添加基础档案等工作。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分类反映, 科目的设置决定了后续的数据分类、计算、处理的口径和方式, 决定了会计信息报告的格式和质量, 因而会计科目的定义和相关设置尤其是初始化的重中之重。另外, 单位的部门和人员实质上是经济业务的执行主体, 基础档案的添加对后续的系统运行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后续核算期, 手工条件下需要多人完成从填制凭证、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汇总计算直至编制报表等一系列工作, 这个过程最大的特点是数据重复转抄、错误甚至舞弊的可能性大增, 例如, 对某一经济业务进行不同口径的明细核算或辅助核算, 则需要设立不同的明细账或辅助账, 并分别重复登记同一笔数据。电算化条件下主要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 其中绝大部分的工作量集中在输入环节, 即通过人机交互录入记账凭证, 只要一次输入基础数据, 便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自动处理, 完成记账、汇总计算、对账、结账、生成报表等工作, 在这种方式下, 尽管这些工作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 但更重要的是, 系统如何分门别类去处理基础数据、并呈现给用户所期望的会计信息, 取决于初始化时设定的数据流通的管道, 即会计科目的定义和设置。

因此, 应当在合法性原则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的优势, 综合考虑单位的业务特点、机构和人员情况, 灵活、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及其附加属性, 力争以最便捷的操作获取最丰富的信息报告。

2.3.2 应用举例

以用友软件账务处理系统为例:手工条件下, 往来账款的明细核算通常是通过针对不同的往来对象设置明细账加以实现的;电算化条件下, 同样可以通过设置会计科目时定义其附加属性, 实现多样化的往来账款核算。

具体来说:基础档案中添加对部门、人员、客户或供应商等的定义;对往来科目定义其个人、客户或供应商等附加属性;录入记账凭证时, 对发生的往来业务指定其附加的个人、客户或供应商等属性值, 那么, 通过一次输入基础数据, 就可以实现按不同口径分类的往来账款明细核算, 而要实现这种多样化的明细核算, 手工条件下则显得相当繁杂且费时费力。

再比如某项管理费用的核算, 假设需要从如下方面获取信息, 某个部门该项目的开支数额、某专项活动中该项目的开支数额、甚至某个部门某一子项目的开支数额、某专项活动中某一子项目的开支数额。手工条件下, 需要针对不同的明细项目、部门、专项活动, 设立不同的明细核算或辅助核算, 工作繁杂且效率低下;而电算化条件下, 这些工作可通过设置会计科目时定义其附加属性、并通过一次输入基础数据、系统自动处理得以实现。

具体来说:初始化阶段, 设置会计科目“管理费用”及明细科目;基础档案中添加对部门及项目的定义;定义科目的分部门、分项目核算等附加属性。后续核算阶段, 录入记账凭证时, 将发生的经济业务在记入明细科目的同时, 指定其附加的部门、项目等属性值, 那么, 通过一次输入基础数据, 就可以同时实现该科目的明细核算、分部门、分项目的辅助核算, 工作效率、数据准确性极大提高。

3 结语

会计电算化为会计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和强大的系统自动功能, 但实行会计电算化绝非一蹴而就, 无论是对会计电算化作用的认识, 无论是在系统初始化阶段, 还是在系统持续运行阶段, 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和分析, 使得系统的配置和运行尽可能地适合本单位的业务特点, 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电算化的功效,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

摘要:从认识定位及具体应用等方面, 对会计电算化进行了简要分析。实际工作中, 可能存在着高估或低估会计电算化作用的认识偏差, 以及对系统的配置不当、软件运用的不力等具体应用的偏差, 因此, 应当从端正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定位以及合理配置会计电算化系统、灵活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两方面着手, 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功效。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作用定位,系统配置,软件运用

参考文献

探讨与认识 篇9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

1.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成

1.1.1 空间卫星部分

两颗地球静止卫星、一颗在轨备份卫星。其三颗卫星的登记位置为东经80°、140°和110.5°, 其中前两颗卫星位置的经度相距60°, 最后一颗为备份星星位。

1.1.2 地面控制部分

由一个中心控制站及若干个标校组成。中心控制站位于北京, 是一个系统的管理控制处理中心, 同时与两颗工作卫星进行双向通信, 完成对每个用户的精确定位, 并将定位信息通过卫星直接发送给用户或用户管理中心。30多个标校站均设置于已知精确位置的固定点上, 用于对整工作链路中各环节的时延特性进行监测和标校处理。

1.1.3 用户接收机

北斗用户机种类多、功能各异, 根据北斗用户机的应用环境和功能的不同, 通常用户机有普通型、通信型、授时型和指挥型4种类型。

1.2 北斗卫星导航主要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1) 服务区域:70°~145°E, 5°~55°N。东至日本以东, 西至阿富汗的喀布尔, 南至南沙群岛、北至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涵盖了中国全境、西太平洋海域、日本、菲律宾、印度、蒙古、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

2) 定位精度:平面位置精度一般为100m (1б) , 设标校站之后为20m, 高程控制精度10m。

3) 授时精度:单向传递100ns, 双向传递20ns。

4) 工作频率:中心站至卫星:C波段, 上行6GHz, 下行4GHz, 用户机至卫星:上行为L波段, 1610~1626.5MHz, 下行为S波段2483.5~2500MHz。

5) 传输速率:上行16.625kb/s, 下行31.25kb/s。

6) 双向数据通信能力:一般72byte/次 (即36个汉字/次) , 经核准的用户利用连续传送方式最多240byte/次 (即120个汉字/次) 。

7) 用户机对卫星的可工作仰角范围:用户机对卫星的工作仰角范围为10°~75°。

8) 定位响应时间:一类用户机<5s, 二类用户机

9) 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时间系统采用UTC (世界协调时) , 精度≤±1μs。坐标系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5年中国国家高程系统。

2 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

北斗导航又称双星快速定位通讯系统, 双星定位法是一种根据时间-测距原理的定位方法。这种方法能利用定点于赤道上不同经度位置上空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一些辅助手段, 为工作区内用户提供连续、实时的定位信息。

具体方法为:赤道上空两颗地球同步卫星的位置是精确已知的:S1 (X1、Y1、Z1) 和S2 (X2、Y2、Z2) , 地面中心处理站的位置也被精确测定 (X0、Y0、Z0) , 设用户位置为 (XU、YU、ZU) 。

首先由地面中心处理站向卫星S1发送非编址通用询问无线电信号 (此询问讯号面向全部用户) , 卫星S1接收并对此信号进行简单的频率变换后再转发给用户。用户的收发机接收此信号后, 用脉冲二进制序列码信号回答。用户收发机的天线是全向波束, 卫星S1和S2接收到用户回答信号后进行频率变换再转发给地面中心处理站。中心处理站、卫星和用户之间的询问和应答电波传播流程见图1:

地面中心处理站在两个不同时刻得到由用户应答的同一个二进制脉冲序列, 站中大容量高速计算机同时进行识别处理, 测量从发出讯号至接收到用户应答信号的时间间隔。经判别有效后, 中心站自动送出一个确认信号给用户, 表明用户发送的最新信号已正确接收, 用户停止继续发送。用户收发机自动停止一段时间, 并暂时拒收其他后继询问信号。停止时间的长短视不同用户的要求而定。

地面中心处理站计算机根据测定的用户收发机 (即用户终端) 应答的时间间隔、站内储存的数字地形图和用户提供的数字测高仪数据, 处理出用户位置的地理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 (或大地直角坐标X0、Y0、Z0) , 并从存储器中取出该用户前次的位置数据, 与最近的位置数据比较, 计算出用户三个坐标上的速度。由中心站解调用户应答信号中的电文信息, 再由中心站播发给用户管理机构。地面中心处理站把处理出来的用户定位、导航信息及给用户的电文, 以脉冲二进制序列码信号, 通过卫星S1转发给用户。用户收发机对卫星S发播的信号自动接收、识别后, 在液晶显示器上以字母、数字、底土和文字等形式给出用户需要的定位、导航信息和电文, 同时用户收发机自动发出“信号已成功接收”的应答信号。从地面中心处理站发出询问信号到用户获得定位和导航信息, 数据流程时间约为0.6s。

3 北斗导航系统的工作步骤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工作步骤如下:

1) 地面控制中心向2颗卫星发送询问信号;

2) 卫星接收到询问信号, 经卫星转发器向服务区用户播送询问信号;

3) 用户响应其中1颗卫星的询问信号, 并同时向2颗卫星发送回应信号;

4) 卫星收到用户响应信号, 经卫星转发器发送回地面控制中心;

5) 地面控制中心收到用户的响应信号, 解读出用户申请的服务内容;

6) 地面控制中心利用数值地图计算出用户的三维坐标位置, 再将相关信息或通信内容发送到卫星;

7) 卫星在收到控制中心发来的坐标资料或通信内容后, 经卫星转发器传送给用户或收件人。

4 北斗导航系统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 北斗导航系统虽然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它具有卫星数量少、投资小、用户设备简单价廉、能实现一定区域的导航定位、通讯等多用途, 可满足当前我国陆、海、空运输导航定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独立自主建立的卫星导航系统, 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打破了美、俄在此领域的垄断地位, 解决了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有无问题。此外, 该系统并不排斥国内民用市场对GPS的广泛使用。相反, 在此基础上还可建立中国的GPS广域差分系统。可以使GPS民用码接收机的定位精度由百米级修正到数米级, 可以更好的促进GPS在民间的利用。

5 结论

随着我军高技术武器的不断发展, 对导航定位的信息支持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在发展“北斗一号”的基础上借鉴国外GPS、CLONASS的成功经验, 开发我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我们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军民两用、抗干扰性、抗毁灭性等特征的, 适合我国国情的“北斗二号”将展现在大家面前, 更加完善的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也必将建立。

参考文献

[1]张守信.GPS卫星测量定位理论与应用[M].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6.

[2]吕伟, 朱建军.地矿测绘[J].2007.

探讨与认识 篇10

1. 体育教学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

协调发展, 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 体育教学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 这也意味着体育教学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发扬体育拼搏精神, 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教学目标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一直是一个过程, 它不受时间限制, 也不受空间限制。无论在何处, 教育总是贯穿于全部生活之中。”渊源于终身教育之中的终身体育思想正日渐形成我国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 使他们形成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2.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通过对教育部1990年制订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与2002年7月4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制订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的比较, 以及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我们不难看出,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越来越大。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有明显的区别, 那就是教学标准着重构建了本门教学课程的目标和课程结构, 确定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即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对完成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总的原则, 全国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空间。

3. 体育教学体系评价已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手段。

体育教学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体育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有关信息,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 是对体育教学组织与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 并确定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它是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体育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教师的教学和体育教学建设三方面的评价。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首先,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 要努力构建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 充分利用评价的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 在对教师的评价上, 以发展性教育观为指导, 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为目的, 强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和改进,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 同时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再次, 体育教学建设评价的目的, 是对体育教学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发现教学和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体育教学和管理手段, 促进体育教学的不断完善。

二、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1. 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体育与健康的咨询者”, 或是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为了充当合格的新角色, 体育教师应成为一个“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 一个“体育小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体育教师将不再只是为了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术, 他们将帮助每一个学生分析并确定自己的体育需要, 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和方法。体育教师将变成导师和咨询人员, 而不是继续充当高高在上的绝对正确的权威。体育教师还应成为体育运动诊断方面的专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工作中, 他都应能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2. 体育教师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体育教学改革赋予了体育教学新的生命力, 明确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在体育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进程中,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已逐渐被纳入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范畴中。相对过去我们十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言, 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强调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体质健康的公民。从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向表明, 体育教学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操练以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 而且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此, 体育教师的角色也不应仅仅是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还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3.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和体育锻炼方法的创新者。

随着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不断深入, 在新的形势下, 加强教师的科研工作, 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是全面推动优化体育教学建设的需要, 因此, 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 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以及科研能力, 向学者型、研究型的体育教师方面发展。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体育教学的创新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 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自己本身也应该努力成为创新型的体育教师。

三、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1. 发展继续教育, 建立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科学体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发展, 继续教育成为当前的主要手段, 科学的体育教师在职培训体系的构建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首先, 继续教育的教学设置是关键, 要做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统一, 专业知识与相邻学科知识相统一, 纵向与横向联系相统一。其次, 要根据各地方的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建立与之适合的继续教育模式。再者, 要根据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成人性、在职性、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育组织形式。

2. 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构建新的体育教师培训模式。

随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建设中的进一步确立, 以及2002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 的出台, 体育教学的功能越发显著, 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结合、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为此, 我们应更新观念, 改革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 在体育专业的教学体系、结构、设置和内容下功夫, 以适应21世纪体育教育发展需要。

四、结论

1. 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以“健康

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改革正在我国高校全面展开。体育教学目标除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和锻炼方法、运动技能的传授外,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也被纳入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范畴。内容的选用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体需要, 更加强调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弹性化。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 向学生的身心发展、强调教学评价应该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完善的功能, 评价方法多元化方向发展。

2. 深化教学改革, 体育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随着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及评价等一系列的改革, 体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需要体育教师转变传统观念, 提高业务水平, 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塑造者, 成为创新型和科研型的体育教师。

3. 与时俱进,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挖掘人力资源, 培养与培训并重。

一方面, 改革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体系结构、教学设置、教学内容, 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另一方面, 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师在职培训体系, 在培训的教学设置、教育教学模式, 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 都应以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

摘要: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教学目标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努力构建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构建新的体育教师培训模式, 与时俱进,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挖掘人力资源, 培养与培训并重。

“认识省级区域”部分问题探讨 篇11

在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到,北京市“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要“强化首都职能,突出首都特色,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这里并没有提到经济中心。

不提经济中心,并不意味着北京不花大力气发展经济。恰恰相反,为了推动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实现,为了实现批复提到的“经济繁荣”,北京必须始终把发展经济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首都要管全国经济,其结果必然会使北京经济职能大大加强,有可能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北京是不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或者是否要向中国经济中心方向去努力,对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没有结束。但北京是否具有经济中心的地位,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2007年7月,美国《财富》季刊评出全球500强企业,其中中国内地22家中,17家总部在北京。北京控制全国金融资产的60%,作为一国的经济中心,必然要对周边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带动和辐射作用,并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北京在带动和辐射影响周边地区方面,并不具备充足的条件,反而从周边地区抽取资源与资金,所以,还谈不上作为中国经济中心。

台南平原、屏东平原、台中盆地与台北盆地

台南平原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面积4 550千米2,为台湾最大平原。屏东平原位于台湾岛南部,为高屏溪的冲积平原,面积1 160千米2,是台湾岛第二大平原。

台中盆地北接大安溪,南界是浊水溪,东邻丰原经雾峰至草屯一线的断层,西至大肚台地和八卦台地的东缘,面积400千米2,是台湾岛最大的盆地。台北盆地东南两侧为雪山山脉的余脉形成的丘陵所环绕,北以大屯火山群为屏障,西有基隆竹南丘陵的观音山和林口台地围绕,面积仅次于台中盆地。

台湾岛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吗?

台湾矿产资源种类少、储量不丰、开发条件较差,是中国矿产资源和储量最少的省份之一,所需金属矿产主要靠大量进口。台湾每年大量进口的工业矿产中,石油和煤数量特别大。煤开发利用较早,目前已逐渐枯竭,地热资源相对丰富。非金属矿产资源经济价值较高与储量较多的主要有大理石、硫磺等。台湾矿业生产净值一直比较小,所占工业生产净值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其绝对生产净值也自80年代初期开始下降。2000年矿业生产净值占工业生产净值的比重仅为1.3%。

台湾经济发展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经济快速发展。发展工业先是劳动密集型,后为资金与技术密集型。1963年后实行出口导向战略;1981年提出科技导向,筹建新竹科学园区,台湾工业化进程已走过食品、纺织、机电产业的主导阶段。1988年台湾服务业产值首次超过工、农业产值之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台湾经济进入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阶段,也称后工业化阶段。目前台湾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发达社会”经济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纷纷大量外移,台湾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例超过40%。到2006年7月底,台湾对境外投资总额累计接近1 000亿美元,其中对大陆投资占了52.3%。台商是仅次于香港的大陆第二大境外投资者,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投资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最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地,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两岸贸易的主要商品类别。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产品一半要出口到大陆。

加工出口以轻纺电子工业为主,是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标志与橱窗。新竹科学园区是以信息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是电子工业进一步发展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为主,是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摇篮。最近几年,新竹科技园的光景已是大不如前,一方面这种科学园区的模式已经遍布全世界;另一方面,大量台湾高科技产业开始移师大陆。

台湾人口“迅速增长”吗?

探讨与认识 篇12

阿拉尔市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是冲洪积细土平原。由西部阿克苏河、西南部的叶尔羌河与南部和田河汇流而成的塔里木河自西向东流经市郊, 构成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的天然绿色屏障。西部大开发给这座往昔的小城镇, 注入了活力。随着国务院批准建市后, 更是为她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 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地了解和认识本区域的岩土工程特性, 对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通过该市众多项目的工程勘察工作, 对本区域岩土工程特性作简要阐述。

1 工程地质概述

1.1 地质构造特征

阿拉尔市及周边垦区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 位于天山褶皱带南部, 塔里木地台北部的库车山前坳陷西端。从区域上看, 主要分布有库齐断裂、拱拜孜山断裂及沙井子断裂等构造形迹。据石油物探资料, 该区堆积有巨厚的第四系上更新统一全新统冲洪积、风积沉积的细颗粒堆积物。上述断裂构造距工程区较远, 且第四纪以来没有断裂构造带运动的迹象, 因此不会对工程建设造成大的影响, 整个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该勘察工作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 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 s, 地震基本烈度属于6度区。

1.2 水文地质条件

整个市区及周边垦区地处塔里木河上游的冲积、洪积平原上,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微倾斜, 自然坡度仅为0.3‰~1.0‰, 海拔标高为1 010 m左右。地下水赋存于塔里木河冲积平原第四纪松散细粒土层中, 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砂、细砂等,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 地下水水位较高, 水位埋深一般在2.3 m~3.8 m之间, 场地地下水位变幅为0.5 m~1.0 m左右。地下水径流缓慢, 排泄形式以蒸发为主。场地潜水为中等高矿化度的咸水, 水化学类型为SO4-C1-Na型或SO4-HCO3-Na型, 矿化度达0.402 g/L~1.804 g/L, pH值7.2~7.6, 水质较差。

1.3 地层岩性

根据众多场地勘探资料, 可将场地地层土自上而下划分为三层。第①层粉土。厚度0.50 m~1.50 m, 表层为杂填土或耕植土。夹薄层粉质粘土、粉砂透镜体。粉土为土黄色, 稍湿, 稍密状态, 孔隙发育, 含少量腐殖质。该层分布广泛, 厚度不大;第②层粉质粘土。厚度0 m~4.5 m, 局部夹粉土、粉砂薄层。粉质粘土为黄褐色, 湿, 可塑状态, 孔隙发育, 偶尔含少量腐殖质, 呈灰黑色。该层分布不稳定, 个别地段有缺失;第③层细砂。埋深1.00 m~6.50 m。呈青灰色, 稍密~中密状, 饱和。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砂质纯净, 颗粒较均匀, 级配不良。该层为本区分布最广, 厚度最大的主要地层。

2 岩土工程特征

2.1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根据一些项目勘察取得的原位测试成果和室内试验成果, 为了准确地评价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现对上述两方面数据分类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

2.1.1 室内土工试验

场地第①层粉土。土黄色, 稍密, 经颗粒分析, 其主要为:砂粒含量1.1%~9.3%, 平均为4.6%, 粉粒含量86.0%~94.3%, 平均为89.1%, 粘粒含量2.2%~19.6%, 平均为6.3%;场地第②层粉质粘土。黄褐色, 可塑状态, 孔隙发育, 属中等压缩性土, 不具有湿陷性。经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场地该层土的岩土参数指标见表1;第③层粉、细砂:呈青灰色, 稍密~中密状。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砂质纯净, 颗粒较均匀, 其中, 粒径0.5 mm~0.25 mm含量为11.46%, 粒径0.25 mm~0.075 mm含量为72.6%, 粒径小于0.075 mm含量为15.3%。不均匀系数2.60, 曲率系数1.02, 级配不良。

2.1.2 现场密度、含水量试验

对场地土层①、②、③位于地下水位以上部分土体进行密度、含水量现场测试, ①层粉土平均含水量9.18%, 天然密度1.553 g/cm3;②层粉质粘土平均含水量30.80%, 天然密度1.839 g/cm3;③层细砂平均含水量5.16%。

2.1.3 标准贯入试验

各层土的标贯击数范围值分别为 (经杆长校正后) :第①层范围值3击~7击, 平均值5.1击, 标准值3.3击;第②层范围值1击~8击, 平均值4.8击, 标准值3.1击;第③层范围值7击~16击, 平均值10.4击, 标准值8.1击;第③.1层水7.0 m位以下范围值10击~26击, 平均值16.5击, 标准值11.0击。

2.2 地基承载力

通过现场原位测试、野外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统计分析, 结合本场地实际情况, 提供参考的各层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如下:第①层粉土。稍湿, 密实度为稍密, 局部夹薄层粉质粘土或粉砂透镜体。承载力特征值 (fak) 为100kPa;第②层粉质粘土。可塑状态, 局部夹薄层粘土或粉土透镜体。承载力特征值 (fak) 为100kPa;第③层细砂。松散~稍密状, 湿~饱和, 该层上部以粉砂为主, 局部夹有粉土透镜体;建议该土层承载力特征值 (fak) 为100~110 mkPa;而该层7.0 m以下以细砂为主, 稍密~中密状, 饱和。承载力特征值 (fak) 为140 kPa~180 kPa。

2.3 场地类别

本场地土层属于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的细粒土, 土层厚度大于100 m, 可确定场地土覆盖层厚度超过100 m, 等效剪切波速Vse≤140 m/s,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关规定, 该区域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土, 场地类别为Ⅲ类。

3 岩土工程评价

3.1 工程稳定性及特殊性土评价

场地抗震基本烈度为6度, 区内无断裂、塌陷、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 地形地貌简单, 场地稳定性较好。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关规定可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

参照《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 本区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为0.60 m, 地下水埋藏深度平均为3.50 m, 地下水变幅为0.50 m~1.00 m左右, 依据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有关规定, 对于场地①层粉土, 含水量实测平均值10.0%, 当冻结期间白冻结面至地下水位不大于1.5 m时, 冻胀等级为I~II级, 判定土的冻胀类型为不冻胀~弱冻胀;对于场地②层粉质粘土, 冻结期间自冻结面至地下水位不人丁2.0 m时, 冻胀等级为II~III级, 判定土的冻胀类型为弱冻胀~冻胀。

3.2 水、土腐蚀性评价

场地土因含盐量0.25%~1.17%, 为亚硫酸盐, 属弱一中盐渍土, 其腐蚀性评价方法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要求进行, 环境类别为Ⅰ类。其中, 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见表2、表3。

依据《规范》, 场地土对钢结构腐蚀性评价, 在上述各项腐蚀介质评价中, 综合评价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 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中等腐蚀性。

注:表中CI数值为硫酸盐的含量乘以0.25的系数换算成氯化物含量后, 与实测氯化物含量相加所得。

从场地内采取地下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 地下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Na型水, 平均矿化度达4 021.7 mg/L, 水质较差。该区为干旱气候区, 且为季节性冻土, 有干湿交替, 地基土为湿润的弱透水层 (含水量≥20%) , 环境类别定为I类。

依据《规范》进行水介质腐蚀评价见表4, 由表可以看出,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中的钢筋和钢结构均具有中等腐蚀性。

3.3 场地土工程环境问题预测和评价

根据勘察资料分析, 地下水主要以潜水的形式赋存于第③层粉细砂之中。地下水埋深在2.30 m~3.80 m, 平均埋藏深度3.50 m。局部偶尔存在上层滞水 (赋存于第①层粉土之中) , 水位埋深小于2.0 m, 系由于局部地表水渗入, 加之存在第②层粘性土作为相对隔水底板而形成。从场地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看, 场地地下水排泄条件较差, 主要是周围环境水补给塔里木河, 而且以粉质砂土和细砂作为相对透水层向外排泄, 因此, 地下水将是影响场地地基土性质的主要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1) 阿拉尔市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大多数场地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场地区域构造相对稳定, 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 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 s, 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场地土的类型属中软土, 场地类别为III类。

(2) 勘察资料分析, 阿拉尔场地地层较为均匀、稳定, 为一套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土、粉质粘土及粉、细砂。对局部可能存在的已填埋的渠、塘等应予以仔细分析和评价。基础施工前, 应按要求认真进行钎探, 对基槽中存在的软弱土层或超挖回填土, 应采取挖除、换填及分层夯实等措施。

(3) 对于丙类建筑, 地基土可不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但对于液化沉降敏感的甲类和乙类建筑, 可按7度区的要求进行液化判别和处理。

(4) 场地标准冻土深度为0.60 m, 对于场地第②层粘性土, 地基土的冻胀类型为, 冻胀等级为II~III级。项目跨越冬季施工, 对基础应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 防止因冻胀作用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5) 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2.30 m~3.80 m, 本区地下水水位变幅为0.50 m~1.00 m, 低水位期地下水对拟建建筑物无不良影响, 但对处于地下水位以下部分,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构具中等腐蚀性, 建议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6) 建议对重要的甲、乙类建筑采用静力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对结构复杂且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甲乙类建筑场地, 可以考虑采取换填砂卵石、强夯及碎石桩等措施进行地基处理, 处理后的地基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 以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

(7) 地下水位下降或不合理的地表排水、渗漏形成的上层滞水, 都将会造成场地工程地质环境的恶化, 因此, 在生产、施工等过程中, 应做好防水措施, 同时建议在工程投入使用, 进行环境绿化时, 应按要求控制建筑物的间距, 并采取微喷、滴灌等高新节水措施。避免和控制因地下水位的下降对工程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摘要:地处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一个新兴城市, 工程建设步伐逐步加快。本文通过对一些实际工程勘察项目进行大量的现场试验和室内测试所得数据和施工工作总结, 从地质概况、岩土特性和工程影响评价三个方面, 针对阿拉尔区域岩土工程的地质特征、土体性状为工程建设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有助于为阿拉尔区域和具有相似岩土特性的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上一篇:CRH3型高速动车组下一篇:初中生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