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职业教育

2024-06-25

哈尔滨职业教育(精选11篇)

哈尔滨职业教育 篇1

引言:哈尔滨作为距离俄罗斯最近的一个省会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哈尔滨的城市风貌、经济生活状态以及音乐艺术形式都有俄罗斯的风情,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哈尔滨一直是我国的经济、交通重镇,而从19世纪开始,哈尔滨的发展十分迅速,作为新兴起的城市,俄罗斯的文化因素对哈尔滨有着重要的影响。哈尔滨音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俄罗斯音乐发展的时代背景,尤其是俄罗斯侨民迁入哈尔滨之后,在哈尔滨长期的生活、居住、工作,与传统哈尔滨民众相互融合,因此打造了现在的哈尔滨音乐现状。

一、俄罗斯侨民迁入哈尔滨的历史背景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我国当时的社会现状,俄罗斯要求修建中东铁路,以方便对加强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控制,对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完成,哈尔滨地区逐渐被掌控在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内,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尤其是哈尔滨地区的资源掠夺,沙皇政府开始大量迁入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以及工人家属、企业主以及商人,第一批次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了,哈尔滨开始真正成为一个移民城市,也正是由于大批俄罗斯侨民的迁入,以及大量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主、商人的开发,哈尔滨逐渐朝着具有俄罗斯风情的近现代城市发展,哈尔滨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第二次移民开始于俄国的十月革命之后,沙皇政府的倒塌,白匪政权复辟运动的失败,大量的白俄军官、依附白俄政权的资产阶级,以及被挟持的平民百姓开始迁入我国哈尔滨地区,当时哈尔滨地区的俄国侨民大约有30万人左右,在现在看来虽然不多,但当时在哈尔滨地区已经是非常庞大的移民人口数字。第二次世界过程中,苏联的犹太民众为了躲避战火的侵袭,纷纷躲避到我国的哈尔滨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比较大的几次俄国侨民移民运动。

在这几次大的移民活动中,有大量的俄国音乐家和艺术家也迁入到我国的哈尔滨地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甚至有欧洲生活和求学经历,甚至毕业于欧洲著名的音乐学府,在迁入我国哈尔滨地区之后,为了工作、为了生活或者为了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也为了满足俄国侨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一些音乐家和艺术家开始继续音乐艺术的创作、演出。最具代表俄国艺术形式的芭蕾舞、歌剧、交响乐、爵士乐开始传入哈尔滨,并在哈尔滨迅速获得了大批的观众,为了更好地将这些音乐形式传入哈尔滨地区,一些音乐家或艺术家开始兴办音乐学校,聘请有专业知识和艺术的教师授课,这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具有俄罗斯音乐艺术的优秀专业音乐人才。

二、俄国侨民创办的音乐学校

1. 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

这所学校创办于1921年5月,是由著名的作曲家C·M·达弗里泽、钢琴家E·П·得鲁任尼娜等共同发起创办的,同年,该校成立了第一届艺术委员为,以更好的领导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该校的教学制度明确规定学期为6年,开设有钢琴、木管、铜管、大提琴、小提琴、声乐等专业,并开设乐理、音乐史、和声等基础课,是严格按照前沙皇俄国的皇家音乐协会、皇家音乐学院的课程教学的。当时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是当时哈尔滨地区乃至亚洲地区最具盛名的音乐学校,该校聘请了许多著名的专业音乐教师任教,但由于历史以及其他原因的影响,该校在1943年停办。

2. 哈尔滨音乐学校

该校成立于1929年,校长是著名的钢琴表演艺术家Л·Б·阿普捷卡列娃,该校主要招收俄国侨民作为学生,也就是拥有苏联籍的学生,该校的师资力量也比较庞大,主要开设有钢琴课、大提琴、小提琴、声乐等,培养了大量的钢琴艺术家,该校在1935年停办。

3. 哈尔滨音乐训练班

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并不是一所具有规模的学校,其成立于1927年10月,由毕业于基辅音乐学院的巴拉诺娃·波波娃和俄东正教圣伊维尔教堂的Н·沃兹涅欣斯基主教创立,是一所拥有宗教性质的音乐学校,主要招收女学生,收入主要来源于学费,聘请了多位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音乐家,先后开设了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声乐、合唱、教堂唱诗、合唱指挥等课程。

三、俄侨音乐教育发展及其对哈尔滨音乐的影响

俄侨音乐教育发展对哈尔滨音乐是有重要影响的,随着俄国音乐教育的传播和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哈尔滨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例如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1922—1930年共举办18场音乐会,而1930—1941年则举办了88场学校表演会;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先后举办40多场露天音乐会、60多场室内音乐会。这些音乐会演出曲目多种多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也丰富了哈尔滨的城市文化生活。俄侨音乐家在培养俄侨子弟的同时,也为哈尔滨培养出大量的音乐人才几十年卓越的音乐积淀,使哈尔滨成为国内知名的音乐城。

可见,俄侨音乐不仅是俄罗斯音乐文化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哈尔滨音乐文化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俄两国人民共同谱写的音乐史篇章。

参考文献

[1]李德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黄定天.20世纪上半叶旅华俄侨的由来及其人口结构[J].人口学刊,2014(6).

[3]孙占文.黑龙江省史探索[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4]韩天艳,程红泽,肖洪.哈尔滨犹太家族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哈尔滨职业教育 篇2

关键词:散打;课程设置;职业体育

一、散打课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性、职业型”人才的摇篮。因此,我院散打课程目标定位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散打运动属于搏击类体育项目, 经常参加散打运动能够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使大学生具备一个强健的体魄。

此外,代表中华武术精髓的散打素有“未曾习武先明德”的优良传统。通过散打课程学习,使学生传承“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谦和仁爱”的民族武术精神,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

我院散打课程设置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核心,具体表现为:

1.散打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的差异性,在高职散打课程中既要体现一般身体素质练习(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又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团队合作、肢体配合、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未来职业中特定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2.散打课程设置的保健性

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职业多为一线工作人员,单一的工作环境或工作姿势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身心疲劳,甚至是职业病。因此,散打课程设置中可以将散打技术编排为“散打套路操”,既可以作为课前的准备活动,也可以作为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间操;此外,散打课程设置中还要包含简单的按摩教学,做为学生在锻炼和工作疲劳后的放松方式。

3.散打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散打区别其它体育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防身的功效。高职散打课程中加入简单、实用的防身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提高学生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散打课开设方式

我院散打课开设方式分为选项课和选修课两种。选项课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主要是初学者进行散打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教学;选修课针对全院学生开设,主要是针对有基础的学生进行技战术的提高训练。因此,为满足我院学生学习散打的热情,我院还设有“大学生散打协会”作为散打课堂的延伸,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

三、散打课学时分配

为体现散打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化,我院散打选项课和选修课每学期各设34课时,每周2课时。

四、散打课教学内容

我院散打教学内容主要以体育与健康绪论、散打理论、散打实践、学生职业能力锻炼四部分组成。

(一)体育与健康绪论(2课时)

体育与健康绪论作为散打的第一次课,主要是向学生们介绍体育与健康课开设形式、任课教师和教学要求等相关事宜。通过体育与健康绪论课,使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未来职业素质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课选项,避免盲目性;给学生介绍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紧急处理方式,使学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二)散打理论(4课时)

散打理论课内容由散打运动概述、散打运动损伤与预防、散打竞赛欣赏和散打德育教育四个部分组成。通过散打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散打相关知识,培养散打参与意识,提高散打竞赛欣赏水平;最主要的是将武德教育贯穿于课堂,从而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散打运动概述

介绍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散打段位的划分和散打服装的特点,使学生对中国散打运动有个整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散打的兴趣;通过散打技术特点的介绍,区分散打运动与世界其它搏击运动的区别,使学生初步掌握散打各种技战术学习的理论知识,为日后散打实践学习打下基础。

2.散打运动损伤与预防

散打是同场对抗性体育项目,散打技术更是力量和速度的结合,因此在散打学习和对抗练习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运动损伤。本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散打运动中容易产生运动损伤的部位、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以及运动损伤的简单处理方式。

3.散打竞赛欣赏

通过散打比赛的相关影片以及课堂散打条件实战,向学生介绍散打比赛场地、散打比赛服装要求、散打基本竞赛规则和散打赛事级别。以直接的感官效果和亲临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散打运动美学,掌握散打运动竞赛规则,鉴赏散打运动赛事。

4.散打德育教育

“武德”是散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部分通过“武德”内涵的阐述“抱拳礼”的方法与内涵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良好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散打技能(13课时)

散打实践课内容由热身运动、基本技术和放松运动三部分构成。热身运动除传统的“热身跑”和“关节操”外,加入节奏欢快、动作简单的“散打健身操”,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热身运动,既达到充分活动关节、预防损伤的效果,又避免了准备活动的枯燥,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基本技术教学主要由四拳(冲拳、掼拳、抄拳、鞭拳)、三腿(蹬腿、鞭腿、侧踹腿)、三摔法(扣腿侧踢、转身压腿摔、接腿扣摔)构成,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短时间掌握散打技术,又能体现散打运动的特点;放松运动在“一般放松运动”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简单的“按摩技术”,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肢体疲劳,避免运动损伤。

(四)学生职业能力锻炼(13课时)

学生职业能力锻炼由“职业身体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三部分组成。(见表3)“职业身体素质”在体现传统散打课程对学生机体能力(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锻炼的同时,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锻炼方法和锻炼内容满足未来职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需求;“职业心理素质”是通过散打课程不同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法的设置,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坚强不屈、机智灵敏、沉着不乱的心理素质;“职业综合素质”是在“职业身体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

1.职业身体素质

(1)站立型身体素质

适合专业:土木建筑、道路桥梁、营销、旅游

锻炼内容:下肢力量、耐力

锻炼方式:有氧慢跑、腿法打靶、跑动性游戏

(2)体能型身体素质

适合专业:机械维修、加工制造、土木建筑、道路桥梁

锻炼内容:肢体和腰腹力量、耐力、柔韧

锻炼方式:拳法打靶、摔法练习、条件实战、体能训练

(3)伏案型身体素质

适合专业:电子商务、工商管理、金融经济、IT

锻炼内容:肢体配合能力、快速反应能力

锻炼方式:散打防守练习、技术组合练习、反应性游戏

2.职业心理素质

(1)站立型心理素质

适合专业:土木建筑、道路桥梁、营销、旅游

锻炼内容:坚定执着、目标明确

锻炼方式:耐力长跑、固定靶练习、静力性练习

(2)体能型心理素质

适合专业:机械维修、加工制造、土木建筑、道路桥梁

锻炼内容:承受压力、坚强不屈

锻炼方式:移动靶练习、任务驱动练习、小组比赛练习

(3)伏案型心理素质

适合专业:电子商务、工商管理、金融经济、IT

锻炼内容:沉重稳定、机智灵敏

锻炼方式:反应靶练习、战术运用练习、裁判执法练习

3.职业综合素质

(1)协调配合能力

锻炼方式:小组技术动作编排配合性游戏练习

(2)表达沟通能力

锻炼方式:喊数打靶练习、自我技术分析练习

五、散打课考核方式

我院散打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评价,素质测试”的模式进行,总评由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以测试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锻炼和未来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为主,通过测试来检验散打课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参与意识以及满足工作需求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期末成绩考核以散打理论和散打技能为主,检验学生对散打项目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掌握散打基本技术和裁判法,提升学生民族主义精神,推进散打运动在我院学生中的普及和开展。

(一)平时成绩

1.出勤考核(20分)

(1)迟到、早退、服装不整每次扣5分。

(2)病、事假每次扣5分,旷课10分。

(3)上课使用非文明用语每次扣5分。

2.业余锻炼(15分)

(1)积极参加散打业余锻炼,每次加1分。

(2)參加学院组织的散打比赛,每次加2分。

3.职业能力素质(15分)

每学期随机测试三次,每次5分。

(二)期末成绩

1.散打礼仪(5分)

要求:礼仪得体,抱拳礼动作准确。

2.散打条件实战(20分)

要求:有效攻击对方的得分部位。

3.散打临场裁判(15分)

要求:手势正确,判断准确;能随机应变处理场上突发事件。

4.身体素质(10分)

要求:男同学1000耐力跑,时间为4分30秒;女同学800米耐力跑,时间为4分30秒。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散打课程设置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为主。

2.选修课结合选项课,课内结合课外的学习模式满足不同学生对散打锻炼的需求。

3.丰富散打教学内容,提高散打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升民族主义精神。

4.以发展职业体能为导向,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

5.“综合评价,素质测试”的考核方式,科学、客观的反应学生学习效果。

(二)建议

1.搭建高校间散打课程教学交流平台,努力打造散打精品课程。

2.建设我院体育课程网络系统,尽快实现散打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

3.以散打课程为媒介,开展学生身心素质拓展训练。

参考文献

[1]阮胜.对散打运动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2]王晓明.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散打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文化建设,2007(12).

[3]黄晓鹏.福建高校开展武术散打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5(3)

哈尔滨职业教育 篇3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和现状

现阶段, 爱国主义表现为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热爱中国共产党,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主义教育, 要从学习历史入手, 让人们了解祖国的历史, 引导人民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树立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精神, 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的目标而努力, 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一份力量。爱国主义教育, 要从自身做起, 以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己任, 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下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工作, 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

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建立了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中宣部向社会公布了东北烈士纪念馆等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6月中宣部公布了哈尔滨烈士陵园等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11月20日, 中宣部公布了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等第三批6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2009年中宣部公布了珍宝岛烈士陵园等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了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爱国热情, 培育民族精神, 中国网络电视台创建了网上展馆, 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等, 可见国家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支持度。

二、对哈尔滨保卫战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探析

哈尔滨保卫战发生于1931年12月15日至1932年2月6日, 是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帝国满洲入侵行动之一。哈尔滨保卫战具有很大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在哈尔滨保卫战中也涌现了大批爱国青年, 他们不怕牺牲, 为了保卫国家而奋勇杀敌, 不怕牺牲。他们的表现极大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十分大的影响力。

1. 哈尔滨保卫战影响。

哈尔滨保卫战中, 自卫军广泛发动群众, 组织社会各界抗击日本侵略者, 基督教会还组织了医疗队为受伤士兵包扎伤口, 三十六棚工人积极捐款, 购买慰问品送往前线, 许多群众还主动为战士送水送饭, 大大增强了军民的抗日信心和勇气, 体现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将士们不怕牺牲, 英勇杀敌, 宁愿战死也不愿做亡国奴的精神, 对于今天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哈尔滨保卫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战士们不怕艰难困苦, 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些在哈尔滨保卫战中英勇抗日的将士们, 他们永远值得大家敬仰和怀念。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永远的丰碑以及典型事例。为了纪念他们和对学生进行更好地爱国主义教育, 当地政府已经为当年牺牲的战士修建了陵园, 设立了纪念馆, 每年还会组织学校学生和党员干部参观学习, 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会被永远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2. 对哈尔滨保卫战的思考。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只有牢记过去的历史, 才能痛定思痛, 以史为鉴, 避免犯过去的错误, 奋发图强, 更好地建设祖国。回顾哈尔滨保卫战, 有感动也有无奈, 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 精神力量虽可贵, 但总是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 只有国家总体实力追赶上世界水平, 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站在新的历史潮头回顾哈尔滨保卫战, 除了愤怒外, 更多的是要从那段历史中汲取力量, 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战争对大家来说不仅仅是灾难, 更是一次实现高速发展的契机, 只有经历了, 才知道差距, 只有经历了, 才知道必须发展壮大自己, 只有不断地进步才不会被历史的快车抛弃。哈尔滨保卫战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让大家深深的体会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意义, 更让人们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 是民族不断壮大的思想基础,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 教育任务十分艰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3. 对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思考。

爱国就是热爱祖国, 保卫祖国, 热爱祖国的山河, 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尽一份微薄之力。如今, 祖国的建设, 需要的是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重振中华民族雄风, 为祖国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增强爱国责任感, 高举爱国主义大旗, 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为振兴中华而学习, 为民族复兴而努力, 为国家未来贡献自己。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主义则是中华民族精神振奋的秘密武器。现阶段面对世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去, 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振奋的状态, 这样才能在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才能让国人充满信心和勇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国人之所以能战胜各种艰难, 自信地挺起脊梁, 就是因为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 依靠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才得以经受住各种考验, 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 在抵御外侮前, 永远充满战斗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新的历史时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对振奋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对振奋人民精神状态, 增强国人爱国心, 培养爱国品质, 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具指导意义。爱国主义是鼓舞人民团结的一面旗, 在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中, 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 中国自强不息, 充满生命力, 中国人也将继续扬眉吐气, 充满创造力。

三、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更要运用到实际中, 尤其是对中小学生和高校学生。对中小学生及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培养爱国情怀, 塑造良好的精神品质影响深远。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对学生、社会甚至是整个国家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同时, 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对于民族品质的塑造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 (通讯作者:徐美群, jdxmq777@163.com, 13845450628)

参考文献

[1]萨苏.最漫长的抵抗[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3.

[2]李洋.哈尔滨保卫战[J].炎黄春秋, 2015 (11) .

[3]辛燕.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0 (7) .

[4]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高考录取查询 篇4

搜索搜索

录取原则:1、进档考生按照考生第一专业志愿录取;

2、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按照黑龙江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划定的录取分数线录取,术科成绩按照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类专业课全省统考成绩录取,学院不单独组织考试;

3、对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可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的规定投档,成绩相同情况下,优先录取实际成绩的考生;

4、外语要求:除英语专业招收英语考生外,其它专业不限;

5、艺术类考生在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以上,按专业课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招生办联系电话:0451-86662346、86636745、86683403、86681627;传真:0451-86683403

招生办电子信箱:hzjxyzsb@163.com hzxyzb@mail.hl.cn

校园网网址:www.hzjxy.net

到达学院的交通方式:在哈站乘81、338路公共汽车,在哈职业技术学院站下车。

落榜~低分,也能上满意大学,报名请点击:bm.sdzp.net

咨询QQ:527186419 598180610 bm.sdzp.net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高考录取查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2010年高考录取查询

圈圈网-我的圈大家的圈圈圈网连着你我他

冰雪哈尔滨 篇5

五彩披夜色

每年的冬天,哈尔濱人在松花江畔都会举行一场名为“冰雪大世界”的盛事,来自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就地取材,在哈尔濱堆出了一个晶莹剔透、光怪陆离的童话世界。据哈尔濱人说,今年的冰雪大世界占地40万平方米,用冰12万立方米,用雪10万立方米,展现的冰雪艺术作品和娱乐活动项目堪称世界冰雪艺术之最。与此同时,在太阳岛上举行为期两月的“哈尔濱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节”和“中国·哈尔濱冰灯艺术游园会”,都成了冰雪世界的视觉盛宴。

会议1月11日报到,开会到13日下午3点才结束。大会组织者请来哈尔濱报业集团旅行社,用3部大巴把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个媒体人运往太阳岛“赴宴”去了。

从驻地火车站附近的昆仑饭店到目的地,慢吞吞地走了一个小时,4点才临近松花江。过江,上岛,来到一座雄伟的冰堡前,我们一行就记住了“五点半集中”的嘱咐,拿着雪博会的门票,迫不及待地奔向里面的童话王国。

走过城门洞,进入眼里的冰雕和雪雕,气势庞大恢宏,美轮美奂。西方的古堡宫殿,东方的庙宇宝塔,千姿百态、晶莹剔透,称得上珠宫琳馆、琼榭瑶桥。一些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彩色冰雕和洁白雪雕作品,排列在其间,相得益彰,目不暇接。

夜色降临,眼前的一切流光溢彩、万紫千红。身边,不时响着铃铛的马车穿来过往,一些身着红衣的美女导游鱼贯而入,加上满眼的水晶建筑,让人眼花缭乱,飘飘然、昏昏然。语言已经贫乏了,词汇也枯竭了,我就拿着照相机,四处狂拍,好不容易才记起自己也应该留张照片,以证明来此一游。

就这样一个多小时走马观花,带走了一百多镜头打马回朝。唯一遗憾的是,一些标志性冰雕建筑都被企业挂名,里面最大的俄罗斯风格的宫殿,上面赫然“中国工商银行”几个红字,入镜画面总觉是画蛇添足。想必是出钱冠名的吧,童话世界看来也很“现实”呢。

都说冬天哈尔濱城市里夜晚比白天好看。哈尔濱人说,今年冬天雪下了不多,以往的雾凇也看不到,加上整个城市烟雾弥漫,白天在感觉上不好看。但哈尔濱人很会扬长避短,亮化工程搞得很好,很多地方以冰为载体,以灯为灵魂,运用高新技术,让整个城市到处是冰雕冰灯,一到夜晚,街头花圃处处出景,五光十色,魅力无穷。

雪场好风光

“冰雪哈尔濱”。说到冰的壮观,我是百闻不如一见。途经松花江畔时,我不由端详起身边的冰河,耳边响起毛泽东“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诗句。可是远远看去,松花江依然是“滔滔滚滚”,江面上满是凝固的“浪涛”,就像被神斧砍过或是被天犁翻了个遍,整个松花江披上一片片玉鳞。哈尔濱人解释道,是人工取冰做冰雕造成的景观,所以不是我们南方人看到的像玻璃般平滑的冰河。

那看雪景呢,还得去郊外。14日,搭上一列火车,我们百号人来到距离哈尔濱市区198公里的亚布力滑雪场。

哈尔濱四周有许多滑雪场,其中亚布力为最大,是滑雪者的天堂。雪场有高山滑、自由滑、跳台滑、越野滑及单板场地,形成了拥有初、中、高级17条雪道的滑雪体系。据说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和第二十四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这里举办过。中午吃饭就在运动员村改成的酒店里。我们一顿饭饱,兵分两路,一路学滑雪,一路看雪景。

我们这些老家伙老老实实,上山看雪景去。来到出发厅,一队穿马甲的男男女女引人注目。走近一看,是滑雪陪练们在领滑具。这里是男的教女的、女的陪男的,看来在冰天雪地里异性更“相吸”。那些陪练的女教练都有昵称,什么“雪上飘”、“雪莲花”、“寒梅”、“冬梅”的,都挂牌上岗,真有意思。

亚布力分三级雪场,最高处在海拔1380米的叫大灰盔的山顶,我们先要乘缆车分两级上到二灰盔的地方。一到二灰盔,就被近景和远景吸引了。整个大小山坡,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漫山遍野银装素裹,一片白茫茫。那些滑雪者宛如雪中飞狐,星星点点,由近到远。近处的树枝,被雪裹得像巨大的白珊瑚,一串一串的,指向天空。南方人都惊讶了,或仔细察看,或拍照留念。身边几个穿红滑雪衣的姑娘在雪地里特别鲜艳,叽叽喳喳的,欢呼雀跃。一问,是浙江嘉兴来的幼儿教师,放假了,结伴来旅游。她们说,到上面更好看。

此刻,雪花纷纷扬扬,在山风的鼓动下,漫不经心地飘飘洒洒。借了件军大衣,坐上缆车,顶风冒雪向上缓行。来到山顶平台,居高临下,看下面的山坡上的小屋和雪道,就是一幅大自然的水墨画,灰白相间,分不出天和地。山上的松树在白雪的裹挤下依然挺拔,透露出翠绿,既不弯腰,本色也不改。在山风的吹拂下,积雪不时从它那塔型的身躯滑落。

哈尔滨职业教育 篇6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双师素质,可持续发展,服务社会

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快改革, 强化特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 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教育部 (教高[2008]5号) 文件表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评估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 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建设一支业务精干、意识超前、充满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本文通过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一系列发展变化, 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骨干高职建设给学院带来的发展变化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有限的学历教育, 无限的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 经过多年的扎实发展, 通过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评估。通过此次难得的机遇学校加强内涵建设, 加大力度建设共享型综合性开放式的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 全体教职工也充分地认识到了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校内专任教师367人, 校外兼职教师242人, 校外兼课教师52人, 所占比例适中, 如图1所示。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年龄结构为, 35岁以下194人, 36-45岁210人, 46-60岁245人, 可见,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以中青年教师为教学主要力量, 他们不但年富力强而且善于学习、思想活跃, 教师的年龄结构, 如图2所示。

其中, 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为359人, 具有职业资格证书为213人, 具有双师素质的为231人, 双师素质教师占45%并呈上升趋势, 如图3所示。

二、建设骨干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措施

1. 加大力度,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突出建设重点专业, 加大核心课改的支持力度。学院现有招生专业42个, 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 省级重点专业8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 省级特色专业3个。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64门核心课改, 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同时,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还制订了科学规范的、适合本校特色的、切合实际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及中长期“双师型”教师建设规范。

2. 放宽教师引进渠道

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机制, 并放宽了教师的引进渠道及标准。与时俱进的教师引入渠道即在引进高学历研究型的博士、硕士的同时, 也可以调入一些有多年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技能型的行业企业精英, 以特殊人才引进的方式, 不以学历高低为唯一标准, 而是以他们在专业领域的经验、资历、影响力来作为依据。

3. 加大培训的力度

重视对专业教师的培训, 近几年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陆续分期分批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派到企业顶岗实习。同时, 还建立了相应的监督、考核制度, 通过走访、回访、校企交流会议、培训归来人员汇报等方式, 使培训效果得到保障。

4. 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

一方面,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对挂职锻炼和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考核, 保证质量;另一方面, 对于在工作中成绩突出, 社会服务良好的“双师型”教师在评职称、评先评优、教师节奖励等方面进行倾斜, 以激发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使广大教师都能自觉地投入到专业培训、挂职锻炼等工作中来。

5. 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尤其是在各门核心课改中, 都要求要有相应的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或作为顾问指导, 避免形式主义, 把课改的成果实实在在地体现于教学中。同时, 在课改小组中, 青年教师还可以把握机会多向行业企业专家学习, 来提高自己实践经验促进年轻教师加速成长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而由于课改有了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 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技能性强、学习能力强等优势, 也更受企业欢迎, 就业就得到了保证。另外, 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兼职, 又提高了相应的理论水平, 能够更加规范的进行教学, 服务于企业, 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三、骨干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持续推行课程改革,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要将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实践教学制度化, 参与到教学质量的评估中来。不但要把企业“请进来”, 更要让本校的专业教师“走出去”, 派专业教师定期去企业进修学习, 提升教师的“双师化”素质。

2. 以高职教育集团为平台

2012年10月, 由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牵头, 围绕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规划和哈尔滨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 哈尔滨职业教育联盟成立了。哈尔滨职业教育联盟成立后, 学院积极开展校际合作, 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对口援助10所高职院校、5所中职学校、2所技师学校, 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提升学院办学实力, 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

3.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根本来考虑问题、规划设计、执行落实。对于骨干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来说,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具体实践上要以教师和学生的生存、发展为最大根本, 要以教师和学生的生存、发展为最高准则, 处处为教师和学生着想。[3]

总之, 无论对于普通的高职院校还是骨干高职院校,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不断地通过更新思想观念、共建职教平台, 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和实时反馈的校企合作过程, 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更好地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并使“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 (教高[2008]5号[) Z].2008.

[2]王学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1 (11) .

哈尔滨职业教育 篇7

一、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成立的必要性

首先, 组建劳动技师学院是哈尔滨高级技工学校、哈尔滨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哈尔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技工学校、哈尔滨建筑工程技术学校生存和增强发展后劲的需要。不可否认, 参与劳动技师学院整合的四所公办技工学校过去都曾有过辉煌, 荣获过国家级重点、国家高级、省级示范、标兵单位等各种殊荣, 培养过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 许多学生和教师曾多次在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上获得大奖, 位居全省技工教育战线重要地位。所有的这一切为学院组建奠定了基础, 创造了条件。但实事求是地讲, 四校整合前又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从自身条件看, 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四所学校中有三所学校不得不租用校舍办学, 租用面积共占学校实际教学面积的70%, 教师队伍结构也不尽合理, 第一学历本科以上的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29%, 双师型教师比例从证书上看虽约占60%, 但能真正胜任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名副其实的一体化教师还远远不够。从外部环境看, 受技工教育巨大市场需求的吸引, 许多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挤入技工教育行列, 他们灵活的办学机制、巨大的资金投入, 都给劳动技师学院带来了巨大冲击。与此同时, 外地市、甚至外省市职业培训机构也看准了哈尔滨市培训市场的潜力, 纷纷进入哈尔滨市创办分校。在此形势下, 如果不加以整合, 形成合力, 就很难应对市场竞争, 并将面临着逐渐被淘汰的危险。国有企办校的现状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 组建劳动技师学院是促进就业特别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需要。承担哈尔滨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训的职能, 为劳动技师学院赋予了全新的任务。近年来, 随着全国高等院校招生扩容速度的加快, 毕业生数量连年递增,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在黑龙江省78所高校中, 哈尔滨市拥有普通高校48所, 其中, 在校本科生64.1万人。2010年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大中专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2万人, 加上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哈尔滨市作为省会城市, 承担着全省2/3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服务工作。2009年以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企业出现不同程度困难, 就业需求减少, 加之大中专毕业生专业结构不合理, 特别是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欠缺, 自身就业预期与用人单位需要存在一定差距, 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因此, 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建设一个高层次、高水平、实用的公共职业培训机构, 满足知识技能型和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是十分必要的。劳动技师学院暨大中专毕业生实训基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并获得了政府支持。

第三, 组建劳动技师学院是哈尔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需要。随着哈尔滨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对高、精、尖大型设备的操作人员、复合型的技术工人需求日益增加, 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因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发生的合理流动, 农村富余劳动力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的转移, 对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需求在不断加大并升级, 因此建设一个高层次就业实训基地, 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突出公共实训和技能培训的核心功能,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 为社会从业人员提供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也符合哈尔滨市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

二、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的发展思路

2010年是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发展建设的起步年, 也是学院科学谋划未来、努力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年。哈尔滨市委十二届八次会议提出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及“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 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的总体目标, 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 紧密围绕哈尔滨市新的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结合学院实际, 努力运筹和谋划学院的未来发展, 总的思路是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就业引导、服务战略、复合为本。

发挥优势, 就是要充分发挥原有四所学校的办学优势, 巩固原有的招生就业渠道, 办好原有的名牌专业和重点专业。同时在立足自身原有优势的同时, 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不断扩展新专业。在做大现有优势专业的基础上, 结合哈尔滨市七大支柱产业的需要, 围绕大项目进一步开发电气维修、建筑施工内业资料管理和室内设计等专业, 进一步巩固传统优势专业。在新专业的开发建设过程中, 继续坚持以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哈尔滨市大中专毕业生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契机, 在打造品牌专业, 培养精品学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使学科建设更加规范、科学。经过努力, 使传统专业富有生机, 名牌专业影响面广, 特色专业优势鲜明, 接续性专业前瞻性强, 高新专业地位领先, 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哈尔滨市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突出特色, 就是要在全面抓好技工教育的同时, 进一步突出劳动技师学院技能实训特色, 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通过投入充足、先进的建筑测量设备, 建设电气工程系实训室18个、创建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场1个、建筑仿真实训室3个等实习、实训场所, 为学生创建技能训练的硬件条件。通过强化实训教学改革, 加强各实习、实训环节的有效衔接, 努力探索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的实训教学新模式。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第1、2学年) 在校内完成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的学习, 理论课程达到知识必需、够用、面宽, 实验实训课程重视基本操作技能, 融“教、学、做”为一体, 达到操作规范、熟练、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第二阶段 (第3学年) 到企业一线岗位顶岗实习, 全面提高综合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同时紧紧抓住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与哈尔滨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训基地同步规划、一体建设的机遇, 不断拓宽学院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 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技能提升纳入学校的视野, 进一步完善学院的功能。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 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强化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 满足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终身学习的需要。

就业引导, 就是要把就业放在学院办学指导方针的首位, 一切为了就业, 一切为了促进就业, 努力打造厚基础、宽领域、高层次的就业创业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宗旨,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各专业要依托行业优势, 本着为地方、为行业服务的原则, 探索性地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 实施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要加强岗前培训, 顶岗实习前, 各专业教研室与企业相关人员一起就安全生产、厂规厂纪、常见生产工艺及操作要点、常见设备操作规程等进行指导说明, 强化顶岗实习的规范化。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获得真实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 促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 同时增加对社会的了解, 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吻合, 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零距离对接。要牢牢把握就业导向, 围绕着就业调整专业设置, 围绕着就业安排实训课程, 特别是围绕着就业开展大中专毕业生培训, 使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动手练技能、定向促就业”, 走向社会、实现人生理想。加大联合办学力度, 走出校门、走出哈尔滨市, 开放式办学, 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 把学院的触角直接延伸到就业市场。

服务战略, 就是要按照市委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战略, 努力为哈尔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以松花江为纲, 一江居中, 两岸繁荣”的战略构想, 为学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院新校址位于松花江北岸, 呼兰利民开发区内, 是北跃战略的重要区域, 要按北国水城的要求, 积极争取资金, 搞好学院规划建设, 建设美丽的校园;要围绕科技创新城的建设, 努力培养能工巧匠, 把哈尔滨市科技创新的成果变为现实。哈尔滨市南拓工业发展布局对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学院双城校区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应主动对接, 找准方位, 直接服务。以劳动技师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为例: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粮食产量,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 劳动技师学院要充分发挥培养农机应用人才的传统优势, 积极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 通过劳动技师学院的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农民工的素质, 为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而努力。

复合为本, 就是要把培养复合型的知识技能人才作为学院的主要办学目标。以“学习丰富人生、知识规划人生、技能创造人生、劳动幸福人生”为育人理念, 通过与学院周边的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等形式, 使技师学院学生能够多接受高层次的理论教育。同时, 要充分发挥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实训师资的优势,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为大中专毕业生提高就业技能和创业实践提供条件, 使学院培养、培训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 又有较强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此要加强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 利用各种平台和机遇, 对学院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 采取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特殊措施, 使大批青年教师发展成为学院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利用学院校企合作培训的优势, 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做兼职教师, 不断充实和完善学院的教师队伍。同时, 还要不断加强国际合作, 力争走出国门, 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以提升学院的办学层次。

哈尔滨职业教育 篇8

从哈尔滨市香坊区了解到, 该区有职业院校5所, 在校生三千七百余人, 其中香坊区职业教育中心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在职业教育教学中, 他们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 订单式培养人才, 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居高。

据介绍, 香坊区借鉴外埠先进地区办学经验, 从该区老工业基地和商业新区的实际出发, 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在提高全民素质上, 设置“适销对路”的新专业, 形成市场效应。经过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深入调查研究, 开设了数控技术与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两个专业;结合新兴产业的发展, 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财会电算化、计算机网络安全、电脑平面设计等专业;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 开设了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会展设计与服务、营养与烹饪技术等专业;结合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 开设了园林规划与设计、种植及园艺等专业。

按照“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方式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目前已与香港董氏集团、北京国际机场、大连造船厂、上海造船厂、黑龙江龙运等省内外大中型国有及民营企业签订上千人的用人订单, 并与省内外二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及就业协议, 保证学生就业渠道的畅通。

哈尔滨职业教育 篇9

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和培训幼教人才为主的高职类院校,其学前教育专业所招收的学生包括三年制大、中专生以及五年制大专生。英语基础薄弱、成绩不理想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其他同龄学生或者不同专业的学生相比,无论是英语基础还是个性特点,无论是就业需求还是发展方向,幼师生都具有自身的特异性,很多已经形成模式甚至体系的英语学习策略不一定适用于幼师生。因此开展本次调查,旨在充分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通过科学、客观的分析,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

二、调查的对象分析、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0级和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大、中专学生,总计120人。

(二)调查内容:

封闭式问题41题,采用单选和多选题型,开放式问题4题,内容涉及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学习行为和自我评价,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建议。

(三)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按照综合成绩和英语成绩划分层次,人数基本均等,采取不记名答卷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答卷。共下发120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为117份,课题组由专人对所有上交答卷进行集中统计和分析。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这次问卷调查如实反映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在英语学习观念方面,尽管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英语非常重要,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从业需求,但是大多数学生自信心不足而且缺乏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消极态度;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外部,其学习具有较强的被动性甚至是被迫性;很多学生了解基本的英语学习方法,但在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方面缺乏积极的态度和具体的行为;几乎所有学生都表现出在英语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说明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在学习行为方面,有半数以上学生的英语学习比较盲目,没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和明确的方向;而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消极态度以及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也反映得比较明显。例如仅有12%的学生能够完成作业并做额外练习,25%的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14%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接近半数的人只回答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被提问时才回答;在英语学习的评价方面,超过半数的学生持不满意态度,说明学生还保有良好的期待,能够意识到自身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不足、有待提高;很多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兴趣所在,这也真实反映出现有的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长,仅有16%的学生只能集中注意力10-15分钟,这说明学生对自己参与课堂学习的评价较高,其英语学习的效果不尽人意应该是和课外学习的效果不佳有较大关联;在“你觉得什么措施能够激发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一项中分别有51%和59%的学生选择了英文电影和英文歌曲,说明学生喜欢具有较强情境性和趣味性、轻松娱乐的学习形式,这比较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开放性问题的调查情况主要包括: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最难的部分是记忆单词、语法和阅读理解,单词量小、语法基础薄弱和听力水平低是影响自己英语学习的外在原因,而兴趣不足、惰性、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则是主要的内在原因。针对自己的学习现状,学生们提出了增加课时、加大学习的难度和强度、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等建议,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多与学生互动并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多样性和趣味性。

四、结论和建议

(一)学前教育专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低,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出于通过等级考试、顺利毕业和找工作等外在动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英语基础薄弱,在英语学习中经常会因为困难重重而烦躁和无助,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束手无策甚至消极抵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学习动机,逐步转化其英语学习动机。可以采用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补充一些具有趣味性、时代性和广泛性的、符合学生水平和需求的教学材料,使英语学习富有挑战性和刺激性,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体会到英语学习所带来的喜悦。

(二)在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各类困难其人数分布比率比较相近,说明学生各有所短,但同时也说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现有的课程条件下,应采用取长补短、互相支持的合作学习形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省时高效,弥补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盲点,把同一集体中个体的水平拉近,实现英语学习上的整体提升。

(三)学生普遍认为语法和单词是英语学习中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基础薄弱,也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缺乏对专业和学生的适应性有很大关系。同时由于学生大多数来自县城和农村,不好意思说、不敢说、甚至不能说英语的人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这是造成学生英语学习陷入越学越差、越学越难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应该从规范学生发音入手,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从基础的听音模仿到简单的运用,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逐渐消减对英语的畏难心理,不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和成功;同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英语发展需求,精选适合的词汇及语法学习内容和配套习题,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够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四)学生的英语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希望得到教师更多的帮助和关注,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与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有直接关系,教师应该有意识改善这种状况,不仅应该给予耐心细致的知识讲解和传授,更应该在学习策略上提供更多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和运用适合自己特点和水平的学习策略,可以就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时间的安排、词汇记忆的方法、阅读理解的技巧等内容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进一步强化学生使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此外,教师应关注学生心理,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理解和包容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并减少挫折,逐步形成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

摘要: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幼师生的英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以培养和培训幼教人才为主的高职类院校, 英语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指导应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次调查反映出现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英语学习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学生英语学习低效率、低兴趣、低水平的主要原因, 探讨了改善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问卷调查,英语学习,学前教育专业

参考文献

【1】顾晓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问卷调查报告.考试周刊, 2010, (29) .

【2】吴驰.高校艺体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学习策略之研究.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11, (6) .

【3】王江华.思茅师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调查分析.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6) .

【4】张菊琴.职高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调查分析.镇江高专学报, 2004, (10) .

【5】楼青青.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调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 (7) .

哈尔滨验证 篇10

财政预算对基层群众而言,总显得有些神秘。“政府每年花许多钱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是怎么确定的?这些钱又是怎么用的?”这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而2006年,哈尔滨一个名为“参与式预算”的新鲜试点,摘掉了财政预算的“神秘面纱”。

进度令人吃惊,三年来,“参与式预算”试点在哈尔滨的试验田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道里区太平镇太安村文化广场项目、阿城区阜巨路特色街和林业路巷路改造、巴彦县兴隆镇自来水厂改扩建项目等投资1.8亿元的136个建设项目都在当地居民的参与下顺利竣工……

试验进行时

2006年,哈尔滨市首选道里和阿城两个区县进行试点,投入资金400多万元,试点项目5个。一年后的2007年,在市委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着眼于建设公共财政,稳步推进参与式预算扩大试点工作,增强财政开支的透明度,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的具体要求,将投资扩大到5100多万元,试点项目增加到31个,建设项目扩大到庭院建设、文化场所建设、敬老院改造、自来水厂改扩建等。据了解,到2008年,投资增加到1.2亿元,开展参与式预算项目100个,项目类型也由过去单一的庭院和道路改造为主,向节能环保利用、文化场所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弱势群体救助等多个领域延伸,覆盖人群更广,更具代表性。

改革有条不紊地行进。2008年,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参与式预算改革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区县财政对涉及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公共项目建设资金中可通过参与式预算方式运作的均实施参与式预算。随即试点区县成立了由区、县长担任组长的“参与式预算改革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参与式预算改革工作方案,组织、协调参与式预算改革工作。试点项目所在的乡镇和街道分别成立参与式预算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参与式预算项目的实施。

与此同时,为了使参与式预算试点项目能够在群众的参与、监督下严格按照预算实施,各区县研究制定了参与委员会成员例会制度和项目实施过程监督质询制度,形成了拟定备选项目、确定群众代表、召开代表大会、征求意见确定项目预算、跟踪监督项目执行、工程验收绩效评估等参与式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督模式。

操作全攻略

目前,参与式预算还是一种新生事物,也没有固定模式。据悉,哈尔滨市在总结试点区县经验基础上,结合外省、市的做法,提出了哈尔滨市参与式预算的六步具体操作模式。

一选定项目。根据本地区发展规划、整体布局和财力情况,对外公布用于参与式预算资金额度。征求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归纳整理后定为备选项目。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社区居委会和居民小组长进行,采用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

二确定代表。根据选定项目情况,在项目地区确定参与群众代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抽签、民主选举和推荐等方式确定群众代表,代表不仅包括当地的在籍居民,也包括项目地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有的项目还聘请了专家学者帮助论证。如道里区规定社区代表和村民代表不得低于项目地区总人口的5%,在项目地区居住的人大代表和社区主任、村委会主任直接成为参与式预算的群众代表,通过抽签、推荐等方式,在安康社区、工程社区2060位社区居民中分别产生了103名和63名居民代表。另外一种确定群众代表的方式则是沿用已有的代表组织形式,如阿城区阿什河街道的裴家屯等试点村屯就是将已经村民选举产生的村民代表,确定为参与式预算的群众代表。

三确定顺序。召开项目地区群众代表大会。首先由财政部门介绍本年度参与式预算改革方案,向群众代表说明本年度用于本地区公共建设项目的可支配资金额度;其次由规划、建设部门详细介绍本地区发展规划和备选项目情况;最后进行项目表决,采取投票方式,每名代表按照自己的意愿,从备选项目中选择自己认为应该实施的项目进行投票,根据投票表决结果确定当年参与式预算的优先实施项目。如道里区太平镇立功村的3个备选项目,经过35名村民代表投票,太阳能热水器与沼气池项目得票28张,被选作当年实施项目,奶站项目和改厕项目则转入下一年度备选项目库。

四编制预算。按照群众代表讨论的结果,由城建、规划等相关部门对项目方案进行细化修改,形成项目资金预算草案,经评审机构评审后,财政部门按进度核拨项目资金,乡镇、街道负责组织实施。

五跟踪监督。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由群众代表参与选出建设(服务)单位并进行公示,合同签订后启动施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定期向群众代表通报项目进度情况,并组织群众代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集中检查,接受群众的监督。

六验收评估。项目执行完毕后,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项目专项审计,组织群众代表和有关专家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绩效评估,实地验收工程质量,形成工程建设质量评估报告。

模式再升级

在借鉴参与式预算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独具创新的哈尔滨模式再度升级。2008年,市本级财政对年初预算中单独安排的社区图书馆建设、为独居贫困老人购买家庭护理服务、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等11个民生方面的支出项目实施参与式预算改革试点,投入资金5753万元,提请市人大财经委审议,使人大直接参与了财政资金具体项目的决策,这是人大审议监督财政预算的一种新尝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人大财经委组织人大代表多次深入社区图书馆建设、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等项目现场,检查工程进展情况,有效推动了项目的实施。

与此同时,哈尔滨市开始邀请百姓代表参与重点工程建设全过程,不仅参与项目的选定,在执行过程中,还组织村民、居民代表对项目施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验收,并对项目进行后续管理,随着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社区品位得到提升,居民开始自发组织了维护小组,负责对庭院改造成果项目日后的维修和养护,形成了多方共同管理的长效机制。

此外,在参与式预算实施过程中,除有效使用财政资金外,试点单位阿城区、道里区和香坊区还积极拓宽筹集资金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采取政府投入为主,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出资为辅的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如,香坊区红旗办事处电力小区庭院改造项目,就是以区政府投入为主,物业公司、驻区单位拿出部分资金,体彩中心投入体育健身器材等,在多方努力下共同完成。

2008年10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委托零点公司完成的“参与式预算”改革成效评估研究报告中显示:“参与式预算”项目在哈尔滨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91.6%的居民对项目效果持正面评价。居民代表和普通居民都对项目对居民生活产生的正面效果非常认同,有81.5%的普通居民感受到了项目对当地居民生活至少“有较大改善”。

哈尔滨职业教育 篇11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改革目标

(一) 课程定位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它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 使学生掌握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实用技术。本课程在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和塑料工艺及模具设计等课程的基础上, 围绕模具制造全过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内容, 本着企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为模具装调维修实训、职业资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奠定基础, 为进行模具制造提供技能训练, 为培养从事模具制造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 课程改革目标

围绕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使学生掌握冷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 模具装配的工艺方法, 培养学生在模具制造实践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成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改革

(一) 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

邀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座谈, 参与课程建设, 组织教师到企业开展调研活动, 了解与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课程有关的典型产品的工作过程, 参照模具、制造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针对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模具设计能力和素养进行科学分析。本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以模具零件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和装配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冲模制造、塑料模制造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构建模具制造相关理论知识, 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方面岗位职业能力的训练, 并融合了模具制造工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二) 课程标准开发

课程团队围绕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的教改思路, 通过企业调研、学情调研和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多种渠道, 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 针对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具制造高级工国家职业标准所涵盖的相关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进行了岗位工作分析, 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按照模具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确定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

(三) 课程内容组织

本课程采用6个学习情境 (如表1) , 总体学时要求为132学时, 各学习情境按照模具制造的典型工作过程, 根据课程核心知识点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的排列, 每个学习情境都具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将模具零件的普通机床加工、数控线切割加工、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数控铣削加工以及装配等内容以中等复杂程度真实模具中的零件为任务载体, 设置冲模导柱加工、冲模导套加工、冲模模座加工、塑料模型腔加工、凸凹模电加工和模具装配技术等六大情境, 注重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具体的模具制造工作任务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方面) , 应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来制造模具, 并通过实践过程训练, 学会制造一副成功模具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 (包括知识、技能、团队协作等) ,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课程教学实施

(一) 教学模式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专业核心课程具有明显的工程特征, 根据这一特点,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在“校中厂”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教学, 采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真实模具为载体组织教学, 以实践为主, 进行整周教学。

在理实一体教学中, 选择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中学生设计的冲模和塑料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中学生设计的塑料模为载体, 学生在冲模、塑料模制造及装配全过程中完成规定任务。以学生为主, 在老师的指导下应用多种知识与技能,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按模具零件生产、装配的工作过程, 完成一系列“任务”训练,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亲手加工制造自己设计的模具, 对自己设计的产品进行验证, 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二) 教学方法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 在“校中厂”模具实训车间进行, 边学习边实践, 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在教学方法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例如在学习模具装配工艺流程制定时, 运用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读模具装配图, 思考如何满足模具装配的技术要求, 并以分组讨论的形式, 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 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 讲解理论知识时, 根据需要可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比如讲解成形磨削、模具零件工艺路线的制定和模具装配内容时, 借助三维动画, 变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一目了然,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比如在进行冲压模和塑料模零件加工时, 由于数控机床有限, 我们让学生在CAD/CAM机房进行机床模拟仿真操作训练。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校企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 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增加企业考核权重。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五、课程改革的特色

(一) 实现课堂与实训车间一体化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与哈尔滨中德特种材料成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课程,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

(二)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

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 引入行业标准, 融入职业要素, 以企业真实典型模具为工作任务载体, 按照模具制造岗位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 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任务化,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模块平台。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模具专业学生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学生将本课程制作的产品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可以说, 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该课程已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共服务均等化下一篇:专业运筹学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