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生态区

2024-07-28

哈尔滨生态区(精选8篇)

哈尔滨生态区 篇1

摘要:通过对哈尔滨都市圈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 制定了对哈尔滨都市圈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从而对都市圈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重构, 最后提出都市圈自然保护区建设及保护措施。

关键词:哈尔滨都市圈,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长期以来, 由于行政区划、条块分割等原因, 城市与区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地区资源缺乏系统高效的整合和利用, 环境污染跨境转移。同时, 随着都市圈内城镇的密集分布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往往伴随着跨界资源争夺和环境污染, 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削弱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 协调地区之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在区域层面上加强自然资源的共同保护和永续利用, 是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1 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哈尔滨都市圈所在区域是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也是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尖锐、最突出的地区。长期以来, 经过人类的垦殖、开发, 本区自然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 森林、草原、湿地、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农田等人工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显著下降, 已经严重影响到都市圈地域内的生态安全。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都市圈西部 (呼兰、双城西部及肇东) 平原地区的草原三化问题;宾县、阿城、尚志等市县丘陵山区的森林植被减少和水土流失问题;一江 (松花江) 四河 (拉林河、阿什河、呼兰河、蚂蚁河) 上游的水源涵养林和沿江护岸林的营造问题;松花江沿岸的湿地保护问题;阿城等地矿山植被的恢复问题;农田等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及哈尔滨市区生态系统的建设问题。

2 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

2.1 基本思路

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念, 树立生态经济优先的观点, 在进行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以生态区划为指导, 发展市场为动力, 强化环保为手段, 普及绿化为保障, 开拓生态农业为依托, 建立生态典型示范区为模式, 突出解决资源合理利用、河流沿岸的湿地保护、草原三化、水土流失、水源涵养林、沿江护岸林的营造和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 通过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生态型城市体系和健全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设, 统筹谋划生态环境建设, 构筑适宜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生态网络, 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共造、共保。使都市圈走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轨道。

2.2 基本原则

2.2.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节约和保护,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2.2.2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哈尔滨市与其他6个卫星城之间的关系, 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2.2.3 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原则。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 从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大局出发, 以生态环境建设区划为基础, 以重点工程为骨干, 通过实施重点整治工程, 建立山区丘陵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平原治沙与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美化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体系, 实现都市圈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

2.2.4 治理、建设、保护并重的原则。

以保护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农田环境为目标, 以造林绿化、建设绿色屏障为核心, 生物、工程、农业措施相结合, 治理、建设、保护并重, 在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基础上, 全面整治都市圈的生态环境, 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好转与优化。

2.3 总体目标

将哈尔滨都市圈建设成为经济发达高效、社会文明繁荣、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的“天蓝、地绿、山青、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生态圈。

3 都市圈生态安全格局重构

3.1 加强生态斑块的保护

斑块是基质环境中的块状异质景观, 具有明显的边界和空间尺度范围, 其边界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地貌和人文活动干扰状况决定。都市圈的生态斑块根据景观的视觉性可分为自然生态斑块和人工生态斑块两种。

3.2 控制河口节点的开发

生态网络节点是两条或多条生态廊道的交汇处。都市圈的主要节点有三个即松花江与拉林河的交汇的重要节点、松花江、阿什河、马家沟等三个主要水体廊道交汇的重要节点、蜚克图河与松花江交汇处节点。节点是生物聚集的重要场所, 未来, 应严格控制河口的开发。

3.3 强调都市圈内城市景观边界建设

城市景观边界是指城乡结合部地区。建设重点是加强城区与城外绿地系统的衔接和贯通。在城郊应该结合自然地形建设郊区森林体系, 郊区森林主要由果园、农业观光示范园、环城公园、山体、农田防护林和河流湿地等构成, 通过绿色廊道与城内绿地系统进行有机联系。

3.4 建构网络化的生态安全格局

在农田基质的背景下, 以树状的河流蓝廊和风车状的道路绿廊为绿色通道纵横交错, 将湿地斑块、山体斑块、城市斑块和文化斑块串联起来, 共同构筑都市圈网络化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4 都市圈自然保护区建设

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

根据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其规划原则, 兼顾类型划分及其地域划分, 近中期规划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 市级自然保护区9个, 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 加强自然保护区提级建设, 完成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17%的规划目标。 (见表1)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领导, 认真组织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任务繁重。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把生态环境建和资源保护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领导, 真正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并将生态环境建设情况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定期检查, 接受社会监督。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市级协调机构, 由市政府领导挂帅, 计划部门牵头、经贸、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科技、建设、国土资源、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共同参加, 协调行动。各地也应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落实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中去,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协调和合作, 妥善处理上游下游之间, 保护区、治理区和受益区之间, 生态环境类型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 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中去。

5.2 提高科技含量

一是建立院地共建的知识创新体系, 落实优惠政策, 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攻关研究, 建立科学理论体系, 贮备一批高科技项目, 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加大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 重点推广示范高效节水、地膜覆盖、设施林果、高接换优、果实套袋等高新适用技术。三是强化科技服务, 培训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引进试验, 为都市圈生态环境建设贮备人才、种源、技术, 普及林业科技知识, 提高科技在生产中的转化率和贡献率。

5.3 依法保护森林资源

一是加强新造林地的抚育管理。今后造林绿化必须坚持林跟水走, 水利先行, 明确管护责任, 提高造林质量。二是认真贯彻《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 刹住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歪风, 杜绝林地逆转。三是林木采伐严格执行“先栽后伐, 伐一栽二”的制度, 严格限额采伐, 不得下放审批权。四是木材市场和运销加工要做到资源消耗量与限额采伐量协调一致, 坚决取谛无证加工和无证运销行为。五是继续贯彻“预防为主, 积极消灭”的方针, 坚持全社会抓保护、全民搞防火, 政府负全责的护林防火责任制。

参考文献

[1]哈尔滨都市圈资源型城市发展构想[J].规划师, 2006 (4) .

[2]重庆都市圈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4) .

[3]李玉文.哈尔滨都市圈生态安全系统分析, 2007 (硕士) .

[4]哈尔滨市生态安全状况和政策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 (3) .

[5]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湿地生态安全响应——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 2004 (5) .

[6]生态安全问题的全球观与战略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 (7) .

哈尔滨生态区 篇2

哈尔滨磨盘山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

磨盘山水库已成为哈尔滨市人民重要的饮用水源地.解决保护区农药和化肥等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在这一地区发展建设无任何污染的有机食品基地,这对农民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造成局部和暂时的利益损失,因此,必须要有生态补偿机制,才能使保护区发展有机食品成为可行.本文为此提出了建立磨盘山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方法及相关措施.

作 者:张彦涛 Zhang Yantao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6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4(6)分类号:X37关键词:饮用水源 面源污染 水源地保护区 生态补偿机制

哈尔滨生态区 篇3

一、哈尔滨生态城市经济子系统建设评价指标

(一) 经济总体实力:

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 即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 (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因此按照国际惯例, 以国内生产总值 (GDP) 来衡量城市经济的综合实力。

(二) 经济结构:

第三产业是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增长点。因此以下这四个指标是衡量城市经济结构的主要产业指标:

第二产业GDP比重 (%) , 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第三产业GDP比重 (%) ,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第二产业从业比重 (%) ,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数的比例。

第三产业从业比重 (%) ,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数的比例。第二产业是目前经济发展的基础。

(三) 经济效益:

人均GDP (元/人) , 即国内生产总值与总人口之比, 反映一个国家 (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人均产品增加值之和。该指标是国家经济的最主要指标。

(四) 经济外向性

外商直接投资 (万美元) ,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世界上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发展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时代潮流。因此, 外商直接投资是衡量经济外向型的一个主要指标。

(五) 经济繁荣性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元/人) , 即城市居民社会消费总额与城市人口之比。它可以反映城市经济的繁荣状况。

(六) 经济集约性

经济集约性是从资源利用最少、废物排放最少的角度来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 本文用工业废水排放量 (万吨) , 工业废气排放量 (万标立方米) 这两个指标来反映城市经济集约性。

二、主成分分析法

(一) 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降维的统计方法, 它可以把原来多个指标减少到一个或几个综合指标, 并且这些少量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来多个指标所反映的绝大部分信息。指标的减少便于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分析和评价。

(二) 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主成分分析的工作对象是样本点×变量类型的数据表。其工作目标是在保证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 对高维变量进行降维处理, 从而实现对多变量数据表的最佳综合简化。其主要步骤如下:

(1)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 计算其相关系数矩阵R;

(3) 根据特征方程/R—λ/=0计算特征值, 求λ1, λ2, …, λp, 并使λi按大小排列, 即λ1≥λ2≥…≥λp≥0。列出特征值λk的特征向量Lk=[Lk1, Lk2, ……, Lkp]T;

(4) 计算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取累计贡献率85%的特征值λ1, λ2, …, λm (m

(5) 计算主成分载荷。主成分载荷为主成分Yk与变量×i之间的相关系数;

(6) 计算综合评价值。

三、哈尔滨生态城市经济子系统建设评价

(1) 经济子系统选用10个指标, 则样本矩阵为[Xij]5×10, 其原始数据如下表2:

(2)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其相关系数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同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第二产业从业比重、第三产业从业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 -0.885, -0.630, 0.860, 0.996, 0.990, 0.999, 0.150, -0.957;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同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第二产业从业比重、第三产业从业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 -0.660, 0.861, 0.981, 0.956, 0.979, -0.955, 0.089;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同第二产业从业比重、第三产业从业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 70, -0.9 94, -0.9 14, -0.810, -0.868, 0.915, -0.218;第二产业从业比重同第三产业从业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 1 7, -0.590, -0.660, -0.641, 0.764, -0.644;第三产业从业比重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 0.781, 0.840, -0.919, 0.3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外商直接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 0.993, 0-.955, 0.107;

外商直接投资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 -0.930, 0.138;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2, 0.128;工业废水排放量同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相关系数为-0.371。

(3) 计算R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通过计算经济子系统各要素的特征值与贡献率可知, 主成分为2个时, 累计贡献率为93.440%, 大于85%。选择2个主成分, 分别取前2个作为第一、第二主成分Y1和Y2。Y1的贡献率为80.103%, 是个综合能力较强的指标;Y2的贡献率为13.337%, 综合能力也比较显著。虽然主成分Y1和Y2的综合原信息的能力较强, 但是单独使用其中一个主成分并不能对各个年份的地位做出一个综合评价, 因此, 需要计算第一、第二主成分及综合经济方面的得分, 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

(4) 计算主成分载荷

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第二产业从业比重、第三产业从业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系数分别为0.98 4、0.976、-0.922、-0.705、0.914、0.983和-0.959、0.980、-0.993、0.272。

上述计算结果说明主成分中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大于其它变量的系数, 所以主要是由这两种指标决定, 即它们对经济子系统的作用最为明显, 分别为Y1和Y2。

在这一系统中工业废水排放量、第三产业GDP比重 (%) 、第二产业从业比重 (%) 这几个指标的载荷为负值, 它是限制性指标, 即哈尔滨市经济子系统面临着工业废水排放量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问题。

四、哈尔滨生态城市经济子系统建设评价结果

由以上对哈尔滨经济子系统评价得分和排序可以看出, 哈尔滨市经济子系统基本趋势是呈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产业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哈尔滨市经济规模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 GDP随着万元工业产值能耗的降低。哈尔滨市产业结构有待完善。工业废水污染问题GDP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哈尔滨生态经济系统建设应注重解决以上主要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 以推动城市整体经济水平的内涵式提升, 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世栋.高峻 基于协调度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科技管理研究2007 (2)

哈尔滨生态区 篇4

1 百里生态长廊概述

1.1 规划概述。

构建松花江“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是哈尔滨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项目最主要任务之一, 总体规划布局为“一江、两带、三区、五岛、十滩”。规划是按照水利部新的治水思路, 秉承“人水和谐”理念, 突出生态水利的主题, 通过退耕还湿、水土流失防治、生态护岸、生态植被恢复等措施。逐步形成近自然的河流湿地形生态廊道, 保护生物及其栖息地的自然生态多样性, 满足人们贴近自然的审美需求, 支撑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1.2 实施情况。

按照水利部批准的《哈尔滨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确定的百里生态长廊计划, 从2010年开始, 在试点期内先后进行了分区、分期规划并实施, 重点是主城区段的景观区和两带建设。项目包括:金河湾、阳明滩、狗岛、松北景观大道等。其中:景观区段:金河湾湿地植物园, 是最先实施的示范项目, 已于2011年6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于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A级旅游风景区;同期建设的阳明滩、狗岛, 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湿和一期工程建设;两带建设, 即陆生带:松花江北岸堤防防汛抢险通道工程, 形成集防洪、交通、景观、岸线整治等于一体的超级堤防, 将于2014年完成并通车;顾乡堤改线工程暨友谊路延伸至群力新区工程、松花江南岸东部堤防防汛抢险通道工程, 已于2012年建成;分区建设还包括民主湿地、呼兰河口湿地分别已于2011年和2013年建成。

1.3 成效。

随着“百里生态长廊”项目的实施, 哈尔滨城市防洪体系逐渐完善, 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扩展了城市滨水公共区生态、亲水空间, 独特的原生态多样性城市湿地景观, 使“湿地旅游”成为哈尔滨市继“冰雪节”之后的第二张城市名片;特别是既将贯通松北沿江景观大道, 有效的拉动了沿江经济带的发展, 初步收到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2 存在主要问题

2.1“退耕还湿”是推进长廊建设关键性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 河道内的滩涂, 岸线无序的开发利用, 204平方公里的滩涂, 耕地面积占56平方公里, 涉及到一些部门的利益和历史遗留问题。并形成了多头管理、行业交叉, 退耕还湿困难和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百里生态长廊工作推进。

2.2 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约束。

对松花江水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修复, 结合城市滨水区水环境建设, 构建百里生态长廊已形成共识, 但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建、管机制, 各职能机构及所属行政部门, 缺乏统一的可控规划引导, 如水利、林业、农业、城建、旅游等都有相应的规划, 特别是属地化管理的区段, 也在进行湿地旅游开发, 随意性较强, 造成规划不统一, 形成不了合力;也给后续的保护、利用、管理带来新的难题。

2.3 技术体系不完善。

生态修复项目区, 在经历了2013年洪水的检验, 不同程受到影响, 包括生态植物、基础设施, 特别滩涂生态岸线产生的水土流失, 都给我们带来深刻教训;同时, 部分已经开工建设项目, 由于规划项目调整, 资金不到位和洪水影响等因素, 处在停工状态。主要问题是:在应对洪水为主要影响因子的生物技术措施不到位, 湿地保护利用模式缺乏实用科学技术支撑, 如;植物品种、设施材料、施工工艺和湿地修复与科学利用有机结合措施技术。也是制约百里长廊建设主要原因之一。

3 几点思考

3.1 水环境保护与修复项目应容入到城市发展战略中。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一个特定空间地段, 不仅有力地带动城市经济、环境和文化生活的发展, 而且成为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构建“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 对我市滨水区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可以说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哈尔滨市“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刚刚开始, 已初显示出它的生态、社会、经济效宜, 有效的带动周边的发展, 它的功能即是一条生态带、景观带, 也是一条经济带。为此, 河流滩涂湿地保护修复规划、湿地旅游规划、沿江产业带规划。应“三规合一”, 做为城市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统盘考虑, 依法建立“百里生态长廊”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协调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生态、社会、经济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运作模式, 是解决百里生态长廊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退耕还湿”、“规划协调”等问题的有效途经。

3.2 河流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

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段滩涂资源由于受自然演变和人为活动的干扰, 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特别是伴随着以洪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和淤积。是河流水环境修复最主要的任务, 也就是水土流失防治, 直接影响生态结构的发育和演变, 构建生态长廊首要目标是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需要实用的科学技术体系支撑, 如:适应自然水文因子的原生态植物繁育技术;防治水土流失的生态护岸技术;不阻洪、耐水淹的基础设施材料和措施技术;防治人为活动对水环境产生污染的配套服务设施技术等, 是百里生态长廊规划建设中必须面对的技术问题。所以, 我们必须以科学、务实的态度, 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研究, 建立多专业的人才团队和科学研究基地, 是非常必要的, 坚持在科技引导下, 推进百里生态长廊建设, 是科学实践观的具体体现。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3.3 河流湿地景观区, 要有规避洪水的管理运营方案。

哈尔滨市百里生态长廊是一个城市河流生态系统, 与城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息息相关, 它具有自然性、生态性、开放性、公共性的社会功能, 是特定滨水区域, 是市民休闲绿色亲水空间, 的按照百里生态长廊总体规划三区段功能划分, 主城区景观区段, 在保持原生态基质和自然河道属性前题下, 进行必要的生态景观建设和按照功能区标准配制相应的公共、安全、服务、管理设施, 是非常必要的, 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不阻洪水、耐水淹。但有些设施建设在技术层上, 还无法做到, 如:电力, 监控、照明、服务设施、环保设施、交通、安全公共设施等, 要综合考虑洪水影响, 吸取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有效的方法是, 设计成可拆装移动的结构, 并根据洪水预报, 拆除部分设施及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来规避洪水, 所以, 河道内湿地景区, 必须建立适应有效规避洪水管理、科学运营机制。才能实现“大讯让于水、水退还于民”、“人水和谐”功能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士国.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百里生态长廊总体规划.2010, 10

[2]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 2001, 25.

[3]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 2002, 4.

[4]赵振斌.试论城市的自然保护及绿地建设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 2002, 2.

哈尔滨生态区 篇5

在这种情境下, 对哈尔滨电视媒介的解构就有了实际的功用和理论的纵深。

同样可称为具体而微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金时间段 (18:00-22:00) 的电视媒介的生态特征就具有了更为典型的样本意义。

哈尔滨地区的电视媒介生态, 这是由黑龙江电视台七个频道 (黑龙江卫视、都市频道、影视频道、文艺频道、法制频道、公共频道、第七频道) 与哈尔滨电视台五个频道 (新闻综合频道、都市资讯频道、生活频道、影视频道、娱乐频道) 共同构成的一个电视媒介的生态系统。当然, 反映到荧屏的频道是林林总总, 在此, 鞭长莫及, 不做考虑。

而2011年8月也不过是电视发展河流里平平常常的一段, 波澜不惊, 缓缓流淌。唯其如此, 却更具有代表意义。所以, 我们就选定它作为我们要论证的数据样板。

早在2000多年以前, 中国经典文化《国语·郑语》就提出了“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的著名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和”作为差异性、共生性的有机统一, 是以异质对立要素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和”, “和”是在差异和对立中存在的, 也是在差异和对立中发展的。差异性和共生性既是生态动态平衡的重要标志和生态合理序级的必要条件, 也是丰富资源生态、满足不同信息需求的正确对策。

考察一下这十二个频道, 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节目架构, 也就满足了差异化的基本要求:有新闻类为主打, 有影视类为主打, 有文艺娱乐类主打, 还有经济类独树一帜。总之, 各频道依据各自的定位, 与在白天时段一窝蜂地播电视剧不同, 黄金时段都是拿出看家节目, 彰显个性, 比拼实力。由此, 这一时段, 节目呈现出了百态千姿, 异彩纷呈, 各频道的收视率梯队明显, 层次分明。

请看下图。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黄金时段的排序是由省卫视、黑龙江台影视频道、哈尔滨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共同构成第一集团, 哈尔滨电视台影视频道、黑龙江电视台都市频道、哈尔滨电视台生活频道、黑龙江电视台文艺频道、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黑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构成了第二集团, 哈尔滨电视台都市资讯频道、哈尔滨电视台娱乐频道、黑龙江电视台第七频道是居末几位。

这里, 收视率的数据是重要的划分参数, 阶层由此产生。进而, 我们发现, 各频道收视率的高低并非是由频道类别所限定的, 而是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形。同时, 各频道在我们所考查的黄金时段这一长时间内也安排了不同类型的节目。让我们大体考察一下在2011年8月份的黄金时段各频道的收视率和节目播出情况。

可以看到, 省卫视的收视一直比较平稳, 另两个频道是典型的先抑后扬, 省影视的黄金剧场要早于哈尔滨新闻频道45分钟, 就是这45分钟的收视差距, 排名便有了先后。

省卫视的全省新闻联播要远高于哈新闻综合的哈尔滨新闻, 对全国新闻联播的转播 (19:00-19:30) 也是看黑龙江卫视的明显居多, 说明了频道影响力的不同。

图例显示, 哈尔滨生活频道和省都市频道在前半程的发力都比较“狠”, 分别是《生活新闻》和《新闻夜航》部分, 可是这两个节目结束之后, 两个频道都上演了高台跳水, 只不过哈台的生活频道跌的更彻底, 后面的节目几乎没有支撑力, hold不住。

哈尔滨影视频道的曲线比较曼妙, 有两个明显的梯层, 黄金剧场的早开、多集的编排战略已见成效。

黑龙江文艺频道在这里展示的是典型的抛物线。这个频道曾经很多年都是以电影为主, 现在在黄金时段陆续推出的一系列自办文艺、综艺和谈话节目都很吸引人, 能为频道做有力的支撑。

很明显的是, 省财经频道确实是乏善可陈。

娱乐频道在19:30之后形成一个短暂的小高峰, 这是《娱乐开讲》。

本图开始之初, 正是都市资讯频道的《都市零距离》的后半程, 收视率尚可, 然后就一路走低, 直至20:40《都市零距离》重播时才稍有起色, 但已远不如首播时的风光了。——这一段时间, 各频道都纷纷播剧或是最好看的综艺节目, 《都市零距离》开播的早, 在17:30-18:30, 其后本地的民生新闻《生活新闻》、《都市夜航》乃至《万家灯火》都纷纷登场又谢幕, 已经基本上满足了受众对民生新闻的需求, 况且节目内容重叠之处不少, 此时再重播, 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以上的分析中, 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的是以频道各自定位不同, 节目定位、形态、样式、类型等一系列要素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化的差异。同时, 我们也发现各频道在节目编排、频道设置等方面的共通之处, 比如同为黄金段影视剧多级投放, 同样以民生新闻为主打, 同样在非影视频道安排大批量的影视剧播出等, 这就形成了相互借鉴、相互竞争、互动共进、良性发展的生物场, 完成了媒介生态的共生性。

差异化和共生性相伴起舞构成了哈尔滨地区黄金时段电视媒介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景观。

这一景观现象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电视媒介的生态个体, 而且要跳出个体, 关注整个生态群落, 关注与传播有关的整个领域。强调媒介生态也就是强调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活力、饱含生机、拥有自己的意志和情感的有机整体, 当然, 那也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令人尊敬又令人“畏惧”的媒介生态领域。作为哈尔滨地方电视媒介的管理者和制造者, 我们强化本埠媒介生态学的差异性和共生性, 就是从媒介管理学或传播学的角度, 就是用系统论和整体论的观念来研究和布局媒介生态, 强调媒介的信息传播、强调经营管理要与社会系统的生态需求保持协调一致、和谐融洽, 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佳。

具体操作起来, 方法很多。

首先, 还是那句古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每一频道在节目调整前, 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 明确频道定位、节目样式、受众期待、观众流向调查等诸多要素的考察。一般来讲, 强势频道因有比较强大的号召力可以在“差异化”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比如哈尔滨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在18:00-19:30之间要明显弱于同类的省卫视频道, 而这一段播出的是《方圆之间》和《哈尔滨新闻》这两档名牌栏目, 这样一般就不可做大的变动, 加强内功的修炼是最为重要的, 通过节目品质的提升来吸引受众, 并顺便强化央视《新闻联播》的观众在本频道的关注, 进而提高这一时段的整体收视率;对于影响力稍差的频道, 完全可以依据共生性的生态特性, 放开手脚, 大胆变革。比如哈尔滨电视台都市资讯频道和娱乐频道, 节目后半程 (20:00-22:00) 的收视率一路下滑, 就完全可以调整节目形态和样式, 播放一些与强势频道相近的节目, 这就是根据共生性所找到的迅速提升收视率的捷径。正所谓采长补短, 共促提高。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哈尔滨地区电视媒介以一个自然的有机整体为单位实现生态的从个体优化向整体的生态优化的迈进。———这, 正是做这番研究探讨的真正功效和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著:《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年

②[美]约书亚·梅洛维茨著, 肖志军译:《消逝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齐齐哈尔市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分析 篇6

一、立足得天独厚的嫩江自然生态, 把鹤城创建为高品位的边疆生态型城市

齐齐哈尔为达斡尔语, 是“边疆”和“天然牧场”之意, 又有“鹤乡”、“鹤城”的美誉, 是我国著名的边陲重镇, 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中西部, 嫩江绕城而过。齐齐哈尔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全市现有耕地2 740万亩, 草原852万亩, 苇塘124万亩, 林地676万亩, 水面556万亩, 大小河流175条, 湖泡800余个。依托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 齐齐哈尔坚持“生态兴市、文明兴市, 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的方针, 努力探索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现已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2个, 各类自然保护区13个, 绿色食品基地95个。能够展现其优质生态的荣誉称号有:中国丹顶鹤之乡、中国绿色食品之都、首批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

在鹤城生态文明建设中, 齐齐哈尔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目标应该是:立足嫩江自然生态优势, 构建支撑整个生态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及市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逐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城市循环经济及生态产业, 培育城市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弘扬鹤城历史文化传统, 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提高城市生态文化品位;启动数字化生态城市管理系统。总之, 要把齐齐哈尔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经济高效、生态文明、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永续发展、适宜创业及生活的高品位边疆型生态城市。

二、坚持制度保障, 积极构建生态鹤城治理结构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不断加重, 市人大修订通过了《齐齐哈尔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齐齐哈尔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齐齐哈尔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齐齐哈尔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齐齐哈尔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办法》《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法治管理条例》众多地方性法规或法规性文件, 为齐齐哈尔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相应的法制依据和保障,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逐步形成了具有鹤城特色的生态治理结构。

在今后鹤城生态治理中, 各级政府的环境质量责任制还要不断得到强化, 设立环境保护基金, 各级环保部门要组织专家和公民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并加强环保法律、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全市要设立生态建设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 实行有奖举报制度, 市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不断得到扩大, 要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生态立法, 建立以生态公平为核心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 实现生态社会共同责任的履行和生态利益的共享;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运用好行政与市场手段, 通过政策的灵活调控来应对生态风险的不确定性并降低社会成本。

三、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生态科技创新, 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长期以来, 齐齐哈尔市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原则, 以全面提升和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 以“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切入点, 把环境保护与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大力推进高新产业等工作结合起来。目前, 齐齐哈尔市已辟建各类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36个, 特别是齐齐哈尔市高新技术园区于2010年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当前黑龙江省仅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初步形成了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群,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家, 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齐市产业定位是到2020年把“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齐齐哈尔规划区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著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和对俄贸易基地。近些年, 齐市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抓企业,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 引导重点行业和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 降低了能源和资源消耗。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 在废物资源化、生态型农业、清洁生产等树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创建生态鹤城, 在产业项目上还要注重七个要:产业方向要新、科技含量要高、投入强度要小、产出效益要大、环境影响要低、就业机会要多、资源消耗要少。在科技创新上要做到: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坚持科学的态度, 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科学布局和高新技术手段的研发运用来解决生态问题;要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新能源新材料的推广运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等手段, 建设生态农业、推进工业生态化, 发展生态型第三产业;要特别重视企业主体的自主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生态技术的研发力度, 使企业真正成为生态科技创新的先锋与主力军。在运行机制上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公众参与。

四、着眼于社会自然生态一体化, 打造绿色鹤城品牌

多年来, 齐齐哈尔着眼于社会自然生态一体化, 运用绿色自然、绿色农业、绿色文化、绿色旅游、绿色人文等资源建设打造绿色鹤城品牌。嫩江自然生态赋予了齐齐哈尔丰富的草原、林地、江河、湿地、黑土地等绿色自然资源, 特别是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资源, 齐齐哈尔就拥有扎龙湿地、哈拉海湿地、乌裕尔河湿地三个国家级大湿地。齐齐哈尔的自然生态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优势。近些年, 齐齐哈尔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 坚持“打绿色品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 被国家权威机构命名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全市绿色食品基地95个, 先后共有9个产品获有机食品标识认证, 73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标识认证, 112种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标识, 8个县区获得14个“中国特产之乡”称号, 其中, 拜泉县被联合国确认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并获得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绿博会和农博会的成功举办, 更使齐齐哈尔的绿色食品之都的盛名享誉海内外。鹤文化、湿地文化、黑土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冰雪文化、边疆民族文化、流人文化, 构成了鹤城特色的绿色文化资源。齐齐哈尔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生态旅游是其主打品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城市旅游形象品牌, 代表了鹤城的特色与风格, 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绿色农业游、“情系黑土地”旅游线路, 更让齐齐哈尔拥有了亮丽的绿色旅游名片。齐齐哈尔确定了建设生态市、园林城的目标, 使绿色人文建设迅速发展。从2001年开始, 加大了城市绿化步伐, 实施“城市森林化、植物群落化、树种乡土化、园林人性化、景观生态化”,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0.4%,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41平方米。城市建设中做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志性工程建设、住宅建设和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建设同步推进, 相继改造建设了联通大道、劳动湖等一大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建设了王仔花苑、兴海花园等一大批花园式、智能化居民住宅小区。2004年被评为“中国魅力城市”, 2005年又获省级园林城市殊荣。

在绿色鹤城建设中, 今后还要加强的方面有:一是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生态道德意识, 树立尊重自然、热爱生命、勤俭节约、人际和谐的生态社会观、道德观、价值观, 形成适应生态要求的执政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建立生态战略规划制度, 真正把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中来, 确定以绿色GDP为指标的政绩观和发展模式。三是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实现更加充分的民主, 不仅明确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责任, 还应保障基层社区、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多主体的参与权利。

摘要:齐齐哈尔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和发展道路:立足得天独厚的嫩江自然生态, 把鹤城创建为高品位的边疆生态型城市;坚持制度保障, 积极构建生态鹤城治理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生态科技创新, 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着眼于社会自然生态一体化, 打造绿色鹤城品牌。

哈尔滨生态区 篇7

1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957万hm2, 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39.2%;对松花江流域及14条一级支流进行了生态林、护岸林建设, 开展松花江干、支流两侧2 km范围内以化肥、农药污染、污水集中控制、点源治理为重点内容的综合整治;倡导生态农业, 培育农业循环经济试点30个;减少农田的农药、化肥施用量, 积极推广、鼓励施用生物肥、有机肥;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 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2 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多年来, 哈尔滨市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但目前面临的形势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农业生态环境整体趋势的恶化尚未得到完全遏止、水土流失、森林资源枯竭、湿地面积锐减, 现有湿地12.5万hm2, 为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 其中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湿地有7处, 但近几年湿地面积大幅缩减;农业土地资源占用和破坏问题依然突出, 尤其是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不合理的耕作和开发用地以及不合理的开采矿产资源、毁草开荒、超载过牧等掠夺式经营方式依然普遍存在, 加剧了干旱、地面塌陷等灾害的频繁发生;水资源匮乏,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黑土层变薄, 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哈尔滨市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 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 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 生物资源总量下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市政公用设施总量不足, 农村环境质量脏、乱、差等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随着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进程加快, 哈尔滨市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问题将更加突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将严重影响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

3 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一些地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重开发轻保护, 重建设轻维护, 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 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1];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 执法不严, 管理不力, 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 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对这些环境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 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切实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与问题,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 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4.1 加强领导, 强化组织机构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与执行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并把责任制落到实处, 如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失职、渎职,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 保证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 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2 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完善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 鼓励科技创新,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提高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 围绕管理与污染治理的重点与难点, 开展一系列科研课题的研究。强化环境管理执法监测人员的知识及业务培训, 加快知识更新速度, 建立早期预警制度, 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预测预报。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对哈尔滨市域内的水体、植物生长、森林火情、大气化学成分以及气象灾害等的监测。建立自动气象站、气象生态监测网。包括:对现有气象台站进行强化建设, 改善观测环境, 增加观测项目, 配备气候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的特种观测仪器, 改进气象台站基础数据的传输条件, 承担气象灾害与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建立自动气象站、气候生态监测网:市域内的所有乡镇建设雨量与温度自动观测网, 选择30个生态与气候监测站, 更新和增配监测影响大气本底和生态系统的大气干湿沉降观测仪器设备;建立地球环境卫星 (EOS) 遥感监测系统;以EOS计划及EOS-AMI卫星的发射为契机, 开发EOS/MODIS数据接收系统, 监测气象要素变化, 旱涝, 霜冻面积与程度, 森林、草地、农作物长势, 森林火情, 雪盖, 水体等生态状况;配备大气环境评价监测、采样设施、大气环境评价化学分析设备, 发展机载观测项目, 配备移动式多普勒雷达仪器。

4.3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各企业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应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律规章,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各执法和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 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要及时严肃查处, 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和民主监督作用, 加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舆论监督力度。

认真履行国际公约,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湿地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国际公约, 维护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权益, 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 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2]。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

4.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环境相关法规, 不断提高全民法制观念, 大力普及有关人与自然、“地球村”、绿色产业、绿色食品、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工作方式、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等生态知识, 提高人们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树立新的绿色经济观、价值观、资源观、生产观、消费观。实施生态道德教育计划, 坚持生态教育从娃娃抓起。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以“创建绿色家园、建设生态城市”为主题的绿色单位创建活动, 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摘要:分析了哈尔滨市生态环境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哈尔滨市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问题将更加突出, 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将严重影响哈尔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玉庆.环境保护形势与战略[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1-5, 29.

哈尔滨生态区 篇8

一、生态旅游兴起

所谓“生态旅游” (Ecotourism) 名称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提出来的。他是以大自然为主要对象, 把生态、环境的科学考察与自然、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寓教于游, 促进两大文明建设的一种高品位旅游活动, 其特点:在对象上是具有生态学意义或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自然环境, 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在目的上是为普及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达到增强生态环保意识的作用;在效益上不追求单纯高额的旅游效益, 而是追求环境、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统一;在形式上讲究接近大自然, 旅游设施以简朴、轻便为主, 因地制宜, 尽量保持与大自然的和谐;在规模上以小型为主, 不追求旅游者的数量, 而是重视旅游人员素质、文化的质量及达到教育的效果。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 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生态旅游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近年来生态旅游在国外已受到相当的重视, 发展极为迅速, 例如拉美地区参加生态旅游的人数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 法国去年山林、乡村旅游的人数已占总旅游人数的46.6%。中国虽然晚了一步, 但也引起各方面的注意, 正逐步发展。1995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 哈尔滨市的生态旅游业也正逐步地建设着[2]。

二、哈尔滨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1. 生态旅游发展优势

生态旅游的发展是将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状况的发展有机的联系起来, 使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这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旅游的发展必须依靠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资源环境及丰富的客源, 这是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 生态旅游也是一种旅游, 它的发展除以上基本发展条件外, 还有其特有的优势, 如哈尔滨的生态旅游发展不仅要有这些基本条件, 还具有其特有的自然、人文条件———冰雪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科技化优势为旅游发展提供科学化的管理及有效的运作。

(1) 区位优势: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 地处中国东北北部地区, 黑龙江省南部, 南与吉林省交界。哈尔滨位于东北亚腹地的中心, 是沟通东北亚的交通枢纽。京哈、滨洲等五条铁路在此并轨, 并与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同江至三亚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 哈尔滨港可沿松花江通往俄罗斯进入日本海。哈尔滨是东北最大的航空港之一, 构筑了连通国内主要大城市和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地区/国家的空中航道。哈尔滨的交通枢纽地位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运力支持。

(2) 资源优势: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是生态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哈尔滨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差较大, 雨量充沛, 气候适宜, 土质肥沃, 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自然资源, 还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现代农业园区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3) 客源资源:丰富的客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 在哈尔滨市发展生态旅游, 客源主要来自发达地区, 由于工作节奏快压力大, 生态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娱乐的首选。此外, 2006年哈尔滨市居民的人均GDP超过2 705美元, 年均增长13%, 春节黄金周期间黑龙江省接待旅游人数326.4万人次, 旅游收入20.1亿元[3], 就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巨大客源市场, 哈尔滨市发展生态旅游已具备了明显的客源条件。

(4) 科技优势:科技是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发达的哈尔滨发展生态旅游具有明显的优势。哈尔滨市种植业中有农业科技人员2 700多人, 绿证人员多达11.3万人, 新技术覆盖面达90%以上, 尤其是近两年, 哈尔滨市大力发展高新科技, 建立高新科技园区, 这些科技园区的建立为哈尔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科技保障。

(5) 冰雪文化优势:黑龙江省地处寒温带, 雪期长达一百多天, 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旅游资源。近年来, 全省冰雪旅游发展迅速, 冰雪旅游业更是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独特的冰雪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 据统计, 2000—2004年冰雪创汇收入从1 135万美元跃升至3 029.9万美元, 接待冰雪旅游人数从160.8万人次攀升至626.3万人次。2004年哈市冰洽会交易额153.2亿元, 冰雪旅游收入40多亿元。截至2006年春节, 中国已度过17个黄金周, 出游总量累计达12.58亿人次, 旅游收入5 123亿元人民币[3], 旅游客流量累计如下表:

资料来源:根据《哈尔滨年鉴 (2005年) 》资料整理。

从上表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看出, 近几年哈尔滨市旅游城增长的趋势。利用地理优势, 凭借哈市冰城美誉, 开发狗拉雪橇、学景观光、雪地篝火晚会等特色旅游项目, 哈尔滨冰雪继冰灯、雪雕之后, 将会成为又一知名旅游品牌。

2. 生态旅游的发展

哈尔滨市生态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建立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领导体系, 编制出开发规划, 组织具体旅游项目, 按市场经济规律, 调控计划, 协调各部门各旅游点关系, 使生态旅游活动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

生态农业旅游吸引着大量的游客。领略淳朴民风、享受田园情调的乡村游, “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新宠, 使游客置身于“农”的环境中, 居农家屋, 吃农家饭, 干农家活, 观农家景。让久居都市的人们感受返璞归真的乐趣。可学习识别农作物, 欣赏珍禽、畜禽养殖, 参加犁地、摘菜、采果、推磨等。文化是核心, 旅游是载体, 以文兴旅深度挖掘哈尔滨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民间绝活、民间技艺等本土文化, 赋予乡村旅游以时代特征和内涵, 逐步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 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

三、生态旅游对哈尔滨市环境的影响

哈尔滨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生态旅游, 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生态旅游通过自身的行动、自身的宣传教育作用促进生态旅游环境保护, 利用经济手段使其保护措施得以实施, 其收益的一部分用来维护生态旅游地的环境质量, 同时促进社会进步。生态旅游在旅游活动中能起到促进旅游环境良性循环的作用, 但如果利用不当也会产生种种负面影响。

1. 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旅游的建立加强了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珍稀濒危物种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 这是在人类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下遗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由于生态系统保护良好, 景观及环境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高, 为人们进行生态旅游提供了极佳的资源与环境。同时, 对周围群众和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增加物种保护经费, 及帮助当地群众就业和脱贫致富[4]。例如, 哈尔滨东北虎林园、北方森林植物园及各处的休闲公园就是利用这样优越的资源, 对生态旅游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满足人们观赏游览休憩的需要又对资源进行了保护。

2. 区域经济开发的影响

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一样, 其产业的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旅游以其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优势, 提高当地的知名度, 吸引外地资金与经济联合。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为生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撑。据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哈尔滨年鉴 (2005年) 》资料整理。

从上页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生态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 促进了经济发展国际化, 正日趋成为具有优势的经济开发项目。改善了区域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 使生态旅游地向开放型经济转化, 促进生态旅游地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哈尔滨第八届冰雪大世界以“中韩友好冰世界”为主题, 打造国际品牌促进哈尔滨旅游与国际的合作, 使经济发展国际化。

3. 社会文化的作用。

旅游者流动将带来信息资金人才, 将对社会文化具有以下四点促进作用:首先, 增加了就业机会, 稳定了社会秩序, 按国际惯例, 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者的比例是1∶5, 吸纳了社会换业, 下岗人员, 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造就了良好秩序。其次, 提高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人才, 促使人们从被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转变为主动积极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 为今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次, 促进生态旅游地政治环境改善, 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最后, 促进民族、文化生态发展, 增强民族自尊心, 振奋民族精神。通过科技文化交流提高生态旅游地居民文化水平, 促进区域文化发展。如“农家乐”、北方民俗园、“葡萄采摘节”等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一样使旅游者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旅游的战略意义

由于过去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较弱, 旅游业长期被视为“无烟工业”和“无形贸易”, 在旅游景观的建设和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均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影响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哈尔滨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产生了以下问题:

1. 除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二龙山风景名胜区、金上京

博物馆外, 全市旅游区 (点) 大多数属于浅层次、低水平开发经营。滑雪场、度假村、水上漂流等出现低水平重复开发, 缺少全年开放的冰雪主题公园;森林公园缺乏特色;水库开发基本雷同;东北民俗旅游没有规模和深度;农业旅游初步开发;工业观光尚未起步。全市旅游景区 (点) 数量虽然多, 但普遍规模小、档次低, 缺少精品与亮点。

2. 无序的旅游开发实际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部分景区 (点) 的无视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 给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太阳岛建筑密度过高, 建筑风格杂乱, 与“绿岛”的“城市之肺”功能相差甚远。

3. 加强市内外的旅游区域合作意识差、动作少, 基本处在各自为政、各搞一套的状况。

哈尔滨市与周边城市的合作, 以及与沈阳、大连、长春的协作也有待进一步强化。

4. 冰雪节、哈夏会、哈洽会等大型节庆活动中城建、商贸、文化、体育与旅游部门的协作有待加强。

为了使哈尔滨旅游能够有序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在保证生态良性发展的同时, 利用自身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加大新兴旅游的开发, 提高发展本地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 如农业生态旅游, 将无序的旅游变为有序的, 增强区域旅游合作, 强强联合, 使资源与开发达到最优化, 保护生态, 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哈尔滨市在发展生态旅游时要一直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统一, 保证旅游开发与管理相协调, 实行宏观规划和微观详规相结合。保护生态, 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最终目的不仅要使旅游业本身得到发展, 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使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和利益, 同时永久持续地保持全球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哈尔滨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称, 是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欧亚大陆桥上的咽喉要塞, 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随着哈尔滨战略格局的调整, 生态旅游将成为其发展的战略重点, 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 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摘要:生态旅游是对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具有促进和环境教育意义, 通过其活动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水体质量、大气环境等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充分认识生态旅游, 正确评价合理进行旅游规划和管理, 将有利于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提高哈尔滨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哈尔滨市,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明庆忠, 武友德, 李宏.论生态旅游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 1998, (18) :4.

[2]王勋陵.甘肃省旅游中的环境问题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J].甘肃环境研究与检测, 1997, (4) .

[3]陈忠晓, 王仰麟, 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 2001, (4) .

[4]叶文, 明庆忠, 杨志耘.云南山水景观论[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6.

[5]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6]赵光洲, 刘振萌.旅游地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1998, (4) .

[7]沈国舫, 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8]刘晖.哈尔滨市旅游经济国际化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 (4) .

[9]明庆忠, 李宏, 武友德.生态旅游的环境影响评价初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1) .

上一篇:模块式结构下一篇: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