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问题与对策(精选12篇)
监管问题与对策 篇1
会计人员的监管工作做得如何, 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所以, 必须深刻理解会计监管的意义, 深刻看待和分析会计监管过程中的问题, 建立健全会计监管机制, 充分发挥会计监管的职能, 从而使得经济正常运行, 保护国家的财产。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监管的必要性
1. 维系交易各方利益平衡的需要。
会计监管是指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鉴定、监管和评价, 并保护利息相关者合法权益, 维护市场秩序的制度安排, 是以独立的第三方根据一系列的法律依规范为依据的。
2.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会计对象作为现在会计信息市场的交易对象, 其需求方式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各中介机构在内的相关者集合, 供给方是企业管理当局。在资本市场上, 上市公司定期公布会计信息是各利益相关者赖以推测的依据, 其真实性和公允性关乎交易各方的利益。因而, 会计监管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3. 保护利害相关者利益的需要。
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由于现在企业制度两权分离从而显现出冲突, 而“搭便车”行为和竞争对手的模仿效应, 导致企业产生降低信息质量的动机, 在这种条件下, 由于缺乏足够资源验证信息质量的信息使用者, 必然需要由独立的第三方即注册会计师检验信息的有效性, 从而, 注册会计师及其组织成为了新型的会计监管者。
二、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 内部会计监管问题。
(1) 资产管理缺乏全局性制度。会计监管作为促进会计信息准确披露的一种重要手段, 企业作为其主要的披露主体, 财务报告的质量是会计监管的重要的对象。财务报告的质量与很多因素有关系, 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是直接关系到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因素, 但是有些企业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足够重视, 出现管理松懈的问题, 从而导致监管乏力等。 (2) 子公司管理存在问题。作为法人组织的公司拥有分子公司是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拓展市场, 提高市场竞争力。分子公司在业务上为总公司贡献利益, 在财务上上报集团并且接受集团的统一领导和监管。但是, 在当前条件下, 分子公司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其财务制度不完善、条件和水平达不到要求、各项财政数据管理混乱, 甚至很多分子公司采用手工核算方式, 信息化普及率偏低, 经济活动的记载和分析与集团难以保持一致。 (3) 资金欠缺流动性、管理制度不健全。集团对下属分子公司的监管缺乏, 直接导致集团难以准确、全面地掌握财务信息, 从而使得大量资金滞留在下属公司中, 从而出现下属公司财务报表显示盈利而集团却存在贷款无力偿还的现象。
2. 政府行政监管存在弊端。
(1) 政府监管程序的严格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一, 就监管对象的选择而言, 绝大部分政府监管部门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程序来进一步确定监管对象, 而往往监管对象的确定仅凭监管部门的主观印象, 这一结果往往导致某些行业或单位从未被检查, 而一些单位连年遭到检查, 从而引起社会检查不公平、不全面的现象。第二, 在日常监管活动中, 监管部门表现出的随意性更普遍令人堪忧, 监管部门监管工作的随意性表现在监管部门缺乏定量指标的约束, 也缺乏一套完整的奖惩机制来制约监管部门的工作状态。第三, 对于违纪问题, 监察机关与监查部门的反映也令人不甚满意。在监察人员的监察活动中, 由于相对封闭的监察环节, 其在检查中发现并绘制成底稿的问题, 并不一定能够全面而详实的反映在监察报告中, 究其缘由, 一部分源于监察人员自身疏于值守, 放弃了部分难于调研的问题, 另一部分源于监察单位出于人情世故考虑的内部操作。在这些问题之中, 还常常包含着主观部门消极监管等违纪问题。第四, 主管部门对违纪问题定性的随意性也令人堪忧。第五, 案件审理人员的审理往往流于形式, 敷衍了事。 (2) 政府监管主体之间协调不力。财政、税务、审计、工商证券等经济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未完全理顺, 并没有形成即配合的检查机制, 这些国家行政监管力量实际上各自为政, 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谁都可以过问, 谁都可以不问。监管政策的执行依赖于强有力的执行组织及各部门或各单位的密切配合, 执行机构不健全, 各部门不协调合作, 执行人员不力, 都必将引起政府失灵。
3. 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常情况下, 由于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由企业会计所为, 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会计监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个人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 会计从业人员的缺口逐年增加, 导致会计从业人员鱼龙混杂, 层次参差不齐。虽然现阶段这种数量上的缺口有所缓解, 但就职业素质而言, 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知识水平、学历层次与专业素质不高, 多数没有经过专业会计从业资格训练, 更有甚者, 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
4. 相关法律环境不完善。
与会计监管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法规性文件的会计监管包括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法律责任体系。而现行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体系等法规存在着系统性不强、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存协调性不够等诸多问题。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重视对行政、刑事责任的追究, 忽视对遭受损害的投资者的民事赔偿。从会计监管的法律环境看, 部门立法、部门分割, 相互交叉或存在遗漏和抵触现象, 没有一个规范的体系, 致使监管部门很难对会计违法行为定性。
三、解决我国会计监管问题的对策
1.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管机制。
(1) 加强集团企业对分公司或子公司的监管。集团企业分子公司地域分散、业务发展遍布各地的特点, 对于集团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而集团企业也对于人员的控制和集团战略的执行有些时候鞭长莫及。那么如何控制风险, 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有序运行, 进而反映正确的会计信息就成了当务之急。健全的内控制度是保证集团企业对分子公司监管的有力武器, 另外,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更能在监管中发挥积极作用。 (2) 加强集团企业的财务集中管理和资金内控需求。由于分子公司众多的先天因素, 集团企业在控制管理方面的压力更大。要是一个公司的分子公司能够协调发展, 加强财务这一企业发展重要核定的集中管理和资金监管, 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而建立财务集中管理体制能够为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披露、防止徇私舞弊现象提供一定的保障。 (3) 实现资产全局管理。统一规范固定资产核算政策, 规范基础数据, 统一资产分类、增减方法、使用状况、编码规则、变动原因等信息, 规范资产增加、减少、变动等业务处理流程, 实现全局资产的管理和保值增值。建立并严格监管执行明确的货币额度审批制度, 实现资产的全局管理。建立完备的资产全局管理制度, 实现资产的全局调配和资本的全局流动, 有利于会计信息的搜索和分析。
2. 加强政府和社会对会计信息行政监管。
在会计监管过程当中, 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是同样重要的, 如果单纯的强调内部监管是不够的, 必须同时强化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管, 外部监管主要包括社会审计监管以及政府监管。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 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管检查, 进行宏观调控。只有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管制度的基础之上, 加强外部监管的力度, 将各种监管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的作用, 才能确保会计监管的有效性。
3. 加强会计监管队伍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难以适应新形式下监管工作的要求, 严重影响了监管效果。当前应当在完善会计监管法律建设即监管体制等大环境的前提下, 加强外观建设, 提高监管队伍的职业水平。首先, 要提高现有资格认证的标准, 严格会计监管队伍的资格审批制度。当前的资格认证标准比较单一, 以进入技术壁垒严格的注册会计师为例, 也仅要求通过会计、审计等五门相关专科课程的书面考试, 并有从事审计实务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就可以申请, 因而使得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队伍普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不能同步, 离会计国际化要求相差甚远, 应予努力改善。其次, 强化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会计监管工作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很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 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 各位交易越来越复杂, 这就要求监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税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而且要具有宏观经济管理的知识、政策法规、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外语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要通过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保证监管人员具有先进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业务素质, 从根本上保证审计效率的提高。
4. 健全会计信息监管的法律体系。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和《刑法》等虽都有针对责任人刑事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定, 但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陈述严重违法案件的处理中, 鲜有刑事处罚。这说明执法既未到位又缺乏力度, 对违法、违规者未起到警示作用。因此, 要健全法制, 严格执行程序, 坚决做到违法必究。对严重违法者, 不仅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而且要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会计监管的水平决定了经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必须切实有效的运用会计监管, 充分认识到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并合理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监管应该发挥的作用, 使经济正常运行, 保护国家的财产。
监管问题与对策 篇2
浅谈水工作业监管问题与对策
长期以来,海事管理机构把施工作业水域现场安全管理作为监管重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定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制止违法、违章行为.但从监管效果来看,水上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水工作业船舶安全监管工作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文中试对水工作业现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作 者:许玉林 作者单位:泉州海事局,福建,泉州,400074刊 名:中国水运(下半月)英文刊名:CHINA WATER TRANSPORT年,卷(期):10(1)分类号:U691.1关键词:水工作业 监管 对策
监管问题与对策 篇3
摘 要 结合四川省犍为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农药施用及农药监管现状,分析了农药使用及农药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农药使用质量,加强农药监管主要对策:加强技术培训;加强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与植物检疫工作;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指导和监管力度;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严把农药流通的各个关口;加大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力度;改进施药器械,提高农药施用质量等。
关键词 农药;使用;监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045-02
四川省犍为县是农业大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全县工作重点之一。当前,农业生产已经由单纯追求产量、效益逐步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重发展的新阶段,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为一项重要的保产措施,其内容、任务也发生了变化,既要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保证农产品的产量安全,又要有效控制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及农产品污染,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笔者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对犍为县农药使用及农药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做如下探讨。
1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新特点
1.1 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普遍性和严重性呈上升趋势
水稻二化螟虫世代重叠越来越严重,导致防治难度加大;部分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越来越弱。这些因素造成了当地常发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其为害程度也呈上升趋势。
1.2 病虫害次要种类加重发生
稻曲病、玉米蚜虫等病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1.3 新的种类不断出现
前几年,玉米弯翅黑蝽流行,造成部分乡(镇)玉米大量减产;2015年稻大蚊流行,给水稻播种出苗带来严重影响。此类新发生流行的病虫害种类随着生产的发展呈增加趋势。
1.4 迁飞性害虫侵袭
近几年,迁飞性害虫稻飞虱连年来袭,稻纵卷叶螟为害也越来越严重。
1.5 检疫性病虫害存在危险
福寿螺在当地已经造成严重为害,稻水象甲在犍为县周边地区侵袭为害,也给犍为县敲响了警钟。
1.6 病虫害抗药性加重
一是农药抗性种类增加,二是抗药程度加重。
2 病虫害防治及农药使用存在主要问题
2.1 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降低
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以老弱病残为主力军,劳动力严重不足,从而对农业生产重视不够,种“懒庄稼”的现象严重,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随之降低。
2.2 病虫综防意识不强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多数停留在农业部门的试验田、示范片,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来完成,农民大面积生产中存在“应急防治为重、化学防治为主”的问题,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即使在化学防治过程中,也存在着药剂选择不当、用药剂量不准、用药不及时、用药方法不正确,甚至一味追求防治效果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问题。造成了费工、费药、污染重、有害生物抗药性强、对农作物危害严重的后果。
2.3 防治手段落后
一是农民的病虫防治技术水平不高,多依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应用较少。二是防治方法不科学,在防治时间(见病才防、见虫就打)、选用农药及剂型、配制浓度、对症下药、使用方法等方面还停留在凭经验上,不能做到准确、及时。三是农民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还不清楚,不能从病虫害发生的每一关键环节入手解决防治问题,习惯于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方法防治,致使防治质量不高,防治效果不理想。四是农民的施药器械落后。施药时“跑、冒、滴、漏”严重,导致雾滴大,雾化质量差,造成防治效果差、环境污染重。
2.4 统防统治程度不高
分户生产给病虫防治带来困难,犍为县人均耕地只有667 m2左右,分户生产在作物种类布局、品种布局上都比较零散,管理也呈分散状态,对病虫害的防治难以在时间、用药种类上达到统一。
3 农药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药经营人员多而杂,监管难度大
全县农药经营门店230余户,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经营人员不懂得病虫防治及农药使用基本知识,不能科学合理的“开方卖药”;有的法律意识及安全意识淡薄,加之经营规模小,经济基础薄弱,一旦违法,处罚难以执行到位,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更难以赔付到位。
3.2 销售和使用国家禁用和限用农药品种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农药销售者及使用者为了追求农药防治效果,故意销售和使用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的采用地下销售,有的在复配剂中加入隐性成分,甚至在农药销售过程中以含有禁、限农药成分作为卖点宣传。
3.3 农药产品质量不容乐观
通过农药市场检查发现,农药产品普遍存在着“一药多名、老药新名”及假、冒、伪、劣、过期农药、标签不规范等问题,甚至有些农药经营户乱混乱配、误导用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直接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
4 提高农药使用质量,加强农药监管主要对策
4.1 加强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从4个层面来开展:一是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投入品市场监管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技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宣传、推广及培训的能力;三是加强农药销售人员培训,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增强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意识,加强病虫害防治知识及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培训,提高对病虫害等有害生物综合防治能力及指导农民的能力;四是加强农民的培训,以办培训班、开现场会、开设田间学校及“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民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有关规定合理使用农药,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传统的施药理念,全面提高农民的施药水平及安全使用农药意识。
4.2 加强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与植物检疫工作
县农业局植保站要充分发挥病虫害防治的主导作用,加强全县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工作,做好趋势预报,指导全县抓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同时,严格植物检疫工作,严密监控检疫性有害生物,杜绝检疫性有害生物侵袭。
4.3 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度
政府主导,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加大绿色防控设施投入,在重点产业区域安装杀虫灯、色板、性信息素等绿色防控设施,以减少农药施用量。
4.4 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指导和监管力度
一是服务型的植保专业合作社。一方面,要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发展,还要加强技术指导,提升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要求他们将使用的农药报监管部门备案,并做好农药使用记录,严防高毒、高残留农药通过植保专业合作社施用到田间地头。二是生产型的专业合作社。要制定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合作社成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生产,特别是投入品的使用,建立健全生产档案,监管部门要严格检查基地投入品使用情况,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基地使用。
4.5 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
立足大户型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等,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指导和协助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重点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综合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积极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向市场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4.6 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严把农药流通的各个关口
加强经营人员岗前培训,学习农药法律、法规,普及农药、植保知识,大力推广新农药、新技术,对农作物病虫草害进行正确诊断,对症开方卖药,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农民进行用药防治;加大农药监管力度,严格检查经营档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严格监管国家禁用、限用农药,严把农药流通的各个关口,确保广大农民用上放心药。
4.7 加大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力度
按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加大植保新技术、新药剂的引进、试验、示范力度,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成果,使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建立各种技术综合应用的试验、示范基地,使其成为各种综合技术的组装车间,农民学习新技术的田间学校,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的示范园区。
4.8 改进施药器械,提高农药施用质量
积极宣传、推广雾化质量好的施药器械,解决施药时“跑、冒、滴、漏”的问题,减少用药量,提高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降低环境污染。
电力会计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4
电力监管会计这一理念, 是基于电力行业和会计这两个领域的集合来解释说明的。电力监管会计机构是针对会计行业设定, 对电力行业发展起监督作用的会计机构。监管行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强化电力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二, 规范电力企业会计行为;三, 完善监管制度。最终达规范电力行业成本, 提高电力行业财务透明度, 提高电力监管效率的目的。
二、电力监管会计研究综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产值的提升, 电力的需求量也在直线上升, 电力行业随之发展迅猛。电力行业会计监管问题也逐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陈青达 (2003) 提出系统的电力监管体系, 并指出体系应包括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两个部分。刘敦楠, 李瑞庆等 (2004) 研究提出, 以市场供需、市场结构、竞标策略、供应者地位及交易结果等类市场监管指标建立电力市场监管指标体系及市场评价体系。周凤翱、许婷 (2005) 总结了国外电力监管机构的设置模式。史立新 (2006) 提出强制性的电力监管信息报送制度, 并且认为通过法律方式建立电力监管信息报送制度将更加有效。
三、目前我国电力会计监管存在问题
(一) 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比较淡薄
我国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电力行业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原有内部控制制度的融合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而且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 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 同时还需要多设置人员岗位和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 因此多数电力企业还是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和运营上, 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是约束了自己的手脚, 影响办事效率, 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 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 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相脱离。甚至有些电力企业认为搞内部控制就是对自己人不信任, 容易制造矛盾等。
(二) 费用支出缺乏监督
电力企业的发展迅速, 带动了一些电力子企业的发展, 电力子企业为了搞活自身企业发展, 给予企业业务部门经理的经费也比较宽裕, 并且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 这样就会造成部门经理在使用经费时成本观念淡薄, 使企业面临亏损的困境时有发生;另外一方面, 电力企业大多数为国有控股, 资产实力雄厚, 但是相应的财务内控制度却相对薄弱, 物资购销制度不完善, 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环节常常出现一人多岗, 没有分离互相监督约束;在实际存货管理的过程中, 存货的发出与会计记录时间经常脱节, 造成会计记录紊乱, 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 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 线路设施维护和改造的费用问题, 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 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三) 信息流通不畅、职责不清、责任不明
我国国有电力企业常存在任不明这样的现象:电力企业的信息不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流通都十分不畅, 许多信息被管理者控制, 企业员工对此一无所知;还有些电力企业各部门独自为政, 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员工对企业信息了解甚少, 局限性很大。而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首先要求企业员工明确电力企业的目标, 其次是承担个人的职责, 在企业中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 是员工把个人目标与企业相互结合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四) 体制遗留弊端
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 关系国计民生, 因此我国电力企业基本属于国有独资企业, 这样就造成电力企业普遍具有国有企业的通病, 上级与下级之间距离过大, 信息传递速度慢, 信息失真率高。特别是电力企业施工的工区, 施工项目部距公司总部距离较远且施工地点十分分散, 施工企业也会随时根据施工情况, 作出会计处理的更改, 对于总部的制度执行力度就会大打折扣。造成电力施工部门会计信息失真, 财务绩效低下。
(五) 专业水平受限
近几年来, 电力企业的迅速发展, 会计人员的需求也直线上升, 电力企业中会计队伍迅速壮大, 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思想素质不够, 形式性培训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起不到提升作用。电力行业中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十分缺少, 由于需求的量较大, 电力会计队伍中吸收了大量非专业人员, 加之身在电力行业, 会计队伍自我满足, 没有及时学习与掌握最新的会计知识, 对当前社会不断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政策理解不够, 会计实务中实际运用水平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人员做帐时常发生低级错误, 错记、漏记时有发生, 从而造成电力企业相关部门的会计信息失真。在会计日常处理中, 从业人员在进行会计程序的选择、核算办法的处理以及财产的评估时, 往往是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多年的实际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判断是否公正合理, 这就要看电力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专业水平以及自身业务素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 电力行业财会队伍人才结构失衡、职称总体偏低。
四、国外电力会计监管经验
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领先, 电力行业起步较国内要早, 电力会计方面的研究水平较高, 在电力监管方面取得的成果也十分丰硕, 值得我国电力行业借鉴学习。
(一) 政府主导、法律先行
在美国、英国、日本各国的电力监管会计制度不是由电力行业本身制定的, 而是由政府组织和推动构建。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 行行业业都离不开电力的供应, 电力行业自然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同时也形成了电力行业的自然垄断性质。电力企业的改革, 只有在政府主持下才能进行, 美、英、日各国都建立了专业的电力行业监管机构, 在法律法规中也明确规定了电力监管机构的权利。从法律层面保证了电力监管机构权力, 确保了电力监管目的实现。从法制角度构建电力企业监管会计制度, 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据, 可以克服行业制定会计制度的随意性, 减少风险, 提高电力企业会计监管力度。
(二) 独立主体、独立监督
电力监管会计主体是电力监管会计体系的核心。明确主体, 界定电力会计职能范围, 才能依法对会计监管对象实行有效的监管, 从而达到既定的监管会计目标。美国电力监管会计的主体是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 是美国联邦政府名下的对电力行业进行独立监管的行政机构, 其直接对国会负责, 并且在电力法治法规上具有一定的立法权, 在电力行业发生违规情况时具有司法制裁, 行政处罚权, 比如取消违规电力企业在电力市场交易的资格, 将取消相关违规电力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等。
(三) 制定准则、规范统一
电力企业会计准则依据以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定, 但同时也必须体现电力行业会计特征。主要区别在对电力资产、费用、关联交易等可能影响价格、市场竞争的经济事项提出了不同的核算和披露要求。本质上讲电力企业会计准则与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原则保持一致, 但实际会计处理时, 有时会与统一准则产生矛盾, 这种情况下, 电力企业应先服从电力行业专门的会计准则。由于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 电力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考虑电力产品价格的公允性, 避免产生交叉补贴现象。大多欧美发达国家就电力行业专门建立了一套电力企业会计准则, 为电力行业制定会计统一规范, 同时奠定制度基础。电力监管会计制度设定应包括输配电企业在内的会计准则、会计计量、核算和信息披露等。在电力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下, 电力监管机构就能获得充分反映自然垄断行业特性与电力行业技术特征的会计信息。
五、对策建议
(一) 加大教育力度, 重塑电力会计队伍
建立电力会计人员职业终身学习制, 不论学历、年龄都要不断的学习最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理念, 随时掌握最新会计理论知识, 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另外加强诚信建设也是电力会计人员的重要问题, 电力企业应定期对会计从业人员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提倡对社会、对企业、自身发展有益的健康职业观, 要教育财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 正确处理会计与利益的关系;更要加强会计财务部门领导的教育力度, 他们的诚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因此, 他们也是诚信教育的重点。
(二)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财务效率, 减少会计违规行为发生,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首先, 应规范各电力企业内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其次, 明确职责, 分离管理, 达到互相监督, 互相制约的目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能够很好额度摸清家底, 了解自身存在问题, 但由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局限性, 信息失真情况时有发生, 这时候就需要外部审计的介入, 外部审计有政府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两种, 结合好外部审计能够正确分析企业财务方面存在问题, 从而及时纠正。最后, 设立事后监督, 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 对其各个岗位, 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 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 要责任心强, 工作能力全面的人担任此职, 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 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负责人。
(三) 建立电力会计信用记录体系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推广, 国家对所有会计从业人员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变得十分重要。电力行业也应该建立相关的“信用档案”记录, 让所有电力会计人员的信息记录在案, 同时电力行业的诚信信用体系应与全国的信用体系互相对应, 让违规会计人员无法在会计行业中继续执业。这样从根本上提高了电力会计人员违规、违法的成本, 降低电力会计违规行为的发生几率。
(四) 确认总会计师职责
电力企业多为国有企业, 在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有利于加强经济核算和会计管理。总会计师是企业的行政领导成员, 主管企业财务, 直接对主要负责人负责。各电力企业要依据自身情况, 配备总会计师, 同时保证总会计师的职责履行到位。保障总会计师依法行使职权, 充分发挥其专业把关的作用。重大经营活动和重大投融资, 要请总会计师参加并参与决策, 提高总会计师的地位。同时, 总会计师是企业中会计领域的最高权威, 是财会队伍的领头人, 必须加大其自身诚信建设, 明确自身的责任, 要对企业负责, 对社会负责, 还要保持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认真履行职责,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摘要:会计监管问题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社会性的问题, 是世界会计学界研究探讨的重点, 也是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其主要的根源是缺失诚信。当前, 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真实的会计信息有着强烈的需求, 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电力行业, 更是时刻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由于体制等一系列原因, 电力企业会计监管问题日益暴露, 产生了社会对电力企业的信任危机, 如何加强电力行业的会计监督, 改善电力行业会计信息质量, 成为当下热点问题。
关键词:电力会计,会计监管,诚信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刚.论如何恢复和建立电力会计诚信[J].百家论坛, 2012.
[2]刘世锦, 冯飞, 等.垄断行业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3]曾鸣.电力市场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0.
[4]薛祖云.会计信息市场政府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药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5
一、存在问题
及原因
(一)群众药品法律意识和用药安全意识淡薄。药监局成立以后,采取新闻媒体报道、街头法律咨询和“送法下乡”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药品法律法规宣传,但群众对药品法律知识和用药安全知识仍掌握不多,识别假劣药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仍然薄弱。如今年3月在矿山新村菜场捣毁非法销售药品的案例中,就有人为无证销售假药,这些假药都是一些研碎的药粉,用黄、白纸简陋包装,外包装没有任何标识,对药物成分一无所知,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假药,也不知道自己在违法。多数服用后无效,也不举报而自认倒霉,不予追究。还有多数群众对无证经营药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由于涉及面广,经营隐蔽,数量又少,查处起来非常困难,即使查到也只能依法给予2-5倍的罚款,打击力度不足,部分群众不明真相,药品执法人员有时甚至遭到围攻,威胁到人身安全。
(二)从非正规渠道采购药品现象屡禁不止。日常检查中,经常会发现一些生产厂家销售代表直接上门推销药品,由于厂家和销售公司只管推销产品,对销售代表的管理较松,导致销售代表队伍鱼龙混杂。其盖有生产厂家红章和法定代表人签章的空白委托书、空白合同书和送货单往往发到各销售代表手中,任其填写,让不法分子有机可趁。这些不法分子借着厂家授权的合法身份,将假冒生产加工的伪劣药品以串货、换货等方式销售谋取暴利,干扰了正常的药品流通市场秩序。少数药品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受利益驱动,只求价格低而不认真查验销售代表的手续真假,一旦被药监部门查到,再让销售代表补办各种手续,企图蒙混过关。由于药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给这些不法分子有空子可钻,也给药监执法者造成一定的监管难度。如常见的从非法渠道购入药品案件中,案件当事人通常无法当场提供购入凭证,药监执法人员对嫌疑药品采取了查封扣押强制措施,而由于法律没有对举证期限作出相关规定,案件当事人在任何时间补交的购入凭证,只要是有效的凭证,药监部门就要依法解除查封扣押和撤案。即便当事人未能在案件处理期间提交凭证,而在行政诉讼时再行提交相关凭证,如果凭证有效,药监部门还要承担败诉风险。
(三)农村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仍然隐患不少。我市农村医疗机构数量众多,农村医疗机构在管理上普遍存在着重医轻药的倾向,药品管理在医疗机构管理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安全用药隐患不少。对此,我局从2004年起推行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达标工程,使农村医疗机构在药品管理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但由于农村医疗机构基础比较薄弱,医疗条件和技术素质参差不齐,规范化验收合格后又出现了反弹回潮的迹象。药械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设施条件不能保证药品在贮存期间的质量。当前,药品经营企业都在积极实施GSP认证,认证的各项要求达143条,而医疗机构只须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就有了药品配用的市场准入资格,药房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没有出台,监管中发现的规范管理问题只能进行教育整改,没有处罚条款,监管乏力。
(四)农村药品监督管理网络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村药品市场是药品流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供应网络建设,是解决农民用药安全问题的治本之举。2004年我局强化农村“两网”建设,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建立了以副乡镇长为组长的药品协管网络,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已建成,农村地区药品规范化管理逐步走向成熟。但由于协管人员的药品监管知识缺乏,而且这支队伍量大面广,药监部门要进行培训提高其知识水平面临着经费等困难,难以真正发挥其全方位、广覆盖的监督作用。而且除了举报查实案件获得的一点点奖励外,农村协管人员没有其他待遇,缺乏主动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五)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违规现象比较严重。我国目前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监督体制中监管主体多,方式和渠道多,导致监管效能弱化。对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作为广告管理机关的工商部门缺少相应的专业人员,对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不易及时辨别发现,无法及时制止,而药监部门发现违法广告要移送到工商部门处理,没有主动权,监管不能到位。加上新闻单位广告部往往是承包经营,只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广告的合法性审查,来者不拒,助长了违法广告蔓准就刊播,有的虽经批准但未按核定内容刊播,故意夸大疗效和作用。更有甚者,一些保健食品推销员往往选择一些年龄较大,身患风湿、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群体,先赠送后购买,故意
虚假夸大保健食品的治疗功效,说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这些推销者为规避法律,冒充药品进行广告宣传仅停留在口头,药监部门很难按《药品管理法》的“非药品冒充药品”进行查处,使制假者有机可乘。
(六)人员、经费、装备不能满足药品监管需求。一是专业知识亟需提高。药品监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流通等众多环节,应用的法律法规、药学及相关专业门类广泛。我市药品行政执法干部的专业知识结构,离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职责,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培训和锻炼提高。二是药品监督管理经费不足。财政经费保障有限,财政预算除人头经费以外,几乎无钱购置技术装备。三是装备适应不了执法需求。基础设施较为简陋,技术装备落后,交通工具不足,难以满足实施全方位的药品监管需要。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的广度,努力增强农民用药安全意识。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宣传药品法律、法规知识,更要宣传假、劣药产生的途径、危害及识别方法,宣传药监部门的职能;不仅要加强在城区的宣传,更要加强在农村的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认知违法行为和自我防范意识,使假劣药品在农村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通过新闻媒介及时将各种假劣药信息公告大众,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药监动态,使老百姓自觉拒绝假劣药品,由被动消费变为主动消费,同时向全社会公布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从而减少假冒伪劣药品和非法行为生存的空间。
(二)建立健全药品法律法规,不给不法分子留有空隙。建议尽早出台新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把《药品管理法》与《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没有规定和明确的内容,尤其是对控制质量,防止假冒伪劣药品产生和侵入有关内容在《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中予以明确。比如药品销售代理人的法律地位、行为性质、借合法单位从事无证经营问题,没有有效随货票据问题,有效票据举证期限问题,向无证个人采购药品问题等。对这些问题不仅要明确禁止义务,而且还要增加法律责任,尤其要把药品销售代理队伍纳入药监部门的监督管理范围,使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者无滋生土壤。
(三)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重视、支持药监工作,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当涂县政府对食品药品监管非常重视,将药品监管网和食品监管网并举,但如何把食品药品协管工作列入基层乡镇政府的重点工作中是关键,可在签订食品监管责任状的同时,把药品协管内容纳入其中,牢固树立“食品药品安全无小事”的观念,提高对假劣药品危害性的认识,使得乡镇政府把加强农村药品监管作为份内事来抓。同时,建立配套的协管员培训及考评激励机制,在经费上给予适度倾斜,齐抓共管,做好农村药品的日常监管工作,才能保证农村依法管药落到实处。在部门协作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特别要加强与工商、公安、卫生、邮政等部门协作,与工商部门及时沟通和移送药品违法广告,工商部门查处后及时反馈给药监部门,并向社会曝光,形成“左右配合,上下联动”的监管合力;与卫生部门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监管;与邮政部门共同打击邮购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等等,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有效。
监管问题与对策 篇6
【关键词】 电力公司 财务监管 财务能力分析
我国政府于2002年颁布了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其把原来的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并成立独立电力监管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从改革方案的要求看,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是顺应世界电力工业改革潮流的。但在电力监管实践方面,我国对电力行业的监管职权分散于政府多个部门,形成了“多头管理”局面,对电力行业的监管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那么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的电网企业则有可能利用其垄断地位影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福利的损失,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监管需求。电力监管的目的主要是保证电力市场安全运行,促进市场主体之间的有效竞争和保证市场主体之间的相对公平。
一、电力财务监管的依据与内容
电力财务监管是指电力监管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运用相关方法,遵循法定程序,对监管对象的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的行为。作为电力监管的一部分,电力财务监管的主体、监管对象、监管目的与电力监管一致,但在具体的监管依据、监管内容、监管手段上体现出一定的财务特性。
1、依据
电力财务监管的依据可分为理论依据和法规依据。监管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管制经济学、财务学、会计学、审计学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电力财务监管提供了监管的理论支撑;监管的法律依据是指适用电力监管所有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专业法律依据是指主要适用电力财务监管的各项法律法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一般法律依据包括《电力法》、《电力监管条例》及配套规章、国务院等机构的相关规定,如“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三定方案”、“电价改革方案”等。
2、内容
(1)发电企业。对发电企业的财务监管内容包括:对市场准入财务能力的静态和动态监管,对发电成本的监管,对有可能影响发电市场份额的投资、融资、并购、资产出售、租赁、股权变更等财务行为的监管,以维持发电市场的有效竞争,对会计核算的监管等。(2)输配电企业。对输配电企业财务监管的重点是成本监管,包括界定输、配电、辅助服务的成本范围和制定成本归集、分配方法,确定输、配电和辅助服务的准许成本。此外,还包括对市场准入财务能力的静态和动态监管,对电网新增投资是否符合国家电力发展规划的监管,对会计核算的监管等。(3)电力交易环节。电力交易环节主要是指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之间交易。电力交易中,电网由于它的垄断地位,明显属于交易中的强势方,因此,对电力交易环节监管的重点是电费的结算和支付情况。此外,也包括对电力运营机构获取辅助服务的方式和费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管。
二、电力财务监管手段和程序
根据监管目的和内容,电力财务监管通常采用的监管手段包括:针对不同环节的监管对象在财务行为、财务能力、会计核算行为、市场行为等方面制定标准或准则,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审计,在相关监管条款中制定与财务相关的处罚条款等。在监管程序上,由于监管对象不同、具体监管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监管程序。一般的监管程序是从非现场监管开始,根据监管对象报来的各种生产和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从中发现已经存在和潜在的问题,然后就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写出监管报告。
三、完善我国电力财务监管的建议
1、确保电力财务监管的独立性
一个国家的电力监管职权的配置是与其所在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密切相关的。由于电力监管是政府的一项微观监管职能,其所依托的是以法律形式赋予的权力和相应的监管机构。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将政府对电力行业的宏观调控职能与经济监管职能相分离,即经济管理职能由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电力监管机构专司监管职能。要做到这一点,电力监管机构就应具有事前监管职能,具体到电力财务监管方面,就应该将与定价相关的成本审核权、电力投资审核权赋予电力监管机构,这也符合国际惯例。同时,还应该给电力监管机构授予的职权包括:制定电力监管会计制度,根据需要对监管对象进行特殊审计,以及发现违反财务监管规则时进行行政处罚权等权力。
2、明确电力财务监管职责
监管的重要特征是具有合法的监管职责,其有三层含义:一是要根据行政组织法的程序产生监管机构。二是要根据行政监管的合理性原则,严格界定其职能范围及其行使方式,并通过新的立法或修改现有实体法,对缺乏合理性的监管制度给以废除,同时保留和完善合理的监管制度。三是通过制订行政程序法或专门的行政许可法,建立政府监管的合理程序和监管者的监管结构。我国政府应当根据电力监管的任务赋予其相应的财务监管职权和行政执行力,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方式,并通过颁发法规性文件来明确。促进电监会实现其监管目的,使财务监管工作规范化、法制化,避免随意性,提高监管效率。
3、建立财务能力分析指标体系
电力行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资金来源看,资本投入量大,但股权投资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其负债水平高于一般制造业;从资产结构看,资产的专用性强,与之相对应的是资产流动性较低;从资本运作看,现金流入和流出量都较大,单一企业往往需要贮备一定数额的现金,以备资金周转用。如果企业成为某一集团的成员,则通过现金集中运作可以降低资金成本、还可获取资本运作收益。根据这些特点,分析电力企业的财务能力时应特别重视财务质量,从资产质量、资本结构质量、利润质量、现金流量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一套标准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了提高财务能力评估的效率,应该对电力企业按照容量等关键指标对电力企业进行分类,对每一类企业的财务指标树立标杆,以评估各企业在同类企业中的相对水平。对电力企业财务能力分析,还要根据电力企业发生的重大财务行为对财务能力的影响进行动态分析。其中对于发电企业,一方面要控制单一发电企业在同一电力市场上的装机容量占总容量的比例,防止发电公司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改变市场份额而形成市场力;另一方面要分析这些财务行为在哪些方面对财务能力带来了影响。对于输配电企业,则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实力、财务实力进行监管,以掌握其是否维持了提供优质电力服务所应该具备的稳定、良好的财务状况。因此,应特别重视两个方面的监管:第一,对电网企业重大的负债筹资行为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其对资本结构和未来融资空间的影响,通过了解融入资金未来现金流量情况及融资成本率,判定可能存在的偿债风险等;第二,在利润分配制度上对电网企业进行监督,与电力服务质量标准相结合,要求电网企业在利润分配上保证有一定比例用于电网的维护与继续开发,防止电网企业因获取短期利益冲动影响电网的长期安全发展。
4、开展电力监管会计制度研究
我国电监会已经制定了输配电成本核算办法,但还不能全面满足监管的需要。为此我们要积极开展电力监管会计制度研究,对影响电价的电力设备价值、运行成本和资本成本按照监管需要进行核算。具体包括:一是强调对监管资产和特许经营项目进行独立核算,如分输电线路设立会计账户,核算账面原值、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等。二是对电力设备的进入和退出进行严格监管。首先,应该对监管资产的入账价值进行严格的规定,如规定电力设备采购价格应该是充分竞争环境下的价格,制定建设期融资利息计入构建成本的规则等。其次,对超过一定金额以上电力设备从购买到处置进行全程跟踪监督;三是细化运行成本的核算。首先将运行成本划分为发、输、配、售等生产环节的成本,再确定每个环节各项作业的成本,并对这些作业成本进行具体描述,还要与成本规则相衔接,充分体现成本规则的要求。
总之,在电力行业放松规制的大背景下,电力财务监管是电力监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电力财务监管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同时也对其他与电力行业具有相似组织结构和技术特征的自然垄断或网络组织型企业的公共财务监管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和发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刘军:会计管制问题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5).
[3] 张默:论会计监管的理论体系及框架[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6(4).
[4] 呆联生、王亚平:有效会计监管的均衡模型[J].经济研究,2003(6).
兽药经营存在的问题与监管对策 篇7
兽药 (含药物饲料添加剂) 是一类特殊的商品, 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并可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的物质;主要包括血清制品、疫苗、诊断制品、微生态制品、中药材、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外用杀虫剂、消毒剂等。本文拟就莆田市城厢区兽药经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监管进行分析,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莆田市城厢区兽药经营现状
城厢区是一个新兴城区, 交通发达, 工厂、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集中, 人口众多, 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大, 促进了城厢区畜牧业的发展。据2009年12月份畜牧生产统计, 全区生猪存栏11万头, 出栏26.5万头, 家禽存栏420万羽, 出栏1 900万羽;肉蛋奶总产量54 720 t, 畜牧业总产值6.48亿元。近几年随着畜牧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兽药经营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全区现有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的兽药店58家 (其中41家有经营) , 主要分布在城厢区的灵川镇、华亭镇和莆田市区, 兽药经营年总产值达几千万元。
2 兽药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1 布局的不合理
近几年来, 随着城厢区畜牧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温氏家禽有限公司进驻灵川镇后, 该镇的兽药经营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且集中在几个行政村, 如灵川镇的桂山村5家、下尾村5家、何寨居委会5家, 而且大都集中分布在一个角落, 有的兽药店相连在一起, 有的兽药店间只隔数米的距离, 这样虽然方便养殖户选药、购药, 兽药经营店不容易抬高药价, 但也造成了无序的竞争, 有的兽药店为了利益, 便出现了一些假劣兽药, 给疾病防治带来困难;同时, 由于兽药店相对集中, 出现了店主间串门、养殖者在购兽药的同一时间内串店, 这样很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人为传播。
2.2 兽药经营场所简陋、杂乱
从现有的几十家兽药经营单位的现状来看, 很多存在着经营条件简陋、药物乱堆放的现象。只有一张办公桌, 一个货物架, 兽药陈列没有明显的标志, 货架上的兽药落满灰尘;有的甚至没有仓库, 或者仓库、厨房、卧室“三合一”, 出现脏、乱、差的状况。
2.3 兽药包装和标签问题
《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规定, 凡在中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的兽药的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符合本办法的规定。但是在兽药执法检查中, 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如兽药内包装标签没有印制或粘贴不牢、有的标签不符合要求, 安瓿瓶、西林瓶等注射或内服产品有的只注明含量规格、生产批号, 没有注明兽药名称;兽药有效期要求按年月顺序标注, 年份用四位数表示, 月份用两位数表示, 如“有效期至2010年11月”或“有效期至2010.11”, 但在检查中很多兽药的有效期却标注为“有效期至10年11月或10.11等”明显不符合《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要求;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的字迹必须清晰易辨, 兽用标识及外用药标识应清楚醒目, 不得有印字脱落或粘贴不牢等现象, 并不得用粘贴、剪切的方式进行修改或补充, 但发现很多兽药标签字迹模糊、粘贴不牢, 有的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过期也用新的来粘贴;很多动物保健品有扩大效果和应用范围的内容, 保健品只能作为保健使用, 但很多保健品标有治病功能;很多兽药最小销售单元的包装没有标签等等问题。
2.4 套用、冒用批准文号、乱用商品名
1) 因为申请批准文号要求较为严格, 很多正规生产厂家就套用已获准的批准文号, 出现了“一号多用”的现象, 有的非法生产企业根本就没有具备生产兽药的能力和条件, 但受利益驱使就冒用了别的兽药生产企业的批准文号, 或者是自己根据兽药批准文号的格式“自造批准文号”, 套用、冒用、“自造”批准文号的兽药在兽药执法中很难发现, 只有通过上网查找才能发现。
2) 很多兽药乱用商品名现象已达到哗众取宠的现象, 特别是一些套用、冒用、“自造”批准文号的兽药非常明显, 如“缉毒天下”、“毒治天下”、“怪病不食针”、“超能先锋”、“杂症专治”等等, 这些兽药十有八九就是套用、冒用、“自造”批准文号的兽药, 一般很容易辩认。
3 监管对策分析
1) 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加快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兽药GSP) 的实施;对不符合兽药经营条件的, 坚决不予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 已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的要让其整改, 整改后还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取缔。
2) 整顿兽药经营市场, 加强兽药经营单位的技术和法律、法规培训, 提高经营者的业务素质, 促进依法经营兽药。
3) 面对兽药经营竞争的激烈性和发展的迫切性, 以及兽药技术的不断更新, 兽药已经从商品属性回归到技术属性, 农业行政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兽药经营单位不断完善经营设施, 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增强竞争能力。
4) 农业行政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要提高监管能力和业务素质, 在兽药行政执法中练就辩别真、假、伪、劣兽药的“火眼金睛”。
5) 加强畜产品安全教育, 杜绝采购和使用假、劣、临床无效或加剧毒副反应等现象的兽药, 从观念、技术、管理层面上净化兽药经营市场。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8
根据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和范围, 金融监管主要分为市场准入监管、金融风险监管、金融业务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四个方面。
(一) 市场准入监管是指对金融机构筹建、设立、经营的监管。
市场准入监管是关系到金融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 金融业结构和规模是否适度、金融机构是否具备设立资格, 是否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消极影响的重要环节。因此, 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切实把握好市场准入的软硬条件, 得出准确的审查审批结论, 从源头上消除危害金融消费者、社会其他成员和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因素。
(二) 金融风险监管。
金融机构的变化、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逐步扩展以及企业改制的发展, 孕育了新的金融风险, 各种风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也更加紧密和复杂。于是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监管金融风险, 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监管、最低实收资本金监管、资产负债比例监管, 等等。
(三) 金融业务监管。
金融业务监管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经营品种、经营合规性进行的监督与管理。
(四) 市场退出监管。
市场退出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退出金融业、破产倒闭或合 (兼) 并、变更等实施监督管理。金融业的负外部性决定了金融机构不能擅自变更、停业、关闭或合 (兼) 并, 而必须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二、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备。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立法由《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 其中均规定了金融监管问题。但这些立法中存在着众多的原则性规定, 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而且监管内容简单化, 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现状, 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 对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 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和立法的结合问题也都没有彻底解决。同时, 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法律、法规重复立法和法律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 这些都影响到监管的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二) 分业监管模式存在弊端。
随着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和银监会的成立, 我国对金融业的监管形成了“一行三会”的局面, 金融监管更具专业化, 但这种监管体制也存在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问题。首先, 分业监管难以对金融业做到统一监管。目前, 我国三个监管机构在法律上是独立的平级主体, 由于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和指标体系不同, 相应的操作方式也不相同, 由此得出的监管结论也可能不同;其次, 分业监管容易出现监管真空。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 各金融机构及其相应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 很难区分它们是什么类型的机构;第三, 分业监管通常成本很高, 效率却不高。在分业监管体制下, 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规章、条例和监管报告要求的内容不同, 被监管者必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复或交叉监管, 这就增加了监管成本, 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效率。
(三) 金融机构自律监管不足。
金融机构自律监管是抗御金融风险的基础和关键防线, 我国的金融监管是以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为主, 而忽视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虽然我国政府和央行颁布了关于加强内部控制的指引, 但在金融机构产权监护人功能缺失的情况下, 我国的专业银行没有真正实现商业化, 缺乏“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内控机制, 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要求未能转化为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要求。从而使监管部门承担了过多的责任, 使得监管成本攀升, 监管效率低下, 官方监控与自律监控不能并重。
(四) 缺乏必要的市场约束机制。
目前, 我国金融监管仍主要是一种救助性监管, 缺乏必要的产权约束机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水平能够胜任监管工作要求的凤毛麟角;普通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普遍不强;信用评级机构无权威性可言;信息披露制度刚刚起步;存款人只关心利率高低, 不问金融机构信誉好坏;金融机构热衷于短期利益投机, 甚至恶意经营, 大大加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以及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
(五) 网络金融业务监管水平滞后。
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高科技和网络的日新月异,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网上金融服务以其方便快捷、全天候、低成本的优势, 迅速得以发展。现代高技术和网络与金融业的结合, 更加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创新向纵深化发展, 使我国金融监管面临新的挑战。首先, 随着金融业务电子化和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使金融监管的手段过于落后;其次, 有关网络金融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 主要集中在电子银行的监管上, 而对网上保险的监管, 则至今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金融监管问题解决对策
(一) 加强金融监管法制建设。
为了规范监管行为, 实现金融监管稳定, 当务之急应当是参照国际法律准则, 加快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 建立与国际金融法规接轨的金融法律体系。鉴于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空白, 应尽快制定《金融监管法》、《期货交易法》、《存款保护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合作金融法》、《外资金融法》等法律法规。与此同时, 按照国际惯例和WTO的规则, 对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条文进行修订完善或废止, 切实解决当前金融监管过程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问题。此外, 根据已建立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出台相应实施细则。
(二) 加强各监管主体间的有效配合。
建立金融监管信息系统, 完善信息共享制度是持续性监管的基础, 是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重要手段。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金融监管提供连续、系统、动态的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共享制度, 节省各监管部门监管信息的搜集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监管系统实行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对重要的监管信息实行集中管理, 监管职能部门和监管人员对所辖业务资料进行分散管理。实行监管信息共享制度, 凡是经过正当途径、手续齐备的, 需要查阅有关监管资料, 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和协助,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建立能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 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形成。
(三) 重视金融机构自律监控机制的构建。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世界金融业的交易结构日趋复杂, 金融机构的倒闭事件频频发生, 使国际银行和各国监管机构日益重视银行自律监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1998年9月, 该委员会又通过《银行机构内控体系的框架》的国际性文件, 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关于监督、指导和评估银行建立有效内控制度的原则。就我国而言, 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外部监管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对监管有效性的影响类似外因与内因对事物的发展的影响,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监管当局的监管政策和措施只有被金融机构理解并得到执行, 才可能达到监管目标, 至于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关键还是看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是否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内控制度。
(四) 充分利用市场约束机制加强银行监管。
有效的市场约束是有效银行监管的前提条件之一, 充分利用市场约束机制加强银行监管, 促使银行稳健经营, 体现了银行监管新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我国在发挥市场约束作用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建立规范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可以提高银行的透明度, 促使银行管理层稳健经营, 又有利于银行及早发现问题, 促使银行尽快采取措施, 改善经营管理;二是加强对社会公众金融法律法规和风险防范知识的宣传, 增强其金融法规、风险隐患的识别意识和监管意识;三是建立和实施银行评级制度, 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职能。监管当局可借助信用评级全面了解银行的各种情况, 以便采取有的放矢的监管措施, 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五) 完善网络金融业务监管。
第一, 建立一流的监管技术装备和高素质人才库, 只有在拥有高技术软硬件配备的条件下, 才能谈得上对金融机构有效的监管。这一方面要求监管当局加快自身电子化建设步伐, 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 以不断适应金融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软件”建设应与“硬件”建设同时并举, 应加强对现有监管人员的技术培训;第二, 加强网络银行相关立法建设。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就网上银行的通讯安全、控制权的法制责任、存款保险、保护措施和争端的适应条文等问题加以立法;二是制定有关数字化, 电子货币的发行、支付与管理的制度以及网上银行业务结算、电子设备使用等标准。为给网络银行发展一个规范、明确的法律环境, 立法机关要密切关注网络银行的最新发展和科技创新, 集中力量研究、制定与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四、完善金融监管的现实意义
首先,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成分复杂, 为了维护公平、公正、公开、健康的市场秩序, 使金融市场在规范的轨道上运作, 为了金融市场的安全, 就需要一定的监督管理。
其次, 金融市场作为市场机制, 带有不定期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样, 就需要进行监督和管理, 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干预和调控。
再次, 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也是政府调节和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以金融监管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金融良好运转的很重要的方面, 我们应该有所思考, 及时发现并解决金融监管问题。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制度转轨、经济转型、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尽管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已经建立, 但仍远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 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确保我国金融机构在良性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亟须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做出相应的完善。
关键词:金融监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汪思冰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经济金融观察, 2008.11.
[2]张留禄等.金融危机背景下德国金融监管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 2008.12.
[3]倪国安, 吴晓元, 刘志峰.应正确认识央行监管与金融机构自律的关系[J].金融监管, 2003.5.
[4]曾昭熹.中国金融监管若干问题研究[J].金融观察, 2008.9.
[5]赵晓霞.浅析中国金融监管[J].北方经济, 2008.3.
[6]李祖坤.浅议我国金融行业法律监管制度.商场现代化, 2009.1.
[7]孟咸美.外国金融监管法制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理论研究, 200.6.
[8]Goodhar t, et al.Fi nanci al Regul a-t i on:Why, How and Wher e Now·Bank of Engl and, Rut l edge, 1998.
论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9
一、会计监管的必要性
财政部门是会计管理部门的监督机构, 充分发挥财政对会计的监管作用, 既是当前形势对财政的客观要求, 又是财政自身深化体制改革的需要。当前会计中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等不规范行为在企事业单位中不同程度地、形式各异地存在。这些现象对会计工作危害极大, 不仅发生了大量的经济案件, 而且给国家税收造了极大的损失。因此, 对企事业单位实施全面、完整的会计监管, 有其合理性。
二、会计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监管观念淡薄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影响了会计监管职能的发挥
部门监管观念模糊, 监管职责不明确, 会计部门人员未能形成监管观念, 其部分监管职能被其他部门所替代, 没有真正发挥会计监管的作用。
(二) 会计监管人员素质不高, 制约了监管职能的发挥
财政在行使监管的过程中, 对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基层财政的监管人员远远跟不上企业财务工作发展变化的要求, 存在着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会计监管人员素质偏低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是既有丰富的财政会计理论知识、业务知识, 又懂计算机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全能型人才较少;二是由于工作关系, 常常把水平较高的会计人员充实到其它的监管部门, 这也导致了会计人员的严重不足。
(三) 会计监管缺乏系统性, 查处力度不够
基层的会计监管一般来说缺乏系统性和主动性, 主要依赖于上级安排监管项目, 本身独立地行使监管职能的机会相对较少, 仅局限于一些例行的单项检查。对于查出的问题处罚力度不够, 难以起到震慑的作用。其次, 存在干扰处罚的客观因素, 各种人际关系网导致处罚结果难以落实。再则, 利益观念弱化了处罚力度。由于违规罚款全部上缴国库, 实行罚缴分离, 基层监管部门在某种意义上弱化了会计监管职能。
(四) 监管技能、手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基层的会计监管还是传统的操作方式, 局限于查账薄、翻传票等老办法。目前各会计机构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被计算机所代替, 监管员如不尽快掌握金融电子化知识和新的监管技能, 就很难真正地发挥监管职能, 收到真实的监管效果。
(五) 各监管职能部门缺乏统一协调性, 各自为政, 削弱了财政的整体监管力度
税务、工商、审计等各职能部门都具备监管的职能和任务, 但是由于内部工作性质的原因, 相互联络少, 通气不够, 造成重复监管、多头监管、监管无序的现象, 致使被监管单位无所适从, 忙于应付, 意见很大。
三、加强会计监管的几点措施
(一) 提高会计监管人员的素质
提高会计监管队伍素质, 是加强会计监管工作的根本。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 财政创新业务的增多, 财务工作对会计监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必须抓好基层财政会计监管队伍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渠道的职业培训, 优化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高会计监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公正廉洁、敬业勤奋、作风踏实的监管队伍。
(二) 加大监管力度, 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上级会计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管, 严格执法, 对违规问题要坚决查处, 查处力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辖区内会计秩序的好坏和会计风险的防范, 会计部门要同其它监管职能部门达成共识, 各司其职, 协调配合, 从维护会计秩序大局出发, 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实事求是, 依法查处, 敢于动真碰硬, 以体现会计监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 完善各种配套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会计部门要以现有的会计法律法规为依据, 制定和完善各种会计监管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 尽量把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补充进去, 逐渐地充实完善。监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公开办事程序和操作规程, 处理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 加强对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的管理
会计部门应对领取会计证的人员进行以财务会计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内容的技术考核, 考核合格方可颁发上岗证。会计人员的考核要与年度会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工作水平、职业道德等联系起来, 并建立会计人员档案, 将每年的工作考核成绩情况及工作中的违规违章问题做详细登记, 实施对会计监管人员的科学化管理。
(五) 加快对计算机的利用, 实现会计监管现代化
利用先进的微机应用技术和畅通的通讯网络, 以会计核算系统为基础, 建立数据信息库, 对民营小企事业报送的报表资料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和分析, 建立辖区内的会计监管信息网, 随时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及时掌握会计工作的动态, 抓住风险苗头和倾向性的问题深究细挖, 使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建立早期预警机制, 充分发挥会计监管的职能和作用, 在监管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早调查、早了解、早发现、早处理, 以全面实现超前会计监管。
摘要:充分发挥财政对会计的监管作用, 既是当前形势对财政的客观要求, 又是财政自身深化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大对会计职能的监管工作, 对企事业单位实施全面、完整的会计监管, 有利于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问题与对策 篇10
(一)社保基金监管立法严重滞后,监督系统的权责安排过于笼统。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时间不长。虽然我国在2010年出台了《社会保险法》,但是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健全,无法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也没有从国家层面对社保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运营作出统一的制度性安排。这就造成了社保基金在制度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于我国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从机构从属性上来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办公室一般都会设立在各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而社保基金监管权责不分,这往往导致行政权缺乏制约,出现左手管右手的情况。政府既是社会保险制度和规则的制定者,又是社会保险制度和规则的执行者,政府承揽了社会保险的一切管理事务,社会保险体制运行的一切后果也完全由国家承担,如果出现管理问题,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从总体上看,在中央、地方政府的各个层次上,还没有普遍建立起社会保障的社会监督机构,已有的社会监督机构所能发挥的监督功能十分薄弱,形同虚设”。由于政府监管的局限性,例如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公共管理的高成本等原因,往往导致政府干预的低效。
(二)过分偏好和倚重行政监督,专门监督机制欠缺。
从具体制度安排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过分偏重行政监督。在外部监督机制中,无法将公民的监督、社会的监督更加充分有效地融入到监督体系之中。而对于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监督机制,我国现行制度中存在着政监不分的弊端。尽管有关社会保险的几乎所有法律法规都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设计背景和逻辑基础的,但由于制度惯性的原因,这些规定中均存在明显的计划体制烙印。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的安排上过度注重行政监督。过分倚重行政监管力量是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的重要缺陷。行政监督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的核心和关键,但过分倚重行政监督显然是不行的。与此同时,从基金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制度上来看,缺乏必要的监督程序以及监督实施措施,导致了监督过程中随机性和随意性的增大,基金被挪用、贪污案件频发。各个监管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监管方面出现条块分割,使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很难在具体监管工作充分落实到位,从而可能导致出现行政监管的低效率、无效率甚至负效率。在2011年财政部对河北等10个省区的社保基金金所实施的绩效考评中,显示河北省社保基金运作的整个过程缺乏媒体的监督,而且对于绩效考评的信息也没有公开,这些都反映出河北省基金监管机构能力的有限性。
二、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对策
(一)构建适合河北省情况的社保基金监管模式。
河北省现在所要建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模式,其背景既不同于西部省份落后的经济环境,也不同于东部沿海省份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所以在建立社保基金监管模式时不可照搬其他省份的式,而应该立足河北省自身情况。河北省是中部崛起的省份之一,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一方面市场失灵的现象大量出现,监管力度势必要加强;另一方面河北省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市场主体还不够成熟,政府中管理经济的结构自身的经验和技术与监管社保基金的要求之间还有差距,这就决定了河北省社会保障制度的供给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一是防范基金风险,保证基金安全,对生活保障的需求;二是满足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体制转型等方面的需求。
(二)进一步完善河北省社保基金法规。
努力改善执法环境,加快社会保险工作的立法。推动扩面征缴工作顺利开展。针对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实际情况,建立明确的目标责任制。制定出台包括所有险种在内的举报奖励制度。为切实规范全省社保基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有必要加快社会保险工作的立法步伐,健全社保基金监管法制体系。规范基金征收、管理、支付、运营等行为,明确法律责任,确立监管主体,设定处罚权,增强执法效率。以对社保基金实施有效监管,确保基金监管朝着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发展。
(三)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制度。
对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基金征缴、支出、结余和管理运营的各环节建立监督制度。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做好社保基金安全运营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工作机制,依法加强社会保障政策执行和基金管理情况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监督委员会协调作用,使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按照各自职责各显其能而又协调统一,整合监管资源,形成健全完善、功能强大、监管有力的社会保障监督体系。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分析和评估两大监督指标体系,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确立量化标准。建立和完善现场监督、非现场监督、基金风险评估和社会保障反欺诈四大工作体系,提高监管能力。
(四)选择适合河北情况的基金投资营运方式。
监管问题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安全也越来越重视,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态健康,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在对食品质量安全进展检验监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导致其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有这不良的影响。为此,我们就要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采用相关的对策来对其进行处理,以确保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符合相关的法律规范。
一、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工作的现状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食品质量安装哟组合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社会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准,还是人们生活质量保障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在食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就要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工作予以重视,并且颁布并实施相关的规范制度,来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其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工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比如紫光分光光度计、质谱仪等,从而对食品中的各种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从而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此外,当前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工作中,人们也开始对其食品安全制度进行完善,并且将国际市场中的相关监管标准应用到其中,并且要通过国际之间,食品质量理论积极交流。可见,在当前我国食品质量检验管理过程中,食品质量工作的整体水平主要是呈现的一个稳步提升的现象,这就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质量安装检验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我国的食品市场所涉及到的范围也十分的广阔,因此导致人们在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还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且当前人们在食品生产的不过,部分商贩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收益,就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滥用添加剂,这就对食品的质量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质量,那么就会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为此,在我国食品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的质量进行严格的要求,从而使得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其中,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强有力的食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管体系
当前,政府承担了从制订检验监管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市场准入、信息发布、执法惩罚等全项职能,多个部门分头管理,产生了交叉重叠式检验监管从而导致检验监管缺位,陷入了监管定位模糊的困境。目前,我国涉及到食品安全监管的政府部门有农业、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监督、工商、环保、等多个部门,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协调联动性不强.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形成了一种大家都监管大家都管不好的情况。
2.配套的检验监管法律、法规、检测标准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直接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只有1995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卫生法》和《卫生行政处罚办法》。许多威胁食品质量安全的新问题不断涌现,食品质量安全已成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法律法规处罚力度不大,威慑力不够,可操作性差,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3.相关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的范围与技术方法的推广
虽然,我国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缺乏对一些重要食源性危害的检测技术,如食品的农药多残留分析技术方法的推广难以满足目前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需求。一些县级及其以下检验监管部门无能力购置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施.使检验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即时检测能力差,检验周期过长。检验检测不准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解决我国当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
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质量安全形势,全国上下都很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狠抓食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已有很大的改进,但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笔者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检验水平
要加快制定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质量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尽快与国际标准相结合,全面提升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水平。还要不断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检验水平。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检验支持。
2.继续推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打击违反食品质量安全的行为
加强食品市场的检验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消除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食品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匹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
3.提高检验技术能力,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等都要有相应的检验技术。当前.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对质检机构的检验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对质量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的食品质量检验工作,质检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检验设备、先进的检验手段,另一方面还要配备高素质的专业检验人员,为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督寻找到最直接的保障。
4.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制修订步伐。全面提升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要系统研究和全面了解国际标准,找出我国现行标准与国际标准间的差异,为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供依据。结合我国的国情,可借鉴AOAC、CAC、FAO等先进标准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提供支持,为建立能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的过程中,其食品质量安全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过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导致人们在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还给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就要根据当前我国国情和相关的法律规范,采用相关的对策来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力度得到明显的增强,以确保食品的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星联,唐晓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食品科技,2005(05)
监管问题与对策 篇12
一、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现状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短,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需要加强监督管理、不断规范监管工作。
(一)对小额公司监管的法律依据
目前,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法律依据主要是2008年5月出台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同时根据国家指导意见的规定,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当地的监管办法。
(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体系
我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体系是多元化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由省级政府确定一个主管部门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从各地的具体情况看,除了少数省份(如贵州与河南由中小企业管理局负责监管,青海省由经济委员会负责监管)外,大多数都由政府金融办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如广西、辽宁、内蒙古、北京、黑龙江等等。虽然各地监管的做法不尽一致,但在由地方主管部门监管的基础上,大多成立了人民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共同监管。一般而言,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核、变更、终止工作,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审查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统计公司数据、报表;银监局负责指导协助主管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进行现场检查,人民银行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的跟踪监测。一些地方还成立了小额贷款行业协会作为监管的辅助方式,加强行业自律。
目前在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行监督部门构成的监管体系下,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总体上运营平稳、发展规范。
二、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的监管实践也暴露出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协调机制不够健全,监管力量分散
现行监管体系中金融办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面临工作量大,工作人员少,其本身并不具备对从事信贷业务该类企业监管的经验和技术,监管专业性较差。而人民银行、银监局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协助部门又很难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甚至开业时间、开办贷款业务状况等都不在掌控之中,还需向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贷款公司询问。因此,在监管的时效性、可操作性、合理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它们的职责主要专注于对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备案和跟踪,没有提供详细的、专业的监管服务。各地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联席会议制度,但联动性差、衔接不畅,在监管实际中很容易造成监管力量分散,责任落实不到位,相互推诿、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以致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监管目标。
(二)监管能力有限,监管力度不够
当前,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监管的主体以地方政府的金融办居多。金融监管是对金融业务方面的专业监管,从各地金融办的实际情况看,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人员一般为2~3人,普遍存在金融专业人员匮乏、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监管职能的发挥。虽然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专业性上具有优势,但其机构设置的基层覆盖率和延伸程度很低,并无充分的监管能力。而且人民银行如果承担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职能,将身负在其出现风险时“最后贷款人”的义务进而带来一定负担。
(三)监管对象缺乏金融人才,上报信息质量不高
相当一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统计制度不规范、不完善,所聘请的财务人员并没有金融行业工作经验,对金融业务知之甚少,混淆企业会计指标与金融统计指标,对报表的一些说明理解不深,漏报、迟报、错误重报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小额贷款公司上报的数据质量不高,直接影响统计监测效果。
(四)监管的法律依据薄弱,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作为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依据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只是银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的部门文件,法律效力较低。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监管小额贷款公司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其法律层级更低。虽然满足了现实需求,但从长远来看,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必将严重影响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还存在数据采集质量不高、监测手段弱、监测工具单一等问题,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有效性。
二、进一步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对策建议
鉴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日益庞大,必须引起国家的重视,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金融风险。
(一)尽快制定专门立法
为解决我国缺乏更高层级相关法规,各地方政府的监管又难以深入、全面的问题,建议尽快制定小额贷款公司条例或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从立法上将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法律属性、经营方向、监管主体等固定下来,严格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登记、经营规则、内控制度、监管主体、监管措施等相关问题,统一各地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标准,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
鉴于我国目前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能、机构设置和相关法律规定的现状,要进一步完善以地方政府为监管主体,人民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监管体系。重点在于加强彼此间的协同配合,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保障机制。另外,与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相比,金融办监管能力不高,但可以通过引进外部技术支持部分解决这一问题,如青岛金融办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小贷公司进行审计和检查。
(三)提高监管基础信息质量
规范小额贷款公司财务管理和信息报送,逐步建立统一的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对信息报送程序、路径及信息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规范非现场监管内容和报表格式,确保信息全面、有效、透明。定期开展现场检查,重点检查小额贷款公司外部融资、信贷投向构成以及关联交易等等,对与实际经营情况不符的上报信息及时纠正。确保所取得监测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提高监测效果,防范金融风险。
(四)构建外部风险防范体系
依托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管理。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及其股东的贷款条件规定,规范银行借款用途,从源头上防范小额贷款公司的违规经营。加快推进征信系统进程,积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鼓励社会监督,通过有奖举报等方式重点防范小额贷款公司非法集资、非法吸储、从事高利贷等违法行为,确保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成长。
摘要:近年来,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迅速发展,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问题值得越来越值得关注。目前的监管工作存在着协调机制不够健全,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监管信息质量不高,监管法律制度不健全等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尽快制定专门立法、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基础信息质量、构建外部风险防范体系等措施。
【监管问题与对策】推荐阅读:
浅谈黑网吧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7-24
浅谈上市公司会计监管过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0-14
论无照经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04
质量监管问题07-09
金融监管法制问题10-10
海关监管问题分析10-29
中国金融监管若干问题08-07
安全监管执法存在问题06-10
广州保障房监管问题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