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监管问题调研报告

2024-11-15

保健食品监管问题调研报告(精选8篇)

保健食品监管问题调研报告 篇1

我到xx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接待过两起因自己的亲人服用了假劣保健食品而失去生命投诉者。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两位老人饱含泪水的双眼,是那么的无奈和悲愤。由于我们没有保健食品的监督执法权,又不具备保健食品的检测资质,均移交了给相关部门处理。但这两件事却深深的刺痛和震撼着我,让我感到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除了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整顿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的职责,还要协调组织各方力量,严厉打击假劣保健食品坑害老百姓的各种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对此我做了相关的调查分析和思考。

一、当前保健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曾经同卫生和质监部门的专业同志探讨过保健食品问题,并在工作之余对xx市的保健食品市场做了粗略的调查统计,平均每10种保健食品中,就有三分之一在产品说明、成分、功效和广告宣传中存在问题。在20xx年初,中国保健协会历时近10个月,对全国范围内(除港、澳、台外)300多个地区、涉及2025家企业2951种保健食品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67种超过总量四分之一的保健食品为假劣产品。那么除了这两千多家企业生产的保健食品,还有多少杂牌、假劣的保健食品充盈着市场呢?当前保健品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甚至违禁药品。对于服用保健食品的人来说,它所起的保健作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怎样才能使保健食品迅速见效呢?一些不法生产企业在保健食品中擅自添加药品,以求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疗效”。保健食品里添加药品主要出现在减肥、调节血糖以及抗疲劳产品中。所添加的药品也是五花八门,且大多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的处方药。20xx年5月,海口五洲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送审的33个保健食品中,其中29个违规加入枸橼酸西地那非。20xx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通报了“苦乐康”胶囊等14种保健食品因被查出含有化学药物被下令停止销售。有的利欲熏心的生产厂家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甚至添加国家命令禁止的禁药。来我局投诉的就有一起因服用“苦乐康”胶囊一周后死亡的事例。

(二)篡改、假冒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一些保健食品将普通食品批号“卫食字”擅自改为“卫食健字”或“国食健字”;有的将保健食品、保健品批号擅自改为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还有一些根本没有获得批准的三无产品直接冒充保健食品或药品,在包装上印制以上文号。这样,它们就批着合法的“外衣”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让普通消费者无法辨认。

(三)擅自篡改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内容。有的保健食品虽然经过批准,但为了扩大市场,诱使不明真相的人购买,就会超出审批部门批准的功能范围,在包装标签上肆意扩大、添加产品功能,有的甚至添加只有药品才具有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误导消费者。

(四)进行违法广告宣传。在我市一年多的保健食品广告监测工作中,就在电视和报纸上发现并移交了20起违法保健食品广告。保健食品如果宣传得好,卖得好,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非常丰厚的利润,一些企业就不考虑长远发展,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广告上,大赚一笔后可能就改做其他项目了。他们虽然在包装上不夸大,但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却肆意夸大。他们或在小报小刊上发布虚假广告,或印制宣传手册散发给晨练的老年人,或利用营销人员举办知识讲座并免费赠送礼品等欺骗群众。产品功效被他们说得神乎其神,什么“一天见效”、“一疗程彻底治愈”,甚至恐吓“如果不服用那就等死”等等。

二、产生问题原因及危害

保健食品是指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机体调节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它不是药品,在功能上仅有保健作用并无治疗作用,如果乱服乱用,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后果。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

1、从企业方面来说,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利欲熏心,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们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推销出最多的产品,便通过媒体广告、小宣传单、营销人员的介绍,向消费者明确表示或暗示保健食品有疗效,甚至还向消费者承诺在短时间内即可见到明显效果。在利润的驱使下,还会有人铤而走险,添加非法药物。从另一方面说,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真正了解什么叫保健食品,他们希望食用保健品能像服用药品一样见效,如果吃一盒两盒还看不出效果,他们可能就会放弃。为了让消费者看到效果,拉住消费者,企业就把药品加入保健食品。这已成为我国保健食品生产、消费领域的一个怪圈。

2、从消费者方面来说,相对于药品,保健食品给消费者的印象是食用比较安全。《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指出,保健食品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营销人员往往利用此点竭力鼓吹保健食品不像药品,无毒副作用、没有不良反应和禁忌事项,他们宣传“药食同源”、“药疗不如食疗”。这样,老百姓在认为“安全”而又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上当受骗。而保健食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老年人,相对来说,他们体弱多病、缺乏相关知识而防范意识又不够,就更容易被欺骗。

3、从政府监管方面来说,目前用于规范保健食品生产、销售、广告的法律法规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食品卫生法》、《广告法》等。但保健食品的具体监管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保健食品的注册、监管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的情况。上海市、广东省等少数省市已把保健食品的注册、监督管理权归并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内,在其他大多数省市(区),注册权和监督权是分离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出台后,与《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同时存在。目前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权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而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权仍在卫生部门。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必然会造成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对保健食品的监管效果。另外,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的日常抽检中,检测标准中没有针对企业非法加入化学药品这项内容的监测,这就使那些加了化学药品的保健食品成了漏网之鱼。

(二)产生问题的危害。

1、购买保健食品的一般是身体有恙的患者,有的正在打针吃药,而保健食品由几种甚至几十种成分组成,有的成分可能与正在使用的药品产生反应,同时服用会影响疗效;有的由于服用保健食品自身症状可能减轻或消失,这样,就掩盖病情,导致小病拖成大病。

2、在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西药成分增强疗效,已经成了某些保健食品生产厂家的惯用伎俩。这些被添加的西药多数属于处方药物,甚至属于违禁药品,一般来说都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要求。如果消费者没有参考这些要求,就擅自服用这些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和保健品,很容易造成误服,还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一些有冠心病、高血压和年纪偏大的人,还有可能引起心肌梗塞甚至死亡。

三、解决保健食品问题的有效途径

万事有因才有果,有果即有因,因果循环。针对目前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我们只要坚定的树立起科学监管理念,大胆探索和实践,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如前所述,目前用于规范保健食品生产、销售的法律法规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20xx年7月1日)、《保健食品管理办法》(1996年6月1日)、《食品卫生法》(1995年10月)。这些法规是在不同的时期制定的,相互之间有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每部法规中也有漏洞。根据现有法律的规定,保健食品的违法行为由卫生部门查处。但目前出现的新动向已经使法律严重滞后。比如,《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食品说明书内容虚假的,按第四十九条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查处,但在说明书中添加只有药品才具有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超出审批范围的,就不一定适用该法。根据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也可以按2001年12月1日颁布实施的《药品管理法》由药监部门处罚。药监部门处罚时往往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或第三款第二项。但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指的是“以非药品冒充药品”,其中哪些情形属于“冒充”呢?而且更重要的是处罚依据的第七十八条规定必须载明药检机构的质量检验结果,但药检机构却无检验食品的法律依据,也没有检验标准。所以,很多情况下,药监部门绕开此条,依据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二项来查处,但适用该条的前提条件又必须是药品。再比如,对保健食品在宣传中涉及药品的处理,可依据《广告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来管理。《药品管理法》第六十一条第三款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四十三条对此也作出规定,但因为没有法律责任的规定,药监部门却难以处罚。所以,必须对现行的保健食品管理法律进行整理、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状况,打击违法行为。

(二)理顺监管体制。

保健食品原来由卫生部门审批,《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颁布后改由食药监部门审批,但没有行政管理执法权。这种审批和管理的脱节,造成各部门各自为政,产生监管的盲区,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为改变这种状况,上海市、广东省等少数省市已把保健食品的注册、监督管理权归并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其他大多数省市(区),注册权和监督权是分离的。当务之急,国家应尽快把上海广东的试验成果推广到全国,改变现在的监管体制,赋予食药监部门独立的保健食品监管权力。

(三)加强相关各部门的协作。

在保健食品的监管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卫生、食药监系统,还涉及到工商、质监、公安、广播电视、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的部门越多,链条越长,就越有可能在工作中产生推诿、扯皮、相互踢皮球等现象。有群众戏称此为“十几个部门管一头猪还管不好”。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可能存在部门利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有的想把问题管好,但光靠个别部门“单打一”,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根治,最后也是无功而返。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建立行之有效的协作机制,突破条块分割的藩篱。目前,国家已经在积极探索,在药监部门设立了食品安全协调机关。但从实践来看,光有协调机构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它的性质、赋予它具体的职权。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合理完善高效的工作机制,使日常监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比如,可建立责任追究制,谁监管不力,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再如,各部门在打击违法过程中可专门联合发文,明确各自的分工和任务,开展专项整治等等。

(四)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违法分子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某种原因就是钻了政府监管不到位、打击不得力的空子。如果各部门面对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决不姑息迁就,违法分子就会失去违法的胆量和气焰;如果在处罚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的成本,使违法行为达不到目的,违法分子就会灰心丧气、偃旗息鼓。为此,相关监管部门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日常监管不松懈,发现违法行为不手软,查处案件不徇私,编制合法产品的安全网,设置违法行为的高压线。

(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

打击假冒伪劣,光靠政府和监管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群众宣传科学的医药保健知识和保健食品的有关法规,让群众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放手发动群众参与打击违法行为,让违法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藏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编写手册、印发宣传材料、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把科学知识普及到农村、社区、学校、机关,使消费者增长知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让假冒伪劣失去市场和生存的土壤;还可以通过公布举报电话、发布打假信息、公示法律法规制度等形成全民参与、人人打假的气候,使制假售假行为暴露在群众监督之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指出,食品药品监管必须树立和实践科学的监管理念。要尽快解决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不断提高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水平和能力。要逐步突破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制度和机制性障碍。针对保健食品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迎难而上、认真去想,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我们排除万难、认真去做,就一定能规范市场的秩序,保障好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保健食品监管问题调研报告 篇2

近年来, 食品安全监管危机逐渐显露出来, 中国在数十年之内步入食品安全普遍警惕和不信任状态。 2013 年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改革, 拉开了大部制改革综合监督管理体系的序幕。 然而在笔者走访调查之中发现大部制改革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研究, 国外起步早, 技术理论与实践都趋于成熟。此外, 国外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比国内更加丰富及全面。经过长时间的发育, 欧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具有一整套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重视溯源与预警系统, 并结合最先进的HACCP管理体系, 拥有完整的召回系统[1]。 监管效益以及监管成果都很显著。

2 调查情况

笔者调查走访了两个市级单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调查了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管理局等总计5 家单位, 访问了处在食品安全监管一线的领导、员工21人, 了解他们对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看法、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策略建议和大部制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及问题, 通过走访, 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难点。

3 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3.1 基层监管人员不足

在大部制改革之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为多部门监管, 存在一些必然的相互交叉或者衔接不到的地方, 部门之间存在互相依赖和推诿。N市的县一级是将原来三个单位和并成立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 存在利益关系导致科室、人员、职能并未交接完毕, 还未实现全链条、全过程的统一监管。 市场监督管理局编制和管理限度不能相匹配, 县一级下面以原有的工商分局为基础设立食品安全监管分局, 监管各个乡镇, 每个分所也并不能做到人手充足, 从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到食品加工设备, 工地食堂、学校食堂、小作坊及农村家宴, 项目细化繁多, 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3.2 专业水平不高

对于基层人员, 结构调整之后面临新的监管对象, 监管流程, 监管方式。部分人员是从工商局或者质监局下调, 对食品安全、有关法律认识不足。 对于省一级和市一级单位而言, 新的模式也将带来新的工作方式。 监管还存在上级部门不了解基层的运作方式, 导致很多时候上级指导缺乏计划、重复布置, 基层人员执行力不从心。

3.3 检验配备不完善

食品检验配备滞后于食品行业的发展, 县级食品安全的检验主要是在县疾控中心, 调查中普遍反映检验能力的不足。 基层方面的设备落后陈旧, 很多仪器检验灵敏度不高、准确度也比较低, 无法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对消费者的举报不能形成准确的判断, 如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的超标、餐饮食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验。

3.4 检验技术落后

食品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在技术前瞻领域以及关键技术方面落后, 检测方法单一、繁琐, 在残留量微量分析、痕量分析缺少相应的检测手段, 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够成熟, 基层检测手段还处于传统的阶段, 食品行业急需的快速检验技术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3.5 法律、法规滞后性严重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主要有《 食品安全法》 等相关法律, 食品安全的立法主要着眼于监管型立法, 只是针对目前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立法, 滞后性比较严重, 如农村家宴并未涵盖在《 食品安全法》 中, 对监管者监管造成困难。与食品安全民事纠纷相关的专门立法较为欠缺, 司法解释处于空白, 导致司法困难较大。已出台法规很多款项形同虚设, 操作性不强。 法律的执法主体不一样甚至存在冲突也加大了执法的难度, 使各种违法现象难以定性, 以致处理不当。

3.6 法律效益低、法规不合理

法律效益不够处罚力度太低再加上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重效益轻安全,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掺杂、掺假, 侥幸心理严重。法律法规责任界限模糊举证困难, 消费者由于维权费用、维权精力、取证困难和维权时间等造成维权成本的高昂, 导致消费者维权积极性不高、维权意识差、维权力量弱。 无法满足消费者、监管者的要求, 消费者需要承担举证责任。

3.7 食品标准驳杂、不统一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标准体系还不完备, 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落后, 标准总体水平偏低, 标准起草部门众多, 致使我国的食品标准不够协调统一, 表现在国家标准之间不统一, 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层次不清, 存在着交叉、矛盾和重复等不协调问题[2]。食品工业中的1070 项国家标准、1164 项行业标准和578 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指标不一, 令执法部门监管无所适从。

3.8 食品行业缺乏诚信

食品企业是一个诚信企业, 然而巨大商业利润的追逐驱使商家的责任感下降, 食品企业唯利是图, 存在侥幸心理。生产经营者为追逐利润, 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一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缺乏自律和诚信意识, 不仅环境差、卫生不达标, 而且人员流动性大, 这些都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 我国食品行业信用管理体系还不健全, 缺少必要的诚信监督手段。

3.9 食品产业行业基础薄弱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 目前我国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量大面广[3]。 食品产业涉及范围广, 种类多, 小作坊、小商贩、小餐饮也遍地都是, 造成了管理混乱的局面, 无法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食品标准市场。

4 食品安全监管解决思路

4.1 持续深化体制改革

当前食品监管模式正处在转型之中, 将工商、质监、食药监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综合到一起是长久以来食品监管总结出来的经验模式, 走访中很多在职人员对新模式都认为是科学并且合理的。但当务之急是持续深度地进行大部制的改革, 政府等相关单位需要提供改革所需要的帮助, 提出合理的人员分配方案、合理的资金预算。食药监局内部应当处理好改革中的各县利益关系, 尽快完成职能的调整, 机构的整合, 人员的安排。

监管部门应迅速建立权责明晰、分工合理及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依法从严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进一步完善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 实现执法、司法信息互联互通。制定一整套完善的食品监管流程, 责任落实到人, 可追究可溯源, 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这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实行监管职能的首要前提。

4.2 提高监管部门专业水平

基层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也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效益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重视科室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意识, 形成优秀的食品安全监管团队。

基层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培训, 各科室负责人可以定期就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进行指导。培训过程中着重业务处理流程, 使所有的人熟悉自己所在岗位的监管流程, 丰富监管技巧, 组织专项整治活动, 提高实际业务处理水平。进行培训的领导需要有针对的进行授课, 在传授一般的法规标准之外还要适当的拓宽培训面。在全国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内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交流平台, 成员可以借助平台交流经验, 更好地合作监督。

4.3 监管部门加强责任意识

在食品产业基础薄弱的现阶段存不法商家的恶性竞争, 靠企业的自律是远远达不到安全生产的标准, 鉴于此食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责任意识, 增加专项整治的频率以及力度, 定期进行专项整治。监管过程明确部门责任, 做到责任可溯源。

4.4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的建设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能有效提高监管水平。针对现阶段各项标准繁杂, 内容不够规范、严密, 各项标准之间交叉、矛盾、重复。 有些标准存在时间比较长, 不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与国际标准脱轨比较严重。各地应该针对本地特色食品产业制定各项标准修订与国家法律不一致的监管法律规章和政策措施, 制定各项具体办法, 为有法可依做基础。

细化各项制度标准, 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生产制度、责任制度、认证制度、溯源及召回制度。 覆盖从农田到餐桌所有的方面, 食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

4.5 加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 在学校、社区等人员集中地宣传《 食品安全法》 , 加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做到人人关注、人人监督。 食品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不仅能够增进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 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和参与监督的能力, 客观上还为生产经营者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原动力, 激励食品企业采取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为, 有助于从源头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6 多元化治理, 推行民众自治性组织

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单凭借监管部门远远不够, 在小作坊, 小商贩, 小餐饮遍地的地区食品监管往往力不从心, 推行民众自治组织会, 可以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强化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主导权的同时, 调动社会的力量共同监督。发动免检自治组织, 媒体新闻人士共同监督。

完善举报流程, 食品监管部门采用有奖举报制度, 鼓励民众举报非法生产的小作坊等。 在社区、学校、乡镇成立食品安全协会, 扩大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参与度, 增强独立市场主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真正做到食品安全人人有责。

4.7 信息化科学化监管食品生产流通

借鉴国外和其他行业的先进监管方式, 在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普及HACCP理论及建设, 有效实施监控, 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 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 普及食品产品可溯源可召回制度, 使食品从源头开始透明化, 每一步加工都有据可查, 每一次流通都有迹可循, 当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时能迅速定位环节, 能迅速执行召回制度, 避免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8 创立诚信监管体系, 提高企业的诚信度

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建议规模以上的食品企业必须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纳入诚信体系监管范围, 再逐渐推向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建议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评价、披露和奖惩制度, 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公正的评定、对诚信的企业予以适当的鼓励, 对失信的企业予以惩罚, 形成一个诚信网络, 体系建立之后之后对外公示, 以此有效地督促食品生产企业形成良好生产规范。

其次, 企业内部增加自身诚信度, 通过低成本的改造生产车间, 从原料采集到最后的成品, 使企业食品加工过程透明化, 全面开放加工通道, 并广邀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参观指导, 在提高企业诚信度的同时, 形成良性竞争, 推动食品行业的发展。

4.9 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 ———流散型食品生产企业

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永远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目前对于县镇一级食品监管的难度主要在于监管对象多, 流散型食品生产单位繁杂, 监管难以全面覆盖到, 出了安全问题难以追究责任, 执法难度大。因此在县镇一级目前存在和业主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的方法来限制其安全生产, 对违反合约的严肃处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食品加工单位的恶性竞争。食品监管部门及国家有关组织需要对这些食品生产单位进行指导并逐步推动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5 结语

食品产业行业基础薄弱是我国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 始终将推进食品产业转型作为监管的首要目标, 同时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强调持续深化体制改革, 加强人员培训, 完善食品有关法律、标准, 制定各地区可实施的具体法规, 注重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 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建立完整的企业自主监督预警机制, 推行多元化监管, 推行民众自治组织, 创立诚信监管体系, 提高食品企业的竞争力等从而全面提高食品监管的实效。

摘要:食品安全关乎国民健康、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本文充分借鉴一线工作人员的经验, 介绍了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通过对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和国内现状的分析, 结合国外先进监管方法和在职人员的经验, 提出食品安全监管的策略和建议, 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全面落实。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何珊.大连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3.

[2]刘林勇, 李金林.浅谈我国食品标准体系[J].江西食品工业, 2010 (2) :26-29.

保健用品立法监管问题探究 篇3

摘 要: 为了研究保健用品立法监管问题,对完善我国的保健用品法律监管体系提出建议,我国各地方政府针对保健用品的监督管理虽然相继出台了一些条例、办法,但尚未形成体系,应加强宣传工作、规范保健用品的销售和广告、对保健用品审批实行统一标准等。

关键词: 保健用品 监督管理 立法

保健用品产业作为大健康产业的支撑产业之一,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都起到关键作用,我国立法层面目前暂无相关法律条文对保健用品的定义及其监管进行规范,法律监管的疏漏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极大侵害。如何对保健用品进行合理监管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部全新的针对保健用品监管方面的法律亟待出台,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进行保护,使消费者、监管人员有法可依。

1.明确监管主体

虽然各地方政府针对保健用品的监督管理相继出台了一些条例、办法,但监管主体的不一和监管职责的不明确导致监管仍处于灰色地带。

《贵州省保健用品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省保健用品卫生监督管理、保健用品卫生许可证的审批工作。《吉林省保健用品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全省保健用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保健用品的监督管理工作。《陕西省保健用品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保健用品的监督管理工作。

如果国家层面建立法律监督体系,那么到底由谁进行监督管理呢?本文认为,考虑到保健用品与化妆品、药品、保健食品等产品对于民众生命健康权联系密切的相似性,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进行监管更合适,并且应制定法律明确规定行政主体职责。明晰行政主体职责是加强保健品监管的关键因素,只有进一步明晰行政主体职责才会避免行政监管主体之间互踢皮球、相互推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

在立法工作尚未进入实质阶段前,有关部门可先制定出各类保健用品的卫生标准、检验方法或卫生学评价程序,借鉴涉水产品、消毒产品的立法工作经验,相关的卫生监督和检验机构依据卫生标准,对保健用品提出卫生质量要求或接受生产厂家的委托,对保健用品进行检验及卫生学评价工作,以带动立法工作[1]。

2.对保健用品审批实行统一标准

统一保健用品的审批权限、申报条件、程序和批准文号。在申报条件方面,应该以发展时间较早,生产规范,基础雄厚的优秀企业为标准,制定具体的申报条件。严格实行行政许可制度,行政相对方根据实际需要向行政主体提出申请,行政主体对申请依法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则颁发许可证或执照,以确认行政相对方已经具备了从事某种具体活动的法律资格。该资格需要复查,复查的频率一般为五年一次,生产企业如果想要延长“批准证书”的有效日期,则应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再注册,否则视为放弃法律资格。这样就实现了对保健用品的定期监控。目前某些省份保健用品审批使用的批准文号是“某省卫健用字号”,格式是某省卫健用字号+[年份]+第XXX号,在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规范性文件时,各地方政府可以借鉴此格式。

3.规范保健用品销售

以法律形式对保健用品的销售进行规范。规范只有具有资质的药店、商场、专卖店等才可以取得保健用品销售授权。销售机构取得卫生许可并悬挂公示。销售人员要求身体健康,具有有关机构出具的健康体检证明,经过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在销售过程中正确介绍保健用品的功能、适宜人群、使用方法等,不得夸大保健用品的功效,不得进行虚假宣传。不能销售假冒伪劣、过期变质的保健用品,如果遇到保健用品有质量问题,就应该立即停止销售,并联系有关部门处理。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制度,解答消费者的咨询事项的同时处理各种投诉纠纷。

4.规范保健用品广告

广告作为人们了解保健用品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传递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力强等特点,保健用品生产者往往会利用广告夸大宣传其产品功效,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继而尝试购买。消费者不过是通过广告在第一时间认识产品,同时也以第一感觉生出购买欲望,这其中并没有对产品进一步了解,即消费者和厂家的信息是不对等的,消费者很容易听信广告的一面之词,被广告的信息误导。就目前的市场情况而言,保健用品的广告很大一部分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因此要规范对保健用品的宣传,完善保健用品广告的监管机制。针对保健用品的宣传,要禁止保健用品广告中出现对治疗功效、安全性的断言和任何保证。不得利用科研学术机构、医疗机构等形象对保健用品进行宣传。此外,保健用品的监管部门还要根据保健用品这一特殊的商品做出针对其广告的法律条文,明确指出保健用品广告审核,监察主体,制定保健用品广告设计、制作、发布标准等。在保健用品广告发布之前应该取得卫计委或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审核,确定广告中无虚假夸张成分,不涉及宣传治疗诊断功能等。然后经过媒体主管部门进行再检查,保证符合正常广告的各种要求。另外,对于违反保健用品广告标准的产品生产商进行处罚,并建立相应的信用记录。

5.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一般是指政府机构在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制作发布或是获取整理的信息[2]。在法律层面上,政府信息公开就是行政机构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以法定的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公开给社会公众。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信息;需要被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号召其参与的信息;反应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和办事程序等情况的信息依法应当主动公开。

针对保健用品,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利用现代网络、新媒体等技术平台及时公布获得批准的相关企业及其产品的名称、功效、批准文号、证书有效时间等信息,方便消费者查询,从而改变目前信息通道不畅的局面。这不仅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且维护了公民的其他合法权益。此外,还要对政府有关部门查处到的保健用品违法行为进行及时的通告,一方面可以起到警告违法企业、督促其他相关企业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提醒消费者注意到这一问题、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同时信息公开还能让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实现全民监督。此外,也方便公民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建议和意见,真正参与到政府工作中。

6.加强宣传工作

民众的信息匮乏制约其通过正确地行使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消费者在购买保健用品后遇到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地选择维权途径,究其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于保健用品这一类产品的不了解和对法律知识的匮乏。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难以区分保健用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等的状况。消费者在购买保健用品之初就承受着风险,因为不清楚何为保健用品,保健用品的功能及是否存在毒副作用,只是单纯地通过广告和电视节目的宣传及亲朋好友的推荐选择保健用品。有时甚至购买了“三无”产品。针对此种状况,要做好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以社区为单位,不定期地举行保健用品的讲座,此外企业、政府也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公益广告等方式,向消费者科普保健用品的功能和如何区分保健用品与其他产品等知识。学校作为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场所,也要注意普及相关知识和相应法律法规。重点是增强消费者的法律维权意识,一旦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他们就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不是选择逃避。

7.结语

虽然目前保健用品市场仍存在定义模糊、虚假宣传、监管空白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吉林、陕西、贵州、黑龙江等省份都相继出台了相关监管办法,且从纵向来看越来越完善。此外,学者们都已关注到保健用品市场混乱这一问题,并各自提出相关建议;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鼓励保健用品市场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完善的保健用品法律监管体系将会建立,保健用品市场将得到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洋,侯常春,刘洪亮.保健用品卫生管理对策研究[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1,4(1):42-44.

[2]房文博,刘小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12,(03):21.

食品监管调研报告 篇4

(一)农村食品生产流通消费情况

由于目前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农户为单位,农业种养殖环节的污染严重,食品行业整体设施管理水平较低,农产品全过程质量监控难度大,食品生产企业相当一部分为家庭小作坊,特点是“小、散、乱、脏、差”,这种生产单位缺乏合格食品的基本条件,食品标准难以达到要求,食品安全难以保障.

目前,农村餐饮流通消费的主要形式有:

一是以集镇为主的小餐饮店,主要针对场镇居民、当地企事业单位接待和过往客人用餐.这些小餐饮店使用不合格食品,假冒伪劣和“三无”产品是其突出表现,变质的猪肉等食品大多都消费在这些地方.

二是农村“农家乐”,主要针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用餐.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周末去感受乡村的宁静已经是大多数城里人度假的首选,加之政府积极鼓励和扶持农家乐的发展,现在的农家乐经营规模较大,营业收入较高.而部分小型农家乐基础设施落后,只有一个烹调间,拆菜、洗菜经常在院坝进行,服务人员多数为业主家里人或亲戚,不具备餐饮服务人员的要求,和集镇小餐饮店一样,也是不合格食品,假冒伪劣和“三无”产品的重灾地.

三是农村自办或请人承办的家宴,主要针对农村一定范围内的村民用餐.农村的这种聚餐普遍存在食品原料采购比较随意,食品加工、保存不符合要求.这种形式的聚餐,人员集中、数量较大,极易发生大面积的食物中毒事件,其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四是农村中小学食堂,主要针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用餐.由于校园学生集中,消费量可观,加之学生辨别能力差、防范心理不强,学校部分餐饮管理人员和直接服务人员的个人利益驱使和“节约”的观念,导致使用不合格食品、过期变质食品、剩饭盛菜较多.

五是景区特色餐饮,主要针对各地游客旅游用餐.我市的剑门关、昭化等景区特色餐饮服务火爆,虽然某些食品可以说是垃圾食品,但是他们还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食用,因为他们代表了一种特色,一种味道.这些在景区景点附近的小型餐饮店中,环境卫生较差,经营者为了图方便,用便宜的食材和油较为突出.

(二)农村药品生产流通消费情况

主要是以乡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单体药店、连锁药店和个体诊所的形式经营药品,由于多年来农村实施了“两网”建设,药品的购销都较为规范,村卫生室的药品均由中心医院提供,药品质量得到了保证.

但在部分单体药店、连锁药店和个体诊所,特别是在村医中,为了追求更多利润,不从正规渠道采购药品,出售、使用过期失效药品现象还是较为突出.有的村医和药品零售商继续使用明令淘汰的药品,由于经常性的监管不到位,有的存在超范围、超方式经营,一些过期药品没及时清退,继续销售给老百姓的现象.

目前,农村群众在药品消费上,由于受经济条件和文化素质的限制,大多数老百姓在就医用药时比较注重方便、便宜,主渠道仍以乡、村医疗机构为主,而村级医疗机构规模偏小、品种不足,价格较高,给农村群众用药带来不便.加之农民对用药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对用药安全知识了解不多,购药时不看说明,不看生产日期,一些老百姓还存在到集市上的游医药贩摆摊点购药的现象,农村药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一)xxxx市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取得的经验

1、xxxx市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较好,生产经营持证率不断上升,监管频率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近年来,没有发生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2、创新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初步探索出了适合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的模式.在青川县初步建立以县食品药品监管局为统领,县食品药品监督稽查大队和食品药品检验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为执法和技术支撑,基层片区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为基础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架构.在剑阁县食品药品稽查大队原内设机构变成独立参公事业单位后,依据全县地理特点和市场分布,该大队成立下寺、武连、普安、白龙、开封5个中队.青川县的3个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和剑阁的5个中队,对保证两县的基层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工作常态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xxxx市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现状,

1.执法人员数量已远远不能适应和承担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

目前,我市共有各种餐饮服务单位9800余家,现有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0家,药品经营企业及门店2098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68家、涉药涉械使用单位3697家.而全市现有食品药品监管人员300人,这300人肩负着全市310万人的饮食用药安全,执法人员数量已远远不能适应和承担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

在农村,执法人员的数量更少,食品药品监管乏力,农村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户分布比较散,执法人员要把辖区内农村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户检查一遍,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有的边远山区可能一

年都难去一次;还有一些农村处于两县或几县交界地段,情况复杂,往往成了监管空白.正是由于监管周期较长,对农村季节性无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流动食品小贩,边远山区无证食品生产、经营户、餐饮店等到监管不到位或缺乏有效监管,导致假劣过期食品“转战”农村市场.

2.农村监管网络缺失,与兄弟系统相差较大

目前,我市除青川分片区设立竹园、清溪、木鱼三个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外,其他县区未设置乡镇派驻机构.由于我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人员少,监管范围大,机构体制难以适应任务的要求.乡(镇)村级没有监管机构,现有的制度对他们缺乏必要的制约力,他们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之配套政策不完善,因此实际上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食品药品监管在乡镇只是属于安全生产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不受重视,甚至没有纳入大安全监管范围,农村监管网络严重缺失.

以青川县和剑阁县为例,青川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总编制100人,实有人数90人,在乡镇设置12个基层所(队),总人数60人,平均每所(队)5人,每所(队)平均管辖3个乡镇,由省财政支付经费.青川县食品药监局在乡镇的监管能力是全市最强的一个县,也仅有3个乡镇派驻机构,总人数10人,平均每个派驻机构管辖13个乡镇.

剑阁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基层设有10个所,另设有1个运输所和1个经监大队,基层管理人员在岗为62人,每个所为6人,监管力量对比为:工商平均1个所监管约6个乡镇,每1人监管约1个乡镇,1人监管1万余人.而剑阁县食品药监局没有乡镇派驻机构,他们1个中队监管至少11个乡镇,1人监管3.8个乡镇,1人监管4万余人.剑阁县餐饮和保化品过去的监管部门县卫生部门,在拥有触角延伸到村的医疗机构和较强的疾控监控系统(约70人)的情况下.其执法单位卫监所共有人员42人,是目前食药监局总人数的135.5%.

3.食品安全配套法规立法滞后和监管体制不健全

一是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摊贩的管理要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具体办法,至今无相关法规出台,食品摊点无监管法律依据.保健食品的管理要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目前监管使用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是发布的,此办法依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而制定,而《食品安全法》出台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显然已不实用.

二是《食品安全法》确定的多部门分段监管体制,看似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监管部门职能交叉,职责难以明确划分,多头监管现象突出,常常会出现一个经营使用单位由卫生部门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由卫生部门监管,由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食品药监部门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管,一个单位接受多部门监管,增大了经营者的负担.多部门分段监管的体制在运行中客观存在监管“缝隙”.相关部门分段监管衔接不紧密,相互推诿,既形成监管盲区,又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4.监管保障能力滞后,严重影响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执法装备严重不足.各县区执法车辆和装备都是严重超负荷使用,不能同时满足分片和快速应急处置,加大了执法监管周期,制约了监管工作的开展,日常监管、专项整治的有效性相对减弱.由于经费少,检测手段比较简单,有的甚至连检测设备都没有,仅凭眼观、手摸,对于简单的食品药品标志不清、不齐,未标注名称、厂名、厂址,没有生产日期或保质期,以及相关证照不全或无证等还能检查识别,但对于食品添加剂是否符合规定、食品药品的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卫生指标是否合格等却没有办法检测,极大削弱食品药品监管效果.

二是监管队伍建设亟需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成立时间短,亟需加强执法队伍的培训;垂管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人、财、物不受地方管理,监管处罚力度较大,打假制劣威慑力较强,取消垂管方后,地方干挠,说情等现象增多,有处罚过轻或放松处罚的现象.

(一)落实乡镇政府食品药品安全责任.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要求,强化乡镇政府对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的意识,全面担负起对本行政区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的职责.强化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让乡镇真正把食品药品监管作为安全生产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二)设立乡镇监管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要求“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体系,推进食品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配置下移,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急需建立一套从上到下的监管网络体系,使日常管理常态化,实时开展隐患排查,违法案件举报和科教宣传等.借鉴青川县的模式,在乡镇分片区成立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站,或者在乡镇限额内加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牌子,也可依托乡镇安全生产办公室增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能,增设食品药品监管员人员编制1—2名.每个行政村要至少聘用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1名,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覆盖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切实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三)加强监管技术能力建设.按照填平补齐、适用适宜的原则,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配备必需的检验检测技术装备、执法执勤装备,提升基层快检能力.加强重大节庆活动食品药品安全指挥、监测和快速检测装备水平.加快监管部门信息化建设,加快实现食品药品安全远程监管、移动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自查报告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

现将我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报告如下,请审查。

一、主要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市质监局和县食安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中省市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为突破口,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夯实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监管人员的监管责任,加强食品安全联合检查力度,规范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行为等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确保了我县食品安全,为构建和谐西乡平安西乡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局也先后多次被县食安委、县政府以及市食安委评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先进单位。回顾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保障有力

2011年,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我局一是下发了《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二是制定了《西乡县质监局2011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点》,全面安排部署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三是局里除了每周一例会上讲食品安全工作外,还专门召开食品安全专题会

议19次,专题安排部署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四是在年初质量工作会上全面安排了食品安全工作并与食品企业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夯实了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同时分管县长与各乡镇签订了《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书》。五是进一步加大食品实验室建设力度,3月21日,我局食品实验室获得了省质监局颁发的认证证书,为我县食品监管奠定了技术保障。六是加强局食品监管股力量,两次调整食品监管股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并为食品股配备了电脑、电话、办公柜以及车辆和专职司机,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保障。2012年,我局及早制定了《西乡县质监局2012年食品监管工作要点》,3月13日以县政府名义召开了质量工作会,会上分管县长与18个镇签订了2012年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书,我局与80家食品企业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同时又为食品股增加了一名工作人员和一台电脑,由局长亲自分管食品安全工作。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我们加大了宣传培训力度。一是在2011年1月11、18日,对食品企业进行了《食品安全法》、《食品小作坊监管办法》以及各种制度、各种记录的培训,免费为企业印制了原材料采购记录、生产记录、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检验记录等3个记录和5项制度。二是在3.15活动日联合工商、药监、农业等部门进行了食品法宣传。三是在科技四下乡活动中,深入堰口、杨河等乡镇巡回宣传法律法规。四是5月20日,我局在山河酒店召开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治工作会,卫生、工商、广电

部门的领导出席了会议,80余家食品企业参加了会。五是7月19日,我局组织25家酱卤肉和13家糕点面包小作坊召开了食品质量分析整改会。六是8月16日,汉中市质监系统“岗位扬善、诚信为民”巡回演讲活动在西乡县隆重举行,县上四大家领导和市质监局领导出席了演讲活动,县上各部门、乡镇和企业共300余人一起认真倾听了精彩的演讲。七是9月1日,在利家超市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12家企业参与了启动仪式。八是在县城樱花大道显著位置制作了3面1.97米2.75米的食品安全法制宣传长廊。九是每次活动的盛况我们都邀请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不仅极大地宣传了食品安全工作,同时也宣传了质监工作。电视台对我局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和食品安全检查工作进行了15次新闻报道。十是成立宣传投诉处,加强宣传工作。2011年反映我局在食品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分别在《汉中日报》、《陕西质监》、《汉中质量与安全》、《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人民网》陕西频道、《中国日报网》、《新华网》《中国食品科技网》以及《食品药品监管动态》等多家媒体上刊登25篇,极大的宣传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三)加大质量抽检,做好质量分析报告

为了全面掌握西乡县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状况,进一步发挥西乡县食品实验室的作用,2011年我局加大了食品质量抽检工作,全年抽检大米3个批次、挂面7个批次、茶叶54个批次、酱卤肉25个批次、糕点13个批次、白酒9个批次、奶品9个批次,共计抽检117个批次、合格111个批次,合格率达95%。将抽检结果联合食

安办进行公告,并及时召开食品整改会,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素质。2012年,我局根据县食安委下达的抽检150个批次的任务制定了抽检计划,目前已对挂面抽样8个、酱卤肉12个、白酒6个,目前正在加班加点检验之中。

(四)严把市场准入,狠抓日常监管

为把好生产源头,我局加大了对获证企业和小作坊的监管。一是对准备获取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在帮扶的基础上,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把好市场准入关,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流程,严禁办人情证。二是按照《市质监局食品小作坊监管办法》的要求,对食品小作坊开业进行审查,对进过现场审查后符号生产条件的颁发开业证明,并限区域销售。三是加大日常监管。加大巡查次数,要求局食品办对食品小作坊检查每年不少于4次,对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每年检查不少于2次。四是抓好生产许可证的年审工作。五是落实食品企业的14种主体责任,和企业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与51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签订责任书51份,与66家食品小作坊签订责任书66份,签订率达100%。

(五)扎实开展重大节日期间食品安全检查

为确保食品安全,我局加大了重大节日期间食品安全检查力度,先后在五一、六

一、国庆节、中秋节、春节期间开展了食品安全检查,为消费者营造了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六)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成效显著

为贯彻落实中省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

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我局一是行动迅速,在4月21 日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后立即行动,当天就制定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二是宣传动员营造声势,5月20日,在山河酒店召开了由80余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参加的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治工作动员部署会。同时加大宣传,悬挂了3条过街横幅,局领导在西乡电视台做了食品添加剂专项整专项整治工作电视讲话。三是开展联合整治,形成打击合力。2011年我局联合药监局、公安局、工商局、农业局、电视台等部门开展6次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联合检查,新闻媒体也进行了6次宣传。特别是5月1日,我局接到群众电话举报,莲花路上有一家在炼制回收火锅油,接举报后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在药监、公安、卫生等多部门配合下,成功端掉一加工回收火锅油的窝点,现场没收用于包装熬制成的火锅油60余张重庆乡水源火锅“清油锅中锅”包装袋及“肉香王”等食品添加剂,并对添加剂和包装袋予以了没收,并对金某下达了处罚五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5月18日该局又在公安局、广电局的配合下,将没收的现场加工设备、原辅材料、回收火锅油,现场进行了销毁。6月19日,我局联合药监局、卫生局查处民安街刘氏桂花鸡卤菜店生产加工环境脏、乱、差,防蝇措施不到位等,我局向该卤菜店下达了责令停止生产进行整改和处罚10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两个星期内该卤菜店主动去银行缴纳了8000元罚款,并进行了彻底整改。这些都极大的营造了浓厚的高压打击态势。6月24日,我局再一次在药监局、公安的配合下成

功端掉了又一回收油窝点,当场下达责令停止生产加工责令书,并现场对180公斤回收油进行销毁。一举打掉两个地沟油加工窝点,此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人民网》、《腾讯网》、《汉中日报》、西乡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我局打击地沟油事件。四是曝光一批案件,震慑一批违法行为。8月1日—7日我局联合药监局、工商局、广电局等部门在西乡电视一台、二台对我局查处的11个案件进行了集中曝光,再次引起了西乡广大群众对我们质监部门在这次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尽职尽责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广泛宣传。这次整治共出动326人次、检查食品企业156家、没收食品添加剂6个品种、没收一次性餐盒3000个、整改26家、处罚11家,先后捣毁两个加工回收火锅油的窝点和提炼回收油的窝点。

(七)抓食品实验室运行,促技术支撑作用日渐显现。2011年3月21日,汉中市县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室建成启动仪式以后,我局食品实验室正式进入运行,在4月份西乡县2011中国西乡茶文化节暨樱桃旅游节活动期间,我局积极配合茶叶赛事活动,在茶叶评比之前,加班加点对茶叶进行抽样检测,不仅为茶叶评比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还专门抽人参与茶叶感官、品赏评审等一系列活动,圆满完成了茶文化节的各项工作,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通报。3月份省局魏恒星副局长来我局视察食品实验室工作,对食品实验室在既无经验借鉴,又无检验人员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获得资质认定和运行情况表示满意和肯定。县人大在《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检查和食品添加剂

专项整治期间先后两次组织人大代表和有关部门来到食品实验室,在参观完实验室设备仪器、观看食品检验操作、听取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后,一致认为西乡县食品实验室的建成为西乡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为食品质量安全起到了技术把关作用。实验室全年对茶叶、酱卤肉、挂面、散白酒、糕点进行了检验,共抽检117个产品,合格率达95 %,检验结果在电视和网站上做了公告,并向县政府和食安办做了汇报,也正因为实验室在食品监管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食品检验工作得到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11年县财政解决经费15万元,用于食品抽检。

总之,2011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市质监局和县食安委的正确领导下狠抓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做到了监管到位,确保了食品安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我局也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五五普法先进集体、2011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优秀单位、2011目标考核先进单位、2011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先进单位、文明机关、2011政风行风建设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市质监局党组评为2011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全市质监系统目标责任考核先进集体、全市质监系统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被汉中市人民政府授予质量兴市先进县,受到表彰奖励。

二、存在问题

1、食品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食品监管人员和食品检验人员缺乏,监管力量薄弱。

3、食品抽检经费监管经费严重不足。

4、食品实验室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1、进一步夯实食品三方责任。

2、加大食品实验室运行和建设力度。

3、加大对食品从业人员素质的培训。

4、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形成打击合力。

保健食品监管问题调研报告 篇6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村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同样也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我们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以**市为例,浅析当前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食品安全监管对策措施。

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

食品从“田头”到“餐桌”环节很多,监管的部门也很多。2005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江苏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精神,在原

**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此同时,**市政府成立了由食品药品监管局、农林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商贸局等18个部门组成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食品药品监管局。遵循“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要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综合监督检查,开展对食品重大安全事故的查处;农林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环节的日常卫生监督;其它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在此基础上,在全市各镇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工作机构,镇食品安全办公室达到有专兼职人员、专室、电脑、工作制度、投诉举报电话、台帐、活动记录等“七有”标准;在各村建立食品安全工作站,工作站也具备专兼职人员、电

话、制度、台帐、活动记录。由此,建立了“各级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监管责任体系。

建立上述工作机制后,在地方党委、政府和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食品安全各项制度。如成员单位职责、信息发布制度以及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二是推进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即“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现代流通网”,把食品安全工作向农村推进;三是积极组织创建活动。先后开展了“食品安全示范市、示范镇、放心店”创建,以此提升保障水平,增强安全放心度;四是集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先后组织开展了城市室外烧烤、夜市排档、熟食摊点、豆制品加工、儿童食品、小酒坊、纯净水、农村食品、肉制品、奶制品和保健食品等10多项专项整治。通过整治,食品安全形势有所改善,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得到加强。

二、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

原因

食品安全点多、线长、面广,涉及到从农田到餐桌的诸多环节,一些深层次问题没能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

1、源头污染问题没有完全控制。工业化大生产引起环境污染加剧,农业灌溉用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特别是农村种植、养殖大户,为减少虫害、降低成本,使用违禁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农药的滥用,还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加,农产品施药频次越来越多,用药量越来越大。

2、食品生产加工业整体水平不高。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为10人以下小作坊。一是产业比重小。全市食品企业工业2006年总产值56951万元,年产值100万元以下企业633家,占总数的%;二是规模小。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的规模企业数仅占全部工业规模企业总数的 5 %左右;三是作坊式企业多。667家企业中,约61%的企业均

为小作坊,其中豆腐作坊达204家,占企业总数的%,另有糕点类(面包、蛋糕为主)加工企业达251家,占企业总数的%;四是质量管理状况不容乐观。食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质量意识差、卫生状况差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小作坊从业人员素质低、工艺落后、加工设备简陋,不具备检验能力。同时这些单位的周边环境和生产场所的卫生条件都较差,生产场所和居民区混住在一起,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3、农村食品市场不够规范。大多数农村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小超市、小食品店等经营秩序还不太规范,甚至不同程度存在无证无照经营现象。经营业主的索票索证意识不强,销售台帐等基本制度执行不力。食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信息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4、餐饮业安全管理亟待加强。一是卫生管理与制度十分欠缺。据调查,%的乡村餐饮单位未建立卫生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二是单位管理较为混乱。大

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 篇7

当今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民以食为先, 食以安为先”。当前, 我国食品生产企业情况复杂, 问题较多。每一个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都会引起大地震撼。同时, 新技术、新工艺不确定性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大量存在, 滥用、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部分使用有害的添加剂的现象普遍存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个别商人不法牟利之主观因素外, 生产方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监管体系的不完备。

食品质量监管问题形成的原因解析

法律法规配套不健全, 不能满足监管

工作的迫切需求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数量偏少, 与国际标准接轨程度不高。我国只有40%左右的食品有安全标准, 其中10年以上未修订的占1/4, 个别甚至已超过20年未修订。我国对允许使用的136种农药制定了相应食品中的残留量标准, 而美国和欧盟分别为489和1176个。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如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更注重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之后再进行查处, 这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 而忽略了未雨绸缪式的事前预防工作。

监管体制不完善, 监管乏力

我国地域辽阔, 监管区域广, 单凭几个监管人员的力量, 难度比较大。不仅如此,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单一, 政府片面强调监督管理职能过多, 对公众参与、社会合作和集体决策等社会治理理念认识不够。我国食品安全法立法规定食品安全事故首先应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上报, 而不是首先对公众和消费者负责, 法律赋予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流于形式。再者, 行政监管手段落后, 监管队伍水平普遍不高。另外, 高校食品相关专业的萎缩与社会的需求严重失衡, 也成为制约食品安全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执法力度不足

首先,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处罚力度不够, 法律威慑力不强。在利益驱动下,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其次, 监管部门失职或渎职或不作为。工作积极性不高, 如不举报就不立案, 缺乏防微杜渐, 主动查找的监管理念。

测技术力量有待加强

在政府监管层面, 检测能力相当薄弱, 远远跟不上生产和发展的需求。我国各级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由国家至县级呈阶梯式递减, 检测能力接近4:2:1, 并且东部各级检测机构检测能力高于中西部。此外, 许多检测方法存在空白, 如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膨松剂、甲醛、双氧水、吊白块等。与国外相比, 一些发达国家拥有对二恶英及其类似物和瘦肉精、激素等痕量检测技术, 而我国尚缺乏对这些污染物的有效检测。

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不完善

实施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手段, 可起到对食品信息跟踪和预警等作用, 切实有效地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而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整体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和缺陷, 如食品安全信息成本太高;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还不完善, 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有限;各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积累了大量数据, 由于缺乏信息共享平台, 很多数据的潜在价值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利用, 造成“资源内耗”。

完善我国食品监管体制的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对28类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对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的开业审查。但还需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产品监督力度, 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证后的产品质量审查。同时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信息共享平台。依托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共享平台, 建立科学的检测数据风险预警模型, 建立专家评估制度, 对公众热议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和敏感性问题及时进行评估并发布预警通报。加大对问题食品的抽检力度, 增加检测频率。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

首先, 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加强同一食品类别不同标准的一致性, 食品标准要具体到产品, 产品与食品标准一一对应, 重点解决好食品标准与现实脱节的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技术标准, 对那些可能对人体有害的不明添加物确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其次, 加快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 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国民健康, 也有利于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和食品国际贸易。

加大问责、打击力度

在暴利的诱惑下, 必然有不法企业铤而走险, 关键要法律、制度和监管层面给他们戴上紧箍咒。违法者应当付出比罚款更沉重的代价, 并且适当追究刑事责任, 加大刑法力度甚至是重罚。回顾历史, 我国历朝历代在食品监管方面是非常严格的, 唐代就有售毒肉致死处绞刑的处理。在明清之后, 对人的处罚有所减弱, 体现了执法的科学化和人性化, 但不利于从源头起到遏止和威慑效果。其次, 我国也加大对行政人员不作为的处罚力度。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 》, 在刑法第四百零八条后增加一条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的刑罚, 这对监管不力是一个非常大的威慑。

强化食品检测机构建设, 提升技术保障能力

当前, 为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求, 食品检验机构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提高检验水平, 创新检测手段。重点加快农兽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的快速检测技术研发, 研发出一批成本低、检测时间短、精确度高的速测技术和仪器设备, 抓紧装备县级以下监管机构, 从源头上抓食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 要配备高素质的检测队伍, 定期进行专业培训, 确保检测结果公正、准确。此外, 加强食品检验机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 提升监管效率。这样不仅可避免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 节约检测成本, 而且可资源共享, 强化食品全程管控。

利用智能管理系统, 构建食品监管新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 我国食品的供需环境日趋复杂, 食品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因此, 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逐步构建食品监管新模式。要改变以往执法人员携带厚重的文件和报表进行现场执法的检查方法, 利用智能手机中的移动采集终端进行现场办公。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人力, 而且使工作变得更加高效。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加强社会参与

食品安全监管除了政府的监管以外, 我们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赋予他们举报和监督的权力。首先, 政府应建立一个官方的公开、透明、及时的信息发布机制, 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其次, 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食品行业协会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构建桥梁, 通过行业自律, 揭露和严惩不合格生产企业。再次, 加强第三方检测机构建设。由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具有独立性, 充分发挥市场化的作用, 出具公平、公正、不受其他利益影响的检测结果。

结语

保健食品监管问题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49-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近几年发生的各类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比如“毒胶囊”、“瘦肉精”等事件让社会关注的目光再一次瞄向了食品行业。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正确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迫在眉睫。

1 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食品相关法律法规、食品标准体系落后

现阶段制定的食品相关法律法规、各项食品标准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得以保障的的重要依据。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约有92%都是采用国际标准,而我国国家标准仅有40%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我国自主制定的大部分食品安全标准均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跟实际联系不紧密、内容欠缺、技术水平落后以及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缺乏相关研究等问题[1]。并且,我国在制定标准时往往强调现实中的可行性分析,忽视了对食品安全危险性的评价。如果在制定食品卫生标准时不采用危险性分析原则,那么,即使制定出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也经不起长时期考验。另外,我国没有在整个食品产业链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足;在制定相关的食品具体标准方面也显得不够系统,不够协调[2]。

1.2 我国设置食品监管体制效率低

设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效率低,也就意味着食品安全监管效率低下。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而言,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部门和体质等都存在较大差距。在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运行中,涉及的监管部门较多,比如初级农产品是由国家农业部负责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由国家质检机构负责,食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工商部门负责,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综合监管及组织协调工作。这样一来,不仅存在着各部门机构职能交叉严重问题,而且还缺乏一个负责我国所有食品安全问题的权威机构部门。这样就出现了我国食品安全“都管,却管不好”的局面,这种不能有效地分配监管行政资源的状况,既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分散了各机构监管力量,又容易在执法过程中导致各种漏洞,极大降低了我国食品监管的效率。

2 对策及建议

2.1 加强生产者的道德素养

在市场经济这个时代背景下,利益最大化是商家所追求的。高额的经济利益诱使生产加工食品厂商铤而走险。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商家首先寻找推脱责任的途径,根本没有真正关注消费者所受到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因此,建立诚信社会,加强生产者的道德素养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2.2 加强第三方监管

我国目前的食品监管是以政府为主,公众和食品行业协会为辅的模式。近年来,虽然食品协会发展较快,但其直接参与食品监管的程度还是不够。我国今后应该加强第三方监管机制,建立政府、人民、市场、媒体“四位一体”的监管结构。重点加大食品行业各个协会的力量;建立人民群众直接参与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的动力机制,新闻媒体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舆论监督的力度,确保每篇报道的真实性,建立失实报道惩处措施,食品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保持媒体舆论监督的独立性,使舆论监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2.3 加快食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是我国能够顺利开展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通过从发达国家借鉴有利经验和积极开展食品对外交流等方式,从而建立适用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元化法律体系;建立系统适用我国国情的食品标准体系,并应及时更新,以便跟上社会发展需要。此外还应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应用符合我国国情的HACCP体系;建立食品招回制度[3]。

2.4 建立集中统一、协调有力的政府主管机构

发达国家在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全面、严格的监管经验很值得我国学习。比如美国食物与药物管理局(简称FDA)就是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确保食品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对于进口食品而言,美国食药局也是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全面的检验,保证了当地农产品、食品等的质量。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食品监管经验,成立专门的职能监管执法部门,统一负责整个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通过这种措施可以极大改变目前我国各个行政监管部门“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现象,提高政府部门主导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能力与效率。

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应以整个食品产业链为基础,贯穿于从生产原料到消费者食用前的整个过程,只要一个环节没控制好,都会造成食品隐患,最终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截止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我们应正视和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积极采用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在公众和政府各部门的关注下,一定大大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王澜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J].中国行政管理,2008,20(1):11-14.

[2]唐云华.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职能的整合[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9,12(5):15-19.

上一篇:校园早餐调查报告下一篇:宿舍管理员采访稿