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文艺广播电台(精选7篇)
哈尔滨文艺广播电台 篇1
在每个午后的三点, 如果你准时打开收音机并锁定FM984哈尔滨文艺台, 总会有一个个熟悉的声音、一段段经典的旋律飘进你的耳朵, 无论你正在工作还是行车在旅途中, 总会给你繁忙的都市生活带来一个小时的放松, 这就是《流行经典》节目, 一档深受哈尔滨老百姓喜爱并收听率常年位居同时段所有广播节目第一位的广播音乐节目。这样一档怀旧音乐类广播节目是如何“接地气”的呢?
1.《流行经典》节目选择的音乐作品“接地气”
流行音乐纷繁热闹, 网络歌曲风景独好, 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其实是一些经典老歌。歌一旦老了, 就会凝固成一种回忆, 里面有很多人、很多事、很多开心笑语、很多心酸愁虑, 当你听它的时候, 它会引你走向记忆的深处, 让你想起关于这首歌的种种记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是需要扎根土壤的, 没有了根和营养供应的繁荣, 终究是昙花一现。像所有艺术一样, 歌曲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艺术形式, 深深扎根于百姓的生活中, 从解放前鼓舞红军战斗士气的不朽红歌, 到富有民族特色并久经传唱的中国民歌, 从在20世纪80年代末红极一时的西北风通俗歌曲, 到90年代中期内地流行音乐达到鼎盛时期, 好的音乐作品无不来源于最平凡的生活, 而《流行经典》所选取的音乐素材恰恰是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百姓们的生活始终都是朴实的, 因此他们的歌声也是朴实、真诚的。壮美河山、灯火人家、亲切自然, 这些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由于这些音乐作品本身就是“接地气”的, 所以《流行经典》节目每天精选多首老百姓耳熟能详、风格多样的通俗及民歌音乐作品, 再配以主持人恰当精练的串联语言, 既满足了听众欣赏音乐的口味, 又会使广大听众在熟悉的歌声中仿佛找到失去的青春和快乐, 节目给听众的感觉当然就是“接地气”的。
2. 主持人的直播状态要“接地气”
《流行经典》节目之所以历时9年而经久不衰, 受到听众的青睐,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几任主持人都始终秉承与听众分享老歌的情怀, 每天的节目中通过热线电话记录下听众的约歌要求、通过短信留言畅谈听老歌的感受、通过网络聆听大家的老歌背后故事、通过Q群拉近和听众的距离, 主持人并不是高高在上有权力播歌的那个人, 而是在情感上渐渐走进听众的心里。在我们的听众中, 有这样一位在黑暗中顽强生活的盲小伙小刘, 他用勤劳的双手养活自己, 用动听的歌声感恩这个美好的世界, 并为自己描绘出五彩斑斓的生活。小刘曾在电话中说, “我在歌声中, 能够看见慈祥的母亲, 看清前面的漫漫长路”。小刘经营了一家盲人按摩院, 他没有经过正规的音乐培训, 大家却赞他是音乐天才。在《流行经典》的众多听众之中, 既有像小刘一样生活在命运跌宕中的青年, 也有无数退休在家的年迈老者, 既有一时失足在监狱中服刑的听众, 更有各行各业最平凡的劳动者, 经典歌声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希望, 怀旧金曲让无数走过岁月征程的人为之动容。在这个竞争激烈、人心复杂变化性极强的现代社会中, 人们会在老歌中寻找迷失的自我, 会在老歌中重温往昔岁月的辉煌时刻和最为简单的快乐时光, 会在老歌中找寻一个最为质朴、简单和真诚的自我, 经典老歌可以让听众暂时逃离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 在经典旋律造就的美好世界中得到暂时的休憩和身心的舒展。
3. 音乐节目最“接地气”的目标就是好听
广播音乐节目是指以音乐元素为主线、主持人配以多种语言为烘托载体, 以娱乐大众、陶冶大众情操的广播节目形式。在现代广播音乐节目中, 放眼全省, 可谓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 既有传统的点歌类音乐节目, 又有听众互动参与的K歌节目, 既有主题鲜明的专题音乐节目, 又包含众多个性飞扬的时尚音乐节目, 《流行经典》节目之所以能在众多音乐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不仅因为该节目所选取的音乐素材“接地气”, 更因为节目整体以播放耐听的经典老歌为主, 广播媒体的受众以基层的老百姓为主, 而他们是国家根本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用者。在《流行经典》节目中, 主持人的语言量有着严格的控制, 开口不超过40秒, 不是主持人不爱说, 而是在好歌面前主持人不敢多说。其实, 听众听广播音乐节目的目的很单纯, 就是想找一首适合自己心情的声音或者歌曲, 所以主持人再多的花哨都是徒劳, 麻烦自己的同时也疲惫了听者。广播只是声音的媒体, 如果一个节目主持人试图去张扬自己、表现风格、标新立异, 可能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而让音乐节目乃至整个广播回归最原始的好听, 最后就会赢得更多的市场和收听份额, 这就是目的越单纯收获越丰富。
就像节目每天的口号一样, “听听老歌、好好生活”, 在未来的日子中, 《流行经典》用最耳熟能详的经典好歌为主线, 努力使节目成为老百姓最真诚、最亲密的朋友, 成为哈尔滨上空最“接地气”的音乐节目, 这是我们永恒的目标。■
哈尔滨文艺广播电台 篇2
一、记载日本侵略者罪行, 揭露日本法西斯“王道乐土”的虚伪性
关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情景, 山丁在《山沟杂记》里有较为生动的描述, 那是日军占领齐齐哈尔的时候, 人们“带着恐怖”的心情, 在“九一八”事变鲜血未干的秋天从城门往外挤, 挤出以后, 个人寻个人的道路, 逃避到一个小山沟以后, 又心情急躁, “思乡之泪”总会酝酿痛苦, 象“一只创伤的小鸟儿一样”在山沟里生活。寥寥数语表明了“九一八”事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山丁在另一篇作品《臭雾中》则直接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作品描述了日军侵占哈尔滨的情景:“机关车的尾巴拖着臭雾在哈尔滨市上横行”, “大人们的心探着恐怖”, 就连平日里常在大街上闲逛的公子哥和少爷们也都不见了。带着盒子炮的日军在街上随意地威风。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会破裂的迸出血来”。琴子的妈妈被日军兽性蹂躏而“气愤地死去”, 琴子的爸爸失了业“气愤的投入了匪群”, 琴子成了无父无母的可怜女孩子, 感到非常孤独。在街上维持治安的警察, 恶狠狠地狂笑, 鞭打着穷人, 驱逐着他们认为的罪犯。哈尔滨见证着日军的暴行。萧红的《王阿嫂的死》, 掀开了日伪宣扬的“王道乐土”的虚伪面纱, 让读者感受到了日伪法西斯残酷统治下广大群众的苦难, 陈提的小说《云子姑娘》则深刻剖析了日伪奴役下人民大众的精神苦难, 及“王道乐土”的真实图景, 启迪人们奋起反抗才能获得新生, 秋萤的短篇小说集《去故集》、《小工车》和长篇小说《河流的底层》, 关沫南的《蹉跎》 (短篇小说) 都程度不同地暴露了社会的黑暗, 暗示出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和凶残, 反映了在黑暗里进行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这些作品主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凄苦命运的揭示来暴露社会的黑暗, 作者以现实生活为依据, 把那些苦难的形象放在最典型的环境中, 让他们几经折磨, 最后不得不以悲惨的结局而告终。不过, 这些作品给人的感受不是绝望而是仇恨, 是对那些使人走向痛苦、走向死亡的黑暗社会的不满、抗议和斗争。有些作品还让人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光明, 为人们指出了一条生路。
二、反映党领导的抗日斗争, 歌颂东北抗联的英雄壮举
1935年, 金剑啸在由他主编的文艺副刊《芜田》上, 发表了以歌颂东北抗日联军战斗生活为主题的著名长篇叙事诗《兴安岭风雪》的部分章节。该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歌颂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一部英雄史诗, 全诗共8节205行。第一节《序诗》, 写的是中国的和平环境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破坏, 中国人民被屠杀被压迫, 只有进行反抗斗争才能赶走侵略者, 才能过上和平生活;第二节《风雪之夜》, 写的是抗联一支32人的小队伍在零下40多度的严冬寒夜, 露宿在兴安岭山顶的密营里;第三节《太阳的下面》, 写的是这支骑兵小部队决定向日伪军进攻, 他们下山进村庄, 受到爱国村民的热情欢迎, 表现了抗日军民的渔水情深;第四节《一个思想》, 写的是军民团结一致, 共同对敌, 他们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和希望;第五节《奔驰》, 是全诗的高潮, 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这支队伍与敌人奋勇冲杀的壮烈情景;第六节《浴血》, 写的是与敌人拼命战斗后, 战士们伤亡很大, 32个勇士牺牲了14人。他们的队长身负重伤, 倒在血泊中, 后被战友们发现救回, 继续指挥战斗;第七节《铁的意志》, 写经过一场血战, 活着的18名战士更加团结, 更加坚决, 奋勇前进;第八节《十八个人之握手》, 写18个人决心更加紧密地去继续战斗到底。
这首充满激情的长诗于1936年5月定稿后, 寄给了在上海的萧军夫妇。1937年8月1日, 编入白朗、金人主编的《夜哨丛书》里正式出版。
1933年, 萧军经舒群的介绍, 结识了磐石抗日游击队的傅天飞, 让萧军知道了党领导抗日斗争的情况, 这给萧军内心以很大的触动和鼓舞。后来, 萧军以磐石抗日游击队的真实事迹为素材, 创作了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东北人民组成“人民革命军”, 与日本侵略者英勇奋战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1936年2月25日, 胡乔木曾发表书评“中国文坛上也有过写满洲的作品, 也有过写战争的作品, 却不曾有过一部作品是把满洲和战争一道写的。中国文坛上也有许多写过革命的战争, 却不曾有一部从正面写, 象这本书的样子, 这本书使我们看到了在满洲的革命战争的真实图画, 人民革命军是怎样组成的, 又在怎样的活动;里面胡子、农民、知识分子是怎样的互相矛盾的一致;对于地主、对于商人、对于工人农民、对于敌人的部队, 他们是采取着怎样的政策, 做出来的又是怎样的结果。凡这些都是目前中国人民所急于明白的, 而这本书都用生动热烈的笔调报告出来。”萧红在《生死场》中大声喊出“生是中国人, 死是中国鬼”的抗战誓言。1936年6月25日, 周扬曾写文评论“由《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我们第一次在艺术作品中看出了东北民众抗战的英雄光景, 人民的力量。”
浅谈广播电台如何办好文艺节目 篇3
一、广播电台文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广播电台节目通常包括新闻节目、社教节目和文艺节目三类。文艺节目主要包括歌曲、相声、小品、晚会、戏剧、影视剧以及文艺谈话等内容。文艺节目在广播电台节目中占据重要位置, 被誉为立台之基。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各类新媒体不断涌现并蓬勃发展, 给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大众对于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广播电台怎样办好文艺节目, 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广播电台怎样办好文艺节目
(一) 思想重视, 紧跟时代旋律
作为广播电台的从业人员, 必须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对文艺节目给予重视, 策划管理人员不能只重视新闻节目而忽略文艺节目, 要认识到文艺节目在广播电台中的重要位置和影响力, 合理进行人力资源分配, 打造专业的文艺编辑队伍, 并由专人负责, 严格审查各个种类的文艺节目, 确保文艺节目上档次、够分量, 同时对于所需设备给予大力支持, 满足文艺节目的发展需要。此外, 文艺节目的发展要紧跟时代步伐, 体现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意志, 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二) 贴近生活, 注重社会热点
做好文艺节目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这是办好文艺节目的客观需求, 唯有如此, 大众对文艺节目才会感兴趣。这就要求文艺节目的主持人, 注重与大众的思想交流, 节目内容应贴近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热点话题及文化现象, 如恋爱、婚姻、家庭、流行音乐以及娱乐资讯等, 只有与时俱进, 才能契合听众审美需要和心理感受, 才能推动广播电台文艺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 发展改革, 引进先进技术
如今,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各类交流平台层出不穷, 这些新的传播平台夺取了广播市场的一定份额, 严重冲击着广播电台等传统传播媒体, 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新的传播平台, 借鉴和吸收这些平台的优势, 并应用到广播文艺节目当中去, 实现创新应用, 拓展广播文艺节目的发展空间, 实现对传统文艺节目的改革创新。例如:广播文艺节目播出时, 可以应用新媒体中的先进技术将其同步上传到网络当中, 实现节目资源的同步传播发布;组建网络广播微电台, 为网上用户提供点播、重播、下载等服务;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 扩大广播电台文艺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这些方法和途径, 可以使广播电台文艺节目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 实现广播电台文艺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 打造精品栏目
广播电台文艺节目的内容是做好节目的核心和关键, 必须不断进行文艺节目内容的创新, 让文艺节目内容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要发挥广播文艺节目的艺术功能, 增强艺术感, 提升欣赏品位, 打造精品栏目。
(五) 注重互动, 广开参与渠道
广播电台文艺节目必须保持与大众的互动、沟通, 为听众提供参与及自我展示的平台, 例如才艺展示、点歌、听众留言等, 激发听众的参与热情, 提高节目的收听率。此外,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 让听众能够便捷地对节目内容提建议或者意见, 从而提高节目质量, 提升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利于广播电台的长远发展。
(六) 提升综合素质
广播事业的发展与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以及业务素质具有直接关联, 因此广播电台在进行人才选拔、管理和培养过程中, 必须严格对待。要让广播文艺节目的主持风格实现创新, 就必须要求主持人具有创新的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清晰的发展思路、高超的表达技巧、突出的个性特点等, 确保文艺节目的质量以及时代的特征, 激发听众的参与热情, 并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 推动广播文艺节目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
总之, 广播电台办好文艺节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广播电台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需要广大受众的热情参与, 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作为广播电台的从业人员, 必须与时俱进, 抓住机遇, 创新思考, 真正创作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文艺节目, 满足听众的文化需求, 推动广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瑛琪;广播文艺节目中兴的形式初探[J];新闻传播;2012年02期
[2]李彦;广播文艺节目创新刍议[J];广电传媒;2013年第03期
[3]王军锋;浅析广播文艺节目的编排原则与方法[J];新闻传播;2011年07期
[4]徐青;新媒体时代广播文艺节目的创新[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14期
浅谈县级广播电台文艺节目定位 篇4
一、县级广播电台文艺节目定位
(一) 县级广播文艺节目在内容上要符合当地人的口味
在城市电台中, 音乐节目是主打节目形式, 也是最受欢迎的节目。甚至一个电台有几档音乐节目, 节目办的风生水起, 他们有火的优势。比如能请到著名音乐人或专业演员做嘉宾、听众的音乐素养相对要高、编采播人员水平也有一定的层次, 而这些优势是县级电台不具备的, 所以县级台的节目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办, 在特色上做文章才有出路。在县城和乡镇, 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尽管很多青少年群体也十分喜欢流行音乐, 关注时下的流行音乐榜, 但占人口多大多数的农民群体对流行音乐不甚关心, 他们更多的还是青睐传统的民歌, 喜欢在田间地头哼唱一些经典歌曲, 针对这种大众需求, 我台开办了《今歌金曲》栏目, 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段播放本地流行辽南民歌以及一些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 节目进行过程中, 主持人通过电话与听众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很多观众打电话进来点歌或者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些有兴趣的听众还会清唱一段, 唤起对过往的回忆。这档节目的成功之处就是成功的抓住受众的实际需求, 而不是盲目追逐畅流和特立独行。
(二) 县级台广播文艺节目在形式上应为当地人喜闻乐见
节目形式是文艺节目有效传播的基础。我们瓦房店地区戏曲文化悠久, 历史上是辽南影调戏、复州大鼓的发源地, 当地人对这种戏曲文化情有独钟。尽管在现代社会, 随着节目形式的不断丰富, 地方戏的发展空间日渐逼仄, 但当地人还是喜欢地方戏, 甚至超过对京剧的喜爱。影调戏、复州大鼓、辽南唢呐等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老的少的都能随口唱几句吹一曲, 随手敲几下来几段。瓦房店广播电台多年来一直把播放辽南戏曲作为一项任务来抓, 不仅满足了当地受众的文艺需求, 也为辽南戏曲的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为此, 我台开设了《地方文艺》栏目, 重点介绍地方戏种, 先后制作和播放了《辽南戏苑一奇葩》、《梨园之外绽新蕾》、《家乡戏唱家乡人》、《乡音声声总关情》等作品, 受到听众的广泛好评, 而且在全国文艺研究上获得奖项, 为地方戏在更大的范围传播做出了贡献。除此之外, 该节目并没有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而是巧妙的在节目中穿插播放一定受众群的二人转、太平鼓等戏种, 满足大众的需要。这种“小地方”、“小人物”、“小节目”的文艺节目形式不仅提高了收视率, 也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三) 县级广播文艺节目在语言上要让当地听众感到亲 切、朴实
语言是文艺节目形式的载体, 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县级电台广播文艺节目的受众主要是老百姓, 节目语言形式应该大众化、通俗化, 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 用朴实的情感, 以小见大, 反映身边的人和事。例如我台的《周末文艺》就是一档泥土味儿的文艺节目, 节目运用当地农民耳熟能详的俗语、歌谣、快板儿、歇后语等方言土语来介绍几种曲艺节目, 平实、生动, 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主持人的窜连词是: “朋友们, 曲艺是说唱艺术, 刚才的相声说得是热热闹闹儿, 接下来的戏曲可就韵味儿十足了, 你听听看, 咱瓦房店的影调戏大腕儿牛正茂的这段唱是不是沙窝的萝卜——又脆又甜。”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俗语形象生动, 让听广播的农民倍感亲切。
二、结语
总之, 准确的定位是广播文艺节目受到大众喜爱的首要环节。文艺节目的受众广泛, 听众之间存在着文化程度、职业、年龄、生活阅历都诸多因素的差异, 因此对文艺节目的爱好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有的观众年岁较大, 喜欢听戏曲或者评书节目;有的观众文化程度高, 喜欢文化层次高的节目;有的观众年轻、有活力, 喜欢听重金属类节目;有的观众比较怀旧, 喜欢听乡村题材的节目。对于县级广播电台来说, 大部分听众是当地人, 更多的是来自农村, 所以, 文艺节目赢得听众的法宝就是:立足当地, 扬长避短, 考虑各个层次听众的需要, 突出地方特色, 有“农味儿”, 对“口味”。
摘要:广播文艺节目是大众喜欢的一档节目形式, 随着现代人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 广播文艺节目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新时期, 广播文艺节目要抓住受众、提高收听率、树立栏目品牌就要在节目定位上下功夫。笔者长期供职于县级广播电台, 下面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体会, 谈一下县级广播电台文艺节目定位的问题, 希望能给相关同行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台,文艺节目,节目定位
参考文献
[1]孟焕军.谈新时期广播文艺节目的创作[J].新闻爱好者, 2007 (12) .
[2]班闯.提升节目可听性的主持技巧[J].新闻前哨, 2010 (06) .
广播文艺播音中的“气韵美” 篇5
2011年6月30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重点影片《秋之白华》在瞿秋白的家乡常州市举行首映礼, 我在影片的首映礼上朗诵了常州诗人黄羊为此片创作的诗歌《携手》, 之后, 我以这首诗歌为主题, 制作了一档文学节目《携手——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这档节目荣获了2011年度江苏省广播电视广播文艺播音一等奖。本文以这档广播文艺节目为例, 浅议如何实现文艺播音中的“气韵美”。
播音是原作和文艺稿件结合的产物。我们接触的文字稿件必须依附于文艺作品, 才能创造出适应听觉、有较高审美情趣的广播文艺节目。
广播文艺节目是一种综合性的听觉艺术, 它包含的各种音响, 无论是播音员的话, 还是录音素材的语言、音乐、效果, 都应该是相互配合、和谐一致的。
首先, 对原作的理解极为重要, 要全、深、透地理解原作。
瞿秋白是从常州走出的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 秋之白华的凄美爱情动人心魄。我作为《携手——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的创作者, 要朗诵好诗歌并在诗歌里演绎杨之华这位具有似水柔情与坚强意志的女性, 首先要对诗歌内容充分理解。第一步是背景了解, 十多年前我曾参与过广播剧《永远的青年——瞿秋白》的录制, 当时曾经对瞿秋白的生平、地位及贡献有过深入的了解, 他的才华横溢, 他的意志坚定, 他的勇敢顽强, 他的似水柔情, 很容易在我的记忆中唤醒。现在以他与杨之华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 我应该重新思考和认识。我主要演播的部分是杨之华, 与瞿秋白的相知相爱结合, 是她一生中最浪漫最传奇, 也是最悲情的片段, 虽然相守十年他们没有说过一句我爱你, 但他们的感情, 却承受住了最残酷的考验, 从而成为一段传奇。如诗中所写:男:曾携手, 携你之手/携你的添香红袖/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女:曾携手, 携你之手/携你的壮志欲酬/知我者, 谓我知音/不知我者, 何谓可否。男:携你之手, 投身洪流/无欲则刚, 有情则温柔/不眷恋小桥流水/不牵扑!卦绿肥红瘦/唯义无反顾/携你之手, 读你神会的明眸。女:携你之手, 同怀追求/无私则勇, 有志则同俦/不依恋粉墙黛瓦/不奢望共剪春韭/唯魂牵梦萦/携你之手, 爱你心仪的绿洲。这段诗歌展现了瞿秋白对革命爱情的理解, 更展现了杨之华的义无反顾和忠贞。有了对作品的深入了解, 才能把握好文章的基本主题、风格, 准确把握好角色, 进行二度创作。
其二, 把握角色, 要细、沉、准, 完成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调动思想感情, 使之处于运动状态的重要手段。有播音创作的情景再现是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 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 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播音员脑海中不断浮现, 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 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在《携手——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这篇作品中, 我演绎杨之华的角色, 杨之华沉浸在爱情中的神态, 经历相思的幸福折磨我都感同身受, “思念之时, 人在岸上, 心已驾轻舟”可以说是热恋中女性的常态, 不难把握, 但杨之华经历的革命中的浪漫、战火中的爱情, 她的性格和她的语言在柔美以外, 还有着明显的坚强刚毅, 所以, 我要对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爱情有充分的理解, 这种理解准备来自于文学作品的积累, 也来自于生活阅历的积累。我在节目中写道:“历史给予革命者大任, 却并不一定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 在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乱世之中, 他们对于情感的珍视, 也远非今时今日的和平年代里那些歇斯底里却深度欠奉的小情小爱所能比拟, 而大部分革命者的爱情因其命中注定的短暂, 而多了几分挽歌式的凄美与壮烈。的确, 只有革命者的爱情, 才能在残破的山河间, 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中, 在家国情怀和民族理想的怀抱里, 萌发而出, 并生长为一个时代的抗争与探索中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情感丰碑。”有了对瞿秋白和杨之华革命爱情的深刻理解, 就把握了诗歌与节目的基调, 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进行播音创作。
其三, 演播过程, 要入、静、整。
与其他演播题材不同, 诗歌的朗诵特别要求语言富有形象感, 在把握好诗歌的内容基础上, 运用播音技巧体现诗歌的韵律美。在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过程中, 声音表现要始终为角色服务。在准备稿件之时, 我在稿件上勾勾画画, 标重音、打停顿, 甚至把每句话处理的虚实都做了特别标记, 为的是让我的声音符合稿件所传达出来的情绪。比如“心已驾轻舟”这一句, 我设计的节奏是舒缓的, 在“心”后面有一个小小的停顿, “轻舟”二字用气要弱, 呈现一点飘渺之感;再如“携你之手, 携你的雄心壮志, 携你的深虑远谋”这一句节奏就偏快, 用声偏实, 以体现坚定的情绪。在演播过程中, 我没有被这些预先设定的要求给束缚, 力争把握整体感, 用情来统领声音和气息, 用意来连接每一个片段章节。这种没有刻意着墨于技巧的表达, 更具有完整性, 更加打动人心。后来我无意间看到著名朗诵家乔榛的一篇访谈, 他说:语言艺术是一种再创造, 这种创造使用的工具是语言, 但必须全身心地融入角色。乔榛用语言成功塑造了众多中外角色, 凭借的也是投入。
实现文艺播音作品的“气韵美”,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宜过度地展现演播者的声音特质, 忽视稿件内容。时下, 一些年轻的广播播音员、主持人, 在进行文艺播音作品创作时, 很喜欢炫自己的声音特色, 过度展现自己有一副好嗓子, 忽视了稿件内容所表达的意思, 不管逻辑重音处理是否得当、节奏是否合理, 一概激情澎湃地大声抒情, 满涨的激情有时与内容不匹配, 在形式上显得假大空。
2.缺乏对象感, 语气平淡呆板, 没有起伏, 或速度快得似自言自语, 或无目的地抻甩拖沓, 让人听而生倦。
3.语言的基本功不过关, 嘘气、轻读, 忽视内在节奏。错误强调停连和重音或没有停连和重音, 在语气节奏上没有变化或没有节奏, 都不能达到基本的文艺播音创作要求。
浅谈广播文艺节目的创新 篇6
关键词:广播文艺节目,创新
广播文艺节目是指在广播中以文艺表现手法为主体的节目形式, 它是广播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文艺节目一般经过采访者、广播编辑与演播者、音响的全新加工, 共同创造出来的立体、鲜活的有声艺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广播文艺节目逐步走向式微状态, 听众群不断萎缩, 许多电台播出时间逐步减少, 广播文艺节目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荀子云:“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如何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艺搭乘广播振羽飞翔, 这是当下许多文艺采编者共同面对的课题。
培养采编者的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通常是指记者即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即记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1]新闻敏感性通常是一名记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对于文艺节目采编者来说更是通向成功节目的敲门砖。在文化艺术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广播文艺节目对采编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文艺节目的采编者除了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成熟的艺术鉴赏力、良好的政治素质外, 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
新闻节目所展现的是真实的事, 而文艺节目展示的是真实的人, 将与人有关的一切事实的体验、思考、感受、希望和美好理想展现出来, 重点表达个体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在一系列庞杂的新闻事件之后, 文艺节目的采编者更需新闻敏感性, 从新闻事件中沉淀下来做一番真实的艺术升华, 这样的文艺节目才具有典型性和冲击力。
题材选择要有新闻性
鲁迅先生曾说过, “选材要严, 开掘要深”, 选择好的题材是做好一档广播节目的基础。
文艺节目虽然不需要像新闻节目那样去及时反映新闻事件, 但是应该让听众品尝新鲜作品, 在选择素材时要注重新闻性与文艺性的有机结合, 在常规文艺节目中加入新闻元素, 这类选题的节目由于与时代或社会紧密联系而具有时效性与贴近性, 很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 使文艺节目的传播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形成一个接受浪潮。2011年12月1日, 来自两岸诗歌书画领域的艺术家在福州举行了一场“汇入诗流”朗诵会, 大家相聚一堂, 在琅琅读书声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温和升华,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的记者出现在现场采访朗诵会, 深挖其中的文化内涵, 报道中作者专注传统文化中的水墨、汉字、中国结等意象, 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揭示了“中华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DNA”这一主题, 整篇作品意象丰富, 诗意盎然。
稿件的语言编排富有感染力
人类的有声语言能够直接、生动、细腻地传递思想感情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而声音是广播的重要载体, 广播文艺节目中稿件的语言编排优良与否, 往往影响着节目质量的优劣。
在广播文艺节目中, 广播文学节目对于语言的编排要求最为苛刻, 文学作品中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一般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 它需要一些语言的组合来构成一种语境, 使听众身临其中, 从而置身节目中品味作品的氛围。如我曾做过一篇文学节目, 在节目中点评洛夫老人的诗歌《秋来》时, 用的是这样的语言:“《秋来》如同一柄黑铁寸匕, 诗结尾的那句, 好威风啊, 那步步进逼的岁月, 如同小说中被武林高手斩落的头颅在地上滚动时发出的好快的刀啊”, 短短几句语言编排, 将诗歌的意境全然呈现在听众面前, 在听众中引起共鸣。
注重多形式联动的播出方式
在生活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广播文艺节目播出形式应跳出传统窠臼, 改变过去你播我听的被动状态, 在栏目内容的丰富性、专业性和受众的参与性方面需要采编者付出极大的心力。
网络的受众数量极为庞大, 小众的广播文艺节目不妨借用这个大平台, 通过网络调查、网络征文、网络俱乐部、网络微博等多种形式去了解受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形式和文艺节目内容, 与受众缩短距离, 这其中网络、短信、热线、微博都是广播节目不错的合作平台。如扬州新闻台的《今日有约》文学节目, 赏析的都是听众的原创作品, 其中不乏高质量的美文, 栏目每周都要选出一位“文友之星”, 再从中遴选出一位“月度之星”, 在每月的月结节目中, 主持人会邀请上月获奖听众共同主持, 回顾精彩文稿、采访作者及专家, 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专家点评, 听众参与, 听众不仅能在广播中发表作品, 更可以通过网络跟帖投票的形式支持他们喜爱的作品。正因此, 节目集聚了一批固定听众。[2]
广播文艺节目走创新之路是时代使然, 是听众的需求, 更是自身发展的必然, 广播文艺节目的创新不能仅停留在节目的表面, 作为广播文艺节目的创作主体, 采编者需要适时更新观念, 采编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素材, 并以极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在节目中。■
参考文献
[1]李建新《采访述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试谈广播文艺如何精品化 篇7
1. 注入平民意识
广播文艺是大众的艺术, 它的服务群体也是大众。为什么现在有很大数量花费很大气力的所谓的“精品”节目, 甚至包括某些获奖的作品, 听众也对其产生不了强烈的兴趣。人力、物力的投入与其所造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能成正比。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所谓的广播文艺精品, 在设计的时候, 没能考虑到听众正常的心理需求和一般听众的欣赏水准, 往往是那种在选材上一味追求高雅精深, 在编辑制作上鼓弄玄虚, 在用语上古奥难懂, 脱离了我们生活的实际, 脱离了大众。因此, 注入平民意识, 是广播文艺实现精品化的第一步。
广播文艺精品化是应该往一个民族的理性思维高度发展。就节目本身而言, 策划人在设计节目时应该注重在节目的深层蕴含影响人生价值取向的主题。针对我国国内而言, 由于近几年的浅俗文化泛滥以及我国历史, 教育, 国情等方面的原因, 目前听众整体的文艺修养、欣赏层次较低。在这种背景下, 广播文艺的工作者要是还没注意到这一点, 就必将在以后的广播文艺工作中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况。归根到底, 除了极少数的高雅素材, 广播文艺最主要的素材来源还是人们生活的实际社会, 它还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文艺。社会文艺有雅俗之分, 也有格调高下之别。广播文艺节目自然选择较高格调的素材, 这是常识。由于在传播链环上插入了编辑制作或主持的环节, 社会文艺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改头换面的技术与艺术改造之后成为适合传播的文艺节目, 方能与听众见面。而这一插入的整合过程, 则可以将高雅的阳春白雪式素材变得通俗易懂, 较易为一般民众所接受。
目前, 随着纯功利性的节目在各类媒体日益受到重视, 广播媒体也开始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广播文艺类节目也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开始变服务为迎合, 变引导为引道。在此种情景下, 坚持走坚守文化品格的广播文艺精品化道路, 正是抵御浅俗低庸的文化入侵以及遏止广播文艺沉沦的中坚力量。注入平民意识, 让广播文艺节目成为一般听众的欣赏渴望, 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广播文艺精品化。
2. 延伸广播文艺市场
2 1世纪, 是信息事业高速发展的时代, 各类媒体的竞争加剧, 广播文艺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广播是局限的, 但广播又是不可取代的媒体, 那么广播文艺要生存, 就应把原有的那块“蛋糕“做大做广, 于是延伸广播文艺市场不经是其在当今社会形势下生存的第一步, 也是实现广播文艺精品化的必经之路。
广播是一种听觉媒体, 在视觉上有着先天的局限。封闭的直播室阻隔了受众与传播者在时空上的交流, 也限制了广播文艺的发展空间。那怎样去延伸广播文艺的市场呢?
第一:将电台从室内办到室外, 从高楼走向小区, 走向生活。事实证明, 依托广播开展看得见的文艺活动, 比其他媒体有着更多的优势, 比传统广播有了更大的市场效益。运用这种手段可以既可以通过节目与活动互动为电台赢得更多的听众, 又以灵活轻巧占领更广阔的舞台, 还有可以利用创意策划吸引更多的投资。
第二:加强国际交流, 拓展海外市场。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社会发展, 中国与世界在各方面逐渐接轨, 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需要融入世界的, 世界也需要我们加入。因而, 海外市场的拓展让广播文艺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联合其他国家电台一起举办国际性质的音乐会或者是博览会, 策划大型文艺节目和活动, 拓展文艺节目输出渠道。
第三:利用品牌效应, 拓展广播外的经营市场。重点扶植电台现行的优秀广播文艺节目, 根据主持人设计相应的节目策划, 打出品牌, 利用品牌效应, 拓展广播外的经营市场, 如开拓音像出版.节目销售、影视制作.演出推广、音乐制作、艺人经纪、艺术培训等业务。
3. 增强广播文艺的主旋律意识
主旋律应当是宣扬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的作品, 它艺术地反映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 饱含着时代的情绪, 传达着党的声音和人民的呼声, 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典范。
广播文艺也有主旋律, 要走精品化路线, 就必须增强广播文艺的主旋律意识。而对于主旋律来说, 由于现在的一些广播文艺节目在宣传和体现主旋律上, 常常表现为内容的空泛, 刻板的说教, 一成不变的形式, 使得人们往往走进了误区, 从而使得不少好题材、丰富内涵的作品脱离了群众。这一问题的出现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谓的具有主旋律的作品不单单要求在其题材和内容上体现出主旋律, 还必须在设计制作上是精良并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作品。在广播文艺工作中, 我们要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 实现三贴近的文艺创作, 就必须要杜绝“单调呆板、照搬照套、盲目跟风”的做法, 做到以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深入人民群众, 让他们喜闻乐听。另外在增强和强化广播文艺的主旋律意识的工作中, 必须重视遵循审美规律, 突出广播特点, 用发展和创造的眼光来研究广播文艺, 以改革的精神来推动广播文艺, 不断增强广播文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让广播文艺具有其现行的时代意义。
最后, 主旋律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突出的个性。最具民族性的东西也就是最具世界性的东西, 因此增强广播文艺的主旋律意识, 让其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 这样才能使得广播文艺往精品化路线上迈进。
参考文献
[1]王维彤.浅谈广播文艺的特性.影视之窗.2008
[2]陈敬敏.广播文艺精品的创新.新闻爱好者.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