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

2024-10-24

探讨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精选8篇)

探讨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 篇1

探讨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

一、信用缺失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危害

(一)融资信用不足:一些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不愿意守信还贷,甚至出现了故意拖欠和以假倒闭真逃债的事件,致使银行控制贷款,企业酬资更难,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是一种既利于销货方扩大销售规模,又利于缓解购货方资金不足矛盾的企业间直接信用方式,但在一些企业出现了商业信用关系恶化现象,收了钱不供货,收了货不付钱时常发生,债权债务总额超常增长,许多企业的恶意拖欠已经使大家彼此失去了信任,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在商业交往中为了规避风险大家不得不采用现金交易或担保等防范措施,如此不但增加了交易成本,还降低了交易效率,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三)生产信用缺失:我国经济生活中最为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就是防不胜防的制假售假。制假的规模之大,影响面之广,危害之深已经严重冲击合法经营的企业,也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国家利益,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三鹿奶粉事件可以说是生产失信的典范,影响之大,危害之深不可估量。

(四)财务信用缺失:财务信用缺失是企业信用缺失的一个突出点。许多企业都曾提供过虚假的财务报告,有些企业为了注册公司,资金不足先借款,注册成立后再抽逃资本金;有些企业甚至通过虚设分公司,开设多个不同的账户,以达到其逃税套利的目的,损害了他人和国家利益。

二、信用缺失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主体以利润为最高目标,这是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从企业主观方面来看,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忽视了社会主义价值道德观的该造,那些追求暴利的经营者,在利润的驱动下以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以获取暴利。

(二)社会信用意识淡薄,这是滋生失信的土壤。

民间有句话叫:“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经商需要奸猾,只有不守信用才能赚到钱,这种思想根源是产生信用意识淡薄的基础。

(三)规范信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中,与信用有关的法规主要有《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刑法》等,但是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系统的规范信用活动的专门法律,现有的法律法规也过于宏观,法律的刚性不够,缺乏可操作性,给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也太大。

(四)处罚力度不够,失信成本太低。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无论是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制假售假;还是对国有企业的恶意欠债逃债;或者是上市公司欺骗公众投资者等行为打击制裁不到位,力度相当有限,客观上纵容了不讲信用的企业行为。

(五)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是不讲信用的保护伞。制假售假能够大规模发展,与地方保护主义是分不开的。因为不少规模化、产业化的制假售假不是偷偷摸摸、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展开的。这些制假售假者一点也不掩饰。作为地方的管理者,对于这样的情况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更有甚者,当有关部门进行查处时,有的地方政府还为其辩解保护,甚至说是地方财政的主要经济来源。

(六)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使守信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失信者难以得到应有的惩罚。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社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企业资信评价缺乏一套全国统一的评估办法,行业、部门各自为政,评价资料难以实现共享,评价结果的独立性、公正性得不到社会认可,许多行业只认自己评价出的信用指标,致使失信者在甲地失信后,转移到乙地依然不受影响,企业信用管理更跟不上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积极防范与治理企业信用缺失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体系,规范信用关系。

近年来出台的一批基本经济法律,基于市场经济要求,对信用关系的规定有所加强,但整体系统性还不够强,还有未规范的空白领域。我国的立法机关应该尽快检查、修改并完善我国的商法体系,建立、健全维护信用社会和信用经济的一整套法律制度。

(二)大力宣传信用理念,倡导信用价值观。

诚信的法律规范即使再严密,打击力度再大,也有它难以管辖到的地方,需要道德约束来补充。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方法,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有关课程中去,从小形成诚信守法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习惯。同时,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形成守信光荣、毁信可耻的社会舆论氛围,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坚决抵制不讲诚信行为的牢固思想防线。对企业要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使企业认识到良好的信用是企业的资源,是一笔庞大的无形资产,可以在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中国的许多老字号店铺,为什么能长存几百年而经久不衰?是因为他们都有一块金字招牌,那就是注重信誉,注重商德。北京同仁堂从创业之初就提出的“济世”、“养生”的经营宗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加快评信机制建设及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公开信用状况。

一方面,建立企业征信制度和征信机制。建立信用等级评定、资信评估以及相应的咨询机构,加快规范公共信息、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以及采集、合法使用居民个人资料、企业资料的法规建设。

另一方面从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入手整合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培育专业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将个人分散在金融资源、纳税资源、司法资源等各个部门的信息集中起来,建立统一的个人信用档案,对个人信用做出整体评价,进行网络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使每个人的“信用度”像贴在身上的标签一样,跟着他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信用历史,让你想甩也甩不掉,迫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信誉程度,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

(四)加强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管理和监督。由于征信数据及其处理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比较敏感,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对信用行业的监管尤为重要。一是把好设立关,高标准严要求设立信用评价机构,配备专业称职工作人员;二是监督信用行业切实履行好职责,使其能公平、公正、及时地记录人们的信用数据,对违反者依法严惩。

(五)加快政企分开,打击地方保护。

各级政府部门要认识到,社会诚信首先政府要公信,只有政府公平、公正的对待所有的企业,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大家才会积极去争当明理守信的模范。

(六)加强联合治理,严惩失信行为。

政府、银行、审计等社会公信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利,严格执法,对不讲信用的行为依法记录,依法严惩,使其为不讲信用付出高昂的代价。据媒体介绍,我国曾有一留德博士生在德国就业屡屡受挫,愤而将有关企业以“歧视行为”告上法庭,法庭调查显示,该生

[1]

探讨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 篇2

信用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广义的信用包含经济、社会和道德两个层面的含义。从经济层面上讲, 信用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践约能力;从社会道德层面上讲, 信用是一种操守, 表现为大众对社会规矩或人群之间约定规矩的自觉遵循。在现实买方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我们强调的信用是指狭义的信用, 是从西方经济学中引入的。《韦氏词典》将其解释为:“信用是一种买卖双方之间不须立即付款或财产担保而进行经济价值交换的制度”。有学者将其进一步解释为:“信用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 受信方向授信方在特定时间内所作的付款或还款承诺的兑理能力”。在商品交易的延期付款或推迟交货的过程中会产生信用。信用反映是应收权利和偿付义务关系, 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一种动态的经济过程, 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企业信用最直接表现为企业对债务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和意愿, 同时还间接表现为企业是否履行了相关部门法定义务, 是否履行契约等方面的情况。

地区的信用环境直接受企业信用状况的影响, 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企业的信用状况息息相关。从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 地区的信用坏境好, 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否则会产生阻碍作用。如:银行的呆账与企业的信用相关, 公司虚假信息的披露与企业的信用相关等等, 这些不良的信用表现已对地区经济的后续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最直接的影响是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从微观方面讲, 信用是企业的生命, 从中观方面讲, 信用是金融市场的生命;从宏观方面讲, 信用是国家的生命。

二、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及危害

(一) 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

1. 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

信用等级低的企业, 在银行的贷款, 或在债券发行市场, 都会受到银行和债券发行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督, 对企业筹资的额度会给出较严格的控制, 有些优惠的条件也不会针对信用不好的企业。相反, 会提高贷款利率或担保费用率, 或对资产抵押、质押或第三方保证提出比较苛刻的条件, 甚至根本就得不到贷款或担保。对上市公司而言, 在增发新股、转股、配股、发行债券筹资等方面也会遇到较大阻碍, 使筹资成本增加。

2. 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企业信用不好, 在商业往来中, 就需要多沟通, 从而增加谈判成本, 同时对方企业也会增加信息的收集成本,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 增加监控成本, 对双方都不利。信用不好的企业, 还可能导致被降低信用额度, 使结算资金减少, 增加企业对资金的需要量, 从而增加资金成本的付出, 使营运更加困难, 如果企业信用不良的记录在市场传开, 企业的经营环境会更加恶化, 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将是致命的打击。

3. 增加树立企业形象的难度。

企业没有信用, 就等于丧失竞争力。没有竞争力, 就意味着企业失去了市场, 失去了企业自身的形象, 被市场淘汰是早晚的事。古有“苛政猛于虎”之说, 如今“信用危机猛于虎”绝非危言耸听, 信用是企业的生命, 是金融市场的生命, 是国家的生命。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信用就涉及延迟付款。而现实是“不赊账是等死, 赊账是找死”。这是目前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严峻考验。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 信用交易是企业获得市场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 信用风险又使企业大量赊账被拖欠, 变成呆账、坏账, 营运资金紧张, 成本上升, 利润空间缩小, 甚至导致企业严重经营亏损。

4. 瓦解市场信心, 降低投资和消费。

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用是对交易合法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失去信用, 就是去经营的良好环境, 成本提高, 效率降低、交易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导致经济损失, 交易者就会对市场失去信心。投资者担心投资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生产者担心产品能否售出, 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担心花钱是否能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 几经不如意后, 经济学上讲的最少遗憾原则就变成最大遗憾原则。一旦消费者对市场失去信心, 市场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影响, 进而影响到投资和消费, 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

(一) 产权制度不明晰

产权的模糊和产权保护不到位是我国企业产权制度的两大缺陷。产权模糊表现在企业找不到投资主体, 即便是授权主体也不清, 这在国有企业表现的尤为明显, 国有企业所有权被淡化, 而使用权却被强化, 产权得不到保护是造成企业信用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企业需要利润来应付各方面的威胁和各种索取, 在产权得不到应有保护的情况下, 企业只好注重短期利益而放弃对长远利益的追求, 加重企业短期化行为。企业产权制度明晰, 责任就明确, 出了问题责任主体负责, 责任主体不愿丢失信用, 企业的信用自然得到加强。

(二) 法律制度不完善

失信行为都与制度的不完善有关, 有的是制度方面的, 有的是损失执行方面的。在立法方面, 规定了契约义务和违约责任的法律有限, 而有限的条文中执行过程中又存在着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问题, 使为数不多的相关法律还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另外, 在执行的过程中, 还存在人为因素, 比如地方政府的干预、人情事件的宽松处理等, 降低了制度的有效性。同时, 由于诉讼费用较高, 损害了要求执行信用者的积极性, 也助长了不守信者的嚣张, 使失信成本大大降低, 所以失信问题得不到根本控制。

(三) 政府行为不规范

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强行干涉, 不能很好地遵循市场规则。例如, 为了维护地方经济的发展, 或个人的利益, 强制银行贷款, 对不该享受优惠的企业给予优惠, 对个别企业的保护等等。市场交易规则是使资源按效分配, 而市场信用的缺失使市场功能受损, 从而更助长了企业不讲信用的行为, 还有个别官员, 不顾及市场的现状, 不做深入的研究, 为了个人的形象, 轻易许诺, 政策的稳定性受阻, 使政策多变。这些行为既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也不利于企业信用的建立, 更不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信用风气, 是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

四、企业信用缺失的治理

(一) 明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制度是企业建立长远发展目标的基石, 产权稳定明晰, 企业才会有长远发展的利益追求, 才会有树立企业良好信誉的保证。现实经济中, 国有企业所有者主体形同虚设, 民营企业由于政策的不稳定, 产权得不到保障而注重短期经济行为, 影响企业的长远规划。所以, 要使企业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企业的产权需要明晰, 政策需要稳定。

(二) 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对于能约束市场行为的法律体系, 要尽快建立和完善, 使权益保护有明确规定, 切实维护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对于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 要依法向社会公示相关的信息, 监督企业的守信行为, 加强执行法律的力度, 杜绝干扰法律职能的事情发生, 形成良好的法规氛围, 使法律法规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 建立奖惩分明的机制

企业守信, 也需要付出, 只有守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社会的信用环境才能得到改善。守信的企业要奖, 失信的企业要罚, 只有奖惩分明, 才能实现市场经济对信用规则的要求。良好的信用市场会加大失信企业的成本, 使失信用者无法生存, 提高守信企业的收益, 使守信者受益。信用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开放社会的监督, 尤其在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社会监督作用不可替代。

(四) 加强企业对信用的管理

企业管理者对信用的重视程度, 直接影响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是管理者必须重视和要提高的。管理者要转变经营理念,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加强诚信文化的教育, 宣传社会信用的重要性, 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 从企业自身做起, 以良好的信用形象影响社会。西方发达国家, 非常重视信用管理, 且被看做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充分重视企业的信用, 企业才会有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 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信用的缺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要从根本上清除这一障碍, 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协调配合, 要改善信用坏境, 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做到有法必依, 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 让失信者无生存的空间。回到文章开头对信用的定义, 我们要从经济和社会道德层面齐抓共管, 为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共同努力, 牢固树立诚信就是竞争力的观念, 企业发展的微观环境才会得到改善, 进而影响区域、社会大环境;只有企业经营者深刻理解诚信就是企业的生命, 经营者才会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尊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廖进球, 刘志华.中国企业确实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财经, 2010 (5) :11-14

[2]郝晓敏.对我国当前信用缺失想象的思考[J].商业研究, 2012 (3) :57-58

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 篇3

【关键词】企业信用 信用缺失 信用监管

一、企业信用的概念

企业信用泛指一个企业法人授予另一个企业法人的信用,其实质就是买卖双方的货币借贷。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信用便是一个企业对于其所签订的合同的履行情况来评判其信用的好坏。但根据不同的企业之间,其信用的本质也有所不同,以生产制造企业来说,其信用主要体现在买卖双方对于所需货品,支付的货款以及赊销能力的具体情况来评判买卖双方的信用。金融行业则以其信贷的标准及其信用记录来衡量一个企业的实际偿还能力,这便可以暂且称之为经济信用。

二、企业信用缺失概述

企业信用缺失,就是企业在信用度方面的缺失,即企业的失信行为。失信行为已成为我国经济正常运转的障碍。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信行为,归根到底是企业对于自身的发展往往只注重于经济利益的发展,而去刻意的忽视一些损害信用的做法,这样信用的缺失的问题便会接踵而来。纵观其他国家,无论是从理论知识还是管理技术或者是相关的立法、制度建立上都已经很成熟,并已有了或多或少的经验与教训。但是,就国内而言,对信用管理的认知程度非常低。很多的企业自身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用评估机制,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这便会使得很多的失信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从宏观方面来说,企业信用大体表现在金融信用,营销信用,和信息信用,商业信用,和商品信用等方面。从微观方面来说也是一种企业信用评级,一般指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整体债务或特定债务(如债券,可转移债等)的偿债能力(或支付能力整体信用状况等)和意愿的评价。

三、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现状分析

(一)财务信用缺失主要表现

企业的财务信用缺失主要体现在:有些中小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不良利润便会注册公司,虚报自身的注册资金,已达到工商管理部门的注册标准,等注册成立后便会抽去所借的资金;使自身的公司变为一具空皮囊(皮包公司),去损害债权人的实际利益。更有甚者通过挂靠别家公司,甚至去虚设分公司,并在多地同时开设多个不同的账户,用以欺骗融资者,迷惑众人之眼,以便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和现金流,短期内会使得公司的财务经营结果令人满意,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了时刻制约的作用。

(二)商业信用缺失的突出表现

商业信用,顾名思义便是在日常的商业合作过程中,双方企业给对方的一种合作诚意,这是一种既利于需求方,又利于供应者的简单、明了客观的评价。供需双方唯有给彼此一个好的信用体验,才能使双方达到互利共赢的最佳状态。但在一些企业出现了商业信用缺失的情况,使原本愉快的合作变成企业双方的维权争夺战,一些不良企业的往往便会采取一系列的办法去恶意拖欠钱款,采取无赖状,让对方企业奈他不何,久而久之便使大家彼此失去了信任,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的秩序。制约了经济的良性发展。所以许多企业便会在商业交往中采用现金交易或采取担保交易,让企业不得不去谨慎的考量自己的交易对象,但这样不但增加了交易成本,还降低了双方的办事效率,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减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三)融资信用缺失的问题所在

融资不单单是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简单地说并不是盲目的去筹集资金,而是公司根据现行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自身的资金拥有量以及企业关于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法,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保障资金的合理配备,以保证公司维持正常生产的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行为。可以说,融资不单单是给企业带来短期暴力的工具,而是帮助企业长远发展的必备良药。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集或贷放资金的行为。而企业融资信用缺失是指企业恶意拖欠银行债务以及各个融资人的合理需求的行为。因此,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保障企业得以成功融资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现行的信用环境与我国企业的正常发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分歧,自1979年开始试行至1989年止的拨改贷以来,由国家无偿贷款给国有企业改为向银行有偿贷款的政策实施以来,银行的发展便被牵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许多企业进入了借款容易还款难的地步,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许许多多的外资企业充斥着我国的国有企业,本因由政府所承担的责任无形之中转嫁到了银行的肩上,让银行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与责任。更为确切地说,国有银行并没有被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制银行,而是成为国家分摊责任的有利工具。国有银行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服务的实际职能并没有改变。这样便使得一些小微企业不将补走向灭亡。

(四)会计信息的缺失本质来源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本真实的账簿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伪造的会计凭证是会计信息不真实的重要原因。在平常的企业账务处理过程中,审核和填制真实的原始凭证是保障企业正常发展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最低要求,凭证作假分为原始凭证作假和记账凭证作假。原始凭证作假主要有不如实填写,通过一些常规手段去伪造篡改原始凭证,白条抵库,不按发票规定用途使用发票或不按发票规定开具发票等。有部分企业还会通过记账凭证作假主要是编制虚假凭证。另外,某些企业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而不择手段的去粉饰会计报表。主要通过伪造数据、虚报盈亏(虚增资产或虚增成本费用,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等手段达到目的,迷惑投资者和债权人。注册会计师本来应当是为国家负责,对企业不论大小都应出具如实的审计报告,但往往不乏缺乏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更大的个人利益而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近年来许多由会计师事务所所出具的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带有严重的虚假瞒报问题。如深圳天勤事件等。据调查,在中国一千多家上市公司中,有60%的公司提供的是准财务报告仅仅通过财务状况的变动,不是全景式的表格式的报告,另有15%的公司报告不核实纰漏信息对投资的影响。如银广夏丑闻、郑百文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不论是外国公司还是中国公司,这些事件屡屡频发。在上市公司中,一些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带有严重虚假报告,对股市的波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许许多多的老百姓因为会计从业人员的不负责任而进入企业的骗局,让自己的血汗钱白白送给企业,会计人员的这一做法严重影响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公开承诺,丧失了最为基本的职业道德,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失去社会对会计的信任。

四、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信用维护意识淡薄的根本所在

在现代人们的观念中,基本上没有所谓的信用度可言。更直白地说,现在没有人会考虑自己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眼中的看法,缺少了说到做到这个简单的行为,因此便会出现拖欠银行存款,P2P公司老板跑路的种种恶行,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时,社会只是单纯的去谴责这样的行为,而没有去关心其本质。所以信誉度这个字眼也便仅仅是在银行的信用评级系统中才会有所体现,单单凭借着人的肉眼去识别什么是好的信誉度,真的是难上加难,单靠我们就凭借着简简单单的了解就想摸透一个企业,正可谓是天方夜谭。所以,没有人会刻意地去注重信用的重要性,更别提是去维护信用了。

(二)规范信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中国,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部切实可行的法律文书来制约人们的信用问题。这个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很好解决的,虽然诚信已被列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信用教育和培训逐步展开,企业和公民信用意识得到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信用管理开始得到重视,国家的信用中介机构得到初步发展;且信用管理行业自律组织已具雏形(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已于2001年12月成立)。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信用问题的观念改变仍旧需要一段时间的积淀,我国法律的约束能力仍旧不足。

(三)处罚力度不够,失信成本太低

很多的企业在受到信用危机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怎么样的去增加企业自身的信用形象,而是考虑自己的失信行为将遭受什么样的处罚。但是,这些处罚对于企业来说简直是冰山一角,让企业完全不会从根基上的改变,所以企业的失信行为将会渐行渐远。

五、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治理建议

(一)法律为基础,监管为保证

国家首先应当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机制,做到有法可依。其次,监管部门应当认真地去执行国家相应的法律条款,将法律条款落到实处,做到违法必究。处罚单位在处罚的过程中,要以教育改正为主,处罚为辅,做到执法必严。只有监管部门的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才能使我国的法律文件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落到实处。

(二)企业自律为主,社会监督为辅

信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企业的根基,如果企业在创立之初便失去信用,那么这个企业的成长定是扭曲的。所以,要想使得一个企业可以屹立不倒,那么信用定是其根本之道。但是,单单依靠一个企业自身来掌握自身信用也不是很好的决策,因此,一定的社会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当企业出现信用危机的苗头时,很好的社会监督是其度过难过的铺路石。唯有企业,社会双方都将信用问题作为做事的标准,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便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三)加强信用评级机制及公开化

各个政府间应当调节好配合机制,联手净化经济市场体制,做好信用评级机制,使每家企业都可以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良性竞争,使得整个市场进入一个高速正增长时代。同时还要做到信用的公开透明,让每一位消费者和投资者都可以亲力亲为,真正的做到参与者。让老板姓的生活得以更加舒心。

六、结论

可以看到信用问题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公司来说,一个好的信用决定着借贷双方的安全,同时也决定着公司的生存能力,因此,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水准,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信用体系,需要我们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或许这个过程很漫长,很艰难,但是,只有做好这一步,才能净化我们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和谐安宁。

参考文献

[1]龚勇.信用中国[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2]侯怀霞.信用缺失的危害生成机制及法律规制[J].经济问题2002(12).

[3]袁凌.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J].湖南大学学报,2003(3).

[4]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8月.

[5]李佳祥.企业信用缺失及处理对策[J].企业天地,2006年7月.

探讨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 篇4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重要的金融机构,其快速发展带动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不良贷款的问题。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良贷款问题急需解决。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贷款人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信用社的原因。对于不良贷款,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将其解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解决策略

一、前言

近期以来,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也取得了进步,支付手段也更加的快捷方便,改善了当前的经营状况。不仅仅是资金实力比以前增长了很多,而且信贷能力也大大提高,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还是出现种种问题,不良贷款就是其中之一,严重影响了信用社的发展以及生存。

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一)区县经济发展薄弱,贷款承担的风险会比较大。农村的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农业自古以来就是靠天来定的,容易受到天气、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个人的规模比较小,缺乏经营管理的经验。除此之外,农作物的收益时间会比较的漫长,资金周转不会很及时,因此就会形成所谓的不良贷款。

(二)政府的政策影响。为了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让人们进入小康社会,政府一般会向一些人群发放贷款。这固然是好事,但是也是有利有弊,这样的贷款没有有效的抵押及担保,倘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亏损,那么就会形成不良贷款的现象。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认为这是国家给的补助,是国家奖励给自己的,不用归还。各地政府也采取各种手段来通过信用社向农民以及当地的企业贷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收成不好或者企业运转不正常,导致亏损,部分贷款是有去无回,所以造成了不良贷款。

(三)由于大多数的农民学识不是很高,故导致他们的信用意识降低,因此出现了借新还旧的现象。还有就是借贷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他们为了避免不良贷款现象的发生,他们便鼓励那些贷款的人员办理借新还旧的业务。他们这样做不仅仅是欺骗了自己和客户,更是欺骗了国家对他的信任,掩盖了事实的真相,违背了国家和政府的意愿,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信贷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素质问题。在信用社工作的人员比较少,因此他们的能力不能够胜任信用社的业务。他们每个人管理的客户人数比较多,因此就会忽略一些问题,造成管理的松散。他们管理的人数较多,所以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就会忘记到期的催收工作,还有就是他们的业务能力以及技能的掌握比较缺乏,只有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目标。

(五)这些信用社的信贷人员没有职业道德,缺乏敬业精神,对于借贷后的管理工作不认真负责,贷款到期不能够及时的催促他们还款,抵押物也不能够及时处置。借贷人员自身的原因,他们有些人员会出现意外情况或者对信用社进行诈骗的行为,这些都会引起不良贷款。

三、解决不良贷款的相关对策

(一)对于信用社信贷人员队伍的建设,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在这个贷款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员,因此对于他们的选拔要严格,防止那些有不良企图的人员进入信贷机构。除此之外,还要加强那些专业的信贷人员与刚刚入职的信贷人员的交流以及相关的业务培训,提高整体信用社信贷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素养,对于比较有效的清收方法和经验要进行宣传和推广。

(二)对于信贷人员也要实施一些激励制度,一方面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增加一下他们的收入。为了体现能者多劳,信用社逐步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奖励和惩罚分别处理,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于请收不良贷款的工作人员实行奖励制度,对于出现不良贷款的工作人员实行惩罚并且加大对其的监测,信用社定期开展内部交流会议,将奖惩结果公布于每一个人。

(三)政府对于这样不良贷款现象的约束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作者还是应该出台很多的规定的,这样就会改善当代的社会信用环境。出台相关的规定也有助于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就可以避免不良贷款,如今的信用社的征信管理经验比以前丰富许多,因此在以后的信贷工作应当积极的使用政府出台的征信系统。

(四)清收不良贷款

1.不良贷款的影响极其的不好,我们应该下大力气进行清收。在贷款的过程中,信贷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是与客户直接进行交流的人员,所以说他们自己的认知对于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不良贷款对于信贷人员的业务是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的,所以说这些信贷人员为了利益和自己的荣誉就将贷款的分类模糊化,造成了隐形的不良贷款。为了防止不良贷款的出现,我们应该划分好贷款的分类,做好不良贷款的清收行动。

2.通过一些手段来清收追回不良贷款。现在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要依法办事,对于顽固分子我们依然要依法收贷或者以其他的措施来进行收回贷款。对于那些无法寻找到的人员要通过村委会或借款人亲戚等渠道催收。

参考文献

探讨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 篇5

关于企业纳税信用管理的探讨与思考2007-02-02 21:53:18

[编者按:市场经济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种信用经济,在税收工作中引入纳税信用管理模式不但有利于倡导诚信守法经营、优化税收环境,同时对形成依法纳税、以德护税的税收征管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结合现行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通过认真的调查和分析,就当前企业纳税信用管理工作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企业纳税信用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想和建议。现刊发,供大家参考。]

诚实信用作为一种道德追求,在我

国古已有之,“仁义礼智信”是先人提倡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历代后人所熟诵。二千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信用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讲信用,正常的社会关系就难以维系,市场经济就难以发展和完善。基于信用的重要性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税务机关负责纳税人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工作。”目前,由于社会信用体制的不健全,税务部门仅就企业信用进行了评定,旨在实现建立企业信用与完善税收管理的“双赢”。

一、企业纳税信用的涵义及现状

(一)基本涵义

企业信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企业信用仅指企业对债务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和意愿;广义的企业信用是指企业遵守诺言和实践成约的行为,它表现出企业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心理承诺

和如期履行契约的能力,是企业基于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比较,追求总体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理性经济行为。其外延涉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法定信用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关系、企业与银行间的资金信用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商品信用关系以及企业与内部员工的合约信用关系,是一个包括守法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产品信用和服务信用等在内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信用体系。

企业的纳税信用则是企业信用广义涵义中的一种情况。它指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账簿管理、税务检查情况等多方面对企业纳税进行综合社会诚信的评价。

(二)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总数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企业便利用法制不健全的漏洞,故意偷税、拖欠

税款。从北京地税系统近三年掌握的数据来看,企业纳税信用的现状不容乐观。

从问题率看,2002-2004年北京地税局实施检查的平均问题率达到%,最低问题率为2004年的%。如上图所示,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有问题户数仍然占被检查户数很大比重。

如上图所示,2002-2004年北京市地税局通过各种形式税务检查共组织收入万元(其中查补税款万元,滞罚收入万元),入库金额万元,三年平均入库率为%。虽然影响税款及时、准确缴纳的因素很多,如企业对税收政策掌握不明,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而造成计算错误等,但为数更多的问题则表现在企业设置“帐外帐”、隐瞒截流收入、故意拖欠税款、无照经营等。可见,由于纳税信誉的缺乏而导致税款流失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税收经济秩序,阻碍了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进程。因此,强化企业纳税信用观念,构建税收信用

体系尤为重要。

二、纳税信用管理的现状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税收机制,既要有外在的税收法律体系进行约束,也要以诚实信用这一道德标准作为行为准则。北京市地税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于2003年2月下发了《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实施办法(试行)》,并于2003年底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实施了纳税信誉a级企业的评定,部分区县局试行b、c级企业的评定管理工作。

(一)现行纳税信用评定方法及管理模式

1、“纳税信誉等级评定是指税务机关以纳税人遵守和履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等法定义务情况为主要依据,通过评估确定纳税人的纳税信誉a、b、c三个等级,并实施分类管理的工作过程。”

2、评定内容包括纳税人申请被受理之日向前推算,连续两年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发票

管理、账簿管理,以及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对纳税人社会诚信的评价。

3、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大致流程为:

a级企业的评定:

4、分级管理

对认定的a、b、c级纳税信誉企业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针对纳税信誉良好的a级企业采取预约上门咨询、简化发票购领程序的措施,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规定除专案、涉税举报等情况外,两年内免除税务检查;针对纳税信誉一般的b级企业,进行常规检查和管理,重点加强日常政策的辅导和咨询,帮助企业提升纳税信誉等级;针对纳税信誉不良的c级企业,将其列为税务检查重点对象,限量供应其领购发票并严格各项审核程序等。

(二)实施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管理的积极作用

从实施效果上看,将企业信用管理引入税收管理对促进企业信用的建立和税务机关管理的完善起到一定的积极作

用。

1、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企业信用的建立。实行对不同等级企业的分类管理,有效提高了企业对纳税信用的重视程度,其优惠措施及积极的正面宣传效应吸引了一部分企业积极参与评选,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社会信用的树立奠定了基础。相反,对信誉不好的企业,由税务部门对其加强管理和帮助,无疑会促进企业建账建制、财务管理等工作,从而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推进全社会的信用建设。

2、一定范围内起到了“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导向作用。通过宣传、公布纳税信誉a级企业名单,无形中为企业添加了新的竞争力,使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增加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将纳税信誉不好的企业列入“黑名单”,不仅对税收有问题的企业起到震慑作用,并对其他企业也产生了一定的警示效果。为规范企业诚信纳税,构健全社会良好的竞争环境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3、税务部门内部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分级管理使税务部门能够针对每类企业不同状况实施更为有效的管理,一方面降低了运行成本,将管理力度有根据地进行分配;另一方面有重点的管理使得工作更具成效,人力、物力等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一定程度的公众认知。

三、现行纳税信用管理方法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现行管理方法的不足

据统计,2003评出a级企业1032户,约占总户数的%;2004,评出a级企业956户,约占总户数的%。就两年的评定结果看,纳税信誉a级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非常小。而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除了信用环境的社会基础差等因素外,也暴露出现行信用管理方法自身的不足。

企业方面所反映的问题:

1、评定所需成本高,评定期限相对较短。评定需要企业首先提出申请,并提供中介机构对其进行两年有关纳税情况的审计报告。由于评定所需审计报告与企业日常审计报告要求有所不同,导致部分参选企业需要重新制作审计报告,而企业因注册资本等客观因素不同,一份审计报告多则需要几千元,造成成本的一定增加。此外,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周期为两年,即每两年将结合纳税人年检和纳税评估情况对其进行重新评定,评定相对频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负担。

2、管理形式相对单一,优惠措施不明显。现行管理方式对企业的“优惠”仅仅体现在实施人性化的服务上,而随着纳税服务整体水平的日益提高,a级企业所享有的这项“优势”已不明显。

3、企业对自身信息的保密等存有顾虑。评级后的企业将向全社会予以公布,有些企业由于对纳税信誉评定工作缺乏了解,存在一些模糊和片面认识,既想参与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又怕公布信息过多、泄露商业机密,致使其对参与

评定活动产生许多顾虑。还有较少数的一些企业,干脆奉守中庸之策,担心评定后树大招风,始终保持一种观望的态度。

4、社会效应还有待提高。在全社会信用机制相对缺失的情况下,纳税信誉的评定未能与商业信用等紧密联系,使得纳税信誉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相应的管理机制、体制尚不配套和健全,一些管理制度、办法也还没有完全跟上,使得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工作奖优罚劣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以上四点原因都不同程度地挫伤了企业参与评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纳税信誉评定工作的深入广泛开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从税务部门角度看存在的问题:

1、评价内容的权威性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不同职能部门都进行各自的评定,且标准不一,使得纳税信誉评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评定结果的“含金

量”也因此打了折扣。此外,就纳税信誉本身而言,地税系统和国税系统各自评定,导致一个企业可能是国税系统的纳税信用a级企业,却不是地税系统纳税信用良好的企业,造成一个企业两种纳税信誉等级的尴尬局面。

2、纳税信用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缺乏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料库,且管理工作、具体流程还有待进一步细化,企业信用与税收征管的联系不够密切,在税务稽查信用管理和日常税收信用管理方面尚没有规范性的制度。仅以下发文件的形式,对一些信誉较好的企业提供开辟“绿色通道”等“优惠”服务,因随意性较大,易导致各地区做法各异,不利于信用的建立。

3、申报材料不够详实致使税务部门为企业承担了信用风险。在目前的评定工作中,企业提供申报材料,自然希望顺利“当选”,其申报内容往往会“扬长避短”,虽然税务部门在评定过程中要经过两次审核,但在此过程中,税务机关

与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致使税务部门评定企业纳税信誉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此外,企业经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变化因素很大,税务部门目前还很难做到对评定后的企业实施全方位的跟踪调查。由于税务部门的信誉度高过其他评定的中介组织,如果不能保证评定结果100%的“含金量”,企业一旦出现问题,税务部门将为其承担失信的风险,税务部门的信誉也会因此受到损失。

4、评定手段相对落后。从评定流程看,评定过程主要靠人工定性分析,工作量较大,一方面手工劳动牵制了部分税务工作者很大精力,造成工作量增加;另一方面评定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长期实行,不利于保证评定质量。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信用体系的社会基础较差。目前,各地失信现象屡禁不止,归根结底,是由社会文化、制度和管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公民诚信道德教育较弱、市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企业守信意识

不强,内部缺少信用管理,缺乏信用风险防范意识;现行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且执法不力;社会信用管理相关制度混乱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建立统一标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进程。

2、企业信用评定信息缺乏整合性。信用信息的管理部门都有各自的评定方法,且标准不一,导致信用评定呈现多头并举、信息零散的局面,甚至是评定结果出现自相矛盾的状况。因此,表面上看,各部门都在管,似乎实现了“全面管理”,而实际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并出现了管理的“真空”。

3、企业经营短期行为明显。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者还没有意识到信用经济的重要性,从事经营活动时不惜以信用为代价来换取物质利益。具体表现为经营规划上没有长期目标,经营方式上投机取巧,渴望一夜暴富、短期获利的心理普遍存在,对信用商品需求不旺。

4、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不够和对守信企业的激励措施不足是企业失信的重要原因。失信成本过低,其处罚力度在失信企业可承受范围内,致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一再“犯禁”。与之相对应,守信企业得不到有效的激励,处于与失信企业同样的竞争环境,势必会因守信成本的增加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完善纳税信用管理制度的设想

(一)加快信用立法工作,奠定税收信用大厦的基石

法律是信用市场平稳运行的保障,是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的屏障。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则,刑法中对诈骗等犯罪也做了处罚规定,但是在法律、法规体系中,还没有全面、系统地体现信用经济的要求。因此,要尽快研究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统一的信用评定标准和方法;明确信用信息的采集方式、范

围以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保密责任;明确失信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通过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税务部门对企业纳税信用的管理。

(二)建立纳税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实现中介机构独立评价

鉴于我国国情及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由政府首先推动纳税信誉的评定应当更具可操作性。但与信誉管理发达的国家相比,由专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定更加合理,这也是未来信用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建立税收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由税务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指导,扶助其按照市场化机制、企业化运作方式发展,最终实现中介机构独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而税务部门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信用评价,只利用信用评价结果在税务系统内部进行管理,既可以避免承担企业失信的风险,又可实现税收信用管理的集约化。

(三)进一步整合信用资源,建立

健全信用管理体系

一是要加快系统内税收信用数据库的建立,方便税务部门及时掌握企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征管工作。二是要鼓励信用中介机构注重税收数据库的建设,为公正、准确地评价企业纳税信用奠定基础。同时,在时机成熟时,税务部门可提供部分信息与中介机构共享,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互惠互利。三是建立与国税、工商、海关、质监、银行等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将同一企业在各部门的信息资料交专门评价机构综合评定,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同时减轻各部门评定工作量,真正实现人力、物力的有效利用,降低信用评定成本,避免企业在不同部门频繁评定,减轻企业负担。

(四)完善税收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税收信用效力

一是要启用守信激励机制。联合其他政府机关对信誉良好的企业提供一系列便捷服务,根据工作需要适当简化、合并一些工作手续,并可推出守信企业“vip”服务,预约服务以及免予日常检查等一些“优惠”措施。在实施完善阶段,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推行分配税收信用额度,对诚实守信的企业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样,既有效调节了社会经济秩序,规范了企业经营行为,又可让企业真正实现“名利双收”。二是要建立失信警示及惩罚约束机制。引入现代化手段为各单位建立纳税信用纪录,企业一旦有不良纪录,税收征管系统中自动将企业降低等级,同时对其加大稽查力度;对被降级的企业,规定一定时限不得升级,对降级期间再次发生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的企业,从重处罚;建立与其他政府部门联合的失信企业公告制度,供公众随时查询,并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各部门都要对其加强监管力度;此外,应将税收信用惩罚机制与商业信用挂钩,对失信企业的资金动用、信用卡使用都应适当加以控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信用惩罚,使不讲信

用或信用不佳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正所谓“让失信者生活环境恶化,是对失信者最有效的惩罚”,使失信者的环境逐渐恶化从另一角度看就是对守信者的奖励,也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优化。

(五)扩大纳税信用管理的效力范围,有效发挥纳税信用指标作用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与对策 篇6

[日期:2008-04-24] 来源:大竹县农信联社作者:周大华 谢德文 [字体:大 中 小]

全面围绕出题规律,准确分析总结考点,精准预测命题趋势,培养应试思维,掌握高分方法,轻松应对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

2011年中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正在进行,职位上万......2011年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培训正在报名,让我们一起再创辉煌!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在积极投放信贷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惠民富民、改善民生、助农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少数农村信用社存在贷款管理欠佳、制度形同虚设,重扩大信贷规模,轻防范信贷风险,监督不力和违章违制时有发生等问题。因此,清醒看到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及建立信贷管理的长效机制,不仅必要,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

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法纪观念淡漠。农村信用社聘用信贷人员因受环境和条件所限,选拔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尤其是没有通过正规培训,个别信贷员不但业务素质低,而且纪律观念淡薄,利用手中的权力参与煤厂、房地产开发商等企业合伙经营或贷款投资分红,“攻守同盟”来套取信用社的贷款,甚而致于极少数信贷人员还“吃、拿、卡、要”,严重损毁了农村信用社的形象。

重扩大信贷规模,轻信贷风险防范。个别农村信用社在信贷业务经营中只顾眼前效益,单纯追求利润;对贷款的审查不严,对抵押品低值高估,导致抵押不实;对住房按揭贷款、私营企业抵押贷款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足值额审查不严,致使贷款在发放前就潜藏着风险。

有章不循,信贷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个别农村信用社信贷制度形同虚设,贷款发放不按操作程序办,“四岗”分离存在后岗干扰前岗的现象,发放贷款未坚持集中评议和酝酿,分头签批意见,致使信息口径窄小,民主意见难以集中,集体智慧无法发挥,无意中形成贷款发放一人说了算,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制约机制,难免决策失准失误。同时,少数农村信用社上级主管部门存在重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轻业务监督的倾向,这显然是对农村信用社“四自”经营方针理解上的偏差,如对贷款的发放权限额度过大,难免导致工作失误。

监督检查不力,事后监督人员责任意识弱。一方面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相互监督与制约的作用,受传统的体制观念的束缚难以发挥,主要原因是监督检查部门的权力没有独立出来,依然受决策层的制约;另一方面监督检查人员履职欠佳,存在怕得罪人的思想,其根源是对查出的问题未能得到严肃处理,严重挫伤了稽核的监督力,一旦违规违纪事实形成,无权追究信贷人员的责任和领导的连带责任,从而削弱了监督管理人员的权力。

二、防范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对策

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教育机制、以控为主的防范机制、以查为主的监督机制、以罚为主的惩

治机制和以防为主的宣传机制,是规范农村信用社业务操作程序,遏制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欠佳,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有效手段。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机制。首先,农村信用社在聘用信贷工作人员时,必须严把员工素质关。其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社会风气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加强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第三,加强业务素质培训和法制教育,提高信贷员的两个素质。

建立以控为主的防范机制。首先,健全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扩增信贷规模与提高信贷质量的关系,在贷款的“三性”原则前提下,适度扩大信贷规模,向质量与管理要效益,做到稳健经营。其次,农村信用社领导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一线明查暗访贷款户对信贷员的意见,定期召开行风监督员会议,发放民意测评表,征求意见,加大客户的监督力度,防范贷款风险。再次,开展以“风险管理”为主题的“扫雷工程”,将资产管理、制度执行、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行监控,把业务操作和经营中可能引发的风险和经济案件的网点,作为可能爆炸的“雷区”,并对“雷区”进行限期“扫雷”,将风险防范关口前移。最后,实行考核上岗制度。对信贷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试和考核,考试考核合格者,发给上岗证,不合格者及时更换工种,对民意测评意见大的,应调到边远农村信用社工作或下岗学习,以增强激励机制。

建立以查为主的监督机制。首先,建立和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度,农村信用社监督部门的权力要独立出来,由上一级监督部门领导,其工资、奖金的考核不予所在单位挂钩,不受决策层的制约。其次,建立健全事后监督人员的考核机制,稽核监督人员要严格实行“问责制”,对稽核不力,瞻前顾后,当老好人,玩忽职守,导致信贷资金损失的要追究稽核监督人员的连带责任,并调离稽核监督岗位。再次,稽核监督人员要把事前监督检查与事后监督检查有机的结合起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建立以罚为主的惩治机制。对违规违制的信贷人员进行惩罚,对分管领导追究连带责任,是稽核监督部门惩治的必要手段。首先,对贷款发放造成损失的除追究信贷员的责任外,还应追究领导的连带责任,直至贷款收回为止,促使信贷员、分管领导依法经营,合规放贷。其次,对农村信用社分管领导、信贷人员不同程度的违规、违制行为,应实施不同手段的惩治。比如,以降薪、停薪、罚款、经济赔偿等方式对其进行制裁;以降职、免职、开除公职等方式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对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企业信用缺失与整治 篇7

信用是经济和社会当事人之间在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履约行为。信用既属于道德范畴, 又属于经济范畴, 是近代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促进经济以更高速的发展势头演进、规范市场秩序以及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准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宏观上, 信用降低了经济交易成本, 扩大了经济规模

(1) 信用作为经济世界中运行的”润滑剂”, 大大降低了以交易成本为对象的”摩擦力”。交易前由于信用的存在减少了消耗在搜索商品信息上的时间、财力和精力;交易过程中信用防止机会主义行为,节约讨价还价成本的无谓付出;在交易后形成的良好的商品质量、优质的售后服务,避免退货、交易纠纷等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市场交易顺畅进行。同时,多种多样的信用工具的存在可以代替现金流通,使一些债权、债务相互抵消,这就大大节约了与现金流通有关的各项费用。

(2) 信用创造的各种支付手段的多样化会有效的提高了经济交易数额,并进而提高了生产规模。

(3) 信用的存在形成的金融领域的发展推动着巨大规模的闲散资金向生产领域转移,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为全社会分享。

2. 微观上,信用为经济主体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1) 信用是经济主体打造品牌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在竞争性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表现形式的今天,试想一个企业信用缺失,其必然在其发展路程上失去消费者和合作伙伴,最终被市场淘汰,以失败告终。反而能够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制度,该主体必能打造出一个优势品牌,并不断得完善该品牌。其实品牌就是信用的标志,是企业长久以来重产品质量、重服务质量、重信用建设的结晶。

(2) 信用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周转困难的保证。经济主体获得融资的渠道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条融资渠道都是以信用作为支撑,信用的有无及信用机制的完善直接影响经济主体获得资金的能力。

(3) 信用有利于经济主体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信用则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一个有较好信用的企业往往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使企业员工充满自豪感,激发员工为企业荣誉而努力的激情并进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信用较好的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与员工建立起互信机制,建立起个人与企业命运休戚相关的意识,从而自觉维护企业形象,使企业充满生机活力。没有信用为基础,企业文化建设就会流于形式,如无本之木。

(4) 信用是优化经济主体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经营过程,从投资到生产到销售,都与外界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工商、税务、物价等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职能部门,经营合作者、贸易伙伴等都与企业经营休戚相关。企业只有讲求信用,对消费者童叟无欺,对经营合作者真诚以待,对贸易伙伴诚实守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行业规则,才能创造一个与企业发展相和谐的外部环境。

然而在我国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存在严重的信用却失现象, 给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历程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尤其是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令人担忧,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二个百分点,表现为普遍存在的信用缺失,造成我国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的严重阻碍、扩大了市场风险并影响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

二、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形式

1. 融资信用

我国企业主要以债务融资作为主要的融资手段,其中大部分融资是依赖于银行贷款获得,然而依赖于银行却又失信于银行却成为了普遍现象。企业普遍偿还贷款的能力偏弱,普遍靠短贷长用、贷新还旧的方式来维持运行。更有一些企业根本无意偿还贷款,并涉嫌欺诈银行贷款并被告上法庭。

再者,一些企业借改制的机会逃废银行贷款,通过破产、分离、兼并、承包、租赁、重组、拍卖出售等方式悬空逃废银行债务,造成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2. 企业之间的信用缺失

企业之间的信用缺失表现在相互拖欠货款、合同欺诈、违约行为、商标和专利技术侵权。

(1) 相互拖欠货款。大多数企业深受相互拖欠的困扰,甚至名牌大企业也存在拖欠小企业的现象,企业间的拖欠逐年攀升,居高不下,拖欠相互交织,债务链条越来越长,拖欠户多面广,中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8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严重困扰着许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破坏了企业交易信用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2) 合同欺诈、违约。合同欺诈和违约案件在我国企业之间发生的频率很高。我国每年因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亿元。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资料,2005年全国工商机关查处欺诈等违法合同案达2.66万件,涉及金额达28.88亿元,全国共查处合同欺诈案件5842起,罚没款1.1亿元,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29件。

(3) 商标和专利技术侵权。2007年上半年查处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数继续增长,商标侵权假冒案件15959件,比上年同期增加466件,增长幅度为3.01%。

3.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缺失

主要表现在制假售假、质量欺骗等,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资料的资料,2007年上半年,查处经营者对商品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等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作虚假宣传的案件3876件;不正当有奖销售案件358件。2007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案件36.33万件,比上年同期增加4599件。

4. 企业与政府机关之间的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拖欠税款、财务信用作假

四、成因分析

1.

信用文化与历史的影响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商品经济在我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造成中国经济的长期落后和贫困, 并且在如此长期的封建专制时期里, 国家分分合合, 战乱频频, 人们没有任何的权利和保障可言。目前经济转轨期, 社会大体上缺乏保障制度, 这样的生存环境里, 人们内心状态是恐惧、焦虑、担忧, 因而严重地扭曲了人们的诚信意识。

长期的封建专制和儒家的传统道德伦理文化长期侵蚀,形成了中国人普遍浓厚的家族观念,并形成了以家族为特征的单位组织。在极端的家族主义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强调自己是某个家庭的成员, 强调和某个家庭的血缘关系, 并以此来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这种意识和观念导致我国的整体的信用特征是局限的、收敛的。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资源完全由政府配置, 所有经济活动都按照政府的指令计划来进行,信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相互间没有建立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导致全社会信用关系的基础十分脆弱。文化的和历史的因素导致我国的信用基础十分薄弱。

2. 产权制度

我国目前现状是国家产权占据主要地位,国有产权界定国家为产权主体,然而在事实上国家无法作为财产权利的人格代表,形成产权主体缺位。这样一种产权主体缺位的事实导致我国企业整体上缺乏信用规范,或者是虽然有一定的信用规范,却毫无效力。

在产权主体行使的层面上,代理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对称,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企业盲目扩大资金需求,忽略了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缺乏投融资承担风险的责任和意识,没有信用约束力。再者,产权责任没有落到实处,使得企业获得资金强烈依靠银行,而对银行而言,其内部机制也极不健全,内部贷款责任不明,控制制度无力,管理不规范,风险管理落不到实处等问题大量出现,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这样政府不得不运用其国有信用为银行担保,使信用缺失的事实在整个社会和各个层次扩张开来。

3. 信用管理体系的缺陷和不完善

在立法方面,虽然出台相关的信用保护法律,如《公司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等,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以诚实守信作为法律原则,对诈编等犯罪行为也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立法没有相关信用法律责任明确界定,并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

信用领域的监管环节薄弱,对从企事业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和资信评估等,缺乏监管, 造成虚假信息盛行。

执法环节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已成为司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严重打击了诚实守信者的信心,助长了失信者的气焰。

信用管理的另外途径是以市场化为特征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然而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在我国规模小,经营分散,竞争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发挥对信用行为的奖惩作用。缺少公正、独立的信用调查、征信、资信评估等方式,因而并没有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对称程度,使社会整体仍大致处于信用信息非对称状态。

五、治理途径

1. 诚信与道德教育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体传播手段,对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进行系统的,规范的,长期的信用教育,使信用规则和管理以及信用相关法律法规在全社会深入扎根。在教育领域,使信用教育纳入教育各个层级的课程体系,将其纳入正规、常规化的教学内容中,从小学、中学就开始、一直延续到大学,并进而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采取多种形式长期持久地进行全面教育,使人们在市场上都能守法守纪、待人以诚、待物以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加强信用道德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气,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2. 产权制度改革

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明确产权主体,使企业有真正的所有者,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走股份制改造道路,并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明确产权主体的责任,形成高效和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和科学的产权交易定价机制,并使产权的交易程序规范化和法律化,使产权之间的交易机制科学化合理化。再者,政府要加大力度形成稳定的政策环境,保护企业的产权制度。

3.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对企业外部的信用环境,应借鉴国外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经验,我国应大力推进和规范发展包括资信公司、担保公司、资信评级机构、资质认准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信用中介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业,建立健全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加强政府对各类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监管,保证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独立、公正、客观、平等地以第三者身份为社会各界提供信用产品或服务。

对内, 企业应建立并完善自身的信用治理, 培育企业自身的信用经营理念, 使企业内部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的危害性;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 使之尽量精简高效,断绝信用风险的内部扩散;建立有效的内部信用组织机构,完善其信用风险的分析与计量功能;最后, 完善奖惩规则、激励约束机制, 吧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4. 法制的建设

(1) 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应建立和完善关于企业征信的法律制度,对信用数据的公开,合法、正当的收集与使用,信用等级的评定等都应通过立法的形式作出明确的界定,使人们在建立、培养和使用信用的社会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可考虑修订若干特别法规,如关于债权管理、关于逃废债务处罚等。 (3) 为了保证信用规则对交易者的有力约束,应加强对规则执行的监督,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执法部门的职能作用。最后,加大司法力度,落实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提高执法效率;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信用评估部和北京国商资信评估公司的调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资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管理总局网站资料

[4]张花张禄秋:企业信用缺失的文化探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与治理 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

监督机制;

会计法规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roblem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China is increasingly exposed.The distor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has seriously affected our country's normal economic order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hazard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and discusse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and harm,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perfecting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supervisio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accounting system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strengthen law enforcement, to ensure control of real and effective information to improve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unit leadership and accounting personnel.Key words: accounting information;supervision mechanism;accounting regulations 引言 会计信息是人们利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记录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的信息。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信息,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但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频繁发生并日趋严重,远离“郑百文”、“银广夏”、“蓝田”事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虚假的会计信息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影响严重误导了信息使用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整个经济秩序的工作,导致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败,经济建设过程中,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规范会计行为,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种表现 1.1核算失真 会计信息不真实,特别是作为会计信息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不真实。具体表现为:一是改变会计凭证,以增减手段达到隐瞒事实的目的;

二是伪造会计凭证,即没有经济业务内容,依靠虚假发票出帐,造成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不真实。特别是一些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虚报账目,重新设置账目。虚拟会计科目、财务报告不良科目、银行报告不良科目、税务报告亏损科目、虚拟会计报表。

1.2成本失真  单位的资本和支出,必须按照权责体系的原则确定和核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企业利用资本支出作为利益调节的手段。一些单位为了达到少缴税的目的,人为地增加资本支出,超过提及更广泛使用,不准列入列入当期资本支出,如固定资产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采购和建设,调整目前的收入,从而减少所得税的目标。一些单位为了粉饰业绩或利益需求,降低资本应当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减少了当期成本,不提或少计提折旧,甚至造成了目前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虚假费用的形成。

1.3收支失真 单位的收支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定和核算。但有的单位为了少缴税款、隐瞒利润、人为调整利息的会计时间,将当期销售收入的一部分贷记不入账;

有的单位为了完成盈利目的,人为增加利润,故意伪造虚构经济业务,涂改利润,形成虚假收入目标。支出不真实的是单位为了部门利益,不顾国家法律,隐瞒收入,多支出,虚报支出转入应付账款。

1.4账目失真 有的单位因管理不善,长期进行财产清查或资产清算资产清查;

有的故意将两个账户中的一部分或者部分资产不入账,隐瞒单位实际财务状况,以达到谋取个人利益的目的,形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或者被吞并;

帐户不一致。帐户实际上不是,但实际上没有帐户或。

1.5成果失真 主要是指一些企业以不正当的方式,虚构欺诈、隐匿收入,秘密设立“小金库”,任意调整和转移利润,偷税漏税,以获取巨额利润;

亏损企业乱挤资金,将隐性亏损与收缴挂钩,造成虚盈亏损。

会计信息失真将给政府和单位带来巨大损失,给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危机。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危害:

第一,政府财产流失、政府经济政策制定的损害和破坏以及洪元调控手段的实施。这将导致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收支计划的方向性损害。政府和地方财政收支计划是以政府上一的收支为依据,结合新一年计划新增收支的内容,使虚假的会计信息对政府造成极大的危害。

第二,发布错误消息,误导金融行为。从小的角度看,有关单位不能对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的判断,使本单位在管理上陷入被动。从长远来看,会计 信息不真实可能导致错误的社会金融政策,给社会各界带来巨大的社会金融问题。

第三,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第四形成腐败,诱发金融犯罪,扰乱金融秩序,严重阻碍财政发展和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五,会计信息失真削弱了政府财政纪律的权威性。会计信息不真实,实际上在执行政府财经法纪方面大大减少,或者在实践中减少执行财经法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六是会计信息不真实严重危及金融国际化,影响单位国际化,影响国际资本在华流动。

2.会计信息失真的不利影响 2.1导致企业应诉失败 面对国内越来越多的过剩市场,中国企业的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目前,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措施中国面临着国际化的中国企业的严峻形势。我们之所以不能回答或丢失,是因为我们的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和概念有很大的不同,无法提供符合反倾销要求的可靠的成本和利润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反倾销法的规定,反倾销的国家在中国通常选择的成本和收益数据的“替代国”有利于他们。对中国的反倾销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已经缩小了,有些国家已经被迫退出市场。

2.2导致无形资产贬值 会计信息的失真导致企业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越需要诚实守信。上市公司在虚假会计暴露中,不仅股价暴跌,而且信用损失、形象受损、业务直线下降,甚至企业破产。许多发展得更好的公司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2.3导致制度结构失效 第一,会计信息失真会使产权机制失灵,委托代理关系终止。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称。产权要求会计清楚地反映和揭示产权主体的权益。如果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产权机制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产权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为节约交易成本提供内生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产权外部性内部化。这种激励机制的产生和运行离不开企业活动的信息交换或信息传递机制。

第二,会计信息失真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在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条件下,业主可以有效地激励经营者。为了充分、全面地表达人力资本、努力和成果,经营者需要依靠会计提供的真实信息。会计信息失真使激励和监督机制失效,导致代理投机、欺诈和懒惰,增加代理成本和风险。公司治理的成败取决于会计能否为所有者和经营者提供对称、真实的信息。

第三,会计隐性利益扭曲导致企业财务制度的基本功能(会计和信息)丧失。

2.4打破企业利益均衡 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信息所有者对另一方利益的兴趣,这在理论上称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企业是由投资者、经营者、雇员、债权人、顾客、供应商、代理人和分销商以及政府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建立的契约,以实现各自的利益。信息充分能使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的多次合作达到决策和整体上的最优。

3.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3.1会计制度不完善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现代单位制,相应的金融改革也要求赋予单位更大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期权。例如,在金融计量方法中,金融系统提供了大量的财务计算方法。虽然金融系统提供了在不同时期同一单位保持一致的计算方法,但在不同类型和财务处理单元尺寸相同的金融交易可以不一致,即可以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房地产折旧计算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快速折旧法等。同时,在相同的客观情况下,对同一财务项目也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快速折旧法、中年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但这两种方法都没有规定适用范围。总之,业主可以自行选择有利的财务处理方法,这必然会导致同类单位同期财务信息不可比和计算方法不一致,导致会计信息“合法”不真实。

3.2监管机制不完善   从内部来看: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单位负责人与财务人员之间缺乏严格的制衡,造成内部管理混乱,财务决策和财务收支失控,为部分财务人员做假账提供了条件。从外部监督的角度看 :现代国家有许多金融监督部门,包括财政、审计、税务、中央银行等部门,但执法主体不明确,力度不够严格,处罚力度不大;

此外,社会注册会计师对本单位的法律审计业务通过普遍现象,不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出具虚假的审查报告,无视职业道德标准,助长了财务信息不真实。

3.3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财务人员是财务活动的主体,财务人员是财务人员对财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的财务信息。目前,财政人员非专业化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许多未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在岗位上任职。由于其业务不熟、经验不足,有可能误判在复杂问题面前,使一个有意义的或无意的方式不真实的会计。或因职业道德的缺失,只考虑眼前利益,协助本单位领导,只要领导签字的单据,是能被释放,作为法律的领导人为“助手”,导致财务信息不真实。有的单位领导为了谋取私利或以小集团为由,经常指使财务人员违反财务制度,粉饰、更正财务数据,进行虚假会计核算,导致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不真实,或被公务数字、数字公务拼写,用来表示“政绩”。

3.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一些单位不重视财务的基础,财务基础工作不规范,如金融分工不合理,财务人员责任不明确,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债务没有清理。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监督机制的缺乏,会造成账实不符、财务信息不真实等问题。

3.5会计行业执法松懈 在金融工作中,仍然存在执法不力和执法不力的情况,法律不是这样。如每年的财政、税务、物价部门的检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一些执法人员执法的方式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发现违法违纪的问题,所以,为了个人利益,许多单位,通过以上操作手法,鼓励欺诈。由于违法,会计法律法规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4.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策略 随着国家金融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入世后与世界的全面融合,对金融信息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管理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持之以恒的坚持。在我看来,解决当前财务信息失真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健全监管机制,加强监管力度 按照”行业管理、政府法律法规”的框架,不断完善”内部约束、行业监管、社会监管”的监管体系,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管理的良好局面。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监管是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方法。现阶段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管体系机制还不够健全与完善,我国的事业单位应逐步完善健全监督、监管机制,加强监管力度,才能确保事业单位能够健康、稳定的高速发展。

4.1.1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管理体系 在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政治能力强、工作能力强的财务人员进行分配,赋予其一定的职责,使其权责结合,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对独立地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单位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和财务人员之间的关系,避免滥用职权。

开展金融税收法律制度业务知识培训,提高金融单位业务技能意识。按照《会计法》《税法》的规定,对企业财务人员给予财政税收权利义务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单位会计制度、标准、规定、税收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和继续教育,评价单位财务人员的会计和税收知识,建立财务单位档案缺乏能力,对无证单位的财务人员要求进行变更,提高单位财务业务水平,加强对财务工作的控制。对本单位的基本财务工作进行规范评价。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财务工作的载波跟踪,规范财务工作的延续是有效措施,整顿金融秩序,前几年的金融机构的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标准,特别是非国有企业,有助于规范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金融系统内部监督体系,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应继续推广。

4.1.2强化政府外部的监督 努力加强财政部门,协调审计、税务、银行、证券监管、监管等功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全面监督,充分发挥监察能力,加强检查,依法对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和审计,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要加强监督检查,落实新《会计法》,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1.3健全内、外控制制度,加大监督力度 建立健全内外部控制制度是控制财务信息失真的保证。各级政府部门要组织力量,帮助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合理的会计程序,充分发挥制度约束机制。我们应该加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全面实施,整顿注册会计师执业,加强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基本的道德准则,充分发挥会计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的专业社会公正和监督作用。

同时,一定规模以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才能生效,逐步使所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都需要经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供条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根据第十八次报告提出“加强对政府口径预算科目的审查和监督,对党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核查、考核、监督,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质量,4.1.4加强税收监管力度 加强税收管理,财务和税务的协调,有效地解决了以往管理松懈的问题监测,特别是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和工程建设必须纳税,严厉打击发票违法行为,发现一起严肃处理,警告对他人实施税务发票的作用,增加股票的数量,通过媒体、报纸和公众,杜绝食品服务业税收流失。税务、财政要做好每年一次的所得税和所得税调查工作,特别是对同一规模的同一资源、煤矿、化工、矿山和生产效率较低、亏损的非国有企业进行明细成本核查,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准则失真,增加税收收入。

4.2改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和考核机制不健全,不合理是诱发会计信息舞弊的重要原因。理顺各方关系,减少利益冲突,有利于完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造假者的主要动机是获取经济和其他利益只有完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才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一是建立利益分配均衡机制,理顺国家、地方、企业及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兼顾各方利益。二是改进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对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考评,不要仅以数字论英雄,而要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

4.2.1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从宏观上看,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有赖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有赖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分离自身经营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这也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问题所在。

4.2.2推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国家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由其建立的一种会计管理制度。该制度的实施,使会计独立于监事,发挥了“第三方”的监督职能。目前,要使会计委派制的顺利实施,还应改革配套制度,如委派会计的任免制度,委派会计考核轮换制度,委派会计的工资、福利、奖惩制度,委派会计制度保障等。当前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是任命制,改革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是由业主对企业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摆脱在利益和职业对附件的企业,排除威胁后。这不仅消除了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保障来遏制欺诈、反腐败;

会计人员能真正履行监督职能,保证国家利益不受侵犯,确保所有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支出企业置于法律的约束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3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为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加强会计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会计法为核心,相互配套的法律和法制化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和完善会计制度。强有力的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威慑惩罚的作用,形成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法律约束,以及依法办事的会计工作,依法严格执法,违规者应追究责任。发现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应当依法严肃处理。欺诈的成本远远大于欺诈的成本。我们应该加大对会计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认真研究他们的经济和法律责任,让造假者无法隐藏。

4.4健全网络信息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位的经营必然进入数据时代。但是,由于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单位应加强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风险防范与控制。首先,完善内部网络体系,建立覆盖机组运行各个环节的信息平台通过对各类票据和信息的比较,确保单位数据真实、有效、完整。应核实输入的财务信息,并从信息来源中包含虚假财务信息。第二,由于信息是授权给各部门的,但由于部门间利益倒置的原则,部门可以私下编造会计信息。因此,单位应在信息共享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功率,加强对信息生成、存储、传输、应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控制。第三,加强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技能教育。

员工在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中起着主导作用。在财务人员中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相互监督机制,防止财务信息操作者因操作不当而受到他人的影响或篡改财务信息。

4.5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要提高会计管理的效率,就必须建立财务管理中的政策导向型人才。加强高素质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提高事业单位人才素质的关键。在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中,要及时选拔和提高优秀人才,不断培养出善于工作、负责任、善于技术的人才,使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会计核算的方法和原则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事业单位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高强度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机构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促进财务管理的发展,使管理人员高效地完成财务工作,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4.5.1大力培训会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现在,国家金融专业水平普遍较低,财务伦理处于放纵状态,为彻底解决财务信息严重失实的问题,更需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强财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只有财务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备了可靠的思想道德保障和业务技术基础,才能解决财务信息不真实问题。

财务信息不真实的主要原因,大多与企业管理舞弊有关,单位领导是虚假财务行为的第一责任人。为此,要组织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认真学习财经法规,端正思想,明确责任,树立信誉第一、信誉第一的思想,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证财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加强财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抓好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培养金融人才依法履行职责的意识,一个诚实守信的建立,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的财务团队;

同时,要建立完善、高效的内部监督制度和核查制度,严格执行财政收入 支出审查制度。规范财务基础工作,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也是防范财务信息失真、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证。

4.5.2建立诚信工程,强化诚信教育  对于金融诈骗的方式,不仅要加大处罚力度,还要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当事人的态度。为此,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诚信工程:一是要重点建设诚信政府,要提高政府的信用程度,把诚信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绩效的指标。各级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责,减少地方保护,提高政府公信力。二要建立健全诚信档案,为了便于公民随时查询,可以对违反诚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备案从。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记录企业和个人违规违纪案件,方便公民随时查询,从而提高单位和个人的信用意识。三是加强信用教育。真正做到“诚信为本,诚信第一,其次是财务制度,不做假账”,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四是建设诚信社会。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独立经营、公平竞争、有效监管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金融体制、财政体制等方面的不完善是造成信用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应尽快采取措施,加快立法保障的步伐。

结语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由于多种原因不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给决策者带来不利影响,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有关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现象。由于不同的原因,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不诚实和会计信息欺诈两种。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由于会计政策不完善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这相对容易解决;

而虚假会计信息是财务人员故意扭曲会计信息的行为,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总体说来,金融监管信息是不真实的,要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必须从财务基础工作入手,对财务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当代单元系统相结合,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执法,在法制轨道机组正常运行;

同时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健全财务职业道德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加强财务人员的管理和继续教育,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素质,使财务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以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更好地发挥财务信息的作用。

**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成绩表 专业 会计 地市 邯郸市 姓名 性别 男 年龄 23 准考证号 身份证号 工作单位 论文题目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治理 本人签名:

上一篇:马晓平 新课改中如何打造轻负高效的优质课堂下一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