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对策探讨

2024-05-30

问题与对策探讨(共12篇)

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1

近些年,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发展, 计算机、微处理机在铁路上普及应用并与通信相结合, 卫星、光缆、数字微波等传输系统和程控数字电子交换技术等新技术在铁路通信中应用和发展, 使铁路通信发生了巨大变革。然而, 随着铁路铺设范围的扩大, 铁路通信迎来了新的挑战, 高海拔、偏远山区、温差对铁路通信的影响不容忽视。

1当下铁路通信存在的问题

1.1 无线通信的信号问题

长期以来, 高速铁路的移动通信, 其信号的覆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 我国高速铁路一般铺设在郊区、偏远地带, 相较于城市的信号传输, 由于环境空旷、缺少阻碍, 对通信信号的传输较为有利。然而, 由于高速动车有着极强的封闭性, 从而对通信信号的覆盖、传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高速铁路的电力接触网, 其与动车车厢的顶部、地面之间的距离较小并带有高达上万伏的电压, 此种高额电压将制造出强大的电磁场, 由此将会干扰铁路通信的无线信号传输。此外, 动车的封闭性对于无线信号的传输有着一定屏蔽效果, 极大的损耗了信号的传输质量。

1.2PDH 光传输设备的用户接口无防雷措施

对于铁路运输系统的通信, 其各种列调电话、共线电话、站间行车电话、货调电话、小站程控自动电话、区间电话, 以及隧道通风的集中监控、红外线轴温探测、小站电源集中监控均需要由PDH准同步传输系统提供通信通道。其中, 共线的通道是由VF盘提供, 而SUB/S盘提与DIU盘分别为自动电话、数据传输提供通道。目前, 我国铁路通信的DIU盘的用户、SUB/S盘的用户、隧道通风集中监控、红外线轴温探测, 都是通过地区的干缆、电缆引入。然而, 在各电缆引入不同的分盘前, 并没有增设防雷措施, 从而往往受感应雷影响而发生损坏。

1.3 电源监控系统并未配备环境监控:

目前, 在我国的部分铁路通信线路中, 其电源部分的选择均为智能模块电源, 而蓄电池均为全密封阀控式电池。在铁路通信系统中, 电源监控终端系统可通过PDH设备的数据通道, 对整个铁路通信线路上的大、小通信机械室中模块电源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 无需人员值守。然而, 铁路沿线各站点中的通信机械室均装设了智能模块电源、PDH光传输设备、无线通信设备, 由于这些设备都采用了集成电路, 因此对于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 一旦温度超出限定范围将直接影响铁路通信的运作。

2保证铁路通信质量安全的相关对策

2.1 铁路通信设备的优化

列车在高速运行的过程中, 将产生上下行频偏, 对此可通过设备的更新、升级, 使铁路通信的基站、终端采用更加复杂的消除频谱的算法来处理。此种方法, 对于通信基站小区的覆盖范围有着扩大、增强的作用, 能够有效减少切换的频率与次数。由于高速铁路路线附近的用户量较小, 可针对实际的高速运行特点进行铁路沿线通信基站的设计、建设, 而由于通信终端系统处于高速运动下的情况较少, 若是为了满足高速运动下的铁路通信需求, 而特意去改进通信终端系统将会大幅增加成本。因此, 铁路通信沿线的终端系统必须是统一、通用的。此外, 可在铁路运输车辆上装设标准化信号转发设备。车载转发设备, 其不仅能够直接增强、放大通信信号, 同时能对通信信号进行处理, 由此可从根本上解决由于高速运行而造成的信号频率畸变, 降低了铁路通信信号对于终端系统、设备的要求。

2.2 通信设备室外环境的改善

针对铁路通信设备的雷电防护, 可通过对室外环境的改善来实现, 其不仅需要规范通信基站的建设与等电位的连接, 同时还需保证与信号系统间的连接具有一个优质的接地系统, 从而使雷电通过接地系统导向大地, 以此作为铁路通信人员、建筑、设备的安全保障, 使信号系统屏蔽雷电的电磁脉冲。目前, 我国铁路通信线路一般长达数十公里, 因此各个不同电缆之间必须采取屏蔽连接, 适当选择多个位置进行雷电的接地连接, 由此实现雷电的防护。

2.3 通信电源系统的保护

作为雷电侵害的主要通道之一, 通信电源系统的保护, 首先需要在电源线路的入口、核心电子机柜的单元电源人口增设过电压保护装置, 抑制电源浪涌电压, 其不仅能够避免由于浪涌电压的侵入而造成的威电子设备损坏, 同时还可对低压线路进行保护。此外, 一些没有配备环境监控的电源监控系统, 倘若进行后期补装, 将造成重复投资。因此, 在铁路通信系统的设计阶段, 就应将环境监控纳入电源监控系统中, 而在建设施工阶段, 应保证铁路沿线所有系统的统一性, 从而便于维护、检修。

3结语

综上所述, 针对当下我国铁路通信存在的问题, 只有进一步扩大通信信号的覆盖面积, 保证通信设备的运行安全与信号的传输质量, 才能有效促进我国铁路通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雨.电气化铁路通信系统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铁道勘测与设计, 2007, (1) .

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2

信息来源:中国消防网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几条大型轿车生产线的建成,代表目前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涂装工艺和装备已经在国内同步出现。但纵观国内现有的自行设计建造和引进的数10条涂装线,对与工艺设备紧密相关的车间防火等级分类和车间内消防系统的配置,缺乏消防对策选取原则的统一依据。为使涂装车间既安全可靠、符合有关消防规范的要求,又经济适用、节省投资,必须对涂装车间生产工艺特点及火灾危险性进行研究分析,在满足现有规范的前提下,提出相应合理的消防措施,并援引有关法规说明和国内外实例,提出几点看法。

2涂装车间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涂装生产工艺较为复杂,不同工序的火灾危险性差别很大。喷漆室和油漆调配存放间因使用或存放甲、乙类可燃物品,如有机溶剂等气体,通常将其火灾危险性定为甲、乙类。而占车间面积比例较大的前处理、电泳、打腻子等工序,因均在水性环境中操作,基本无火灾危险性,属戊类生产。基于上述,在涂装车间工厂设计中,有将车间整体的火灾危险性(或称生产类别)定为甲、乙类的,也有将其定为丁、戊类的。不同的生产类别,其消防系统选择和设施规模、配置要求差别很大,同时对厂房耐火等级、结构防火措施。防火分区面积划分乃至工艺材料的选择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如将车间整体火灾危险性定为甲、乙类,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以下简称《建规》)要求,厂房耐火等级必须是一、二级,而目前涂装车间普遍采用的轻钢结构厂房是不符合要求的。因此,合理确定涂装车间整体的生产类别,是关系到车间经济、适用和生产安全性的首要问题。

在我国现行的《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工艺安全》(GB6514-95)中将含各种有机溶剂涂料分为甲类,粉末涂料为乙类,水性涂料、乳胶涂料为丙类。

以上分类仅对不同涂料本身的火灾危险性定性,并不能代表和定义整个涂装车间的生产类别。国内目前车间生产类别的确定,均基本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以下简称《建规》)有关条款的规定。

在(建规)中,根据生产性质、生产用材料、操作条件、产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现有生产厂房的火灾危险性按照甲、乙、丙、丁、戊的顺序分为5类,其中甲类厂房火灾危险性最高,戊类最低。

《建规》第3.1.1条中指出:对于油漆(涂装)车间,“当采用封闭喷漆工艺时,封闭喷漆室间内保持负压,且油漆工段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报警系统或自动抑爆系统,油漆工段占所在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不超过20%时,该车间可按丁戊类确定”。

目前新建的涂装车间,采用专门的喷漆设备,如水帘、水旋和文氏喷漆室,均为钢制封闭设备,送排风系统完备,室内可通过调节保持负压,电器设备和灯具等均按防爆要求设置,并大都配备可燃气体浓度报警系统。同时,全车间范围内,包括喷漆、流平(晾干)、烘干设备和油漆调配存放间在内的面积总和不超过全车间面积的20%。以上条件均已满足《建规》3.1.l条的要求,因此,涂装车间的火灾危险性按照丁戊类确定是有法规依据的。

《建规》第3.1.l条还指出:“在厂房或实验室内,少量使用易燃易爆(甲乙类)危险物品,要考虑其全部挥发后弥漫在整个厂房或实验室内,同空气的混合比是否低于爆炸下限的5%,低者则可不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确定”。

国内目前喷漆工艺最常用的溶剂为二甲苯,其闪点低于28℃,属甲类易燃易爆品,爆炸极限为1%,蒸汽密度为3.68kg/m3。根据计算,达到爆炸下限的5%时,空气中含二甲苯气体的质量浓度为2210mg/m3。也就是说,根据条文说明规定,当厂房内二甲苯质量浓度低于2210mg/m3时,该厂房的火灾危险性可不按照甲乙类确定。

根据GB6514-95的规定,涂装作业工作场地正常生产情况下空气中二甲苯最高允许质量浓度为100mg/m3,扩散到整个厂房时,涂装设备面积之和按照车间面积的20%计,则整个车间内二甲苯蒸汽质量浓度为20mg/m3,该数值远低于判定值(2210mg/m3)。因此,综上所述,涂装车间整体的火灾危险性按丁戊类确定是适宜的。

3灭火系统的选择

3.1喷漆室灭火系统的选择

目前,在涂装线喷漆室内设置CO2自动灭火消防系统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根据对喷漆工艺的深人研讨和对部分漆设备火灾实例的调查后发现,喷漆室设置CO2自动灭火系统,无论从必要性、适用性或经济性看都值得商讨。

3.l.1法规依据

《建规》第3.1.l是现行消防规范中唯一对涂装喷漆工段提出安全要求的条文,但该注释只要求对喷漆部位设可燃气体浓度报警系统或自动抑爆系统,并无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特别是CO2自动灭火系统的规定。可见对喷漆工段,防爆抑爆是首要的安全措施。

3.1.2喷漆室火灾的性质

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喷漆室内二甲苯可燃气体最高允许浓度远低于其爆炸下限浓度值,因此,正常情况下喷漆室不可能发生二甲苯气体火灾。

在已发生的涂装作业火灾中,多数的火情是由于维护管理、修补焊割、电器故障或违章作业(抽烟等)引起漆渣燃烧,只有少数的静电喷涂作业是由于容器没有接地或喷枪过于接近工件引起静电大火,导致漆雾或漆渣着火。理论分析和火灾实例均已表明,绝大多数的喷漆室火灾均为固体表面火灾。

美国、日本涂装作业起火原因统计情况见表8-2-l。

3.l.3灭火系统选择

对于固体表面火灾可选择多种灭火系统,如自动喷水系统、水喷雾系统、干粉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和CO2自动灭火系统。根据投资状况和当地消防部门要求,设计选用情况也不尽相同,国内部分企业喷漆室灭火装置的设置情况见表8-2-2。

表8-2-2国内部分企业喷漆室灭火装置的设置情况

自动喷水灭火对喷漆室火灾的适用性,在我国《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J84-85)中,列举了美、英、日、德等国规定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场所,其中包括低闪点易燃液体喷雾作业区、清漆及油漆浸涂作业区等。

3.2采用CO2自动灭火系统的几点看法

3.2.1适用性

CO2自动灭火系统扑灭易燃易爆气体火灾有其明显的适用性,且灭火后不留污渍,因此对于有气体火灾隐患的场所和贵重设备等保护有独到的作用。但《CO2自动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3-93)第3.l.2.l条中规定了固定式全淹没CO2灭火系统的保护区应为基本封闭空间,在喷放CO2前,其侧壁上不能关闭的开口面积小于防护区表面积的3%,且底部不应有开口。喷漆室两端设有的工件进出口,因生产需要和输送方式的限制,一般不可能封闭,虽然其面积小于总表面积的3%,但发生火灾时很难控制开口处CO2的流失量,所以很难保证CO2的灭火浓度。从设备本身结构而言,无论水帘、水旋喷漆室或文氏喷漆室,由于其要求强制排风和开式循环供水的特征,设备底部均有较大面积的开口,无法形成CO2灭火系统扑灭火灾时所要求的基本封闭空间,这其实是与CO2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相违背的。所以,CO2灭火系统对喷漆室火灾并不十分适用。如要在喷漆室内设置CO2自动灭火系统,应采取必要措施.在火灾发生时及CO2喷放前,设备底部能够封闭。

3.2.2经济性

CO2自动灭火系统装置,因其特殊的性能、复杂的控制和较高的压力要求,从材料、加工技术到安装调试都必须符合严格的技术标准,因而造价均大大高于一般灭火系统。国内已建成的涂装线中,摩托车涂装线上一套CO2灭火系统总造价(包括安装调试和人员培训)约为40~50万元;汽车涂装线上一套CO2灭火系统总造价约为80~100万元,均是同等规模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价格的5倍左右,这对于国内企业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3.3可靠性

CO2灭火系统的重新灌装、日常维护保养等费用远较其他灭火系统高。国内曾多次发生由于管理和操作原因,导致在无火灾情况下CO2灭火系统发生误动作,系统内CO2气体喷射一空,重新充装CO2和更换配件造成经济损失数10万元的实例。因此,涂装车间应配备专门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经过严格的专业技术培训,能够保证CO2灭火系统的正常工作,并在发生误报警时,及时予以发现和制止系统的误动作。

综上所述,喷漆室全室消防设备采用CO2灭火系统,从必要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各方面衡量,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建议在喷漆室消防系统的配置上,根据喷漆室火灾的性质和投资、资源情况以及当地消防主管部门的意见,在CO2自动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系统、水喷雾系统、可移动式灭火器系统中酌情选用。一些小型的、生产负荷较低的喷漆室,可采用移动式灭火器。

3.4自动喷涂设备的消防

随着表面涂装质量要求和生产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自动喷涂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新建的大型涂装线均在喷漆室内设置了自动喷涂设备。该类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控制复杂、多数依赖进口、造价昂贵。因此,对自动喷涂设备的消防保护不可忽视。

目前,国际上对于自动喷涂设备的消防保护是在喷涂设备上附属配制一套独立的CO2局部应用系统,接在自动喷枪(杯)进口,发生火灾时,根据报警信号进行自动切换,喷枪(杯)自动喷出CO2气体,将自动喷涂设备笼罩,隔绝空气,以达到保护自动喷涂设备的目的。该套CO2供给系统只与自动喷涂设备相连,并不与喷漆间总的消防设施发生横向联系,独立性较强,而且不影响喷漆室消防系统类型的选择。

3.5油漆存放及调漆间的消防

提高水文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3

关键词:水文监测;质量问题;对策

水文监测是指从监测站点的布设到各种水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一系列技术过程,从而实现对江、河、湖、海等自然界水的变化规律和时空分布进行监控、测量、分析以及预警等。广义范围内,水文监测涵盖水文全部工作,主要包括站网布设、水情报汛、水文测验、试验研究、资料整编等[1]。水文监测工作在抗洪救灾和重大工程建设决策等方面责任尤为重大,水文监测的质量直接影响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基础建设的进展,是直接影响人民能否安居乐业的重大问题。

1.当前水文监测出现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让水文监测设备、手段及监测技术实现了长足的进步,我国逐渐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水文质量管理体系,并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水文监测经验。但从长期的监测活动来看,水文监测质量受很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水文监测工作还有一些突出问题急需解决。

1.1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当前的水文监测中,很大一部分监测站仍然采用传统的手段进行测试,如使用横式采样器来采取沙样,借助流速仪来测量水的流速,利用测深杆(测深锤)来测量水深等[2]。这些测量手段的准确度在水位较低的情况下还比较高,但是监测特大洪水时往往存在着开展困难、精准度较差的问题。此外,单次监测花费的时间较长,所测量的数据在人工操作输入计算机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这使得水文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远远达不到现实要求。

1.2监测设施设备的测洪能力不足

我国的水文监测工作这些年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发展,水文监测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精的突破,大型动力监测船的更新换代以及水文缆道的改造和升级等也进展顺利[3],使得水文监测能力和质量大大提高。但当前我国水文监测设施设备的测洪能力在以下两个方面还很不足:一是测洪能力并没有随着测量站的改造升级而提高,对于超标洪水的监测显得能力不足,精度更是远远不够:二是对于一些大洪水或者是特大洪水的监测采用传统的浮标测洪法,监测质量和效率非常低下,无法正确反映真实情况。

1.3水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包括思想觉悟、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在内的水文职工素质是影响水文监测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索,水文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修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文监测工作的质量。当前很多的水文监测人员综合素质远远达不到要求,主要表现为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在业务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有待提高,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在实际的工作中疏忽大意,时而发生晚测、漏测、误测以及涂改、伪造数据等情况,水文监测资料的真实性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对以后的防灾减灾工作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1.4经验系数不合理

有的测站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地的水文条件和建站初期有了很大不同,测点流速系数、取样方法、断面垂线等却仍采用原来的测试分析成果或借用以往经验,系数选用的合理性得不到验证,其合理性直接影响监测成果质量和准确性。

1.5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欠缺

我国在水文监测方面重视程度的不足导致水文科学实验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进展缓慢,严重影响了水文监测工作在科技方面的升级换代。以新疆领域为例,由于起步较晚,测验资料和监测经验的缺乏使得基础测量试验研究不足,发展速度一度非常缓慢。很多小发明、小创造以及小革新在当地都没有得到全面推广,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2. 提高水文监测质量的几个举措

2.1 引進新的监测技术和设备

加强水文监测结果的准确度是提高水文监测质量的前提,国家应该增加水文监测方面的财政投入,推动水文监测创新技术成果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并不断引进先进的设备仪器和新的技术。例如使用各种遥感技术对水文预见性活动进行监测,在水文监测结果分析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监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总结[4]。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和国外的交流与合作,达到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水文监测技术的目的。

2.2 加强水文监测质量管理

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新时代对水文监测工作提出的要求,需要重视质量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将预防和监督相结合,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来提高工作效率。技术规范,基础设施,监测任务书和测验过程等环节是质量管理的重点,需要要从源头控制质量。

2.3 提升水文监测人员的素质

水文监测人员是具体的操作人员,对水文监测质量产生重要的直接影响,必须从学历、职称、技能等多方位入手建立起一只高素质、高效能的战略性职工队伍,狠抓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5],聚焦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目前的水文监测工作需要重视专业技能方面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外交流学习,从而提升整个水文监测领域工作人员的行业水平。而对于管理人员来讲,只有思想觉悟上来了,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才能相应的取得成效。此外,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以便在管理过程中做出准确判断和正确决策。

2.4 提高水文监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意识

丽江在保护水文监测环境和设施方面做得很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将设施、设备的巡护工作纳入日常活动,做到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查,并且巡查有详细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设立地面保护标志有助于维护划定的水文监测环境,要提防有意无意的危害水文监测设施安全、时刻确保水文监测设施的正常运行等。

3 结语

水文监测质量的提高关键要从技术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只有思想观念和技术设备的不断创新,才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幸初,周凌杰,彭畅.浅谈水文监测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科技,2012.2(3).

[2]王强.强化水文监测质量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风,2012.6(下).

[3]陈秉琼.关于水文监测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3.5(下).

[4]袁继承.分析提高水文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3(27).

大股东占款问题成因与对策探讨 篇4

(一)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屡禁不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大股东权力不受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并未实现真正独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独立性的规定很明确, 即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应实行人员、资产、财务、机构、业务方面的“五独立”。但是,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一些“问题公司”的独立性存在较大问题。这种状况在民营上市公司表现得较为突出, 上市公司财务、销售、采购等核心业务完全控制在实际控制人手中。在一些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我国不少上市公司是通过对企业集团母公司进行资产剥离的方式上市, 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在人员、资产、财务、机构、业务等方面本来就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重叠、交叉任职的情况较多, 很难实现真正的“独立”。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很容易出现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 (2) 董事长权力不受控制。在许多上市公司特别是一些民营上市公司, 在公司内部, 董事长的权力至高无上。一方面, 董事长习惯了不用征得别人的同意就自己做主, 另一方面, 其他人也习惯了服从, 更谈不上对董事长的行为提出质疑。尽管在名义上存在着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 但实际上这些机构在公司的权力制衡方面很难起到作用。 (3) 监事会、独立董事的作用有限。在有些上市公司中, 监事会因存在着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监督内容而出现无事可监的现象;而有些公司的独立董事或因公务繁忙很少过问公司的事宜或由于自身业务素质不高难以察觉公司不合规、不合法行为并提出质疑。而有些上市公司对重大事件采取选择性的方法告知独立董事, 导致有些独立董事对重大事件并不知情, 从而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 (4) 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合规。一是企业组织机构不健全, 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二是工作流程不规范, 制度不健全, 致使财务审批随意性大, 越权行事现象严重, 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三是财务人员素质低, 有些财务关键岗位是实际控制人的裙带关系, 有些财务人员缺乏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同时法制观念比较淡薄, 对财务会计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监管的法律法规缺乏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在这种情况下, 财务人员不仅不能对实际控制人占用资金的行为进行有效抵制, 而且可能与其合谋, 形成利益共同体, 一起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 外部监管力度

一是管理层监管力度不够, 上市公司违规、违法成本低。目前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违规操作几乎不用付出什么成本, 这是占款事件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二是社会中介机构监督存在较大漏洞。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大多未将其投入生产经营, 其中存在许多资金黑洞, 有的甚至已不知去向。对这些资金的使用与获利情况, 如果监管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专项审计, 很容易被查出。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对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的问责机制, 注册会计师对关联事项不仅没有起到有效的一线监管作用, 有些注册会计师更是违背职业道德、违背诚信原则, 有些甚至与大股东合谋, 对资金占用情况进行隐瞒、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 逃避监管。三是法律不健全, 缺乏中小股东利益赔偿机制。控股股东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实际上违反了民事法律、行政法律、刑事法律等法律规范。但目前更多的是运用行政惩罚的措施, 对个别问题严重者则会运用刑事法律。但是, 对于如何建立民事法律规范, 形成利益机制, 调动广大中小投资者参与监管的积极性, 尚未形成可供操作的法律依据与法律途径。

(三) 企业改制不彻底带来后遗症

大股东及关联方资金占用之所以屡禁不止, 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在原有的发行上市制度下, 国有上市公司大都是在国有企业的基础上改制形成的。上市公司的母公司 (大股东) 为了支持企业上市, 将有盈利能力的优质资产剥离后注入到上市公司, 而将大量不良资产留给了集团公司。结果是, 股份公司上市了, 而母公司却资金紧张, 经营困难, 基本丧失了独立生存和持续发展能力。无论从生存还是发展上都有着强烈地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动机, 常常以各种理由、通过各种途径从上市公司“抽血”以维持生计。

二、治理大股东占款的对策思考

(一)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从源头上解决大股东占款问题

一要促进股权进一步多元化, 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要充分利用股权分置改革的契机, 积极促进股权多元化改革。鼓励上市公司股权向民营和外资转让, 引导上市公司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 通过股权转让引入新的机制, 实现股权的相对分散。同时鼓励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之间相互持股, 使一个上市公司同时拥有多个较大股东, 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二要扩大上市公司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职权, 并对其进行严格监管。首先要加强对独立董事的监督, 切实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对于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 独立董事应当出具专项声明。对董事会违规通过的资金占用议案或未经董事会审议的资金占用行为, 独立董事有权并应当向监管部门报告。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预算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中的作用。独立董事未尽职责的, 由证券监管部门予以处罚。其次, 要适度扩大监事会的职权, 加强上市公司监事会对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违规行为的监控。董事会审议的大股东占用资金议案应当告知监事会。对监事会不同意的议案, 或者未经审议董事会强制执行的大股东占用资金的情况, 监事会有权并应当向证券监管部门报告。监事会未能很好地履行职责, 由证券监管部门予以处罚。 (3) 完善股东大会制度。要增加中小股东在上市公司的话语权, 对于特定事项的表决, 可以实行类别股东大会制度, 并且考虑在大股东占款达到一定数量时, 在股东大会上限制大股东的提案和表决权。

(二) 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一是扩大证券监管部门对大股东的监管权限, 建立日常监管制度。要规定证券监管部门具有对侵犯上市公司利益的大股东调查取证的权力, 并实现从突击检查到强化日常监管的转化, 通过巡检回访、半年报、年报分析等工作, 检查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规范信息披露工作, 推动上市公司真正落实与控股股东的“五分开”, 保证上市公司的独立与规范运作。二是加强对关联交易的审查, 规范关联交易。为了更好地规范关联交易行为, 发挥关联交易的积极作用, 立法者应该对关联交易采取允许存在、严加规制的监管态度合法的关联交易应当同时满足信息透明、对价公允、程序严谨的三大监管要求。应禁止交易各方隐瞒关联交易关系或者采取其他手段规避关联交易的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规定。为了提高独立董事监督关联交易的实效性, 可以考虑在预算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与风险控制委员会之外, 增设关联交易审查委员会, 其主要职能在于审查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是否符合三大监管要求。三是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与中注协的联系与合作, 逐步建立中介机构考核评价体系, 督促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不断提高执业人员业务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准。同时要建立起严格的淘汰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对于业务能力不够, 不能及时发现上市公司大股东违规、违法占用资金行为的注册会计师, 要强制其参加相关业务培训, 经考核不合格者, 应取消其证券从业资格。对于故意隐瞒事实真相、甚至与控股股东串通一气肆意作假的注册会计师, 应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四是加大法律监管力度, 提高违规违法成本。目前, 证监会对存在大股东侵占资金行为的上市公司, 主要依靠监管机构采取对责任人谈话提醒、警告、禁止市场准入等行政措施。这些措施当然也很重要, 但尚不足以让铤而走险者望而却步。要想净化上市公司的环境, 维护股东的利益, 防止侵占现象的继续发生, 除了严格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之外, 还必须考虑通过民事责任的方式形成利益机制, 调动广大股民参与监管的积极性。股民可以从自身利益考虑, 主张损害赔偿, 也可以参与监管。通过赔偿机制的建立, 提高上市公司违规、违法成本, 使违规、违法的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付出“切肤之痛”的代价。

(三) 积极深化改革, 加快集团母公司经营机制的转换

母公司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 不仅为“五独立”创造条件, 也将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减少对上市公司的依赖, 从而使控股股东从客观上降低占用资金的需要。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来说, 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应该帮助母公司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地方政府应该为分离企业各项社会职能、解决再就业创造条件, 同时积极与银行部门沟通协调, 拓展融资渠道, 多方面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从而使母公司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赵一蕙:《30家公司70亿元大股东占款尚未清欠》, 《上海证券报》2008年5月13日。

[2]朱江:《九发股份:集团金蝉脱壳未果大股东占款败露》, 《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6月17日。

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5

摘 要:文章主要在结合笔者研究和工作经验情况下,首先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随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一些做好其教学工作的对策,从而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牢固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探讨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来看,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两方面主要问题:一是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虽然素质教育日渐深入,小学教学中将学生主体地位予以体现就成了当前广大老师重要任务。但根据笔者研究可知,当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并未很好地把学生主体地位予以体现,如此一来不仅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知识,并且也会造成语文教学质量因此而大大降低;二是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由于应试教育,小升初等原因,部分老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模式较为单一且枯燥,这主要表现为一味地让学生学习写字,背诵课文以及死记硬背一些标准答案。而从实际教学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致使课堂教学低效率,并且也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培养。

二、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对策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成绩,笔者建议广大老师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以前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思索,自主实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突显出现。因为小学生年纪较小,还不具备足够的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需要充当好引导者以及组织者的角色,和学生一同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并带领学生共同领悟语文的独特魅力,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感到快乐。例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文时,老师应当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一些让小学生能够自主发挥的机会。在开始讲课前,老师可先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秋天景象讲述出来,并进行相互的交流,如谈谈公园,广场,小区以及道路两旁有什么景物,该类景物在秋季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将自己认为具有秋天特色的景象画出来,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达的机会,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发挥,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以及总结。通过该方式能够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有效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更新语文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有直接的影响,语文教学在小学中得不到学生应有的重视,与陈旧的教育内容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教育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式的丰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内容的更新方面,可以结合时代特征融入一些现实的因素,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更好的凸显出语文教学的意义,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创新语文教育方式方面,首先老师要在正确把握以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实际,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方式等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丰富的形式将语文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加大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网络教育资源开发是目前高等院校对教育资源进行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共享,可以很好地弥补高校语文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的许多不足,因此,小学中的语文教学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加大语文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有效途径。首先,通过把语文知识链接于网络资源中,?W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地学习,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此外网络教育资源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对于提高小学中语文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借助于多媒体开展教学

除了上述几项措施外,借助于多媒体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也是重要措施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其心智尚处于发育阶段,并且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借助于图片、视频等新颖直观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一来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及学生知识学习均大有裨益。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重点在于老师应确保多媒体课件质量。为此广大老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除了要严格根据具体课程选择适宜的图片、视频内容外,在其制作上还需确保简单易懂以及富有乐趣,这样一来方能在保障多媒体课件质量情况下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之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广大老师要在全面认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准确地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并注重教育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大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如此一来才能为保障其良好教学质量及提升学生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东.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读写算:老师版,2016(30):259.[2] 尹秀莲.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44.[3] 赵立军.浅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作者简介:

中小学生校服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6

关键词:中小学生校服;校服的教育本质;对策

中图分类号:G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11-0013-03

1993年,原国家教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如火如荼的校服热潮。今天,校服不再是新鲜事物,几乎所有城镇中小学都有自己的校服,甚至大学生、农村中小学生也都逐渐穿上了校服。但是随之而来的校服“副作用”屡屡发作,“校服事件” 层出不穷,“校服问题”不断衍生,使我们在十五年后又一次将目光聚焦校服。

一、“校服事故”缘起何在?——校服的教育价值遭遇遗忘

2008年11月14日的《西安晚报》有这样一则报道:“5时30分,放学了。三三两两统一穿着蓝裤子、白色运动衣的学生走出校门。其中一位初二的女同学缩着双手,迫不及待地接过妈妈拿的棉衣穿在身上。几位学生无奈地说,学校规定必须穿校服才能入校,而学校只发有夏秋两季校服,所以同学们在这样的大冷天里也只得穿秋季校服。面对一个个瑟瑟发抖的同学,学校老师却说,学校统一校服,一则为了展现良好的校容校貌,再则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消费习惯,限制孩子们互相攀比穿着的心理……”这大概就是“寒门出孝子”的“现代解释”吧?另一则报道出自《重庆晚报》:“从2005年11月28日开始,昆明市西山区求实小学一至六年级的524名学生,穿上了橘红色的校服。校服上花花绿绿印满了vodafone(沃达丰)、BRINGESTONE (普利司通)、Marlboro(万宝路)、shell(壳牌)、Ferrari(法拉利)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商标,一身这种打扮的小学生们,个个如同电视、杂志上出现的舒马赫等F1赛车明星。”学生的校服也做起了“品牌代言”!

上述两则发人深省的真实案例,不过“校服问题”的冰山一角。层出不穷的问题使校服陷于四面楚歌的境遇,甚至“弹劾”校服的呼声也此起彼伏。难道问题都是校服本身惹的祸?

无疑,导致校服生存举步维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校服被视作一般服饰,人们只停留于它的实用功能和标识功能,而最重要的隐性教育价值遭遇忽视,其内涵的教育潜能被无端遗弃,校服几乎成了被教育遗忘的角落。校服究竟是以何种身份为教育者和学生所接受?它在学校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又蕴含有多大价值?诸如这样的问题并未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指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实用功能是校服的浅层表象,教育功能才是其内在本质,教育者如果不驻足本质,只是徘徊于表象,必然会使校服工作走向歧途。

校服有着重要而丰富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校服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身份认同,顺利进入学生角色;校服能够给予学生归属感,满足人趋同的本能;校服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校服能够引导学生自律;校服可以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校服能避免学生盲目攀比,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校服以隐性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它通过视觉冲力和心理暗示,能够最大限度的依靠生命本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忽视的教育策略。

因此,我们要为校服正名洗冤——校服无“罪”。引发“校服问题”的是教育者舍本逐末,忘却了校服的教育价值和校服受众——学生的特殊性,使校服的真正功能被掩盖和异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超然于现象,洗炼出校服的教育本质,校服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二、校服问题现状如何?——遗失教育价值的校服问题

源于教育者对校服教育本质认识的模糊或缺失,导致校服在设计、管理、使用等环节产生了一系列偏差与问题。

1.运动服一统天下

校服作为一种制服,它具有形象定位的功能,也就是要求该服装能够标志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以区别其他社会角色成员。[1]然而,目前,我们很多学校只配置运动款式的校服给学生。运动服虽然舒适、随意,便于学生活动,但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散漫、拖沓的心理暗示,弊大于利。校服应逐渐由“运动型”向“制服型”过渡。制式校服在欧洲、日本被广泛采用,其得体的裁剪,与宽松肥大的运动型校服相比更能凸显青少年蓬勃的朝气和飞扬的青春,其庄重的款式,也更有助于规范学生举止,端正学生言行。显然,运动服难以引领学生顺利进入自身角色。

此外,校服往往要在举行重大活动或集会时穿着,如:升旗仪式、清明扫墓、入团仪式等。在这些严肃的场合,穿着运动服显然不合时宜,不符合“适时而着”的服饰礼仪,这应该受到学校的正视。[2]

2.校服抹平性别差异

男生和女生的校服除了尺寸不同之外,几乎完全没有区别,未能体现出性别差异。随着青少年身心的发育,他们的性别意识逐渐觉醒,对性别差异越发敏感,需要教育者加以适时、正确的引导。正确的性别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服装是两性差异的外在直观体现,男女无别的校服,向学生发出错误的性别信号,必然模糊学生的自我性别概念。因此,校服在设计上应该展现男女两性迥然不同的特质:男生阳刚、健美,女生柔美、清丽。体现男女不同特质的校服自然成为性别教育润物无声的细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明晰性别差异,培育正确的性别意识。

3.缺乏美感

“云想衣裳花想容”,美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但校服的款式设计普遍缺乏美感,使得很多中小学生望“校服”兴叹,想说爱“它”不容易。校服款式陈旧、色彩单调,裁减不合身是不争的事实,加之中小学生正值身体发育的高峰期,一穿三年的校服往往是“三年前当裙子,三年后露肚子”。这种种现象皆因校服的设计与制作忽略了青少年对美的渴望。美育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内容,我们为何不赋予校服以美感呢?应该让蕴含着青春色彩、书卷气息、蓬勃力量的校服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让学生身临美的意境,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热爱美、追求美,提高审美能力,升华审美品位,陶冶美的情操,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4.校服腐败

校服市场需求量大、利润丰厚,有些学校也参与到利润的分配链之中。在校服购销的过程中,学校吃回扣,拿提成的丑闻不鲜见。受利润的驱动,学校背离了教育者的角色定位,转而包庇质量低下的厂商,甚至联手商家提高校服价格,获取巨额利润。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校服穿在身,寒在心!因为,师者,率先垂范,但区区几钱回扣就把教育者为人师表、清廉高洁的形象毁于一旦,这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极为深远,学生心灵深处崇敬和膜拜的教师形象瞬间荡然无存,那种强烈的受挫感和失落感将给学生带来巨大伤害。学生对教师的极度不信任感将会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灭顶之灾。

5.“强权校服”

校服从款式设计,到外联定购,再到价格定位,完全被校方、厂商控制和垄断,学生和家长根本无从参与,学生成了“强权校服”下失语的顺民。这种专断的做法就是一种民主缺位的教育独白,压抑了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忽视了学生跃跃欲试的能动精神。“强权校服”的存在,实在是以思想开明、和谐民主为基调的校园里一抹不协调的败笔。既然是学生校服,就要以学生为本,谋学生所想,急学生所需,那么学校和学生之间应该就校服问题建立平等的对话平台,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在校服的设计、管理问题上充分发扬民主,广纳群言,不仅能够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从而发挥校服的隐性教育功能。

6.“穿校服”成指令

服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品位和价值追求。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不慕虚荣、不嗜攀比,注重精神追求的品性,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时下很多学校为达此目的,采用强制命令,要求学生穿校服到校。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这样做只是把校服当作一种制约工具,而没有将它看作一种隐性教育策略正确运用,只落得“管得住人管不心”。虽然学生都乖乖地穿上校服,但这只是对学校权威的屈从,并没有真正领悟和认同藏在指令背后深刻的教育内涵,治标不治本。硬性规定“穿校服”成指令使校服失却了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风格,变成了板着面孔的“警察”。所以,教育者一定要以身作则,循循善诱,依势疏导,循序渐进,使学校的目的被学生信服而不是屈服,那样自然无需再下“训令”。

7.校服教育的缺位

学校往往把校服看作与一般服饰无异,在发放完校服后,缺乏后续教育。其实不然,着装后教育是引导学生理解校服具有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的重要环节,是校服文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3]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简单的校服,承载着深刻的教育内涵,浓缩了丰富的学校文化,是一种隐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策略。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了解校服的意义、用途、价值,使他们对校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而真正热爱、尊重、爱惜自己的校服,这样,校服才超越了实用和标识的浅层意义,达到其教育目的。

三、校服的明天在哪里?——重拾校服的教育价值

1.正确认识和深入挖掘校服教育本质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本文的第一部分已明确阐明教育价值是校服的本质所在。教育者要不断深化对校服教育本质的认识,并且结合实践挖掘校服的多种教育功能,才能够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发挥校服的作用。

2.设计合理应时的校服

据《金陵晚报》报道,南京一所中学计划借鉴韩版校服风格,以改进本校校服款式,使其更为美观。这一计划使学生们对新校服充满期待,但却遭到家长的反对。原因是担心美观大方的校服会导致学生间早恋,影响学生学习。殊不知,热爱美、追求美、享受美是人的自然心理需要,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尤为强烈和敏感,校服的设计应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校服本来就具有“寓教于衣”的美育功能,身着美观、得体、大方的校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所以,学生校服的设计一定要讲求科学,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3.让学生主体参与校服设计

现在,很多学校在校服问题上,大包大揽、一言九鼎,学生似乎只负责买和穿。其实,学生才是校服的真正主人,自然应该“我的地盘我做主”,让学生参与到校服工作中来,甚至可以尝试由学生自己来设计校服。这样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参与校服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心里升腾起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会使他们体验到被尊重、被认可,由此产生对自身价值和责任感的认同。

4.落实监管督导,规范校服市场

目前我国校服市场发育不良,缺标准、少规范、内部自律不足、外部监管缺位,致使校服产品质量低下,这方面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学生和家长深受其害。例如,有报道说,学生校服甲醛含量严重超标。一方面,它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这种负面校服事件,使身心未及成熟的青少年,过早看到社会阴暗、龌龊的一面,无奈地承受成人的过错,这必定会给他们纯洁的心灵蒙上沉重的阴影,使他们对社会失去信任,可能形成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所以规范校服市场的乱象势在必行。这不仅要求校服生产部门必须坚持职业操守,端正自身行为,自律自治,严格校服质量标准,而且,质量监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联手管理,制定高标准的市场准入和相关法令、制度,增强监管力度,保障学生的权益。

5.实施校服的文化管理方式

透过《西安晚报》报道的那所学校校服事件,不难发现这所学校的校服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把学生视作生物性的存在,学生是被动的,应该接受规约和限制。强令学生无条件地穿校服完全是缺乏主体参与的外在规范,把校服当成控制和规训的学生手段。[4]校服不同于一般服饰,它是文化载体,所以,校服管理不应该是刚性的身体管理,而要更为高级的文化管理。校服充满着文化气息,表征着群体背景,隐喻着人文理念,承载着教育价值,凸现着校园文化。这些都不可能仅靠下政令的方式,就能被学生认识、接受,它要靠长期的渲染,持续的教育,才可能渗入学生生命之中,才可能在某个时刻迸发心灵的共鸣。

“于无声处听惊雷”。校服是无声的教育,它能够焕发学生灵动、蓬勃的青春光彩,激发学生向善求真的生命本能,我们要立足校服的教育本质,不断挖掘校服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校服的教育功能,方显校服本色。

参考文献:

[1] 华梅.服饰心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 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谷锦霞.青少年校服发展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4] 钱洁.校服:一种身体理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9).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护患关系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7

1 护患关系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医院方面

由于个别媒体对医疗纠纷缺乏公正客观的报道, 使矛盾激化加大, 产生负面效应, 忽视医护人员付出的辛勤, 产生医疗纠纷。近几年医院暴力事件和医疗事故呈上升趋势, 闫俊辉等[2]调查结果显示, 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总体发生率为64.3%。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增大了护士工作压力, 护患关系显得紧张。

1.2 护士方面

有研究表明, 临床上由于护士因素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引发的护理纠纷占45%~58%[3]。

1.2.1 沟通不良

据上海医科大学管理处对全国7所医院582份问卷结果显示, 医患关系紧张的占29.72%, 由于护患沟通不良而引发的关系紧张占56.35%[4]。有的护士责任心不强,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欠缺, 对患者“冷、硬、推、顶”, 对患者因疾病所致的痛苦表现出冷漠或麻木。在护理工作中, 机械地执行护理操作,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缺乏耐心, 人文素养不高, 不能换位思考。现在护士独生子女多, 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交流沟通中易产生矛盾, 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1.2.2 医院护士配置不合理

整体护理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 医院在编护士达不到要求[5], 医院护士配置不足, 护患比例失调, 新老搭配欠合理性。但医学模式的转变却对护士提出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导致护士的心身压力增大。护士工作杂、细、多、量大, 工作时间紧张, 少有时间与患者讨论式交谈, 患者的各种需求、关心很难满足, 从而导致各种护患矛盾。

1.2.3 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护理人员欠缺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精湛娴熟的操作技能, 对患者的病情不了解, 对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与健康教育等解释与宣教不充分, 使患者不满。在实施护理过程中,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如有的护士在对患者行静脉穿刺时不能一次成功, 造成患者痛苦, 进而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1.2.4 法律意识差

有的护士缺乏临床经验与法律意识, 慎独精神差, 病情变化报告与处理不及时, 护理病案书写不规范, 导致在医疗事故、纠纷发生时院方与护士自身处于被动, 使护患矛盾加深。

1.3 患者方面

1.3.1 患者心理

患者由于疾病折磨, 角色转变, 加之当今医疗费用普遍偏高等因素常出现负性情绪, 如激惹、抱怨、愤怒等。一些低收入家庭患者因疾病反复发作, 经济压力加大等因素而情绪不稳, 反应敏感, 当治疗效果未到达预期效果时, 部分患者有意将矛盾转向医院。而患者在医院接触最密切、最多的是护士, 所以护士最易成为患者不满情绪的发泄对象, 影响了护患关系, 加大护患沟通难度。

1.3.2 患者维权意识增强

社会舆论要求极力扩大患者就医权、选择权, 患者开始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健康权益。在维权中, 很多患者没有足够正确的法律知识, 对医学知识与护理工作的了解一般通过亲戚、朋友、自己的住院经历, 及网络、媒体等途径, 存在一定的偏差, 不正当维权、过度和过激维权现象常有发生。

1.3.3 对医疗和护理期望值过高

部分患者因文化与价值观差异, 尽管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但又不完全了解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和人与人间个体差异, 对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一些副作用不理解;对经积极救治、精心护理的疑难或急危重病例出现的治疗效果与自己期望不符时不能正视, 认定是医务人员水平差、责任心差造成的。有的患者产生不良动机, 有意将矛盾转向医院, 对护理工作存在偏见, 不配合护理工作, 甚至无端指责,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患矛盾发生概率。

2 改进对策

目前, 医疗环境严峻, 常有暴力袭医事件发生, 医护行业遭受空前信任危机, 医患、护患关系敏感。医院一方面应加强内部管理, 建立有效的医疗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应优化外部环境, 多常向媒体宣传医院工作性质, 让人们能理解和尊重医务工作者。

2.1 医院完善管理制度

2.1.1 编制保证

调整医院编制比例, 提高护士配置数量;应给予护士在学习教育、工资待遇等方面更多的机会与更优厚条件[6], 提高护士在社会中地位, 减少护理人员流失。及时解决患者的反馈投诉和纠纷, 定期对医护人员开展有关制度、政策方面的培训, 维护医护人员合法权利。

2.1.2 重视护士培训,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在我国, 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5], 医疗机构应改变“重医疗, 轻护理”的现象, 注重对护士的培养。牛红艳等[7]建议采取集中培训、分层培训等方式和案例分析、护理查房、多媒体网络等形式进行继续护理教育, 构建以和谐护患关系为导向的继续护理教育体系。通过培训, 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2.1.3 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者水平

医院应提高护理管理者水平, 规范其管理效能, 对护理管理者应进行定期学习培训, 可采取送出去培训、请专家进来讲解等多种措施。护理管理者应结合实际, 完善护理流程、规章制度, 让护士能在工作中做到有据可查、有章可依, 培养护士质量持续改进意识, 加强护理不良事件管理, 加强护理风险防范, 落实患者安全指标, 保障患者安全。在护理工作中, 按照能力、学历、工作强度的不同, 合理安排人员, 为护士创造一个人文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让护士以良好心态去面对患者。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 征求患者与陪侍的意见, 及时分析解决患者反映情况, 总结经验, 进行改进, 不断改进医院工作, 将隐患消灭在萌芽时期。

2.2 护理人员加强护士人文知识学习

护理是一门源于心理及行为、生物、社会等方面科学知识的专业, 尼春萍等[8]调查显示, 93.22%的护士认为护理继续教育有必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因此护理人员在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外, 也要加强情绪控制、认知与行为等心理学知识, 及移情、教育等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这种学习应贯穿整个护理生涯, 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正确理解护患关系实质, 提高对患者群体的认知,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赢得患者的肯定。李敏等[9]研究显示,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后, 不良事件上报率由79.31%提高到95.24%。

2.3 加强护患有效交流沟通

沟通可以调整或改变他人的认识、观念、情绪和心态, 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诊疗与护理[10]。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减少法律纠纷, 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 但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需要护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2.3.1 平等待人, 维护患者知情权和同意权

护理人员要有爱护生命的淳朴情怀, 善于控制自己的各种不良情绪, 对所有患者应做到一视同仁, 让患者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才能在交流中缩短距离。在需要暴露患者身体隐私部位操作时, 用屏风等遮挡。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行治疗、护理时, 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让患者对治疗、护理有明确了解, 赢得患者理解与配合。

2.3.2 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营造良好交流氛围

有效的交流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技巧, 尤其注重非语言沟通的运用, 以准确获得患者的信息, 全面了解患者身心需要。与患者第一次见面时, 尽量建立良好的“首因效应”, 沟通中少用医学术语, 尽量将专业术语进行通俗的解释, 增强其理解。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信仰、对疾病治疗的需求等, 选择适宜的沟通方式和语言, 进行个体化健康宣传。同时在与患者沟通中, 让患者能够认识到当前医学的局限性和疾病的发展状况, 认知医护人员的工作, 从而增强双方的理解互动作用, 构建良性护患关系。

2.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 医保的患者治疗受病种及药物的限制。医患关系涉及因素多, 要构筑新的良好的医患关系, 必须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医疗体制的改革[6]。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减低人们自付费用比重, 提高政府投入水平, 解决人们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医患纠纷的处理, 需要各项法律的执行。政府应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特别是立法机关应完善处理护患纠纷的相关法律、法规, 探索第三方仲裁机制, 形成第三方调解机制, 减少护患纠纷[11]。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

[2]闫俊辉, 林汉群, 王箭.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 (11A) :16-19.

[3]刘彦利.浅析护患关系的协调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吉林医学, 2011, 32 (25) :5381-5382.

[4]张兵, 朱美芹, 李志华, 等.加强培养护患沟通技巧, 减少医疗护理纠纷[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3) :165.

[5]吴小花, 王红红, 刘自平.从系统角度探讨护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12, 26 (6) :1447-1449.

[6]张莹.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 2015, 31 (3) :35-36.

[7]牛红艳, 刘纬华, 常玉兰.护士与患者对护患关系认知差异的现状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35) :4445-4448.

[8]尼春萍, 徐莎莎, 窦伟霞, 等.10所综合医院临床护士人文素质继续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 2011, 18 (7A) :7-9.

[9]李敏, 史婷奇.提高规范化培训护士人文素质的方法与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9) :779-781.

[10]王侣珍, 付京, 毛文.非暴力沟通模式在处理护患关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4, 28 (5) :1636-1637.

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8

1.1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特征

相对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 逐步开放的中国市场使得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具有明显的知识经济时代特征:

(1) 将人力资本纳入资本范围。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中将资本划分为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两大类。传统的财务管理对象即是财务资本的运作过程, 包括资本筹资、资本投放、收益分配等, 人力资本被排除在外。人力资本的产权化, 使得向企业投入知识、智力和技能的劳动者与投入物质资本的出资人一样成为企业的产权主体, 享有同样的权益, 即以企业所有者身份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由此, 资本的范围由财务资本扩大到财务资本加人力资本。企业的发展依靠人力资本, 因此, 企业对人力资本的筹集、投资以及人力资本参与公司的分配, 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2) 无形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无形资产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 资本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即物质资本相对降低, 而知识资本所占主导地位逐渐形成。在新的资产结构中, 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大大提高, 无形资产将成为主要的投资对象。

(3) 融资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性加强。

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对资金的需求一直呈现急剧扩张的趋势, 一旦周转不灵, 轻则减缓企业发展的步伐, 重则将造成偿付危机使本来处于赢利状态的企业被迫清算。因此, 企业更加应该重视融资管理, 特别是在目前我国扶持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尚未健全, 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的现状下, 应该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征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依据最佳资本结构理论, 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保障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

1.2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公司资本的积累过程中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量的释放。在知识经济中, 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 而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现代企业具有的高风险、高回报、投入知识化、无形化企业成长快等特征, 导致了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与传统企业的不同。因此, 现在企业发展, 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2 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普遍问题

2.1 财务管理内容与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条件的需要

传统的工业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于厂房、机器设备、资金等有形资产, 而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化正规企业的资产结构中, 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高。而当今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内容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论述相对详尽完善, 对无形资产涉及的较为稀少, 在实际的财务管理活动中, 大多数企业往往低估了无形资产价值, 这就人为的扭曲了企业真正的资产价值, 也不能全面反应企业实际的资本状况。

2.2 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生产中的作用被削弱

我们都知道,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重点, 不能随个人的主观意愿将其定位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状态下, 企业管理实质上是以生产管理为主要内容, 完成了生产计划也就完成了企业的目标。在如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消费者的具体行为模式已经难以把握, 成本、价格等指标就成为了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决定因素, 企业不得不从市场上引入一些竞争能够接受的指标, 并且把它分解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最终能被市场接受。但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不少企业经营者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经营决策往往是想当然得出来的, 没有经过科学的财务分析得出重要的关健性决策数据, 从而导致投资效益与预期发生背离, 失去了分析和决策的意义, 使企业在发展上走弯路, 甚至发生重大危机。

2.3 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更加符合灵活、紧凑的组织结构模式。而我国现有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大多数是金字塔型, 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 不利于财务管理人员全面参与公司的经营生产全过程, 不利于其灵活应对各种政策和市场变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防碍了我国企业的现代化改造进程, 也使得其在开展对外合作和进军全球市场的过程中往往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损失, 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必须认清且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3 完善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3.1 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面对全面新的环境, 观念的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障。一是财务管理战略国际化。所谓国际化就是顺应经营战略国际化的潮流, 在国际大环境中谋划经营战略;二是树立资本多元化理念。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以及大量外资的涌入。企业应利用这一契机, 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 提高管理水平,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三是强化人本化财务管理观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终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3.2 完善企业财务制度

制度是有效管理的保障, 是构建现代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因素。企业的财务制度除了包括一般财务制度、财务规章外,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激励机制。这是建立现代财务制度的重要保障。首先, 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在现代企业中, 应大力推广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的审计和监督。其次, 建立激励机制;当今, 人力资源将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企业的运行依靠的是管理者和员工, 如何将他们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联系起来, 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 发挥其创造性, 挖掘其潜能, 是建立财务激励机制的动机所在。

3.3 明确经营目的

企业的经营目的是在取得合法的利润的前提下满足社会的需求。现代的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必须确定两个目标:一是任务目标;二是效益目标。任务目标是规定企业应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内容和数量, 可结合企业经营业务情况确定不同的指标。效益目标是反映企业为完成任务指标应取得的合法利润。两者是企业的总目标, 是财务管理与经营业务共同的奋斗目标。

3.4 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强化风险防范, 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及时调整财务管理人员适应环境的知识结构, 做到能够及时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正确了解财务风险的种类和来源。三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 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减少和规避投资风险。四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 采取正确的风险管理方法, 制定严格的控制计划。五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机制。

3.5 培育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以及综合性。因此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适应的必然是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为此, 要建立和完善培养、培训体系, 采用多种形式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 优化人才结构, 增加人力资本的价值。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出有利于培育人才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维宾.财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2]王宾.企业财务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3]侯海平.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J].财务与会计, 2005, (3) .

[4]费忠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问题透视[J].财会月刊, 2008, (10) .

河道堤防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9

河道堤防是我国防范洪涝灾害的重要保障, 拥有坚固的河道堤防可以将洪水挡在提防外侧, 保住堤防内侧的农田、村庄、企业等等。我国在《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中都对河道提防的重要性给予明确的认定, 特别是一些洪灾严重、高水位长时间出现的地区, 更是要加强对河道堤防的重视程度。对我们安徽蚌埠地区而言, 地处淮河中游地区, 本区段上游河道比较宽, 来水既急又快。中游由于黄河堵塞导致泄洪压力很大, 以至于洪灾不断出现。而且本区段人口稠密, 人多地少的格局在短时间不会改变, 一旦河堤管理出现问题, 将给国家财产以及人民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灾难,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本区段河堤管理工作难度很高, 也非常重要, 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二、河道堤防管理存在问题

(一) 河道堤防管理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 在经济发展为中心思想的驱动下, 一些干部群众对河道堤防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尽管我国出台一系列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规, 例如《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中都对各级政府在河道管理中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 但是很多人依然认为河道是天然形成的, 不需要对其进行治理, 而且对河道堤防管理在防止水土流失、水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也认识不清楚。河道两边的企业和居民也缺少必要的环保意识, 有的在堤上取土、开垦, 甚至偷盗堤防树木。有的将河道当成垃圾场,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等都倒进河道中, 造成河道污染严重、河床淤积, 防洪能力下降, 埋下巨大隐患。

(二) 管理手段效率和手段落后

一是多头管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河道管理涉及政府多个部门, 从水利、城市建设部门、农业部门、环保部门都有着一定的管理权, 各部分之间职能交叉, 又缺乏一定的沟通和联系, 导致管理上明则都可以管、实际上都没有管的尴尬境地。二是管理手段落后。目前在河道堤防管理上缺乏长效机制, 很多工作都是被动开展的, 也没有建立起来严格的、行之有效的巡查维护程序, 很多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更遑论利用一些现代化的巡视手段了, 例如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对地方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了。对河道堤防进的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仍然不到位。三是处罚不力。堤防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承担河道堤防的建设管理为主, 很多违法事件得不到严厉的惩处, 在法律法规上也是滞后的。

(三)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长期以来, 河道堤防管理工作由于吸引力不够, 导致人才断层, 很多优秀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水利事业。而且由于意识上的问题, 有些领导也对河道堤防管理不重视, 资金投入力度小, 缺乏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支持力度, 很多河道堤防管理人员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上滞后于水利事业的发展需要。再就是在人才激励上存在不足, 管理部门没有将员工工作能动性与晋级和职称评定有机联系起来, 因而工作人员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加强河道堤防管理的对策

(一) 提高对河道堤防管理的认识

河道堤防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 是保证我国河道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电台、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媒介将河道堤防管理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向广大群众宣传, 地方上也可以利用农村基层组织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村约、标语、传单等, 提高广大群众自觉爱河护堤的意识。河道堤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河道堤防管理不仅仅是地方公共事务, 其管理效果对全省甚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水利部门要积极寻求国家财政支持, 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河道堤防治理的难处和进展, 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在资金方面要加大倾斜力度, 每年要从国家防洪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河道堤防管理, 专款专用, 不得随意挪用。另外, 限于当前的财政压力, 水利部门也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将河道堤防管理与新农村规划与建设联系起来, 在农闲季节, 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河道堤防的整治工作, 给予农民一定的合理的报酬。河道两旁的厂矿企业都是河道堤防管理的受益者, 可以向这些企业寻求资金上的帮助, 形成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全社会共同协作局面。

(二) 提高堤防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

河道堤防管理是由一只训练有素的管理队伍来具体执行的。队伍素质和能力如何关乎到河道堤防的治理效果。为此, 管理部门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选配一支技术过硬的专职队伍, 在人才结构和技术层次上要搭配合理。对已有工作人员按需施教, 分层培训, 将员工参加培养作为其在职称评定和提拔重要的必要条件。培训时要选拔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 在素质能力上都比较过硬的老员工进行现身指导, 还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举办一些讲座, 将河道堤防管理的一些前沿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介绍。培训结束后要有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过关的发予证书, 不合格重新培训, 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此外, 为充分调动护堤人员的积极性, 在国家现有补贴的基础上, 积极发掘提防工程效益, 以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

(三) 建立河道堤防管理的长效机制

规范的管理机制是保证河道堤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下阶段, 我们要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河道堤防管理维修养护体系。有效管理与养护工作可以保证堤防边坡稳定、设施完善。养护工作可以向社会进行开放, 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合格的养护公司, 实行市场运作、管养分离的制度, 按合同履行管理方与养护方的职责。管理方建立专人负责的日常检查制度, 对堤防养护工作的巡查和监督, 以及对工程养护质量的评价和考核。有关技术人员要熟悉工程情况, 完成相应的检测、检查, 检查安全资料的收集、整理, 科学建立文书、财务、防汛、险工险段档案, 发现堤防管理中存在隐患问题, 要及早进行处理, 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另外, 建立堤防管理的联动机制。堤防管理部门要定期与相关执法部门, 例如城建、海事、环保等部门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 形成联合行动的合作机制。最后加强执法力度, 对违法事件要坚决处理, 贯彻“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 切实做好堤防管理工作。

摘要:河道堤防在保护生态、美化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 对河道堤防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在河道堤防管理上做出了巨大的成绩, 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需要我们进行审视并提出改正措施。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堤防管理,巡查,资金

参考文献

[1]张旺, 范卓玮.我国水利投融资探索和创新.水利发展研究, 2010.

[2]安徽省水利厅.安徽省水利厅2011年度工作总结, 2012.

高职院校成绩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10

一、高职院校成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绩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快速, 教学规模接连扩张, 学生基数与专业设立也大幅增加, 学科种类不断细化, 这导致高职院校成绩管理工作陡然增多, 而由于成绩管理工作一直是扎堆在期末时段, 致使教职人员面临时间短、责任重、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而这时成绩管理的实时性与精准度要求都很严格, 一旦出现误差, 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籍状况, 对学生接下来的补考、重修及学分奖励等都有连带影响。

2.欠缺完善的成绩管理制度。目前, 各大高职院校都存在成绩管理制度不完善、操作不当等问题, 致使成绩管理工作不畅通。同时在成绩管理考核方面也存在不详尽、无奖罚以及奖励机制;并且相关的成绩管理软件也达不到教务人员的工作需求等问题。正是因为学校欠缺完善的成绩管理制度及操作标准, 才引发了成绩的录入问题。

3.成绩解析工作不到位。通过成绩解析可以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师师资和学生知识掌握等情况进行了解与检验。但是,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成绩解析工作没有足够重视, 成绩解析工作仍是停留在表层, 做不到全面开展和深化;同时信息反馈制度的不完善、沟通过程的不畅快, 都导致成绩解析没有在成绩管理中发挥其自身作用。

二、高职院校成绩管理问题的对策

1.提升院系教务管理。成绩管理工作理应由各系操作, 教务处进行宏观监控及对院系成绩管理的考核。因此, 只有增强院系两级管理考核, 捋顺运行操作, 才能使成绩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具体流程为院系教学助理要随时确保授课教师上交的作业登记表等原始数据记录, 并督促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与结果, 处理好本院系授课教师成绩录入的监管工作, 以及学生考试成绩的查询、核对与解析等。而学校教务处则应监督好成绩管理的各项工作, 捋顺运行操作, 加强各院系成绩管理工作的引导、协调、监督、考核及评定等工作。

2.完善成绩管理制度。只有完善成绩管理制度, 才会使高职院校成绩管理更合理与规范。完善的成绩管理制度应涵盖考试命题、考试要点、考前培训、考试安排、监考、试卷批阅、成绩核录、报送、成绩查询、安排补考或重修以及成绩的保存等。对于上述各项环节的职责与范畴都要进行明确规范, 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而制度的制定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教学情况不断修改与完善, 同时严格遵守与执行, 才能发挥制度的实用性。

3.强化成绩统计解析。成绩一直是考核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学校可以通过统计解析这些成绩数据, 从而得到一些有用的讯息。这些信息能够为学校领导衡量教学情况与施行教学改革提出基本依据。同时, 也有助于学校掌握教学设计是不是合理、教材能否切合学生的专业教育、学生知识的掌握状况、考卷的难易程度是否合理等。上述种种需要学校不断加强保障成绩解析体系工作, 运用科学高效的方法进行成绩解析, 从而创建完善的成绩解析讯息反馈制度。

三、结语

只有认识到高职院校成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强化成绩统计解析、完善成绩管理制度、提升院系教务管理等相关举措, 才能应对高职院校成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高职院校的成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程满中.学分制下成绩管理的探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4) .

[2]刘玉文, 吕英.浅谈高校学生成绩管理[J].科技信息, 2006 (7) .

企业财务分析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11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认识;财务指标;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19102

1我国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1.1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够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通过企业财务分析说明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生产经营情况,在与历史同期以及同行业先进企业数据的对比中,找出本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预测企业未来生产经营的发展方向。在当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不断地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企业管理的水平需要不断提高,这些都需要借助财务分析的手段对各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预测,帮助企业当局做出正确的决策;(3)掌握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反映出企业目前的各项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情况,使领导心中有数,并将其作为决策、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依据。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而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与分析工作当作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从而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开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在财务分析的目的上,往往也不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而是强调满足领导需要或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1.2财务分析人员所依赖的资料具有局限性

企业财务分析是以企业所编制的一定期间的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并结合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其他有关资料,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其它有用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但是,目前企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只是简单地运用企业一定期间的几张报表,就开始从事相关的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等。我们知道,企业财务报表是运用会计专门方法,并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会计信息进行提炼加工而成,反映的是货币化的信息。而在当前风云变幻的经济环境下,单纯依靠货币化的信息来评价企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企业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结合本企业的具体状况,对有关报表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并结合一些非货币化的信息对企业具体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

1.3财务指标的构建缺乏内在的逻辑性

财务比率的构建应当重视分子、分母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而言,分子、分母要满足以下三种逻辑关系:(1)构成分子、分母的两部分要满足配比关系。比如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关系。(2)构成分子、分母的两部分要满足计价基础一致的原则。比如在计算存货周转率时,其中的销货成本和存货都应该按历史成本进行计价,而不能对其中的存货按现行价值进行计价。(3)构成分子、分母的两部分在本质上是关联的。比如在计算销售净收益率时,就应该将一些不随销售额变化的固定费用包括在净收益中。但是目前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少重视这方面的逻辑关系,只是对照教科书中讲到一些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而不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特点构造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指标,致使一些分析结果根本不能反映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1.4财务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运用相脱节

财务分析的目的是找出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但许多企业在好不容易组织力量把财务分析做好之后,并没有将分析的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其结果是,既浪费了企业的有关资源,也使财务分析人员产生失落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成果没有得到重视,进而影响了员工参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1.5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企业管理正朝着战略管理的方向发展,根据战略管理的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仅要掌握企业财务分析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尽管近几年我国财务人员的总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仍不能适应新时期财务分析的要求。同时,企业管理当局对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提高也重视不够,导致财务分析的结果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

2改进企业财务分析问题的对策

2.1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1)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积极组织、协调各业务部门对财务分析的配合,支持、帮助财务分析人员熟悉本企业的业务流程,尊重财务分析人员的劳动成果,提高财务分析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2)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从而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的依据。

2.2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深化财务指标与经营情况的联系

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表等作为基本报表反映企业的情况和经营情况。同时应更加注重对财务状况说明书的编制工作,其信息披露应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采用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非货币性的与财务事项密不可分的信息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受物价变动影响的因素等。只有详细分析董事会报告及其他信息来源中与该企业经营情况有关的信息之后,把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财务报表数据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解。 

2.3加强财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

(1)要剔除各种影响因素。在分析时可以将不同会计方法的影响差异剔除;将某些特殊的、个别事件或因素剔除;选择同行业同等规模企业进行横向比较等。(2)要注意各种分析指标的综合运用。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发挥财务分析的总体功能效应。

2.4有效提高财务分析的利用率

在提高财务分析利用率方面,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财务分析活动会议肯定成绩,查摆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并在财务分析会议上落实责任,使财务分析应起的作用得到落实。提高财会人员的参与意识,并广泛开展自上而下的财务分析利用效果交流活动。 

2.5切实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

企业领导要重视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选择优秀的财务分析人员。同时,企业应在选择优秀财务分析人员的基础上,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培养适应本企业的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其基本分析能力和对各种来源的财务分析数据的合理修正能力;也要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裴淑琴,聂健.目前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J].山西统计,2002,(7).

[2]王文君.影响企业财务分析质量的因素分析[J].西部财会,2005,(7).

[3]贺彩萍.论企业财务分析的局限性[J].上海企业,2004,(12).

[4]圣•普拉斯著,隋洋译.洞察财务报表奥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林业调查设计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12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对林业资源进行更加充分的利用, 则应该要做好林业规划工作, 比如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 加强林业产业的规划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加强林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是当前很多地区在进行生态环境改善过程中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具体规划时, 应该对林业基本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进行林业生产之前,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林业资源概况进行调查, 如森林树木的种类、面积等, 从而对林业资源进行大致的了解, 然后对林业生产进行有效地规划, 比如设计具体的生产方案, 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地分割等, 从而使得林业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地利用。

2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管理现状

2.1缺乏调查规划设计意识

当前很多地区的林业生产还处于探索和转型阶段, 尚未完全建立起科学、规范、系统的林业生产工作机制。 在林业开发建设过程中对于林业生产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 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查和设计, 从而使得林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林业资源的了解并不多, 容易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正是由于缺乏调查规划设计的意识, 对林业资源只是一味地索取, 没有考虑到林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也没有进行足够的调查规划设计, 这项工作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 没有明确的林业生产用地和林业生产控制标准, 给现在的林业生产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2调查规划设计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当前我国对森林建设的重视程度较高, 无论是退耕还林还是森林资源的保护, 都体现出我国对森林资源的重视。虽然对林业调查规划也有一定的重视, 但是在管理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或者对于一些已经成形的规章制度并没有完全落实和执行, 对一些规章制度中所规定的技术规范的理解也不够全面。比如当前很多林业部门在进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过程中, 并没有对相应的工作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而且一些技术方法也不是对所有的森林都适用的。

2.3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因此需要专业化的人员, 当前很多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森林的调查规划一般由林业部门来负责, 没有高素质的调查与规划设计队伍, 因此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管理过程中效率不高, 所得到的数据也不是很准确。

3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质量的建议

3.1加强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认识和了解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认识不到位是影响林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在未来的林业生产工作中, 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林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 将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以及发展林业产业纳入到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等条件确定适宜的发展规划, 从而将各种具体的规划落实, 比如在对林业生态系统进行建设的时候积极加强对其他后续配套产业的发展, 以推进当地林业生产发展为核心, 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发展, 使得森林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加强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重视的基础上, 还应该要加强对这个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包括了3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林业调查。林业调查是进行林业生产的基础, 主要是对各种林业资源档案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 比如对森林的面积进行测量, 对森林资源的总量进行了解、对林业资源的生长环境进行了解等。第二, 林业规划。林业规划指的是在林业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林业生产的要求和目标对各种林业资源进行规划, 对林业资源的应用进行宏观规划, 从而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第三, 林业设计。林业设计是落实林业生产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进行林业设计的时候, 应该要对整个林业生产规划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然后根据具体的林业生产目标进行具体的设计。相关部门要对这个概念有充分的认识, 才能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方案, 促进林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2完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管理制度

制度的完善是促进各项工作得以落实的重要过程, 在具体的调查规划设计过程中, 应该要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一方面, 要加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程的总体设计。要想提高森林的调查规划质量, 对森林资源进行更加充分的利用, 则必须做到规划设计合理, 使规划到位, 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要求。这就需要建立在对森林资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森林的调查规划不仅包括对各种森林资源进行测量, 还应该要结合现代化理念对森林资源的利用进行充分的规划, 从而使得森林建设水平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另一方面, 还应该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沟通制度, 要加强调查规划与设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 将设计方案落到实处, 设计人员应该要对调查部门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 并且根据森林建设的目标进行合理地设计, 从而使得林业生产能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

3.3培养专业化队伍

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规划和设计, 需要有专业化的队伍作为保障。由于我国的森林面积十分广阔, 因此调查任务比较繁重, 规划设计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在进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时候, 应该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在进行调查规划管理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员要担负不同的责任, 比如调查人员要明确进行林业调查的目标, 要对哪些具体的项目进行调查, 从而为后续的规划和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规划人员则应该要对林业生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从而能够对林业生产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人员应该要对调查规划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从而能够将大体的规划方案落实, 比如对森林的开发面积进行细分, 对具体的开发任务进行设计, 对具体的开发步骤进行设计等, 从而使得林业生产的调查规划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 要招聘不同专业的人员, 共同组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落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任务。

4结语

当前我国对林业生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为了要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恢复, 各个地区都在积极加强林业规划设计,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针对当前我国的林业现状, 要加强林业的规划调查和设计, 从而使得森林资源可以产生生态效益也能产生经济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提高的具体策略分析[J].现代园艺, 2015 (15) .

[2]许春菊, 李延星, 王琳.对提高森林资源调查质量的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 2000 (14) .

上一篇:中小企业税收筹划问题下一篇:高等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