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与实施

2024-06-24

探讨与实施(精选12篇)

探讨与实施 篇1

摘要:城中村改造是中国快速化城市进程中的一个特有现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 逐步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在分析9个城市城中村改造实践的基础上, 指出了实施城中村改造应该充分考虑的关键因素, 并提出了具体实施过程中操作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实施

1 城中村的特征与形成

“城中村”, 顾名思义, 即城市中的村庄。至少应具有如下五个基本特征: (1) 从地域空间上看, “城中村”应该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所划定的城市范围之内; (2) 从土地权属来看, “城中村”的土地为集体所有而非国家所有, 这是“城中村”的核心特征之一, 也是“城中村”存在的根本条件; (3) 从管理体制上看, “城中村”的管理主体仍然是村民委员会, 在行政隶属上仍然以乡镇体制为主, 少部分是街道办事处; (4) 从户籍上看, “城中村”的村民仍然是农业户口, 因此在理论上他们仍然可以承包土地, 虽然可耕种的土地数量实际上往往很少甚至已经没有; (5) 从经济关系上看, “城中村”周围已基本上形成完善的商业环境, 村民的现代商业意识也已基本形成, 更重要的是, 村民的生活来源也基本上依靠二、三产业或全部是房租。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中, 表现得尤为突出。一般认为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城中村产生的主要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 中国城中村问题尚未显现,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中国城市化进程提速, 城市周围土地开始被大量并且快速地征用。为了避免在农村土地房屋补偿和村民安置方面支付巨额经济和社会成本, 城市政府选择了绕开村落迂回发展的思路, 这就直接导致了城中村的出现。城中村, 既是历史的遗留, 又是现期的新生活体。

2 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模式

实施城中村改造, 部分城市己先行一步,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如广州市按照“先行试点、稳妥进行”的原则, 选择有代表性的城中村试点改造;杭州市依照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方法首先对城中村的集体资产进行量化改制;珠海市通过市场机制, 引入房地产开发商参与城中村改造等。归结起来, 主要有三种模式:

(1) 政府总揽, 自上而下。如在石家庄等地, 政府拿出资金拆旧建新, 采取就业培训等措施, 鼓励村民融入城市生活。这种方式缺点是前期拆迁安置成本高, 政府财政资金有限, 难以做到资金平衡;优点在于有利于整体规划与快速推进, 能最大地实现土地价值。

(2) 自力更生, 政府推动。在广州市, 对于规模大的“城中村”, 主要采取政府提供优惠政策, 实行村集体、村民出资和银行贷款相结合的方式, 自主实施改造。这种模式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资金等方面提供较大支持力度。

(3) 引入资金, 开发带动。在经济较发达、市场经济较活跃的地区, 如珠海等地, 通过引入外部资金, 以开发的形式带动城中村的改造。这种模式优点在于可以缓解政府资金的局限性, 使财政资金可以投入到更多的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上;但缺点是开发商在缺乏政府约束和指导的情况下, 很难保障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

3 改造模式选择的标准

3.1 改造实施前的历史

城中村的发展过程也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断形成的过程, 如:复杂的债务关系、盘结的人情往来、从不同角度伸出的利益之手, 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土地关系。 (1) 传统体制之下, 村级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处置往往不是非常符合政策的规定, 各种隐形的土地交易难以理清; (2) 随着城中村的发展, “村民”作为一个利益群体其组成人员是在不断变化的。①在上世纪60、70年代, 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城中村”村民很多便利用其离城较近的地理优势进城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些人往往只有户口在村、而本人已多年不再回乡。②改革开放初期, 不少“城中村”村民放弃了传统的农耕, 转而从事现代的工商业。当时鉴于大量土地的弃耕, 不少“城中村”引入了外地人员进行承包耕种。这些外地人员部分是当年同时转入了户口, 部分没有。在实际改造实施中, 如何对待此类村民和原有老村民, 在不少地方引起了争议。③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由于大量不合程序的户籍迁移, 各地“城中村”大量出现了在本村无人认识的“本村户籍村民”。④各地“城中村”大多在乡镇企业发展的高峰期兴建乡镇企业, 其从业人员多为老“城中村”村民, 此类人员进入乡镇企业工作时, 往往采取的是“押地进厂、地随人走”的方式。由于目前乡镇企业发展大量不佳, 而这些人员往往年龄在50岁左右, 欠缺谋生能力, 并且是家里的“顶梁柱”, 所以在改造中理应给予适当关注。⑤历史原因形成的政府信誉的丧失。在“城中村”中主要表现为历史上政府征用土地后承诺的条件不兑现, 少数地方的政府甚至采用的“哄着上路、骗着实施、拖着兑现”的不良行政方式, 严重损害形象。

3.2 改造实施中的现实

“城中村”要想顺利实施改造, 消除村民思想负担、妥善处理利益分配, 兼顾好国家、集体和个人是基础。 (1) 消除思想负担。各种调查显示, “城中村”村民对改造主要有以下三种忧虑:①改造后生活缺乏保障。鉴于自身素质, 农民担心转为居民后缺乏与城市居民竞争的能力, 找不到工作;改制后的股份合作公司前景未明, 收入未知;部分地方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能及时跟进, 养老、医疗缺乏预期保障。②子女上学困难。转为居民户口后, 教育资源充分放开, 在收入缺乏保障的情况下, 有地方农民反映子女到城里上学的额外开支太多, 难以负担突然提升的教育消费。③担心政府承诺不兑现。有些村庄的改造是在不安的情绪下进行——担心政府承诺不兑现, 经济损失得不到合理补偿。改造前, 可以依托村委会进行“集体维权”;改造后一旦出现问题则只能“孤军奋战”。总之, 传统的农业生活习惯让面对与土地突然失去直接联系的农民不知所措。 (2) 合理分配利益。“城中村”改造中的矛盾集中出现在利益再分配时, 这是利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再分配、再调整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①土地级差地租如何分配。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中村”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以及商业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 集体土地大幅升值, 土地价格由每亩万元急剧上升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村级集体组织依靠出租土地、经营厂房获得巨额土地级差收益。城中村改制时, 政府、企业、“城中村”的村民等如何合理地分配存量的现金或实物资产, 成为改制的核心问题。②集体所有土地变性为国有土地后市场化行为所带来的巨额收益如何分配。改制后, 集体土地必将进一步变性为国有土地, 除部分用作公益外, 还有一部分必然面向市场开展经营, 预期的巨额收益应做出合理分配。

3.3 改造实施后的未来

(1) “村的改造”。一个理性的人的决策往往是趋利避害的。也就是说, 能否切实有效改变村民当前生活的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为村级组织的发展打下基础、村民收入长期看来是否会增加、财产性收入能否得到保障等等 (即实现“村的改造”) 将是调动广大村民支持城中村改造的积极性的重中之重。 (2) “人的改造”。不少村民对“城市化”有潜在的恐慌——既有对自己的劳动技能、经营能力和文化素养缺乏信心, 又有对眼前既得利益即将失去的无助。这在对待房租的态度上表现尤为明显:现有的房子租金虽少但仍有市场, 改造后租金收人是升还是降?这些就要求改造的实施者必须使村民观念由农村转变为城市, 提高文化修养、掌握城市生存技能。

4 实施改造模式时的工作要点

(1) 抓手。

纵观各地的经验可以发现, 充分尊重民意是做好城中村改造一条不变的规律。民意从何而来?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运行特点看, 村民代表和党员可以作为两条民意主渠道。一方面村民代表和党员是非常广泛地分布在村民间, 有了解民意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组织法》及《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对村民代表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有制度上的规定;最后, 鉴于当前农村村民的学识素养, 大量的宣传解释工作是必需的, 而村民代表和党员作为村内活动的积极分子是比较好的选择。 (2) 突破口。如前言, 城中村要想得到顺利地实施, 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是关键一环。村民积极性从何来?未来生活的改善预期就是突破口。为了形成好的改造氛围, 在实施改造之初就要把村民特别关注的一些问题妥善解决。比如: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到“城中村”村民 (即为村民买社保) 、农业户口改登为居民户口、居住条件的切实改善, 这些基本问题解决所取得的效果远胜于完全口头上的表述。

(2) 注意工作重心的变化。

以武汉市的改造流程为例。武汉市一个村实施“城中村”改造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制 (以股份制方式转变集体经济管理模式) 、农业户口改登为居民户口、村改居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土地房产处置和建设规划管理、村委会改居委会等等。在这个流程中, 当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参加社保以及户口登记完成后, 改造工作就会非常专业, 普通村民一无时间二无能力去理解。具体到工作上, 会出现“一增一减”两种反向异动。“一增”, 就是指村级组织的领导人员的能动性增强。改制、参加社保、户口登记等过程是直接与村民的利益相挂钩, 并且好坏易见。在这些过程中, 为了平息村民的忧虑, 大多数地方都在政策上布置了刚性条件, 也制定了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和监督的制度, 村级领导人私下操作空间有限。开始编制规划等流程以后, 专业化让信息的不对称显著提升, 村民参与程度势必下降, 村级领导人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一减”, 就是来自村民的阻力减少。村民参与程度下降的直接后果是改造决策集中化。此将出现两种相反效果, 一是提高办事效率, 抢占市场先机;二是村民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一增一减”对的最大影响是使剩余工作缺乏有效抓手。一是部分村对规划等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朴素的产权观点——我住在这里, 这地就跑不了——依然存在。把规划作为一种城市化进程中有效保护自身利益的途径尚未形成普遍共识。二是部分村不能形成合理的发展思路, 等、靠、要现象一定程度存在。等开发商上门洽谈、等大型企业投资、等政府出谋划策均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三是部分已有的发展思路不太符合上级部门规划。积极与相关企业接触, 想方设法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的初衷是好的, 但由于缺乏对产业政策的了解, 做了些无用功。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只有融入更大的发展思路, 才能越走越活。

(3) 形成改造推进的长效机制。

首先完善城中村改造考核体系。目前很多地方实施了绩效考核, 可以在对各城中村改造相关单位、部门或村的考核当中, 单列城中村改造工作, 增加权重, 促使各有关机构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其次增强改造工作透明度。与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工作相结合, 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项目进行管理, 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第三注重政策宣传力度。武汉市硚口区长丰街长丰村启动村级集体经济改制之初, 相关部门明确要求翻印《武汉市城中村综合改造政策及解答》一书3000本, 做到全村男女老少人手一本, 很好地起到了消除误解、公开公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曦亮.关于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思路[J].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2003, (6) .

探讨与实施 篇2

丧葬补助金是指,职工因工死亡的,以及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导致死亡的、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按照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领取的丧葬费用补助。丧葬费是安葬因工死亡的职工、处理后事的必须费用,工伤事故是其直接原因,自然应予以补偿。

□◆丧葬补助金赔偿金额的计算公式

《工伤保险条例》第37条规定:“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根据该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所能获得的丧葬补助金,以统筹地区上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丧葬补助金赔偿金额=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元/月)×6

例如:姚某某为某工程承包公司勘测人员,在一次隧道勘测过程中因突发事故遭遇不幸,其所在单位地处我国中部某中小城市,该地居民比较重视丧葬婚娶的礼仪,其家人按照当地风俗为其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丧事,各项花销累计4000元,该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00元/月。这样,姚某某的家人可获得的丧葬补助金赔偿额就不能以实际花销的金额为准,而应按照法定的标准进行计算,其可获丧葬补助金为:

丧葬补助金赔偿金额=600元/月×6=3600元

□◆丧葬补助金法律依据

关于丧葬费的规定《工伤保险条例》

第37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50条 第7项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27条 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4条 第1款第7项丧葬费: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机关有规定的,依该规定;没有规定的,按照办理丧葬实际支出的合理费用计算。

□◆丧葬补助金的支付与享受

享受主体:因工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子女、配偶。

支付主体:工伤保险基金(用人单位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相关知识链接

如何发放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职工平均工资六个月的标准发给。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发给由死者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的死者的亲属。其标准为:配偶每月按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四十发给,其他供养亲属每人每月按百分之三十发给,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加发百分之十。抚恤金总额不得超过死者本人工资。供养亲属的范围和条件按照现行的有关规定执行,供养亲属失去供养条件时不再享受该项抚恤金。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职工平均工资四十八个月至六十个月的金额,具体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符合第二十二条规定享受伤残抚恤金期间死亡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全额标准的百分之五十发给。

工伤伤残抚恤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上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一定比例每年调整一次。

领取伤残抚恤金的职工和因工死亡职工遗属,本人自愿一次性领取待遇的,可以一次性计发有关待遇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具体计发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工伤职工经评残并确认需要护理的,应当按月发给护理费。

护理等级根据进食、翻身、大小便、穿衣及洗漱、自我移动五项条件,区分为全部护理依赖、大部分护理依赖和部分护理依赖三个等级。护理等级由劳动鉴定委员会评定。

工伤护理费依照上述护理等级分别按上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五

十、百分之四

十、百分之三十发给。

工伤死亡丧葬补助金标准

我姐姐下班途中遭遇车祸死亡,公司赔付丧葬补助金工伤死亡补助金,供养亲属抚养金,请问供养亲属抚恤金按什么规定赔付,我母亲58岁,我姐还有一女儿今年11岁,工伤死亡补助金该如何分配,谁有资格领取,抚恤金是多少什么标准。

供养亲属抚养金是你姐姐生前需要供养的人,最多不能超过你姐姐本人工资100%你母亲、和你姐小孩每人可拿你姐本人工资各30%,工亡补助金为你当地职工平均工资48-60个月,工亡补助金你姐继承人都有平均分配。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相关法律常识

关于丧葬费的规定《工伤保险条例》

第37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50条 第7项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27条 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与实施探讨 篇3

【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学模式 注意方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36

根据实施素质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学校体育必须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引导学生如何去适应社会。实现从以竞技为主的教学目标向强身健体、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的多元教学目标转变,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高中体育教学模式

(一)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在同一选项中,根据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以实现课程目标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体育新课程要关注地区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受益。如何落实关注个体差异,是体育教学面临的新问题。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是贯彻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取用自愿性原则。在每节课的上课之前,体育教师公布不同组别的要达到的目标和内容,学生自己选择加入的层次,如果发现加入的层次不适合自己,可转入其他层次学习。

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层是指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经过学习后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分层可分为学年目标分层、学期分层、单元目标以及课堂目标分层,下一层次目标是上一层目标的具体化,下层为更好地实现上一层次目标服务,最终为达成课程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内容是为目标服务,因此.一旦确定层次目标,就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对高水平的层次一般以认知性知识、意识、战术整体配合作为教学内容;中等层次则以个别技术的提高、完整性技术的熟练性作为教学内容,以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低水平的学生则以单个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打基础为主。因此.学业成绩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在课堂考核或期末考核时应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区别性评价,评价标准根据层次不同而不同,高水平层次可执行较高的评价标准,低水平层次则可适当降低评价标准。

(二)理论+实践模式

理论实践模式是指师生在共同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价值培养其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以“理论+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特征为框架,明确揭示了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应包含“理论”与“实践”这两个不可分割的哲学范畴。理论一实践模式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即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产生一定的理性与感性认识,学生只有在学习、掌握了研究性课程的理论体系之后,才能步入实践过程,并以所学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三)问题探讨模式

“问题探讨模式”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的、能给人以启迪的问题(或案例)的分析与探讨,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突破传统教学的框架,即教学过程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与探讨,使之在探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问题进行解剖的思维品质与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解决问题的学习。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让学生理解、记忆的教材,而是一些需要学习、探讨、解决的问题。问题(或教案)可以由教师选择也可以由学生提供。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与探讨,而研究性学习则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新知识。

(四)自主性体育教学

传统的体育活动课模式既然不受学生的喜爱,那么改革活动课模式势在必行,应以课程改革为促进剂、润滑剂,明确健康第一的真谛,充分发展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体。学生自主支配的自主性活动模式实施即活动课从开始就由学生根据自己对运动的兴趣,选择活动内容,凭能证明自己身份的各种证件(身份证、学生证、团员证等)到器材室借用器材,凭证取物,一证一物,不限场地,一切由学生自主处理。活动中途改变兴趣可调换器材或按体能终止活动,提前归还器材,在归还器材时领回自己的身份证件。

自主性体育活动课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自主性体育活动课模式的另一个观念的立足,就是运动需要提倡,但不能强制。对学生而言,喜欢运动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传统的活动课,把一些不喜欢运动或不喜欢某一运动的学生禁锢住了,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了损伤,违背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宗旨。因此,活动课给予学生自主,学生各自的喜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喜欢运动的运动喜欢比赛的比赛,喜欢欣赏的可观赏比赛,喜欢散步的可以散散步,各求所好,各尽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体,新课程理念得到了体现和拓展。

二、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需要建章立制、加强领导

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有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参与,班主任、学生代表参加的领导小组。优先安排体育课程表,建立学习制度、教研制度、例会制度,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体育教学的管理与指导,使教学改革工作科学化、有序化。

(二)运用反馈信息,不断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学反馈信息及对学生调查结果的反馈,及时总结改革中的经验,弥补不足与欠缺,使教学改革工作良性发展。这种体育课教学对教师的专项业务要求更高了,教师的工作量比以往增大了,所以,面对挑战,每位体育教师要把体育教育视为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反思与总结,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探讨与实施 篇4

一、剪纸“博课程”, 拓展儿童的美术视界

剪纸作为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 需要传承和发扬。能够在儿童时期让孩子们对剪纸艺术进行欣赏和认同, 将会对儿童的美学素养和形象思维、创造思维有很大的提升。在剪纸教学中, 教师要着重引领儿童感知、欣赏剪纸之美, 从儿童生活中积极寻找丰富的素材。例如, 在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中, 教师让孩子们搜集身边的艺术化剪纸, 拓展儿童的美术视界。又如在教学“剪纸 (一) ” (苏少儿版三年级上第17 课) 时,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商代的“金箔太阳鸟”图案, 让儿童领略祖国图案艺术与文化的久远历史。教学“剪纸 (二) ” (同上) , 教师让儿童欣赏丰富的剪纸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是大师的创造, 有的来自于普通民间艺人, 有的则是源自孩子自己的双手。在欣赏中, 孩子们找到美的本真感觉, 欣赏到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剪纸艺术, 不断发出惊异的赞叹———“真美啊”“太漂亮了”“剪得真巧”等。这是孩子们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

二、剪纸“乐课程”, 发展儿童的美术兴趣

儿童的美术创作动力, 来自于儿童绵延不绝的美术兴趣。在剪纸教学的课程实施中, 教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重点是激发儿童的剪纸兴趣, 努力让剪纸成为儿童的自觉追求。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发掘儿童身边的、生活中的剪纸素材。因为生活是儿童剪纸艺术的源头活水, 蕴藏着丰富的剪纸资源。在儿童生活中, 水果类、卡通人物类、服装类、玩具类等事物都可以通过儿童的剪纸艺术加以表现。例如在阳春时节, 教师带领孩子们到郊外踏青, 引领儿童观察农家小院中的花鸟虫鱼、瓜果蔬菜等。带领孩子们走进民艺坊, 对剪纸专家进行访问、求教等。通过多媒体, 向儿童展示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吐鲁番地区的最早剪纸, 展示唐代的剪纸艺术, 展示明清以来不同风格的剪纸, 展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各式各样的剪纸等。对剪纸史的真切了解, 能够激发儿童的剪纸兴趣。

三、剪纸“技课程”, 提升儿童的剪纸技艺

剪纸技艺是儿童能够接受的美术技艺。一般情况下, 儿童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就会熟练运用。在剪纸技艺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让儿童多实践, 在实践中自主形成剪纸技艺。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先教给儿童一些基本功, 让儿童理解剪纸的最基本特点———相连和镂空。在理解花纹线条的相互连接关系基础之上, 传授一些剪纸技巧。如折叠剪纸法 (将一张纸对折或多折叠起, 然后剪开) 、插剪法 (直接将剪插进去掏着剪, 随意穿插, 注意安全) 、掏剪法 (剪眼睛或圆形、任意挖洞等, 不将纸剪破) 、对剪法 (水滴、柳叶剪方法, 剪一得二, 剪一半得全部) 、阴阳综合剪法 (阴剪、阳剪相结合) 等。同时教学一些构图的方法, 如移步换景法、层层垒高法、隔物观景法等。在孩子们的剪纸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领儿童进行组合创新。

四、剪纸“润课程”, 润泽儿童的剪纸生命

美术课堂要成为儿童“润泽的教室”, 儿童在剪纸过程中剪出了心灵的快乐。在剪纸教学中, 可以成立剪纸社团, 让孩子们利用手中的剪刀布置教室、美化生活。不仅如此, 还可以成立剪纸广场, 让儿童的剪纸作品得到展示, 努力让剪纸成为儿童主体生命力量的确证与表征。在剪纸中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 鼓励儿童的实践创新, 丰厚儿童的生命底色。不仅如此, 还应将剪纸教学贯穿到各个年级的美术教学中, 让剪纸真正成为一门课程。例如教学“有表情的面具” (苏少儿版五年级上第9 课) 时, 教师让孩子们运用剪纸技艺创作面具;教学“纸柱造型” (苏少儿版六年级上第18 课) 时, 利用儿童掌握的剪纸技艺结合翻转、卷曲等方法对纸柱进行造型。现在剪纸已经融入到日常美术常态教学之中, 并且将在日常美术教学中一直“剪下去”。

五、结束语

剪纸教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立足于儿童立场, 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剪纸教学中要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努力让儿童成为一个个“美术创客”。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主动搭台, 给儿童的剪纸创设空间。同时, 要积极评价儿童的作品, 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现代的剪纸艺术进行对接, 使之圆融、和谐。唯其如此, 儿童才能“妙剪生花”, 剪纸也才能成为儿童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

参考文献

[1]程冬容.剪纸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教育, 2009 (04) .

[2]沈卫良.剪纸教学策略初探[J].教学月刊, 2011 (04) .

[3]杨艳.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创新剪纸教学[J].江西教育, 2015 (12) .

探讨与实施 篇5

会展业虽然在我国发展才十几年,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成长期。我国的会展已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珠海为中心的五大区模式。以这五个区辐射周边,每个区以该区的产业集群为基础,贯穿五个产业带。会展业所需人才日益高涨,但会展人才的培养跟不上步骤,虽然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非常多,基本上仍然以理论为基础,无任何会展实践能力。追究原因是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够优化,没有考虑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企业脱钩。本文首先探讨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其次构建“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结构。

一、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一)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为导向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注重职业人才的培养,时刻牢记职业技能是宗旨,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学生职业技术的培养。会展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围绕职业岗位设计,将会展职业分为会展设计,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管理四个方面,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知识模块,培养出可操作,可提升,以发展的高素质会展技能型人才。

(二)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与职业证书相对接

我国的会展企业正在朝规范化发展,会展企业需要开展活动,必须聘请有专业证书的工作人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会展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对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拿到毕业证和企业认可度高的职业证书。职业证书更能准确反应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职业院校在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就应该考试专业课与职业证书课程的一致性,方便学生通过证书考试,甚至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企业证书的考试,缩短岗位适应期。

(三)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应与国际会展业的接轨

中国的会展业虽然起步晚,职业会展教育也不足,但应该与国际接轨。会展业本身就是个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平台,应该将国际会展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中国。具体可以借鉴新加坡、德国甚至香港的一些会展职业培养模式。强化会展专业的国际性,专业性,应用性,优化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硬化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平台,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师资或企业专家教学。

二、“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结构

为响应市场的需要,本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成三个模块,分别是基础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和实践实训模块。为突破会展的行业性,将专业素质模块分为八个不同的行业,分别是会议行业,展览行业,旅游行业,节庆活动行业,比赛管理行业,文艺演出行业,博馆物行业和婚庆行业共八个行业模块。

基础素质模块即会展管理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课程,主要包括一些思想政治课程,法律课程,管理课程,及其它的学生基础素质的`英语,体育和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共11门课程,每门课程每个学期2个学分,共计36学分。

专业素质模块即八个行业的专业课程,详细如下:

(1)会议行业模块课程:包括会议现场处理,会议项目设计,会议场馆管理和会议文档处理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12个学分。

(2)展览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展览现场处理,展览项目策划,展览场馆管理和招商流程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3)旅游行业模块课程:包括旅游危机处理,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概论和旅游接待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会。

(4)节庆活动行业模块课程:包括节庆活动策划,节庆概况,节庆宣传和节庆活动执行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5)比赛管理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大型赛事管理,赛事营销,赛事宣传和赛事场馆管理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6)文艺演出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大型演出营销,活动安全,舞美设计和大型演出策划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7)博物馆行业模块课程:包括博物馆管理,博物馆活动策划,博物馆概论和博物馆市场开发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8)婚庆行业模块课程:婚礼现场控制,婚庆策划与设计,婚庆营销和婚庆指导服务技能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共计12个学分。

(9)实践实训模块包括课程实训,社会调查,署期实习和顶岗实习四种,其中课程实训,社会调查和署期实习每门3个学分,顶岗实习12个学分,共21个学分。

(10)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素质模块和实践实训模块为必修模块,专业模块中的八个行业必须选择四个,共48个学分。学生共修完105个学分后,进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阶段,共计12个学分,然后就可以胜利毕业。

三、层次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实施

(一)建立评价标准

改革常用的一考定终生的考评机制。会展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评坐体系,通过学习过程跟踪,社会活动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等环节共同决定学生的成绩。调整实践实训成绩与理论成绩的比例,其中实践实训成绩点40%,理论考试成绩点60%。修改不同课程的单一评份标准,根据课程的性质和上课的方式来确定实践实训成绩与理论成绩的比例,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二)建立调节机制

探讨与实施 篇6

“校企一体、学岗结合”简单来说就是实施培养方案校企共定、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资源校企共享、教学质量和就业校企共管;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结合、学习场所与工作环境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操作结合、技能考核与岗位证书结合的“校企一体、学岗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获取行业认证的资格证书,实现拉近学生与企业的就业距离以及同行同专业的竞争能力,具体的实施方案为:

一、以就业为导向,教学与需求相结合,构建主干课程体系

为适应行业人才需求和“校企一体、学岗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线,构建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对矿山机电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根据调研构建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还需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为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敬业、勤奋、吃苦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及创业精神等。

三、密切联系实际,创建符合生产环境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一)校内实训基地。专业群设备总值1100万元,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设备总值167万元,建有煤矿实训中心1个,用房800余平方米,可同时满足150人实训。在现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学院“德促贷款”项目即将启动,将投资7200万元人民币用于购置煤矿开采技术及相关专业实训设备,5000万元建工业实训厂房,计划2015年底建成。 建成后,将很大程度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实训、教师实践、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供物质保障。

(二)校外实训基地。对原有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寻找校企双方利用共同点,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热情,使合作项目细化、具体化、常态化,在巩固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近三年来,从区域内大中型煤炭企业中新增5个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要求,保证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研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完善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双重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考核学生,学生以员工身份承担具体岗位工作,学院委派专职教师管理教育学生,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业务学习等方面实行双重考核。

四、主要机制与制度保障

(一)组织运行保障。2010年成立了由企业和学院共同组成的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制定和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实施等方案,及时提出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参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二)制度保障。(1)校企合作制度。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由来自煤矿企业、行业技术专家、管理人员、能工巧匠和专业带头人组成,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能力和制定教学计划、提出教师能力要求、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等。(2)团队建设的激励和管理机制。学院根据教学团队的任务目标、素质要求,制订了《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和文件,对教师参加培训、承担任务、开展研究等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助,制定了相应的激励办法,建立长效的自我发展机制。充分利用企业雄厚的现代化设备、技术力量优势,采取校企合作办法,将部分技术人员交替调整到实践教学岗位,承担教学任务;根据专业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生产和技术改进研究,使专任教师职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3)教学管理制度。学院制订了《课程教学管理规定》、《调、停、代课管理规定》、《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保障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与运行。(4)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时间,学生可以自行联系单位顶岗实习,也可以由学院推荐到相关单位顶岗实习。学院还制定了《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顶岗实习任务书》、《顶岗实习工作记录》、《顶岗实习任务书》等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文件,这些文件内容指导顶岗实习全过程,使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有组织、有计划、有考核、有落实,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五、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质量标准,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竞争情报实施中的问题与探讨 篇7

竞争情报工作就是建立一个情报系统,帮助管理者评估竞争对手和供应商,提高竞争的效率和效益。情报是经过分析的信息。决策情报是对组织具有深远意义的情报。竞争情报帮助管理者分析对手、供应商和环境,可以降低风险。竞争情报使管理者能够预测商业关系的变化,把握市场机会,抵抗威胁,预测对手的战略,发现新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学习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洞悉对公司产生影响的技术动向,并了解政府政策对竞争产生的影响,规划成功的营销计划。竞争情报已成为组织的长期战略资产。

笔者发现在竞争情报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1 竞争情报的实施环境不够成熟

在国内,对竞争情报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很多人一提及竞争情报首先联想到的就是类似“间谍”这样的负面字眼。另外一点,竞争情报在中国的应用绝大多数都是用在军事政治领域,因此对“情报”特别敏感。而在商业方面的应用在近十几二十年才慢慢开始,而在国外,尤其是欧美、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情报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相当成熟,欧美、日本企业均很重视情报的收集,尤其是日本企业,均设有信息部或是情报部。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市场信息将和资金、技术、人才并称为企业的四大竞争力。

目前国内的企业对竞争情报或者说市场信息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从设置到资源配置都透露出对竞争情报的不够重视。国内的很多企业对竞争情报的应用都抱有一种非常功利的目的,视竞争情报的应用为一种短期的行为,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而不是把竞争情报视为一种需要长期积累和系统的工程来操作。在与企业的接触中,大多数企业的决策者们首先关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直接获得我们想要的情报?比如对方的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而不违法?不通过非常手段拿来的情报还叫情报吗?其次,是如何找到这样的专业人才或非常人才?培养“眼线”与“卧底”?有什么途径和方法?而对于企业如何构建正确而规范的情报体系关注度却是非常低。有一位行业背景与资历颇深的老总说:我只需要与对手或业界目标交谈几分钟,就能知道他们的动向与用意,要比工作人员去分析半个月都管用,还用花那时间?从这些使用和获取情报的理念可以看出,决策者们对情报的获取还停留在“007”式的企盼上,对情报工作的理解还限于望文生义或经验主义的局限性里,对情报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规律的理解度还较低。

对于企业来说,更快更多的经济效益高于一切,难免会急功近利,而日积月累、费神费劲的去完善自身的情报机能太麻烦,所以常寄希望于通过不正当的手法来获取竞争对手的情报。

但是,情报能力作为一个组织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它强调的是系统性、专业性与稳定性,是通过一定的渠道来收集合法信息,再科学地加以分析、研究和推理,从而完成对决策的支持,这是一个渐进完善的体系与成熟的过程;正确认识情报,是企业开展情报工作的基础,由此才能让企业按自身的需求产生造血机能。

笔者运用各大搜索引擎,甚至上期刊网等专门学术网站去搜索竞争情报方面的文章,真正有价值的文章甚少,绝大多数这方面的文章都是对西方已有理论的借鉴,与实际运用关联性不大,对实际操作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竞争情报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际运用上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

2 竞争情报服务缺乏鲜明特点

竞争情报服务与目前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咨询服务有很大差异,但由于竞争情报行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的需求者,甚至从业人员对竞争情报的认知都是不全面的,因此不可避免会对竞争情报服务的定位存在偏差甚至错误。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咨询公司也意识到竞争情报的市场在未来是很大的,因此都纷纷想进入这个市场分得一杯羹。于是竞争情报服务与咨询服务的界限被人为的模糊了。

竞争情报服务较咨询服务在针对性、资料可信度以及深度方面更有优势,竞争情报服务更注重资料的原始性、时效性、真实性以及可靠性,而咨询服务注重的是其分析、预测以及可行性方案的提供。竞争情报服务是把真实的信息呈现给客户,把客户无法获取的细节通过我们的服务提供给客户,把判断和决策留给客户。在服务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自身的客观、中立,避免我们的主观预判混淆客户的决策。如果客户认识到这种差异性就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去决定他们的需求。

其实只要用过竞争情报服务和咨询服务的客户,都能够切身体会到这两种服务的差异,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他们更加清楚自身的需求,从而做出明确的选择。笔者曾经遇到一个客户,他们公司每年都会与咨询公司合作,但是始终都觉得咨询公司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跟笔者反馈竞争情报服务与咨询服务相比有独特的优势。

尽管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忽略了去突出和强调这样一种差异性,一方面表明作为竞争情报从业者我们对竞争情报服务还是有点底气不足;其二,我们没有有意识的去积累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其三,在市场营销方面我们过多的去强调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服务,却忽视去做这种差异性的营销。

3 竞争情报服务操作模式没有与时俱进

笔者在实际接触中发现,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或者是新进入者涉足这个行业的时候,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操作模式,这是一个令人非常头痛和困惑的问题。竞争情报行业像其他咨询行业一样,并不需要大量生产设备的投入,只要有客户愿意信任你,只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可以把项目做下来。的确,对于竞争情报来说,最重要的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人力资源的投入是最大的。这种看似不需要很大成本的行业,操作模式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但是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各自的操作模式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首先,操作成本日益增加。竞争情报服务与咨询服务一样,均是客制化的服务方式。就是说很难像流水线那样作业,甚至都无法去标准化。有些公司曾经尝试过标准化,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这样的尝试最终还是失败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竞争情报服务的高附加值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客制化,标准化则必然丧失客制化,附加值也就因此丧失。标准化的本意是降低成本,但是与此同时丧失高附加值,最终落得两败俱伤。

其次,操作模式的问题。竞争情报的客制化特质说明我们所服务的对象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但客制化不是一次性的,然而很多操作模式却是按照一次性服务来设定的。正是因为这种不恰当的操作模式把整个服务过程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笔者认为这种一次性的服务模式看似为了节省成本,但长远来看根本起不到这样的作用,实际上用渠道操作模式取代这种一次性操作模式更有利。当然具体效果还有待实际的检验。举例来说,某个行业我们有几个客户,当然每个客户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但是如果他们的指向是同一个行业,那必然就有一些信息是共通的,如果把这些共通的信息当做一个渠道来开发,一次性的投入看似多了很多,但是可以同时服务几个客户,而且渠道模式更有利于长远的发展,对于客户来说,如果客户知道我们长期有这样的一个渠道必然对我们的信息源更有信心,客户更愿意把原本是一次性的服务定制为长期性的。笔者以为这样的模式更容易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当然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去改进和完善。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目前国内竞争情报实施环节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原因,有机制的问题,还有些是急功近利所导致。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行业、客户等方方面面加强宣传,加强自律,加强学习和沟通,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行业环境,也有助于整个情报竞争行业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竞争情报编辑部.中国企业竞争情报实施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竞争情报,2009,(02).

探讨与实施 篇8

医院人事档案信息是合理用人、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之一。人事档案信息对人力资源管理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要合理并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医院经济效益、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同时为了达到医院人才有效管理目标, 就必须做好科学管理, 需充分发挥人事信息系统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决策参考作用。因此需要针对医院人事部门的大量业务处理工作来开发的管理软件, 既而基本建立医院人事信息数据库, 并以此为中心实现全院各部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共享, 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详实的依据。

因此, 我们急需对现有的人事管理日常工作流程进行系统分析, 制定合理的软件项目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等步骤。

2 系统数据库设计

由于医院内部网络与互联网在物理结构上完全隔开的, 所以本系统是应用在局域网中, 多台计算机同时连接到Oracle数据库服务器上使用。另外, 根据医院人员的信息, 我们建立起一个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立是管理程序开发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必须能够完整清晰地体现所要管理的信息, 而且表结构的划分合理与否, 将直接影响到软件开发的效率、软件的扩张性和日后数据的管理, 所以必须清楚每一功能模块要操纵的数据, 以及数据间的相互关系, 然后建立数据表。

在了解了本单位人事数据的基本情况和需要通过计算机管理的相关功能后, 此数据库基础上建立起如下表:

3 系统的分析和概要及实现

我们采用Power Builder8.0开发平台, 采取C/S架构, 即Client/Server (客户机/服务器) 结构。此技术框架是以满足局域网内的应用为主, 响应速度较快、操作界面个性化、对复杂流程适应快, 安全性高, 并充分利用PB中的Datawindow强大的功能。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 我们可以按职工能类别划分对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大致可以分为4个模块:人员基本情况管理模块、职工工资管理模块、职工考勤管理模块、系统字典维护模块。现在对这4个模块做简单说明。

3.1 职工基本信息管理

数据:职工人事信息。功能:基本信息的查询、统计和相应的报表打印并规范职工退休及减员流程。

在日常工作中的需要把人员库设计分为四大类:1) 在职人员库窗口;2) 职工减员库窗口包括及辞职、除名、自然死亡和调出等;3) 人员退休库窗口包括指干部的离休、退休及返聘留用的人员;4) 职工临时库窗口包括已申请离院的人员和轮训生等短期在院人员。人员各类信息模块则通过人员id号 (关键词) 的关联进而对不同的选项卡切换并浏览该人员的各类信息。

3.2 员工考勤信息管理

数据:员工每日的排班明细。功能:以排班数据为基础, 生成月考勤数据。最终完成对员工考勤情况的查询, 分类统计及各类报表的打印。

各科室部门每周排班明细输入排班表中, 生成了以每周纪录信息并以当前星期周一的日期和人员id组合成为关键词的。在月末自动按自然月时间段, 通过计算各个考勤项目名称来计算出本月考勤并生成月报表。

3.3 职工工资信息管理

数据:人员月工资金额。功能:完成员工工资的条件查询、月和年的统计和报表打印。

“工资发放项目库”完成对全院当月所要发放的项目设置设定发放月份、发放字段、发放项目名称。另外, 每个月职工的基本信息和工资中只有部分数据变化, 根据这个特性, 先设计一个原始“工资发放明细库”以发放月份和人员id组合关键词, 保持数据不变, 每个月初初始化生成一个当月工资库。再根据职工月考勤情况自动对当月指定项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数据更改完毕后, 将结果保存或可直接从外部文件excel数据导入。

3.4 系统字典维护管理

各类字典数据, 如民族、学历、人员性质、工资类别等。

此模块除完成数据的一般性维护 (如各类下拉列表内容维护、数据的恢复与备份) 外, 还提供本系统的部分维护功能, 另外还有密码的修改等。

3.5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进行日常维护, 对角色、权限的设置, 针对人事信息的特点, 对人事信息按钮分为三类权限:可用、不可用。实现对系统读写、只读、不可见三类功能。将权限分别授予相应的角色, 由多个角色来共同管理人事信息表, 既保证数据录入、修改的安全性, 也明确了各自角色的分工, 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正常运转。

“按钮权限表”中每一条记录包括用户id、按钮所在窗体名称、按钮名称、使用权限。在激活窗体Open () 事件中代码, 从“权限表”读取此用户所在窗体数据并根据权限类别对按钮Enabled或Visible进行相应的设置。

4 软件的后期维护和二次开发

软件的价值体现在其投入使用后给用户所带来工作效率提高, 获取准确信息以及由此所产生的间接的经济效益, 但这并不等于一劳永逸。一个应用软件的成功与否, 后期维护工作的质量占了很大的比重。软件维护工作越简单越能提高软件维护的质量, 也是延长软件生命周期的关键。因此, 做好软件的开发记录文档, 有利于维护人员追踪开发人员的思路, 以便有的放矢的进行故障排查和维护工作, 减轻工作量。此外, 第一时间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 对软件进行改进。当然进行二次开发也是完善软件, 加强软件的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5 结束语

目前的人事管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事务处理系统, 在日常工作中主要进行事务性工作的处理, 对人力资源科学化管理的研究和开发比较欠缺。此系统框架还有待进一步合理调整, 运行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需要更强的适应性来应对人员信息配置、政策的发展要求。重点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工作。人事部门用户应不断完善人员基础数据库, 将需要的人事基础信息纳入计算机管理, 制定更新计划以便进行适时更新和定时更新, 满足日常人事管理工作的基本需要。同时, 提高人事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软件操作技术水平, 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二是加强网络建设。人事部门在人员配备和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基础, 未来可实现各医院内部各个科室根据工作职能共享相应的人事信息并可以通过该系统布置各类报表工作等。同时, 在建立健全院数据库的基础上, 结合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需要, 开发各类报表系统、自动提醒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 推动人事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各项日常工作服务, 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

参考文献

[1]甘仞初.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2]冯凤娟.Oracle数据库体系结构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黄燕.医院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 (2) .

[4]董军, 王玉, 康祥顺.PowerBuilder案例开发集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5]陈永强.PowerBuilder数据库开发经典案例解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6]王红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6) .

[7]路彦钧, 赵劲秋.基于web方法构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5 (4) .

[8]韩振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11) .

[9]纪红.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0 (3) .

探讨与实施 篇9

1 变电检修的重要性

变电检修关系着变电设备的供电可靠性, 而实施的设备检修维护是根据比较先进的状态监视和诊断提供变电设备的状态信息, 判断设备的异常情况, 预知设备是否出现故障。并在设备故障发生前进行有效的检修维护。因此变电检修是对变电设备可靠运行实施有效的完好保证。科学合理地进行变电设备的检修维护, 是构成一个设备故障检修、定期检修、状态检修的检修方式, 从而提高变电设备的供电可靠性、降低设备带病运行的概率。我们在对变电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与检修的基础上, 逐步加大实施变电设备维护与检修的比重, 达到保证变电设备的良好运行。变电设备的检修维护, 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满足提高可靠性的要求。目前变电设备的预防性检修维护是按照春季检修维护的标准安排的, 春季是用电高峰的开始, 各种设备试验量大, 所以要检修维护考察供电的可靠性。如果再加上工程施工和事故引起的可靠性下降, 就难以达到提高可靠性的要求。二是设备的健康状况比以往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如果完全按照变电设备的规程进行维检修护, 不管变电设备的状态如何, 都要做定期检修维护, 将无法保证变电设备的健康和供电的可靠性。

2 变电检修存在的问题

2.1 变电检修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科学的进步, 电子信息技术在变电系统的迅猛发展和应用, 使得对相对应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当一部分变电检修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掌握匮乏, 对于基础设备实施不熟悉不了解,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得心应手的把握操作流程, 更不能机变灵活的应对突如其来的故障问题;另外, 变电检修专业技术人员在任职部门常常被忽略, 工作地位不能有效提升, 定期的专业培训稀缺或者不能落实, 因此, 工作人员自我专业价值的大部分可提升空间等不到有效的利用;特别是一些供电企业工作人员的流动性特别大, 新人上任, 只能是观望亦或是赶鸭子上架式的工作。

2.2 变电检修技术管理工作存在滞后

科学管理对于变电检修也十分重要, 但是在现实生产实践中存在诸多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比如, 完整的设备档案记录及运行、检修、试验记录提供的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运行检修记录不详、不衔接、资料丢失等。

2.3 变电设备更新较快, 检修技术无法及时跟上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使得用电量也在加速攀升, 这就使一些变电设备超负荷运行, 回速变电设备的性能降低、老化, 即便这些设备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 但没有及时的进行检修维护或进行设备更换, 最终将导致变电设备的损坏。所以变电设备定期进行检修维护或进行更换是供电企业刻不容缓的, 这也使的变电设备的更新, 将促使变电检修人员应及了解熟悉新设备的构造和检修技术。

3 改善变电检修的应对措施

3.1 重视变电检修

变电检修工作作为电力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供电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变电检修工作, 明确变电检修工作的具体内容、检修重要性、加强检修工作的安全教育, 使变电检修人员意识到做好变电检修工作不仅是自己的责任, 也是维护变电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具体来说, 供电企业在明确变电检修工作内容时, 应制定详细的检修作业指导书 (卡) , 明确变电设备检修工作每一步骤, 并将变电检修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检修班组或检修人员, 使每一位检修人员在实际检修操作中能有据可依, 使检修维护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检修工作人员应对变电设备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分析检验, 并按照具体要求及时书写检修记录, 为变电检修提供可靠依据, 确保变电检修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使变电设备能有效可靠运行。

3.2 强化变电检修管理

在供电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应该将变电检修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内容, 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 实施并完善责任到头的管理制度, 对工作执勤人员加强考核力度等等。换句话说, 对于专业技术水平不到位的任职人员一律不得上任, 在经过长时间的实习中, 不断的增加工作经验, 能够自觉的意识到专业技能对自身发展, 一起变电检修的重要性, 提高检修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对将责任分配到每个管理层到每个具体实施操作的工作人员头上, 这也是必要的, 避免出现问题以后无人担责的现象;另外, 工作在一线的专业技术操作人员, 我们要予以严格的考核, 鼓励其进行变电检修方面的技术创新研究, 是供电企业达到回收成本的利益最大化, 与此同时, 给予工作人员明确的奖励制度, 无论哪种方法, 目的很明确, 无非是提高变电检修工作的质量, 保障供电系统正常运行。

3.3 强化变电检修人员素质

为了在变电检修过程中设备不出现故障操作人员没有安全隐患, 对变电检修人员的素质进行专业的多方面的培训还是有必要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首先, 某些工作人员凭借自身的经验去预见问题, 这是严重的缺乏专业安全意识的表现, 供电企业为此可以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宣传, 基础安全知识的考核, 安全意识在头脑中的强化等等;其次, 专业的变电检修知识与技能培训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在象牙塔中所学到的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 还需要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有效的自我提高, 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是自我价值实现最大化, 以应对飞速发展的高科技变电检修手段, 是自己不至于在专业领域落伍;再次, 可以开展团队合作训练课程, 虽然变电检修只是变电系统工作中的一部分, 但是这项工作关系到众多相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更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 同时也关系到成千上万用户的日常所需。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树立强烈的责任感。

4 结束语

由此看来, 变电检修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新时代的步伐引领下, 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之下, 将新型的科学技术引进到变电检修项目中来是必然趋势, 落后的检修方法和墨守成规的固有经验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供电企业的需求, 那么变电检修这项工作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人才对其进行研究, 攻克所有难题, 为社会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亚宁.基于项目管理目标的变电检修梯级绩效管理研究[D].华东电力大学, 2012 (06) .

探讨与实施 篇10

一、授权的意义

(一) 使员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顾客需求做出快捷而直接的答复

酒店对服务第一线员工授权是一项有效的管理措施。授权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工作灵活性, 员工可以根据服务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每一个服务的关键时刻更好地满足顾客提出的要求。被授权的员工在顾客到来之前就拥有了所有必要的资源, 来为顾客提供他们所要求的服务,

(二) 使员工在补救性服务过程中向不满的顾客做出快捷而直接的答复

在酒店对客服务中既有履行服务程序, 如登记和安排客人在宾馆的房间里住宿;也包括对服务不善进行补救, 比如把客人从吸烟楼层重新安排到他最初要求的无烟房间。如果酒店对员工适当地授权, 允许员工按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行使权力, 在第一时间纠正服务差错, 就可以让情绪不满的顾客变得满意, 甚至成为忠实顾客。但是如果饭店不授权服务员工, 对顾客采取必要地补救措施, 而是推卸责任或让顾客等待时间过长, 那么酒店服务在补救性服务这一项上就有所欠缺了

(三) 可以改善员工的自我意识和对工作的认识

授权可以反应一种心理上的态度, 授权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控制感。酒店严格的规章制度会使员工缺少发言权和地位。而授权可是使服务员工拥有发言权并且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工作的主人, 他们会觉得自己负有责任, 感到工作非常有意义。

(四) 被授权的员工会更加热情地对待顾客

有研究表明, 酒店的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员工的礼貌、移情和积极配合的态度构成的。顾客希望酒店的员工对他们的需求表示关心, 而被授权的员工受到了来自管理人员的良好的指导、培训和监督, 报酬制度也相对公平和合理, 他们会对顾客的需求做出更为积极地反应。

(五) 被授权的员工可以为服务活动出谋划策

授权意味着放开对基层员工的控制, 鼓励员工发挥主动性和想象力并为此给予奖励。被授权的基层员工往往随时准备提出自己的观点, 提出新的服务想法和意见, 对我们的工作怎样做最好拥有发言权, 这样, 就可以极大地改善和提高酒店的服务交付的质量。

(六) 使酒店获得更好的口碑, 增加回头客

当酒店的顾客接受了被授权的员工的高质量的热情的服务, 获得满意之后, 他们很可能会成为酒店的回头客, 而且会积极地为酒店进行口头宣传, 为酒店起到免费的强大的广告作用。

二、授权的基本方法

(一) 明确授权的内容

这是酒店授权的前提和基础。授权一定要明确哪些事情可以授权, 哪些事情需要自己亲自处理, 而不能假手于人。作为酒店管理者, 通常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分成四类:一是重要且只有自己能做或只适合自己做的事;二是重要但别人也能做的事;三是不重要且只有自己能做或只适合自己做的事;四是不重要且别人也能做的事。对于第一类事毫无疑问需要自己亲自处理。在酒店, 象经营决策、大的设施设备改造和添置、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选拔任免、大项经费开支的审核、重要合同的签订和VIP接待等大事、要事, 酒店领导必须亲自处理;对酒店部门来说, 象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定位、计划安排、部门的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管理人员的选拔任免、质量建设、经费的开支和部门重要合同的签订等, 一般需要酒店部门经理亲自处理。第二类事在自己的时间精力比较充足的情况下, 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更重要的事来做, 否则全部授权于人。第三类事虽不能或不适合授权他人来做, 但可以尽量压缩和减少, 只有那些真正必须自己亲自处理的事才亲自处理。如私人信件、直接打进手机的电话、必须自己亲自出面的接待和处理的顾客投诉等。第四类事应毫不犹豫的授权他人处理。

(二) 找准授权的对象

这是酒店授权的难点和重点。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求酒店管理者要有容人的肚量;同时要求酒店管理者要有识人的慧眼, 需要我们对自己下属的品德、能力、素质、性格等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知道哪些人能干哪些事, 适合干哪些事;另外还要求酒店管理者心胸宽广、公正无私, 酒店管理者也可以有自己喜欢的下属, 但工作归工作, 友情归友情, 在确定授权对象时,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唯才是用、量才适用、用才所长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合适的事情授权合适的人。

(三) 把握授权的分寸

这是酒店授权的关键和根本。酒店管理者如何才能把握好授权的度?一是要将该授权的事全部授权到位, 既不多授也不少授。这里有一个基本原则:酒店管理者只需做自己必须做的事, 将不必自己亲历亲为的事授权他人;酒店管理者只需做下级不能做的事, 将下级能做的事授权下级去做。二是要对授权对象的权力进行适当控制。一般来说, 我们将某件事情授权给下属后, 首先应该充分信任他, 将完成任务所应有的权力赋予给他, 使他真正有责有权、权责统一。其次应该要求下属在履职用权的过程中要有必要请示汇报, 使自己对下属履职用权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再者还应该对下属履职用权的过程保持关注和控制, 当发现下属需要支持和帮助时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当发现下属用权的行为出现偏差或发生问题时及时提醒和纠偏。

三、授权的实施技巧

(一) 授予员工一定的决策权

“授权”被认为是在工作中给予员工一定的决策权, 即授予员工一定的人事、资金等资源的支配权力, 并允许员工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行使权力, 以便于当出现服务差错时, 不需要再去找不在现场的有关负责的管理者, 而是打破常规, 主动、灵活地为顾客做好服务工作。美国学者鲍恩和劳勒认为:对服务一线员工的授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如“允许员工自己决定怎样做才能使顾客更加高兴;或给予员工几乎没有限制的权力, 去对任何服务中的差错进行补救性服务。”而授予员工一定决策权也就是使员工在决定服务程序的问题上有了一个延伸的发言权。

例如, 美国马里奥特饭店公司在其下属的多家餐馆里规定, 任何雇员只要认为需要就可以用不超过餐厅规定限额的额外支出安抚不满的顾客, 如为顾客免费送上饮料, 甚至可以代付账单。

(二) 建立和工作绩效密切相连的报酬体系

饭店员工都非常希望他们的辛勤工作能够得到充分肯定, 他们在为饭店创造满意的顾客、利润的同时, 饭店也需要对他们给予回报, 使他们和饭店共享利润。因此, 在饭店内部建立一种和工作绩效密切相连的报酬体系, 视服务员工的工作绩效的好坏程度而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奖励, 无疑是对服务员工的一种肯定和激励, 使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满意感增强, 更好地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 对员工进行培训

饭店的员工和顾客的距离是最近的, 如果在服务之前员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和指导, 那么当服务差错出现时, 他们就会不知如何应对不满的顾客, 在处理服务差错时可能会不知所措, 缺乏信心, 就不能决定哪一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所以当服务差错出现时, 如何来进行补救性服务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因此需要对服务一线的员工进行培训。饭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员工进行补救性服务的培训:

1、提高服务意识

经常是员工被授予了权力, 但是却不愿意主动地进行补救性服务。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有很多原因, 包括缺少激励, 缺少责任心, 即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培训的重点:向员工强调饭店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 使员工增强服务意识, 树立优质服务的思想, 形成优质服务的工作态度。

2、提高服务知识和技能

当员工有了一定决策权, 可以对服务差错做出及时的反应;有权力独立地进行补救性服务后, 应该继续培养他们如何创造性地为顾客解决各种服务质量问题, 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及提高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 增强做好补救性服务工作的信心;如何做适当的决策。以及如何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等......培训不仅能够改进员工的服务方式, 使他们在对顾客服务时更加细心周到, 而且由此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顾客的满意感。所以要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有主题的培训。

例如, 有些补救性服务中, 服务员工可能会忽视他们采取的措施对其他部门服务工作的影响。饭店总服务台接待员允许不满的旅客提前登记入住, 会打乱客房部清洁卫生工作计划。要防止这类问题, 管理员工就需要对服务员工进行培训, 使员工了解自己在整个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以及自己的工作与其他部门员工的工作关系。还有些服务员工可能会不顾成本, 给予顾客过多的赔偿。要防止这类问题, 管理员工应使服务员工了解合理的赔偿限额。在服务工作发生差错后, 员工有权按照本饭店的服务质量承诺制度, 赔偿

摘要: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 酒店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微利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提升服务质量。酒店服务质量的提升则需要给员工充分授权, 文章阐述了授权的意义, 就授权的基本方法和实施技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服务质量,酒店员工,授权

参考文献

[1]曹春丽, 李虹;从丽思卡尔顿酒店看员工授权问题;饭店现代化;2008年05期

[2]王佳欣;如何运用个性化激励;饭店现代化;2005年02期

探讨与实施 篇11

区域情况:安徽省池州市殷汇镇位于池州市南部秋浦河岸边, 318国道、芜大高速、铜九铁路贯穿全镇。全镇总人口 5.4万人,面积15321.69公顷,其中农用地12954.23公顷(耕地面积3143.88公顷)、建设用地1660.51公顷、未用地706.95公顷,现有17个行政村,集镇人口1.5万人,殷汇镇人多地少,地区锰、铜、煤、沙石、石材等矿产资源丰富,近几年随着开发的深入,公路、铁路、高速的全面拉通,工业水平全面提速,开发用地急剧增加,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城镇建房情况方面整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一是选址分散、分布杂乱,二是新房数量多和占地面积大;三是随意性强,监管困难。随着殷汇镇经济的发展,农民个人建房用地面积偏大(多为200~250平米/户)的问题日趋严重;新农村建设和工贸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新生用地多;老村庄改造利用规模小,中心村集聚布局不明显;庭前屋后浪费土地现象严重。当前对农民建房用地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将会成继工业项目用地之后的又一用地“大户”,成为耕地保护“红线”前的又一大敌。

综上述问题,我国大多乡镇在土地规划利用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难题。

土地利用规划严重滞后、缺乏科学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家引导和控制用地的重要手段,其显著特征是超前性、控制性和指导性。我国小城镇的大发展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而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却是在198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后才开始的,其间相隔了8年之久,然而本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准为1996年,具体编制时间为2000年,这对当时耕地保护、节约用地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行政区域的调整,原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适应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心城镇、中心村的建设。因此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显滞后,失去了前瞻指导作用。不仅如此,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缺乏科学、长远、严密的规划。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忽视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差。正是这些原因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缺乏应有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实效性。

城镇建设用地粗放、管理混乱

城镇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规模的扩大。但是目前在小城镇建设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盲目追求超规模,加之项目、资金和第二、三产业集聚规模不到位,必然导致粗放用地。我国许多小城镇人均用地量均超出了国家规定的人均100m2的标准。据统计,1995年我国村镇人均建设用地155m2,建制镇149m2,分别为设市城市现状人均用地水平的1.53倍和1.47倍,城镇人均建设用地远远大于设市城市。此外,全国城市中,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 m2以下的城市占38%,其人口占全国设市城市人口的63%,人均建设用地高于120m2的城市占46%,其人口占全国设市城市人口的24%。这其中77%为小城市,占全部小城市数量的60%。

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强

乡镇土地规划管理队伍薄弱,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实施。规划建设监察制度不完善,缺乏管制力度。在实地操作过程中,只有极少数乡镇有较完善规划管理队伍,绝大多数乡镇虽然有管理机构,但配备的工作人员人数少,懂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少。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几点思考

增强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意识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需求矛盾十分突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始终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如果不能做到区域耕地总量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将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政府领导为第一负责人。”

一是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都要树立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意识,使耕地保护工作从“一家管,大家用”的局面,向“大家管,大家用”的“共同责任”转变,同时在根本上扭转基层干部群众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不强,依法依归批地用地的自觉性不强的现状。二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严格安排非农建設占用用地和因灾毁地,有效控制耕地减少,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加大非农建设占用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成本,鼓励各类建设利用存量土地和未利用土地。三是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管护的资金支持力度,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全部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发,并向粮食生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倾斜。四是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补充耕地,做到区域耕地总量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

拓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思路

根据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结果和本次规划期间池州市土地利用背景,本轮规划修编思路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综合协调耕地保护、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三者之间关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土地利用保障。具体概括为:客观预测土地利用需求、理性确定规划目标、充分利用政策空间、统筹制定土地利用方案 。近年来作者对规划思路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在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这种思路是基于经济增长是土地利用最大的驱动力,使用地结构随着产业结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通过改变外部环境的办法来影响土地利用决策主体,从而改变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组织方向。在众多影响规划的因素中选择经济增长因素作为外力,构建两者的共生系统,即土地——经济系统,并以此作为分析平台,在产业用地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用地——产业”分析法,揭示经济增长与产业用地及其两者的内在联系。使用地结构与经济增长同步变化,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对用地的指导作用。

调整农村居民点与企业用地布局,提高用地集约度

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与企业用地的整理,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度利用效益提高。建设用地的宏观调控要从单纯的规模控制向规模控制与土地集约度考核双重转变,对城镇和居民点用地利用要提出土地集约度和规模控制指标,在规划过程中集约度达不到规定指标的,不允许扩大用地规模;加强对城镇用地在利用空间布局上的统筹安排,按照土地利用效能原则明确城镇重点发展部位。优先安排重点开发区建设发展,整合企业用地布局,控制建设用地的一般性蔓延;农村居民点要优先保证中心村建设用地,从严控制零星居民点,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

善与创新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法规措施

法律法规措施的总知道方针是:强化省、市级的地方法规的建设。国家应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中心的规划实施运作体系。中央政府应抓紧《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准备工作,同时尽快完成《土地规划法》、《土地规划条例》、《土地利用规划条例》等法规的研究和起草工作。省、市级地方政府也应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总之,通过建立以保障规划实施基本法律为核心,专项法规和地方法规相配套的法律体系,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济调控措施

经济调控措施总的指导方针是:在既有制度框架下,运用多种经济手段、综合调控、大胆创新。①完善保障规划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建立和完善经济运行机制,规划实施激励机制,推进土地资源市场优化配置,积极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规划目标的落实。②创新规划指标的分配方式,不同级别的规划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用途的土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为保障规划的刚性和弹性兼容。规划指标可为控制性指标、指导性指标、机动性指标和浮动指标。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除国家级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外,全部采用刚性指标。自上而下,刚性指标渐渐减少,弹性指标逐渐增加,到乡镇则只保留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指标为刚性指标,其余均为弹性指标。这样就构成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的战略体系框架结构。

监督措施

社会监督措施总的指导方针是:强化公众参与、政府参与。实现公众参与,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获得社会认同,保证规划政策的透明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该明确公众参与的内涵,公众参与不仅在于规划公告,而在于规划过程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将公众参与的对象群众化;应该明确公众参与的指导建设的原则,重点实行规划的需要全程参与,虽然这样做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国土资源局贵池分局殷汇中心所)

探讨与实施 篇12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从源头上避免我国原来财政资金划拨制度的弊端, 对于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 建立我国目前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重要性

(一) 加强财政部门对高校资金的监管

现行的财政资金划拨制度是政府调控高校财政资金的重要途径。原有高校财政资金划拨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层层审批, 给财政部门监管增加了管理难度。高校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需要将所有财政资金都按规定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行, 每一笔财政资金的使用均需要经过财政部门同意。资金不再像以前那样预先下拨至各高校后自行使用, 而是只下达财政经费使用指标, 实际资金仍留在财政主管部门。

学校使用财政资金必须先向财政部门申请用款计划, 经财政部门批准后, 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由高校在代理银行开设的账户直接将款项支付到用款单位。财政资金的余额保留存在财政国库单一账户, 高校所有收入直接上缴财政专户。从而减少了财政资金运转的中间环节, 财政资金拨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财政部门的监管下, 杜绝高校设立“小金库”和其它不合理开支, 有利于控制财政资金的使用,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 提高高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预算编制改革是目前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原有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下, 由于预算编制比较粗糙从而导致预算分配和使用过程不透明。以往高校可以设置多个账户, 财政资金划拨需要层层审批, 从而导致大量财政资金滞留在国库之外。这不仅影响了财政资金的统筹调度, 也大大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要求各高校在编报财政预算时必须细划项目, 财政部门按各高校实际支付数支出, 结余全部保留在财政国库。高校日常人员经费支出、专项经费支出均采取直接支付方式, 不得随意改变项目和用途, 这也促使高校申报的用款计划必需真实, 从源头上制约高校随意编制预算, 加强高校预算的约束与监督, 最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 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高校偿债能力风险和支付能力风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高校办学规模也在日益扩大, 办学经费的增长速度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 财政资金的投入不足与高校实际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向银行贷款已成为高校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但是一个高校的资产负债率多少比较合适, 这个比率往往很难把握, 如果把握不好高校很容易造成偿债能力风险。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前, 由于高校财务系统的不完善和财务管理的不科学使得高校的资金运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容易使资金运用缺乏科学的控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从根源上规范高校银行账户的使用和管理, 杜绝高校出现多开账户的现象, 从而控制高校向商业银行贷款规模, 减少了滥用贷款的可能性, 降低了高校的偿债能力风险。高校在当年的所有支出项目都要根据当年的实际部门预算提出用款计划, 经过财政部门的审批再由财政国库将将资金支付给收款单位, 避免资金在学校账户滞留情况的发生, 从而降低财政资金被挪用的风险, 高校的支付能力风险也得到一定的降低。

二、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主要面临的问题

(一) 高校使用零余额账户产生的问题

零余额账户是指高校在财政部门指定商业银行开设的国库集中支付账户。高校的各种财政授权支出均由高校财务部门先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上申请支付额度, 再提交支票、汇票等银行票据到开户银行汇款, 每日下午3点前由指定银行统一向国库清算。

过去高校使用的委托付款是由银行预先对水电费等进行垫付, 再由收款银行从高校账户代扣。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因为高校在银行开设的是零余额账户, 所以银行在没有收到支付申请之前, 就不能进行水电费的代扣代缴业务, 从而影响正常的水电费付款业务。另外零余额账户与高校现行基本账户同时存在也增加了财务部门每月银行对账的难度。

(二) 高校现行会计体系与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不协调

目前我国各高校执行的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高校收入按来源可分为财政拨款、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和社会捐赠收入等。高校可自主将收入进行统筹安排, 使收入与支出之间没有对应关系。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则要求高校必需明确财政资金的来源、支出内容和去向, 并提前向财政部门上报预算, 经过财政部门批准后再下拨用款额度。这样就造成先有支出, 后有收入, 和会计原则不符。

(三) 国库集中支付制约了高校资金的自主使用权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各高校在申请付款时必须严格按照预算申请计划来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资金的自主管理, 统筹分配, 也降低了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国库支付系统通过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这两种方式控制了财政资金的使用。高校在当年申请的预算资金必须在当年使用完, 以后年度需要的财政资金再根据重新编制的预算进行拨付。高校在使用财政部门拨付的财政资金时, 只有预算由高校自主编制, 而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财政资金的审批权和调度权。

三、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可采取的解决办法

(一) 加强预算控制, 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

在编制预算时, 要对下一年度的用款计划进行科学准确的预算, 对即将要发生的支出项目要尽量具体。对高校每年的支出实行零基础预算, 对高校项目支出实行滚动预算。加强对高校资金执行过程的事前预算, 事中监督, 时时监控。必需将预算具体细化到每个项目, 每月进度、每笔支出, 才能在执行时按计划地进行。同时为了防止发生额外支出也要预留部分机动资金。尽可能做到先有预算, 后有支出。

(二) 完善国库信息系统,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基本账户系统不同, 需要单独编制现金账户、银行账户, 每笔支出都要编制国库信息码, 包括基本支出、经济分类代码、款项代码。每笔报销业务需要选择很多的国库信息码, 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国库信息系统, 从而对财务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库信息系统是不同于基本账户的一个独立系统, 包括现金账户和银行账户, 高校需要单独建立银行对账系统每月与银行进行对账。高校财务部门可以取消大量手工填制报销单据而建立网上直接报销系统。实行公务卡报销, 简化报销手续。财政部门可以通过网上系统实时监控高校预算执行情况, 实现高校财务控制由事后控制转为事前控制。

(三) 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会使高校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 尤其是财政资金的支出核算, 日常调度和实际操作流程都将发生重要的变化。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 如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加大对高校资金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 杜绝高校从零余额账户向其它银行账户划转资金。通过这些措施达到加强高校资金支出管理、杜绝发生不合理开支、资金被挪用的风险, 提高资金运行质量和使用效率的目的。

(四) 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岗位责任制和控制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财务基础工作的要求较高。这要求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和控制制度, 要明确规定各岗位人员处理业务所需时间, 设计操作流程要科学、合理, 各种会计核算资料都要规范、完整。这样才能保证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能够及时、准确地收到高校财政资金。建立、健全监督和稽核制度, 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财政资金支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规违纪问题, 防止国库支付潜在风险的发生。

摘要: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高校中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对高校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都带来了重大变化和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预算支出的会计核算的变化, 探究高校财务工作施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实施

参考文献

[1]许艳玲:《浅谈国库集中支付与高校财务管理》,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9) 。

[2]张庆伟、李文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实施中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科技管理》, 2007 (2) 。

上一篇:作文教学在协调中发展下一篇:权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