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尔滨城市交通问题与对策探讨

2024-06-22

论哈尔滨城市交通问题与对策探讨(精选7篇)

论哈尔滨城市交通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1

论哈尔滨市交通问题与对策探讨

论哈尔滨市交通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发展速率已经超过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所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虽说哈尔滨的城市化水平相比北京、上海等城市还是有一定差距,但大城市市区内不容乐观的交通拥堵状况已经成为中国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课题。所以如何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保障城市交通畅通无阻,确保城市内部机制正常运行已逐渐成为政府和广大市民感触最深,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哈尔滨交通现状和拥堵原因而提出的对策,包括科学规划交通道路网,大力支持发展公交优先战略,政府政策干预和扶持,加快停车场(库)的建设等,从而方便市民出行,减轻城市交通负担,加快城市发展节奏。

【关键词】哈尔滨城市道路;交通布局;交通阻塞;公共交通;

城市交通是维系城市这个有机整体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畅通的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的大城市普遍面临着交通拥堵的问题,城市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道路宽度,道路面积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无法避免交通拥堵的情况。建立一个高效、智能、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迫在眉睫,是当前政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发展的现状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拥挤主要表现在:市区内尤其是二环以内机动车行驶速度下降,流量饱和的道路路口增多,交通堵塞发生的次数增多。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各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和拓建、新建道路中不断加大投入,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相关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拓宽到极限的道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机动车的行驶。据统计,1989年,哈尔滨市机动车保有量约10万辆,多是解放货车、212吉普等。截止到2010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70.5万辆,其中,归属个人的自用车有51.5万辆,占全市汽车保有量的73%。2009年哈尔滨市新增机动车近10万辆,而2010年仅仅到9月9日,新增机动车就已达8.3万辆,其中小型车6.85万辆,日均增加350辆以上。按此增速,3年后哈尔滨市机动车保有量将突破百万大关。在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的同时,全市驾驶员人数也呈几何增长。1975年,哈尔滨市有驾驶员1515人,而当前,这一数字已增至175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仅今年前8个月就新增10.2万人。再有,哈尔滨市主干道的平均车速逐渐降低:2001年省政府交通岗每小时车流量为8200辆,现在已达1.3万辆,近10年里增加了5000辆。2000年友谊路双向车流量每小时约3000辆,目前已近6000辆。据测算,目前市区主干道平均车速为25公里/小时,5年前这个数字是28公里/小时。哈市重点中小学、知名医院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区或主干道附近,一项调查显示,有近60%的学生和近35%的患者乘坐私家车上学或看病。市区每天7时至7时50分、15时30分至17时的上放学时段,路面交通流量剧增。严重阻碍了车辆的正常行驶,进一步增加了交通负荷。

二哈尔滨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

哈尔滨是道路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失衡:增长缓慢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再加上交通供给有效性不足,交通需求合理性不足,交通系统可靠性不足,是城市交通拥堵成为必然。城市交通拥堵面临的突出的首要问题就是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在逐年上升。车总量增长过快,道路增长滞后于交通总量增长,道路交通供需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机动车的拥有量还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按照哈尔滨人口数量为1000万人,2010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70.5万辆来计算,我市的机动车拥有量为70辆/千人。而国外例如意大利为556 辆/ 千人、德国为493 辆/ 千人、美国为490 辆/ 千人。由此可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机动车增长的空间是相当巨大的。道路容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方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上升到6.6㎡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什么在道路建设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交通拥挤还如此严重?其直接原因是道路面积严重不足。首先,我国目前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尚不及发达国家的1/3。其次,我国大城市市区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化扩散过程中,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对来讲,中心区的道路面积反而略有下降。目前,哈尔滨市二环以内的主干街道道路宽度已经饱和,中山路道路拓宽改造、景观绿化工程把中山路拓宽成双向十车道,取消了原先的隔离岛,但是在车流量高峰时期,省政府交通岗车辆等候信号灯的长度仍能超过数百米,使绿信比降低,通行能力降低。再次,城市房地产开发集中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过量的交通,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尤其是在北方的一些大城市,冬季严寒,夏季酷热,道路热胀冷缩,加上超重车辆反复碾压,大大缩减道路寿命,致使道路翻浆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车辆行驶速度。此外,我国城市中占用道路和人行道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城市增加的道路面积,往往很快就被各种摊商、集贸市场和停车场相继侵占,使本来就严重短缺的道路面积更加紧张。道路面积不足原本在于道路建设的滞后。这种滞后不仅使城市现有的道路功能变得混乱而低效,而且造成的时间浪费和行车成本损失是巨大的。有人测算,其直接经济损失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有的大城市可能达到所在城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城市规划不尽合理,路网结构总体布局失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多数城市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摊大饼”式放射状的结构布局。这种城市结构的特点是,城市的政治、文化、金融集中于城市的某一片区域,形成中心商务区,城市道路大都以适应某一区域的需要来布建,这决定了我国多数城市道路均属于这种典型的“树状” 路网结构。它以主路为干,派生出多条仅服务于某一点的支路。干路要为支路合流服务,同时又要担负着商贸交易功能,其效果必然是源头广泛,合流集中,支路不足,干路爆满的交通现象。同时,由于干路又是出入城的基本通道,形成出入城的脖颈,如果拥挤堵塞发生在颈口,那么城内交通就不仅仅是拥挤和堵塞,还很可能是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哈市的市中心为秋林红博广场一带,东北西南走向东、西大直街,与西北东南走向的红军街中山路交汇,以其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放射。是香坊区平房区与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之间最便捷路程最短的路线,加之东、西大直街是外地车辆穿过哈市的必经之路之一,如此大的交通压力即使是双向十二车道也无法满足。公共交通日趋萎缩,80年代中期开始,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含无轨电车)相继萎缩,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1978-1995年的17年间,全国公交车辆和线路长度分别增长了2.5倍和2.8倍,公交车辆达到0.62辆/千人,但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由每小时12~14公里下降到5~10公里,新增的运力被运输效率下降所抵消。90年代初,公共汽车在居民出行交通结构中,多数大城市从原来30%下降到10%以下。其原因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票价政策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公交企业主要依靠政府补贴,运营效率不和经济挂钩,服质量下降与企业生存无关,因而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公共停车场建设严重滞后,且管理不规范,机动车路边违章停车现象严重,经常引发交通拥挤。因为历史欠帐太多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的停车场建设远远滞后于机动车的发展速度,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并且管理不规范,部分停车场处于闲置状态,有的甚至被挪作他用或改变了用途。哈市二环以里专用停车场可谓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把主干道附近的三类街道临时变为停车场然后设置单行道,像是秋林商业圈附近,但是依然避免不了停车难这个问题。道里中央大街新一百商业区从西头道街一直到西十五道街全部设置为停车地区,但是由于车多车位少,车满为患的问题仍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带有地下停车场的商场又少之又少。所以我市停车场还是以路边停放为主,这种被动适应式的划街道为停车场只能暂时缓解停车问题,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迟早会被先进的思想所代替。智能交通发展滞后,交通引导运筹力低。城市建设和宏观管理部分决策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道路交通需求。其一是临街建筑、大型商业网点及娱乐场所等大型交通流汇集场所设置不合理,不具备足够的停车场位置及人流物流通道,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交通组织。我市主要的商业区大多数分布在南岗区中部,道里区东北部,相对的,香坊区和道外区商业区较少,多以商业点为主。所以密集的商业区对交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其二是公交发展水平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站场建设严重滞后,线路站点布局不合理。我市公共交通有许多热门线路,例如104路,64路等,5分钟的发车间隔也常常是满载;相对的,62路208路等即使发车间隔为15分钟也尝尝无人问津,导致其常常改线。其三是指挥调度系统缺少高技术支撑。灯控信号还不完善,灯控信号还不完善,无法更加效率的引导交通流、解决盲目行车、无序行车的问题。在去年年末刚刚建成的新文昌桥黄河路段下桥处经常堵车,究其原因是因为左转信号灯车辆少但是绿信比较高,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再有道路交叉口的畸形路口也成为堵车的老地方,大角度的丁字路口还勉强可以,像是三大动力路与三合路交叉口就是典型的错位型路口,曾经实行过一天的信号灯管制就被迫终止,因为道路实在是特殊,被隔开的三合路并不成一条直线而是互相错开,再加之有大面积的隔离岛的存在,即便有高架桥和交警指挥的缓解,在交通高峰期也经常堵车肇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李范五环岛在新文昌桥建成前也经常形成拥挤的局面,原本环岛是用来移用于处理多支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流疏导,保持汽车交通的连续性,减少停(刹)车次数,但是现如今其弊端日益凸显:由于增加车辆绕岛行驶里程,增多汽车与汽车的接触,容易引发肇事。宣化街与文昌街交叉口为畸形路口即使取消了环岛、修建了高架桥也无法避堵车现象;霁虹桥、博物馆地区也是交通经常拥堵严重的地区,高峰时期只能依靠交警进行指挥疏通;道外区多狭窄街道,路况差,加上车辆随意停放,使会车变得困难。以上问题说明我市的街道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完善的地方,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先进思想的落实。

三缓解哈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对策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合理控制汽车的上路量,从而缓解道路的压力由于城市道路资源发展的局限性,控制汽车尤其是私家车的上路量是降低道路资源需求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世界各大城市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启动“停车再乘车”计划。即在城镇外围修建大面积的停车场,鼓励市民将车停放在停车场,然后再乘坐公交车进入城镇,从而有效避免小汽车直接进入市中心,加重城市道路的负担。这种思想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受到重视,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二线城市这种思想还有待于考究。中国人购车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代步,“停车再乘车”无疑会加大购车人出行的不便,而且会对公共交通车辆造成更大的负担。

二是实施拥挤收费。在城区划分收费区域和收费时间对私人汽车、货车进行收费,不仅可以增加市财政收入,而且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三是调整上下班制度。政府可根据交通流或交通拥堵的时间性、方向性和区域性对不同单位实行弹性上下班制、错峰上下班制、轮流公休制等,达成交通流量的均分,降低对道路资源的需求。四是在中心区收取高额停车费。比如,欧洲许多城市中心区都普遍实施了计时收费,且费用高昂,目的是增加以中心区为出行终点的小汽车出行费用,减少该地区的小汽车交通量。

其次是要调整城市发展思路,科学布局城市交通网。要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加快主次干道和快速路的建设,提高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同时要通过建立互通式立交、打通堵头卡口等措施提高路网成网性和通达性。城市规划应该做到城市静态功能关系与动态功能关系相互协调,做到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的协调一致。要改变传统的被动适应式的交通系统供需平衡,实施主动引导式的交通规划,从政策和规定上提倡拆除单位、小区外围围墙,开放区域内道路,增加放射性道路和城市道路的通行面积,使支路横纵相连,为主干道分流,最大限度提高道路交通利用率;完善和落实配建停车场法规,积极、合理地推行路边停车计费制度,商场、饭店、写字楼、住宅区及其他公共设施在规划中均应建立保障交通流量的停车场设施,使城市交通网达到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最值得强调的是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配置公交资源。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具有运输效率高、成本低、建设用地少,环境破坏性小特点,是调节动力结构的重要筹码。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仍然较低,一般不足20%,发达国家大中城市公交出行比例约40%。而根据建设部的要求,特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要超过30%。要达到或超过这一标准,一要多元化发展公共交通,要构成集地铁、有轨电车、城市快轨、公共汽车等于一体的完善公共交通体系,让出行变得方便、快捷。我市在十多年前相继取消了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公共汽车成为了公共交通的主力,即将建成的地铁一期工程也会分担一部分公汽的负担,地铁的建成将会大大方便人们的出行,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二要采取公交车道的保护措施。比如,法国首都巴黎则采取保护公交车道、违者重罚没商量的措施,立杆见影。这种政策受到市民素质的差异性影响而在我市开展的并不理想,经常有社会车辆行驶在公交专用道上影响公交的正常行驶。三要政府提供政策、资金保障,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扶持力度,让公共交通真正成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和支柱。近年来我市也开始注重公交的重要性,在今年年初,哈尔滨市引进首台18米长可容纳200人的大容量快速公交车,在经过上道测试后有望在我市得到推广和应用,从而替换城市主干街路上运营的普通公交车,减少交通压力。

最后是要着力提高交通科技含量,增强道路通行能力。加强科技应用,提高管理效率,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建立交通安全和交通法规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提高广大市民的交通文明素质;改善执法环境,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长期的实践已经使我们认识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系统漫长的工程:从交通结构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以公共交通为骨干的大运量、快速度的综合运输系统,合理地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交通设施;提高路网容量,借助科学化、现代化交通管理手段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路网等综合措施,使现有道路交通设施发挥最大作用。所谓两个方面是指:解决交通问题仅靠道路建设是不行的,还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把城市交通所必要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做到“建设”和“管理”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哈尔滨市的交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论哈尔滨城市交通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2

1 开发区的发展概况

哈尔滨开发区是由国家级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01年12月合并组成。现集中区规划总面积30.7 km2,设有南岗、哈平路和迎宾路三个集中区。十几年来,开发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7.5亿元,实现合同外资额1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实现工业产值1 404亿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 546亿元,实现税收92.2亿元。成功推动了美国百事可乐、加拿大美康、中国台湾旺旺食品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落户开发区,703所船舰动力开发研究中心、哈工大小卫星、软件基地、博实机器人、哈兽研所生物制剂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也正在进行建设。目前集中区已开发土地完成“八通一平”建设,建成了可以满足企业入区生产、生活需要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为营造出一流的发展环境,打造“五型开发区”的理念,实现开发区“二次创业”目标奠定了基础。

2 开发区的城市空间格局

现在的哈尔滨开发区构建了开发区集中区、大学园区、行政区科技园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开发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招商引资,搞好服务,营造富商、亲商、安商的优良投资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省、市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其中,南岗集中区主要作为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和企业研发基地,金融、保险、中介服务、餐饮、旅游、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国内外著名大公司总部及驻哈分支机构的集中地;哈平路集中区主要作为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医药、食品、电子、纺织等工业投资项目的综合工业基地;迎宾路集中区主要作为高新技术孵化项目接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对俄经济技术合作、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257家外商投资企业入区。

3 哈尔滨城中型开发区城市设计问题的探讨

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整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了的环境设计。针对哈尔滨开发区现有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三点建议[2]。

3.1 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

开发区作为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聚集地,对城市环境的品质要求也相应较高,建设优良的城市环境可以成为凝聚人气、吸引创业投资的条件。哈尔滨是国家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党的十六大作出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地处偏远内陆、北疆寒冷的哈尔滨开发区,投资环境不优和龙头项目难留,始终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哈尔滨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投资项目的不断聚集,特别是二次创业以来,明确提出了“环境是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等理念,千方百计地加强有关工作。

3.2 塑造独特的开发区景观

良好的景观环境,便于激发灵感,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从城市天际轮廓线、建筑高度分区、景观视线走廊、城市标志系统等方面进行开发区的景观设计[3]。1)城市天际轮廓线:不仅能反映城市整体的形象,也能显示出城市建筑的个性。一个渴望成功与辉煌的开发区可以根据自然地形、用地功能、级差地租、建筑密度等因素构思设计天际轮廓线;2)建筑高度分区:为使整个城市具有优美的天际线,常需对开发区建筑进行高度分区。这在开发区城市设计中非常重要,可以改善工业用地内因厂房高度相近而产生的单调景观,能更好地反映出空间的深度和层次,使城市空间结构和天际线丰富多变;3)景观视线走廊:即规定一个“空间范围”以保证视线的通过,目的是为了保障人与自然和人工各景点之间在视觉上的延伸关系,防止某些景物被建筑物遮挡。一些设计精致的景观视线走廊不仅可以增强开发区的文化氛围,还能保护各种重要人工、自然景点之间在视觉上的联系;4)城市标志系统:城市需要拥有完善的标志系统,这种标志可能是城市自己的某些重要企业,可能是山河湖泊,可能是生活习惯,也可能是一种精心设计出的标志,无论是什么,它们都在向众人讲述城市最动人的地方,是城市真正的名片。开发区也应该有这么一套标志系统。

3.3 提高人文环境,构筑高质量的社区交流空间

现代化的展览馆、公园、高尔夫球场、网球场、国际俱乐部、精品街和街头雕塑等构成了新的文化硬件设施;完善的体育设施可以充分展示开发区人文形象,增强开发区凝聚力,同时高技术人才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锻炼身体,保持充沛的精力,增强团队精神;教育设施是第三个重要因素,因为高技术人才大都在30岁~40岁之间,所以他们的子女大多处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因此,必须加强低等教育、中等教育设施建设。开发区交流空间越多,信息传播越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越快,那么必然会带动开发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开发区的交流空间可分为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两种。正式交流空间指会议场所、培训场所、多功能厅、图书馆等;非正式交流空间指室内空间,如酒吧、俱乐部、餐厅等和户外如公园、广场、街道等。所以要求开发区应该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和高质量的交流空间,而这些目标的实施可通过城市设计来实现[4]。

总之,通过城市设计应使开发区具有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通便捷,信息通畅,办事快捷的创新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在其中工作和生活的人群提供舒适宜人的环境。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作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琳.城市外延型开发区的交通战略与规划[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吴向阳.深圳高新区的城市设计问题探讨[J].规划师,2004(8):83-85.

[3]类延辉.城市边缘型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设计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论哈尔滨城市交通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3

【关键词】哈尔滨营林;生态建设;问题与对策

当前,哈尔滨市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还将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植物被作为改善城乡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乡绿化在各行业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营林工作者应主动地投入到这场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中来。

1.营林生态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哈尔滨市营林环境现状

哈尔滨市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全市幅员面积 531.7万公顷,其中林业经营总面积148.4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27.9%,有林地面积97.6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70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2.66%。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于张广才岭西北坡和小兴安岭南坡,森林植被属长白山植被区。森林主要为珍贵硬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杨桦林五大类型。吉兴林场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东南部,森林资源概况:经营总面积12225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2151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1669公顷,森林总蓄积930140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266公顷,灌木林172公顷,苗圃2公顷,非林业用地74公顷,无林地42公顷。森林覆盖率90%。发展方向,把横头山原始森林建设成集森林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原始森林公园。

1.2绿化覆盖率低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城乡绿化的首要条件就是土地。我国政府把保护环境、绿化祖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建设部制定了《城乡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城市绿地率2000年达到25%,2010年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2000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要求全国城市编制和修订绿地系统规划,说明我国政府对城市中绿地指标的重视。这一指标的根据是国内外大量研究材料证明的,不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在常规情况下,30%~50%的绿化覆盖率才对其生态平衡具有临界幅度的意义,即达到或超过这一幅度,生态环境有望向良性循环方面发展,如果达不到或下降,生态环境必然趋于恶化。就当前来说,我国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在常规状态之列,为要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只有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用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然而目前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这一方式在当前说来显然是很有限的,不能满足实现生态平衡所要求的绿地面积,也正因为如此,在有限绿化面积上挖潜增效,改变生态效益增长方式就成为当前城乡营林绿化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营林生态建设的相关对策

2.1科学合理地规划林地

城乡林地的存在与大小,虽然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如上述第一位的作用,但林地在城市中的规划位置对其作用的发挥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如哈尔滨是一座全市幅员面积 531.7万公顷的大城市,除应规划出大面积的林地外,还应在市郊区县错落规划出几块较大林地和绿带,使城镇居民就可享受到林地和绿带过滤的新鲜清洁空气,这对哈尔滨市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林地和绿带周围的居民都可受益。城乡林地和绿带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酷热的夏季,使市区温度有所降低。从这个意上说,林地和绿带在城市中设置位置的重要性比绿化覆盖率的指标更重要。

2.2提高林地和绿带生态效益的效率

如上所述,一个城市第一步确确实实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化指标,第二步又在绿地规划布局方面做到了科学合理,是否林地和绿带的生态效益就一定会充分发挥出来呢?其实不然。由于单位绿地面积上的植物配置和生长状况等不同,生态效益差别是很大的,挖潜增效大有文章可做。

2.3 面积问题

林地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声及吸滞粉尘等基本全靠叶面积来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由乔木、灌木和草坪结合建造的覆层结构绿地其生态效益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绿地,同样面积的城市绿地,其结构不同,由乔灌草结合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为单层草坪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充分发挥城乡林地态效益,必须建造复层群落,从而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切不可不切实际地以草坪取胜。

2.4实现生态系绿化树种选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如吸收二氧化硫较强的树种有侧柏、桧柏、垂柳等。为了尽可能多地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就要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种,如垂柳在乔木类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最强,常绿乔木中桧柏最强,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云杉、冷杉、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蒙古柞、椴树、枫桦、山杨、白桦等植物同样是释氧能力较强的树种。

2.5努力推进林地植物的健旺生长

由于城乡中严重的污染致使的植物叶面上不同程度地覆盖着一层污染物,这一层污染物不仅直接对植物产生毒害,更阻碍着叶片光合与呼吸作用的进行,使植物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本身的生态平衡,加之管理不善,地上地下的双重影响不仅引起植物生长不良,而且能造成死亡,其生态效益是很低的。为了使植物正常生长,发挥出正常的生态功能,就要人为地帮助植物恢复它本身的平衡,包括对林地中的植物进行精细与科学的管理,如用清水喷淋树冠(或研究叶面清洗剂之类"绿色"物质)冲洗掉叶面上的污染物;同时,适时进行松土、施肥、灌溉、修枝、防治病虫害等。迅速提高绿地管理水平,使植物健旺生长,这是充分发挥绿地生态效益挖潜增效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当今城乡绿化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城乡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乡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乡的目的。营林工作者应树立起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要建设城乡的绿化规模,更要挖潜增效建设城乡绿化最本质的内涵,即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充分发挥出城乡营林绿化对改善城乡生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桂平,李素若.造林的关键是确定造林密度[J].北京林大学报,2008,56(6).

[2]姬君彩.生态规划在大面积造林工程中的作用[J].东北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

论哈尔滨城市交通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4

http://

浅析南宁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与对策

一、南宁市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分析

1、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南宁市路网存在密度低、间距大、次干路支路短缺、功能混乱以及道路宽度不够等状况,基本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市民购买了汽车。据统计:在1995年,南宁市曾设置有20条左右的单行线,但之后逐渐“由单改双”,到2010年11月份,仅剩2条单行线。与此同时,南宁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69万辆,目前平均每个工作日增加200至300辆汽车,预计到2020年机动车保有量将到达100多万辆。汽车增长速度惊人,南宁市城市道路交通状况日益严峻,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发展的需要。

2、城市规划、道路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1)城市道路网络密度严重不足,车辆行驶较多处,其道路往往较为狭小,甚至有些路段交通设施不健全,如没有设信号灯等,故造成交通拥挤,从而堵塞之事时有发生。(2)客运站等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选址位置不合理;如北大客运站接近市中心,埌东客运站位于城市交通咽喉部位。(3)断头路和瓶颈路存在,如园湖路、望园路、长湖路、建政东路、衡阳路东路、新阳路、民族大道的古城路口、园湖路口都是有名的“断头路”“瓶颈路”等。

3、市民的交通意识淡薄。

行人、自行车、电动车、小汽车以及公共汽车往往相拥而行,杂乱无章,故对交通的顺利运行造成极大不利;行人随意横穿马路,流动摊点占道经营,车辆无视路牌随意掉头、占道停车等等。

4、日常交通管理不严格、不到位、不科学、不规范。

如因红绿灯、箭头灯设计、设定不合理,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混乱的状况,有时候不根据时段或路口交通状况及时调整,常见路口部分方向车辆排成长队,而其它方向却无车通行的状况。此外,在上下班高峰期拥挤时,部分交通压力较大的路口却没有交警指挥疏导交通,造成场面极端混乱。

职称论文发表网

http://5、对非机动车辆的管理存在很大的疏漏,南宁市的非机动车辆数量很多,其中以电动自行车为主的非机动车辆所占的比例最大,这也是车辆在行驶中存在的最大的安全隐患。

6、公共交通发展相对缓慢,市民出行交通系统结构不合理。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市民出行距离的逐步加长,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将逐步下降,但是公共交通发展却较为缓慢,拥有公交营运的车辆不多、线路过于集中,导致了交通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7、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不小,收益却不大。近年来,因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地下水、供电、天然气、通信管线改造等原因而占道开挖阻断交通现象频繁发生。

二、南宁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对策

1、提高南宁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造成南宁市交通拥堵问题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市民不遵守交通规则,给车辆的通行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提高南宁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就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对象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车主,其中又以非机动的车主为主要的宣传对象。形式可以是对他们进行违规罚款,发放一些宣传标语等等。

2、坚持公交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据测算,道路交通中每人单位时间内所占用的道路面积,公交车最少,小汽车最多。通常以每平方米每小时运载人数多少作为衡量道路的使用效率的标准,一般来说,公共汽车是小汽车的10一15倍。而且公共汽车的综合能耗、污染要小得多。在城市道路供给既定的情况下,发展城市公交是减少交通需求量的最佳选择。国际经验表明,200万人口

职称论文发表网

http://

以上的城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其承担的出行比例应当在40%以上。公交优先应成为城市发展交通的政策理念,并从城市规划、交通治理、政策支持等多方面优先实施。公共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公共汽车、出租车、轨道交通等。发展高效的公交出行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公交的吸引力,较大程度的吸引出行选择公交方式,减少个人交通方式出行的比例,使城市交通模式更加趋于合理化。例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市正是因为公交系统的发达,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一致评价为“当今世界最好和最实际的城市交通体系”,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因此,大力发展公交系统将作为南宁市交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战略,为解决交通拥堵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3、完善全市道路网路建设。加快推进东西向、南北向快速路的建设工作,完成快速环道江南段的快速化改造。加快主、次干路网的建设进度,重点打通中心城区和凤岭片区的断头路,构建凤岭与中心城区的联系通道。完善交通性干道网络,按规划加快完成一批城市主干路、立交桥的建设,如:凤岭南路、凤岭北路、长堽路、望园路、园湖路、衡阳路东延长线、长湖路北延长线、民族大道—朝阳路七叉路口改造、新阳路、民主路平交道口、中华园湖立交等。进一步梳理支路网,加快一批城市支路的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支路的交通条件,提高支路的交通能力,有效疏解主干道交通压力。

4、增设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对传统的运输系统进行改造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运输系统,是日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的前沿。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资源严重短缺,且运输效率十分低。综合交通运输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从铁路、公路、航空等城市间的交通方式分析,我国交通运输效率综合评价值仅为0.238,(美国是0.648,日本是0.752),主要原因是管理水平太低。因此,迫切需要运用智能交通技术,大力提高我国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和运输效率。

5、政府统筹规划,统一治理。(1)根据交通流量均分的理论,即道路交通流分布规律,交通流或交通拥堵有明显的时间性(一般早上 7~9点和下午 5:00—7:

职称论文发表网

http://

论哈尔滨城市交通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5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社区管理地位逐步提高,社区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因此搞好社区管理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社区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社区各项工作中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呈现参与意识薄弱、政府管理缺位、法律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管理队伍薄弱等缺陷,与城市社会转轨变型的趋势以及社区模式创新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进行改革。本文就是对这一方面问题的简单思考。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了解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第二部分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几点解决此问题的对策,提出了城市社区管理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思路,并由此设想了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具体思路,以求我国城市社区管理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社区管理 问题 对策

前 言

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允许使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功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城市社区是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高度集中,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二是居民从事非农产业,异质性强,价值取向多元化;三是生活方式多样化,人际关系边缘化,情感色彩较淡薄;四是组织程度较高,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化。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区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组织逐步健全,社区队伍建设以及社区人员素质也在明显提高。总的来说,社区管理正在全面进行,社区救助体系框架正在逐步建立。各地在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争创社区建设示范市、区活动。各地创建热情之高,措施力度之大,社会效果之好,是近年来少有的。全国己涌现出一大批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

另一方面,社区管理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效益。社区管理已成为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基础工作,成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参与意识薄弱

党的十七大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监督。要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社区居民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社区既缺乏现成的社会自治组织可供组织群众,也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积累可供动员群众,不少居民认为社区工作仅仅是街道、居委会的事,与己无关,绝大多数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以至于社区的事情成了虚空的东西,更不谈群众参与完善社区管理工作的行动了。

(二)城市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出现职能缺位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二级政府”与“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模式单一,而且大多采取的是行政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这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极不适应,并严重地束缚了城市社区的发展。而当前正处于我国的政府转型时期,城市社区管理应把行政管理方法和手段作为工作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是主要措施。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城市社区第三层次的管理者——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存在着职责不明确、管理权限有限等问题。

另一方面,街道办事处及其下属的居民委恰恰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城市社区的真正管理者。由于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职责权限不明确,造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给城市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其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使得作为城市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负有代表政府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但由于相应的权力条块分割,造成职、责、权、利不统一、不对称;其二,街道办事处全面负责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的管理事宜,但由于目前的现状,街道办事处不可能成为社区居民的代表,整合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意志;其三,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使得街道办事处明显存在着政社不分的矛盾;其四,大部分城市的街道办事处还负责本辖区的经济发展职能,举办各种经济实体,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矛盾。

(三)社区财力支撑不合理

当前我国社区的财力来源大都来源于政府的拨付,有限的财政拨付难以支撑日益繁重的社区工作。同时社区单位与群众对社区并不重视,更不会关心社区的财政,当社区群众出现了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时,他们会大大抱怨社区服务的不周到,从不会考虑社区经济周转的困难处境。另一方面社区没有独立财政权,这就使社区自治缺乏物质保障,很难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而随着各方面的发展,社区群众对社区服务越来越高,但却得不到满意的服务,这样就不可能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四)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缺位

虽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的发育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但就总体而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始终存在着不少问题。

1、政府观念过于传统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强调党和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直接管理经济和一切社会事务。下属各单位是政府管理的执行部门,没有自主权和自决权,形成了政府居高临下的以条条为主的纵向管理格局。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工厂等单位都隶属于各自的上级单位,与所在基层社区组织既无隶属关系,也无其他的紧密联系。社会成员也都属于自己的工作单位,很少关心和参加自己居住的社区的活动。整个社会的管理都是由政府通过各职能行政机构逐级下达到下属单位,与社会的基层组织社区几乎无关。这种管理体制必然形成以政府为管理主体,有事找政府、事事等政府,由“政府全包”的社会管理观念。

另一方面,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积极的因素,即人是重要的。但是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中往往注重物的管理,把“物”作为管理目标,只注意“物”的变化,例如马路的修筑、楼房的修建、树木的栽种、房屋的管理等等。这就必然忽视人的作用,特别是普通劳动者、普通居民的 作用,往往把人变成了物的从属品。

2、仍然存在“大政府”与“小社会”模式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社会的很多功能和事物矛盾都集中在政府身上,政府直接面对社会,直接从事大量的具体微观的管理活动,从而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由于政府直接管理社会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事务不断增加,政府的负担会越来越重。而当社会事务管理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进行新的权力划分,增加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编制,这样就形成了政府和人员编制的恶性膨胀。另一方面,政府几乎包揽社会中所有的事情,便抑制了社会的自我发展,社会的自治功能就会变得越来越弱。

3、政府对民间社会组织扶持的缺失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民间社会组织并不是很多,很多组织只是个形式,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从观念上没有对民间社会组织的重视,所以对社会组织日常运作并没有给与应有的扶持,比如资金不足。即使对民间社会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民间社会组织监督并不完善,经常会出现“重登记、轻管理”的局面。

(五)社区工作者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未经过社会工作的专门培训,缺乏社会知识和专业管理知识,其工作方法多是行政方法。另一方面,我国居委会工作人员大都不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这就降低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工作人员的队伍素质建设,拥有这样的团队,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六)相关法律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单位制”的逐渐松动,大量出现的“社会人”需要依靠社区来进行管理,这就对社区中的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相关法律文件对于这种变化的社区情况显示出了严重的滞后性。例如,虽然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国家权力重心在逐步往街道层面下移,和改革开放前相比,街道承担了更多社会管理的职能,但是,作为现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法律依据的《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却是许多年前制定的,而且条例内容比较简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需要,使其依法行政失去法律支撑。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的问题也与其类似,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虽然日益得到强调和重视,但是现行的《居组法》已是十余年前颁布的,法律规定已经明显不适应居委会的工作需要。

三、城市社区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公民意识的培育

社区参与不仅仅是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也是社区自治的内在动力。社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没有居民参与,社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区居民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社区管理的发展,而缺乏居民参与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以说,目前城市社区是“没有公民的社区”,无论是社区精英还是普通居民,都比较缺乏公民意识。现代公民是以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基本标志的。公民意识体现在社区中就是居民的“社区意识”。有了社区意识, 居民才会真正认识到“社区是我家”的公共意义,才会产生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亲 和力。社区中的居民没有公民意识,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因此,要培育公民意识,促进居民向公民的转变。培育公民意识的途径是让居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建设。要让居民认同社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因此,要建立居民多层面地参与社区各类公共事务管理与建设的制度化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增强自主性。但更关键的是,要让参与者分担责任,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顾个人权利而忽视社会责任。

(二)加快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保障。发达国家社区管理在逐步走向公众化、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同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同时也基本形成了社区内的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仍然属于“行政单一化”的传统模式,政府在城市社区管理中仍然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这与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社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改革现行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具体工作如下:

1、合理调整街道办事处的功能

城市社区的管理,是城市基层工作的基础,但这种管理不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延伸,而是一种自我管理,属自治管理模式。因此,冲破固有管理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城市社区的重要环节。首先,要调整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包括计划管理权限、城市规划权限、财务权限和人事权限等等。其次,是增大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权限。街道办事处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真正主体,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同自身拥有的权力极不适应,这就造成了许多社区管理事务上面没人管、下面管不了的局面。加大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权限,第一应该是赋予其综合协调的权力,第二是增强其管理职责,扩大其管理权限,使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社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均能行使相应的职权,使街道办事处真正成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

2、明确界定居民委员会的职责

解决居民委员会工作行政化问题,提高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度,是实现社区民主自治的重要前提。在批判居委会行政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城市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实行“议行分设”,即将居委会原先的议决权和执行权分离,居委会只作为议事和决策机构,由居民选举产生,成员兼职且是义务的;另外成立社区工作站,作为专门的执行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比如深圳盐田为了让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得以实现,进一步推行了“居站分设”,也就是成立社区工作站作为行政代理机构,专门承担原先由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事务,这样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事务就可以剥离出来,从而可以专门发挥自治功能。学者将这一做法称之为“深圳盐田模式”。对于“议行分设”的做法,我们肯定其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居委会的行政化色彩。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我国社区发展的现有阶段上,“议行分设”只是使居委会在形式上褪去了行政化的色彩,实质上只有“行”而没有“议”,居委会成员兼职、不拿报酬,对社区事务做不到全面了解,议事和决策能力难以保证,并且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这样运行的结果是居委会的地位被虚化。在“居站分设”的做法中更加明显,居委会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关于居委会的改革,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组织是按照什么原则以及什么模式来设置,关键的问题是:能否为居民的参与提供广泛而畅通的渠道;能否真正整合和体现社区居民的意志;能否真正起到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政府部门可以对居委会承担的事务进行分类,属于自治事务的,由居委会自行负责;属于行政事务的,政府可以与其签订协议,实行行政代理,不 需要另外成立专门的行政代理机构,而且在现阶段居委会可以通过承担部分行政事务提高自治的能力。总之,要让居民委员会卸下不必要的“重负”,淡化其行政色彩,提高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度,有利于社区参与,有利于社区功能的发挥。

(三)加大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政府对社区建设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领导重视、组织建设、责任机制和政策扶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各级政府应将社区建设与治理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并应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保持逐年增长。因此,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都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并不断增加投入数额。比如在有条件的经济发达城市,应将政府财政投入所占社区服务资金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到50%,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政府财政投入所占比例提高到30%。这不仅是由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决定的,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

(四)政府在促进社区管理中的作为

1、转变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观念

第一,由单一的政府主体管理观念向多元化主体管理观念的转变。

在社区管理中,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依靠政府、等政府指令的管理观念,充分发挥社区各种主体的优势,协调好社会团体、志愿者服务组织、企事业单位、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居委会等各社区主体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挖掘各种主体整体合力的作用,让他们共同参与和参加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综合管理能力。

第二,从“以物为本”的管理观念向“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转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的,已经充分证明了人才的作用,人是知识的创造者,是经济竞争的主体,是财富之源。因此在社区管理中,必须顺应新的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对物的管理是服务于人的,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确保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这就应该做到尊重人,特别是要尊重为社会的发展而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普通的社区居民。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劳动。还要关心他们的各种利益,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为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当然在社区的管理中,对“物”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但是“物”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同时在管理中,要把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重点,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吸引各方面的人才,调动社区广大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形成积极向上、群众热情参与社区管理的良好风气。

2、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

我国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发展的实践已证明,“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是政府改革方向,我国五次机构改革无不以此为目标。应进一步树立小政府、有限政府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进行职能转变;要突破政府职能和权力只在行政机关内部上下转移的框架,实行管理重心、权力向社会、社区和民间组织转移;要切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树立政府就是服务的基本理念,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缩减机构和人员编制,确立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重新构筑政府与企业事业、政府与社会、社区的合理性关系,并用法律的刚性加以明确规定。

3、政府应加大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扶持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其营造良好运作环境,并规范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准政府性质的社会团体介入社区工作的行为方式,积极培育管理型、咨询型、服务型中介机构,丰富和健 全其类型,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润滑剂”作用。同时,应建立社会组织发展指标体系、评估体系和监督体系,对于已有的不规范的社会中介组织要加以整治。

因为民间社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主体之一,也是社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培育和管理民间社会组织,是深化城市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扶持、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发展,但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

首先,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实践证明,民间社会组织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繁荣社区公益事业、强化社区自治能力、拓展就业和再就业渠道、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力度,为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税收、财务、人事、工资、福利和劳动用工等方面优惠政策,比如对于民间社会服务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活动在区别认定后给以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以鼓励它们投身于社区公益性、低偿性服务。对于社区所必须的社团活动,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可以通过专款专用的形式下拨,也可以通过项目招标的形式,由社区社团公开竞投,以获得项目资金的形式得到政府资助。政府还可以为民间社会组织在社区的服务活动提供场地支持。

再次,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保证民间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要改变目前“重登记、轻管理”的局面,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政策,对民间社会组织实施分类管理,不断健全登记管理制度,探讨社区民间组织备案制度,引导民间社会组织规范运作,加强民间社会组织自律建设,重点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活动合法性的监督。

(五)加强社区在岗人员的培训

采取听讲、讨论和总结交流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其管理知识,提高其管理水平。各高校要加强社区管理、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设置,培养优秀的专业化人才并鼓励他们参加社区工作。社会力量办学中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也要加大,为在岗人员提供较多的“充电”机会。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以此优化人员结构。

(六)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保证,以往我国的许多改革都是在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政策条件下进行,这不仅很容易导致改革走回头路,而且使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的障碍和制约,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效果。而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本身是一项系统的配套工程,它涉及利益调整、资源整合、权力下放、组织互动和其它相关制度创新,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区民主进程。因此,政府应积极给予制度供给和政策引导,为体制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切实做到改革有法可依,使社区管理在有序的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这其中,当务之急是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定位;加快修订民间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形势需要。

结 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目前学术界对社区管理的研究存在理论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问题。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飞速发展,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而现有的学者们对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大多集中于政治学和社会学方面,一定程度上造成社区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难以从现有的理论中找到解释,社区建设和管理出现问题产生后再找理论应对的尴尬局面。再有就是学科研究范围狭窄,社区管理研究是一个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上,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明显不足-需要今后学者们和社区管理实践者们的共同努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不论是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变革管理方式、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还是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都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主体履行自身职能,规范自身行为,才能使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熊琴:《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社区管理,2006,(8)。【2】 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管理,2006,(6)。【3】 陈伟东:《社区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卢汉龙:《中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1)。

【5】 杨鸿台:《城市社区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何海兵:《中国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发展》,当代中国研究(美国),2006,(1)。【7】 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论哈尔滨城市交通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6

城市音乐文化是通过声音载体展现城市区域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并随着城市的发展通过组织经营不断的将音乐文化产业化。城市音乐文化是我国城市居民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体现,音乐产业化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

音乐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从人类有了思想,便创造了音乐和文化,音乐文化随着人们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而不断的发展。城市音乐文化自从人类有了音乐文化,有了城市便已存在,并随着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成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音乐文化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化的水平和层次也不断提高。

一、当前的城市音乐文化

城市音乐文化一方面受整体音乐文化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更大的体现着城市的特征。当前城市音乐文化主要有着以下特点:第一,城市音乐文化的范围受城市的影响有着人口、科技、文化和经济的集约性;第二,城市音乐文化反映城市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功能;第三,城市音乐文化因为城市的开放性也有着同样的特点;第四,城市音乐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同城市的经济、市政等方面构成了多元的城市结构;

第五,城市音乐文化有着市民性的特征,由不同的市民文化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城市音乐文化。

二、当前的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不断的发展壮大,城市音乐文化也随着不断的发展并被产业化。20世纪初德国文学评论家瓦尔特・本雅明就指出音乐文化产业化的现象,产业化将原本的“经典文化”、“贵族文化”通过工业化社会的生产、经营等手段带向了民间。当前,音像艺术是音乐文化产业化的重要表现方式,极大的促进了流行、通俗音乐和舞蹈的发展,传统的电影也借音像手段成为了音像产业的重头戏;卡拉OK让人们从观众转变为表演者,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的音乐文化产业化建起了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等建筑,举办了上海国际艺术节、亚洲音乐节等活动来发展音乐文化和音乐产业。另外通过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上海市成立了大量的音乐产业公司和机构,音乐产业已成为上海经济的一个增长点。

三、如何更好的发展城市音乐文化和音乐产业化

(一)当前的城市音乐产业和音乐产业化问题

当前的城市音乐产业和音乐产业还不够规范,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状况,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国家对其的规范和引导还不够。

(二)发展城市音乐文化和音乐产业的措施

为了更好的发展城市音乐文化和音乐产业化,需要做好几下几点:

(1)要加强对城市音乐文化的宣传、支持和规范、监督各城市的政府文化部门和相关机构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加强对城市音乐文化的宣传和支持,并给予规范、监督和引导。大力传播城市音乐文化不仅是地区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城市自身宣传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音乐文化,如新疆木卡姆、福建南音、丽江纳西古乐等等,当地政府更是必须加大对当地音乐文化的投入,以传承民族文化。政府部门需要在对音乐文化相关的团体、机构和企业给予支持的同时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监督,以保证城市音乐文化有益人民生活,有助于社会发展,另外还要尊重城市音乐自身的形式和风格等特点,不要用强制行为制约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在具体的扶持音乐文化措施上,除了积极组织音乐比赛、并组织乐团进行商业演出外,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支持城市音乐文化融入到城市旅游业,不仅给城市音乐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南阳将剧团从舞台搬到旅游景区进行演出,将地方风景和地方文化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不仅为剧团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还实现了旅游产业和音乐产业的双赢,也为南阳城市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政府还要重视通过电视媒体等各种媒体来扶持城市音乐文化和音乐产业,通过地方台播出一些当地的音乐,不仅比较受当地群众喜欢,还可以提高媒体的效益。

(2)要拓宽城市音乐文化的传播途径城市音乐文化不仅需要政府机构的扶持,各音乐文化机构、相关企业和团体也要不断的拓宽传播途径,注重采用适合自身音乐并受群众喜欢的演出形式。注重利用宾馆、酒店等演出场所和在商业庆典等活动中演出,还可以将本城市优秀的音乐制成音像制品,并制作城市的音乐网站等等。

(3)城市音乐文化产业要注重市场营销城市音乐文化产业需要重视市场营销,对观众群体进行划分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加强管理以控制成本,比如针对自身需要来做适量的宣传等等来提高效益。

四、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音乐文化和音乐产业化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的发展城市音乐文化和音乐产业化,将为城市提供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晶。当前中小型城市演出市场和歌舞娱乐市场观测―――以赣州市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

[2]柳青。城市音乐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价值[J]。湘南学院学报,2006(03)。

论哈尔滨城市交通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7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关键词:城市化 问题 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城市缺乏空气、阳光、绿地、新鲜空气。另外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与城市人口形成了一定差距,他们也缺乏着在城市生活工作所需要的相应知识和适应新时代、新物质条件的技能,就业方面竞争力比不过城市求职者,就业率低,收入水平低,大多数从事的劳动技术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就业稳定性差,也因此导致农村进驻城市人口的贫困度增大,基本的生活得不到良好的保障,随之也产生了一定的治安管理问题。(2)还有一方面就是当前的城乡户籍制度,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采取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遗留下来各种弊端,由此也影响到与之相应的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福利政策,人为地把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分隔开来,制约了迁移的农村人口的日常生活工作,导致许多在城市生活多年,为城市做出贡献的农民无法得到城市居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和福利保障待遇,甚至连基本的人权都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由此也使得这部分农村人民产生被剥夺感,产生对城市的排斥感。(3)更有甚者,进驻的农村人口的后代,有的受到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没有城市户口的儿童无法在城市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作为农民工人女,基础教育就被排斥在城市的教育体制之外;有的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部分农村家庭生活环境艰苦,无法支付起城市学校的费用,也致使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常、良好的义务教育;另外现有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学校的建设经费、师资配备、办学条件等各方面得不到保障,虽然农民工子女得到了一定的基础教育,却不够完善,文化程度等依然和城市儿童存在相当差距。

2.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城市贫困的凸现也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城市中下岗事业人员的大量和突发式的增加是导致城市贫困人口面扩大的主要因素,城市经济处于转轨期,下岗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多数离职人员并不享有政府规定的下岗人员的待遇,并且没有迅速获得再就业的机会,就业率低,并且逐年下降,下岗失业人员不得不从事一些临时性的、不稳定的、低收入的工作,这是他们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另外,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城市贫困恶化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缺乏有效的失业保险体系,大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然而当前社会的医疗、住房各方面费用都呈现着逐年递增的趋势,巨额的支出使得他们陷入贫困并且是长期状态。涌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个人文化素质低,不易就业,沦为社会底层,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这样的贫困群体成规模化地在不断扩大。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地步入老龄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由于储蓄不多、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也都加入到了城市贫困群体的行列。老人可从事的工作范围很有限,并且工资普遍低,有的老人生育子女多,家庭负担过重,也几乎无存款来应对当前的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性变革所带来的生活支出的增加,再加上离退休后,原本的待遇和补贴相应地消失,生活水平因此明显下降。

3.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田、森林、果园等逐渐被柏油路、高屋建筑所取代,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利益的驱使,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开发,造成了许多诸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森林覆盖率减少、草地退化等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森林被大量砍伐,植被减少,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地域生态功能也因此减弱,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内部原本所固有的联系和秩序被打乱,空间上的完整性被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甚至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情况,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同时,在城镇扩张的过程中,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行业也不断地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甚至于由于管理不当,工厂作业产生的垃圾随处排放,工业污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而直接排入河流中,污水排放总量不断上升,虽然暂时性地推动了城乡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收入,但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巨大的破坏,产生了持续性的危害,有的城市甚至已经形成了“垃圾围城”的严重局面。除了城市和工业发展带来的“三废”污染之外,农业耕作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水质、土壤等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并且也具有着较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化学性化肥、农药的使用,一方面保障了农作物的高产量,另一方面它的有毒性也污染了环境。由于农民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的欠缺,农药经常有残留、或造成水体污染、土质污染,破坏了环境的系统服务功能。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土壤板结、退化,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一些塑料制品难以降解,农民们也未能及时处理,造成了农田的白色污染;化肥中的氮磷钾未能被农作物完全吸收,通过地表进入河流当中,也造成了河流的富营养化,进而使得河流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4.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问题

城市化对于水、电、煤气、石油、燃气等各种能源的需求都有很大的增长,也因此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资源供应上出现了一系列供不应求的局面。从最为突出和常见的水资源问题谈起,过去的城市供水问题主要是排水设施的不足,而不是水资源的匮乏。而如今,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激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大大增量,据统计,我国约有6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大约有200多个,有的城市甚至被迫限量供水。而且大部分城市水质污染严重,地下水开采过量,直接影响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从土地资源谈起,我国虽然幅员辽阔,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其中耕地面积仅125万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仅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因此我国一直存在着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人口规模的扩大使得粮食需求量的大量增长,但由于城市化的发展,非农业用地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来自人口和工业化的双重压力,使得土地资源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5.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就在不断的改善和调整当中。城市是由第二、第三产业的区位所构成的特有经济空间,城市化是第二、第三区位的生成、集聚和发展的过程。虽然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内在要求,城市却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无法实现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有效转移,因此经济结构调整并未对城市化进程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而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奉行重消费、轻积累,偏重重工业、抑制农业和轻工业的产业发展政策,导致产业结构表现出很大程度的偏差。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处在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演进的历史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它们主导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呈递减趋势,导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却难以带来就业结构发生质的飞跃。

三、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对策 1.人口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农村城市双向的努力

这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职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质。人口问题,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要坚持计划生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少生优生的意识。同时也要加强人口管理,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普及教育并保证其质量。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考虑到大城市自身的困难,当前应逐步放开中小城市的壁垒,加强中小城市的建设,扩大就业机会,并以此减轻大城市的压力。改革城镇户籍制度、教育制度,消除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根本制度性障碍,避免体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剥夺受教育权等的现象发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的途径,政府可发挥职能鼓励社会办学,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配备等各方面教学资源,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鼓励更多具备良好的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学校任教。最后也要注意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制定符合农民工子弟学校特点的规章制度,并纳入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中,使其办学教学更加有序化、规范化。

2.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主要是“两手抓”

所谓“两手抓”,即一手要紧抓生活保障,另一手紧抓促进就业。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1)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保障区域,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加大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同时逐步调整现有的社会福利政策,在退休金、医疗保险、住房补贴、义务教育等各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各种类型的劳动者都能被覆盖于社会安全网中,并且不为城乡身份所限制,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劳动者们的安全感,也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2)完善就业制度。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就业的法律法规,把农民工就业问题提升到法律层面加以解决,用法律来约束侵犯贫困者权益的行为,从而为贫困者就业和再就业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广开就业门路,实施再就业扶贫,提高企业对富余职工的安置能力,减少直接流入社会人员的数量,不断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和就业领域,解决更多人员的就业问题,提高社会就业率。同时政府要配合营造多种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给予个体、私营经济以健康发展的动力。全方位引导失业人员向社区服务业转移,引导他们从事各种劳动服务,就业扶持向贫困者倾斜,并且通过加强对贫困者、低素质人群的集中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运作与治理,保证其治理和调控职能的公正和高效,促进适合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不断健全和完善。

3.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搞好城市绿化

城市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建立经济发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因此必须重视城市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此,要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城市要加快自身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对环境无污染的新兴产业,同时加大对工业、农业污染的治理,加强对噪声、汽车尾气、生活废弃品、工业污水等城市污染源的处理: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提高废水处理率;调整能源消耗结构,完善燃煤设施,以提高城市大气质量;加强城市道路建设,降低交通噪声;提高城市绿化率,创建生态城市。同时,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污染物;综合利用、回收工业废弃物,节省能源和资源;实行专门生产,集中处理;鼓励大城市进行大容量的快速交通系统,创建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加大研究和推广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特别要加强对耗能严重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工作;建立有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体系,对水电推行阶梯价格,利用价格机制,减少资源浪费。城市郊区以发展无污染、无公害农业为主,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

4.对资源问题,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

资源是有限的,部分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能只为盲目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性的发展,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我们应对土地实行可持续利用,搞好土地总体规划,严格城郊土地管理,城市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保护好农用耕地,已制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必须严格执行,不得借各种理由加以变更。对于当前土地的粗放利用,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来获取更多的耕地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比如复垦废弃地、平整土地、沟渠路的规划治理以及对于居民点、建设用地归并等。另外也要注重提高农作物的产出,大量提高耕地的单产量,提高收益,以此带动城市的发展。我们也应对水、电资源实行可持续利用,以期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我们要尽早考虑到能源的多元化问题,开拓更加丰富的新的清洁能源,例如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的方面的能源,做到电力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还要注意节约用水,促进城市水资源平衡,污水处理回用等等,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能源产出率。最根本的是恢复并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增加环保设施,最终达到生活环境、建筑环境、生态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5.促进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

上一篇:没有书我将无法生存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公司物流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