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上访的成因及对策(精选7篇)
探讨上访的成因及对策 篇1
探讨上访的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上访问题有增无减,上访者有进省的,进京的。上访者中各色人物都有,各种问题都有。上访问题是各级领导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最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和领导者的声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单位的经济发展。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以保持相对稳定,经过调研,笔者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同大家商榷。
一、上访的成因。
上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访者的心态也是复杂多变的。上访者的心态导致了上访结果的发生,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干部行政违法,损害了群众利益,导致了上访事件的发生。
在现实的工作中,个别干部主观主义色彩太浓厚,办事凭想当然,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问群众愿意不愿意,行政命令似的,叫群众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不按客观规律,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主观臆断的下结论,作指示,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还有的干部在工作中,不按行政法规办事,自己说了算,一手遮天,把群众的得失抛在脑后,这样的结果,没有不上访的。
2、法律裁判不公,导致了上访。
现在涉法上访的案件不少,当事人主要的反映是裁判不公。
一是办案人员在认定事实上有出入,证据采信不合理;二是在办案程序不公,有的办案人员违反程序办案;三是适用法律不正确。因而导致了裁判结果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的差异,由此引起上访。
3、案件执行不力,导致上访。
殊不知,现在案件执行特别难,不少上访者是因案件判决了,得不到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引起的上访。一是当事人诉讼前或诉讼中没有财产保全措施,官司胜诉后,被执行人没有执行能力,拿不回钱来;二是虽有财产保全,由于办案人员疏忽,造成财产被转移、灭失等,而无法执行;三是由于地方保护的干扰或个别被执行人的地方势力的影响,办案人员不敢采取强制措施,使当事人的案件得不到有效执行,因而引起上访。
4、违法办案引起的上访。
在现实,真正违法办案的几乎没有,但也不能排除,极个别办案人员,由于思想不正,职业道德意识差,受腐朽思想的影响,办人情案,关系案,直接损害了一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导致的上访。
5、土地发包中的合同违约,引起上访。
土地发包和承包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土地承包纠纷引发的案件逐年上升,上访的时有发生,典型的是过去的开发性家庭农场主。由于当时的土地开发、经营、利费税上缴等,都是有国家、垦区、农场的政策扶持,大部分农场主或土地承包者靠优惠政策挣了钱。后来政策发生变化,合同应及时调整或变更。但由于这方面的工作做的不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造成土地承包中的合同违约,引起上访。
6、房屋拆迁、补偿资金不到位引发上访。
近年来,各地都在搞开发热,修路、建楼、搞小城镇建设,形象工程建设、涉及到很多动迁户,有时往往是农场或主管单位一纸文件,就要求群众拆迁,群众很不满意。主要是资金不到位,一是补偿的资金太少,同开发商售楼的价格差距太大;二是补偿金不能一步到位;三是不能合理安排拆迁户拆迁后的去处,有的拆迁户,原是门市房,拆迁后断了生活来源,引发上访发生。
7、一些基层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引发上访。
现实社会纷繁复杂,各种矛盾和焦点不断涌现,在老问题没有解决时,新问题又来了。农场接触群众最直接,矛盾也最多,如老干部问题,老职工问题,工资问题,职工应付款问题,医疗保险、社会保险,教育收费,职工下岗等等,这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解决,最能引起集团或群体上访。
总之上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访者有自已的缘由,有自已的目的,不访是相对的,上访是绝对的。
二、解决的办法及对策。
1、多教育干部和执法者,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应经常组织行政干部和执法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懂得依法行政和按法律程序办案,在处理群众问题时,不违法,同时还应加强对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公正办案,为民服务的意识,使之减少或避免引起上访事件的发生。
2、做好上访人员的思想工作,保持稳定,让上访人员息访。
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者,凡涉及到上访人员来访,都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认真听取他们的诉说,做好记录,能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解决不了的给一个答复的期限。千万不要推诿,不要烦,更不能说,你这事我管不了,你愿去哪儿访就去哪儿访吧!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一定要做好上访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让他们就地息诉或息访。
3、实行属地管辖、专人包案。
所谓属地管辖是指,上访人员的户籍在哪个单位或上访人员是哪个场的就由哪个场负责,由最初的办案人员或最初的办事人员把上访人员包管下来,专门负责解决上访人员的问题。必须责任到人,限期解决问题,严格控制上访人员越级上访。
4、对上访者既要做工作,又不要大开方便的绿灯,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既不鼓动,又不强行阻止,多作劝导工作。
现在上访人员都摸透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心理,怕访,怕上级领导施加的压力,于是这些上访者专门找总局党委开扩大会议期间,省和中央开“两会”期间去上访,给下面造成压力。一些上访者公开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吃”。我们的各级领导不要怕访,不要回避矛盾,要面对现实问题,主要做好上访者的思想疏导和劝导工作,一定要防止个别人鼓动上访者或者为上访者大开方便之门。殊不知,有的上访者是有理的,而有的是无理缠访的,要分清情况,不要单方面听上访者一面之词,多做调研,不要枉下结论,也不要强行阻止上访者,要以理服人。
5、对上访者的问题,该解决的按法律法规一定解决,达到他们的要求,不该解决的,超出原则范围的也不要拿钱买平安。
现在中国的法律已经很健全了,上访者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得到解决,没必要去上访。造成目前这种局面,上访者往往有3种心理,一是怕走法律程序花诉讼费;二是怕事情得不到解决;三是他们的事情如按法律程序办,没有合法有效的证据,即使有证据,诉讼时效已过,未必能打赢官司,因此只好走上访,在上面“五马长枪”的一闹,上面重视了,给基层造成了压力,本身有的问题不该解决的,为了稳定,也解决了。殊不知,有的上访者的问题,都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年限长,事情复杂,代有连带性,该解决的不要拖延,按规定办;不该解决的,也不要花大钱搞稳定。如果你今天给他解决了100元,他明天会要你1000元,暂时的平安,可能造成长久的后患。花钱买稳定,会起到鼓动怂恿上访的结果。
6、以开证会的方式,解决上访问题,办法最有效。对上访者的问题,一定要疏理好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由有关部门牵头召开听证会,让各界代表,权威人士参加,让上访者及上访者信得过的人一同参加,把上访者的问题摆出来,由大家来明辩是非,解决问题,可当场在听证会上达成各种协议,签字划押,使问题得到解决。
7、对那些不按信访条例办事的无理上访者,按法律法规办。
上访使有的人尝到了甜头,他成了上访专业户,但这是个别的。大部分的上访户是有怨屈的,他们有的问题不通过上访是得不到解决的。只是这其中有的属于无理搅三分的,沾边就赖的情况。经作工作不听劝阻的,继续缠访闹事的,严重影响社会公共秩序的,要 5
按治安处罚条例办,实行拘留或收容,刹一刹组织上访、串访、无理上访者的歪风,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上访问题是个严肃问题,也是事关全局的问题,在当前稳定压倒一切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千万不要忽视这个问题,一定要下决心办实事,解决好上访问题,使垦区的各行业在健康有序和谐的环境中发展。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探讨上访的成因及对策 篇2
近年来, 山西省忻州市因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引发的上访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分析原因有以下几条:
1.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工作不完善
二轮延包后, 由于新增人口、消亡户、农转非、承包地被征用或损毁等各种因素, 造成经营权证书、合同与实际承包面积的不符。再加上二轮延包时个别村干部软弱或村委班子瘫痪等原因, 个别村没有按时、按程序完成或完善土地二轮延包工作。
2.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制度不健全
(1) 流转机制不完善由于没有形成土地流转和租赁市场, 加之中介组织匮乏, 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出让方找不到受让方, 只好请人代耕或无偿转包甚至撂荒。而欲扩大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土地流转出让方。由于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 农村土地流转没有可操作的价格标准, 压低租金, 阻碍了土地合理流转, 损害了农户利益。
(2) 流转行为不规范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流转只是口头约定。即使签有书面合同, 但内容简单, 条款不规范, 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承租地地面附着物处置和赔偿措施等缺乏明确具体的约定, 起不到合同的作用。
(3) 农村土地流转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乡镇没有专人负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放任自流, 流转行为无人监管、流转纠纷无人受理, 留下诸多弊端和隐患, 形成了农村的不稳定因素。
3.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忽视土地承包手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政策法规、条例的相继颁布, 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但因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法律意识淡薄, 不善于用这些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不及时去办理相关的土地经营权证书和相关的土地流转手续, 一旦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 只能是通过调解或者是暴力手段解决, 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4. 基层干部重视力度不够
二轮延包时, 部分发包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简化程序, 草草了事, 出现了时间、地点、四至、权利、义务等记载模糊及不规范等问题。有的村机动地面积过大, 为了规避不超5%的规定, 把村集体的机动地集中上了个别村民的经营权证书, 如忻府区的西街村、定襄县的贾庄村等。
5. 职能部门势单力薄, 监督不到位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以来, 作为职能部门虽然开展了大量的检查、调查、宣传等活动, 但要做到村村户户督查到位, 仅靠职能部门完成, 在精力、时间、人员上明显不够。根据对神池县5个村的典型调查, 5个村都存在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问题, 都有上访户。对上访户进行归纳分析有以下四类。
(1) 有部分返乡农民工返乡后无地可种确实有一些想种地的返乡农民工, 返乡后无地可种, 又没有其他生活门路, 引发上访。这些农户只占上访农户的5%。
(2) 一边在外打工, 一边上访要地因近年来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 特别是种粮直补政策的落实, 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也调动了农民工回家要地的积极性, 这些农民工仍在外打工, 闲时上访要地, 抱着要回地就是不种也能收一点租金, 而且还能得到国家的种粮补贴的心态, 所以要地积极性很高, 这些农户约占上访户的45%。
(3) 因二轮延包工作的疏漏和土地流转的不规范导致征地补偿费的分配引发的上访因征地补偿费的分配引发的上访户约占总上访户48%, 而且是群体上访, 在调查的5个村中, 因征地补偿引发上访的村就有2个, 上访人数多, 反响强烈。
(4) 长期上访户这些户约占总上访户的2%, 这些户开始上访时也确实有一定的理由, 后经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已给予解决和处理, 但这些上访户仍继续上访。加之个别基层政府的领导面对上访人, 不是认真调查处理, 而是想拿钱息访, 结果助长了个别上访人过一段时间 (或领导有变动) 又继续上访。
二、解决因承包地引发上访的对策建议
1. 全面清查土地承包现状, 完善土地承包工作
土地二轮延包以来, 农村户已形成不少由有关法律规定应收回承包地的消亡户。不少地方因国家建设占地, 征用了不少农户的承包地, 而农户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未得到及时变更。有的村机动地面积比重大, 超过有关法律规定等等。因此, 全面清查土地承包现状, 完善土地承包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 妥善解决农户无承包地的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山西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的规定, 利用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通过依法开垦等方式增加的、依法收回应收回的承包地 (包括:一是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二是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的;三是全家迁入市区县非农户的) 等用于调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给新增人口 (不包括承包期内依法自愿交回的) , 且必须依法按原则和程序进行。但由于这类土地很少, 而无地的和新增人口多, 只能解决极少部分人的无承包地问题。通过土地流转, 解决部分农户无承包地的问题。这是解决想种地而无地或少地农户的最现实的办法。林权制度改革时, 优先考虑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对暂时无力、无法解决承包地的, 建议政府有关民生保障部门给予没有承包地农户农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劳动保障部门优先解决没有承包地农户且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再就业, 村办企业优先择用本村无承包地农民。
3. 坚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等原则, 规范土地流转
要建立规范流转机制。首先, 各县、乡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搭建土地流转平台。积极负责地对当地的土地评等定级, 收集发布土地流转的市场信息, 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标准;其次, 要规范土地流转手续, 在确定土地流转关系后, 应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注明土地的四至、面积, 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信息;第三, 要上报管理部门备案。
4. 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在当地人民政府指导下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 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这是公正、及时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
5. 搞好宣传, 准确把握政策界限
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 各调查村对土地承包方面的政策把握不准, 宣传不到位也是形成矛盾的一个焦点。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全面宣传, 进一步统一认识, 领会政策, 及时澄清和纠正与政策精神不相符合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认识, 让农民懂法守法, 因势利导, 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6. 加强职能部门及人员建设
队伍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要想长期健康有序的发展, 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农经队伍。
(1) 要重视培训、提高农经干部的业务素质要加大培训力度, 定期培训、定期考核, 帮助农经干部不断更新知识, 掌握政策, 提高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
浅谈农民工上访讨薪的成因及对策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后奥运时期建设全面展开,建筑工地和农民工大量增加,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一、农民工上访讨薪情况
(一)农民工上访情况。
(二)拖欠工资情况分类.38批上访农民工中,主要以劳务公司或包工头无钱支付农民工工资为主,其次存在拖欠双方对拖欠工资数额有争议、承包方或包工头无故失踪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讨要医药费和工资以及恶意讨薪等几类情况。
(三)农民工签订劳务合同(劳务协议)情况。根据接待来访农农民工时的了解,上访讨薪的农民工大部分没有与劳务公司或包工头签订劳务合同(协议),均为双方达成口头协议后即进场施工。
上述统计数字表明,在由开发单位→总包→劳务分包→施工队→班组→农民工等组成的关系链中,大多数问题是发生在劳务分包以下的环节上,所以,劳务分包以下的环节应该是有关职能部门监管的重点。
二、农民工上访讨薪的主要特点
发生的农民工集体上访讨薪存在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一)突发性强。建筑工地农民工集体上访讨薪,往往没 有任何征兆,不分白天黑夜和节假日,随时都可能一哄而起,一聚而上。
(二)情绪激烈。农民工集体上访讨要工资,几乎都是在与包工头或劳务公司几经交涉未果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情绪往往都比较激烈,不听劝阻,动辄围堵政府大门、冲击机关,堵路、拉横幅打标语,甚至有阻挠施工、损坏工地设施、打架斗殴、上塔吊要挟等过激行为发生,严重干扰了社会治安和政府机关及各职能部门的正常工作秩序。
(三)阶段性明显。从我区近几年农民工上访统计数字看,农民工集体上访讨要工资情况呈“哑铃型”,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春节之前,农民工干了一年的活,急于拿到工资回家过年;二是麦收、秋收季节,农民工家中因缺少劳动力,需要结清工资回家劳作。
(四)非法务工用工多。集体上访讨要工资的农民工几乎百分之百没有和劳务公司或承包商签订劳动合同,缺乏维权意识,只知道要不到工资的时候上访找政府。
三、农民工上访讨薪的成因
目前拖欠农民工工资却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建筑领域涉薪纠纷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建筑工程发包无序,建筑市场各主体行为不规范,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督制约不到位以及劳动者在务工工程中的法律意识薄弱。
(一)建筑工程发包无序现象存在 从目前建筑领域的情况看,工程发包无序,大多存在层层转包现象。建筑公司主要是承接项目,公司本身没有施工实体,接到项目后随即转包出去,一个工程往往要经过几层转包,出现总包方、劳务公司、大包工头、中包工头、小包工头、班组长等多个层次环节,班组长再弄来一帮老乡或亲朋干活,造成一流队伍中标,二流队伍进场,三流队伍包工,四流队伍施工的现象。同时,企业资质的挂靠现象较多,使非法承包工程合法化的现象大量存在。再者,根据目前的政策法规,政府职能部门对包工头没有制约办法,对包工头的管理处于失控状态。由于层层转包、层层剥利,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拖欠农民工工资成为必然选择。
(二)各方主体利益关系复杂、行为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发商与总包方之间的矛盾。作为开发商,他需要把建筑工程发包给总包方,由总包方组织安排施工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以资金周转不开为托辞,或因质量问题与总包方发生争议,迟付或少付给总包方工程款,使合同约定内容不能如期兑现,甚至形成总包方因开发商不兑现工程款而拖延工期,开发商因总包方拖延工期、工程质量等问题继续拖欠工程款的恶性循环。随着问题越拖越大,矛盾越拖越激化,最终出现农民工直接上访或劳务公司带领农民工上方讨要工钱。二是总包方与劳务方之间的矛盾。总包方作为开发商和劳务方的中介,起着与开发商兑付工程款和与劳务方结算劳务费的承上启下作用。如果是多层转包,这个关系链就更为复杂,也就更容易出现问题。即可能发生由于开发商的原因,总包方不能按期拿到或少拿到工程款的问题,又可能发生因为虚报施工人数、虚报劳动量等原因,劳务方与总包方无休止扯皮、不能如期结算劳务费等问题。
三是劳务方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劳务方与总包方结算劳务费后,再以工资形式与农民工进行结算。由于劳务方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利少或无利,无法全额支付农民工工资。而农民工一旦拿不到钱,往往就会选择停工,到各处讨要工资,甚至发生过激行为。
(三)相关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督制约不到位 一是审核管理机制不完善。按规定,开发商、总包企业、劳务公司都需要在相关部门备案才能合法经营。但随着市场领域的不断拓展,各类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多,资格审查的工作量不断加大,各政府主管部门受人才、物力等方面的局限,难以实现审核工作的全覆盖。在建筑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具备资格的建筑企业、劳务企业或个人违法经营的现象,一旦工程亏本,便把负担转嫁给农民工,导致农农民工的血汗钱没有着落。
二是用工管理体制不健全。这也是造成农民工上访讨薪的最大原因。一些劳务公司无用人资格,不经过劳务市场招用农民工,而且不与农民工签订任务劳务合同,非法用工;部分农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加之受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影响,农民工不敢要求劳务方签订劳务合同。一旦双方出现工资结算争议,劳动主管部门也难以进行监察和仲裁处理。
三是财务管理不规范。一些开发商、建筑公司摊子铺得过大,管理十分混乱。合同签订不规范,违反财务制度及建设部门相关规定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有的总包企业不通过劳务方直接以现金形式将劳务费付给予工头个人,一旦工头携钱逃逸,后果不堪设想。近几年来,区内出现了多起工头携带农民工工资不知去向,数十名农民工找开发商、总包企业甚至到区政府集体上访讨要工资的事件。
四是系统内部疏于监管。有关职能部门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方式粗放,不能实现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有效监督。一些建设项目投资管理主体不清晰,权责划分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开发商将工程款付给总包方了事,总包方将劳务费付给劳务方了事,劳务方则将农民工工资付给工头了事,系统内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没有人承担必要的监管责任,这就给工头少发或不发农民工工资以可乘之机。
四、有效减少农民工集体上访的建议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由来已久,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将长久的治本之策与应急性的治标之策有机结合,多措并举,综合治理。
(一)着力提高建筑市场各主体的素质
对待开发商、总包方,一方面加大对行业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让其充分认识到违法违规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讲座、座谈会等方式向其灌输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使其逐渐形成遵守规则和互利共赢的观念意识。对待农农民工则应以教育为主,通过多种方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工地监管力度
一是信息要灵通。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党委、政府都有责任和义务及时掌握本辖区各类项目开工信息,上报有关部门。国土、规划、建委等相关部门对基层上报信息负责核准,并对全区建筑工地分门别类做好登记备案,出现违规项目及时查处。二是执法要严明。各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对开工工地是否具有土地使用证、是否符合规划、是否具有开工证等必备手续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拉网式大检查,对施工工地进行有效监督,对问题工地及时查处、严惩不贷,从源头上发现和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三是对本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开发建筑单位,相关单位应不再批准其开发新项目,从根本上控制危害群众切身利益事项的发生。
(三)规范劳务用工体制
只要有违规用工的现象存在,就会出现农民工讨薪上访问题,所以,严格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用工,依法履行法律规定的各 项义务,使这一环节不出问题,才能减少农民工讨薪问题的发生。针对目前建筑市场非法用工、非法务工多的混乱局面,建设“乱世用重典”,凡是无用人资格的劳务公司一经发现,立即取缔,决不姑息。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增加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否则一切好的政策、设想都将成为空谈。要正视农民工整体素质较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积极提示其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更主要的是要强制劳务公司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农民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得到落实,违者给予重处。为此,要重点加强这一环节的执法力量。
(四)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引导建筑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制度和管理,规范农民工工资发放,不管是按月发放也好,还是最终结算也好,都要保证工资能够发到农民工手里,从源头上避免工头截留现象的发生。就政府职能部门而言,可以考虑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由建委、劳动保障局联合负责,根据工程量,按照一定比例层层预先收取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否则不准其开工入场,使各层级都有责任感,如果谁出现问题,就动用谁的保证金。在工程完结时,如果开发商不兑现农民工工资,由劳动保障局按照保障金的相关规定予以兑现,这样就可以避免农民工干完活拿不到钱,而政府也无计可施的尴尬局面。
(五)加大对恶意讨薪行为的处臵力度 针对打着讨薪旗号组织人员集体上访,给政府施压,少干多要、重复讨要,甚至采取围堵政府机关、堵塞交通等过激行为的恶意讨薪,要加大处臵力度,决不姑息。
探讨上访的成因及对策 篇4
浅析涉法上访问题成因与防范机制的构建
涉法上访是指已经进入法律程序的案件或应当被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受理的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不服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作为与不作为,在申诉和控告未能如愿的情况下,转而向上级机关投诉,或者寻求法律程序之外的请愿活动。当前,涉法上访问题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上访总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已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稳定,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涉法上访问题形成的原因 涉法上访问题形成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政治素质较低,在个别案件处理过程中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有失公平、公正原则,造成案件当事人的怨愤,引发上访。 其次,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明知案件处理不当的情况下,怕揭短亮丑,影响单位形象,不能正确采取补救措施,严格依法追究,致使案件当事人在申诉无果的情况下上访。 第三,某些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不能依法办案,遇有疑难案、缠手案,怕字当头,不是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推给上级机关。个别案件到了上级机关又引不起高度重视,认为此类案件应由下级机关解决,处理不及时,造成当事人产生对立情绪,对司法机关不信任,引发上访。 第四,某些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缺乏大局意识、稳定意识,就案论案,不能将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很好地统一,在处理案件过程中不能耐心细致地做好涉案人员的思想工作,而是武断专横,以法压人,当事人口服心不服,敢怒不敢言,留下后遗症。 第五,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度在普通百姓中间偏低,而且满意率下降,一些涉法上访人员产生了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的扭曲心理,加之社会上经常出现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不良现象,于是当事人片面认为要想使自己的案件及时公正处理,只有找有关上级领导,让其向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进行干预,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在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处理案件未果的情况下,当事人频频找上级机关以求引起关注。 第六,办案质量不高或久拖不决,引起当事人不满意而上访申诉。个别案件在实体或程序处理上的确存在问题,导致当事人上访申诉。部分上访、申诉案件处理不及时、不到位,致使经年累月无法处理。部分上访申诉案件,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由于当事人不懂得申诉程序和要求,或由于接访人员敷衍塞责、审查不细,使申诉案件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久而久之,使案件陷入无法处理而当事人又不服判息诉的境地。 第七,处访机制不健全。一旦出现问题,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之间存在互相推诿,久拖不决现象。同时,解决社会矛盾与纠纷的机制存在真空,尤其在基层,矛盾调处环节缺失,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二)上访群众方面的原因 首先,案件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存在差异是造成当事人上访不休的重要原因。案件发生后,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进入行政执法程序和司法诉讼程序。时过境迁,由于种种原因,案件进入法律程序后,经调查查明的事实与案发当时的情况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甚至相差甚远。案件的真实情况只有双方当事人心知肚明,而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只能依据证据证明的法律事实作出裁判。一方当事人得不到期待的结果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裁判结果,而是极力地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处理。但当事人又无法提供确实充分的有效证据,也就不可能再现当时的客观情形,以致当事人对此上访不止。 其次,在新闻媒体和舆论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群众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熟悉得越来越多,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加以运用,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普遍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有了一定提高,遇事敢说、敢找、敢反映,为当前涉法上访打下了基础。但一些群众对法律法规理解得不够深透,导致不能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遇事不能冷静处置,有的甚至把司法机关的法定程序误解为不尽职责,拖案不办,故而上访。 第三,部分当事人诉讼心理扭曲,一旦认为自己受屈,就通过上访要求给予保护。其主要表现是,无端猜疑案件承办人与另一方当事人有密切关系,案件尚在处理过程中,就到处上访。对处理结果不服,在完全可以走正常的法律程序的情况下,却到处信访申诉。此类当事人认为,上、下级机关的`执法人员官官相护,走法律程序也不会有好结果,不如通过上访引起领导重视,给予关注,既省了一些费用,又解决了问题,唯信访为大、为上。 二、涉法上访问题防范机制构建 涉法上访问题,由来已久,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近期,有人评论中国遭遇信访洪峰。群众集体访、重复访和群众赴京访上升幅度大,人数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行为激烈,并且上访组织性增强,甚至有一些集体上访有幕后组织者策划者,有的出现不同地区乃至全国性的串联。不少上访群众专门选择重大政治活动及节日等敏感时期越级进京上访,给党委政府施压。在一些地方和行业引起连锁反应,严重影响首都北京和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上述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些长期沉积问题的暴露,也是我们依法治国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必须面对的。社会的和谐稳定,不能靠压制甚至试图消灭上访来实现,这其中有的涉及司法的公正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诉讼成本问题、社会矛盾与纠纷的解决机制问题,也有的涉及提高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普及法律知识、防止当事人诉权滥用等等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信访制度,作为中国最基本的民意表达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现在涌现的信访高潮表明,这一民意管道堵塞程度严重。因此,解决群众涉法上访绝不能再沿用过去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应探索建立长效的纾缓社会矛盾的超前防范机制。 首先应切实加强涉法上访调处机构建设,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思路和架构来解决涉法上访。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近期对信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批示,也要求必须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必须带着深厚感情做工作,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政策,必须加强协调配合。因此建议各行政执法、司法和信访部门发挥解决涉法上访案件的联动功能,在当地政法委组织下,成立相应的机构,建立市民投诉中心,实现多部门联动、合署办公、协调立场、打破条块分割,由各单位信访、控申部门派员联合会诊、就地办公,谋求问题的一缆子解决,实现一站式服务。东营市从19实行的五长联合接访就实现了公、检、法、司、信五部门联动,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效果非常明显。 二是夯实信访工作基础,完善基层防范机制。逐步实现信访调处进基层,在街道、乡镇和社区,实现人民调解、信访办理、矛盾调处与法律援助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定纷止争的作用,实现司法、信访功能整合、优势互补的目标。东营市实施的信访网底工程在完善基层防范机制方面作了有益尝试,他们增强了基层和部门工作体系建设,在村级成立了信访民调组织,配备了信访信息员,在社区明确了信访工作人员,在乡镇配齐了专职信访办主任,在部门、单位健全了负责信访工作的业务科室,实现了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和责任下移,从源头上减少了大量不安定因素。 三是建议行政执法部门、司法部门及信访部门合作,设立人民来访法律咨询机构,利用电话、网络答复群众咨询和当面答复咨询等方式,为上访群众提供快捷、优质的法律服务。通过加强依法上访教育,提供法律援助,使群众明白采取何种方式才能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采取盲目上访的方式。 四是完善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应成立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组织,能够做到级级有人抓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搞好排查、预测、预报和预防。在此基础上,各级政法委应成立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信息中心,切实提高各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信息资源共享,及时了解涉法上访的动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是进一步畅通渠道,拓宽联系群众的方式。建立党政一把手公开答询和电话答询制度,通过办信、接访、公开电话、征求意见等形式,倾听群众的呼声。建立起处理信访绿色通道,加快来访来信的处理效率。避免以往那种对群众上访采取躲、推、堵、哄的办法。 六是建立预警处理机制。涉法上访具有可预见性,因此应充分利用其自身特点,建立超前防范机制,防止和减少涉法上访的发生。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的预警处理机制,对有可能发生的涉法上访问题和动向及时、全面和准确地掌握。建议同级行政执法部门司法部门与信访部门微机联网,使上访人的自然情况、上访事由、责任单位、处理意见、反馈情况一目了然,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及时沟通信息,逐步实现网上控访。 七是建立诉讼风险预先告知制度。涉法上访案件,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当事人承担了一定诉讼风险后引起的。因此司法机关在立案处理的同时,应将必要的诉讼风险一并告知当事人,让其对诉讼结果有个大致了解,从源头上减少涉法上访案件。 八是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我国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承担着涉法上访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民间纠纷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人民调解的工作范围、组织形式等许多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逐步完善。积极探索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的衔接和协调,建立层次丰富、形式多样而又协调一致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体系,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九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案件办理监督制约机制,增强工作透明度,严格违法违纪责任追究,确保案件公正处理,预防因执法不公引发涉法上访案件。推行涉法上访案件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定时间、定人员、定案件的包案工作制度。对有上访苗头的案件,组织人员及时排查、吃透案情、快速疏导,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因办案不规范、不负责任等引发的越级上访,要追究领导干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建立严格的、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执法质量考评体系,追究那些因故意或过失行为而影响办案质量的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的责任,从源头上堵塞可能出现的涉法上访诱因。 十是依法接访,发挥信访工作的示范作用,减少涉法上访隐患。各级各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抓好处理工作,避免因工作方式方法的原因产生新的上访。信访工作的示范作用很强,信访工作应当在引导群众理性上访的同时,注意依法、理性接访并注意宣传、舆论导向,积极探索解决信访问题的新途径,避免产生负面效果。20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结束答记者问中,谈到要靠制度、政策和法律来解决群众上访问题。因此,对于上访人的赔偿或补偿,应以存在过错和责任追究为前提,不能单纯地为了息访而赔偿,防止助长一部分上访人员产生不良心理。同时,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属于社会保障性质的救济机构,对因客观因素无法执行的案件,或确有困难的上访人给予适当的经济救助,从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探讨上访的成因及对策 篇5
2.2社会上一些有关中医的不良舆论对学生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新文化进入中国并被人们广泛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减少,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中医学发展的因素。一些人对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医不理解、轻视、甚至排斥,这些思想观念都会对社会舆论产生不良影响。中医专业的新生由于刚刚接触中医,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影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而对学习中医缺乏信心,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2.3学生以前接受的现代科学教育模式与中医特有的传统思维方式的矛盾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特定的生产和科学水平以及文化结构、民族心理、道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医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导,以表象和观念为加工内容,以表意性文字和古汉语为表述工具,采用形象思维主导下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古代大量弃文从医的现象以及儒医的存在,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但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至高中阶段接受的主要是以逻辑思维及抽象思维为主导的数理化课程体系,导致文化底蕴相对不足,影响了他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与接收。
礼仪教育或缺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篇6
国外有句格言:“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可见, 高贵的气质, 规范的礼仪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它需要把礼仪教育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不断进行强化, 可以说礼仪教育贯穿于我们的一生。下面, 我们先就目前礼仪教育或缺的成因作以下剖析:
首先, 幼年时期礼仪教育缺乏: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 在成长过程中备受父母的宠爱, 这样就造成小孩在与人相处中不懂礼仪,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无理取闹。而有的家长则一再迁就、姑息, 使儿童的世界观受到影响, 认为世界的一切都可以为自己让道。
其次, 中小学礼仪教育不足:中小学礼仪教育普遍存在不足, 很多学校都没有真正系统地开展礼仪教育, 这样就造成许多中小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 对周围的环境秩序漠然、不遵守。
再次大学礼仪教育淡化:目前的大学教育更多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 独立能力的锻造, 对礼仪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放任学生张扬个性, 对基本的礼仪礼节基本闭口不谈。部分大学生过分崇尚自由, 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畸形膨胀、不在乎别人的感受, 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 存在很多失礼行为。
由上可以得知, 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失、学校教育的欠缺与社会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 使得学生礼仪观念淡漠, 礼仪修养薄弱, 致使社会风尚遭到了破坏。因此, 传播礼仪文化, 加强礼仪教育, 便成了当务之急。应该说对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因为, 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 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既然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去做, 笔者作为高职院校的礼仪老师有几点对策探讨:
1、幼儿阶段礼仪教育的导入:幼儿阶段礼仪教育重在为人师表、润物无声。父母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其心理状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方式,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这种影响的好坏, 关系到孩子的未来。马克思说过:“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为了孩子, 我们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因此, 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礼仪行为除了正确对待孩子, 把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外, 还必须从自己做起, 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他人。我们要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交往, 让孩子间在交往中磨合, 学会相互谦让。不要无原则地迁让小孩, 小孩做错事, 要耐心指出, 讲明道理, 鼓励改正, 不要置之不理、一带而过;要多给小孩出些难题、设置些小障碍, 让小孩学会克服困难, 增强耐受力和树立信心。这样才能使孩子在今后的交往中彬彬有礼, 和谐共处。
2、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其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游移不定。因此, 中小学阶段要鼓励学生多读礼仪书籍, 读书使人明理, 礼仪使人高贵, 要让学生认识到知书达理是美德, 是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当学生的不良习惯初见苗头时, 要及时矫正, 不要有“树大自然直”的侥幸心理。特别是小学生识别能力差, 好奇心强, 喜欢模仿, 因此更要加以引导、示范, 树立礼仪楷模。要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的公德心, 要多为别人着想, 礼让三分。
3、大学阶段,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学习, 高度重视, 充分调研, 开设全校性“大学生礼仪基础”选修课, 丰富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式, 加强正面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热情。
大学礼仪教育要与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塑造相结合, 学校要多举办礼仪教育方面的讲座, 让学生认识到形象来自教养, 教养体现于细节, 细节展现素质, 细节决定成败。在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相处, 心中要有别人, 摆正自己的位置, 心里敬着别人, 并通过仪表言行表示出来, 这样人与人才能和睦相处, 社会才会有序。
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活动, 一方面为今后的就业打基础, 同时通过社会实践, 使学生明白“有教养才能文明, 讲礼仪才能沟通”的道理, 在待人接物中要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 到各种场合要有着装讲究, 言语要体现良好教养, 餐桌上要遵循就餐的规则, 公众场合不高声喧哗、外人在场不讲方言土语、发短信问候时应注意署名等, 要有形象意识, 言谈话语、举手投足、待人接物处处有礼仪, 文明礼仪体现个人教养。要有公德心, 注意自身形象, 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
总而言之, 礼仪教育贯穿于每个人所受教育的各个阶段, 贯穿于人的一生, 融入人类发展、社会发展全过程。从民俗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从传播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从审美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一种形式美, 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从人社会化角度看, 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养成相应的礼仪习惯并应用于相应的场合和情景的过程。如果礼仪缺失, 那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或缺,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不断强化, 让礼仪教育蔚然成风, 让礼仪成为我们共同遵守的准则。
探讨上访的成因及对策 篇7
(1.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针对部分顶岗实习生课堂教学纪律较差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在严于律己、班级管理、课程设计等方面对实习生提出建议或应对策略.
关键词:顶岗实习;课堂纪律;班级管理;策略探讨
据一些顶岗实习生们反映,课堂纪律问题成为他们最头痛的事.在听课的过程中,确实存在部分课堂上学生无心向学,纪律散漫,类似闹市的严重现象.每隔几分钟,实习老师不得不停下课来维持纪律,好好的一节课,被弄得支离破碎,教学质量十分让人担忧.同时,也对实习生的自信心是严重打击,甚至产生自己不适合当老师的念头,最后盟生退出顶岗实习的念头.因此,有必要对实习课堂纪律差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为实习生提供应对策略.
一、课堂纪律乱的成因分析
课堂纪律乱的原因在于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学习,享受不到学习成功乐趣,的学生课堂上往往表现为: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或睡觉,或发呆,或讲闲话,或搞小动作„并由此滋生出诸多课堂问题,纪律散漫,不听管教(亲见两位学生在课堂上打架,老师将他们拉开,一起站在讲台上,他们还继续打)或与老师对着干!
事实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以往经验,学生无心向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
社会不良媒体信息,及读书无用论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无心向学逐渐低龄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甚至一些家长当学生面向老师说:“我小孩在学校读不读书不重要,你帮我管住他就行了.”据报道,甚至出现大副的标语:“读完初中,再去打工”,给学生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影响.部分学生父母亲已外出打工,成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年级大,往往过于溺爱,疏于管教,甚至与校外社会青年混在一起,给学生管理增加了巨大的难度!
(二)学习过程中的挫折
在学习过程中,以下几种情况也会导致学生无心向学.
1.部分知识基础较差的学习后进生,在屡屡的学习考试中,连连失败,脆弱的心灵遭受无情的打击,感到学习无望,前途渺茫,无心学习;
2.部分情志自控较差的纪律后进生,在屡屡的违纪中,遭受师长的责罚,父母的打骂,致使身心俱伤,幼小的心灵从此产生了叛逆与反抗,导致无心学习;
3.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或在某次考试中失败,或在某次违纪中被罚,遭受粗暴的批评与打击,从此脆弱的心灵破碎,破罐子破摔,无心学习;
4.部分实习生的课堂调控不到位.首先要说明的是,大部分实习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而来,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充满热情,勤奋好学,富有爱心,在学生中有着特别的亲和力,他们往往经过较短时间,便能熟识学生、熟识课堂,能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
值得注意的是,有小部分实习生由于调控技能到位,纵有满腔热情,却也一时无法很好 地调控整个课堂纪律,或专注于知识教学,而无暇顾及课堂纪律问题.甚至由于年轻气盛,或过于急躁,产生过激行为,如体罚学生,撕学生课本,将学生赶出教室等,受到批评后,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教研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数学顶岗实习研究,基金号:jykt201123
作者简介:唐祥德,男,(1974—),硕士,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
又导致面对课堂纪律散漫,不听教师管教的学生,心有余悸,不敢管,致使诸多的课堂纪律问题发生.
二、课堂纪律问题的应对策略
课堂纪律差的成因虽然复杂,但事在人为,办法总比困难多!针对其成因,下面谈一些策略供大家参考、讨论.
(一)严于律己,树立榜样
虽然,改变社会大气候不是实习生力所能及的,但这并不能作为不做这方面努力的借口.首先,实习生应对自己严格要求,树立榜样.这就要求实习生要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判断能力,凡事多从积极,正面的角度进行阐述,充分利用课堂内外,面对全班学生或与学生单独谈心等机会,向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不要因少数几位同学的错误而迁怒于全班学生,对全班同学进行批评,这样会打击那些具有积极向上心态的学生,引起他们反感,远离那些在中间摇摆不定的学生,将他们推向另一个反面,最终导致思想工作失去大部分人支持;不要在学生面前开男女关系方面的玩笑,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判断力,有时这种影响将会是致命的.
(二)加强班级管理,形成班级积极向上的小气候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在班级,班风与学风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最直接、最有效,这些方面实习生可以大有作为.值得注意的是,凡涉及到班级管理的大的举措,实习生要与原班主任商量,获得原班主任的许可,意见和支持.
1.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制订班规,明确课堂常规
实习生可利用班会课,召集班干部,学生代表、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制订切合本班实际的,而且是学生自己的《课堂公约》,让学生自我约束有方向,自我管理有章可循.如:预备铃响后,必须迅速、安静地进教室入座,做好思想上、学习用具上的准备;上课铃响,值日生喊起立后,必须静、齐、快地起立向老师问好致敬,待老师还礼毕,才能坐下;如迟到,须在教室门外立正报告,待老师允许后,方可进教室;保持正确的坐姿,用心听课,开动脑筋,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不看非本节课的书籍,努力掌握教师的讲课内容;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发言要先举手,回答问题时要起立,老师不叫议论时不议论,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做好听课笔记,内容要点要做简明的记录;下课铃响,须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教室.
《课堂公约》确定后要贴在班上显眼位置,课堂上要坚持,班会上要多次强化,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后做出小结,面对《课堂公约》宣誓,借以时刻提醒、强化《课堂公约》意识!
2.反应灵敏,合理奖惩,恩威并重,树立课堂新风.
随时表扬与鼓励是维持课堂纪律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课堂上要多鼓励,多表扬.如口头赞扬,“很好!”,“不错”,“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手势,动作,最后别忘了“请坐”,这些都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学习的快乐.又如搞一点物质奖励,奖一朵小红花,或给学生签一条“文明存折”,开辟一个表扬专栏等,但这些要注意表扬的时效性.大家你追我赶,希望成为榜样,这样上课也和谐了.
适当的惩罚也是有效教育手段.如对好动、多嘴、打瞌睡等表现不好的,要给予适当的语言批评,批评学生要有度,要因人而异.考虑到当着全班同学批评学生难免要伤害学生自尊心,因此,批评时应多以单独教育为主,采用谈心的方式,以辨证的方式看问题,多了解各方面的原因,在批评的同时也要挖掘学生的优点,保护其自尊心,增强其自信心.
然后按月评选遵纪之星、学习之星,告知家长,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劲头,课堂守纪热情持续高涨.
3.加强沟通,情理兼顾,形成合力,端正课堂秩序
沟通是教育学生,端正课堂纪律的有效手段,应注意多向性的沟通交流,形成合力教育力量,促使课堂纪律端正!
⑴与原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目的有三:①了解班里的课堂纪律的真实情况,如哪些学生专心上课,认真学习,哪些学生无心上课,其违纪现象有哪几种表现等等;②请教端正课堂纪律的有效方法,须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真诚,求教自然会有收获;③圈定对象,做好计划,定好时间表,坚持不懈,让学生感到端正课堂纪律的严肃氛围与紧压感.
⑵与纪律差的学生沟通.课堂纪律差的学生中会有核心成员,先从核心学生抓起,争取以点带面,坚持下去,可以促进全班课堂纪律好转.学生纪律差的原因很多,需要通过观察与沟通找到主因,对症下药.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基础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不理解纪律要求,上课听不懂,师生关系不好,自制力差等.采用课堂关心,课间谈话或课后谈心等方式帮助这些学生,不能嫌弃、疏远,而要尊重、亲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⑶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对有些学生的课堂学习问题或课堂纪律问题,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和家长巧妙地说出孩子的问题,争得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4.利用班干,学生监督,形成自主管理.
班干部是教师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也是维护课堂纪律的得力助手,地位与作用都十分重要.交给班干部适当的管理任务,如安排他们坐在差生附近或同桌,以便上课时提醒那些想违纪的学生,达到维护课堂纪律的良好效果.再次在管理过程中,要先扶着他们进行班级管理,并交给方法(依照《课堂公约》检查、提醒、建议、报告等),树立并维护其威信,然后逐步放手并安排任务,让他们自主管理.最后通过表扬激励的措施,让班干部获得班级管理的快乐体验,保持高涨的热情,拥有强大的内动力,持续自主管理.
(三)认真钻研,练好内功,搞好课堂设计和组织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比较发现,同一个班,同样是顶岗实习生,课堂设计有条理,直观,生动的课堂往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纪律也往往较好;反之,课堂教学思路较乱,讲授内容抽象难懂则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课堂纪律往往较差.由此看来,改进课堂纪律,还得由自身做起.
1.实习生要仔细钻研,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流程,科学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认真设计教学问题与课堂练习,采用学生喜见乐闻的教学方式,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平等中的首席”,给予恰如其分的激励,让学生乐于且忙于课堂学习与练习,没有空闲去违反课堂纪律.要用一生去备课,用真情去上课,课堂才会是“如此地精彩,如此的美丽”!
2.实习生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注意一些常用技巧.
一是做好课前预备工作.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教师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教师不要发脾气,而是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后,教师要及时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表情,具体表扬表现好的人,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严厉的目光“盯”住他,并点明某排某组某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眼前,请他站起来,严肃但措词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学习.千万不要傻乎乎地走进教室,不管班时乱七八糟的局面,否则教师很难把课上下去.
二是正确运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当课堂秩序出现问题时,故意停止讲课并注视,把学生的注意吸引到教师教学上来.责备学生,反而会使其他学生的注意转移到违反纪律的人身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在开始讲课时,要说明学习内容的重要性,以有意注意来明确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对学习目的重视.教师既要估计客观条件,从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
方法着手,使学生对教学本身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又要考虑到人的主观因素,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这样课堂才能高效.
3.适当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压力
适当的学习压力会转化成学习动力,从而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如:成立学习兴趣小组.选一些品学好的和差的学生组成小组,好的学生可起带头作用,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而差的学生,因为能加入兴趣小组,感觉上受到老师的重视,在课堂上将会有所收敛,而班上少了这些牛鬼蛇神,纪律当然会好转.再如:进行“随堂考试”.每堂课的最后五分钟,进行小测(本课所学),然后满分的加分、不及格的扣分、不交的从重扣分.这样,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其不得不认真学习,无暇违纪.
三、讨论
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应该被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生态系统,否则单纯的纪律管理将变得毫无意义。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又能促进学生形成独立、自信、自我控制、坚持忍受挫折等成熟的人格品质。同时,在实习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点可以作为补充参考:
(一)对细小而且转瞬即逝的不良行为需要一定容忍度
年轻的顶岗实习生往往年轻气盛,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其实一些细小的违纪行为可以怱略,以保持课堂的连续性。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事实上是关系到课堂主次因素判断与选择问题,很明显,后者才是主要因素;从另一个方面讲,过度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会浪费时间,还会对其他认真学习的同学产生心理影响,影响学习效果。
(二)非言语线索应成为首选
包括目光接触、手势、身体靠近和触摸。这些非言语策略传递了同一个信息“ 我看见你正作什么, 你不应该这样, 快回到学习上来”。这样会降低对其他同学学习干扰。
(三)表扬或关怀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
对许多学生来说,表扬是强有力的激励。要想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不妨表扬与其相反的行为,从学生的正确活动入手,树立榜样的力量。中小学生都有“从众”的心理,这样会向他们传递这样的信息:你不良行为是大家都不认可的。比如:如果学生在交头接耳,教师就要表扬其他大多数学生专心致志。课堂练习有人不动笔,就有意地表扬认真练习的同学,当然,如果他改正了不良行为,则要有意地抓住机会表扬他,等等。
当然,这样的小技巧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重要的是,顶岗实习生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总结,这样才能较快提高管理课堂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洪玲,姜忠艳.谈课堂纪律问题的复杂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7).
[2] 马慧.课堂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2004,(12)。
[3] 杨柳芳.农村留守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J] .学理论,2009.(29).
【探讨上访的成因及对策】推荐阅读:
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12-21
探讨煤矿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对策01-04
接待上访沟通的技巧07-12
乡镇干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讨问题12-17
农村饮水安全的几点探讨及解决对策05-28
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07-25
财务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讨12-20
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及对策探讨12-31
浅谈会计信息应对WTO的探讨及主要对策07-02
高校日语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